区域产业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1 11:50:33
区域产业范文篇1
一、广阳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市、区文化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10余年的培育和建设,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我区初步形成包括新闻出版、图书音像、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信息服务、广播影视、群众文化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到目前为止,列入区级文化体育部门统计范围的文化经营单位已达655家,其中印刷装订复制企业197家,出版物、音像经销单位224家,文化娱乐场所62家,群众文化活动场所28家,体育经营单位30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14家。从业人员总计5000多人,注册资本共计2亿元,其中100万元以上的26家,50万元以上的58家,10万元以上的385家,10万元以下的186家。按经济类型划分,民营企业和摊点占总户数的90%以上,占注册资本的80%,成为产业主导力量。
纵观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从初期一些文化单位率先进入市场开展以文补文的经营活动、部分文化单位试行企业化经营,到个体、私营经济大举介入,经营领域不断拓展,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再到今天文化产业合法身份的确立,作为新兴的朝阳行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区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已经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但是,从全区现实情况看,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文化产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少、竞技争力差,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宏观治理政出多门、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20**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占当年财政收入的6%,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很不相当。行业上除印刷业一枝独秀外,其它领域的发展层次较低,大多数以服务本地低端市场为主要业务,经济效益欠佳,缺少具有自己特色的骨干产业群体。
与此相对照,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发展规模上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群众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会有更大幅度的增长,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年全国实际文化消费总量为800亿元,潜在文化消费能力约为4000亿元,以此为标准,仅区内潜在文化消费需求即达1亿元,同时还能服务京、津、冀近亿的消费人群。如此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因此,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大力发展我区的文化产业,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有效拉动内需以及解决就业问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全区文化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在明确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之前,先让我们分析一下我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和优势:第一,政策导向已经明确。党的十六大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写入报告,国家也将文化产业列入“十五”规划。党和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实际上已经把文化产业提高到首要位置,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第二,现实发展已具备一定的水平。近年来,全区文化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并显示出清楚的发展脉络和较强的生命力,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在文化事业发展步履维艰的情况下,对满足全区人民文化生活需求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刺激消费、增加就业、涵养税源做出了积极贡献。第三,人们的文化意识普遍增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意义、作用的熟悉不断深化,文化品位不断提高。追求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积极参与文体休闲活动,已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第四,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广阳区为市管县级区,辖廊坊城区大部,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城市文化设施水平的整体跃升,可供挖掘和利用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为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搭建了崭新的平台。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广阳区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作思路,我们认为,在内涵丰富的二、三产业中,选择文化产业并逐步将其发展为全区支柱产业之一,是最具有生命力、最有前途并最切合实际的。按照这一要求,针对广阳区实际情况,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应确定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导向,面向京津及周边市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发新兴产业,整合优化文化资源,调整布局和结构,逐步建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有广阳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使之成为广阳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一)优先发展印刷装订业。廊坊是全国闻名的区域性印刷产业基地,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广阳区印刷业已有相当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总计77家印装企业中,有出版物印刷企业6家、出版物专项企业18家、包装装潢企业15家。其主要出版物活源来自北京各大出版社,相互之间已建立了稳定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以百花印刷有限公司为例,北京红旗出版社是其唯一的业务合作单位,社里只要是一两万册以下的小活,基本由百花承印。对这一优势行业要坚持优先发展的原则,一是对部分有实力的企业要加大扶植、服务的力度,帮助其做大做强,以资本为纽带,按照市场运作的模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全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二是做好有条件的其它印刷品印刷企业上档升级工作,提升其经营规格,扩大欧洲杯买球平台的业务范围;三是在南尖塔兴建占地100亩的印刷产业园区,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提高行业知名度;四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引进高新技术和设备,如数字印刷、柔印等技术设备。
(二)繁荣文化服务市场。文化服务市场包括歌舞娱乐场所、健身休闲场所、游艺游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及其它文化休闲娱乐场所,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现阶段,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人群的实际需要,按照市场供需规律,因势利导,广泛开展各类有偿文化服务;二要积极引进趣味性强的文化娱乐项目和设施,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三要搞好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城区及万庄新城的文化娱乐业,依托城镇,辐射乡村。四要全力做好万庄“城际百万庄园”、周各庄“儿童乐园”、电影公司多功能影剧院等区级重点文化工程建设,高质量完成人才、项目引进及包装策划工作。
(三)兴办文化、体育用品制造业。近年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引发了旺盛的健身娱乐需求,文体用品消费呈快速增长趋势,我区兴办文体用品制造业不失为一条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原因有三,第一,依托全国政治文化中心,面向京津两大市场,积极融入奥运经济;第二,文体用品制造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京津产业体系形成互补;第三,广阳区实行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又有十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建议在旧州、白务工业园区引进相关项目,重点发展文教具、乐器、玩具、工艺美术、全民健身设备、体育器械、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制造行业。
(四)构建区域文化产品集散地。目前,全区文化产品经营单位的经销业务仅停留在零售出租层面上,局限于本地市场,造成摊点多、规模小、效益差的局面。按照全市打造北方物流、信息流中心的远景构想及我区加强专业化市场建设的要求,在市区或万庄新城筹建文化产品批发市场。可供选择的项目有:图书(含电子出版物和软件)、音像、工艺美术品等。其中以图书项目最为可行,由市、区宣传文化治理部门出面,进一步密切与京津出版发行机构的联系,利用廊坊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以相对较低的要素成本,建立起连接京津、覆盖华北、面向全国的图书储运和批销中心。
(五)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近几年,全国旅游市场异常火爆,带动了其它相关行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我区而言,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抓住廊坊争创全国旅游城市这一良好机遇,在自然、历史资源相对欠缺的情况下,巧打“文化牌”,重点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具有鲜明特点、较高品味、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对于扩大广阳知名度、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发展文化旅游,首先,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发展具有未来市场前景的高品味文化旅游,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卖点。以生态旅游为突破口,推出农业高科技园区游、农家游、“京都蜜瓜”采摘节等旅游项目;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按照资源共享的思路,积极参与文明中华科普游、东方大学城学府游、步行街休闲游、商务会展旅游等文化旅游项目;最后,要充分培育、保护和利用全区固有的人文资源,如军芦村义和团音乐、民间精品花会等,在重大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传统文化。
(六)扶植群众文化产业。我区群众文化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现在都陷入困境,如何用市场手段激活群众文化,我们认为:一是必须增强按市场经济规律办文化的意识,必须克服把文化等用同于意识形态的思想障碍,在走向市场中,要逐步摆脱办小班、挣小钱的老模式,确立闯关创业意识;二是坚持多元投入的方针,走群众文化社会办的道路,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特色的社区和乡村群众文体活动场所,为城乡居民提供活动、培训、辅导等有偿服务,用5年左右时间,重新构建起全区崭新的群众文化网络。三是以文化体育社团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行文化体育表演、比赛的市场化运作。总之,通过产业化手段,使群众文化业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气和活力。
三、发展我区文化产业的保障措施
1、搞好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应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居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给予足够的重视。一要搞好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布局,明确主攻方向;二要在各种招商引资活动中,大力引进项目和人才,搞好跨区域合作与联合;三要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扶植力度,组建专业性或综合性产业集团,实现集约经营;四要对各级文化产业规划和重要产业项目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协调。
2、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按照全国、省、市统一要求,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扩大投资领域,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经营,制定实施“国退民进”的文化产业民营化战略。非凡是在文化产品集散地建设、文体用品制造业项目引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强与省、市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按照“三个有利于”和“特事特办”的原则,采取多种联合和多种经营方式,以激活文化产业经营机制,促进文化产业的兴盛。
3、制定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在答应的权限范围内,综合运用财税政策,全力支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一是完善公共财政支付公益型文化建设的政策,适当扩大财政资金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二是执行文化企业多种经营税的减免政策,对大众型的文化娱乐行业和重点扶植的行业应适当减免税收,企业赞助文化体育事业的资金免征所得税;三是文化市场治理费已取消多年,应尽快从文化经营单位上缴税金中给予文化主管部门一定的返还,集中用于应扶持的文化事业。
4、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对于政府而言,由于全区文化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从多方面予以扶持和调控:第一,消除垄断与壁垒,鼓励市场竞争,同时防止无序竞争与过度竞争。第二,要注重文化市场的培育,对文化市场的政治方向和经营趋势进行定向控制,对运行态势加以正确引导。第三,坚持以治理促繁荣的方针,依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治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法制宣传教育与培训工程,强化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第四,组建由文化、财政、公安、工商、税务、城建、土地等部门组成的全区文化产业协调机构,统一步调和口径,避免政出多门。
5、积极引入高新技术。重点跟踪和引进数字化装备、宽频线路系统、多媒体技术等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备,加强信息网络化建设,依托高新技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新兴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使文化产业与信息通讯、设备制造等产业形成共栖、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动关系,不断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区域产业范文篇2
1.1蓝色经济区2013年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概况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山东省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速度较快。随着蓝色经济区旅游业的日益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多,由表1所示,东营、滨州两市的旅游收入与其他五市相比较少,青岛市的旅游收入最高为937.19亿元,而日照和威海的旅游收入对地方gdp的贡献都是很大的。发展旅游业给各地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区域旅游合作、联盟可以提高旅游地的竞争力、增强旅游地的抗风险能力。集团化营销战略、半岛蓝色经济区互惠旅游计划、“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建设等等,都是发展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举措,各地政府也越来越注重发展旅游业,加强推进区域旅游协作。
1.22004~2013年蓝色经济区各市旅游总收入变化情况
2004~2013年,蓝色经济区各市的旅游总收入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蓝色经济区旅游总收入由2004年的439.75亿元增长到了2013年的2634.3亿元,增长率达到了599.2%,年均增长率为4.99%。青岛市的旅游经济比较发达,旅游收入遥遥领先于其他六市,2013年青岛市旅游总收入达到了937.19亿元,同比增长16.04%。132004~2013年蓝色经济区接待国内外游客情况2013年,山东蓝色经济区7市的旅游总收入达2634.3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0.8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7.312亿美元,占全省的22%。全年接待入境游客4517万人次、国内游客4.43亿人次,分别占全省游客的0.8%、99.1%。在蓝色经济区中,旅游业实际上已成为主导产业。
2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区域协作的必要性
2.1有利于形成系统的旅游市场
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市场发展不平衡,体制不健全,经营管理比较随意,秩序混乱。各个地区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各自为政,造成了恶性竞争、资源浪费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区域协作的实施可以促使各地加强区域的协调沟通,突破行政区划,强化大区域整体规划,为系统的旅游市场体系的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本着谋求“共赢”的目的,构建合理的以公平竞争、优势互补、资源共建共享和利益兼顾为原则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加强对区域旅游业的总体统筹规划,正确把握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可以避免旅游市场的盲目恶性竞争,促进整个旅游市场稳定有序地发展。蓝色经济区内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但是许多地方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或开发不合理,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协作的开展,合理布局区域内各地的旅游产业,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形成旅游产业大联盟,建设系统化、多元化的有序健康发展的旅游大市场,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2.2有利于提升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通过推进区域旅游协作,参考国内外区域旅游协作的成功案例,依托蓝色经济区实际,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地区间资源的优势互补;在旅游产业的管理、经营等方面取长补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打破地区行政壁垒,发挥整体优势,建立区域大品牌,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产生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3有利于促进山东省蓝色经济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在确保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将眼光放长远,既要对现在负责,更要对未来负责。区域旅游协作是在资源环境保护的条件下,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地的旅游开发合作。蓝色经济区通过对旅游要素的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基础设施等实现互补共享,节省建设费用,避免了重复开发浪费,保证了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要素分析
3.1旅游资源
蓝色经济区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和基础,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大小决定了旅游收入的高低。人们外出度假的主要目的是亲身感受世界各地的不同,放松心情,亲近自然,近年来,休闲度假的游客所占比例逐渐上升,良好的旅游资源、优美的度假环境可以对游客形成良好的印象,吸引更多的游客。蓝色经济区7市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自然、历史、人文三景相得益彰。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海岸线曲折漫长,海滩宽广,山海相依,气候宜人。蓝色经济区有众多的旅游度假区,其中部级有1个,还拥有全省2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中的18个。青岛市、威海市、烟台市是我国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各市拥有丰富的节庆旅游资源,每年都要举办多种大型节庆和会展活动,如青岛国际啤酒节、烟台国际葡萄酒节、潍坊国际风筝节、“五莲之春”杜鹃花节、荣成国际渔民节等。青岛是奥帆赛举办地,拥有包括国家5a级的崂山风景名胜区在内的a级旅游景区59处,还拥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它是全省唯一的部级旅游度假区。东营的主要旅游景点有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黄河入海口生态农业观光园等。烟台名胜古迹众多,气候温和,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拥有a级旅游景区47家,其中5a级景区2家,长岛是山东省唯一的国家旅游强县。潍坊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有着特色鲜明的手工艺品和与之相关的民俗事象,如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剪纸、泥塑等。威海有长达985km的海岸线,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著名的有甲午战争纪念地刘公岛、锦湖韩亚高尔夫俱乐部、中央电视台威海影视文化城、汤伯温泉度假区等。日照是新兴的水上运动之都,主要旅游景点有日照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五莲山风景名胜区、浮来山风景区等。滨州有黄河岛生态休闲度假区、滨化海源盐化有限公司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还有农村生态园特色旅游村等。各地的旅游资源虽然各有特色,但还是存在重复开发、开发不当等不良现象。蓝色经济区的海洋、海滩资源是一大特色,但很容易出现重复开发的问题。另外,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不计后果,过度开发,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例如,青岛近海的浒苔绿潮一直是制约海洋旅游的一大问题。
3.2旅游市场
经济基础和客源市场基础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经营、旅游服务质量等都对旅游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蓝色经济区积极发展特色海滨旅游、乡村旅游,自然、人文资源相结合,开发休闲娱乐旅游产品,打造休闲度假基地。区域的大部分游客来自内陆省份,但是旅游收益较少,旅游业的季节性导致游客相对比较集中,节假日接待游客数量多,对景区的承载力造成严重影响。广大的海外市场和国内高收入地区在山东旅游中占的市场份额比较低。蓝色经济区大多数入境游客来自亚洲国家,尤以日韩游客居多,2013年韩国游客占到了54.5%。过高的客源市场集中度会导致旅游地的抗风险能力差、市场不稳定等问题,对旅游地区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地区间的旅游竞争比较激烈,有的地方甚至为争夺客源发生了一些恶性事件。
3.3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是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的媒介,旅游企业的规模大小、企业结构、人才技术等都是拓展客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旅游企业形象不仅有助于企业本身的发展,对城市品牌形象的建设也至关重要。随着山东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全省旅游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蓝色经济区是山东旅游产业要素的聚集区。以旅游饭店为例,2013年山东省旅游饭店为715个,从业人员达94846人,营业额16.68亿元;蓝色经济区的旅游饭店个数占全省的57.0%,中等规模的旅游饭店相比较多,大规模旅游饭店个数占全省的61.3%。区域内拥有全省29家五星级饭店中的22家。蓝色经济区内旅行社的特点是国内社数量多、规模小,国际社的数量则较少。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在内的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普遍有待提高。例如,一些地方的特色小吃对外地游客任意抬高物价,酒店的客房价格也是居高不下。另外,旅行社也存在许多的问题:旅游行程安排紧密,使得游客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车上度过,真正游玩、游览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少数不规范的旅行社还存在任意加点的现象。
3.4旅游交通
交通条件是旅游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交通网络,交通的可达性和便利性在区域旅游协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山东省的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蓝色经济区除了便利的公路、铁路交通以外,还拥有青岛、烟台、日照、威海等多个港口,有发展海洋运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航空事业也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形成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为主的高度发达的立体交通网络。铁路以胶济和蓝烟线为主,胶济铁路连接省会济南和沿海地区,与蓝烟铁路构成了胶东半岛铁路运输网。公路四通八达,高速公路众多,各市之间联系紧密。航空事业发达,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地都有机场,青岛机场是山东省首家“千万机场”。沿海城市还有通往周边邻国的海上航线。由于旅游的季节性,造成了交通设施在旅游高峰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城市发展较早的地方,道路比较窄小,容易造成拥堵。旅游景点的停车场规划较少且收费高,使得很多车主随意在公路边停放,本来就不宽阔的道路变得更加拥挤。
4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区域协作途径
4.1区域协作
加强区域协作,协调好周边地区的关系,必然能使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业趋于良性发展。蓝色经济区应该既要发展区域内各地区间的旅游协作,也要加强和其他区域间的旅游协作。区域内各市应该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线,发挥合作的力量,树立一盘棋、共享品牌的战略。各市既要相互联合、有效地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区域旅游特色、建立旅游品牌,发挥区域优势;又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避免重复开发造成浪费,从而真正实现各地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蓝色经济区在开展区域内各地协作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同其他周边地区如京津冀、长三角等的合作,共享客源,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进一步发展国内旅游市场。另外,积极拓展广大的海外市场,不要局限于日韩等周边国家,让蓝色经济区成为世界化的品牌。
4.2管理协作
旅游业是协调性很强的行业,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仅仅靠旅游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不够的,政府应该发挥引导调控的能力,为大众服务的精神,建立蓝色经济区旅游管理机构。机构要有实权,有权威性,负责制定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及实施细则,正确引导和推动区内旅游企业的合作发展。同时,开展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对景区进行合理统一的规划,实行规范化经营,使景区管理有秩序又有特色。通过共同建设蓝色经济区旅游信息平台,各市的旅游相关企业和部门及时更新旅游动态、资料,为旅游者提供更加方便准确的资讯,推动旅游业的科技化发展。在对外宣传时,要体现出区域整体的良好旅游品牌形象,表现出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又要突出各地特色,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4.3产业协作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为了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相关行业必须进行全面的协调合作。旅游产业结构是不断发展的结构,是动态的结构,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产业内各部门协调合作,及时沟通,互换信息,共享资源,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动态协作。旅游产业也可以和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等相关产业进行互动协作。例如,可以发展工业旅游、商务旅游、教育旅游、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既可以吸引投资和人才,又能促进宣传。只有通过旅游产业内外部的相互协调,才能够实现其顺利发展。
4.4企业协作
区域产业范文篇3
产业园区是指为促进产业发展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肩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重要使命。产业园区是一个历史范畴。目前,根据世界商品经济、贸易和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园区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产业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当时腓尼基人指定南部海港和北非殖民地迦太基为特殊的商业和贸易区,并为外国商船提供通道。1574年意大利在热那亚湾雷格亨港口建立的自由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经济园区”。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的工业园区蓬勃发展,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我国自1979年设立蛇口出口工业区开始,产业园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产业园区形式多样,包括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园区、科技城、创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等,经济特区、保税区、免税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截止2018年底,我国仅省级及部级开发区已达2675家,其中部级开发区219家,部级高新区168家,部级自贸区12家,省级开发区2053家。以部级经开区为例:2018年全国219家部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占全国的11.3%;实现财政收入1.9万亿元,同比增长7.7%,占全国的10.6%;实际使用外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金额占全国的20.4%;实现进出口总额6.2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占全国的20.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12531亿元,同比增长12.8%,占全国的25.4%;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达到9001亿元,同比增长21.2%;占全国的20.3%。可见,产业园区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园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它已不能满足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时代要求,必须要亟需升级。其中,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由于认识和实践的偏差,产业园区发展初期主要强调制造企业的集中,服务业则天然缺乏,随着产业园区规模扩大,服务不足问题日趋严重;②产业与城市发展不平衡,很多产业园区脱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要素禀赋,一哄而上跟风热点,因为得不到城市资源的相关支持,很大一部分工业园区的开发与城市的配套设施功能不匹配,成为孤岛,与居民区在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③政府引导与园区自组织发展不平衡,我国产业园区发展主要由政府主导,这导致园区管委会在社会建设方面职能有限,行业协会功能不能有效发挥,龙头企业难以充分发挥对区内配套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④经济与环境发展不平衡,为留住企业和拥有漂亮的gdp数字,一些园区放宽企业入园标准,忽视进驻企业的排污治污,严重损害当地生态环境。产业园区发展不充分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空间利用不充分,许多园区土地利用过于粗放,甚至圈地发展房地产,造成土地空间的严重浪费;②集聚效应发挥不充分,多数产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过度追求大而全和短期效益,在追求企业数量集聚的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和明确的产业定位,没有重视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之间的联系。与产业集群要求相去甚远;③创新系统发展不充分,目前许多产业园区还停留在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阶段,企业创新意识不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不紧密,创业创新氛围不强;④区域品牌建设不充分,产业园区对于区域品牌的形成机理和内涵认识模糊,产业园区同质化严重,造成“千园一面”和重复建设,即使盲目打造的区域品牌也多数沦为形象工程。从园区开发运营主体的盈利渠道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产业园区的收入仍然主要依靠地产增值。地产增值是指依附在土地溢价基础上的一种盈利模式,即通过建设工业厂房、物流仓库、办公楼宇、商业配套设施并以出租出售方式供企业使用,同时提供物业服务。这与传统的商业地产模式区别不大。随着近十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热起,土地增值的盈利能力远超很多行业的盈利水平。在这种模式下,园区运营主体更像一个有规划的地产开发商,获利能力非常的强大,财力积累雄厚,但此运营模式导致的问题很多,其前景堪忧。目前在a股中,有15家园区开发企业①,全部被划归为房地产板块,这是土地盈利模式的直接反映。以上海临港(600848)为例,2018年营业收入有94.1%来自房地产行业,仅有5.9%来自其他行业。这种以土地增值为主导的盈利模式,既是我国产业园区粗放型发展的结果,也是造成园区产业创新乏力、产业园区升级缓慢的原因。为着力构建产业园区发展新体制,2016年5月,国务院了《关于推进国民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和促进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对国民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了提高开放经济质量、加大开放力度等五项建议。改革自治,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完善国内外政策。合作平台的作用,强化要素保障,资源集约利用。为顺应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要求,《意见》明确指出:支持区内企业开展上市、业务重组等;支持建设主体进行资产重组,调整和优化股权结构,引进私人资本和外国投资者;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部级经济发展和建设主体申请首次公开发行和上市。《意见》为打造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新优势、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功能、促进产业升级和拓展园区发展新空间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制度框架。
2园区升级的核心是提升企业价值
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园区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空间集聚所带来的正外部性。马歇尔(1890)认为集聚带来的专业化投入和服务、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市场和企业技术溢出是空间集聚的主要原因。洛施(loscha.,1940)认为外部经济、公共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向辅助工业提供生存前提和偶然性都是产生集聚的原因。熊彼特(1934)他认为创新不是均匀分布而是趋于群集。缪尔达尔(myrdalg.,1957)认为产业聚集的原因是累积循环因果效应。钱学锋和梁琦(2007)认为集聚是社会分工的空间组织形式。没有分工,就没有集聚。集聚的形成促进了分工利益的实现。胡安•阿尔卡塞尔等(juanalcacer,2014)认为集聚经济使新公司能够享受要素池的好处。波特(1990)认为,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四大关键要素为基础变量、以机会和政府两个辅助变量构成的“钻石模型”,可以解释解释产业集群。从产业实践角度看,产业园区是主动利用产业集聚规律以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产业园区对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正外部性是通过园区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经营活动来实现的,这种正外部性则根源于劳动分工体系的动态发展过程。亚当•斯密(1776)论证劳动分工可以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加速国民财富积累,首次提出劳动分工理论。而现实中的劳动分工水平受交易费用制约,当劳动分工的边际收益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时,分工就不再深化。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业园区通过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协作、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劳动分工深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产业升级。现实中的劳动分工体系及其演化过程异常复杂,而作为劳动分工结果的生产要素则相对容易辨识、总结和论证,因此在生产要素领域产生大量研究成果。卢卡斯(lucasr.e.,1989)指出人力资本具有正外部性。内生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引擎。知识和智力将是人类未来发展将更多依赖的财富。在劳动分工日益深化的趋势下,波特(porterm.,1990)认为不同生产要素对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截然不同(初级生产要素已不再重要,高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专业生产要素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更具决定性和持久性),生产要素的创造机制远比拥有生产要素的程度重要,产业竞争力卓越的国家经常也是创造生产要素或提高必要生产要素的高手,政府在投资生产要素时应偏重初级和一般性项目,企业或个人更擅长高级和专业性生产要素的创造。从要素演替角度看,周元和王维才(2003)认为开发区必须经历四个发展阶段:要素驱动、产业主导、创新突破、财富集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阶段也可能衰退。李耀尧(2011)以开发优势是开发区的主要特征,可分为四个阶段:比较优势集聚、竞争优势集聚、创新优势集聚和财富优势集聚,对应的目标分别是成本最小化、市场占有扩大化、规模报酬最大化和科学发展内生化,我们还认为,中国大部分开发区都处于第一和第二阶段,少数开发区处于第三阶段或转型为第四阶段。从绩效衡量角度看,产业园区刻意追求正外部性意味着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否定和突破,意味着市场价格信号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灵,从而使得产业园区以及园区企业绩效评估变得复杂模糊,而不准确的绩效评估难免会造成政策制定、执行及评价的困难和低效。更严重的是,我国在评估和考核产业园区及园区企业时长期使用以地区生产总值(gdp)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如产值、增加值、投资额、税收、进出口额等。这些传统指标无法契合园区运营和企业经营活动的本质追求,再叠加上不完全竞争市场,势必给产业园区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等各项工作带来一系列挑战,严重时甚至会陷入盲人瞎马的困境。其实,传统考核指标体系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早期根据当时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对经济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当时的情况是:市场体系处于培育和发展初期、资本市场发育很不成熟、对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当时园区管理工作存在着浓郁的计划经济的思维倾向。经过40年改革开放,目前我国的市场体系已发育得比较成熟,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并且重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加速发展和完善。新时期,国有资产监管模式已转向“以管资本为主”,“房住不炒”调控政策使得房地产步入理性发展轨道,我国产业园区升级的方向是向财富集聚阶段迈进,应该充分认识并强调产业园区的财富创造职能,建立以园区企业价值、园区上市公司市值、园区运营主体价值等以价值为基础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价值的本质就是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值总和,以价值为基础的指标体系不仅在时间维度上对经济主体的未来有充分的考虑,而且在空间维度上也综合考虑到正外部性,更有现实意义的是,以价值为基础的指标体系与企业经营和园区运营的动机高度契合。
3产业园区运营向产业增值模式转变
以价值为基础的考核体系能够推进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由传统的地产增值模式向产业增值模式转变。在产业增值模式下,园区运营主要包括:产业投资、中介服务、平台服务、公共服务。产业投资是指园区建立或控股专业性的产业投资机构,如天使基金、创投资本(vc)、私募股权基金(pe)等,对产业园区内各发展阶段的有潜力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股权投资,促进企业成长并获取长期收益。中介服务是指整合产业资源、引进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向入园企业提供工商注册、法律咨询、人才外包、资源认证、技术中介、管理咨询、知识产权服务、融资服务、网络通信服务等全套产业服务,并向服务提供商收取适当佣金。平台服务是指组建专业咨询部门或专业化公司,自主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技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金融信贷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直接获取服务收益。公共服务是指响应并承接政府委托的各类政策性服务项目,并以政府补贴和税收奖励等形式获得收益。产业增资模式的核心是产业投资,它直接把产业园区运营收益与园区企业价值联系起来,有利于将产业园区的正外部性进行内部化和资本化,从而激励园区运营主体充分利用和强化园区运营的正外部效应和积累循环因果效应。我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拾阶而上的新阶段,实现产业园区运营方式由土地增值向产业增值转变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优化供给体系、需求体系和金融体系及三者之间的相互支撑作用。自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制定和推出一系列旨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针政策,使得创新已提升至国家发展的核心,加之目前科技创新板已正式开板,从而为产业园区运营模式升级提供制度保障、市场基础和操作工具。以产业投资为例,产业园区通过自己控制的各类股权投资机构,向有潜力的入园企业提供资本、服务和技术,最后通过被投资企业价值增值获取遇股权投资相称的投资收益。借助这种盈利模式,可以帮助园区实现正外部性的内部化,可以激励园区运营商提升各类园区服务以便给入园企业创造更多“正外部性”,同时园区运营主体更加注重以企业价值为核心实现园区企业的优胜劣汰,从而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这种以股权投资为有效连接手段、以园区企业价值增值为目标、以提高园区服务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园区运营模式,天然具有强烈的自我积累和循环因果效应,从而实现新时期我国产业园区的企业增值、产业增值和园区升级。目前我国日益发展和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则为园区企业和园区运营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带来甚多机会。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2]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叶华.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探究[m].九州出版社,2007.
[3]李耀尧.开发区发展:集聚视角下的动态考察[j].社会科学研究,2011(5):23-29.
[4]钱学锋,梁琦.分工与集聚的理论渊源[j].江苏社会科学,2007(2):70-76.
[5]阎立忠.产业园区/产业地产规划、招商、运营实战[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5.
区域产业范文篇4
1问题的提出
十三五期间,在仪征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仪征坚定不移地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以汽车制造与汽车电子、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与智能制造、新材料、文创文旅等4大产业为主的地方特色产业。其中,建设中的仪征汽车电子产业园以大众汽车二期项目为支撑,以汽车电子产业为依托,以汽车电子和精密配件为主攻方向,拉长产业链,充分放大整车生产基地和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的品牌优势。到2021年,仪征有望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知名的汽车生产基地。在十四五规划中,为充分发挥大众二期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优势,汽车电子产业园至少引入25家汽车电子相关企业,培育15家高新技术企业,塑造7家行业支柱型企业,造就3家区域主导型企业,进而打造特色汽车电子产业示范基地。因此,作为县域级的仪征技师学院如何把握汽车电子这一产业浪潮,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对接产业结构调整,按岗位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更好地服务于汽车电子产业园,对提升仪征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219同征汽车电子精英班组建的背景
2.1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明显
我院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创办于1986年,经过多年的建设,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十五”“十一五”示范专业,江苏省职业教育“十二五”重点专业、示范专业,部级示范校首批重点建设专业,同时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主干专业,形成汽车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电子信息专业群。
2.2“一班一企”人才培养模式的稳步推进
自2018年,我院开展以“一班一企”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试点改革。在“一班一企”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基础上,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量身打造高技能人才,开设了“18上海乐宝日化有限公司电商创业孵化班”,校企双方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校本课程、打造“班级即公司”“教室即职场”“学生即员工”“产品即项目”“成绩即业绩”的实战化学习场景,项目教学中以任务驱动、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逐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2.3高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旺盛
前期,通过对汽车电子产业园区内江苏同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江苏泽景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康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裕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技能型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未来三年内从业人数、岗120万元(财政拨款),建设期为2年。校企双方拟用两年时间、350万元专项资金(含企业投入资金),把汽车电子专业建设成服务功能强大的品牌专业。其主要做法如下。(1)把现有实训基地改建成设施先进的汽车电子实训中心,可开展教学、实训、实验、开发、培训等社会化服务。(2)到2021年底将汽车电子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建成“实训车间+公司 企服”的专业建设模式,拥有一个技术实训中心、一个生产车间的生产基地和一个服务企业产品开发、试制、成品试验的汽车电子综合性实训基地,实现教学管理企业化、实训环境真实化、基地功能系列化、实训设备生产化和从业人员职业化“五化”特色。
3“一班一企”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反思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基本形成“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一班一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利益共享为基础、岗位技能训练为纽带、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教师和兼职教师双重指导为依托的“一班一企”理论体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同。但是,综合而言,在“一班一企”人才培养的实践中还要完善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3.1在适当的时机组建仪征汽车电子产教联盟
汽车电子产教联盟的组建和运作可以建立起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沟通的桥梁,充分调动和发挥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拓宽校企合作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方式,破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与问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仪征营商服务环境的质量和水平,助推我院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和企业高质量的发展,也有助于增强仪征汽车电子产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3.2共建汽车电子检测实训基地
结合仪征汽车电子产业的现状,可以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在扬州(仪征)汽车工业园和仪征技师学院内选择合适场地共建汽车电子实训检测基地,进一步增进学院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与交流,既有利于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制、试制和成品实验提供场地、设施设备等保障,也为汽车电子专业“一班一企”人才培养注入工匠基因,促进校企合作水平再上新的台阶。同时,也可以承担更多的社会服务项目,为仪征打造成为“全产业链”的汽车名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3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供应链高技能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院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而且还需要学校、企业、行业、政府四方联动,共同夯实全过程的人才培养链。通过政、校、企、行业的协同创新,有助于仪征技师学院顺应宁镇扬跨江融合的区域合作发展战略、扬州“一体两翼”城市发展战略,密切联系省内外高校,把握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维护良好的就业环境,扎实为我院其他专业建设和培养宁镇扬地区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4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区域产业范文篇5
艺术市场作为一般市场的特殊形态,是按照价值规律进行文化产品或服务交换和提供有偿文化服务活动的场所,也指相关主体形成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是指在艺术市场中,艺术企业与文化企业之间在数量和规模上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①就秦皇岛市艺术市场的区域结构而言,根据《秦皇岛市文化产业发展实施纲要(2011-2015年)》数据显示,作为“核心层”的艺术文化在区域产业协同中进一步发展壮大,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艺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5亿元,占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19%,艺术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8%提高到2011年的3.1%。当前,随着艺术文化产业数量的增加、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区域产业领域的拓宽,以市场自主经营为主导的艺术市场迅速发展,形成了动漫影视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出版业、传媒业、旅游业、会展业等多门类与多层次的综合性市场体系,并伴随着知识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为秦皇岛市的区域产业和艺术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首批具有先导性、成长性和带动性的北戴河国家动漫创意文化产业园、开发区数据产业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艺术体验与工艺产品创意基地的产业群落,已成为了秦皇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由此为未来不同产业及行业的协同发展呈现出良好的聚集效应,催生了新的产业和部门,成为了市场经济条件多元化形态下的艺术市场主体,带动了秦皇岛艺术市场的整体发展新趋势。秦皇岛艺术市场呈现出的多元化特征是艺术市场发展成熟的表现。虽然,各类艺术文化在市场的集中度及分布特点都有所不同,但是,伴随着区域产业的发展成熟,艺术市场的集中度便会逐步提高并趋于相对的动态均衡。例如,传媒市场与书画市场相比,前者市场集中度较高,后者市场集中度较低。然而借助产业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多媒体制作和网络技术传播书画艺术文化,就已经促进了网络传媒业和书画艺术的健康有序发展,使其向规模化、连锁化方向健康发展,这样艺术市场的集中度也随之再度上升起来。由此,可以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角度得出,区域产业与艺术市场之间的协同发展对区域规模经济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产业协同才能使每个区域合理地承担其在整个区域系统中的分工职能,使各区域分别发展不同的经济与产业体系,解决各区域经济与产业“同构化”的问题。
二、文化艺术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变
著名经济学者张敦富认为区域就是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和开放性等特征②。笔者认为,对于区域的基本内涵,更符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状况的理解与归纳,应该是理解文化艺术和区域产业的联系与合作的主要方式,重点分析掌握区域产业在发展条件、发展基础、经济结构、资源赋存、生产效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因素或具体要素又不能或不能完全与自由地流动。在这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面前,为了以最有利的条件、最低的成本和最佳的效益来满足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就必然会在区际关系格局中,按照比较成本和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最适合自己和最具有优势的文化艺术产业或项目来发展。可见,在探索不同层次的经济活动的组织、布局与运营所普遍存在的规模经济现象和规律中,文化艺术作为充满活力的经济因素,在不可阻挡地向一切可能的产业中渗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使得艺术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还大大刺激拉动了区域相关产业的延伸和协同发展,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提高艺术产业市场化运作的竞争力。
三、区域产业运作对艺术市场协同发展的指导
面对秦皇岛文化艺术相关产业来说,区域产业在艺术市场的规划中,无论是整体的市场机制还是营销策划,都还处在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和提高的初始阶段。在艺术市场与产业协同方面都要遵循行业惯例,进行必要的运作与策划以此维护艺术市场发展的动态和区域产业向合理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为此,根据目前国内外艺术市场动态变化,有效规划区域产业与艺术市场协同发展的运作,是当前秦皇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趋势中的重中之重。从目前我国艺术品成交规模来看,英国艺术市场联合会(bamf)曾报告:中国艺术品交易额占全球市场的23%,仅次于美国的34%,高于英国的22%。中国艺术品市场份额在国际市场上的不断提高,推进了秦皇岛文化艺术产业经营模式已开始转向进入国际艺术市场。例如国际长城节、国际葡萄酒节,俄罗斯度风情文化园的有效运作,它不仅仅是局限于当下的市场需求,更是迎合了多种合作的发展方式,确定了合理的国际渠道来适应区域市场经济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形成了行业龙头目标,实现了旅游业、会展业、广告业等多个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生共融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区域产业范文篇6
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对我国零售业产业组织的研究,零售产业在区域经济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当前区域零售产业组织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组织水平低,城市过度竞争,未实现零售业态要素在地域空间配置上的动态均衡。零售产业是商品流通的最终环节,直接关系到商品价值的市场实现。零售产业组织优化有利于提高区域零售产业的经营绩效,达到区域市场的有序竞争。本文以安徽为例,分析区域零售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及实现途径。
一、区域零售产业组织优化面临的困境
1.分散化、小型化的传统组织形式
现今,区域零售的产业组织规模偏小,以安徽为例,小型的、个体的零售组织在零售业中所占比重较高。特别是在农村,存在大量分散的个体经营的零售主体,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极低。流通作为区域新农村建设的龙头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在现实中交替出现农产品卖难和买难的问题。农产品流通体系滞后,缺乏先进的零售产业组织形式。以安徽为例,安徽农村仍以分散、狭小的个体经营门市及摊点为主,部分地区的农村集贸市场仍以棚户市场、马路市场为主,主要业态是狭小的零售门市及原始零售摊点,基本是小规模的个体经营网点为主,大都分散经营,场地狭小,交易工具落后,而且简单重复建设,以原始的价格手段进行竞争,缺乏必要的演示和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售后服务。
2.城市零售产业组织空间布局不合理
城市零售产业组织的空间布局,主要是城市网点的比例和配置。科学的城市网点空间结构应和城市的人口规模、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相一致。先进区域城市零售产业组织空间布局不合理的主要表现在商业布局不能和城市规模和人口分布状况相适应,零售超市企业大多以连锁形式的迅速扩张来占领区域市场,然而缺乏有效的统筹的市场规划,未带来整体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区域零售产业组织优化政策的目标
区域零售产业组织优化政策的目标应遵循以下的指导思想和设置原则。
第一,要有利于搞活市场,实行多渠道流通,发挥各种经济形式、经营方式的特点,合理分工、综合配套,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购买。
第二,要根据“有力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网点设置灵活多样,结构合理。做到专业和综合相结合,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各种类型的商业网点合理配套。
第三,要根据不同的经济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消费水平,设置合理的网点层次。在主要街道和居民区内,应分散设置各种必要的商业网点。
第四,要根据方便群众和经济核算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设置县、乡商业网点。
零售产业组织区域结构优化是决定零售产业组织经济绩效、零售产业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包括城市区域产业区位结构优化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零售产业资源配置的动态均衡。
三、城市零售产业组织区位布局优化
据统计,2004年安徽的人均消费水平由1990年的670元提高到3707元,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年均增长超过18%,消费者收入的增加,伴随而来的是消费层次、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节奏的日益加快,大部分都市人口主要在市内或近郊消费和娱乐,顾客希望在某一销售点内采购齐自己所需的物品,这就使百货商场、超级市场、购物中心都趋向涵盖顾客所需的所有物品。这使得不同零售业态都向消费者偏好集中的某一商圈内集中,从而使该商圈容易形成不同零售业态的过度竞争的状况。
城市零售产业优化的目标应根据城市的规模发展态势、人口集中与分散态势、交通网络构建态势等因素,由政府主管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其程序,合理规划和决定零售产业区位结构及其空间分布,以防止、控制各种零售商盲目、无序的进入,规范竞争秩序,提高零售产业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发展城市经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具体而言,应将区域内城市按规模和功能进行一定的划分,安徽作为中部地区,有省会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从安徽的城市规模看,大部分城市属于中小城市,而中小城市,中心城区和市郊地价差别不大,但城区和郊区人口密度却差别巨大,因此在中等城市的大中型零售业布局应集中在中心城区,接近商业中心和交通干道,这样就能截留较多的随机型消费顾客,大型超市的连锁店不宜过多。在中等城市,由于城市区域面积的制约,只需几个大型的超市就可满足市民的购物需求,以安徽蚌埠为例,城市居民日常购物的超市主要集中百货大楼、华运、华联、家乐福等几家超市的地区总店,连锁店过多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加大企业运营成本,而效益却不容乐观。
对于省会城市,由于居民的居住人数较多,且收入在区域中较高,加上区域高教育程度的人群多在此生活和就业,消费观念比较开放,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可以发展消费水平较高的商业街,建立超市连锁店网络。该商业街满足区域高收入者的在时尚、娱乐、休闲等方面的需求,起到区域消费潮流的作用。业态选择以大型百货商场为主,集聚区域内大型的零售商,并配以餐饮、文化、娱乐等设施。由于省会城市人口的规模和流动人口的速度,超市可以采取连锁经营的形式,合理界定商圈,科学选址,避免重复布点,利用区域的一个配送中心对单店进行配送,获得供应或采购上的规模经济,提高整个超市连锁店网络的经营效益。
四、区域农村零售产业组织优化
在农村农产品的零售市场的问题是特殊的,它实际上需要实现农产品出售和工业产品购进的两个市场的统一。而实现这两个市场的统一需要实现区域农村零售产业组织优化。
区域农村零售产业组织不合理使得农村的消费存在很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此时农民面临着逆向选择的问题。在整个市场上对于高质量或低质量的产品都只能以平均化对待,同时也支付平均化的价格。因此高质量产品的价值被低估就逐渐退出。低质量和伪劣产品则逐渐充斥农村市场。农民作为市场的弱者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进行的博弈。很容易使其丧失对市场的信心,弱化其购买能力。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就需要销售高质量产品的零售厂商利用广告、公共宣传等对农村消费群体散发出各种信息,建立和完善农村商贸市场。零售商可以通过价格、信息、展销、和各种宣传活动,对农村消费者进行演示,向消费者传授消费知识和技术。通过市场的信息扩散和聚集机制,使供需双方的信息都得到有效扩散,信息不对称现象得到极大改善,这有助于高质量产品在农村的扩散,也有助于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农民对于生产者的产品需求在p[,1]被给定,生产者生产成本(假设为不变单位成本)mc[,m],零售商有p[,0]的单位销售成本,均衡价格在op[,1],产生零经济利润。假设销售高质量产品的零售厂商进入农村,均衡价格在op[,2],现在零售差额增加的p[,2]p[,1]将是零售商花费更多的服务,包括向农民通过广告、公共宣传等对农村消费群体发出各种信息。在销售价格位于op[,2]时,产量将近似在oq[,2]、p[,1]abp[,0]的面
积将是农村原有销售商提供的服务成本。p[,2]hap[,1]的面积将是高端零售商提供的服务成本。产品零售价格从op[,1]增加到op[,2],农村消费群体得到更多关于产品的信息,高质量产品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售后服务也使得农村消费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增加,产生了更大的需求,需求曲线平行移动到d[,2],以至销售高质量产品的零售厂商进入农村以后,产量oq[,2]高于以前oq[,1],现在因为产量的增加,生产商利润增加了,由交叉阴影面积mlnm表示。因此,销售高质量产品的零售厂商进入农村市场,有利于向农民提供更多的服务,刺激了农村消费者需求,导致更多数量的销售和生产者利润的增加。
另外,由于零售商提供的有价值的零售服务,农村消费需求的移动几何上增加了交叉阴影四边形rghj的消费者剩余。然而,价格的增加导致消费者减少由水平交叉四边形的剩余p[,2]hap[,1],这被转化成增加的销售成本。比较这两个四边形,剩余rghj超过了损失p[,2]hap[,1],因此存在一个净消费者剩余所得。另外,还存在生产者剩余的长方形面积blnm,这样,消费者剩余变大,生产者剩余变大。在销售高质量产品的零售厂商进入农村以后,消费者剩余加生产者剩余大于农村原有销售商条件下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因此,销售高质量产品的零售厂商进入农村以后整个社会福利提高了。
区域产业范文篇7
【关键词】长吉图;区域合作;特色产业
1长吉图区域合作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
长吉图区域区位优势明显,形成了工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规模强大的综合性加工制造工业基地,是吉林省产业的主要聚集区。其中汽车、石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另外,装备制造业、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和旅游服务都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1、1特色主导产业规模庞大
汽车产业是长吉图区域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该区汽车产业产值一般超过该区工业产值的45%;农产品加工业是长吉图区域的第二大支柱产业。玉米淀粉、赖氨酸、发酵酒精等一些重点产品产量跻身全国前列。现拥有大成、德大、皓月等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企业和企业集团。玉米深加工和畜禽加工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石化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乙烯装置年生产能力已达到85万吨,跃居全国第三;冶金建材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
2007年,该区铁合金产量62万吨,占吉林省的92%。水泥产量1200万吨,占吉林省的50%。吉铁、吉炭是国内铁合金、炭素制品生产能力最大,品种最多的国内龙头企业;装备制造业是长吉图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该区培育和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品,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客车,在亚洲处于第一位。该区五大特色主导产业2007年的具体指标见表1.
1、2潜在优势特色产业正在形成
长吉图区域内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和旅游服务等产业虽没有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集聚,但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竞争优势.
长吉图区域光电子产业科研实力雄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有30种光电子及信息技术产品投入市场,其中90%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目前有400多种自主研发的电子产品投放市场.
长吉图区域生物产业具有资源基础和技术优势,初步形成了产业化发展格局。长春市拥有生物技术领域研发机构103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医药实验室16个,生物药生产品种占全国的63%;生物制造、生物能源领域的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长春大成集团已发展成为产量和技术水平均居世界第一位的氨基酸生产商.
旅游业是长吉图区域具有潜在优势的另一个特色产业。吉林市的冰雪雾凇、图们江独特的边境风光、引人入胜的民族风情和东部森林、湿地、火山地貌等典型的生态环境。这些都是长吉图区域发展旅游业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1、3特色产业区域合作条件成熟
图们江区域合作日益加深。以珲春为中心,中俄、中朝相继启动“路、港、关、区”工程项目以及木材加工基地项目。这些措施为长吉图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境外业务提供了便利。长吉一体化加快推进和延龙图一体化发展启动使得长吉图特色产业区域合作条件更为成熟.
长吉一体化加快推进。龙嘉机场通航和长吉城际铁路建设,为长吉一体化打下交通基础;长吉两市的汽车、农产品加工、旅游等产业联系不断加强,长吉一体化加快发展时机已经成熟。长吉高速公路东与吉林至珲春高速公路相接已能够到达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俄、朝两国位于日本海的多个港口.
延龙图一体化发展启动。延龙图是环日本海经济圈西岸的重要枢纽城市,是东北地区、蒙古国通过图们江出海口与世界发生经济联系的便捷通道。延龙图东接珲春窗口,西临长吉腹地,南连通化、白山、丹东,北邻牡丹江、绥芬河等地区。延龙图的地缘优势和发展潜力能承担起窗口与腹地间纽带和传导的“职责”.
2长吉图区域合作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吉图区域合作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以及有效的产业分工。目前长吉图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2、1产业结构性失衡
从产业部门结构上看,轻重工业比重失衡严重。根据2007年数据计算得出轻重工业比例为1∶4,与全国平均比例4∶5相差近四倍。从目前该区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汽车、农产品加工和石化三大产业是绝对的支柱产业,这样较为单一的产业发展格局,必然导致该区经济抵御风险能力下降,同时,也增加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从产业规模结构上来看,中小企业发育薄弱.
根据2007年的资料,长吉图大中小型企业个数以及工业产值比例都接近3∶1∶1,而全国平均水平是大中小企业的企业数比大约为1∶12∶100,而工业产值比例却为1∶1∶1,可见,长吉图的工业规模结构是不平衡的,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缺失.
2、2产业空间布局不平衡
该区的产业布局在地区尺度上主要集中在长吉两个地区,而图们江地区所占比重较小。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长春和吉林地区的发展水平与经济总量远远要高于图们江地区.
从城市之间的工业布局来看,各城市差别过大,工业布局过于集中于少数大城市,以长春市最强、最集中,其次为吉林市。而数量众多的小城市工业密度十分低下.
2、3产业链条短
长吉图产业发展存在着重工业以自我发展为主,与轻工业发展的关联度低而造成的产业链条短的问题。长吉图汽车产业的协作配套企业65%分布在省外,75%的配套产值在省外实现。大量零部件从长吉图等区域输入,增加了产品成本,也没有充分发挥整车生产对地方企业的带动作用,缺乏集群效应.
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关联度也很低。长吉图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的40%要从省外调入,轻工业对该区农业产品加工利用率低,而农产品作为工业原料向区外输送的比例较高.
2、4产业分工不合理
从资源配置来看,长吉图产业结构趋同,企业以“大而全”和“小而全”的模式发展,长吉图各区企业间、地域间生产联系差,形成封闭性的同构化产业结构,重复布局。如长春、吉林都将汽车工业、石化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作为其重点发展产业,而没有在资源利用、产品结构上形成各自特色.
从合作动力来看,长吉图产业合作存在体制性障碍。在现行体制条件下,长吉图区域内各地制定的都是自身的发展规划,三地缺乏协调,都在打造自己的完整产业链,很少进行跨地区的合作。跨地区主动寻求产业合作的市场机制和动力机制明显不足.
3长吉图区域合作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
3、1特色产业定位
长吉图区域重工业独大、中小企业发育滞后以及传统产业链短的局面,不利于经济抵御风险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彻底扭转.
3、1、1大力发展轻工业、服务业和民营中小企业
轻工业、服务业和民营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投资灵活、差异性大的特点,有利于特色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长吉图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生物制药业是该区发展特色产业的现实选择.
另外,图们江可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林下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发展以白山为核心的医药产业,以延吉为核心的生态食品产业,以珲春为核心的边境贸易,建设生态食品、医药、冶金、非金属建材业基地.
3、1、2加快传统特色产业升级改造
长吉图区域的主导特色产业,如汽车、农产品加工、石化等产业存在产业链条短的问题。因此,延长传统主导特色产业的产业链条,有利于形成新兴特色产业和加强传统特色产业,进而促进本区经济社会发展。如加快汽车业的信息化改造和配套产业的组建;促进农产品加工精、深、专方向发展;石化向精细化发展等.
3、2调整产业布局
区域布局失衡和城际差距过大是长吉图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加强长春和吉林地区经济辐射的功能、推进图们江地区产业集聚是本区发展特色产业的必由之路.
3、2、1加强长吉经济区辐射功能
长吉经济区拥有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信息、人才以及产业基础等优势,是吉林省工业的核心,对周边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因此,加强其周边县城、集镇的建设,进一步改善长吉地区至图们江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以强化长吉经济区对图们江地区的辐射功能,有利于长吉图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
3、2、2推进图们江地区产业集聚图们江地区在矿藏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边贸区位等方面具备比较优势,而长吉经济区拥有相对充裕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以及产业等。因此,促进长吉经济区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和产业适度向图们江地区聚集,可迅速加快长吉图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
3、3产业区域合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实现产业的区域合作。然而,地方政府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构建的行政壁垒,往往成为生产要素流动、产业迁移的障碍。因此,理顺长吉图区域合作利益联结机制,是促进该区特色产业合作发展的主要措施.
3、3、1建立产业区域合作利益共赢机制
通过建立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的长吉图区域利益共赢机制,如转出产业利税补偿转出地区的利益共享机制。这将有利于鼓励长春、吉林等大城市向周边地区扩散不适合在本地发展的产业.
3、3、2建立产业区域合作利益协调机构
产业区域合作中,区域内地方政府利益冲突不可避免。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制度化的利益协调机构,进行定期磋商.
参考文献
[1]吉林省政府公务网.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eb].
[2]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9-93
[3]赵波,张秀利.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5:73-74
[4]赵松淑.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04
区域产业范文篇8
区域产业政策主要包括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和主导产业发展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是靠主导产业来带动的,区域实行什么样的主导产业发展政策是至关重要的。
一、区域产业政策的特征和作用
(一)区域产业政策的特征
区域产业政策的作用范围是区域产业,是为实现区域产业布局、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合理化或优化的,其特征是:
1.区域产业政策具有系统性。区域产业政策是一个复杂变化的大系统,对该系统实行控制和调节的产业政策也必须具有系统性。区域产业政策的系统性不仅表现为他是一种完整的和综合性的政策体系,而且在于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和分层次的。区域产业政策是具有系统性的产业政策,是区域经济政策的核心,他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区域经济调控政策等各方面政策相配合,共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2.区域产业政策具有区域性。区域产业政策是从一个区域的角度出发考察问题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构成了区域产业政策的内在要求。区域产业政策要在全国产业政策和总体布局的要求下,从区域实际出发,正确确定自己在全国地域分工总格局中的地位,在区域多因素包括自然条件、资源状况、技术水平、经济基础等综合限定的范围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战略设计以及布局模式的选择,以形成区域特色。
3.区域产业政策具有倾斜性。同国家产业政策相比,区域产业政策更具有倾斜性,也就是更强调要优先发展区域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区域产业结构系统是内外开放的,各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分工与协作,要求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通常采取非均衡的发展方式,从来没有不倾斜某些产业的区域产业政策,当区际交换能比区域自己经营有更大利益时,就可以放弃自己的某些行业、产品,通过区际交换、区际协作来满足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强调自我平衡,强求区域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合理的区域产业政策应当是重点倾斜、适度协调的政策,他必须是倾斜的或有重点的。
4.区域产业政策具有动态性。区域产业结构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区域产业政策必须适应并且促成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系统实行有效的动态调节和控制。为此,区域产业政策要指示区域产业结构未来变化的规模或趋势,认清区域产业结构所处的现实环境和阶段,从长远考虑,往大处着眼,在区域专业化分工的前提下引导并促进本区域产业结构从低加工向高加工过度,从资源、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化,从低级到高级,沿着产业结构演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区域产业政策的作用
任何政策都是为了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和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区域产业政策是针对区域产业结构问题而制定的有关政策。区域产业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实现区域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合理布局生产力,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布局合理,需要充分发挥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产业政策在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产业结构与生产力区域布局关系极为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的运动是同一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事实上意味着生产力区域布局的调整,因为产业是坐落于一定区域内的,而生产力区域布局的变化,势必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区域产业布局是区域产业运行在空间上的实现,从原则上讲,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生产力区域布局调整的经济效益是可以统一的。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主要是解决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域内各产业空间组合的最佳形式即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以求合理地利用区域资源,求得最大的区域效益。
2.实现区域资源配置合理化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区域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资源在地域空间上的有效配置而制定的政策,其基本作用在于弥补市场机制在区域配置资源中的缺陷,实现资源空间配置的合理化和效益的高度化。无论是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还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都是为了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充分自由流动,以提高生产力布局的空间效益和宏观结构效益,从而促进生产力水平和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区域产业结构政策不仅关心区域内各产业的均衡增长问题,而且更重视区域产业结构的成长问题。对一些关系长期发展和动态进步的重要产业的扶植、支持和援助是区域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成功的区域产业政策总是可以有效地促进这些产业发展的。所以,区域产业政策对于当前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实施区域产业政策有利于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各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只有因地制宜从各区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发展战略,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产业政策以正确选择区域主导产业为中心,尽量满足本区域人民的最大需求,促进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挖掘区域比较经济利益,保证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区域产业政策从区域经济的供给方面入手,密切联系区内外需求,力求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推动区域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必将带动区域各产业的相应发展,区域经济的大局就可运筹帷幄。
二、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和主导产业发展政策
(一)区域产业结构政策
区域产业结构政策是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变动趋势而制定的,为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接近理想状态而实施的政策措施。
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可以及时淘汰落后产业,支持新兴产业,并有效促进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如果没有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完全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则落后产业可能得不到及时淘汰,而运用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就可以克服这些缺点。
区域产业结构政策有明确的目标,即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结构高度化是总的动态目标,针对一定区域的一定时期,区域产业结构政策有其具体的静态目标,不同时期的静态目标相连接,就构成动态的总目标。所以,区域产业结构政策是产业政策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政策。
区域产业结构政策中主要突出主导产业部门的选择。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区域产业结构政策通过主导产业部门的选择,以及促进其成长、发展的措施,进而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通过供给结构的调整来达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因为资源供给比社会市场需求对于一个政府部门来说有更大的可操作性。资源供给结构不同,其支持的产业结构也不同,因此采取一定的资源供给结构,可以促使区域产业结构向规划目标变动。同时,供给结构也可以通过分配结构变化趋势的预测和收入弹性分析,与未来需求结构相适应,增强市场需求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引导作用。
(二)主导产业发展政策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总体状况,技术进步速度,乃至一个区域经济的经济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状况。发展主导产业,困难不仅在于对主导产业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且运用和推行什么样的政策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也是一个颇难处理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导产业的发展,首先应该依靠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这就是“让市场成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一语的含义。特别是,主导产业一般属于与高新技术联系紧密、收入弹性较高,因而客观上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产业。所以遵循市场竞争原则,通过优胜劣汰过程,社会资源会不断地转移到这些产业中来,而并不需要政府的特别支持。从日本的经验看,确有一些重要的产业,在没有得到政府支持的情况下,不仅自身取得了高速度发展,而且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主导产业的发展已不是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就能完全解决的。在市场机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时候,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替代方法,就是让政府出面组织经济的运行。即使是主导产业的发展,政府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用恰如其分的主导产业发展政策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完全必要的。
从各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实践情况看,为了促进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快这些产业与部门的技术进步与设备更新速度,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技术、质量,集中资金攻克技术难关,提高设备水平,实行进口替代,减少需求外泄,鼓励大众消费,降低某些产品的价格,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不这样,主导产业就仍然发展不起来,就无法带动经济的起飞。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手段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不同的利率政策和不同的税收政策的使用;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通过政府出资的形式,使一些潜在的主导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特别是一些落后区域,资金稀缺或私人资本不足往往使一些重要产业难以得到发展,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并不会自动地使主导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这方面,政府就不是可有可无的。
在市场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时,政府应该用积极的主导产业政策推动主导产业的发展,以推进整个区域经济的进步与提高。但是,对于多数主导产业和在主导产业发展的每一阶段上,并非都需要政府的主导产业政策支持。实际上,有些主导产业和在一些主导产业发展的某些阶段上,政府的优惠政策也许不是必需的;况且,成功的主导产业的优惠政策也有一个适度的问题。不适当的主导产业选择或不适度的优惠政策往往产生很大的消极后果。
三、我国区域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选择了主导产业是哪些部门与产业,关键是要采取政策与措施培育这些部门与产业的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主导产业,发挥主导产业的作用。过去被选择为主导产业的部门之所以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原因很复杂。有的是技术档次低,不能符合国内生产的需要;有的是因为区域产业政策有问题,不利于主导产业的成长。由于我国产业政策和区域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时间不长,从总体上看,还没有走上成熟阶段,对区域产业政策的研究只能说是刚刚起步,缺乏经验,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缺乏长远打算;顾此失彼,缺乏系统性,而且加上种种客观原因,在实施过程中,或缺乏连续性,或相互掣肘,相互矛盾。任何政策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向都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区域产业政策也不例外,如果前提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善,不仅其政策的效能难以发挥,甚至还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认清并设法创造出这些条件,对于制定和实施区域产业政策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制定和实施区域产业政策,应当随着经济和技术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技术进步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在制定区域产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区域各产业的技术进步状况以及不同产业技术进步的快慢对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和制约,把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具有改造传统产业作用的新兴产业放在优先地位给予重点支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将使区域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不同,区域产业政策也应当随之不同。要制定出正确、合理的区域产业政策,特别是要使正确、合理的区域产业政策准确、及时、全面地贯彻下去,这并非易事。把握好区域产业政策重点,配合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及时调整与修改不合理和过时的区域产业政策,是充分发挥区域产业政策作用的根本保证。从来不应有固定不变的区域产业政策。
区域产业政策发挥作用时要通过一定的区域经济运行机制来实现。现在,我国资源配置是依靠市场机制来进行的,区域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适应市场机制作用的要求,为此,要加快培育市场体系。培育市场体系包括理顺价格关系,发展商品市场特别是要素市场,改造区域市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等,以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增强区域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推动力。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区域产业政策的效果如何,最终看企业对他反应的灵敏程度,通过企业的具体活动,实现区域产业政策的目标。
制定正确的区域产业政策,明确区域产业发展各方面支持和限制的重点,是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进行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影响区域产业政策制定的因素很多,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必要的因素,按照市场需求、区域产业关联、技术进步、创汇作用、经济效益等因素,安排好区域产业发展序列并制定相关的各项政策,明确支持什么,限制什么。
调整区域产业结构、选择主导产业的目的,就是调整不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通过加快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利用区域产业优势,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以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使整个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如何调整区域产业结构、选择主导产业以及如何加快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应是制定区域产业政策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这方面不取得突破,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进行主导产业选择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有了明确的区域产业政策,政府就可通过一系列手段加以调节。财政部门可利用投资、折旧、转移支付等手段加快对落后区域重点产业的扶持,尤其是财政支出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税种选择、税率高低以及税收优惠导向等对投资预期利润的多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税务部门可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序列对产业税种和税率进行必要的调控,发挥差别税率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对需要扶持的产业,可在一定时期内减税或免税,对需要限制发展的产业可增加税种,提高税率;银行可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序列要求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并对各产业分类排队,区别对待,限劣扶优。通过规定和调整产业贷款投向、条件、数量、偿还期及产业利率,对需要扶持的产业可增加贷款数量、延长贷款期限、实行产业优惠利率。对需加以限制的产业不予贷款;就是给予贷款,也应对贷款数量进行严格控制或高利率贷款,资金从限制的产业中抽回投入到支持发展的产业中去;物价部门可采用不同产业区别价格的办法发挥他的产业政策作用,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用自己掌握的一些产品、劳务、服务、贸易的定价权,通过提高价格和降低价格的办法来调整各产业之间的利益格局,从而达到扶持和限制产业发展的目的。此外,外资外贸部门等都可为区域产业政策实施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韩国为扶持某些产业的发展而制定《振兴条例》、《振兴法》的做法,制定《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法》,从法律上加以扶持和规范。
收稿日期:2002-06-18
【参考文献】
[1]周叔莲.产业政策问题探索[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7.
[2]马洪.中国地区发展与产业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
[3]杨治.产业政策与结构优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马洪.中国地区发展与产业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区域产业范文篇9
关键词:旅游产业;区域经济;广西北部湾
广西北部湾区域优势发挥不够明显,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呈互不协调现象。鉴于此,本文将以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互相协调、共同发展为目标,从旅游产业与地方区域经济并进发展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实现特色旅游结合区域优势形成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达到地方经济综合实力的迅速发展,并为政府制定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政策提供理论及决策参考。
一、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广西全区拥有工农业部级旅游示范点53个,北部湾经济有14个;自治区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61个,北部湾经济区121个;星级农家乐500家,部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13家,旅游特色名镇名村21家,特色乡村农家乐233家,其中南宁市的“美丽南方”正在打造部级示范点,部分正在建设和申报中。近年来,广西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体育养生旅游、民族特色旅游、宾馆酒店业、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业不断完善。目前全区共有旅行社500家,酒店宾馆16000余家,各类旅游景点景区900多处(其中5a级7个,4a级100个),旅游车船公司131家,旅游购物店(点)数以万计,2017年防城港市启航的“中华泰山”号跨国游轮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的青睐。据广西新闻网消息,2016年,广西旅游业高于同期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幅,全区旅游总收入3000余亿元,同比增长36.5%。特别是广西高铁的高速发展,使前来广西旅游的游客迅速增长,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广西经济的带动的效果显著。2014--2016年,广西旅游总人数分别为24126.75万人次、27656.62万人次、31987.23万人次,同比增长17.33%、14.63%、15.66%;广西旅游景点门票收入分别为28.35亿元、31.42亿元、34.18亿元,促进全区实现旅游业的总收入分别达到1746.65亿元、2156.72亿元、2567.13亿元,同比增长22.74%、23.50%、19.03%。可见,广西已基本完成《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实现广西千亿元产业目标和加快建设旅游强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区gdp的11.25%,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这对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
二、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北部湾经济区位于我区沿海地区,与东南亚国家海陆相邻,是我国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发源地。为深入了解实况,笔者通过访谈调查和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北部湾经济旅游产业发展仍存在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一些“老、大、难”的“典型”问题一直是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产业向好发展的障碍,这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利。广西财政厅课题组王代玉等指出:“旅游品牌不够突出,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旅游市场主体不强,旅游企业‘弱、小、散’,旅游产品比较单一,旅游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潘冬南认为:“广西旅游市场秩序还是较为混乱,特别是节假日的时候,强卖强拉、以次充好、欺诈游客、黑车野导等时有发生,且散客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很好地为散客提供咨询、信息查询、紧急救援等服务。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服务意识较差”。李兵磊指出:“旅游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融资管理体制较僵化,一是政府的投资在旅游产业中布局较宽,导致投资过于分散。二是民营资本在文化旅游产业上的投融资较易变质,存在拿‘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为幌子来开发房地产的现象”。笔者认为,目前广西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本土自然资源和商业投资驱动,而并没有从优化行业管理制度体系、提高旅游服务业队伍素质、依靠现代科技信息、创新发展模式的方式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有效拉动内需的影响非常明显,但广西的旅游产业链条仍存在发展瓶颈及薄弱环节。
三、旅游产业与北部湾经济融合发展思路
2008年1月16日,国务院提出:“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这是全国第一个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国家发改委指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北部湾经济区具有独特的先天优势和后天的国家政策支持,但从广西经济发展大局和区外同级的经济区比较来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未来发展将面对诸多的挑战。旅游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综合性产业,其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发展和管理部门,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及辐射效应明显等特点,因此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助于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的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笔者认为,根据协调理论,首先,推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和谐、快速发展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相适应;其次,推动促成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与旅游产业的驱动效应,两者间必须互相协调促进,才有利于两者和谐健康的发展,从而提升北部湾经济区综合实力的提升。笔者建议,一是加快产业布局,打造品牌效应和地方特色,形成以原产业带动新行业诞生的发展环境;二是尽快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助长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三是必须重视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四是创新思路,科学构建旅游产业结构的新体系。
四、旅游产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国内外发展旅游产业的经验表明,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展旅游产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使北部湾经济区在关键发展时期能够发挥区域优势,本研究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出战略性对策。(一)政府牵头,合理布局产业规划。由政府牵头制定出台相关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旅游资源、产业规模、经济政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社会环境等进行合理布局,促使北部湾经济区的旅游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二)转型升级,促成新型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可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相关行业的发展。合理规划,从资源型商业、本土文化产业、非物质产业、服务型产业等进行转型升级,形成轻纺手工业、工艺美术业、民族特色制造业等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区域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引进人才,注重人才资源是第一生产力。要创新发展思路,政府要充分认识高层次的旅游和经济专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观念。一是加大对紧缺人才引进的工作力度;二是通过政策优势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加入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队伍;三是加大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投资。(四)招商引资,利用企业影响促增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充分利用好“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个国际影响力,不断吸引有潜质、有实力、有经验的区外或境外企业入驻,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以此加快旅游产业在转型升级、品牌打造、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发展,形成产业多元化发展和投资格局。(五)把握时机,发挥区位优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发源地。应充分发挥经济区作为中国—东盟海上通道的优势,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进一步加强与海上东盟国家的旅游产业联系,探索围绕北部湾经济区的多方面合作,努力构建“北部湾—东南亚”旅游经济产业圈。
五、结束语
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视角出发,综合分析区域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模式,建议科学制定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战略,建立以旅游带动区域经济,由区域经济协调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让二者形成有机关联作用机理,从而促进北部湾经济的发展与提升,旨在把北部湾经济区打造成一个社会和谐、经济快速发展的示范性经济特区。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桂政办发(2016)182号
[2]广西财政厅课题组:王代玉,蔡高根.广西财政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年第11期(总第2715期)19-26
[3]潘冬南.广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5年6月.第28卷第3期.50-54
[4]李兵磊.广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4年第51期(总第814期).111-113
区域产业范文篇10
关键词:区域规划;地方经济;房地产
2009年以来我国先后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8个规划,出台速度前所未有。随着区域规划对地方政府的经济的带动作用,地方房地产业发展也出现了如火如荼的局面,成为地方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区域规划概述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中央出台的区域发展规划,除提供产业优惠政策外,更重要的是为地方政府打开了土地开发引资的大门。区域规划首先带动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房价上涨,便可实现后续的招商引资。房地产和区域发展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区域发展必然要寻找一些先导产业发挥带动作用,房地产便是其中之一。
只有当项目产品在二级市场上交易活跃的时候,房地产和区域经济的后续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动力。区域振兴规划无疑也是助推市场活跃的强心剂。
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国家在去年陆续出台了多项区域经济振兴规划。随着相关规划的实施,规划给区域发展带来新动力,区域经济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房地产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望相互促进。
区域振兴规划实施后,国家和地方大量的投资项目将跟进,这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实质性的,但并非立竿见影。需要大量前期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铺垫。部分城市的区域振兴规划引起的过度炒房应当警惕。这些规划的实施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培育将产生巨大影响,但同时也成为了主题投资的热点,吸引了楼市和股市的投资者竞相介入。在这种背景下,房价出现一定程度上涨可以理解,但过度炒作形成较大泡沫将遏制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区域规划对地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区域规划在刺激地方经济之前,首先激活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多数炒房者纷纷踩着区域规划制订的时点,介入相关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大到部级区域规划,小到新地铁线路投建方案,都被炒房者视为投资良机,体现了区域规划对区域楼市的明显带动和提振作用。
(一)区域规划改善当地基础建设的同时也引起了房价的快速上涨区域规划的影响是长期的。区域房地产潜在价值提升,可以吸引外地资金进入,加速该区域开发。不过,近期部分地区房价因区域规划而被过度炒作,这无疑是对未来发展的透支,也可能引起政策制订者的警惕。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关于调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现行建制,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区。随后的三个月,滨海新区房价累计涨幅超过50%:今年1-2月累计成交11591套,同比增长39.7%。
2010年1月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海南房地产和土地价格不断攀升。随后的一个多月内,海南主要城市房价涨幅超过100%。
(二)区域规划是房地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但不应成为短期投资炒作的对象如果疯炒一阵房地产,最后造成房地产巨大泡沫的话,区域振兴必将大打折扣。理论上来讲,区域性发展规划作为一种刺激和拉动经济的工具,短期内能创造出一个洼地,吸纳各种要素进入并加快流动,从而迅速催生资本聚集效应。但区域性发展规划一旦成了一件人人都在赌运气的标的,就非常容易背离实际,陷于概念性的炒作,由此必定形成一个巨大的流动性漩涡。而房地产作为资本增值和发展突破的首选项,首当其冲会被拖入。纵观近些年许多区域崛起的现实,房地产不连跳几个台阶、基础设施建设不突飞猛进、城市化推进节奏不加快,区域经济一定是不会有起色的。于是,区域性发展规划与房地产业发展机会、区域经济与房地产业部门经济,就直接划上了等号。如果不能扭转这种极端错了位的联系,后果是很难设想的。
(三)区域规划成为地方房地产泡沫的直接诱因已经看到,一些地区在刚刚拿到批文之后,当地房地产市场已然如一锅煮沸的开水,各路资本纷纷杀奔而去,价格随即扶摇直上。上一次海南岛房地产泡沫破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错觉造成的。官方给了大量的扶持政策要建设特区,结果那里却变成了房地产投资乐园,一类大资本在那里倒卖土地,另一类小资金就在炒卖房屋。实业没有做起来,大多数资本都在钻投机取巧的空子。因为流动性漩涡的作用,土地、房屋的价格受到剧烈搅动,变得严重脱离实际,在缺少真实性需求支持的情况下,最终摔了个粉碎。
包括海南等新近拿到规划批文的区域,在迎来又一轮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再一次被推入到这样一种威胁面前。虽然17年过去了,"概念性炒作危机"阴影却始终没有走远。尽管有人认为,眼下的市场已不是当年的初级形态,以前的悲剧当不致重演。但我认为,只要有那一纸被镀上决策印信的规划存在,流动性漩涡就一定要出现。原因在于,当前的中国市场并不缺少流动性。在今天,无孔不入的全国乃至于国际资金都在向这些区域注入,这对于各个准备起步的区域板块的撬动是很明显的。
三、地方房地产业良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要防止此类房地产热,先得设法使盲目性、一窝蜂似的"规划热"冷却下来。区域性规划,并非越多越好,要宁缺毋滥,不宜鼓励竞相"要规划"的风气。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核心的一点是,大到一国,小到一地,都需要以结构合理、需求坚实的产业基础做后盾。区域经济是许多部门经济的集合,是一种结构性、同步性、综合性和协调互补性的经济形态,我们需要加强一种可持续性的区域发展营造意识,力避急功近利的心态。
(一)适度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中,房地产投资应占多大比例需要认真研究。事实证明,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如果过高,一定会产生泡沫,很多城市在年所经历的房地产市场巨变都与此有关。而如果房地产投资比重过低,不仅不能够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而且会对城市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保持适度的房地产投资规模,是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首要环节。要研究一个城市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系,从中找出规律,努力把握好这个比例关系,如此,房地产市场供求才能大体平衡,房地产市场才能稳定发展。
(二)加强对规划全程的监督控制对于区域发展规划战略,决策层也要对规划落地全程予以监督控制。在规划推进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土地、资金两类要素的投放。
因为有政策倾斜和照顾,预计这两类要素的投放将会拉开一个极大口子。如果两者投放不够合理,甚至失去控制,在市场层面就会导致炒地、炒房的恶果。
(三)加强区域内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房地产市场调控是政府稳定房价的手段。但由于房地产是关系百姓居住生活的大事,是对国民经济具有广泛影响的行业。因此,必须要在调控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如果在执行中忽松忽紧,忽冷忽热,就会在解决老问题中产生或留下新问题。在一个区域规划体系中,有很多产业部门需要政策惠及,但房地产业是最不应该受到关照的,更不能被当成特殊产业来对待。放眼全国看一看,现在不仅流动性充裕的地方,房地产经济很发达,连很多流动性并不充裕的欠发达地区,亦如此。因此房地产业本就该被排除在一揽子区域规划措施之外。
参考文献: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的思维分析 2023-03-30 17:32:18
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 2023-03-30 11:38:32
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及风险 2023-01-28 09:23:32
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创新 2023-01-11 09:17:37
区域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2023-01-11 09:13:24
区域经济与旅游资源发展策略 2023-01-03 08: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