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17 20:56:19

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范文篇1

一、**期间我县科技创新主要成绩与基本经验

主要成绩:

——加强科技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利用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的平台,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为我县企业与全国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提供技术难题求解和科研成果交易。全县共有上网企业197家,技术难题55项,拟提供研发经费896.5万元,签约19项,合同成交额872.5万元,技术成果40项。我县的双枪公司、梦天木业、佳斯化工、节节高炭业分别与中国竹子研究中心、上海木材工业研究所、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浙江林学院建立了长期的科技合作关系,对提升我县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积极组织申报科技项目,促进区域产业提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期间我们共组织申报市级以上各类项目68项,获得立项共39项(含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得到无偿经费支助共413万元是县三项经费的2.6倍。其中,部级5项,省级23项、市级11项,无偿资助24项。填补了我县有史以来的7大空白(部级火炬项目、省重点科研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省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省高新技术产品),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我县产业的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区域支柱产业。紧紧围绕做强、做大庆元香菇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庆元香菇标准化栽培示范区和努力巩固全省唯一的食用菌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的领先地位,大力推广香菇标准化和香菇有机生产栽培技术的成果推广,组织珍稀食用菌地方标准制订、香菇新品种“庆科20”的省级鉴定和菌种的审定及庆元香菇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工作,从而提升我县食用菌支柱产业的发展。

——以“三网”为载体,服务二次创业。“三网”(庆元科技信息网、中国网上技术市场、农村科技信息网)——科技信息网为庆元经济社会发展,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信息平台。设动态信息、农业科技、食用菌、科普园地、专利之窗、政策法规6个大栏目,20多个小栏目。网上技术市场,为企业架金桥为科技觅知音,现已成为我县企业技术难题、招商引资、寻找科技合作对象、引进新技术新工艺的便捷渠道,为科技对外合作构建了一个开放型的重要平台。农村科技信息网,以立足科技服务三农为宗旨,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思路,以农业信息化建设为载体,以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和信息服务为手段,支持农业、扶助农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年共培训45期,效果很好。

——认真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积极参加省知识产权培训,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产权业务水平,为发明人和申请人提供专利申请的咨询服务与专利侵权纠纷处理;积极开展专利知识宣传,促进我县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上升。**期我县共申请专利26件,比九五期间增长50%。

基本经验

1.领导重视,是做好科技工作的关键点。这几年从省里到市县的领导对科技工作的认识度都有进一步的提高,也比较重视,不管是从政策上倾斜还是从经费上支持都比较明显。特别是省里每一年对市县党政一把手的科技进步目标考核,这一措施从而有力地触动了当地一把手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度,使当地科技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科技工作从而也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做好宣传,是扩大科技工作影响的手段。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舆论的支持,科技工作也不例外。以往我们科技工作在领导面前之所以没有位子,可能是我们不善于总结和宣传。**年我们根据市局的统一布置,狠抓了科技宣传工作,局里也出台了科技宣传奖励办法文件,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全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近几年我局干部在省刊、省报、县刊、县报、市刊、市报及庆元科技上发表有关庆元科技工作的文章、报导200多篇。在每年的科技活动周中,我们也组织了规模宏大的宣传活动。从而在全县范围内提高科技部门的知名度和科技工作的显示度,为科技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3.加强三网建设,是提高干部职工、农民对科技工作进一步深度认识的有效载体。自从我局开通“三网”以来,开始了科技信息化网络建设。在工作规划、机构设置、资金投入、人才培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庆元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我县企业和农村科技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服务平台,为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了有效的培训手段。网上技术市场为企业架金桥,为科技览知音。**年度庆元分市场获全市第一名,被评为全省县级网管先进单位,受到省市科技厅局的奖励和表彰。农村科技信息网和农村远程教育网立足科技服务三农,支持农业、扶助农民,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贡献。三网建设为当地党委政府的宏观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了支持,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服务新平台,从而使广大干部农民对科技工作有了进一步的重新认识。

4.寻找亮点,积极申报项目是科技工作的义务。丽水是浙江的欠发达市,而庆元又是欠发达市丽水市的倒数老大,在全省全市来说都属于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县,科技竞争力不强,向上申报项目争取支持客观上困难较大。但是我们都努力去争取,使科技工作有所作为,我们一是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摸底,了解企业的技术创新情况。二是努力动员他们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三是通过与企业老总交谈,现场察看,发现科技创新亮点,并与他们一起设计科技项目。四是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进行培训。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好服务工作,为申报单位检查,修改申报材料,以确保按时按质上报。

5.努力争取,增强支持力度是科技工作的宗旨。一是做好县委、县政府参谋,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宣传上级有关科技工作的重要政策文件,以争取领导对科技工作更多重视和关注。二是努力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做好工作,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对我们科技工作的支持与配合。通过努力,**年—2006年我县财政在科技支出有了较大的增长,科技局掌握的科技项目经费达到257万元(5年),每年都增加。而我局这5年向省科技厅争取经费是787万元,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及申报科技项目的积极性。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科技局的信誉和地位。

6.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成效是科技工作的目的。工作的成效是我们科技工作开展的归宿,也是我们能够得到关注与支持的重要基础;而管理是决定成效好差的重要因素。科技工作中我们十分注重科技项目的管理工作;一是在每年年初组织了对上年结转项目的全面实地检查,全面了解省市县项目的执行情况,总结管理经验。二是抓了项目的验收与鉴定工作,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所有的省级到期项目都进行了验收与鉴定,并申报3个省级计划外鉴定。从而提高了我们科技项目的结题信誉度。

二、十一·五期间到2020年我县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主要内容

重点领域:工业,一是培育一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以工艺设备创新推动企业技术升级;以产品创新为突破口,开发一批部级、省、市级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以现有的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市级高新企业为技术优势,力争在5—10年内再培育5—10家省市高新技术企业,走对外开放型科技发展路子。三是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四是加强工业领域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解决共性技术难题,实现产业升级,推进行业科技进步。农业,一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与产品深加工;二是竹木制品加工;三是水干果品加工;四是茶叶、蔬菜制品加工;五是特种经济作物加工。社会发展,一是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二是生态环境建设技术开发推广;三是医疗卫生、防灾减灾科研;四开展软科学研究;五是开展科普工作。

主要内容:

1.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重点开展以下科技行动:

——农业良种优质化科技行动。以优质高产、多抗为育种目标,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大力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以种子加工包装技术为突破口,全面提高种子质量与科技含量。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食用菌科技发展行动。以省食用菌中试基地建设为后盾(1)开展生物工程技术在食用菌遗传育种上的应用。(2)珍稀食用菌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为我县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市场潜力更大的优质高效新菇种。(3)食用菌栽培料多层次综合利用、良性循环的生态产业链的研究,为食用菌产业提供一个零排放、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模式。(4)食用菌有害物质产生和富集的机理、污染的途径、预防和处理技术的研究,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提供科学依据。(5)应用高新技术进行灰树花、灵芝和姬松茸等食(药)用菌的高附加值产品和食用菌休闲食品开发的研究,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大空间。(6)食用菌菌种和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为规范我县食用菌市场,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食用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保证,做大做强庆元香菇产业。

——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行动。加强农产品保鲜贮运和包装、农产品精深加工、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把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绿色产品加工业培育成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要推广农产品产地,贮运及加工原料的保鲜技术,果蔬、林特产品保鲜技术、保质技术。加强以食用菌、笋竹、茶叶、果蔬等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新产品研制与产业化开发。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科技行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包括农业新产品种植和高优质栽培技术示范园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高科技产品的加工示范园区等。采取生物技术培育果、菜、花等优良种苗,引进先进农机具和先进栽培设施,建成一个具有省市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若干个市内有较大影响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提供示范,发挥其在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合作中的示范作用,使之成为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孵化园、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辐射源。

2.大力推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促进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依托科技攻关等研究计划和火炬产业化计划,加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的进程。形成竹木、食用菌、制笔三大优势产业,扶持精细化工、花卉苗木、水干果、茶叶生产四个特色产业。

3.推动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建立经济与社会扶持协调发展的增长模式。抓好一批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强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清洁能源、计划生育、清洁生产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建立完善基于网络的环境监测,灾害预测等信息系统。进一步抓好环境生态、资源保护、治理与综合利用的示范性工程。

三、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

1.加大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力度,努力培养一批优秀、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要给于科技工作者应有的社会地位,为他们创造有利于奉献聪明才智、有利于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宽松政策环境和条件。引导科研机构走向市场,科技人员进入企业,使科研所的科技优势转变为推动我县经济建设的现实生产力。

2.以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特别是科技人员的潜能和作用。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推行全员聘用、人事、职称评聘分开和按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等方面取得突破,通过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的创新,真正使现有人才结构得以调整,使人才聪明起来、勤快起来。

3.以政策创新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人才竞争力,以县政府的名义出台《关于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的若干规定》为科研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兼任高技术工作、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从事高新技术项目开发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4.以环境创新为科技人才在庆元建功立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建立完善功能齐全、运行规范、服务高效的人才市场体系,为各种人才的引进流动创造快捷、简便的“绿色通道”。建立人才开发专项基金,对来庆元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给予专项政府津贴;设立科技创业奖励基金,每年5年评出5-10位在我县建设中成效显著的科技人员,由县政府给予奖励,使庆元成为科技人员的创业乐土。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改造提升我县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改造提升我县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科技兴县的重要内容,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重要举措。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人才、技术、设备、资金、信息和管理等多要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为完成这一复杂的成果“孵化”过程,促进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从我县实际出发,以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特别是食用菌方面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前提,做深做强做精食用菌产业,提高其科技附加值,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视为我县成果转化的总体思路。而为实现这个总体思路,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着重构建科技成果转化载体,从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通过各种教育和培训方式来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科学素质。同时,还应大力培养农民技术员和技术致富能手,加强科技示范作用,使农民从科技的学习运用中得到实惠,从而激发农民学习和运用科技的热情,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并最终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科研成果的能力。

2.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农业经营方式。小规模分散的家庭生产经营限制了农业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条件下,积极发展家庭式农场以及积极培育土地要素市场等,逐步发展多种层次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实行优化组合,进而克服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对农业科研成果运用的制约。

3.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县财政应考虑农业推广工作的特点,逐步增强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设立农业科研成果推广专项基金,使之能有效地发挥农村技术推广、职业教育以及经济信息服务的功能。同时,对于市场前景大的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项目和国家、省级的星火项目给予风险贷款和配套补助支持,以保证推广部门的经费投入,做到技术推广的风险由政府、科研机构和推广部门共同承担。在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还可以对一些项目开展有偿服务,一方面弥补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

4.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是放活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的有效途径,是新生产方式的雏形,民营科技企业具有全新的机制,克服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弊端,由科技人员面向市场进行开发,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

5.加大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集成以形成合力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扶持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进社会上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税收、金融、财政等都应积极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6.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和组建创新中心。按照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原则,以高新技术产品为支撑,不断开发提供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快速进入市场,壮大科技经济发展。

五、推进我县科技创新,加快科技进步的方法途径和政策措施

1.方法途径:(1)努力实施“四外两基地”的开放型科技发展战略。“四外两基地”(即科研在外、人才在外、实验在外、市场在外,庆元成为孵化基地和生产基地)。根据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借脑”生财,重点是做好“走出去,请进来”两篇文章。(2)政府要为开放型科技构建平台。一是政府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为企业扩大合作取得通行证,二是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动为开放型科技发展战略构建平台,进一步拓宽企业对外科技合作空间。组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项目对接活动,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咨询与服务。竭尽全力办好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庆元分市场,为我县企业提供技术难题求解和科研成果交易平台。同时还应将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收集的科研成果,经过筛选,把适应我县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装订成册发送有关企业参考,并把我县企业的技术难题收集归类挂在科技信息网上,使之成为我县企业与外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2.政策措施:(1)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建立庆元县专家咨询委员会,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真正推进我县科技创新和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要聘请省内知名专家、教授和县内科技人员联合组建庆元县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民主决策,认真听取他们的观点和看法,落实在政策制订和长远规划的实际工作中。

(2)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三项专项资金,鼓励科技创新。到2010年,县财政科技支出占本级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3.5%,其中科技部门掌握的科技三项经费2007年不少于40%,2008年达到50%,以后逐年增加。人均科普经费不低于省规定水平。设立专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各50万元,专利专项资金10万元。

(3)大力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加强区域特色农业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科技服务体系。被列入国家、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给予5万元、3万元奖励(不含配套经费);列入国家、省级星火计划项目,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给予3万元、2万元奖励;认定为国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的,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的奖励。

被认定为国家、省、市级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2万元;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新产品和省、市级高新技术产品(含新产品),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和2万元、1万元;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质检中心)、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质检中心)含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奖励;列入国家、省级火炬计划项目,给予奖励2万元、1万元;列入国家、省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给予县创新基金配套10万元、5万元奖励;对引进国家新产品和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含发明专利)在我县实现产业化,三年内首次年上交税金达50万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对研究项目取得科技成果,通过国家、省级专家鉴定(评审)的,视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情况给予奖励2-10万元,在项目研究期间县科技经费予以优先支持。对经认定的部级、省级、市级行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的奖励。

另外,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方面还鼓励掌握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取得,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自然人)给予奖励。获国外发明专利每件奖励1万元,获中国发明专利每件奖励3000元,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每件奖励500元。属于职务发明的,其发明人所得不少于50%。实施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三年内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500万元以上奖励企业2万元,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4万元,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10万元。

区域创新范文篇2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区域经济;区域创新能力

一、陕西省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陕西省区域创新能力现状。1)陕西省创新投入能力区域创新投入能力体现的是区域自身就存在的或者用于区域创新工作中的资金、人力和设施等各项资本的数目和概况。它还能够体现创新主体所拥有的能力值。可以从侧面反映区域创新政策的方向侧重与发展战略,政府对陕西省的科研活动拨款额也在逐年增加[1]。2)陕西省创新产出能力区域创新产出能力体现的是创新主体的“能耐”,这个“能耐”指的是以独树一帜的方式完成整个生产的流程进而获得最后效益的能力。随着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自贸实验区的发展,区域内工业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以及出口创汇额皆不断上涨,体现陕西省区域内技术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3)陕西省创新支撑能力近年来陕西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环境不断提升,区域内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等级公路里程数以及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皆在逐年上涨。2、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1)陕西省区域经济实力区域经济实力不仅集中体现了区域经济系统内部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能力,也是对区域经济总值的真实体现。2)陕西省区域社会发展区域社会发展指的是从社会整体的层面提升区域的发展情况,是区域经济发展来自外部的最大作用力[2]。

二、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域创新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滨海新区区域创新创新体系

论文内容摘要:目前,滨海新区创新体系建设已经有了一些进展,如具备了一定的研发实力、聚集了一批人才和构建了一批创新平台;但同时又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较低以及科技中介服务、科技投入机制、科技体制等仍不完善等。滨海新区已经进入创新推动阶段,因此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滨海新区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建设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滨海新区必须建设四大创新系统,即技术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和文化创新系统。

创新是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第一个时期,即2o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政策推动式”,经济增长主要靠政策推动;第二个时期,即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末是“资本推动式”,此时,这些区域政策作用有所减弱,但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本投入;第三个时期,即20世纪末至今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政策和资本的作用都呈现相对弱化状态。这一时期,有些区域投入产出效应开始下降,靠资本投入来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成本巨大。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结合我国实际,当前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毫无疑问是“创新”。因此,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为滨海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滨海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1.具备了一定的研发实力多年来,滨海新区始终把科技进步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定不移地走科技路、吃科技饭,科技创新体系日臻完善,初步形成了电子通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滨海新区注重学习先进地区的创新经验,以“好”字为先启动建设和引进了一批部级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这些项目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高新技术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7%,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生物芯片、膜技术、电动汽车、干细胞、纳米等领域具备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研发能力。

2.聚集了一批人才

天津滨海新区还聚集了一大批科研高精尖人才。例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是科技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家药监局和天津市政府“部市共建”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的核心,为了增加国际竞争力,研究院广揽人才,从85名来自全球的高端竞聘者中选聘3名全时回国的院领导。’

3.构建了一批创新平台

天津滨海新区为了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推进10个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成为创新的主体,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并向全行业全社会开放,达到资源共享。目前,新区拥有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等42家国家及市级科研机构、35家博士后工作站和天津钢管、中新药业等50多家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到2009年初,以12个部级科技创新平台、20个省部级研发转化中心、7个行业技术研发中心、56个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主体的滨海新区重大自主创新平台建设正在加速实施。其中,滨海新区12个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已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细胞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型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科技创新平台基本建成。电动车辆研究中心、微纳制造技术工程中心等20个省部级研发转化中心建成运营。56个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实施,干细胞治疗产品、高性能分离膜、海水淡化等.3o个项目已经完成科技攻关并进入产业化阶段,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o亿元。

(二)存在的差距

据有关资料显示,天津整体的创新环境处于中等水平,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等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尽管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已经有了较大程度地提高,但从总体上看仍旧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1.企业创新能力薄弱

新区企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为主,从事高附加值、高增长潜力行业的企业数量少,高新技术企业专利和研究成果大部分被国外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缺乏。

2.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较低

能够提供智力支撑的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创新带头人匮乏,研发支撑力量严重不足,拥有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的企业数量太少,企业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科技中介服务、科技投入机制、科技体制等仍不完善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与有关部门对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关,也与新区条块分割、体制不顺、缺乏整体的宏观规划设计有关。但是,按照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一般规律,目前新区存在的种种问题,可以说正是一定阶段特点的突出表现和反应。

国内外区域创新的理论一般认为,构建一个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一般要经历3个阶段,即初步创立阶段、完善成长阶段和成熟运行阶段。初步创立阶段强调的是创新主体的完善和创新动力的充足,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中介服务机构等,都需要在这个阶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不完善到逐渐发展成熟,并开始完成主体之间合作机制的雏形建设。完善成长阶段重点是在创新主体基本完善的基础之上,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并开始结网,形成鼓励创新的各种有效的宏观机制。成熟运行阶段,指科技创新体系已经逐渐走向成熟,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体系的核心,应着重完善跨区域的交流与合作,集聚和辐射各类创新资源,同时加强科技体系的创新预警与调整。

从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分析,总体上仍旧处于初步创立阶段的末期,主要特点是创新主体普遍存在而且基本完整,但是实力和动力都不足,创新机制的雏形已经形成,还不能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切入点和重点在创新主体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机制的建设上,这是当务之急。

二、构建天津滨海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对策

建立滨海新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现在开始,利用现有基础,整合各种优势,在发展中逐步构建滨海新区的创新体系。

1.建设技术创新系统

滨海新区不是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地区,搞基础研究没有优势也没有必要,新区完全可以依据已有的现代化大工业,集中力量搞好应用研究,建立起一支以院校和企业开发机构为主的应用研究队伍,建立起设施完备的孵化基地。要配套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配套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形成项目、研究、资金、出路四位一体,对技术资源有极强的吸附力,对知识信息、商品市场和技术市场高度敏感、功能强大的技术创新系统。新区风险投资机构数量不多,且有官办色彩。由于我国股市的科技板块没有开启,致使这些机构运作不够规范,无法吸引大量的民间资金。但我们可以借鉴西安等地的经验,采用资产回购等方法,自建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扩大融资规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滨海新区发展现代制造业有三点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滨海新区提升对重大投资的承接能力,成为吸引高层次投资的重要因素;其次,有利于滨海新区提升对国内外高层次投资的吸收转化能力;第三,有利于培养滨海新区新的产业群,成为滨海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建设产业创新系统

产业创新是通过企业产品、工艺、经销等方面的创新而导致的产业调整与升级。产业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延续和结果。产业创新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它来自技术创新,又对技术创新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产业创新通过市场来扩展技术创新成果,通过自身不断的调整升级来实现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

滨海新区当前的产业创新包括四项内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转移、扩散部分传统产业;探索、发展、创新创意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两条腿走路:一是要直接引进国外处在世界前沿的高新技术企业,如美国摩托罗拉、韩国三星、丹麦诺和诺德、日本丰田汽车等,鼓励已入区的企业增资扩产,直接提高新区产业技术层次。二是聚集国内研究人员,吸引海内外专业人员,建立各种类型的孵化器。培育、孵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既加快新区产业的高级化,又为从技术创新向知识创新过渡创造条件。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当前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新区现有7个支柱产业:电子、石油、化工、冶金、汽车、生物制药和食品加工,其中,电子、汽车、生物制药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其余是传统产业。新区应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鼓励企业的创新活动,帮助企业拓展渠道,引进、吸收外来技术和国内先进技术。要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和技术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综合竞争力;转移、扩散非支柱型传统产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对新区现有的小化工、小加工业等坚决进行调整,建立起有效的产业调整、升级机制。把闲置下来的土地、资本、人力等要素投入到高成长性的产业上,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新的需求会引发新的经济活动,探索、发展、创新创意产业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现在上海等地区已把发展动漫等创意产业列入发展战略,滨海新区也要敏锐把握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探索发展创意产业。

3.建设制度创新系统

区域的体制创新,是根据变化了的需要,重新进行制度安排。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这样的制度创新。现代经济的实践表明,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要素的配置效率决定着经济的增长速度,而经济制度又影响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只有坚持制度创新,使制度的调整安排对市场和技术创新发展的需求保持高度的敏感,才能在短期内促进各种经济要素快速流动,合理组合。

滨海新区的制度创新有良好的基础。开发区、保税区自建区以来就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示范效应,新区建设以来,在开发区、保税区的带动下,全区域的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根据新区当前的工作实际与加快发展的形势要求,还要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人才制度、科技管理制度和投资融资制度的改革,确保土地、人力、资本、技术等关键要素的流动顺畅与供给及时,始终保持新区体制的先进性。

4.建设文化创新系统

滨海新区作为天津的一部分必然受天津文化的影响,但作为滨海新区核心区域的天津开发区和保税区又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类似于深圳,因此相对开放和进取。开发区和保税区汇集了国内外众多优秀企业,融合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因素,正在形成独特的滨海新区文化。

要大力发展区域性文化产业,启动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深刻改变了文化生产方式,促成文化走向市场,成为一种产业。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在当代区域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既具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文明特征的区域文化。天津文化类型极其丰富,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从而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区域创新范文篇4

1、区域创新体系必须为国家创新体系服务,为区域协调发展服务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是国家创新体系在区域层次上的延伸,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依靠区域层次上的创新来支撑。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内部差距比较明显的大国来说,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尤其重要。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既要服务地方,又要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服务。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遵从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设计,把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与实现国家目标、完成国家任务、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结合起来,作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创建区域创新体系来逐步健全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2、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必须形成区域协调机制,重视区域分工合作

实际上,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与发展区域经济是完全一致的,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所形成的制约,更加重视和努力扩大区域内在的经济和科技联系。建设跨行政区域甚至跨省级行政区域的区域创新体系,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服务于区域创新的协作网络,推动地区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鼓励和引导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以及社会各类科技资源进行整合;组织实施跨行政区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工程项目;引导各级各类人才和生产要素跨区流动。

3、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必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发挥产业集群的协调作用

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必须发挥已有的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特别是重视产业优势,与产业集群的发展相结合,因为创新最后要靠产业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创新不能是孤立的行为,需要与外界大量交换信息,因此创新是与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产业集群是企业创新的一种生态系统,客观上带有区域特征,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基地。

4、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区域创新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范围经济

早在1998年,就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是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的惟一途径;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能够促进新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并因此得出结论,“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正是技术创新,促成了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可以说,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没有哪样事物能比创新显得更为重要,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高低,而且也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强弱。是因为创新,使众多的区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崛起,并走向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区域创新能力的不同,使我围经济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在从大的流域经济、省级经济到县级经济乃至更次一级区域经济的范围内展开。区域创新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和“推进器”.区域创新能力也成为区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蘑要标志。

1区域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已从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过渡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闪以知识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显著地区别于以土地为最基本生产要素的农业经济和以资本为最基本生产要素的工业经济。

传统的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都是以稀缺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存在收益递减的基本经济规律和经济增长的极限,并且随着人类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如果没有新的资源替代,其发展动力就有枯竭的可能。但知识经济却不同,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和知}只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由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无穷性和可再生性等特点,使知识资源可以无限创造和开发,从而避免了传统经济的各种弊端。与传统经济依靠大量生产要素的投入推动经济增长不同,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其实质就是依靠不断的知识和技术创新。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在创新驱动下.知识产品的成本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而下降,知识越使用价值越大,从而冲破了传统经济收益递减的基本规律.形成了收箍递增的特征。时,南于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是无限的.创新主体的创新产品——新知识和新技术理论上讲也是无限的.这就使得以其为基硎:的知识经济的发展空间也具有无限性。在创新驰动下,经济发展永无止境,既不会枯竭,也不会中断,而是持续不断。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2区域创新提高了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

区域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率的提高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即商品和劳务产出量的增加。根据这个概念可以推断,一般情况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要素投人的增长,二是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长来推动,则可称之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则可称之为集型约增长方式。在区域经济的增长过程中,速度和质量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之所以对立。是因为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质量常常不可兼得.提高了经济增长速度,却损失了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却降低了经济增长速度。若要统一,就必须两者兼顾,而其关键就是看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区域经济发展往往注重的是速度。而忽视质量,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速度和质量都无法顾及;相反,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区域经济发展却可以达到速度与质量的统一。集约型经济增长,关键在于提高单位要素投入的效率,而这种效率的改善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的。因为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改善上能够发挥三重作用:①技术创新能够以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生产要素部分或者全部地代替自然资源等有形生产要素;②技术创新能够促进有形生产要素的反复和循环使用;③技术创新有助于开发新的生产要素或寻求替代生产要素。显然,技术创新有利于区域经济采用集约型的增长方式,以降低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物质消耗.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因此,技术创新是提高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有效手段。

3区域创新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区域产业结构是特定区域内务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符行业及企业问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联结关系。区域经济增长是以区域内各产业部门的增长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实质上是区域内各产业部门增长过程的综合结果,因此区域经济增长要求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要保持合理的比例结构。合理和高级化的产业结构,能使区域经济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符产业协调发展,有利于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不合理、低级化的产业结构会降低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并最终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要受很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如国民经济增长水平、资源条件、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经济政策、投资结构、劳动力流向等。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就是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其中技术创新是关键的因素。根据熊彼特的观点,技术创新就是导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可大大地提高潜在的产出水平.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就是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因此,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性手段,或者说,产业结构升级就是技术创新的展开过程和逻辑终点???。产业结构升级,既包括传统产业的改造,也包括落后产业的淘汰,还包括新兴产业的创生。

4区域创新推动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其基本要求是人类能动地调控“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是扩大资源供给的有效途径

相对于人类对资源的无限需求而言,资源的供给是受到严重限制的。众多制约因素中,一个关键的囚素就是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进步水平。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对资源供给增加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技术创新可以使几年前人们还难以想象其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今天宝贵的资源,从而使资源供给的绝对数量增加: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资源供给的相对数量增加。

4.2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发展中国家的大量事实表明.技术水平落后和技术创新乏力是自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是环境经济决策失误的直接症结。此,保护生态,减少环境污染也必须依靠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对环境保护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环境污染:第二,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能够帮助人们治理环境污染:第三.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在树立持续发展的观念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公务员之家

4.3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是推动社会文明的变革力量

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作为推动社会文明的变革力量,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改变着人的价值观 直接和间接地决定着人类的理想和信仰:第二,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可以帮助实现正确的领导与管理,影响社会的政治生活;第三,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可以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人们社会关系的调整;第四,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可以使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和学习时间,使生活更加丰富。总之,社会文明程度与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水平成正比。

所以,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能带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5区域创新有助于创新区域内的中小企业获得范围经济

区域创新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环境;创新绩效;重庆市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背景下,区域创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一个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该区域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各区域间区域创新能力不同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西部地区的综合创新能力远远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欠发达地区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必须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着手,将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作为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而从系统学的角度来看,区域创新能力又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系统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发展,任何一个部分的薄弱都将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课题组的同志推出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并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划分为五个要素: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这五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区域创新能力系统。因此从研究区域创新能力体系的内在作用机制着手,对于协调发展区域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给定资源条件限制下,区域创新环境是决定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创新系统的创新绩效与区域创新环境密切相关,创新绩效方面的差别并不能简单地由投入方面的差别来完全解释,创新环境的影响也相当重要。基于此,本文首先从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着手对区域创新能力内部关系做初步探讨。

目前国内有些学者关于创新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区域创新系统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有所研究,如王树林(2002)区域创新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盖文启(2002)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环境;刘顺忠(2002)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评价;官建成(2003)区域创新机构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唐厚兴(2005)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分析与评价。但关于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方面,少之甚少,赵付民、邹珊刚(2005)区域创新环境及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将区域创新环境用政府主导的环境因素、市场主导的环境因素、区域价值观与文化来表示,用创新产品产值来表示创新绩效,得出结论:由政府、市场、价值观与文化三个层面构成的创新环境解释了区域创新绩效差异的大部分,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影响。本文试图采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里面的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的定义和构成要素,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1重庆市区域创新能力及创新环境总体概况

自2001年以来,重庆市区域创新能力总体排名一直呈上升趋势,重庆市2005年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第l0位,5个分指标中,知识创造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都保持了与2004年持平的位次,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两个指标对比2004年有所上升,而创新环境对比2004年却下降了4个位次,在五个指标体系中属于劣势,就创新环境而言,在全国处于中等以下的水平,对整体排名起到了负面的影响。除了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有直接影响外,我们认为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也有直接影响,因此,本文对重庆市创新环境各变量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由图1可以看出,2005年创新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创业水平综合得分都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与全国最高的差距很大。2005年金融环境综合得分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并且是这五个指标中排名最靠前的指标。创业水平综合指标是这五个指标中排名最靠后的指标,在全国排名28位,在西部也是非常靠后的水平。

可知,创新环境各项分指标的低投入是导致创新环境综合得分低、全国综合排名低的主要原因,直接的办法是提高各指标的投入,但是创新环境中创新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创业水平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究竟如何并不清楚,下面实证研究这五个变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2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利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的区域创新环境指标体系,

如表1,创新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市场需求水平,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和创业水平5个方面。其中,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如有限和移动电话,互联网,计算机的发展水平,物流的载体,如公路拥有量,4种运输方式形成的客流量和货流量;市场需求用政府财政支出,商品进出口差额,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居民消费水平这四个方面来衡量;反映劳动者素质的指标包括教育投资水平,地区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重,当年新增大学生毕业人数,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图书消费量;反映金融环境主要的指标是技术创新基金和企业在进行技术开发时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情况;反映创业水平的指标包括民营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新注册企业的发展情况。

3实证研究

3.1假设及变量选择

根据系统论,要把握一个系统,必须了解它所处的环境对系统的影响。结合区域创新能力体系,要分析区域创新经济绩效的好坏,必须要考察区域创新环境是否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健康运行。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能促成健康发展的区域经济。如区域内基础设施的条件好,信息交流顺畅,交通便利使得物流顺利流动,降低了信息和物质的交易成本,提高了指标的流动效率,自然就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区域内劳动力素质高,就容易获得创新人才,可能创造出更多地创新成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创新中人的因素越来越重要,所有的创新活动都是以人为主的创造活动,高素质人才是创新能力最关键因素,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市场的需求是拉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引擎之一,当市场出现新的需求,会促使企业抓住商机主动进行研发活动,而企业的创新必将投入市场,促进市场的繁荣,所以,市场需求大大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经济绩效。创新活动是一项经济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充足,金融生态环境优越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使得区域创新能力加强。而资金的短缺,金融生态环境脆弱,会降低创新能力,也因此阻碍经济的正常发展。一个区域内如果有良好的创业文化和传统,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使得创新活动通过创业得以实现。一旦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变成了产业将大大地推动创新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创新的效率。因此,创业水平越高,创新能力越强,进而创新绩效越好。

因此形成如下假设:区域创新环境越好,区域创新的经济绩效越好;即创新环境五指标:基础设施、市场需求、劳动力素质、金融环境和创业水平越好,区域的创新绩效越好。

3.2模型介绍

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mode1)是用来描述一个总体中给定样本在一段时间的情况,并对样本中每个样本单位都进行多重观察。这种多重观察,既包括样本单位在某一时期(时点)上多个特性进行观察,也包括对该样本单位的这些特性在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既能反映某一时期各个体数据的规律,也能描述每个个体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集合了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的共同优点。伴随经济理论,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统计方法的发展,panel—data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逐渐被经济计量学家推广。

为了进行实证检验,对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进行量化,本文从2002年一2005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选取区域创新绩效指标,创新环境的五指标基础设施水平、市场需求、劳动力素质、金融环境和创业水平等一系列的指标的数据,并认为创新投入与产出的滞后期为一年。即环境投入五指标为2002年—2oo4年,对应产出的年份为2003年—2005年。并建立模型如下:

是基础设施水平、市场需求劳动力素质和金融环境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统计误差。

3.3实证结果分析

在确定模型之后,用hausman检验进一步确定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根据检验结果我们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对式(1)进行回归可得结果如下:

模型拟合度=0.73607,实证结果显示,基础设施水平、市场需求、劳动者素质对区域创新绩效在1%的显著水平下有显著的影响,金融环境、创业水平区域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基础设施水平、市场需求、劳动者素质的系数分别为0.173293、0.610474、0.200429,这说明基础设施水平、市场需求、劳动者素质分别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依次为提高0.173293、0.614074、0.200429个百分点。同时,实证结果也说明,对金融环境、创业水平的投入对促进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甚微。

反观图2中,2005年重庆市在基础设施水平、市场需求、劳动者素质、创业水平的投入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与全国最高水平相差甚远。而金融环境的投入却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的1/3。显然,这种创新环境的投入结构显得相当不合理,这是造成创新环境相对其他四个指标在全国的排名落后的最主要的原因。

4结论及建议

(1)提升劳动者素质总体水平。近年来,市场需求比较旺盛,居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这些方面大大刺激了市场需求,拉动了区域创新绩效的提高,市场需求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教育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重视,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下岗工人再培训工程、对农民工培训等的实施,使得劳动力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也对创新绩效有重要的驱动作用,但相对东中部来说,重庆市知名高校较少,优秀生源不足,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仍然不高。因此,未来重庆市要进一步培育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重点要合理调整创新环境投入结构,改善各指标的投入比例,加大对区域创新绩效影响显著的基础设施水平、市场需求、劳动者素质等指标的投人。

区域创新范文篇7

论文摘要:协调度是体现两个子系统间及两个系统内各种要素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在对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构成要素,并在构成要素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度的评价模型,以便于对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评价。

一、协调度界定

协调是体现两个子系统间及两个系统内各种要素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协调发展体现在系统进化的潜力、生机和较强的适应性,如果系统目前的水平较低,但各子系统之间关系和谐、相互推进、配合默契,系统的生命力就会旺盛,就有可能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也促进两者的快速发展;如果系统目前水平较高,但各子系统之间不协调,相互不配合或配合不好,系统就有可能停滞不前甚至衰退,同时也阻碍了两者的发展。

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是指两个子系统及其构成要素之间具有的合作、互补、同步等多种关联关系,及利用这些关联的积极关系使系统呈现出协调结构和状态以及两个子系统间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一种良好的稳定状态,促进彼此的共同发展。

因此,一个良好的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系统应符合以下特征:

(一)动态性

两个子系统的协调过程必须是一个动态协调过程。在协调的过程中,暂时的不协调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允许并正确看待这种暂时的不协调,因为这种暂时的不协调将会对以后的进一步协调做准备,为推动两者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内部性

两个子系统内部必须是协调的。两个子系统内部不协调,则谈不上促进两者的协调,只有内部协调才能促进两个子系统的发展,且各系统内的每个要素在协调过程中都要以其他要素互为输出、互为适应为目标,因此,两个子系统自身结构的合理对系统总体的协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相互性

两个子系统之间必须要协调。一般情况下,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目标之间应该是大体平衡的,两者之间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状态。但若有一方过度超前就会造成两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就会出现失衡,并最终影响系统各个方面的发展,所以只有两个子系统协调发展,彼此相互促进才能达到整体最优发展效果。

二、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成因素分析

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组成的系统,因此,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体现为区域创新系统各构成要素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因此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成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主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

创新主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主要体现为区域内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与区域经济的协调。要实现它们的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加强创新主体彼此间的合作与配合,形成凝聚力,并且在各创新主体合作的同时,它们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也必须要跟上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创新主体就要通过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及影响力,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使整个区域处于创新的氛围中,并且在各主体相互影响与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发展结构和运作机制,通过调控和整合各主体间的发展结构和运作机制来确保创新主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创新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

创新资源的合理投人、配置及使用可以促进其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要想实现创新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要推动创新资源各要素的有序流动,在投人创新资源的同时根据资源本身具有的优势合理地使用资源,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同时还要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让各创新资源都能高效地发挥其自身作用,并在不断完善自身使用价值的同时,促进其最大限度的产出,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收益,最终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

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是反映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主要体现在自主研发能力、技术的吸收利用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三方面与区域经济的协调上。自主研发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可以让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技术的吸收利用能力可以使企业引人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节约研发时间;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可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改造原有技术,并改善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想实现这三方面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就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有技术、资金和人才的实际程度来决定采取哪种方式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对于实现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很有帮助。

(四)创新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

创新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是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协调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只有建立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才能形成更大的经济增长效应。创新环境协调需要软、硬环境都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因此不仅需要通过体制、’政策、机制、贸易等来促进创新软环境的改善,同时还要不断的改善硬环境为创新活动的进行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带来好的环境空间,同时也为创新活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和硬环境都是创新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决定指标,其作用都不可忽视,应对其重视及加强。

三、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模型

(一)指标选取:

因为协调是描述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状况,而不是各自的发展状况,即使各个子系统发展到了较好的水平,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有良好的结合关系,并不能说明系统协调。相反,系统完全可以在低水平层次上达到协调,我们追求的主要是高水平的协调。因此,‘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从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的角度来考虑,同时所选的指标应该既能体现两个系统本身状况又能体现出二者的相互作用。

所以本文把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以下四方面:创新主体协调指数、创新资源协调指数、创新能力协调指数、创新环境协调指数,根据指标数据可查性及代表性,本文选择各项指标如下:

创新主体协调指数。选择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工业企亚数比重、"211”工程院校数占高等院校比重、有科研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作为创新主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

创新资源协调指数。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选择综合能耗产出率作为评价指标;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选择科技活动人员数占从业人员比重作为评价指标;资金与区域经济协调选择科技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人比重三项作为评价指标;信息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选择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作为评价指标。公务员之家

创新能力协调指数。自主研发能力选择用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申请授权数比重作为评价指标;技术的吸收利用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协调选择用企业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比例作为评价指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协调选择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产业份额、新产品销鲁收人占产品销售收人比重两个指标来衡量。

创新环境协调指数。经济体制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选择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来表示;金融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选择金融机构贷款占科技经费统筹额比重来表示;市场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选择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gdp比重来表示;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选择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协调选择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来表示。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一级指标为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下设四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创新主体协调指数、创新资源协调指数、创新能力协调指数和创新环境协调指数,三级指标为指标选取中所选择的指标。: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

(1)权重的确定。由于在本论文中选用的指标都是定量的,所以选择变异系数法来确定权重,这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在一个系统中,指标的重要性越大、对应的权重也应该越大。

各指标的变异系数为:

(2)评价方法。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采用的评价方法有相关系数法、dea评价法、平均方式的量化统计分析法和主成分投影法。

相关系数法所关注的是两个系统之间是否有一种稳定的联系,如果有稳定的联系,便是协调的,否则便是不协调,这是相关系数法的优点。但该方法也有不足,如果科技与经济间一些指标有稳定的比例关系,但很低,那么二者也是协调的,但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协调。同时,用相关系数法无法对超常规发展做出协调度判断。

dea评价必须是从投人产出的角度分别从两个系统分开建立评价体系,然后用指标体系法合并在一起,评价体系的建立本身不能体现二者的协调,这是其缺点。

平均方式的量化统计分析法的优点是综合考虑了各因素的作用,便于纵向和横向比较评判。但就某一时点来讲,其缺点仍然是无法给出两个系统是否协调的量化判断。

主成分投影法重点反映的是两个以上的因素或属性水平之间的比例或比值,这种比值表达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协调指标不仅是相对指标,而且是无量纲的相对指标,作为协调指标,它们仅以相关系数存在。一般来说,相关系数越大就表明协调度越好,相关系数越小就表明协调度越差。

鉴于以上评价方法的优缺点,本模型采用主成份投影法对协调度进行评价,一方面因为本文的评价指标都是相对指标,适宜用主成份投影法来评价,采用主成份投影法可以得出协调度的具体分值,可以对协调度做量化判断;另一方面该方法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简便易行。

区域创新范文篇8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区域创新体系创新环境启示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近期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结构、创新环境和体系的效能评价,实践操作在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中占很大的比重。国内区域创新体系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刚刚起步,对区域创新比较成功的英美两国有关区域创新系统的思想和实践进行分析,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使得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和区域发展最重要的能力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同时,经济发展的区域化特征亦越来越明显,区域正逐步成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创新是区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区域创新是区域发展的必由之路。f在创新改变生活的时代,一个区域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则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目前新的创新环境,研究世界典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j情况,充分认识世界典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特点,能够使我国在开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时,尽快吸收世界范围内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工作,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创新体系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发展。

一、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研究概述

创新体系理论最初源于国家创新体系(简称ris)这一概念的提出。自1987年费里曼提出国家创新体系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热潮。而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后被提出来,并得到学术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以系统的、动态演化的观点将区域中的制度、文化、组织等因素结合起来,以解释区域进行系统化创新的能力和潜力以及对制度、组织等环境条件的要求,从而建立了区域学习创新、区域环境和区域增长之间的有机联系,组成了一个分析区域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的理论框架。

在国内,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大量研究在2000年之后才开始。2001年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完成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北京大学王缉慈教授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区域网络各个结点(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在协同作用中结网而创新,并融人到区域的创新环境中而组成的系统。即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环境有效叠加而形成的系统。中国人民大学的陈秀山等人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区域创新体系具体由工商企业、大学等公共和私人部门的研究与开发机构、资金、创新人员以及上述的组织方式和相关政策组成。四川大学的顾新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在一国内的一定地域范围内,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发展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区域经济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清华大学吴贵生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区域内相互关联的技术创新行为主体,以及相应体制和机制构成的开放性网络系统。

综观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还没有建立起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不仅概念界定模糊,研究对象也多侧重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地区。虽然如此,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要素却是可以被提炼出来的。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取得基本共识,认为ris的主体要素包括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政府部门等(见图一)。其中,企业处于中心地位,是区域创新活动的执行者;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的来源;中介组织是连接区域创新体系各要素的纽带;政府是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者,是区域创新体系的特殊要素,是联系组织要素与制度要素的纽带。从区域创新体系的层次界定来看,区域宏观上可以看作跨国区域(如欧盟),中观上指一国内的跨地区区域,微观上则是指一国内的某个区域。一为方便研究,本文采用微观层次的界定,即以国内的某个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为比较对象。

二、英美区域创新体系的思想与实践探索

在世界范围内,区域创新已经成为区域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区域创新体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由于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市场基础、文化传统等的差异,造就了各国不同的区域创新体系。

(一)知识带动型——英国。

英国也是一个具有发达市场经济的国家,但与美国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是,英国人注重稳健和忠诚等保守主义因素,悠久的历史也使英国有着浓厚的文化知识氛围。因此与美国不同,英国的区域创新体系是以知识的生产和加工为主要推动力的,知识创新性企业和研究型大学是英国区域创新的支撑载体。为了推动知识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英国政府鼓励科研型大学建立科技园区,19世纪80年代,英国46所大学举办了近2o个科技园,1987年发展到37个,2000年则达到了53个。一些著名的科技园如剑桥工业园、赫利奥特瓦大学科技园、艾斯顿科学园沃里克科学园等,大大加强了知识的研究和应用之间的联系。

知识的生产和创新一直是英国政府在区域创新中关注的重点。为了鼓励知识创新,英国政府很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1993年的《科学技术白皮书:实现我们的潜力》,标志着英国的知识产权战略变自主研发为吸收扩散,强调知识的流动性,并通过加强技术扩散来降低知识价格水平。1995年又推出了《加速前进》白皮书,提出了“技术共享与转让的效益指标”四要素7个指标,并制定出一系列计划来支持技术扩散过程。如政府无偿转让由公共投资形成的知识产权、政府及研究理事会退出知识产权保护的第一线、鼓励“大学与产业界共同承担r&d”,以及“通过物化的r&d流动和专利化知识的市场分布”促进技术扩散等。1996—1997年,英国政府用于技术扩散的花费超过5000万英镑。为解决知识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英国主管科技和工业政策的贸工部甚至考虑设立“知识银行”,通过基金或者政府担保的运作方式支持企业进行知识生产和创新。

剑桥工业园是英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典型代表。1969年,为响应英国政府关于大学和工业界联合的呼吁,剑桥大学便开始于当年筹备建立剑桥工业园。2000年,剑桥地区约有1200家高技术公司,就业数为35000人,年贸易额达40亿英镑。该地区的公司以研究与开发为主,集中了大量的高技术公司,主要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科学仪器和电子工业,还有日渐增多的生物技术、医药化学、空间技术等方面的公司。剑桥工业园还集中一大批大型跨国公司的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如诺基亚、el立、甲骨文、施乐公司、斯坦福研究所、微软等。剑桥工业园的成功与剑桥大学不可分割,剑桥大学在计算机、信息、物理和生物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通过知识产品化和技术转让得到充分利用。

(二)企业主体型——美国。

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世界上可谓独领风骚。而在文化传统上,美国是崇尚个性自由的乐土,强调自己对自己负责,推崇冒险和创新。所以,美国区域创新体系具有以企业为主体特征。在美国,企业从事全国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的比例分别为85%和70%,提供的资金分别为70%和55%。根据研究公司luxresearch的统计,2004年全球私人企业投入纳米科技研发经费约为38亿美元,大部分来自美国企业,投资金额为17亿美元(占46%),可见企业在美国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研究美国的区域创新体系不能不提及硅谷,硅谷以其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成为美国以及世界的高科技典范区域。比起美国另外一个区域创新活跃地区——波士顿128公路,硅谷地区的创业投资集中度远远超出后者,并由1993年的23.96%上升至2003年的33%。正是硅谷强大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美国区域创新的摇篮和创业投资聚集的中心。因此,硅谷的创新体系是美国区域创新体系当之无愧的代表。分析硅谷的创新体系不难发现,以企业为主体是其最突出的特征。当然,一个良好的体系离不开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r&d机构、政府政策等也是重要的因素。

根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2001年的统计,硅谷的高科技公司总数达到了9324家。自1965年以来,美国成立的100家最大的技术公司,有l/3在硅谷。正是硅谷地区众多高科技企业的创新对美国经济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其发展模式更为各国企业和政府所效仿。硅谷的成功除了美国政府部门提供的创新制度保障(产权、融资、税收等)和大学等研究机构提供的科研保障外,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因素更是功不可没:

(一)产业集群效应造就创新能力。硅谷地区主要是高科技产业,在产业发展初期过后,大量的技术企业会迅速集聚,高创新的远景不仅对中小企业是一种强烈的吸引,对大公司更是充满诱惑。一些大公司如惠普科技、英特尔、思科以及ibm等,或将总部迁移至此,或者设立研发中心,将大量物质和智力资本投入到硅谷。大量企业加入所带来的是新科技和新知识的扩散效应,进一步带动了行业创新。不可忽视的是,硅谷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自我衍生能力,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兴衰更替上,仅在1997年,硅谷区内2000家企业破产的同时,又有3500家新企业成立。

(二)企业的创新文化。美国《商业周刊》曾将“恰当的硅谷文化”归结为美国硅谷的四大成功要素之一,并将这种文化概括为: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勇于创新和不断进取。硅谷提倡自我抛弃和自我毁灭。没有抛弃就没有创新,没有毁灭便没有重生,就没有发展。这正是硅谷企业的创新精髓所在。硅谷从20世纪70年代不足3000家企业发展到现在的近万家,除了纯数字的变化外,其间企业的更替兴衰更是惊人!硅谷企业创新精神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风险投资的兴盛,美国风险投资企业约有1/2聚集于此。大量的风险投资给硅谷企业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这也正是美国区域创新体系具有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因所在。

三、英美区域创新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无论是知识带动型的英国,还是企业主体型的美国,区域创新体系都是各有特色。资源禀赋、市场基础、文化传统、技术背景等差异产生的竞争优势是区域创新体系个性形成的决定因素。我国是经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大国,对于区域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都是刚刚起步。因此,借鉴英美区域创新体系的经验,建立个性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总的说来,英美区域创新体系的比较研究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知识和技术是区域创新的核心因素。

综观英美两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其共同的核心因素就是知识、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创新,企业、r&d机构、技术中介、政府、人员和资金围绕这一核心因素相互作用而组成创新网络。知识和技术的生产、传播、应用和创新离不开教育、科研机构、人才和产学研联合体等的作用。比如美国的硅谷与斯坦福大学之间的关系,而英国剑桥工业园直接由剑桥大学发起。对于我国来说,要把“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就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紧紧抓住知识和技术这个核心因素。

在教育上,首先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如我国已经进行的“211”和“985”工程建设。以及发改委和教育部批准的35所大学试办部级示范软件学院政策等,都将对我国知识和科技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次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加强职业学校和各类科技知识培训机构的建设,这是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并产生效益的重要路径依赖。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和科技创新培养教育体系,创新人才才能源源不断,知识和科技的生产、传播和创新才能不断进行。尤其重要的是,鼓励私人资本投资教育培训行业是知识和技术传播扩散的又一渠道。

(二)区域创新体系要依据竞争优势。

哈佛商学院教授michaele.porter认为,一国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优势产业的建立和创新,而要素条件是选择优势产业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区域创新体系。区域优势产业选择是区域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区域创新特色或个性之所在,而这正要以区域要素条件产生的竞争优势为依据。美国市场经济发达,私人投资企业活跃,国民富有冒险精神,这些是其区域创新的竞争优势,因此美国的区域创新重点是以企业为主,结合大学、科研机构等,政府的创新环境供给和制度保障也是以企业创新服务为导向。因此,我国的区域创新体系也要以竞争优势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方向进行突破。比如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私有经济比较发达,就可以采用鼓励私人企业进行创新的方法,用税收优惠、土地划拨和专利保护等方式保障其创新收益,以补偿其研发成本和外部性溢出。而在中部和北部,科研型大学比较多,则可以采用建立大学科技园的方式。特别要指出的是,促进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是带动区域创新的必要路径依赖。

(三)区域创新体系的重点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管是英国还是美国,其区域创新的路径选择各异,但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重点。英国通过灵活的人事制度和对企业的倾斜政策刺激了大量创新能力极强的新型高科技企业的产生。美国商务部下设的小企业管理局和技术管理局,主要职责就是加强美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krugman通过技术转让模型对技术创新和扩散的时滞效应分析表明,技术引进和模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空间越来越小,自主创新才是根本。所以从长远来看,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点。

就目前情况来说,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下,在外贸上表现为出口产品大都是资源型,高科技含量不足,核心技术依赖于国外;在科技上表现为企业科技投入低、科技创新水平低。虽然我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增强区域技术创新(如90年代原国家科委启动的“国家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等),但是我国目前的区域企业创新能力仍然比较低,特别是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而且区域企业的创新能力存在层次性,即东南部高于中部,西部最低。因此,成立类似于国外中小企业管理局性质的政府机构或者中介机构,采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风险投资发展的宽松政策等是培养我国区域企业创新能力的可借鉴之道。

(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适当参与。

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适当参与”是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最好概括。譬如英国的区域创新中,政府的政策倾斜是工业园区创新企业大量涌现的客观保证;在美国,企业是区域创新的主体,政府就是产权保护、创新企业的融资和发展上提供政策支持,如其实施的“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总的来说,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区域创新环境的制度供给,这是政府“适当参与”的内涵所在。鉴于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区域创新需要的基础设施也不完备,因此,区域政府要在区域r&d机构建设、区域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企业融资和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等方面为区域企业提供应有的保障。特别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制度创新上,需要政府做出更多的努力,为区域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制度供给。当然,市场经济归根到底是市场主体的舞台,区域创新还是要依靠企业,政府只能适度参与,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只能适得其反。

区域创新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政府;作用

一、引言

区域创新系统就是在一定区域.由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等创新要素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旨在通过创新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大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

区域创新系统强调的是把整个区域看作是一个有机的创新系统在这个有机的创新系统中各行为主体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政府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凭借其特殊的身份完成其他创新主体无法实现的系统功能。我们必须认清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确保政府科学实施区域公共政策选择和制度创新.着力为区域创新活动提供创新的环境,营造创新的氛围,通过激励性政策、引导性政策、保护性政策、协调性政策等.从宏观上为区域创新创造制度上的条件,以维持区域创新系统的正常运行,最终达到促进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

二、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的作用

1.国外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的作用。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逐渐开始发挥着建立、维持并且发展一个稳定、开放、富有活力、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宏观经济体系的作用,并使之成为良好的创新环境,使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参与要素之间都能够紧密互动。因此,各地区政府都不同程度地为本地的创新活动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美国政府致力于修正和完善有关企业创新的相关事宜.力图通过法律的健全来严格规范创新主体的市场行为,使各大小企业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某些行业给予相应保护、将一些高新军事技术转向普通民用技术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硅谷的发展.另外还在法律、税收、政府采购方面进行了有利于高科技和创业投资发展的相应调整。另外,美国政府还通过研发投人和相关政策促进硅谷技术发展。硅谷所在的加州有明确的科技政策,如鼓励政府内部和政府外部的研究发展工作。设立科学技术办公室,鼓励发展教育尤其是技术教育,设立“四城市计划”等与地方政府机构间的联系机制以及直接的金钱资助等。为体现机会均等,扶持中小企业,美国联邦政府采购局内还专门设有小企业采购代表处。负责协调联邦政府向中小企业的采购。

日本政府通过制定合适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导向措施使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企业、研发机构、金融机构与系统外的国际产业进行转移。技术、知识和信息流在这个创新网络中扩散、细化、专业化、再集聚,从而提高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与创新能力。事实上。日本政府早在2o世纪60年代就把“技术立国”作为国家战略来实施.并于1995年公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成为日本科技政策的基本法律。日本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进和吸收,政府先后制定了两个五年计划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其中包含的各种各样的地域振兴政策和对研究开发据点整治政策极大促进了日本的技术整体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此外。日本还十分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与有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联系。大学、研究机构为企业提供联合创新项目人和资源培育.还衍生出不少创新企业参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企业为研究机构和高校开发出来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行产业化,两者互相促进,共生共荣。真正做到了产学研相结合,共享人才资源,促进人才流动,提高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生产力。欧盟的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区域创新文化的发展。各政府改进培训方式和内容.促进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合作.鼓励在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欧盟建立培训与创新论坛,以促进信息和经验交流.并继续落实教育与培训白皮书,促进欧洲各学校的联系。欧盟还进行了大量系统的制度创新.并对区域创新系统内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建设都进行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此外.通过实施“在信息社会中学习”的计划,在青年一代中推广、普及知识并使其掌握传播知识的技术。政府部门和公共部门在经济生活中有着重要影响.欧盟要求各国对政府部门的决策人员、公共项目与各类基金的管理人员进行有关创新的培训,增强其创新意识:努力促进政府部门和公共部门在创新方面的经验交流。

2.区域创新系统中我国各级政府应发挥的作用通过对发达国家的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作用的研究.认为我国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应发挥的作用:

1)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区域创新系统各行为主体自身利益不能达到一致时.最好的手段是用各种法律法规、政策予以规范、协调。法律、政策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规范性的特征.是政府规范和调节各行为主体创新活动的重要手段健全的法律制度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助于保护区域创新系统内企业的合法权益,而且对于规范区域经济、市场活动起到了监督管理的作用保护知识产权是创新的核心问题国家应开通“知识产权服务热线”.并要求各级政府采取具体措施.为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有关知识产权的信息和咨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制定并实施了《科学技术进步法》、《科技成果法》等政策法规,国家还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相比.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尤其缺少包括技术创新在内的各种中小企业的特别法。因此。应建立、健全促进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包括与创新直接相关的法律规范制度等。为鼓励创办新企业提高创新项目的资助效率。减轻企业的负担。各级政府还应采取的措施包括:分析现有法规对创新的影响.进一步简化创办企业的企业申请资助手续.推广以中小企业为对象的信息与咨询综合服务:在立法上。组织专家研究和提出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现行法律法规的建议.以解决由于目前法律法规给企业带来的负担和各种问题。

(2)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区域刨新系统的核心在于政府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区域内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普遍的、持续的、富有效率的实现创新,从而推动本地区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区域竞争力在促进创新体系的进程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地方公共政策。配合并促进国家政策的有效实施.以影响或改变区域内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引导适合自身区域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重大创新性项目和课题,通过资金投入来引导智力资源之间的有机组合。共同进行研究和开发.共同完成创新.以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地方政府出于区域建设、区域创新的需要,有计划有重点的组织大的项目和课题.并充分利用区域内各种科技资源共同承担、共同完成,促进区域特色的形成;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推动以区域创新中介组织为重点的服务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中介组织的建设,包括技术转化机构、工程中心、技术咨询和技术诊断组织等,就是使之成为连接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使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在现实生产力中发挥催化剂和加速器的作用。

(3)加强对区域创新活动的引导。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其运行的速度、方向和效率主要取决于创新主体的力量.但是政府的某些合理干预行动也的确能有效地推进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激发创新主体的动力.使区域创新系统具有活力。政府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转换职能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对区域创新活动进行引导.并维护和优化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通过调控、监管、服务等措施力求区域创新系统高效能运行。引导区域创新活动,首先政府应制定外资全方位进入的引资政策。构造有利于外商发展的制度。以吸引外资进入建设区域创新系统。政府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或者根据制定的发展规划目标.对区域内的创新活动给予积极鼓励和引导,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从目前实践中看,政府在制定战略规划、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完善创新支持体系、实施产业技术攻关以及加强“软”硬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承担起组织发动和系统整合等重要角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区域创新系统各组成部分合作、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主导区域创新的过程中。政府应按照由直接向间接、由微观向宏观、由行政向经济、法律手段转变的原则,通过宏观调控、创造条件、环境以及提供服务等多种方式扶持、引导创新。

区域创新范文篇10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创新能力的特点,发现该区域在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方面存在不足,并指出了其产生的原因;根据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实际情况和东部地区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本文提出在创新过程中要遵从可持续发展原则和3r原则,保持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最后,本文从区域创新战略、制度创新、创新网络构建、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了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模式。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2006年2月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自从国家创新体系概念被提出以后,作为其研究的深化,区域创新系统(ris,regionalinnovationsystem)也随后被提出来,并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川;冯之浚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推动区域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论文百事通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正在成为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是实现武汉城市圈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点,本文将探讨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区域创新系统模式的构建,以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且要求这些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到社会中时,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和3r原则(reducing,reusing,recycling),实现科技发展与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的良好结合,使该区域在“两型社会建设”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现状

(一)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研究

cooke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胡志坚和苏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由参与技术开发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所组成,并由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系统。黄鲁成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非主体要素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尽管说法不一,但可以看出,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主要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组织等创新主体和他们之间的作用关系;所指的创新不是狭义上的技术创新,而是指在广义上,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包括政策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创新内容。

(二)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证研究

很多学者从创新主体、政策制定、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等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研究。还有就是对具体区域的创新系统进行了实证研究,胡明铭、徐妹认为湖南应选择主动学习型创新系统模式为主并兼顾跨行政区创新系统模式进行建设的发展思路李柏洲、徐涵蕾提出区域创新系统的新钻石结构,具体分析了老工业基地实现技术跨越的主要应对政策[川;毕亮亮、施祖麟介绍了加拿大安大略地区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知识密集型经济发展方式,对试图从资源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发展的地区有借鉴作用[f121。这些研究说明在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时需要关注的因素;地域间具有差异性,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区域创新系统模式。

三、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能力分析和发展方向

(一)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能力的特点

2007年,湖北省的gdp以9230.68亿元排在全国第12位。从表1中可以看出,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在综合值指标排第13名,有三项指标排第十,和湖北省gdp排名相当,但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指标排名居中和居下,低于湖北省gdp排名,说明湖北省的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不尽人意,还有待提高的潜力。

而从表2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很多数据指标占湖北省的60%以上,甚至有些数据超过80,表明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体现出武汉城市圈创新能力的特点;武汉城市圈gdp占湖北省gdp的比重远低于高等院校、专利申请当年累计以及专利授权当年累计的比重,表明武汉城市圈具有的知识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情况形成鲜明的反差。综合分析表1,2,本文认为武汉城市圈具有良好的技术创新经济基础和智力基础,也有较多的技术成果,但没有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二)区域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存在不足的原因

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市一城独大,集中了大量的高校、科研院所、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区域的经济、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等差距越来越大,呈现“马太效应”,损害其他城市的创新积极性;区域各城市发展松散,虽然同处于城市圈,但是没有建立统一的政策法规制度,形成形聚神散的状态,制约了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企业对技术创新不重视,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发展思路上等原因,导致企业不愿引进新的技术成果,从而使得技术创新无法转化为企业经济利润。

(三)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方向

鉴于东部地区正面临着资源短缺、成本升高、生态恶化、技术落后和市场萎缩等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武汉城市圈要吸取东部地区资源与环境严重透支的教训,改变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因此,武汉城市圈要通过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建立良好的区域创新软环境,促进区域内各创新主体协作;推动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创新技术成果能够加强环境、资源的保护利用,实现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系统模式的构建

前人的研究已证明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没有一种最优的模式,只有与区域实际相结合才是最优的模式。因此,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应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以区域各城市政府建立良好软环境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市场竞争为驱动力,通过各创新主体密切交流与合作,促进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系统:

1.区域各城市政府建立统一的区域创新战略等软环境

各城市政府应打破行政壁垒、全力协作,遵循循环经济发展和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统一的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战略规划,合理调配和共享城市圈内创新资源;在税收、金融、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市场、人才等相关政策制度上创新,奖励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加强技术人才创新意识培养、培育区域创新文化氛围等方式,激发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这需要政府由直接的干预者转变为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信息环境等软环境的建设者,强化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服务功能,进而引导技术创新的直接参与者(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进行创新活动,形成区域创新氛围。

2.促进区域市场竞争,推进技术成果转化

在东部地区企业因经济危机导致外生型市场萎缩,而向内地转移的情况下,武汉城市圈应抓住此机遇,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营造区域内公平市场竞争环境,调整产业结构,迫使区域内企业改变发展思路,主动引进、应用创新技术成果,来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3.创新主体形成开放的自组织创新网络

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当市场中出现对新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时,企业首先会收集到这些需求信息;为满足这些需求,会通过向其他创新主体提出技术创新需求;创新主体通过区域内外创新主体间的联系网络,以区域内自主创新、区域外引进创新或合作创新等方式得到创新技术,这些创新技术成果会在创新网络中快速流动而到达企业,经企业应用后成为新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建立协同、协作的机制,增强区域内各创新主体间的沟通联系,使他们自主地去建立长期或短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创新关系,进而形成高集成度、关联度的创新网络关系。创新资源和技术成果将在创新网络上依照优化配置原则自由通畅地移动,实现技术、信息等资源在它们之间自由共享或交易,降低技术成果交易成本,实现创新活动的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