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化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02 10:25:46
区域化范文篇1
关键词:体育活动;区域化;运动形式;小班幼
儿在以往的小班体育运动中,教师都是按照制订好的教育计划组织幼儿开展锻炼,这种活动形式虽然能很好地促进幼儿身体技能的发展,但是在幼儿能力差异度方面的关注不够,幼儿在活动中等待时间较长,自由度较小。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非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的理论以后,我们开始考虑:如何从着眼于幼儿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幼儿创设一个更富探索性的运动空间,使幼儿的体能得到锻炼、运动兴趣得到激发、运动经验得到积累、运动乐趣得到充分体验呢。考虑到小班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自我控制能力弱、规则意识尚未得到很好启蒙,集体的有规则的体育游戏不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活动热情,不能充分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所以我们在小班的户外体育活动中引入了区域体育活动形式,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和探索这种体育活动形式在小班的可行度和有效度。
一、空间的自由性与运动的科学性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理论启迪我们要为幼儿创造一个无拘无束的运动环境,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空间中与运动器械进行充分的互动,并从中获得体能的提升。但考虑到区域体育游戏的自由度较大,如果组织不科学,会出现放羊式结果。为了不流于形式,我们在设置时力求根据幼儿园现有活动场地特点、已有体育器材和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一)设置形式充分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小班幼儿对熟悉的教师和环境有一种依恋感,多数幼儿不太愿意离开班主任教师去陌生的区域活动,所以我们采用的是同班同区域的形式,即根据小班幼儿的体育发展目标,设置可以促进幼儿走、跑、跳、爬等多方面体育技能的区域,如走跑区、跳跃区、钻爬区等,每次活动时一个班的幼儿同时在一个区域内活动,下次活动时再进入另一个区域。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幼儿可以获得最大的安全感,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愿意主动提出帮助请求。教师则可以及时关注到班内的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对幼儿的运动技能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发现问题时能给予及时和必要的引导。(二)内容安排讲求科学性和童趣化。我们在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十分注重科学性,努力使幼儿在运动中获得走、跑、攀爬、跳跃、躲闪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同时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采用富有童趣的活动形式来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融入活动。1.适宜性。适宜的区域体育游戏一定是以促进幼儿运动能力为目的的,活动目标的确定、活动材料的投放、活动场地的设置都要根据幼儿已有运动发展水平来确定,并考虑到整体发展水平与个体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性。因此,我们从《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体育的要求出发,设置了玩球区、钻爬区、走跑区、平衡区、跳跃区,在每个区中又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和兴趣差异,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锻炼目标,同时用赶球棒、单元筒、单元砖、拱形桥门、协力布道、球门等安全性高、色彩鲜艳的材料来创设活动情景,吸引幼儿的运动兴趣。幼儿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活动项目,从中获得关于玩球方面的多种技能。2.情境性。小班幼儿喜欢情境游戏,在有趣的情境中更易激发他们的参与愿望和探索精神,并在运动中获得健康和乐趣。所以我们的区域体育游戏都是以情境性区域为基础的,通过设置一些幼儿喜欢的情景来提高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目标。一个拥有丰富的运动实践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儿童运动、认知、情感、社会性的长期发展。体育活动的情景化,增加了运动的趣味性。幼儿在情景性区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挑战着不同的运动项目,身体协调性得到了不断发展。3.安全性。在区域体育活动中,幼儿的活动自由度比较高,所以在区域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我们在活动中提供的器材都是小型化、安全性比较好的材料,便于幼儿在活动中的多途径运用,确保幼儿在活动中玩得安全而愉悦。当幼儿获得了自由运动的空间以后,他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得到了提升,“我不会”“我害怕”的声音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欢乐奔跑、跳跃、攀爬的身影。而教师在活动前的周密考虑和科学设置也为幼儿的自由运动提供了安全保障。
二、活动的自主性和引导的适度性
“先生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所以我们要改变“教师教、幼儿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让幼儿在充分自主的运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以区域形式呈现的体育活动,幼儿的活动空间更广,自由度更大,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为了提升区域体育游戏的实效性,我们遵循科学的指导原则,既满足幼儿自由运动的愿望,又通过细致观察、科学指导,提升活动的实效性,从而确保幼儿身体动作技能的全面协调发展。(一)以确保幼儿自主为前提。在组织区域体育活动时,教师要相信“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活动中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权,让幼儿在区域内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内容,充分体验到运动的快乐。所以我们规定,活动中幼儿可以不断变换内容,也可以不断重复,只要幼儿保持浓厚的活动兴致,教师就不去干预。只有当幼儿出现无所事事的状态时,教师才去加以引导。为了促进幼儿的多方面动作的发展,教师一般通过活动前后的谈话来引导幼儿挑战新的活动项目,绝对不在活动中强制幼儿玩某个内容。(二)以符合科学规律为原则。虽然活动的形式是区域性的,但是作为体育锻炼的内容,它也必须符合科学性原则,绝不能让幼儿在活动中盲目地运动,以免给幼儿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我们教师一般都会在活动前带着幼儿做一些准备活动,帮助幼儿活动肢体和关节,使他们的身体器官进入运动准备状态,避免运动中出现意外扭伤等事件。活动中教师也会关注幼儿的活动量,为了控制幼儿的活动量,每个区都有专门的休息区,避免幼儿运动过量。活动结束时教师则会带领幼儿做一些器械的收拾工作,帮助幼儿逐步恢复平静。(三)充分尊重幼儿的差异性。每个幼儿的动作发展是有差异性的,我们教师在区域中都十分重视观察,并根据每个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幼儿在运动中的动作控制能力。(四)注重规则意识的渗透。虽然在区域中的运动是自由随性的,但是也应该渗透一定的规则意识在里面,否则就容易在活动发生冲突。我们一般是通过指示箭头的形式来帮助幼儿了解运动规则,如在两个钻爬筒的入口处分别贴上前进箭头,幼儿就不会出现双向同时往里爬的现象了;在平衡区,通过地面方框,幼儿就会在活动结束时将小推车及时归放到原位,不会出现随处乱扔的现象了。幼儿经常在这种有规则的环境中活动,慢慢就会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活动就会变得更加科学有序。
三、成长的自然性与成效的显著性
在区域体育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对幼儿的参与态度和活动情况进行了持续的观察和记录,并与集体体育活动进行了比较,发现区域体育游戏在激发幼儿运动兴趣、促进幼儿体能发展、帮助幼儿获得快乐体验等方面焕发着独特的魅力。(一)将选择权交给幼儿,幼儿的运动兴趣得到了极大地激发。区域体育活动把选择权交给了幼儿,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愿望,借助教师提供的体育器械尽情地运动,而不必拘泥于成人预设的任务。这种状态下,幼儿在运动中表现得更加自由,喜爱运动的天性更能得到释放。特别是小班幼儿,一直处于家长和教师的多重呵护中,容易变得胆小拘谨,而情境性的区域活动可以使幼儿在兴趣驱动下更勇敢地滚爬跑跳,运动兴趣更容易被激发出来,从而在运动中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二)将运动方式多样化,使幼儿的运动经验得到不断积累。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提供的材料和场地布置,使体育区域活动内容更富层次性,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现有水平选择巩固已有机能或者挑战更高一层次的运动水平;区域体育活动以其多样化的运动方式将幼儿带入快乐自由的运动中,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熟悉和练习着各种运动技能,而不必紧紧跟随教师的脚步和目光,所以更有利于幼儿运动经验的积累和巩固。(三)将活动自由度扩大,使幼儿的运动乐趣得到了充分体验。对于运动技能差或者天性胆小的幼儿来说,看见一些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会表现得比较紧张,甚至拒绝参与运动。区域形式的运动,没有教师和同伴的催促,他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去考虑是否要试一试。这就是区域体育活动所提供的自由的运动环境,它给了这类幼儿调试心理情绪的时间,使他们能按照自己的节奏适应新的运动内容,并从中获得运动的乐趣。另外,自由结伴的形式,使幼儿在活动中能与自己喜欢的朋友一起运动,这也给幼儿带来更多的运动乐趣。我们在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思想的引领下,对小班的体育活动进行了区域化研究,感觉到这种活动形式满足了小班幼儿喜欢自由分散活动的需求,满足了每个幼儿健康成长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获得运动乐趣的需求,因此,它在小班是具有可行性的。但是在活动内容的科学安排、活动量的科学掌控、教师的适度指导等方面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崔玲.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解读———基于语言领域方面的感悟[j].考试周刊,2015(61).
[2]叶晓航,周林娟.积极创设区域环境,支持幼儿大胆尝试———幼儿园区域体育游戏活动之思考[j].运动精品(学术版),2011(1).
区域化范文篇2
本文作者:胡越明工作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2011年欧洲国家对外贸易关系分析以下的统计分析是为了要说明地理分割对贸易格局有多大的影响。表一列举了2011年欧洲各国对外贸易出口主要方向,以及这部分出口市场在该国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原始贸易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官方网站,经过简单加工整理,形成表中可分析数据。由于数据来源有限,个别欧洲国家并未包括在内,但是现有数据已足够说明问题。表一展示了一个明显的事实,欧洲各国生产的产品大部分都倾向于出口到相邻的国家和地区。只有少数例外,如英国、爱尔兰有较大部分货物出口到美国,德国、马耳他有较大部分货物出口到中国。为什么这些国家都不把销售的重点放到较为遥远的国家呢?难道是因为他们的货物质量不够好、不足以竞争国际市场吗?那么接下来看一下进口的情况。表二列举了2011年欧洲各国进口的主要方向。从表二看到的情况与表一的极其类似。欧洲各国都倾向于在邻国挑选他们所需要的货物,占据最大市场份额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他们的相邻国家。在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像中国这样的遥远国家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数字却是很小的,连十分之一也远不能达到。立陶宛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可能并不具备很大的竞争力,但她却是拉脱维亚进口产品最大来源地。芬兰则是爱沙尼亚最大的进口产品来源地。其他国家同样都宁可大量进口相邻国家的产品,也不愿意从全世界遴选最优秀最廉价的产品来供应自己的国民。众所周知,欧洲国家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相当高。欧洲国家组织了欧洲联盟,甚至很多国家使用了同一种货币欧元,在他们内部加强沟通的同时,更加排斥了外部国家。与邻居贸易,这是否是欧洲地区的独有现象呢?接下来,看一下世界其他地区的情况。2011年太平洋附近国家(地区)对外贸易关系分析表三列举了太平洋附近除中国大陆以外其他各国(或地区)出口主要方向。表中并未列举所有的太平洋沿岸国家,而只是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从表三可以看到与表一类似的情形。各国(地区)都倾向于把产品卖到相邻国家或地区,只有澳大利亚、巴西、秘鲁、智利情形稍有不同,而这都与中国有关。澳大利亚、巴西等都是铁、铜等自然资源密集的大国,而中国作为资源消耗大国,正好极度缺乏相应资源。从地理上说,这些国家到中国的海运路线很直很顺,运费也是相当低廉的。他们的情况仍无法算作例外。下面再来看一下进口。表四列举了太平洋附近各国(地区)进口主要方向。表四所说明的道理跟上述各表如出一辙。墨西哥、加拿大严重依赖美国,新加坡完全离不开马来西亚,新西兰紧跟澳大利亚,阿根廷和巴西唇齿相依。相邻国家的魅力远超其他地区。当然,由于这些国家的疆域范围有的很大,有的很小,难免会对统计数据产生影响。但是根据现有数据进行合理推测,若撇开国界因素,而以相似面积来划分地区,那么近距离贸易量的数据必定会远大于远距离贸易量。
地理分割是影响国际贸易格局最大的因素从上述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两个国家之间贸易关系是否密切,主要取决于这两个国家之间地理上是否接近。地理因素即使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也是决定性的力量。因此,虽然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但也不能为遥远国家提供大部分的产品。首先,运输成本一直是阻碍国际贸易的巨大障碍。其次,进口关税和贸易保护主义是另一个巨大障碍。再次,有些货物在短时期内就容易变质,明显不适合于进行长途运输。最后,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消费者心理上可能会认为来自遥远国家的廉价品是质量低劣的;有些产品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遥远地区文化差异大的居民很难接受,等等。由此可得到结论,欧洲比其他地区离中国更为遥远,所以欧洲国家并不是中国最可依赖的贸易伙伴。这是一个颇为令人沮丧的结论,因为欧洲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之一,那里的市场无疑是十分广阔的。尽管个别公司在短期内通过努力可以打开欧洲的市场,获取丰厚的利润。但从总体而言,中国这个遥远国家生产的产品在欧洲市场上必定是缺乏竞争力的。与此相反,有些国家离中国较近,是中国天然的贸易伙伴。最近的是俄罗斯、韩国、日本、新加坡、东南亚诸国、印度等。其次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美洲与中国隔太平洋相望,尽管距离有些长,但是货轮横越太平洋的费用还是比较低廉的,因此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也容易跟中国产生密切的贸易往来。从数据上,可以看到这些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比较亲密。尽管在特定时期,中国与某些邻国会发生一些矛盾摩擦影响双边贸易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亲密的贸易关系是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地理因素影响贸易规模的规律同样适用于国内贸易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在贸易的本质上是没什么不同的。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要多跨越一条国界线,增加了一些语言障碍、关税和非关税障碍、货币兑换的麻烦。但是当两国之间贸易关系亲密,甚至有经贸合作等安排时,这些障碍并不会明显增加贸易的成本。国界两边的两个相邻城市之间的贸易关系,可能比同一国家两个相距较远的城市之间更为亲密。从这个规律可以得到一些推论。除了加工贸易以外,绝大部分的产品销售都应该从生产地附近市场开始做起。由于距离对贸易的强大影响,产品的销量会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少。如果一家公司从成立时就定位于服务遥远地区,那么这家公司的成功概率就比较低。但是话说回来,并不是没有办法减少空间距离的影响。在目标市场建立分支机构是一个较好的办法。设立机构以后,虽然不能缩短空间距离,但是可以更好地克服一些语言文化上的障碍,也有利于在当地市场上进行公关,大大降低除了运输以外的其他成本。尽管如此,在遥远国度设立分支机构,本身就会大幅度增加总公司的运营成本。国际投资并不是改变而是强化这种贸易格局通常人们认为,投资活动对贸易会产生替代效应,国际贸易可以被跨国投资所取代。中国市场上的大部分外国产品都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地生产的。这似乎意味着将来国际贸易的衰落。那么是否贸易格局会受到投资的影响而发生巨大改变呢?无论是李嘉图说的比较优势还是现在研究的区位差异,都不会因为投资活动而改变。而投资活动的本意就是尽可能地利用原有的比较优势和地理优势。因此,存在投资的情况下,反而更加扩大了优势产品的生产数量,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深受地理因素影响的贸易格局。事实上,跨国投资并不是新鲜的事物,远在资本主义兴起的年代,国际投资就伴随着国际贸易而发展起来了。一直以来,贸易格局总是体现着国际投资的影响。
如何理解外国公司对中国生产企业的投资行为呢?他们这么做可能有回避贸易壁垒的考虑,也有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的想法,但是最主要的,是为了缩短贸易路线的长度。即使跨国公司决策者们并不一定透彻了解贸易区域化原理,他们却经验性地认为这么做是最优的抉择。以此推论,中国企业想要在遥远国家获得利益,与其贸易,不如投资。即使有些企业目前通过贸易在遥远国家获利,这种贸易也是相当不稳定、不安全的。在遥远国家投资可能面临高额成本和巨大风险,看起来不符合比较优势原理,但考虑到贸易区域化规律,在市场附近生产,近距离贸易,仍比远距离贸易更为可靠。中国企业要对遥远地区进行市场开拓,必须积极地、全方位地融入当地附近的区域经济体系。
区域化范文篇3
一、区域化党建的提出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基层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处于单位人与社会人、经济人与政治人的不断变化之中;基层党建工作也逐渐从农村、国有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三大传统领域,衍生拓展出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关系的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三大新兴领域。
以**区为例,目前全区共有登记在册的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近4万家,新社会组织684家,非公经济已占全区工业产值的98%以上。伴随着“两新”组织的蓬勃发展,外来人口大量集聚,出现了组建党组织难,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落实难、参加正常组织活动难等问题。而社区也面临着大量“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压力,在居民自治等基层民主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党员的数量与质量不平衡、党建资源的投入与需求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要把这些分布于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处于不断流动之中的党员组织起来开展活动,让其时时在组织视线之内,人人在组织管理教育之中,处处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表率,单纯的“单位建党”模式下的传统教育管理手段已越来越难以胜任,急需一种新的组织设置模式和教育管理手段来补充和加强。
作为一个新的理念,区域化党建从区域的视角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成片推进。在层级上,对基层党建工作实行中观管理,克服了宏观管理的不便和微观管理的缺失,较好实现与上级党组织和一线工作的对接;在范围上,打破地域限制,变点状推进为块状规划;在功能上,整合各类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变内循环为内外一体化循环;在机制上,以组织设置形式的创新为基础,推进党建工作的内容创新和机制创新,强调互动共商,倡导自主管理。
党的**提出,要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而区域化党建正是贯彻落实了这一要求,它将经济学上的规模效应理论引入党建领域,对基层党组织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对党建阵地建设、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统筹,使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更为科学,组织体系构架更加完善。同时,通过黏合协调沟通区域内的各类社会基础单元,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力;通过充当基层社会的组织主体和领导力量,提高社会组织化程度和有序运作水平。因此,区域化党建体现了党建工作规律的内在要求,是基层党建工作的自觉转型。
二、**区区域化党建的具体实践
去年年底,**区系统总结了园区党建、村企联建、行业组建和产业链组建等模式,提出了区域化党建的构想。今年5月,选择了5个镇(街道)的不同领域开展试点。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在组织设置、运行方式和作用发挥等方面形成了有较强操作性的措施。
1、优化组织设置模式,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组织架构。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在镇(街道)行政范围内,把性质、特点相近的地域、人群划分为一个区域,设置区域党组织、党员服务中心党组织,构筑以区域党组织为核心、单位党组织为基础、区域内党员为主体、群团组织共同参与的动态开放的区域化党建工作体系。如在商务区、工业集聚区,按照“1 n 1”模式设置区域党建组织架构,前一个“1”即区域党组织,负责区域内党建工作规划的制定实施和区域内党组织组建,组织区域共建活动;“n”即原隶属于镇(街道)党(工)委的党组织,除行政事业单位党组织外,全部划入区域党组织管理;后一个“1”即党员服务中心党组织,负责未建党组织单位的培养发展党员工作,接纳并教育管理区域内的流动党员。同时,建立与区域党的组织架构相匹配的群团组织架构。如路北街道成立了中央商务区联合党委,将区域内原有基层组织划入联合党委管理,建立了中央商务区党员服务中心党支部,并同步成立了中央商务区团委等组织。
2、完善资源配置模式,构建集约共享的服务平台。按照“区域统筹、集中配备、集约共享”的方式,建立区、镇(街道)和区域三级党员服务中心(站)83个,作为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基本平台。同时,把现代远教网等区域内已有的各类场所和设施作为扩展平台,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向社会化和服务型的转变。一是规范软硬件设施。明确了党员服务中心(站)的建筑面积和人员配备标准,以及建设和运行经费的来源。二是明确功能定位。党员服务中心(站)向全社会开放,为党员群众提供党务政策咨询,办理党内有关业务等8项基础服务和其他便民服务。三是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来访接待、首问责任、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工作制度并公示上墙,确保党员服务中心(站)的有效运转。
3、创新党员管理模式,构建区域一体、动态管理的体系。区域党组织以实施“服务单位 服务社会”为切入点,规定不管党员所在单位是否建立党组织,均应到区域党组织登记报到,并参加相关活动,形成了“关系在企业、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实现了从单位封闭式向区域开放式、从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如中央商务区内127名党员全部进行了登记,40位经营户党员“亮牌”营业,并开展“共产党员示范店”评选活动,发挥了商区党员的示范作用。
4、畅通日常运作模式,构建上下互动、左右贯通的工作机制。纵向上,建立了区、镇(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区域党组织的领导机构,做好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并进行督查指导。横向上,建立区社会工作党建联席会议、镇(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区域共建共享理事会的沟通协调机构,定期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协商区域社会公共事务,动员开展区域和谐共建活动。同时,赋予区域党组织对驻区行政单位党组织的组织协调权,对区域内社区和“两新”组织党组织的领导权,对区域内党员的教育管理权,变过去“以条为主”为现在的“条块结合”,形成区域各方广泛参与的格局。
三、开展区域化党建的初步成效
从**区的实践来看,区域化党建较好解决了新形势下党组织组建难、流动党员管理难和作用发挥难等一系列问题,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1、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更广。区域化党建以其开放动态的组织架构,使区域内的党员及时纳入区域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范围,有效实现了对区域内所有单位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特别是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中,区域化党建模式既保留了“单位党建”组织体系严密、调控力强的优点,又克服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在认知上、阵地上、经费上对业主的相对依赖,使企业党组织更独立、更自主地协调企业各方利益关系,满足了党建工作全覆盖的要求。同时,还避免了党员的流动变化对党员教育管理带来的影响和制约,有利于形成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如路南街道方林汽车4s党员服务中心的建立,使50多家汽车专卖店的30多名流动党员有了新“家”。
2、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更细。一方面,区域化党建有效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如丰城市焦坑乡驻**流动党支部,充分发挥无职党员在招商引资、帮助就业、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协助维持社会治安等方面的作用。2007年以来,支部共为家乡吸引投资6100多万元,协助处置各类事故12例,帮助解决劳资劳保等纠纷46起。另一方面,区域的划分使得不同类型的党员相对集中,通过开展分类教育,以及组织开展更广层面的教育活动,使得教育效果大为提高。
3、党组织作用发挥更好。区域化党建克服了单纯的农村党建、社区党建和单位党建的局限,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宽、空间更大。各区域党组织把服务党员群众作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基本任务加以落实,积极为党员群众提供就业推介、助学帮困等各种服务。如**街道古街区域联合党委,在商西路夜市推出标底仅为50元的摊位,目前已落实103个,帮助170多名外来人员和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在非公经济领域,由于区域党组织具有超然独特的政治优势,能较好协调企业、职工、社会三方面的利益关系。此外,区域化党建充分整合了区域内各类资源,构建了维护稳定的缓冲层,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4、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更活。坚持把党内民主建设作为开展区域化党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央商务区联合党委通过无候选人直选,产生了1名书记和5位党委委员,并通过了党委工作章程,这是全省首次通过直选产生的区域党组织班子。新桥镇在区域化党建中,积极探索扩大基层民主的方式,在每月15日举行区党代表接待日活动,帮助区域内党员群众解决各种问题。
5、区域和谐共建的运行机制更实。各区域党组织把促进区域和谐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加以推进,着力构建党组织与区域各方及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路南街道在方林汽车城建立区域共建理事会,实行轮值主席制度,由每个理事单位自行申报区域共建项目,轮流牵头、协作开展、共同参与,并定期召开理事会进行绩效考核,淘汰更换积极性不高的理事单位和轮值主席。中央商务区联合党委推选了“和谐商区共建理事会”,促进企业间沟通,协调村企停车等纠纷,共同推进了商区清洁卫生等公共事务。
四、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几点思考
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区的探索只是一个开端,取得的成效也是初步的。继续推进这项工作,还有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
思考一:要正确认识区域化党建与单位党建关系,调整完善基层党建工作领导体系。无论从含义还是实践来看,区域化党建与单位党建都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单位党建是区域化党建的基础和着力强化的目标,而区域化党建本身就包含着单位党建的内容,是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比如我们把区域化党建与农村、城市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建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整体合力。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一些问题,新建区域党组织的地位如何界定,如何通过区域的合理划分来提高区域党组织的初始凝聚力,这些势必将影响现有基层党建的领导体系。因此,正确认识区域化党建与单位党建的关系,进而调整完善现有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体系,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有的还需要修订相关党内规章来加以规范。
思考二:要准确把握党员服务中心(站)的定位和功能。党员服务中心(站)是一个综合性工作平台,其性质定位是具有基层党建社会化属性的载体,中心(站)之间是一种协调整合的关系。因此,工作平台建设要处理好区域党组织的“源”、工作平台的“流”、区域内其他组织的“汇”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树立和发挥区域党组织指导、协调、整合的非权力性权威,又要尊重区域内其他组织的意愿,避免区域党组织的缺位、越位或错位。在服务功能上,要着力抓好主体建设(党员志愿者队伍)和客体要求(服务项目设计实施)两个关键环节,提高融合党建、行政和社会资源的综合运作效率,以社会化、制度化、品牌化的运作方式,为基层党员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区域化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委领导、区域统筹、尊重主体、共促和谐”的思路,优化组织设置,整合党建资源,创新活动方式,使辖区内党组织、党员及其他各类组织、群体在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上找准各自的着力点,构建“区域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服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工作格局,促进区域和谐稳定、推动区域科学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建立“区域党组织”平台,进一步整合街道区域内各种社会资源,拓宽党组织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为辖区群众提供优质的社区生活服务保障,逐步构筑起社区公共服务、公益服务、便利服务为一体的快捷、方便、贴近式的新型服务模式,真正实现服务重心下移。同时,在完善党建机制、配强党建队伍、整合各方资源、拓展服务功能等方面开创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不断提高党建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党建工作的最大合力。对街道区域内党建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党员为主体、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分为三个阶段:
1、扩面新建阶段(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第一区域化党建取得成效和经验基础上,以友谊社区、兴黔社区、银佳社区、大营社区、筑新社区为第二个试点,建立地区性联合党组织,统筹区域内的社区、机关、企业党建;
2、总结推开阶段(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总结第一、第二试点区域工作经验,推行建立第三、第四区域化党委,实现街道党的组织网络和工作网络覆盖各类组织、各个领域,区域化党建制度体系形成。
3、塑形巩固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6月)区域化党建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党组织作用明显增强,区域内各类组织、群体实现和谐共处、科学发展。
三、基本要求
(一)坚持四项原则。即:服务重心下移原则;典型引路原则;突出实践特色原则;为中心工作作贡献原则。
(二)搞好四个结合。即: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要与学习十七大精神相结合;与省、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相结合;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与“三创一办”、“作风建设年”、“四帮四促”、“党(团)社区服务先锋行”等中心工作相结合。
(三)体现四种特性。即:前瞻性,超前谋划、积极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民主性,广泛征求各基层党组织和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形成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操作性,措施具体、明确,便于操作;民本性,关注民生,服务重心下移,为人民群众多办好事,不断提高居民群众幸福指数。
四、坚持四项机制
在第一区域党组织运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第二区域化党建工作,通过坚持“四个机制”、抓好“四个载体”,进一步构建“区域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服务一体化”工作格局,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实现优势互补、整体联动、服务重心下移。
一是坚持“大党委制”。以地域群体为依托,以社区为基本区域单位,合理划分党建区域,建立第二区域党总支,发挥区域化党建优势,提高区域党组织的凝聚力。街道根据区域实际,将资源相对互补、衔接的社区党组织整合为一个区域党组织。第二区域化党组织书记根据实际情况可通过街道党工委下派担任或由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等方式。大党委设书记1名、副书记2名、委员11--13名。
二是坚持“委员兼任制”。把区域内驻区单位、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吸纳为第二区域党组织成员,把第二区域内有影响的单位负责人选聘或委任为区域党组织负责人,提高共驻共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事情共商、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文明共创、活动共办”的良好机制。
三是坚持“党建联席会议制”。首先,明确党工委承担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坚持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做好与第二区域内行政事业单位党组织的联络协调;其次,搭建第二区域参与的工作平台,采用“轮值主席制度”等形式,协商处理第二区域事务,推进区域自我治理。第三,坚持群团参与机制。建立与第二区域党组织架构相匹配的群团组织架构,确保群团组织建设与党建工作目标同向、工作同步。
四是坚持“区域联动制”。组织引导第二区域内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与社区开展共驻共建活动,推动社会资源向社区开放,机关力量向社区聚合,部门服务向社区延伸。对现有的活动场地、人才等各种资源进行充分联动,进一步整合利用驻区单位党组织资源,形成与共建单位“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共建机制。
五、抓好四个载体
要结合《中共区委组织部中共区委宣传部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三项教育、四类提升、五个争创”的实施方案》要求,一是开展“共产党员进万家”活动。根据《民情日记》内容,明确党员承诺内容和走访内容,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广征民意,详细记录党员进家的情况,有群众反馈,使党员干部下基层形成制度化,让区域党组织的党员找到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二是开展发放“党员连心卡”活动。将社区电话、党组织负责人等进行公开,加强党组织与党员的联系、互动,及时收集党员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并予以回复;三是结合“党(团)社区服务先锋行”活动开展在职党员向居住地报到活动,建立在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制度,发挥在单位和社区“双重”岗位作用,落实“双重”责任,实行“双重”管理。社区党组织要根据在职党员的意愿、特长,组织动员其参加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辖区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好各类活动,为在职党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同时,要将在职党员奉献辖区的行动及时做好登记,加以宣传。四是开展党员承诺活动。按照组织引导、自愿申报、尽力而为的原则,要求党员结合工作实际和自身特点确立具体承诺事项,推行“五诺”工作法(科学定“诺”、签名承“诺”、实践兑“诺”、跟踪问“诺”、民主评“诺”),尤其要注意把在职党员和流动党员作为开展党员承诺活动的重点,在承诺内容上坚持做到“不切实际的承诺不提,办不到的承诺不提”,确保做出的每个承诺具体、实在,落实到实处。
六、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区域化党建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完善基层党建工作体制的重大探索。街道党工委特别是试点单位要正确认识区域化党建与单位党建关系,切实加强了领导,调整完善基层党建工作领导体系,进一步研究探索如何调整现有的基层党建领导体系使区域化党建运作更加有效。
区域化范文篇5
区域化党建与"单位党建"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单位党建"是区域化党建的基础和着力强化的目标,区域化党建则是"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区域化党建本身就包含着"单位党建"的内容。我们在推进区域化党建中,把在"两新"组织中培育"孵化"单建党组织作为重要职责,把帮助单建和联建的"两新"组织党组织进一步规范工作、更好地发挥作用作为工作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区域性党组织503个,区域性党员服务中心954个,实现了党的组织对"两新"组织的全覆盖,"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都较好地发挥了作用。区域化党建作为一种新的党建模式,之所以能使基层党建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在实践中感到,这一新模式相比传统的"单位党建",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延伸和补充,使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更为科学、体系更加完善。"单位党建"源自于支部建在连上。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全控型"社会结构方式,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社会成员都有相应的归属单位,因此显得十分有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迅速崛起,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壮大,"两新"组织不断涌现,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大,大量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单纯按照传统的单位建党模式,越来越难以实现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而引入区域化党建的理念,在"两新"组织和外来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行业中,按"组织共建、设施共享、党员共管、活动共搞"的原则,对党的基层组织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对党建阵地建设、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统筹,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使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更为科学,组织体系构架更加完善,与社会形态相互契合,有利于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强有力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二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整合和突破,有利于基层党建工作的全面推进、整体提高。传统的"单位党建"模式,在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建党对象为一个个具体的企业,采取的是逐个企业挨个推进的点状推进方式,容易导致很大一部分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受党员数的限制,无法组建党组织。有的虽然符合组建党组织的条件,但由于企业党员自身素质原因,仓促组建党组织,很难发挥作用。区域化党建将非公有制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作为建党对象,将区域内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党建工作范畴,进行通盘考虑,科学规划,以块状的方式成片推进。在具体单个企业建党中,则采取"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作用发挥一个"的原则,虽然重视企业单建党组织,但不一味强调单独组建,推进方式更加贴近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实际,工作成效更为明显。另外,在党建工作资源和力量配置上,秉承了"区域统筹、集中配备、集约共享"的理念,避免了党建设施重复建设的浪费,提高了党建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党建设施的配置水平,降低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成本,使党建工作的推进变得更为容易,工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是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有利于实现党对"两新"组织的强有力领导。首先是改变了过去党建工作推进跟不上"两新"组织发展速度的尴尬局面,有利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既保留了"单位党建"那种组织体系严密、调控力强的优点,又满足了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全覆盖的要求,使区域内的"两新"组织无论怎么变化,区域性党组织都能对其实现组织覆盖和工作渗透,从而使基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各个方面。其次是克服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对业主的依赖,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占领工作制高点,更好地发挥总揽协调的职能,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同时也使企业党组织的品格更加独立,工作更加自主。再次是避免了党员的流动变化对党员教育管理带来的影响和制约,有利于形成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在这一模式下,党员不管以何种速度和频率流动,不管党员流入的单位有没有建立党组织,都能在第一时间内融入党的组织,得到及时服务和有效的教育管理;党员发挥作用的空间从具体单位拓展到了整个区域,支持和保障党员正当行使民主权力的力量也从单位外部得到大大强化。
拓展与完善
回顾几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感到,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为区域化党建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继续推进这项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一是要研究区域化党建如何向其他领域拓展问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社区和较为发达的村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和非公有制企业,这些地方的社会结构、管理方式以及党员、群众的生活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传统的城市社区和农村党建工作模式、党员管理方式,带来了冲击,提出了挑战。如何借鉴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将其运用到农村和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去,把区域化党建与农村、城市社区、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建有机融合起来,形成相互借助、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整体合力,值得进一步探索。
区域化范文篇6
关键词:人民币区域化,外汇市场,区域经济,国际货币
当前,除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外,应鼓励采用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中广泛计价,再推进人民币作为主要的结算货币,从而稳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
一、人民币区域化的进展
经过几年的推动和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化进程缓慢而实质性地向前推进。其主要表现为: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使用和流通正在进一步扩大,无论是使用的规模还是流通的领域和地区,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发展成为广泛接受的货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地域上,港澳台成为人民币流通最为活跃的地区,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等东盟国家次之,中亚国家及蒙古再次之。在流通领域上,则从人员往来、旅游、日常消费、留学、探亲等方面扩大至边境贸易乃至经贸投资等领域。
在老挝东北地区,人民币甚至替代本币流通,最远深入到老挝首都万象一带。在中缅边贸中,每年跨境流动的人民币达10多亿元。人民币可在越南全境流通,越南国家银行已开展人民币存储业务。人民币还在中亚五国、俄罗斯和巴基斯坦流通。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国家,达10多亿元。在蒙古,人民币已被作为主要外国货币,蒙古的银行已开展了人民币储蓄业务。人民币现金交易量占双边边境贸易量的三分之一多。当然,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还是香港地区,人民币现钞实际上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自由兑换,银行、找换店开展人民币现钞兑换,银行还开展了人民币存款和人民币信用卡的支付业务。人民币在香港甚至已开始作为储备货币,用于金融资产的定价和投资,如中国境内的商业银行已开始在港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
虽然人民币还未实现自由兑换,但上述现象表明市场中的确出现对人民币的较大需求。其中,较为现实和主要的需求体现在计价和结算功能上。事实上,在周边地区的经贸活动中,人民币已经开始作为“区域结算货币”而成为周边地区边贸结算的主要币种之一。由于对外贸易从签订合同到结汇,一般存在几个月的时差,如果用美元报价,随着汇率变动,利润就会遭受损失。而如果采用人民币计价,由于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且存在持续升值的预期,就基本上可以锁定货款的结汇风险。电子商务经营商阿里巴巴公司的近70万国内供货商绝大多数已不再采用美元为非美国相关交易的计价货币,供应商转用欧元、英镑、澳元或人民币报价。外商也开始逐步适应这种计价方式,如一些日本的公司甚至中东地区的公司就部分采用美元计价、部分采用人民币计价的折中办法。尤其是在东亚区域内贸易中采用人民币报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此外,台湾地区也在日常消费和小额贸易的支付中开始大量接受人民币,并实现人民币与新台币之间的现钞兑换,这为促进两岸经贸往来和交流提供了金融支持手段,也为扩大和深化经济金融联系创造了新的领域。
二、当前推行人民币区域化进程恰逢其时
麦金农认为,东亚经济体由于相似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其实已经陷入了汇率困境,这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是目前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效性出现问题的主要症结之一。走出这个困境的办法既非简单地实行汇率自由浮动,也非迅速地开放剩余的各个资本项目,实行资本跨境自由流动,被动地进入国际金融体系之中。笔者认为,应借此机会,推进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要成员,发挥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影响,谋取一定的地位。各种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受到置疑,以及一再出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作为世界性的经济大国,完全依赖和被动地接受既有的制度框架,政策制定的独立性会受到侵蚀,将付出难以估量的高昂代价,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内部失衡和内外失衡问题。因为长期而言,汇率调整对贸易、投资及微观层面的资本收益率、现金流量等的实际影响有限。面临着全球性的持续通胀以及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减缓的压力,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出来。如何挖掘调控新思路,探索改革新途径,已经迫在眉睫。
除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外,鼓励采用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中广泛计价,再推进人民币作为主要的结算货币,稳步推进人民币作为债券的计价货币,应该成为消除金融脆弱性的主要金融因素。采用本币计价和结算的主要益处在于减少对美元等外币的依赖,结合取消强制结售汇制度,将从根本上消除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积累过多的压力。国内的调控和改革压力都为推行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内在动力。
仍在蔓延和持续的美国次贷危机在很大范围内及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元的国际信用,动摇了投资者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信心,从而为资本流入亚洲新兴市场地区提供了机遇,也为人民币扩大国际影响、增强国际间的信用水平、提高国际地位、有效说服外商接受采用人民币计价等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而欧元、日元也将保持一定的强势,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美元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但要警惕的是,美联储如果持续采取降息政策,将名义利率降低至零的水平,导致美元持续贬值,加剧石油价格上涨,造成全球性通货膨胀,日本等国的经济也将面临衰退局面,资本回流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包括流入中国的热钱都可能因此而流出,造成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外部经济体的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民币扩大国际空间、促进区域一体化创造了一定条件,提供了战略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的60%以上是在亚洲区域内进行的,其中,52%左右是在港澳台地区进行的,而且这些地区的经济体对境内存在较大的贸易顺差。尤其是港澳台地区与大陆地区存在明显的产业联系,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强,从而为人民币在该区域内作为计价货币、结算货币乃至储备货币,并率先成为关键货币奠定了实体经济的基础。
三、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主要障碍
当然,应该看到,虽然美元持续大幅贬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民币的使用和流通,也有利于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但由于人民币的不可自由兑换,境外的交易者难以获得人民币,更无法通过银行系统实现支付结算和清算过程,全面推行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和障碍。
首先,这主要是由于美元仍然是主要的国际货币,在国际经济贸易的计价和结算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对亚洲区域外的贸易活动绝大多数都采用美元计价和结算,而且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市场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金融市场。
其次,缺乏相应的交易和支付信息系统以及支付结算系统,为银行和交易者提供支付结算信息,使得人民币在短时期内还难以在银行体系内实现支付结算。即使是国内的银行机构为境外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融资,也缺乏相应的支付结算信息,难以提供基本的交易和支付数据服务。
再次,银行部门与金融市场的改革也远未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同时也制约了人民币的亚洲化进程。此外,银行及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缺乏与人民币亚洲化、国际化战略配套的考虑。
区域化范文篇7
关键词:优化区域经济;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
1引言
大多数学者认为,区域经济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优化完善的产业结构及布局,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下实现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实现区域经济的优化,在对区域内现有自然资源以及经济条件等进行优化分配与科学利用,势必能够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区域化发展。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重点探究如何与优化区域经济推动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
2优化区域经济发展
2.1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在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深入优化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政府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自身应有效用,适当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虽然已经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市场并未实现完全充分发育,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市场化水平不尽相同。因此,为有效提高市场发育度,政府需要通过积极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如通过对农业企业适当减免税收,为农业技术研究类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和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等,以此在有效弥补市场机制自身缺陷的同时,可以达到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的目的。2.2淡化行政区划色彩。无论是区域经济的优化发展还是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经济区域功能始终是重点。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减弱行政区域规划的干扰影响,通过消除各部门以及地域之间的界限,在对不同地域间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与优势互补下,加强城市地区之间的产业与市场联动,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通过扶持当地的龙头农业企业,利用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企业以及其他技术平台等之间建立其沟通交流与互惠合作的平台,进而以较低的成本促进形成产业优势。从法律等方面对政府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管理,利用联动发展的方式实现区域经济以及农村经济区域化的同步发展。2.3平衡和调整区域利益。总体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使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领先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而这也使得我国各区域之间存在利益不均衡的问题。为此,我国东部地区应当在充分发挥自身现有优势条件下,主动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自贸区、免税区建设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导向茶叶,并通过加大外资注入力度,与国内外优势企业展开合作与良性竞争,以此推动区域经济的优化发展。而我国中部地区分散着诸多农业大省,其纵贯南北和承东启西的重要地理位置也成为该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资源,中部地区可以通过加快改进和优化传统工业技术,积极引进和推广运用现代化农业技术,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区域化发展。西部地区则可以充分借助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区域经济,以此有效平衡和调整各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各区域共同发展。
3推动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
3.1加强各地区合作。在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积极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合作。相比于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生活水平不高,人口增长速度与劳动生产率失衡等问题,其对于农产品以及初级产品出口的依靠性极高。特别是在部分中部地区因水资源匮乏、地势险要等劣势自然条件,更是加剧了其经济落后程度。因此在对区域经济进行优化发展下,需要对落后经济区域中的现有优势资源以及各积极要素进行充分整合利用,通过积极引进东部地区中的现代化农业技术和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如循环农业经济等,运用中西部地区的能源优势,对产业结构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在实现区域经济优化发展的基础上能够深化推动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3.2产业布局一体化。实现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也是彻底摘掉中部农村经济“贫困帽”的必然举措。为此,中部农村经济区域需要结合现有各产业,充分发挥其集群效应,通过集聚大量产业群,推动产业布局一体化。例如可以由当地政府以及农业部门负责对其近些年来的气象条件、农业墒情以及先进农业技术成果等进行深入分析,在对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资源进行统筹调配下,统一规划组织开展农业生产。集中进行农产品的收购、销售,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从而有效实现农业致富。另外,考虑到区域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通常科学技术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中部农村地区需要在积极引进其他地区先进科学技术和高素质优质人才下,实现农产品的产业链发展和深加工,如加工成绿色有机食品、绿色保健食品等,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3.3城乡建设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样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各地政府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必要资金、物力和人力下,加快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速率。从政策、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入手尽量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并通过积极落实大学生村干部等计划,鼓励年轻有为的优秀群体投身于现代化农村和农业建设中,通过合理利用各项城市资源,在将其与农村资源进行相互整合与优势互补下,促进优化区域经济和农业经济区域化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现区域经济优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政府适当加强宏观调控,并想方设法突破地域和部门之间的界限,在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结构优化调整下,平衡好各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通过积极加强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合作交流,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以及城乡建设一体化,以此有效实现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冯佺光.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区域化范文篇8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特别是随着城市建设和管理重心的下移,城市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导致单位制解体,公共性事务进入社区,大量无行政主管、无明确挂靠关系的新经济组织和大量流动党员的涌现,使原来党的组织系统的控制能力削弱,出现了许多空白和盲区。在此情况下,如何在城市社区加强党建工作,成为党在城市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课题。
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天宁区委组织部在全市率先试点区域化大党建工作“1 3”模式。所谓区域化大党建1 3模式,1,就是1个街道党工委,3,就是街道党工委下属的行政组织党组、居民区综合党委和非公企业联合党委3个区域性党组织。该模式就是通过理顺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体制机制,从而形成区域党建合力。
一、试行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模式的思路缘起和现实背景
近年来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成为制约社区党建进一步深入开展的瓶颈,主要可以概括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
1、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带来的社会变迁
所谓社会变迁,主要是因为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传统的单位制调控模式正在解体,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大量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成员中的党员、离退休党员以及其他各种无挂靠关系的党员进入社区。(表2-1)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社区党员人数的急剧增加,表现出了新阶段的典型的社会变迁。尽管社区党员和居民的数量在膨胀,然而与此同时,社区为满足居民的各项需求的功能,也是越来越大。
第一,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功能。社区通过丰富的社区服务活动,使居民对社区产生出较强的社区依存意识和认同意识,发挥社区“生活共同体”的整合功能。
第二,满足人们广泛的社会参与的功能。社区内存在着居委会、业委会等自治性组织和老年书画社、舞蹈队、读书会等兴趣性团体,这都有利于动员社会居民广泛参与、开展频繁的交往和沟通,形成社区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使社区发挥“社会共同体”的整合功能。
第三,满足人们开展社会互助的功能。社区中大量存在着邻里互助、相互照顾的传统习俗,同时也不断发育出以社区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为目标的组织。从而营造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社区发挥着“道德共同体”整合功能。
第四,满足人们走向社会化的追求。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同时,人们通过社区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发挥以基层社区治理结构为基础的、以自觉认同和自主参与为特点的社会化整合功能。“治理共同体”
而为实现这些功能,并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现有的社区党建模式显然是不够的。
2、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对基层社区党的执政基础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城市管理中以条为主,由此形成一个个封闭的专业管理系统。在现代城市管理日益复杂、日益活跃的情况下,其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
区域内党建对象不断复杂化,而党的组织体系出现了“空白点”,党的工作出现了“盲点”。在社区党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工作条件和所承担的任务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党的自身建设和管理也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因此,如何将区域内的党员进行有效分类并纳入组织体系,针对不同对象开展有效的教育管理,实现区域内党建工作全覆盖,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为切实加强城市社区的党建工作,区委组织部经反复研究,最终确定天宁街道作为此次试点的对象,主要是考虑到其本身具备的三点基础和优势:
一是城市管理体制重心下移,为区域党建试点提供了地域基础。天宁街道是2006年设置的,其地域范围包括了原先古村、局前街、水门桥、新丰街四个街道,几乎囊括了*老城区的东半边,成为我区绝对意义上的中心城区街道。在这个区域内,居民众多、商务楼宇林立、“两新组织”集聚、各类党员队伍庞大,尤其是去年以来,城市管理体制的不断下移,多种组织和群体工作都要在街道区域内找寻其落脚点。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我们改革现行党建模式,以达到加强党的工作和组织覆盖的要求。
二是多年来的社区党组织建设,为区域党建试点提供了组织基础。近年来,天宁街道社区党建亮点频出,街道被评为市级“五好”街道党工委、市级文明单位标兵,怡康花园社区、斜桥巷社区被评为市“五星级”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点。在组织设置上,街道按照区委“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的作用”的要求,对社区党组织进行升格,并将社区下属支部建到小区、建到楼幢、建到“两新”组织上。近年来,又加强商务楼宇党组织建设,将党组织建到了非公企业、“两新”组织集聚的商务楼宇上,进一步扩大了党的组织覆盖面。
三是形式多样的共建载体,为区域党建试点提供了工作基础。街道建立了工商业联合党支部,将街道范围内各类小型且没有组建党组织的“两新”组织零散党员有效管理起来;实行了街道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为街道与区职能部门共商区域内包括党建工作在内的各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议事平台;开展了多种结对共建活动,将社区、机关部门、驻区企事业单位有机联系起来,做到“实事共办、活动共搞、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种载体的建设,为试点区域党建工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经验。
二、试行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模式的方案制定和具体做法
1、组织机构框架建设
行政党组:行政党组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具体负责领导、协调社区内行政组织,主要包括在街道辖区范围内的工商所、税务局、派出所、城管队、房管局、卫生局等单位。重点在围绕社区建设总目标和网格化管理的具体要求,整合社区行政资源,进一步明确区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在社区工作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同时,加强对区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综合协调,形成社区建设和管理合力,切实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和综合执法水平。
居民区党委:居民区党委具体负责领导、指导居民区党的工作,主要包括各社区(居委会)党组织、有关物业公司、居民协商议事会等组织。重点职责统筹居民区党的工作,领导居民区党组织,整合社区资源,了解社情民意,加强居民区自治组织、群众组织和居民区其他组织建设,理顺各类组织关系等等。
非公企业联合党委:街道非公企业联合党委负责领导、指导、协调驻区单位党建工作,主要包括所有企业单建党组织、商务楼宇联合党组织、市场联合党组织等。主要职责重点领导所属“两新”组织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面;充分利用和整合社区内的组织资源、设施资源和各类社会资源,为各类驻区单位服务,以共同目标、共同需求、共同利益为前提,形成资源共享机制。
2、遵循四大原则,充分做好总体上的把握
作为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大创新,区域化大党建工作必须既积极推动又稳妥实施,结合区域实际、自身特点以及原有基础,因地制宜的开展。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遵循了以下四个原则:
依法建设的原则。区域化大党建工作作为新时期社区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首先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在依法建设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整个工作方向正确、不走弯路。
资源整合的原则。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模式,必须有效整合社区内外的各类资源,通过对社区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党建共抓、社区共建、资源共享、文明共创。
协商共建的原则。在搭建1 3模式时,必须共商共谋,将区域内松散的组织,通过1 3模式这一平台密切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单位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居民党员、在职党员和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逐步推进的原则。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应当以纵向的党组织隶属关系为主,以横向的联系为辅,根据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居民群体的意愿和诉求,扎实有序地推进。
3、完善制度和机制,充分理顺内部关系
街道党工委建立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协调了工作关系。
工作制度
a、党组(党委)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原则上每个月召开一次。
b、工作汇报制度。区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要定期向行政党组汇报工作。
c、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由驻区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
d、调查研究制度。深入了解、及时解决社区党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e、统筹协调制度。充分发挥区域性党委在居民区党的工作中的统筹作用和综合协调作用。
f、考核评价制度。
运作机制
a、网格管理机制。根据各类组织、人员的分布和区域特点,划分工作网格,以专职党群工作者为骨干力量,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
b、双向服务机制。动员驻区单位与社区组织之间开展双向服务,提升和谐度。
c、结对共建机制。促进社村、社企以及社区与机关共驻共建、统筹共建的互动机制。
d、党群联动机制。有效整合工青妇等群众组织资源,实现信息联动、项目联动、服务联动。
e、资源支撑机制。整合党的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资源支撑体系,提供资源上的保障。
4、落实4项措施,充分体现多层次的实效
试行区域党建1 3模式,就是要初步形成零散党员有地管理、流动党员有人关心的局面,大力打造好居民党员的互助平台、非公企业的交流平台、区域内党员的沟通平台、党员发挥作用的展示平台。为此,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着眼于升级完善,大力强化阵地建设。街道升级拓宽了800多平米的党员活动中心,并大力搭建各社区、企业、商务楼宇的党员服务站、点网络,全年升级、改善了20多个党员服务站,新建了九洲寰宇党员服务点等十多个企业、楼宇服务点,较好地改善了党员活动场所和学习园地。
二是着眼于内选外聘,大力加强队伍建设。通过下派兼职、区内公推、公开招聘等多种形式,拓宽党务工作者的选拔渠道,截至目前,形成了近百人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同时通过“职业化管理、专业化培训、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不断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训管理。
三是着眼于联动共享,大力组织活动开展。充分利用结对共建的传统成果,大力开展以组织联建、活动齐搞、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党建活动。去年七一前夕,街道三个区域性党组织分别开展了“退休党员看市容”、“企业党员看发展”、“流动党员看家乡”系列主题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四是着眼于扩大源头,大力落实经费保障。设立党费专项补助基金、财政列支、企业赞助等方式,确保区域性党组织必要的工作经费。三、试行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模式的经验不足和努力方向
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模式,作为当前全国都在探索尝试的新事物,其实践意义在于:区域化大党建模式,突破了单位建党的条框制约,有利于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更好地担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领导职能;克服了非公企业党建对业主的过分依赖,有利于基层党组织站在工作制高点,更好地发挥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职能;顺应了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有利于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建立,更好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做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体现了“集约利用、共建共抓”的理念,有利于整合党建工作资源和力量,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执政意识的强化,巩固了党在城市基层的组织基础和社会基础;协同意识的强化,形成了区域化大党建工作的合力;人本意识的强化,提高了区域内居民的生活质量。
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毕竟刚刚起步,在该模式的深入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三大制约因素,使得工作难以开展:
其一、社区居委会一方面是居民自治组织,但在城市重心下移的同时承担着大量政府职能事务,而建立在居委会基础上的社区党组织班子,更多地被社区党员和居民看作政府在社区的延伸,其本身的正确定位问题难以解决。
其二、社区管理中的条块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条块矛盾”仍然是制约社区广泛参与的最大因素。
其三、目前社区党组织建设完成面上的覆盖,而相应的制度供给、民主建设力度不够的问题在深层次上制约社区党组织进一步发挥区域调控功能。
因此,针对三大制约,我们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是:
1、建立和完善“五位一体”的社区党委模式
社区组织不是一个孤立的组织,具有鲜明的协商议事特色。社区各组织之间不是隶属关系,而是一种协商整合关系。目前,社区管理的主体主要是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五驾马车”。如何让“五驾马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协调融合、良性互动、互相补充的体制,建立“五位一体”的社区管理运行机制?关键是要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来指导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共同管理社区事务。
我们设想在社区全面设置社区党委,在社区党委选举中,要有意识地把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属地两新组织中符合条件的党员列为候选人,尽可能使社区党委委员中有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和两新组织的党员。通过党委的纽带作用,把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属地两新组织紧密联系起来,共同解决社区事务,真正实现“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2、化解条块矛盾整合联动机制
一是理顺领导体制。街道党工委做为社区工作领导核心,要牵头组织协调社区内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社区党建工作。区域性党组织,要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分不同条线负责领导、指导、协调社区区域内行政组织、居民区、企事业单位,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社区党委要根据网格划分的地域,在街道党工委和区域性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整合社区内居民大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驻地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二是改进党组织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街道、社区党组织要丰富和完善社区党群共建活动载体,深入开展“创‘五好’、建文明社区”活动,以党组织建设促进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其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精心设计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活动载体,把党的建设工作融合、渗透到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中去。
三是建立和完善社区共建机制。在区一级建立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在街道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构,加强与驻街单位党组织的沟通和联系,共同研究社区党的建设工作。一方面要明确共建结合点,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协调机构的作用。
3、加强社区区域内的民主建设和自治共建水平
一是要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民主自治水平,搭建公众参与社会交流和民主管理的平台,如推广由社区居委会、居民代表、物业管理公司参与的社区议事协商会议制度,提升居民议事能力;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层次,加快推进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海推直选”试点,加强不断提高基层民主建设水平。
区域化范文篇9
一、人民币区域化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民币区域化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获得铸币税收入
人民币区域化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可以获得铸币税的收入,当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或者国际货币后,中国就可以纸币换取境外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实际资源。铸币税是货币发行者凭借其发行特权所获得的货币面额超过发行和管理成本的金额。根据维恩(2002)的估算,到2010年人民币的区域化带来的铸币税收入可能为152.8亿美元,到2015年约为224.6亿美元,到2020年约为300.2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每年将因人民币区域化而获得至少25亿美元的铸币税收入。
(二)减少中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成本
由于人民币尚不能用来偿付外债,在全面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中国不得不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以防范金融风险。中国的外汇储备大部分用于购买流动性高的美国国债,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元不断贬值,美元汇率的剧烈波动让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中国不但要面临因美元贬值而投资受损的风险,还要承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中国用巨额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就相当于中国不断向美国提供巨额的廉价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美国经济的扩张和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在无形中强化了人民币对美元的依附,也相应地弱化了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能力。
(三)有利于推动周边国家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地区和世界经济金融稳定
人民币如果作为区域性货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履行职能,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的经济、贸易和金融联系,增强中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金融的影响力,提高周边区内货币与人民币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从而加快中国与周边地区经济融合的过程,促进亚太地区经济金融的稳定。此外,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一体化的发展,将增强中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金融事务中的地位,进而对全球经济稳定产生正面影响。
(四)促进中国成为贸易、金融大国,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人民币区域化后会大大方便中国的国际贸易往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同时,中国的金融机构在国际上将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国内银行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吸收人民币短期负债,向外提供人民币长期贷款或投资,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收入。中国企业也可以较低的成本在海外从事直接投资,实现较高的投资收益,提高中国的国际投资地位。此外,人民币的区域化还有利于中国政府更方便地使用人民币在国外从事对外援助等事务。这些都必将提升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的地位,增强中国对国际经济与政治事务的发言权以及影响,有利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人民币区域化的现实条件
人民币走向区域化对中国至关重要,而且中国具备了日趋良好的条件,使得人民币区域化成为可能。
(一)中国经济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增强。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经济基础
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区域关键货币,是市场选择而不是政府力量推动的结果,而市场选择的基础是货币发行国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必将导致一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影响力的扩张和经济地位的上升,而这种上升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该国货币走向区域化甚至国际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gdp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9.7%左右,总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38万亿美元,经济规模超过了德国的3.32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力量之一;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迈过300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9.0%。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对整个世界,特别是东亚地区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为人民币区域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对外贸易常年顺差,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外汇储备稳步上升,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从2002年中国加入wto到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经连续六年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净增加328.3亿美元。巨额的贸易顺差成为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数额也在稳步增长,2008年上半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到719亿。国际收支的顺差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稳步上升,到2009年3月,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9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外汇储备的不断攀升意味着中国具有十分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提高了中国对外支付、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能力,使国际社会看到了人民币的稳定性。
将外汇储备和其他一些经济指标结合起来被证明是有用的金融危机预测指标,诸如外汇储备与每周进口额的比率、储备和短期外债的比率等。数值越大,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越低。我国外汇与每周进口额的比例在二十一个有代表性的国家中排在第二位,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则排在第一位。所以我国抗金融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这为我国开放资本账户提供了条件,从而为人民币区域化,进而国际化创造了条件。
(三)中国外汇管理和金融体系改革朝着有利于人民币区域化的方向发展。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1近年来,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发生了有利于人民币区域化的变化。
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成为中国市场化改革延续以及开放型经济完善的需要。从国际上资本项目开放的经验来看,中国具备了一些实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条件,比如宏观经济稳定、国内金融体系的深化等。而且近年来,通过一系列配套措施(如对外借债实施严格控制、鼓励外国在中直接投资等),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已悄然拉开帷幕,例如资本收益现在可以自由汇出。可以预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金融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中国最终会分阶段的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
2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市场日益完善,为人民币区域化创造了金融网络基础。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存单、长期政府债券、可转换债券、股票和基金等多种形式的金融工具日益丰富;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证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等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不断开放;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健全,银行支付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银行和私人可以使用众多便利的金融工具进行交易、避险和储蓄等活动,从而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金融服务基础。
(四)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成为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推动力
自1994年实现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特别是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出口增长率和国内需求双向下降,以及遭遇特大洪涝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作出了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这不但避免了货币危机进一步扩大,保护了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减轻了已实行货币贬值国家的经济压力,而且维护了东南亚的经济秩序,为人民币赢得了良好的国际信誉。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并完善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人民币币值进入了缓步上升期。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00,达到1美元兑7.9982元人民币;2007年1月11日,汇率中间价突破7.8,达到7.7977元,同时人民币汇率十三年来首次超过港币;2008年5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再次突破7.00,6月17日突破6.90,进入6.8时代。
三、人民币区域化的战略机遇
中国足够大的经济规模、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以及在外汇金融体制上的改革,都使得人民币不可避免的成为区域内的重要货币。而且,人民币区域化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国际环境。
(一)东亚货币区域化发展的深入,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人民币充当区域关键货币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单个国家难以有效地抑制国际金融风险,而货币合作是抵御外部冲击、降低交易成本、获得重大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由此,东亚各国形成了用区域合作抵御金融风险的共识,并以此为契机,迈出了东亚合作的第一步——“货币互换”。眼下制约东亚货币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区域内缺乏核心货币,而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化中成为关键货币的可能性正在不断增大。
1日本经济低迷,政治地位较弱,日元难以成为东亚区域化的关键货币。
虽然日元曾被认为是区域内最有可能的关键货币,但是由于日本陷入经济泥潭难以自拔,信用关系严重恶化,加上日本长期存在的政治历史问题,使其失去了这种可能。一方面,日本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低迷,加上美国经济的不景气,日本的对外出口也受到阻碍,美日汇价急剧波动,日元贬值,直接导致了日本金融动荡,加剧了经济恶化;另一方面,由于日本长期存在的政治历史问题,影响着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感情,极大影响着日元的信任度。日本在历史上侵略过许多东亚国家,而且始终不能正确对待历史,使得其在政治上难以得到邻国的信任。
2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化中成为关键货币的可能增大。
随着中国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的发展,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具备了一定区域的可接受性。在新加坡、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已出现人民币兑换该国货币的兑换店;在中蒙、中俄、中朝和中缅等边境地区,人民币不仅在较广的范围执行交换媒介的职能,并且部分执行了价值贮藏的职能;在香港和澳门地区,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已经相当普遍。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向香港、澳门银行提供人民币清算安排,与越南、蒙古、俄罗斯等国家签订了边境贸易结算协议,这为人民币在区域内的可接受性提供了保障。2010年“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启动,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从东亚的进口规模,中国也将逐渐替代美国现有的东亚地区“市场提供者”的地位,这样人民币作为区域贸易结算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
(二)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货币体系新变化为人民币走向国际提供了机遇
1美国次贷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民币区域化。次贷危机是否已经结束,目前尚无定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元的国际信用,动摇了投资者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信心,从而为资本流入亚洲新兴市场地区提供了机遇,也为人民币扩大国际影响、增强国际间的信用水平、提高国际地位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与此同时,区域性的货币互换也促进了人民币的区域化。2008年以来,区域性的货币互换成为众多国家缓解危机影响,增进贸易的重要手段。主要国家中央银行从稳定金融市场,保证国内经济平稳的高度出发,纷纷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定。为了应对美元等硬通货的短缺,亚洲一些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以及南美的发展中国家均与中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这在事实上推动了人民币在区域范围内的流通程度。
2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成为区域性关键货币的可能性增大。
克鲁格曼(1980)曾从交易成本的角度人手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货币交易网络的建立存在固定成本。就某种货币而言,它的交易规模与单位交易成本成反比。交易规模越大,单位交易的成本就会越低。1983年,凯文•多德与戴维•格里纳维在其《论货币竞争》一文中,进一步论证了货币交易网络的规模效应,即在经济主题选择交易币种的时候,会考虑有多少人在使用这种货币。这样,经济主体在选择使用何种货币的时候就要考虑这种货币的使用规模和稳定性。
目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本位货币制度正在向多元化的国际区域货币制度演变,逐步形成了货币同盟的欧元区、货币替代的拉美美元化和正处于探索中的东南亚货币合作三足鼎立的国际区域货币格局,而人民币正崛起于这一变革时期。中国经济作为大国经济,人民币的使用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人民币在东亚金融危机中及之后超稳定的出色表现,为自己赢得了国际声誉。这会使得更多的经济组织及个人选择使用人民币,这一过程也是一个有利于人民币区域化的过程。
四、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措施
中国应该把握难得的战略机遇,在已有的有利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
(一)扩大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从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角度看,随着边境贸易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币在周边地区流通范围的扩大,应该支持边境贸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鼓励中国的商业银行参与边贸的人民币结算业务。中国要加强与其他周边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磋商、交流和合作,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有贸易区建设中的优势,积极争取领头羊的地位,为人民币输出到东盟国家提供推动力,为边境贸易甚至是一般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提供明确的双边契约安排。边贸结算银行作为人民币结算的重要载体,其金融深化程度对人民币结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把建设边贸结算银行的重点放在提高其金融深化程度方面。
(二)把香港打造成人民币的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被成为是“国际资本流动车轮的润滑剂”,国际经验表明,成功的离岸金融市场,对推动市场所在国国内金融深化,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有着积极的影响。在中国,随着香港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已经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将形成一个市场化的人民币利率指标,并可以为中国内地的外汇市场调节提供参考,还可以提升中国内地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深度,而且建立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已经具有相当的现实基础。首先,内地游客在港旅游,消费的增长为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其次,边境贸易积累的人民币寻找流通的出路,这为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最后,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健全的金融法规、及时的信息流动、高效的金融监管、优惠的政策待遇、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高级的金融人才都为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模式选择上,近期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应实行严格的内外分离型管理模式,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足够的监管措施后,再向内外混合型发展模式变迁。
区域化范文篇10
人民币区域化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获得铸币税收入
人民币区域化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可以获得铸币税的收入,当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或者国际货币后,中国就可以纸币换取境外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实际资源。铸币税是货币发行者凭借其发行特权所获得的货币面额超过发行和管理成本的金额。根据维恩(2002)的估算,到2010年人民币的区域化带来的铸币税收入可能为152.8亿美元,到2015年约为224.6亿美元,到2020年约为300.2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每年将因人民币区域化而获得至少25亿美元的铸币税收入。
(二)减少中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成本
由于人民币尚不能用来偿付外债,在全面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中国不得不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以防范金融风险。中国的外汇储备大部分用于购买流动性高的美国国债,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元不断贬值,美元汇率的剧烈波动让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中国不但要面临因美元贬值而投资受损的风险,还要承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中国用巨额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就相当于中国不断向美国提供巨额的廉价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美国经济的扩张和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在无形中强化了人民币对美元的依附,也相应地弱化了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能力。
(三)有利于推动周边国家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地区和世界经济金融稳定
人民币如果作为区域性货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履行职能,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的经济、贸易和金融联系,增强中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金融的影响力,提高周边区内货币与人民币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从而加快中国与周边地区经济融合的过程,促进亚太地区经济金融的稳定。此外,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一体化的发展,将增强中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金融事务中的地位,进而对全球经济稳定产生正面影响。
(四)促进中国成为贸易、金融大国,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人民币区域化后会大大方便中国的国际贸易往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同时,中国的金融机构在国际上将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国内银行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吸收人民币短期负债,向外提供人民币长期贷款或投资,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收入。中国企业也可以较低的成本在海外从事直接投资,实现较高的投资收益,提高中国的国际投资地位。此外,人民币的区域化还有利于中国政府更方便地使用人民币在国外从事对外援助等事务。这些都必将提升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的地位,增强中国对国际经济与政治事务的发言权以及影响,有利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人民币区域化的现实条件
人民币走向区域化对中国至关重要,而且中国具备了日趋良好的条件,使得人民币区域化成为可能。
(一)中国经济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增强。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经济基础
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区域关键货币,是市场选择而不是政府力量推动的结果,而市场选择的基础是货币发行国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必将导致一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影响力的扩张和经济地位的上升,而这种上升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该国货币走向区域化甚至国际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gdp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9.7%左右,总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38万亿美元,经济规模超过了德国的3.32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力量之一;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迈过300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9.0%。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对整个世界,特别是东亚地区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为人民币区域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对外贸易常年顺差,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外汇储备稳步上升,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从2002年中国加入wto到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经连续六年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净增加328.3亿美元。巨额的贸易顺差成为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数额也在稳步增长,2008年上半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到719亿。国际收支的顺差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稳步上升,到2009年3月,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9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外汇储备的不断攀升意味着中国具有十分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提高了中国对外支付、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能力,使国际社会看到了人民币的稳定性。
将外汇储备和其他一些经济指标结合起来被证明是有用的金融危机预测指标,诸如外汇储备与每周进口额的比率、储备和短期外债的比率等。数值越大,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越低。我国外汇与每周进口额的比例在二十一个有代表性的国家中排在第二位,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则排在第一位。所以我国抗金融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这为我国开放资本账户提供了条件,从而为人民币区域化,进而国际化创造了条件。
(三)中国外汇管理和金融体系改革朝着有利于人民币区域化的方向发展。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1近年来,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发生了有利于人民币区域化的变化。
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成为中国市场化改革延续以及开放型经济完善的需要。从国际上资本项目开放的经验来看,中国具备了一些实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条件,比如宏观经济稳定、国内金融体系的深化等。而且近年来,通过一系列配套措施(如对外借债实施严格控制、鼓励外国在中直接投资等),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已悄然拉开帷幕,例如资本收益现在可以自由汇出。可以预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金融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中国最终会分阶段的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
2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市场日益完善,为人民币区域化创造了金融网络基础。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存单、长期政府债券、可转换债券、股票和基金等多种形式的金融工具日益丰富;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证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等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不断开放;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健全,银行支付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银行和私人可以使用众多便利的金融工具进行交易、避险和储蓄等活动,从而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金融服务基础。
(四)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成为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推动力
自1994年实现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特别是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出口增长率和国内需求双向下降,以及遭遇特大洪涝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作出了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这不但避免了货币危机进一步扩大,保护了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减轻了已实行货币贬值国家的经济压力,而且维护了东南亚的经济秩序,为人民币赢得了良好的国际信誉。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并完善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人民币币值进入了缓步上升期。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00,达到1美元兑7.9982元人民币;2007年1月11日,汇率中间价突破7.8,达到7.7977元,同时人民币汇率十三年来首次超过港币;2008年5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再次突破7.00,6月17日突破6.90,进入6.8时代。
三、人民币区域化的战略机遇
中国足够大的经济规模、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以及在外汇金融体制上的改革,都使得人民币不可避免的成为区域内的重要货币。而且,人民币区域化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国际环境。
(一)东亚货币区域化发展的深入,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人民币充当区域关键货币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单个国家难以有效地抑制国际金融风险,而货币合作是抵御外部冲击、降低交易成本、获得重大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由此,东亚各国形成了用区域合作抵御金融风险的共识,并以此为契机,迈出了东亚合作的第一步——“货币互换”。眼下制约东亚货币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区域内缺乏核心货币,而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化中成为关键货币的可能性正在不断增大。
1日本经济低迷,政治地位较弱,日元难以成为东亚区域化的关键货币。
虽然日元曾被认为是区域内最有可能的关键货币,但是由于日本陷入经济泥潭难以自拔,信用关系严重恶化,加上日本长期存在的政治历史问题,使其失去了这种可能。一方面,日本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低迷,加上美国经济的不景气,日本的对外出口也受到阻碍,美日汇价急剧波动,日元贬值,直接导致了日本金融动荡,加剧了经济恶化;另一方面,由于日本长期存在的政治历史问题,影响着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感情,极大影响着日元的信任度。日本在历史上侵略过许多东亚国家,而且始终不能正确对待历史,使得其在政治上难以得到邻国的信任。
2人民币在东亚区域化中成为关键货币的可能增大。
随着中国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的发展,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具备了一定区域的可接受性。在新加坡、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已出现人民币兑换该国货币的兑换店;在中蒙、中俄、中朝和中缅等边境地区,人民币不仅在较广的范围执行交换媒介的职能,并且部分执行了价值贮藏的职能;在香港和澳门地区,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已经相当普遍。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向香港、澳门银行提供人民币清算安排,与越南、蒙古、俄罗斯等国家签订了边境贸易结算协议,这为人民币在区域内的可接受性提供了保障。2010年“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启动,将进一步扩大中国从东亚的进口规模,中国也将逐渐替代美国现有的东亚地区“市场提供者”的地位,这样人民币作为区域贸易结算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
(二)美国次贷危机和国际货币体系新变化为人民币走向国际提供了机遇
1美国次贷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民币区域化。次贷危机是否已经结束,目前尚无定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元的国际信用,动摇了投资者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信心,从而为资本流入亚洲新兴市场地区提供了机遇,也为人民币扩大国际影响、增强国际间的信用水平、提高国际地位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与此同时,区域性的货币互换也促进了人民币的区域化。2008年以来,区域性的货币互换成为众多国家缓解危机影响,增进贸易的重要手段。主要国家中央银行从稳定金融市场,保证国内经济平稳的高度出发,纷纷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定。为了应对美元等硬通货的短缺,亚洲一些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以及南美的发展中国家均与中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这在事实上推动了人民币在区域范围内的流通程度。
2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成为区域性关键货币的可能性增大。
克鲁格曼(1980)曾从交易成本的角度人手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货币交易网络的建立存在固定成本。就某种货币而言,它的交易规模与单位交易成本成反比。交易规模越大,单位交易的成本就会越低。1983年,凯文·多德与戴维·格里纳维在其《论货币竞争》一文中,进一步论证了货币交易网络的规模效应,即在经济主题选择交易币种的时候,会考虑有多少人在使用这种货币。这样,经济主体在选择使用何种货币的时候就要考虑这种货币的使用规模和稳定性。
目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本位货币制度正在向多元化的国际区域货币制度演变,逐步形成了货币同盟的欧元区、货币替代的拉美美元化和正处于探索中的东南亚货币合作三足鼎立的国际区域货币格局,而人民币正崛起于这一变革时期。中国经济作为大国经济,人民币的使用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人民币在东亚金融危机中及之后超稳定的出色表现,为自己赢得了国际声誉。这会使得更多的经济组织及个人选择使用人民币,这一过程也是一个有利于人民币区域化的过程。
四、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措施
中国应该把握难得的战略机遇,在已有的有利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
(一)扩大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从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角度看,随着边境贸易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币在周边地区流通范围的扩大,应该支持边境贸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鼓励中国的商业银行参与边贸的人民币结算业务。中国要加强与其他周边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磋商、交流和合作,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有贸易区建设中的优势,积极争取领头羊的地位,为人民币输出到东盟国家提供推动力,为边境贸易甚至是一般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提供明确的双边契约安排。边贸结算银行作为人民币结算的重要载体,其金融深化程度对人民币结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把建设边贸结算银行的重点放在提高其金融深化程度方面。
(二)把香港打造成人民币的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被成为是“国际资本流动车轮的润滑剂”,国际经验表明,成功的离岸金融市场,对推动市场所在国国内金融深化,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有着积极的影响。在中国,随着香港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已经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将形成一个市场化的人民币利率指标,并可以为中国内地的外汇市场调节提供参考,还可以提升中国内地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深度,而且建立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已经具有相当的现实基础。首先,内地游客在港旅游,消费的增长为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其次,边境贸易积累的人民币寻找流通的出路,这为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最后,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健全的金融法规、及时的信息流动、高效的金融监管、优惠的政策待遇、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高级的金融人才都为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模式选择上,近期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应实行严格的内外分离型管理模式,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足够的监管措施后,再向内外混合型发展模式变迁。
(三)建立东亚汇率协调机制
在建立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参与方相互间的均衡汇率、波动幅度范围以及维持汇率稳定所需履行的义务。同时,必须确定以人民币和日元共同组成的机制化的“货币锚”,其他国家的货币与日元和人民币挂钩,随日元和人民币对美元的上下波动而波动。如果这一协调机制得以实施,将大大提升人民币在亚洲的地位,到时不仅我国在亚洲的贸易和投资将加大人民币的使用量,亚洲各经济体也将提高人民币在外汇储备中的比例。通过建立东亚汇率协调机制,各国货币兑换的交易成本和远期抛补成本都将大幅降低,区域内汇率波动的风险将有效降低,东亚各经济体间恶性货币贬值也将得到避免,还为我国金融体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安全阀。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的思维分析 2023-03-30 17:32:18
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 2023-03-30 11:38:32
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及风险 2023-01-28 09:23:32
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创新 2023-01-11 09:17:37
区域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2023-01-11 09:13:24
区域经济与旅游资源发展策略 2023-01-03 08: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