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信息化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9 18:33:46

区域信息化

区域信息化范文篇1

**区博士联谊会成立一年多来,对**区域的经济、文化、教育等现状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认为有必要开展**区经济可持续战略进行研究,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为此成立了《**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本研究报告是其中的一个子课题。课题组成员经过近三个月对**区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信息化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困难及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供**区政府参考。

一、**区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区紧跟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浪潮,特别是经过**期间的大力推进,区域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快发展,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一)信息网络已初具规模

**区域已基本形成了在规模容量、适用技术等方面居国内先进水平,由电信网、网通网、联通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网络基础,具有较强的信息设备提供能力、信息传输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公用通信网飞速发展,初步构建了全区信息基础设施的框架。**区域已开通了千兆以上的宽带城域网,集语音、数据、图像为一体的多媒体通信网已初具规模,一个宽带化、广覆盖、地空一体的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已基本形成。此外,电信、网通、联通等公司也在**积极发展网络业务,网络建设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二)政府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以来,全区积极推广政府应用信息技术,区政府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主要部门先后建立了信息机构。目前,区政府已建有主干网、万维网(web)和大楼数据节点机,建立了涵盖各个单位的区镇党政机关计算机通信网;多数部门已建有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络,一些跨领域的业务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并开始发挥作用。

运用信息技术,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建立和开通了**之窗、**人才网、**科技网等政府网站,“**港”、“模具信息网”等一批综合性、专业网站;建成了社区服务网信息平台和社区服务热线,初步构建了区、街道二级网络服务体系。

(三)全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国家推行的"金"字系列应用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并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工业企业信息化改造的重点已从设备改造和生产操作层次向设计和管理层次发展,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广,海天集团等一批企业被国家授予cad应用先进企业和示范企业称号。

(四)信息产业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基本形成了计算机及相关设备、通信设备、软件与系统集成、数字化视听设备、新型元器件、行业专用信息设备等六大产品群,软件产业正在迅速崛起。依托园区建设,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扶持力度,实现了产业集聚和经济扩张。

二、信息化发展的优势及不足

(一)发展信息化的优势与潜力

**区在经济发展、港口建设和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和潜力,其区域信息化建设发展速度理应走在全省和全国的前列。其发展信息化的优势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经济发展最快区域之一

**作为宁波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新世纪宁波发展的“亮点”和希望之所在。从**区域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区域积累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已成为宁波市新一轮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6.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4.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18.5%和17.1%,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8:75.4:20.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53488元。**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完成技改投入11.5亿元,比上年增长25%;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375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全区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52家。能源、钢铁、汽车、造纸、机械五大行业累计实现产值2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9.2%。农业发展空间向外拓展。按照“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思路,开辟了江西上饶**农业产业园区,引进了生产规模名列全省前茅的水产加工企业,全年引进中外合资农业企业8家,总投资4333万美元。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进一步实施,规模型农业龙头企业达到了17家,全年实现产值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三产发展日趋活跃。大型购物中心、小港渡口路特色商业街等项目建设按计划实施。金融、房地产、商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8亿元,比上年增长9%。金融系统年末各项存、贷款余额达278亿元和21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77亿元和83亿元。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以规划为龙头,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环境为重点,不断推进城区建设,加强城区管理,城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2.外商投资的重要地区

充分发挥开发区域的先行优势,努力改善发展环境,积极推动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年以来,发挥**深水良港的优势,引进了石化、钢铁、造纸等一批临港大工业项目,有7个总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开工。截止**年底,**新区累计合同利用外资47.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3亿美元。同时,外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从以工业为主拓展到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一些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如美国exxon、samsonie、dow化学,欧洲bp、赫斯特等众多国际著名企业已在此投巨资兴办企业。台湾技嘉科技、中纬集成电路、利华羊毛等公司已落户。已形成电子、机械、化学、食品、纺织印染等产业群。世界五百强企业已有24家落户**区。在此同时,依托园区建设,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扶持力度,实现了产业集聚和经济扩张。经过近二十年的艰苦创业,开发区已经具备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总体框架,形成了良性循环的软硬投资环境,截止**年9月底,全区共批准外资企业1025家,总投资128.3亿美元。宁波开发区已经成为浙江省及宁波市对外开放的战略重心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3.信息技术人才开始云集、信息产业发展迅速

创办于**年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园,采用独特的“一园多基地”组建模式,同时设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宁波国际软件园开发区基地。创业中心与海外留学人员、国内外著名院校、科研机构、大企业集团研发中心的合作与联系,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园发展,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中小科技企业进园创业。

电子信息产业园、国际软件园、半导体科技园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基地的陆续建立,使集成电路产品、新型元器件等基础类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大大加强,推动了整机产品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在相应政策鼓励下,软件产业园区不断提高软件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发展势头很好,相关企业有望成为软件产业的龙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科技创业园已引进各类科技型企业70多家,其中留学人员企业20多家;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总投资超过9亿元人民币。园区企业共获得国家“863计划”、国家“星火计划”、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宁波市重点博士基金、科研攻关、科技难题联合招标、创业基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等各级、各类科技项目二十多个,累计获得各项奖励、补助资金近千万元人民币。**年5月,园区被中华全国侨联授予“科教兴国示范基地”称号。

4.**港口的发展推动着信息化建设

“入世”推动**区域的国际贸易大幅度增长,贸易服务业增长潜力巨大。未来5年,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在总量增长的同时,贸易增长率会逐步高于投资增长率。宁波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额会大幅度增长,口岸进出物流量会大幅度增加,而且进口货物流量会逐步增长并超过出口量。港口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量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区信息化的步伐。**区在国际集装箱运输大发展的形势下凭借港口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国际物流企业来区内投资,这需要信息化建设来保证。可见,交通运输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同时信息化保证了**区成为华东地区的物流分拨集散中心,并带动与物流相关的服务贸易的增长。

(二)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不足与困难

1.与其它地区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

与有代表性的北京、上海、陕西、广东等四省市相比,**新区的信息化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新区于**年将宁波市**区与部级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并成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该区内设立有部级宁波保税区、宁波大榭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宁波出口加工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度最高、开发面积最大、外向型经济实力最强的特殊经济区域之一。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滞后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滞后于行政机构的改革步伐。在我们进行企业调查过程中,区政府的相关部门缺少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的相关数据。在互联网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数据更新较快,而**区的其它企业、经济等基本数据陈旧,更新显得较慢,许多参数还是**年前。这些现象表明,在行政机构合并中,新区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相对独立建设状态,在信息化建设中,**老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还缺乏全盘统一的发展规划。同时政府的相关数据还不够公开与透明,不利于信息化建设和经济研究。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高投入的过程,缺乏全局统盘规划,会对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后果。

2.有些政府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功能认识不够

目前**区政府及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不少,宽带骨干网络和接入网络基本覆盖全区,电信、广电及各类互联网络的发展为信息化奠定了的基础,公用的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但是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建设,落后于电信、广电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从现有的“**政网”、“开发区网”可以看出,各部门都拥有自己的网站,基本上完成信息上网的阶段。但区内有些电子政务网站与先进电子政务网站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区内的大多数政府部门网站只有一些基本的信息和新闻,处于信息呈现阶段,几乎没有网上行政职能。网页更新较慢,缺乏数据连贯性,信息缺乏连续性。政府与政府部门之间互联互通程度不够。几乎还没有整合型的电子政务出现。缺乏互动性和监督内容,访问量非常低,缺少宣传和推广,政府网站点击率不高,网络影响力较小。

3.电子信息产业相对落后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同等经济较发达区域相比,相对落后,缺少国际、国内著名的大公司、大集团、大项目。**区域内虽然建立了电子信息产业园、国际软件园、半导体科技园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基地,但与上海、江苏、广东及省内杭州等地市相比,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与本地的经济发展不相平衡。除开发区、保税区内一些近年内引进的电子信息产业外,整个**区几乎没有强大的电子信息产业。信息化带动产业化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对落后的电子信息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对于这一问题区政府已经看到,并已在这方面得到了应有重视。

4.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的缺乏

**区的信息化平台已经基本建立,开始进入信息化建设的第三阶段,即利用网络进行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政府与个人之间的沟通、互动等实实在在的服务阶段。应开始从硬件建设进入到软件建设的阶段,要由“硬”变“软”。

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力量和专业人才的欠缺,信息技术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不高。特别是缺乏软件开发人才和适应信息化建设的懂信息技术、懂项目管理、懂具体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政府网站信息更新不快,服务功能不强的主要因素。

三、实现**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与意见

(一)营造一个信息化的良好环境

首先政府要加大信息化宣传和引导力度,推进配套改革,加速市场体系建设,实现政企的分离。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区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协调、项目管理、信息立法等工作。区各有关部门要明确牵头处室,指定专人负责。在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下,负责本地、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改变以往各自为战、自成一体的局面,协调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规划的编制由综合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健全信息市场秩序,打破行业分割,防止地区、部门信息资源的封锁和垄断,使各个信息孤岛互相联接起来,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良好的条件。

其次各部门抓紧做好各自的信息化规划工作的同时,要注意与国家、省、市、区的规划相衔接。特别应考虑**区在长三角信息化建设的地位及作用,考虑规划的合理性、权威性和计划性,统一建设标准与规范,明确分阶段建设的重点,按规划组织实施,制订全区统一的信息系统管理原则,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发展的环境,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有序、持续发展。

(二)信息化建设应有侧重面,分步实施

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要改变目前旧的观念,依靠市场机制来运行。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鼓励部门、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采取政府导向投入和市场机制运行方式筹措资金。从客观需要出发,有重点、分步骤推进信息化建设,在点上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形成规范后,从面上加以推广。

外地与本地的信息化建设经验表明,信息化建设首先是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它直到了关键核心作用。由政府部门负责建成一个“结构合理、安全可靠、面向未来”的国家信息网络,实现中国电子信息业的跨越式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形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商务信息网络平台。不仅可以使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建立相互的信息交流,而且可以避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重复和浪费。加强政府引导,量力而行,突出重点,遵循“慎审规划,小步快走”的战略原则。“审慎规划”是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期,审慎地确定电子政务长远的发展目标。这个规划的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以测量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小步”是要以小的项目、以容易实现的项目、效果明显的项目起步,确保“初战必胜”,赢得民众的支持和信任。“快走”是在已经取得经验和效益的基础上,加快系统扩张的步伐,尽快拿下这个系统所应有的全部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抓好电子信息产业中软硬件的协同发展

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利用**改革开放的优势,把本区现有电子信息工业园、软件园的建设看作是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使**区的电子信息工业园、软件园有别于广东、江苏等地的同类的科技园。

电子信息工业园的建设要着重发展计算机整机生产作为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导产品,以此带动相关配套产品的发展。增强半导体光电科技、计算机硬件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大力发展通信设备及智能仪器仪表类产品制造,积极培育智能化玩具和信息家电设计与制造业。加强对关键设备、核心技术和核心工艺的吸收和消化,优化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提高规模效益,促进由低附加值的仿制组装向高附加值的研制开发转变,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微电子、电子元器件、光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外部设备和通讯设备网络等为主导制造体系。

软件园以应用软件开发为主体,培育数家初具规模的软件开发企业,建设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软件基地。在加快发展硬件的同时,重点抓好软件产业的发展利用,改变硬、软比例严重失调的局面。加强对软件产品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重点开发cad/cam应用软件、企业信息系统软件、行政管理系统软件、电子商务软件、电子出版物等软件产品,形成公众服务类软件、智能化软件、工具及管理类软件等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为**区乃至全国的信息化发展服务,进而建成中国重要的软件出口加工基地。

(四)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

信息产业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智力性产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一是加强现有中高级信息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二是抓普及、抓推广、抓培训,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信息培训讲座,建立完整的岗位培训制度,加强在职信息人员的继续教育,增加公众对信息化的认识。

区域信息化范文篇2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区域经济;信息化;信息适配性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下,农村区域经济迅速兴起,并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推动资源共享和经济体的联动发展后,农村经济体内就逐渐形成一个固定的优化配置形式,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循环,形成农村经济所特有的发展格局[1]。在该种发展格局的影响下,逐渐带动农村中不同形式的经济体参与其中,在区域经济形式的控制下,逐渐发展成为互不可分的经济纽带。打破了农村经济环境中存在的空间壁垒,为农村经济格局打造了一种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国家农村政策制度的引领下,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农村经济产业稳定发展。但当下农村经济依旧存在着增收困难的问题,受到外部气候条件的影响,影响了粮食的生产,导致很多的农户收入增长缓慢或是下降[2]。为此,在农村现代化背景下,研究区域经济信息化的管理策略,综合考虑农村经济发展趋势,落实信息化的经济管理措施。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国外研究区域经济信息化管理策略起步较早,在原有产业结构下,研究人员使用经济数据实证研究了信息化管理措施与农村经济增长效率间的相互作用与关联度,并研究得到了多种推动因素[3]。国内研究信息化管理策略起步较晚,如今已研究得到多种产业结构与升级间的关系,在经济数据的支持下,构建了多种数据模型,检验信息化管理措施与农村现代经济间的关系。

二、探析发展现状及存在不足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从当下研究学者对农业经济信息化与区域经济管理策略来看,农村信息化充分调配了土地资源、资本走向以及生产劳动力间的关系,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协调了农业生产,整合了农产品销售与消费方式,平衡了生产效率和市场规模间存在的矛盾。在信息化的方式下,整合了农产品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各项信息,将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形成了一体化的形式[4]。改变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加快了农村区域性经济体的形成速度。根据区域性的农村土地环境,现代化的信息获取方式能够将农村区域性经济体与经济环境相融合,带动区域环境中其他经济体的快速发展。积极构建现代化农业知识资源信息网,保证农业现代化发展机制处于稳定状态,不断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统筹规划农业信息资源的配置,增强农业信息的配置效率[5]。基于各区域农业现代化的现状,总结取得的建设成就,分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大农业现代化的范畴。变换区域现代化视野,不断论证现代化农业建设对农业产品的促进作用,调动区域经济内的生产要素,完善农业供给机制。

(二)区域经济信息化管理策略发展现状

区域经济信息化管理策略需要健全的保障体系支撑,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信息化建设有着公益性色彩,信息服务主体的不同,其信息建设工作有着不同的复杂性,从信息化管理技术的融合性作为基础,管理策略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充分调配了公共信息资源[6],对区域经济内的整体规划进行了宏观调控,发挥了建设工作的最大效益和产出,平衡了区域经济内各项经济体的发展。在农业区域经济范围内,以政府的经济信息作为支撑,确定经济管理策略的制定主体,完善细化管理策略的监督体系,保证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政府所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比较高,居民认可度普遍比较高。政府应优化组织领导体系,明确自己作为制定者、监督者的功能地位,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并以信息产品供给者和信息市场调节者的双重身份进入市场,既要保证信息的有效供给,还要积极参与到整个农业生产信息化服务的中间环节来[7]。政府职能部门根据当地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制定出台多种经济政策,在宏观财政调控的支持下,不仅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发展资金,还带动了个体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融合,丰富了区域经济管理策略可调控的资金。加强了区域经济环境内基础信息设施的建设,建立了多种信息传播平台,拓展农业个体与外部经济环境间的联系,准确提供区域经济环境所需的各种农业经济信息。

(三)区域经济信息化管理策略存在的不足

区域经济信息化管理策略在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特性,所以在践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从整体来看,我国区域经济信息化管理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到我国信息产业技术的影响,部分区域经济建设工作的基础设施不完善,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时间的投入,以及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受到信息化管理策略实践性的影响,如今信息化管理环境存在很多的思维限制,缺少对信息化管理战略的制定,规划方向混乱。从管理层面上来看,在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下,过多注重策略的标准化,而忽略了管理策略的个性化发展,策略内的机制实用性较差[8]。管理工作缺少合理的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专业的经济信息化人才受到发展约束。在策略实践过程中,无法平衡区域内的发展不均,解决信息化管理策略产生的约束。从地域环境来看,不同区域的信息化管理策略的侧重方向不同,信息化策略落实情况参差不齐。核心管理技术的硬件结构存在空缺,多数的核心信息技术对外部的依靠程度较高,多数管理策略还不能适用于大规模的区域经济体。信息管理策略构建的市场环境稳定性较差,践行管理策略时的风险性较强。

三、构建区域经济信息化管理策略

(一)提升经济区域信息化程度

基于上述研究得到的现状及存在不足,在提升基础设施信息化程度时,利用区域产业内存在的资本集聚制度,丰富区域环境内信息化设施的形式,拓宽产业发展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适用性,以信息化基础设施作为发展基础,增强区域经济与信息基础建设间的相互关系,加快管理策略形成的速度。将建设得到的信息化基础环境作为管理策略的发展动力,以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资本进驻[9]。加强经济信息网络硬件的设计,为经济信息管理策略提供流畅的交流环境,加强区域经济产业间的交流,完善各个产业结构。不同经济信息化管理策略对基础设施有着不同的特征,与传统式的管理方式相比,信息化管理策略能够调动区域内所有的生产材料,减少传统式管理方法产生的成本浪费,将呈散落分布的产业形式转换为集聚形式,逐渐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区域经济体,带动其他经济体的发展[10]。以互联网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主体,注重完善区域信息化的体系改造,平衡区域经济环境带来的资本溢出。通盘考虑整合区域环境,并划分为不同的组成区域,制定基础设施之间的协调机制。平衡基础设施带来服务性,将该服务性与信息化管理策略中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程度。

(二)构建互联网信息平台

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互联网信息平台已不再是单向的交流环境,所以在构建互联网信息平台时,以区域经济环境中的基础硬件环境作为基础,不断丰富支持管理功能的软件,平衡信息化管理的对象[11],激发不同管理对象的发展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内的产业升级。以机械性的平台建设工程作为基础,完善区域内电力网络,支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推动经济环境内互联网平台技术的基础层建设。引入高技术水平的信息化人才,以政府构建的信息交流网络作为基础,在政府宏观调控与区域经济发展间构建一个良性的信息循环,实现平台信息功能间的互通[12]。以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作为信息主要内容,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转换信息为可利用的数据,在互联网信息平台内创建多种分工合作模式,推动区域经济内经济体向信息化方向的发展。在构建的互联网信息平台中,采用互联网 的模式,宣传多种区域经济的商业模式,将经济信息化的方向由传统的借鉴式转向创造式[13]。在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控制下,升级改造原有互联网信息平台中的产业分工,在互联网信息平台内设定不同的信息管理模式,建立互联网信息平台与管理机构间的联系,形成以区域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环境。细化各个研究部门间的分工,创新互联网信息平台中的功能结构向服务化方向发展。

(三)建设个性化的基础设施

从当下的区域设施环境上来看,不同区域经济体内的产业结构对基础设施有着不同的需求,基础设施的针对性越强。分析各个区域经济信息化表现出的显著性作为个性化建设指标。当该区域经济环境内的建设指标呈正向显著状态时,维持该环境内的基础设施。当该区域经济环境内的建设指标呈正向稳定状态时,则表明该区域内个性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一般,需要加大对区域经济结构的研究,平衡各个基础设施间的相互作用,促进该区域环境中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14]。当该区域内个性化基础假设水平呈负向状态时,表明此时区域内并未存在具有个性化的基础设施,应加快地区内信息基础设施的设置,侧重突出区域的经济特点,并逐步增加设施环境建设的扶持力度。提取区域经济中具有个性的一项资本组成,以基础信息设施环境作为个性化支撑,创造一个个性化的基础设施环境[15]。以个性化的基础设施作为研究基础,研究稳定区域经济市场环境的具体措施。

(四)稳定区域经济的市场环境

在上述基础设施的支持下,在稳定区域经济环境时,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处理对象,综合考虑外部的经济开放环境,不断完善管理策略内的经济制度。采用创新的形式重新调配市场内存在的要素配置,控制市场内的竞争机制向公平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完善经济体所特有的专利技术,平衡各个经济体间的要素分配方式,增强同产业间的竞争效率,打造一个各产业间争相创新的发展环境[16]。针对区域经济中不同的商业模式配置不同的技术外溢机制,设定不同的市场秩序管理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遵循各个行业的发展规律,坚决打击各种恶性经营行为。以政府建立的制度作为管理准则,严格掌控各个经济体所使用的创新要素,保证区域市场内经济体的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对于市场行业的上下游产业,运用有效的市场秩序管理保证该产业实现有效供给[17]。保护技术型产业构建市场结构的过程,抑制恶性抢占市场的行为,创造一个较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综合区域内政府制定的各项制度,在各项制度内针对不同的市场建设行为,创建市场经济激励与补偿措施。以市场内形成的产业结构作为市场服务发展的必要条件,不断细化保障市场环境的措施,充分发挥经济市场环境中各个企业的主体作用,稳定市场环境向稳定的方向发展。

(五)完善市场制度设计

在完善市场制度设计时,以现有的市场竞争机制作为基础,强化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法律监管和管理的地位,在市场需求的变化下,创新现有区域经济环境中的管理体系,坚决维护正当的竞争行为。完善市场环境组成部分中的制度框架,消除创新方法与信息化管理策略间的“排斥性”,尽可能地消除市场制度践行时产生的潜在不良因素,帮助区域经济向稳定状态发展[18]。客观评价市场内存在的各项信息化管理的创新要素,积极调动政府以及社会组织参与到区域市场产业发展工作中,以政府行为作为市场制度的落实支撑,调配社会组织的行动能力,帮助管理策略的落实。在市场制度内设定一个产权保护机制,树立市场环境中产权的保护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调动各个产业经济体的创新的积极性[19]。衡量区域经济环境内各项创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后,针对不同的创新等级,完善信息化管理措施的支持制度和资金标准,为区域市场经济提供一个完善的市场发展制度构建环境。信息化管理策略不同的分工行为能够决定市场环境的专业性,所以在完善市场制度设计时,政府职能部门应将增强区域性知识作为发展的主导地位,在市场环境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控制信息化管理策略实施时产生的内生成本,强化市场区域内各个产业的分工,逐步构建区域经济信息化管理机制,保证区域经济信息化管理策略的有效性[20]。综合上述处理过程,最终完成对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信息化管理策略的研究。

四、结束语

区域信息化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目的,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使用、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整合优化各类卫生资源,逐步实现卫生信息互联互通高效,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多种方式投资建设。卫生行政部门、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保障机构和医药管理机构为实施主体;具备专业能力的咨询公司、软件公司、网络提供商、设备供应商为建设主体。

(二)因地制宜、分期建设。结合实际制定总体规划,先行试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

(三)联合共建、优势互补。建立由相关部门、用户单位、建设单位共同参与的协调管理机构,实现联合共建、优势互补。

(四)统一标准、保障安全。采用国家和卫生部公布的最新信息技术标准,制定标准化技术政策,规范顶层标准体系,逐步形成系统数据整合与管理标准体系,采用安全交换和控制技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管理、访问控制和信息安全。

(五)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在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拓展服务功能,使用户能够在权限范围内各取所需,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

三、总体目标

按照区域卫生管理理念,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通过2-3年努力,建成系统安全、运行通畅、标准统一、应用全面、管理规范、资源共享的市、县(市、区)、乡镇(街办)、村(社区居委)4级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医疗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管理网络化、信息服务智能化、卫生管理电子化、安全保障一体化战略目标,开创全程终身式健康服务和现代化医疗卫生协作管理新模式,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四、主要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体系1.加强基层网络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要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集标准(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等相关标准,为区域内每个居民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记录居民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并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以满足业务需求为目的,建立集基本医疗、基本保健和卫生管理为一体的信息系统。2.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制定数字化医院信息体系基本框架、信息交换平台结构、信息交换基本数据集和接口标准、医学术语集、医院信息编码标准等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推进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诊疗护理行为。建立门诊、住院、药品管理系统,医生工作站,检验、影像、心电等临床信息系统,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探索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协同诊断等协作机制。完成医院行政、人事、财务、后勤以及绩效管理等事务数据集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医疗和推行“就医一卡通”奠定基础。3.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和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与现有公共卫生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慢病监测及死因报告系统、卫生监督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出生证明系统)在市、县(市、区)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整合。4.加快卫生应急指挥与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市级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成音视频一体化信息平台,将疾病报告、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和各类卫生资源数据库有效整合连接并展现;医疗救治信息系统重点建设120车载视频和救治现场移动视频语音传输,提高实时指挥能力。

(二)建立面向市民的卫生服务门户网站和短信服务平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卫生核心应用体系与对外服务贯穿,相关公告,采集公众意见及相关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与公众交流能力,使门户网站和短信平台真正成为政府、专业部门与群众沟通的信息桥梁;医药卫生服务信息(各类许可办理、预约服务、诊疗信息网上查询、接种短信提醒等),提供各类自助性服务(门诊触摸屏、电子显示屏等),推行“就医一卡通”,实现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使医疗卫生服务更加方便群众。公务员之家

(三)构建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对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业务和管理数据的采集、整合、利用,逐步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卫生行政部门对各公立医院运行状况、医务人员诊疗行为、药品供应情况及不良反应实施监控,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度指挥和社会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政策制定需要,实现群众就医预约制、“就医一卡通”、病历终身制,最终实现医改目标。

五、实施步骤

(一)试点引路阶段(2010年8月-2011年8月)。以太原市人民医院和1个区的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机构为试点,先行完成1家公立医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以及5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化建设。逐步在全市建立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同时,构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和信息整合平台,实施“就医一卡通”工程建设,实现试点医院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立“健康小屋”和公众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完成卫生服务门户网和卫生服务短信平台试点(包括网上门诊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结合全市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软件系统,开展短信接种提示等。为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二)全面建设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对全市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卫生监管机构等)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包括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服务管理初步信息化。在区域信息管理平台基础上,实施卫生业务管理和区域内医院运营监管,实现与医保平台对接和业务联动、“就医一卡通”。

(三)稳步提升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扩展区域卫生信息化范围,横向覆盖所有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药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关单位,纵向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4级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信息服务网络,实现本市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数据互联互通。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太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成立太原市卫生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管理、运行和维护。

(二)发改、财政、卫生、人社、药监、物价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协调配合,在基建计划中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并确保足额到位;将卫生信息化系统建设、采集更新、运行维护所需经费纳入预算统筹安排,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使用和升级维护。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硬件设备、网络设施以及软件系统采取招标方式面向社会进行招标采购。

区域信息化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电子政务;区域信息化;信息化水平

1关于区域信息化的一般性阐释

1.1区域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是指人们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智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们自身生活方式改革的过程。而区域信息化是指人们结合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发挥地区优势,以城市信息化为突破口,开展本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展跨地区的信息化联合建设。同时,它也是衡量国家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通俗地说,区域信息化既是过程,又是目标。作为一个过程,它是区域信息化发达地区达到并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也是信息化落后地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作为一个目标,它是信息化发达地区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连续变化的状态函数,又是信息化落后地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变化的目标函数。

1.2区域信息化的测定

区域和地区含义有所不同,本文把区域和地区看成是同义词,区域信息化即地区信息化或包括地区信息化。区域信息化水平主要是指从定量的角度来考察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系统及其环境的现状、质量等综合情况,一般通过信息化指数模型来表示。国外的测度模型主要有美国的m.uporat法、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法".hj3orko和n.j.menou提出的iup(信息利用潜力模型)等。国内的测度方法主要是综合评分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上述测度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本文中,笔者采用的是一种基于可变权系数的地区信息化测度模型,其指标体系如图1。

1.3区域信息化的结果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区域信息化的实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我国信息化的目标,更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从哲学意义上讲,信息化的发展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信息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因此,信息化的过程就是社会不断向前和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直接的表现就是在于对社会发展向前的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人才的创造能力,都是促进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杠杆。

2区域信息化是区域电子政务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对于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张维迎在《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中定性分析了7类因素,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外向程度、信息化水平、人口素质、网站已注册时间、地区影响力、地区开放度。而在(2003-2004年中国地市政府门户网站评价报告》中,其课题组认为: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程度、政府官员的国际性视野、科技推广与信息化进程、地区信息化需求、政府信息化投入等是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此外还有姜奇平在分析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时,也将信息化归入沟通网、人力资源等影响因素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可见,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直接影响因素,许多人都对其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笔者认为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直接产物,区域信息化水平是影响区域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是电子政务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2.1区域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信息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创新,更是一次生产力的革命。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过程中,它对社会发展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信息时代的政府,需要面对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管理能力、工作效率和决策能力等方面的挑战,电子政务正是在国民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的背景下而产生、发展的。因此,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始终受信息化水平的影响。回顾两者的发展历史,情况亦是如此。

在20世纪80年代信息化的起步阶段,国家提出的是电子政务的雏形——办公自动化;到1993年,信息化的建设进入推进阶段,区域信息化已有一定的基础,此时,国家开始建设“三金工程”,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而在21世纪之初,区域信息化在互联网、信息产业、数字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电子政务也开始朝着“网络行政”、“智能行政”、“数字政府”发展。

2.2区域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

电子政务是技术创新的直接产物,它实质上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个电子政府,将原有的政府通过互联网办公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转变为新型的管理体系,以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经济,适应社会运行方式的根本转变。因而,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在公众信息网上提供优质、高效和满意的政府信息服务,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一个高水平的电子政务系统,而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直接受区域信息化水平的影响。这是因为,电子政务是政府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而区域信息化能推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其次,电子政务是为了使市民更方便地获得服务和信息。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信息资源上的建设,对提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电子政务更好地服务公众。总之,在信息化水平的衡量体系中,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人才、信息资源、信息发展环境等方面,都是影响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最直接、最关键因素。

2.3区域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电子政务的绩效

绩效,是指行为主体的工作和活动所取得的成就或产生的积极效果。在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子政务的绩效水平。2003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dpepa/undesa)对全球191个国家的电子政务进行了绩效评估,其指标体系包括3个部分,其中两个部分对信息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的数据和人力资本的数据分析,都与区域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

在该指标体系中,区域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直接决定了电子政务的完备程度,决定了电子政务的实现度,自然地对电子政务绩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如果把电子政务看成一种公共产品,那么,区域信息化水平既影响电子政务的供给能力(提供什么质量、什么性质的电子政务),又影响电子政务的先进程度(决定当地政府能提供何种水平的电子政务),更影响人们对电子政务的评价高低(这直接决定电子政务能否继续存在与发展)。因此,区域信息化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3不同的区域信息化水平对电子政务发展影响的比较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电子政务整体上正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有部分地区发展较快,正由单向互动向双向互动阶段过渡。在不同的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电子政务的发展受区域信息化的影响不同。根据基于可变权系数的我国信息化测度模型对我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评,具体情况如表1。

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将得分60分以上的归为第一类地区。在我国,该类地区为信息化发达地区,共有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将得分在50-450分的归为二类地区,共有广东、辽宁、浙江、江苏、福建、陕西6个省为信息化较发达地区。其余地区为第三类地区,为信息化不发达地区。结合电子政务的实现度,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区域信息化水平对电子政务的影响不同。表现为:

3.1在信息化发达地区,区域信息化水平与电子政务的发展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区域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正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其电子政务发展正处于由单向互动向双向互动过渡的阶段,“数字北京”、“数字上海”等电子政务项目正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标杆。两者的影响关系如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区域信息化水平与电子政务实现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在信息化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正处于由单向互动向双向互动过渡的阶段。在该阶段,电子政务的主要特征是: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使政府能向用户提供某种形式的服务,以及实现政府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交流等。这个目标的实现,更多地取决于本身的“软实力”。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人才、发展环境、信息资源建设等“软实力”项目对于政府通过电子政务来实现其战略一“向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进一步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平等交流”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而对照表1可以发现,京、沪、津三市在这几方面都有超前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电子政务的发展。因此,区域信息化中“软实力”的建设,既提高了本身信息化水平,也提高了电子政务实现度。

3.2在信息化较发达地区,区域信息化水平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仍很明显,但也可由其他影响因素抵销信息化因素带来的正面效应

在信息化较发达地区,由于信息化程度不够充分,使得电子政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从图3中可以看出,辽宁、陕西的信息化程度很高,但其电子政务实现度的发展水平却比较低,分析其得分情况,可以发现,辽宁、陕西两省的信息资源得分是7.36和633分,在同类地区中是得分较低的,信息资源建设的好坏却正是电子政务的核心任务,它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各项目实现的程度。另外,陕西与其他省的信息化水平相差并不是特别大,如与广东省的差距是7.32个百分点,但其电子政务实现度的差距却很大,这正说明电子政务的发展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甚至其他因素会超过信息化因素对电子政务的影响(在本文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不作分析)。

3.3在信息化欠发达地区,信息化水平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不明显

信息化欠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整体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建设有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运用,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和应用。在区域信息化水平不高的条件下,电子政务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会更大,因而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得很不明显。

图2、图3、图4中各地区的电子政务实现度均系2003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2003_2004年中国地市政府门户网站评价报告.电子政务,2004,(11))。由于资料匮乏,其中信息化水平的数据是引用2002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李因果,李新春.基于可变权系数我国地区信息化测度模型及应用.情报杂志,2006,(2)),由此可能产生一些评价误差。

区域信息化范文篇5

【关键词】区域经济;信息化建设;金融管理;招商引资

一、前言

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信息经济时代,社会各类领域对于经济管理模式和质量等,都开始提出愈加严格的规范要求,同步状况下,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始成为必然之势。尤其是在金融管理建设领域之中,信息化已然成为一类必要的指导媒介,至于究竟怎样有效率地组织区域经济金融管理的信息化改建工作,相关措施内容主要如后续所延展。

二、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需要遵循的要点

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类社会工程项目,本身保留较强的复杂和系统性,因此实施过程中切勿盲目求成,最为关键的就是及时锁定契合点、构建标准化的信息化操作平台,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科学、规范、合理性改革进程。至于该类工作的处理要点则主要表现为:

(一)锁定契合点

任何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形式都别具一格,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契合点选定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须结合自身所属城市的实际状况,进行专属的区域经济信息系统设计。如一些中心城区因为信息化实力较强,所以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契合点主要限定在楼宇经济领域之中。所谓楼宇经济,实际上就是以楼宇作为核心,透过大力开发和出租写字楼等途径,贯彻招商引资和税源路径拓宽,以及区域经济带动等目标,如若欠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条件的支持,这部分企业的发展动态将难以被快速精准化地掌控。因此,在楼宇经济发展期间,务必要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经济资源等内容加以系统化认证解析,进一步为日后区域经济管理水准大幅度提升,提供保障。

(二)信息化平台的搭建

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历程之中,最为关键的便是专业化信息平台的创建。特别是在金融行业领域之中,可以在满足信息化数据系统创建的要求前提下,细致化认证区域各项金融业务的招商、经营细节。如在一系列关键性数据被信息化平台成功地整合、校验解析之后,便可以确保在第一时间内精确化地映射出区域经济的发展动态。长此以往,辅助上级领导客观评价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并且科学预测日后变动趋势,最终为各类区域经济快速和健康性发展,提供更多可靠的指导性决策。

三、区域经济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就是借助网络技术、通讯、业务处理系统等,进行重要性数据收集、传输,金融风险预测,以及管理决策制定实施的行为流程。其可以说是金融体系构成要素的集合产物,核心目标在确保逐步理清和贯彻内在监测指标的前提下,修缮既有的金融管理信息化体系,最终顺利提升金融管理的水平。至于现代我国区域经济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则主要如下所示:

(一)拟定完善化的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针

作为现代专业化的金融管理主体,务必要针对所在区域经济行情进行细致化认证解析基础上,制定严密且可靠的战略方针,确保日后可以井然有序地组织金融管理结构扩建和信息化操作程序开发等工作。当然,为了切实强化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完整度和稳定效果,该类战略方针必须保证维持全方位性,某类层面上对于金融管理主体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愈加严格的规范要求。具体就是要求金融管理主体针对相关区域今后经济发展模式加以精确化预测,进一步针对区域金融管理的信息化技术标准、金融岗位分配方式做出合理调试。而金融电子化系统的革新,是迎合信息化时展步伐的必要途径,同时对于金融行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和程序优化,以及整个区域经济信息化管理事业发展,亦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效用。

(二)明确金融信息化技术的规范标准

区域金融信息化技术进行明确的规范控制,存在一定的必要性,其不单单能够确保相关金融业务更加便捷、快速地交接运行,同时更可以全面迎合不同区域和时间段的金融行业发展要求。长此以往,令区域金融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容易操作,顺势减轻相关管理人员的压力、合理缩减以往管理中投入的过多成本费用,进一步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效。

(三)沿用科学人性化的竞争体制,令人员分工与协作变得更加合理

实际调查发现,我国许多金融机构在针对内部人员进行职务划分过程中,处理模式都过于单调乏味,缺乏所需的实效性,这类消极状况事实上和竞争机制有着缜密的关联。如若将标准化竞争机制妥善地融入到全新的区域经济金融信息化管理体系之中,各类员工之间便会更加积极地进行自我表现,确保金融领域之中的分工变得更加科学与合理。尤其是在我国成功地迎来信息经济时代之后,涉及区域经济中的金融信息化管理效率也获得显著性的改善。由此看来,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竞争体制的影响作用着实不可小觑,其不单单可以保证进行管理成本全面缩减,同时可以督促金融机构更加专注地处理自身职务范畴内的核心业务。再就是充分协调广大金融客户之间的关系,令对应的经济管理服务质量得以改进。须知不管是区域经济金融机构,或是金融市场的发展,都需要及时获取一定数量客户的扶持,所以,为了日后更好地完成金融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就必须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谨慎地处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最终为广大客户提供最为科学人性化的服务。

区域信息化范文篇6

关键词:规划区域教育信息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信息化的程度已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也明显在加快,为了促进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许多学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力图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新的世纪里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许多中小学校都开始建立自己的校园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区域内--这里特指大城市的区或县一级的行政区域,各个学校单独建网,存在许多缺陷和局限,例如,在网络管理维护和资源组织建设上,会遇到许多单一学校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一个区域内统一规划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并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各个学校的校园网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优势十分明显,这是一条既经济又合理,且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城区,在区域教育网络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已经分别结合本区域整体信息网络建设规划,作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并在规划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今后其他地区的网络建设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他一些地区也正在或准备进行类似的规划。通过对典型规划的分析,我们认为一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应该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地位和意义: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其最大的实际用途将越来越集中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电子商务,二就是教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建设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所以,每个地区在规划本地区综合信息网络建设时,不把区域教育网络的规划工作考虑在内,是不可理解的,至少是有缺陷的和不完备的。可见,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整个区域的信息化进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公务员之家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所有

但是,如果仅在区域信息化总体规划方案中体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是不够的,因为教育网络与其他网络的建设有比较大的区别,应该相对独立地进行规划;同时,教育信息化规划是总体规划的视野和基础,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规划水平的高与低,不仅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区域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所以将这个规划喻为区域现代化的显示度和标志毫不为过。

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是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没有好的规划,信息化的进程就会受到大的影响,甚至事倍功半。因此规划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不仅应该用文字明确表述,还应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

二、现状与需求: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的发展水平、速度和目标都不一致,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在制定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时,必须首先很好地分析当地的各种现实情况,既要分析教育发展的现状,更要分析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各种需求目标。例如,在规划中应对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数,在校各年级学生和教职工数,教育经费,普通教学设施以及其他信息化教学硬环境--包括计算机总台数、多媒体教室个数、校园网建设情况等作一个详细的统计,同时,要对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信息化知识应用水平作一个客观的评估;除此之外,还要摸清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信息产业和商业网络建设和发展的情况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总之,应对各方面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现实情况、规划年限、教育发展的前景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提出一个既具有先进性,又切实可行的且有本区域特色的总体需求目标。当然,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三、分阶段目标体系的规划:

一般来说,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少则三年,多则十年,甚至更长,所以应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将一个相对较长的规划分割成几段,设置每一阶段的目标和实施方案。与总体目标比较起来,分阶段目标--尤其是近期目标应制定得更具体。例如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制定的教育信息化近期规划中将阶段目标分解成七个方面,并对实现区域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学习教学模式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师资培训信息化和教研科研信息化七项指标作了详细的定性说明。

四、战略重点:

这一部分是规划的难点和核心。由于规划中需求目标大多为定性说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还应有定量的指标作为目标实现的参照和指导,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就是根据规划要求,将目标分解成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而且各项指标中能量化的应规定具体数据,有些不能量化的指标则必须定性准确。

1、设立规划实施的指挥决策系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工程量巨大的综合系统工程,没有一个精干、高效的指挥决策系统,规划将成为一纸空文。系统中除了建立区域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外,还应建立其他相关的工作组织,各组织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

2、对区域教育主干网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内部网络的建设提出实施方案。其中的内容包括网络的功能需求、网络协议和标准、网络系统组成和系统设计、接入因特网、网络系统和客户端软件运行平台、网络的管理(网站和网管中心)等。由于主干网建设受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应在大框架内设计,但要考虑教育方面的特殊需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之间在类型、规模、档次上存在差别,信息化需求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规划应对区域内各学校校园网的建设进行分类指导,按不同标准和要求分步实施。

3、区域教育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最大益处是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所以区域内应考虑设立教育资源中心,专门负责从基层学校和其他地方(网上下载或购置)收集和整理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和维护教育资源库;管理区域中心网站和各校园网上的所有资源;上传下送各种有关的教育信息;研究和开发适合本区域交流的各种教学软件;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师生服务等。

4、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培训基地的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信息化人才,提高区域内干部、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规划应涉及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普及教育--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信息化教材的选择与编写、开办网上学校开展远程教育等;信息化师资培训--培训的目标和原则、对象和内容、方法和考核等;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人员配备、培养和引进、进修和提高等。

五、保障体系: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以保障实施。这里包括政策、法规上的保障,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以及建立合理的投资体系。

政策、法规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例如制定工程招、投标的有关法规,可以确保工程投资的合理以及工程建设的质量;建立教育资源开发及使用制度,可以保证开发者的合法利益,鼓励各校及师生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制定培训学习的奖惩制度,可以鞭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努力提高信息素养等。

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也是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要明确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奖惩条例,对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机构的顺利运行。

建设区域信息化工程是一项投资额较大的工程,需要有大量的经费投入,而且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维护经费也不是小数目,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要下这样的大本钱,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一些人认为地方财政无法负担这样大的投资,所以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尚为时过早,待经济发达了,财政富裕了再搞不迟。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仅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而且对工程本身的性质也没弄清楚。事实上,区域教育信息化工程不是一个纯粹的消费工程,它的投资来源,并不一定完全依靠地方财政,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投资方法和多条投资渠道,可以发动社会广泛参与,甚至可以作为产业模式运行。例如,某大集团公司在某地区与当地教育部门以股份制形式合作,拟投资数百万元(全由集团出资)进行校网建设,建立网络公司。在总股本中,教育局占51%,集团公司只占49%,因为教育本身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有经济头脑的人士会看到投资背后的巨大潜在利益。我们在规划前,首先应对投资方式和投资渠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研究,落实经费来源,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六、评价、检测机制:

区域信息化范文篇7

关键词:规划区域教育信息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信息化的程度已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也明显在加快,为了促进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许多学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力图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新的世纪里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许多中小学校都开始建立自己的校园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区域内--这里特指大城市的区或县一级的行政区域,各个学校单独建网,存在许多缺陷和局限,例如,在网络管理维护和资源组织建设上,会遇到许多单一学校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一个区域内统一规划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并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各个学校的校园网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优势十分明显,这是一条既经济又合理,且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城区,在区域教育网络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已经分别结合本区域整体信息网络建设规划,作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并在规划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今后其他地区的网络建设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他一些地区也正在或准备进行类似的规划。通过对典型规划的分析,我们认为一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应该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地位和意义: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其最大的实际用途将越来越集中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电子商务,二就是教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建设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所以,每个地区在规划本地区综合信息网络建设时,不把区域教育网络的规划工作考虑在内,是不可理解的,至少是有缺陷的和不完备的。可见,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整个区域的信息化进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但是,如果仅在区域信息化总体规划方案中体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是不够的,因为教育网络与其他网络的建设有比较大的区别,应该相对独立地进行规划;同时,教育信息化规划是总体规划的视野和基础,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规划水平的高与低,不仅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区域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所以将这个规划喻为区域现代化的显示度和标志毫不为过。

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是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没有好的规划,信息化的进程就会受到大的影响,甚至事倍功半。因此规划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不仅应该用文字明确表述,还应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

二、现状与需求: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的发展水平、速度和目标都不一致,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在制定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时,必须首先很好地分析当地的各种现实情况,既要分析教育发展的现状,更要分析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各种需求目标。例如,在规划中应对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数,在校各年级学生和教职工数,教育经费,普通教学设施以及其他信息化教学硬环境--包括计算机总台数、多媒体教室个数、校园网建设情况等作一个详细的统计,同时,要对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信息化知识应用水平作一个客观的评估;除此之外,还要摸清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信息产业和商业网络建设和发展的情况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总之,应对各方面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现实情况、规划年限、教育发展的前景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提出一个既具有先进性,又切实可行的且有本区域特色的总体需求目标。当然,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三、分阶段目标体系的规划:

一般来说,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少则三年,多则十年,甚至更长,所以应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将一个相对较长的规划分割成几段,设置每一阶段的目标和实施方案。与总体目标比较起来,分阶段目标--尤其是近期目标应制定得更具体。例如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制定的教育信息化近期规划中将阶段目标分解成七个方面,并对实现区域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学习教学模式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师资培训信息化和教研科研信息化七项指标作了详细的定性说明。

四、战略重点:

这一部分是规划的难点和核心。由于规划中需求目标大多为定性说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还应有定量的指标作为目标实现的参照和指导,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就是根据规划要求,将目标分解成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而且各项指标中能量化的应规定具体数据,有些不能量化的指标则必须定性准确。

1、设立规划实施的指挥决策系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工程量巨大的综合系统工程,没有一个精干、高效的指挥决策系统,规划将成为一纸空文。系统中除了建立区域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外,还应建立其他相关的工作组织,各组织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

2、对区域教育主干网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内部网络的建设提出实施方案。其中的内容包括网络的功能需求、网络协议和标准、网络系统组成和系统设计、接入因特网、网络系统和客户端软件运行平台、网络的管理(网站和网管中心)等。由于主干网建设受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应在大框架内设计,但要考虑教育方面的特殊需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之间在类型、规模、档次上存在差别,信息化需求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规划应对区域内各学校校园网的建设进行分类指导,按不同标准和要求分步实施。

3、区域教育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最大益处是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所以区域内应考虑设立教育资源中心,专门负责从基层学校和其他地方(网上下载或购置)收集和整理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和维护教育资源库;管理区域中心网站和各校园网上的所有资源;上传下送各种有关的教育信息;研究和开发适合本区域交流的各种教学软件;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师生服务等。

4、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培训基地的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信息化人才,提高区域内干部、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规划应涉及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普及教育--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信息化教材的选择与编写、开办网上学校开展远程教育等;信息化师资培训--培训的目标和原则、对象和内容、方法和考核等;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人员配备、培养和引进、进修和提高等。

五、保障体系: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以保障实施。这里包括政策、法规上的保障,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以及建立合理的投资体系。

政策、法规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例如制定工程招、投标的有关法规,可以确保工程投资的合理以及工程建设的质量;建立教育资源开发及使用制度,可以保证开发者的合法利益,鼓励各校及师生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制定培训学习的奖惩制度,可以鞭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努力提高信息素养等。

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也是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要明确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奖惩条例,对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机构的顺利运行。

建设区域信息化工程是一项投资额较大的工程,需要有大量的经费投入,而且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维护经费也不是小数目,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要下这样的大本钱,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一些人认为地方财政无法负担这样大的投资,所以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尚为时过早,待经济发达了,财政富裕了再搞不迟。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仅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而且对工程本身的性质也没弄清楚。事实上,区域教育信息化工程不是一个纯粹的消费工程,它的投资来源,并不一定完全依靠地方财政,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投资方法和多条投资渠道,可以发动社会广泛参与,甚至可以作为产业模式运行。例如,某大集团公司在某地区与当地教育部门以股份制形式合作,拟投资数百万元(全由集团出资)进行校网建设,建立网络公司。在总股本中,教育局占51%,集团公司只占49%,因为教育本身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有经济头脑的人士会看到投资背后的巨大潜在利益。我们在规划前,首先应对投资方式和投资渠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研究,落实经费来源,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六、评价、检测机制:

区域信息化范文篇8

关键词: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关键条件要素;动力教育

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过程,具有多主体性和多层次性的系统结构,涉及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跨组织的业务沟通和整合[1],存在不同力量的竞争与合作,自然也需要不同力量的相互制衡。因此,多主体之间应建立相互信任、彼此依赖、多维互动的新型协同关系,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治理格局,以促使各子系统内部力量得到有效整合、外部力量得到有效集结,最终实现多主体协同共治和互利共赢[2]。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的重点,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历来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高度重视,其协同发展既受外部环境与人工干预的影响,又受内部结构关系的制约,客观上需要厘清协同发展的关键条件要素和协同发展的动力类型。

一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的内涵

“协同”一词源于希腊文,在1600年左右被提出,主要被应用于神学领域,描述人类努力与神圣意志的结合,后发展为“一起工作”。我国古代许多名言也蕴含了协同理念,如“有众率怠弗协”、“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声律相协而八音生”等,都从不同视角反映了人或物进行合作时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在学理研究层面,学者陆续从不同视角对“协同”进行定义,如林君芬[3]提出协同反映的是事物、系统或要素之间保持合作性、集体性的状态和趋势,其产生前提是机构或个体在业务上产生联系或存在交叉。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haken基于系统观视角对协同的诠释[4],即协同是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相互协调的、合作的或同步的联合作用与集体行为,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具有多元性和层次性——从宏观层面来讲,协同是子系统之间有序运动所呈现的整体特征;而从微观层面来讲,协同是通过序参量的作用,实现子系统之间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参考上述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是一个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中各相关子系统、要素或主体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形成有序整体的过程。各相关子系统、要素或主体秉持自愿协作和合作共赢的理念,以实现区域教育均衡、提高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通过采取正式与非正式的、显性与隐形的联合行动,来实现相互协调与合作。

二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产生的关键条件要素分析

为了更好地挖掘协同发生的动力,需要对协同产生的条件要素进行分析。为此,本研究对国外文献中协同产生的相关条件要素进行了梳理,如表1所示。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结合区域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12],将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产生的关键条件要素划分为两类:①外部关键条件要素,包括协同情境(context)、主体间的相互依赖关系(dependence)、组织间强有力的领导力(leadership);②内部关键条件要素,包括主体目标的一致性(goal)、1协同情境是基础。情境是影响事物发生的或对机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综合环境,包括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心理状态等,是行动者在行为过程中所处的特定环境条件或组织状态。协同情境是采用特定方式促使参与主体产生协同意识和行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环境,也是行动者之间产生联结的基础。创设有效的协同情境,促使行动者之间产生协同共鸣,使各参与主体在和谐的、可持续的情境中实现有效联结,是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基础。协同情境的创设需要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对政策环境进行科学引导与监管,明确当前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厘清各参与主体前期合作的历史,以掌握主体之间已经形成的关系网络。此外,区域结构(如区域的大小、边界和人口稠密程度等)也会对主体之间伙伴关系的形成产生影响。2主体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前提。高水平的相互依赖是协同发生的前提条件[13]。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各主体不可能具备其赖以生存与发展所需的全部资源,故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各主体需要结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建立互利互信的协同意识,才可能产生协同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包括政策规划上的相互依赖(表现为政策规划的与落实的执行力)、教育资源上的相互依赖(表现为共享和利用稀缺资源的潜力[14])、信息化应用上的相互依赖(表现为实际应用需求与所提供的教育产品的契合度)和技术创新上的相互依赖(表现为区域教育信息化技术创新者向潜在采用者转移创新技术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如果主体之间没有结成相互依赖关系,就很难产生协同的意识与行为。同时,协同并不排斥竞争与冲突,必要的竞争与冲突可能会成为依赖关系形成的基础。从科层制推进模式向多主体相互依赖的协同模式演进,已成为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前提。3组织间强有力的领导力是保障。多方主体协同强调各组织的协调合作,而这种协调合作的实现需要有一个潜在的、强有力的发起者,需要更强的领导力和执行力,更加注重不同组织之间或组织内部的协调合作,更加强调灵活、高效的管理模式。这就在客观上需要构建纵横贯通的领导者管理模式,要求核心领导者能够调动各组织的积极性,把不同领域和不同层级的组织机构纳入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之中,彼此建立长期持续的信任关系,从而达成共识,以解决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促使各方目标的实现和协同的持续推进,最终达到不同组织之间或组织内部多方联动的理想状态。领导者管理模式的构建,能够平衡不同组织之间或组织内部在协同过程中的多元关系和主体诉求,促使其产生合作意愿和协同行为,从而达到共赢。4主体目标的一致性是契机。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复杂多样,各主体之间既存在共同的需求,又存在利益的制约,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利益相关者需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协同制定问题解决途径,取得对问题的一致性理解并达成对行动方案的共识[15],从而促使协同的目标趋于一致,并达成利益共同体视角下行为的一致。利益共同体的形成是促进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直接动力,此过程既是群体利益重组的过程,也是各主体之间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利益共同体视角下主体目标的一致性是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契机。5需求导向是重点。传统的以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权威或强制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管理的科层制推进模式,在教育信息化推进初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它忽视了以人本为核心的潜在价值且难以持续。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信息化实质上是作为一种辅助教育教学的手段而存在。从本质上来看,信息化教学与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必然是一种由学校自组织的、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主动应用行为,因此信息化教学与数字化学范围的爆发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自组织现象,如果削弱或脱离实际需求,必然会导致其低效推进。各参与主体需要依据中小学的实际需求,多途径、立体化地基于需求导向,为中小学提供全方位的、适恰的支持与服务。6参与主体的协同行动能力是核心。sydow[16]提出在协同过程中各参与主体往往存在协同行为不明显、效率不高、协同行动能力不强等问题。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协同发展,除了需要营造协同情境、增强组织间的领导力、打造利益共同体、形成主体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需求导向的主动应用,还需要具备协同行动能力。然而,现实情境中协同的主要运作方式往往是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其他参与主体予以配合,这必然会引发行政主导与多主体参与的矛盾,使真正持续性的协同常常难以发生,并且会弱化其他参与主体的功能角色。协同行动能力是群体赋权的基础,可被视为有原则的投入和可共享的动机相互作用的结果[17],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程度。协同行动能力的大小将直接决定协同发展的成效,是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核心。

三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动力寻绎

动力是推动事物运动与发展的力量,任何持续发展的事物都离不开动力的作用,而协同产生的动力性质将会对协同结构类型产生重要影响[18],故有必要深入厘清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动力。周正等[19]从系统论与组织学的视角,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划分为两种:一是以技术推动力、市场需求拉动力、市场竞争压力、政府支持力等为核心的外部动力,二是以利益驱动力、战略协同引导力、内部激励推动力、创新能力保障力等为核心的内部动力。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协同发展同样依赖于动力的作用,它不是中小学、政府、企业、家庭和高校等组织各自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分属于不同系统的子系统,通过彼此相互作用和各自的内部驱动而表现出的整体性、系统性功能。从系统论视角出发,本研究依据动力的作用源,将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动力划分为原动力、内驱力和外推力三种类型。1原动力:信息化教学与数字化学习潜能激发的深层动力。原动力是参与主体依据面临的实然困境,从自身的发展诉求出发,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努力尝试进行信息化教与学的一种深层动力。从参与主体来看,原动力是蕴含在参与主体内部且非外显性的存在,是开展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层动力。由于信息技术愈来愈多地被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加上数字原住民一代对创新教学模式的渴求,教师开始意识到使用技术的教师可能会逐渐取代不使用技术的教师——这种从教师内心深处产生的、想通过信息化来破解当前教学过程中所遇种种困境的渴望,正是原动力产生的基石。原动力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师尝试应用信息化开展教学的观念和意识,而且为多主体协同推进信息化提供了有利条件。2内驱力:需求导向下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内驱力是参与主体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所产生的一种内部力量,是激发或驱动参与主体的行为,从而满足参与主体的需求、推动参与主体向相对平衡状态转变的内在动力。内驱力从根本上决定着各主体利益关系的格局和发展趋向,涉及各参与主体的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等,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协同目标,是各主体依据实际需求和面临的困境而形成的基于利益共同体视角下的目标一致性认同;②协同动机,是引起参与主体基于需求而进行合作的内部与外部刺激或诱因;③协同态度,是参与主体对当前需要共同应对的事物所持有的基于个体主观评价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协同的目标、动机和态度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自我演化。3外推力:信息时代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外部动力。外推力是由于外部环境或参与主体之间关系的改变而引发的内部结构变化。外推力是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得以协同发展的外部动力和辅助条件,包括政策引导力、技术推动力、市场竞争力和文化渲染力等。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教育信息化政策规划的制定者,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起着引导与具体落实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各企业之间通过良性竞争来整合其技术优势,为中小学提供适恰的支持与服务,并提升信息化教与学的体验;高校通过对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发展孕育文化环境。政策、技术、市场和文化等外部推动力,是信息时代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机遇。

四未来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区域信息化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目的,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使用、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整合优化各类卫生资源,逐步实现卫生信息互联互通高效,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多种方式投资建设。卫生行政部门、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保障机构和医药管理机构为实施主体;具备专业能力的咨询公司、软件公司、网络提供商、设备供应商为建设主体。

(二)因地制宜、分期建设。结合实际制定总体规划,先行试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

(三)联合共建、优势互补。建立由相关部门、用户单位、建设单位共同参与的协调管理机构,实现联合共建、优势互补。

(四)统一标准、保障安全。采用国家和卫生部公布的最新信息技术标准,制定标准化技术政策,规范顶层标准体系,逐步形成系统数据整合与管理标准体系,采用安全交换和控制技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管理、访问控制和信息安全。

(五)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在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拓展服务功能,使用户能够在权限范围内各取所需,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

三、总体目标

按照区域卫生管理理念,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通过2-3年努力,建成系统安全、运行通畅、标准统一、应用全面、管理规范、资源共享的市、县(市、区)、乡镇(街办)、村(社区居委)4级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医疗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管理网络化、信息服务智能化、卫生管理电子化、安全保障一体化战略目标,开创全程终身式健康服务和现代化医疗卫生协作管理新模式,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四、主要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体系1.加强基层网络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要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集标准(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等相关标准,为区域内每个居民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记录居民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并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以满足业务需求为目的,建立集基本医疗、基本保健和卫生管理为一体的信息系统。2.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制定数字化医院信息体系基本框架、信息交换平台结构、信息交换基本数据集和接口标准、医学术语集、医院信息编码标准等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推进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诊疗护理行为。建立门诊、住院、药品管理系统,医生工作站,检验、影像、心电等临床信息系统,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探索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协同诊断等协作机制。完成医院行政、人事、财务、后勤以及绩效管理等事务数据集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医疗和推行“就医一卡通”奠定基础。3.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和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与现有公共卫生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慢病监测及死因报告系统、卫生监督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出生证明系统)在市、县(市、区)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整合。4.加快卫生应急指挥与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市级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成音视频一体化信息平台,将疾病报告、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和各类卫生资源数据库有效整合连接并展现;医疗救治信息系统重点建设120车载视频和救治现场移动视频语音传输,提高实时指挥能力。

(二)建立面向市民的卫生服务门户网站和短信服务平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卫生核心应用体系与对外服务贯穿,相关公告,采集公众意见及相关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与公众交流能力,使门户网站和短信平台真正成为政府、专业部门与群众沟通的信息桥梁;医药卫生服务信息(各类许可办理、预约服务、诊疗信息网上查询、接种短信提醒等),提供各类自助性服务(门诊触摸屏、电子显示屏等),推行“就医一卡通”,实现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使医疗卫生服务更加方便群众。

(三)构建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对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业务和管理数据的采集、整合、利用,逐步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卫生行政部门对各公立医院运行状况、医务人员诊疗行为、药品供应情况及不良反应实施监控,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度指挥和社会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政策制定需要,实现群众就医预约制、“就医一卡通”、病历终身制,最终实现医改目标。

五、实施步骤

(一)试点引路阶段(2010年8月-2011年8月)。以市人民医院和1个区的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机构为试点,先行完成1家公立医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以及5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化建设。逐步在全市建立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同时,构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和信息整合平台,实施“就医一卡通”工程建设,实现试点医院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立“健康小屋”和公众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完成卫生服务门户网和卫生服务短信平台试点(包括网上门诊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结合全市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软件系统,开展短信接种提示等。为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公务员之家

(二)全面建设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对全市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卫生监管机构等)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包括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服务管理初步信息化。在区域信息管理平台基础上,实施卫生业务管理和区域内医院运营监管,实现与医保平台对接和业务联动、“就医一卡通”。

(三)稳步提升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扩展区域卫生信息化范围,横向覆盖所有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药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关单位,纵向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4级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信息服务网络,实现本市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数据互联互通。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成立市卫生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管理、运行和维护。

(二)发改、财政、卫生、人社、药监、物价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协调配合,在基建计划中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并确保足额到位;将卫生信息化系统建设、采集更新、运行维护所需经费纳入预算统筹安排,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使用和升级维护。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硬件设备、网络设施以及软件系统采取招标方式面向社会进行招标采购。

区域信息化范文篇10

一、建立一支分工合理、结构科学、素质过硬、保障有力的管理团队

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并涉及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计算机网络建设、办公自动化和文档一体化等档案管理的专业理论。为做好轨道交通档案信息化工作,就要建立一支科学、合理,专业知识过硬的团队。团队成员应具备正确坚定的政治信念,热情向上的工作态度和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能熟练运用相关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输工具;能快速、准确地获取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能准确判断、筛选、分析数据信息;能有效地加工、提炼信息。拓宽引进人才的范围和视野,不断从不同领域物色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特别是引进工程技术专家、档案管理专家、信息化专家组成专家组,使其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建立健全轨道交通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

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主要包括管理性标准规范、业务性标准规范和技术性标准规范。针对轨道交通档案信息化建设,我们要以相关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为依托,编写有针对性的标准规范和实施细则,形成一套完整的贯穿轨道交通档案信息化业务始终的操作规范,使轨道交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例如,轨道交通档案信息著录的规范化。档案著录包括著录原则、方法、项目、格式、文字、来源、详简级次、主要规则和标识符号等。搜集元数据,进行档案著录是建立轨道交通档案信息数据库的第一步。通过元数据的著录,可以将文件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记录下来,形成数据条目,经过计算机的处理,形成档案信息数据库。统一的著录规范有助于避免在出现同一工程点位或同一工法有不同的名称,而不同的工程点位或不同的工法却具有同一名称等一系列问题时,出现同一检索点的条目前后不一致的现象。保证轨道交通档案数据库目录检索的精确和高效。目前,我们可以参考的国家标准有《档案著录规则》《电子文件著录规则》等,要求我们根据现有的规范体系,结合轨道交通档案信息特点,建立有轨道交通工程档案特色的信息著录规定。

三、以各单位为主体进行档案数字化处理,集中管理电子档案

各单位以建设项目法人为主体,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包括从项目立项、设计施工至竣工验收、投产使用等全过程形成的各种载体的全部档案,遵循项目文件的形成规律和成套性的特点,有利于档案资料的科学分类、合理组卷和保持项目文件的有机联系。各单位依据轨道交通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遵循真实、完整、有效、安全的原则,对各种载体的全部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符合标准的电子档案,并通过接收平台在线或离线传输到轨道交通档案信息综合管理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进行统一整合,重新分类整理,集中保管并结合电子数据备份管理工作和脱机载体异地备份等工作,确保电子数据的安全。

四、分类整理档案数据库,建立索引

各单位以工程项目为单位进行的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遵循项目文件的形成规律纵向组卷。大致可分类为:工程准备阶段文件(包括立项文件;建设用地、征地、拆迁文件;勘测、设计文件;工程招投标文件、合同;建设项目开工审批文件;设备采购文件;财务文件;建设施工监理机构及负责人等)、监理文件(包括施工管理;施工安全控制;施工质量控制;施工进度控制;造价控制;合同管理文件;验收资料等)、土建及附属工程施工文件(包括工程管理与工程质量检查验收资料;施工管理资料;施工技术资料;施工测量及监控量测记录;施工材料资料;施工记录;施工试验记录;施工质量验收记录等)、机电设备施工文件(包括综合管理文件;施工文件等)全线测量、竣工测量文件、竣工图、竣工验收文件,以及各类声像档案资料。为轨道交通电子档案数据库中的海量信息进行分类、提取、分析、加工、管理。以需求为导向,综合分析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对档案资料的应用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横向分类方案,并建立索引。方便用户利用模糊查询、组合查询、分类查询等多种查询方法在数据库中快速检索出需要的档案信息。

五、建立轨道交通档案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常见的档案网站是档案机构在公共信息服务网站上建立的站点,一般以欧洲杯买球平台主页方式提供相关档案服务和开展档案宣传。要建立轨道交通行业信息交流网站,具备服务功能、宣传功能、交流功能等多功能于一体。平台建设要既能满足档案人员日常的计算机管理要求,又能满足行业内查找各类资料的需求。主要内容包括轨道交通建设工作信息、轨道交通企业信息、轨道交通档案资源信息以及轨道交通档案利用服务信息等。目前,各单位都有自己的oa系统,可以实现实时归档。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与各单位oa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我们可以在完善各单位文档一体化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与轨道交通各单位间的互连接口,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归档,实时上传,实时更新数据库信息[4]。

六、轨道交通数字档案馆的建立与联通

轨道交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轨道交通数字档案馆,实现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利用、馆藏开放档案的互联网利用以及馆藏电子档案的安全保存和长期可利用。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首先,各单位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按照“存量数字化”要求,全力推进各类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完善文档一体化工作;积极开展方便机检的目录编制工作,开发适应轨道交通行业要求的档案检索工具;建设一批具有轨道交通领域特色的档案信息专题数据库[5]。其次,开发区域版电子档案数据管理系统,在档案业务网络平台上开展在线指导、在线培训、视频会议、资料传输等信息化应用,实现轨道交通数字档案馆和各单位数字档案室的信息共享、业务交流、协同办公。依托电子政务内网、专网和外网,与全国其他区域的轨道交通数字档案馆实现“馆馆通”。全力打造区域轨道交通档案信息门户网站,建立依托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信息平台和查询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馆藏信息的社会共享[3]。当前,天津正处于加快建设美丽天津的关键时期,正在五大战略机遇叠加期,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将产生大量档案,各项工作也都要记录在案,许多工作要汲取历史经验,有的工作还要追根溯源,这些都需要档案按工作及时跟进、发挥作用。轨道交通档案信息化工作将融入美丽天津建设实践,与全市工作大局同频共振,必将对区域轨道交通建设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2]。

作者:宋妍 单位: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天津市档案局,北京市档案局,河北省档案局.关于印发《关于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津档发〔2015〕3号[z].

[2]天津市档案局.关于印发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宣传部长成其圣同志对档案工作的批示和市政府秘书长张强同志在全市档案工作会议上讲话的通知.津档发〔2015〕5号[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