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31 02:42:57

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范文篇1

1994年1月1日,我国实行外汇体制改革,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国际收支状况大为改善,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1994年至1997年,外汇储备累计增长了1187亿美元。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各国货币纷纷大幅度贬值,外汇储备大量流失,我国虽受一定幅度影响,但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外汇储备只是增长速度大大放慢。2001年全年外汇储备净增466亿美元,年底为2122亿美元。2002年达2864亿美元,增幅为35%。2003年为4032.5亿美元,增幅上升到41%。2004年增至6099亿美元,增幅为51%。2005年底再创历史新高,达8189亿美元,较之1993年底增加了近40倍,比1996年底(亚洲金融危机前)增加5倍。这在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增长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进入2006年以来,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增长的继续推动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至2月底攀升至8536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国。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又成功跨入一万亿的门槛,余额达13326亿美元。

2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的双面影响

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从积极方面看,它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对外清偿能力,增强货币当局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能力,同时为国际贸易和金融改革提供有利的条件,减少改革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另外通过外汇储备积累而实现的基础货币供给对于缓解通货紧缩压力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然而巨额外汇储备的积累也蕴涵着一些消极影响。

第一,加大了央行的对冲操作成本,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央行的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规模扩大,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成倍扩张,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因而央行需要采取经常性的对冲操作措施。2005年基于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占基础货币总量的90%左右,央行用于对冲操作发行的票据总量也高达27700亿元。如按一年期央行票据利率1.9%的水平计算,央行每年为“对冲”操作要支付一笔不菲的成本。这种对冲操作还带有很大的被动性,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和主动程度,也影响了央行的政策调控效果。同时对冲规模激增会导致市场利率上升,在人民币存在很强的升值预期下,外汇会大量流入,从而又抵消了“对冲”的政策效果,限制了利率调控手段的作用空间。

第二,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均衡,不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向内需主导型模式的转变。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形成,并非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所使然,而是政府鼓励出口、鼓励招商引资等政策因素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因素在起主要作用。必须指出,我国外汇储备激增是在国内居民需求不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的经济背景下实现的,也是我国通过大量出口资源类初级产品,付出了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的。这种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仅不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向内需主导型模式的转变,还会损害经济增长的后劲,不利于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增大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热钱”大量涌入,容易引发资产价格泡沫,诱发汇率战和贸易摩擦。外汇储备激增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海外投机资本为了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取利益纷纷投资于国内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尽管这种“热钱”的实际流入数额很难估算准确,但从外汇储备增量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者顺差之和的差距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笔很大的数字。“热钱”大量进入增加了央行金融调控的难度,也成为推动房价节节走高的一个重要动因。外汇储备激增还被海外视为人民币被低估的表现,从而给一些西方国家对人民币升值和我国实行贸易制裁提供了借口,不利于形成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四,要承担外汇储备损失的风险。从2002年到现在是美元的贬值期。由于美国经常账户和财政双赤字,连续会计假帐丑闻,以及股市泡沫引发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失衡,美元不断走软,以美元为主要内容的外汇储备和投资于美国国债的外汇资产遭受了很大损失,因而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性面临着严峻挑战。

3外汇储备的管理措施建议

从上述影响可见,外汇储备的负面效应显然超过了其带来的正面效应,外汇储备的管理已经迫在眉睫。

第一、调整汇率形成机制,适度提高人民币汇价水平。要减轻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压力必须弱化央行干预力度,理顺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加大汇率浮动幅度,减少中央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入的数量。2005年7月21日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由原来盯住单一美元改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以后人民币就处于不断升值过程中。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了8:1的心理关口,达到一美元兑7.9982元人民币。2007以来汇价不断突破新高,2007年8月28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5545。

第二、加强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利用目前外汇储备比较充足的时机加紧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优化出口产业,扶持和培育新的出口主导产业和产品,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促进出口产业化结构调整。促进产品升级,转变增长方式,把出口的增长逐渐由过去的数量型低价型转变为附加值型品牌型,提高利润回报,减小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从而实现以出口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最终实现外贸出口增长方式从一般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飞跃。

第三、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在确定外汇储备结构时既要考虑收益率,还要考虑灵活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我国的储备结构管理必须注意储备币种和储备资产结构这两个方面:首先要保持多元化的币种储备,采用一篮子货币的方式以分散汇率的压力;其次要根据进口产品和劳务及其他支付的需要确定币种的数量、各种货币的比例和品种,还根据汇率变化不定期调整各种币种的比例。

第四、建立外汇储备风险管理制度。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外汇管制的趋于放松,中国的货币管理当局应当注重对外汇储备的风险管理,在外汇储备管理过程中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框架,该框架应当包括运用先进的风险控制手段、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披露制度等。同时应增强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透明度,及时披露外汇储备的投资损益状况,进一步提高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全庚.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建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7).]叶蜀君.国际金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3]陈野华.转轨时期中国经济与金融改革回顾与展望[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

[4]吴念鲁.加强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探讨[j].国际金融研究,2003,(7).

外汇储备范文篇2

(1)长期以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维持本币汇率稳定被置于外汇储备功能的首要地位。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外汇储备的首要功能已悄然发生改变。在imf对外汇储备功能的新表述中,“增强对本币的信心”被放在核心地位上,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本币汇率稳定则退居其次。与其他东亚国家一样,我国将积累外汇储备作为抵御将来危机的缓冲体。在新的储备观下,货币当局虽然知道持有外汇储备存在机会成本,但要考虑避免外汇风险和金融危机,自然认为外汇储备是“多多益善”了。

(2)我国在1994年就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然而,人民币汇率处于一种超稳定的状态,保持高度的“静态稳定”,实际成了“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在2004年imf的官方统计资料中,把人民币汇率制度归入传统的固定钉住汇率制度一类。1994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的顺差增加,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国际收支连年巨额顺差,为了维持美元钉住制,中央银行被迫吸纳外汇储备,在外汇市场上购入外汇,导致外汇储备的高增长。

(3)体制方面的原因,1994年中国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和汇率制度之后,外汇储备增长便有了体制基础。在强制结售汇制和对外汇银行头寸进行额度控制下,银行、企业和个人均不能按意愿持有外汇,央行以外汇储备的形式持有相当部分的外汇。外向型企业将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获得的外汇出售给外汇指定银行,取得相应的人民币,外汇指定银行再将其结算周转外汇余额超过规定上限部分在外汇市场上卖出,中央银行购入这部分外汇后,就增加了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因此,强制结售汇制成了中国官方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一个体制性原因。

(4)我国政治环境稳定、市场潜力巨大和外资外贸政策优惠的吸引下,外资规模不断增大,对外贸易持续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主要原因。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逐渐成为“世界的工厂”,使得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增长迅速,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这种状况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变。外国直接投资,持续大额的金融与资本项目顺差也是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金融与资本项目顺差产生主要与外国直接投资有关。主要是因为我国引进外资只是单纯的资金流入,真实资源的引进较少。

(5)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推动了资产价格上涨,为热钱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投资机会国际游资的不断渗入,对我国外汇储备超速增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预期资金套利几率剧增的状况下,我们不能排除国际游资渗入因素对我国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的影响。

(6)调节国际经济关系的汇率机制受到了国际政治霸权等因素的影响。

(7)过度的引进外资是促使我国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的另一原因。

2我国当前高外汇储备的效应分析

2.1正面效应

(1)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一是充足的外汇储备能够提高我国对外融资能力,降低境内机构进入国际市场的融资成本,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寻求更优的投资环境和更大的利润空间;二是充足的外汇储备在深化经济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技术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的发展大大加速,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满足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的需求;三是能够更大程度地满足居民正常用汇需求。

(2)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资信。外汇储备是体现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标志着我国对外支付能力和调节国际收支实力的增强,为我国举借外债以及债务的还本付息提供了可靠保证,对维护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信誉,吸引外资,争取国际竞争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外汇储备更是成为信心指标,雄厚的储备是一种财富拥有的象征,在主观、客观上稳固了本币在国际间的信誉,提高了投资者对国家经济的信心。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在东亚周边邻国及地区几乎已经成为和美元无异的“硬通货”。

(3)充足的外汇储备也是人民币最终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的一个必备条件。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制定长远目标是使人民币的可兑换的货币。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报告中认为,一国货币的可兑换性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经常项目的可兑换,即政府不对私人部门因商品和服务贸易等的交易进行汇兑限制。二是资本项目可兑换,即政府不对私人部门因投资和金融交易进行根本性的汇兑限制。第三阶段是政府推动本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其他国家可广泛接受的硬通货,从而实同可自由兑换。我国在1996年12月已经成功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而要顺利完成剩余两阶段工作,实现最终目标,外汇储备有一种“定心丸”的效果。

(4)外汇储备是维护本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屏障。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使我国中央银行有效干预外汇市场,支持本币汇率。一国所拥有的外汇储备表明了其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本币汇率的能力。各国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外汇市场上抛售外汇或收购本币来影响外汇供求关系,达到调节外汇市场、稳定汇率的目的。干预外汇市场所需的资金具有时间不确定、数额巨大的特点,因此,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保证我国能够从容应对突发金融风险,满足有效干预外汇市场、维护本币汇率稳定的需求。这一点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

2.2负面效应

(1)我国外汇储备当前收益偏低,甚至已经形成损失。按照美国财政部的统计,2003年7月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储备占外汇储备的72%;2004年12份中国持有美元资产储备占外汇储备的6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投资在美国债券。而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美国债券的总体平均收益可达5%左右。当美元贬值和美国国内出现通货膨胀,我国外汇储备将随之贬值。但是,近年来美元呈现出弱势发展趋势,美元汇率下跌,例如今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我国也是深受其害: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的构成是——3700多亿美元美国两房债券,5000多亿美元美国国债,2000亿美元中投控制,3000多亿美元短期债务,分文不值的2000多亿美国次级债,2000多亿美元现金或欧元资产,共计1.8万多亿美元。现在去掉分文不值的2000多亿美元美国次级债与3000多亿美元短期债务,中国外汇储备以未平仓价格计算是1.3万多亿美元。一旦平仓,可能剩下的就只有那区区2000多亿美元现金或欧元资产了。

(2)过多的外汇储备,增加了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作为国家财富的外汇储备,它的规模过大也就会使国家财富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高额的外汇储备给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带来了难度。(3)过多的外汇储备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外汇储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它的增加需要相应的人民币来置换。外汇储备增加越多,人民币的发放增长越快。因为外汇储备是由中央银行购买并持有的,其在中央银行帐目上的对应科目就是外汇占款,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量,然后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

(4)我国外汇储备的持有以及管理带来高额成本支出。保有外汇储备需要付出很高的机会成本。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的观点,一个谨慎的外汇储备水平应当为该国3~6个月的进口额,即相当于年进口额1/4~1/2,这是国家帮助进口商或进口企业在出现不可抗的支付危机中作为最后债权人的保证。如果大大超过这一正常比例,就会形成所谓的“机会成本”。管理庞大的外汇储备也需要成本。

(5)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改变了人民币与外汇之间供求关系,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断得到强化。巨额的外汇储备还成为了其他国家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或制裁的口实。在2007年的最后一个交易周里,人民币汇率连续突破了7.34、7.33、7.32和7.31四个重要的心理关口,再次向市场传达出人民币将加快升值的步伐。2008年首个交易日,人民币汇率果然延续了去年年底的涨势,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7.2996元,人民币单日升幅为50个基点,首次突破7.3元关口,为新的一年拉开序幕。

(6)加大了国际贸易摩擦,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我国外汇储备过高,虽然一部分来源于贸易顺差,但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和出口,亦使得美欧等国“眼红”,不时地制造贸易纠纷,严重困挠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顺利开展。目前我国与美国、欧盟之间贸易争端增加。

(7)过多尤其是纯粹的短期投机资本流入将容易导致经济的“泡沫化”,隐含着经济危机,具有很高的风险性。目前虽然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很好,但经济金融运行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和谐之处,大量热钱流入我国,流入我国外汇储备,一但我国金融政策变化不当(如调整汇率、利率),暂时沉淀下来热钱便会大捞一把快速撤走,这是比较危险的。它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导致金融动荡或经济危机,这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8)过多的外汇储备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外汇储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它的增加需要相应的人民币来置换。外汇储备增加越多,人民币的发放增长越快。因为外汇储备是由中央银行购买并持有的,其在中央银行帐目上的对应科目就是外汇占款,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量,然后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

2.3用好“双刃剑”

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当前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从金融安全以及更好地发挥国家外汇储备的有效性出发,加强和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与营运机制建设,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与营运找到一条更加科学合理的新途径。

要适时调整外资政策,我们应当吸取国际上的经验教训,在引入外资的过程中,以质量为根本,合理的控制引资规模,确保引而有效;需要进一步重视进口,国际贸易是由进出口共同组成的,过大的贸易顺差也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种表现,在保证出口的同时,适当扩大进口,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平衡;强外汇资产的风险管理。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可以降低或避免外汇资产营运中的损失,提高收益率;促进官方外汇储备运用的多样化;逐步放宽资本项目的管制,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

多管齐下,尤其是在当前经济衰退情况下,维护我国经济安全与利益。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陈雨露.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外汇储备范文篇3

高额外汇储备积累之因

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是贸易顺差和以外商直接投资(fdi)为主导的资本顺差,双顺差格局反映了中国外部经济的失衡,直接导致高额外汇储备的积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借鉴上世纪60、70年代亚洲“四小龙”奖出限入的成功经验,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和利用fdi的政策,外贸顺差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逐年加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除1993年出现122.2亿美元外贸逆差之外,其余各年均为顺差。2000~2004年贸易顺差在226~321亿美元之间波动。2005年,贸易顺差额呈现爆发性增长,达到1018.8亿美元的高水平,比2004年增加697.8亿美元,增幅高达217%.2006年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继续高速增长,1~8月实现顺差946.5亿美元,同比增长55.5%:8月进出口顺差达188亿美元,同比增长77.4%.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也稳步上升,2005年高达603.2亿美元,比1990年的34.9亿美元增长了16倍。2006年1~8月,中国吸引fdi达371.9亿美元。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2005年中方协议投资额仅为69.5亿美元,约为fdi的1/10。会计论文网

在贸易顺差的形成方面,长期以来,中国贸易走的是粗放增长之路,一味追求贸易规模和顺差的扩大。这种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以数量增长为主,出口商品规模不断膨胀但获益颇低。从商品结构来看,“两高一资”产品即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数量仍偏高。中国的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和资源产品价格长期受国家管制并被严重低估,不能够完全反映中国要素禀赋的实际状况。从贸易方式来看,“两头在外”主要赚取加工费的加工贸易占据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内生性出口增长能力欠缺。加工贸易顺差远高于一般贸易顺差,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06年1~8月中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达到3141.5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2.4%。加工贸易顺差为1112.3亿美元,是同期一般贸易顺差的2.5倍。中国加工贸易的迅速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很大关系,原先设在亚洲其他几个国家的加工出口产业大量转移到我国,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被加工装配后出口,而这些均被计入贸易出口,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贸易顺差的“虚增”。从贸易企业性质来看,出口导向型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持续增长。2006年1—8月,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顺差高达494.7亿美元,占贸易顺差总额的52.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fdi具有明显的加工贸易倾向,这将导致贸易顺差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销售的迅速增加又产生了一定的进口替代效应。

在资本顺差的形成方面,鉴于拉丁美洲债务危机的经验教训,中国选择了吸收fdi的引资政策。通过采取各种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等优惠措施,中国已经连续15年吸收fdi居发展中国家之首。由于宏观调控政策、土地清理整顿等因素,近几年以来fdi增速有所放缓。但鉴于中国吸引外资水平已经处在较高的基数之上,因此其仍为构成高额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增长率的持续走高,中国市场对外资仍有较大吸引力。特别是随着服务贸易领域的进一步开放,金融保险、商业和运输服务等领域的跨国公司投资将成为fdi的新亮点。中国吸收fdi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是,由于存在认识误区和不当的政绩评价标准,某些地方政府引进外资不计成本,不顾资源环境条件,未从引进技术、知识、管理经验角度出发,盲目追求数量,投资合作水平和质量低下。另外,汇率升值和产业升值预期造成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成为新增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以2006年1~8月为例,排除贸易顺差和fdi因素,估计尚有二、三百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其中绝大部分是热钱流入形成的。短期资本流入虽然增加了资金的融通性,但纯粹的投机资本隐含着经济风险,易导致经济的“泡沫化”。短期资本流入形成的外汇储备是债务性储备,到时需要还本、付息或利润汇回,具有极大的波动性。从总的趋势来看,外贸顺差对外汇储备的贡献率基本稳定,而资本流入对外汇储备增加的贡献率在上升。

双顺差的外部失衡背后,高额外汇储备表现出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首先,国内经济部门间发展失衡,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例严重失调。能够创造外汇的制造业部门过度发展,不能创造外汇的现代服务业部门则发展相对滞后,这势必会带来外汇储备的持续积累。随着中国制造业能力的不断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持续膨胀,并替代和减少相关产品的进口,导致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而服务业长期以来产业化、商业化运作不力,市场化程度低,垄断经营限制了其竞争力的提升。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到60%~70%之间,而中国仅为40%左右。其次,储蓄过高而消费不足。消费既能消化过剩产能,又能扩大进口,但中国由于社会结构、家庭观念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收入分配差距大等诸多因素,居民消费不足或不敢消费。1990至2005年,中国平均消费率为58%,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同时,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储蓄与消费为此消彼长的关系。近年来中国呈现居民储蓄率、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三高”的局面。储蓄率从1996年占gdp的37%上升到2005年的44%.

巨额外汇储备隐忧凸现

第一,影响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外汇储备是由货币当局购买并持有的,它在货币当局账目上的对应项就是外汇占款,而外汇占款构成基础货币投放的主体部分。随着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张,央行频频对冲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扰动了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如中国2006年

前7个月新增外汇储备1000多亿美元,相当于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8000多亿人民币。这加剧了国内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

第二,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攀升的贸易顺差和fdi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国际社会中人民币升值呼声愈演愈烈。经验证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高涨,将刺激短期和投机性资本流入,进而造成过度投资,反过来会使外汇储备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高额外汇储备一人民币升值预期一热钱涌入一更高外汇储备的恶性循环。会计论文网

第三,外汇储备面临收益率低和资产缩水两大风险。中国作为自身需求巨大的国家,却刻意以政府补贴以及政治制度因素压低本国成本,千方百计、不计代价地将产品卖到国外。中国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通过不等价交换得到大量外汇储备,却过度透支了国内资源,影响了可持续发展。更可悲的是,一方面,外汇储备不得不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出让给美欧发达市场使用,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核心项目的西部大开发计划却陷入资金困难,国民储蓄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这种不均衡的发展模式只会造成国民财富的外溢,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方法。如今,高额外汇储备更面临着收益率低和资产缩水的风险。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类金融债券,名义收益率仅为4%~5%.据统计,我国目前实际持有的大部分为美国债券,如果考虑到美国通货膨胀率和美元贬值,实际收益率将更低。同时,外汇储备的币种过于集中于美元。据测算,中国外汇储备中有70%是以美元计价的资产。随着美国双赤字局面的继续恶化,美元可能继续贬值。这将增加外汇储备中美元储备资产的汇率风险,削弱外汇储备的实际购买力。

规模削减之道

“十一五”规划纲要将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列入其中,这意味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已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取向。巨额外汇储备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外在表现。外汇储备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中国从外汇匮乏直到外汇充裕乃至规模过高、风险加大,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如今正进入一个战略调整期。如何保证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合理使用外汇储备,并对外汇储备进行科学管理,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

首先,中国需要完成从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到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转型的要点包括:既要重视出口,也要重视进口;既要重视引进资金、技术,也要大胆走出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重视内需,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外贸政策方面,保持一定的出口规模仍是中国发展的必要手段。同时,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通过对外贸政策进行小幅调整,改变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优化产业结构,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高耗能、低层次的加工贸易规模加以控制,大力支持加工贸易的技术创新,重视本土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在外资政策方面,要鼓励各级政府重视外资质量,有选择地吸引外资,限制无助于提升中国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资进入。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快实现内外资企业的政策并轨,并吸引外资向有条件的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放宽对外投资条件限制并创造便利,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在扩大内需方面,通过理顺收入分配机制,努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缩短高低收入差距。

第二,人民币合理小幅升值。目前来说,人民币小幅升值,既可以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创新,又能缓解国际游资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减少同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但人民币升值幅度不宜过大,以免经济波动过于剧烈,对出口和引资造成冲击,不利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自2005年汇率改革至今,人民币已累计升值3.5%,今后可适度提高汇率浮动弹性,加大汇率波动空间,并采取一定的货币政策配合汇率调整。

外汇储备范文篇4

一、外汇储备不可无偿使用也不可直接用于国内

(一)外汇储备是有成本的

外汇储备的成本以央行对货币持有人负债的方式支付。外汇储备的积累对应的是基础货币的发行,而外汇储备的减少对应的是基础货币的回笼。央行通过法定准备金和发行票据购买外汇也是有成本的,即支付的利率。之所以将外汇储备购买外国债券等就是为了在兼顾流动性和保值性的同时,适度增值以弥补获得外汇的成本。既然获得外汇是需要成本的,外汇的使用自然也是有偿的。

(二)无偿使用或国内使用外汇储备将导致通货膨胀压力

在我国,人民币是唯一的合法流通的货币,民间获得外汇后,必须通过银行结汇,兑换成人民币。但这笔人民币并不是已进入流通的货币而是央行的新的负债,也就是说,人民币基础货币增加了。如果外汇储备将直接用于国内,那么央行将面临二次结汇,不得不再次发行新的货币用于置换外汇,那么国内的基础货币又将增加。通过货币乘数,新增的基础货币将极易严重加剧通货膨胀压力。

二、利用部分外汇储备推动“走出去”,帮助“引进来”

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不仅是产业调整的需要,也是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压力的一个重要举措。积极利用外储支持国家扩大内需、增加进口对外汇资金的需要,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融资支持和便利,做到“外储内用”。

(一)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投资,消化外汇储备

随着国家进一步放宽外汇管制,一方面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增大资本输出,避过关税壁垒,参与国际资源分配;另一方面,要实施国民待遏原则,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并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外资项目,以抑制不必要的资本流入。应鼓励更多的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加速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

(二)购买国外核心技术和设备,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的持续加深,使得原本对华出口相当苛刻的外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对华出口管制政策”放松,以获得挽救国内经济形式和政府选票的一剂良药。即便是美国也被迫松了口。以美国与中国在北京签署的一份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的原则性文件为标志,我国将有可能直接从美国获得以前被禁止出售给我国的技术和设备等。可见,我国可以利用经济危机这一特殊时期,积极努力的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达到直接转化为中国国内的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起到直接的拉动和刺激作用;同时,对提高我国的技术实力和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中国增加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无疑也有利于出口国的经济,是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贡献。

(三)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利用部分外汇储备椎动“走出去”,帮助“引进来”,必须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对企业进行风险指导,加强对东道国政治、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建立健全涉外经济的预测预警体系。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投资决策程序,引入健全的法律咨询与审查规章,完善激励和约束制度,注重积累海外市场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源,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吸引东道国当地的优秀人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走出去”企业的知识产权。不仅要保障企业现在的利益,也要保障其在将来的权益。

三、通过财政手段做到外储内用

(一)财政购汇可以变相减少央行为结汇增发基础货币

财政购汇通过在市场上发行债券筹集货币向央行购买外汇,不会增加市场上的基础货币数量,反而回笼了部分基础货币,抵消央行增发的基础货币,直接减少结汇造成的国内货币供应压力,起到财政政疑配合央行进行宏观调控的效应。

(二)运用财政购汇促进国内公共事业的发展

财政购汇后,不仅可以用于海外和国内的战略性投资,明显增强国家的持续竞争力,而且,财政购汇,可用于向国外采购国内教育、医疗、环保、安全、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事业继续的物资,或以注资形式下拨,加快提高国民福利和加快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少量用于补充社保基金,也不会对财政形成压力,因为社保基金支出主要在未来,若出现逐步支出后的少量缺口,可通过财政外汇投资收益填补。同时,减少了国家持有大量外汇储备所承受的风险。

四、将部分外汇储备用于战略物资和资源的储备

将外汇储备的运用与国家的战略规划相结合,充分发挥过量外汇储备的作用。

(一)战略资源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安全

资源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能源问题有尤为突出。中国是一个人均石油资源水平较低的国家。随着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加工型出口规模的逐步扩大,能源供应“瓶颈”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约束力亦逐步增强。目前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迭到了50%左右,预计今后对进口石油(含天然气)的依赖性还会提高。中国石油安全可能受到威胁,而中国目前的大量的外汇储备完全有能力购买石油来做国家的战略储备。其次也可购买铁矿砂、铜等战略物资。增加购买战略性资产,增加能源和资源储备,将货币形态的外汇储备变为资源形态的储备。

(二)将部分外汇储备用于建立战略资源储备有利于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

石油、煤炭等能源产品价格跌至目前水平后,其下行空间已被大为挤压。在这种情况下,其产品贬值风险不大,反而是保值、升值潜力广阔。以石油为例。在当前国际油价处于低位的情况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分别签署了开展长期原油贸易的协议。根据这一“贷款换石油”计划,俄罗斯将从我国获得贷款。而我国则能在未来的20年内得到3亿吨原油。

(三)对建立资源战略储备应有步骤、有计划

外汇储备的首要职责是维护本国金融稳定,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将外汇储备一次性大量使用。应有步骤的、有计划的逐步进行。一方面可以减少战略储备建设过程中的错误,另外也可以防止出现需要大量使用外汇储备的紧急事件,导致国家经济波动。

五、部分外汇储备的市场化和民间化

适度适时放松外汇管制,分散外汇储备的经营风险在国家保持适度外汇储备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松我国外汇管制政策。

(一)组建专门的外汇投资公司代表政府管理外汇资产

如进行外汇储备的海外投资的中投公司、外汇局系统投资公司、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和国开行等便是其中代表。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应做到政企分开,遵循经济规律,趋利避害,稳妥投资。组建外汇投资公司的目的在与市场化运作资本,趋利避害,如果无法做到政企分开,独立经营,那么组建公司不仅没有任何改变,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要注意吸收人才,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的稳健的管理和盈利模式。

(二)“藏汇于民”,通过外储证券化的途径通过民间来消化过量外储

外汇储备范文篇5

2586亿美元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

一国的外汇储备,通常有两个来源:一是经常项目的顺差,即出口大于进口的部分;二是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即资本流入大于资本流出的部分。近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运行情况良好。更重要的,它产生的社会效应是巨大的。

首先,2586亿美元外汇储备是我们稳定人民币汇率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汇率的频繁大幅度波动会使经济受到冲击。有了较高的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就有了保障。这种保障不仅是手段上的,而且是心理上的——有了这些外汇储备,外资在中国就更有信心,不会轻易外逃。

其次,较高的外汇储备是我国充分利用外资、安全偿还外债的保证。为保证外债的及时偿还,维护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际信誉,吸收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发生债务危机,保持较高外汇储备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我国刚刚加入wto,对外贸易的发展会大大加速,进口也将大幅度增加,2586亿美元外汇储备是我们在对外贸易中的支付保障。人民币正在走向国际化,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这个趋势客观上也要求较高的外汇储备做保障。

此外,外汇储备对于坚持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抵御金融危机和经济紧缩的潜在问题,保障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国际政治意义。

2586亿美元外汇储备不会对宏观经济构成大的负面影响

有人认为,过高的外汇储备将对宏观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理由是:一方面,外汇储备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另一方面,储备外汇也就是购买国外的资产,因此,储备越多,国内的经济资源就越多地用在国外,这将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甚至影响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但我认为,从实践看,外汇储备的这种负面效应并没有那么严重,因为很多经济变量的传导机制在中国还并不顺畅,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在外汇储备问题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首先,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在理论上,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的正相关关系并没有什么疑问。但是具体到我国的实际,实证分析表明,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只是造成一种压力,它与物价水平并不存在有说服力的相关关系。我国从1993年下半年起,明确提出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率渐渐回落,而在该时期外汇储备从736亿美元增加到1050亿美元;近两年,我国的外汇储备也一直在大幅度增加,但是不仅没有造成通货膨胀,甚至也不存在通货紧缩的压力;有学者曾对此进行数量化分析,结论是:我国外汇储备与物价指数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可以认为,随着中央银行调控能力的增强,外汇储备的增加和减少不会对我国物价水平造成现实的巨大影响,尤其不适宜将通货膨胀压力作为减少外汇储备政策建议的根据。

其次,外汇储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经济理论看,外汇储备与经济增长应当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因为现阶段,我国国内投资的边际收益率是高于外汇的边际收益率的。目前,在外汇储备快速增加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采取了“对冲”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在收购外汇投放基础货币的同时,相应收回或减少发放再贷款等信用贷款。因此,过快的外汇储备增长率将导致货币发行收入转入外汇储备的帐户和财政、信贷紧缩,造成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尤其对于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我国,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是结构调整所需资金的来源,外汇储备增长客观上提高了国内投资的边际收益率,也就提高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成本。

但是,这一点也是有疑问的。持有外汇储备固然有很高的机会成本(国内投资的边际收益率与储备的边际收益率之差),但是在任何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中,都很难把外汇储备的隐性经济效应考虑进去。我们认为,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外汇储备观念应当有质的改变。过去,我们理解外汇储备的主要功能在于弥补可能发生的国际收支赤字、平抑外汇市场汇率和充当清偿对外债务的保证;而现在,维持人们对一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信心恐怕是外汇储备的更重要内容。外汇储备的多少与公众的心理预期,以及国际的套汇套利集团的行为,都有着显而易见而又微妙的联系。外汇储备的防范作用甚至已经高于其实际补救的作用。

怎样看待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

外汇储备过多,意味着从国内抽走的物资越多,是一种变相的物资闲置。外汇储备存在着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

目前,很多学者在分析国内的外汇储备规模时,经常套用一般性的外汇储备理论,并得出中国的适度储备规模在某范围的结论。这些理论是:储备/进口比例法,机会成本论,货币供给决定论,储备/债务比例法等等。

我认为,这些理论的适用性是值得商榷的。各国的国情不同,对外依存度不同,外债的规模和结构不同,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及其相应的供需弹性不同,外汇制度不同等因素,都对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产生影响。

衡量外汇储备是否适度,应该更注重实证分析,而不仅仅是理论判断;更注重国情的分析,而不是对世界各国外汇储备的一般性论证。目前形势下,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多是好事,最重要的不是去控制外汇储备的规模,而是去管理好外汇储备,提高其运营效率。在管理外汇储备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减轻其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外,还要合理选择外汇储备的币种组合和资产组合,也可以考虑将外汇储备与国有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结合,力争创造最佳的外汇储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外汇储备还会进一步增加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出口的增长和吸引外资的强劲势头。

首先,我国目前经常项目存在大幅度顺差。在经常项目中主要有进出口贸易、劳务贸易和无偿转让。就我国而言,无偿转让一直是顺差,并且数额相对较小;劳务贸易在1993年之前一直是顺差,数额也比较小,1993年之后逆差,并且数额有所增加;199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逆差达11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为211亿美元,走到了危险边缘,1994年以后我国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特别是1997年顺差的增幅达22.8%,显然进出口贸易顺差是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对外汇储备的增加起着很大作用。

其次,我国资本项目保持着顺差。从1993年开始,资本项目顺差成为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最主要的原因。资本项目净流入主要是利用外资的增加,其主要渠道是外商直接投资和举借外债。

外汇储备范文篇6

外汇储备剧增的背景和原因

中国外汇储备近年来急速增长,是国内外多重趋势和因素交相作用的结果。中国过去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招商引资,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资本提供了有利的投资环境;而较好的基础建设及低福利制度下中国人的吃苦耐劳,使得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为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2000年至2001年前后美国资本市场高科技泡沫破灭后,为应付随之而来的经济萧条,美国政府以罕有的低利率和减税政策制造了流动性泡沫,导致美国外贸逆差及政府财政赤字的大幅增加及美元对其他主要国际货币的大幅贬值。美元的贬值,刺激了国际资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流动。在外贸持续顺差、外商直接投资与热钱大量流入的情况下,中国直到去年7月,才放弃了长达十年的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政策,采纳了参考一篮子货币在窄小区间内浮动的汇率机制。

外汇储备急速增长,是外汇收支失衡的直接表现,而后者则反映了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币值低估。应该说,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的被动与滞后,过度注重出口与外资的政策(如出口退税和外企在税率、贷款、投资等政策方面获得的超国民待遇),以及片面强调外汇储备功能的理论误区,都加剧了外汇储备的畸形增长。

中国外汇储备的组成、收益、成本与风险

两年多前,笔者与另一位留美学者孙瑜写了一篇题为“中国外汇储备的组成与出路”的文章(见《凤凰周刊》2003年10月,总第125期)。文中我们根据国家外汇储备管理局及美国财政部公开发表的数据,估计当时外汇储备里美元资产占大约72%。我们当时提出:鉴于人民币未来有可能与“一篮子货币”挂钩,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调整也应该未雨绸缪,与新汇率制度的建立过程相配合。在美国贸易和财政持续双赤字的经济形势下,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比例过高。如果要过渡到与“一篮子货币”挂钩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今后需要少买或相机减持美元债券(相对增加欧元、日元及其他外币资产的比重)。

根据外汇储备管理局及美国财政部几个月来最新的资料,可以估算当前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大约占55%或略多:到今年1月底,中国累积净买了2626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大约14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机构债券及50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债券;还可能拥有一些美国短期债券,尚没有统计在内。

有关外汇储备收益,曾任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的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多次表示,中国外汇储备收益“相当可观”,但从来没有公布过具体数字。上月《上海证券报》刊出未经官方证实的报道说,中国2005年上半年的外汇收益达140.1亿美元。如果这一数字属实并且收益率大体不变的话,那么中国外汇储备总体收益率大约折合在每年4.5%左右。由于中国外汇储备基数大,每年4.5%的回报率也可以有“相当可观”的绝对收益。但我们不知道在这一数字之后,是否考虑到外币贬值及通货膨胀的因素?美元2001年以来对欧元贬值了大约30%,过去一年对人民币贬值3%。美国国内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大约在2-3%。依笔者看来,扣除外币贬值及通货膨胀的因素,从长期而言外汇储备收益率能达到2%就不错了。

近年来的数据表明,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是与内债(特别是央行票据或国债)同步增长的。从本质上来说,如果我们把“印钱”(发行货币)理解成增加政府的隐性债务,那么中国外汇储备积累的过程可以看成中国政府以扩大债务(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或国债)为代价兑换外币资产的过程。相对于外汇储备增长,国家所增发的人民币、央行票据或国债可以看成是中国外汇储备的成本。另外,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也不可低估,这从近年来石油、原材料价格高涨可见一斑。

笔者认为,在外汇紧缺或本国货币有很大贬值风险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积累对稳定一个国家的外贸和经济利大于弊。而当前外汇储备已经占中国一年gdp的40%,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对于中国自身经济发展与人民福祉,已经看不到边际效益。而外币资产贬值风险与内债增大的弊端则日趋明显。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高额外汇储备引进和加剧了外币贬值所造成的资产损失风险。而这种风险,则完全置于本国政府与人民的控制之外。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对于美国庞大军事开支、减税政策以及低储蓄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巨幅双赤字,恐怕不是中国政府与人民的所作所为能够轻易改变的。

从“藏汇于国”到造福于民

针对国家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央行最近提出“藏汇于民”的令人瞩目的政策。对于与此新政策相配合的具体措施,笔者尚没有全盘了解。如果“藏汇于民”意味着对于民间持汇的进一步放开,鼓励新的外汇交易机制、产品与机构的发展,促进国内企业的技术引进,我认为这些都是好的方向和有益的尝试。外汇储备管理局或可将账下部分外国债券按市值转卖给面向国内公众的中介机构,从而回收人民币。但如果“藏汇于民”只是意味着由原先国家承担外汇贬值风险转为由民间承担,我以为这并不是解决外汇储备剧增的根本办法,也不符合寓富于民、造福于民的宗旨。

高额外汇储备是多年积累下来牵涉面很大的问题,因而在对策上需要有全局的考虑:任何一种政策工具都有利有弊,有其内在局限。很难指望政府一个部门(央行或者外汇储备管理局)的一项政策(如“藏汇于民”)就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如前所述,中国外汇储备近年的高速增长有着国内外多种原因。对于外币贬值的因素,中国政府政策不一定能发挥多大影响。但从国内政策角度,对一些过时或得不偿失的做法如出口退税和外资超国民待遇,应尽快全面检讨和改进:对这些政策的调整,将有利于减少外贸顺差及外资流入,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并降低外汇储备的增速。另外,政府各项政策(如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政策)的制定过程,也需要有更多的理性化和前瞻性:可以参考钱学森八十年代提出的建议,由人大主导从事长期国策和国家发展战略的研究,并对社会民间的各种研究做出整合以获取共识。

笔者认为,在现有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框架下,解决外汇储备过度增长的问题,除了上述的政策调整外,还可以考虑借助税收等辅助手段阻遏热钱流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外汇储备的增速,例如:入境外汇兑换人民币时可征收外汇交易税(托宾税),购买房产时可征收房产税。这些税收做法,都有助于减少外汇储备的增量,也可用来充实社会安全保障基金或下文提到的社会发展基金。

建立社会发展基金:外汇储备协助国内发展的可能模式?

中国央行多次强调其外汇储备操作的原则是坚持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仅就投资而言,这样的表述并没有错。但央行与一般的投资机构不同,是一个肩负特殊公共职责的政府部门,而中国外汇储备相当于政府全年开支的3倍,占有社会资源的重大比例。即使按人均计算,中国人均外汇储备相当于5000元人民币,是官方贫困线的5倍以上。对于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政府怎样调动包括外汇储备在内的社会资源,造福于最广大社会成员的长远利益,是一个理所当然应该考察的问题。

政府的职责不在于赢利,而在于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提供人民所需的社会服务。在外汇储备够用、不影响其安全性及流动性的情况下,建议国家以外汇储备每年收益为主,建立社会长期发展专项基金(简称发展基金),投资于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等与人民福祉、国家命脉密切相关的领域。这一建议背后的基本思想是,外汇储备每年收益是外汇储备增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只是将其作为外汇储备继续投资,只能算是为高额外汇储备锦上添花,还徒增人民币升值压力。如能将其归入发展基金,投入中国社会经济的薄弱环节和发展瓶颈,才真正说得上是雪中送炭。

为避免政府短期人事、时事变化对发展基金投资的影响,发展基金的投资宗旨、方向和方式应经过社会讨论,由全国人大制定,并由人大负责招聘、审核职业经理人对发展基金进行管理。投资过程应接受全国人大与公众的监督。

外汇储备范文篇7

为了应付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的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的外汇即外汇储备。同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以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可随时动用的款项一起,构成一国的官方储备(储备资产)总额。外汇储备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偿国际收支逆差,还经常被用来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本国货币的汇率。外汇储备的主要形式有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长一段时期,西方国家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是美元,其次是英镑,70年代以后,又增加了德国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国法郎等。在国际储备资产总额中,外汇储备比例不断增高。外汇储备的多少,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应付国际收支的能力,关系到该国货币汇率的维持和稳定。它是显示一个国家经济、货币和国际收支等实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外汇储备(不含港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美元资产,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券。2006年2月底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总额为8537亿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汇储备),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2007年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增加1357亿美元,同比多增795亿美元,一季度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已经接近2006年全年外汇储备增加额的55%。截至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2020亿美元,同比增长37.36%。截止2008年4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1.76万亿美元,比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的总和还多。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对环球网记者说,这个数字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简称g7)的总和。

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贸易顺差的大幅增加。同时,一方面,外汇储备的剧增加大了投机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另一方面中国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不断在外汇市场上抛售人民币购进美元,陷入了一种不良循环,也引起了外汇储备的剧增。但是中国政府不敢多用外汇,最根本的原因是目前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必须不断抛售人民币购进美元,才能减缓人民币升值的速率,从而有利于中国出口的增长,使国内企业避免遭受人民币过快升值所带来的冲击。

但我们千万不能过于自我陶醉,更不应因此而感到“飘飘然”,以为中国外汇储备真的已经“雄踞世界第一”,把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都比下去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在庆幸来之不易成就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其中的某些风险和泡沫,看到这个“第一”同美欧日有着一些“不可比性”。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美元外汇储备越多,人间蒸发的资本就越大,经济代价越大,除了跨国公司和国内利益集体捞了好处,吃亏的是中国这个国家和老百姓。

当中国外汇储备迈过1万亿大关,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时,政府更应该忧虑而不是沾沾自喜。

1,中国强制结汇。当本国有着一笔巨额的外币财富时,汇率首先成了巨大的问题。如果投放美元,吸纳rmb,就会加剧rmb升值和美元贬值的压力;如果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换美元,则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因此,汇率和通胀权衡是很重要的。

2,当国库中存储着1万多亿美元时,中国政府如何消化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而实际上,庞大数量的美元都被用去买波音和支援非洲友好兄弟了。托这笔钱的福,教育局下设各高校的公派出国名额都多了很多。

3、损害了经济增长的潜力。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流入代表着相应规模的实物资源的流出,这种状况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增长。如果我国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持续下去,将损害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外汇储备范文篇8

高额外汇储备积累之因

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是贸易顺差和以外商直接投资(fdi)为主导的资本顺差,双顺差格局反映了中国外部经济的失衡,直接导致高额外汇储备的积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借鉴上世纪60、70年代亚洲“四小龙”奖出限入的成功经验,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和利用fdi的政策,外贸顺差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逐年加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除1993年出现122.2亿美元外贸逆差之外,其余各年均为顺差。2000~2004年贸易顺差在226~321亿美元之间波动。2005年,贸易顺差额呈现爆发性增长,达到1018.8亿美元的高水平,比2004年增加697.8亿美元,增幅高达217%。2006年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继续高速增长,1~8月实现顺差946.5亿美元,同比增长55.5%:8月进出口顺差达188亿美元,同比增长77.4%。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也稳步上升,2005年高达603.2亿美元,比1990年的34.9亿美元增长了16倍。2006年1~8月,中国吸引fdi达371.9亿美元。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2005年中方协议投资额仅为69.5亿美元,约为fdi的1/10。

在贸易顺差的形成方面,长期以来,中国贸易走的是粗放增长之路,一味追求贸易规模和顺差的扩大。这种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以数量增长为主,出口商品规模不断膨胀但获益颇低。从商品结构来看,“两高一资”产品即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数量仍偏高。中国的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和资源产品价格长期受国家管制并被严重低估,不能够完全反映中国要素禀赋的实际状况。从贸易方式来看,“两头在外”主要赚取加工费的加工贸易占据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内生性出口增长能力欠缺。加工贸易顺差远高于一般贸易顺差,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06年1~8月中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达到3141.5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2.4%。加工贸易顺差为1112.3亿美元,是同期一般贸易顺差的2.5倍。中国加工贸易的迅速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很大关系,原先设在亚洲其他几个国家的加工出口产业大量转移到我国,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被加工装配后出口,而这些均被计入贸易出口,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贸易顺差的“虚增”。从贸易企业性质来看,出口导向型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持续增长。2006年1—8月,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顺差高达494.7亿美元,占贸易顺差总额的52.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fdi具有明显的加工贸易倾向,这将导致贸易顺差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销售的迅速增加又产生了一定的进口替代效应。

在资本顺差的形成方面,鉴于拉丁美洲债务危机的经验教训,中国选择了吸收fdi的引资政策。通过采取各种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等优惠措施,中国已经连续15年吸收fdi居发展中国家之首。由于宏观调控政策、土地清理整顿等因素,近几年以来fdi增速有所放缓。但鉴于中国吸引外资水平已经处在较高的基数之上,因此其仍为构成高额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增长率的持续走高,中国市场对外资仍有较大吸引力。特别是随着服务贸易领域的进一步开放,金融保险、商业和运输服务等领域的跨国公司投资将成为fdi的新亮点。中国吸收fdi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是,由于存在认识误区和不当的政绩评价标准,某些地方政府引进外资不计成本,不顾资源环境条件,未从引进技术、知识、管理经验角度出发,盲目追求数量,投资合作水平和质量低下。另外,汇率升值和产业升值预期造成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成为新增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以2006年1~8月为例,排除贸易顺差和fdi因素,估计尚有二、三百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其中绝大部分是热钱流入形成的。短期资本流入虽然增加了资金的融通性,但纯粹的投机资本隐含着经济风险,易导致经济的“泡沫化”。短期资本流入形成的外汇储备是债务性储备,到时需要还本、付息或利润汇回,具有极大的波动性。从总的趋势来看,外贸顺差对外汇储备的贡献率基本稳定,而资本流入对外汇储备增加的贡献率在上升。

双顺差的外部失衡背后,高额外汇储备表现出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首先,国内经济部门间发展失衡,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例严重失调。能够创造外汇的制造业部门过度发展,不能创造外汇的现代服务业部门则发展相对滞后,这势必会带来外汇储备的持续积累。随着中国制造业能力的不断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持续膨胀,并替代和减少相关产品的进口,导致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而服务业长期以来产业化、商业化运作不力,市场化程度低,垄断经营限制了其竞争力的提升。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到60%~70%之间,而中国仅为40%左右。其次,储蓄过高而消费不足。消费既能消化过剩产能,又能扩大进口,但中国由于社会结构、家庭观念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收入分配差距大等诸多因素,居民消费不足或不敢消费。1990至2005年,中国平均消费率为58%,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同时,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储蓄与消费为此消彼长的关系。近年来中国呈现居民储蓄率、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三高”的局面。储蓄率从1996年占gdp的37%上升到2005年的44%。

巨额外汇储备隐忧凸现

第一,影响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外汇储备是由货币当局购买并持有的,它在货币当局账目上的对应项就是外汇占款,而外汇占款构成基础货币投放的主体部分。随着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张,央行频频对冲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扰动了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如中国2006年

前7个月新增外汇储备1000多亿美元,相当于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8000多亿人民币。这加剧了国内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

第二,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攀升的贸易顺差和fdi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国际社会中人民币升值呼声愈演愈烈。经验证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高涨,将刺激短期和投机性资本流入,进而造成过度投资,反过来会使外汇储备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高额外汇储备一人民币升值预期一热钱涌入一更高外汇储备的恶性循环。

第三,外汇储备面临收益率低和资产缩水两大风险。中国作为自身需求巨大的国家,却刻意以政府补贴以及政治制度因素压低本国成本,千方百计、不计代价地将产品卖到国外。中国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通过不等价交换得到大量外汇储备,却过度透支了国内资源,影响了可持续发展。更可悲的是,一方面,外汇储备不得不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出让给美欧发达市场使用,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核心项目的西部大开发计划却陷入资金困难,国民储蓄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这种不均衡的发展模式只会造成国民财富的外溢,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方法。如今,高额外汇储备更面临着收益率低和资产缩水的风险。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类金融债券,名义收益率仅为4%~5%。据统计,我国目前实际持有的大部分为美国债券,如果考虑到美国通货膨胀率和美元贬值,实际收益率将更低。同时,外汇储备的币种过于集中于美元。据测算,中国外汇储备中有70%是以美元计价的资产。随着美国双赤字局面的继续恶化,美元可能继续贬值。这将增加外汇储备中美元储备资产的汇率风险,削弱外汇储备的实际购买力。

规模削减之道

“十一五”规划纲要将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列入其中,这意味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已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取向。巨额外汇储备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外在表现。外汇储备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中国从外汇匮乏直到外汇充裕乃至规模过高、风险加大,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如今正进入一个战略调整期。如何保证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合理使用外汇储备,并对外汇储备进行科学管理,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

首先,中国需要完成从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到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转型的要点包括:既要重视出口,也要重视进口;既要重视引进资金、技术,也要大胆走出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重视内需,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外贸政策方面,保持一定的出口规模仍是中国发展的必要手段。同时,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通过对外贸政策进行小幅调整,改变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优化产业结构,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高耗能、低层次的加工贸易规模加以控制,大力支持加工贸易的技术创新,重视本土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在外资政策方面,要鼓励各级政府重视外资质量,有选择地吸引外资,限制无助于提升中国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资进入。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快实现内外资企业的政策并轨,并吸引外资向有条件的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放宽对外投资条件限制并创造便利,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在扩大内需方面,通过理顺收入分配机制,努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缩短高低收入差距。

第二,人民币合理小幅升值。目前来说,人民币小幅升值,既可以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创新,又能缓解国际游资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减少同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但人民币升值幅度不宜过大,以免经济波动过于剧烈,对出口和引资造成冲击,不利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自2005年汇率改革至今,人民币已累计升值3.5%,今后可适度提高汇率浮动弹性,加大汇率波动空间,并采取一定的货币政策配合汇率调整。

第三,加强外汇储备的结构和收益管理。正确测算中国外汇储备的最佳规模,在此基础上渐进实行外汇储备多元化,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增加外汇储备收益。在结构方面,部分减持美元资产,增加欧元资产比重。出于保持外汇资产稳定性的目的和调整的敏感性,币种多元化主要体现在新增的外汇储备中,同时可以考虑增加石油、黄金等战略资源储备。在收益方面,在最佳规模之内,为保持外汇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应主要用于购买外国证券和用于外汇存款,以保证外债清偿、支付进口等实际需要,同时适当提高外国证券比重;在最佳规模之外,应注重储备资产的收益性,开拓新的投资领域,降低机会成本。

外汇储备范文篇9

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是贸易顺差和以外商直接投资(fdi)为主导的资本顺差,双顺差格局反映了中国外部经济的失衡,直接导致高额外汇储备的积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借鉴上世纪60、70年代亚洲“四小龙”奖出限入的成功经验,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和利用fdi的政策,外贸顺差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逐年加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除1993年出现122.2亿美元外贸逆差之外,其余各年均为顺差。2000~2004年贸易顺差在226~321亿美元之间波动。2005年,贸易顺差额呈现爆发性增长,达到1018.8亿美元的高水平,比2004年增加697.8亿美元,增幅高达217%。2006年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继续高速增长,1~8月实现顺差946.5亿美元,同比增长55.5%:8月进出口顺差达188亿美元,同比增长77.4%。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也稳步上升,2005年高达603.2亿美元,比1990年的34.9亿美元增长了16倍。2006年1~8月,中国吸引fdi达371.9亿美元。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2005年中方协议投资额仅为69.5亿美元,约为fdi的1/10。

在贸易顺差的形成方面,长期以来,中国贸易走的是粗放增长之路,一味追求贸易规模和顺差的扩大。这种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以数量增长为主,出口商品规模不断膨胀但获益颇低。从商品结构来看,“两高一资”产品即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数量仍偏高。中国的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和资源产品价格长期受国家管制并被严重低估,不能够完全反映中国要素禀赋的实际状况。从贸易方式来看,“两头在外”主要赚取加工费的加工贸易占据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内生性出口增长能力欠缺。加工贸易顺差远高于一般贸易顺差,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06年1~8月中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达到3141.5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2.4%。加工贸易顺差为1112.3亿美元,是同期一般贸易顺差的2.5倍。中国加工贸易的迅速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很大关系,原先设在亚洲其他几个国家的加工出口产业大量转移到我国,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被加工装配后出口,而这些均被计入贸易出口,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贸易顺差的“虚增”。从贸易企业性质来看,出口导向型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持续增长。2006年1—8月,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顺差高达494.7亿美元,占贸易顺差总额的52.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fdi具有明显的加工贸易倾向,这将导致贸易顺差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销售的迅速增加又产生了一定的进口替代效应。

在资本顺差的形成方面,鉴于拉丁美洲债务危机的经验教训,中国选择了吸收fdi的引资政策。通过采取各种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等优惠措施,中国已经连续15年吸收fdi居发展中国家之首。由于宏观调控政策、土地清理整顿等因素,近几年以来fdi增速有所放缓。但鉴于中国吸引外资水平已经处在较高的基数之上,因此其仍为构成高额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增长率的持续走高,中国市场对外资仍有较大吸引力。特别是随着服务贸易领域的进一步开放,金融保险、商业和运输服务等领域的跨国公司投资将成为fdi的新亮点。中国吸收fdi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是,由于存在认识误区和不当的政绩评价标准,某些地方政府引进外资不计成本,不顾资源环境条件,未从引进技术、知识、管理经验角度出发,盲目追求数量,投资合作水平和质量低下。另外,汇率升值和产业升值预期造成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成为新增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以2006年1~8月为例,排除贸易顺差和fdi因素,估计尚有二、三百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其中绝大部分是热钱流入形成的。短期资本流入虽然增加了资金的融通性,但纯粹的投机资本隐含着经济风险,易导致经济的“泡沫化”。短期资本流入形成的外汇储备是债务性储备,到时需要还本、付息或利润汇回,具有极大的波动性。从总的趋势来看,外贸顺差对外汇储备的贡献率基本稳定,而资本流入对外汇储备增加的贡献率在上升。

双顺差的外部失衡背后,高额外汇储备表现出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首先,国内经济部门间发展失衡,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例严重失调。能够创造外汇的制造业部门过度发展,不能创造外汇的现代服务业部门则发展相对滞后,这势必会带来外汇储备的持续积累。随着中国制造业能力的不断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持续膨胀,并替代和减少相关产品的进口,导致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而服务业长期以来产业化、商业化运作不力,市场化程度低,垄断经营限制了其竞争力的提升。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到60%~70%之间,而中国仅为40%左右。其次,储蓄过高而消费不足。消费既能消化过剩产能,又能扩大进口,但中国由于社会结构、家庭观念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收入分配差距大等诸多因素,居民消费不足或不敢消费。1990至2005年,中国平均消费率为58%,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同时,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储蓄与消费为此消彼长的关系。近年来中国呈现居民储蓄率、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三高”的局面。储蓄率从1996年占gdp的37%上升到2005年的44%。

巨额外汇储备隐忧凸现

第一,影响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外汇储备是由货币当局购买并持有的,它在货币当局账目上的对应项就是外汇占款,而外汇占款构成基础货币投放的主体部分。随着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张,央行频频对冲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扰动了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如中国2006年

前7个月新增外汇储备1000多亿美元,相当于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8000多亿人民币。这加剧了国内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

第二,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攀升的贸易顺差和fdi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国际社会中人民币升值呼声愈演愈烈。经验证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高涨,将刺激短期和投机性资本流入,进而造成过度投资,反过来会使外汇储备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高额外汇储备一人民币升值预期一热钱涌入一更高外汇储备的恶性循环。

第三,外汇储备面临收益率低和资产缩水两大风险。中国作为自身需求巨大的国家,却刻意以政府补贴以及政治制度因素压低本国成本,千方百计、不计代价地将产品卖到国外。中国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通过不等价交换得到大量外汇储备,却过度透支了国内资源,影响了可持续发展。更可悲的是,一方面,外汇储备不得不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出让给美欧发达市场使用,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核心项目的西部大开发计划却陷入资金困难,国民储蓄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这种不均衡的发展模式只会造成国民财富的外溢,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方法。如今,高额外汇储备更面临着收益率低和资产缩水的风险。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类金融债券,名义收益率仅为4%~5%。据统计,我国目前实际持有的大部分为美国债券,如果考虑到美国通货膨胀率和美元贬值,实际收益率将更低。同时,外汇储备的币种过于集中于美元。据测算,中国外汇储备中有70%是以美元计价的资产。随着美国双赤字局面的继续恶化,美元可能继续贬值。这将增加外汇储备中美元储备资产的汇率风险,削弱外汇储备的实际购买力。

规模削减之道

“十一五”规划纲要将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列入其中,这意味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已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取向。巨额外汇储备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外在表现。外汇储备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中国从外汇匮乏直到外汇充裕乃至规模过高、风险加大,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如今正进入一个战略调整期。如何保证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合理使用外汇储备,并对外汇储备进行科学管理,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

首先,中国需要完成从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到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转型的要点包括:既要重视出口,也要重视进口;既要重视引进资金、技术,也要大胆走出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重视内需,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外贸政策方面,保持一定的出口规模仍是中国发展的必要手段。同时,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通过对外贸政策进行小幅调整,改变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优化产业结构,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高耗能、低层次的加工贸易规模加以控制,大力支持加工贸易的技术创新,重视本土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在外资政策方面,要鼓励各级政府重视外资质量,有选择地吸引外资,限制无助于提升中国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资进入。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快实现内外资企业的政策并轨,并吸引外资向有条件的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放宽对外投资条件限制并创造便利,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在扩大内需方面,通过理顺收入分配机制,努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缩短高低收入差距。

第二,人民币合理小幅升值。目前来说,人民币小幅升值,既可以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创新,又能缓解国际游资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减少同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但人民币升值幅度不宜过大,以免经济波动过于剧烈,对出口和引资造成冲击,不利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自2005年汇率改革至今,人民币已累计升值3.5%,今后可适度提高汇率浮动弹性,加大汇率波动空间,并采取一定的货币政策配合汇率调整。

外汇储备范文篇10

外汇储备规模巨大,引人瞩目,增大了投资管理的难度。我国外汇储备规模2006年底达到10663万亿美元,粗略估计用于长期资产投资的部分规模将会达到数千亿美元,这一数字比挪威和新加坡两国外汇储备的总量可能还多(挪、新两国外汇储备合计不超过2000亿美元)。

如何把外汇储备的对外投资与国家的战略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实现有效的结合?外汇储备的投资,下一步需要将投资领域延伸到有价证券以外,注意对国家资源战略、能源战略,以及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配合,既分散了风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中国买什么涨什么”的情况。从国际范围内看,新加坡的gic和淡马锡在资产的选择上都涉及到很多关系本国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如金融、房地产甚至直接投资等。而日本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制造业、房地产、金融、保险和运输业等部门。另一方面,实现区域和货币的多元化,参考贸易伙伴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进行适当配置。外汇储备在最终使用时的意义在于其具有的国际支付能力,而从这一角度来看,外汇储备保值、增值,流动性、安全性也在于保障随时可用的国际支付能力。国际上,挪威央行根据各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贸易额,将满足盈利性和发展性的外汇储备长期资产配置到42个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31种货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未来投资管理外汇储备长期资产时,完全可以根据各主要贸易伙伴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建立动态的币种结构体系。

外汇储备的投资不应出现“二次结汇”的要求,而是应当要求以外汇运用为直接目标,以免重新增大外汇储备增大的压力。中央汇金公司在银行和证券公司的注资中,实际上就隐含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这些被注资的机构往往需要对这些注入的外汇进行结汇来进行运用,否则会承担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风险。下一步的外汇储备的运用,应当重点强调外汇的直接对外运用。

面对急剧增长的中国外汇储备,各方都在寻找良策。笔者认为,成立一个新的外汇储备运作机构不难,但是真正改变外汇储备资产配置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中国外汇储备3600亿美元足矣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万亿美元,远远超过应付外部流动性的资金需求。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外汇储备以每年两千亿的速度暴涨,其中最大的因素是中国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是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加工工厂,很大程度上它的贸易顺差是这种结构性因素造成的。

与此同时,中国在资本项目上虽然有所开放,但总体来讲仍是封闭的。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金额仍然非常庞大,而如果把与政府相关联的资本项目扣除,资本项目也呈结构性顺差。此外,还有海外投机资金的流入。近年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加,人民币资产价格不断上扬,但是,中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政策方面仍实施控制,不希望人民币有大幅度升值,其结果是中国人民银行被迫大规模地买入外币,释放人民币。近年外汇储备的暴涨已经超出了外汇储备本身的概念,而是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运行架构的一个结果。

根据我们的计算,如果只为应付不虞之时短期外债和进口的需要,中国的外汇储备其实有3600亿美元就足矣。一万亿美元,与其说是外汇储备,不如说大部分是超额储备。

外汇收益回报有待提高

在认识到我国外汇储备来源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看到,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的收益回报并不理想:一方面,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出于经济发展需要,需要大量引进外资(并且为之提供了高达双位数的回报);而另一方面,外汇储备又放在回报不超过5%的外国政府债券之中。

对于一国来说,外汇储备的本意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下的对外贸易和偿还对外借款需要,通常来说,正常情况下的外储管理应该符合三个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以及效益性(也有称作“盈利性”),这三性原则一直是外汇储备的金科玉律,必须得到贯彻和满足。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便是主要放在流动性极强的外国国债上。

但是对于超额储备的部分,笔者认为既不应该,也没有必要百分之百的遵守上述三性。部分外汇储备完全可以在充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采取比较进取的投资策略,提高回报。1万亿美元的外储中,扣除3600亿的正常储备需要,剩下有近6400亿美元的超额储备,而这部分储备目前由于大量投资于外国国债,回报不足5%,如果通过有效的投资策略,将这部分外储投资回报提高两个百分点,达到7%的水平,中国每年将多获得128亿美元的收益��这还只是最保守的估计。过去十年,海外基金的平均回报是9%。

根据官方公告,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为8418.84亿元人民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为4665.6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仅349.85亿元)。换言之,如果超额外汇储备得到有效管理,即使其收益率只提高两个百分点,每年各级政府的教育拨款便可以增加21%。

谁执外储牛耳

要让外汇储备得到有效的管理,使其“有所作为”,理所当然地涉及到由谁来协调管理的问题。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外汇储备的性质和国库资金不同,这笔钱理论上属于全国人民,而不是属于政府。

第二,这笔外汇是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人民币而买入的,在人民银行的账本上,它既拥有这部分外汇资产,同时也要承担与此相关的人民币负债,因此这笔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资产。当资金外流的时候,人民银行需要收回人民币,同时将这些储备释放出去,所以不能把这笔钱简单地纳为国家资产。

究竟超额外汇储备由谁掌管?还值得进一步讨论,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未来真的成立国家外汇资产管理公司,它可以隶属国务院,但是应该由人民银行来牵头,因为这笔钱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另一种做法是,由财政部牵头,不过这样做的前提是,今后吸纳外汇的资金来源由央票发行改为国债发行。

投资策略须慎重

关于这笔资产如何投资,时下争论相当激烈。毫无疑问,资金需要分散风险,同时提高回报。但是从资本市场的运作特点来看,如此大规模的资金,其流动性将成为第一障碍。举个例子,所有人都知道,中国的黄金储备在外汇储备中所占的份额非常小,将一部分外汇分散成持有黄金是理所应当的。但从实际操作过程来说,在价格敏感的黄金市场上,买卖10亿美元的黄金根本做不到,何况中国增加一个百分点的黄金持有,就是上百亿美元。

对于如此大规模的资金运作,在现货市场上买进卖出实际上很困难,散户买卖根本无须顾及价格,而超大资金运作本身便对价格构成重大影响。许多目前所讨论的投资策略实际上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一旦中国开始进行资产投资分配,相信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会出现一批以猜测和跟随中国政府投资而动来牟利的对冲基金。中国购买海外账户必须涉及政治敏感性。中国在2006年到处谈判,但并购成交项目少之又少。新加坡是政治中立国,淡马锡在收购海外资产上,比中国公司有利。

外储问题涉及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