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17 09:41:09
物价上涨范文篇1
当前,物价出现了持续上涨势头,从7月份开始节节攀升,10月份达到4.4%。11月份更是高达5.1%。国家发改委也首次表示今年全年cpi将突破年初设定的3%警戒线。国家经济信息中心预估明年cpi将在4%左右。其实,本轮cpi上涨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三次较为明显通胀比较,仍处在温和通胀时期。第一次发生在1980年,商品价格上涨7.5%;第二次发生在1988年和1989年。这两年的通胀率超过18%;第三次发生在1993年至1995年,这三年的通胀率超过14%,其中1994年更高达24.1%。可是本轮物价上涨却社会反映强烈,引起了大家的恐慌,国家高度重视,及时、坚决、果断地打出组合拳,多管齐下,长短结合,不惜动用行政手段,严控物价。因为本轮物价上涨有着非同以往的鲜明特点:
第一,此轮物价上涨形态。为供应紧张性与成本推动型相互交织。情况复杂。经济学一般认为,物价上涨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供应紧张型物价上涨;另一种是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而本轮物价上涨,是二者共生共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既有涨价势头猛,来得快,易于受到“热钱”炒作追捧特点;同时又具有连锁反映面广,时间滞后性强,易于导致宏观调控的“两难”困境。当前物价上涨是个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不同形态。情况错综复杂。给调控工作带来困难。
第二,此轮物价上涨,与国内结构调整关系密切。改革开放已30多年后的今天,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触及深层次矛盾,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收人结构、分配结构等,实现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理顺价格关系。石油、天然气、煤炭价格在上涨。矿石、废金属、橡胶价格在上涨;由此必然推动成品油、金属、肥料、动力和运输价格上涨;进而推动食品、服装、住房、交通等价格的上涨。不难理解,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还会延续,不会再短期内结束。对此。要有较长期的思想准备。
第三,此轮物价上涨。与国际因素、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关系密切。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为提振经济,摆脱危机,都采取了宽松货币政策,增加流动性,刺激实体经济发展。经过二年多努力,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民经济先后企稳回升,并逐渐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开始收紧货币政策。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则经济复苏缓慢。增长乏力。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欧盟内主权债务危机也你方唱罢我登场。为刺激经济复苏,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特别是美国。以邻为壑,为一己私利,进来又实行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量印发钞票,导致流动性全球泛滥,美元进一步贬值,推动世界范围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并在国际贸易领域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等。凡此种种,都导致我国输入性通胀有增无减。极大地增加了我国调控物价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困难程度。
第四,物价上涨导致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和购买力下降,从而放大了物价上涨带来的冲击和危害。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指数如果以1978年为100,则2008年为815.7,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指数为793.2。但是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522.7,其中城镇为563.5,农村为390.7,收入增长绝大部分为物价上涨吃掉了。同时,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高度不平等”状态,10%的富裕家庭占全部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财产总额只占居民全部财产的1.4%。同样的物价上涨,对绝大多数中低收入阶层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特别要注意到的情况是,此轮物价上涨,主要集中在居民基本消费支出项目的食品上面,而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为40%左右。10月份食品价格上涨10.1%,为cpi贡献74%。同时,居住类价格指数同样是导致物价上涨的另一个“推手”。事实上购房款在整个居民储蓄和实际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随着房价不断飙升,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大大降低,更出现了一批规模庞大的“房奴”。这些,对于居民实际收入和实际购买力产生重大影响,使他们对物价上涨的承受力大大下降。
物价上涨范文篇2
关键词:物价;货币供给;利率;准备金率;通货膨胀预期
我国物价在经历了2009年的通货紧缩后,2010年开始逐步盘升,消费物价指数在2010年5月突破3%,10月突破了4%,而后又接连“破5”、“破6”,到2011年6月达到6.4%,创36个月来新高。虽然从2010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稳定物价的措施,但物价还是毫无悬念地突破了3%-5%的警戒线,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物价上涨给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因此,稳定物价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最主要的宏观调控任务。
1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具有复杂的综合性,既与我国近年的货币发放量、经济发展模式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又有国际性因素的影响。
1.1大量的货币供给是引发我国物价快速上涨的根本原因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货币问题,无论是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还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理论模型,都清楚地告诉我们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数量增加超过了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就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我国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历来较高,2002至2010年m2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0%。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为了防止经济衰退、保证经济正常发展,我国采取了扩张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应量出现了较大的增长,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年末余额2008年为47.52万亿,2009年为61.02万亿,2010年为72.59万亿,到2011年6月末已飙升至78.08万亿,而2007年底m2只有40.34万亿。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广义货币总量增长了1.94倍。
从gdp增长率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
2相比的情况看,我国货币供应量已属于超规模发行。多年来,代表社会购买力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远远地超过gdp增长率。以我国2004-2010年的情况为例,gdp增长率分别为9.5%、9.9%、10.7%、11.4%、9.0%、8.7%、10.3%,其中最高为11.4%;而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4.7%、17.6%、17.0%、16.7%、17.8%、27.7%、19.7%,其中最低为14.7%。可见,m2增长率远远地超过了gdp增长率,广义货币量的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连续多年过快增长的货币供应量使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存量和货币增量过多,对物价的推动作用不断累积和释放,造成了我国近年来“不差钱”的社会状况。可见,飞速增长的广义货币m2既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货币推动力,同时也必然导致流动性过剩,物价不断上涨。
从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值来看,我国货币供应量也处于超规模发行的态势。在经济学领域,货币是否超规模发行往往采用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来观察。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到2010年底,m2的供应总量达到了72.59万亿元,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9.80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gdp的1.82倍。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一般在1以下,新兴市场国家比值一般为1-1.5,我国比值明显过高。
我国货币供应量过多的态势实际上是近年来经济发展复杂化的反映,和其他一系列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甚至是因果关系,但无论如何,货币供应量超规模发行是我国本轮物价上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量货币供给的形成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向有直接关系。
1.2经济增速和投资需求扩大是推动物价上涨的力量一般从经济周期来看,经济复苏和回升时期,价格一般呈上升趋势。为抵御金融危机而实施的一系列促进政策,使我国经济较为快速地走出了低谷,成为世界上经济复苏最早的国家。而促进投资和消费的政策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其中许多因素都为商品价格上涨提供了充分条件。首先是经济的快速增长。2008年后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保证了我国经济走上快速回升的道路。在经济上升时期,由于投资于消费的扩大,物价往往是难以稳定的,而且要使经济增长、收入增加、就业率扩大却保持物价稳定几乎是不可能的。其次是投资规模强劲增长。我国经济增长是以投资拉动为主导型的,尤其是需要促进经济增长时,我国常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手段。金融危机后,为保证经济增长的4万亿投资计划,是典型的通过扩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这直接成为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的主要动力。
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看,近几年的增长规模都保持较高增速,2008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5%;2009年为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2011年上半年为124567亿元,同比增长25.6%。与此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导致了信贷资金投放规模的迅速扩张。2009年全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元,同比多增4.69万亿元,约是2008年的2倍。这两者是推动本轮经济快速恢复增长的主要力量,但同时也是形成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看,通货膨胀是我们应付金融危机付出的代价。再次是消费需求增多也在拉动物价的上涨。经济的增长及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带来了就业增加及劳动工资增加,使消费规模有所增加。还有由于经济增长使全球经济对中国未来发展预期提高,导致国际资本流入增加,而这些都会必然地和信贷规模的扩大、货币投放的增加联系在一起,物价在2010年后涨速增快也就不难理解。
1.3国际因素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原因2008年以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日本,为摆脱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复苏,不断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纷纷增加货币供应量,向市场投入了数以万亿计的美元、欧元等国际硬通货。世界范围内的货币供应过多,导致以美元、日元为主的国际货币贬值,大大增加了世界市场的流动性,从而推高了全球物价水平,直接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提供了条件。
国际大宗商品尤其是以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使全球能源、农产品、原材料、贵金属价格居高不下,对我国物价上涨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用。而且在短期内,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仍然没有结束,对我国物价稳定产生的负面影响仍将继续。
1.4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
通货膨胀预期强烈是本轮物价上涨的明显特点。从2009年起我国就形成了广泛的通货膨胀预期,其形成原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采取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4万亿的政府投资驱动,导致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长速度。国内农产品受自然灾害影响使粮食、蔬菜、水果等食品供给下降。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职工工资水平合理较快增长、收入增长不低于gdp水平,以及未来5年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等有关增加收入的规划,形成收入将快速增长的预期,并使劳动力价格明显上升。公用事业价格尤其是煤水电价格也处于体制性调整上升周期。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使人民币投放数量被动增加并难以控制。房地产价格经多次调控难以下降。国际上美、日等国持续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并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减,形成输入性通胀压力。这一系列因素都在不断地加强社会公众对通胀的预期,而2010年5月cpi超过3%,并呈现出继续上涨趋势,更是通过现实物价上涨强化了人们对通胀的预期。而且,这其中的许多因素将在今后一定时期里对人们的预期产生持续的影响。
1.5劳动力价格上涨趋势明显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价格出现了持续上涨的趋势,尤其是2009-2010年,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的趋势非常明显,这成为物价上涨的又一推动力。劳动力价格上涨与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收入增长规划有关,也和市场经济发展有关。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在珠三角经济区调研发现,当地企业2009-2010年间用工成本普遍上涨30%到40%。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货币供给过度扩张也有直接关系。货币投放过多,导致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直接导致消费价格中的居住类价格上涨,并驱动人工成本上涨。同时,近两年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也促使农民工的用工成本增加。劳动工资的上涨将不断推升企业的成本,使产品价格和服务品价格升高,而物价水平的升高,反过来还将进一步促进劳动工资的上涨,形成“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趋势。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区的普遍现象,是推动本轮物价上涨不可忽视的因素。
2稳定物价的金融对策分析
就货币政策而言,保持物价稳定是毫无疑问的首要任务,中国人民银行法所明确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物价稳定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但保持经济较高增长速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内所必须追求的目标,尤其是金融危机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因此,我国治理通货膨胀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既要控制物价上涨,又要保持经济增长,这是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
我国目前物价上涨的原因带有复杂的综合性,但最主要原因是大量的货币供给而引发流动性过剩。在治理流动性泛滥而引起的物价上涨时,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规模是最为有效的策略。只有将货币供应量增长幅度尤其是m2的增长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之真正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才能在根本上保证物价的稳定。
2.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应以深化差别准备金率为重点我国属于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的国家,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控制货币供给总量还是主要的工具。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有效地减少商业银行的可贷款资金量,从而减少货币的总供给。就目前情况看,经过2010年以来的10多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处于历史高位,到2011年6月14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调至21.50%,银行资金已经相当紧张,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已经明显缩小。并且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虽然可以起到收紧流动性、紧缩信贷规模的作用,但不能有效影响金融市场资金价格,也不能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却往往会限制商业银行流动性,进而对经济持续增长起到抑制作用。所以目前已经不宜继续调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应以维持目前水平为主。使用法定准备金政策的着力点不是简单的调高,而是应在合理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进一步采取差别准备金率,即按资本充足率、按存款规模大小、按地区差异等规定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继续发挥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调控作用。
2.2重视利率结构调整,发挥利率的市场调节作用利率政策要重视利率结构调整,发挥利率的市场调节作用。提高贷款利率可以增加借款成本,减少贷款规模,有利于控制货币供应总量的膨胀,是控制物价上涨的有效途径。因此,提高利率是控制本轮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之一。2010年10月以来,我国已先后5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而物价的不断攀升,仍然给调高利率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7月cpi达6.5%,而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才3.5%,cpi与一年期存款利率之差扩大至3个百分点,这种负利率局面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效果带来不利影响,提高利率仍然是我们的重要选择。但是利率上调水平要注意与国际利率水平的关系,如果国内利率水平高于国际利率水平,会引发国际资本流入。如果美、日等国为了恢复经济继续保持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政策,则必然加大我们对热钱涌入的担忧,对经济的不利将会愈加明显。而且,利率过高可能会抑制企业投资规模、减少供给的效应,不利于稳定物价。在法定准备金率不断上调、银行信贷资金日趋紧张的情况下,银行只能收紧贷款规模,如果利率结构没有合理改变,银行可贷的资金少了,资金会优先投放给国有企业及政府扶持的项目。因此,银行可贷资金减少,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另外,提高利率会增加经营成本,企业借贷压力增大,存在进一步推高物价的效应。
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利率调控造成了两难的选择。
所以,当前通过利率政策调节物价,要在提高基准利率的同时,重视利率结构的合理调整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机制发挥利率对资金流向的调节作用,使资金资源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最有效的选择,促进资金优先用于最有效率的投资,有效地控制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不能单纯地为控制物价而加息,而是要在加息的同时考虑优化资源配置。
可以考虑加大差别利率的调控,进行不对称加息,减轻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企业负担,降低物价成本,维护经济在紧缩政策中健康发展。
物价上涨范文篇3
关键词:物价上涨,劳动力供给,产能过剩,刘易斯拐点
对中国物价上涨压力的多角度观察
1.中国产能过剩到底有多大。
关于中国的产能是否过剩,讨论一直没有中断过。由于中国缺乏产能利用率等探讨中国产能的有效指标,产能情况究竟如何,始终莫衷一是。我们从几方面对中国的供给情况进行探讨,结果发现,目前中国并不存在大规模的产能过剩状态。特别是刘易斯拐点出现以后,劳动工资的上涨不再支持供大于求的传统状态。
产能缺口究竟有多大?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处于快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测量产能缺口难度很大。imf通过统计方法以及基于增长核算的方法,对产能缺口进行分析,多数结果大多支持一个结论,即目前产出已基本平衡,不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情况。
淘汰落后产能。2008年底很多产业的过剩产能已经得到了调整,但是应对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刺激政策,投资加速又促进了产能过剩出现反弹。今年以来,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不断加快,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除个别特殊情况外,18个工业行业2087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均已关停,大部分落后设备已拆除。我们认为目前的产能过剩更确切的应该成为“落后产能过剩”,而优质产能不存在过剩局面。
刘易斯拐点出现,劳动力供给由“过剩”转为“紧缺”。分析供给方面,劳动力情况变化值得注意。我们认为“刘易斯”拐点出现,是一个阶段性标志,代表着劳动力供给由过剩转为不足,生产劳动成本上涨,给供给方面的增加带来实质的影响。考虑经过“刘易斯拐点后”日本和韩国的情况,我们发现二国均出现了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情况。
2.国内流动性过剩情况如何。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在未来强劲内需带动下,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近几年,中国货币数量激增,为通胀埋下隐忧。从中国历史通胀来分析,每次通胀前都伴随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如今中国的货币流动性已经超过以往,通胀风险岂不更令人担心。尽管从历史上看,货币供应量与通胀之间的传导具有时滞亦非稳定,但由于长期货币供应量已经造成流动性宽松,未来通胀压力仍然不容小视。
3.资产泡沫不容小视。
房地产方面:当前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2009年,在国家信贷和税收等相关政策的刺激下,房地产业迅速升温,其速度和程度甚至超过2007年。尽管当前政府已经出台打压房地产的投机行为,但房价较高的局面仍然没有有效缓解。较高的资产泡沫和严厉的打压措施,让游资转向它处,更多的炒作行为加大了物价上涨压力。
股市方面:尽管当前股市整体水平低于2007年,但这主要是受大盘股拖累,实际上中小盘股却整体呈现上涨趋势。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目前通胀已经具有长期性特征。从供给角度来讲,一直以来的产能过剩现象已经发生改变。特别是刘易斯拐点出现以后,劳动工资的上涨不再支持供大于求的传统状态。从需求角度,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强劲,需求较为旺盛,特别是近几年货币增发,为居民购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需求更加旺盛。另外,高资产泡沫和资源价格调整也为通胀加上隐忧。
通胀条件下的政策选择
1.货币政策面临长期紧缩压力。
国际经验表明刘易斯拐点以后,货币面临收紧压力。我们对比日本、韩国的情况,发现两个国家在经过刘易斯拐点以后,都存在较长时间的货币收紧的阶段。因而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应保持灵活性,同时要采取偏紧的手段,以应对“刘易斯拐点”后面临的较大通胀压力。
在应对通胀的政策方面,历史也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2008年,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中国的宏观政策基调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后直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宏观政策才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目前,为应对本轮物价上涨,中国已经采取了多种行动。央行已多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并实施了一次加息。国务院也出台了包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建立市场价格调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等稳定消费价格的16项措施。各部委纷纷采取组合拳,管控力度之大实属罕见。这些政策从短期来看,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当通胀已成为长期存在的压力时,防通胀任务也将变得更加艰巨,需要灵活运用更多有效的政策手段。我们认为,由于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18。5%,进一步上调的空间存在,但已经有限。因此我们建议进一步采用加息这一价格型工具,到明年年末,考虑将一年期存款利息增加150-200个基点,以确保负利率消失,这样才可以有效地缓解通胀压力。
2.避免货币收紧过快带来企业利润大幅下滑。
无论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加息都会对企业的利润率造成影响,使得企业的资金周转紧张,造成利润率下降。2007-2008年6次加息周期以后,企业利润率下降明显。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约为40%,而2008年这一指标降为约15%,如果考虑到下半年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影响,那么仅2008年上半年的企业利润增速也下滑到20%左右。因此为了减缓加息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央行尽量选择非对称加息。
例如10月19日加息中,央行采取的这是让较长期限的存款利率提高幅度更大的非对称加息。其中,二年期存款利率上调0.46个百分点,从现行的2.79%上调至3.25%,三年期存款利率上调0.52个百分点,从3.33%上调至3.85%,五年期存款利率提高0.60个百分点,从3.6%提高至4.2%。贷款利率方面,一年期以上贷款利率仅提高0.20个百分点。我们认为,如此加息,可以减缓加息给企业贷款带来的压力,防止利润过度下滑。
虽然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都会引起投资者恐慌,但我们认为通胀失控才是引发股市动荡的主要原因。从历史情况来分析,我们认为一般加息对股市的影响将大于准备金率的上调,但是何时是引发放下拐点仍不确定。2007年,央行一共加息6次,而对股市的打压影响直到第5次加息之后才真正显现。因此,流动性过剩和热钱的冲击会使股市在加息的周期中震荡,一次加息对股市的冲击不会太大,几次加息后通胀预期仍然高涨才会对股市造成打压。
3.宽财政避免经济增长过度放缓。
为配合从紧的货币政策,我们认为只有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才能稳增长。在阴晴难料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依然强劲。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升至55.2%,连续第四个月走高。并且此pmi指数已经连续21个月位于50以上,显示当前中国制造业增长势头明显,经济运行较为稳定。伴随着岁末传统消费旺季的来临,11月份消费势头将依然强劲,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18.7%,超过10月份0.1个百分点。
投资方面,由于四季度大量保障性住房正处于投入建设阶段,4万亿经济刺激项目也接近尾声,因此前11个月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24.9%,高于前10月24.4%的水平。而由于减少了为达节能减排目标限制生产行为,11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比10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
预计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将有所下降,gdp同比增长将放缓至9%至9.5%,2010年gdp同比增速略超10%。而由于明年是第12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由于关于未来五年的各项布局均要落实,因此预计投资依然保持强劲。高速铁路、水电站、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仍将是热点。
特别是,政府将2011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提高至1000万,必将带动相关投资,并将缓解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压力。我们认为,如果能够吸取07-08年宏观调控的经验和教训(当时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即可在通胀压力尚未失控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增长和物价的稳定。
物价上涨范文篇4
摘要: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本文通过分析隐性通胀压力、供求关系、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本质联系,得出无通胀压力的经济高增长是不太可能的,关键是要保持经济的适度与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物价上涨
在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出现了物价上涨的明显压力问题。这一问题在2008年变得更加显著,也促使了笔者试图从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分析,来梳理为什么当前我国经济会面临通胀压力。
第一,隐性通胀压力再次显性化。从数据上考察,1998年-2002年间的gdp增长率基本在7%-9%,不算特别高,也绝不低,但cpi却保持在1%以下,其中竟然有3年是负值。尽管1%以下的物价上涨率与7%-9%的经济增长率相对应,但隐性通胀压力早已存在。在2003年后,我国gdp增长率连续5年达到两位数,且逐年上升,导致隐性通胀显性化动能越来越大。
事实上,从对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关系考察,凡是两者极不对应的时期往往随后就会出现剧烈的物价上涨现象。1990年-1992年,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4.2%、9.1%和14.1%,同期物价上涨率分别是2.1%、2.9%、5.4%,可见两者差距逐步拉大。最终,出现了1994年-1995年间的剧烈通胀压力(达到21.2%)。2000年以后,物价负增长已经潜伏了隐性通胀压力,最终会转化到显性通胀压力。这只是时间问题。
同样,经济高速增长直接带来了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并引起了以原材料为龙头的成本上涨对物价的推动。仔细观察,原材料价格上涨与通胀压力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如果经济增长率上升过快,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动能就更大。
尽管有时物价上涨(如2005年和2007年时的cpi)也无法同步体现出来,其实本轮原材料价格上涨自2003年下半年已进入上升阶段,同期gdp增长率也越走越高。但是,最终经济增长、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物价上涨之间本质联系会体现出来。2008年物价水平突然上涨,实际上是早已潜伏的隐性通胀压力显性化的结果而已。
第二,供求关系必然反映到价格上面。与前几轮的通货膨胀不同,尽管2003年后我国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并没有严重失衡,如大多数市场最终产品——工业消费品的供求总体上仍然是供大于求。但是,基础产品的供求矛盾早已存在。例如,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快速膨胀,尽管基本建设投资中的公共品需求所导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并不会立刻传递到公共品的消费价格上(如公路收费),也就不会马上反映到物价水平上。
不过,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投资成本上升必然最终要反映到商品价格上,区别仅仅是传递时间或者传递渠道变化的不同而已[1]。或者说,本轮物价上涨中大量公共品投资膨胀能量一旦且最终会被释放出来,就必然会导致物价上涨。
另外,成本是现实的支出,最终还是要释放的。例如,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实际上又是供求关系和成本的双重推动。虽然宏观调控措施控制了供求关系,但无法减少原有的投资成本,市场价格仍然需要释放。或者说,初级产品价格与最终消费品价格涨幅的巨大落差最终会反映出来。同样道理,所谓的“结构性通胀压力”解释也不能消除物价上涨的成本问题[2]。因此,物价上涨的压力始终存在。
第三,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间存在本质联系。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本质联系是十分明显的。尽管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水平与前四次经济增长周期中年均gdp增长率约为4.4%相差不多,但joc(工业原材料价格成份指数,包括4个主要组成部分——纺织品、金属、石化产品,以及一个混合类别,不包括农产品和贵金属)的涨幅是前4次的2倍。例如,目前国际油价突破了100美元大关,黄金价格也攻破了900美元/盎司。实际上,这是对美国等发达国家长达10多年经济与物价关系之间偏离的矫枉过正。
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体制最终难以束缚市场,物价上涨与经济增长的本质联系难以改变。本轮物价上涨的环境与以往几次已有很大不同,包括经济主体的市场地位、市场环境、开放条件等。因此,在新的市场背景下,目前控制供求总量或许可以暂时抑制物价水平,但市场能量最终是难以束缚的。
物价上涨范文篇5
一、全区城镇居民的收支情况
(一)收入情况。1-5月,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74.2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8%;月人均994.84元。将全区100户调查户按相对收入不等距分组:1-5月份,低收入组居民家庭(占抽样调查户数的20%)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84.04元,月人均536.80元,仅占全区月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3.95%。
(二)支出情况。1-5月份,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417.46元。其中: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030.65元,恩格尔系数为39.7%,比上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食品价格持续上涨成为主要因素。截至5月末,我区低收入组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180.49元,食品支出人均582.57元,月人均仅为116.51元,恩格尔系数为49.4%,比全区平均水平高9.7个百分点。
二、物价上涨对城市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的影响
据资料显示,1-5月份,全区低收入居民家庭,由于食品价格的上涨,对生活的影响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显加重了居民家庭的生活负担。我区低收入家庭收入来源单一,部分依靠城市低保,部分身体有病或有残疾靠亲友资助,收入没有增长点。食品价格的上涨明显加重了他们的生活负担,并使部分低收入居民的生活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
第二、降低了部分居民家庭的生活质量。为了应付食品涨价造成的生活必需开支的增加,很多居民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居民家庭只得采取压缩衣着、家庭设备用品、教育文化娱乐等支出,并适当减少肉、禽、蛋、水产品类等高营养、高价位食品的消费量,居民食品支出比重增大,恩格尔系数上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第三、物价上涨给低收入居民心理上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忧虑。在当前的物价涨势下,部份低收入家庭已出现入不敷出,收支倒挂的窘迫境况。他们在今后生活中应对子女就学、养老、就医以及改善住房条件等一系列问题更是表现得忧心忡忡。
三、保护城镇低收入居民家庭不因涨价而生活下降的建议
(一)下功夫遏制物价上涨
政府应有效地加强市场监管,依法严惩流通领域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垄断市场、危害秩序的市场违法行为。慎重出台调价项目,控制价格过快上涨。
(二)健全补贴机制和适度提高低保标准
有关部门应适时根据价格上涨情况,结合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承受能力,建立健全价格补贴机制,实行必要的价格补贴措施。适度的提高低保发放标准.
(三)抓好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
抓紧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努力扩大社会覆盖面,实施多层次的保障方式;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功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扶贫救困功能。
物价上涨范文篇6
关键词:经济增长物价上涨
在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出现了物价上涨的明显压力问题。这一问题在2008年变得更加显著,也促使了笔者试图从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分析,来梳理为什么当前我国经济会面临通胀压力。
第一,隐性通胀压力再次显性化。从数据上考察,1998年-2002年间的gdp增长率基本在7%-9%,不算特别高,也绝不低,但cpi却保持在1%以下,其中竟然有3年是负值。尽管1%以下的物价上涨率与7%-9%的经济增长率相对应,但隐性通胀压力早已存在。在2003年后,我国gdp增长率连续5年达到两位数,且逐年上升,导致隐性通胀显性化动能越来越大。
事实上,从对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关系考察,凡是两者极不对应的时期往往随后就会出现剧烈的物价上涨现象。1990年-1992年,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4.2%、9.1%和14.1%,同期物价上涨率分别是2.1%、2.9%、5.4%,可见两者差距逐步拉大。最终,出现了1994年-1995年间的剧烈通胀压力(达到21.2%)。2000年以后,物价负增长已经潜伏了隐性通胀压力,最终会转化到显性通胀压力。这只是时间问题。
同样,经济高速增长直接带来了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并引起了以原材料为龙头的成本上涨对物价的推动。仔细观察,原材料价格上涨与通胀压力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如果经济增长率上升过快,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动能就更大。
尽管有时物价上涨(如2005年和2007年时的cpi)也无法同步体现出来,其实本轮原材料价格上涨自2003年下半年已进入上升阶段,同期gdp增长率也越走越高。但是,最终经济增长、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物价上涨之间本质联系会体现出来。2008年物价水平突然上涨,实际上是早已潜伏的隐性通胀压力显性化的结果而已。
第二,供求关系必然反映到价格上面。与前几轮的通货膨胀不同,尽管2003年后我国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并没有严重失衡,如大多数市场最终产品——工业消费品的供求总体上仍然是供大于求。但是,基础产品的供求矛盾早已存在。例如,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快速膨胀,尽管基本建设投资中的公共品需求所导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并不会立刻传递到公共品的消费价格上(如公路收费),也就不会马上反映到物价水平上。
不过,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投资成本上升必然最终要反映到商品价格上,区别仅仅是传递时间或者传递渠道变化的不同而已[1]。或者说,本轮物价上涨中大量公共品投资膨胀能量一旦且最终会被释放出来,就必然会导致物价上涨。
另外,成本是现实的支出,最终还是要释放的。例如,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实际上又是供求关系和成本的双重推动。虽然宏观调控措施控制了供求关系,但无法减少原有的投资成本,市场价格仍然需要释放。或者说,初级产品价格与最终消费品价格涨幅的巨大落差最终会反映出来。同样道理,所谓的“结构性通胀压力”解释也不能消除物价上涨的成本问题[2]。因此,物价上涨的压力始终存在。
第三,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间存在本质联系。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本质联系是十分明显的。尽管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水平与前四次经济增长周期中年均gdp增长率约为4.4%相差不多,但joc(工业原材料价格成份指数,包括4个主要组成部分——纺织品、金属、石化产品,以及一个混合类别,不包括农产品和贵金属)的涨幅是前4次的2倍。例如,目前国际油价突破了100美元大关,黄金价格也攻破了900美元/盎司。实际上,这是对美国等发达国家长达10多年经济与物价关系之间偏离的矫枉过正。
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体制最终难以束缚市场,物价上涨与经济增长的本质联系难以改变。本轮物价上涨的环境与以往几次已有很大不同,包括经济主体的市场地位、市场环境、开放条件等。因此,在新的市场背景下,目前控制供求总量或许可以暂时抑制物价水平,但市场能量最终是难以束缚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压抑的时间越长,最终释放的能量就会越大。因此,表面上的结构型通胀压力最终还是要反映到物价水平上面。
因此,我们不能出于善良的愿望,希望有无通胀压力的经济高增长,而是更要注重如何保持经济的适度与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物价上涨范文篇7
为了更好的明白现在市场的价格上涨情况,特地去了解了一下,下面是我的调查数据:
⒈猪肉价格:印象中猪肉应该卖的很便宜的,6,7块钱一斤。可是当我妈问猪肉价格时,摊主说:“14元一斤。”我就惊讶极了。什么时候涨的这么厉害了?旁边另一个顾客说:“好多天都没有吃猪肉了,都不知道猪肉是啥味道了,想吃肉只能买点羊肉吃火锅啦,否则别的也买不起,鸡蛋更是长得离谱,原来3.4就能做一顿炒鸡蛋,但是现在4.2才能炒一盘啦。现在过年才来买些猪肉回去。”早就听说国家政府一直要控制猪肉价格上涨,可是现在看来好象没有什么效果吧。
⒉鸡蛋价格:印象中以前只买一两块一斤的,可是妈妈告诉我:“那是早几年的价格了,现在都卖到四五块钱一斤啦。”我随着妈妈去买鸡蛋,果真,鸡蛋标价:4.5元/斤.妈妈买了十个鸡蛋就要了十几块钱.
⒊蔬菜价格:2008年真是不一样的一年,年前大雪灾.湖北、湖南、广东受灾严重,很多北方时令蔬菜因为道路不通而无法正常运到南方.这是蔬菜涨价的主要原因之一.妈妈去买藕.一看标价:6元/斤.买了两节就是12元.妈妈大发感慨:“现在买菜都要大几十块.却没有多少东西.再这样下去,如果不涨工资,真的是会越来越困难了。”我在心里也暗暗赞同。
随后在市场上转了一圈,发现一般的蔬菜价格都在1元以上。很多居民都试着还价,可是卖家一直“叫苦”表示不能再便宜了,涨价也是没办法,一涨都跟着涨了。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真是颇有感触:生活真是很不容易!
理性的看近两年物价上涨,对原本生活困难的低收入居民家庭确实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食品价格的波动给普通市民特别市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也带来了影响。
整体上看,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已基本实现小康,粮油价格上涨尚不足以影响到居民整体生活。但由于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结构仍停留在以满足生存需要为主的温饱型模式,。因此,粮油价格的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的生活造成的影响较大。
如何让物价不再继续上涨,如何真正让人民生活的愉快还是需要靠国家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调控了。
人们疑虑接下来是否还会有更多的商品涨价。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前的物价上涨?当前的物价上涨是局部性的还是全面性的?会否引发全面的通货膨胀?为此,我查找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数据,来深刻体会这个深刻的专题。
我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原因导致物价上涨?”
根据统计,春节至今,全国居民各月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5.2%,其中城市上涨4.5%,农村上涨6.4%.是继95年内的又一新高。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连续三个月超过3%,5月份为3.4%。据统计,6月份全国31个省市区的居民消费价格均比去年同月上涨,幅度在2.4%到8.4%之间。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13%,其中粮食价格上涨31.7%,油脂价格上涨21.2%,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2.4%,鲜蛋价格上涨28.1%.
在新涨价因素中,粮价上涨仍占据一定的比重。此外,国际油价一路飙升,带动相关原材料和消费品上涨,加上国家发改委调高成品油价格,其后续影响在春节后体现出来。据介绍,从呼和浩特市上半年市场物价总体情况来看,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的上涨。其中,食品类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2.8%,其主要原因是粮食、油脂、肉禽及其制品、蛋类、水产品和在外用餐价格上涨。另外,居住类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4.6%,主要原因是城市垃圾处置费、房屋贷款利率和取暖费上涨。
以下为2008春节至今部分物价上浮变化统计数据表
由于国际能源短缺,国际油价持续走高,7月11日世界市场石油价格已突破每桶90左右。世界各国包括我国都在加快发展玉米加工乙醇产业,利用玉米加工燃料乙醇、利用大豆制造生物柴油,“粮变油”提升了粮食价格、饲料价格,对养猪、养鸡的成本有所影响,从而拉动了肉禽蛋的价格。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拉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进而带动了我国粮价上升,并波及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粮、油、肉蛋等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推动当前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快的主要原因。
物价上涨范文篇8
从很多资料上看出,自从被普通百姓所熟知猪肉价格上涨之后,“涨价”便成为一个很耳熟能详的名词。不管是在公交车上还是公园闲谈,人们口中最常听到的词汇便是什么什么又涨价了:粮食涨价、肉涨价、油涨价、房涨价、方便面涨价、奶粉涨价、豆制品涨价、液化气涨价……飞涨的影响正悄悄地渗透到我们吃、住、用、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普通百姓的生活成本帐单也在随着这些物品的上涨而跳跃到一个新的数字。
面对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我选择了这次调研,可能由于时间空间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此次调研还存在着许多的漏洞,普遍性并不能得到完全保证。但这确实是一次切实的调查,从中分析出的结果也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是本社区居民对物价问题的实际看法。根据调查问卷中以及书本网络上的各类资料,我总结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以及一点的建议,这些收获使我这次的调研活动充满了意义。
一、此次调研的一些基本情况
1.调研地点:沈阳市铁西区兴华街社区
2.调研对象:社区御览嘉园3、4、5号楼200户居民约800至1000人
(社区是包含多个住宅小区,数十栋住宅楼的中型社区,从中随机选择三个楼进行
3.调研时间:2010年8月3日至8月20日
4.调研过程:
(1)确定课题;
(2)查找关于物价问题的调研资料,根据分析整理,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和相关采访问题;
(3)调研:
①在选择的居民楼内挨户进行调查取样,共发放问卷910份并全部收回,有效97.94%(内容见第5点);
②在经居民同意的情况下,对有典型意义的受访者进行了专门采访,这些受访者包括普通工薪阶层、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体、私营企业老板,外来务工人员等各个社会阶层。采访问题包括:物价、就业、食品安全等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
③走访社区附近一些大中小各型超市市场,调查近些日子以来居民各项消费品价格的变化情况。
5.调查问卷内容:《物价问题对你所在社区居民生活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1)您家庭的收入情况(按月计):
a.10000元以上b.8000至10000元
c.5000至8000元d.2000至5000元e.2000元以下
(2)近二至三年,您家庭收入增加与否?
a.显著下降b.下降c.无变化d.增加e.显著增加
(3)您觉得我国平均工资的上涨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a.关系不大b.仍觉物价偏高c.觉得生活水平提高,物价上涨不是问题
(4)近二至三年,您对物价上涨的感应程度,请举例说明:
a.没有太大变化b.略微上涨c.上涨迅速
(5)您认为物价上涨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可多选):
(1)食品类:蔬菜类蛋奶类肉类粮油类包装食品类其他:
(2)日用品类(3)家用电器(4)汽油(5)奢侈品(6)房价
(6)物价上涨对您生活有何影响:
a.负担不起一般生活所需要的开支,如食品、水电费等
b.负担不起更高的生活消费,如旅游、看电影等开支
c.能负担得以上两种消费
d.能负担得起奢侈品的消费,幸福感强
(7)关于物价上涨原因,您的看法是怎样的?
a.供需失衡比如食品行业这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胀
b.成本拉动比如原油铁矿等国际价格上升国内这些行业的价格上涨
c.国内投资过热大量流动性流向楼市股市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加大
d.国际贸易失衡巨额顺差的长期存在外汇占款严重rmb投放过多
受访者正在填写调查问卷
二、关于调查问卷的结果汇总
此小区是一个居住面积80至140平方米的中型小区,小区内住户大部分都为三口之家和夫妻二人,也有少数合租者。其中包括普通工薪阶层、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体、私营企业老板,外来务工人员等各个社会阶层。
这些居民对物价上次均持肯定态度,就第一个问题来看,选择b和c的总数占总调查人口数的87%,说明大部分居民的生活水平以步入小康。90.9%的人对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已有切身感受。44.6%的人觉得“平均工资上涨”也与己无关。而对于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77.9%的人认为肉类价格上涨使自己的利益受损。20.6%的人享受到了平均工资上涨带来的好处;而在收入超过6000元的群体中,这两个比例分别是37.4%和43.4%。而中低收入人群在中国人口中所占比例十分大,有几亿人未达到小康生活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仅800美元左右。因此不难看出为什么这次食品的物价上涨会引起如此之大的社会反响。
对于单独的特别受访者,我的提问便更加细化,总体而言,大多数受访者都对物价上涨持肯定的态度。就上涨幅度看,大家都认为是适度上涨,并未过度上涨,在居民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从趋势上看,多数受访者认为此番物价上涨是阶段性的,有缓和的趋势。
三、调研分析
(一)资料显示
1.食品类:
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水平同比上涨3.4%,创27个月以来新高。这也是我国cpi连续3个月同比上涨超过3%的警戒线。也许说这些统计数字还是离百姓生活太远,毕竟谁也不是太了解cpi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但是据报道显示的这些事实:在北京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猪肉价格在20多天内涨了14次,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鸡蛋价格从几个月前的每斤3.8元上升至4.5元;
在沈阳受小麦等原材料持续上涨的影响,酱油价格普遍上涨20%左右,原来4元的拓东一级咸酱油,现在已经卖到4.8元了;而至5月下旬,成品油价格已在一年间上涨幅度超过30%。与此相关联,国内不少地方出租车价格也水涨船高:原来卖两元一斤的苹果现在涨到三四元一斤;甚至平时不起眼的白糖,也涨价了;另外一些蔬菜、牛羊肉也在不同程度地涨价……
而菜价涨跌互现,尖椒、青椒、云豆等少数品种价格高于去年,白菜、土豆、韭菜、胡萝卜等价格低于去年,蔬菜的整体价格水平低于去年,供应总量与去年持平,基本满足市民消费需求。
2.日常用品类:
商品的涨价像传接力棒一样,纸巾、毛巾类商品也偷偷跟着涨价。
我从一个超市负责人处得知,超市方已经得知厂家的通知,后期纸巾、毛巾等部分商品价格将上调10%。目前,维达、心相印、清风等多种品牌的10只装卷筒纸,市场价格在15—23元。到时,这些商品的价格标签将进行微调,价格几乎都涨到20元以上。据介绍,纸巾涨价与纸浆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有关。受到去年旱灾、霜冻等各种自然灾害影响,国内林木减产,直接导致木浆涨价;另一方面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增加,加重了纸巾生产企业的造纸成本压力。
3.汽油:
目前沈阳汽油价格为:90#汽油4.35元/升,93#汽油4.65元/升,97#汽油5.1元/升。
目前,我国成品油的定价机制是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当国际油价上下波动幅度在5%-8%的范围内时保持油价不变,超过这一范围时由国家发改委调整零售中准价。换句话说,我国的成品油价格是参照国际市场价格而制定的价格。世界范围内汽油价格的上涨也影响到沈阳汽油的价格。
4.房价:
沈阳原来城市人口中下岗人员比较多,收入比较低,所以沈阳的房价调控一直很严,做的不错,经济发展不错,而且最近十多年来,依靠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建设,不需要靠房地产来提升gdp,还有个原因就是沈阳作为东三省的集散中心,大量再就业人员和外来人员也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比照小城市的吃拿卡要现象也少些,所以房价照同等规模大城市相比并不高,但仍旧年年呈现走高的趋势。总之,全国城镇居民8大类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5.8%,但不同的居民食品支出的比重差别较大。10%的高收入户和10%的最高收入户其比重分别为33.4%和27.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和8.5百分点;而10%的低收入户和10%的最低收入户食品的消费比重分别达43.5%和46.3%,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7和10.5个百分点。因此,从数据可看出,食品价格的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影响是最大的。从价格下跌的衣着、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类消费比重看,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比重37.4%,而10%的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的消费比重分别为38.4%和44.9%,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和7.5个百分点。从低收入群体看,10%的低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的消费比重分别为30.9%和2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和9.6个百分点。因此,从以上数据可看出,在商品价格的下跌中,得到实惠最多的是城镇居民中的高收入群体。而低收入群体由于消费比重低,相对而言,价格下跌的实惠则得到较少。
在目前的消费市场中,小轿车在降价,电脑、手机在降价,平板电视在降价。电信资费也在降,药价也在降,而且降了二十多次。总体归结为:消费需求弹性越小的涨得越多,弹性越大跌得越多;资源性、基础性产品涨的多,电子类、科技类产品降的多;米袋子、菜篮子涨的多,高档消费产品降的多。
(二)具体影响
从宏观的角度看,由于部分商品价格上涨,特别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肉禽蛋、鲜菜、汽油、柴油、石油、液化气等商品价格仍保持在高价位上运行,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6%,影响了农民人均多支出186元。这些都必然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信心和心理。人民手中钱越来越不值钱,纸币贬值,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少了,势必影响人民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人民购买力降低,影响人民消费心理,商家难攻消费者荷包,消费市场不活跃。
但涨价幅度大的恰恰是低收入群体支出比重高的商品,而降价幅度大的也恰恰是这一群体支出比重低的商品。因此,可以说对于城镇低收入群体而言,是一方面要承受涨价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较少或难以享受到降价带来的好处。对这一反差现象,理应受到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高收入阶层既消费了粮油肉,也购买享受型、科技类高端产品,在承受涨价负担的同时,也获得降价的好处,两者相抵,得益大大高于支出。比如买车,原价20万元现在只需18万元,这2万元的“额外”收益,可以弥补多少个月家用的“额外”支出。相反,低收入群体维持生计原已有些困难,应付一日三餐之后,无力购买其他,甚至需动用积蓄来度日,使原本买电脑的计划泡汤,于是,只承受涨价的痛苦,却得不到降价的好处。这就是当前物价涨跌的对不同人的不同感受与影响。因此,从价格的涨跌和居民消费比重的分析,不难看出,面对涨价,哪些人的承受力强些、哪些人承受力弱些?在涨跌之中,谁的利益受损最大,谁的损失小些,谁不仅没有损失反而得益呢?在社会分层日益明显的今天,富人群体与穷人群体的存在是客观事实,而他们对消费品涨价的承受力差别很大。为应对“开门七件事”,每月多开销几百元,对富人来说,压力不明显;对只有千把元收入的家庭来说,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对城镇的大多数中等收入阶层来说,其实也不轻松。(三)物价上涨问题的原因分析
后文调查问卷中的最后一题实际上是我做调查前做的一些总结。供需失衡、成本拉动、国内投资过热、国际贸易失衡、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归根结底,都是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造成的。
其次流动性过剩,再次是之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滞后反应。
(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物价上涨
目前,让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物价居高不下。近期的物价快速上涨,已经形成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的较大压力和紧张心理,居民消费信心指数高位回落。遏制物价,使上涨来得缓慢一些,做好应对措施,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安排低收入居民生活,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想方设法尽量减轻这一部分人的生活负担。同时,要减少物价过快上涨对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的负面影响,切实将改善民生落到实处,要在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影响较多时,及时采取调整社会保障标准、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有三个应对之方,一是加速人民币升值;二是加速提高劳动力价格,增加社会公共福利,以解决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和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三是保持股市平稳发展,发挥股市吸纳过剩流动性的作用。同时,保持股市稳定发展对当前经济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股市的稳定向上发展,可以吸纳大量过剩流动性,对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有好处。如果当前股市出现暴跌甚至发生股灾,那么,对当前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股市吸纳的大量流动性必然会一方面流向储蓄、其他理财产品,另一方面将会流向房地产以及其他商品上面,将推动房地产价格以及物价继续走高。因此,要建设好股市,防止股市的大起大落,使股市成为良好的投资资金与消费资金的蓄水池,较好地吸纳当前过剩的流动性。四、物价问题之我看——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这非常的令人惊讶,这个成功建立在智慧、强大、勤劳的中国人民和政府领导人的基础上,不管怎么说,中国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所以也要肩负全球的责任以及照顾全球的利益。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加剧了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而美元贬值则以一种更为“诡谲”的方式向全世界输出通胀,首先,美元的贬值推动了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上涨,其次,为了对冲美元贬值风险,国际风险资本投资黄金和原油等大宗商品保值,增加了大宗商品需求,导致价格屡创新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当前价格走势与未来趋势分析》的报告指出,因美元币值变动导致原有期货价格涨幅提高了109%,而中国对全球大宗商品需求旺盛,自然会受到美元贬值的巨大影响。近阶段,我们看到,cpi还是高高在上,油价虽然忽上忽下,但上涨的势头不减;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已经让人们变得无可奈何,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还有弱势美元、次贷危机这些原本只有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才关心的词汇,已经被老百姓整天挂在嘴边,谈之色变,这半年,每个老百姓简直都成了经济学家。
并且,天有不测风云,近一至二年,中国先后遭遇雪灾、地震,楼市冷清,股市下跌,银根紧缩,出口不畅,中小企业压力骤然加大,而我们这些老百姓感觉最明显的,就是不断攀升的物价,统计局公布的cpi指数就像天气预报那样,成了咱们这些普通人都关心的事,这是不是预示着中国也越过了通货膨胀的门槛?
实际上,经济的复杂就在这里,它就像个不断变幻的魔方,谁都很难说清楚,下一步它将变成什么模样,不过,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也恰恰正是经济的魅力,
温总理说今年会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其实,困难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复杂的国内、国际因素错综交织,使决策困难,还有好不容易积攒的社会财富会被通货膨胀吞噬,低收入老百姓的生活会随着通货膨胀变得愈加艰难。
一切的一切并不能构成对中国经济丧失信心的理由,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没有因为通货膨胀而逆转,经济的基本面也没发生恶化,最重要的是,中国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组合拳,已经基本控制住了通货膨胀的蔓延。
正如中国人民所期望的那样,尽管中国国内现在面临诸多艰难挑战,但作为全球经济的发动机之一,中国要继续承担对这个世界的责任。站在全球经济的舞台上,我们从配角成为主角,肯定要付出一些代价,这是成长的代价。
证明——关于物价问题对我所在社区居民生活影响的调研情况
物价上涨范文篇9
关键词:通胀需求,流动性过剩,劳动力成本,粮食生产,物价上涨,宏观调控
2007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价格呈现出加速上涨的趋势,cpi年度涨幅达到4.8%,为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最高。各级政府针对物价快速上涨的问题,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cpi目前仍在高位运行。总体来看,2008年我们仍然要面对较大的价格上涨压力。要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需要进一步分析造成当前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的各方面原因,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既治标又治本的措施。
当前需着重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争取增产,从根本上奠定抑制通货膨胀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的状况特别是粮食生产状况,与物价水平是否稳定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
回顾过去,我们发现,1994年出现较高通货膨胀时,当年零售价格指数上涨21.7%,其中有70%是食品价格上涨的结果,而当年食品价格上涨31.8%,粮食价格上涨50.7%。上世纪90年代末,出现通货紧缩问题,消费价格明显下降的原因除了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之外,1996年-1998年粮食产量达到历史高峰,造成粮食价格明显下跌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2003年-2004年cpi走高,一个直接原因是21世纪初的几年农业增长速度不足3%,明显偏低,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粮食产量逐年下降,造成食品价格上涨,推动了cpi的上涨。而2005年cpi能够迅速由2004年的3.9%的高位回落到1.8%,主要是因为本轮宏观调控是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
自2004年开始,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及相关税费,设立了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使农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提高,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增产,对2005年-2006年的价格稳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2004年至2007年我国gdp增长速度连续攀升,但是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却连续下降,由2004年的增长6.3%下降到2007年的3.7%。这一问题值得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保持农业持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地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争取增产,从根本上奠定抑制通货膨胀的基础。
二、处理好劳动力成本上升因素
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并具体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一指导方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调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长期以来存在不合理问题的重要举措。这一精神的落实,以及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行,在一定时期内会提高劳动力成本。
此外,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增长,以及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造成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都使得劳动力成本上升会成为未来物价总水平上升中必须考虑的中长期因素。如何处理好劳动工资水平的上升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是我们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设定物价上涨预期目标和防止价格水平过快上涨问题时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三、更加重视国际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深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的影响,国际经济环境因素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稳定性的影响越来越大,需要我们密切关注,谨慎对待。目前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粮食和食用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造成国内市场相关商品价格上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这种输入型成本推动造成的价格上涨的影响,将随着我国对国外石油等重要资源性商品的依赖程度的上升,而变得越来越大,可能成为价格上涨原因的长期因素,对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
四、解决好流动性过剩问题,抑制通胀需求拉动型因素
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矛盾,是造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原因。我国近几年流动性过剩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的根源在于,外贸顺差增加过快以及国际收支不平衡。由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迫使人民银行被动地大量发行基础货币收购外汇,基础货币发放产生的乘数效应使得社会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虽然人民银行采取向银行机构发行央行票据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两项措施进行调控,仍然不能完全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因此,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金融体制改革,是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抑制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因素的重要治本措施之一。
抑制价格过快上涨的三个特殊因素需要注意
就2008年的抑制价格过快上涨的工作来说,还有三个特殊因素需要注意:
(一)翘尾因素将使得年内cpi涨幅难以大幅度降低
据测算,单纯因为翘尾因素影响就将使2008年上半年cpi上涨高达5%,虽然下半年翘尾因素影响会下降到1.8%,但是即使没有其他物价上涨因素,仅翘尾因素就会使全年cpi上涨3.4%。
(二)较高经济增长形成的通货膨胀预期粘性
经济的过高增长可能造成物价上涨,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时,仍然有可能使通货膨胀预期继续在一段时期内粘在较高水平上,而不是立即下降。2008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出现回落,但是通货膨胀预期很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三)多因素的叠加效应可能加大价格上涨压力
物价上涨范文篇10
[关键词]生产关系价格通货膨胀
一、背景描述
(一)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当今中国宏观经济的形势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物价上涨快。1997年以后,中国物价水平一直非常低,大家一直习惯低物价,但2007年上半年,物价指数出乎大家意料的高,而且在加速。民生消费品猪肉价格的上涨就是一个例子。二是投资增长出现反弹。2003年以来政府下大力气利用宏观调控各种手段试图解决投资增长过速而相对消费不足的问题。三是外贸盈余日渐扩大,增加人民币的供给,外汇储备过高。央行数次加息,屡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二)物价上涨的数据情况
数据4.4%,3.2%前者是六月份的cpi,后者是上半年的cpi数值。从2007年7月26日开始,以华龙、白象为首,占据我国中低价位的方便面的价格普遍上涨,平均涨幅20%。以食品类涨价为主要动力,物价总指数上涨。在食品的16项分类中,与去年同期相比15种价格上扬。在主要食品价格涨幅中,粮食类价格上涨4.8%,油脂类价格上涨24.7%,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3.3%,水产品价格上涨5.9%。居住类价格一直处于较高价位,同比上涨6.3%。服务项目价格小幅上涨,涨幅2.6%。
二、对物价上涨现象的分析
(一)生产关系各基本要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原理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物质资料生产要消费生产资料;人口自身生产要消费生活资料;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与生产之间具有同一性,生产是消费(生产性的消费),消费也是生产(消费性的生产)。
2.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分配分为生产条件的分配和生产成果的分配。日常生活中,我们较多接触到的往往是生产成果的分配。其实,社会的分配是先有生产条件的分配,其次才是产品的分配。生产决定分配,而不是分配决定生产。“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3.生产和交换(流通)的关系
交换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介环节。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生产过程中和社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交换本身就属于生产,独立于生产之外的产品与消费者的交换也是由生产决定的。
如果没有生产的分工,也就没有交换;即使是私人交换也以私人生产为前提;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所决定。交换反作用于生产,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既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又可以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用于交换的产品需求增长,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归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关系,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任何把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割裂和并列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二)价格机制的相关原理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物价上涨可能有以下的情况:价值真正增加,就是说生产一件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增加,在这件商品中含的劳动价值增加;商品供应少于需求,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商品成了稀有物品,价格自然上扬。当然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商家一起哄抬物价,造成供小于求的假象,使人以为商品中的价值增加,从而价格升高。
(三)结合物价上涨的社会现象予以分析
1.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价格上扬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生产关系的链条出了问题?我们的社会生产是不是不够?我们的交换、分配甚至是消费有不均衡和大量的泡沫?单从市场来看,是不是商家故意形成垄断,哄抬物价?
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从目前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状况看,中国宏观经济在快速的运行。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受供求影响制约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物价上涨可能是通货膨胀的表现也可能是供求影响下的价格波动,不能一概而论。就目前中国的形势来看,是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必须控制好节奏,但是不是进入通货膨胀的局面还是很有争议。我个人认为目前的情况已经可以看做是通货膨胀初期,我们的生产成本增加,消费需求却依然很高,这种矛盾已经通过价格明显表现出来,并且突出的领域很多。
不管怎样,通货膨胀的预期也好,通货膨胀的前期也罢,我们应该做的是理性的看待物价上涨,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物价问题,下发《关于切实落实政策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副产品价格稳定的紧急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这种宏观调控的手段正在起到作用,各项政策的落实已经让我们感受了物价上涨压力的减小。
2.遏制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
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的特点我认为是实物价格和资本价格上涨,而工业消费品价格却持续低迷,这体现了我们分配和公共产品不足的诸多问题,所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提高资源价格,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等都是为了试图从结构上解决问题。在处理分配问题和公共产品不足上我认为政府应该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现阶段的社会问题非常明显地集中在与民众基本生计有直接关联的部位。因此,要想从总体上缓解社会问题,就必须由此入手。必须看到,由普遍主义原则所直接导致的民众普遍受益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让广大社会成员不断得到由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实惠,比如下调房价,稳定物价。
在十七大报告中,代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注重经济与其他事业的协调性,更突出了“好”字。改善民生已经是政府工作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更要强调发展必须为了人民的利益,同时由人民来享受发展的成果。从优先发展教育,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提法,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到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每一个工作重点都突出了改善民生的政策趋势。
2008年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规定了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品种范围、干预形式和具体办法。
后记:政策的出台,措施的采取都是为了稳定物价和市场中的生产关系,维护正常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关系。价格作为一项市场稳定的重要指标,我们应该怎样客观又准确的看待它,原理和现实必须严密结合,不能拘泥于课本,必须与整体局势联系。
参考文献
[1]赵雪芳《我国当前物价走势与宏观调控》.《中国金融》,2007年第22期
[2]吴筠《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今日新疆》,
[3]何白齐《稳定物价关系民生》.《今日新疆》
[4]祖平《理性看待物价上涨》.
[5]《中国进入物价较高时代》.《共产党员》,2007,11下
[6]《市场,向上?向下?》.《招商周刊》,2007,08,06总271期
[7]彭兴韵《今年物价上涨是短期趋势》,《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物价产业投资股党风廉政建设汇报 2022-09-13 10:04:26
业财融合下医院物价管理运用 2022-03-02 11:01:09
浅析医院物价管理内部控制 2022-03-02 10:56:58
医院物价管理与经济发展思考 2022-09-17 09:33:54
物价局价格监督检查总结 2022-03-18 04:31:59
物价局防震减灾工作总结 2022-03-18 04: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