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信息技术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0-24 17:34:49

科学信息技术

科学信息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整合

一、影响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因素

(一)教学设备与教学理念的落后。即使现在科学技术与经济水平已经明显的提升,但是仍然有一些偏远的地区无法享受较好的教育资源,很多中小学仅仅是配备了简单的多媒体设备,对于大型的计算机教室几乎没有,不能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无法快速获取一些时事政治及教学资料,教学设备的匮乏以及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程度也不是太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技术的整合。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教师与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够,只是一味的去提高学生的成绩,不去重视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整合,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信息技术只不过是简单的网上浏览,这样还不如让学生去买几本课外书读,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化世界里资源的实时共享性,倾向于自身多年来的教育习惯,不去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合理化教学。此外,学校领导注重的只是学生的升学率与成绩,根本不去在意这些关于信息化与科学的整合,简单的认为学生只要学会利用计算机搜索学习资料就可以了,没有真正意义上去理解信息技术与科学整合。(二)教师自身能力与时间的限制。少数教师还没有很好的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脱离出来,不理解整合的内涵,无法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课件。新课改相关要求需要让教师不但要具备课程的讲解能力还需具有信息技术整合能力,这对于那些早期从事教育事业的老教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技术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教师整日忙碌于教案的编写,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信息技术相关软硬件的更新,造成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较低,不能熟练的操作信息技术设备,发挥其最大的功能。与此同时,评价体制与课时的限制也是制约信息技术与科学整合进步的主要因素。大多数老师的课时每周一般都在16节左右,可能还需要兼职一些看管实验室和教学仪器的任务,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精心准备一节整合课的时间远远大于一节基础课的时间。因此,绝大多数老师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完好的完成整合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此外,就是教学评价机制的陈旧。目前,笔试成绩仍然是考量一个学生成绩好坏的主要标准,成绩的来源也主要以笔试的方式来完成,很难体现体现出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整合能力,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学生不愿意自主去探索信息技术,教师的付出也得不到相应的结果,这些都是制约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进程的主要因素[1]。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整合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教师能力培训、革新教师教学理念。教师是推行信息技术与科学整合的主导者,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执行信息整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假若教师都不能达到要求,那信息整合更是无从谈起。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革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废除以往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有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纠正教师对媒体与信息技术的看法,摒弃无意义论。学校要定期组织活动与讲座对老师进行培养,更新知识,让教师对信息技术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掌握教学改革的方向,优化教学课件与讲课方式,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学校领导指派专人去信息技术整合先进模范学校参观学习,为本校的教育发展奠定基础。还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相关科学教师不但需要熟练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软件与硬件的能力,多学习多媒体技术,将信息技术实实在在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探索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信息技术与科学整合的新思路[2]。(二)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整合不但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更关乎到未来学生是否能够快速的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所以,学校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建立起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库,为教师设计课件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一个便利的条件,相关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多积累一些重要的信息资源,这样不但可以增强自身教学的魅力,还可以为自己的教学内容增添丰富的素材。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整合花费的时间比一般课程多出好几倍,如何去调整各科之间的时间,将所有有用的资料分类整理最后集中在一起,这需要老师的综合素养达到一定的高度,同时这项工作花费的时间也将更多。但是当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实现信息的共享,运用局域网等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传播,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在实际的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融合为一体,就可以节约教师的信息采集时间,并给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熟练的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度,运用现代教学思想与教育理念,使其信息技术与基本授课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完成信息技术与科学的整合。(三)实现知识的补充与再现。大数据与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以网络和媒体为主宰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代人观察世界、探索世界、拓展视野的一种便捷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广播性、便捷性为小学科学的整合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信息科学的文化底蕴。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带去精彩的知识,实现旧知识的再现与新知识的补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去网上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经过整理收集之后,再组织学生课堂交流,讲述每一个人对某一知识点的拓展与理解,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与欲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再现知识背景,让学生深刻感受知识点应用的场所,让孩子们在庞大的信息流中学会寻找有用的信息。通过查询、整理、归纳、讲解这一过程,学生的思维空间也会不断扩张,创新能力也提高了,有效的实现了知识的再现与补充,使其小学课堂更加具有时代感,授课内容更加的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有了加强,也为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夜,这样才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打破瓶颈,将教材中的内容及时、准确的反映出来[3]。

三、总结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美实现的,相关教师需要从评价机制、教学理念、授课方式等方面做出改变,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更新自我综合素养,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引用到课堂中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紫佳.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策略[j].学周刊c版,2014,(3):35.

[2]吴文兰.如何利用多媒体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5,(1):7-8.

科学信息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整合;策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他们的自制力都不够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好可以解决教学中遇见的这一问题。学生在接受图片或者视频时的效率要远远高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或者口头的讲解。通过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仅可以克服这一困难还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

随着科学和经济的发展,大多数的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不仅教师节省了在黑板上书写的时间,还能在形式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小视频或者图片等,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小学时期的学生也是正在好奇心较强的阶段,通过多媒体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程度就会大大地提高。在学习植物的生长繁殖的相关知识时,书中讲到很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并不理解书本中所讲的知识。如果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在网上寻找一些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先将这些图片等资源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在视频中首先能够了解到教师将要讲授的主要知识,其次通过学生的观察,就会对教师的问题有初步地了解,然后视频或图片的方式还能使学生面对理论性强的知识,有客观的感受,在视觉上感受植物的生长繁殖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还能解决学生理解难的问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力方面有促进作用,使学生由面对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了面对生动的视频或者图片。

二、利用信息技术设立情境,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生在对知识的联想能力上比较欠缺,因此如果教师在讲课中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设立教学情境,就能够帮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教师所要讲解的知识。在一项实验中表明:学生在课堂上仅仅依靠听取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学生只能够记住15%的讲课内容,但是如果通过图片、视频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就能记住65%的讲课内容。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如果能够设立相应的情境,引发学生的研究欲望,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记忆,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讲述到我们自己这一章节的内容时,里面会讲述到“我的手”,如果教师只是向学生讲述手的作用,学生并不会感兴趣,而且感觉没有什么能够应用的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消失。如果教师在讲述知识之前利用信息技术设立相应的情境,例如,在讲课之前向学生展示一些警察利用指纹办案的镜头,让学生在视频中感受手的重要性,并通过视频激发学生探索指纹如何应用在办案中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科学课主要要求学生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和学习,增长生活的经验,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应该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增加学生知识的宽度,而信息技术正好符合能够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特点,学生知识面的增加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教师也能在教学中总结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经验。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同样也应该得到更多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整合时,要注意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设立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红艳.浅谈如何巧用现代教育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j].中国校外教育(教科版),2015(9):52.

科学信息技术范文篇3

1.传统科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它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研究”的有利条件。合理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软件,可创设虚拟仿真环境,让学生不断的探究和体验,能将学生从机械、简单、繁琐的数据处理过程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更多的时间用在创造力的培养方面。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有多样化的特点,学生能在动态情景空间中读取数据、观察现象、探索和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增添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自觉性。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并训练了学生的探索研究的能力,既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2.农村小学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教学过程得到控制。它使数据采集更精确、更理想、更智能化,还解除了实验者繁重的劳动,同时解决了学校经费的不足这一难题。

3.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大程度的显示了它的自由性和开方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要使“静”态变成“动”态、“微观”变成“宏观”、“高速”变“低速”、“连续”变“定格”,只有通过多媒体来实现。虚拟实验、同步录像,它能使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变化变成有“形”、有“声”、有“色”的事物,能变抽象为直观,变讲不清道不明为“一目了然”。它可以多次重复模拟自然实验过程,再次呈现自然现象。用慢镜头对科技实验过程加以分析,既有实验的真实性,又有频闪照片的特征。在教学中,若将多媒体和真实的实验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科学研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空间的拓展。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目的,它能给科学课堂教学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模式。但也不能应完全丢掉传统教学的优势,更不能过多、无限制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取代科学实验。

1.边远山区的教育长期以来,受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得限制,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抑制了孩子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课程,把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建立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因而,也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2.将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有机结合,信息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但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用于演示的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更重要的是所表达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加工、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永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把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等优势与传统教学的板书、面对面情感交流等长处有机地融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所以,要注重将“传统”与“现代”有机地融合。

3.在教学过程中最核心问题是如何利用好教学资源,因为教师的自身知识和教材上呈现的教学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恰恰弥补这在一不足。它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在互联网上有着许多专门的科普宣传、科技博览等网站。它不但给我们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而且向我们展示了古今中外的科学奥秘,以及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科技发展动态等信息。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拉近了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又增强了科学课教师教学引导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解决科学课程教材上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不受时空限制,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学生学习环境。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

4.从演示实验方面看,有些科学现象或科学过程无法直接用实验演示,一些科学过程不能作定量研究,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科学现象和过程没有感性认识,理解比较困难。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实验仪器的局限性,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和再现,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摆脱实验的局限性。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整合过程中要实现两个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整合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打破以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整合过程中应采用多种形式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及多媒体网络,来提高教师教学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互式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不忘其作用是辅助教学,是利用它来揭示知识的形成及来龙去脉,让人感到生动、形象、真实,让学生易于接受。但不要过多的使用课件,使之成了讲课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了课件的辅助工具,起的作用只不过是电脑的操作者。如果这样其作用就本末倒置。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人机交流。因此,电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教师,教师不是机械的操作者。

3.有效利用好多媒体,关键是一节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可以利用一个教学片断,一个具体事例,解决一个知识点,一个具体问题,这样的简单课件也同样是一个好课件。因为小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里,能够接触和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更多的信息会造成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因此,在教学中,要科学地控制信息量,将多媒体技术当做达到教学目的的一个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围绕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从而找到信息技术与本节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

4.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定的信息量。只要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各种设备的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教学,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科学信息技术范文篇4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可以优化科学教与学过程,大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整合的意义及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对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有所借鉴。

随着教育改革的前进和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提高,教育设备的配备越来越现代化,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是现代化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联系切身实践,就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程整合的意义及策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1、信息技术可以为初中科学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源

“技术,尤其是万维网的扩展,使得信息如此容易获得,以致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能够容易地找到有关的思想、概念和主题。网上的许多信息源都是原始数据来源,它们常常包括了和科学家使用的相同的数据体系。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信息资源,并且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数字化环境。

2、信息技术可以为初中科学教学提供探究的工具与平台

参加一项科学实验或观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中的各种测量仪、电子表格与数据库等是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理想工具。随着网络通讯软件的不断发展、数据库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超文本、超媒体标志语言(hmtl、xml等)的不断扩展,不仅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而且网络个体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日益方便和简单。网络的超链接特性、多媒体特性和交互性的结合,特别适合学习者进行探究学习。国外,许多的科学教学研究组正在设计一些项目,为学生提供展开网络探究的平台。

3、信息技术对科学概念理解的支持

科学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隐喻,具有抽象与深化的特点。可视化模拟软件、交互式多媒体软件、虚拟技术等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提供平常难以看到的科学现象。有些事物的现象可能发生得太快,或是太慢,或是很危险,或是宇观、微观现象而难以观察,技术通过创设这类事件的模拟情景,能达到“笼天地于形内,观古今于须臾”的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整合的策略

1、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进行选择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时期,因而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心理学也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经常使用电脑,也容易使学生视力下降。因而,多媒体在科学课堂的使用,要注意两点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2、根据课型进行选择

新授课,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多媒体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如关于“磁场和磁感线”的教学,在新授课时通过创设趣味性的动画情境,使抽象不易理解的磁场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是复习课则侧重与该知识相关的知识网络的建构,生活、生产、交通等实际应用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真实实验

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探究模式教学,既可以缓冲教学时间紧、学习任务重的现状,又可以让学生去体悟科学的思维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探索者和主动发现者。

初中科学课程是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整合课程,其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和让学生亲手探究是课程改革后,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课题。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较完全地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操作中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教育教学条件以及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往往不能进行或者难以得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活动的课件能够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就可以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光学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等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电学中的电流概念的形成,水的电解、质量守恒定律等微观解释,对学生形成形象的概念都极有意义。公务员之家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整合是一种必然趋势,是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载体。对促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必将不断涌现,其操作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将会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科学信息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园;科学课程;融合途径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施行以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代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也是影响新生代未来生活、学习、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作为人类科学启蒙的幼儿园科学活动课程,其与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轨迹是不可分割的,所以,研究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课程的有效融合则成为幼教人新的努力方向。

一、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课程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1.为发展幼儿“核心素养”奠定基础。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各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当具备的适应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中包含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与幼儿园五大领域之一“科学领域”的要求不谋而合。事实上,除了“科学素养”以外,“核心素养”还包括“信息素养”“文化素养”“心理素养”等。综合当下信息环境的高速发展和覆盖,“核心素养”已经成为青少年儿童未来生活的基础公民素养。由此可见,在幼儿园的科学课程中,融合当代信息技术,让幼儿具备筛选、辨别、使用信息与技术的能力,扩充科学常识,拥有科学态度,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幼儿的未来发展。2.为研发幼儿园课程内容拓展方向。幼儿园课程主要由五大领域,即语言、科学、健康、社会、艺术为设置基础,课程内容基本不脱离五大领域的范畴。在传统的幼儿园科学活动课程中,教师作为主导往往是带动幼儿观察、测量、实验或进行科学游戏等。但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幼儿园不可避免的引入信息技术软件或硬件,这些设备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五大领域课程传统的学习方式,尤其在科学课程中更为明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科学领域要求幼儿“初步感知常用的科技产品与自己生活的关系,指导科技产品有利有弊。”[2]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程中为幼儿呈现的世界是幼儿经验世界之外的,为幼儿对世界的探索兴趣打开了新的大门,也为科学课程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内容和开发方向。3.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幼儿园科学课程与其他领域课程相比,其特殊性更加明显。科学课程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通识性知识、科学常识、文化常识和专业知识。由于信息化环境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幼儿在家中、幼儿园中、社会中所获取的信息量巨大,但自身的辨别能力有限,吸收标准更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作为统筹规划者,在科学课上,在一日生活中规范幼儿的科学价值观,吸收准确的科学知识,保有正确的科学态度。这一切的基础均源于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高度发展,所以,教师本身信息的择选能力和对技术的甄别与应用能力则成为教好幼儿的首要条件。这种源于工作发展需求的学习与训练,也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4.有助于幼儿适应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幼儿园科学课程绝不是脱离生活本身的“科学研究”,而是和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探索”。在扁平化的信息社会,人的沟通、学习、工作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幼儿未来也将生活在信息群和技术流之中,小到生活缴费、买东西,大到工作便捷软件和科技产品的使用,均需要幼儿拥有不断探索、学习、使用、适应的能力。在幼儿园信息化科学课程中,不仅要让幼儿学会使用日常的科技产品,也要培养幼儿适应未来生活的信息观和技术观。在科学课程活动中,让幼儿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拥有较为系统的认知、熟练操作的能力、创新发展的思维、科学实践的精神,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世界。

二、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课程融合的现有途径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课程相融合的典型案例主要以目前教育市场上颇为流行的少儿编程教育、stem理念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及3d立体打印技术教育为主。这些前沿的信息科学课程为幼儿园科学课程的领域内纵深做出了突出的表率作用,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编程类科学课程。少儿编程课程在中国少儿编程网上被分为4个年龄阶段,分别为“4—6岁”“6 ”“8 ”“12 ”,这种分层是符合少年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目前幼儿编程教育课程为了适应不同阶段儿童的发展,提供了scratch,python,noip等定制化的课程内容。针对幼儿园时期的幼儿,编程课程的目的不在于抽象思维的培养,而在于计算机启蒙、兴趣培养及电子设备正确使用观念。幼儿在实操“codestudio4—6岁”编程训练时,只需要正确操控鼠标将电脑页面中的图像拼贴完整,在逐级加大难度后,形成一种思维发展的连续性和渐进性。4—6岁幼儿可用的编程app还有daisythedino、lightbotjr、scratchjr等。2018年10月,艾瑞咨询的《中国少儿编程行业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少儿编程用户规模约1550万,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同质化情况严重;平台服务不完善。由于编程需要幼儿具备基本的软硬件操作能力、信息辨识能力、空间转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所以和科学课程结合应用的情况较多,但真正付诸于实践后形成体系的却少之又少。2.信息融合stem教育理念的科学课程。stem教育时近几年的热门话题,其内涵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多学科综合教育理念,在不断的引申之下,stem教育理念中扩容了艺术(art)和阅读(reading)的理念,完成了“stem—steam—stream”的蜕变过程。stem教育理念对幼儿园科学课程是一个崭新的挑战,需要多元的知识和智能体系做支撑,在科学的理念和操作程序下,完成一个“方案”或“项目”的计划、设计、操作、分析、评价的研究过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少儿编程是stem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编程可以将科学知识、技术手段、工程导向、数学思维融入到整个操作体系,幼儿在递进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了几个方面的训练并形成“整体思维”,学科之间不再孤立,而是在真实情景中解决真实的问题。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幼儿园科学课程引入了stem教育理念,信息技术的融合主要体现在资料收集、实操模拟等方面,课程内容以科学实验、模型建构、数学思维及生活实践为主。3.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科学课程。目前,教育市场上的人工智能类幼儿教育课程正在崛起中,各地博物馆、科技馆中都与人工智能结合,引入智能机器人、智能语音设备,甚至许多家庭、幼儿园中也应用了智能控制设备,如天猫魔盒、小度智能音箱等。许多幼儿园的科学课上用智能手机、智能app的情况屡见不鲜,幼儿也能较快地掌握使用智能设备的方法,这对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科学课程发展来说是一种契机。时下幼儿园科学课程中加入乐高机器人、码高机器人内容的逐渐多起来,让幼儿在互动、探索、娱乐的过程中学习了工程、机械、数学、科学的知识与实操。4.与3d打印技术结合的科学课程。3d打印技术是以数字模型为基础,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类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来构造物体的技术。3d打印技术在幼儿园科学课程中的应用符合幼儿直观行动思维的认知方式,还可以培养幼儿将想象付诸实践的行动能力。“构思—建模—打印—反思”是幼儿应用3d打印技术的过程。在科学课程中,3d打印技术通过信息整合来帮助幼儿建模,再通过幼儿实际的技术操作完成打印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展示、评价、反思作品,最后再做后续调整。这个过程对形成幼儿科学严谨的研究精神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对科学课程的“实物化”“直观化”是极为有利的诠释方式。

三、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课程融合的途径

幼儿园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现有课程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幼儿园信息化缺失或空白的问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园际差异,限制了幼儿园的自主性。所以,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有机、有效的融合上,试图从“儿童”角度、“生活”角度出发,探索其融合途径的新视角或新方法。1.“信息筛选与辨别”是科学常识课的基础。在科学课程中,应当专设一个方向,或以辩论形式存在或以方案形式实践,让幼儿具备基本的科学辨识能力——信息筛选能力。例如,在幼儿园大班的科学课程中应当设计“信息群”与“知识点”之间的多点对应关系,让幼儿在信息中择取有用信息,剔除无用信息和伪信息。当然,这是一个长期且循环的过程,但常做训练,则信息化常识、科学常识、技术常识均可能成为幼儿“习惯化”行为,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科学课中对技术的“使用”应高于“创造”。幼儿园科学课程中应当摒弃目前对于编程或其他信息程序技术的重复性开发,且要注重异质的信息化科学课程的开发。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程中的呈现,应当注重幼儿的认识、理解和使用,将科学课堂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真实生活中,并能正确看待、合理使用信息化的电子设备。例如,“扫描二维码”这一技术知识,幼儿可在科学课中学会使用不同软件扫描二维码,解读二维码扫描出的内容、理解二维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二维码的使用安全,并非学习如何制作二维码。3.信息技术模拟科学场景及科学实验。3d技术的应用除体现在前文提到的3d打印技术以外,还可体现在3d全息投影技术上。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能为幼儿展示的内容是有限的,但如果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模拟科学场景或科学实验,让幼儿体验交互式的真实与虚拟情境的对冲,则会对幼儿科学思维的发展、逻辑链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vr体验也可适当引入科学实验之中,让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幼儿园的科学课程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4.科学方案的信息技术探究形成“常态化”。目前的幼儿园科学课程仍以知识碎片化和教师讲授为主,真正让幼儿去发现且服务于幼儿的探究的“方案”式课程模式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在提倡兴趣化、科学化、人文化、信息化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应当注重幼儿从自身兴趣出发,引导幼儿利用便捷的信息技术收集材料、组织计划、实施探究、得出结论,并将每一个研究方案纳入到相应的科学系统之中,在幼儿园的科学课程建设中形成一种“常态”。这种“常态”不强调高深的科学理论、严谨的科学方法,只重视幼儿科学方案的可操作性、合理性、验证性和推广性,让幼儿园科学课程朝向新的发展继续迈进。信息技术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融合途径是多样化的,但适合于不同幼儿园的融合途径还需要学前教育人的不断探索。幼儿科学教育与未来的信息社会是一体的,教育人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时代进步的趋势,将自己的专业诉求与这种发展趋势形成共同的“教育使命”,为更好地建设幼儿园课程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2014.

科学信息技术范文篇6

【论文摘要】应用信息技术,推进美术课堂主体发展性管理科学化是当前十分重要的任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与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结合,为学科课程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提供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势在必行,应用信息技术,推进美术课堂主体发展性管理科学化,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整合,就成为课堂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课题。在美术学科中充分发挥网络及各种多媒体资源的优势,灵活地运用现代媒体开展教学,可大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美术学科学中引人信息技术并加以整合,推进美术课堂主体发展性管理科学化,成为美术教学的一项紧迫和必要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服务美术课堂主体学习任务的现状与背景

教师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逻辑程序,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出发点首先应当的是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与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结合,为学科课程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提供平台。把教学过程应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间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基于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为学生安排特定的学科学习任务,因而可以结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将美术学科中的学习任务设置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使用信息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种创造性地教学和研究的过程,怎样使美术学科的信息化;美术整体教学的最优化;怎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优势;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实验和研究。我们探索的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七个优化模式,也会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网络所固有的开放性,为师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美术欣赏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网络所固有的开放性,为师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美术欣赏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众多的美术知识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素养。借助于网络进行欣赏教学,可以变被动学为主动探究,达到因材择学、因材择教的理想境界。现在我们可以把在网上搜索下载的大量关于本课的相关资料设置为虚拟网站,供学生在虚拟网络环境中自主探究,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成为了教学目标的确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课后可在网上课堂继续学习,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而借助于网络发表学生优秀作品,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了教育质量和规模。

三、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抽象、复杂的教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教师作为多媒体设备的主要操作者,以演示教学内容为出发点进行辅助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美术教学中介人美术软件和自制的课件,将课堂教学媒体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美术软件的出现,方便了教师在教学中迅速表现美术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数字教材的编写,寻找有关的美术网站进行查询、访问,为学生提供各类网上美术信息进而丰富美术资源信息库。把平时在网上寻找的有关资料进行类化、细化、转化。以及把学校现有的美术资料,如教学、教材、录像、图片、作品等资料进行整理输人电脑转化为数字信息。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

四、应用信息技术,推进美术课堂主体发展性管理科学化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美术教学模式,对于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快信息技术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讨新型的教学模式将是美术学科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等,它正好非常适合美术以视觉形象为主要传达方式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需要美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而计算机让我们实现了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计算机还为我们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繁琐的程序,是美术动手制作中手工无法比拟和达到的。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和探究。

科学信息技术范文篇7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离不开信息技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知识更加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特别是能将一些难以见到的自然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学生眼观其形,耳闻其声,立刻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在星空中》这一课时,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课前调查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有效地感知遥远、神秘、美丽的星空。把九大行星的特点,位置的变化,用形象生动的手法展现给学生。学生好似在星空旅游一般,直观地感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不仅解决了教学难点,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星空奥秘的浓厚兴趣。

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离不开信息技术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实现重点、难点的突破。而信息技术手段不但可以将重点、难点完整地展示给学生,还给学生带来的感官的冲击,极大地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述清楚的疑难点,尤其是需要一定的教学情境才能解决的教学难点,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模拟来解决。如教《日食和月食》这一课时,通过课件,在银幕上出现月亮渐渐被黑影遮住,光线越来越暗,依次将月偏食、月全食的整个过程展示出来,学生看到此处时就开始犯疑了:“月亮怎么不见了?这个黑影是什么?”这时,我及时抓住学生有强烈兴趣的契机,导入主题,迅速点燃了整班学生的求知欲。利用多媒体,学生对日食和月食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将月食、日食的知识逐一向学生剖析,本节课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将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化繁锁为简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使科学课堂教学内容在学生心中“站立”起来。

三、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离不开信息技术

思维是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属于认知的高级阶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旦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时,学生的信息意识很快形成,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还使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及扩散性的训练得到加强。例如,在教学《面包发霉了》这课时,让学生明白: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长得快?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学生对这些信息不太了解。但是利用信息技术就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可用多媒体先在屏幕上显示一块发霉的面包,然后再显示两组试验的详细过程,使学生在观察试验过程中,直观地感觉到当时的情景,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平面走向立体,使其思维性、创造性和严密性都得到了发展。

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离不开信息技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当学生知识不足时,无疑效果最好是使用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手段,就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刺激,不但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且缩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时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利用它既提了高课堂容量,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植物的一生》的活动时,学生认识凤仙花从种子到长成苗、长高、开花、结果等生长程比较难,靠教科书,难以达成学习目标。这时,利用凤仙花生长的电影或录像等多媒体就显得十分重要。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学生在学习动、植物知识时,平时根本见不到的这些动植物,没办法获取感性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弥补观察材料的不足。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远离自己生活的知识,而且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

五、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几点

1.不能绝对取代传统的教学工具,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很好的辅助作用,万万不能将其手段作为目的。运用多媒体并不意味着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如黑板和粉笔,课堂上的阅读等。发挥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运用信息技术,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一切,更不能认为运用信息技术就是教师个人水平,要激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亲历探索、获取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获得相应的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有一个度的问题,否则就会偏离教学的重心,成为信息技术课。因此,在运用中,应根据科学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精心设计运用的内容,做到主次分明,整合得当。

4.不能只有公开课、优质课才注重信息术。因为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要达到真正的效果,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有的老师只在上合格课、优质课时才想到它,平时不注重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条件,仍旧“穿新鞋,走老路”殊不知现在提倡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为教学注入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和效能,还需进一步探究。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有机结合,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冯玉荣单位:重庆市石柱县沙子镇小学校

第二篇

一、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播放一段与课文有关的视频或图片,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地投入到所学的课文中。例如:在教学《植物的叶》一课时,我用相机把家乡植物园里形态各异的植物的叶拍摄下来,配上优美的音乐,做成一段视频。学生欣赏着优美图片,听着动听的音乐,好像亲身处在景色秀丽的植物园中,自己犹如变成一片美丽的绿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通过导入创设了美好的意境,学生的心情会无比的愉悦,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产生了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主动去学习,就极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使教学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许多现象是学生短时间内无法亲身考察或经历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是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多种多样的社会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形成一种情境场,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超越时空,认识到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接触到的、包罗万象的知识和现象,如教学《观察蜗牛》这篇课文时,老师不但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知识,更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电子白板上,让蜗牛像人一样介绍自己的特点,学生仿佛处在童话世界,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活跃起来,学生通过观察、听觉、感觉等多角度进行感受,自然地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可以感受大自然神奇,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了学习内容,又让体现了科学与语文的联系,体现科学的综合性。在教学中,还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展示两种图片进行对比。

三、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因材施教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因人而异是有差别的,教材的编写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新课程理念要求,不能放弃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应考虑要做到因材施教。比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声音》时,我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过网络搜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声音,概括一下大体有几种,并做好记录,学生找到了大量资料,有的对小鸟的叫声感兴趣,有的对海浪的声音感兴趣,有的对火山喷发的声音感兴趣。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发展。利用电脑播放科学小故事,汇报时让学生自由汇报,展示自己的才华,对表现好的进行鼓励。为学生树立一个真正的探究习惯的榜样。在做实验时,填好实验报告单,把学生的实验报告单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观察不同的自我。

四、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科学信息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现代信息技术;科学运用

数学是一门集抽象性、逻辑性、操作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体的学科,这决定了教学的特殊性。而在以往的教学中,以教师的语言讲解为主,难以将抽象的知识讲清讲透,教学枯燥无味,这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直观而动态地展现知识,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的事物与生动的场景之中,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新课改全新的教学理念,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科的特征,能够为学生打造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打开数学探究的大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那么如何科学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之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推动力量,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是需要我们重点实践与探索的课题。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科学运用浅谈如下几点见解。

一、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求知的内在动力。只有建立在学生对学科浓厚兴趣基础之上的认知活动,学生才会当做一种乐趣愉悦地参与其中,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活跃,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参与度与参与面。反之只能让学生与学科越行越远。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这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不能单纯地将其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只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同时还要加强与新知的联系,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兴趣点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因此教师在收集、选择与组合数学素材时,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知识点,这样才能选取富有典型性的数学素材,使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新知密切相关,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上,引导学生运用已知来学习未知。否则与新知关系不大,教学再新颖,再有趣,学生兴趣再浓,也只能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实质性作用。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切入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来选择合理的教学素材,以使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如此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将人机互动与生生互动结合起来

计算机具有很强的人机互动性,这是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教学优势。而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将人机互动代替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整个教学完全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教师成为操作者,学生成为欣赏者,这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由传统教学中的“人灌”变为现代教学中的“电灌”。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互动,同时也包含着积极的情感互动。因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要将人机互动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加生动,富有生命的活力,才能实现学生三维目标的全面发展。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类角,丰富教学内容,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殊功能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对角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角,并引导学生动手来摸一摸。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使学生的认知上升一个层次。此时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来将角画出来。然后通过放大、闪烁等向学生讲述角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更加清楚而直观地认识顶点与边。接着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来画一画,再说一说。这样的活动是实现人机互动与生生互动的结合,在人机互动中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概念,并让学生更加直观而清楚地认识到角的各部分名称;在生生互动中让学生将从计算机中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内化,在交流与讨论中将这些转化为直接的信息,从而达到对这一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掌握。

三、将模拟演示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

现代信息技术虽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素材,尤其是可以将一些难以用语言讲清的图形进行多角度的动态展现,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观察与思考。但这样所获取的信息虽然直观但并不是学生的亲身体验,而在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与思维能力方面稍有不足。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做中求知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同样要体现这一重要的教学理念。因此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要将计算机的模拟演示与学生的动手操作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演示来获取直观信息,形成初步认知,为学生的操作指明方向,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在操作中获取直接而形象的信息,这样经过思考才能上升为理性认知。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展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实物,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并利用其特殊功能来将这些图案沿对称轴折叠,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两部分完全重叠,形成初步认知,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亲自动手来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这样更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来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同时手脑并用,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总之,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这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趋势,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新课改所提出的先进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改变以往低效的课堂教学,推动数学教学的现代化进程,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丁玉东.直观演示转化迁移实现课堂教学增效———小议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有效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8).

[2]叶桂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1(12).

[3]李霞.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黑河教育,2014(9).

科学信息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学;效率提高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改革中最有活力和潜力因素,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深层次融合,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又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提问、交流合作和收集处理资料信息等方面的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笔者就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点燃兴趣之火,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保持和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融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一种必然趋势。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好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轻松、易于交流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学新教科版六上《多种多样的植物》和《种类繁多的动物》这二节内容时,很多动植物学生平时根本见不到,无法获取感性知识,单纯靠老师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理解,给动植物分类更是无从下手。如果教师事先能从网络上搜集各种动植物的小视频或图片播放给学生,生动、逼真地展示自然界中各类动植物的名称、各个部分(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动物的身体构造、生命活动特征等)和各自的生活环境,同时配合学生的观察活动,让学生掌握各类动、植物的特征后对植物、动物进行自主分类,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分类方法再汇报,学生定能说出许多的动植物分类方法,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学习兴趣会更浓烈,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无法感知、教师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一些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教学,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

科学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教师还应吃透教材,了解学情,以教材为载体,深入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动画、录像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出新颖有趣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如在教六上《桥的形状和结构》时,六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个体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比较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但在学习“各式各样的拱桥”时,观察比较这些桥梁的异同点及各自的优点,如果没有具体形象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支持,学生还是会有困难。我将各式各样的桥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直观形象地展示各种不同形状结构和功能的桥梁,并通过配音介绍各种桥梁的主要材料和用途。然后小组根据图示和表格,进行讨论学习,顺利地突破了一堂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了桥梁形状结构之美。既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小学生生理和心理正在发展时期,他们的意志品质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注意力往往不能长时间集中,易开小差。但如果让他们看动画片,那么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看几小时动画片,他们都兴致勃勃的,这是因为动画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看完后印象特别深。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可以借鉴动画的特性,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如教科版五下《地球的运动》的教学,地球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球体,地球上的人和物体都在与地球共同运动,认识研究地球运动有一定的困难。学生无法亲身体会,教师讲得再到位,学生听起来也是比较模糊,注意力不集中。在教学中就可以采用模拟情节的方法和ppt演示,如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自转的动画视频、音频,地球绕太阳公转图和季节图ppt演示等,将地球自转和绕着太阳公转、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各种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被有效地吸引和集中到了探究学习活动中,学得轻松愉快,兴趣高涨,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直观独特的展现方式为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学生的探究热情重新点亮,科学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活力,教学效果显著。

三、运用信息技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新教科版六下《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课文时,为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发展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考虑到寒假冻灾,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分组用肉眼观察蚊蝇、蟑螂等昆虫标本和它们的肢体标本,看看学生有什么发现,把自己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再分组,每组发两个放大镜,用放大镜观察这些小虫子,看看学生又有什么新发现,同样将学生自己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然后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体验学习的快乐,分享自己或同伴成功的喜悦。我再播放有关昆虫资料的课件,补充用放大镜观察到的更多昆虫细节的动画视频,弥补了观察材料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有趣的学习环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节约了教学时间,缩短了实验过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到了更多的有关昆虫的信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是好奇好动的,六年级的学生也不例外。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和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激发探究热情。将科学课中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激发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学生在课上的探究热情保持和发展到课外。让学生在实践探究参与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例如教学新教科版六上《电磁铁的磁力(一)》时,上课开始,我播放ppt课件,直观展示起重机电磁铁移动废铁的场景,学生看到强磁力电磁铁一次可以吸起数吨重的废铁画面时,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惊讶和赞叹的声音。学生的头脑中出现一个个疑问,“我们的电磁铁磁力能增强一些吗?”“电磁铁磁性是通电线圈产生的,线圈多少会影响磁力的大小吧?”“电磁铁磁性是通电才产生的,电池数量会影响磁力的大小吧?”“电磁铁铁芯的粗细会不会影响磁力的大小呢?”“通电导线也会产生磁性,导线的粗细会不会影响磁力的大小呢?”这样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了学生思考的火花,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后面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做好了铺垫。上例中,我引导学生完成了“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多少关系”的探究活动后,在新课结束时,再次出示课件,把“电磁铁的发现”动画故事资料介绍给学生,再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猜测假设,小结归纳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其他因素,进而提问“怎样来验证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相关的其他因素呢?”简短的一句话,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从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学生的探究热情保持和发展到课外。再如,在教学教科版六下《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细胞的作用”内容时,鼓励学生带着“细胞具有哪些作用呢?”这一问题课前阅读教材21页资料库,同时也鼓励家里有“电脑”的上网查找有关资料,观看相关课件。并要求学生将“生命体细胞的作用”用文字、画图记录下来,也可以下载视频和课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的分类整理。课堂上我将各小组事先推选出来收集好的资料进行集中展示。文字图画资料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视频课件资料课前存放在班班通电脑桌面上,可节约时间,便于展示时用。开展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点评活动以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形成共识。学生轻松地完成了“细胞作用网状图”的填写。这样通过课前阅读、上网资料查询、观看下载课件视频和课堂上资料展示、研讨以及彼此交流等活动,把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结合在一起,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内探究活动结合在一起,教师、学生和家长结合在一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激励了探究活动的持续开展,培养了学生阅读、合作交流、收集处理资料信息和动手动脑等方面的能力。还很好地保持和发展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科学探究热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提高了科学教学效果。

科学信息技术范文篇10

一、引“微课”进课堂,让学习过程更实效、可控

微课是新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提出的新型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学短视频的形式呈现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通过微课,教师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有效组合教与学的活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实效。要适当地运用微课,而不能滥用,更不能喧宾夺主,甚至取代课堂教学,要把它用在教学的关键之处。(一)用在教学的开头或结尾一堂课好的“开始”,既能快速入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的开头就利用微课出示在一片草原上来了一群羊,又来了一群狼,并以“猜谜语”动画情景演示,激趣导入,简单又直接地突出生物间的食物链关系,引出学习的主题。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余音袅袅、意犹未尽的结尾,能让一堂成功的课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在本课结束时利用课件出示“生态金字塔”图,并随着学生的交流,动画演示金字塔上的动植物一个一个地消失,最后只剩下孤零零的人类,结果又会怎样呢?这让学生能更直观清晰的理解问题的含义,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把科学探究延续到生活中去。(二)用在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之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对某些知识的理解会比较困难。很多时候,这并不是学生本身思维水平或知识基础的问题,而是其生活经验的不足造成的。此时,如果教师能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及时地呈现一些类似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感知这些生活情境,激发他们的科学概念后,再来研究所学的知识,就能事半功倍了。如在《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中,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能看到身体中的各个消化器官,对它们的具体位置感知也不深,生活经验不足,实验观察不够具体,实施教学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如果学生通过身体内脏器官的微课演示和解说,再借助一些flash动画课件,以拼图的方式把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拼出来,就能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自主研学的课堂可控性。(三)用在学生对事物本质理解较难时科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小学生不容易理解,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适时地插入微课的引导,可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对难点的化解有积极作用。如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微课中有关食物在人体各器官中的游走过程和食物在身体内发生的变化过程,能更形象清晰地让学生理解学到的知识,达到内化知识的目的。微课已成为了新媒体辅助教学中的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教学工具,具有生动、形象、灵活多变、效果逼真等特点,有助于指导学生展开科学探究学习,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甚至提升教学目标。

二、引“电子书包”进课堂,让自主学习更高效、主动“电子书包”

进课堂是现代教育的大势所趋,它更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能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更高效、主动。如在课前,教师将制作好的相关文字材料、图片、微课视频等资源推送给学生,指导学生预习新课。课堂上,教师推送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讲授新课,或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每位学生都能在平台上发言与评价同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新课教学任务后,教师再给学生端推送课堂练习或小测,学生当堂做完题后上传到教师端。系统软件会立即核算出全班的正确率,教师端会很清晰地显示哪些学生做错了,他们错在哪里。还可以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课后,教师将课件和课后练习推送至学生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巩固,学生完成作业后马上提交,教师就可在第一时间批改。如《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中利用电子书包上的资料库查阅相关资料。研学活动层层推进,学生在自主研学、合作探究、展示评价交流等活动中学习新知。让学生借助“电子书包”和“微课”开展研学活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参与面。教师还可以通过监控学生机实时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操作自己的“电子书包”,通过电子黑板广播研学成果,供其他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

三、引“学习网站”进课堂,让互动交流更充分、便捷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交互性、开放性、多媒体化、全球化的全新视野。在基于互联网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竞争、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是学习方法的一种崭新姿态。如五年级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中,老师设计的两个环节让学生在网络中互动学习,并进行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处处体现浓浓的研学味道。通过教师机控制,可以展示具有代表性的食物链让全班的互动学习,有利于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并进行小组汇报,拍照上传小组研学成果,便于小组间的交流与互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它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多样的表达手段给传统教学带来巨大的冲击。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教师制作的学习网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提高科学学习的整体效益。课后学生还可以在线阅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彻底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自主参与拓展学习,享受收获知识的快乐。例如在教学《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一课时,在学习网站上准备大量的课外学习资料,让学生不仅学习课本知识,还能学习与“月球”相关的知识,让学生都在“月球”知识的海洋里翱翔。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不但丰富了科学课堂的内涵,拓宽了科学课堂的外延,而且也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获得。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会带来负面作用,甚至会偏离科学教学的重心,使科学课成为信息技术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把握好运用的“度”,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信息技术与其他常规媒体有机组合,优化课堂教学。欲善其事,先熟其器,了解工具的特点,扬长避短,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科学学科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都意识到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利用新技术来提高科学研学课堂的效率,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不断尝试将“微课”、“电子书包”、“学习网站”等引入课堂,使各种教育因素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最优组合。这必将对小学科学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宝.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5,(7):106-107.

[2]张琼华.小学科学教具改革与创新————小学科学教具的妙用及创新[j].教学论坛,2015,(75):121-123.

[3]何正兆.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一些具体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6):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