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论文范文10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1-02 18:59: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广播电视编导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广播电视编导论文

1.合理定位培养目标,突出实习实践环节

毕业实习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之间进行,共10中。其中,第七学期安排毕业创作,学生自编、自导、自拍、自做一部5至10分钟的dv短片,并进行dv短片展映,由专家考评打分。每人必须交一盘dv带和一碟光盘。第八学期毕业创作考试为dv短片,必须有分镜头剧本和完整的拍摄策划书。近几年来,学院积极创设条件,一方面与凤凰卫视、地方电视台签订培养协议,每年向内地、疆内基层电视台输送优秀毕业生。另一方面,以校园电视台为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平台,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学生毕业后面向电视台、影视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各地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等单位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2.规范校园电视台体制建设,培养学生专业意识

为适应时代变化和广播电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实践教学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许多院校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式上均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新疆艺术学院校园电视台于2009年10月正式批文成立。经过前期筹备,2010年5月正式开播,先后投入建设经费500余万元。按社会媒体体制建设,新疆艺术学院校园电视台下设电视台新闻部、总编室、节目部、编辑室、技术部,以影视戏剧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主体、结合播音主持艺术、舞美摄影等专业,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实习实践平台。为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实践水平,既激发和鼓励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理论、实验、实训、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人员组成上,由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任校园电视台台长,影视戏剧系主任副台长,并设常任副台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相关专业教师担任主要部室负责人,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为主体。一年级学生一入校就加入校园电视台,熟悉专业设备,了解电视媒体设备的性能、使用方法,了解电视台常规运作流程。通过参加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如新闻培训班、新闻采访班、播音主持班、体验式采访班的学习,使学生实习实践时间提前,增强学生专业意识,并在真实场景中了解电视语言,接触掌握专业知识,熟悉不同类型节目电视语言。在校园电视台运作中,注重发挥学生传帮带作用。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办台理念。从电视管理的角度来讲,严格按照现有的正式媒体成立机构。要求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校园电视台实习期间进行轮训,即在不同部门、岗位上进行体验,以大学二年级学生为校园电视台主力,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指导,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之间传帮带,实现教学方式由教师一人传授向学生多人传授转变。进而帮助学生掌握电视语言的特性,提高电视语言能力,实现专业知识普及。由于学生较早树立专业意识,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时普遍学习能力较强,领悟掌握知识能力较强。通过打造社会体制的电视台规格,学生提前掌握知识技能,了解专业性质,专业意识和动手能力显著提高。

3.将教学与电视栏目相结合,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按电视语言规律进行组织、教学、管理,将课程和校园电视台的栏目建设结合起来,是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为此,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体系中,于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设实践技能课《摄像技术与创作》,将开设一学年的《摄像技术与创作》课程与《新艺新闻》结合起来。第一学期强化学生电视基本语言训练,强化固定镜头实验课、运动镜头实验课、综合镜头实验课,打牢“远全中近特,推拉摇移跟”等基本功,要求每周一个10分钟的拉片,拍摄一个5~10分钟的短片,切实加强学生镜头解构、拍摄手法运用能力。在实践作业中,要求每个学生一个学期拍摄、采访、撰写、后期制作一条《新艺新闻》。在评价方式上,学生在校园电视台实践的分数占该课程的30%。两年来学生制作完成《新艺新闻》50余期,近300条新闻采编。在第二学期的《摄像技术与创作》课程中,要求每个学生拍摄一部10~15分钟的纪录片。在《纪录片创作》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对学生进行纪录片创作训练。将学生拍摄制作的纪录片与校园电视台打造的《优秀作品展播》栏目结合起来。在学生拍摄的纪录片题材来源方面,积极与社会建立合作渠道,通过自治区妇联、自治区团委、自治区党员远程教育中心提供的各类先进典型、专题资源,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学生每年拍摄制作纪录片将近60部。完成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新疆艺术教育》17集纪录片录制。将专业实习实践与毕业创作相结合,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创作拍摄的6集情景喜剧《赤橙黄绿青蓝紫》在新疆电视台《新疆羊肉串》节目播出。同时,让学生接触、尝试不同类型电视栏目。近几年来,由学生制作的天气预报、musicshow、校园文化宣传专题片、优秀教师、两个民族一家亲、民族团结综艺节目“西域七天乐”等节目,不仅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专业视野,使学生了解熟悉不同的影视语言。

一、合理设置实验项目和安排实验时间及实验分组

(一)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设置实验项目难度和广度合理设置实验项目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实验项目的设置首先在深度上要根据社会需求,通过社会对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能力的需求来设置实验项目的难度和广度。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就设置什么样的实验项目,只有这样学生通过实验课的学习能够迅速适应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其次,在设置实验项目的广度时既要兼顾社会需求,又要考虑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兴趣爱好。广播电视编导从业人员有很多能力要求,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确定本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实验项目。第三,在设置实验项目的难度和广度时要避免因人设项目或因设备设项目。部分学校由于实验仪器设备老化或实验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所设的实验项目早已经和社会需求脱轨。这样的实验项目虽然学生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学习,而实际上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毫无用处。

(二)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及实验分组实验内时间的安排是改进实验教学的中心环节。首先,实验时间的安排应保证实验课与理论课程的讲述紧密.11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新闻教育结合,通过实验课上的实际操作、互动体验和实验记录,才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将理论知识化抽象为形象,从而有助于对知识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其次,实验分组上不易过大以4-6人一个小组为宜,小组人数过大不能让每名学生都有充分动手的时间。在小组成员上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能力、兴趣和爱好,尽量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例如对于电视摄像、节目制作等动手能力强的,往往男同学更容易上手,而女同学处于辅助位置,导致很多女同学不能独立完成实验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分组的时候,小组里面要既有男同学又有女同学、既有能力强的同学又要有能力一般的同学,互相帮助完成实验项目。第三,建议可以在课外时间为有精力进行科学探索的同学开展课外兴趣小组,适当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充实和丰富课外生活的同时巩固和提升专业知识技能,满足那些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弥补目前实验课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中学生“吃不饱”的不足之处。将校内与校外,实验室与电视台、门户网站等联系起来可以扩大实验内容的范围,也避免了长时间操作的枯燥。总之,实验内容和时间的安排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使之趋向合理化。

二、提高实验课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业务能力

(一)实验课教师要具有责任意识,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管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树立责任意识是教师指导作用起效的第一步,以学生为本,将认真指导学生实验做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并切实地加以履行,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教师应掌握科学的指导方式,让学生容易接受,促进学生积极动手,主动思考,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不正确的操作和不良的学习习惯,正确的指导并督促加以改正。实验结果的验收和实验报告的批改要认真严谨,杜绝抄袭实验结果的不良现象发生。因此,指导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严于律己,坚决杜绝对待教学对待学生敷衍了事的行为出现,要以饱满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实验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由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知识更新比较快,教师在教学之余要通过进修、培训、自学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实验教学中要做到科学地指导。科学的指导方式要求教师首先具备组织整体实验教学进程的能力,对实验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好整体细致的规划,才能有效地掌控一切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从而顺利地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教师的语言讲解要简洁得当,不能拖泥带水的反复和表述不清。教师操作演示也要尽量娴熟简练,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实验课上的老师就是一个组织者,也更像一个导演,帮助学生树立编导思维外,还应该着重培养自己的职业魅力和人格魅力,发挥教师的榜样性作用,对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也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对待科学无尽的探索精神,甚至讲课的风格,操作的动作习惯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一、“编导型”主持人的目标培养期待

编导型”主持人既能够促进节目的发展,也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这也正是目前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所期待的目标。

二、“编导型”主持人的目标培养确定

主持人的个体目标培养与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是一致的,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主持人一定要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从“编导型”主持人的属性来看,“编导型”主持人并不是将编导与主持人的工作简单地结合在一起,二者并不是平行之后的统一,这里突出的是主持人,编导只是主持人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将要承担的二元角色,与传统主持人培养相比,“编导型”主持人培养的内容有所增加,开始由被动接受任务转化为主动参与节目的制作,在节目中,编导型”主持人真正融入了自己话语,不再仅仅是一个话语的传播者。“编导型”主持人需要参与的环节在增多。曾担任大型互动式娱乐节目《幸运52》的原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就是该节目的主要策划人,后改为《咏乐汇》,更是将主持人作为了节目的商标,与节目融为一体,此外,李咏还曾是《梦想中国》的总设计师。这里李咏就是典型的“编导型”主持人,主要表现在以主持人的形态出现,同时又具备编导意识和编导职能。由此可见,“编导型”主持人的目标培养,我们可以按照其职能进行确定,即节目实施的行为者和节目成型的思维者[2]。

三、“编导型”主持人的目标培养意义

当前,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接受理念已经从传统的“单一性”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变,广播电视行业正在进行人才转换和调整,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广播电视行业选拔人才的标准。因此,编导型”主持人已成为今后目标培养的重点,这对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转变观念,势在必行

社会需求是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归宿,人才有人才的结构,大学培养人才也要有适当的定位,办学理念不转变,办学模式不转变,就会与社会需求脱离的越来越远。对于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来说,开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念模式,确需认真反思,进行转变。

1.1确立自己应有的地位

一所大学的现有实力取决于办学历史文化、人才积累、物质积累、当前投入,也取决于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把自己的学校办成全国一流、排名前列的名校,是很多地方高校领导的雄心壮志。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纵观国际或国内大学的排名,绝不像体育比赛一样会杀出黑马,也不比地方官员一样可以迅速提高政绩。从全社会来看,人才有人才的结构,从全国的大学来看,也都有一个适当的定位。本文作者并不是反对名校理想,但本人更主张立足当前,脚踏实地。“地方”是劣势也是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才可以稳步向前。在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里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直接受这种名校理念支配,被要求短期内成长为全国知名专业,培养出编导演播全能的人才,这是不现实的。当然,很多情况下,领导层确立如此办学理念只为宣传鼓劲,并不意味着一定如此安排教学,但理念在此,对教学工作的实际限制是必然的。

1.2准确把握广播电视传播领域职业分类实际情况

广播电视编导虽然作为一个大学教育的专业,但在就业时又可以分为相当多的实际职务,这与其他许多专业是不同的。文科专业如中文、历史等本科生从业时一般不会要求专业内的特长,理工科的物理化学专业也大体如此。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实际就业时又可以划分为许多实际业务部门,如策划、发行、导演、编剧、摄像、主持人(现场)、撰稿、剪辑、制作、包装、播音、字幕、剧务、技术、外联等等,即使每人身兼两职,也需要十来个职务。在教学中,高校大都是把教学计划的所有课程开设一遍,考核合格,发毕业证,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有的高校在推介自己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时声称,“本校毕业生能在广播电视传播系统、文化部门、机关企业宣传部门从事广播电视编导、策划、制作、播音、主持以及摄影、摄像、音响、撰稿、编剧、广告、社教等方面的工作”,“大”而“全”是最突出的特征,什么都会就意味着略知皮毛,没有特长。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如此全才,地方高校更要立足于自己的优势资源,针对社会需求的实际职位培养学生的特长。比如原为理工科院校的,可以重点在制作和数字化视音频技术、传输技术等方面首先获得突破,师范和综合院校可以在撰稿、主持、评论方面体现特长,然后根据师资、设备积累情况进行拓展。

一、播客的概述

播客不同于博客,后者更加倾向于以文字和图像为信息载体,前者更多的是利用声音和图像作为信息载体,从信息的传播形式上来看,播客作为信息载体具有迅速、直观、易于理解等特点。广播电视编导相关知识十分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费尽心思想要将信息传递给学生,无奈由于信息的抽象性导致学生难以有效吸收,教学效果不佳,课下学生无法找到相关资料,难以在课下充实学习。播客在广播电视编导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率,为我国广播电视编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播客与广播电视编导间的联系

播客在广播电视编导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其对电视编导最大的贡献主要是有效实现了信息的传递与共享,用户可以通过播客实现资料的传递与交流。用户可以自行将相关信息制作成为通用格式并在播客上共享,其他用户可通过访问其个人播客浏览相关信息,不仅能够多次浏览,还能对需要的信息进行保存和下载。因此,广播电视编导职业的入门门槛直接被降低,从某种形式上来看,播客用户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都完成了自己作为编导的任务,为其他用户提供了广播电视材料,从某种意义上推动了广播电视编导行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将大量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编辑,并利用相关经验对信息进行更深一步的改良处理,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的可理解性和信息容量。从广播电视编导的工作内容来看,从事该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经验,工作人员需要在信息制作、主持、信息收集、信息处理等方面做到面面俱到。播客的出现首先丰富了信息收集渠道,播客用户都可以作为信息来源,另外对于一些业余广播电视编导人员来说,播客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以及学习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机会,从教育角度来看,不可所具备的独特的信息传递优势必将促使其成为教育的重要辅助方式。

三、播客在广播电视编导教学中的应用

(一)播客为学生提供的帮助

1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能够把信息以丰富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在这种形象教学中更好地感受各种元素,激发创造力、想象力。对于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观测的现象,多媒体可以生动形象地将其模拟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对抽象事物的客观认识,改善教学效果,有效得提高多媒体教学效率。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一些图形图像的学习可以更加直观地表现,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潜能,成为综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输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收者,这种单一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使得学生不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打破以往的时间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让枯燥的专业知识学习变得津津有味,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强调艺术的想象力,将其运用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能够增强教学的活跃性,有助于塑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专业知识,并且学会自如地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习充满兴趣。另外,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分组进行讨论,进行合作式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方便了师生交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些教学距离,难免给学生一种威严感,不方便师生之间的沟通。长此以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将会疏远,交流时间会越来越少,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教师除了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外,还可以运用网络手段建立学生群。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把相关资料上传到群内,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学习中需要用到的资料,方便了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善了师生关系,让教师成为学生最好的引导者。而且,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让广大师生在网络世界里吸取足够的学习资源,既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2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时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电教媒体的结合目前,在现代多媒体教学中忽略了传统电教媒体的运用,虽然计算机多媒体发挥覆盖了部分功能,但是传统电教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在运用各种媒体教学时,首先要了解媒体的特点,并且要学会充分地运用各种媒体。再就是选择媒体教学时,还需要坚持媒体功能性原则、教学需要原则,在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各种媒体,既要会运用传统电化教育媒体,又要充分发挥传统电教媒体的作用。传统的电教媒体主要是运用幻灯片、投影片来直观表现专业信息,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广播电视编导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但它始终不能够完全替代传统电教媒体,它们在功能特点上仍然存在差异。在运用传统电教媒体时,学生可以参与到幻灯片的制作中,从而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影视技术基础。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结合各媒体的效果,取长补短,并且要根据媒体的优势,让教学更加丰富生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者课堂中运用过多的影视片段等,对教学会产生反效果。虽然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也具备一定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手段没有过多动态的画面,容易让学生将精力集中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除此之外,教师采用口头传授教课,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疑难问题,然后教师便能够根据教学问题来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从而增强教学的灵活性。为此,要掌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课堂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完善教学效果。合理控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有一定的度,课件不能被直接作为电子板书的形式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过多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师还要学会使用多媒体课件,把握好课件中的视听比例,做好组织教学内容的配置,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还要加入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不要一味地重复以往的教学课件。在合理配置教学内容的同时,充分体现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有效地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质量。

3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传媒事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大大促进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要与时俱进,只有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巧妙地运用到专业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发挥两者的优势,更加完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

第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改革

一、编导专业公司化办学改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为适应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比较新的专业。“编导”既包含普通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的策划、编辑,也包含电影电视剧、电视栏目节目的编剧、导演工作,贯穿整个广播电视产业。当前,广播电视行业尤其是电视节目的制作普遍采用以编导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在逐渐形成的采、编、播合一趋势中,编导的作用举足轻重。笔者认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行公司化办学改革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从就业去向看公司化办学改革的可行性

一般而言,广播电视编导类人才较宽泛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以下几类:1.进入电视台或电台。从事记者、策划、节目编导、摄像、编辑、撰稿、制片、后期制作、剪辑,乃至灯光、场记工作,也可客串主持人或播音员。2.进入私营影视公司、广告公司或文化传播公司。从事后期剪辑和与具体拍摄相关的各种工作,比如灯光、声音、场记、导演助理、摄像助理等等。3.进入纸质媒体或网络媒体公司。从事新闻记者、摄影、摄像、编辑等工作。从以上人才出口来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出路更多的是在各种传媒公司中从事编导类工作。因此,学校实施公司化办学,依托专业背景,按照专业实体公司模式开展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等,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步入职场,提前熟悉职业要求,创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强的可行性。

(二)从办学现实看公司化办学的必要性

1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人才培养方向存在问题一些高校注重学科的交叉性,比较偏向文史方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技术方面。为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比较注重文化、文学方面的课程,对影视语言本体问题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再就是一些专业艺术学校非常注重技能化教育,以培养高技术水平的文艺人才为主要目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不同于一些分工比较细致的专业,缺乏一定的专业特色。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课程的设置包括许多环节,像公共通识课、专业主干课等。其中公共课主要包括计算机、英语、政史等科目,缺乏特色课程,而专业主干课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陈旧,不能适应当前的时代需求。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实践活动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场地安排不到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最主要的目标是人才培养,只有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才能确保人才质量。而在课程安排上,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当前的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为了理论知识进行教学,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重理论,轻实践”问题的发生。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师资力量出现匮乏。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师资力量的薄弱会影响专业教学质量,没有足够的教师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迅速的提高。尤其是在实践活动中,一些学生缺乏专业技能,达不到相关规定,而且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除此之外,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需要不断提高,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需要实践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而高校的用人机制不够完善,一些教师虽具有丰富经验,却因为职称、学历条件达不到要求而被拒之门外,从而阻碍了优秀教师队伍的扩展。而且多数教师在教学岗位上承担着比较繁重的任务,没有时间更新专业知识,缺乏教师进修的机会,不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2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措施

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在现代社会中,对人才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人员的全方面发展,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对于以往的培养目标,需要做出必要的调整。在进行培养目标的确立时,需要着重于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理念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还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素质,还要有良好的人品,只有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才能够适应当前工作需求。高校作为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一定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水平。另外,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拓展性教学,扩大学生的视野,多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投入到实践活动中。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安排,按照四个层次来划分。第一个层次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像电视导播、栏目设计等。第二个层次主要包括专业技术,像电视导播、后期编辑等。第三个层次包括综合性专业课程,包括电视制片、编导创作等。第四个层次主要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包括电视媒体策划、受众群分析等。另外,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过程中,还要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既要体现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对于掌握程度相对较低的学生要加强辅导,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许多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它的专业性十分强,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在一些程度上,对学生的考核及创作能力、制作水平来进行评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就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先通过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然后通过验证性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是创作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完善自身的能力。另外,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把重点放到专业课教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性,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给学生多一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进一步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扩大专业师资队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有效保障。高校只有具备规模庞大、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专业知识的教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除了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外,还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道德榜样。另外,学校要不断完善用人机制,给更多的优秀人才来高校教学的机会;不断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他们提供赴外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总结

综上所述,以往的广播媒体节目比较单一,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节目不断丰富起来,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越来越重要。目前,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课程不合理、实践与理论脱离、师资缺乏等多项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根据实际情况扩展师资队伍,确保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随着广播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改革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是当务之急。立足我国广播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从转变传统的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模式入手,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服务能力以及创新创业水平着眼,建构基于项目化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以冀能为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一个可具操作性的思路。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项目化教学;平台

广播影视教育作为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它的繁荣兴盛与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密不可分。然而,目前国内高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模式却无法适应日益发展的产业需求。主要体现在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培养模式不合理,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缺乏项目实践能力;人才获得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跟不上产业的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综合化、应用型、服务型需要,缺乏创意、创新和创业意识与专业能力等多方面。项目化教学的内涵:所谓基于项目化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就是围绕一个校内外实际性的生产活动项目,在校内外导师的双重指导下和跟踪评价下,使学生从影视创作的前期策划、导演、拍摄到后期的制作、包装合成等环节都能得到训练。

1项目化教学平台建设依据

(1)当前高等院校的广播影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操机会少,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需要,影响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一些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广播影视专业设置不是从社会需求出发,而是根据本校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胜任能力设置课程,因而过窄过偏,脱离社会实际。(2)目前,我国广播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大多停滞在传统的模式上,人才培养跟不上时代对该类人才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需求,培养的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并不是社会大量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与社会脱节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的提升。(3)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模式过于老化,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未来广播影视策划、制作与传播的中坚和人才资源,广播影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关系到高等院校的广播影视教育的水平,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创意创业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2项目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原则

1.少儿电视新闻节目概述

受到知识文化水平和生活圈子的限制,少年儿童很难像成年人那样通过读书、读报、读新闻类杂志和人际交往等途径获取信息,电视新闻的直观、可感、形象性和大众化,使之成为少儿了解新闻最方便、最快捷和最有趣的方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少儿每周至少看电视22个小时,远远超过了读书和看报的时间,中国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研究员卜卫曾对少年儿童在不同的需要下对媒介的选择做过一次调查,发现在需要了解新闻时,少年儿童选择电视媒介的占53.5%、其次是广播21.2%、报纸13.3%、书籍3.0%、其他11.7%,可见少儿了解新闻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报道。英国广播公司1972年开播专门针对9-15岁儿童播出的《新闻巡礼》,是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新闻节目;1995年10月1日,上海有线电视台创办了新闻节目《“小小”看新闻》,是我国第一个以少年儿童为收视对象的电视新闻节目,节目问世不久就受到舆论界的关注和支持,宣传部领导主张有远见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把新闻触角伸向儿童世界。虽然我国少儿新闻节目起步晚,发展较为缓慢,但目前已经有中央台少儿频道《新闻袋袋裤》、中国教育电视台《少儿新闻》、上海东方电视台《东视少儿新闻》、南京台《南京少儿新闻联播》、四川电视台《亮眼睛》、武汉电视台《武汉少儿新闻》等一系列具有一定开拓性和影响力的节目。

由于少儿群体特殊的认知能力和收视特点,少儿新闻的报道内容、形式、新闻语言选择都与成年人电视新闻有着很大差别,因此首先必须明确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特殊的定位和作用。

1.1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

作为专门为少儿制作的电视节目,它的定位是有其特殊性的,节目定位一般包括收视对象定位、表现对象定位和节目风格定位,我们先从这三个方面来看看少儿电视新闻的独特性。

1.1.1节目收视对象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