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思想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2 17:55:52

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思想范文篇1

所谓的人文主义教育其实并非一种完善的理论概念,而是一种随着人类的认知而不断进步完善的思想,面对不同的发展时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内容。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萌芽期(即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因为眼光的局限,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与认知也就十分有限,当时的教育界普遍重视以古典语言与古典学科作为教育的核心,认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培育出可全面发展的人才。[1]此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维多里诺认为,只有做到身心兼顾,德智并重,发展儿童个性与培养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教育,才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而现今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对于人才的素质教育,即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力,还应该具备高标准的整体素质,保证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可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还可以在该环境下有所作为。

二、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及实践能力

目前,英语专业已不再是文史科类学生的专长,众多理工类高校都已开设了这一专业课程,理工类开设该专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科技英语人才(包括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等),但由于长期的文理分科,致使理科学生擅长逻辑思维而缺乏人文知识,他们对语言的低敏感程度,让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明显弱于文科生。通过笔者对众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观察与研究发现,多数学生对于英语的自学与实践能力其实都不强,近八成学生的英语知识主要是依靠课堂上教师的教授来获得,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会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与实践。而在英语的实际应用中,学生长期受到哑巴英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影响,在英语的口语表达方面十分吃力,自主创新更是难上加难。[2]鉴于这种畸形的学习状况,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想方设法让学生掌握自学与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做到可以全面发展,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过去传统的语言教学思想认为,英语教学的要求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许多英语教师都十分重视语言教学,重视学生发音的准确性、语法的正确性及语言的流畅性,而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情况则不闻不问。换句话说,教师只注重学生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思维狭窄,知识局限且难以创新。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英语教师就要注重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贯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促进学校设置相关课程

在很多理工类高校,设置英语专业课程的主要目的其实还是为了辅助理工科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而中西方文化方面的教学却只是被作为一类选修课来对待,如此设置虽说是为了让理工类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专业理论,但这种教学却使得学生丧失了对于人文知识的普及。[3]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之下,虽然部分高校开始渐渐注重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贯彻,但到了真正开展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意识却被再一次忘却,殊不知这种忘却恰恰使得学生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降低了竞争力。

三、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途径

(一)应树立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教育,就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对于语言类知识的教学同样也不例外。英语教师作为语言教学的引路人,就更应该努力去改变自身对于教育的观念,让教学重新回归到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尝试以开放的思维态度去努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尽可能得到最大的挖掘。这种教育的探索与引领,会直接激发出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在对专业知识理解力得到提高的同时,自身思维也会得到拓展。

(二)使学生构建起合理的知识体系

在我国的理工科院校,很多学生在中学的学习阶段就被灌输了重理轻文的思想。在选择就读英语专业时,长期的理工科思维模式就会让他们在人文精神的理解与学习上变得很吃力。面对这类学生的学习状况,英语教师就要尝试着去改变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构架,让他们走出理工类数据式思考的模式,逐渐培养出对于人文精神的领悟。如此一来,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不会仅仅局限于对英语基础类知识的应用,而是要将学习的范围扩大,从整体上进行学习,包括学习人文知识与艺术理念在内的所有与英语相关的知识,以此来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4]如今的语言学习者是未来的语言工作者,所以,面对今后可能会遇到的所有与英语相关的常识,学生在早期的学习阶段就要试着去理解,去体味,真正做到对于英语的理解,而不是单纯地掌握。

(三)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

人文主义思想范文篇2

关键词:人文主义思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启示

1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流传到其它国家。人文主义这个称谓来源于“人文学科”,是由世俗学校设置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针锋相对的世俗文化。人文主义者的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当时反封建的主力军。

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1)用人性反对神权。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智力,可以创造一切,以此与神权相对立。“人性论”是人文主义者的理论纲领。

(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肯定现实生活,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幸福,从而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

(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者鼓吹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推崇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这是人文主义者主要的政治思想。

现代性的人文主义是在19世纪作为术语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问世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拨,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个性、不可预料性、非工具性等。现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弃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把人看作宇宙间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不是乌托帮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外,还是精神性的存在。但这种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台上,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规则。

2人文主义思想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创新人文主义特征,营造鲜活的人文教育氛围,直接体现人文主义理念与特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得以实现:

(1)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的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造就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人文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它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皆有学习潜力、学习天赋;学习应当是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自由学习等等。人文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文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其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在目前高校招生普遍扩招的形势下,由于学生的水平各异、学习能力各异、学习策略各异、学习动机各异以及普遍的师资匮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学习中心”或“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甚至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自主学习英语,从而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校园网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室时空限制,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展学习,需要学多久就学多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程度的学习材料,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进度,不断作出调整,并最终实现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

(2)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2004年4月份起,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院校试点实施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次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说为主,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上来。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改革的手段就是要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上课堂教学,来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改革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把现有的大纲朝着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方向改变;二是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三是改革评估方法。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具备以下优点:①大班授课与小班操练相结合;②课堂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相结合;③光盘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④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这些优点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有着天然的联系。

(3)改革评估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要求评估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众所周知,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根据被试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其语言能力,因此在语言测试中要充分考虑试卷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真实性(authenticity)、交互性(interactions)、影响(impact)和可实践性(practicality),利用测试的反拨作用来促进教与学的理念的变化,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良好的语言测试应该建立在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学习论和心理测量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它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并只能服务于教学工作。

3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必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移植国外二语教学理论;二是推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改革评估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只有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把单纯对教学法的研究转移到对教学法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双轨研究方向上来。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2]程晓堂.论自主学习[m].学科教育,1999.

人文主义思想范文篇3

论文摘要摘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经历了博雅教育、近性人文主义和现代科学人文主义等阶段,以人为本的核心渗透了现代教育思想,语言教学也不例外。二十世纪是人文语言教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学思想从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涌现出大批的人文主义教学法,具体教学方式有所不同,但教育的核心都指向学生的自我实现。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和发展

在古希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身心平衡发展而健全的人。古罗马继续并发扬了古希腊的文明,在教育上着重于利用文化来陶冶一个健康的人的理念。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喜好原则”、“亲身经历”、“适应个性”和“社会竞争”等教学理念和方法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彼得拉克、维多里诺及荷兰的伊拉斯谟等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倡自由教育,倡导博雅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关心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

近代人文教育思想伴随着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理性的人。20世纪下半叶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和创造型的人。人本化教育家主张“课程人本化”,“强调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提出“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学生中心理论。

在“人本化教育”逐渐走向极端并受到社会舆论质疑的时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了“科学人道主义”的概念摘要:“科学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是关心人及其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要通过科学对人和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做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实现[1]。

在历史的各个阶段人文主义思想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但“以人为本”的核心没有变。目前,中国提倡素质教育,正是人本主义的体现。

二、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

1、人文主义和语言教学结合的基础——认知和情感的需求

语言教学和人文主义思想的结合不是偶然的。正如亨特所言,“人文主义跟英语教学的关系由来已久”[2]。16世纪闻名的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阿卡姆就在语言教学中溶入了人文思想。他认为,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就是用文学去铸成人的心智[3]。在阿卡姆看来,拉丁文学中的一些经典著作凝聚了人类思想精华,而且语言风格美丽典雅,是铸造儿童心灵的最好的材料。

当代科学探究更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科学依据。认知是情感发生的前提,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心理学界较为一致的肯定。实证探究表明,诸如记忆、思维等人类认知加工过程都受到各种情感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约翰·舒曼,情感和认知是可区分但不可分割的[2]。神经生物学家安东尼·戴马西也断言摘要:“我们的情感生活是理智机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所以,语言学习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有智力和情感需求的完整的人来对待,既要扩展学生语言知识,也要加强情商的培养。

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情感因素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习得的影响,认为在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环境和气氛,学习者只有在放松和协调的状态下才能最有效地学习和把握语言知识。这从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语言活动中认知和情感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正是基于对认知结构的科学和心理的探究,现代语言学家积极推动人文思想和语言教学的结合,产生了不少人文主义教学流派。

2、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流派

人文主义教学思想认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全身心的参和来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罗杰斯在1969年就于《学习的自由》一书中概括出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摘要: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主动参和之势[4]。

较明确的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出现在二十世纪60-70年代。6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论,开创了听说法。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熟悉到外语教学中学生本身因素起着很大功能,强调外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最典型的教学流派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罗的“沉默法”,美国的教育家库兰的“集体语言学习法”,保加利亚人罗扎诺夫的“暗示法”等。虽然他们所提倡的教学形式和课堂活动全然不同,但共同点是将学生看成既有聪明又有情感的完整个体,重视学生自我意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常被统称为“人文主义流派”。从80年代起,教育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学生能力,90年代则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在这一背景下,人文主义心理学、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便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根据教授观点的差异,人文主义教学流派又可以分为浪漫人文主义和实用人文主义。

浪漫人文主义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鼓励学生发展自我。课堂教学应主要关注学生情感,经历和观点。学生要学的东西就在他们自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即是所有的教学活动的目标,无论是语法练习,考试和翻译,都是基于学生的经验。但当教学过于关注学生个人经验,学生接触到的语域和语体相当有限,所以这一教学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

斯戴威克是实用人文主义的代表。他认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态度,调整自己教学方法。教师应让学生发展和展示创新和合作能力,学会表现的自我和批判的自我的协调。在斯戴威克最近的著作中强调了教师对学生需要的关注。另一方面,斯戴威克还认为,过分强调人文方法会带来负面影响。在关注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决不能放弃自己的职责,即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技巧的把握。除了情感因素外,学生最重要的还应发展语言能力、记忆、动机和认知能力。

现代外语教学实践中,人文思想已经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除以上所述的人文流派外,许多教学流派也反映了人文思想,如认知教学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具体操作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从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斯戴威克的实用人文主义思想,是人文教育思想更理性化的表现。

三、人文主义语言教育对国内外语教学的启示

多年以来我过大学英语一直以大班为主,课堂教学多数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以考试为目标,尤其是全国性的

四、六级考试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风向标。这造成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标准过于理性化,教学过程重知识传授,轻学生需求,尤其是个体发展的需求。这和人文思想和素质教育的目标相距甚远。外语教学中提倡人文教学势在必行。

加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有助于打破英语教学的瓶颈,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加强人文性,要注重摘要:

(1)正确理解人文教学法的含义。人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以学生为中心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的指导功能必不可少,课程目标不能取消。人性化和语言教学不是格格不入的。语言技能的培养是在个体主观意志的调动下积极地语言习得。

(2)明确外语教育的目的。教师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在语言教学中融入人文观,指导学生意识到个体发展的需求,既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恰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要勇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变被动为主动。课堂形式要多样化,促使学生动手又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商和情商。要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得到表现自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摘要:

[1edgarfaureetallearningtobe[cparis摘要:unes

co,1972.26。

[2范琳,试论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摘要:58-62。

人文主义思想范文篇4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和发展

在古希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身心平衡发展而健全的人。古罗马继续并发扬了古希腊的文明,在教育上着重于利用文化来陶冶一个健康的人的理念。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喜好原则”、“亲身经历”、“适应个性”和“社会竞争”等教学理念和方法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彼得拉克、维多里诺及荷兰的伊拉斯谟等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倡自由教育,倡导博雅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关心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

近代人文教育思想伴随着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理性的人。20世纪下半叶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和创造型的人。人本化教育家主张“课程人本化”,“强调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提出“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学生中心理论。

在“人本化教育”逐渐走向极端并受到社会舆论质疑的时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了“科学人道主义”的概念摘要:“科学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是关心人及其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要通过科学对人和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做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实现[1]。

在历史的各个阶段人文主义思想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但“以人为本”的核心没有变。目前,中国提倡素质教育,正是人本主义的体现。

二、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

1、人文主义和语言教学结合的基础——认知和情感的需求

语言教学和人文主义思想的结合不是偶然的。正如亨特所言,“人文主义跟英语教学的关系由来已久”[2]。16世纪闻名的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阿卡姆就在语言教学中溶入了人文思想。他认为,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就是用文学去铸成人的心智[3]。在阿卡姆看来,拉丁文学中的一些经典著作凝聚了人类思想精华,而且语言风格美丽典雅,是铸造儿童心灵的最好的材料。

当代科学探究更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科学依据。认知是情感发生的前提,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心理学界较为一致的肯定。实证探究表明,诸如记忆、思维等人类认知加工过程都受到各种情感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约翰·舒曼,情感和认知是可区分但不可分割的[2]。神经生物学家安东尼·戴马西也断言摘要:“我们的情感生活是理智机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所以,语言学习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有智力和情感需求的完整的人来对待,既要扩展学生语言知识,也要加强情商的培养。

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情感因素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习得的影响,认为在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环境和气氛,学习者只有在放松和协调的状态下才能最有效地学习和把握语言知识。这从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语言活动中认知和情感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正是基于对认知结构的科学和心理的探究,现代语言学家积极推动人文思想和语言教学的结合,产生了不少人文主义教学流派。

2、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流派

人文主义教学思想认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全身心的参和来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罗杰斯在1969年就于《学习的自由》一书中概括出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摘要: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主动参和之势[4]。

较明确的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出现在二十世纪60-70年代。6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论,开创了听说法。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熟悉到外语教学中学生本身因素起着很大功能,强调外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最典型的教学流派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罗的“沉默法”,美国的教育家库兰的“集体语言学习法”,保加利亚人罗扎诺夫的“暗示法”等。虽然他们所提倡的教学形式和课堂活动全然不同,但共同点是将学生看成既有聪明又有情感的完整个体,重视学生自我意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常被统称为“人文主义流派”。从80年代起,教育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学生能力,90年代则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在这一背景下,人文主义心理学、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便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根据教授观点的差异,人文主义教学流派又可以分为浪漫人文主义和实用人文主义。

浪漫人文主义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鼓励学生发展自我。课堂教学应主要关注学生情感,经历和观点。学生要学的东西就在他们自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即是所有的教学活动的目标,无论是语法练习,考试和翻译,都是基于学生的经验。但当教学过于关注学生个人经验,学生接触到的语域和语体相当有限,所以这一教学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

斯戴威克是实用人文主义的代表。他认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态度,调整自己教学方法。教师应让学生发展和展示创新和合作能力,学会表现的自我和批判的自我的协调。在斯戴威克最近的著作中强调了教师对学生需要的关注。另一方面,斯戴威克还认为,过分强调人文方法会带来负面影响。在关注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决不能放弃自己的职责,即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技巧的把握。除了情感因素外,学生最重要的还应发展语言能力、记忆、动机和认知能力。

现代外语教学实践中,人文思想已经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除以上所述的人文流派外,许多教学流派也反映了人文思想,如认知教学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具体操作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从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斯戴威克的实用人文主义思想,是人文教育思想更理性化的表现。

三、人文主义语言教育对国内外语教学的启示

多年以来我过大学英语一直以大班为主,课堂教学多数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以考试为目标,尤其是全国性的

四、六级考试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风向标。这造成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标准过于理性化,教学过程重知识传授,轻学生需求,尤其是个体发展的需求。这和人文思想和素质教育的目标相距甚远。外语教学中提倡人文教学势在必行。

加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有助于打破英语教学的瓶颈,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加强人文性,要注重摘要:

(1)正确理解人文教学法的含义。人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以学生为中心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的指导功能必不可少,课程目标不能取消。人性化和语言教学不是格格不入的。语言技能的培养是在个体主观意志的调动下积极地语言习得。

(2)明确外语教育的目的。教师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在语言教学中融入人文观,指导学生意识到个体发展的需求,既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恰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要勇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变被动为主动。课堂形式要多样化,促使学生动手又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商和情商。要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得到表现自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摘要:

[1edgarfaureetallearningtobe[cparis摘要:unes

co,1972.26。

[2范琳,试论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摘要:58-62。

人文主义思想范文篇5

关键词:人文主义;人文贸易主义;企业社会责任

人文主义思想最早起源于中国。第一次出现“人文”一词的《易经》中这样阐述:“刚柔相济,天文也;文明以至,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使中国的人文思想源远流长。系统化的人文主义思潮则开始于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其后经历了两个阶段:从传统的人文主义到现代的人文主义。每一次人文思潮的变革都是人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性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代表了人类思想的解放,其思想精华渗透人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影响人类价值体系的重要因素,其中,也包括了企业的价值体系。正因如此,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在两次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也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从古典经济观到现代社会经济观。可以说,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逐步赋予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理性内涵。

一、传统人文主义与企业的古典经济观

传统的人文主义观是人文主义思潮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它以世纪波及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为标志,是一次人类思想的解放运动。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传统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自由、平等,反对神学统治,反对上帝主宰一切。主张以人为中心,依靠人的创造力追求美好生活。应该说,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传统的人文主义在一定时期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冲破封建专制束缚的强烈愿望,对于西方的生产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受传统的人文主义观念的影响,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物质财富被视为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财富的最大化积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个人乃至集体价值的评判标准。在传统的人文主义观念的影响下,人们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以求人类向自然界攫取更多的物质财富,形成了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的古典经济观。古典的经济观认为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经济组织,其基本的职责就是在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为股东创造最大的利润,这是传统的经营环境下基于“投资——生产——销售——赚取利润”的单向循环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经济责任的认识。古典的经济观使企业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过于单纯和僵化,过分强调企业作为经济单位的逐利性,忽视了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自然发展的统一性。其结果是: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资源日趋匮乏,劳资关系逐步紧张,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消费观念的改变,企业社会责任的古典经济观开始受到质疑。

二、现代的人文主义与企业的现代经济观

现代的人文主义思潮产生于20世纪初,现代的人文主义学者围绕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哲学反思,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出发,对长期以来占据领导地位的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关注人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要改变关于伦理道德的传统观念,即伦理道德不是人类的专利品,应扩展到人之外的自然界的事物,人有义务保护自然和社会环境,否则是不道德的,将受到社会的谴责。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全球性生产和经营活动在推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全球环境遭遇持续恶化与东道国广大劳动者权益的损害,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受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有了深层次的改变,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形成了现代社会经济观。现代社会经济观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联系,认为企业的责任不仅仅是利润的增加,还有增加和保护社会财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应当转变,以维护消费者利益、劳工利益和环境利益为宗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完善劳动法,保障劳工权益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中国劳工状况的改进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不少企业习惯于追求短期利润。置企业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例如:强迫工人加班,拖欠工资,工资水平低于最低要求等。另据报道,2003年全世界产煤约50亿吨,死亡约8000人,我国产煤17.6亿吨。死亡6702人,产煤量占世界总量的35%,但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近80%。此外,环境污染、假账、假冒伪劣商品、豆腐渣工程等现象层出不穷,其巨大的外部负效应也危害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实施现状另人担忧。尽管sa8000在中国的逐步实施将迫使中国企业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然而外在强制性力量的约束具有空间、时间及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单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实施状况。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只有企业转变观念,树立人文贸易主义观念,实现价值理念的理性转变,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视为有机的整体,才能从自发到自觉,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三、人文贸易主义与企业的自觉社会责任观

作为贸易领域新的价值取向,人文贸易主义是新的人文主义在贸易领域的体现,它强调: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应当是和谐与同步的发展,现代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也应当是和谐的统一,即企业的经济活动不应仅仅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应体现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其理想目标在于实现企业、社会、自然三者可持续发展。随着sa8000进入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此,学术界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姑且不论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试图对发展中国家设置贸易壁垒的主观意图,仅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实施的初衷和本质来看,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合理性与积极性。在我们不断强调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贸易主义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它将促使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定位,自觉关注社会责任,寻求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均衡,有利于形成科学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人文贸易主义:现代企业社会责任观的理论支撑。

首先,“经济人”假定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长期以来制约着经济学的思想和理论。“经济人”假定强调各个经济主体的任何行为都是在理性权衡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做出的抉择,经济人只考虑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考虑社会利益,对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可能造成的资源耗费、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也不予考虑。这客观上助长了企业的短视行为,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人文贸易主义摒弃了企业的纯经济人的假定,强调企业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企业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承担着创造利润的责任,更具有造福社会的责无旁贷的义务,企业的行为不仅应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更受道德规范的制约。

其次,资源的“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虽然肯定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但都认为这种相对稀缺性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来弥补,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和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都以劳动力为投入的唯一要素,暗含自然资源不受限制的假设,h-o模型虽然考虑到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其结果,却鼓励了各国为增加物质利益,在世界范围内掠夺自然资源。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并不构成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一论调无疑助长了了人类为追求财富的最大化而对自然资源毫无吝惜的掠夺之风。人文贸易主义强调资源的相对稀缺性,更强调自然资源的绝对有限性,认为企业的生产和活动应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立足点,并且应该结合环境成本来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最后,西方经济学在对市场条件下资源配置的问题进行研究时,形成了关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最优理论。帕累托最优理论认为,当整个经济社会不存在使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不受损的帕累托改进时,整个社会便处于均衡状态之中。帕累托最优理论的着眼点仅仅在于人与人之间资源与福利的分配问题,强调“人”的世界的均衡状态,割裂了“人”的世界与自然世界辨证统一的关系,忽视了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自然世界对“人”的世界的潜在报复。人文贸易主义将自然环境纳人经济的均衡体系中,认为现实世界真正均衡的状态应该是企业、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任一因素的忽视都将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的行为不仅不能威胁其他主体的利益,更不能损害自然环境,企业肩负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

2、人文贸易主义: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均衡。

企业的经济理性强调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单位,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应当追求利润最大化,力图以最小的代价去追逐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企业的道德理性则注重一种“人为秩序”的构建,这种“人为秩序”即社会的道德体系对企业行为的约束,强调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使社会和谐的发展。企业出于道德理性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又必然导致企业社会成本的增加,这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相矛盾,因此,企业面临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两难局面。

于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承担社会责任与寻求利润最大化似乎构成了企业难以平衡的矛盾,二者在运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矛盾与冲突。导致企业与社会的非均衡发展。而人文贸易主义认为企业的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并非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反,二者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企业的价值体系。首先,经济理性需要道德理性对社会秩序和自然规律的维持,道德理性依赖经济理性创造的物质基础。完全的经济理性将导致市场经济道德的缺失,引发社会危机,进而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完全的道德理性将使企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企业作为经济主体的特性将被掩盖。因此,绝对的经济理性与绝对的道德理性都是不现实的,企业需要寻求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均衡。其次,人文贸易主义并不否认企业经济理性存在的合理性,而是强调企业的经济活动同时要兼顾社会、自然的利益,不能损害社会的利益,不以削弱另一部分社会主体的发展能力和自然利益为代价,应注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三、人文贸易主义摒弃了人为割裂企业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的传统思想,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体,企业则是这个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不仅包括利润的增加,竞争能力的提高,还包括企业与社会有机体的整体协调能力,对社会的贡献程度,社会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延续,属于企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3、人文贸易主义:现代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理念。

人文主义思想范文篇6

论文摘要: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人文主义思想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剖析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际,认为人文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1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流传到其它国家。人文主义这个称谓来源于“人文学科”,是由世俗学校设置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针锋相对的世俗文化。人文主义者的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当时反封建的主力军。

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1)用人性反对神权。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智力,可以创造一切,以此与神权相对立。“人性论”是人文主义者的理论纲领。

(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肯定现实生活,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幸福,从而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

(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者鼓吹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推崇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这是人文主义者主要的政治思想。

现代性的人文主义是在19世纪作为术语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问世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拨,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个性、不可预料性、非工具性等。现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弃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把人看作宇宙间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不是乌托帮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外,还是精神性的存在。但这种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台上,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规则。

2人文主义思想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创新人文主义特征,营造鲜活的人文教育氛围,直接体现人文主义理念与特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得以实现:

(1)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的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造就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人文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它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皆有学习潜力、学习天赋;学习应当是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自由学习等等。人文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文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其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在目前高校招生普遍扩招的形势下,由于学生的水平各异、学习能力各异、学习策略各异、学习动机各异以及普遍的师资匮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学习中心”或“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甚至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自主学习英语,从而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校园网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室时空限制,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展学习,需要学多久就学多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程度的学习材料,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进度,不断作出调整,并最终实现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

(2)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2004年4月份起,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院校试点实施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次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说为主,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上来。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改革的手段就是要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上课堂教学,来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改革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把现有的大纲朝着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方向改变;二是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三是改革评估方法。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具备以下优点:①大班授课与小班操练相结合;②课堂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相结合;③光盘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④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这些优点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有着天然的联系。

(3)改革评估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要求评估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众所周知,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根据被试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其语言能力,因此在语言测试中要充分考虑试卷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真实性(authenticity)、交互性(interactions)、影响(impact)和可实践性(practicality),利用测试的反拨作用来促进教与学的理念的变化,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良好的语言测试应该建立在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学习论和心理测量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它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并只能服务于教学工作。

3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必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移植国外二语教学理论;二是推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改革评估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只有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把单纯对教学法的研究转移到对教学法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双轨研究方向上来。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2]程晓堂.论自主学习[m].学科教育,1999.

人文主义思想范文篇7

当我们在翻阅英美文学的经典名著时,不难发现,总有一条隐藏的线索贯穿于整本著作的始终,在英美文学的创作原则中,他们将文学的最终归宿归源于“人”的发展,从而进一步通过文学的表达形式来对人性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和挖掘,文学和人性的相互作用循环往复,从而推动文学的发展和加深对人性本质的感悟,这也暗合英美的“文学即人学”的创作观点。每当我们阅读英美巨著时,通过自我分析探究出作品中人性的光辉形象,往往会被深深地折服,这种将人文主义纳入文学创作最深处的创作原则,不能不令我们发出由衷的慨叹。

二、人文主义的概述

人文主义的宗旨是追求人性的解放,萌发于古希腊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发展和宣扬,在当时的英美世界,这种思想完全以一种普世文化的姿态占据着英美文化体系首要地位。在这种文化价值体系当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由以神为本转向为以人为本。到现代,人文主义指的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意义、地位、特性、价值等理论和学说,其思想菁华在于以人为本,以纯真的爱和天赋的善追求人类的最大福祉。人文主义的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本的关怀,提倡宽容,抵制暴力,注重维护个人的尊严,主张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由平等的哲学思潮。而在英美文学的表达思想中,人文主义的主要表现为对于人性解放的追求和对泯灭人性的思想和行为的抵制和反抗。

三、英美文学中人文主义的发展

(一)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文学中人文意识的萌发瑞典著名的古希腊文化研究专家安?邦纳曾经说过:“‘人’和‘人的意识’是古希腊文明的原点和最终之归宿。”古希腊最早的文学形态是希腊神话,作为希腊文化的稚嫩期的产物,已经将最原始的人本位意识渗透到作品创作当中,这也成为后来希腊文化中民族精神的核心构成文化要素。当人类掌握了立体行走的能力时,最初因为生存能力的低下而形成的群居生活使得建立起了人与集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人本位主义,换句话表示也就是这种文化是对个人权利的维护和尊重。在这种文化形态下,诞生的古希腊文学呈现出一种放纵原欲、张扬个性、肯定人的生命价值和世俗生活的文体特征。在古希腊神话当中,神和半神不是完美无缺的形象,神和半神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形象是敢爱敢恨、恣情纵欲、为所欲为。这就真切的反应出那个时代古希腊人民强烈的人本位主义,人本位主要体现在意志宣扬和情欲的宣泄。例如古希腊神话中的万王之王宙斯的妻子就有七位:墨提斯、忒弥斯、欧律诺墨、德墨忒尔、摩涅莫绪涅、勒托、赫拉,而这七位妻子并不都是和宙斯处于一个辈分地位上,甚至有宙斯的姑姑。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作品从另一个层面表现出来的是希腊人民追求个体生命价值和张扬个性的反映。当然,作为古希腊文化的继承,古罗马文学中所体现的精神也存在这人本位主义的意识。人本位意识的继承发展,对后世英美文学的产生和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经历洗西方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人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打压,但是人本主义再次爆发的根源并没有断绝,直到“文艺复兴”时期。

(二)文艺复兴,人文意识的兴盛在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对对西方古典文化的复兴,在精神上则是对人本位主义的复兴,在此我们将人性的解放称之为“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学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现实文学,其突出代表了整个文艺复兴时西方的文学成就。莎士比亚作为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作家,其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平代表了整个西方文学的高度,而《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的巅峰之作。透过《哈姆雷特》,我们来从中挖掘文艺复兴时期乃至现在文人主义对英国文学的深远影响。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思想下塑造的完美人文主义执行者。作品中,通过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的悲剧冲突来反应出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的尖锐矛盾,通过宫廷政变、新政的黑暗统治等艺术情节,展示出社会的黑暗。当然,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代表,哈姆雷特同很多先进人物一样,崇尚科学与理性,反对迷信,在作品中,当父亲的灵魂再现时,哈姆雷特仍能够理性地思考,提醒自己要寻找的是“切切实施的证据”。他也说:“能够把感情和理智调整得那么适当,命运不能把他玩弄于指掌之间。”哈姆雷特是一位才华多艺的学术性王子,在其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人文主义的优点和不足从其行为和语言中得以折射出来。在其个人成长的历程中,其将自身的不幸归结为人生苦难是普遍存在,当看到混乱的宫廷政治,则将自身的复仇使命上升到了国家的复兴希望,从而体现出哈姆雷特希望改造世界和完善世界的美好愿景,这正是人文主义世界观的体现。在作品中,我们会经常发现这样的语句:世界是一所巨大无比的牢笼;宫廷是一所荒芜的杂乱花园,那里的毒虫与恶草茂盛无比等。这些意象象征性地告诉我们,上帝失落了,而魔鬼却活着,世界变成冷酷的世界,变成一个颠倒的时代,这是悲剧的关键之显现:一个处于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体的毁灭。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还体现在其使命的完成上,因为天生的思想者气质,使其并不具备成为一个合格的王子和外来国王的胆略和气度。正因此,其复仇计划一拖再拖,屡失良机,例如在在克劳狄斯忏悔的时候,他完全有能力有机会把罪恶的国王杀死,而他却以为克劳狄斯是在向神忏悔,这个时候杀死他不仁慈,会受到神的责怪,从而反映出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当国家危在旦夕,哈姆雷特面对黑暗的朝堂,其人文主义般的生活愿望破灭了,但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并没有在其身上消失,反而成为为国奋斗的精神动力。他认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是改造这个混乱的国家和世界,这种思想正体现了人文主义崇高的理想。在作品中,莎士比亚还表达了他对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尖锐地抨击了社会上层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残忍。反映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和反封建腐败的思想。

人文主义思想范文篇8

1.创设情境,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历史概念是历史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人们对具体历史事物通过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而形成的。因此,历史概念的内涵是概括而深刻的。对正处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高中生而言,要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需要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教学中笔者提供了薄伽丘《十日谈》中绮思梦达冲破门第观念,与亲王侍从相恋的故事、皮科•德拉•米兰多拉《论人的尊严》讲演的节选及反映当时意大利人对假发等装饰品追求的现象等三则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上述材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怎样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价值取向?据此,你认为该如何定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通过上述情景设置,引导学生置身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社会场景中,把抽象的人文主义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反对神权统治,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内涵。2.重返现场,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外延。任何历史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维度,完整地理解历史概念还需准确理解其外延,否则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就容易片面和孤立。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返历史现场,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理解历史概念。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反映中世纪末意大利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等社会现象的典型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材料反映了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与当时人文主义的兴起有何内在联系?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当时欧洲社会的现状:经济上,庄园式自然经济强大、教会占有地产最多,同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资产阶级兴起;政治上,国家分裂、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统一的中央集权和城市自治出现、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思想文化上,神学垄断精神生活,同时大学人文主义教育兴起;社会生活上,神学控制社会生活,同时市民开始追求现世享乐。由此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欧洲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的时空中具体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产物,并进而推动欧洲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构段落时空,理解历史概念的变化与延续

1.微观视角,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演变。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历史事物反映的历史概念也是动态而非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否则学生容易造成困惑。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阅读有关薄伽丘《十日谈》中绿鹅的故事,观察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大卫》的细节,并阅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赞美人的内容等材料,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材料反映文艺复兴不同时期对人的赞美有何异同?为什么?通过生生合作与师生合作,使学生认识到: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讴歌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人的自由个性,积极追求现实幸福和世俗享乐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但在不同时期,其具体表现有所区别:14世纪时期,薄伽丘侧重于肯定人的本能欲望;15、16世纪,米开朗琪罗侧重于赞美人外在的自然美;而16、17世纪,莎士比亚则大力讴歌人性内在的丰富感情与高尚尊严。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期间文艺复兴运动波及范围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人文主义自然也随之逐步深化。2.宏观角度,认识不同历史阶段人文主义的延续变化。任何历史事物总是与相邻的历史事物相联系,而不会孤立地存在于某一具体的时空点上。因此,教学中应将历史概念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概念的发展趋势,进而帮助学生认识历史演变的内在规律。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为原点,通过问题探究将学生的思维向前和往后延伸:(1)你认为文艺复兴运动是人文主义的复兴还是发展,为什么?(2)为什么人们一般将启蒙运动而非文艺复兴运动当做西方人文主义的成熟阶段?说说你的理解。通过点拨、总结,不断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研究,继承了古希腊人文主义中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与作用的思想,主张以人为中心,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复苏与发展。但与启蒙运动相比,文艺复兴运动的革命性相对较弱。文艺复兴运动主要反对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及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企图借助民族统一的君主专制政体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启蒙运动除了反对教权主义外,还强烈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提出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并以这些理念为指导,建立反映资产阶级愿望的政治制度。因此,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更为完整。通过上述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从西方人文主义发展演变进程中整体认知人文主义这一历史概念,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认识。

三、联系特定时空,体会历史概念的统一与多样

历史概念是一系列历史事物共同属性的反映。教学中我们较多关注历史概念的共性,而忽视历史概念的个性。事实上由于历史事物产生的时空不同,历史概念既有共性,亦有个性。因此,教学中还应联系特定时空,体会历史概念的统一与多样,以更有利于准确把握历史概念。为此,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两个维度展开教学。1.分析同一时期中西人文主义的不同走向。以文艺复兴为中心,建构14——17世纪中西历史发展的体系框架,认识同一时期中西人文主义的不同发展走向。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阅读但丁和王夫之对人的阐述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问题:(1)比较两则材料,概括意大利人文主义人本观与明清之际儒家人文观的异同。(2)为什么东西方相似的文化现象其命运却截然不同,西方的人文主义成为激荡社会的文化思潮,而中国的人文主张却“胎死腹中”?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通过探究可以发现:东西方的思想家都抨击了原有统治思想中的非理性成分,歌颂了人的价值与欲望。但西方人文主义者歌颂的是具有独立个性与自由意志的个体的人,而明清思想家主张以封建礼教制约人的私欲,歌颂的是恪守封建儒家伦理规范的人。之所以当时东西方的思想具有相似性,主要是由于它们都兴起于东西方的社会转型时期。而两者的历史影响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所处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及思想来源不一样。2.不同时期中西方人文主义的不同特征。以人文主义为主题,分析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时期中西方人文主义的不同特点。具体教学环节如下:呈现材料: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强调政治机关是为全体人民的,每个人都是为社会国家做有益工作的人。他就把个人与社会相联系,把个人解放与民族救亡相联系。新文化运动所举起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大旗,也就指向了民族的救亡图存。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传统。——李海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比较》探究问题: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从材料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侧重于民族的救亡图存,强调个人价值与民族利益相结合,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则侧重于个人主义,重视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差异,主要是因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产生是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和必然要求,而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则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爱国志士们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结果。

总之,时空观念对准确理解历史概念,构建历史联系,进而准确认识历史规律有着基础性的作用。重返具体时空,挖掘历史概念与时空背景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建构阶段时空,侧重时序观念,在动态的时空发展中理解历史概念的发展演变;联系特定时空,侧重空间观念,还原历史概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目前,如何运用刚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以达成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一线教师应该积极面对的问题。上述实践只是笔者对运用时空观念进行历史概念教学的一次尝试,愿为抛砖引玉。

【注释】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09页。

[2]赵恒烈:《如何纠正学生掌握的历史概念中的常见错误》,《历史教学》1963年第5期。

人文主义思想范文篇9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环境不平衡发展的情况严峻,我国粗放式的贸易发展模式加剧了这一局面。在思考如何融入人文贸易发展的这一时代大潮流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落实中央提出的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外经贸工作的实践,探索借助发展人文贸易提升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的新思路,研究抗衡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人文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对策,从而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战略转变。同时,研究我国如何发展人文贸易,“以人为本”,使人类活动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向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环境”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一)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及发展

从人文主义对经贸思想的影响分析,人文主义的发展分为传统及现代人文主义两个阶段。

系统化的传统人文主义始于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时期,其主要特征是“肯定世俗人生的意义,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推崇人的价值与个性解放;留意人的精神潜能;重视人的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主张运用人的知识来造福人生;建造一个人类幸福的理想家园。”传统的人文主义是一种传统的主体主义,即“人本主义”,把人确立为价值原点,认为人在一切事物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是一切事物的衡量尺度。与传统人文主义思想相伴而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于西方社会的一种经济贸易思想。15世纪初,正当文艺复兴运动进入初期发展阶段之时,重商主义兴起,其发展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实践为重的传统人文主义思想。

现代人文主义反对传统的主体主义,它更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环境,一种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建立在对人性尊重的基础上追求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理性态度,具有强调人的作用和地位,关怀人的历史境遇,致力于人与人的平等、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和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特点。概言之,现代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人性需要,并在深沉思考的基础上去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态,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对美好、真理、自由、民主、公正、仁爱、宽容、和谐等的追求。因此现代人文主义谋求的不是短时的经济利益,而是人类的终极幸福。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发展,如可持续贸易理论、绿色贸易理论及wto框架下技术标准、社会标准、劳工标准等关注人性化的贸易制度变迁与安排,也逐渐显现出现代人文主义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在现代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内形成了贸易人文化的价值观。国际贸易人文化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对传统贸易观缺陷的矫正,是指在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一系列活动中,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尊重人的生命及其价值,以保障人的幸福和尊严为目的,协调效率与公平、技术与人性、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使人类活动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贸易发展观。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强调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要关注人的身心健康;保持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及人类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传统人文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以gatt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宗旨之一是“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过分地强调人的“主体性”一方面导致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根本大计,对今后全球的稳定和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对传统发展观和传统贸易理论进行反思的结果

传统发展观的前提是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的无限性,而基于完全竞争市场假设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也认为,各国只要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就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增进社会财富和提高社会福利。实践证明,自由贸易确实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另一方面,人们逐步认识到,这种基于资源和要素主导型的传统发展观忽略了环境保护的成本,是导致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低价低质竞销的粗放型贸易发展模式在较低社会标准(如劳工标准)的基础上不仅恶化了贸易条件,也损害了工人的身心健康。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倡导用环境标准、社会标准等原则来约束贸易自由化,探讨现代人文主义精神下自由贸易对社会财富和福利的“现实”增长。

(二)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对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基于共同利益和愿望,旨在通过权威或约束性制度安排或规范,以促进全球福利和提高交往效率的国际机制变迁,推动着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wto建立后,国际贸易体制也进入了问题结构模式与国际组织模式并存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多边贸易体制中议题的扩展和延伸呈现两个特点:一是由边境措施向各成员方国内政策延伸,即议题由直接关注限制市场准入的贸易措施,转向各成员方的补贴、政府采购、环境、知识产权等国内立法,甚至有进一步向劳工、人权等社会标准的立法进行延伸的趋势;二是由针对贸易本身转向与贸易有关的问题,如贸易和环境、贸易与竞争等。这为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在各国的关注和努力下,极大地促进了其发展;并且以wto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中争端解决机制、政策审议机制的完善,为防止个别国家利用国际贸易的人文化为幌子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保障,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国际贸易人文化是对人的生存环境和贸易关系进行国际协调的产物

“制度是人所创立的众所周知的规则,其目的在于抵制人可能有的机会主义行为。”由于国际贸易使实施较低社会标准的国家工人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恶化及环境资源的负外部性、市场失灵导致的治理环境的成本和收益不对称等等,为了避免各国免费搭车的费用规避心态及建立在不同生产标准上的“不公平贸易竞争”,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国际绿色、社会规范对贸易与人的生存环境关系进行协调。协调的进程实质上就是现代人文主义与国际贸易准则相融合的过程,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

(四)国际贸易人文化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有关

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进程实质上是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相伴而生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是20世纪末国际贸易领导中出现的重要现象,随着多边贸易体制的完善,wto的贸易自由化原则、非歧视原则使得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贸易壁垒作用大大削弱。发达国家转而借助于wto的例外原则,即允许以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健康为由设置一系列标准,于是各种社会标准、技术标准、环境标准应运而生,取而代之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法律手段。因此,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人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新贸易保护主义披上“人文化”的外衣,采用“人文化”的保护手段(社会标准、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与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关税、配额等)的暂时性、短期性相比,有演变成为长期性、定型化制度机制的趋势,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将注定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冲突和妥协中发展。

三、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1.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

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因此,从哲学意义上讲,该假设其实是基于人本主义、功利主义的,把人看作是理性、自利、谋求利益最大化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从“边际革命”以来,几乎不再把经济伦理问题纳入正式的或称标准的经济分析之中。究其因,至少有一点是重要的,那就是理性的自利行为被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点,而效益最大化的追求似乎成为经济行为的全部内容,其余则都是次要的、非本质的。

国际贸易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影响。然而,这样的趋势并不能客观把握经济事实,因而也不断受到冲击,当“经济人”基本假说之局限越发显现,“不讲道德”倾向的“经济学”越来越受到质疑批判;经济发展的冲突还不仅仅表现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人人关系),而且直接冲击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天人关系),带来人性、情感需求与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成人文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2.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

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不管是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还是h-o模型等)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

假设生产商品a产生不利的外部效应(环境污染),并且只对生产国的公民造成影响(也就是没有国际间的污染转移)。对于进口国,我们已经发现,贸易的开展减少了国内对商品的产量,因此环境的外部效应也减少。对这个国家而言,将外部效应考虑进来,更加肯定了关于自由贸易有利的诊断。但是,对出口国而言就不是那么清楚了。产量的提高使得外部费用增加,从而降低了贸易带来的净收益。污染外部效应的增加可能大于出口顺差带来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该国面临福利的净降低。因此,需要获取进一步的信息来得出贸易是否对出口国(或者是全体国家)有利的明确结论。尽管如此,生产的外部效应的存在减弱了自由贸易的作用,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自由贸易是否是一个使福利最大化的制度框架成为争论的焦点,runge(1985)分析指出,国际贸易的增长往往增加人均gdp规模,但如其他条件相同,环境危害的程度与经济产量和gdp正相关。另外一个理由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跨越国境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过程必然产生环境污染的国际转移,贸易的自由化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后果,并增加控制环境恶化的难度。

因此,对传统自由贸易效应的质疑过程中,特别是在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贸易利益评价标准的科学性日益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国内禁止产品出口或对外投资问题及缔约国和非缔约国不同待遇对非歧视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提出了挑战;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还有数量限制是否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等。众多的多边、双边环保协议,大量的国家环保法规、政策和措施与现有的多边贸易存在很多不协调之处,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国际贸易人文化考验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较量

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积极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将环境成本纳入贸易利益的评价体系中去,阻止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也考验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较量,从是否应该将贸易与环境议题纳入wto新一轮谈判议程这一激烈争论中也可略见一斑。以美国、欧盟为主的发达国家积极倡导,因为如果在wto中进行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谈判,要求各成员实施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发达成员就可以阻止发展中成员低环境标准和低附加值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发达成员可凭借自身在经济实力和环保科技上的优势,在庞大的国际环保市场中占据领先位置。而发展中成员(包括我国)则普遍反对,因为保护环境固然能为发展中成员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执行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无论从提高生产成本还是从限制出口潜力来说,对发展中成员都是严峻的挑战;一旦发达成员所主张的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为wto所肯定,很可能被发达成员滥用,成为“人文壁垒”(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发展中成员的产品将无法进入其市场。

四、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应对贸易的人文壁垒列入人文贸易的系统化研究范畴,从而提高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将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化发展相结合,从指导思想的高度看,经济和贸易的持续高速增长必须是通过依靠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而不是靠对环境和资源的粗放式消耗来维持,应以追求外贸、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效益为中心,促使对外开放的各个方面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应努力寻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出口、进口、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引进技术、海外投资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依靠技术进步和强化管理,大力控制并努力减少对外开放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把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来抓,树立环境竞争力意识。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对外开放法规政策体系、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1.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2.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

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3.构建应对国际贸易“人文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

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伴随着“人文壁垒”的产生,为了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构建相关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人文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垒”的变化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评价、预测、预防控制并及时矫正不良发展的趋势,以保证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幼文.《多哈发展议程: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

人文主义思想范文篇10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环境不平衡发展的情况严峻,我国粗放式的贸易发展模式加剧了这一局面。在思考如何融入人文贸易发展的这一时代大潮流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落实中央提出的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外经贸工作的实践,探索借助发展人文贸易提升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的新思路,研究抗衡贸易保护主义的新趋势——人文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对策,从而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战略转变。同时,研究我国如何发展人文贸易,“以人为本”,使人类活动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向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环境”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一)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及发展

从人文主义对经贸思想的影响分析,人文主义的发展分为传统及现代人文主义两个阶段。

系统化的传统人文主义始于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时期,其主要特征是“肯定世俗人生的意义,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推崇人的价值与个性解放;留意人的精神潜能;重视人的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主张运用人的知识来造福人生;建造一个人类幸福的理想家园。”传统的人文主义是一种传统的主体主义,即“人本主义”,把人确立为价值原点,认为人在一切事物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是一切事物的衡量尺度。与传统人文主义思想相伴而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于西方社会的一种经济贸易思想。15世纪初,正当文艺复兴运动进入初期发展阶段之时,重商主义兴起,其发展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实践为重的传统人文主义思想。

现代人文主义反对传统的主体主义,它更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环境,一种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建立在对人性尊重的基础上追求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理性态度,具有强调人的作用和地位,关怀人的历史境遇,致力于人与人的平等、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和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特点。概言之,现代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人性需要,并在深沉思考的基础上去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态,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对美好、真理、自由、民主、公正、仁爱、宽容、和谐等的追求。因此现代人文主义谋求的不是短时的经济利益,而是人类的终极幸福。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发展,如可持续贸易理论、绿色贸易理论及wto框架下技术标准、社会标准、劳工标准等关注人性化的贸易制度变迁与安排,也逐渐显现出现代人文主义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在现代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内形成了贸易人文化的价值观。国际贸易人文化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对传统贸易观缺陷的矫正,是指在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一系列活动中,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尊重人的生命及其价值,以保障人的幸福和尊严为目的,协调效率与公平、技术与人性、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使人类活动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贸易发展观。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强调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要关注人的身心健康;保持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及人类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传统人文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以gatt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宗旨之一是“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过分地强调人的“主体性”一方面导致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根本大计,对今后全球的稳定和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对传统发展观和传统贸易理论进行反思的结果

传统发展观的前提是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的无限性,而基于完全竞争市场假设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也认为,各国只要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就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增进社会财富和提高社会福利。实践证明,自由贸易确实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另一方面,人们逐步认识到,这种基于资源和要素主导型的传统发展观忽略了环境保护的成本,是导致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低价低质竞销的粗放型贸易发展模式在较低社会标准(如劳工标准)的基础上不仅恶化了贸易条件,也损害了工人的身心健康。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倡导用环境标准、社会标准等原则来约束贸易自由化,探讨现代人文主义精神下自由贸易对社会财富和福利的“现实”增长。

(二)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对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基于共同利益和愿望,旨在通过权威或约束性制度安排或规范,以促进全球福利和提高交往效率的国际机制变迁,推动着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wto建立后,国际贸易体制也进入了问题结构模式与国际组织模式并存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多边贸易体制中议题的扩展和延伸呈现两个特点:一是由边境措施向各成员方国内政策延伸,即议题由直接关注限制市场准入的贸易措施,转向各成员方的补贴、政府采购、环境、知识产权等国内立法,甚至有进一步向劳工、人权等社会标准的立法进行延伸的趋势;二是由针对贸易本身转向与贸易有关的问题,如贸易和环境、贸易与竞争等。这为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在各国的关注和努力下,极大地促进了其发展;并且以wto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中争端解决机制、政策审议机制的完善,为防止个别国家利用国际贸易的人文化为幌子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保障,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国际贸易人文化是对人的生存环境和贸易关系进行国际协调的产物

“制度是人所创立的众所周知的规则,其目的在于抵制人可能有的机会主义行为。”由于国际贸易使实施较低社会标准的国家工人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恶化及环境资源的负外部性、市场失灵导致的治理环境的成本和收益不对称等等,为了避免各国免费搭车的费用规避心态及建立在不同生产标准上的“不公平贸易竞争”,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国际绿色、社会规范对贸易与人的生存环境关系进行协调。协调的进程实质上就是现代人文主义与国际贸易准则相融合的过程,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

(四)国际贸易人文化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有关

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进程实质上是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相伴而生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是20世纪末国际贸易领导中出现的重要现象,随着多边贸易体制的完善,wto的贸易自由化原则、非歧视原则使得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贸易壁垒作用大大削弱。发达国家转而借助于wto的例外原则,即允许以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健康为由设置一系列标准,于是各种社会标准、技术标准、环境标准应运而生,取而代之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法律手段。因此,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人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新贸易保护主义披上“人文化”的外衣,采用“人文化”的保护手段(社会标准、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与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关税、配额等)的暂时性、短期性相比,有演变成为长期性、定型化制度机制的趋势,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将注定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冲突和妥协中发展。

三、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1.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

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因此,从哲学意义上讲,该假设其实是基于人本主义、功利主义的,把人看作是理性、自利、谋求利益最大化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从“边际革命”以来,几乎不再把经济伦理问题纳入正式的或称标准的经济分析之中。究其因,至少有一点是重要的,那就是理性的自利行为被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点,而效益最大化的追求似乎成为经济行为的全部内容,其余则都是次要的、非本质的。

国际贸易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影响。然而,这样的趋势并不能客观把握经济事实,因而也不断受到冲击,当“经济人”基本假说之局限越发显现,“不讲道德”倾向的“经济学”越来越受到质疑批判;经济发展的冲突还不仅仅表现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人人关系),而且直接冲击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天人关系),带来人性、情感需求与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成人文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2.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

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不管是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还是h-o模型等)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

假设生产商品a产生不利的外部效应(环境污染),并且只对生产国的公民造成影响(也就是没有国际间的污染转移)。对于进口国,我们已经发现,贸易的开展减少了国内对商品的产量,因此环境的外部效应也减少。对这个国家而言,将外部效应考虑进来,更加肯定了关于自由贸易有利的诊断。但是,对出口国而言就不是那么清楚了。产量的提高使得外部费用增加,从而降低了贸易带来的净收益。污染外部效应的增加可能大于出口顺差带来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该国面临福利的净降低。因此,需要获取进一步的信息来得出贸易是否对出口国(或者是全体国家)有利的明确结论。尽管如此,生产的外部效应的存在减弱了自由贸易的作用,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自由贸易是否是一个使福利最大化的制度框架成为争论的焦点,runge(1985)分析指出,国际贸易的增长往往增加人均gdp规模,但如其他条件相同,环境危害的程度与经济产量和gdp正相关。另外一个理由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跨越国境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过程必然产生环境污染的国际转移,贸易的自由化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后果,并增加控制环境恶化的难度。

因此,对传统自由贸易效应的质疑过程中,特别是在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贸易利益评价标准的科学性日益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国内禁止产品出口或对外投资问题及缔约国和非缔约国不同待遇对非歧视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提出了挑战;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还有数量限制是否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等。众多的多边、双边环保协议,大量的国家环保法规、政策和措施与现有的多边贸易存在很多不协调之处,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国际贸易人文化考验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较量

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积极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将环境成本纳入贸易利益的评价体系中去,阻止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也考验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较量,从是否应该将贸易与环境议题纳入wto新一轮谈判议程这一激烈争论中也可略见一斑。以美国、欧盟为主的发达国家积极倡导,因为如果在wto中进行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谈判,要求各成员实施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发达成员就可以阻止发展中成员低环境标准和低附加值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发达成员可凭借自身在经济实力和环保科技上的优势,在庞大的国际环保市场中占据领先位置。而发展中成员(包括我国)则普遍反对,因为保护环境固然能为发展中成员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执行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无论从提高生产成本还是从限制出口潜力来说,对发展中成员都是严峻的挑战;一旦发达成员所主张的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为wto所肯定,很可能被发达成员滥用,成为“人文壁垒”(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发展中成员的产品将无法进入其市场。

四、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应对贸易的人文壁垒列入人文贸易的系统化研究范畴,从而提高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将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化发展相结合,从指导思想的高度看,经济和贸易的持续高速增长必须是通过依靠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而不是靠对环境和资源的粗放式消耗来维持,应以追求外贸、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效益为中心,促使对外开放的各个方面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应努力寻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出口、进口、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引进技术、海外投资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依靠技术进步和强化管理,大力控制并努力减少对外开放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把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来抓,树立环境竞争力意识。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对外开放法规政策体系、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1.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2.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

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3.构建应对国际贸易“人文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

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伴随着“人文壁垒”的产生,为了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构建相关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人文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垒”的变化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评价、预测、预防控制并及时矫正不良发展的趋势,以保证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幼文.《多哈发展议程: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