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经济学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9-05 17:10:26

被举报文档标题:

被举报文档地址:
验证码:

举报理由:
   (必填)
紧急删除:

 13882551937、13808266089 服务时间:8:00~21:00 承诺一小时内删除

体育经济学

体育经济学范文篇1

1.1体育经济学认识分析

体育经济是以发展体育事业为根本目的的,体育经济学是围绕体育事业发展的各种现象、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体育市场、体育消费等体育实践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人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等,以及人的思想、习惯对体育市场、体育消费的影响等等;体育资金的有效利用、体育行业的投资与收益等。提高各种投资在体育实践中的收益,使投资的效益最大化。我国的体育经济学研究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以取得了部分成绩。第一,随着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大部分体育经济研究者的付出,我国体育经济研究收获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包括体育经济学相关专著的发表,体育经济学相关学刊的发展等。第二,体育经济学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逐渐的成熟和完善,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第三,高校对于社会经济学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提供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在不同的岗位上积极的促进了体育业的发展。当前,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社会在发展、体育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在不断的扩展,只有理论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才能适应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为体育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指导。

1.2体育经济学研究的意义

在体育经济学发展前,我国的体育业发展相对滞后,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无足轻重。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健身娱乐、体育竞技观赏等的兴趣日益浓厚,形成了迅速膨胀的消费市场,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拓展了第三产业的领域,,使社会产业布局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体育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的第二产业发展,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制造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体育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了社会就业的实现。并促进了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升了全民身心的健康水平,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体育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2.1体育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分析

我国体育经济学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到今天已取得部分成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发的深入,当前的体育经济学研究已不能满足体育行业发展对经济理论的需求,体育经济理论亦不能科学的、全面的指导体育业的发展。第一,目前体育经济学研究的重心仍停留在以经济学理论分析、解决体育行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对于体育经济理论体育的构建研究不足。第二,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对实践经验的概括较为成熟,对于实践概括的加工、提炼、升华不够深入,体育经济学理论对于体育经济实践活动的指导力不足。第三,对于国外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成功过于极端。要么全盘否定,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理论到社会主义国家不适用。要么盲目借鉴,对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真实情况考虑的不足。但不论那种情况都不利于我国体育竞技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第四,对于体育经济学的属性定位仍有一些分歧,导致了理论研究的滞后和盲目。一部分学者认为,体育经济学具有基本的经济学特点,应为经济学属性;而另一些学者认为,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体育产业、体育消费、体育投资等,应为体育学属性;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体育经济学具有多学科交叉属性。像这类的分歧影响了体育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并制约了体育经济学对体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2.2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趋向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增长的物质财富为人们的精神追求鉴定的基础,更多的人开始重视体育消费。体育经济实践的发展丰富了体育经济学理论,促进了体育经济学理论的快速发展。同时,体育经济作物社会经济的一部分,与整体经济有着情丝万缕的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化促使体育经济的发展也日趋复杂化,这就要求研究者不断的提高自身素养,拓展体育经济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实践出发提高体育经济理论的研究水平。并能注意体育业发展中大众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市场等因素,将其作为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性研究。此外,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的体育经济已逐渐的与国际接轨,受国际一些思想、理论的影响,国内的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以促进其对体育实践活动更广范围的指导作用的实现。

2.3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分析

体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产物,换而言之经济是体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反之,体育也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在体育经济学研究中,我们一定要看到经济与体育的内在联系,理解二者的重叠性、互交性,避免片面的属性争执。对于体育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一方面,要结合实际,联系我国的基本国情,以体育经济实践为基础,科学的、事实求是的进行概况、分析、研究,并使之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另一方,客观的、理性的借鉴其他理论成果,结合实践对相关理论进行融合、加工,以形成适应我国体育业发展的体育理论体系。在体育经济发展中,“人”是发展的核心理论,对于人力资本论的研究很有必要。第一,人力资本论是西方体育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我国虽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但并不能因此排除一切“异己”,应结合我国国情、制度以及现状,科学的、理性的对该领域较成熟的理论加以引入、吸收和利用。第二,人力投资在体育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例如,对体育教育、体育保健等进行投资,提高人在体育技能、体育保健知识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使人获得了一定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等。这一过程就是一个人力资本形成的过程,在我国体育经济实践中真实的存在过程,因此不可忽视。产业组织论是产业经济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体育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拓展了第三参与,对相关的第二产业也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因此体育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中需重视对产业组织论的研究,使这一理论能更好的指导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业的繁荣。体育专利权、商标权、冠名权等知识产权都属于体育业无形资产,此外,体育业的无形产权还包括技术秘密、经营秘密、特许经营权等,这些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和体育业发展的良好秩序,是客观存在于体育行业的财富。因此,对于无形资产论的研究对于体育经济学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无形资产形成中,“人”投入了相应的资金、智慧等成本,促进了体育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提升了体育业的经济效益。此外,体育业的无形资产可用货币竞相计量,属于可交易商品。同时又具有产业经济效益、供给的有限性等特点,利用无形资产论对其进行研究,并结合体育经济发展的实践进行分析、利用,对于促进体育业发展极为重要。总之,体育经济的核心理论是以体育经济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经济学的各种理论,对体育经济发展过程的各种现象、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和提炼体育业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以理论为基础更好的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

3.体育经济学的科学定位

3.1体育经济学定位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科学的定位体育经济学对于提高体育经济学研究的效率、效果极为关键。在体育经济学研究定位中,主要注意一下几点。首先,实践是一切理论发展的基础,在体育经济学研究中,必须重视现实中的体育经济现象和体育实践,通过对体育领域各种现象、实践的总结、思考、分析获得更高层次的体育经济发展规律,从而利用体育经济的相关问题解决体育利于所发生的各种问题及经济现象,促进体育业的发展。其次,重视“人”的因素对体育经济现象的影响,通过对人的活动、意向、需求等的研究深入挖掘体育活动中的各种行为、需求等变化规律,以促进体育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再次,理清体育经济发展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探索体育实践中各种因素的相互渗透、影响等,通过研究分析提炼体育活动中的各种经济规律,用以更好的指导体育业的发展。

3.2体育经济学科学定位的思考

科学的定位体育经济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体育经济现象及实践研究中,人们不断的发现、总结其经济发展规律。然而体育经济发展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着体育经济发展,也影响了体育经济学的科学定位。对于体育经济学的科学定位,首先,在当前理论研究基础上,全面的掌握、分析体育经济发展的各种规律、特点,联系实践在体育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基础上对该学科进行定位。其次,对于体育经济学定位过程中的分歧要全面的分析、研究、领悟,不能盲从他人观点,轻易做出结论。例如体育经济学的属性定位,面对体育经济学的“体育学属性”、“经济学属性”、“多学科交叉属性”这三种不同观点,一方面,要联系实际,通过对体育实践中经济现象的发生、体育实践问题的解决等对其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要打破界限,挖掘最有利于体育经济学发展的属性定位,以创新思想求得该学科的最有利发展途径。再次,研究定位是体育经济学发展的关键,对于研究的定位一定要突破抽象的表面现象,深入体育经济发展的核心,找准影响体育业发展的关键进行定位。第四,人才是体育经济学发展的动力之源,对于培养的定位要联系社会实践,突破学科差异、思想差异,以人力资本论为基层,培养多元化人才,促进体育业和体育经济学的发展。

体育经济学范文篇2

关键词:公共财产消费行为负外部性使用权监督成本

economicanalysis

onmaintenanceofthepublicp.e.establishments

abastract:byliteratureanddocuments,thestudyconnectsthetheory“externalities”ineconomicswiththemaitenanceofthepublicp.e.establishments,usethetoolsofeconomicstodiscussthereasonsofthediscardofthepublicp.e.establishmentsaheadofscheduleandputforwardsomeadvice.

keywords:commonproperty;externalities;access;cost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娱乐,而健身活动更是受到男女老幼的青睐,因为它既可以放松精神,又能强健体魄,是调节身心健康的最佳方式。对健身活动的极大需求不仅吸引了大量私人资本进入该领域,而且政府也逐渐增加了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投资。政府利用各种投资渠道,在一些公共场所修建了供社会公众免费使用的健身设备、设施。在现实生活中,公共体育设施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遗憾的是,这些设施使用寿命都不长,新建没多久便失去其应有的功能,成为一种摆设。有关部门调查发现,公共体育设施遭人为破坏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少设施提前报废,造成国家财产的极大损失。相比之下,私人投资的体育设施,却较少出现短期内严重损坏及提前报废情况,原因何在呢?本文拟针对该问题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一些探讨。

1、公共产品理论简介

产品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分。公共产品是由政府部门生产的,并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和服务,又被称做“集体消费产品”。其显著特点是它们在消费上具有非抗争性与非排他性。非抗争性是指,对于任何一给定的公共产品产出水平,增加额外一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产品边际成本等于零(如海上的航标灯,航标灯一旦建立将为所有过往的船只指示航向,增加过往船只的数量并不需要额外增加维持航标灯的成本);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产品(如一国的国防一经建立,就不能排斥该国任何一位公民从国防受益)。而私人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抗争性(rival)与排他性(exclusive)的产品。对私人产品而言,增加一个消费者的消费就要增加产品的数量,一个人消费某种产品,另一个人就不能同时消费这一产品。现实生活中真正同时具有这两种特征的产品很少,多数产品只具有两种特征中的一种特征。公共体育设施就只具有非排他性而不具有非抗争性,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公共财产,它是社会成员共有的,因此不能排斥任何一个社会成员使用,但使用者人数的增加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效果,这无疑会增加每一个使用者的使用成本(此处主要指不能顺利和正常的使用公共体育设施所带来的影响)。

2、公共体育设施使用上的经济学分析

2.1外部性

外部性(externalities)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其原意是指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造成了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之中。可以分为生产活动上的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和消费活动上的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生产或消费活动使他人或者社会受益并且受益者无须花费任何代价;负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生产或消费活动使他人或者社会受损而他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现实生产、生活中外部性是经常存在的。比如,某个人在公共场所抽烟、扔垃圾,在方便自己的同时,却影响了他人的健康,而他并不会因此向受害者支付任何形式的补偿费用,即他未将这些负面影响记入其抽烟和乱扔垃圾的成本中去,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时常出现在公共场所抽烟、乱扔垃圾的现象;又比如,一个人在自己住房周围养花种树净化环境会使邻居及其周边受益,但他的邻居并不会为此向他作出任何支付,这种外在影响是正面的、有利的。对于公共体育设施而言,社会成员消费行为上的负外部性是明显而突出的,因为个人行为所带来的成本(公共设施的养护、重置成本)由集体承担,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相一致。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财产为公众共同所有的情况下,公共财产通常会遭到过度使用。

2.2外部性分析

下面我们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说明公共财产的滥用。如图所示,该图是单个体育设施使用者的成本与收益曲线。横坐标表示使用者的使用量,纵坐标表示使用者的成本与收益。图中,ar线是使用者的平均收益曲线,mr是其边际收益曲线,mpc是使用者的边际私人成本,msc是使用者的边际社会成本。由于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私人成本加私人使用公共体育设施给社会造成的成本,因此,msc曲线位于mpc曲线的上方。为了讨论的方便,假定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都是常数。图形显示,每个使用者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总是使自己的使用量达到qp点,在使用量达到这一水平时,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收益(mr=mc是实现最优使用量的必要条件)。从社会角度看,最优使用量应该是q*的数量,因为在这种使用量下,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显然,个体使用者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却违背了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在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中每个使用者都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过度的使用公共体育设施(在这里,“过度使用”既包括正常使用过度,也包括非正常使用,即不讲究方式、方法的使用),造成公共体育设施的提前损坏、提前报废,极大的浪费国家资产,最终影响全体社会公民的福利。

3、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养护的措施探索

针对公共体育设施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负外部性问题,一方面需要群众提高道德修养以做到在科学、正确的使用过程中能够爱护公共体育设施,但另一方面,作为投资主体的政府理应承担起管理和维护的主要责任。而政府该怎样做才是最有效的呢?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讲则是如何做到花费一定成本使效果尽可能的好或者为达到一定效果而使自己花费的成本最小。要解决负外部性造成的公共体育设施的过度使用乃至提前报废问题必须从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出发,从而探讨如何把群众行为的负外部性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3.1产生外部性的原因分析

外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由一个共有的变量所引起。a、b共同享有的特定变量,可能是双方的效用函数共有的,也可能是双方的成本函数共有的.共有变量对a和b都有利,也可能对它们都有害,或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第二,由模糊产权引起。对于一些供给量相对固定的资源,你使用越多,留给我使用的就越少,在产权(厂商或个人对某种资源或财产所享有的权利,一般包括资源或财产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自由转让的权利)共有的情况下,每一个使用者将从自我满意度出发尽力多使用资源,而较少考虑共有资源的承受力。第三,市场组织成本所引起的。所谓市场组织成本即是指组织一个新市场,并维持其运行所必需的管理成本或费用。如果市场组织成本超过其所带来的新增收益或所避免的损失,那么新的市场体系将难以维持。

对于如何解决外部性问题,经济学界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办法,但都因其局限性而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英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可以通过明晰产权防止负外部性,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科斯定理成立的重要前提,那就是谈判或者交易无成本,然而在现实经济中,谈判不会没有成本,谈判本身得花费时间,谈判中提出的证据要花费精力去收集,而谈判所达成的协定得动员人力物力去监督执行,其结果往往会因为谈判成本太高而使协议根本无法落实;另外,有观点认为,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补贴将私人的边际成本或边际收益调节到社会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这样,私人的行为就不会对社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但是,政府一般不具有设定最优税收或补贴的充分信息,或者即使政府获得了这方面的充分信息,但付出的成本巨大,从而使税收或补贴的效果大打折扣。

3.2防止负外部性的措施探索

要有效的防止负外部性,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从引起外部性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能一概而论的照搬理论。

3.2.1明确负外部性行为后果的承担主体

公众在使用私人体育设施时,一般会自觉遵守使用规则,科学合理的使用设施,原因在于其行为后果的承担主体(设施所有者)是明确的,他的行为直接影响着设施所有者的利益。因此,在他使用设施的过程中,其行为会受到引导和监督。公众负外部性行为的后果承担者显然是国家,但国家是一集体概念,最终的后果其实是由社会公众承担的,负外部性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

3.2.2加强公众的使用权权利意识

公共体育设施由国家投资,国家是所有者,所有权是明确的,而使用权是社会成员共有的。社会成员在使用公共体育设施的过程中,较具有随意性,他人也往往视而不见,正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公众的权利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他人对公共设施的破坏就是对自己使用权利的侵犯,因此,必须增强公众对公共体育设施使用权的权利意识,作为权利主体,要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就必须互相监督,这也是公众内部进行自我管理的经济成本最低的有效方法。

3.2.3运用市场运行机制增强使用权的外部监督力度

政府作为所有者可以考虑运用市场运行机制来实现监管的目的。衡量这种运行机制的可行性的标准是监督成本是否大于公共体育设施的日常养护成本。具体来讲,监督成本的主要支出是监护人员的工资,这笔支出是笔固定开支,一定范围内不随设施使用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对而言较容易控制,且数额也不会太大;设施的日常养护成本有一个极大值和极小值,极大值为设施的彻底报废,“养护”成本为重新购买设施的支出,极小值则是在使用者都非常科学的、爱惜的使用公共设施的情况下的自然损耗。针对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绝大多数的公共体育设施的日常养护成本较高。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从平均值看,日常养护成本一定大于监督成本,监督是划算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收集不同区域、不同种类体育设施的毁损情况及支出的养护成本来确定监护人员的人数及相关的支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使用者的使用权进行外部约束,与使用私人产品相比,除了无须支付使用费以外,使用者也要保证自己在使用公共设施后他人的继续使用不受影响,否则也要承担赔偿的责任。

参考书籍:

体育经济学范文篇3

经济比政治更占优势,企业对体育的需求比公共政策更占优势,私有体育利益比公共体育利益更占优势。很多情况下,体育就是资本主义结合这些优势而取得成功的彰示物。有关体育的新自由主义思想从不同方面暗示了政治的结束,其原因是作为资源分配者的市场的中心性和公共生活的驯服以及商品化的惯常做法。即使是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并把体育当作有用的辅助工具使用的跨国企业,也承认大体上企业的运营理念还是以获利为中心的。跨国公司通常意识不到还存在其它可操作的一般体育框架存在。如果市场崩溃,即使是暂时的,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全球化只代表着加速走向体育界的资本化,而不接受这种类比就是不加辨别地承认推进全球化过程是变异的资本主义,是对公共生活的驯服和商品化的一贯做法。在某一价值层面上,依据新自由主义而留在公共部的服务项目不得不被迫以私有企业的身份自行运营,不同体育领域的作用仅仅是争夺消费者而已。

在另一层面上,新自由主义还提倡为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的经济融合扫清障碍,前提是贫困国家的政府严格遵守自由主义政策。虽然新自由主义是一套理性的复杂知识体系,包含各种各样的观点,但它的政治观点是古朴而简单的,这是因为政治在市场制定的条款之外就没什么特殊意义了。接受这种逻辑就是要否认或弱化当代体育呈现出的实现社会改变和变革的诸多机会的重要性,而否认实现社会变革机会的观点仍然存在,这反映出对当代资本主义身处十字路口这一状况缺乏认识,全球政治的新标准和社会经济合作普遍存在。换言之,缓解贫困的政策已经制定并执行,政治理念在日益增加的全球空间中或得到发展或逐渐消失,这个全球空间一方面体现为生态政治,另一方面体现为社会经济。这两个方面都是在体育中或通过体育实现社会改变的机会。很多情况下,自由被简化为买卖的权利,并减少了和私有化的个人主义团结起来的机会。20国集团峰会也旨在成为新社会秩序建立的标志,一种更人性化的资本主义形式,以应对部分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贫困危机。美国曾经的不受约束的全球化共识现已过时,现在需要的是用更均衡的方式来调节市场,而不是放任市场。在这一背景下,体育的潜力不能被视为存在于体育提倡的价值中或某种资本主义形式中。

2结语

体育经济学范文篇4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高校体育;商业化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生产总值继续位居全球第二,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地高校,特别是南方地区的高校在优越的经济环境下,为祖国培育出了大量的综合性人才,但统筹全局来看,体育事业的发展尚且不如人意,基层体育特别是高校体育产业还比较滞后,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加深了这种糟糕的情况。

1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高校体育产业的资金人才相对短缺。目前高校体育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蛋糕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分配,最后能到体育上的资金显得捉襟见肘,根据相关统计,我国高校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馆能达到60%,而南方发达地区,这个比例可以达到90%,体育馆的数量增加的越快,同时也带来了日常维护,设施的买进等费用,体育馆以及相关的体育器材并没有以外租的形式租借给他人,而另一方面,体育场馆的使用率较低,花了大笔资金建造的场馆却不能发挥出实际用处,造成了资金的浪费。相比于社会资金,体育产业化主要以俱乐部的形式存在,而高校体育产业相比于社会资本很难有竞争优势,高水平的资金也吸引着高水平的知识人才,近年来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也是因为有大量的人才和资金。如cba职业篮球联赛、中超等,我们不难看出,资本可以强有力的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而高校体育产业也需要资本的推动。1.2 高校体育产业的发现理念不清晰。目前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还没有规划出统一的发展理念,商业化的管理措施不完善,各高校之间除了学术交流外,体育、文化缺乏必要的交流,也没有讨论出适合大部分高校共同发展的理念。对于体育发展各自为政,而符合时展要求的商业化模式却被选择性的忽视。一方面,高校对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景模糊,错误的认为高校体育只在日常教学和体育馆等基础设施的完善,高校体育的发展和产业化不相关,从而导致了我国高校体育建设的管理混乱,方针不统一,无法与经济市场联系。对于体育场馆的使用情况也不合理,如果只用与体育教学,就浪费了大好的资源。而社会上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呼声也越来越高,一边是体育场馆,基本器材的闲置、浪费,一边是社会上巨大的需求,有偿性开放体育场馆已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事物在曲折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抓住主要事物的主要矛盾,高校的管理人员却忽视了这一客观规律,不清楚自身竞争优势和发展劣势的情况下盲目跟风,没有形成自己本身的特色发展理念。

2 高校体育产业化的现实意义

2.1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自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几十年间经济向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了《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规模要超过3万亿元,而巨大的市场规模下仍然是供不应求,尤其是高校体育这个庞大的群体还存在着市场空缺,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水涨船高,学生群体也是思想前卫的一批人,带动消费的能力强。提供消费场所的高校也会带来营业外收入,对于解决高校资金短缺问题也是很好的解决办法。2.2 能够平衡地区间的发展差异,促进有限的资源在市场的导向下进行合理配置。2017年报告中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地区间的差异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增长和人们幸福质量。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其基础设施和人才都优于西北部地区,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到溢出效应的概念,企业聚集于发达地区,吸引着大量的人才工作,学习,对于落后地区的发展非常不利。而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较为灵敏,推动高校体育产业化,让资金人才的流动不再依赖于固有的城市印象,缩小高校间的体育文化差异。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地,高校的发展也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对于缩小地区间差异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2.3 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经济增长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学生长期宅在寝室,各种健康病也暴露出来,这些不健康因素影响着学生的身体素质,近视比、肥胖率也在逐年爬升,以北方地区辽宁省为例,在2015年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来看,在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1000米和800米这七个项目上,按照实际参加检测的大学生人数,男大学生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不及格率高达76%和20%。女大学生在仰卧起坐于800米上,不及格率高达20%和30%。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热情度不高是影响身体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和体育活动的数量不足制约着参加热情,方市场融入进来后,体育活动的项目会越来越多,市场化的宣传方式也多种多样,比赛的奖金或者观赛人数都是吸引学生群体参加比赛的重要因素,学生参与度高,身体综合素质也会逐渐提升。2.4 与互联网产业相结合带来“溢出效应”。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可以通过掌上移动设备或pc端了解世界各地的资讯,而近些年催生的直播行业和短视频平台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互联网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产业联系在一起,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网红”带货、全国各地的美食、旅游等打卡活动也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小到街边小炒,大到西安不夜城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起到免费宣传的作用,而“互联网+”高校体育也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通过互联网的及时性与信息快速传递性,将自己的特点展示出来,还可以通过与网友互动来得到更为丰富真实的意见,真正的做到以市场为导向,需求影响供给,起到1+1>2的作用。

3 高校体育产业化的负面影响及解决对策

3.1 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校园安全隐患。产业化高校体育必然有向外出租场地和社会资本涌入的情况,这也就意味着会有大量的校外人员进入高校,增加了高校的校园风险,这里的风险指的是高校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这些不确定事件的概率会随着现在人口的进入提高,通常情况下包含了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与信用风险。这里需要高校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建立校园安全监督考核机制,对安全管理全方位监督,体育设施的安全性,外来人员的身份排查,制定合理的预案,在面对安全事故时确保可以迅速解决,将责任落到实处,为高校体育产业化提供安全保障。3.2 对维护良好的校园体育道德和校园风气构成了挑战。体育的本质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利用各种辅助性材料,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社会活动,但在有奖励性的比赛时,被利益驱使的运动员置体育道德与社会公德不顾,私下进行买卖,而学生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出卖自己。一方面,我国目前关于体育道德精神的宣传还与部分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体育事业发展起步晚,没有得到雄厚的资金支持。体育精神也都是“拿来主义”,直接照搬照用,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体育精神理论体系。一些运动员和从业人员抵挡不住糖衣炮弹的诱惑,“假球”,“黑哨”等行为屡见不鲜。另一方面,我国运动员登记制度还有待完善,大多数的行业组织或单项赛事体育协会登记制度不完善,而高校体育产业又处于萌芽状态,客观上加大了审核管理的难度,不利于弘扬健康积极的体育精神,严重的破坏了体育赛事的公平原则和参赛运动员的积极性,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高校和社会体育各界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切实加强体育道德风尚建设。爱国主义,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教育在新时期体育道德建设中尤为重要,必须贯穿于高校体育产业化过程中,通过加强体育道德建设,在高校内营造公平竞争,更高更快更强的比赛氛围,消除高校体育产业化过程中的道德危机,并向全社会蔓延开来,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的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精神。

4 结语

综上,高校体育产业化是未来高校体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到从幼稚走向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管理理念混乱,发展态势不规范,以及各种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诸多因素都对其产生不利影响。结合时代背景,高校应利用互联网和新兴的媒体资源宣传,结合本校特点,为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保驾护航,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勤.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

[2]鲍明晓.“十三五”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2):1-6,45.

[3]黄李清,赵乐峰.探讨大数据时代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饮食科学,2017,(22):147.

[4]李军岩.欧美职业体育商业化的历史演进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7,9(9).171-175.

[5]马宝发,武铁男.黑龙江冰雪体育商业化发展下的产业结构优化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3):193-194.

体育经济学范文篇5

论文摘要:将运动员作为一种资本的概念和提法一直被我国经济理论界所忽视或者回避,其价值构成更是难以度测。针对运动员人力资本的特性,试图从劳动价值论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其价值构成,据此合理投入运动资本,优化资源分配,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资本市场的逐渐形成和确立,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人为本”“科教兴国”成为我国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强调人的因素的两个战略性策略选择。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摆脱不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受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的制约。虽然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主体正在由单一的政府拨款转向多元化,但是还存在种种问题,尤其是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构成难以度测的问题。

1运动员人力资本概念及“劳动价值论”内涵

1676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统计和国民收人核算专家威廉·配第将战争中武器和其他军械等物资的损失与人类生命损失的比较,首次严肃地运用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亚当·斯密100年以后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对人力资本以及教育的经济意义做了较为深刻的理论阐述,这些研究结果是人力资本思想萌芽的主要理论来源。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舒尔茨和贝克尔为代表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基本形成。

舒尔茨最早提出了人力资本的理论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动力做出了全新的解释,是人力资本学说的奠基者和第一创始人;贝克尔则为人力资本理论分析提供了基本的概念框架。我国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尚处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学习和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广泛认可的概念内涵,而关于运动员人力资本的系统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其内涵尚无定论。

体育经济学界认为,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在本质上是一种技能型劳动。运动员的身价实际上体现了社会对运动员的劳动成果与劳动能力的承认。在运动员市场上,都是以货币单位评估运动员的身价,因此运动员是种本身具备经济价值的人力资本。运动员的经济价值可以理解为:通过花费一定的资源而投资于人自身的、最终凝聚于运动员人体之中的,经过运动训练获得的具有创造经济价值的知识、竞技水平、技术、技能、体能、智慧、知名度、声誉、名望和对公众的亲和力、影响力等一切具有经济价值的体育资源的总称。目前我国体育界主要从人力和资本的角度对技能型运动员人力资本进行定义:从运动员人力资本获益结果来看,是指运动员拥有的知识、体力、技能、智慧、胆识、声誉等一切具有经济价值的职业体育资源的总称;从人力资本形成的角度定义指运动员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资本,是指运动员在教育、训练、培训、竞赛、健康等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从人力与资本两方面定义为竞技能力的存量,运动员人力资本是指在整个运动生涯和全部生活区间上能够带来现期和未来收益的存在于人自身的知识、技能和体能的投入存量,体现在运动技能、体能、战术知识等;运动员人力资本是为获得经济收益的,所以从运动员人力资本获益形成来看,是指以资本形式投人到体育生产或其它产品生产中的运动员人力要素。

以上运动员人力资本概念,从文字表述到内容界定各自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运动员人力资本内容为核心的定义,企图从范畴上界定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本质。人力资本是存在人体内,后天获取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另一类是以运动员人力资本功效为核心的定义。认为运动员人力资本是人体内一种能获得收益的价值形式。但以上两类概念的界定,都只是突出了运动员人力资本某一个方面的性质,在测算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量时理论依据不足。因此,本文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出发定义为:运动员人力资本是人通过对生存、训练技能性投资以及训练技能性劳动所凝结在人体内,能物化于实物价值和无形价值,增加其效应,并以此获取收益的一种资本价值形式。从这个界定可以看出,运动员人力资本学说在实质上是与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理论联系密切的。深人认识运动员人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揭示了掩盖在物的关系下的商品生产者的关系产权,而且是揭示资本积累实质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这一理论是分析不同产业资本家收益、说明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和现实形式的理论基础。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运动员人力资本应包含3个部分:。保证运动员个体健康和存活的生存资料价值,v用于运动员训练的直接性投资,训练技能性劳动的凝结值(包括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

2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价值形成及特性分析

2.1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价值形成

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认为,“……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显然,运动员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资本形式同其他资本一样在价值的界定上符合这样的定义范畴。如果将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类比于一般商品的价值,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主体“人”天然就是它的原材料,维持运动员人力资本原材料“人”正常存活和健康的生存资料价格就是人力资本的“原材料”价格,生产这部分生存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生产运动员人力资本“原材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如果把人看成一种商品或者只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它的确是对人性的否定,但这里从资本价值量的决定意义而言,运动员人力资本“原材料”价格同样符合社会必要劳动的决定原则,在这里类似的将它定义为。在具备了“人”这样的原材料的情况下,再对其施以训练技能型投资,直接的投资部分定义为v(如:学费、器材、服装、比赛费用等)。在有了原材料。直接训练性投资v,“人”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性和创造性劳动才能最终形成完整的运动员人力资本。因此,将学习性和创造性劳动凝结成的价值部分定义为m。所以,整个人力资本价值可分为3大部分:①维持人力资本原材料“人”正常存活和健康的生存资料价格。;②直接训练性投资v;③学习性、创造性劳动和努力凝结成的价值m。因此,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l= v十m。

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对运动员人力资本的界定简单明了,符合资本价值定义的一般形式,而且弥补和修正了长期以来对运动员人力资本研究的一些理论缺陷。①明确提出学习性、创造性劳动和努力凝结成的价值m部分,这部分过去在评价人力资本价值时一般用机会成本予以代替。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在业余体校阶段,运动员人力资本主体还不是劳动力,不能在社会劳动中创造价值,因此他们在这个阶段是创造还是学习都不存在机会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的低估。不管在哪个阶段,有用的人类劳动必然凝结成价值,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而且这个价值还是人力资本价值中很大的部分,仅仅用机会成本去度量不具有科学性。②弥补了运动员人力资本理论中,在投资成本测算时投资和消费界限不清的缺陷。在研究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形成和收益过程中,运动员主体用于食物、衣服、住房和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到底哪些属于投资,哪些属于消费,一直是运动员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者的困惑和软肋。用劳动价值理论的原理来界定人力资本的。部分,凡是用于生产人力资本“原材料”,用以维持“原材料”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消耗都属于投资范围。这个生存资料的价格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在相同的经济水平条件下,所有人力资本的。部分都相同。

2.2运动员人力资本的特性分析

2.2.1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一般属性

运动员人力资本同普通人力资本一样异于物质资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排他性,是指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对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所具有的对外排斥性或垄断性。即当一个主体拥有人力资本后,就排斥了其他主体对人力资本的拥有和使用。由于运动员人力资本存在于运动员自身当中,故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具有排他成本低、排他的能力和条件具有天然优势的特点。可分解性,是指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各项权能可以分属于不同主体的性质。即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可以分解开来,分属于不同的主体。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分解为运动员的流动、配置和使用等创造了条件,将大大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分解要求准确界定各主体之间的产权关系。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分解过程总是与运动员产权的交易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其结果便是:原来完整的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分解为所有者产权,归运动员所有;经营者产权,归俱乐部所有。特殊磨损性,运动员人力资本同样存在精神磨损和物质磨损,精神磨损即人力资本主体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逐渐被淘汰、过时,物质磨损即资本主体身体机能的下降。不同于其他资本形式的是,人力资本存在自我的修复和更新,资本价值量多少,最终决定于修复对磨损的补充程度。可交易性,是指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让渡。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可交易性是提高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的充分条件和实现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功能的内在条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促使运动员通过交易主动地出让一部分权利。无法交易的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实质上就是“产权残缺”。价值创造性,其他资本形式在形成价值过程中仅仅是价值的转移,而运动员人力资本除了价值转移(和v部分),还有一个价值的创造过程(m),这成为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财富的源泉。公务员之家

2.2.2运动员人力资本特性分析

运动员人力资本与普通人力资本相比较,又具备自己特殊的特性。收益不确定性: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边际收益不确定性,并且其无形价值(m种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收益更难以确定,特别是金牌背后的价值、金牌银牌之间的差异。垄断性:成绩垄断性,冠军只有一个;技能垄断性,当运动员掌握了一定的专有技能后,就排斥了其他投资主体对人力资本的拥有和使用。高风险性:“金字塔”式的运动员三级训练机制,使得运动员的淘汰率很高;长期训练丧失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在社会生存中趋于劣势;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难以解决;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导致运动员的运动职业生涯缩短。稀有性和遗传性:根据社会学、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的知识,我们知道人的智力不足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进行弥补,但运动员的运动天赋是不可以后天弥补的,它更多的是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进而也证实了它的稀有性。不可存储性:由于运动员人力资本主体运动生涯是有限的,运动员人力资本如果在某段时间被闲置,它赢利的能力不可能向后存储,而物质资本在不被使用的情况下,资本价值大多可以被保存。

由于运动员人力资本与普通人力资本相比较具有收益不确定性、垄断性、高风险性、稀有性和遗传性及不可存储性,因此,普通人力资本与运动员人力资本相比较应该有一个概率值r(o< >,a)与运动员级别及其所从事的运动项目有关。

3以劳动价值理论为框架基础的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测度

对人力资本价值的评价普遍接受的还是杜布林和洛特卡的方法,即人力资本的价值等于其收人能力的现值。为方便比较和计算,将所有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的成本和收人都按同一利率折算到y岁的时点。时为简化分析,下面所有计算将遵循如下5个假设条件:

条件1:在相同经济条件下,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

条件2:在训练、生活中,假定运动员人力资本主体只能通过体校、各级运动训练队一种途径获取技能,没有体校、各级运动训练队进行训练的非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只存在。部分,即非运动员收入就是。部分价值的贴现;

条件3:各个受训层次主体假定只工作到y岁,y岁以后主要靠积蓄生活,不再有劳动性报酬,而且不考虑物价和经济增长因素,每年生活资料价格保持不变,即。部分每年投人量均等;

条件4:银行利率假定不变;

条件5:计算所得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值等于普通人力资本的价值值,而实际运动员人力资本与普通人力资本相比较,有明显的稀有性,其实值应该除以概率值月。

计算中将要用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一步:通过非运动员的平均收人来计算。部分的价值。非运动员没有受系统训练,而且假定非运动员没有其他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根据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非运动员的收人唯一可能来源就是其每年生存资料。部分投资的利润回报,按当年利率计算,从16岁(假设从该年龄获取利润回报)到y岁时点的总收人为r。

其中:a。表示在第n岁时的年收入,2表示银行利率,l表示在第n岁开始工作的收人到y岁的复利指数,a表示运动员人力资本与普通人力资本相比较的概率值。

将数据代人可算得非运动员到y岁时点的总收人为:

因为,非运动员得到r。的收人是其出生到y岁不断在。部分投入生存资料的结果(假设每年投人是均等),所以部分的价值(即每年投人的生存资料价值)可以这样计算:

所以,:部分总投人为:c=ycn。由以上计算可知,为保证人力资本正常生存,每年要求投人的生存资料价格为。二元,y年全部。部分投人为yc。元,这个价格是由生产运动员人力资本生存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教育层次的人力资本。部分价值均为r元,运动员人力资本部分价值均为。

第二步:通过业余体校为例来计算不同训练层次的。部分价值和训练学习性劳动凝结值m部分。业余体校从7岁开始接受6年教育,v部分每年投人vt元,按同样的原理可计算业余体校总收人r。十rv十r(因为非运动员没有。部分和m部分,所以其总收入就等于rc,但业余体校具备完整的三部分,故总收人应等于rc rv rm)和rv二部分投人导致的利润)。

按照这个计算方法,可以测算出不同等级运动员的人力资本价值。

以上计算和分析在方法上是可行的,绕开了过去在类似研究中只能用机会成本代替m的价值,将运动员人力资本分为三部分,使问题的分析更简单和便于量化。但这种分析方法也存在明显不足:①在通过非运动员计算人力资本。部分价值时,假定非运动员没有训练性劳动,但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也会形成了较大的训练性劳动凝结值m,其终身收人实际应该是rc rm,将其仅看成rc,导致了对。部分价值的高估;②运动员人力资本在16岁之前和y岁之后,实际仍然存在劳动性收人(很多冠军运动员退役后返聘就是典型例子),也就是说运动员人力资本还在发挥资本盈利的作用,仅在之间计算资本回报,导致对m部分价值的低估;③因为假定资本都按i获取利润,而v部分的直接训练性投资在不同训练学习阶段回报率是不同的,在v的回报率低于i的而仍然按i的资本回报率计算将直接形成对rm的挤占,因此,就可能会出现计算中m市队>m省队>m家队的倒置现象;④表示运动员人力资本与普通人力资本相比较的概率值r很难计算,同时,因运动项目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概率值;⑤最后由于这种分析方法同时需要有训练投资成本和收益两方面的资料,在数据的收集上有较大难度,会导致数据统计口径和样本上的差异可能影响分析结果。

体育经济学范文篇6

关键词:新供给经济学;供给学派;供给侧改革;体育产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长,1978-2013年gdp平均增速达到了9.8%[1]。然而,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目前面临三期叠加的困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2014年gdp增速回落至7.3%,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对此,习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意味着我国整体经济增长模式从以往主要依靠“三驾马车”拉动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从而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国家经济调控的着力点从由“需求侧”入手引导消费,转向从“供给侧”推动产品品质提升。对体育产业而言,供给侧改革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但面对新的形势,如何准确认识供给侧改革,中国体育产业如何融入供给侧改革战略,如何抓住供给侧改革机遇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提高体育企业生产效率,进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学理层面的探讨,更是我们正确处理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对推动和指导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供给侧改革缘起

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2]。在经济学中,“供给”是和“需求”相对应,“供给侧改革”全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是本届政府提出的宏观经济改革主张,虽然这一主张理论观点最初源于西方经济学界供给侧学派,但是把这一宏观经济改革主张推向历史舞台的则是中国的新供给经济学派。因此,对供给侧改革的认识必须先明晰西方供给侧学派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的缘起、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这样才能避免供给侧改革的认识误区,把握供给侧改革战略的核心。

1.1西方供给侧学派简介

供给侧学派(supplysideeconomics)的经济理论属于当代西方新型自由经营论这一经济思潮,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流行于美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流派。供给学派的核心思想源于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提出的“萨伊定律”。“萨伊定律”重大贡献在于启发式赋予了经济学研究中“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的相互影响决定市场容量”的思考,认为“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3]。因此,供应学派强调劳动、资本、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对生产率、经济增长起着主要作用,反对凯恩斯把资本主义的问题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的思路,认为在经济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中供给是主要的,对凯恩斯片面强调“需求能自行创造供给”进行了批判。供给学派强调的是“供给管理”,与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相对应。

1.2供给学派理论观点和主要的经济主张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主张资本主义无法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需要国家有效干预取代完全放任的自由经济,市场非均衡需要外部干预成为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逻辑出发点[4]。相比之下,供给学派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强调生产和供给,把凯恩斯颠倒了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纠正过来[5]。如果用简要的逻辑观点对供给学派理论进行梳理,可以是:供给侧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优化供给侧的主要途径是增加投资和刺激———投资和刺激的增加主要依靠减税来实现并通过减少国家干预来保障。但是,供给学派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就其政策主张背后的理论而言,实际上是秉承了源自以“看不见的手”为资源配置核心与决定性机制的自由主义传统[6]。从技术和政策层面上看,供给学派并不复杂和精深,像“拉弗曲线”,与人们生活中的常识距离很近。如果再用传统的历史阶段论和社会阶级论对此加以分析,这一学派自然“浅薄”、“毫无学术价值”。问题在于,供给学派的政策建议有其自身的思想逻辑和理论渊源,这是我们认识其价值的重要依据[7]。供给学派主要的经济主张有:大幅度和持续地削减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以刺激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储蓄和投资的引诱力;采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和长期的经济增长潜力相适应;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特别是要改变国家干预的方向和内容;缩小政府开支,大规模削减福利开支,提高私人的投资能力[8]。可以看到,供给学派经济政策主张的基本环节和核心就是减税,认为减税就是增加供给的主要手段。

1.3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简介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先后有一些学者在扩展的意义上讨论“供给管理”,侧重于讨论因政府而使总供给发生变化的机制中更多样化的政府作为,并特别注重在转轨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框架下与政府产业政策实现机制优化等相关联的结构优化,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宏观调控创新[6]。在梳理和考察西方传统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与非凯恩斯主义的学术进展和政策主张的得失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提出了“新供给经济学”的概念。“新供给经济学”针对中国的国情与实践,强调以推动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结构优化为侧重点,着力从供给端入手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目的是有效化解“滞胀”、“中等收入陷阱”等潜在风险,实现中国弥合“二元经济”,促进新一轮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与质量提升[9]。

1.4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从理论观点来看,新供给经济学在总结美国等发达国家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提出的理性的“供给管理”,强调的并不是对“供给侧”与“需求侧”选边式的“复辟”,而是在肯定需求管理重要意义和实践贡献的基础上加入对供给管理的重视与强调,并加入了在制度经济学思想指导下对制度供给层面更具系统化特征的思考[10]。新供给经济学首先强调对供给侧的理论分析和认知,其次,新供给经济学扬弃了“完全竞争市场”这一构想,注重“非完全竞争”的资源配置模式,最后,新供给经济学不认同古典经济学所倡导的自由主义,主张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各司其职。新供给经济学的主要政策主张可以粗线条的总结为“双创、双化、双减”,具体指:创新、创业;城市化、产业优化;减税、减少行政审批[11]。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以及国家领导人在之后的几天密集提出“供给侧改革”可以预见到,中国未来的经济政策将由凯恩斯主义转向供给学派,而针对中国国情和实践而构建起来的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即将走向政治舞台,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1.5供给侧改革提出的背景

“供需错位”是供给侧改革提出的基本背景[12]。从出口需求来看,我国由于低成本优势不再,从2010年起全球出口增速见顶回落。从国内需求来看,2011年我国人口结构出现拐点,加上工业化步入后期,投资增速持续下滑。2015年央行连续5次降息、降准,国家投资基础建设项目超过2万亿,但是还是无法拉动需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是中国居民在海外消费的热情不减。这说明了中国经济需求还是很旺盛,只是国内产品供给效率、品质低下,无法满足民众升级的消费需求,也就是“供需错位”。正是在这种“供需错位”的大背景下,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的经济改革主张,实际上是寻求一种经济增长的新思路,强调通过优化供给侧刺激有效需求增加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改革模式。

1.6对供给侧改革的解读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供给侧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12]。供给侧改革政策手段上主要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13]。必须认识到,基于新供给经济学的供给侧改革和传统西方供给学派理念有所不同,首先,是根本目的不同,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是为了化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西方的供给学派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其目的是帮助资本主义国家化解经济危机,走出经济低谷。其次,改革的背景不同,西方供给学派提出的背景是“滞涨”、“高通胀”,而中国则是“供需错位”、“通缩”。最后,改革措施不同,西方供给学派主要以减税为核心的改革措施,而供给侧改革则采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来开展[14]。此外,必须注意的是,对供给侧改革的认识必须避免三个误区。首先,不能将供给侧改革等同于计划经济。其次,应当避免在推行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忽略了需求侧的刺激。最后避免过度炒作供给侧改革的概念[15]。

2我国体育产业存在的问题

体育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而存在的,虽说也向市场提供实物产品,但其核心产业是向市场提供各种体育服务产品,属于第三产业。据统计,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万个左右,对政府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6]。从生产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促进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新兴产业占比上升。在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利好下,民众对体育消费的需求必然会增加,体育产业未来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在我国体育产业长期粗放式发展惯性的作用下,体育企业过于注重规模的快速扩大,在外延扩大的同时却忽视了内涵的发展,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外延扩张过快和内涵发展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带来的问题就是体育产品无效供给过度,而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是一个宏观经济范畴,它是指有效的总供给,即由各个微观主体生产和提供的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各类购买者需求的总供给和供给结构[17]。无效供给则是指相对于有效供给而言不能满足购买者需求的供给和供给结构。这种由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度带来的“供需错位”现象在体育产业中普遍存在,导致了“市场上大量的体育产品过剩,而民众日益升级的体育消费需求又无法满足”的怪现象。虽然体育产业的总供给规模可能超出了总的需求,但是这些供给大部分都是一种低水平、低效率的供给[18]。对此,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转变观念,认清楚目前制约体育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而是有效供给不良和无效供给过多所造成。

2.1我国体育产业中普遍存在无效供给的现象

2.1.1体育产业价格虚高形成的无效供给

有效供给是一个经济范畴,它不仅要求产品在品质上适应于市场需求,而且要求产品在价格上与购买者的支付能力和现实购买欲望相适应[17],价格过高超过了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产品会造成无效供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体育企业由于市场定位不准确、经营理念错位或者是无法适应环境、政策的变化等原因,造成了产品价格过高而无法形成有效需求。以高尔夫产业发展为例,我国高尔夫俱乐部多采用会员制消费模式且对消费群体限制明显,普通收入阶层因难以支付高昂会费[19]。“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后,市场对高尔夫运动的需求减少,如果高尔夫俱乐部不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降低成本,则会形成了价格虚高的无效供给。

2.1.2体育产业同质化产品形成的无效供给

多年来,由于地方政府和行业职能缺位,导致中国体育用品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中国体育用品出口企业的来料加工、贴牌生产占比较大,研发技术也相对滞后,导致产品差异性少,同质产品竞争异常激烈[20]。服务行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以健身行业为例,健身行业虽然是人们公认的朝阳行业,但是,不少俱乐部的管理经验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营层次和内容单一,经营方式落后,缺乏创新的经营理念、服务观念和运行模式。造成了健身俱乐部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准确的市场定位,形成了无效供给。

2.1.3体育产业品质伪劣形成的无效供给

我国体育产业由于过于重视外延发展和规模效益,忽视了产业内涵的发展,导致了体育竞赛表演业技术含量低,总体水平不高、体育健身娱乐业产品单一,服务质量低、体育用品业没有形成著名的品牌,市场竞争力弱。再加之我国市场制度建设的缺失,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市场上充斥了大量的假冒体育用品。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人均收入较低,这些品质伪劣的体育产品在我国还有一定的市场。随着民众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结构升级,这些品质伪劣的产品市场份额会逐渐缩小乃至消失,而这些过剩的产品如不及时出清,则会形成无效供给。

2.2有效供给不足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2.2.1能够满足民众需求的高质量产品短缺

无论是体育制造业还是体育服务业,体育企业在重视规模扩张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产品质量,造成了我国体育产业普遍缺乏高质量的产品。而我国体育主体产业发展滞后、产品质量不高和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差的问题,是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我国体育产业内涵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21]。以竞技表演业提供的产品为例,虽然这几年中国顶级足球、篮球联赛依靠“金元政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吸引了不少高水平外援加盟,但仅靠几个外援是无法提高整个联赛的整体竞技水平的,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顶级联赛和欧美的顶级联赛水平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

2.2.2体育品牌缺乏竞争力

体育品牌是品牌中的一个细分,它主要界定于体育产业及其相关产业范畴。从目前我国体育品牌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涌现出许多中国品牌,但是这些品牌由于内涵不清晰、缺乏个性、推广形式单一等问题和国际品牌相比缺乏竞争力。如中国体育用品品牌在政府扶持和政策红利的帮助下在品牌初创阶段高速扩张,占据了二线、三线城市市场,但是随着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中国品牌在二、三线城市的市场份额也逐渐被国际品牌蚕食。

2.2.3“双创”意识的缺乏使得体育企业无法适应民众的需求变化

“双创”是指创新和创业,体育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制造更多的效益。另一方面,只有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创业才能增加体育产业市场的活力、动力和竞争力,从而形成体育产业发展的源动力。然而,中国的体育企业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意识。从创新来看,存在研发投入水平不高、产业科技人才匮乏、专利数量偏少、创新机制不完善的现象。从创业来看也存在着政府的政策对体育创业企业扶持的力度还不够、创业主体商业运作和管理水平低下、缺乏融资渠道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了主体的创业热情。

2.2.4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限制了有效供给的产出

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注重规模、质量、品牌等方面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要优化体育产业的内部结构和合理安排体育产业布局,这才是保障体育产业有效供给持续产出的前提。但是,从产业结构来看,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服务业比例不合理,体育制造业所占比重太大,体育服务业所占比重太小。2012年我国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产值的比重仅为2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22]。从体育产业布局来看,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布局没有体现出产业聚集效应,而体育用品制造业更多的是一种低水平、重复的布局[23]。

3供给侧改革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

3.1减少无效供给是提高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前提

无效供给是原有体制的弊端和后遗症,是市场经济不健全的产物,制约着有效需求的实现。从社会经济的总体上看,有效需求不足更多地作为经济现象而存在,增加有效供给和减少无效供给则更多地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而存在[24]。在市场经济模式下,无效供给是难以避免的,只有通过制度的完善和技术、经营模式的革新来降低无效供给的比例。对此,体育企业首先应当转变观念,通过经营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改变以往体育产业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如通过整合资源发展附加产业,降低运营成本,降低产品、服务价格,将无效供给转化为有效供给。其次,应当加快体育企业行为方式的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规范生产决策行为,提高投资效率。第三,体育企业必须对市场保持较高的敏感度,寻找产品差异化发展的契机,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提供具有特色的服务和产品以满足市场个性化的需求。最后,必须规范体育产业市场,通过建立法律和制度,改善质量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理,设立行业标准等手段为体育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3.2增加有效供给是提高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根本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节点,“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追求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相匹配的经济结构。减少无效供给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有效供给腾出发展空间,要保证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加有效供给才是提高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增加体育产业有效供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提高体育产品质量

有效供给的内涵不仅仅要求产品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使用价值,还要求产品具有社会的使用价值,既对现实的购买者来说的使用价值[17],也就是说产品必须能够满足消费偏好才能成为有效供给。产品质量得到保证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最基本要求,因此,提高产品质量是增加有效供给的最基本手段。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为确保产品质量的持续提高,由组织的全体人员综合应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对影响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管理,以达到生产者、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为目的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面对体育产业产品质量堪忧的现象,有必要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从供给管理入手,实施全面、全员、全程的管理,确保体育产品质量。全面质量管理首先要求树立体育产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出发点开展质量管理。其次,要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体育产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第三,要坚持依法管理,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障管理行为的开展。第四,抓好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最后,引进或建立质量认证制度,通过质量认证制度来约束、引导体育企业提升产品质量。

3.2.2注重体育品牌的培育,提高产品竞争力

品牌不仅仅能够体现体育企业的核心价值,帮助企业推广产品,强化品牌意识能还够增加体育产业的有效供给。首先,注重品牌的培育能够提高供给的质量。产品品牌从本质特点上来讲是关于产品质量信息的综合反应,企业树立品牌的目的在于通过集合品牌的质量信息,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提供帮助[25]。体育企业在品牌培育的过程中必须以产品质量作为保障,从这一点上看,品牌的培育能够有效提高供给质量。其次,体育产品的品牌塑造能够提高有效供给效率。品牌不仅能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还能帮助经营者对产品的销售对象进行准确定位,提高供给效率。比如说阿迪达斯的子品牌y3、neo、三叶草,通过不同的子品牌,阿迪达斯公司可以锁定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有针对地进行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提高了供给效率。最后,品牌的发展需要规模化的经营,降低了供给成本。品牌的成长伴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规模化经营的企业可以将市场开发、产品营销等方面的投入进行分摊,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成本的降低意味着企业生产率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品牌的发展也能够增加有效供给。强化体育产业的品牌意识能够通过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供给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等方式来达到增加有效供给的效果。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无论是体育用品行业还是体育服务行业,和国外知名品牌相比中国体育品牌的影响力都不高,特别是体育用品行业,是体育产业中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对此,我们必须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品牌营销手段、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式来确立品牌的优势,促进本土体育品牌的培育,增加体育产业的有效供给,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力。

3.2.3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大背景下,创新和创业作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双引擎”之一,在体育产业发展中起到的是源动力的作用。不仅如此,体育企业的创新和创业行为也能够丰富有效供给的内容。创新和创业的最终目的就是寻找新的消费需求并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方式来满足新的消费需求,当新产品和新服务为市场所接受时,新的有效供给就产生了,这种新的供给能够丰富了原有产业的供给内容。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国体育产业有效供给的增加离不开创新和创业。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失去了劳动力廉价和成本低廉的优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创业成为体育企业转型和发展的出路。对此,政府应当采用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财政税收,盘活金融市场,增加创业投资,开展创业服务,建立创业平台等方式来为体育产业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引导体育企业创新、创业。此外,从企业层面来看,微观企业首先应当加大对新产品、新服务模式的研发投入。其次,应当整合资源,通过内部资源和外部市场这两种导向来确定体育企业创新、创业的方向。最后,应当注重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只有拥有了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企业才有创新、创业的可能。

3.3把握供给侧改革机遇是体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保障

中国供给侧改革是以机制创新为切入点,结构优化为侧重点,其理论指导主要采纳新供给经济学学派的建议。新供给经济学基本政策主张是以改革统领全局,从供给端着手,以“双创、双化、双减、双扩、双进、双到位”引领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机制创新,结构优化[26]。具体是指:鼓励创新、创业;加快城市化、产业优化;实行结构性减税、减少行政审批;扩大对亚非拉地区开放程度、扩大基于质量和效益的投资规模;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进步;强调经济运行中政府和市场的双到位。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认清经济形势,把握这次供给侧改革的机遇,从优化供给侧入手,才能实现体育产业跨越式的发展。

3.3.1鼓励体育企业积极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通过体制改革,建立体育产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引导企业和个人加大研发力度,调动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重视体育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完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鼓励全民创业,培育创业文化,形成体育产业良好的创业氛围。

3.3.2借城市化、产业优化之机提高体育产业的竞争力

城市化进程伴随而来的是进城农民消费提升、人口密集、生活居住方式的改变。而这一系列的变化能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源动力。我国体育产业要抓住这次机遇,通过自身产业结构的转变,优化供给,针对新的人口结构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此外,体育产业要把握国家鼓励产业改造升级、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机遇,通过扩大融资渠道引导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加快产业的优化升级,增加体育服务行业所占比例。在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让企业成为行业结构升级的主体。

3.3.3利用减税和行政审批的减少促进体育产业适当扩大规模

结构性减税和减少行政审批是现阶段改革的重点之一,赋税的降低能够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而行政审批的减少意味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两项措施都是为了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的活力,并结合经济杠杆促进产业优化。体育企业应当积极应对改革,利用税制改革带来的机遇,适当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此外,必须转变思想,清楚认识在新常态下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过多依赖国家的产业政策,只有通过强化企业创新和创业才能实现体育产业的长足发展。

3.3.4引导体育企业转变思路,开拓新兴市场,扩大投资规模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我国对欧美的出口增速放缓,相比之下,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出口贸易额逐年增加。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用品行业需要认清国际经济格局,在欧美市场久攻不下的情况下,注重亚非拉市场的开发,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还需要意识到,引发中国经济“滞涨”的风险并不是需求不足引起的,而是有效供给不足引起,也就是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矛盾引起的。因此,体育企业还必须适度扩大投资规模,但是这个投资规模是建立在质量和效益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只有这样才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过剩产能的淘汰。

3.3.5明确政府和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定位,提高体育企业决策效率

在供给侧改革的新常态下,政府和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各司其职。政府一方面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法规、成立监管机构等方式来监督市场运行。而市场则通过自身资源配置的机制来引导经济运行。体育企业要对政府和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准确定位,首先要尊重市场,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此外还要善于读解政府政策,寻找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3.3.6体育产业发展要同时兼顾“供给侧”和“需求侧”

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因为国家推出了供给侧改革经济发展战略,就只强调供给管理而忽略了需求管理,不能将供给侧和需求侧对立起来。中国经济形势复杂,“供需错位”不仅仅是供给侧的问题,中国经济也存在着明显需求不足。这就意味着体育产业在注重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给的同时还必须时刻关注消费、出口、投资这“三驾马车”,虽然这已不是经济增长和财富来源的根本动力,但也是产品销售和价值实现的条件[15]。因此,体育产业应当在肯定需求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对供给管理的重视,这样才能保障体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大背景下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对于体育产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必然导致体育产业市场萎缩,利润下降,尤其是体育制造业,基本上进入了微利时代。机遇则在于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下,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将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国家战略驱动作用下,体育制造业应当加快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激发企业的活力。体育服务业则应当把握当前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契机,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国家经济战略中,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扩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这样才能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可以这样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国家推出供给侧改革对体育产业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体育产业应当以借供给侧改革之机,加快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创新,提升竞争力,加速体育产业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作者:李博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仍严峻:网易财经[eb/ol].http://money.163.com/15/0105/01/af5j19r200253b0h.html,2015-01-05.

[2]编者.供给: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ad9vn4vmpayv-bvjfkq2t64nbxxfpnny14grm1kslhuqem2skbcyzn-n3jfwlvekq4qhqaypydlkwdanta0sa.

[3]贾康,徐林,李万寿,等.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比较与分析[j].现代产业经济,2013(05):8-14.

[4]李怀玉.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的比较及启示[j].商业时代,2014(20):33-34.

[5]尹伯成.西方经济学说史———从市场经济视角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90.

[6]贾康.中国需要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j].地方财政研究,2013(02):4-11.

[7]钟祥财.供给学派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j].上海经济研究,2011(01):123-132.

[8]王石生.供给学派简介[j].财政,1992(12):52.

[9]贾康,徐林,李万寿,等.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j].经济研究参考,2014(01):35-56.

[10]贾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讨展望[j].财政研究,2014(08):2-16.

[11]贾康,徐林,李万寿,等.新供给经济学在中国改革中的关键点分析[j].现代产业经济,2013(07):7-13.

[12]编者.关于“供给侧改革”看完这十个问题你就懂了:新浪财经[eb/ol].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aritcle/20151201/224023903249.shtml,2015-12-01.

[13]编者.供给侧改革: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e4%be%9b%e7%bb%99%e4%be%a7%e6%94%b9%e9%9d%a9.

[14]编者.读解供给侧改革:和讯网[eb/ol].http://futures.hexun.com/2015-11-27/180834405.html?from=rss,2015-11-27.

[15]编者.避免供给侧改革的三大误区:新浪财经[eb/ol].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151202/032423905825.shtml,2015-12-02.

[16]编者.三驾马车淡出:腾讯新闻[eb/ol].http://view.in-ews.qq.com/a/fin2015111203559903,2015-11-12.

[17]刘诗白.论增大有效供给[j].经济学家,2000(01):4-11.

[18]张保法,王璐.试论增加有效供给启动市场需求[j].经济师,2000(10):47-49.

[19]于文谦,戴红磊.人性复归:高尔夫环境危机的伦理转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06):6-10.

[20]田朝辉.中国体育用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升级途径[j].对外经贸实务,2015(10):49-51.

[21]刘扶民.2007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报告[z].2007.

[22]黄海燕.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评价与优化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4):27-30+37.

[23]陈林祥.我国体育产业布局政策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5):25-28.

[24]陶一桃.需求与供给之间的选择———供给学派对扩大“内需”的启示[j].学习与探索,2000,03:12-16.

体育经济学范文篇7

体育管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与发展中的学科,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体育管理学的学科形成过程滞后于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领域管理的科学化进程,这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但是,随着体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发展为体育管理学形成与发展提供的可能以及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成就对体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体育管理学的发展正成迅猛发展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强体育管理专业建设,以适应体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如何调整体育管理专业结构,以满足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如何强化体育管理专业课程管理,以保证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体育管理人才的产生?都是体育管理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体育管理专业面

体育管理专业面是指体育管理专业的知识容量。为了发挥体育管理人才的作用,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不能越学越窄。但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偏重于强调专业性,强调对口,而且口径越来越小,突出体现专才教育而不是通才教育。这种观念自然有其主客观原因:第一,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未能发展起来,长期处于本科教育状态,这样造成了本科毕业生已成为直接对口的对象,因此必然强调他们的专业性,强调他们必须是专业人才或专才;第二,目前高校从业教师中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教师一般占据着各专业学科带头人的位置,他们的学历基本是本科,因此导致他们以自己接受高等教育时的感受而特别强调专才的重要性;第三,我国高等教育观念中过于强调应用,强调适应,强调服务的情况是十分突出的。应用、服务、适应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即使讲适应,也不应作过窄的理解,观念上的这些问题也造成了影响。

针对以上体育管理专业面的问题,我们在认识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的过程中,必须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变化、用人标准的变化等因素入手,改变过去对于“应用、服务、适应”的狭隘看法,摒弃体育管理专业所谓的“对口”培养方案和知识评价标准。当然,在体育管理专业的“专才”与“通才”培养目标上,确实还应该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尽管不能笼统地说体育管理专业必须进行“专才”教育,但是,一定的专业基础还是很重要的。这也就是说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较强的专业性,这是最理想的。尽管仅靠4年的时间达到理想境界是困难的,我们也要尽可能的这样做。为了实现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的拓展,需要扩大体育管理专业课程的跨度(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与拓展),使本专业内的课程跨度也适当的大一些,以便使学生站在本专业的同时能有较宽的视野。这样,就可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职业或继续在本专业方向深造,即使转到与本专业相近的行业,也不致于感到很困难。

二、体育管理专业结构

使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关键的影响因素在于体育管理专业结构设置。

1.要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体育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各级各类体育行政管理、体育产业管理、俱乐部管理等。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每位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都要与人打交道,都有自己做人的问题,因此应当具有人文知识;都要与社会打交道,因此要掌握一些社会科学知识;都要与自然打交道,与物打交道,因此要懂“理”,要学一些理工知识。从体育管理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不难看出,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的交又与互融。要避免体育管理过多的考虑体育专业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学科交叉互融不等于几个具体学科知识简单的汇合。其实,当今蓬勃发展的生物学和发挥巨大作用的经济学,已为体育管理学专业建设形成了范例。比如dna的表达使生物学与数学,还有计算机技术及其交叉同放异彩;经济学中的两大分支——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与数学在极高水平下的融合,尤其是数理经济学,其重大成就几乎既是经济学的,又是数学的。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从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结构的形成所依托交叉互融的多种学科这一事实不难看出,综合性大学办体育管理专业的优势及效果已凸现出来。

2.要形成敏锐的思维结构。解决复杂纷繁的社会问题,或者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人们具备敏锐的思维能力。一谈体育管理,仅用常规思维考虑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管理人才要求的,必须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操作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于一体。而理学知识偏于一般原理,逻辑占有更重的地位;工学、自然科学知识虽少不了一般原理,但操作的地位更高;文学思维的发散性特点更显著。当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广泛涉猎这些知识领域时,就有可能受到多种特性思维方式的熏陶,使思维结构更合理,使思维水平提高,使人更聪明。

3.要产生积极的价值结构。不同类型的知识向人们揭示不同的价值观念。事实上,不仅不同人的价值判断可能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问题上的价值判断也可能不同。人在不同事物上的价值判断,构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系统。我们希望人们所采取的价值判断更先进一些,而当他在许多事物上的价值观念都比较先进时,他的整个系统就会比较先进,从而,导致人向更高尚的方向发展。覆盖面较宽的知识为这一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各类知识从不同角度提供了观念选择,例如各类知识所提供的美学价值判断及其差异就使这种选择也成为可能。所以,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是同时不可缺少的。人文的力量加之以科学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加之以逻辑的力量,使人更好地面对人生,面对世界,从而也使人有更先进的价值观念系统,使人更有力量。

以上价值结构的形成所赋予人们的力量已得到共识。不同的价值结构融合所迸发出的价值结果已形成了五彩缤纷的价值域。体育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结构形式应该如何建立,理应依据怎样把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更具有“力量”的人而加以选择,理应从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科学价值的不同知识提供中寻求答案。这是进行体育管理专业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点。

三、体育管理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能否达到预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应对专业人才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充分考虑外,其落脚点应该依附在课程建设上。课程建设不仅包括围绕专业建设而进行的学科课程组合,而且,也包括具体的课程教学质量。

1.体育管理专业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即为全校所有学生、所有专业都开设的必修课。从通识课程的定义可知,体育管理专业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服从于学校统一安排,而目前学校一般的通识课程主要是外语、计算机、政治、高等数学、体育(体育专业除外)。

2.体育管理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对保证专业培养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专业主干课程是从十余门,乃至20余门专业课程中抽取出来的,是专业课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但这些专业主干课程一般又是基础性的。例如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古典文字等,中国历史专业的中国通史等,美术专业的素描等。对体育管理专业而言,管理学概论、体育管理学等课程,自然就成了该专业的主干课程。

3.体育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为了实现体育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体育管理专业面和课程结构组成的要求,体育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应该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人体科学、管理科学、运动科学的知识内容,即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社会体育学、体育经济学、系统科学基础、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法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武术、游泳等课程。

4.体育管理专业专业课程设置。抓住专业主干课程这一环.就基本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但对于全面的培养质量来说,仅有这一环还不够,必须合理安排一般专业课程。其实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一般课程对保证专业知识内容又是相辅相成的。主干课程不能脱离一般专业课程而独立存在,专业课程中也不能没有重点。为此,在体育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围绕主干专业课程应该设置的一般专业课程还包括: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学、经济管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等。

5.体育管理学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按照现代课程论的观点,以及人才培养中的个性化发展目标要求。在进行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科学安排以上体育管理专业必修课以外,还必须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多方面需要,为学生提供门类较多的专业选修课。

体育管理专业选修课的设置,首先应该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设计,要把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价值结构尽可能的体现在选修课程内容之中。其次要避免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凑足毕业学分而忽视知识结构搭配等现象发生。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将选修课划分成几个模块,在模块设计时实现结构的合理配置。按照这一指导思想设计了以下三种体育管理专业选修课模块形式(见表)。

表体育管理专业选修课模块形式

附图

注: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学生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具体体现,应特别予以重视。

体育经济学范文篇8

关键词:市场经济制度;体育竞技制度;同一性

abstract:anewthesystemeconomic''''sangle,thesportsathleticssystemandthemarketeconomysysteminaspectsandsooncorevalue,formcharacteristic,basicprinciple,movementrulehastheidentity,discoveredthatthisidentityandpromotesthetwo''''sbenigninteractionpositively,notonlytodevelopssportstheculturalfunction,topromoteourcountrysports''''developmenttohavethepositiverole,andhasthepositiveculturalinfluencetoourcountrysocialistmarketeconomicsystem''''sconsummation.

keyword:marketeconomysystem;sportsathleticssystem;identity

前言

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体育发达的国家,往往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国家,体育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步。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体育规则与市场规则具有同一性。由此产生了体育文化与市场文化的双向互动效应。发现这种同一性并主动地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不仅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建构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促进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制度”的本质和一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在进行着举世瞩目的深刻的制度变迁,而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构成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因此,探索制度创新,尤其是非正式制度创新的文化动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社会渗透力最强的文化形式,探索体育竞技制度与市场经济制度的相关性及其良性互动的可能性,显然应当成为体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当然,这一切应当从“制度”的概念说起。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由人制定的,抑制人际交流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的人类交往规则。“制度”的首要功能是协调人的行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可靠合作,增进秩序。在无制度或制度失效的情况下,社会就会混乱无序,社会交往必然代价高昂,信任与合作必然趋于瓦解。[1]例如,没有规则,无论有多么出色的运动员和体育运动设施都不可能组织起一场体育竞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结构包括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基本价值信念和伦理、道德习俗。[2]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制度包括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前者是由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包括习惯、伦理道德和习俗;后者由设计而成,并有违规制裁机制保证其执行的法律、条例和成文规则。就体育而言,前者指运动员、裁判员的行业习俗和职业道德,后者指市场经济的法律和规则。两种规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一种制度体系能够达到两者的高度统一,那么将最大限度地实现制度效能,节约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增进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有效制度的最本质特征是普适性,它包括三种含义:第一,它必须具有普适性(一般性),即不应在无确切理由的情况下,对个人和情境实行差别待遇。它必须“适用于未知的,数目无法确定的个人和情境”。反之,如果制度具体而非抽象,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亲此疏彼,就无法很好地发挥节约知识搜寻成本的功能,导致行为的低效率。第二,它必须在两种意义上具有确定性:一是可以认识性,公民应能清晰地读懂制度信号,二是能就未来的环境提供可靠的指南。第三,它必须具有开放性,可以不断改进,以便允许行为者通过创新活动对新环境作出反应。[1]

一般说来,普适性特征在禁令性规则中更易于得到保证。它意味着制度适用于一切未知的任何情境,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无人高踞于规则之上。如果制度违背了普适性,那么就会削弱对规则的服从,削弱制度的协调性和规范性,例如,如果对高官和富人采取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如果警察可以违反交通规则,不受任何惩罚,如果法律对政府官员比百姓宽松,如果球星犯规不能得到同其他球员相同的判罚,那么,对制度的自发遵守就会衰退,当然无疑会削弱制度的效能。

二、体育竞技规则与市场经济规则的同一性

毫无疑问,体育竞技规则与市场经济规则从规范对象、规范目标,到规范主体和规范结果都不相同。然而,从形式上来说,它们都属于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行为、促进人们相互协作的“制度”,两者之间不仅在正式制度上形式相同,而且在非正式制度的基本价值信念上有着惊人的同一性。

1.体育规则和市场规则都反映了人类的基本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不同于他人的目标,但是,这些各不相同的目标背后却体现了人类共同追求的基本价值。它们是所有人自觉不自觉地信奉的价值信念。这就是自由、公正、安全和平和经济福利。其中,除了经济福利价值外,其他价值都共同体现在体育规则和市场规则之中。

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自由主要是指免于任意强制,在普适性法律约束下自我选择、自我负责、自主追求幸福的自由。市场经济规则和体育竞技规则恰恰为自由设定了法治框架。正是在这种前提下,人们才能真正获得自由。这种规则是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的,因此,它体现了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体现了公正原则。这种平等不仅包括了主体人格上的平等,而且体现了程序上的无歧视原则。这种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实质就是公平或公正。

同时,体育规则与市场规则所设定的秩序反映人类对和平的追求。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人们解决利益纷争的方式主要是暴力方式。尽管掠夺、战争等暴力行为贯穿人类的历史,但不否认人类同时始终如一地追求着和平,因为和平才能保证人的生命价值和社会繁荣。而市场经济则是一种排除暴力的和平的自由竞争,是一种最有效的“生财”方式,是惟一能由个人自利行为促进公利结果的制度方式。体育是人的原始攻击本能的文化宣泄,是一种和平的平等竞争,人类暴力潜能的文化升华,是提升所有人生命质量和能力的游戏。竞技主体是“对手”和“朋友”的双重角色组合。体育与市场都使人的趋利倾向和暴力潜能得到了对社会和他人有益无害的文化实现,你死我活的暴力竞争变成了和平的竞争,所以,体育和市场集中体现了追求和平的人类的基本价值。

2.体育竞技模式与市场经济模式所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首先,体育竞技模式与市场经济模式都奉行主体性原则。赛场与市场一样,运动员与厂商和顾客都是自主决定、分散决策的主体。在赛场上,运动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制胜目标;在市场上,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主体,消费者也自主选择,拥有消费者主权,所以,都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本质。

其次,都奉行“规则至上”的法治原则。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决反对经济特权和超经济的政治强制;市场经济要求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体育竞技也是如此。在比赛中,无论是什么国家和民族的运动员,无论是明星大腕还是无名小辈,都必须遵守竞技规则,一旦犯规,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正是这种法治原则才推动了体育竞技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市场经济的不断跃进。

再次,都奉行自由竞争原则。商场与赛场一样,都具有准军事性质,都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没有竞争就没有体育,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这种竞争是自由的,不应当有任何不合理的限制。例如,奥运会接纳所有国家和地区,没有任何的种族、性别、经济文化水平、国家大小、意识形态差异的限制。市场经济以无壁垒限制的完全竞争为理想状态,以经济主体的平等竞争为先决条件。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和国际化。

最后,都奉行追求卓越原则。“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集中体现了人类自身不断地自我超越的精神原则。市场经济制度的原则之一是优胜劣汰。只有优胜劣汰,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使用效率。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如果不在创新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就会被淘汰出局。从这个意义上说,赛场是市场的微观模型。

三、体育竞技模式对市场经济模式建构的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是,许多微观制度还须创新性建构。已经建立的制度规则,急需非正式制度的文化支持,才能达到良性运行。由于市场经济模式与体育竞技模式具有同一性,因此,体育竞技模式对市场经济模式的建构具有突出的示范作用。体育竞技规则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变得非常严密和科学,形成了高度国际化的完善制度系统,可以成为当之无愧的示范模型。

仅从人所共知的球场模型来看,足球赛场是由运动员、裁判员、球迷(观众)、媒体、足协等5个要素组成的系统。其中竞技主体是对阵的运动员,他们在正式、公开、透明的比赛规则的约束下进行竞争,裁判员根据规则时刻监督着运动员的活动,一旦发现越轨的机会主义行为,立即根据情节实行不同程度的惩罚。裁判公正是球员水平发挥和竞赛顺种进行及结果公正的关键性因素。一旦球员打假球,在裁判员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观众会实施监督并通过大众传媒进行非正式惩罚,并且敦促足协实施正式惩罚。如果出现裁判“寻租”现象,即裁判与球员合谋的“黑哨”现象,对方运动员可以向足协申诉,对之进行正式惩罚,观众自己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对之实行广泛的非正式惩罚。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运动员,政府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统一。但是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起保证政府官员不吹、不敢吹“黑哨”的机制,并且形成责任明确、循环制衡的监督机制,消费者大众和企业也可以“告官”、控告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大众及大众传媒有权利对企业和政府官员实行广泛的监督,并具有制度保证,这样才能真正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体育竞技规则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主动地通过适当的教育和传播方式,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中的示范作用,将对我国的经济转轨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体育经济学范文篇9

【摘要题】体育与经济

【英文摘要】fromthepoint……

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体育发达的国家,往往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国家,体育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步。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体育规则与市场规则具有同一性。由此产生了体育文化与市场文化的双向互动效应。发现这种同一性并主动地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不仅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建构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促进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制度”的本质和一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在进行着举世瞩目的深刻的制度变迁,而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构成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因此,探索制度创新,尤其是非正式制度创新的文化动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社会渗透力最强的文化形式,探索体育竞技制度与市场经济制度的相关性及其良性互动的可能性,显然应当成为体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当然,这一切应当从“制度”的概念说起。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由人制定的,抑制人际交流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的人类交往规则。“制度”的首要功能是协调人的行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可靠合作,增进秩序。在无制度或制度失效的情况下,社会就会混乱无序,社会交往必然代价高昂,信任与合作必然趋于瓦解。[1]例如,没有规则,无论有多么出色的运动员和体育运动设施都不可能组织起一场体育竞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结构包括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基本价值信念和伦理、道德习俗。[2]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制度包括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前者是由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包括习惯、伦理道德和习俗;后者由设计而成,并有违规制裁机制保证其执行的法律、条例和成文规则。就体育而言,前者指运动员、裁判员的行业习俗和职业道德,后者指市场经济的法律和规则。两种规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一种制度体系能够达到两者的高度统一,那么将最大限度地实现制度效能,节约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增进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有效制度的最本质特征是普适性,它包括三种含义:第一,它必须具有普适性(一般性),即不应在无确切理由的情况下,对个人和情境实行差别待遇。它必须“适用于未知的,数目无法确定的个人和情境”。反之,如果制度具体而非抽象,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亲此疏彼,就无法很好地发挥节约知识搜寻成本的功能,导致行为的低效率。第二,它必须在两种意义上具有确定性:一是可以认识性,公民应能清晰地读懂制度信号,二是能就未来的环境提供可靠的指南。第三,它必须具有开放性,可以不断改进,以便允许行为者通过创新活动对新环境作出反应。[1]

一般说来,普适性特征在禁令性规则中更易于得到保证。它意味着制度适用于一切未知的任何情境,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无人高踞于规则之上。如果制度违背了普适性,那么就会削弱对规则的服从,削弱制度的协调性和规范性,例如,如果对高官和富人采取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如果警察可以违反交通规则,不受任何惩罚,如果法律对政府官员比百姓宽松,如果球星犯规不能得到同其他球员相同的判罚,那么,对制度的自发遵守就会衰退,当然无疑会削弱制度的效能。

二、体育竞技规则与市场经济规则的同一性

毫无疑问,体育竞技规则与市场经济规则从规范对象、规范目标,到规范主体和规范结果都不相同。然而,从形式上来说,它们都属于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行为、促进人们相互协作的“制度”,两者之间不仅在正式制度上形式相同,而且在非正式制度的基本价值信念上有着惊人的同一性。

1.体育规则和市场规则都反映了人类的基本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不同于他人的目标,但是,这些各不相同的目标背后却体现了人类共同追求的基本价值。它们是所有人自觉不自觉地信奉的价值信念。这就是自由、公正、安全和平和经济福利。其中,除了经济福利价值外,其他价值都共同体现在体育规则和市场规则之中。

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自由主要是指免于任意强制,在普适性法律约束下自我选择、自我负责、自主追求幸福的自由。市场经济规则和体育竞技规则恰恰为自由设定了法治框架。正是在这种前提下,人们才能真正获得自由。这种规则是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的,因此,它体现了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体现了公正原则。这种平等不仅包括了主体人格上的平等,而且体现了程序上的无歧视原则。这种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实质就是公平或公正。

同时,体育规则与市场规则所设定的秩序反映人类对和平的追求。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人们解决利益纷争的方式主要是暴力方式。尽管掠夺、战争等暴力行为贯穿人类的历史,但不否认人类同时始终如一地追求着和平,因为和平才能保证人的生命价值和社会繁荣。而市场经济则是一种排除暴力的和平的自由竞争,是一种最有效的“生财”方式,是惟一能由个人自利行为促进公利结果的制度方式。体育是人的原始攻击本能的文化宣泄,是一种和平的平等竞争,人类暴力潜能的文化升华,是提升所有人生命质量和能力的游戏。竞技主体是“对手”和“朋友”的双重角色组合。体育与市场都使人的趋利倾向和暴力潜能得到了对社会和他人有益无害的文化实现,你死我活的暴力竞争变成了和平的竞争,所以,体育和市场集中体现了追求和平的人类的基本价值。

2.体育竞技模式与市场经济模式所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首先,体育竞技模式与市场经济模式都奉行主体性原则。赛场与市场一样,运动员与厂商和顾客都是自主决定、分散决策的主体。在赛场上,运动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制胜目标;在市场上,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主体,消费者也自主选择,拥有消费者主权,所以,都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本质。

其次,都奉行自由竞争原则。商场与赛场一样,都具有准军事性质,都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没有竞争就没有体育,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这种竞争是自由的,不应当有任何不合理的限制。例如,奥运会接纳所有国家和地区,没有任何的种族、性别、经济文化水平、国家大小、意识形态差异的限制。市场经济以无壁垒限制的完全竞争为理想状态,以经济主体的平等竞争为先决条件。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和国际化。

再次,都奉行“规则至上”的法治原则。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决反对经济特权和超经济的政治强制;市场经济要求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体育竞技也是如此。在比赛中,无论是什么国家和民族的运动员,无论是明星大腕还是无名小辈,都必须遵守竞技规则,一旦犯规,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正是这种法治原则才推动了体育竞技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市场经济的不断跃进。

最后,都奉行追求卓越原则。“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集中体现了人类自身不断地自我超越的精神原则。市场经济制度的原则之一是优胜劣汰。只有优胜劣汰,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使用效率。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如果不在创新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就会被淘汰出局。从这个意义上说,赛场是市场的微观模型。

三、体育竞技模式对市场经济模式建构的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是,许多微观制度还须创新性建构。已经建立的制度规则,急需非正式制度的文化支持,才能达到良性运行。由于市场经济模式与体育竞技模式具有同一性,因此,体育竞技模式对市场经济模式的建构具有突出的示范作用。体育竞技规则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变得非常严密和科学,形成了高度国际化的完善制度系统,可以成为当之无愧的示范模型。

仅从人所共知的球场模型来看,足球赛场是由运动员、裁判员、球迷(观众)、媒体、足协等5个要素组成的系统。其中竞技主体是对阵的运动员,他们在正式、公开、透明的比赛规则的约束下进行竞争,裁判员根据规则时刻监督着运动员的活动,一旦发现越轨的机会主义行为,立即根据情节实行不同程度的惩罚。裁判公正是球员水平发挥和竞赛顺种进行及结果公正的关键性因素。一旦球员打假球,在裁判员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观众会实施监督并通过大众传媒进行非正式惩罚,并且敦促足协实施正式惩罚。如果出现裁判“寻租”现象,即裁判与球员合谋的“黑哨”现象,对方运动员可以向足协申诉,对之进行正式惩罚,观众自己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对之实行广泛的非正式惩罚。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运动员,政府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统一。但是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起保证政府官员不吹、不敢吹“黑哨”的机制,并且形成责任明确、循环制衡的监督机制,消费者大众和企业也可以“告官”、控告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大众及大众传媒有权利对企业和政府官员实行广泛的监督,并具有制度保证,这样才能真正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体育竞技规则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主动地通过适当的教育和传播方式,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中的示范作用,将对我国的经济转轨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体育经济学范文篇10

野外体育产业就是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野外体育需求而使野外体育产品进入生产、流通、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它需要把野外体育作为一种产业来开发经营,从而更有效地发掘自然资源的体育潜力,发展体育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野外体育产业的特点是基本建设的低投入性、资产所有权的国有性和市场需求的渐增性。

二、野外体育兴盛的原因及其产业现状

1.国外野外体育参与及其产业现状:国外野外体育兴起的较早,二战后野外体育在西方各国一直呈蓬勃发展之势。特别象美国、日本等经济较发达的国家,野外体育活动业已成为大众体育的新潮流。据文献资料显示,美国每年有50%以上的人口经常地参加野营、登山、漂流等野外体育项目。每年各部门的野外体育产业的产值达200万美元以上。其他西方国家,像英国、荷兰、意大利等野外体育产业也逐渐成为其体育经济中新的增长点。

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逐步形成,环境污染愈加严重,城市拥挤及竞争加剧,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紧张感和压抑感。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种“现代文明综合症”在西方社会更加肆虐。于是,回归自然、反璞归真成为人们情真意切的呼唤。与之相伴,野外体育产业也出现了勃勃生机。

2.国内野外体育产业的现状:国内野外体育兴起的较早,像登山、滑雪等。但就整体而言,由于国内经济、政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使得野外体育整体发展缓慢。随着我国改革开发政策的实施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野外体育获得了有利的外部发展条件,呈现了日渐火热的发展势头。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登山运动更趋红火,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登山运动的参与和收益呈逐年上升之势。除登山运动以外,中国野外体育整体的产业化程度不高,除东北部的滑雪、滑冰项目部分实行产业化经营外,其他大部分野外项目还未进行全方面的产业化开发,没有真正挖掘其市场潜力。野外运动中的漂流项目,国外的该项目产业收入在野外体育中排列第二位,仅次于登山收入。据美国《江河漂流者》杂志(1988年5月7日)报道,仅美国东部每年就有超过一百万人次参加漂流活动。而我国拥有那么多河流资源却未能开发,各主要河流虽也组织过人员漂流,但还是事业型操办,没有考虑其经济运作及产业创收,只有一些旅游景点的小型河流由旅游部门开发并组织漂流,进行了一定的经营创收。可见,我国野外体育产业化开发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三、我国野外体育产业开发的资源优势

1.陆地资源:我国境内分布着众多的山川,利用这些山脉资源可以进行登山、攀岩、越野生存、山地自行车,徒步越野、山岳马拉松、滑雪等野外体育项目的经营开发。另外,我国还有很多知名的沙漠,像塔克拉玛干沙漠(337600平方公里)等十多个著名沙漠地带,这些地方可以进行汽车、摩托车拉力及野外生存等野外体育项目的经营开发。

2.河流资源:我国河网稠密,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50000多条,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600多条,超过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也有163条,天然河道总长达40余万公里长。这些众多的河流资源中有许多河流流经的地势险峻,河道曲折,这为野外体育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可以利用这些河流进行漂流、冲浪、溯溪、游泳等野外体育项目产业开发。

3.湖泊海洋资源:我国的湖泊水库面积达1072万公顷,海域面积473平方公里,海岸带面积28万平方公里,利用这些水面资源可以进行潜水、滑水、冲浪、海水浴、游泳、水上摩托等野外体育项目的产业运作。

四、我国野外体育产业开发建设性对策

1.提高野外体育产业化开发意识,确立我国野外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理论研究力度。

2.调整野外体育产业的运行机制,改革其现有的管理体制。

3.划清野外体育产业的产权界限,合理地利用我国野外体育资源优势,进行多种项目的经营开发。4.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

5.采用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以激发野外体育需求,引导野外体育消费。

6.建立一整套野外体育的法规体系,使野外体育及产业有序运营。

7.产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经济发展与宗教信仰相协调。

参考文献:

[1]孙汉超等:体育管理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张岩等:体育经济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