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管理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1-27 17:27:02

体育课程管理

体育课程管理范文篇1

1大学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与其它学科相比,体育是一项以运动和锻炼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其所具备的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决定了体育要采取与其它知识类学科迥然不同的教学方式。自然,在对体育教学进行管理时,自然也需要采用特殊的管理方法。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体育教学进行管理,才能使大学体育教学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水平。也只有做好管理这个指导性工作,才能正确把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维持体育教学秩序,使整个体育教学体系处于稳定运行状态。因此可以说,加强大学体育教学管理对于完善体育教学体系,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2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提出和开展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也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进行了多次深化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很好的满足了大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另外,大学体育还提出了终身体育的理念,更是帮助学生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培养了其良好的体育理念。整体来看,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管理是呈现出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但事实上,目前大学体育教学管理正面临着严重的发展瓶颈问题,这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瓶颈问题的产生也反映出了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落实这些思想理念,而多是存在于口头中和形式上。这样就使得学生很难真正了解和认识体育教学的意义和体育的精神内涵。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也就不利于体育教学管理改革新方式的推行,这样就使大学体育教学管理进入一个发展瓶颈期。要想顺利度过这个教学管理发展的尴尬时期,就要先了解和分析存在于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解决对策。

3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体育教学理念仍有待进一步发展

尽管当前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已经被提出,但是事实上,很多高校并未真正意识到终身体育教学理念的重要涵义,很多体育教学管理者或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思想还都停留在传统的单一教学理念上,在教学的过程中片面追求短期的体育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带领下,学生是很难真正掌握终身体育的教学真谛的,也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3.2体育课程设置不够灵活多样

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大都集中在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类、武术、健美操等教学项目上,且每个教学项目都设置有固定的名额。若学生在选课时没有选到自己喜欢的教学项目,则只能接受其他的教学项目,这就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使其培养出对体育的兴趣。再者在教学管理上,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都出散乱、无序的状态,如篮球项目的教学中,大都是学生自己玩篮球或打篮球赛,这与课外活动毫无区别,体育课程也就形同虚设,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精神,也不利于体育教学的课外活动开发。

3.3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

如上所述,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只有篮球等几种,且内容的设置完全是按照教学大纲所编制,包括教学进度、教学计划、教学要求等都是按照大纲或教学理论来走,规定过于细化、要求过于死板,这不但制约了教师在课堂内容设计上的主观创造性的发挥,而且一而能够满足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要。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进度都是具有很大可变性的,若教学内容不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则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质量。

3.4课程考核管理缺乏科学依据

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相似,体育教学的考核也存在观念落后、方式单一的问题。很多高校的体育考核往往是30%的平时成绩 70%的考试成绩。尽管这种综合评分的方法较之之前完全以成绩评分的方法更为合理,但在实际执行中,其评分标准还是过于单一,不利于全面反应学生真正的学习状况和身体素质发展情况。

3.5教学管理环境有待优化

这里所指的教学管理环境,主要包括高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大小、高校体育师资力量强弱和队伍结构是否合理、体育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几方面。而事实上我国高校都普遍存在一定的教学管理环境问题,如领导不够重视体育教学,使得体育教学管理一直处于分散无序的发展状态中;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体育教师自身没有树立良好的体育教育观念,体育教学质量自然很难得到有效提升;当然,场地设施不足也是影响和制约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4大学体育教学管理瓶颈问题的解决对策建议

从现实角度出发,制约大学体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问题并不只有上述几种。在此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正视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管理正处于一个发展瓶颈期的事实。并且要积极采取措施来解决和应对这些问题。具体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4.1落实终身体育教育理念

大学体育教学管理要想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就必须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终身体育教学管理理念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主流观念,也是未来体育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我们必须要落实这一思想理念,使高校体育管理者和工作者都能从思想上发生深刻转变,认真理解和贯彻体会终身体育的内涵和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在教学中传达给学生,从而达到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

4.2建立完善的学生选课系统

面向全校学生公开选课。任课教师的简介、照片、专业特长和开设课程,开设项目、开课时间,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提倡教学方法个性化和多样化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要求逐步实现体育课程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等。体育成绩评定标准,通过教务处管理系统进行归档,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若干单元,教师可根据学生平时成绩进行成绩统计,学期末进行最后评定,成绩录人教务处管理系统。体现成绩评定的公开、公正、公平。

4.3完善弹性学分制

课内外全学分制管理。在取得学校教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对学生的体育课内、课外全部实行学分制管理,除体育课学分外,规定在校生在校期间还可以参加俱乐部、社团取得学分,这样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课外锻炼也必须有相应措施,改变现有的无序状态,完成者获相应学分,体现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兴趣与强制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体能。

4.4加强师资建设

高校体育教师管理部门也应改变传统的“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模式,由单纯的管理控制职能转向体育教师资源的开发、保障和利用。体育教师管理模式、机制和方法的改革要有利于优秀毕业生的接收和优秀人才的引进,有利于体育教师潜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体育教师资源的优化配制,有利于体育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引进高层次人才,并积极为引进的教师提高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充分发挥其学术的带头作用。同时加强教师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

4.5改善体育教学管理环境

高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加强对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教育管理;其次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体育教育的资金投入,还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使每笔资金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同时,领导还要加强对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考核和监督,并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保证考核措施落到实处。

5结语

总之,时代的发展给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正面临着较为复杂的改革局面。各个高校在解决影响大学体育教学管理发展的瓶颈问题时,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做好教学调研工作,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身体素质,使体育教学管理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作者:吕慧鹏工作单位: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

第二篇

1.大学体育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对大学体育进行管理的实际意义重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观念的问题和实际教学条件,在体育教学的管理,包括常规的教学环节上,都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和社会体育事业存在着很多脱节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等。体育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也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不高,体育课程的常规教学内容有时候无法正常进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提高对大学体育的管理水平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同时可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一方面,通过对体育课程的相关管理可以将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与社会体育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大学体育教学要充分体现出其价值,就要让学生在学校就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在走向社会之后就会有终身锻炼的意识。大学在体育教学中应该经常设置一些具有很高锻炼价值的课程和项目,并与国家的全民健身计划相协调,不仅让其获得充分的理论知识,还能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例如在体育教学管理中引入俱乐部的管理模式就可以很好地将社会体育项目融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中来,同时也调动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学体育教学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体育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机会。例如俱乐部模式对于大学的传统体育教学形式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俱乐部模式本身的开放性、自主性特点与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当前的很多大学体育教学中都面临着资源与场地不足的问题,很多的体育设施都不能及时到位,对正常课程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同时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严重束缚了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也压制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导致体育课程在大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通过引入体育俱乐部的模式之后,可以最大限度地补充大学目前体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挖掘出学生的各项体育潜质,逐渐提高教学的质量。

2.解决大学体育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要想推动大学体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对现行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要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来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才能促进大学体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途径:首先是要逐渐转变大学体育教学管理的观念与思想,不断完善大学体育教育的相关规定与制度,克服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教育弊端,要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体育现代化教育的内涵也包括自由的体育精神、多样的体育项目、自主的选择模式等。可以引入一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这样就可以促进国内的大学体育的发展。在大学教学管理中,尤其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对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体育教学的荣辱观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要多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要过多地去指责他人,每一位学生要先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在一些集体性较强的体育项目中,团队精神将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次是要提高对大学体育课程的常规管理,不断完善大学体育教学的各项运作机制,在与素质教育目标趋同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出大学体育学科的特点。常规教学方针的制定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让每一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所以要对常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加以重视,在上课之前就要做好准备活动,根据不同的上课内容准备体育器械,必要的时候要提前编排好人数适宜的体育小组,这样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管理的效率。在体育教学中会遇到很多的实际问题,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自身一定要保持镇定,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要经常反思言行举止的合理性,要让自己时刻处于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之下,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同时要按时上课和下课,为人师表,这样才能用良好的言行影响到学生。体育常规教学管理不能太讲求形式,要重视实际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要求来设定教学的计划,这样就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要让学生正确理解与掌握体育锻炼的技巧,要求学生必须穿运动鞋与运动裤,并告诉学生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也不是难为学生,而是为了减少在体育运动中的受伤机率,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这样学生就不会将这种着装要求当作是一种对个性的束缚了,就会认真自觉地遵守规则了。在大学体育常规教学的管理中也要保证教学的稳定性,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从学生入学起就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内在的体育精神,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将这种体育精神内化为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并让学生及时提出教学的反馈意见,也有助于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最后是通过引入体育俱乐部的模式来提高大学体育管理水平,并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对俱乐部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依据学生申报的情况来确定俱乐部的规模,合理地组织利用有限的资源,同时根据每一个体育教师的特长和兴趣将其分派到对应的俱乐部中,带领学生完成体育活动。还要做好体育教师的任免与分配工作,加强对外的学术交流工作,不仅负责改善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还要做好教学的辅助工作,这样才能促进各种教学项目的顺利进行。从整体上来说,体育教师要随时掌握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要加以严格的管理,防止出现任何与资金有关的问题,给学校带来不好的影响,妨碍了正常教学。引入俱乐部模式要注意的问题是必须与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相一致的,这样才能保证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在引入俱乐部模式的时候要以多样性和自主化的选择为宗旨,发展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互协调统一的办学方向,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的教学指导方针才可以促进学校各个方面的管理,在开展业务的时候也会轻松和顺利很多。俱乐部的日常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在课余的时候可以向广大学生开放,费用可以根据学生的平均水平来制定,而俱乐部的收入所得又可以用来投资建设更多的体育健身设施,扩大俱乐部的规模,在这一过程中俱乐部一定要接受学校体育部的管理。体育俱乐部培养学生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具有综合的体育素质,在锻炼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在开设单项内容的同时也要兼顾其它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运动知识水平和对专业体育项目的欣赏能力。(本文来自于《体育世界》杂志。《体育世界》杂志简介详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增强整体的教学实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体育锻炼意识,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大学体育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转变管理的理念,同时还要不断拓展管理的方式,利用现阶段非常流行的体育俱乐部的模式丰富大学体育管理方式,这样才能立体化地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杨柳欣工作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第三篇

1概述

全面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大局观,培养克服困难,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良好思想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观察、判断、反应等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并具备一定的体育人际交往能力。形成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新理念。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爱好与特长,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掌握科学锻炼身体、正确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的方法。

2大学体育《篮球》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大学体育《篮球》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部分与实践教学部分。

2.1理论教学部分

通过对理论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场地、运动规则、裁判及篮球运动当中的基本技、战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团队集体意识。

2.2实践教学部分

通过实践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篮球项目的基本技、战术,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和意志品质,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练习,不断增强体质,培养和提高全面素质。

3大学体育《篮球》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3.1考核内容与标准研究

3.1.1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评定)

①进行方法:两人一组同时受测,面向站立,相距5米(女生)、6米(男生),进行相互传接球,传接球次数每人15次。②评分标准:90分-100分:技术动作熟练,动作连贯,用力均匀合理,无失误。80分-89分:技术动作较准确熟练、用力合理,无明显失误。70分-79分:技术动作基本准确,较熟练,用力较合理,有1~2次失误。60分-69分:技术动作基本掌握,用力基本合理,连贯性一般或出现2次以上失误。不及格:技术动作有明显错误,连贯性差,传球无力或准确性差,失误3次以上。

3.1.2行进间三步上篮(技术评定 达标)

①进行方法:受测人持球由中线与边线交界处开始,快速启动运球至篮下完成三步上篮动作,抢得篮板球,运球至中线处重新开始完成动作,共重复5次。②评分标准:技术达标与达标各分为50分,两部分得分相加为该项成绩。技术评定:45分-50分:技术动作正确熟练,动作连贯,起跳高,空中动作充分、舒展。40分-45分:技术动作熟练,动作连贯,起跳较高,空中动作较充分。35分-40分:技术动作较熟练连贯,有腾空,空中动作充分。30分-35分:技术动作基本正确,动作基本连贯,有起跳、腾空动作。不及格:技术动作有明显错误,动作不连贯,无起跳动作。达标成绩:50分:5投全中。45分:5投4中。40分:5投3中。35分:5投2中。不及格:5投1中或全不中。

3.1.3罚球线10次投篮

①进行方法:受测人位于罚球线,连续投球10次,以进球数量作为该项成绩。②评分标准:100分:投中8次或8次以上。90分:投中7次。80分:投中6次。70分:投中5次。60分:投中4次。不及格:投中4次以下。

3.1.4行进间双人跑动传接球

①进行方法:受测人每两人一组,相距5米,由一侧低线开始,在跑动中连续传接球至另一侧低线后返回,往返两次,传球动作限于合理传球技术。②评分标准:原地双手传接球。

3.1.5三分线投篮:此项可作为附加考核内容。

①进行方法:将三分线等距标出7个投篮点,受试人由中部投篮点开始,依次由各投篮点投篮,连续投篮10次,以投中数量评定成绩。②评分标准:100分:投中6次或6次以上。90分:投中5次。80分:投中4次。70分:投中3次。60分:投中2次。不及格:投中1次。

3.2大学体育《篮球》课成绩综合评定

制定大学体育《篮球》课考核成绩结构时,考虑到目前高等院校体育设施有限,学生相对较多,在实施教学时,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地阻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安排、组织学生完成好教学工作,同时,也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予以主动支持和配合。课堂上应保持良好的组织纪律和团队精神,建立互帮互助,团结进取的学习氛围,使体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这既是对教学的促进,也是对学生集体观念和品质的培养。因此,学生教学班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状况和班级作风,也按10%的比例,被列入学生期末总成绩的评定中。其次,学生的出勤状况也作为一项评定内容被列入学生的期末成绩。最终,学生体育课的成绩由学生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教学班集体纪律加分以及学生出勤成绩构成。

4大学体育《篮球》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的几点思考

4.1研究考核方法,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对考核方法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与考核,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部分,考核是对教师和学生教学完成情况的检查,也是对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综合表现的评定,考核内容和方式中的不足,也反映出教学教学内容和方式中的不足,因此,完善考核方式和内容,最终目的还在于完善教学方式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2促进教学的规范与统一

教学考核,是教学各环节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一方面,它是教学活动总结和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它又影响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确定与改进。考核内容和标准的建立,是以教学内容为统一前提的,它必须要求我们统一教学目的,逐渐规范教学内容,使教学的各环节相互衔接,趋于合理。

4.3便于教学效果的评估

体育课程管理范文篇2

所谓课程管理,其主要是指学校通过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实施,以确保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实施体育校本课程的主体为学校体育教师,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并充分利用好学校周边的各类体育资源,进而能对学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这个目标进行设计方案。因此,大学体育校本课程主要由学校体育教师自行开发设计的新课程及学校和教师通过加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再创造出的富有特色的大学体育课程等几部分构成。因而就可将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概念界定为体育类以校为本所进行的课程管理。

2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来看,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其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

2.1开设体育校本课程的客观条件相对缺乏

当前,相当多的高校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体育校本课程开设意识,并且在开设体育校本课程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物质水平低、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等不足,这对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正常开设影响很大。仅就目前来看,很多大学目前现有的客观条件对体育校本课程开设的需要难以满足,其以校本课程体育教师短缺、经费投入不足和场地器材匮乏等为主要体现。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为前提,也就很难正常开设大学体育校本课程。

2.2体育校本课程有效管理与评价也不够

要正常进行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需要体育校本课程合理的管理与评价体系来有效发挥指导作用。人们从一些学者和专家的文献和调查研究结果可发现,不少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对申报和审议体育课程的程序没有正常履行,也在体育校本课程的科学合理性方面略显不够。已经开办的不少体育校本课程对这个水平阶段大学生不适合,课程设置偏难现象突出。

2.3课程设置和开设的随意性比较大

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设方面,比较普遍存在规划的长远性和科学性欠缺的问题。其不仅缺乏组织实施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标准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其与该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差距相当大。

3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3.1提高对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价值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做好校本管理的基本前提。以健康性、创造性和专业性为目标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主要价值追求,而本质追求就是追求健康第一的健康性。首先,大学体育把健康作为首要目标,这就要求体育的开展必须结合5个领域的目标进行,使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体育观,通过体育锻炼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其次,大学体育必须突出创造性。这就对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提出了必须具备足够创新意识和精神的要求。作为体育管理工作者应将创造性在体育工作指导思想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充分体现;对体育教师来说,应充当好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实现、组织、探索和引导者的角色,有目的地结合校本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不断进行修正;对大学生来说,就应通过积极学习和思考来争取自己最优化的体育学习效果。最后,大学体育要强调专业性。这就突出地强调了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效果。对体育老师来说,必须全身心投入教学中,不断积累相关教学材料,加强教学研究,让大学体育的实际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2坚持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以学生为本为首要原则。实施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离不开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理解和尊重,同时让学生能够有主动和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机会,所有学生都具有充分发展的机会。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使学生有机会对课程开发决策有兴趣参与。同时还应多为每位学生个性张扬提供必要条件,要针对学生之间不同差异与经验,实施差异性教育。其次应突出自主性。这就要求体育部门必须将课程管理中的权责分配作为依据,合理开发组织大学体育校本课程,有效实现权职的有机统一。只有结合实际,才能够使体育校本课程的优化实施有可靠保证。最后要注重全员参与。必须组织好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全程中。课程开发的主体不仅有教师,也要包含学生的提出所学课程项目建议的权力,要动员全校各方面人员积极参与其中。

3.3确立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机构和内容

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运用机制的构建来完善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框架,就必须把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设立起来,具体对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进行组织与设计。可借助于体育校本课程评议委员会、设置专门的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以及成立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组等来构成这一机构。此机构的职能可以是按照课程校本管理计划,来定期诊断、评价、修改和校正课程,以便促使课程系统与课程目标达到基本一致。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管理内容应与校本课程管理的目标紧密结合,这包括体育校本课程计划管理、体育校本课程标准管理、体育校本课程编制管理、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和体育校本课程条件管理等方面,以教学设施配备、保管及各种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等构成了体育校本课程条件管理的主要内容。

3.4构建体育课程校本管理体系的模式

体育课程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广西;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信息资源共享

一、广西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

我国对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体育课程资源概念的界定还不明确,从不同的角度界定对体育课程资源的理解存在差异,本文以李龙正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研究》中对体育课程资源的界定为基础进行分析,[1]将体育课程资源分为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两大类。广西地处我国西部,近几年随着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高等教育也有较大的发展。高校通过场馆建设,师资培养和引进等方式,使高校体育课程资源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还存在体育课程资源分布不均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不足,校际体育课程资源共享探索不足等问题。1、体育课程资源分布不均衡。广西各城市高校之间体育课程资源分布不平衡,南宁、桂林和柳州等城市经济发展较好,这些城市高校体育师资、场馆建设和体育研究等有很大优势,其它城市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相对不足。同一城市不同类型高校之间体育课程资源也存在分布不平衡,体育课程资源主要向重点高校集中,比如,在南宁市的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和广西中医药大学等,在桂林市的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这些重点大学体育课程资源丰富,集中最优秀的体育教师、科研人员和信息资源等要素。体育课程资源分布不均衡一方面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均衡发展,另有一方面体育课程资源的集中有助于解决在体育教学出现的问题,引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科研和训练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如何通过体育课程资源共享破解分布不均衡带来的弊端,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2、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不足。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是丰富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形式,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和环境资源丰富的地区。[2]广西多丘陵和山地,区域内有壮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有良好的资源优势,但是结合本地地域特色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不多。一方面广西多山地和丘陵,以此为基础可以开发户外运动、定向运动等课程,这方面的课程资源还不多。另一方面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形成很多传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绣球、抢花炮、壮拳等,不仅可以丰富体育课程资源,还可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各高校校本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首先,经费投入大。比如户外运动、定向运动等在场地建设和器材购置方面的投入较大,很难开展相关课程教学。其次,教师能力的限制。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术要求高,需要长期练习,教师很难在短期掌握这些技能,而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人很多没有教学资质,不能承担教学任务。最后,学生安全的顾虑。有些课程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比如定向运动和户外运动,这些课程内容部分有一定的风险,影响新课程的开展。3、同城校际之间体育课程资源共享研究不多。校际之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共享是体育课程资源分配的重要形式,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趋势。体育课程相关资源的资金投入大,周期长,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很多城市在布局高校新校区发展时往往集中在几个区域,这样大学城和高教区应运而生,这种集中也是为了实现校际之间资源的共享。近几年有学者开展同城校际之间和大学城区域内体育课程资源共享的研究,[3-4]发现校际之间师资资源配置差异较大,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严重不足,体育课程信息资源共享效率低,缺乏政策和相关的协调机构等一些列问题。学者提出建立校际体育课程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开发体育课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大学体育联合体等一系列有益的建议,为今后体育课程资源共享奠定基础。广西区内校际之间体育资源共享的研究鲜见报道,开展相关研究的学者不多,区内各地级市高校的集中度较好。比如桂林市的雁山大学城、南宁市西乡塘高校集中区等,这些高校集中区为校际体育资源共享奠定坚实基础。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开展校际体育课程资源共享的积极性不高。校际体育资源共享涉及到学分互认、学生跨校选课、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等一系列问题,无形中增加学校的工作负担和管理成本。二是缺少相关政策和协调机构。广西区域内还没有校际体育课程资源共享相关政策,缺少必要协调机构,授课内容和课程目标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政府或者高校之间建立相关政策和协调机构。三是校际之间教师交流不多。教师是重要体育课程资源,也是校际体育课程资源共享的核心因素,校际之间教师跨校授课难度较大,主要是教师管理、工作量计算和授课质量监控等管理制度建设缺失。4、体育课程信息资源开发不足,没有建立区域性体育课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平台成为体育课程资源分配的重要载体,有助于不同区域之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共享。以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为代表的课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日渐成熟,相关资料显示这两类课程中体育类课程约38门,绝大部分集中在专业体育院校和重点综合性大学,广西高校未有体育类课程上榜。近几年,以慕课为代表的新兴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形式发展起来,不仅体育课程资源来源更广,而且可以辅助学生学习、帮助教师教学、开展学习评估和实现师生互动等优点,正逐步受到各高校的重视。[5]广西区域内体育课程信息资源还不丰富,也没有建立体育课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区内重点高校的体育精品课程为主,以慕课为形式的体育资源共享平台还没有建立。影响体育课程信息资源开发的因素很多,一是教师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水平限制。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需要教师有较好多媒体制作水平,这给体育教师带来不小的困难。二是体育课程信息资源开发需要多部门的协调,体育课程信息资源制作需要体育、计信中心和宣传等多部门的协调配合。三是经费投入较大。一门体育课程信息资源的开发从资料准备、素材拍摄、后期编辑等需要投入很大人力和物力,需要学校专项经费的支持,这些都限制了广西区内高校体育课程信息资源开发的积极性。

二、广西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共享路径

1、构建区域内校际体育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在广西同城高校聚集区建立体育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统一协调区域内体育场馆、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等体育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应该做好以下工作:(1)构建校际体育课程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和网络共享平台。要实现高校之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共享必须建立管理机构,这一机构可以有各高校体育管理人员或者主管机关牵头建设,成立管理委员会,编制体育课程资源共享政策,协调具体的操作问题,共同建立共享方案并保证方案的顺利实施。结合各高校教学系统,建设共享体育课程信息网络平台,将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学分等课程信息显示到平台上,有助于校际学生选课和学分管理以及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2)建立校际之间选课和学分互认制度。校际之间应该建立共同选课平台和学分互认体系,实现体育课程跨校学习,将共同选课和学分互认两个因素有效结合。为推进这一制度应该加强教师信息、课程信息等要素的公开,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和时间选课,满足学生多层次的学习需求。(3)促进校际之间体育课程资源优化整合,打造精品课程。各个高校都有自己教学特点、课程特色和教学资源,校际之间可以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共享机遇,整合各校的师资、场地等优势资源建立精品课程,建立统一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推动体育场馆优化配置,促进高校之间体育设施相互开放和融通,最大限度利用体育资源,做到场地设施资源的共享。(4)建设校际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保证校际之间体育课程教学质量,需要建立校际教学质量督查委员会,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促进校际体育教学质量。可以构建“教学信息员-教师自查-教学督导组检查”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课程教学质量。2、建设体育课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信息化管理与社会服务平台建设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的,让体育课程信息资源成为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形式,这有助于体育课程资源跨地域共享。共享平台的建设可以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挥各高校体育师资、场馆、技术和特色优势,更好为实现体育课程资源平衡发展服务。同时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体育项目的技战术进步,网络学习成为体育学习的重要载体。广西区内建设体育课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该结合实际,从以下方面入手:(1)建立管理机构,加强协调和配合。建立体育课程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参与高校组成。主要负责平台资源的管理、高校之间协调、制定共享协议等,规划共享平台发展规划和日常维护。加强对平台使用的培训,应该定期组织各高校进行平台使用培训,让教师掌握平台使用方法,促进在日常教师中的使用。(2)支持线上和线下互动学习。体育教学是信息相互交换和互动的过程,构建交互反馈功能模块,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促进平台在日常教学应用的可操作性。体育课程的含有很多技术动作的学习,仅仅依靠视频学习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一方面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平台进行教学,对技术要点进行重点学习,另一方面在课下学生可以将学习情况上传平台,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在课堂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平台对课程进行评价,对课堂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可以实现师生之间信息双向反馈。(3)加强体育课程信息资源建设,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体育课程信息资源是平台建设的源泉,而广大教师是体育课程信息资源的创作者,应该通过激励政策促进教师积极参与体育课程信息建设。鼓励教师结合自身专业课程和资源制作优秀课程资源,并将资源上传平台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或者货币奖励,每年对上传资源结合点击量和评价情况进行评比,对于优秀教师给与奖励。加强与其它网络平台的合作,实现平台资源的相互共享或有价购置,扩大平台资源的规模。3、加强区内体育教师培训和交流。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资源中最活跃的参与者,可以促进体育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相互衔接,随着体育课程资源的发展,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同时丰富体育课程资源。一方面以体育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在广西区域内建立体育教师培训常态化,通过培训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理解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推广最新的教学方法,推进体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建立体育教师校际交流机制,促进各校体育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尤其是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之间的交流,促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结语

体育课程资源共享相关研究正处于开始阶段,尤其是广西区域内研究还很少,本文仅仅对广西区内体育课程资源从宏观上进行分析,并提出体育课程资源的共享路径。体育课程资源共享是今后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广西区域内今后还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一是广西区域内详细体育课程资源的调查和分析,了解体育课程资源的具体分布和各城市之间差距。二是加强校际之间体育课程资源共享的相关机制和操作性研究,并着手开展实践研究,三是鼓励体育课程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展构建体育课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龙正.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382-384.

[2]李春晓.体育课程资源研究现状与展望[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1)63-67.

[3]王婉珍、彭国强.常州高职园区校际体育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现状及共享分析[j].科技资讯,2016(25)46-47.

[4]王玉坤.呈贡大学城大学校际体育资源共享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生毕业论文,2013.

体育课程管理范文篇4

近年来,随着我省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高校体育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生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体育课教学内容逐步优化,体育课程管理逐步规范,体育场馆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体育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仍然是高校课程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不少高校在体育课程建设上重专业和学科、轻公共和基础;在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重课内、轻课外;教师队伍建设乏力,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外聘兼职教师过多。一些高校未按规定设置公共体育课程,课时不足,课程单一,教学内容单调,方法手段陈旧;体育资源不能满足公共体育教学和学生锻炼需要,以致影响学生身心素质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全省高校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进一步加强公共体育课程建设。

一、充分认识加强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生体质不仅关系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是每个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有效途径。

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为公共必修课之一的公共体育课,是每一个学生必须修学的课程。加强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也是塑造每个学生强健体魄、和谐心灵的需要。全省高校要本着对国家和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促使每个学生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明确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中央7号、省委3号文件精神,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本校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和办学目标,以育人为根本,以体魄与人格并重的学校体育观为指导,加大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断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和评价体系,引导广大学生通过公共体育课程的学习,提高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浓郁校园氛围。

目标任务是:到2010年,全省每所高校都形成既能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又能赋予学生运动技能,既能增强学生体质又能培养学生自学自练习惯,有益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每所高校都达到《*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的合格要求,80%的本科、60%的专科院校达到优秀等级;全省在校大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要求,耐力、力量、柔韧、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三、严格执行国家体育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设置课程、编修教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高校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其中,本科院校(含民办独立学院)总课时不少于144学时、专科院校不少于1*学时。要为高年级学生(含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学校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或挤占体育课时。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体育运动安全要求,体育课教学班额应在30人左右。要针对体育课程的实践性、户外性特点,保证适宜的运动负荷;体育课专门用于提高身体素质练习的时间一般不少于30%。

四、不断深化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是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的主要和最为有效的途径。高校要进一步加大体育教学改革力度,探索实现教学目标的科学方法和途径。在保证开齐开足体育必修课的同时,努力拓展体育选修课程开设的空间。体育教学中要强化分层次教学、特长教学和兴趣教学,注重因材施教,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用性和终身性。要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关系,确立多元培养目标,按需设计多种培养规格,建立多途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上课教师,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体育教材。有条件的学校要开发具有地方色彩、民族传统和时代特点的体育项目,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要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促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效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我厅将每两年组织一次全省高校优秀体育课展示活动。

五、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把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的专项训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纳入体育课程之中。高校体育部(院、系)要与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社团组织作用,创办多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确保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活动要有目标、有制度、有组织、有记录,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在活跃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习惯与能力等方面的作用。高校每年要召开春、秋季运动会,集中展示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成果。要认真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折不扣地开展学生体质测试工作,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六、不断优化公共体育课程管理

加强公共体育课程管理,既是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效益的重要保证。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健全体育课堂教学、学生体育成绩评定、课外体育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教育教学档案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体育场馆设施器材发挥最大效益的使用和管理的体制机制,建立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体育课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建立各类教学文件、教师和学生考核资料等档案,确保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管理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

七、加快提高公共体育课教师队伍水平

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是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省属高校要根据开设体育课、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的实际需要,按不高于300:1的在校生师比重新核定体育教师编制,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外聘教师不得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10%,新聘体育教师原则上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要适应形势变化需要,引进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到高校任教。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和培训在岗体育教师,努力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素质。要建立有效机制,促使体育教师提高科研水平、积极投身课改。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发挥体育的育人作用。高校对体育教师的课时津贴、业务进修、职称评定、评先评优要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同工同酬。要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组织、指导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都是体育教师的工作内容,应合理计算工作量。

八、切实保障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

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公共体育课程建设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高校要根据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基本需求安排经费并纳入年度预算。要加大投入,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科学配置体育资源,力争到2010年,每所高校都达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基本要求。要充分挖掘体育资源,大力提高现有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运动需求;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

九、强化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考核检查

开展要求全面、重点突出、程序简化的考核检查工作,是推进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力杠杆。高校要成立由校领导、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学生代表组成的公共体育课程考核组织,依据《*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定期对本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考核检查。我厅将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特点,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建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考核制度,每年对申报优秀等级的高校进行考核。原则上考核为优秀等级的高校,才能申报省级体育精品课程和*省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体育课程管理范文篇5

论文摘要: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主体,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一个核心问题。体育学科专家、体育教师和学生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主要参与者,构成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三个不同层面的主体。其中,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中起着核心作用。

一、前言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程对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增强了学生体质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大,由“一纲一本”向“一纲多本”转变,教材质量逐渐提高;体育教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注重学生主动、积极、快乐学习的成功改革经验,这主要归功于参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主体之一——体育教师。

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主体——体育教师

1.体育教师在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方面的特点

教师是课程实践的核心人物,他们在课程实施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同样,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中也起着核心作用。他们虽然在教育及体育方面的理论水平不及体育学科专家,但却具有体育学科专家没有的优势:首先,他们与学生接触更广泛,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日常交往行为,最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其次,他们掌握了体育课程实践的第一手资料,而这正是体育学科专家所非常缺乏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体育教师所决定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1)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是体育教师工作程序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就必须完全地执行课程专家所编制的方案,而是应该在一定具体的现实条件下,从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境出发,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对有限的课程资源作无限的探索。因为影响体育课程实施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不仅受学生主体需要的制约,而且受学校场地、器材、师资、季节、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也就是说,在体育课程方案的实施中,不能也不可能复制或照搬课程方案,必须经过体育教师的再创造过程,他们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行为方式、学校条件、学生特点、场地器材、季节、气候等多种因素对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度调整。为了保证体育课程的实施效果,他们还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

(2)开发成果以各种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为主,开发过程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

与体育学科专家不同的是体育教师开发的主要成果不是体育教材,而是各种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或者说是如何实施体育课程的具体方案。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时刻面临着三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一,如何根据课程要求选择课程内容;第二,如何使所选择的课程要求适应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第三,如何将课程内容通过体育教学来具体实施,实施的具体目标、程序、步骤、方法、形式是什么等。这就构成了体育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环节,即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体育课程内容调适和体育课程内容应用。这三个基本环节的连续推进,每一步都涉及资源的开发问题,都必须以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作为前提条件和基础。由于体育课程实施的环节是连续不断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每个环节中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也是连续的和动态的,而且每个环节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经验和成果,反过来又为下一轮体育课程实施提供依据和参考。只要体育课程实施不结束,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活动就不会终止。

(3)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与专家之间的合作是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主要方式。

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过程中,体育教师并非独自探索,他们除了要接受体育学科专家的指导并与他们合作外,还要与本校或外校体育教师等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体育教师之间的合作,本质上是体育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学习,其合作的基本形式包括对话、信息交流、经验共享、座谈会、专题讨论、协作研究课题等。无论采用何种合作方式,体育教师之间的合作、信任、支持、交互作用和开放性的交往越理想,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实施的效果就越明显。体育教师与专家的合作,是我们期待的较为理想的模式之一,但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如专家是否愿意、有无时间参与合作等。

(4)课堂教学既是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主要途径,又是推广开发成果的主要途径。

课堂既是进行体育课程和教学研究的平台,又是推广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成果的主要途径。一方面,体育是在课堂实践中所开发的各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都可以通过体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来检验效果、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方面,有些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如学生的生活经验,需要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实践才能完成,也就是说,没有师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互动与交往,就不可能实现这一类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2.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任务

课程资源的开发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找到了一条理想的途径,课程资源开发过程就是教师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开发程度和范围将决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长期以来,体育课程内容基本上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体系和载体,形成了“专家设计课程、教师教课程、学生学课程”的模式。这不仅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手脚,使他们变成了固定的体育课程内容的传授“机器”,而且使得最宝贵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经验被白白浪费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将打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模式,充分释放出体育教师的“能量”,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体育课程开发的“主人”。(1)对体育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体育教材也是如此,虽然它是体育学科专家根据体育课程标准和一定原则编写的,但要进入体育课程成为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还必须经过体育教师的再次和多次开发。体育教师对体育教材的二次加工过程,实际上需要解决以下几个矛盾:第一,使体育教材内容具有适应性,即使体育教材能够适应本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第二,使体育教材内容问题化。在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未知的热情。第三,使体育教材结构化,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各种体育知识和身体练习的基本结构和要素,知道事物之间的关联,并能举一反三。第四,使体育教材内容生活化,尽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他们的学习起点,使教材回归生活。

(2)积极开发特色性强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并将开发成果系统化。

除了体育教材的二次开发以外,体育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开发其他各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特别是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学校特色和学生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各种内容新颖、形式多样、适应性和操作性强的体育课程内容。另外,体育教师还要将这些开发的内容进行总结,使之系统化,并争取在此基础上编写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教材。

(3)要重视隐性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

更加关注隐性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重要方面。所谓隐性体育课程内容,就是指隐藏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里的那些关于体育情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以及学生人格(心理、性格、社会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隐性体育课程内容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个性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但隐性课程内容也具有隐含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体育教师要通过有意识的、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将体育课程内容中隐含的、不确定的课程内容开发出来,呈现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它们直接源自学生真实的生活,有些内容资源甚至可以说是学生集体智慧的象征。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将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不仅应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同时还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过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做到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效地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

(4)总结与反思体育教学活动。

有些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然而当这些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时,则出现了很多问题。有时教师教得力不从心,学生学得也很吃力;有时课堂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学生学无所得,课堂教学如“走马观花”。之所以这样,原因就在于他们忽视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成果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因此,体育教师除了重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成果外,还要学会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自我总结与思考,要善于通过课后教学记录、与他人交流教学心得、自我反思等,从实践中总结出有利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各种经验。只有这样,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当然,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外,还要充分发挥其他主体的作用,如体育学科专家、学生、学校其他课程教师、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学生家长、社区居民,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如业余体校教练员、运动员等。在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尽量“人尽其用”。

参考文献

[1]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体育课程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校园体育;课程开发设计

1引言

当前是一个教育创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工作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学校要创新自身的体育课程开发设计理念,完善体育课程开发管理体系,加强对专业体育教师的课程开发培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和素质,促使每个体育教师都能够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设置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热情,还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学习,推动全校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民族传统体育及其特征

民族传统体育最为显著的特征包括了其历史性、传承性以及传统性。而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开始与世界各国体育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促使其有具备娱乐性、时代性以及民族性等特点[1]。就比如,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主要体现在各个民族的传统舞蹈,这些舞蹈项目大多数都是来源于不同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在劳作后的自我娱乐锻炼,因此促使传统体育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传统体育舞蹈项目通过将人体健身与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不仅带有娱乐性,还有竞技性。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文化延续,任何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镌刻相对应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对该民族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传承发展性。

3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

3.1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教学。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到体育教学,各地区学校要结合当地社会民俗文化,合理选择能够代表当地特色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然后根据体育项目内容进行优化改造,设计成符合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的课程内容,充分保障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展的安全性、趣味性以及时代性。就比如,文山学院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吹枪教学,通过科学将传统枪针改成面丸,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该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安全性,避免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在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中,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整套技术动作学习分解为适合课时教学的体育分段内容,同时还需注意各个课时教学在内容上的连贯性,能够确保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3.2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校园活动。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校园活动,是一个将多元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转化为学生在校期间运动娱乐和放松身心学习的过程。其可以有效划分为两种不同形式,一种是非正式组织的、主要由在校学生自主组织参与的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比如常见的踢毽子、丢沙包、跳竹竿等。而另一种则是有组织的校园活动,由学校体育管理人员进行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比如将民族传统健身操作为校园课间操活动内容,这样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不同学生的课间操锻炼需求[2]。

4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

4.1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原则。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想确保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的科学有效性,满足现代学校不同学生的各项体育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出课程的实际价值,就必须严格遵循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基本开发原则:1)适宜性原则。在开发设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时,工作人员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课程开发原则,确保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体育学习发展特点,能够重点突出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由于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此时他们的心智都不太成熟,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工作中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因素,合理优化设计民族传统课程内容,保证其能够具有适宜性;2)文化性原则。民族传统体育涵盖了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在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将民族原生态文化进行有效保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由多种民族文化形态相互融合产生的,它不能够被任何单独一种文化形态所替代,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民族个性与民族精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形成与国家民族精神、文化思想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发利用,相关工作人员要正确认识到遵循文化性原则的重要性,要始终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的根基[3],引导广大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树立起先进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发展观;3)教育性原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教育价值,教育工作人员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中,要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综合教育功能,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体育课程中,促使学生能够掌握了解到不同民族文化精神、伦理道德以及先进生产生活技能等,完善学生体育学习发展,接受不同方面的文化教育,实现学生民族精神与健康体质的共同发展进步。4.2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实践。4.2.1引进优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代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实践工作中,可以通过引进优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效完善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课程,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不同需求。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基础理论、运动技能以及实践教学。学校可以将它们的课程时间比例设置在20%、40%、40%,由于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科学性的项目很多,学校可以通过对在校全体学生的调查统计,结合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需求,合理地引进应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能够实现学生体育学习个性化发展的体育课程。就比如,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特色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学校可以引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抖空竹、踩高跷),为了满足学生习武强身健体的学习需求,学校可以引进传统体育武术项目(太极拳、八段锦等)展开体育教学,实现学校体育课程实践开发的综合性。4.2.2重点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师资建设。现代学校在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确保每个体育教师不仅能够充分掌握运用各种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全面了解现代化体育科学与知识,科学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体育课程内容中,创新设计出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的体育课程,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全面发展[4]。学校要结合自身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发展情况和办学条件,适当加大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投资力度,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与专业化的培训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的高能力、高素质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完善学校民主传统体育课程开发师资队伍。此外,学校高层领导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科学指导工作,积极引导广大体育教师深入研究分析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提高自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水平,推动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稳定持续地发展。4.2.3完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体系。现代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工作中,要科学完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体系,明确本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发目标,通过结合本校学生体育学习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引进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将其有效纳入到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体系中。学校要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实践教学的综合评价考核工作,通过构建健全的评价考核体系,推动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方式的完善发展,全面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对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评价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而是要从学生掌握的技能与知识、学习态度、身体体质以及合作精神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工作,这样能够帮助教师全面掌握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优化改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评价的可操作性。

5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要想保障自身体育教学建设稳定持续地发展,培养学生体育学习良好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就必须强化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工作,科学完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发体系,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结合学生需求合理引进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动学校体育课程优化改革工作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琼珠,黄景东.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改革的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2):241-243.

[2]吴云鑫.石家庄中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以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j].教育管理,2016(5):121-123.

[3]龙明莲,张化良.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实证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3,31(6):96-99.

体育课程管理范文篇7

该校的体育课程安排是由各系部根据自己的课程安排情况,将体育课最终补充进去的,体育部只为其提供教师,由他们分配各个教师去担任班级的授课。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各个专业的性质不同导致课时安排的参差不齐,从而不能够考虑到体育课程安排的原则和要求,出现早上的1、2节上体育课,每个班一周只有一次(两小节)体育课等情况,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每周3次、每次115小时以上的健康体育锻炼标准,与国家对体育课程的时间和时数要求严重不符,影响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和学生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实现。

2、对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建议

2.1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育意识教育。首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准。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有为体育教育事业进行无私的奉献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除此之外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道德意识;其次,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可组织再教育或再培训活动,不断掌握最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掌握最新的体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掌握科学和先进的体育训练方法和管理经验等,积极投身于体育教学改革中;再次,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素养。对学生要加强体育宣传和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建立体育健身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教学活动。

2.2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办学条件,从物质上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型人才的紧缺,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招生人数飞快增长,要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尽快改变原有场地器材陈旧、匮乏,跟不上规模发展的被动局面。

2.3加强学校对体育课程教学的管理。以素质教育为主体的21世纪,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步入了一个高新的阶段。应现代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逐步发展壮大,但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进行的是专业性、实用性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未形成成熟的管理模式。关于体育课程教学,国家还没有提供高职院校专用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教科书。在课的内容上,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特有的性质和特点,充分考虑影响体育课程教学的各个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思想,深入研究学生需求和课程项目,配合学校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案,设定适合高职院校开展实施的体育课程项目和内容。(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3、结束语

体育课程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大学体育;改革;研究

当代大学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体”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在教学实施中的具体体现就在于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为了迎合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也应当做出一系列改革和调整,既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又顺应国家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促进当代大学教育体制的全面革新。

1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体育作为每个大学生必修的科目之一,其意义体现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有设置的科学性和必要性。1.1强健体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当代许多大学生大都缺乏日常体育运动锻炼的自觉性,对自身身体素质的管理也没有一个科学的理论知识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将以一种看似强制性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加强日常锻炼、促进身体机能的活化,并在此过程中可以使一部分学生爱上体育锻炼并逐渐养成日常锻炼的好习惯。在日常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所选择的运动项目对其进行专项化的训练,引导学生做好运动前的热身工作、进行专项体能训练、肌肉拉伸活动等教学活动,在一个学期每周的体育课程学习下来,强健了学生体魄,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就得到了提高,这是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本质体现。1.2磨砺意志,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除了以户外运动实践为主的内容还有与运动项目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的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相关体育项目产生的历史背景、训练技巧和要点等与课程连接紧密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还会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达与之相关的体育竞技精神,如奥运会所体现出的“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总之,在相对艰苦的体育训练中可以磨砺学生的意志,使其养成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品质,而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又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一个在思想上“健全”的人。

2大学体育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通过大量的大学体育教学的调研工作发现大学体育课程在实践过程中还是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的,尤其是对于许多高校来说,体育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是“形同虚设”。2.1学生体育基础薄弱,教学无法顺利开展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身体素质差、日常缺乏锻炼的问题,这种现实对于必须面对的每周一个半小时的体育课程开展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阻力。具体来说,在体育运动训练正式开展之前,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热身运动,这就包括慢跑一定的路程,但是对于许多日常从不锻炼的学生来说这就是一个困难,许多学生就连这区区的几百米的慢跑在生理上都是无法承受的,即使有些同学在可以坚持下去的情况下由于自身的懒惰和身边同学的消极影响都会使教师的指令无法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这在影响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干扰从而导致教学工作无法顺利开展。2.2课程时间设置不足,教学质量无法提升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体育课程的设置时间一般都是“一周一个半小时”的方案,这其实对于体育这门以实践为主同时又要兼顾各种理论知识的学科性质来说是相对紧迫的,尤其面对大多数学生平时的体育锻炼实践基本为零的现实情况下,这种课时安排可谓是杯水车薪,这达不到真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本目的,也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另外,大部分高校体制都存在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性,在教学质量检查上也是过多地停留在各个专业主修课上,这就使得大学体育课程教学陷入了一个异常被动的境地,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修正。2.3基础设施尚未健全,运动场地十分有限当前还存在一部分高校由于教育经费有限以及体制中对体育课程固有的不重视性问题导致有关体育方面的基础设施尚不健全,例如对于各种运动器材购买不足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在体育课上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训练,另外,许多高校对体育运动场地的规划是十分有限的,专门性的体育馆、游泳馆等区域并不多,这表现在体育课程的开展上就是教师只能在露天的、不专业的环境下给学生们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这些情况使得大学体育课程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建设问题无法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3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方案

针对大学体育课程在基本的硬件设施不足以及软件设施也存在各种问题的现实下,根据不断的教学实践探索和总结,笔者给出以下几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可行性方案。3.1重视体育教学,提高体育课程学分。引导师生共同重视体育课程的教育和学习的一项关键性步骤就是利用教学体制化的约束、以提高体育课程学分的方式加强对学生们体育教育的培养。学分作为大学生毕业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一个学生大学四年的“最终成绩单”,因此他们对此都会有一定的关注和重视态度,在体育课程学分提高的情况下,一方面,教师为了更好地适应学校的体制性要求,必然会转变以往可能稍显懈怠的体育教学态度,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的同时对学生也会提出更多、更严格的理论和实践上的要求,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在对此有清楚认识的情况下也在一定程度上会转变以往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性,进而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投入到运动训练上来,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其身体素质。3.2加强教学监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由于体育课程大多数都是在运动场地进行的,这对于学校日常的实时教学监督来说基本上属于“监督盲区”,对于监督管理在体育教学工作上的监督缺位问题,学校必须给予一定的重视,例如,学校可以开设体育教学工作日常监督管理的基本岗位,在日常的文化课程教学监督的同时也对体育教学课程进行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的学校在体育课程结束之后的期末考试安排工作上都未成制度和系统,使得许多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对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理论和实践知识的考查,体现不出来学生们的真实学习状况,在这种现实下,学校应当改革体育教育体制,对课程结课之后的考试内容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的规定,将每一场体育考试也放到与众多专业课程期末考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真正提高教学成果检验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结语

总而言之,如何科学地进行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长期工程,这需要来自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主体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尤其是对于这过程的实施主体——教师而言,更应当本着教书育人的职业素养,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下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进行教学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王世友,张霞,李松.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1):73-79.

[2]蒋桂凤,任春香,徐光飞,等.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2):40-41.

体育课程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改进的对策

教学目标作为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始终统领着体育课教学过程、掌控着教与学的基本方向。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目标经过20余年的教学实践渐趋成熟,总体上虽说实现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1]的目标,但具体上却也暴露出如:盲目追随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和盲从于职业需求发展目标,且使自身处于“探索”状态等左右摇摆、定位不准的一些问题。体育教育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究竟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怎样把握基本课程目标和发展课程目标权重,又直接涉及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体现体育的教育功能问题,而高等职业院校相当一部分人主张将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加以删减压缩甚或照搬过来为我所用的观点,这从实际上遏制了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功能释放、体育课程体系建设、职业教育自身生存和体育教育发展。有鉴于此,本文就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予以必要的梳理和阐释,其目的在于为职业教育机构体育课教学目标设定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

1体育课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定位模糊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目标定位难、定位模糊的问题由来已久,不是借用、照搬甚至压缩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目标,造成了教学时间显仓促、知识点教授缺位、教学质量难保证等后果,就是教学设计尚不能凸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特点,导致了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内不分专业、不分方向、大同小异或千篇一律的后果。职业教育理论之所以强调职业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对于未来职业发展中的体育需求差异明显、目标各异,主要还是因为当下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而“教学目标依从于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核心要素,是课程发展研究的方向与灵魂”[2]。体育课目标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体育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被确定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方向确定、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体育课程过程实施和体育课程评价等问题。通过走访、调查(北京市4所、江苏省3所高职院校,其中体育教师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12人,中级以下职称19人,体育部主任5人,非体育教师教育管理者3人)和分析北京市、江苏省等多所不同培养方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的结果来看:有65%的被调查者认为现有的教育教学研究还停留在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的讨论层面,不仅没有弄清体育教育有助于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力培养,甚至没有搞清楚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功能及课程教学目标定位问题;还有84%的被调查者则主张把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加以删减压缩甚或照搬过来为我所用,其结果在体育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由于无视高等职业教育特点而难以自成体系且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要求;另有部分被调查学校尽管既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兴趣和全面发展需求,又调整了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整体目标,但是因为不能密切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思想,最终仍然未能形成科学的体育课教学目标。

1.2教学理念陈旧滞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虽然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在更新、结构在优化,但是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管理者痴迷于重点专业建设和学校知名度提升上,很少问津本校的体育教育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管理者头脑中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不但认为体育教育质量好与不好不影响学校生存,而且面对体育教学改革大都持“口头上重要,行动上次要”态度,更有甚之面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发展状况也很少关心”[3]。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管理者这一认识上的偏差,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线其它专业课教师,使之只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很少关注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行为、体育影响以及身体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即使作为一线体育教师也深受社会大环境影响显得主动思变动力不足、体育教学改革乏力,致使体育课教学内容滞后、体育教学方法陈旧、体育教学灵活不足、过度依赖自身能力、极少关心学生需求,所以体育教学更多时候既难以满足学生通过运动获得情感体验、愉悦身心的需要,也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达到师生互动效果,更难以根治高等职业院校得以长期存在的“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痼疾。更有甚之,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的是以终结式评价为主的教学评价方法,而该评价方法规避了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过程评价和学生互评方法,造成挫伤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学生体育能力普遍下降、身体素质持续下滑的后果。

1.3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肇始于上世纪末的“新课程改革风暴”无疑为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改革带来了新变化,随着“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新观念不断地涌入校园,也曾一时出现过“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课程设置就不能跟上时代、就不能继续生存”的喜人局面,诸如过去统得过死、管得过严、饱受诟病、备受质疑的课程大纲,如今却以新的课程设置方案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所取代,而普通高等学校的“三自主”教学、俱乐部式教学、计时式教学以及中小学的快乐式教学、高等职业院校与所设专业发展相结合的“职业体育”教学等教学模式在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中交替涌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检验,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中交替涌现的“职业体育”等教学模式逐步丧失掉属于自己的灵魂:一则由于采用甚或照搬普通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上,既难以体现职业教育需求又难以找寻与所设专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结合点;二则因为体育课教学时数不够、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场馆场地设施匮乏、教育管理理念陈旧等问题又一时难以解决;三则因为导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课程重复、不够新颖而发生在体育课上的不爱学习、不爱练习现象“绵延不断”,以至于体育教师的课堂组织和教学管理都难以得到实施;四则因为采取与所设专业发展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在理论上难以找到与之要求相衔接的依据,加之体育课程设置难以自成体系,设置的静坐型专业、久坐型专业以及综合性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型体育课程,课程设置由于缺乏新意、创新不够、普及率低、学生厌倦而渐渐销声匿迹,甚至使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也不得不在摇摆中前行。

1.4校园体育文化落后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绝大多数学校由中等职业专科学校升格而来,校园体育文化硬件建设自然显得就先天不足了,至于校园体育文化软件建设则由于颇受应试教育等大环境影响其发展明显滞后,硬件的不足与软件的滞后致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既跟不上时展速度又满足不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际需求。与之相比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为数不少的高等职业院校仍以“高大上”的教学楼、图书馆等建设为主,旨在满足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的职业应用性、职业选定性、职业特色性、行业指导性、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性、文化地域性等职业文化建设需求,而明显缺少那些有助于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施的体育教学、课程建设、体育活动、运动竞赛等支持的氛围和校园体育文化的浸润。当前我国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课余体育学习氛围不佳,致使体育课堂教学既难以得到有效的拓展和延伸,也难以实现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更难以养成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支撑不够、不给力。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滞后大大地限制了课余体育活动开展,这不但遏制了体育活动对于学生职场能力的培养作用,而且由于体育的教育功能锐减使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喜爱程度下降。不仅如此,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滞后也不利于学生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团结合作、平等互信等的体育精神传播,而这些既是体育课教学目标组成部分又是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

2体育课教学目标改正的对策

2.1矫正乱象精准定位

体育教学目标作为体育课程的亚目标是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教学标准,这在我国通常被称之为教学任务,而在前苏联则被称之为教学职能,“在西方,一般把教学目标分为终极目标、行为目标和作业目标”[4]。基于以上定义,准确地把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素质特点,予以科学定位体育教学目标、合理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就显得格外清晰、容易。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目标设立必须始终秉持和立足于体育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与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理念,以同步提升学生体育行为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制定体育教学目标。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设置还要充分地“考虑到学校、学生和专业不同特点,吸纳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5个分目标的内容”[5],并根椐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特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和不同专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等做出适当调整,总体上来说虽不能偏彼,但必须有所侧重”[6],一方面予以体现体育课程目标中运动技能、健康体魄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以奠定体育教育教学基础,另一方面予以涵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和予以体现用来帮助学生形成体育中有生活、生活中有体育的体育发展目标。立足于这2个课程目标,以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如测量专业、建筑专业的登高攀爬,旅游专业的走跑结合、动静平衡能力等),一则通过体育课程目标欲达到层次的难易或高低使其处在稍低于本科院校、高于中学的课程目标位置上用以区别于中学和本科院校;二则通过体育课程设置或体育教学任务的差异予以体现出专业课程目标区别;三则通过课程目标调整和课程设置调整予以确立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和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侧重点。除此之外,不但要重视和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堂教学监督、管理予以建立和完善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激励机制,而且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业已制定的教学目标落实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活动,真正做到研究有所成、学习有所获,既在不断加强教学目标意识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目标落实意识层面,将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课教学目标植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沃土之中,也在不断实践、反复研讨和反复修正过程中得以最终确立符合于高等职业教育所需要的体育课教学目标。

2.2更新理念盯住创新

学校教育理念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学校管理者教育理念位于前沿的话,那么这所学校的体育教育地位就会非常显赫、体育课教学就会备受重视,而这所学校体育教师的思想会比较活跃、投入体育课教学的精力会比较多起来、工作主动性与之相应地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当下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大环境,日益凸显出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和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这势必要求职业院校管理者调整工作心态、转变思维方式,既要少加干涉管好教育教学又要调动体育教师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使之一门心思地搞好体育课教学,另一方面使之将体育课教学重点从原来只关注知识内容传授转到还要关心学生学习态度上来和教学方法从只关注教学技巧转到也要关心课堂组织管理上来。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则要主动地开拓思维、转变观念,持续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体育课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因为只有不断地改革和持续地创新,才能探索到符合于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实情的教法和学法,才能让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体育课上真正体会到体育学习乐趣、真正激发出参与体育运动热情,最终使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达到提高自身体育行为能力的体育课教学目标。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课堂教学技能水平的提升和课堂驾驭能力的提高,惟有在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适应教学新环境和不断得到学校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实现,也只有教学管理者、一线体育教师和学习者的理念契合一致、相得益彰了,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水平才能更上一层楼。

2.3教学科研同时并举

体育教师既是体育课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又是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落实者,一旦离开了学校管理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昭示和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引领,那么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再高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也无法决定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了。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管理者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师尤其中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师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主要依赖于平时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而平时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又都与高等职业院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关注度和重视度成正相关关系。换言之,如果学校体育理念先进、体育课教育教学科研氛围浓厚,那么“请进来、送出去”的体育课教学目标就明确、体育课教学就会占居高等职业院校前列,反之亦然。体育课教育教学及科研活动开展的越是活跃,体育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越是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落实越是能够少走弯路。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通过培训学习把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予以积极运用,并在体育课教育教学及科研活动中予以积极推介,使得每一名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提升,更好地落实体育课教学目标。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相关部门和体育部的共同关注,尤其学校体育部提出的科研方向、制定的教师科研工作学习制度和科研成果激励机制等,都是调动体育教师科研及学习积极性的有力保障。为此,高等职业院校管理者及教学、科研管理部门要为青年教师的科研有计划、有步骤地创造宽松环境、搭建宽泛平台,以便提升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并使之充分地释放无限的创造力、想象力。一旦每一名体育教师的教学思维活跃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提高了,那么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目标就会在教学与训练中自觉地得到落实。

2.4校园文化重在建设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搭建教育教学质量平台应该作为每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因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文化氛围既离不开体育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又离不开体育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建设,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体育文化土壤这一载体,惟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从教室走向体育馆、运动场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肥沃。为此,营造乃至烘托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文化氛围:一则既要把培养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团结合作、平等互信等思想贯穿始终,在职业操守、拼搏精神、价值观念、体育知识等体育文化素养上狠下功夫,也要在体育场地设施及体育器材供给上多疏少阻,以满足活动需要为目标。并在武术、健美、舞蹈、球类、游泳、攀爬、滑冰、射击等竞技项目上投入精力,用以满足学习者相关专业与现代心理学理论之间密切结合的种种体育需求,更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体育运动竞赛、体育文化知识竞赛,并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着力于体育教育工作者主体自身情怀、品格、品德的修炼;二则不仅要科学地指导校内党团组织及学生社团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开拓体育人文环境,使之在多姿多彩、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持续不断地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受到感染,甚至要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努力引进文理科目中的诱导、情境、合作、研究等教学方法,予以提升体育教师针对体育课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指导的教学方法品位;三则要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既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活动,使体育文化与职业院校文化有效地契合于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之上,也着重彰显体育场馆、体育信息、体育标识、体育雕塑、体育标语等体育文化元素的魅力,以释放校园体育物质环境赋予体育精神涵养的功能;四则要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持续不间断地补充体育文化的正能量,以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适当的人为准则,既要不断地扩大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活动当中先进模范榜样及事迹的影响力,也要充分地利用体育运动中杰出人物的影响作用,予以实施多种形式的教育影响,还要广泛地介绍和宣传体育与社会、体育与教育、体育与文化等的紧密联系和稳定关系;五要满足不同专业发展需求、满足学生不同性别需求、满足学生不同层次需求、满足学生不同个性发展需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开展需求,其终极目的在于通过有效地延伸体育课堂教学,直至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以便促使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职业道德和人格素养得以持续提升过程中达到“完美人格,首在体育”的境界。

3结语

教学目标作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始终支配着整个教学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目标当下存在着教学目标定位模糊、教学理念陈旧滞后、课程改革举步维艰、校园体育文化落后等问题,其症结在于学校管理者和一线体育教师从客观上就已经将体育课教学目标当成了既无指示性又无可操作性的教案装饰品,未能切实地凸显出体育课教学目标自身所具有的有效性、合理性、科学性特点。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设定体育课教学目标时既“要研究上位目标与下位目标之间辩证关系予以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的适恰性”[7],也要正确地处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与技能目标、负荷目标之间辩证关系,可以使教学过程趋向于更加优化的重点教学目标,还要清楚地了解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之间辩证关系,能够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予以实现非预期性教学目标。

总之,笔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各级管理者与一线体育教师只要上下同心、直面问题、认真思索、冷静分析、结合实际、积极应对才是问题的最终解决之策,才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实施到位之时。

作者:李明俊 单位: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

[2]武承辉.发展高职院校体育课的几点思考[j].科技导刊,2011(7):62-63.

[3]李建.湖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竞赛训练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7):92-94.

[4]王则姗.终身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72-73.

[5]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普通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z].

体育课程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策略;基础教育改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代的教师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筑梦人”,他们的专业能力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效和人才的培养质量[1]。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以及“”党中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都深刻表明了教师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筑基作用,高度概括了新时代教师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指出,新时代教师应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全过程,将“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国家意志”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2]。体育学科作为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知识传授形式的特殊学科,具有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功能,这种全面教育功能的实现对新时代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的关键

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作为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核心,是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学校体育发展到今天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国家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自觉服务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步入21世纪后,国际间新的竞争形势使培养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年轻一代成为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同时也上升为促进我国持续性发展的新的战略性问题。纵观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现状,诸多问题(如:追求升学率,忽视体育教学;学校体育观念陈旧、落后;体育师资力量薄弱,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场地器材匮乏等)凸显,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难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的根本需求。学校体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有质的问题,也有量的问题,诚然,量是事物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在一定量的基础上发挥质的效益,才是事物长效发展的保障。因此,面对当前学校体育现状,将改革和发展的着力点从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换为以提升质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在现有资源配置基础上,彰显体育教师对课程领导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功能和价值,是当前形势下的最佳选择。体育教师的课程领导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行为的实效[3]。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师应成为体育课程的领导者,而不再仅是传授课程内容的“教书匠”,应能够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课程内容,成为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建构者和有效实施者。因此,增强体育教师的课程领导意识,提升课程领导力,提高体育教学行为的效率,将“立德树人”理念贯彻于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功能。

2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内涵

自2001年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目标以来,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引领和指导上,具有了更多的责任和自主权。课程领导力是课程理论与领导理论相融合的产物,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本质在于,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改变传统的课程管理范式。教师不应仅作为课程的被动执行者,更应扮演课程领导者的角色,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专家一起共同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撰,并在课程实践中,分析理解、组织实施和评价课程,促进课程品质的提升和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4]。梳理以往研究成果后得出,教师课程领导力主要包括课程决策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和课程评价能力四个方面。因此,借助领导学的相关理论,结合体育课程特色,分析新时代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内涵,具有重要价值。2.1体育教师课程决策力。体育教师课程决策力即体育教师课程设计力,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设计活动中的引领和指导能力。一方面,表现在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总体安排,在考虑当前学校学生实际和场地器材状况的基础上,具有对课程内容、课时数和课时比例调整的引领能力。如:《课程标准》中提供的七至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建议中,包括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类、球类、体操类等课程内容和课时的规定,体育教师应能够根据当前学校体育培养目标、学校师资、各项目特点、器材设备以及学生自身能力及兴趣等情况,增加、减少课程内容或课时以更契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实现课程教育目标。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应能针对某一班级学生,在体育课程活动设计中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体育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媒介进而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形成体育品德和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特殊学科,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设计能力的体现即是通过科学、巧妙的课程设计,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到体育课程的乐趣,调节情绪情感,建立积极的体育态度,进而促使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5]。因此,体育教师应能够遵循体育目标这一实现逻辑,将体育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内容、丰富的练习方法手段、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等教学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相融合,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提高课程教学效率。2.2体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体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开发活动中的引领和指导能力。体育作为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进而实现其功能的特殊学科,其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体现在能够针对学校和学生实际,根据不同对象对原有体育课程内容或学程进行修改,以适应课程的具体课堂情景。如:《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课程内容,涉及田径、球类、武术等诸多种类项目,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其中的大球类、田径中的短跑类项目开展较多,但对场地器材要求较高的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学生身体素质较高的跳高、跨栏等项目开设较少。因此,为最大限度贯彻好《课程标准》的理念,基于体育课程基础设施资源具有灵活性较大、可利用程度较高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校资金、学生运动水平等编制和改造体育器材,一物妙用,有效避免因器材短缺、运动项目难度大而导致的学生体育参与度低的现象。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能够在对国家、地方课程标准、学校自身教学情况、现有课程资源的理解上,结合社区和校园体育文化特色,依托拟定的课程计划开发新的课程板块,如:开发乡土教材、校本特色课程以及地方性专题课程,形成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并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活动。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丰富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体体验感,关系着学生的体育参与效果,而作为体现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特性的体育项目可以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效补充,为体育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条件。2.3体育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体育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是指体育教师在对《课程标准》理解和领会的基础上,将课程计划落实于课堂实践过程中所具有的引领和指导能力。它是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实践效果。体育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具有科学明确的价值取向,深入挖掘和把握体育课程本质规律和价值功能,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将课程视为一种师生间不断交流对话的过程,以此实现体育课程对学生身心教育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体育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包括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方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育教学是通过学生的学练完成教师教的过程,教学方法运用的合理有效在于教师能够运用自身恰当的教学语言及展示娴熟优美的示范动作,有效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身体练习的激情和主动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实现体育教育功能的必备条件,学生在学练技能的过程中,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更深入地感知体育所具有的提升品质、锤炼品格的价值。因此,体育教师应将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随机的、可控的动态过程,能够敏锐地综合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因素,把握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及时性教育,提高学生学练效果。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是指对体育课程中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应对的能力,体育课堂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身心结构特点决定了体育课堂中不可预计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需要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进行临场调控,统筹全局和及时的应变,将偶发事件的负面影响程度降到最低。2.4体育教师课程评价能力。体育课程评价能力是指体育教师在理解、运作课程的基础上,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总结,在对体育课程进行全方面价值判断过程中具有的引领和指导能力[6],是体育教师课程意识、主动参与课程领导的重要体现。主要表现为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对体育课程方案的评价和体育教师的自我评价三方面。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该体现出目标、内容、评价的一致性,避免当前存在的对学生技能评价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应将知识、能力、体育态度、习惯等作为评价的重点,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且应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紧密结合,不仅要看学生学习后的最终结果,还要重视学生经过学练后提升的幅度,体现评价的实效性;对体育课程方案的评价即是指检验体育课程设计应用于课堂实践的实际效果,是对体育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实际逐步一致的修正过程。根据体育课程设计的实际运用,检验其设计的合理有效,再通过体育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不断地调整、优化课程设计,从而使体育教师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组织安排体育教学过程,促使预期效果和实际结果的统一,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自身的评价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对自身体育课程的设计能力、课程开发后的实施效果、对体育课程的组织能力,以及对教学的不断反思能力等诸多内容的评价,是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根本保证和重要路径。因此,体育教师应具备对自身课程领导力的自省能力,时刻反思自身是否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指示,设计、开发和组织课程。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教师作为课程领导者所应具备能力的高度概括,但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只有极少数的杰出教师才具备上述课程领导能力。对大多数体育教师来说,诸多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存在教师课程领导能力的“薄弱环节”。尽管这是普遍存在的,但对于教师领导者来说,如果某种能力的“短板”过短,将会严重影响其课程领导整体能力。因此,补齐这些短板,促进体育教师课程领导能力全面发展,是提高体育教师课程教学实际成效的重要措施。

3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困境

教师作为最主要的课程实践者,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课程领导主体[7]。概括来说,教师课程领导力即是教师对课程组织实施的主导能力,它直接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不仅是一种教育理论的需求,课程发展的诉求,更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成长、提升课程领导实效的重要体现。因此,应将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作为教育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关注。3.1学校体育课程领导主体定位偏差。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保守文化使教师职业一度被描述成遵从性的、保守性的、常规性的安稳工作,教师的主体性缺失,拒绝创新,习惯维持现状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8]。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按照教育部门制定的统一课程标准和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将教师培养成对教育政策法规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抑制了教师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表达,剥夺了教师的话语权。体育课程领导力主体定位偏差,泯灭了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设计、实施的话语权和主动性。与此相矛盾的是,体育教师对课程领导力认识的偏差,致使体育教师“主体性”过度彰显。体育教师将对体育课程的领导力与对体育课程的绝对控制力相混淆,部分教师依旧坚守教师的绝对权威,将“一言堂”“学生的绝对服从”当作是对课程的绝对领导,以刻板的、单一的课程模式实现教师的领导性和权威性,甚至以强硬性的管理手段来遏制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部分教师固执于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排斥同行间的交流合作,经验共享,拒绝求新求变,坚持自己对课程的绝对领导,使自己始终闭塞于有偏差的认知当中,严重阻碍了体育课程领导力的发展。3.2体育教师课程领导意识不足。课程领导意识是教师对自身在课程决策、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所处地位和应尽责任的认知[9],是形成课程领导力的必要前提。当前,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体育课程成为被挤占的“边缘”学科,虽然近年来,增强学生体质的呼声高涨,但各项改革举措尚未落实到实处,学校体育改革未见成效。分析其原因可知,政策、学时、场地等因素首当其冲,但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领导能力却被忽视,导致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意识薄弱;同时,课程评价方面,学校的各种评优评先活动并未与体育课程开展的实效性相联系,致使体育教师产生懈怠心理,得过且过,无力改变现状,责任意识不强。随着学校体育中“教学事故”的频发,学校体育安全制度不完善,事故责任认定的指向和倾向性使教师被学校、家长、社会舆论所裹挟,教师的安全感缺失,无力感更加严重,致使教师不敢承担责任。教师的职业尊严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教师领导意识更显得严重不足[10]。3.3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导向失准。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提升自身能力和专业水平的过程,它能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成熟,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对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界定,多以《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试行)》作为出发点,主要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进行阐释。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多维角度的研究和探讨,指出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展意识薄弱、专业能力不足、职业认同感偏低、发展方式单一等诸多现实问题[11]。但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从理论层面提出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方式,或是从实践调查中指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路径,却鲜有学者从理念上系统性地阐述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导向。随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程领导力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引起关注。领导力作为国民关键能力之一,已经成为国外学校教育中较为普遍的课程,有关研究成果也取得了诸多突破性成果[12],但在我国却起步较晚。体育作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媒介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学科,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言语、示范对学生技能学习的指导,通过多种形式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发挥体育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功能等,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特定课程领导才能。因此,以教师课程领导力为导向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必将成为课程改革中的焦点。

4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