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2-02 10:10:29
体育课堂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
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大学体育教学课堂就要不断改革与创新,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大学开展体育课程不仅是为提升学生的身心素养,还要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这样才能在学生步入社会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师生互动模式在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因此对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思考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1.师生互动模式概述
1.1师生互动模式。在传统的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不但造成课堂枯燥乏味,也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师生互动模式的实践,能够将这种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体育学习。在师生互动模式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师生在进行互动过程中是平等民主的,因此在进行实践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体育学习;第二,师生互动模式的开展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与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师生互动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学中交互互动的开展较多,就要求教师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1.2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的重要性。我国高校教学理念与实践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依然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对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要进行改革与创新,这样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的环境下,这样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会不断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造成极大压力。但是在师生互动模式的有效应用下,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发生很大改变,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日后学习与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2.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单一。虽然我国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下,体育教学得到很大创新,但是依然有很多大学在教学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学内容十分单调,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都是千篇一律的跑操、基本热身与一些简单的太极训练,同时还会有一些传统的篮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积极性不足,对课程的设计较为简单,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较为枯燥。在这样的训练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极大压制,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断丧失。2.2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大学体育教学不仅需要提升学生的身心素养,还要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高校的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这就造成基本的体育教学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德育渗透更无法有效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项目的钻研较少,在教学中无法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使得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无法有效掌握体育技能。2.3体育教学基础设施不足。由于高校未能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使得体育教学的场地建设严重不足,体育训练设备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会受到极大影响。很多高校由于场地不足的问题,在教学中无法有效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互动,一些新的思想与模式也无法有效展开。同时由于很多新的教学方法需要一些器械进行辅助,但是很多高校对体育教学的投入不足,造成体育机械设备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体育教学的质量提升造成极大阻碍。
3.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
3.1创新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确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师生互动模式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的一切教学互动都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教学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趣味性的方法,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就要加入游戏教学。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实践。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包括小组的分类,游戏的设置等,都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自行进行组织互动与学习。在学生的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对一些难点与重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技能,提升对体育知识的掌握。同时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真实、真诚,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能够在增近彼此之间感情的同时,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3.2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大学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残油课外实践活动,因此学校要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课外活动的开展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组织不同的活动,这样才能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兴趣、不同基础的学生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过程中,不但能够对体育技能进行合理掌握,也能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比赛活动是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拓宽学生眼界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并且在活动中提升竞技性与团队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所收获。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养等各方面的因素都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制定灵活的考核机制,这样才能保证与每一位学生进行合理的互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同一年级的乒乓球接球比赛,在学生的团队协作中,最短时间内完成接球的小组为最终的胜利队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过程中,不能以结果论成败,要对失败的队伍进行适当的鼓励,并对比赛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3.3加大对基础体育锻炼设施的投入。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中,很多项目都是由于基础设施不足,造成在高校的缺失,因此高校要不断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因此高校要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分析,保证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满足。同时也要积极争取政府与社会的支持,这样才能将基础设施短缺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的开展需要良好的硬件设施,这样才能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基础,也才能保证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在师生互动模式下,需要有一个开阔的场地,这样才能满足活动需求,同时也需要一些专业的设备、游戏设备等,为互动模式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在基础设备满足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设备,提升互动模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4.结语
互动模式教学在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因此体育教师要对互动模式进行合理分析,并认识到互动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对目前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加大对基础体育锻炼设施的投入等途径不断提升互动模式在体育课堂教学张的应用效果,进而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凌,徐国根.互动式教学法在体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北方文学:中,2017,(04):227-227.
[2]朱伟强,黄山,盛慧晓.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与师生课堂互动、学习结果的相关性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12):24-34.
[3]佚名.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9):182+184.
[4]陈国明.基于微信群的高校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实践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v.20;no.101(03):21-23+50.
[5]郭衍晟,邓士琳.步道乐跑app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j].运动精品,2018,37(07):43-44+46.
体育课堂教学范文篇2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运用合作策略的重要意义
首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策略,比较注重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自主性,将他们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给予小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空间和运动时间,让他们自发性的共同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其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使所有小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他们通过讨论、分析和研究等方式,了解体育运动,掌握体育技能,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拓展小学生的思维,还能够提高他们合作处理问题的能力。再次,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合作策略的运用,教师为小学生提供展现自我体育技能的平台,满足其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调动其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与动力,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集体荣誉感,这也是他们参与体育训练的动力。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运用合作策略的具体方法
1.优化组合,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策略,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组建合适的合作学习小组,打破传统的自由组合模式。小学体育教师需优化组合,根据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兴趣爱好和性别等多种特点,进行灵活分组。同时,根据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优化小组成员,让组内的学生能够尽量得以优势互补,组外的学生则进行公平竞技,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小学体育课堂合作学习氛围。例如,在进行篮球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分为男队和女队两大队,然后再根据他们的身高、性格、篮球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合理划分小组。小组成员的篮球水平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让篮球技巧较好的学生帮助水平一般者,进行组内训练。教师也可以挑选几名篮球水平较高的学生,给组外的同学展示自己的运动技巧,以此渲染课堂氛围,促使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再如,在投掷垒球的教学中,同样将学生按身高、性别、性格、投掷距离的差异性均匀分配到各小组(一般一组为5~6名),在最后组与组的展示竞赛环节,组织各组学生按投掷由远至近或由近到远的距离分5~6轮进行挑战赛,俗称为“强强对决”,让每个学生都有战胜对方的可能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自信。
2.分工合作,明确体育活动中的职责。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合作策略的学习效果越来越明显,组内成员的分工十分重要,备受体育教师的重视。在小学生体育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应有自己的职能责任与角色定位,主要包括小组长、观察员、记录员、联络员、评价员和汇报员等,这样一来,每个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与分工,在共同参与体育训练时,不仅能够相互配合,也能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有利于学生快速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例如,在进行跳绳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跳绳技能、身体素质、性别差异等分为多个小组,然后让他们思考如何提升跳绳技能,由组长组织学习;观察员注重观察不同成员的跳绳动作;记录员记录成员的跳绳成绩;联络员负责所有小组成员之间的消息传递;评价员负责总结与评价;汇报员负责向组长和教师汇报学习成果。同时,这些角色也可以随着运动项目的不同而变化,譬如:在初次接触脚内侧运球学习时,教师在示范讲解踢固定球或上步踢固定球时脚站位、触球点、触球部位、脚外展等动作要领后,在小组自我练习环节由小组长组织组员学习和学生循环练习,记录员可以兼做持固定球人员并记录踢球次数;观察员可以设置两位,一位观察踢球学生脚的站位及重心,另一位可以观察踢球脚的外展及其脚弓触球部位和触球的点;汇报员负责向老师和组长汇报学生完成情况。对于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教师也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辅导,让其技能也能得到较快发展。
体育课堂教学范文篇3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民运动和教育改革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攀岩作为一种新型趣味的高效运动项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攀岩从运动角度上来说,它是一种综合了健身、运动、体育竞技以及智慧教育等多种功能的高效运动项目,在现代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当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起到帮助中学学生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增添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趣味性,以及锻炼中学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困难解决能力的多重效果。因此,现代中学体育教师应当深刻的认识到攀岩运动的教育作用,并且积极在现代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当中推动攀岩运动的尝试,从而有效地优化现代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1.攀岩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攀岩运动即人为攀登峭壁岩石的一种运动,在现代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攀岩运动更倾向于模拟攀岩这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安全性,它是一种刚柔并济,能够锻炼中学学生多种方面和精神层次上面的运动,因此,总的来说,攀岩运动在现代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当中,应用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锻炼和提高中学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是中学学生开展日常学习的资本,也是中学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基本条件,因此,作为中学体育课程的训练项目,其本身应当具备的就是要能够有锻炼和提高中学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的能力。而攀岩运动的应用正好可以满足其中这一需求,攀岩运动在运动的锻炼角度上来说,它对于中学学生的肱二头肌、背阔肌以及心肺等身体器官和机能,都有着明显的锻炼和强化效果,长期坚持攀岩运动,中学学生可以有效地强化自身的身体各方面素质,并且拥有极其健康的体魄。第二,激发中学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现代社会这一高速发展的阶段,传统的中学体育课程训练项目,比如说“往返跑”、“踮脚跳”等,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中学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了,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需要注入更加新鲜的血液和空气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吸引中学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而攀岩运动的应用正好可以满足其这一需求。攀岩运动对于中学学生而言,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征服欲和顽强的探索欲望,使得中学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当中渐渐地喜欢上甚至爱上攀岩这一体育课程运动,进而有效地提高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
2.攀岩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步骤
攀岩运动是一项非常严谨,并且技术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应当严格遵循以下几个教学步骤来开展攀岩运动的教学:第一步,注重基础理论讲解,帮助中学学生建立系统的攀岩运动概念。在让中学学生进行世纪的攀岩操作之前,中学体育教师应当先详细的向中学学生进行攀岩相关的各部分理论知识和技巧讲解,帮助中学学生建立系统的攀岩运动概念,从而有效地让中学学生知识攀岩运动需要那些技巧才可以正确的进行,同时也能够及时注意哪些操作是不当的,会危害他其自身的生命安全,这样中学体育教师就可以有小弟提前在中学学生心中打下预防针,保证攀岩运动在中学体育课程教学当中能够顺利的展开。第二步,体育教师做好演示示范。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攀岩运动作为一项实际的运动项目,中学体育教师不光要教学学生基础的理论和技巧知识,同时,中学体育教师还要更加重点做好示范演示,让中学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和了解攀岩的实际操作规律。第三,学生攀岩练习。学生攀岩练习是中学体育课程攀岩运动教学当中最为关键一步,为了有效地保证学生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中学体育教师应当严格的保证好的学生的操作准确性和技巧性,比如说时刻观察学生“换手法”、“换脚法”、“交叉手技术”等技术操作是否正确,错误及时纠正。
3.攀岩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措施
攀岩运动即是一项综合了健身、运动、体育竞技以及智慧教育等多种功能的高效运动项目,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但是,它同时也是一项具有高风险的危险运动,如果中学学生在攀岩当中出现操作不当等问题,其很容易对中学学生造成伤害的,因此,为了有效地保证攀岩运动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当中安全的运行,相关中学体育教室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种措施,来有效地强化攀岩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当中应用的安全性:第一,充分地保证攀岩道具的安全性。攀岩运动在实际操作当中需要一定的道具辅助,比如说“绳索”、“手套”、“抓地鞋”等,这些辅助道具是保证中学学生在进行攀岩运动当中安全性能的重要道具,因此,为例有效地保证其安全性,中学体育教师再将其交到学生手里之前,应当提前做好这些安全道具的安全性能检查工作,从而有效地保证学生攀岩运动当中道具的安全性。第二,强化中学学生肌肉力量的训练。攀岩运动对于攀岩者的肌肉力量要求非常高,运动量也比较大,因此,为了有效地保证中学学生攀岩的安全性,中学体育教师再让学生进行攀岩操作之前,应当提前对学生进行好肌肉力量的训练,从而有效地让中学学生能够快速的适应攀岩运动的要求。综上所述,攀岩作为一种结合健身、运动、体育竞技以及智慧教育等多种功能的高效运动项目,能帮助中学学生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增加教学趣味性,锻炼学生意志品质,教师应当且积极应用攀岩运动来辅助教学,从而有效地优化现代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余晓东 单位:曹杨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安雷.攀岩运动在学校开展趋势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11期
[2]王安雷.浅谈攀岩运动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12期
[3]张晓艳,路明晶.攀岩运动安全防范措施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第二篇:中学体育课程衔接性研究
摘要:本文对重庆市部分中学体育课程内容整体设计进行研究分析,体育课程衔接的问题是近期备受关注的课题。通过对重庆市部分中学体育课进行分析,发现初高中体育课程内容完全脱离,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提出体育课程内容衔接的相关建议,为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重庆市;中学;体育课;衔接性
当前,对于部分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已成为社会关注课题。由于初中、高中阶段学生身心的特点,如何进行有效的衔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并结合自身从事多年体育教学实际出发,分析部分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探索高中体育与初中的衔接,希望能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课程特点及选定规律分析
1.初中体育课程分析。初中生正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11岁-15岁),身体各器官和组织趋向成熟,尤其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强。这个阶段的学生正是速度、力量和耐力发展的敏感期,体能也迅速增强,为学生学习运动项目技术和技能提供了基础。应当注重的是尽管学生身体处于急速发展期,心智及某些素质并没有同步跟上,尤其男女区别较大,如: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性情比较急躁,思想叛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区别对待,科学引导。初中生的兴趣爱好也没有定型,许多项目都是刚接触,处于初步了解的阶段,因此,初中体育多为普及开展各项目,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各个运动项目。然而,现目前重庆市初中体育课程内容完全被中考内容固定,初中学生每天的体育课基本都是跳绳、实心球、立定跳远及体能练习,完全背离了教本教材的要求,也不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要求,没有完全体现体育人文的特点。初中体育教本教材内容是以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田径等基础项目为主要学习内容,根据地区差异还可以将当地传统体育项目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各项目的活动体验,培养学生自信心,在获得基础的技术技能的同时,也为形成体育生活习惯。
2.高中体育课程分析。初中阶段学生接触了大部分基础的运动项目,对大部分运动项目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也能从这些项目中体验到快乐,这就为学生形成项目爱好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许多高中学校根据项目和学生的特点都实施了选项教学,许多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专项学习。高中阶段,学生的身体仍然还处于发育的后阶段,尤其是心智成熟趋于接近成人,能够理解终身体育的意义,这对于学生参与体育的习惯、能力的培养是有正面促进作用的。但是,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繁重的文化学习任务,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
(二)课程内容分析
1.初高中体育课程内容的差异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与高中体育教学相比,最显著的差异除教材内容的增多和深化外,就是初中涉及到中考的问题,对学生来讲,高中在体育基本知识、理论学习方面的要求更高。在课程性质方而,初中与高中体育课程都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从课程目标上看,初中主要针对中考项目比较深化和重视,高中体育课程在划分上更加具体。
2.初中体育课程内容到高中固定必修内容和选项教学相结合。随着新课标的要求,高中体育教学模式要从必修向选项过渡。初中体育课程内容中考必修的固定项目和内容,学生对一些项目的学习并无兴趣,但还是要学习,造成部分学生虽然学习,却没有深入掌握这些项目的技能内涵。到了高中阶段,教师要把握好这一变化,有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项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项目的学习中,真正至少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人的思想理念。
(三)影响重庆市中学体育课程衔接性的因素分析
调研发现,部分学校高中已经开展了选项课程教学内容,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开设的项目多以三大球为主,在其他项目方面开设的并不理想,然而初中还是多以中考项目为主,然而在教学课程安排方面初高中还是存在脱节的现象。其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田径作为主要课程内容。初中体育教学由于受到中考的牵制,在课程安排方面难免会背离教本教材内容,还是有大多数完全中学初中部开设了其他项目教学内容,结合中考项目进行教学,也有一定的成果,虽然间接性的影响到了中考成绩的效果,但是更完善了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一旦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后,主体参与意识不断提高,特别是高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程度到达了比较高的层次,取决于他们的主观认知。他们在理性上的价值参与意识起到了主导作用,在这个阶段合理的安排教本教材,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教学衔接,因为学校体育教育衔接中最主要、最积极、最关键的主观因素取决于这个阶段。本阶段的学生对体育教育的主体参与意识和主体参与行为已经基本结合,这是学校体育教育衔接过程中具有发展潜力的内在驱动力。在分析过程中不能忽视的还有少部分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学生,不愿参加体育活动,这也是初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必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体育教育衔接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这部分学生由于初中阶段为了能够考入理想中的高中,导致他们负担过重,从而讨厌体育锻炼,必然影响今后对体育锻炼的厌倦。高中体育教师有义务帮助这部分学生从培养参加体育活动兴趣、爱好着手增强他们的非理性情感参与意识,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过程的情感体验、选择、内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对竞技性的球类项目比较感兴趣,由于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导致的结果,比如现目前的足球热、篮球热等分不开的。在体育教育衔接中,在开课项目教学内容的衔接上提供了参考依据。而学生对田径类的跑、跳、投等及体操中的单、双杠项目的选择少,是很值得重视的,这些因素的影响对于初高中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衔接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这是应该引起体育教师加倍注意扭转的一种倾向,在完全中学体育教育的衔接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能力水平是各校普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使学生主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在各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方针的正确导向下,大多数学生对体育教育在理性上的价值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对体育的参与行为比较自觉,这是学校体育衔接中的积极因素、主导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还有少部分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的学生,这应当是体育教育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也是影响学校体育教育衔接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2.目前在初高中体育教育的衔接上,影响其顺利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中考项目对初中体育教学任务的影响,使初中体育课程脱离教本教材,其次,学生文化学习的负担过重和场地器材的不完善。
3.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主观意识表现突出,在对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反映出较强的主观性,球类项目、竞技性项目等体育活动是男同学的主要选择取向,这对教学内容的改革、选项课程的设置提供了参考。
(二)建议
1.对中学体育教育的衔接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应该得到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的法律保证。建议在认真贯彻并不断完善有关法规制度的同时,应加强对体育衔接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对初中课程内容提出实践教学要求,在完成教本教材内容的同时,强化中考规定项目,强调高中体育教学不能脱离教本教材内容,在教本教材的基础上实现选项课程教学,强化提高初中阶段学习和掌握的教学内容,实现合理衔接。
2.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社会环境与时代风尚,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体育是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观念,自我健康投资的观念和科学健身的观念。真正把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更好的衔接起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3.初高中阶段的教本教材是循序渐进的,从初中初级球类、武术、体操、健美操等教学内容到高中阶段的不断强化,加强了这些教学内容的难度,更进一步的扩大学习的围度,强化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实践应用。从教本教材上来看初高中的教学内容达成基本衔接。建议加强初中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在教学内容上扩大“视野”,使篮球、足球、排球、健美、健美操、网球、羽毛球、武术等教学内容出现在初中课堂,摆脱初中只以中考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怪圈,使学生能够参与和体会更多的体育项目的学习机会。
4.体育教育是学生在学习阶段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衔接的最关键时期,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需求,也是生存的资本。从而应该养成自觉、经常、终身科学锻炼的良好习惯。
作者:张琦 单位:重庆市合川中学
参考文献:
[1]苏彦浩.与高中体育新课程相衔接的高校体育课程分析[j].学周刊,2013/13。
[2]程明.高中体育向大学体育过渡衔接问题的研究[j].才智,2013/o6。
第三篇: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比较关注和重视体育课程教学;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都纷纷涌现出来,实践表明,中学体育教学中游戏的有效运用,能够调到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营造体育学习的良好氛围,为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本文笔者根据自身从事中学体育教学的实践,通过实际教学案例为载体,侧重分析与探讨将游戏科学地融入中学体育教学之中的价值与具体实施策略,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而促进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益与质量。
一、游戏合理应用于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的思考
1、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年龄不断增长,但是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却在不断下降,从相关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是传统的、一直不变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到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部分体育课堂逐步演变成学生的自由活动,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无法实现,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作为一线的中学体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让学生喜爱上体育课堂。实践表明,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机插入游戏活动能够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利于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例如,在排球垫球的教学活动中,长时间的练习垫球,学生容易产生疲劳而失去兴趣,教师可以设计竞赛性质的互相垫球小游戏,这样刺激了学生内心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体育课堂参与的兴趣。
2、利于深化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认知与理解
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借助于体育项目中标准动作的训练,不断提升与发展身体健康素质,学生标准动作的实施来不开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直观化的思维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对抽象化的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里仍然一排球垫球教学为例,部分学生难于理解理论知识,在垫球练习中,不少学生垫球的动作不标准(弯腰不屈膝现象、手腕垫球现象……),教师可以创设“错误与正确大比拼”的小游戏,呈现出学生存在的各种错误,让学生做“裁判”进行纠错竞赛,根据错误现象,再次呈现标准动作,让学生在对比性质的游戏活动中充分理解、掌握标准动作的要领。
3、利于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德育目标的落实与渗透
中学体育新课标已经明确的要求:体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技能,而且要有意识、有针对性的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进而实现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和谐发展。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能够较好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教学目标的渗透。例如,体育教师在室外教学中,设置“两人三足”的体育小游戏,将全班学生构成两两小组模式,用布绳绑住甲同学的左脚和乙同学的右脚,这样两名同学就构成了“三足”的状态,每组通过三只脚前进,各组比较运动快慢(比较各组谁率先到达规定的终点);第一次开始比赛时,多组学生都不能适应三只脚走路的情况,速度缓慢、半路绊倒的情况都有发生,体育教师进行了必要的指导:“每一小组两位同学互相探讨下如何保持步伐的一致性,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协作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前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再次进行“两人三足”的比赛,整体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组的协调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同学们都惊讶于自身的进步;体育教师最后进行了总结:同学们,通过这样的体育小游戏可知团结的力量的是巨大的,大家日后的学生和生活中都应该注重良好的互动合作……;可见,这种体育小游戏在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巧妙地深化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体会团结他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现了课堂德育目标的渗透与落实。
二、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游戏选择具体策略的思考
1、从中学生的身体机能出发,合理选择体育课堂游戏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学生身体器官尚未发展成熟,体力活动应该注重“度”的把控,作为一线的中学体育教师,应该从学生身体机能适应的角度出发,创设一定负荷量的体育游戏,果断丢弃消耗体力过大的剧烈运动的游戏,这样才能真正让体育课堂小游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在必要的情况下,男生与女生的游戏活动也可以分开进行,能够有效促进全体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2、从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出发,合理选择体育课堂游戏
课堂教学形式的选择关系到课堂教学目标落实的效率,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小游戏的选择应该符合课堂教学内容,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进行足球传球动作的教学时,设计的游戏中应该注重足球传球技巧的融合;在篮球投篮动作教学中,投篮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应该蕴含于游戏之中;大量的实践表明,体育游戏的创设都要以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为支柱,若脱离这样的主题,单纯的为了“游戏”而“游戏”,让“游戏”喧宾夺主的体育课堂,这样的体育课堂是低效的、本木倒置的课堂,失去体育课堂教学的意义与价值。总而言之,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巧妙的创设“游戏”进行教学,极大地优化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效推动学生身心健康的提升与发展,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的构设体育游戏运用于中学体育课堂之中,进一步推动中学体育新课改的各项目标的落实。
作者:何曙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李新德:浅谈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2015(15):203.
[2]薛俊芬: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评价[j].亚太教育,2015(14):89.
[3]李洪涛: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8):153.
第四篇: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前言
传统的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比较单一,缺乏趣味性,满足不了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大胆地尝试“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把体育游戏充分地渗透到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因此,明确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定位和指出体育游戏应用方式方法,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长春市第十八中学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体育游戏教学模式与常规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的效果。
2.2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长春市第十八中学的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体育游戏体育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体育教学方法。两组学生的体质均达标,同时进行三个月的对比观察。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素质对比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两个班级的身体素质指标对比,实验前,铅球、立定跳远、长跑、肺活量,四项衡量指标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3.2实验前后两组受试班级身体素质指标对比对两个班级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分析对比,在铅球项目中,两组受试班级的身体素质指标变化幅度较大,实验组为7.692,对照组为7.417,上涨了0.275;在立定跳远项目中,身体素质指标变化幅度居中,实验组为2.099,对照组为2.0000,提高了0.099;而在长跑项目中,实验组相较于对照组,在身体素质指标上呈现减少的状态。总体来看,实验班身体素质指标有所上升,对照班身体素质指标也有所上升,但是两组班级的身体素质指标差别不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3实验后两组受试者社会适应能力对比
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对照组学生的社会能力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明显看出,实验组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平均分数为36.612分,处于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状态;对照组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平均分数为33.100分,即代表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状态良好。实验后两组受试者社会适应能力对比差异较为明显,实验组的社会能力的增强客观说明了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得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所提高。
3.4实验后两组受试者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对比
体育游戏要求学生实时参与其中,积极参加团体活动,这就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前者的平均值为26.812,后者的平均值为22.099,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积极情绪上,体育游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虽然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不具备必须存在的明显优势。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消极情绪与对照组学生的消极情绪对比中,试验组为11.149,对照组为13.514,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消极情绪上,体育游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体育游戏以游戏为目标,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对照组身体素质也有所提高,但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说明,体育游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体育游戏尽管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不具备明显的优势。
4.1.2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实验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对照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相比,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体育游戏不仅为学生锻炼身体、增进娱乐,也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体育游戏具有明显的优势。
4.1.3对学生情绪的影响
实验组学生的情绪与对照组学生情绪相比,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在对学生情绪影响方面,体育游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明显优势。综上所述,体育游戏的运用不仅能丰富中学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更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能真正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
4.2建议
(1)灵活的教学方法与多种体育器材相结合。(2)注意体育游戏内容的选择要与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体育游戏的难易与学生身体状况相适应。(3)注意体育游戏的组织性、纪律性、公平性和安全性。
作者:刘佳 丽娜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成泉.浅谈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4(30).
[2]桂姗姗.体育游戏在青少年业余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4.
[3]李正,张艺清.浅析新课标下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搏击(体育论坛),2014(10).
第五篇:中学体育实心球教学研究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是初中体育课的内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对投掷实心球的兴趣呢?我们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1.替换器材法:中考投掷实心球使用的是2kg的,对于初接触实心球的同学来说,有些困难,难以完成正确投掷动作,就会形成砸球和跳投等动作。一旦形成这些错误的动作原型,想要纠正就非常困难,部分身体素质相对差的学生更是会很快失去兴趣和信心,我们不妨在初学阶段,用各种“轻、小”器材代替实心球,比如用纸球、排球代替,用“头顶象棋、硬币、沙包”等形式去初步建立正确完整的投掷动作。这些练习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获得远度的这种自信氛围中为学习实心球打下了基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游戏法:实心球的传球游戏。场地器材:篮球场或者足球场上,实心球八个。方法:男女生分开,各分成四路纵队,每队人数相等,队员前后相距一米左右,每队排头队员双手持球从头上后摆传给第二人,依次传到排尾后,集体向后转。再从排头持球从胯下传给第二人,依次传至排尾结束,先传到为胜。规则:(1)听哨音开始。(2)传球动作不能变。(3)球在哪里掉的就从哪里捡起重新开始。
二、加强身体素质训练
1.上肢力量训练:实心球最终是通过快速挥臂、甩腕将球投掷出去,所以加强上肢训练很重要。加强上肢力量的训练方法很多,平时上课过程中我也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单人:俯卧撑、拉单杠、爬行、举哑铃等。双人:叠加俯卧撑、弓箭步转体推手、旱地拔葱等。这些方法简单,持之以恒的训练会达到理想效果。
2.加强腰腹力量训练:实心球投掷的核心动作就是“背弓”,它承担了力量的传递。如果学生能很好地完成“背弓”动作,很好很快地完成收腹动作,从而带动整个鞭打的速度,形成较快的出手速度,那么实心球投掷的成绩也会有所提高。所以加强学生的腰腹力量,加快学生收腹的速度势在必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有效方法去操作:仰卧起坐、收腹跳、悬垂举腿、两头起、俯卧收背、双人仰卧抛接球等。3.下肢力量训练:整个实心球投掷动作是从下肢蹬地、送髋开始,我们说下肢力量是实心球的根基,根基不稳,实心球投掷过程就会不稳,必然扔不远。如果学生下肢力量训练好了,那么根基就稳,蹬地、送髋有力,而且实心球投掷完下肢力量到位就大大减少了犯规的几率。加强下肢力量训练的方法很多,简单的介绍几种:单人:单足跳、蛙跳、跳台阶、负重蹲起、收腹跳。双人:按肩蹲起、拉手单腿蹲起、面对面对掌后举腿等。
三、掌握正确投掷动作
1.握球、持球:教参上给我们讲解的一种“八字”握球法(两手十指自然分开把球放在两手掌,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球的两侧将球夹持,两大拇指紧扣在球的后上方形成“八”字,以保持球的稳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握球时掌心尽可能贴好球,略空出,手指尽可能张开持住球。如果掌心完全空出,手指没有张开持住球,球出手以后很容易脱手,角度偏高,从而形成只有高度没有远度的结果。
2.出手角度:(1)出手晚、角度小、太低:投球时低头,挥臂往下砸。正确的动作应该是投球时不能低头,眼看前上方。我们可以两人一组投掷时,要求他们看好了对面的伙伴进行投掷,不要养成低头看地面投掷的习惯。也可以让其对墙进行投掷,在墙上画好标志线,让其看好了标志线进行投掷;投球时,肘关节过早下降,导致出手时角度太低,没有形成抛物线。这个时候我们要多做徒手动作,如果还是出现肘关节过早下降现象,我们可以帮助其托一把,让其体会正确的降肘时机。或者是由于球的重量问题,手臂力量不够,这个时候我们就以轻代重,让其形成适宜的出手角度。(2)出手早、角度大、太高:有些学生由于紧张,手臂还没有挥至头顶前上方就早早地将球投掷出去,导致球只有高度没有远度。或者在投掷的过程中过于合理角度掌握不到位,这个时候可以通过提醒或者是标志线的方法让其调整好角度,将球往上的同时往前进行投掷。学生一旦建立适宜角度概念,并且能够通过反复练习,出手角度偏高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从而顺利地提高实心球的投掷成绩。为了达到理想的实心球投掷成绩,光靠适宜的出手角度是远远不够的,实心球能否被掷远,出手速度是关键,出手速度一定要快,怎么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投掷出手速度呢?首先,我们要有一个较长的出手距离,物理学上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产生的动能越大。同理,如果我们可以拉长我们投掷实心球的用力距离,再提高我们出手的鞭打速度,那么整个出手速度一定是很快的。所以,练习时学生做背弓动作,形成一个鞭打动作,肩关节打开,手臂尽量外展往后伸,拉长了用力距离。但是不是背弓的幅度越大越好,头抬的越高越好,部分同学反而会因此动作不稳而影响其投掷成绩。其次,最后用力关键还要靠全身协调发力,也就是一个完整的用力动作,理论上是从下往上发力,下肢蹬地、送髋、收腹、送肩、挥臂、甩腕,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完成合理的最后用力,形成好的鞭打动作,形成快的出手速度,投出理想的成绩。实心球完整的投掷动作,其实动作不是很复杂,但是初中阶段的孩子由于处在身体、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很快很好地掌握其动作技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关注不同的学生,耐心讲解、示范,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学生在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条件下,更好地掌握完整的实心球投掷动作,同时培养了勇敢、团结的良好品质。
作者:张佳佳 单位: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海明.提高实心球成绩的练习方法.体育教学,2006(05).
第六篇:中学体育教学创新探讨
初中生富有青春活力,加之学习压力较大,因此体育课在初中生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较高。体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改善课堂教学氛围,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文章首先指出了传统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随后简述了教育技术在创新课堂教学理念中的作用,最后就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推动中学体育课程教学创新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安排不合理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消除。尤其是在中学阶段,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升学中取得好成绩,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校,都更多的关注学生文化课的成绩,而对于体育、美术等科目,则缺乏同等的关注,把作为学生身体锻炼的重要方式———体育排除在外,大大忽略了国家提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出的学生个个身体素质欠佳,抵抗能力下降,身体的健康机能不平衡。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表上,每周仅安排了1~2课时的体育课。学生每天的活动量极少,身体素质也远远达不到国家标准。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青少年近视人数每年以8%的比例递增,体重超标的学生也普遍存在。除此之外,每到大型考试临近,体育课被其他课程挤占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学生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障,体育教学活动也很难按照教学计划展开。
2.教学观念不先进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但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往往只注重追赶教学进度,而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此外,学生只能学习基础性的体育理论知识的观点是不对的,体育由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两方面组成,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不然很难借助体育课堂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3.教学设施不完善
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体育器材,这是提供良好体育教学环境的基石,任何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展都离不开此。目前对于多数城市中学来说,由于资金相对充裕,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日常体育训练的需要,但也存在着不均衡性,有的地区经济发展好,基础设施建设好,自然能够给体育教学提供更充分的条件与保障。但是在多数乡镇或农村中学,由于办学条件比较艰苦,因此校内体育设施的建设、体育耗材的准备都达不到标准。例如在开展网球教学时,由于校内网球场地有限,很多学生只能在场外观看,没有真正接触和训练的机会,这样就很难真正达到预期的体育教学目标。
二、教育技术在创新课堂教学理念中的作用
1.教育技术有利于推动体育教学改革上述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学体育课堂的质量,必须与时俱进地推行教学改革。从理论上来说,教育技术仍然注重课堂教学,但是与传统授课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技术致力于教学环境的营造和教育资源的开发,实现了体育课堂中“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如果体育教学能够熟练运用教育技术,就能够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进而以此为出发点,提前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因此,教育技术在推动体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教育技术有利于促进教学理念实践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较强,我们在开展中学生教育工作时,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倡导多元智能理论的践行。例如,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的不同,有的同学喜欢篮球、足球等对抗性强的激烈运动,有的同学则擅长越野、马拉松等耐力性运动。体育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基本参考,结合教育技术,并考虑学校硬件设备、气候条件变化、学生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确保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参与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身体,释放内心的压力,提升教学质量。
3.教育技术有利于重视学生学习诉求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要求中学体育教学应当至少完成三项任务:一是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二是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三是融入情感,培养价值观念。这三项任务既相互联系,又层层递进,充分体现了当前中学教育对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的关注。无论是在体育教学还是其他科目教学中,只有真正转换师生关系,才能让教师聆听学生诉求,掌握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而帮助教师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三、运用教育技术推动中学体育课程教学创新的策略
1.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树立全新教育理念与英语、数学等科目相比,体育课堂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尤其是对于一些技术动作,甚至需要体育教师多次亲身示范,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其动作要领。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有效教学资源的最大化价值,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加深对体育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团体性体育活动的形式,来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体育教学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体育教学中,使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从而为进一步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2.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对学生而言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的刺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其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教师讲解是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首要环节,而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是学生感知技术动作的主要过程。但是,很多技术动作是在高速奔跑、迅速跳跃的过程中瞬间完成的,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学生很难把这些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建立一个正确的动作概念。而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可以直观展示并多次回放,让学生清楚了解动作的分解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3.关注课堂教学细节,创设完美教学环境通过教育技术的应用以提高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水平,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了解学习内容,分解教材难点、重点,多次完美展示技术动作细节方面,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利用软件建立资料库,搭建师生间资源共享的沟通平台。在新课改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和执行中,如能科学合理地应用教育技术可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突破教学难点、重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促进体育课堂教学尝试更多实践活动去探索创新适合新课程、新教材的新模式。
四、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受应试教育、传统观念、学校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学体育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体育教师应当结合学校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身体条件,注意运用恰当的教育技术,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创新,为进一步推动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参考。
作者:刘大岗 单位:苏州市第三十中学
参考文献:
[1]蒋成文,罗红琴.浅谈中学体育课简易器材的开发———从旧饮料瓶、绳子的有效利用说起[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6(07):131-133.
[2]蒋伟志,张向晨.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3):109-111.
[3]王晓飞,李学勇.浅谈中学体育课运用体育裁判训练法进行品德教育[j].中学课程资源,2014(21):164-165.
第七篇: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影响因素与对策
摘要:中学体育教学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其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以及良好的品质。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呈下滑趋势,体育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对策
一、中学体育教学现状
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呈现出整体质量不高的现象,难以实现高效教学。中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是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事物较敏感,很多学生进入中学后对体育课的兴趣逐渐减淡,特别是女生,导致中学体育教学质量难以达标。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缺失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极大的关联,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分析课堂教学,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体育教学逐渐失去兴趣,无法保障教学质量。
二、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
1.学生积极性不高
中学生对体育缺乏积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学生对竞技体育倍感压力,体育教学缺乏新鲜元素是学生兴趣低下的根本原因,很多学生对体育运动有抵制情绪。第二,教学方法存在弊端。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基本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很多学生对体育课感到厌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学生对体育缺乏了解,教师教学水平较低
中学生对体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学生基本上是通过电视了解体育的,他们对体育没有正确认识,如健康知识、科学锻炼方法等,理论教学严重缺失。同时,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也没有向学生渗透相关知识,致使学生对体育缺乏明确的认识。且很多体育教师不积极拓宽其知识面,开展体育活动时比较散漫,毫无目的性,通常运用放羊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逐渐降低。
3.学生运动能力较差
学生运动能力较差也是对体育教学兴趣不高的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过于重视升学率,忽视体育教学,致使学生无法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造成其运动能力低下。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认为体育课就是玩耍,常常敷衍了事,不能认真完成体育教师指定的教学任务。
三、改善中学体育教学的措施
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的教学现状,体育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以及手段,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提升中学体育教学质量。例如,某教师在传授学生篮球基本技能时,对导入环节进行了创新,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一位篮球明星,并阐述喜欢他的理由。很多学生对教师的问题非常感兴趣,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导入,在课堂未开始前就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从教学一开始就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能够有效提升整节课的教学质量。
2.加深学生及家长对体育的认识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对学生关注较少,没有意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致使很多学生对体育认识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体育学科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加强体育锻炼,配合教师完成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介绍体育运动,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强化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加深了解。体育教学活动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学生与教师的鼎力协作外,家长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向学生讲述体育学科的重要性,并且带领学生开展相关的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3.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中学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酌情开展体育活动,由浅到深逐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前跑步,使学生快速进入体育运动状态,然后安排训练量较小的运动,帮助学生逐渐提升自身的运动机能。教师应该转换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分析体育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确保师生平等对话,了解学生所需,开展适合且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增强体质,提高教学质量。综上所述,中学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教学弊端,导致其教学质量无法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原因,并针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中学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高鹏举 单位: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校
参考文献:
[1]刘璐.影响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
[2]王彦会.浅谈中学体育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学周刊,2013(24).
[3]杨楠楠.中学体育教学中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7).
第八篇: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面对新课改下的学习目标,如何抓住新课标的理念实质、提炼改造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丰富多彩,更具有实效性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共性问题,发现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问题:
一、关于乐学的问题
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个别地区出现了玩“快乐”的误解,助长了“假教学”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追求体育课堂的“快乐”,在课堂上运用不恰当的音乐和游戏,表面上看学生乐了、出汗了,以为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这种华而不实的教学并没有交给学生什么。体育专家毛振明指出:“我们现在的体育课一味地追求快乐而出现了假教学的现象。”个别教师没有理解快乐学习的概念,歪嘴和尚念偏了经,才出现了“假教学”的现象。笔者认为,体育教学中的“快乐”不是来自外在的表现,而是对某一个动作技能掌握后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掌握了动作的基本要领并能实现锻炼身体,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二、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
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的灵魂,它直接决定教学方法的设计。在教学中笔者主张从“低级重复”到“精教、简教”。在教学中针对内容的多少和优劣去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教学内容多和难,就要将该内容分解化、简单化、趣味化;教学内容少和易,就需要克服低级重复的习惯,“精教、简教”。比如,垫子技巧前空翻教学,这个内容比较难,在教学中采用动作分解练习可降低难度,学生容易接受;而单手肩上传球动作技能的学习比较简单,不需做重复练习法,体育教师要精教、简教。总之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动脑动手,在比赛竞争中掌握动作要领。低级重复只能使学生厌学,枯燥无味只能让学生倦怠。另外,笔者主张针对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方法,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兴趣。要提供多种练习方法供学生参考,以适应学生因身高、体重、智能、运动动机、运动经历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快感,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学到新知识并在运动技术上有所提高。
三、关于学生教育问题
现在的学生由于受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怕脏,怕吃苦,怕流汗,不爱参加体育锻炼,更不喜欢上体育课。社会教育给了学生安逸享受的大环境,使个别学生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凭个人喜好,心情好了多学,心情不好不学;家庭因素使大多数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家长要求不高,希望学校和老师不要给孩子压力,只作为一个保姆看着长大就可以了;学校怕担责任一味迁就学生。这也难怪,学校要听从于社会要求、规定,所以学生的发展和教育越来越难。有人称之为“教师的职业为高风险职业”,这的确是不争事实。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但要通过努力改变我们的小环境,要转变一个人就必须去转变其思想,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成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用优质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品德。学校要重视体育课,给予硬件和器械的支持,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可提供教学效果。作为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不论社会、家庭、学校对体育教师如何评价,体育教师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创造条件,提高个人素养,努力转变这种社会现象,让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不再是难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中来。
四、关于体育教育中的安全问题
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课外活动和运动训练,课外活动不让学生动,谁还愿意参加运动训练?对于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隐患,教师应该重视,但学生体质更不能忽视,它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与否。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有战争,我们扛不起枪,跑不动步怎么办?因此,体育教师要想办法改变体育课上好多项目不能上的问题,要克服困难,不能以安全为借口,随意放弃一节体育课而掩饰自己的不足。做一名合格的中学体育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在每一节课的教案中要有运动安全保护的措施、方法,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上好体育课,而且还有自我保护伞。学校也要大力支持体育教师的工作,担负起体育安全事故的责任,用一定的校纪校规来约束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将“校闹”现象拒之于校门之外,给我们一个相对安全的校园环境。总之,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有很多困难和压力,存在很多问题,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勤动脑、勤动手,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用实际行动为体育教学工作和教育事业尽职尽责。
作者:靳阔 单位:庄浪县南坪中学
第九篇:拓展项目在中学体育课堂的运用
摘要:户外拓展运动深受人们群众喜爱,本文主要阐述拓展项目现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拓展运动项目;体育课堂
1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团结协作的品质。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愿望,可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业压力很大,每天都在教室和自习室里学习,很少外出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用以身体训练为主的体育课堂达到这些目标确实不容易。而对于拓展训练项目来说,它能够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出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和交往方面的品质特征,这样就会找到很多切入点,去实现这些目标和愿望。
2拓展运动开展的现状
近几年,户外拓展项目在各地区发展很快,每个城市都有了一定规模的拓展训练公司和专业的训练团队以及相应的训练场所。有的地方形成了人民群众自己独特的活动形式,这些户外运动具有形式多样、人员参与面广等特点,其中一些团体已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如远足登山,城市徒步走等活动,都有固定的人群参与,能够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活动。
3拓展运动在体育课堂的作用
这样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运动形式如果能够应用到我们的体育教学中来肯定会给予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变化。在2010年我校开始派教师到北京参加拓展教师的培训,现有国家二级拓展师7人,2011年秋季开始逐步尝试在体育课堂中开展拓展项目,几年过去拓展项目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确实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丰富教学内容。拓展项目有很多种,一般分为以下几个大项:高空项目、场地项目和水上项目等,作为课堂教学主要的体育课来说一般以安全系数比较高的场地项目和室内项目为主以及一些小游戏,适合的场地项目有动感颠球、盲人方阵、动力火车、爱的传递、雷阵、孤岛求生等,室内项目有驿站传书、不倒森林、、激情节拍、信任人椅、齐眉棍等,对于传统上以田径、体操、武术和球类项目为主的体育课来说,内容增加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项目。
3.2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锻炼意志品质,现在学生每天多数时间都在学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和时间都很少,而拓展项目是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情境以运动项目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反复实践,直到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一般是不参与解决的,必要情况下给予一定的提示,多数情况教师是在观察项目的进展如何、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安全情况等。例如做孤岛求生时,老师布置完任务提出要求后,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老师要观察哪些学生能够承担指挥大家的使命、不同学生在项目当中的作用、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不能做、不要有危险的动作等。学生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直到成功地完成任务,这是对决心和意志力的挑战,达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心理体验。
3.3增强集体凝聚力和协作能力。拓展项目多数都是团队体验项目,需要大家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一件事情上,有的项目是“n-1=0”的原则,有一人没完成任务,整个项目就是失败的,如电网和毕业墙;有些项目必须全体同时参与,每个人的作用没有主次之分,只有大家步调一致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如:动感颠球、齐眉棍等,团队当中有一人不认真积极对待项目,都会影响整个活动的结果。
3.4实现自我自信心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是和成功的次数成正比的,成功的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强,学生在经过动脑动手,克服困难完成项目后,不仅仅给他们带来成功的喜悦,而且是自信心的一次超越,让他们再遇到困难的时候不退缩,勇敢的面对问题,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注意的问题
4.1项目选择要适宜,根据学生的人数、年龄、男生女生差异等因素选择项目和分组,低年级学生可选择游戏为主的游戏项目,这样的项目指挥调整能力要求不高,力量要求不强。而年级大的学生经验多适当安排一些需要体力、智力相结合,并且有一定难度的项目,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斗志。由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些项目不能男女生同时做,比如电网,举托过程中,学生会觉得尴尬,影响参与度,所以尽量不做,如果要做也要男女生分开。
4.2每个项目在一个班级重复次数不要太多,多数拓展项目给人新鲜刺激的感觉,做多了学生就没有了新鲜感;有些项目的解决方法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旦捅破就会觉得非常简单,失去神秘感,所以拓展项目不是体能训练,不要过多重复,对于一个班级一个项目做一次效果最好。
4.3时间安排要有伸缩性,教师课前要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做一个大致的推断,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要有应对方法。如果项目完成较快,要有备用的小项目或游戏,保证课堂内容的充实、圆满。
4.4体育教师要有很好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能够善于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活动进行过程当中的关键点,以便帮助学生一起对整个活动进行小结;对于课堂当中产生的消极怠工、互相埋怨等情绪,要能给与及时的疏导和鼓励,使学生都能够重新振作起来,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来,顺利的完成任务。
4.5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多数情况拓展项目在体能和技能的训练上是明显不足的,因此,在体育课堂中应用拓展项目,教师要将拓展项目和原有体育训练项目相结合,发挥各自的特点和长处,保证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通过以上分析,本人认为在体育课堂中应用拓展项目是可行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应用,认真备课,课后做好反思,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要集思广益多研究,创造出操作性更强,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时代要求的体育课堂项目。
作者:赵春波 单位:本溪市工读学校
参考文献:
[1]常会丽,于海涛.“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14(5):4~5.
[2]欧喆,朱舰.体育游戏视野下拓展项目分类特征研究.体育世界(学术),2015.7第7期.
[3]孟刚主编.户外运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9~30.
第十篇: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引言
体育运动是中学生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影响。在新时期应该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对体育教学进行创新,尤其是一些对运动环节要求不高,易于锻炼学习的体育运动形式,更应该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推广,使得学生可以接受更多的锻炼。比如足球和篮球,是学生在日常业余活动最常见的两种运动形式,能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得学生逐渐完善自我,提高精神生活的层次。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必须要积极加强这些问题的解决,以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水平。
2体育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体育是一种放松身心、锻炼身体和心理素养的运动,有很多种运动形式,比如有氧运动、激烈的运动,不同的运动形式可以对学生的身体进行不同的锻炼,比如慢跑可以锻炼学生的心肺功能、篮球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等。在中学教育过程中,体育运动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更多乐趣,因此很多学生都喜欢体育课程。体育课程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运动的本质和乐趣,从而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面貌去学习、去生活。随着中学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加强了体育教学的投入,比如配备了更多教师、为体育课程安排了更多时间,对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一定帮助,但是很多中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依旧还存在一些问题。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虽然被纳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中,但教学方式还是显得比较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内容都是一些竞技性比较强的,比如篮球运动、足球运动等,但是这些运动对场地、技术等方面的要求较高,有的学生对篮球和足球这种运动量较大的运动掌握程度并不高,而且外界场所有时候也不能满足学生进行该项运动训练的需求,因此使得很多学生不能进行运动和训练。再比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只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讲解体育基本动作和战术,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只会掌握一些运动技能,并不能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对生命健康以及心理健康带来的作用。
3体育教学的策略探讨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中学体育教育是提高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过程,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由于中学的体育教学理念陈旧,因此教育中各种理论性内容依旧是主要教材,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各种传统理念的改革,加强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应用,在体育教学的时候应该要对中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掌握,对他们平常比较喜欢的体育运动、体育游戏等进行利用,从而使得中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到各种体育课程中来,能够提高自己的体育运动能力。比如有的学生喜欢体育比赛,体育比赛也能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锻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对体育比赛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3.2为体育教学创造更好的条件
为了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育,即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进行锻炼和实践。比如篮球运动是一种很常见的运动形式,但是学生对很多篮球运动的要点和规范动作并没有真正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教师的观察,发现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为了给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则应该要对体育教学场地进行完善,学校应该要着手建立专门的体育场馆,在体育场馆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场馆的规模、区域划分等,从而使得场馆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能容纳更多学生同时进行训练。比如可以建立综合化场馆,学生可以在场馆内进行多种体育运动,而且不同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体育锻炼,也能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运动潜能被激发。
3.3加强课后实践教育
体育教学的关键就在于要让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实现随时随地地练习,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对这些不足和缺陷进行弥补。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课堂教育,还应该要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让学生在课后可以对各种体育知识进行巩固,对各种体育运动进行尝试。比如在课堂之外也能组织一些活动,给学生普及各种运动,如网球、健美操等运动,也应该要在学生群体中不断普及,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运动形式,而不只是学习传统的足球、篮球等运动,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度不断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更高,体育运动可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进行锻炼。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要积极加强体育教学的创新,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断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
作者:庄云磊 单位:乌恰县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郑坤泽.浅谈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祖国:教育版,2014,(5).
体育课堂教学范文篇4
研究对象: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情况。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类型
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以教学主体分类,以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两类为主,将其细化可分为五大基本类型:
1.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
体育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此互动为主。贯穿体育教学的始终,是体育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目标、情感目标的重要保证。
2.教师与学生个人的互动
教师与学生个人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中的提问与回答、个人辅导等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个人对体育的理解和掌握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互动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3.学生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
体育教学,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有助于掌握体育内容,从而加强学生的认知、拓展思路。
4.学生个人与学生群体的互动
此类互动可以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5.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分组互动。比如,组别之间的评价和竞赛,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二)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特征
1.在互动情景下,以情感性互动为主
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的,情景不同,人们的互动方式也会不同,互动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从师生关系的角度而言,课堂互动的情景通常是“工具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混合并存的情景。在体育教学课程中,主要以实操练习为主,教师在辅助学生练习时,除了知识性的引导外,情感性的鼓励是很有必要的。据证明,在体育教学任务完成中,鼓励的情感交流比知识性的传授更有效。
2.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组织随机性强
体育课堂中的互动有着鲜明的组织特征。与文化课相比,体育课堂教学随机性强,学生在体育场所的位置随时变化,在教师的总体指导下,学生活动以自主练习为主。这就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契机,此互动随机性强,但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角色的体验,以实现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情感目标的达成。
3.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互动形式多样
文化课程教学中的互动,主要以师生互动为主,学生与学生,群体与群体的互动少之甚少,但是相对于文化课程的互动,体育课程教学的互动就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了。(1)教师的非语言指导在体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2)学生的合作和组别竞赛有助于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达成。(3)不同的体育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组织互动。体育课程互动的多样性,使得体育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趣味体育”的特征。
4.体育课堂教学互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活动来展现的。学生在动作学习的过程中,与教师的交流,与同学的交流,都与学生体育项目技术的掌握有关,并且还能促进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深刻理解,学生能高效地掌握技术。体育活动不仅要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而且还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中,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发生就是其发展的催化剂。
5.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有助于及时反馈信息
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有着与文化课教学不同的特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易犯错问题,有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但也有其弊端,体育教师的能力限制、学生的心理状态,都会影响课堂效果。体育课竞争性强,会让部分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感。但是体育互动有助于解决体育课的相关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活力、有兴趣的体育课堂。
体育课堂教学范文篇5
一、探究式教学的含义以及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面临的困难
1.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式教学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知识的习惯,让学生善于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创新精神。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还会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其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体育课堂上,只有合作,才能把一些活动、一些运动项目进行下去。探究式的体育课堂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让学生经过探究式课堂的学习,锻炼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那么,探究式课堂的教学目的就达成了。
2.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面临的困难
中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堂分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课堂教学就是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体育的理论知识;课外活动就是让学生在操场上活动,将在体育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运用。所以,基于这种情况,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困难是非常多的。首先是教师的不专业性,教师往往是一些体育特长生,对学生的体育课堂活动有很强的指导,但是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学生没有理论支撑,就无法进行有效的体育活动,进行的只是一些没有章法的活动,学生就不会得到体育训练的提升,也不会对体育课堂产生更高的兴趣。
二、探究式教学在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应用策略研究
1.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结合
在探究式教学的要求下,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思路,将学生摆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指导就可以了。将学生摆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会感觉到自己能行,对体育学习产生自信心。在体育课堂的课外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学生进行活动的关键,因为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并没有进行体育活动的经验,所以需要教师进行引导。通过教师指导几节课之后,学生就可以自主地在课外活动中进行自己想做的活动。经过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体育课堂的课外活动环节才会丰富多彩,得到学生的支持。在理论学习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根据活动的经验,充分了解理论,进行学习。
2.在课内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课内教学的时候,由于理论知识的枯燥与乏味,学生往往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产生厌烦,甚至不会听教师讲理论知识。教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就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现状。教学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引发学生对知识的研究心理。例如,在学习体育运动中的动作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自己在操场上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提问“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动作”,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将枯燥乏味的体育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再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乐于主动地接受知识。中小学阶段的体育学习,理论课堂还是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不会对学习的知识感到疲倦,体育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也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3.采用体育教学游戏进行探究式教学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比较爱玩。所以,要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采用体育教学游戏进行中小学阶段的体育探究式教学。体育游戏也是体育课外活动的一种,在进行体育课外活动之余,就可以做体育游戏,活跃体育课外活动的氛围。体育教学游戏还会让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产生兴趣,乐于主动学习。体育教学游戏本身就是探究式教学的一种,学生可以主动地玩体育游戏。例如,教师在教授关于篮球的运球这一节课时,就可以在课前让学生用篮球做一些小游戏,然后引入篮球的运球。学生就会对本节课所需要进行的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体育教学游戏还会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这正好也适应了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中,需要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学生以后的体育锻炼打下基础。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打造高效率的体育课堂。
作者:曹伟 单位: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小学
参考文献:
体育课堂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教学质量;态度;环境;青年教师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网络化教研、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体育课堂,各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方法也已快速走进了我们的视野,给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在光鲜的教学改革外表下,我们发现还有不少教师,尤其是基层的教师还在墨守成规,保持着惯有的思维定式,重复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重要原因是许多教师不敢创新,或者说不愿意创新。他们之所以不能创新,或不敢创新,是因为他们习惯于惯性思维,对创新顾虑重重,畏首畏尾。还有一些教师因为个人能力和环境因素,对创新和改革浅尝辄止。
1阻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原因
1.1体育学科的边缘化。在教学实践中,各个学校都有其特定的校园体育教学文化,因为历史的原因,一些老教师的习惯性思维认为体育是边缘学科,可有可无,带好带坏一个样,他们不在乎课堂教学的成效,对教学改革更是无动于衷。更有甚者,一些年龄稍大的教师怕年轻教师超越自己,心理产生恐慌,对新教师的教学改革是冷嘲热讽,横加指责,严重打击了新教师参与教改的热情。案例:小李毕业于某名牌大学体育教育专业,通过全省统一招聘,进入了一所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学任教,怀揣着对体育教学的激情和梦想。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李老师拿着早已准备好的课件来到教室,正准备给同学们上开学第一课时,班主任很友好地把他“请”到了教室门口,和李老师商量这节课由班主任来上,并告诉李老师说,往常都是体育课如果不上室外课,体育教师就不用到教室去了。李老师很是郁闷。事实证明,确是如此,每到阴雨天气,上课前总有教师给其打电话,商量“借”课事宜,往往也是有借无还。终于等到机会可以上室外实践课了,当上课铃声响起,操场上响起此起彼伏的立正、稍息口令声时,李老师非常激动。但好景不长,不到20min,李老师发现,在操场上上体育课的教师就剩下他一个人了,其他班的学生要么三三两两的坐在草坪上,要么躲在墙根下。等他满头大汗下课回到办公室时,发现其他的老教师正在办公室内吹着空调,喝着茶,愉快地聊着。“李老师,干的不错,要努力,以后学校的体育教学就靠你了”,“好好干,有发展前途”等这些“赞誉”,小李却听着不是滋味,尽管如此,李老师还是怀着入职时的梦想和激情继续坚持着,认真上好自己的每一节课。屈于环境的压力,李老师勉强坚持了一个学期后,激情已慢慢消退了,上课也是简单的集合和准备活动后,解散,学生拿球自由活动,自己到办公室休闲去了。由此可见,在这种教育教学态度环境下的教师,单靠激情和梦想是坚持不了多久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教研组环境,使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成了一句空话、套话。这种情况在当下的基层教学中不在少数。1.2体育教师速成化,专业水平堪忧。1.2.1体育专业速成化现象严重。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升学渠道的多样化、就业制度的影响,加上一些师范院校急功急利的思想造就了一批速成版的体育教师。笔者了解到,在安徽省阜阳市随机调查的2016年考取体育院校的92名学生中,训练年限为1年的是34人,占受访学生的37%,训练年限为2年的是48人,占受访学生的52%,,训练年限为3年的仅有10人,占受访学生的11%。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从高二开始走上训练道路,准备考取体育院校的学生占89%,这些学生都是因为进入高二以后,发现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为了能进入本科院校学习,而不得不进行体育训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生的训练全部是针对安徽的体育高考4个项目(100m、800m、立定三级跳远、铅球)而进行的,其他项目很少触及,以致于有些进入体育院校的学生不会打篮球、不会踢足球。1.2.2教师招聘存在明显缺陷。近年来,有些地方体育教师招聘的报考要求中没有设置专业限制。招聘时,笔试只考《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体育专业毕业的考生,文化课成绩往往低于其他非体育专业学科毕业的考生。而面试各地基本上以说课和无生上课为主,缺少专项身体技能测试,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失去了优势。而很多非体育专业考生则可以投机取巧,靠简单的专项培训,就能拿到合格的分数。这些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参加体育教师招聘,只是想有一个“工作”,并没有想把体育教学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这严重影响着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笔者从网上查阅安徽省2016年度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计划岗位信息和安徽省2017年度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计划岗位信息发现,在这2年的教师招聘计划中,一些地区的体育教师报考专业没有限制:2016年安徽省全省招聘923名体育教师,专业不限的有367人,占招聘总人数的38%。2017年安徽省全省招聘1455名体育教师,专业不限的有844人,占招聘总人数的58%,而这些专业不限的岗位以小学岗位为主。俗语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小学阶段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进行教学,中学阶段再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更难了。1.2.3高校体育专业教学问题严重。我国的高考人数和录取率从1977年恢复高考的参考人数570万人、录取率5%,提高到2016年的参考人数940万人,录取率82.15%,2017年录取率最高的内蒙古达到94.42%,4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高考录取率提高了近17倍,随之而来的是高就业压力,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大。这促使一些院校为使学生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占得先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大力推进理论课教育,而降低了运动技能的要求。学生的运动技能缺乏全面的后果使这些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在教学中,往往规避一些难度较大的或者是难以示范的教学动作,更青睐示范自己擅长的内容,甚至从不教自己专项以外的内容。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导致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不利的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提升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体育课堂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策略,是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对体育技能的掌握等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指导或说出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中朝着积极的方面发展的策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2年版)》提出:“倡导体育与健康学习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方法、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构成科学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与发展功能,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力,调动他们的体育与健康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1]教师适时地有效评价,学生会感受到体育课堂的精彩魅力。小学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差别,其教学环境相对开放,教学流程相对活泼,课堂调控还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其他学科可以用丰富的语言、板书、多媒体等去表达教学内容,而体育课堂则需要教师花较多时间去展示动作和训练学生的身体,因而常常需要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体育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了粗浅的探究。
一、个别评价与全面评价相结合
由于体育教学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比较常见,甚至有时还会有突发事件发生。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认真上课,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语中去鉴别正误,不断改正自我和提高自身素质。如笔者在训练学生练习太极功夫扇开扇时,有的学生故意打在其他同学身上,笔者没有中断训练批评学生,而是走到学生的身边,小声提醒学生:以后排队要注意取好距离,下蹲动作要迅速到位。明确的指令,让学生很快改正不足,又不影响训练的正常进行。在个别评价时,教师要注意语言的明确指向性。如笔者在训练武术操队形时,某个学生向前向右都没有看齐,教师如果只喊“第三列第五位同学没有对齐”,可能导致很多学生东瞧西望而影响上课的秩序,这时教师不如直呼其名,让他马上意识到自己有错并进行纠正,不至于浪费时间和影响其他学生的情绪。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全程活动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可以从学生的体能、知识技能、参与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如有个别学生在学习足球运球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多次示范动作,让这部分学生多次练习,最后再评价训练的结果。这样点面结合的评价更全面、合理、公正。
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
“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2年版)》的评价原则之一,也是评价转变的重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体育课评价由教师的外部评价决定,有时会出现因为不了解学生的实情而导致误解学生的情况。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状况,设计一个易于操作的量化表,让学生课后自我评价,从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掌握技能程度、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衡量,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自练自评能力。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经常会开展小组训练活动,在评价时,学生的训练效果可以采用组员互相评价的方式。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往机会,让学生及时看到彼此的长处与不足,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从小培养学生养成以诚待人的好习惯,教育学生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公平对待他人。无论是自我评价还是相互评价,教师都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不足;评价同学则要真诚,发自内心,并表达自己向同学学习长处的虚心,这样同学才会乐意接受。
三、激励性评价与适度批评相结合
体育课堂教学中需要激励性评价。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注意力分散时,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激励性评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进行激励性评价时,教师要找准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努力,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体验到运动的成功、快乐,从教师的评价中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运用激励性评价时应注意评价语的准确性、导向性,不能频繁使用或无原则地乱用,否则容易导致表扬的范围过大、过多,学生会失去新鲜感而产生惰性。如果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可采用适度的批评教育。采用批评教育要把握好“度”。首先,教师要分析学生出现问题或违纪的原因,进行思想开导或技法上的指导,或降低该生的训练标准,或进行多次示范等。其次,对学生在训练中出现的错误动作或偶尔违纪等现象,教师要有包容的胸怀,教育学生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多正面教育和鼓励,不宜指责、讽刺或严厉地批评。最后,教师要判断学生是偶然为之还是经常违纪,如果是偶然为之,可以暂缓批评;如果是经常违反纪律,则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指出其行为的危害性,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教师采用适度的批评教育时,要目的明确,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场合、时机,懂得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还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约束学生的错误行为。
四、语言评价与体态评价相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能使人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会对行为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教师热情美好的语言评价能让学生充满期待,可以点燃他们积极向上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进而由被动学习变为自觉学习。具体评价方法如下。第一,榜样激励法。在教学武术操时,学生小兰做得很好,教师可以这样评价小兰:“小兰同学练武术操推掌的动作非常标准,大家跟她学一学吧。”这样,以同学为榜样,更有号召力、说服力,生动性、示范性,让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第二,目标激励法。当看到某个学生在练啦啦操时比较缺乏自信心,教师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个目标:“你的几个手位动作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如果手臂伸直并加强力度就更标准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鼓励他们继续完成学习任务。第三,竞争激励法。小学生比较喜欢展示自我,教师可以用“比一比”的方式激励学生学习。低年级的体育课可以用“比一比这节课哪个小朋友最会守纪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集队能做到‘快静齐’”“你跳绳能超过小明的两百下吗”等方式激励学生。学生之间的竞争,可以鼓舞士气,激发自信心。教师采用语言评价时应注意简洁、实在、自然,让学生明确什么该怎样做,什么不该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体育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除了语言评价,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体态对学生进行评价。跟学生相处久了,教师的声音、表情、目光、姿态等体态语言,也能让学生心领神会。如对学生真诚地微笑一下、用肯定的眼神看着学生、轻轻抚摸一下学生的头、热烈地拥抱一下学生、向学生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膀、跟学生热情地击掌等,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评价如果恰如其分地运用,有时也能让学生受到鼓舞、克服心理障碍、战胜自我、增强自信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论采用哪种课堂评价策略,都只是一种导向。教师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分析学生的进步与不足。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在评价方式和内容上教师要巧妙地、客观地、公正地、正确地运用评价策略,多表扬学生的良性行为,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给学生带来自信、期望与自省,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从而让学生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胡群英.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j].青少年体育,2013(3):108-109.
[2]应平.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j].体育教学,2013(2):18-19.
[3]刁萍萍.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策略探究[j].科普童话,2017(11):11.
体育课堂教学范文篇8
一、体育项目训练教学中应善于运用风趣的语言
体育项目的训练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而要想达到学生喜欢体育、主动完成各个项目训练的目的,体育教师就应巧妙地使用语言,有效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将课堂变成幽默感十足的场所,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感情的升华,活跃课堂气氛,最终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教师应不怒而自威,在干脆、直接且严厉的语言教学之余,时不时说出几句幽默感十足的话,带给学生笑声的同时,学生也会爱上体育课,喜欢上各种体育项目,潜移默化的将体育知识传达给学生,增强其体能的训练,提高其中和素质。例如:跳绳这项健康活泼的体育项目,在小学阶段就极为普遍的开展。跳绳的花样的也很多,对学生身体的灵巧度、容忍度、协调性等都有一定的作用。所以教师可以在活动中配上朗朗上口的童谣或诗歌,引导学生进行唱调,也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体育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体育教育,不应只为单纯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增强其身体素质,还应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应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在体育活动与项目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在了解规则和要领的同时,还应培养其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培养其集体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懂得爱护同伴等等。例如: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由于其深受孩子的欢迎,所以会较容易组织此项目训练。在训练之中,教师应告诉学生足球是一项需要团体合作的体育项目,只有大家协同作战,才可能获得成功;而作为足球比赛的双方,不能将球故意踢到对手身上,尽量避免对别人的伤害;另一方面,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所以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所以教师应时刻提醒并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培养其养成注意安全的好习惯,教育孩子不能做危险的动作,如铲球、踢高脚等;由于足球运动需要往返奔跑,所以如果体力不支,就一定要马上停止运动,及时休息和调整;此外,还应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高贵品质,懂得接受困难与挫折,并用于挑战。这样,在体育项目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渗透齐心协力、互助合作等优良思想,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基于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感受体育课程的乐趣和魅力所在,深刻感受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和价值,将体育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结语
体育课堂教学范文篇9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认可,并且在积极寻求教育改革的路径。对于高中体育学科而言,承担的主要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从目前高中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其开展情况并不理想,无法适应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基于此,需要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根本目标,寻求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策略。
2.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体育课堂的具体表现
对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实则是一个相对系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而高中阶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则需要教师按照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进行培育。通过整个流程的系统优化,保证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性得以提升。下面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体育课堂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以便于更准确的把握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2.1体育情感与品格。课堂之上,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是衡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观察点,也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形式。体育情感层面,是学生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参与度、积极性等,能够有效考量学生对于体育情感的认知程度。体育品格代表的是学生的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如体育课堂之上的一个小小举动,都能够有效表现学生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这种表现形式不单单体现在学生的自主表现层面,同样在教师身上也可以看到。教师需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育情感和品格的表现,寻求一种在情感层面的共通点,通过教学模式的全面优化寻求情感共鸣,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其中,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品格[1]。2.2运动能力与习惯。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自主表现方面,由于运动习惯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具体表现和判定,则需要以运动能力作为衡量的标准。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当中,运动能力具有特定的量化指标。在进行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方面,完成技能教学之后,需要对学生的具体表现情况进行判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现学生的运动能力情况以及动作完成度。运动能力较强,则能够从另一个层面证明学生具备良好的体育习惯,能够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作为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衡量指标,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高度关注,表现出核心素养培养价值。2.3健康知识与行为。健康知识和行为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基础内容,这一点在学生的自主表现层面十分明显。健康知识和行为的掌握情况将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运动行为、运动能力和习惯。在体育课堂上,要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的有效融合,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进行全面的阐述,当然也包括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运动损伤的预防。高中生虽然具备基础的体育知识,但对于运动损伤的关注度不高,这就需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突出表现,增强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只有具备充足的体育健康知识和行为,才能够满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2]。
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策略
从学生核心素养在高中体育课堂上的具体表现来看,侧重点相对明确,足以证明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提升价值。但为了满足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需要对整个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具体设计。3.1优化高中体育课堂育人目标。高中体育课堂育人目标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内容,明确的育人目标是确保体育教学价值最大化的关键。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充分结合学校体育资源,针对各个学段做好目标的确定,并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全面细化,从而层层深入,逐步实现。优化高中体育课堂育人目标,需要从以下两个层面着手:其一,建立细化的育人目标。高中体育课堂方面,教师应该注重育人目标的确定,将侧重点主要放在运动能力、健康能力以及体育品德等多三个方面。具体将育人目标渗透到学段、学期、学周以及课时等等,不同阶段要确保侧重点以及教育内容的不同,从而保证各层级目标的更好实现;其二,增强育人目标的连续性。在目标建立的过程中,应该从体育学科的内涵与核心出发,保证不同目标之间的连续性得以展现,从而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目标培养的过程中使其更好实现,增强学生体育核心素养[3]。3.2创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则是核心要素,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性内容。创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内容,需要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并从必修必选内容、选修选项内容以及锻炼类教学内容等多层面着手,从而去系统的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满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在当前的必修内容方面,需要涉及到体育发展史、体育理论知识以及基本的体育技能等等,但这些基础性的内容无法更好地适应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建议在现有的体育课堂教学当中加入锻炼类的教学内容,包括无器材的体能锻炼、简易器材体能锻炼以及体能锻炼计划等等,使得理论和实践有效融合,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方法的运用,可以适当采取游戏以及传统体育项目来增强体育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得学生群体更主动的参与体育教学中。当然,在教学内容层面,教师也可以不断去学习和获取一些新的体育内容,以此在坚持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做好内容层面的丰富,既能够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能够为教学内容的价值展现提供保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4]。3.3改进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体育知识,围绕体育核心素养去改进高中体育课堂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方法能够围绕核心素养进行。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时期,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基础和体育技能,只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则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教学方法则是最直观的内容,需要具体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其一,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的学习空间,确保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中实现成长,培养核心素养;其二,建立合作学习关系。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做好分组教学,明确学生的角色定位,从而发挥出个体价值。学生能够在相互协作中培养团队精神,挖掘体育教学的内在价值;其三,利用游戏法、比赛法等教学手段。为增强体育教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利用游戏法以及比赛法等教学手段,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成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5]。3.4改革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教学目标是基础,教学内容是核心,教学方法是手段,而教学评价则进入到关键性环节,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改革,能够全面验证当前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情况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在开展评价的过程中,评价内容应该主要围绕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框架进行,将侧重的焦点主要放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层面,制定符合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去验证当前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评价结果做出革新。在具体评价操作层面,高中体育课堂评价过程要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效结合,既能够对传统体育课堂的基础技能进行考核,也能够对核心素养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评价过程的全面性,能够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价值最大化提供条件。当然,在开展评价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建立反馈平台,能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从而对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做出调整,满足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总的来说,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已经被上升到新的高度,特别是对于体育学科而言,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情况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要寻求教学全过程的改革与创新,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着手,营造一个良好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与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尚力沛,程传银.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育单元教学设计[j].体育学刊,2018,25(01):98-103.
[2]廖勇娟,曹庆荣.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体育核心素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12):120-121.
[3]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应把握的关键与有效策略[j].体育学刊,2017,24(06):84-88.
[4]陆秀云.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j].体育师友,2016,39(05):30-32.
体育课堂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特征关系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创新教育以有众多学者和教师进行研究改造并得以发展。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学生的观察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现就根据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培养着如下阐述。
一、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
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3、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不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三、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性的一面,似乎学生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实际上,顺从性和不顺从性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地说,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我们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势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历史源远流长的影响,“天、地、君、亲、师”森严的等级观念的余泽,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被某些为师者津津乐道,甚至成为“治学生”的法宝。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必要的尊敬(这个“尊敬”也应当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人格“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反对的是“唯上、唯师、唯书”,反对的是“唯师命是从,唯师训是依”,不加选择,不辨是非的盲从,反对的是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动辄指责、喝斥,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对学生的人格是无情的摧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无情的扼杀。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让学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我想,如果我们真正能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的发挥,他们创新意识的萌芽会得到精心的呵护,那么,培养其创造新精神和能力也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3、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它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我们要认识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因此活动量和生理负荷是最显而易见的因素,但身体活动又并不只限于给人以生理上的作用,还兼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等作用。因此,创新教育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之间的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的量等等。其次,学生的进步应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感觉→理解→创造的思维递进上。而在培养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改善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应得到充分发展。再者,身体活动外在表现(技能)的因素除来自于学习者本人努力之外,其他的因素(如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类型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影响很明显,因此体育课中的个体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再加上体育学科的培养目标(为终生体育服务)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可选择性(例如同样为健身既可以打篮球也可以打排球),因此,创新教育应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总之,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要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因此,教师要依靠创新,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拓宽自己、延伸自己、超越自己,要有高度的工作、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热情、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顽强的意志力。这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倘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受自身素质——知识、经验、智力、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国教育学刊200002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中国教育学刊200002
3《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北京教育200005
4《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北京教育200008
5《培养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核心》山东教育科研200006
6《素质教育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江西教育科研200006
7《试论创新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
8《创新教育与教师观念更新》探索与求是200004
9《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吉林教育科学199908
10《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民教育200008
11《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天中学刊199904
12《时代呼唤创新型课堂》教育发展研究2000s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文明进程中体育化浪潮现代性 2023-03-30 11:00:25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2023-01-28 09:05:3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思考 2023-01-18 09:17:30
聋哑儿童社会适应体育干预探讨 2023-01-17 09:02:27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媒体双创研究 2023-01-06 08:56:58
体育产业发展困囿及纾解 2023-01-03 0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