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论文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4 15:37:28

校本教研论文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篇1

校本教研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现已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行动研究本质上就是用教育科学理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它是校本教研中比较适宜于教师的一种方法。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当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生涯中。

行动研究的具体方法有:

多角分析。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对学校学科建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召开由学科教师、学生、研究人员、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校长参加的多角分析座谈会。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学现象和问题,寻求共同认可的教改方案。教师通过自我反思,了解教学目标、教学期望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研究人员、教师通过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感受、变化和想法。

访谈。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包括学生访谈、家长访谈和教师访谈,了解和征求各方意见。

问卷调查、态度量表和能力测量表。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设计相关量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态度调查和水平测试。

日记/教学反思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研究人员和教师坚持写试验研究的日记/日志,记录每次研究活动的情况并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课堂观察。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和记录。

数码照片记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研究活动和试验课的情景运用数码相机进行照片记录。

录像记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运用录像机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全程实录。

个案研究。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教师、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二)尝试校本教研的“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模式

对于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刘华良博士提出了校本教研的一种操作模式:“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

第一、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

校本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即追踪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上升为课题意识。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课题产生的途径往往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它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它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与设计,意味着校本教研不是随意性问题解决或经验性问题解决。教师虽然在日常教学中从来就没有远离过解决问题,但如果教师只是以日常经验和惯用策略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方设法(设计)之后采取行动并持续地反思其效果,那么,这种问题解决只属于日常性教学活动,算不上研究。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与设计,能使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意识与校本教研中的课题意识区分开来。不过,这不是说问题意识就不重要。在教学研究中,常见的障碍既可能是课题意识太弱,也可能是课题意识太强。课题意识太弱的教师容易满足于以日常经验解决那些琐碎的日常问题,自下而不上,不善于在解决日常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捕捉一些关键的,值得设计、追究的研究课题。由于缺乏必要的追究与设计,那些日常的教学问题虽然不断被解决,但教师却很难从整体上转换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此相反,课题意识太强的教师容易热衷于热点问题、宏大问题,自上而不下,对自己日常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视而不见,或以善小而不为。满足于大问题、大课题的后果是忽视、轻视了教室里每天都在发生的真问题和产生的真困惑。

第二、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

在确认了日常的教学问题只有经过设计才能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个观点之后,接下来需要澄清的是设计究竟意味着什么。教师日常的教学设计(即备课)所形成的方案即教师的教案。校本教研意义上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但它实际上离不开教师日常的、具体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校本教研中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在发现某个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设计(备课)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不过,设计与其说是个体化的备课、写教案,毋宁说是具有合作意义的(不是形式化的)集体备课和说课。集体备课和说课实际上是借鉴他人的经验或他人的智慧。当教师在集体备课、说课中借鉴他人的经验或他人的智慧来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这种备课活动或教学设计活动就具有校本教研的意味。

就此而言,校本教研就是以研究的意识来强化教学设计活动。但校本教研中的设计又不只限于备课或集体备课。或者说,当教师期望借鉴他人的经验、他人的智慧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以便解决某个教学难题时,教师还可以从另外的地方获得他人的经验或他人的智慧,比如与专家对话,以及阅读相关的教学论著。也就是说,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教学,而想方设法又意味着教师既反思自己的经验,又琢磨他人的经验。当教师将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做比较时,自己想方设法的教学便有了着落、有了灵感。

第三、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

行动是指将已经设计好的方案付诸实践。如果校本教研所设计的方案是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上课,也包括相关的合作者的听课(即一般所谓的集体听课,此时教师的上课被转化为公开课或称之为研讨课)。

就教师的上课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在教学对话中创造性地执行事先设计的方案。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教师就不得不保持某种教学对话的情境,在教学对话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去灵活地调整教材、调整教案。

第四、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反思

在整个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反思实际上是贯穿始终的。问题之所以能够被提出来,设计之所以可能,行动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执行方案的过程,都有反思的介入和参与。也有人因此将设计的过程称为行动前的反思,将行动的过程称为行动中的反思,将回头思考的过程称为行动后的反思。不过,所谓反思一般指回头思考,它指教师以及合作研究者在行动结束后回头思考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查看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没有很好地被解决,就需要进一步搞清究竟是由于所设计的方案本身不合理,还是因为方案的执行发生严重偏离,如此等等。

由于校本教研常常是一种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合作研究,因此这种反思也可以称之为集体讨论,它与此前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相呼应。事实上,校本教研需要经常性地与中小学已经存在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等教学研究制度相结合。这样看时,校本教研与其说是对传统的教学研究方式的改变,不如说是对传统教学研究方式的一种落实和恢复。在课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们一般能够提出问题,但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却往往感到无计可施。教师们的困惑是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做的,或者不知道他人的经验是什么。

由此看来,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反思,其关键都在于开放自己的眼界,汲取他人的经验,并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设计和自己的行动。其实,由于对别人的经验缺乏了解,教师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而且无法提出问题,导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因为习以为常反而视而不见。只有反思自己的经验并使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相互关照,教师才能真正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校本教研的“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思”模式

上海教科院周卫先生根据美国圣路易部新城小学“推动多元智能行动研究”提炼出来教师校本教研的过程应当是“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思”五个阶段。他还以台湾台北县一所小学的案例对这一模式作了说明:

第一阶段是发现问题。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听课、观课和研讨交流,参加者要发现学校原有教育现场中的问题;而后是整理和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接着要确定研究的方向,并且拟订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是组织团队。大学研究人员和学校的教师自愿组织成专业发展团队,努力寻求校方关于课表的安排、人员、经费、时间和设备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向实验学生说明开展这次研究项目的意图,并要征得家长的同意(这是学术道德,即开展一项研究的时候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和学生的愿意,而不是随便把学生当做一种实验品)。

第三阶段是学习的准备。第一,要研读、研讨多元智能的理论,构建团队的共同愿景。第二,让每个儿童都亲历各种智能的教学。第三,团队成员要填写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核对表,教师通过其在实践中的表现,来诊断和发现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第四,在实验的全过程中,专家和教师平等对话,分享经验。

第四阶段是设计和实施。这个阶段主要摘了两个单元教学活动,第一个单元叫“欢乐中国年”,就是围绕过春节的活动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先是讨论教学方案:怎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智能优势?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目标,而后把教学目标转换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还要和家长座谈,让所有学生、家长理解开展这一活动的意义和实施计划,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研究人员和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现情况,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或者给予指导。随后,学生要完成“欢乐中国年”寒假作业,整个活动持续几个月。春季开学后,他们又开展了以“亲情”为主题的单元教学活动。让学生完成围绕“亲情”这一主题的相关报告,并组织全班交流,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他们各自能力提升的情况,同时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

第五阶段是总结和反思。即对两个单元数学活动的所有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完成论文撰写,然后进行经验的分享。最后要反思最初提出的两个问题解决得如何并思考后续研究。

整个研究过程,要非常注意资料的收集。第一,要把所有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第二,在每次活动中,对研究者要进行现场的观察和记录(这叫做“第三只眼睛”):研究人员和教师是如何互动的?最初的观点是如何发生碰撞的?研究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改变?通过研究如何提炼出一个主题?等等。第三,是教师和家长的反思札记。第四,是多元智能的分布表和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检核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长档案袋(从最初的表现到完成一段学习任务后的情况,前后可以作对比)以及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个别深度访谈记录。

另外,每次活动后都要进行初步的资料分析,就好像我们上完课以后,都要有一个简单的评课活动:这节课上完以后的感受怎么样?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遇到了哪些困惑或者突发事件?这里面有哪些有价值的事件或故事,把它们整理出来,从中可以提炼哪些观点?等等。还要注意对原始材料进行编码分类,然后理出一个研究的线索,或者逐步概括出一个主题来。此后,通过反复的比较和思考,形成一个描述性的研究报告框架。最后,要对所有资料进行检核和加工,完成研究报告。

(四)叙事研究——表达校本教研的成果的一种方法

所谓“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我”)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已经在思考或反思,这也就使“我”的经验性教学转化为某种反思性教学。

更重要的是,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我”已经在收集研究资料和解释研究资料。叙述的内容也就构成了“我”的可供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这种研究报告使以往的“议论文”、“说明文”式的研究报告转换为某种“记叙文”式的、“散文”式的、“手记”式的、“口语”化的心得体会。它显得更亲近读者或听众,更容易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

这样一来,校本教研的基本过程就转换为由中小学教师讲述自己(“我”)的教育故事:

第一,是我讲我自己的故事,而不是他人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行动研究的报告都可以视为一种教师的“自传”。

第二,讲述的是一个过去的、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或发出的某种指令。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然”的教育实践,而不是“应该”的教育规则或“或然”的教育想象。

第三,所报告的内容往往是我参与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真实的教育事件。

第四,所叙述的教育事件具有某种“情节性”。“情节性”显示为某种偶然性节外生枝,使人感觉既突然波折,又真实可靠。

第五,采用的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这种归纳的研究方式使校本教研在提升相关的教育理论时显示出某种“扎根理论”的道路。

教师在叙述自己的个人教育生活史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经历,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到底发生了哪些教育事件。这种叙述使教师开始进入“研究性教学”的境界。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篇2

调查发现,一些学校、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大方向不明确,他们只是指望通过集体备课解决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每一次集体备课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活动形式:下周的课(或下面的几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怎样的例题或习题,怎样进行作业与考试……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在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细节进行。这本无可厚非,甚至是非常必要的,但从下面的理由看,集体备课仅有这些也许就显得不够了。

在新课程背景下,形成自己的教学文化应当是一所学校努力发展的方向;积极探索、逐步构建并形成自己的学科教学特色,应当成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目标。学校原有的教学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的改革发展方向又是什么;学校的每个学科要努力形成怎样的教学特色,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目标如何确定;为了实现长远的发展规划而需要分解的阶段目标又是什么,如何实施……这些都应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所要明了的。

与此同时,相对于集体备课的长远规划,学科组平时的集体备课过程则应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将集体备课的长远目标、内容细化分解,紧紧围绕当前教学内容,切合当前教学实际,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学校要将学科教学的长远发展规划与当前工作重点、教师专业成长与实际教学需求结合起来,使集体备课活动每一阶段有研究探讨的重点,既扎实有效、务实具体,又抬头看路,始终瞄准努力的大方向。

二、分工备课多,合作交流少

集体备课应当是平等、民主、互助、开放的交流活动过程。集体备课,人人都是主角,但分t又应有所不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要组织活动的全过程,学科带头人要充分发挥专业引领示范作用,研讨时中心发言人(也称主备人)作中心发言,提供相关材料,设计并提出富有探究意义的研讨问题。所有的教师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达成共识,形成实施教学的基本思路、提升自己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本人、学生、教学内容等)进行“二次”备课。同时,要力戒以下两种走向极端的做法:

第一,一人备课,大家“享受”。将备课的任务全压在学科带头人身上:每次集体备课都由他们作“一言堂”的中心发言,他们拥有“霸语权”,其他教师则没有“话语权”;由学科带头人提供现成的“样板”教案,其他教师坐享其成,一成不变地到课堂上去“执行”;有的学校甚至完全将集体备课代替了教师个人的独立思考。这种做法看似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避免了青年教师可能要走的“弯路”,实则是一人备课,大家“受害”。首先,受害的是普通教师,他们与学科带头人缺乏交流与反思,相互交流学习提高失去了基础,集体备课也就失去了“集体”的意义;普通教师被动“接受”,积极主动的思考少了,个人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没了,拿来的“成果”终究不是“自己”的东西。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其次,受害的是学生,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离开了学生的实际,再好的教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一套教学方案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老师、所有的班级,这样的做法只能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

第二,“分工”备课,资源“共享”。将某一时段的教学内容(或模块或章节)按一定形式“瓜分”,提前分配给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教师备课,大家“凑”在一块,形成“完整”的备课。这一时段(章节或内容)的备课用你的,你准备材料、作中心发言,提出教学建议;下一时段(章节或内容)用我的,我作重点讲解,给定教学设想;下次再用他的……一些人美其名曰“人人备课,资源共享”: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重点突出,难点分化,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分头“攻关”。这种认识和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其一,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个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之间的基础条件、教学经历、业务水平、发展潜力是存在差异的。他们虽然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担当的角色应是不同的。相对而言,优秀的教师应承担起指导、引领、示范、带动、把关的作用。其二,人人担当“主备人”,将教学内容“瓜分”,集体备课变成分工备课、分别备课,会打破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的完整性。教材中的模块和章节都有各自完整的知识、思想体系。每位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与把握往往是不同的,教师之间各自为战显然对于从整体高度把握教材、把握教学是不利的。从着眼长远的视角看,如此做法对于形成并主动构建学科教学的特色也是不利的。

三、备教材多,备学生少

当前,集体备课还是较多地关注了教材而忽视了学生;关注教材又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点的分析和落实上。例如,就某一教学内容(或章节)而言,教师大都比较关心: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有怎样的变化,是新增内容还是传统内容;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是高是低,“理解”还是“了解”,“掌握”还是“熟练运用”;高考对该内容的知识考查要求是怎样的,常见题目类型有哪些,教学如何达到考试的要求?选择哪些例题习题;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规定几课时授完?能讲完吗……集体备课似乎一切都是在为了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情”却置若罔闻,熟视无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宗旨。不去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去研究我们教学的对象,再“好”的备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试想,当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倾向、情感态度不甚了了,甚至连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某一内容的知识基础都不能做到了然于胸,怎么可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教学方案来?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教学活动的起点。集体备课要备学生:调查学生学习基础与已有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情感倾向,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特点,商讨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方案……只有这样,集体备课才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够做到备课是基于学生的“学”,为了学生的“学”。

四、备讲法多,备学法少

目前,无论是集体备课,还是教师的教案书写,关注的重点依然是课堂上的“讲”:内容如何讲得清楚,题目如何讲得精彩,重点怎样强调到位,语言怎样力求优美,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一切似乎都是在为教师课堂上的“完美表演”而准备。

例如,笔者参加了一所学校高一数学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课题为“函数的概念”。先是学科带头人作中心发言,他首先谈了自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对函数概念的“变量说”和“对应说”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函数的概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就是具体的教学建议,特别强调要讲清“对定义域中的‘任意一个值’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并设计出了一组强化题目,给出了讲解的方法……在学科带头人发言之后,全体教师也都围绕这一议题谈体会,说打算(课堂上“讲”的设想),却几乎没有涉及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设计——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情境,总体上要把握哪些“有利”的“契机”,教师又该作怎样的角色转换与定位。显而易见,这样的研讨与交流固然深化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落实)的认识,完善了教师对教法的设计,为“讲课”作了充分的准备,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口因此,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把握“有利时机”,适时角色转换,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也是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

著名数学家张景中说:“好的老师,就应当向学生展示数学思维的美妙。”“数学教学的改革电不能只着眼于讲什么,不讲什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教师应该下功夫研究在课本之外有没有与众不同的、更好的表达方式,不但要教学生算,更要教学生想。”备教师的“讲”固然重要,但归根到底,“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讲”是为了“少讲”,“讲”是为了“不讲”。

五、备课前预设多,备课后反思少

一些教师认为,备课主要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并把形成教学思路与实施方案看作是集体备课的主要目的,意味着活动的终结。因此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练习作业……成为每次集体备课的主旋律。而对于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教后“回头看”、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与评判、教学的得失总结却涉及的较少。

诚然,课前精心的教学设计是非常必要的。虽然这只是一个预设,但却是执行教学行动的“指南”,是达到理想与精彩“生成”的基础,因此集体备课前预设也是顺理成章的。但“预设”不可能预料到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情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他们就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的实践表明,思想开放、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学生的思考时常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不可能总是走在教师事前“预设”的轨道上。教学过程中也就会时常发生一些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事件”。面对此情此景,教师会有怎样的反应?他可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顺势推进学生的学习;他可能将学生的思维强行拉回到自己的思路上,这当然是毫无益处的;他可能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好端端的“设想”遭遇到了挫折!“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预设”与“生成”之间的撞击,无疑会引发教师深深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课前预设有何不足?教学过程有什么不当?今后应该怎样调整,有什么教训和经验值得总结汲取……这分明是来自“身临其境”的“当事人”的真切感悟。这种感悟,既亲切自然、弥足珍贵,又稍纵即逝,及时地总结交流是十分有意义的。那么,在随后的集体备课时,就上一次的备课及其教学实施过程回顾反思(比如采取课后说课的形式),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回顾教学设计形成的轨迹,联系课堂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交流各自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应对策略”,感触各自的困惑与迷茫,反思存在的不足,共享成功的经验……

在当前大力推行校本教研活动的背景下,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已为我们所认识,但在实施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和不足。我们要认真思考、积极实践、努力探索集体备课的有效实施策略,将校本教研推向更高水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应当成为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责任。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篇3

在“以校为本”的研究与实践中应该重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的对象,二是研究的主体。因为,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宗旨”。所以它的研究对象应是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各学科或课堂学习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当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整合教材、充分挖掘、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时,教学过程就不再是教教材,也不是简单地依据教师设计好的教案去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成为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的、充满着教师教育智慧的教学活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轻松放飞他们的好奇、想象、新鲜的创见及学习热情;教师针对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课堂状况中反映出的问题展开研究,使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生成引导学生的、新的教学策略,并使其促进教师在反思与探索中将新课程改革的行为转化为主动地、自觉地、具有创造性的进行教学的行动。

校本教研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因为教研工作决不能由学校里个别“科研能人”乃至校外专家“代劳”,也不能游离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之外,脱离教师的经验范围。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可能达到校本教研预期目的。

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基本体系

管理机制及管理制度的建立是“校本教研”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校明确了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为主要负责人,建立了多层次、细分工,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

(二)建立教师培训机制

积极倡导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聪明才智,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追求学校即教研中心、研究室的教研实效、追求教师的教研实效。

1.在科研课题引领下,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保证全体教师每月集体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一次,每月撰写札记或课例一篇,每学期至少参加校级或组内论坛一次,每学期上组内研究课、自报课。

2.各学科科研核心组成员每周学习一次,隔周撰写札记或课例一篇。定期进行交流、研讨,加强各科研子课题之间的横向联系。

3.坚持每学期一届有附小特色的“校本研究”活动——“教研兴校”教学研究课展示交流。通过人人上研究课、人人参与评课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每月开展一次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此项活动,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和考核力度,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与理念落在实处。

5.走校内外培训相结合的道路,定期派出骨干教师参加“名校行”学访活动、境外培训活动、名师新秀教学课展示活动以及各级学科带头人高等院校专项培训活动,以此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

6.鼓励教师将所学知识广泛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对那些科研成绩突出、教学效果明显的教师,每学期颁发“特别贡献奖”。

(三)尝试撰写“研究型教案”

我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改革以往教师备课重形式轻研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及重教轻学的现象;同时进行教案撰写的改革实验工作,引导教师将备课、教研的注意力全部用在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上,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真正做到变教案为学生的“学案”,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改进教师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关于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教师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是促进“校本教研”质量提高、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保障。应将教学评价重点由单纯评价教师转向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从而激励教师主动地、创造性地教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最终达到他评向自评转变、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评价促教改、促教育科研的目的。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探讨:

1.随机性评价;2.针对性评价;3.组内发展性评价;4.学生个体、小组双向式评价;5.“自主性评价”。

采取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学习过程评价方式:

1.感知中评价;2.实践中评价;3.“学习日记”中评价;4.成长记录袋中的评价;5.测评中的评价(检测包括单元测评、学期中及学期末测试)。

(五)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坚持组织教师学习关于新课程改革和“校本研究”的理论,增强研究的意识,形成一种学习、研究的氛围,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提高教师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每位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制订专业发展计划;根据研究课题展开学习研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案研究,使教学研究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研究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教师们总结出了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和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式:

1.打破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学习。

2.打破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受灌输者的地位中解脱出来,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互动、主动活泼地学习知识,从而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和鲜活的感性认识。

3.打破“以原有教材为中心”的旧体系,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

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评价;积极发展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同时促使学生将情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他们学习有动力,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便于学生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2.“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了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同时也培养了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篇4

二、重建学校制度

三、营造校本教研的学校文化

四、探究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

一、实践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在学习化社会里,人人需要终身学习,凭靠一次学历受用终身的时代早已过去。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除了向周围的同事、学生、家长学习,向书本、实践学习之外,还必须向专业人士学习,不断接受先进理论、技术和经验的专业引领。教研员如何实施专业引领,和教师共同研究,是各级教研室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实践专业引领

教研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教研员凸现的专业引领作用是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理论与实践关系重建的基本保证。我们在实验基地探究了三种形式六种方式的专业引领的基本特质。

三种形式:一是集中和分散相结合。

集中:在实验初期,省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到东流中学开展了一周的校本教研活动,举办学术报告5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现场教学指导,教研员和教师共同备、上、听、评课50余节,各学科都安排了数次教研组恳谈会(教研沙龙),召开了不同层次的座谈会(省、市、县三级教育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学校管理人员,学校教师和学生等)3次,等等。

省教研员和教师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实现了高质量的专业引领,实践了教研人员和教师的无缝融合,促进了教研人员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分散:在实验过程中,各学科教研员还不定期的来实验校、县和教师共同研究。

三种形式:二是现实和虚拟相结合

教研人员和教师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同伴关系后,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只是实现专业引领的一种方式,更多的是网络(e-mail、bbs、qq等)和电话等的联系,教师和教研员在网络上讨论问题、切磋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等。

案例:“你上次谈到数学教学中要倡导一题多解,但要适当处理一题多解中的最佳解法问题,我在该课题中的做法不知是否妥当?希望得到你的帮助”“我班有两个学生成绩较好,但就是不愿当学生干部,家长也是这样想法,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现将我的教学设计发给你,请你指导”等等。

三种形式:三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

校本教研中的专业引领对象,既包括教学研究专业人员、优秀教师,又包括先进教育理念和思想,我们认为,在日常的校本教研中,后者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长远、实际和有效。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化的组织是校本教研的核心。

我们在实验初期,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大量最新出版的新课程改革方面的著作,供教师学习。在实验过程中,着力营造学习化氛围、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园文化、制订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制度(如教研组理论学习制度等),让学校通过自身的文化、机制和积淀,感染、熏陶、培育教师,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

六种方式:一是学术专题报告

案例:校本教研的理念和实践、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等,报告不是在工作时间以通知形式要求教师全体参加,而是在业余时间以海报形式由教师自愿选择,但五场报告中,场场暴满,报告中不时被教师的掌声打断,教师对学术报告的欢迎、对新课程的关注、对校本教研的期盼表达在自发的掌声中。

六种方式:二是和教师全流程作课

教研员和教师或教研组集体备课、上课(教师或教研员上)、评课、修改教学设计......,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多次对话和富有实效的行为跟进,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六种方式:三是单项教学现场指导

如随堂听课后和教师(汇同听课人员)进行交流与对话,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融合在科学、民主、客观的评课活动之中,讨论者充分共享他人的经验和思想。这里的课堂评价是建立在多元价值基础上的,这种评价理念使教师能自觉接受新理念,并用自己的理解建构富有个性的新课程教学方法体系,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受到充分的尊重,教学的创造性被全面激活。

案例:教师的一堂习题讲评课,教研员听完习题讲评课后,先请教师自己介绍对课的设计并进行反思,提出教学中的成绩和不足。教研员对教师教学的成功之处进行了赞赏,接着提出了四个问题和教师商量:习题讲评时是否一定要按照试卷的顺序进行?试卷讲评时是否要逐题详讲?试卷讲评时是否可以讲练结合,边讲边练?试题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在这节课什么情况下可以体现?讨论和研究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着。

正是这种全新的教研机制产生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第二天,仍然是这位教师在另一个班的试卷讲评课,教研员在没有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坐在了教室里,这节课教师根据昨天的讨论作了较大的改变,不但将以上四个问题涉及的方法渗透进来,而且还就习题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效果很好。课后讨论时,教师说:想不到你们还会听我的课。教师谈了受昨天的讨论的启发,想进行一些调整试试,没想到效果这么好。这里没有强迫因素,没有功利色彩,完全是出于教师对教学问题的探究热情,是教师自主接受新的理念,自主研究,这正是我们校本教研孜孜以求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教研员又就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提出了几个问题供讨论,如: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有几种?教室里同时出现几个学生站着(前几个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好不好?等等。讨论结束时,教师主动提出,“明天可否再听我一节课?”分别时,教师问:“你们什么时候再来?”教师真正地把教研员当作朋友、同伴和良师,教师在和教研员做校本教研过程中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感受到如此教研对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师期待着不断提高。

这里没有居高临下的话语霸权,有的是充满关爱的学术对话;这里没有指手划脚的检查指导,有的是基于共同发展的研究和探讨;这里没有绝对真理的灌输或评判,有的是理论和实践的对话和交流。教研员评课的重点是引导教师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改进。

新课程发展性评课模式的研究

实践反思--学术对话--行为跟进

民主、平等

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观点交锋,思维碰撞

问题

全员参与,形式活泼(如沙龙等)

评价的内容

多元价值(不做结论,各取所需)

体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用教科书教)

注重教师角色转变,发展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平台)

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性

根据学生学的情况,及时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生成性)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学习环境

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有效的实施发展性评价

六种方式:四是课例研究

课例:分析形式有两种,一是用精选的优秀教师课堂录像作为资源,和教师一道进行点评和反思;二是我们将学校教师的课录下来(录像、录音和笔录),课后共同研讨。

六种方式:五是教学问题研讨

教学问题研讨(恳谈),是指就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专项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如:课堂座位摆放等

六种方式:六是参与教师课题研究

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和教师共同做课题,在做课题过程中和教师共同发展。

案例:

二、重建学校制度

每一种课程,必然会对教学、教学管理、课程实施,包括教学研究、评价以及教师要求等各方面有一系列的制度要求。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是以制度化的方式保障教师教学自主决策、反思和改进的权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当然,这种制度不是独立于其它制度之外的,而是和学校其它的着相互依存、共生共建的关系。

现行学校管理制度的主体模式--自上而下

现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弊端:

以分为本;以章为本;以权为本

案例:如校本教研过程中是要制定诸多的“条条框框”引导教师逐步趋向教学规范(如必须课课写教学反思等),还是减少教学中的规定动作,赋予教师自主权,激发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现行教师教学考核制度主要面对教师个人,其突出功能就是引发教师之间的竞争,而校本教研更多地倡导教师同伴互助、资源共享,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要继续以来过于注重教案的管理(如书写规范、格式统一、栏目齐全;定期检查;量化评分;和职评、奖惩挂钩等),还是淡化教案管理,注重课堂管理等等,这些在实施校本教研过程中都凸显出来

在校本教研基地,一系列适合新课程需要的,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制度正在逐步完善,在这些以人为本、彰显人文关怀的新制度下,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不受拘束与模仿他人或服从他人,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见,做出自己的决定。

实验校与校本教研密切相关的制度有:理论学习制度、研讨制度、同伴互助制度和课题研究制度等。如同伴互助制度要求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全面开放自己,利用学校论坛、教研组活动日、业务学习、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研讨课等多种渠道,通过对话、协作、师徒结对、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促进专业发展。

学校的制度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交流平台,使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经常开展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享经验,探讨问题,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如有的学校开辟教学论坛、班主任论坛,将以往的学期教学总结、班主任总结等改为要求教师在论坛上公开交流和研讨,由静态的、封闭的、以接受检查为主的书面行为变为动态的、开放的、以交流提高为主的主体对话。

某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指导思想

一、教学研究的理念

二、教研活动任务

三、教学研究组织形式

四、教研活动时间安排

五、教研形式

六、教研活动要求

七、校本教研的奖励制度

三、营造校本教研的学校文化

文化是人类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的核心或者说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的价值判断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学校文化的表象是学校中大多数人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事态度,其核心是这些做事方式和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

三、营造校本教研的学校文化

在实践基地,我们正着力营造一种有利于校本教研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能体现自下而上的新型教育管理理论,体现激发教师主体研究意识的教育思想,体现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人文精神,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充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真正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搭建一个平台。

通知变成海报

以往在学校经常看到各种通知,如今更多的是各种海报,有学术海报;有研讨课海报;有教学问题研究海报,如“你对合作学习的研究有兴趣吗?兹订于某日在某地举办学术沙龙,欢迎你届时参加”等等,一种新的文化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按顺序自我介绍

省教研员第一次到基地参加教研组座谈会,按惯例应该先介绍省教研员,但在实际操作中是这样的,从任意一名教师开始按座位顺序进行自我介绍,接下来是充满幽默的谈笑风生式的自我推销。这一变化充分体现了民主、平等的理念,拉近了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为后续的面对面的研讨打下了基础。

我认为我这样处理效果比较好

在一节研讨课的讨论中,教研员认为教师在处理一题多解过程中做的不到位,该拓展的没有拓展。面对来自省级的教研员,农村中学的老师是这样对话的:“关于这题的第二种解法,我在前一节课已经讲过,第三种解法我准备安排在后一单位进行,你只听了我这一节课,作出这样的评价可能与教学实际不吻合,我认为我这样处理效果比较好。”如果没有一种新文化的支撑,很难想象这种对话会在传统教研氛围中出现。

你明天能听我的课吗

这是在实验区发生的真实故事,在研讨结束时,有三名教师向教研员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以往教研员下来听课,多数是对教师进行居高临下的指导,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判、裁决,教师很少有自我反思、辩解的机会,导致有的老师回避或者找理由拒绝教研员听课。

如今,面对校本教研,教研员工作重心下移,切实的改变了教研作风,教研员用新课程理念在创新一种新的学校文化,使教师尝到了甜头,这里,没有形式主义、功利主义、泡沫化等问题,让教师感到教研员听、评课是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好机会,于是出现了争相邀请的好现象。教师的发展正是来自这种自我觉醒、自我努力和自我提升。

优秀教师教案存档共借阅

此外,传统学校在权力结构上是分层分级管理的,教师的意见或下情上达是一个纵向层层传递且易变形的过程,是一种线型的管理模式。校本教研追求的学校文化要求在权力结构上强调权力分享和突显教师作为领导角色的作用,如以各种委员会或工作小组来推动学校发展。如在校本教研实践校,教学质量评价小组、学校招生委员会、校本教研领导小组等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建构的;校长不定期地和教师进行对话,听取教师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校长电子信箱不仅对教师开放,还对全体学生开放;学校制度的重建都是自下而上产生的……

四、探究校本教研的基本方法和模式

基本方法--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

基本模式

(1)“群体学习”式教研(2)“先导小组”式教研

(3)骨干教师引领的教(4)不同背景教师组合的教研

(5)连环跟进式教研(6)中心学校辐射的教研

(7)联片教研(8)任务驱动的教研

(9)项目合作的教研(10)有技术介入的教研

(11)松散型教研

基本方法--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校本教研的基本方式,行动研究的主要特性是:研究课题来源于实际工作者主动变革的需要;研究目的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现实;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的主体是教育实践者,以研究人员、教师、行政领导乃至学生家长间相互合作方式进行研究等。据此,我们在实践中运用最多的,教师普遍认同的模式是: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这种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最多

案例:从三堂“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计算课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次(二次)实践,两次反思

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新行为阶段

案例: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

第一次课:谁再来说一遍

第二次课:学习单—我想学生只有三种方法

第三次课:自主尝试—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1、课题意识-在教学的真实情景下产生。

校本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课堂上的问题。而敏锐地发现问题的意识,追踪并试图解决教学问题,使问题转化为课题的意识,是教师做校本教研的前提。在实践中,我们一般是从课堂中发生的问题出发,引导教师去思考、探究。

如实践基地校提出了不定期由教师自己提出问题举办教学论坛,由发起者做坛主组织讨论的策略;教研沙龙中的主题都是由教师自己提出的教学中真实问题等,以期帮助教师形成问题、课题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如在实验初期,东流中学英语学科从问题入手,共形成了“把课堂让给学生讲口语”“如何实施高效课堂师生互动”等16个课题。

2、教学设计研究-探究与对话的产物。

新课程倡导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在和教师做校本教研过程中,我们对课题的设计本着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从多元价值角度进行评价的思路,通过教师间的合作和互助,或借助外部的经验和智慧来解决教学问题,逐步引导教师提高设计“有效教学”的能力,提升研究的水平。

3、研究课-合作基础上的教学行动

实施教学行动是指将教学设计变为课堂实践。在校本教研实践基地,最多的教学行动是研究课,教师主动申报,有组内的,校内的,校外的;有计划内的,计划外的。在研究课中,教师本着“预设+生成=高质量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理念,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实际情景,灵活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行动成为专业发展的推进器。

案例:在实践基地东流中学,已经是周周有研究课,人人有研究课,仅东流中学在本学期就开展研究课45节次。研究课不仅校内教师开,还有校外优秀教师开;不仅本校教师听、评课,还有校外教师听、评课。听课时不仅有笔录,还有录音笔录音、录像等,供评课时研究。这种研究课模式是建立在合作与对话的基础上的,是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典型范例,已经通过实践基地向外辐射,在实验区,研究课已成为每个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成为新课程的一种时尚,成为校本教研的主阵地。

4、实践反思-教师的自觉行为

教师最需要做的是实践中的反思,这里的反思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的性质,是校本研究的核心要素。在反思过程中,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教师。

在实践中,倡导教师做到一个课例,多次反思。即课前反思(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究)、课中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调整和生成)和课后反思(课后的自我评价及和同伴间研究和重新设计),在倡导自我反思过程中,注重引导教师自觉地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论、行为进行反省、思考,自觉强化积极的教学行为,矫正那些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言行,逐步形成反思的习惯,提高反思的水平。

教育叙事研究

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1)、以描述和诠释社会经验现象为特征

叙事即叙述故事

叙事研究是指任何使用或分析叙事材料的研究

叙事是探索人类经验现象的一条途径

叙事研究适合用于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

叙事强调的不是形式、规律,而是经验的意义。

尊重每个个体的生活意义,主要通过有关经验的故事、口述、现场观察、日记、访谈、自传或传记甚至书信及文献分析等,来逼近经验和实践本身。

叙事研究对于经验的表述是别具匠心的,叙事研究超越信度、效度和普遍性,是通过时间、地点、情节和场景的协同来创生叙事的经验品质。

研究者需要理解经验叙事的意义和对他人及社会问题的意义

(2)教育研究中的叙事

教育研究中的叙事

教育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教育研究越是精确,其与人类经验的联系则越少。

叙述代表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涉及人类的经验的性质,涉及经验怎样被学习被表达,以及如何在科学-人文这两个学科之间选择一条中间的道路

意义:它把有关生活性质的理论思想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之中,并通过生活(如教与学)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

(3)叙事研究不仅仅是经验的呈现方式

活生生的经验本身是叙事始终关注的问题,所谓叙事研究其实就是要回归各种各样的教育经验,或者说教育研究的活水源头,从而将教育研究工作落实为“耐心的田野劳作”,并使研究者、事件当事人以及读者在日常生活的叙事研究中理解教育经验的丰富意义

教师叙事研究的特点

(1)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叙事研究则是质的研究的一种现形式

(2)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

教师的叙事研究所叙之事就是教师的故事,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是真实的、情境性的。

(3)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

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

确定研究问题

选择研究对象

进入研究现场

进行观察访谈

整理分析资料

撰写研究报告

(1)“群体学习”式教研

全校教师以教研组、课题研究小组、自愿者组合等形式,在探索教改之路、“摸石头过河”的同时,加强群体学习,用学习的力量避免盲目。

例:校长带领全校教师以“推荐与自选相结合,个体研读与群体研讨相结合,学习与宣讲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理论学习,着眼于培养教师善于思考与反思的工作特点。教师在反复研读、理解、内化的基础上,勇于亮出心中的假设,将内隐的经验与想法完全浮现出来;他们将理论融入通俗易懂的教学案例、生动有趣的课件,通过宣讲,共享理论学习的成果。

(2)“先导小组”式教研

校长或学校中核心人物接受了一个新的理念,通过建立一个由少数人组成的“先导小组”方式,先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带动了更多人的认识,引发了学校更多人的自觉实践,最后达成各自的共同长进。

马鞍山珍珠园小学--小班教学和课程超市

(3)骨干教师引领的教研

学校充分发挥校内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成立专门的工作室或研究小组,与一般教师组成一个实践共同体,教师们在面对一个复杂、真实的教学问题的讨论与处理过程中,取得知识、技能与相应的体验。

校内成立优秀教师或课改先行者工作室,带领一些志同道合的教师对学科教学、课改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4)不同背景教师组合的教研

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经验背景及兴趣爱好等,这些具有不同背景教师的组合,能通过合作、交流与分享,完善知识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走进”新课程。

科际联系、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研活动,如“爱因斯坦与艺术”一课联合物理、语文、艺术教师共同研讨。

(5)连环跟进式教研

教研活动中,由多位教师接连上同一内容的课(也可以是同一位教师接连上几次课),每次上课都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行为水平。

上“传达课”,从模仿到内化;风格连环,几种教学风格相互比较;价值连环,从有收获、有点收获到大有收获。

(6)中心学校辐射的教研

主要利用中心学校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支持周围的一般校,共同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这对解决农村、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问题,具有突出作用。

如校际会课、教学互访、专题合作、伙伴结对、回乡支教等方式的教研,解决资源不平衡。

(7)联片教研

学校之间共同合作,相互开放,相互交流,在立足于自己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和资源,从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

●例:十校联动,就是条件比较差的学校,通过联动挖掘成员校教师的相对优势资源,成立不同学科工作室,共同展开教学研究活动。

(8)任务驱动的教研

以一个阶段内教师们比较关注的、来自于教学实际中相对集中的问题,作为一个活动主题或研究的专题,对教师而言,任务本身是一种教学研究,也是一种探索的驱动力。

●上海市普陀区曹杨二中以“文理兼通,以文见长”学校品牌打造的任务为动力,开展群体合作的教学研修。

(9)项目合作的教研

学校参与专业机构主持的某一个项目的研究,成为实验点或承担部分研究工作,通过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的亲密合作,能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层次。

●庐阳区参加的全国教育科研重点课题

(10)有技术介入的教研

和以往的教研活动相比,有技术的介入能够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使教研活动以不同的形式展开。

●学科教师与负责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组合起来,建立教研的技术平台,甚至试行网上“虚拟教研”。

●普陀区梅陇中学等校通过课堂录象带分析与教学叙事研究方法促进新教师迅速成长。

(11)松散型教研

在新型学校文化支持下的教师间或专家与教师间松散型教研,这种教研活动不需要正规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源于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共同关注,对教育研究的共同兴趣。

主要以对话的方式进行。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篇5

在“以校为本”的研究与实践中应该重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的对象,二是研究的主体。因为,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宗旨”。所以它的研究对象应是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各学科或课堂学习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当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整合教材、充分挖掘、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时,教学过程就不再是教教材,也不是简单地依据教师设计好的教案去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成为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的、充满着教师教育智慧的教学活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轻松放飞他们的好奇、想象、新鲜的创见及学习热情;教师针对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课堂状况中反映出的问题展开研究,使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生成引导学生的、新的教学策略,并使其促进教师在反思与探索中将新课程改革的行为转化为主动地、自觉地、具有创造性的进行教学的行动。

校本教研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因为教研工作决不能由学校里个别“科研能人”乃至校外专家“代劳”,也不能游离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之外,脱离教师的经验范围。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可能达到校本教研预期目的。

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基本体系

管理机制及管理制度的建立是“校本教研”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校明确了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为主要负责人,建立了多层次、细分工,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

(二)建立教师培训机制

积极倡导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聪明才智,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追求学校即教研中心、研究室的教研实效、追求教师的教研实效。

1.在科研课题引领下,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保证全体教师每月集体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一次,每月撰写札记或课例一篇,每学期至少参加校级或组内论坛一次,每学期上组内研究课、自报课。

2.各学科科研核心组成员每周学习一次,隔周撰写札记或课例一篇。定期进行交流、研讨,加强各科研子课题之间的横向联系。

3.坚持每学期一届有附小特色的“校本研究”活动——“教研兴校”教学研究课展示交流。通过人人上研究课、人人参与评课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每月开展一次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此项活动,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和考核力度,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与理念落在实处。

5.走校内外培训相结合的道路,定期派出骨干教师参加“名校行”学访活动、境外培训活动、名师新秀教学课展示活动以及各级学科带头人高等院校专项培训活动,以此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

6.鼓励教师将所学知识广泛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对那些科研成绩突出、教学效果明显的教师,每学期颁发“特别贡献奖”。

(三)尝试撰写“研究型教案”

我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改革以往教师备课重形式轻研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及重教轻学的现象;同时进行教案撰写的改革实验工作,引导教师将备课、教研的注意力全部用在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上,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真正做到变教案为学生的“学案”,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改进教师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关于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教师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是促进“校本教研”质量提高、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保障。应将教学评价重点由单纯评价教师转向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从而激励教师主动地、创造性地教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最终达到他评向自评转变、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评价促教改、促教育科研的目的。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探讨:

1.随机性评价;2.针对性评价;3.组内发展性评价;4.学生个体、小组双向式评价;5.“自主性评价”。

采取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学习过程评价方式:

1.感知中评价;2.实践中评价;3.“学习日记”中评价;4.成长记录袋中的评价;5.测评中的评价(检测包括单元测评、学期中及学期末测试)。

(五)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坚持组织教师学习关于新课程改革和“校本研究”的理论,增强研究的意识,形成一种学习、研究的氛围,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提高教师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每位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制订专业发展计划;根据研究课题展开学习研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案研究,使教学研究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研究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教师们总结出了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和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式:

1.打破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学习。

2.打破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受灌输者的地位中解脱出来,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互动、主动活泼地学习知识,从而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和鲜活的感性认识。

3.打破“以原有教材为中心”的旧体系,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

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评价;积极发展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同时促使学生将情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他们学习有动力,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便于学生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2.“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了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同时也培养了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指示剂催化剂清醒剂兴奋剂

温总理在2006年国务院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教育事关国家的未来。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道德力量都离不开教育。有了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从温总理的讲话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启示:教育的这种特殊作用关键在教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职业品质与专业能力。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大计,我校是一所年青而具有活力的学校,青年教师占80%以上,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否不断提升,新课程理念能否不断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成为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的新课题。

课改催生了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又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为了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我们探索出一条“自主—合作—互动”的校本教研模式,走一条“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一、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指示剂”

1、外向型校本教研——请进来,走出去

专业引领即先进的教育理论对学校教师研究的引导。它是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其实质是理论对学校的指导。

去年暑期召开的“改革与发展”教育教学研讨会上,我们请屏东中学周灵副校长作《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福州八中现代教育研究室蔡隆副主任作《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的专题讲座。今年一月份福州市数学中心组成员在福州教育学院数学中心组负责人郑新发带领下,一行十人到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数学中心组的专家领导在听取了李丽宽教师的高三复习课《〈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中有关中点弦问题》之后,对这堂复习课进行了点评,专家们在点评中指出这堂课教学模式新,运用典型案例组织课堂教学,很有针对性;教学定位准,根据学情以学生如何学作为教学定位,具有可行性;教学方法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解决通性通法,颇具有效性。同时专家还针对这堂课的教学,在“量”与“度”的把握,在“动”与“静”的处理,在“难”与“易”的选择上与执教老师进行商讨,并提出符合校情、学情的建议。数学组老师在同专家们零距离的交流中,特别是听了专家对教材的解读、课堂的驾驭和别具匠心的设计后,深感受益匪浅。

上个月福州教育学院领导、专家一行十五人在院长助理教研处叶诚良主任的带领下到我校进行课改调研,听了11节课,并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评课。学院的领导、专家围绕公开课开设的目的和意图,围绕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与开课教师、听课教师座谈,从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度和教学的有效度开展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能力,提出建设性意见。专家“把脉诊断”,对我们指导、引领、总结、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们参与听课、评课、指导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专家引领,为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升创设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我们还组织教师参加在福州八中召开的“八闽高中教学校标协作组织06论坛“,暨06—07学年第一学期研究观摩课,借鉴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优秀教学经验;参加市教院举办的高三专题知识讲座;组织教师观摩福州市首届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决赛;组织年段长参加《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的讲座。派员参加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举办的第五期省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指导教师培训班,参加福建省语文、教学年会,参加市教师新课改培训和各学科培训。请进来,使教师在对话中深受启迪;走出去,使教师在视野上大开眼界。

2、课题式校本教研——求变革,探模式

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开展课题研究能够得到专家及时、全面的指导,这对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一年来,我们以教科研为龙头,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全面推进新课程实施,学校目前有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常态化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旨在探究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实现三个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学生地位的转变,即学生由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教学手段的转变,即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手段转变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整合。各教研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确立了教研组的子课题,并积极进行“情—导—探—评”教学模式的研究,确定了学科教学模式,教师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形成理性的认识与思考,提出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创见。我们体会到:教学研究是重点,课题研究是途径。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取得的进展还只是阶段性的成果,需要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我校还承担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市级教研课题《网络环境下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与管理的研究》,寻求变革,要理念创新;探究模式,要方式创新。

3、学习型校本教研——常充电,炼内功

课改实践需要理论支撑,需要思想源泉,实践困惑和迷茫反映出教师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索到根源,教学实践水平才能得到提升和拓展,学校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倡导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一年来,陈雷鸣常务副校长作了《教育的三重境界》、《教师基本功的再提升》等十二场教育教学理论讲座,提出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教科研基本功、课程开发与实施基本功、教学设计基本功、教学评价基本功、信息技术应用基本功、互动与沟通基本功、语言表达基本功、文字板书基本功,实现了从“三字一话”向熟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提升,从“怎么教”的教学意识向“教什么”的课程意识的提升,从教师的主导向互动合作教学的提升。教务处先后下发了《怎样开展课题研究》等校本培训材料十份,还在网站上开辟了教师培训专栏,及时遴选、上传教育教学优秀文章,包括杜朗口中学的课改系列报道,供教师学习。以学校为培训基地,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培训者与受训者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平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分析、诊断、评价与指导,这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指示剂”。

二、同伴互助: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1、团体式校本教研——聚合力,共成长

集体研讨也称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更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教师之间互相切磋,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有利于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合作双赢”的教研模式。集备活动是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教师进行教学合作研究的有效形式,集备活动做到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集备记录、有解决问题方案,根据学校《构建三级校本教研网络管理的意见》每周每个集备组至少一位教师开研究课,同组教师观摩听课,课后集中议课、评课,每位听课教师要为上课教师发现一个亮点,提出一个问题,给出一个建议,团体式校本教研促进了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聚合力,达到合作双赢;共成长,达到一起提高。

2、专题式校本教研——定主题,求实效

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学校校本教研每次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首届教学研讨会的主题是“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全面启动高中新课改”,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的主题是“直面新课改、更上一层楼”,今年教学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我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专题研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主题的确定具有针对性、连续性和渐进性。各个教研组根据学校专题研究制定各组的子专题,做到专题研究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与教学常规相结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个体反思、案例分析都围绕研究专题展开,如语文组围绕“目标—激活—探究—提升”的教学模式开展专题教研,政治组围绕“情境—问题—探究—评价”的教学模式进行专题教研。高一课改年段开展“小班化教学,最大化效率”的教学模式探究。定主题,具有渐进性;求实效,具有针对性。

3、研讨式校本教研——沉下来,推出去

每学年召开一次教研研讨会和“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每学期都要安排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这已成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制度,在首届教学研讨会上,经推荐14篇论文在研讨会上交流,内容从教研经验到集备工作,从课堂实录到教学论文,从“窗口”建设到会考研究,从研究性学习到选修课程,从课程改革到教学管理,既有实践探索,又有理论思考。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案例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理念新,符合当前的课改精神;针对性强,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学教研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改革与发展”暑期研讨会期间与会教师认真学习了胡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认真学习《福建省新课程实施方案(试行)》,在研讨会上陈雷鸣常务副校长作了《直面新课改,更上一层楼》的专题报告。报告从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普通高中的性质与任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重点与策略三个层面论述了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方式与途径。研讨会上高一集备组长作课改学习成果汇报。这次市级公开教学活动我们共推出22节青年教师公开课,受到了专家、同行的好评。沉下来,使教师在研讨中得到成长;推出去,使教师在实践中受到磨砺。

4、案例式校本教研——重提升,促发展

学校积极探索以课程理念为引领,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课堂改革为抓手,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的教科研模式。“案例式校本教研”是一种教学行动研究,不是着眼于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是一种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是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上学期学校组织了五次教师公开课、复习研讨课和汇报课,共开课141节,听课3425节,为了引导广大教师提高课堂的实效,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研教学能力,教务处在每次公开课之后都要进行案例分析,进行公开课小结,从目标设置上做到“三维”目标的渗透和整合,从教学方式上突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从教学手段上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从教学设计上做到与学科教学模式的统一等方面进行评价。一节高效、成功的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艺术,设计中一要依据教材特点,做好教学设计;二要依据课标要求,优化教学设计;三要依据学生实际,做好教学设计,案例分析重提升,精心设计促发展。

5、网络式校本教研——搭平台,同切磋

网络教研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它是对校本教研的补充和完善、创新和发展。

学校现有电子备课室2间,73台电脑;多媒体实验室6间,网络合作教室1间,24台电脑;多媒体通用教室3间;计算机教室2间,107台电脑;多媒体教室23间。先进的教学设备为网络化的校本教研提供了物质保证,学校建有教研组、年段、班级网站,实现了办公、教学、管理信息化。学校要求教师利用网络备课,将自己的课件、教案等上传到教研组的网站上,实现资源共享。上学期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总时数达4961学时,教师自制课件量达1408课时。

最近根据形势发展,学校倡导新的教研方式——博客教研,要求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网站,组建教师博客群,把自己平时教学的经验、反思、教学案例上传到教研组网站,与同行共同分享、共同切磋、共同成长,博客教研改变了传统的定点、定时、定人教研方式,变形式单一为形式多样,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博客教研使教师在思维碰撞中成长。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三、实践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清醒剂”

1、个性化校本教研——话反思,谈得失

教师个人的实践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实践基础,教师借助于个体反思,使自己的实践经验持续不断地得到总结与升华,从而有效地丰富和积累实践知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成长=经验 反思。华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是教学研究话反思。“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是任何一个教师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学校要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每节课后要写简要的教学反思;每开完一次公开课要上交一篇反思性的案例分析,因为没有反思就不会警醒,也不会有变革的愿望和勇气,以写促思、以思促教,整理零碎的肤浅的思维碎片,能帮助自己梳理教学思路。与此同时我们把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教师成长记录袋包括课件库、课题库、教案库、学习库、成果库、反思库,教师成长记录袋是教师“教学—反思—提高”的有效载体,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是教师成长历程的过程性评价机制,是捕捉实践智慧的需要,是实现多元评价的需要,是教学问题诊断的需要,也是形成教师风格的需要。二是撰写论文写得失。撰写论文是教研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写论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思考,更新知识,梳理思路,提升自己的反思过程。撰写论文可以将教师的教学实践转化为理性的思考,教师要想撰写出有分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就会遇到寻求鲜活的教育教学素材及其支撑理论的“困惑”,这又促使教师回过头来,积极主动地关注并投身教育教学的改革。因此,撰写论文是一箭双雕的举措。我们学校规定每个学年每个老师都要写一篇教学论文,在教师撰写教学论文的基础上汇编了学校教育教学论文集《半亩方塘》,建立在思考、实践、探索基础上写出来的文章是经验的总结、改革的探索、前进的思考。教师深有体会地说:“成长于反思,成熟于锤炼”。

2、会诊式校本教研——群言谈,升内涵

以课例为载体的集体研讨已成为我校校本教研的核心内容。每次公开教学之后我们都要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说课、评课活动,进行有系统的教学实践诊断。课例研究即以一个个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的研究,这种会诊式校本教研把听、说、评课过程变为教师间的积极互动和反思的过程,改“一言堂”为“群言谈”,做到教师积极参与,激活思维,畅所欲言。会诊式校本教研针对教与学方式变革进行研讨,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四月份学校举行了青年教师公开课,福州教育学院的专家、领导亲临指导,为这堂课“号脉”、“会诊”,学院的专家、领导围绕公开课开设的目的和意图,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与开课教师、听课教师座谈,提出建设性意见。会诊式校本教研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为了高起点地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学校成立了教研室,聘请了3位有丰富教学经验高、特级教师担任教研员,参与组织和指导学校的听课、评课、调研等教科研活动。发现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剖析、研究、解决,及时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和最新信息服务。实践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清醒剂”。

四、累累硕果:教师专业成长的“兴奋剂”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篇7

过去的一学期,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全体教师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把“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视为教学教研工作的灵魂,把“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看为教学教研生命线,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反思和讨论,提高了认识,强化了责任,明确了目标,教育教学出现了新的一页。教育观念有了新的人份市,教学行为有了新的转变,工作机制上有了一些新的突破,课程建设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出现了惊喜——全乡一至六年级各科成绩,在上期的基础上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尤其是中心小学***老师任教的三年级语文合格率百分之百,人平分八十八分,中心小学***老师任教的二年级语文,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百分之十八,其次三、四、六三班、五一班等语文提高幅度较大,二年级、三年级、五二班、六二班数学成绩提高幅度较大。同时年轻教师向继先参加片、市教学比武获片一等奖、市二等奖;***老师、周**老师荣获市优秀教案;***、***、***等老师获市优秀论文。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是上级领导的重视与关心,二是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营造了良好的新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三是全体教师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总之过去的一学期,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使整个学校形成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教学氛围,个人专业成长与日常研究融为一体,每位教师形成新的工作职业生活方式。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和方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坚持和巩固“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全面提高教学教研水平,促进我乡小学教学教研持续发展与健康成长,争做科研型的教师。

三、工作重点和目标:

1、认真学习和执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坚持和巩固“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全面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2、以“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教学教研工作中的灵魂,建立以“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为核心的教育教研机制。

3、改变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全面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4、大力提倡并积极鼓励以教师为主题,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使教师从单纯的课程被动执行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创设一种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与切磋、相互帮助教学教研氛围,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科研型的学校。

5、强化“四个一”活动,即本期要求每位教师上一堂自己满意的公开课,辅导一个差生,撰写一份较有份量的教学论文,备一本优秀教案。

6、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走进新课程》等有关教育理论,其摸写出较有份量的教学教改论文并向有关部门积极投稿。

7、要求每位教师利用空余时间,建立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的教学氛围(即每位每期听课不少于15节,教研组组长25节以上)。

8、要求每位教师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讨论每科、每单元的难点、重点,拟出切实可行的教案,以及每单元中学生测试试卷中的得与失,并做好笔录。

四、措施与设想:

1、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怀化市“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建设的意见》,改变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建立教学教研究机制,力做课程中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确立与自己相适应的教学思想,创造出自己较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及模式。

2、加强教研组建设,落实教研课题,细化各教研组各项教学教研制度,把转变教师教育行为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研讨重点,增强团体精神和协作意识,全面提高每位教师“施工”能力。

3、坚持和巩固“四个一”活动,作到人人参与,人人拿出自己最理想的一堂课,参与教学教研交流评比,同时各教研组在其摸评出优质课、优秀论文、最佳辅导员、最佳优秀教案,凡获优胜者按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实施。

4、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自身业务能力的学习与提高,强化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责任,务实教学教研。

5、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校内校外有关教学教研制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专题培训与渗透培训结合”的方法,使教师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技能,适应课改要求。

6、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具体做法与设想:①加强教师学历培训,动员和要求45岁以下的教师达到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②邀请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来我校知道教学教研。③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教研制度与计划,如《校本教研制度》、《校本培训计划》、《课题研究实施计划》、《校本教研计划》等。引导和组织每为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④开展形式丰富多彩、实效性强的教学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探讨与研讨、说课、评课、案例分析、疑难点会诊,使整个校园出现教师谈教改、研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艺术与教学、说收获与不足的课改新局面。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篇8

依照教育局200*年工作思路和船营区进修学校200*年下半年有关小学继续教育的通知精神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全面地创造性地组织开展了继续教育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了各项继续教育任务,并取得良好成绩。现将我校本学年继续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大力宣传,提高认识,调动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1、认真学习继续教育文件,领会继续教育精神。我校多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各级教育部门的有关继续教育文件,让每一位教师都了解文件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为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成立常设的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校长鲍明珠为组长,副校长曹阳、曹金琢为副组长,付桂芬为继续教育辅导员,这样做到领导重视,专人负责管理,保障了我校继续教育的顺利实施。

3、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宣传工作,转变教师观念。针对继续教育工作中少数教师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我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宣传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懂得现代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继续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最佳手段,是提高教师个人才能的最佳途径。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由于宣传到位,我校“关于落实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全员参加。

二、立足校本,注重研讨,培养和锻炼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校愈来愈意识到了校本教研对培养和锻炼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把校本教研工作列入了学校工作的重点。加大校本教研工作力度。

1、继续执行我校自订的“月评”和“期评”制度,从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地对每位教师进行教学工作量化评估,坚持科学、客观、公平、公开地原则。尤其在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上,我们要求教师作业布置量适当,质要高,难易搭配,提倡分层布置作业。在备课方面上,要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在教学反思方面上,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个月要写一篇教学心得存入教师业务档案中,每个月利用一次业务学习的时间,全体老师一起来写教学反思,可以写教学反思、教学心得、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教学评析、经验总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等等,总之只要是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自己的想法都可以写。以此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建立和健全教师教学业务档案。通过看课、听课、评课和教师参加各级教学竞赛等,对教师的教学状况作出书面记载,以此作为认定教师业绩的重要依据。

2、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实施依法治校。结合《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科学发展观》《吉林市普通小学教学管理规范》《校本教研策略实施》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做到既重师德培养,又重理念提升。

3、抓校本教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在于质量。根据形势的发展,教学质量也是一个重要的要求。因此,校本研究在当今更显重要。本学期我校根据实际情况,立足校本,依据校本教研制度,使我校校本教研活动有序、规范、合理地开展。

(1)重视教学练兵,促使教师成长。

我校坚持“人人为我开一课,我为人人开一课”活动,期初要求教师向教研组长报送开课课题,写入教研计划,按照“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分头做课,共同评议——反思总结,内化吸收”的步骤进行。形成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的良好氛围,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2节。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加强学习与研究,倡导在交流中内化。鼓励教师进一步加强网络学习,注重与教育名师名著对话,积极参加网络教育资源的上传下载。

加强实践与反思,倡导勤思、多写。教师应积极撰写教育叙事、典型教学案例、论文、教学随笔等,要将各类文章的撰写作为促进自我成长的重要手段。本学期,各位教师撰写教学随笔不少于两篇,提倡写“日记式”的教学反思。

加强教研组建设和管理,在“实”字上下功夫,在“研”字上求发展,真正使校本教研活动经常化、专题化和规范化。做到每个教研组的活动规范、有序、创造性地开展;各科、年级组长要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积极组织开展好各项,学习研究活动,有创新地制订教研活动计划,达到以教研活动为载体,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努力创设教研活动的工作特色的目的。各科、级组活动落实“三定五有”即:定时间、定内容、定研究主题;有活动计划、有活动记录、有原始资料积累、有实效、有教研活动小结。提倡组内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等形式的校本研究活动。

结合付主任“送课下乡”活动,挑选出优秀课例与欢喜乡进行教学交流,在交流中努力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实现校校共进,人人双赢。

中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六个一”活动(40岁以下)。即:①上好一节高质量的观摩课;②每月写一篇教学随笔;③写一篇具有一定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④每人至少掌握一种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⑤能独立制作一个具有一定水平的课件;⑥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

(2)开展校本教研,互相交流提高。

根据我校校本研究的实际,本学期将进一步注重校本教研的层次性,多元性,坚持“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的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两轮校本教研活动。

一轮是同课异构研讨,多人上课,博采众长。教研组成员商定出相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切入点,侧重点进行设计,各自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听完课后进行分析研讨,这种活动旨在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课程设计、分析学生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要上,真正发挥教师适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作用。

一轮是校本教研研讨汇报会。人人参与,群体对话,共磨精品。通过活动教研组内教师分析总结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交流恳谈,寻求同伴帮助,找到自己的发展点。学校创设的研讨氛围是一种自由民主、和谐融洽、平等对话的言论氛围,为所有研讨者以真实的自我参与提供了心理支持,为建构和催生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生成教学机制提供了支撑平台。借助有组织的合作交流,加强教师间良性互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开展了“教师论坛”“校本教研研讨观摩”等到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组织教师积极认真撰写了教育教学经验论文、优秀教案、优质教育教学个案分析等,教师们通过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有效地锻炼了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少的状况有极大改变,我校教师在国家、省、市、区各级刊物或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发表或获奖的论文已达数十篇,教师的教育科研积极性和教育科研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工作细致,措施得力,促进继续教育工作全面展开。

1、继续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检查,有考核,与教师的经济利益挂钩。我校每学年制订详细继续教育计划,确定继教目标,定时和不定时相结合检查继教情况,做到有检查,有考核,有记载,按期登分。对于继教工作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

2、制定规划,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教师学历层次有了显著提高。

为了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增强教师素质,我校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制定了教师学历进修规划,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据统计,仅半年,我校参加大专以上学历进修的教师达十多人,一些中年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克服了重重困难,毅然加入了学历进修的行列。

3、选拔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级培训。我校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安排,定期选派工作作风扎实,教学业务能力强、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我校教师王月担任市级骨干教师,参加了区、市教育局组织的骨干教师的培训。

4、组织教师自学。为了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我校对教师的自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教师订阅了大量的自学报刊,如每个青年教师都有《青年教师》、年级组、学科组有《船营教育通讯》、《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班主任之友》、《中国少年报》等,为教师自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老师们通过长期的自学,提高了政治水平,发展了教学才能,开阔了知识视野,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5、按照进修学校部署,做好05-06年远程非学历培训学员各门课程的测试、成绩汇总及反馈工作。认真做好每位学员的学时、作业、考试成绩的记录工作。做好各项培训考核验证填写工作,做好教师继续教育证书的学分登记;全员练“三功”证书的填写;05-06年远程非学历培训学员结业证书的填写工作。

6.制定新一轮的网上学习规划,已做好新一轮学习注册工作,并组织学员开始学习。利用“船营区教师与学习资源中心”和“船营教育信息网”平台,创新培训工作的思路,使教师博客成为教师群体认可的一种教育科研行为,建立团队博客,个人博客,但此项工作还应不断完善,建立激励机制,使之系统化、规范化。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篇9

为了更好的落实与实施《小学校本教研制度构建与实施的研究》,我校成立了校本教研组织管理机构,由校长担任组长,教导担任副组长,全体教师为成员的三级教研网络机制;构建《山前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制定《山前小学校本教研构建与实施方案》,使校本教研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进行校本培训与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学期初,学校课题组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与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如①学习《晋江市校本教研构建与实施》的方案;②学习《东石镇校本教研构建与实施》的方案;③学习语数新课程标准制定;④制定学习《山前小学校本教研构建与实施方案》;⑤制定学习《山前小学校本教研制度》;⑥根据教委各周安排培训内容进行学习培训;⑦选派教师到福州参与“智慧.互动.成长”语文科名师展示活动,回校后进行传达;⑧积极选派教师参与兄弟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回校后进行传达汇报;⑨邀请晋江市进修学校课题组总负责人姚永宁副校长到校进行校本教研专题讲座。通过以上的学习让全体教师知道了解校本教研的方式与方向,为下一步的学校的校本教研打下扎实的基础。组织学科成员进行学习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的杂志和刊物,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已的理论知识,学习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拓展了老师们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教研组更好的进行教学教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认真做好问题单的记录与交流

为了更好的进行校本教研,确实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落实“自下而上”的校本教研方式,在学期初,各教研组让各学科教师对自已在教育教学过程的遇到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整理并写在教育教学问题单上,然后利用每周三、周四的教研时间或学校qq群进行学习交流、探讨研究,并对问题进行初步的诊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对教研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后进行梳理、筛选,取出较有共性的问题进行二次诊断,提升形成学校的校本小专题进行研究,确定校本小专题后组织引导老师们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把学习的观点与体会记录在校本教研学习文献摘要记录单上,然后进行校本教研研讨活动,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用教研组讨论后的策略进行集体备课,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进行策略的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积极的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并及时地进行评课及教学反思,检查教学策略运用的成效,梳理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捕捉教学过程中的有价值的新问题。我校本学期的校本教研专题《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法效率》、《如何指导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提问题的研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三、同伴互助共学共长

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学校里有多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骨干教师,他们是学校的财富。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幅射带头作用,使学校的老师共同成长,课题组对全校教师进行“优化组合”,以“常规课”“师徒结对课”“骨干示范课”“研讨课”“验证课”“外出学习回校汇报活动”等进行交流学习。为了使新教师能更快、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学期教务组组织新老教师结对子,制定出“传、帮、带”计划,学期初组织新教师进行教材的学习,新老教师共同进行教学设计,进行“师徒结对课”探讨交流学习,并在第四周进行跟班听课,结合课堂上出现的难点、重点问题与新教师进行探讨,给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意见与建议。充分发挥青年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学校第八、第九周组织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进行“示范课”“研讨课”的教学公开研讨活动,给新教师的教学提供范例,本学期三位新教师在第十四周的课堂教学汇报课受到兄弟学校一致好评。“外出学习回校汇报活动”本学期学校充分落实“走出去”的策略,选派教师到福州观摩“智慧.互动.成长”语文科名师展示活动,回校后,听课教师撰写听课心得与老师们进行传达与交流;为了验证策略的有效性,课题组进行集体备课,在第十六周进行三节课例验证课,通过集体评议,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总结策略,并要求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加以运用与总结。

四、积极撰写教学反思与教学案例

为了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落实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专题研讨,及时把握课堂教学方向,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捕捉教学过程中的有价值的问题,课题组要求每位老师立足于课堂教学,每周进行一次教学反思,每学期撰写不少于三篇的教学案例,并与同学段(教研组)的老师进行思维的碰撞,分析得失,不断地探索、运用、总结,为后继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

五、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校本教研论文范文篇10

一、以身作则,当好表率。为推进以“教学为中心”的三大平台充分发挥作用,我们首先做到校长重视教育科研,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教学一线,与教师打成一片,时刻了解教学一线的实际,做到了“一主动,三带头”即主动常规检查,每学期不少于2次;带头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带头组织教师收看专家讲座,课堂实录,带头组织参加周六集体研备,带头记写业务学习笔记,撰写教育论文。通过教育科研自身业务素质明显提高,有力促进教研工作扎实开展。

二、加强管理,扎实推进。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县局、联校教研室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联校“上好一节课”实施意见,在落实上下功夫,把教育科研与周六集体研备、远程教育应用、校本教研、课堂评价、评模选优、年度考核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校本教研工作不仅有主管领导和健全的组织结构,职责明确,要求具体而且制定具体工作规划方案和一系列制度作保障,校本教研过程性资料健全,内容充实。

三、过程研究,切合实际,真抓实干。校本教研活动我们注重过程,重点做4方面的工作。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工作时间,集体办公制度,为教师学习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学校征订“一报五刊”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文章交流研讨,记写心得,撰写体会;同时学校不惜一切,尽最大的能力保障远教设备正常运行,做到小毛病当天排除,大问题不过24小时。学校分语文、数学教研组,每周组织教师集体收看专家讲座、名师教学录像,不少于2次。广泛的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的认识,转变了教学理念,较大了课改的力度,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2、公开课教学,完善提高。

每学期两轮公开课教学,我们以联校“上好每节课实施意见”中提出的“一正、二精、三克服、四体现、六尽量”课堂教学标准,严格要求教师认真对照自己,深刻反思,找出不足和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评课进一步帮助授课教师找到差距,广大教师在互帮互学中不断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教学水平都有所提高。

3、课题研究、目标明确。

全校教师围绕学校“怎样进行师生互动”这一主课题,人人确立了子课题,把教与学融为一体,形成了主动学习,课堂实践、自主反思、撰写心得的好习惯,共同向着目标深化改革,开拓进取。

4、远教应用,注入活力。

我校把远程教育应用与校本教研紧密结合起来,作为评模、选优、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广大教师充分利用远教设备、音像一体,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校本教研过程中,远教应用已是主要话题,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教师从撰写电教论文,有的已在有关刊物发表,教师计算机水平均达到中级,、、、均取得计算机模块,现如今80%的教师购买了计算机,教师人人拥有u盘,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