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疗法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2-05 17:30:24
心理辅导疗法范文篇1
关键词:音乐;治疗;图书馆;阅览室
1音乐治疗的定义
由于音乐治疗(musictherapy)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应用性学科,涉及的学科非常之多、应用领域庞杂并且各流派思想十分丰富,所以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学科定义及标准。简单地说,音乐治疗就是运用各种音乐活动的不同形式,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不同的手段对人进行刺激与催眠,并由声音激发身体的种种反应,使人达到恢复健康之目的。
2国内外的音乐治疗发展概况
2.1国外音乐治疗的发展历程。音乐治疗在国外起步较早。1890年奥地利医生厉希腾达尔就成功发表了“音乐医生”的观点,得到了同行们的广泛认可,从此,音乐的治疗作用正式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和堪萨斯大学分别于1944年和1946年开设了专门的课程,课程内容为培养专业的音乐治疗师。1950年,在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音乐治疗的国家协会namt(nationalassociationofmusicther-apy),协会的成立宣告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学科正式诞生。而在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音乐治疗的研究毫无悬念的走在了世界前列。labbee等研究表明古典音乐能降低人的焦虑和愤怒。而ebne-shahidia等研究证明音乐可以减少患者术后止痛剂的用药剂量,并且可以降低患者在手术后的焦虑状况。2.2国内音乐治疗的发展历程。我国使用音乐疗法的历史十分悠久,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国家之一。查阅我国古代的文献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对音乐治疗的讨论和对临床实例的记载。如在《群经音辨》中存在“乐,治也”等相关的论述。尤其是《黄帝内经》中有对五音、五行和五脏关系的记载,揭示了音乐与身体健康的内在联系;《黄帝内经》这一医学伟大著作中就明确指出五脏中的某一脏腑有恙时,其发声常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反过来看,五音又会侧重对相应的脏腑产生切实的影响,对应关系可以总结为徵音通心脏、角音通肝脏、商音通肺脏、宫音通脾脏、羽音通肾脏,并强调了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作用非常重要。这些用音乐治愈疾病的理论有着实践经验作为佐证,如我国宋朝的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治愈。此外,查阅《养生论》《太平经》《乐记》《论衡》等文献,其中也记录了十分丰富的鲜明思想,对音乐治疗的现象和原理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以上古代文献资料为我们现代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奠定了当前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的扎实基础。与我国音乐治疗思想起源较早的优势相比,我国音乐治疗的现展就略显落后。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直到1979年,山东煤矿临沂温泉疗养院才开展音乐治疗的实践,这标志着我国现代音乐治疗的临床应用的发端。此后,其它一些医疗机构如沈阳军区医院、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北京安定医院和回龙观医院等也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方法在一些心理、生理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3音乐治疗的优点
(1)与其他医学疗法相比,音乐治疗显得平易近人,患者的经济负担较轻,而且他们认为这也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疗法。(2)与常见的药物治疗相比,音乐治疗几乎没有任何副作用,这些优点都让病患乐于长期接受音乐疗法,也让治愈的机率大为增加。(3)与旅游放松身心疗法相比,音乐治疗节省时间、节省费用。(4)与运动放松身心疗法相比,在工作疲劳之时音乐疗法更是最理想的一种选择。(5)与倾诉放松身心疗法比,音乐治疗也规避了不便启齿、难找合适人、他人没时间等等因素。总之,音乐疗法有随时随地、省钱省力,不麻烦他人等优点。
4音乐疗法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疗法对身心健康的有益作用更大程度上体现在心理方面,这也让高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越来越重视音乐疗法的运用。常规来说,音乐疗法形式主要有三类,包括注重心绪和行为转变的支持音乐疗法、倾向于探寻并提升领悟能力的再教育音乐疗法以及较为复杂、需长时间干预的重建构音乐疗法。音乐诊疗干预对策一般使用不同类的音乐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通过聆听音乐,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进而诱发情绪、心理层面发生变化,同时在认知方面有所感悟,最终实现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4.1音乐疗法在高校心理辅导中的作用。音乐疗法对于高校学生常见的消极情绪、心理疾病等能够起到有条缓解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情感、人际适应障碍等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音乐疗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成为高等学校心理教育辅导的重要手段之一。4.2音乐疗法的具体实施方式。(1)高校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是具备较好的专业师资,辅导老师要具有全面深入的认识,结合音乐疗法在高校心理辅导中的重要意义和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和便于执行的音乐教学计划,安排相应课程,牢固树立一种信念,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音乐教育不可或缺并具有良好效果。(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学校音乐活动,使课外活动的内容更加注重音乐主题的引入,注重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内涵,做到把音乐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去。尽可能地营造音乐教育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3)做好辅导老师的培训工作,在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深入研究探索,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人才队伍,提高辅导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从而满足高等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资的迫切需要。引进外脑,借助专家学者丰富经验,召开专题讲座,以全体教师为受众,重点讲授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业务,介绍包括音乐疗法在内的各种心理疗法的相关理论知识、操作实践等等。(4)设立心理咨询的固定场所,成立心理治疗室。场所实现多功能化,既可以是心理咨询室,又是音乐疗法阅览室,还可以作为集体心理辅导室。场所应特别注意环境布置,做到干净整洁,安静无噪音,墙壁色彩应尽量柔和,窗帘色彩应尽量为单色避免使用复杂的图案。在特定环境用音乐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心理沼泽”,使心理健康得到全方位恢复。(5)利用网络教育系统助力音乐治疗。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具有极强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提供不同类型在线音乐或者开放下载,能够富有时代特色的网络文化,通过这种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熏陶,可以满足大学生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
5图书馆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音乐疗法”中的作用
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原则是“创造良好环境,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读者的心理活动不仅仅来自他们自己的内部调控,同样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巨大影响。而图书馆员工作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给读者提供合适的阅读环境,帮助读者舒缓心理压力,带来愉悦的体验,实现阅读的高效率。以下从两方面谈一谈图书馆的阅读环境。5.1人际环境。图书馆人际环境主要是指由图书馆人员素质、服务方式、服务态度等组成的一种交际环境。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是图书馆的首要责任和义务。具体来说应从提高自身素质着手,首先要具备熟练的图书馆专业技能,同时要有《心理学》专业方面的知识,了解读者的心理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敬业精神,为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休闲阅读氛围。5.2物际环境。图书馆的物际环境主要是指图书馆结构设置、环境美化等所组成的相对固定的阅读环境。作为高校图书馆,设施布置应注重突出思辨性,在合适的公共部位悬挂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科学家、思想家等先哲的画像;其次应突出休闲性,一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认真维护阅读秩序,另一方面,可以在读者阅读图书时以适当的音量播放一些经典轻音乐,使读者在欣赏优美轻音乐的同时,身心得以最大限度的放松,获得较高的阅读效率。置身良好的物际环境中,读者会拥有愉悦的心情。考虑到并非所有读者群体都偏好在音乐背景中阅读,高校图书馆为读者单独设立“音乐阅览室”势在必行。音乐是随时可以掌控在你自己手里的精神解压良方,但愿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音乐减压良方!
参考文献
[1]王旭东.方兴未艾的中国音乐治疗学[a].
[2]樊作树.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音乐治疗学会,2005:49-53.
心理辅导疗法范文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策略
高校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推广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高校学生能够降低出现心理问题后求助的羞耻感和无助感,大大提高了对于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效果。本文从大学生通过心理调查汇总的结果、状况分析出发,为高校图书馆继续推广阅读疗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一、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阅读疗法(biblitherpy)一词原来自于希腊语,由“图书”和“治疗”两个词组合而成,也可称“图书治疗”。它是指通过阅读转移注意力,进而舒缓和放松情绪不佳或患有心理疾病的读者。而阅读的文献或书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者推荐,阅读过程中对读者进行引导交谈或分析探讨,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的治疗方式。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个学生从高中考入大学后的学习,生活对其心理都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大学生的身心尚未发育完全,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情绪变化过于剧烈,就很容易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因为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出现问题,而导致的休学、自杀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这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也导致高校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的增长。美国著名精神病专家高尔特曾经说过:“图书馆就像一座药房,专门治各种情绪失常的病人,只要是大学生遇到的所有心理问题都可从图书馆中所藏的书籍找到成因以及解决方式。”而阅读疗法就是一种通过阅读书籍和解除其他自媒体信息,帮助读者缓解由于外部压力产生的各种负面情绪的困扰,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辅助性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开展这种大学生容易接受,实际操作性强的阅读推广活动,能够有效地舒缓情绪,排解压力,预防心理疾病的出现。
二、如何将“阅读疗法”实际运用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高校图书馆的阅读,学习环境应完善,大学生身居其中能够得到较好的阅读体验和安静舒适的自习环境。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种稳定、和谐、生机勃勃的环境,自身就具备教育功能。”所以高校图书馆中的环境,布置等都需要考虑大学生所需,例如桌椅的位置摆放,阳光角度的转变。通知增加图书馆内绿色植物的数量,不仅能够美化环境,一定程度上也能为学生缓解视觉疲劳。新媒体技术自发展完善以来,读者的阅读方式从纸质阅读逐渐转向电子阅读的模式,从手捧书本转变为滑动手机。随着获取信息的方式突破限制,各种网页搜索引擎,图书馆信息检索功能大大降低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所以高校师生更愿意选择通过互联网访问电子资源,而不是亲自去图书馆书库中查找纸质图书。为满足高校师生对电子资源的阅读需求,各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的数量和种类都会按照规定进行每年新书和电子资源的购置。正因为高校图书馆不论是纸质图书还是电子资源的日益增加和更新,更要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倡导师生合理充分地使用购买的各种信息资源。同宣传推广与电子资源相关的软件app,例如超星电子图书馆,手机知网等。同时为提高图书馆纸质图书的借阅率,馆中各处都放置了书籍检索机,不仅能够检索到书目的详细信息,还可以通过了解图书馆的整体情况、内设机构和平面图分布等信息,更好地使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功能。避免了在检索书籍时出现错误,进而导致学生心情烦躁的情况出现。同时图书馆也可以增设学生研讨间,咖啡厅和书吧等场所,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阅读舒适感,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舒缓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高校图书馆应配合从事心理辅导专业人士,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纸质书籍和电子资源。阅读不仅能够积攒知识,明白道理,更可以在了解自我的同时排解不良情绪。“阅读疗法”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升自信心,也能够在人际关系方面处理得更为得心应手。同时,高校图书馆应发挥自身的环境和资源优势,划分专门的地方建立心理咨询室,提高师生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汇总借阅心理健康书籍的数据同时开放公众号的荐书功能,选用更多各种积极向上的书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高校图书馆中建立心理咨询室,可定期邀请心理辅导专业人士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的相关讲座,提升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普及度。同时设立心理健康知识和如何缓解不良情绪的专栏,专栏内容应简洁明了,在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的同时,也应多介绍能够缓解不良情绪的书籍,引导大学生能够正视内心所需,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力和遭受挫折后的承受力。同时定期为大学生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对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进行及时纠正,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高校校园网和信息资源所带来的宣传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新媒体建设线上心理咨询平台。对新入校的大一新生进行摸底调查,与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结合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设计开发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汇总平台,由专人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系统内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汇总,及时约谈学生,改善不良情绪。利用新媒体平台,注重的其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更多是使用微信公众号,qq留言,邮件自选,不用面对面就能够与学生谈话谈心,这样更能保护学生的隐私,也能让学生更容易放下心理负担,将真实的想法进行沟通交流。而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后台设计,也可以将大学生咨询的心理问题进行分类和汇总,例如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考试不过关的问题总是心理咨询问题的前几名。基于此,高校图书馆心理咨询的展栏内容,可以从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入手,分析心理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高校大学生的情绪问题,同时也能够结合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增强了对图书馆的归属感,更将在图书馆进行阅读,作为能够解决自己情绪问题的重要地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近几年来日益突出,意外事件频发,所以每年的5月25日被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此,高校图书馆可将5月份作为“阅读疗法”推广月,开展一系列心理辅导活动。6月份是毕业季,每个毕业生都面临着工作、考研和出国留学的选择,压力是无处不在,更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的出现。高校图书馆5月份举办的“阅读疗法”活动能够缓解压力,提升专注度,毕业生能够头脑清晰地选择人生道路,不留遗憾。
三、结语
高校图书馆的“阅读疗法”是集图书馆学、心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为一体的心理疗法。在高校图书馆中以阅读为平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学生,也是为高校教职工提供了一种自我认知,自我解决的创新性心理辅导模式。该模式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心理咨询资源的不足,高校图书馆也可根据大学生借阅心理辅导书籍的种类、次数,了解汇总各专业,各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诉求。针对这些心理诉求,阅读可以缓解不良情绪,转移注意力,增强对自我的认可和对他人的宽容。高校图书馆利用环境的优势,以阅读推广作为链接,既能够强化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也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新模式,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应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红丽,朱文岩.阅读疗法——大学生读者心灵的净化器[j].中国成人教育,2008(24):71-72.
[2]张瑞红.发挥图书馆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6):2012-5-23.
心理辅导疗法范文篇3
关键词:绘画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必须有所创新。实践证明,绘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绘画疗法———打开大学生心门的有效工具
很多学生有着较强的防御心理,不愿直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部分学生言语无条理,自己也无法理清思绪,处于一种心理混乱状态。但学生不会拒绝绘画,这种方式,学生降低了心理防御,打开了交流的大门。概括地说,绘画能把抽象的活动或培训主题变得直观、具体;绘画能绕过防御心理,深入地揭示主题,激发人们的潜意识;绘画比语言有更强的表现力;绘画能创造轻松愉快的培训氛围;“绘画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保持心理的健康[1]。”绘画疗法对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时刻,对自我发展、社会交往、情绪管理等有极大渴望但又需要指导和帮助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2]。
二、绘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应用绘画疗法。高校有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剧比赛、心理漫画比赛、团体心理辅导、心智拓展运动会等宣传教育和主题校园文化活动[3]。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应用绘画疗法需要创设独立、封闭的环境,例如,在某一特定区域中装扮出五彩缤纷的绘画专区,准备绘画工具,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参加活动。(二)在个体心理咨询中应用绘画疗法。有些来访学生表达不清或不愿直接表达自己真实的心境,这时就可借助绘画方式来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来访者与咨询师在关于画面场景的对话中找到了心理问题的症结,以及解决方法。图1自由绘画《电影沙滩排球》以一幅无主题自由画《电影沙滩排球》为例:来访者是一位大一的男学生,自述画的是一个像电影院的场景,舞台上演的是两个人在进行沙滩排球比赛,下面是观众席,但是没有观众。咨询师:舞台上那两个人比赛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来访者:不好啊,没人看,没有力量,没有拼搏劲儿,觉得挺孤单的。(说着说着眼中含着泪花)咨询师:那这两个人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有力量,不孤单呢?来访者:就是下面有人看呗!咨询师:怎么样能做到呢?来访者:可以把门窗打开,让更多的人进来,我也可以轻松了!(说完笑了!)当然,在个体咨询中,根据来访者不同的求助问题,咨询师可以选择自画像、房、树、人等命题作画或者无主题作画的方式投射出来访者的心境,以解决实际问题。(三)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应用绘画疗法。将绘画工具应用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可以让所有人在享受作画过程、分享作画感受的过程中建立轻松的氛围,从而有效缓解成员的不良情绪,改善不良行为。在团体形成的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初期阶段,可以通过自画像的形式了解每个团队成员,以便大家在短时间内了解真实的自我,较快地消除或减少防御心理,建立相互信任的氛围;中期阶段,可以让全体成员共同完成一幅画,使成员清楚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角色;后期阶段,可以让成员共同完成团队的愿景图,以巩固团体疗效。
三、绘画疗法应用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应注重作画者本人的解读。当一幅画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指导者可以根据标准化对画做出评估,同时,不能忽略大量的个性化信息,同一作品在不同人看来有不同的维度和不同的含义,指导者不要试图将自己的解读强行赋予当事人,一定要听当事人的解读。(二)不是所有细节都需要解释。有的画面信息量相当丰富,有的却寥寥几笔,但不论繁简,都需要指导者找到画面上提示的最关键的一个或几个点,它可能是笔调浓重的地方,可能是不合常理的地方,也可能是相冲突的地方……如果事无巨细地分析,很容易将指导者的想法投射给对方,甚至会让对方厌烦而失去信任。(三)指导者的讨论和积极引导重于直接给出答案。作画者一般出于好奇很想听指导者的分析结果,但那样很容易导致指导者将自己的想法投射给对方,一个好的咨询,指导者一定是在与作画者不断探讨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对方澄清心中困惑的。所以,指导者不要根据绘画内容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和作画者共同讨论画,以及由画所想到的内容。
总之,绘画疗法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其他言语和活动无法替代的优势,将其用于辅助治疗,不受语言、年龄、认知能力的限制,也不受地点和环境的限制。因此,高校要根据大学生需求恰当的应用绘画疗法,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作者:王楠 单位:辽宁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侃.绘画心理测验与心理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25.
心理辅导疗法范文篇4
1对政府评价,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心理基础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更代表着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已然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心理辅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能够覆盖全体大学生的通识教育。高校借助自身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已延伸至学生家庭,学校与家长建立起广泛密切的联系,培养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扩展到社会,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互相结合的网络系统,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的背景下,政府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向着科学化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着管理者、监督者、指导者等多重角色。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基础的重任也理所当然落到了政府身上。政府能不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管理、评比等环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助推心理健康教育向着更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成为未来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可以由学校、社会组织、企业等联合起来对政府相关行为进行评价,以促进政府更好地作为或不作为,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建立起良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心理基础。
2对学校评价,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模式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相继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文件中一次又一次地对高校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色彩日渐浓厚。然而,国家政策导向与各地、各高校贯彻落实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模和深度不够,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浮于面上,缺乏明确、具体而有效的举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人员、经费无法得到切实落实,使得这项工作难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有些高校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准,重视个别学生的咨询诊治而轻视普遍防治与引导。这种做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时还给学生留下了“凡是心理咨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错误印象,使一些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及时咨询,使一些人误认为高校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异常大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诸多问题的大学生无关,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很大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因此,政府、企业、教师、学生等学校教育的相关利益者共同对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协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有效模式,及时发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促使学校、教师和学生不断改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对于提高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更好地为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如此,才能够不断促使高校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有效模式,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3对教师评价,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和科学化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决定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核心和要素。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作一种职业、一种行业、一种专业。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隶属关系不明确,工作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导致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人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加之职称不明确、工作报酬低,使得有限的心理教育师资流失。从总体上看,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人员以兼职居多,专职人员少。其中大部分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后上岗,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很多没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熟悉心理测试和心理辅导方法与内容,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归因不准,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一些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员,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或因个人素质和修养问题,并不适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鉴于此,必须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配备、师资结构、培养培训,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学技能、身心素质等方面系统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评价,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形成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各项技能。这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而才能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着科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4对学生评价,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学生在个体或群体的学习行为、道德行为、社会适应性、人际关系、心理生活质量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性、实效性偏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主动性不够高,极少学生能够主动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理论。由于高校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的方法、手段参差不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能整体、准确地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全面掌握,这都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高效地开展。学校运用多种测评方法,如实验法、心理测量法、观察法、会谈法等对学生进行心理状态检测,对大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学习行为、道德行为、社会适应性、人际关系、心理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跟踪测评,才能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教育管理部门系统地评价大学生在参与多样和综合的心理指导,如学业选择、职业规划、心理拓展训练等活动后是否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和较高的心理生活质量,才能够真正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和课堂教学效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评价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使大学生的心智水平和个性品质得到完全的发展。
作者:龚云平 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由于各种压力,心理健康是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学生的人格完整、统一,智力在正常水平发展,同时对自身能够进行正确地评价和认识,人生理想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此外,大学生是否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良好地控制并保持稳定的心境,快速适应环境且能够与人进行正常交流也是其心理健康的主要特点。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其在环境中的应激表现,例如自我认知系统混乱,人际关系不健康等问题。目前大学生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责任心,克制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不高,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和持之以恒精神。判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是否符合标准,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具有相对性,是一种连续的状态,是由良好的心理状态向严重的心理疾病过渡;其二,发展性,它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三,理想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现有的基础上做更多的努力,追求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不断的发挥自己;其四,整体协调性,它保证了个体在反应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最高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很多学校发现,体育课能够使学生从紧张的学习中走出来,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利用体育课上的运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自信心和满意度,并保持愉悦的心情,从而达到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目的。高校体育课程首先能够有效地对学生产生心理效益,它主要体现在人运动完能立刻保持一种舒适的心情,但是这种心情不是很长久,因为这种心理效益是不依赖于运动负荷及生理方面的参数改变而变的。其次,它可以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从认知上提高自身能力,提高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能力。而且在运动中,使神经系统在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中得到加强,改善大脑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从而使思维更加灵活、协调,增强学生反应的灵敏度;其二,体育课程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及意识水平的提高也有重要影响。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坚强、自立、上进等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意志力。此外,还可以王一存,长春理工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缓解精神压力,消除紧张心理,治疗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因此,通过合理科学地将高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整合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对当代大学生身心综合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三、通过高校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综合心理素质的对策
校方在配合体育课程对学生综合心理素质进行提高时,鼓励学生参加以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为主题的讲座,还可以设立体育活动俱乐部等多样化的形式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推广和宣传。通过高校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的对策主要有:引导学生增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并积极参与,有针对性地深入了解学生的特长、爱好,提高其参与性与积极性,体育课程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及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明显作用;通过各类体育锻炼活动能够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促使其形成健康人格,正确认识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与竞争的问题;营造良好的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氛围,使其健康成长与发展;开设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加强学校体育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整合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过程中,校方应积极从物力、人力及财力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研究相关课题,对能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对策及手段进行探讨分析,为调整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及建议。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课程的合理设置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它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各高校应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整体课程建设中,同时将其列入体育教学内容,并作为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在师资方面也应积极对教师的人格、道德水平等进行培养,并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和教育水平。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健康综合发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同时也是高校体育课程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作者:王一存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第三篇: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中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而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教育是基础。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也并不是没有必要的,相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代的发展,是现实发展的需要。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太落后,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思想发展需要,有的甚至会让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和情绪。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个性化的方式,在双方的互动交流之中,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让双方很好的进行沟通和交流,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思想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做好
很多高校为了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对大学生做了很多的调查,有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大学生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希望能够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他们希望通过沟通和交流减轻他们的压力,所以说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分地利用好聊天这一方法,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缓解学生的压力,让学生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有很多同学不愿意将压力与老师倾诉,这时学校可以在学生中选择一部分人,进行专业的培训,让他们与同学们密切的接触和沟通,这样可以更容易了解同学的心理,及时解决问题,他们的说服力与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教师与家长,他们之间容易沟通,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而且更有说服力。
(二)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目前,在我国,很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都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经验水平,他们自身的经验不足,就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好的教育,所以说,必须对思想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可以邀请专家来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讲座,也可以让教师去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学校要对思想教育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要给予批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专业互补,才能不断的健全学生的人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广大的教育者必须要遵循心理发展的规律,有效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才。
作者:阿依努尔·买买提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与对策
1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是受到心理素质影响的,个人创造意识、自主人格、、适应能力是以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前提。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是抗拒环境诱惑、减轻个人压力、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处理解决好人际关系、懂得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顺利渡过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2)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发挥潜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健康心理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从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自我的价值。
(3)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健康的心理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人格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在一定条件转化为人格特质,使人格发展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心理健康教育,能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使自己的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之人格健全,逐步提高交往的能力,主动融入并适应校园生活,增强自信。
2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在大学生中,有部分学生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有人因环境变化失去自信心,有人因人际关系不能适应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特别是大学生在高考竟争中,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使学生心理脆弱、缺乏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一些挫折心理难以承受,采取不正确的极端行为。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理想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产生失宠感。然而,高校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正确引导和教育的措施,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的困惑,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
(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特别是辅导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深入的开展。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增加,辅导员队伍人员缺乏,加之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不足,只是忙于日常的事务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没有长效的制度和机构,有心理健康补救性的教育。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预防性教育,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可做可不做的学生活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予重视,学生长期没有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等方面受到的挫折,不能正确处理,易出现心理疾病。
(2)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存在认识的偏见,造成不重视或回避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回避咨询辅导。随着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巨大心理压力使他们不能适应社会的的变化,使一些学生不能尽快调整个人的心理,产生心理障碍。
3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对策
(1)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高校应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远大的理想。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结合心理特点,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社会变化,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教育大学生既要学好专业知识,又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大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自如的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提高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教师应积极参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学校应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除学生管理人员参加外,教师也应掌握基本知识,关心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教师作用。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老师在和学生交谈时,会对学生的意识起到积极的影响。因此,老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及时正确引导,或向相关管理人员反映,避免学生发生极端行为。高校教师要根据培养目标,结合教学过程,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掌握一些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高校主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长期以来,高校在心理咨询方面付出了很大的精力,而缺乏对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只关注已经出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既要及时发现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学校要提前采取措施,适时进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健康调整,掌握心理健康发展的知识和方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同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早发现、早治疗。在学生中推荐热心的联络员,让他们学习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关注了解身边学生心理状况,积极主动的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尽快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联系,加强学生间的自助与交流。
作者:王延平 杨瑜侠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第五篇: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积极心理学的含义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是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其运用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手段,对人类行为中那些积极的、具有创造性和适应性以及令人情感满足的因素进行研究,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的积极因素,以人们所具有的潜在的、固定的、实际的以及建设性的力量、美德为出发点,主张对人的心理现象用积极的心态去诠释,以激发和挖掘人潜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从而获得良好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1.改变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我国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对象定位为那些被情绪困扰从而造成行为失调的个体,忽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调整了这一错误的取向,不仅重视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努力帮助个别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去面对和处理问题,并且在对传统的主流心理学持有批判性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突出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方面,关注个体的主观感受。
2.提升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标准不仅仅是消极情绪的减少,还包括满意度、幸福感等一些其他积极情绪的增多,其主要的目标设定和工作内容是追求主观幸福感以及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3.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关注问题的成因、对策的探究等描述层面的问题,较少关注如何满足学生心理的需求和定位,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主要倡导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具备调适自己心理的能力,只是有的被暂时遮住了而已。在此理论指导下,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从崭新的视角来展开工作。
4.创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工作理念及工作手段。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是在传统的“问题导向”模式的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形成的。积极心理学则是以研究人类积极力量与美德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从消极逐渐转换成积极,这是一次理论的创新。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于发展一门挖掘和培养人类积极力量的科学,运用适当的测量和评估标准探索个体内部的积极力量,采取纵向研究的方式探究积极力量的形成阶段和方式,并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干预和预防消极力量的滋生,从而更好地塑造个体内部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测量与评估技术也得到了创新和提高,作为一套以正面指标来评价心理健康状况的新型体系,其技术手段主要是把结构化的问卷作为测评主体,并与其他方法有效结合,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测评体系。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
1.积极心理学体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构建一套完善的积极心理学体系为基础,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将积极心理学理论注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全面、科学、实效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一,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认知性和情感性的整体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养成是其积极情绪体验培养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出现教育资源的短缺、学业繁重、就业压力加大等现象,导致大学生缺乏主观幸福感,形成消极的心理状态。因此,为使大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压力和挫折,培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的获得有三种基本的积极体验,即对过去生活的满意感、对现在生活的福乐感、对未来的希望感,这就衍生出培养大学生积极体验的三个子目标。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引导大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生活的愉悦上,摆脱痛苦的经历,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感;通过调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目标明确性,加强他们的福乐感;通过引导大学生建立信心面对未来的挫折,提高他们的希望感。只有从这三方面入手,才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第二,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完善。拥有积极人格的个体会采取更富有成效的应对策略来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和困境。因此,如能培养大学生形成合理的归因方式、解释风格以及内在的心理动力,就可以帮助他们不断完善人格。积极心理学把人格分为乐观型和悲观型两种。赛里格曼认为,人们在面临成功或失败时都会自我解释其原因。乐观型解释风格认为失败或挫折只是暂时的,由外因引起,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善,或者当外部环境改变时情况自然会好转;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会认为失败和挫折是长久的甚至不可改变的,并且他们会将此悲观心理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往往是自信的、积极的,注重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外物;而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往往是消极的,注重外界的影响,他们容易形成压抑,紧张,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问题。因而,调整大学生的这些负面情绪,需要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归因方式,从而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
2.积极心理学体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积极心理学体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既要获得制度、环境等方面的保障,又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有所要求。
第一,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宏观层面的探索。一是要从制度方面做好保障,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按照国家要求配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工作人员,规定其职称走教师系列或思政系列,从而确保队伍稳定性;同时确保工作经费的投入及软硬件配备等。二是学校上下都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素质教育和专业培养中,这是一个系统工作,要贯穿新生入学到毕业就业的每个环节。三是要创建积极的物质和人文环境。高校的校园物质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学校整体的布局规划、校园建筑、绿化美化和周边环境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行以及情感气质。创造积极的人文环境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优良学风的建设、公平的奖惩制度以及积极校园文化的营造。四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高校要积极挖掘家庭的潜能,开展“家长学堂”等心理普及活动,将积极心理学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此外,高校要运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为社会多作贡献,相应地,社会也将带来正向的反馈,在这种良性循环影响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将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微观层面的探索。一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将弱化以往的问题导向,更多地将积极心理学内容渗透到课程建设、校园活动及宣传中,在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中通过发掘个体自身的力量来有效地预防、治疗心理疾病。二是心理工作者师资队伍培养是重点。在对专业人员培训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的党团队伍力量,积极建设基层心理辅导工作站,加大对兼职人员的培训力度,将培训规范化、系统化,完善和强化学校的预防体系网络。三是发挥同伴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设立和完善朋辈互助工作制度,专业的培训及督导,培养一批大学生朋辈组织,通过他们将积极的心理学理念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最终达到助人自助。四是借助优势展现亮点。开展基础性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优势展现的首要前提,通过展现学校的特色亮点以及与其他学校的相互交流借鉴,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能更好地服务本校。五是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如何需要接受积极的评估体系检验,内容主要包括:对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如是否建立心理咨询室、专兼职人员配备情况、经费下拨情况等;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进行评估,包括是否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是否运用积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解决问题,实现自我的成长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量表对个体和群体进行测评,包括生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积极的内在动力、积极的人际关系等,从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实现积极教育的目标进行效果评估。高校的功能之一是培养人才,优秀的人才必须以身体和心理完满状态为前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实施从消极向积极的转移,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人性的需要。
作者:庄濛杰 奚晓岚 王珏 单位:江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第六篇:箱庭疗法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箱庭疗法的思想基础及方法
(一)思想基础
1.荣格的理论。荣格理论的要点,主要在于其“原型”、“原型意向”、“集体无意识”、“投射”等概念,以及词语联想、积极想象等临床方法,这些也是箱庭疗法运用的基础。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象征性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语言。箱庭疗法在治疗过程中主要运用了“非言语”和“非指导性”的心理治疗形式。在治疗中,来访者通过对物件的摆放使其内心世界具体化,象征物的意义和作用在无意识中表露和展示出来,进入意识层面中来使其内心世界得到修复。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选择物件的过程就是一个心理投射的过程,由于不同的来访者选择物件不同,意义也不同,因而,对箱庭作品的分析不能把每个物件孤立起来,必须与整个箱庭作品的结构与主题结合起来。
2.中国文化。卡尔夫在《沙盘游戏:治愈心灵的途径》一书中,把中国宋代新儒学的奠基者周敦颐的太极图作为理解沙盘游戏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且阐述了其哲学思想。卡尔夫说:“在我研究中国思想的时候,遇到了(周敦颐的)太极图。在我看来,这与我关于沙盘游戏治疗的思想是相互应和的……第一个象征无极的圆圈,好比出生时的自我;其次是阴阳运作而产生五行的圆圈,这正蕴含了自我的表现过程,包含了形成意识自我与人格发展的心理能量;太极图的第三个圆圈,可以比作自性化过程的开始;而太极图的第四个圆圈,正反映了心理分析中的转化,一种生命的周而复始的象征。”在卡尔夫的书中,她还经常引用《易经》和《老子》来分析与解释个案的治疗和转化。
(二)基本方法
1.材料。箱庭疗法所用的材料主要包括一个内侧尺寸为57×72×7(cm)的沙箱。沙,是箱庭疗法中重要的媒介,沙子通常象征着土地和一些具体、物质的东西,一般个体通过沙子可以唤起儿童早期的体验,重塑自我;此外,玩具是箱庭疗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治疗有效性的因素之一,通过选择和摆设各种各样来自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的玩具,个体创作自己的作品模型,有关原型、象征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就可以很容易地表现出来。
2.过程。箱庭疗法可以分为创作箱庭作品和来访者对作品进行描述与讲故事两个部分。治疗者通常以“请用沙子和玩具,在箱子里做个什么,做什么都可以”这样的指导语开始实施箱庭疗法。来访者一般不需要太多的说明就会做起来;咨询者只需要站在一旁表示支持和理解。通常来访者创作一个作品需要20~40分钟,咨询者不能任意结束作品的创作过程,而是咨询来访者本人的意见。作品完成后,让来访者对作品进行命名并讲述一个与作品相关的故事,咨询者与来访者一起探讨,通过理解、支持、解析、整合、疏通、启发帮助来访者澄清作品中所隐含的意思。来访者的作品能够体现一个主题,这个主题的中心则往往是自我象。在荣格理论中,理解自我象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二、箱庭疗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19-23岁年龄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步趋向成熟,但个性相对明显,在校园集体的生活背景下,往往会在人际交往、人格发展、情绪情感、生活环境适应等等问题上出现心理偏差,如不及时治疗则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箱庭疗法作为近几年高校心理健康辅导运用较多的方法之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治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改善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箱庭疗法能够有效地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促进自我发展。张雯的研究发现,在完成箱庭作品的过程中,给予成员间表达自我、了解他人及提高社交技能等学习机会,有效地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陈燕的研究发现,对自愿参与实验的三对恋爱关系不良的被试参加情侣沙盘疗法后,情侣之间的情绪得到宣泄,促进了彼此的认识和理解,情侣间的动力性增强亲密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可见,箱庭疗法在个体沟通能力、人际关系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效果。
(二)提升自我价值感
箱庭疗法实质上是通过作品来表现自我的一种艺术性的心理疗法,在治疗过程中通过给来访者营造一个自由、安全的氛围,使自我与本我相连接,促进个体表现地更和谐与平衡,并从中获得向上的力量。有学者认为,箱庭疗法可以提升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彭贤等人的研究表明,团体沙盘游戏可以促进大学生了解自我、提升自信心、明确目标、增强生涯决策的能力;方航的研究发现,约90%以上的成员认为通过团体沙盘,自己对职业选择的信心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表明,沙盘游戏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在大学生自我认识和个人成长上有积极的效果。
(三)促进自我整合
箱庭疗法对个体自我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能有效促进个体自我的整合。宋斌的研究发现,沙盘游戏的主题与个体自我防御机制有关,不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表现出创伤性的主题,而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表现出治愈性的主题。通过沙盘游戏的过程,创伤性主题可向治愈性主题变化,不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也逐步向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转化,从而促进自我的整合与发展。张红等人的研究也论证了沙盘游戏促进大学生自我整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认为该疗法通过游戏的方式,借助象征、意象等与无意识进行沟通,从而促进个体内心冲突的表达,以达到身心健康与自性化的发展。
(四)促进人格成长
箱庭疗法充分整合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思想和中国文化,它深入人的潜意识,将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促进人格的成长。张雯等人使用箱庭疗法对一名强迫性思维女大学生进行治疗,发现箱庭可以处理个体的创伤体验,促进个体自我的建立和发展,从而达到缓解强迫症状,改善消极情绪,使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箱庭疗法在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上也有显著效果。团体箱庭为大学新生提供了展现自我和观察自我的平台,通过在摆放作品的过程中,个体与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促使个体更好地探索自我,不断对自我进行认知和修正,增强自我对环境的适应,促进积极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三、研究展望
箱庭疗法是近年来在中国心理咨询实践和实证方面发展较迅速的一种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国内箱庭疗法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和专业心理分析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研究方法也从理论研究逐步过渡到实证研究;治疗对象由儿童、青少年转向成人,从病人转向正常人;治疗形式也从个体箱庭治疗发展到团体箱庭治疗、家庭箱庭治疗;治疗的有效性涵盖了个体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当前,箱庭疗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对还不够成熟,其理论基础带有很大的主观臆断性;箱庭疗法缺乏客观的评估指标,对治疗者创作的作品缺乏客观、可测量的评估和解析;此外,箱庭疗法整合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对于跨文化研究是否有不同的解析尚有待检验。总之,实现箱庭疗法在心理健康咨询与治疗领域中更广泛的应用,使箱庭疗法成为一种独立和完善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需要广大学者的共同努力。
作者:黎艳 吴洪宇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电白春华学校
第七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索
1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就会越大,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晴雨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大学生自杀、凶杀等案件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给社会带来不小的危害和影响,引起全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身心健康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乎国运的兴衰,关乎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兴国战略的需要。
1.2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没有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既使学识渊博、能力超强,也不会利于国家和自身的发展,相反会呈逆向发展之势。此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会影响学风、班风的建设,引起班级同学的紧张情绪、猜忌心理,同学之间的相处象隔着厚厚的帘子,天长日久就会影响班级的团结、稳定。没有好的班风也势必会影响到校风的建设。因此,高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高校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其实效性,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
1.3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问题更为复杂,承受的压力也普遍增大。而大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缺乏社会经验,自我认知能力较差,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缺乏应对和处理能力,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爆发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障碍。如果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很容易形成心理疾病,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灵困惑、大步迈向成才成功之路的需要。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心理健康的教育机制有待加强
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较短,实践经验不足,教育机制也不健全。一些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救助机构,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同学身上,重治疗而轻预防;还有部分高校尽管在大学生中普及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经常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课程多半是做为选修课或德育课的补充,课时量较少,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质量不高,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也大多雷声大雨点小,水过地皮湿,并没起到预定的效果;大多负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隶属关系不清,人员配备不齐,资金短缺,没有基本的设施和设备。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形式主义、短期效益的思想。
2.2心理咨询机构的效能有待提高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技巧性较强的工作,在国外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及两年以上的从业锻炼才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也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在教师队伍、业务水平和专业设施的建设上与国外相距甚远。部分心理咨询教师只具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缺乏心理咨询的技能和经验,加之缺少必要的心理咨询仪器和设备,使得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规范性、科学性不强;一些心理咨询教师在做咨询工作时没有较好地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给学生解惑释疑,咨询手段主要是与学生谈话聊天,对学生一味地劝解说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有不少教师在咨询工作当中,缺乏全局性的考量,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去辅导,缺乏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学生只能了解自己有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却找不到根本解决心灵困惑的汤药。一些大学生由于各种心理压力长期积压得不到调适、宣泄和释放,从而形成心理问题。
2.3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有待丰富
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研究较少、相对薄弱。一些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还处于初级阶段,课堂上没有固定的统一教材,教学内容一般定几个主题,教师根据主题自己组织具体的教学内容。虽然课程中大都涉及到实用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单一,很多内容如同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不能深入展开,造成大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还有部分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枯燥,缺乏生动性、灵活性,对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指导性不强。有的教师上课只放一些相关心理咨询的视频,放完既不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讲解,也不对学生提问和启发,学生看完就忘,使课程开展流于形式。
2.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缺乏统一、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参差不齐,队伍的质量、数量不太稳定,专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寥寥无几,部分规模不大的高校竟没有一个专职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很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是由非专业教师兼任,这些教师虽然有自已的学科背景,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所以对心理健康教育操作起来难免肤浅;部分有心理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和心理咨询的技巧,遇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也经常束手无策。师资队伍不稳定,师资素质不高,又缺乏专业的培训,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主要因素。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索
3.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激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保持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克服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需结合自己的特色,想方设法让励志的、勤奋的、充满正能量的校歌校训在校园中普及、强化,使人人都遵守,师生都拥护,校园中充满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风气;高校需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知识竞赛、技能比赛,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的能力,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促进大学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高校还需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让大学生们更多的了解社会,更好的融入社会,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3.2建设系统性的工作体制
高校应建设集筛查、教育、帮助、干预和追踪于一体的心理健康工作体制,切实做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尽力解决;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要畅通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渠道,发现行为异常、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寻找根源,共同应对。要加强心理咨询及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联系,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大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心理历程等,使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心理咨询要与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力量相结合,在班级中营造团结友爱、健康向上的氛围,师生同心协力以适当的方式关心和帮助心理有问题的同学;高校还要运用社会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定期邀请社会上的一些心理咨询专家到学校做讲座,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
3.3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应由专职和兼职的人员组成: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由一定数量的心理学专业的教师组成,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在时间、知识、技巧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此外,高校还应通过专兼结合等形式,以专职教师为骨干,思想政治等专业为补充,建立一支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补充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丰富心理咨询内容,提高心理咨询的实效性。兼职人员上岗前要进行集中、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组织学习网络课程和倾听心理专家的讲座,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高校还应建立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考核、评估、评优、评奖机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予以科学的量化标准,经常以问卷调查或学生评教等形式加强对教师队伍的了解和管理,对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和物质奖励,调动他们的责任意识,发挥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3.4注重心理咨询、拓宽活动渠道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专业的知识和沟通技巧,通过观查、倾听来访者,运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对来访者进行开导、启发和帮助,使来访者尽可能的直面心理问题,摆脱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平衡。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心理咨询部门做为主阵地,构建专业的心理咨询设施,聘请专业强、技能高、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最好是博士)做心理咨询工作,加大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力度,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使我们的心理咨询教师能够走出去、引进来,经常深入心理咨询工作,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技能。除此之外,高校还需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网络在线学习、在线咨询,开通热线电话,对学生进行心理与行为训练等。旨在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影响。
作者:李箐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八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探索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开展现状
1.教学管理中课程设置及教材使用不足
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但由于此课程是公共必修课,教授的学生均是大一新生,且上课教室都只能大教室几个班合班上,所以,比较难以统一,进行小班体验式真正的学习。目前只是少数几个学校为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把课程按主题分开,在不同阶段不同教师来授课,但这种基本上是选修课。另外,在教学选用上,虽然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但是各校使用的都由教师自行选择,所以有可能出现,同一门课程,教师使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不同的情况,这样体现出个有的教师更多注重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本课程的最根本目的是心理知识的传授。
2.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课程还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流,一个是专业教师的缺乏,另外有的学校是教室不足,有的是教师还无法适应体验式教学,教学观念暂时不能转化,因为体验式教学的课堂比填鸭式的教学更难。因此,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普遍情况是三、四个班合并在一起,采用大型公共课的形式进行集中教学。传统传输式教学将设计重心放在书本知识的组织与传递上,强调围绕书本知识的传递与接受来构建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设计规范性的教学行为,这种模式很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心理健康的真正内涵,无法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3.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前者所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学生通常都是被动角色,大一新生刚入学对一切都很陌生,更是教师说什么就听什么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主动接受意思薄弱的问题,在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感受度低,无论在教学中哪个环节,热身环节、体验环节和分享环节,本来学生是有很大参与的空间和机会的,但是习惯了被动听,学生会逐渐失去参与的积极性。有时教师想试验性改变教学模式,学生一旦养成被动接受,在转型中就会发现学生很难真正对体验式教学感兴趣。例如,在在热身活动被动参与,体验环节敷衍了事,分享环节只有少数干部参与。大学生本是求知欲很强、关注自身健康成长的群体,出现这种情况既有教学环境、教师、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需从多角度着手提高学生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体验课的积极性。
4.客观情况导致重视度不高
大学课程较多,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又是公共课,所以在学生心理感觉重要性不如学好专业课对以后就业更有用。虽然有的大学生和教师均认可和向往体验式教学,但大学生除了必修课比较多外,还有其他的公共必修和选修课,四六级考试过级,计算机考试过级,平时的社会实践和兼职等,他们不愿意也不重视在心理健康选修课中投入更多精力,无形中也就忽视人格培养隐形过程。因此,即使授课教师认识到体验式教学的优点,想将之运用于教学中,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和环境,以及自身水平无法深入研究和运用体验式教学,则无法无法将体验式教学应用于现实的教学实践当中。
5.教师专业化水平受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由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构成,总体来说,他们都未曾收到专业系统的体验式教学培训,教学过程中重心仍是传统的观点,完成教学任务是首要目的,这也就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内的心理感受,在分享环节中碰到有内心冲突的学生,无法化解情绪。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无法尽快更新,部分教师还是传统的教育观点,忘记了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学生的新情况新个性而做出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课程。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实践
1.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
要想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课程的学习,就需要教师对课程进行充分的准备,但是对于教师来说要做好课前准备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课程情景设置的好坏,是体验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情境设置既要符合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又到达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并非易事。具体地说情境既要要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又要考虑场地和工具等客观条件是否具备,这样才能保证体验式教学的顺利开展。
2.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情景
体验的情景要新颖,对学生有吸引力,并且又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就必须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这就是在为自己解决自己平时生活中难以解决的心理难题,在这种感知下,学生自然而然会很感兴趣,会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依据学生个体差异教学
大学生心理教育中针对学生个体特征进行情景的有效创设,这个是个教学中的难题。一般教师在做情境设计时只能根据普遍情况设置,让大部分的同学配合做好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一些学生个体特点就忽视了,胆小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更加被动,所以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反应,适当解决突出的心理困惑,鼓励胆小的学生大胆参与到其中,然后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性,灵活操控情景的实施。
4.注意课程中及课后引导总结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全程把控,其中关键一环就是在交流互动时要让学生注意总结自己得到的启发,课后学生需要反思,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参与课程中的情景创设所蕴含的寓意。才能进一步思考那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并透过现象去看问题的本质,达到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5.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师资队伍建构合理
体验式教学效果是非常好,但是能否发挥它的功效,有一个精英式的教学队伍是关键,如果执行不好,再好的教学方法都无用,因此,需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对教师的要求是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精湛的教学技能、热爱学生的爱心、把握课堂的调适力、同时还要有较强的体验教学的能力、组织管理、观察能力、感悟力。因而,需要对这几方面的素养进行强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自我学习和提高,学校也要给老师更多外出学习培训提高的机会,学习学习心理健康课体验式教学的好的技术、方法和活动,弥补自身不足,打造高素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体验式教学团队,通过精诚合作,实现各种优势资源的整合。
6.注意多种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情境体验法、角色体验法、案例体验法、榜样示范体验法、辩论式体验法,这些体验式教学法各具特点,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适当的灵活选择不同情境,用各种教学方法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形态,并不排斥和否定课堂教学常用的其他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而是强调各种教学原则和方法的优势互补,使它们统一于现实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选择和运用体验式教学原则和方法会受到一定的课程时间和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的制约和影响,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通过体验式教学实现个别化的教学目标,又在团体互动、相互合作中达到更高的学习水平,并且能更加长久地把学习效果移植到现实生活之中,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作者:李洁柳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第九篇:大学生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剖析
1.社会责任感不足
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比较开阔,接触到的文化都比较前卫,对于许多事务都有他们自己的见解,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很强的成功欲望。但由于经历不够多,很多大学生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自我利益与集体利益等概念之间不能有很正确的把握。他们把自我价值、自我利用看得非常重,一味地向他人、社会索取,却不懂得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没有想要为国家、祖国、人民做贡献的责任感。
2.情感抗挫能力不足
当代大学生相比于十年前的大学生而言,更加真切地体会了高校扩招、学费涨价、就业形势不佳、房价疯长等社会现象,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大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够强大,对于家庭、父母的依赖性非常高,又因为社会现实压力的刺激,他们对于自己情绪的把控显得力不从心,但凡遇到些困难就像温室的花朵一样,容易枯萎与败落。据可靠调查发现,有近七成的大学生在情感受创后会留下阴影,情感抗挫能力极差。
3.缺少信仰及理想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网络的影响,缺少信仰及理想,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或者部分学生持有过于不现实的理想。很多低年级的大学生觉得工作、进修等问题离自己还非常远,所以在大学生活的一开始只顾着吃喝玩乐,久而久之,这些人丧失了生活、学习的目的性,生活也开始变得索然无味,直至迷失自己。部分大学生由于自我理想与现实社会的巨大差异,提前出现了恐惧、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单一
当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仍然以必修课、选修课为主,属于共性教育,但每个学生由于经历不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也往往不同。当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书本中的内容并不能提供实际帮助,降低了他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2.无法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
当下各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教学、讲座、一对一心理咨询等方式。其中,一对一心理咨询由于是针对性辅导,所以教育效果最为理想。但是,由于其教育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受众较小,真正受到帮助的学生数量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相反,课堂教学、讲座由于其受众广,可能帮助到的学生更多,但又存在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等问题。所以,当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无法真正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
三、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特点及其作用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针对本文的研究特征,以下概念较为符合: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人员对被辅导人员,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通过科学合理的辅导技术,帮助被辅导者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所以,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中进行的一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通过团体内部的人员交流,使个体在交流过程中体验、学习、观察,从而更好地自我了解、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及其作用
1.有利于学生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团体心理辅导一般以团体为单位,通常有几人、十几人甚至是几十人。由于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团体成员几乎都是同龄人,所以,心理有一定问题的学生在分享问题时得到其他学生积极回应之后,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慢慢产生积极的想法。与此同时,团体心理辅导组织者通过对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观察,依据情感的变化,能够及时发现每个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问题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之前进行教育,从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2.有利于提高学习成效
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一般是以组织者为核心线索,以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学生的活动体验为主要环节。在整个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特别注重组织者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可以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直面自己的问题,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自己心理的真实想法不加隐瞒。与此同时,通过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员之间的共同分享,发现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问题,有的问题还类似,这样能够减轻大家的心理压力与负担,能够更加科学地进行自我评价,减少过于自负或者自卑的看法。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由于每个人都有分享环节,能让成员学习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在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互动,提高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效益。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团体心理辅导的互动环节是心与心的沟通,所以一般都会有相当真实的氛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独立思考、自我感悟。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学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寻找自我与他人的行为、思想差异,迫使他们主动地去思考、探究,深思熟虑后选择自己认可的途径并实施。换而言之,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去科学地选择、判断,最终做出最正确的判断。由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运用自我思考的能力,所以培养了他们自我探究的习惯,主动地思考、分析问题,主动地调整自我的行为与思想。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1.压力管理上的运用
压力是指人由于内心冲突带来的情绪上的强烈反应,是一种认知行为体验,由心理压力源及对压力的反应共同构成。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压力,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他们真切地体会了高校扩招、学费涨价、就业形势不佳、房价疯长等社会现象,在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压力所在。而压力管理就是促使大学生正面应对压力,不仅不能让压力打败,还要打败压力。心理学家指出,人们的思维、行为都可以对压力产生重要影响,人们的思维、行为是最本质的决定压力的关键因素。所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组织者可以让学生正确地面对压力,还可以教他们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减压,最终掌握有效的压力管理办法,使学生的抗压能力增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乐观、积极向上地生活。
2.情绪管理上的运用
情绪是人对于思想、行为产生的心理、生理上面的主观认知。情绪管理的办法是先教学生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通过不断的协调、互动,最后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个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可以高度培养他们对于自身情绪的管理。近年来,情绪上出现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多多少少都出现了抑郁、焦虑、自负、自卑等不良情绪,有些情绪甚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如果不加管控,很有可能会产生心理疾病。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情绪状态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还能更加敏锐地感知自我的情绪变化,及时、合理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也是自我情绪管理方式中的一种。
3.时间管理上的运用
时间就是金钱。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有限的时间,杜绝浪费,因而就出现了时间管理的概念。时间管理的首要要求就是对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提前做一个大致的规划,再通过一些技巧与方法来完善规划。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的角色过程中,突然间多了很多的自由时间,一般都会有一个迷茫的过程,不知道可以干些什么,因而很多学生选择了沉迷于网络、社团活动等等,对于时间没有任何的管理,所以,对于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的辅导非常重要。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让大学生明确自我的价值,树立自我的目标,根据任务的排序,一定次序地规划、处理事情,帮助学生学习时间管理的概念与方式。
4.人际交往上的运用
大学时代是人们对于人际交往最渴望的阶段,人际关系是否良好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人际关系处理中,他们渴望平等,重视精神层次的交流,有关于情感的话题会占据较大比例。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能在交往过程中得到归属感,实现一定的自我价值,从而改善了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的学生则会产生许多不良的情绪,例如焦虑、抑郁、紧张等,或者由于没有朋友因为孤独导致一定的心理疾病。所以,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给予人际交往过程中有障碍的学生一个平台,还能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纠正自己的一些错误认知,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不断促进自我的身心发展。并且,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团体性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学习对于他人的了解、认知与熟悉。
作者:刘新颖 宫小淇 单位:大连民族学院
第十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索
一、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社会层面商,社会工作主要是强调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和一些社会冲突,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专业层方面,则是强调个人发展,助人自助,通过对其他有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其解决困难,最终也可以让自己从帮人的实践中获得自我心灵的愉悦,使得自己更加富有爱心,自强不息。社会工作方法包括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有运用类似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方法,但是跟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更倾向于单个的个体,而社会工作更看重个体在群体里的作用,整个社区,乃至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二、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补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使大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自身心理的变化,有计划、有目的的提高其心理健康素质,同时也是心理咨询的拓展和延续。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的原因,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教师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个别文科类师资队伍较强的院校能做到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外,许多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一般由专职辅导员、学工干部以及少部分心理学教师等组成。兼职人员缺乏专业心理学知识,在课程教学和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时,只能凭借自身的经验和理解对学生进行辅导,难以形成系统、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在社会工作方法中,个案工作可以由心理专业教师联合兼职教师进行,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内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有所交叉,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后,完全可以由专职辅导员来完成。
2、以课程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紧缺,而心理健康教育又必须在全体学生中开展,这就使得教师授课只能进行在100-200人的大班中开展。这种情况下,最高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课堂讲授,教学内容以心理学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性教学可行性较弱。而实践体验式教学在学生人数多、教师力量薄弱的困境中,往往难以采用。社会工作方法里,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大部分都是实践和体验式的教学,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互帮互助,能够极大的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忽视学生主体性,限制学生个性发展
大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目的,主要在于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学习心理调试方法,从而在面临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问题时,能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试,理性地面对和解决。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为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和实际心理需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在社会工作方法中的小组工作中,按小组的功能,可分为社交小组、成长小组、教育小组、服务或志愿者小组、意识提升小组、任务小组、社会化小组,社会行动小组等,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极大的发挥出课程教学中的效果。
三、社会工作方法理论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弥补性作用为预防性作用,是当前课程改革创新的主要方向。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都以人为工作对象,通过对个人的关怀和关注,及时了解到个人最新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有助于帮助个人及时排解心理方向的不良情绪,这使得二者具有很强的相通性,这种相似性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社会工作提供了基本前提。
1、小组工作方法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重要方法
通过在实际的心理课题上引入小组工作方法,心理任课老师可以和同学们之间相互建立信任和了解,还可以增进小组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都获得一种归属感,帮助自我排解心理上的孤独和恐惧。通过这种方法开展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相互认识、了解、沟通,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与团体心理辅导所不同的是小组工作方法不一定要针对有心理困扰或者心理障碍的学生,普通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参与小组活动在某方面进行提高或者学习,教师只需要从旁进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分享感悟。
2、个案工作法的特点
个案工作方法的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展开的,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心理咨询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人是变化的,尤其是人的心理状态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个案工作理论认为,个人问题的产生不是心理方面的问题,而是环境带给人的影响而产生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助人自助”的理念,不仅仅只通过咨询简单的解决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而是通过了解对学生个体的全面了解,立足于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难而带来的一些解决办法和想法,充分结合个人家庭、所在的环境等因素来展开针对性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制定专属性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学习应对困难的方法,重新开始自信的生活,以此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
3、社区工作方法的引入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根本举措
心理辅导疗法范文篇5
【关键词】音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策略
根据教育部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文件来看,对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高校必修的公共课程之一,希望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当代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但是从相关的实践教学研究来看,如果采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其取得的教学效果将显得较为低下[1]。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积极应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利用音乐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较大的帮助。
一、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一)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研究表明:不同情感的音乐将带给听者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利用音乐营造不同的环境氛围,使听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将有助于改变听者的心理状态,也因此在当前社会中音乐疗法成为一种较为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音乐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情感的表达,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2]。如利用轻快、愉悦的音乐,能够缓解学生焦躁、烦恼等负面情绪,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保持更高的关注度;利用激昂、励志的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其拥有更加坚定的信心。(二)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据相关的心理健康测试研究显示,拥有良好人际交往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更好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人际交往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而通过音乐,能够为大学生之间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使更多学生围绕音乐交流自己的感受;也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舞台,使大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些都能够为学生人际交往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从而使其心态得到改善。(三)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崇尚“礼乐文化”,“礼”和“乐”一直并列存在,由此也可以看出音乐在思想道德规范、人格塑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音乐来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3]。
二、音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新时期的社会环境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感染和熏陶的细致性工作,并不是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便能够顺利达到想要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还需转变以往的教育方式,积极应用音乐的优势和长处,将其更加全面地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形成完善的音乐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利用背景音乐,创设良好氛围。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或者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能够营造出所想要的环境氛围,对心理知识教育或心理辅导开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保持轻松、愉悦的状态,能够使学习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从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掌握更多的心理知识;当教师发现学生存在某方面的心理问题时,通过播放合适的背景音乐营造出适合的环境氛围,再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1章中的“心理健康与人生幸福”时,可以选用一些较为轻松、愉悦的背景音乐,如西村由纪江的《在洒满阳光的树下》、巴赫的《小步舞曲》、班得瑞的《清晨》等[4]。在具体的应用中,主要分为两种应用方式:在整堂课程中循环播放,使学生沉浸于其中;分阶段播放,起到衬托、烘托的效果,突出讲解的主题。又如在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开导时,首先应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设定开导教育的方案,并在开导的过程中搭配合适的背景音乐;在调节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选用宫崎骏的《与你共乘》作为背景音乐,将音乐表达的情感与心理辅导教育内容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中产生更大的触动,改变目前的状态;在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问题时,可以应用一些浪漫、温馨的背景音乐,如巴达捷夫斯卡的《少女的祈祷》、班得瑞的《安妮的仙境》等。(二)利用音乐欣赏,激发情感体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欣赏一些音乐曲目,将有助于学生从音乐中获得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心理引导教育的目的[5]。同时,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还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形成对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大学生活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为有效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还需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把握合适的时机,选择对应的音乐欣赏曲目,这样才能够顺利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音乐中获得更多的感悟,促进学生心态的转变。激进的音乐曲目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和自信心;舒缓温馨的音乐曲目能够引导学生想象美好的画面,消除心中的不良情绪。基于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曲目时,需先明确想要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类型,然后为学生配置对应的曲目。例如当感受到学生意志消沉、情绪低迷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以此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坚强的意志,激发学生锐意进取的精神;当感受到学生自信心缺乏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邦乔维的《it'smylife》,激昂的摇滚乐搭配充满自信的歌词,能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顺利找回自信[6]。(三)利用音乐活动,提高心理素质。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包含着各式各样的活动,而音乐活动因其蕴含较为浓厚的趣味性,因此得到较多学生的喜爱。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音乐活动来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来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音乐活动项目的开展,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自我表现、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消极、紧张等负面情绪,而且需要注重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从而实现音乐素养和心理素质的综合提升。例如,组织学生创办“周末音乐会”活动,让学生组织该音乐会的具体内容,安排具体的表演内容。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的组织能力得到锻炼,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增强,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升[7]。此外,这类型活动的开展,其本身便体现出玩耍的特点,能够让参与者在其中放松心情,释放自己内心存在的不良情绪等,有助于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又如在活动创办中,还可以对音乐活动的主题做出限定,以此能够形成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定向改善,如爱国主义音乐会、青春励志歌唱会等,通过明确的主题来限制音乐活动内容,使歌唱者和倾听者都能够从表演中得到对应的体验,达到改善大学生心理状态的作用。(四)利用音乐疗法,改善心理状态。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许多人都表现出心理方面的问题,而音乐疗法是一种有效干预和治疗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该方法的有效性在社会实践应用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同样,当前许多大学生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有学业方面的压力、有就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也使一些学生表现出亚健康的心理状态,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融合音乐疗法,对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具体来看,音乐疗法主要可以分为音乐聆听法、音乐想象法、音乐放松训练法等。音乐聆听法主要指的是辅导者通过对不同音乐类型的灵活应用,使心理状态不良的学生从音乐的聆听中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心理辅导的目的;音乐想象法主要指的是辅导者引导心理状态不良学生跟随音乐做各种想象,通过想象一些美好的画面来放松心灵,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音乐放松训练法主要指的是通过音乐与辅导者语言的结合来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放松,从而达到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的目的。当然,音乐疗法要想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对教育者的专业性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心理教育过程中,不断加强对该方法的研究,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有着自身独有的美感,能够对人的情绪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对其加以灵活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促进学生音乐素养提升,而且能够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拥有更加积极健康的心理,促使其在高校更加健康地成长。但从实际教学来看,将音乐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教师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而且还应当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这样才能够切实做到灵活应用音乐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1]温梅琴.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戏剧之家,2019(4):184.
[2]郭清.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的重要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8):144.
[3]李智巧.新式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17(4):100-105.
[4]张瀚文.探析接受式音乐疗法和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干预作用[j].北方音乐,2018,38(6):156-157.
[5]温梅琴,张建新.关于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分析[j].艺术评鉴,2018(5):164-165.
[6]苑冀.音乐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1):94-96.
心理辅导疗法范文篇6
关键词:表达性艺术治疗;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高校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思维方式、情感情绪、价值观念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我们应延伸教育载体和媒介,积极利用学生社团、校园宣传栏、新信息技术、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要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把学生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纳入学生志愿服务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传播健康理念和知识。
一.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概念
辞海修订版中表达的近义词是“表明、表现、表示”,解释为将心中的思想藉语文或行为的方式传递给别人知道,或传递信息。美国纽约州2000年通过修法,把各种各类艺术治疗确定为“表达性艺术治疗”或“创造性艺术治疗”。[2]根据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ata)及英国艺术治疗师协会(baat)对艺术治疗的界定,孟沛欣将艺术治疗的概念概括为:]基于心理学和艺术理论的理论基础,包含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主义理论及视知觉思维理论,以多种艺术活动为媒介,如音乐、绘画、游戏、武术、舞蹈、戏剧、诗歌等;通过表现、表示、表明等方式,发掘艺术形式背后隐含的心理信息,从而解决情绪冲突、情感阻碍,缓解个体的焦虑、抑郁,改善人际关系状况,调整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人格呈现方式。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特点是:第一、表达形式灵活,不受文化、语言、年龄等限制,可以非语言且多样化;第二、艺术表达是思想、情感情绪的回忆、再现、重构,可以在此过程中进行治疗;第三、艺术表达的呈现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可以即时性也可以延后保留;第四、艺术表达形式本身有助于情绪、情感的表现和激发,容易有效释放情绪;第五、表达性艺术形式适合于广泛的人群和团体,受众面比较大。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高职教育中,大学生处于个性发展和自我意识渐趋成熟的重要心理成长阶段,心理学家将之比喻为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容易受到情绪情感、心理适应、压力挫折、学业就业等问题的困扰。具体而言:一是大学生心理发展处于一个迅速转变的环境中。大学生需要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快速重新搭建新的心理结构,调节心理平衡,如果调适不当,当时或后续就会出现适应困难或困惑,影响学习和生活。二是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其他方面。大学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思想活跃而敏感,他们在大学自由的校园氛围中更加渴望广交朋友,拓展自己的视野与领域。同时,人际交往中也会遇到不和谐因素,往往形成心理困惑甚至交往障碍。三是“互联网 ”新特点挑战了人们固有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新媒体信息化的无孔不入,改变了生活、学习、选择方式,甚至影响了思维方式,“低头族”、“空心族”、“熬夜族”、“网购族”、“代购族”等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因此,对于高职大学生,探索一种途径、方式、方法来实现寻找内在自我,与真实自我链接,提升自我情绪与压力管理技巧,培养人际和团队和谐互动经验,提升大学生心理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三.表达性艺术治疗的作用
人的视听觉器官受到艺术手段的因素刺激,容易产生明显的情绪情感体验。艺术与情绪一脉相连,人们在接受音乐信号过程中,大脑器官产生作用,可以放松身心、舒缓情绪。因此,表达性艺术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可以缓解人们的压力,从而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一)可以帮助调节情绪。艺术表达形式能够成为调节大学生情绪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以音乐疗法来说明,人们会随着外界声音、旋律、节奏的变化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悟,由此引发情绪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或移情植入等。例如平静、悠扬、和谐的旋律,可舒缓心情,释放内心的压力;起伏、动感、抑扬顿挫的音乐,可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内在动力等。在聆听、静听音乐或音乐植入的过程中,可以缓解或激发或带动情绪情感,达到身心放松、情绪释放的良好效果。(二)可以帮助振奋精神。大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困惑和迷茫,教育者如果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缓解压力,让他们可以直面困难、勇敢面对、迎难而上,这是非常重要而有价值的工作。如在新生军训汇演仪式中,用手语和音乐配合让学生进行《国家》的表演,曲子本身富有深刻的爱国情怀,节奏感明快,歌词深情和振奋,能够给予学生正能量,鼓励他们积极上进、勇往直前。(三)可以帮助提高自我认知。人们对自我意识、自我认知的不合理、不恰当、不正确容易形成心理迷茫、困惑,容易走极端走偏差。表达性艺术疗法因其表现形式所具有的特点,可以帮助个体从不同方面对自己进行审视反省,洞察理解,重新建立自我评价,即提高自我认知。我们以绘画疗法作说明,绘画是对自身认知、思想、情感表达的投射,可以通过绘画本身存在的画义、画法及绘画内在的故事、构思、任务、事件折射出人们潜意识、内在的信息,是把潜意识视觉化、凸显化的过程。而且,多数人的潜意识中对绘画本身是没有设防的,比较容易带入到深层次的个人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中,容易投射出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改变、探索和正确自我认知。(四)有助于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人类通过科学化的逻辑思维方式和艺术化的形象感知思维方式认识创造世界,通过左右脑的不同分工实现。艺术活动主要由右脑主控,右脑是艺术、空间、音乐、图像等创造创新性活动的开展实现的中枢,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表达性艺术疗法的运用,可以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挖掘潜在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艺术活动的完成通常需要集体智慧和协作,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密的合作关系,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氛围。比如一台迎新晚会的筹备、一个舞蹈节目的编排和演出、一首乐曲的演唱完成等等都需要参加者和合作者的密切配合和精确的合作,任何合作上的失误或细节的失败都会导致不和谐与失败,造成听觉、心理的不悦。因此艺术表达过程就是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的过程,让参加者体验和学会与人协作技巧及和谐相处的能力。
四.如何发挥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以艺术表现为主题,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可以营造和谐饱满的校园氛围,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学生精神压力的释放、环境的快速适应,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等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身心成长重要平台和空间。(二)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推进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国务院强调要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势在必行。当然,实施的主要途径和教育的重点不仅是增长知识、提高道德,而是陶冶情趣、丰富心灵,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改善生存质量。(三)做好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道防线,只有配备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高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才能筑牢防线,提高教师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能力,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升。(四)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室。学校应该逐步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制,设立符合要求的心理咨询室和多功能治疗室,不仅可以用做心理咨询室,也可以用于团体心理辅导和表达性艺术治疗等。(五)利用“互联网 ”的强大教育辐射力的优势。强势的“互联网 ”时代带来冲击和挑战,要充分利用好开发好网络信息系统,利用“两微一端”多种形式平台,提供表达性艺术治疗的丰富资源和视听功能,搭建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有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文明、和谐、健康,有特色有特点的网络文化。
五.结语
在信息化飞速变换的时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表达性艺术治疗与其他认知疗法相互补充可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实践的途径,并借助其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将表达性艺术治疗运用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延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提供思考,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秦伟伟.绘画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导刊,2017.4
心理辅导疗法范文篇7
上世纪90年代,为了使学生健康的成长,国内很多职业院校引入了团体心理辅导,并且其逐渐成为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趋势,快速地得到了推广和运用。近些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快速,随着职业学院在校学生数量不断的增加,学生心理问题也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心理健康问题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不但能够提高职业学院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充分发挥职业学院学生的个人潜能,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内涵和价值
第一,内涵。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对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的咨询形式,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人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等,发展良好的适应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不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学生之间的改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其技术和方法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形式上,团体辅导尽管与个体咨询不同,但是也是相辅相成,并不是相互排斥。为了使学生实现自我,团体心理辅导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当时然克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帮助当事人维护心理健康。而在职业学院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教育与共情的能力,从而促进班级内交流。[1]第二,价值。首先,学生顾虑少。“成长性团体”减少了学生的顾虑,在团体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打消了职业学院学生对接受心理咨询的误解,并且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信心,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得到启发。其次,服务对象多。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同时针对多位职业学院学生开展工作,而个体心理咨询一个工作单元职能对一名职业学院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服务对象多,影响广泛。同时,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善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帮助有着共同发展课题或相似心理困扰的成员,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另外,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是在趣味性、互动性的活动中体验,学生情绪高,大家围坐在一起,成员间相互鼓励、支持、帮助,在安全温暖的氛围中觉察、表达,能够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性与思考,令学生感到好奇。在团体中让学生感受到同学的温暖,为学生的生活打开另一扇窗户,使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因此,团体心理辅导能够为职业学院学生提供有效心理援助,已经逐渐成了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能够缓解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相对不足的现实矛盾。[2]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第一,通过适应性团体辅导,帮助学生确立清晰的目标和行动。在新生入学后,为了帮助新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校园新生活,职业学院要开展“走进新生活”、“人际关系训练”等团体辅导活动,加深学生自我探索和了解,使他们确立清晰的目标和行动,帮助新生进行角色转换,使他们尊重差异,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能,从而对学生职业生涯甚至人生发展都会有很好的帮助。另外,团体辅导技术的运用,能够在班集体形成初期增强新生的集体归属感,提升班级凝聚力。并且在团体活动中,辅导员班主任也能充分地了解到新生的个体特征和整体状况。如:在自画像环节中,新生对团体辅导具有很大的兴趣、热情,参与程度很高。他们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宽容待人,接纳不同;并且有人认为帮助他明确了奋斗目标,喜欢这个集体。[3]第二,通过特殊群体团体辅导,使他们更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对于具有一定共性问题的学生,团体辅导可以采用合理情绪abc、焦点等疗法,通过开展“我的宿舍我的家”、“贫困生自强不息”等同质性咨询活动,帮助职业学院学生找到不合理的认知,使他们了解和接纳差异,发现自身的资源和可贵之处,缓解他们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学习到人际交往和处理冲突的办法,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更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如: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有的学生看到比自己还贫困的同学,能够积极进行反思,可以和其他学生一样享受到阳光;有的学生认为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互动,能够反思自己的恋爱观,了解到良性心理行业行为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第三,通过发展性团体辅导,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通过广泛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弥补师资不足的现实矛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职业学院可以通过访谈、甄别等方式,针对全体职业学生公开招募,组成“我的情绪我做主”、“感恩父母”等成长性团体,使学生感受到团体的温暖和分享,并把团体中的收益带回学习生活中。如:通过发展性团体辅导,有的学生认为人际沟通具有很多学问,要不断地练习;有些学生认为要更加珍惜亲情和友情,要感恩父母为自己的付出,要懂得珍惜父母和未来的岁月;有的学生认为第一次感受到了被别人关注的力量,从而提升了他们的素质教育,进而也增强了职业学院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总之,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和相应的专业要求,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职业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在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团体辅导,应该结合其特点和需要,加强合作,才能做到长期化、专业化。
作者:吴晓芸 单位: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团体心理辅导对思政工作者的应用实效研究[j].科教导刊,2015(03).
心理辅导疗法范文篇8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从心理发展水平来说,最一般的情况是: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⑴。正确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对于培养心理健康、具备一定挫折承受力的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做了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⑵。另有调查结果表明:20%的学生有心理问题,约20%的学生心理问题虽不直接表现出来,但一遇到问题就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发作,可以说有约1/4的学生心理处于一种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状态,可以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与生理亚健康一样,心理亚健康状态并不是心理疾病,所以不一定有某一方面突出的症状。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等⑶。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常常在心理动力系统、适应性、情绪调控等方面都有表征,在行动上往往表现出动力不足、行动欠缺积极性、个体能力低下、情绪调控能力低、常受不良情绪控制。本研究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心理亚健康大学生进行干预治疗,并对团体辅导方法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人群心理健康状况改善的效果进行评估。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整群选取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608名学生进行心理亚健康人群的筛查,将筛查出来的心理亚健康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心理亚健康人群的筛查使用国际通用的康奈尔医学指数简化问卷(cmi)进行调查,根据量表所附神经症识别图对人群心理状况进行识别分类((健康、准健康、准神经症、神经症),对所有落入“准神经症”区域的人员进行精神科访谈排除高度怀疑为神经症或其它心理疾病患者,所余人员不良心理状况持续2周或以上时间者,被确定为本研究的“心理亚健康”状态。
(2)团体的建立本次研究共筛选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101名,由实验人员向筛查出的心理亚健康大学生发出参与团体辅导的邀请,收到邀请函的大学生主动报名,实验人员与自愿参与团体的心理亚健康大学生面谈,最终确立38人的团体作为实验组,其余筛选出的心理亚健康大学生为对照组。
(3)团体辅导干预①团体辅导前一周,在安静的教室里,由施测者使用标准指导语对团体成员和对照组成员进行心理量表测查。测查的量表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②以系统论和整体论思想为指导,根据理性情绪疗法、行为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在参考大量国内外团体治疗实践基础上,参照学校心理拓展训练计划制订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团体辅导在舒适、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历时2个月,每周1次,分8次进行,每次2小时左右。③团体辅导结束后一周,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团体成员和对照组成员进行心理量表的测查。测查的量表包括:康奈尔医学指数简化问卷(cm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
3.团体辅导方案
第一次:有缘千里来相会。其目的是消除团体成员陌生感、孤独感,让成员之间互相沟通而相识,制定团体契约,逐渐形成团体合作互助、成员间无条件接纳的气氛。活动内容包括:签订团体合约书、轻柔体操、刮大风、滚雪球、投物识友、棒打薄情郎、心有千千结。
第二次:信任之旅。其目的是使团体成员之间进一步接触、相互了解,以逐渐建立信任的关系,相互接纳,减少防卫心理。活动内容包括:盲人走路、让我支撑你、信任百步行、盲人看世界、综合讨论。
第三次:我思故我在。其目的为促进成员自我探索,深化自我认识,勇敢地开放、表达自己,树立自信心和勇气,以形成健康的自我形象,增强自觉的能力;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进而认识别人接纳别人。活动内容包括:20个我是谁、20个我应该是谁、他人眼中的我、玫瑰之旅探索未知的我、勇敢地自我欣赏。
第四次:意义的找寻。其目的是通过活动和讨论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了解他人的价值观,在比较与交流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生命中最重要的、自己最需要的,确立清晰的人生目标。活动内容包括:生存选择、拍卖人生、写遗嘱、火堆救物、丧失训练、团体讨论。
第五次:沟通无限。其目的是在活动参与中,学习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使成员之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以增进正确生活管理的能力和良性的人际互动,并能从他人身上学习新的处理事件的方法和经验。活动内容包括:信息传递、两人三腿跑、球场任务大挑战(学会沟通、学会拒绝)、群策群力、反思作业。
第六次:理性之箭。其目的是帮助成员拥有一个较实际、较宽大和合理的人生哲学,引导成员学习接纳现实,组织和调节自己的思想,对己对人宽容和忍耐,减少对自己和他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树立理性信念的人际交往观。活动内容包括:理性情绪理论和人际关系指导专题讲座、“你心有我知”心理剧表演、哲理故事会、讨论与反思。
第七次:友情大提升。其目的是指导成员欣赏、关注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在行为层面上能主动有所改变,尝试人际交往的新行为。活动内容包括:集思广益、倾听测试、学会赞美、同舟共济、呼拉圈游戏、团体讨论。
第八次:我在团体中成长。其目的是成员共同分享在团体过程中的收获,结束团体活动,合理处理分离情绪,激起小组成员关注他人的热情,彼此给予他人欣赏与期待,在辅导活动结束时,找到丰收的感觉,并对今后有所期待,帮助组员带着祝愿走向生活。活动内容包括:回顾团体经历的过程、讨论如何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的方式、心里话大传递、共唱一首歌(如友谊地久天长)、用一个体态语言表示你对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小组的收获并拍照合影。
4.数据处理团体辅导前后测得数据,用wjz2000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spssl1.o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实验组干预前后康奈尔医学指数问卷(cmi)得分比较
活动干预后,实验组在cmi得分和干预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
2.实验组干预前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得分比较
活动干预后,实验组在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的分数和干预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见表2-2);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3,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scl-90各指标的变化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敌对指标上比较,实验组有显著改变(见表2-3)。
4,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见表2-4,得分表明干预前后实验组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
三、讨论
团体辅导(groupcounseling)(又称团体咨询、小组辅导、集体咨询或团体训练),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⑷。作为一种逐渐兴起的、能有效解决大学生个人发展问题的辅助教育形式,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改善学生情感体验等方面效果显著。
本次团体辅导效果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增强了成员自信心。自信心的高低会影响心理健康的状态。大学生自信心不足主要来源于自我内心高期待和社会普遍低评价之间的矛盾,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缺乏对他人的信任、缺乏社会经验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等。团体心理辅导的良好氛围能使成员产生一种安全、温暖、依赖、接纳的感觉,当他们发觉团体内其他人员同样有心理困扰,其个人心理问题并不特殊、罕见时,就会逐渐改变自我评价,进而改变其观念,而这种观念改变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②改善情感体验,克服焦虑、恐惧、孤独、情绪自控力差、不善表达等。团体辅导的特点、氛围使参加者易体验到共性,有被人接纳之感,从而充满希望和改善的力量;团体活动中期,团体凝聚力使成员进一步产生风雨同舟的感觉,进而放松自己、减少排斥敌对、降低心理防卫,互相帮助;团体对成员的支持更使成员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很多成员抱着改善的态度加入,加上被他人接受、关心,更进一步加强了信心,并从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力量。③发展适应行为,注重交往技能、技巧培养,提高成员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参与者学会倾听、--接纳自我、赞美与欣赏他人,增强沟通技巧等。特别要指出的是,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比,它能提供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团体就像 社会生活实验室,成员可自由观察、分析实验场所表现的资料,进而体验自己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成员还可相互学习、交流经验,获得直接、间接的劝告。此外,团体活动还有助于学习社交技巧,成员抱着改变的愿望去积极模仿适应行为,从而改善社交技能与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④针对大多数大学生情感反应不够细腻,自我反思不勤或程度不深的特点,每次团体辅导后都要求成员对该次活动进行总结,督促成员深刻反思,及时总结辅导收获和4"a问题所在,在辅导结束时,几乎所有成员都养成了多角度看问题和反思的习惯。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可行,并且有一定的优势,但将团体辅导作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进行推广时仍有需要注意及探讨的内容,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等著,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
[2]koplikek,deriwaj,problemsoffreshman:comparisons0fclasses0f1976and1986,journal0fcollegestudentper-sonnel.1986,27:124-131。
心理辅导疗法范文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特点
截至2015年12月4日,全国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56所,中外合作办学9所,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如今民办高校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质量。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更注重自身办学特色,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但也普遍存在着生源质量相对较差、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师资队伍较为薄弱等问题。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有着大学生共性的心理特征,也有自己的特点。
(一)社会视角下产生的自卑感
由于民办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普遍低于公办高校,在社会视角下,民办高校的学生在个人能力,文化水平,综合素质上都逊于公办高校学生。由于民办高校的学费普遍较高,甚至部分人认为此类高校只要有钱不看分数、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可以上。同样是大学生,民办高校就会因出身或者层级之别,导致就业备受歧视。很多民办大学生在外界受此类社会视角的审阅,一方面对高考发挥不理想,报考学校不严谨等过往产生悔恨感,另一方面在参与社会竞争中因为专业领域不强,学历含金量低等因素产生自卑感。
(二)娇生惯养中产生的依赖感
目前民办高校招收的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从小被父母和家庭过度呵护,依赖心理较重,在遇到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难和挫折时往往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迷茫等心理问题。民办高校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父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进入民办学校学习只为获得本科文凭,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依赖心理非常严重。
(三)个人成长中产生的迷茫感
民办高校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逐步形成,对于大学生活既充满希望又充满疑虑。许多在校学生对自己将来想做什么没有良好的规划,认为只要修满学分顺利毕业即可。部分学生自我认识不够,盲从地参加各项课外社团活动,且都是三分钟热度,结果既没有得到锻炼又影响了学业,当要走出象牙塔的这一刻终于临近时心里开始担心和恐慌,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感和对外面未知社会的畏惧感使许多同学心情低落、焦躁,甚至抑郁、失眠。
(四)就业压力下产生的焦虑感
民办高校毕业生由于学历名头不响,自身素质稍弱,就业渠道和平台较少等因素影响,在就业市场上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在跟“985”“211”等一些名校毕业生的竞争中败下阵来。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因为高考考场失利,想通过考研挽回自己的尊严,也有部分学生不想过早地面对社会,希望通过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考公务员也是许多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之一。他们共同面临着考试带来的压力。而且考研和考公都带有筛选性质,择优录取,其竞争性比平时的考试,甚至高考都高很多,无形中给考生带来更多的压力。
二、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现状及弊端
目前高校的教育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授知识和技能上,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海某高校研究生在同学水里投毒案,北京某高校学生弑母案,这些来自高等学府的“天之骄子”甚至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掌握相应的心理社会技能,面对挫折和压力时也只是“小学生”的水平。民办高校由于办学起点晚,投入少,资源有限,因此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许多弊端。
(一)心理教育人员专业素养不足
当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指导工作人员大多是由学生处干部、辅导员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其他教学或行政人员担任。无论在质量或数量上都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需要。首先从事就业心理指导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多数从业人员没有获得相关资质,高校也缺乏针对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培训课程。因此,往往会导致辅导员偏重管理学生的工作经验,而缺乏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指导只能停留在经验层次,不能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且指导水平参差不齐。其次,民办高校辅导员管理的学生数多,平时工作任务繁重,有的还要身兼数职,精力有限,不能及时地对个别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鉴别排查,往往造成延误,有时还会造成严重后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样性不够
目前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个体咨询,心理健康课程为主。其中个体心理咨询主要针对出现心理偏差的学生,覆盖面窄、形式被动单一,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当时的心理问题,恢复正常状况,幸福感无法得到提升,结果较为消极。民办院校没有专门设置针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必修课程,有兴趣的学生只能通过有限的心理健康相关选修课来满足知识需求。民办高校因为资源有限,能请到的社会专家较少,致使学生缺少开拓眼界的机会。
(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不力
民办高校因为条件限制,在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没有对每一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跟踪摸排;没有构建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辅导员,心理气象员为主体的三级网络体系;没有对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进行投入建设;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四)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软硬件设施不足
根据教育部规定,高校必须设置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配备专职教师。但部分民办高校因为条件所限,将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挂名在其他机构场地名下,配备的也是兼职老师。因为场地限制,心理咨询室硬件条件不符合心理咨询正常开展的要求,其结果势必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构建民办高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民办高校教育要在与公办院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自己的办学特色。民办院校的办学优势在于课程设置较为灵活,可以紧跟时事潮流,根据社会需求对教育内容进行适时的调整,更具实践性,应用性和及时性。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利用自身优势,以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状态为目标,打造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平台,引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构建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构建“三点一面”的心理评估体系
民办高校构建大学生心理评估体系,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自我认识,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人生目标,而且可以帮助学校和老师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避免因心理问题造成安全事故。评估体系应设立相应制度,结合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院系辅导员,班级心理气象员这三点,打通信息传递通道,全面覆盖高校全体学生,做到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情况变化及时反馈,不留遗漏。评估手段包括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专职老师诊断评估,性格类和情绪类心理问卷调查,辅导员谈心,班级心理气象员观察报告等方式,结合运用心理评估软件,邀请社会专家进校会诊,通过家长了解成长资料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评估,建立心理档案。
(二)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丰富教育手段
由于多数民办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只有部分选修课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致使学生吸收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机会较少,形式也较为单一。要打破目前心理健康资源贫乏的局面,民办高校应该制度创新,打造平台,让有心理学背景的老师或辅导员得到展示的机会。例如可以在校内创立“辅导员心理工作坊”,结合当下流行的心理教育形式,包括“非暴力沟通”心理团体课程,“慢生活”体验式心理辅导,“拖延症”心理工作坊、心理剧、心理微电影等多种心理教育手段,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结合目前网络应用程序,打造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主题的“微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学生感兴趣的心理健康内容,同时可以提供心理咨询预约,心理问题答疑,心理测验等服务,既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又建立了交流渠道,便于推广和宣传。
(三)提升相关人员专业化水平
首先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包括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专职教师,院系辅导员以及班级的心理气象员。其中专职教师和院系辅导员应该具备国家认定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在拥有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同时,也要各有所长。目前,心理咨询流派和手段花样繁多,但各有侧重,针对的对象有所不同。如认知疗法对焦虑抑郁患者有很好的效果;精神分析疗法重在解开“心结”,适合那些沉浸在过去无法自拔的对象;积极心理疗法帮助自信心不足者找到“优势特征”;箱庭疗法无需过多语言交流,适合沉默内敛,表达能力差的对象;内观疗法让人平心静气,适合脾气比较暴躁的对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应选择适合自己的咨询方向进修和深造,又精又专,发展出一套独具特色又适合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方法。班级的心理气象员应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使他们拥有辨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基本常识,能运用朋辈心理辅导理论,帮助需要的同学。同时掌握心理团体辅导的方法和步骤,帮助老师开展一系列活动。
(四)提升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硬件水平
目前许多心理治疗手段,需要设置特殊的场地并用到教具。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应该加大投入和建设,根据需要,配备如心理评估系统、团体活动场所、心理宣泄室、沙盘游戏治疗室、音乐放松椅、生物反馈仪等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打造现代化心理咨询中心。
作者:刘澄 单位:阳光学院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
[1]马香.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及分析[j].创新科技,2014(10).
[2]闫永兰,任俊芳.浅谈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态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3(24).
[3]吴海云,吴学兵.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态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10).
[4]丛波.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探索,2013(05).
心理辅导疗法范文篇10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定位;技能培养;素质要求
1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定位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心理活动课的负责者,负责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但可以包括多种形式,如团体辅导课、情景体验课等。这对心理健康教师便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心理教师能立足于所有同学最大的心理问题,密切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困扰与心理问题提出恰当的建议,让学生能学会正确释放自己情绪,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班级管理的协作者,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中会遇见诸多问题,学生的情绪问题,品行不良问题等,各种问题都离不开心理问题。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不一定会对班主任倾吐心声,心理老师的介入便给问题提供了一套新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心理老师可以对问题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了解学生的症结所在,对有重大心理问题的学生制订一套合适的指导方案。面对班级绝大部分同学共同面临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可以开展团体辅导,确定团辅目标,设计团辅方案,并对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阐述预期效果。
2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技能培养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知识共享能力,这个群体拥有着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行动方式,教师之间要学会互帮互助,掌握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动态,掌握最前沿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术。学校心理教师可以保持持久的教育热情,尽可能地减少职业倦怠,社会上的广大人群都能享受这个行业进步带来的巨大满足感,提升整个社会的主观幸福观。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组成的这个团体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传播,推动着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进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实践研究能力,这个群体并不是纯理论的研究工作者,他们需要把心理健康知识运用于实践。作为已经拥有心理专业知识的老师,他们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心理资源库,把自己已经掌握的心理技术与方法进行分析与整理。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能找到适合的方式去进行心理辅导,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应心理理论,并且灵活转换。时刻保持作为心理老师的自觉性,思考如何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如何让学生正确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更要注意关注自己的心理体验,为学生、其他老师提供良好的榜样作用。
3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正向的人格魅力,只有具备吸引人的素质,咨询者才能降低自身的心理防线,对心理老师产生好感。面对学生,对其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给出自己慎重思考的回答,用自身的爱心去包容学生的棱角,用自己的幽默去化解学生的尴尬。面对同事,当他们来咨询问题或交流经验时,在展现自己作为心理老师的专业时,时刻保持一颗谦逊有礼的心。面对家长,要用自信与耐心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耐心解答家长的疑惑,并提出指导建议。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优良的专业素养,以及过硬的专业知识,懂得利用心理理论去解决问题,灵活运用心理干预方法去帮助咨询者。心理教师要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与学生的沟通,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困惑与迷茫的本质,让学生明白自己心理冲突的起源,缓解心理障碍。心理教师要拥有发展性的教学技能,使学生理解每一个人都是在发展中前进的,社会也同样如此。心理教师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方法,如精神分析疗法,理性情绪疗法,行为疗法等,了解各种疗法的相关事例,应用共情、倾听的技巧实事求是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长足发展。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积极的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指针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的一种自我思考,自我探索,以取得更多的收获与进步。随着心理的发展,咨询方法也各有特色,咨询者的问题表现也各有不同,作为心理教师,要区分每一个咨询者的差别,反省自己制定的方案是否是最佳。心理教师要时常反思自己的心理状态,需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能自主有效的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遇事能理清思路,保持冷静;能友好的与身边人正常交往,无障碍交流;在自己的空余时间能发展自己的兴趣,对周围事物保持新鲜感。
总之,新时代赋予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多的责任与任务,心理教师要勇于承担这份责任,担起肩上的任务,积极提高专业素养,增强自身人格魅力,博览心理教育行业最新研究成果,理论结合实践,在反省中前进,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创新性突破,为教育事业科学化发展添砖加瓦,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3-256.
[2]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01):71-75.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7-219.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贫困与非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 2023-03-30 15:20:46
心理作业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2023-01-12 09:46:39
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2022-12-23 08:42:07
双相障碍大学生心理帮扶探讨 2022-12-06 14:58:22
学生心理障碍引发学业困难的思考 2022-11-30 16:18:09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 2022-11-30 15: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