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业安全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2-09 16:08:25
智能工业安全范文篇1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煤矿工业;特点;具体应用
我国现存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是目前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之一。由于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对煤炭进行勘查和开采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可以保障煤炭开采设备充分发挥出其自身作用。同时可以解决煤矿在开采过程中所出现的冲击地压、矿井漏水、瓦斯泄漏等问题。如此可以得知,煤矿工业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是未来我国煤矿由粗放生产到精细化转型的必然趋势。
1推动中国煤矿智能化建设与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煤炭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开采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开采时不仅要保证特厚煤层开采相对稳定的煤炭资源,而且要确保地质条件相对较差的薄煤层得到有效开采。尤其是一些老矿区,本身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有多种不同的灾害类型,加上开采时机器自动化程度较低,这给采矿的整体工作带来了难度。因此,煤矿开采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加快煤炭生产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科学合理地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通过资源合理消耗和劳动力合理消耗,实现煤矿智能化经济高效的开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煤炭生产企业与智能技术有效结合,逐步实现煤矿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生产全过程逐步实现智能化操作管理,不但从根本上保证了煤矿开采整个生产过程的低耗、低排放,而且对煤炭工业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煤矿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包括传感器、摄像机等信息传感设备,包括地下传输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服务设施。与此同时,提出了工作面有人巡逻、无人操作的智能采矿工作模式,实现减少人力、提高效率的基本发展目标,确保最终的智能化开采的应用效果[1]。
2现阶段我国煤矿智能化开采的现状及特点
2.1我国煤矿智能化开采的现状
目前我国煤炭工业自动化综合管理技术,主要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改善煤炭工业生产中的挖掘机械,但是随着我国煤炭生产行业不断向高水平发展,自动化综合管理技术的控制水平和控制规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加速了我国煤炭工业中机电智能化技术的进步。但是我国煤炭工业自动化综合管理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果想要提升我国煤炭开采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为煤炭工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那么就需要不断对自动化综合管理技术进行改善和创新。
2.2我国煤矿智能化开采的特点
目前我国煤炭开采过程中所使用的井下智能化设备,主要有刮板运输机、采煤机、带式输送机、液压支架等,同时煤炭开采过程中自动刨煤设备主要有刮板输送机、刨煤机、薄煤层液压支架等。这些智能化设备可以充分地提高煤炭生产工作中的生产效率,同时还可以保障煤炭生产作业中的安全性能。在对煤炭资源进行输送的过程中,煤炭工业通过应用智能化综合管理技术可以更好地对煤炭进行清洗和选择,可以有效地提高煤炭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和利用率,为煤炭工业在经营发展中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2]。
3我国煤矿工业中智能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3.1煤矿轨道交通智能监控与调度系统
从目前的角度来看,煤矿轨道交通智能监控与信息共享将成为未来轨道交通监控调度系统的发展趋势。具体地说,信息化在轨道交通监控调度系统中得到了应用。根据煤矿井下轨道交通的实际情况,相关技术人员设计安装了一套信息化的煤矿轨道交通监控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以精确的机车定位系统和机车实时监测及信息识别系统为基础,采用合理有效的技术手段,优化轨道运输进路选择和区间闭锁,以保证轨道运输的安全和机车的实时采集。
3.2智能记忆切割技术的应用
在煤矿工业生产中所应用的智能记忆切割技术是将人工智能化与自动化采煤机示范刀充分融合,通过智能记忆切割技术便可以学习和记忆传统人工在割煤过程中的循环操作。该功能在应用中可以应用位移型调高油缸或自动化采高轴编码器,在煤矿工业中实现自动定位工作面采高,通过智能化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还可实现该装置在煤矿作业面上自动定位工作面位置。
3.3人工远程干预控制技术的应用
在煤矿工业生产中所应用的人工干预控制技术,主要是利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化技术等,借助一体化软件平台监测工作设备数据库,进而对煤矿工业生产实现远程化控制。通过人工远程干预控制技术可以对煤矿生产中的一体化煤机远程控制系统、煤矿工作页面输送控制系统、煤矿工作平台供电系统、煤矿开采5g通信控制装置、煤矿工业超前支架控制系统、煤矿开采平台泵站控制系统等进行统一控制,协调好煤矿各个操作平台及系统之间的关联性,提高煤矿设备的工作效率[3]。
3.4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
在煤矿工业生产中所应用的视频监控技术,主要将视频监测系统与煤矿工业生产预警系统相结合,进而在煤矿工业生产中24h监控煤矿机电设备的运行状况和煤矿内部煤层倾角所发生的变化,操作者通过视频监控系统便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煤矿工业生产中传感器的运行状况,以及煤矿开采中的煤层进展,保证煤矿开展工作的顺利进行。
3.5智能化综合技术的应用
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煤矿工业生产中各种灾害事故也越来越多。所以在引进智能采煤技术时,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建立一套综合性的安全保障机制,再根据收集的数据和相关信息进行效益分析,提高智能采煤的水平。通过智能化开采控制装置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单机开采的传统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系统化、通用性和网络化信息综合评价为核心的可视化控制装置,为煤矿开采智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转载机、皮带输送机、大电流送煤机、供电系统等结合成统一的整体,并根据实际情况和控制内容,掌握决策模型和决策结果,确保矿井设备稳定、一体化安全持续的运行。
3.6瓦斯排放监测系统
目前中国的煤炭开采方式以深井为主。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如深井)遇到明火或高温热源,极易发生爆炸,造成人员伤亡。与此同时还需要进行后期处理,严重影响了采矿进度。目前,采煤机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采用预先设定的程序和指令,使系统能够感知地下环境,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信息传送到地面控制终端,使采煤机的智能化发展方向是:利用预先设置的程序和指令,使系统能够感知地下环境,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信息传送到地面控制终端,这样工作人员就不必进入地下,迅速了解具体的地下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最佳的开采方案。瓦斯灾害防治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首要条件,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排水是实现瓦斯灾害有效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要将现有的瓦斯排放监测系统应用起来,现有的监测参数还不够全面,对瓦斯抽放系统的安全保护作用不大,整体能耗大,运行效率低。为彻底突破传统条件下的限制,采用单一的控制方式,可结合泵房气体运行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计算机、自动化和智能控制技术和系统,推动无人值守气体泵房的建设与应用。智能技术的提出与应用,不仅能实现瓦斯灾害的实时、有效的监测,而且能尽可能地避免重大灾害和事故,真正实现无人值守的发展模式。智能检测系统还能适当减少人力投入,提高日常工作效率,保证设备的使用寿命。另外建立和应用煤矿智能系统的过程中,主要以检测功能作为煤矿智能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合理规划合理使用,实现了煤矿开采的智能化。其最明显的优点是开采系统具有独立的知识库,知识维护相对方便,推理也比较简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需要精确的数学模型就能实现系统的合理应用,在实际应用中煤矿智能化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现场监控和远程监控等组成。第一,在进行数据分析语言检测环节,一般都由智能模块直接构成。在应用过程中,这些模块可以有效地实时检测和分析传感器的整体状态。并利用该系统可直接将这些数据通过通信模块发送到计算机上,从而实现合理的控制;第二,在现场监控环节,主要包括cpu控制、管理控制软件等部分,这些主动技术手段在应用过程中,由于大部分都有自动监测系统的支持,所以可以直接对由模块传输的各种数据进行分类、集成和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同时实现了高效的数据记录与存储。
4结语
在煤矿工业生产中所应用的智能化技术,是结合自动化、无人化、信息化、数字化等特征,实现煤矿工业的高效有序运行。现阶段所应用的智能化技术虽然在煤矿工业生产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无法满足当前煤矿工业高效生产的运行需求,加上我国多数煤矿生产区域地质矿井条件一般,还需要在现有智能化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可靠的运行软件系统,进而实现多个子系统的高度耦合,推进煤矿工业智能化运行。
参考文献:
[1]孙磊.浅析煤矿发展趋势及ebz型掘进机的改造[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02):21.
[2]韩世杰.电气智能化在煤矿生产中应用现状分析[j].当代化工研究,(04):1-2.
智能工业安全范文篇2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大型能源;数据管理;建设规划
1引言
工业互联网在大型能源化工企业的探索研究,是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建立的工业互联网研究设计为基础,主要面向本企业内的煤化工以及盐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决策等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立足企业实际情况,全面科学部署,稳步推进的一项科研工作。近年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坚持“以煤为本、相关多元”发展战略,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对接整合煤焦、尼龙产业优势,打造了多条国内一流的特色煤基化工产业链,逐步构建起以煤焦、尼龙化工、新能源新村料为核心产业,多元支撑、协同发展的产业新体系,是中国品种最全的炼焦煤、动力煤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的尼龙化工生产基地,现有生产矿井21对,产能规模3900万吨,在建矿井2对,建设规模270万吨/年;洗煤厂12座,入洗能力4155万吨/年;煤焦化工企业6家,焦炭产能1600万吨/年;尼龙66盐、工程塑料产能亚洲第一;工业丝、帘子布产能世界第一;糖精钠、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产能全国第一。
2解决的行业问题
2.1信息集成、产业协同问题。近年来,在政策引领、支持和推动下,集团从解决现实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以安全生产为前提,以信息共享为目标,以创造价值为导向,大力建设和发展生产自动化和运营信息化,形成了趋于完善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涵盖了生产计划、物料供应、工艺改进、质量管控、能效提升等应用,在这些应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不断遇到了一些系统性问题。在国家大力推行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集团现有系统的应用封闭和信息孤岛现状,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协同共享的发展需求,亟需通过先进科学技术手段解决难题,促进集团稳步、科学、转型发展。2.2节能降耗、安全环保问题。能源化工行业面临资源消耗大、高能耗、重污染风险、生产危险等问题。2.2.1资源消耗大。能化行业体量大,原料资源消耗高。提高原料的转化率可直接减少资源消耗,是企业盈利水平的关键因素。2.2.2能源漏损大,能耗高。能化行业生产过程的物料转化与处理的每一环节,需要消耗大量电力和煤等能源。集团下属部分企业,能源数据欠缺、管理手段相对原始,无法进行有效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改,造成产品能耗偏高。2.2.3重污染风险。在物料转化过程中,生成大量废水、废气、废料等污染物,对污染物的有效管理,直接决定着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一旦发生环保事故,将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2.2.4生产安全。煤炭开采在井下进行,井下环境复杂,容易发生瓦斯聚集、塌方、透水等安全事故。一旦发生事故,井下作业人员逃生困难,容易造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3集团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规划
致力于能源化工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相关应用工业app的研发、示范及推广,项目总体目标是形成一个能化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工业智能应用的生态。通过集团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研发智能矿山、智慧能效、智慧环保,实现整体性协调管控与个性化辅助决策为一体的智慧管理系统,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提质降耗、绿色环保的目标。3.1研发一个能源化工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对设备的连接,收集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把所得到的关于设备运行及生产运营过程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工业应用闭环反馈回业务经营和生产及运营过程中,其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通过对业务经营和生产运营的优化,创造新的业务价值,甚至引发业务转型。显然,对于工业互联网,对设备的连接是基础,数据收集和分析是关键手段,而把分析所得的信息用于做出最佳化的决策,优化生产和运营是最终的目的。3.2开发五个维度的工业app应用。对煤矿、焦化、尼龙化工、盐化工、洗选等业务板块从安全、生产工艺、节能减排、环保、经营管理等方面规划开发五个维度的工业app应用,它们是智能矿山app、智慧能效系列app、智慧环保app、企业经营驾驶舱app、智慧炼焦app。3.2.1智能矿山。本应用根据集团自有特色,建立智能矿区标准规范体系,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共享智能应用,为安全生产运营管理提供空间数据和业务数据的集成与应用服务,实现集团协同调度、集中管控及科学决策。具体目标如下:①通过业务管理与监测监控系统的集成,实现采空区水量、水压、已知存水点、地质构造和断层区域、安全监测、井下人员定位、综合自动化、工业视频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功能,并支持与采掘工作面、回采工作面的关联报警功能;②实现煤矿地质、测量、水文、三量、通风、安全、机电、运营等相关数据与图形的一体化管理,实现各类专业图形统一入库、分层管理、坐标系一致性转换等,并支持多专业专题图形处理的分布式协同工作等,保证图形数据在线编辑的一致性;③实现煤矿“水、火、瓦斯、顶板”和安全生产信息的集成管理、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实现对公司安全管控流程和存在问题的智能诊断,提高矿区的安全管控水平;④对管理和技术人员而言,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对相关生产矿井的生产信息进行查询、处理、分析和决策。3.2.2智慧能效。智慧能效系统是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研发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与智能寻优导航系统,是聚整体性协调管控与个性化辅助决策为一体的管理驾驶舱,其目标是实现企业能源的智能管理以及能效提升。智慧能效系列包含智慧能源管理、锅炉智能燃烧、智能热电联供、大型电机能效管理四个应用app。智慧能源管理模块建设目标为拉动日常能源管理的可视化、能效改善的持续化,实现不同层级(公司、车间、设备)尺度、不同时间(年、月、日)尺度下的能源消耗与能源效率汇总统计,支持用户快速发现问题和改善能效分析诊断水平,实现不同层级的能效分析以及指导年度新能效目标制订,实现能源管理标准化。锅炉智能燃烧模块目标为提高流化床锅炉燃料燃烧的能源效率,建立流化床锅炉的数学模型,基于外部生产状态的变化和内部设备运行状态的变化,通过锅炉智能寻优系统,为主操提供实时操作指导,实现精准操作,提高锅炉设备运行效率。智能热电联供模块建设目标为实时优化自备电厂供热和供电的经济运行策略,建立根据蒸汽不平衡度以及管网压力变化速度,及时发出锅炉负荷调整以及调整量的指令,建立热电网络的智能调度策略系统,实现热电经济运行。3.2.3智慧环保。智慧环保建设目标为建立“动态立体感知、智能信息应用、智能决策应用”为一体的智能环保监控平台,对全厂污染物排放进行统一平台监控、数据分析与决策处理。基于gis信息系统,对厂区内排放点、厂区以及园区三级监测点的环境以及污染物水平实现“一张图”可视化监测。根据监测报警阈值将超标数据第一时间予以报警,将在线报警中的超标情况,根据监测点归属、监测点类型与级别,通过短信以及微信发送给相关人员。建立环保指标与各影响因素的关联模型,优化环保设施运行。3.2.4智慧炼焦。焦炭竞争市场日趋激烈,降低生产成本与保证焦炭质量指标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焦炭生产中配合煤成本占生产成本的70%~80%,优化配煤方案降,低配煤成本对焦化企业降本意义重大。为实现降本目标,配煤方案需要做到“科学配比、经济配比、精准配比”。因此,基于大量生产数据分析,并提供合理可靠的煤焦质量预测模型,实现成本和质量方面的综合寻优系统对于焦化企业十分关键。煤焦质量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焦炭生产端到端的全流程管控,对配煤关键步骤提供适用于特殊场景的优化模型,并在焦炭质量指标出现偏差时提供过程追溯与辅助决策的闭环管理方案。3.3企业经营驾驶舱。平煤神马集团是中国品种最全的炼焦煤、动力煤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的尼龙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各个产业间形成以物料流动为基础的产业上下游关系,例如原煤—炼焦—煤焦油—粗苯—精苯—尼龙66盐—工业丝—尼龙切片。上下游之间属于不同产业群,在管理上互相独立,生产信息互相不透明。企业管理者难以根据上下游产品市场情况以及生产装置运行负荷,及时调整生产计划,造成库存过多或者不足等。企业经营驾驶舱系统目标为实现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统一数据管理,直接连接集团与下属公司的生产执行系统、财务信息系统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集团内各公司人、财、物、产、供、销数据的统一管理、统一分析、统一显示。将云平台上的数据汇总加工成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类关键绩效指标,例如人力资源、财务、环保、安全、产能、质量、设备利用率,建立集团大数据分析系统,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保证集团内上下游资源协同。
智能工业安全范文篇3
关键词:人工智能;电气自动化;自动化控制
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专业是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而得以向精细化发展延伸的专门技术学科,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该专门技术被逐渐广泛应用在多个工业领域,替代传统人工智能实现工业应用和日常操作,其技术优势也极为明显,能够极大的有效节省企业人力资源,并且有效节约生产成本。
1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的优势
人工智能管理技术也就是基于其他计算机科学技术逐步发展形成起来的独立一门学科和综合技术,实际上就是在各种计算机技术平台上通过模拟的对人的全部大脑进行展开的对图像和处理数据的进行智能化逻辑分析和综合处理,人工智能最大的优势就是说它能够针对人类信息进行加以实时收集和分析处理,从而完全替代了对人类进行展开式的海量数据计算。人工智能控制技术主要运用在汽车电气中的自动控制里,大致可以集中在3个主要层面的技术应用,依次分别是模糊控制、运作管理效率以及专家系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投入,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能够得以有效节约,从而大大提升了生产工作效率,避免人工误差的情况出现,提升生产控制的工作确切性。
2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在电气工业自动化技术中的重要应用
2.1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操作过程中的应用
在这种传统的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技术工作处理过程中,电气设备的所有操作处理工作都可能是经常需要由专业工作人员自己来负责开展的,但是在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控制发展过程中就在引进了一种人工自动智能控制技术之后,工作人员只是仅需要自行设置一些相关的控制参数,电气设备就可以能够自动正常运行,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将由于非人为因素而导致企业发生电气事故的概率降低了,确保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当中能够安全运行、稳定运行,并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
2.2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控制过程中的应用
在我国企业现阶段的研发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通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在一个电气自动化技术控制工作过程中正当应用这种人工自动智能控制技术时,这样能够使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工作的运动精准度得到有效的提升,对于提高电气设备的控制性能也可以有一定的帮助改善故障作用,从而有效的降低发生电气故障的发生机率。
2.3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
在现代电气设备日常运作管理过程中引进了现代人工智能管理技术之后,计算机人员取代了大部分的专业工作人员,在电气设备日常运行管理过程中电气企业不再需要额外投入少量的技术人力负责设备监管中的工作人员即可。
2.4人工智能技术在故障诊断过程中的应用
通常这种情况下,在一些电气设备的日常运行管理过程中,对其性能进行任何故障出现问题的分析判断时,通常都认为是需要借助专业工作人员的专业工作实践经验,除此之外,就是还需要由专业工作人员对这些电气设备开展全面的故障检查工作,从而对电气设备的任何故障才能进行准确的分析判定。然而在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过程控制系统技术中,也在应用了一些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之后,通过充分利用目前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系统中的专家系统以及网络等技术功能对一个设备本身进行故障检查,从而对一个设备目前是否已经出现日常故障情况进行准确的诊断判定,并可以确定诊断出目前设备的日常故障出现类型,同时可以提出一些有利于针对性的故障解决对策措施,在极大的的程度事实上将目前设备的日常故障检查诊断出现时间以及设备维修处理时间等都进行了大大缩短。
3电气自动化控制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思路分析
简单的介绍人工智能监控技术和应用,分析过中国电气自动化技术过程控制中心在人工智能监控技术广泛应用的几大优势之后,围绕着监控技术理论应用产业发展新的思路以下合理性的观点一并展开技术理论应用分析。
3.1在电气自动化设备里的应用分析
整个工业设备电气化和工业自动化设备系统对于设备的开发设计以及运用,重在一个全程,因为整个工业电气化系统设备由于系统自身以及设备部件构造繁杂,因此就需要在整个设备设计运用过程里牵涉到诸多工业相关基础学科和工业技术应用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因此这就直接要求一个设备设计操作者其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都必须要比较高。想要更好的的体现和突出传统企业使用电气人工智能自动化设备的信息管理技术水准,人工智能设备相关信息技术运用,应该对于能够将其智能和可实现性的技术应用形式,透过使其能够直接运用智能程序语言进行编写等多种智能技术形式。
3.2在电气控制过程中运用分析
电气控制技术属于现代电气自动化技术企业营运管理环节里的一项核心技术,能够在实际运营中有效让电气自动化后的操作功能得以有效实现,能够较为有效的舒缓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劳动强度,与此同时较大的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以并减少实际进行营运的人力成本。关于在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领域里,如今对于人工智能控制技术其实际运用,大致可以集中于除了神经网络,一定程度的智能控制和模糊处理系统控制之外,还有专家系统的智能创建等几个层面。
3.3常规操作中的应用分析
电气设备维修服务行业和每个时代人们的实际日常生活服务工作密切关联相连,实际日常生活电气维修操作中会不小心造成的各种财产安全事故和个人财产损失风险,最终极有可能还会造成广大电气维修使用者的安全以及财产健康受到严重危及。透过各种新型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深入运用,能够较好的有效的地改进日常应用电气系统操作的复杂处理程序环境,使得繁杂的日常电气操作中的处理程序流程最后可以直接转给电气系统以通过流程自动化将之通过处理程序完成,与此同时也由于我们能够有效的的降低因为日常电气操作过程中的技术人员位置变动等而出现的频繁的错误操作所致的各种技术风险性安全隐患问题,从而大大提高电气系统其自身具有的的综合应用性能以及运转的实际工作效率和日常运行中的稳定性。
3.4在事故和故障诊断里的应用分析
在施工事故和设备故障检测诊断里其中的应用最有效,这主要是因为采用电气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系统工作过程产生设备故障等各种问题的发生概率最高,假若用户出现这些问题没有及时进行诊断,就可能会直接让控制设备本身出现全面性的损坏,如此就会形成较大量的经济损失。而在近年人工智能监控技术被广泛应用之后,能够可以透过监控系统自动的来加以进行实时的的监控各种设备,假若有什么故障性的问题或者真的是具有风险性就则是会自动的来加以进行判断,假若只是属于自动检护维修服务范畴则是能够自动进行维修,而不只是属于自动检修维护服务范畴里则能够自动的在报警之后,能够让较为专业的设备维修管理人员即时展开日常维修维护工作,如此一来能够较为有效的帮助提升各种设备其中的安全性、稳定性,同时也因此能够较易将企业整体效益能够实现较为全方位的的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是一种新型现代化信息技术,而现如今使用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快速发展也将人工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推到了新的产业发展应用平台,让其有更为广阔的产业发展应用空间。通过上文不难看出电气自动化的相关控制离不开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各领域电气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中。
参考文献:
[1]唐振宁.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思路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9(17):138.
[2]吕颖利.论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j].湖北农机化,2019(11):38.
[3]何金勇.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思路探索[j].内燃机与配件,2019(09):208-209.
[4]罗海英.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思路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9,20(05):68-69.
智能工业安全范文篇4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目标;任务;重点布局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据工信部数据,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将超过16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9.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收入7.2亿元,同比增长15.4%。新年伊始,我国各地两会陆续召开,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出炉,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区块链、数字经济等关键词频繁出现,各项重点任务相继提出,进一步呈现出以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闵三角和以西安、成都、武汉等为龙头的中西部地区各具特色集群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1环渤海区域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能力
北京。围绕5g、半导体、车联网、区块链等领域,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开展战略协作和联合攻关,加快底层技术和通用技术突破。围绕量子、光电等领域,推动设立科学研究基金、颠覆性技术创新基金,超前谋划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国际前沿技术研究。紧抓价值链调整机遇,实施制造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计划。以通用芯片、特色芯片制造为基础,以装备为依托,以设计为龙头,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链创新生态。稳步推进5g网络建设,落实产业行动方案。推进以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为重点行业场景应用。推出“ai 医疗”“ai 政务”等一批应用场景,建设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天津。深入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专项,加快建设滨海新区科大讯飞北方“声谷”项目。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北京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建设。打造国家基础软件创新中心。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行动,做强软件、集成电路等高端产业集群,培育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区块链、5g等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突破100个,力争企业上云突破6000家。实施“互联网 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示范等工程。山东。培育数字产业生态,支持浪潮集团打造中国“算谷”。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建设海尔、浪潮两个部级“双跨”平台,争创国家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布局“新基建”,2020年内新开通5g基站4万个,建设省级区块链产业园区,加速在金融科技、电子政务等领域的场景应用。实施数字经济园区建设突破行动,支持建设50个省级数字经济园区。深入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培育轨道交通、动力装备、智能家电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布局8k超高清视频产业建设。打造医养结合示范省,实施“互联网 医疗健康”,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全力推进企业“上云用云”。河北。聚焦信息技术产业等主攻方向,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推进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数字河北建设,加快布局5g基站、物联网、ipv6等新型基础设施,促进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制定实施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加快雄安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辽宁。以智能制造等为主攻方向,布局建设一批国内顶尖的研发中心和制造业中心,谋划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一批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发展,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入推进100个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务试点示范项目,促进工业2.0、工业3.0、工业4.0并联融合发展。
2长三角3省1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培育思路清晰
上海。全面实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功能型研发转化平台。大力培育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创新基地、嘉定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市西软件信息园、闵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西岸智慧谷等重要产业载体。推进5g网络市域全覆盖,建成有线无线双千兆宽带城市。基本建成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大数据资源平台,完善“城市大脑”架构。加快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应用,实施智慧城市场景开放计划。加强网络安全保障,推动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创新。江苏。聚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物联网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大力发展“5g 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转变。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快5g通信网络和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浙江。培育发展数字安防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强集成电路、软件业,加快推进软件名城建设。超前布局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下一代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快绍兴部级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谋划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力争在役工业机器人累计突破10万台。加快推进“1 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连接5000万台工业设备,服务10万家以上工业企业。全力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大力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培育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改造。全面实施城市大脑、电子发票、移动支付之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5g基站5万个,实现县城以上全覆盖。安徽。大力推进国家实验室争创。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建成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一期工程。超前布局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等产业,加快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化步伐。加快建设合肥先进计算中心、未来技术综合研究基地、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推进合肥先进光源实验研究设施等预研。加快建设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国声谷”入园企业超千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创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0个,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6000台。
3广东及福建加快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
广东。着力提升制造业能级和水平,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做强做优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加快建设湛江巴斯夫、深圳华星光电11代线等项目。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力争推动40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稳步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年内新建5g基站4.8万个,力争实现地级以上市5g网络覆盖、基本实现珠三角中心城区连续覆盖。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试验区建设,完善4k/8k产业生态体系。支持云浮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智能传感、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区块链产业集聚区。福建。在数字产业、先进制造等领域,培育壮大新的主导产业,打造更多千亿级、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工业互联网“十百千万”工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深化数字福建建设,高起点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区块链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专项行动,加快5g商用步伐,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4以西安、武汉、成都等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
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陕西。依托工业互联网拓展“智能 ”,加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领域攻关。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应用推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20户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加快建设咸阳新型显示产业园、汉中航空智慧新城,积极培育规模优势明显、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西安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区,推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促进信息、软件、物联网、供应链等行业加快发展,支持西安、渭南供应链创新应用试点。实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卫星应用等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四川。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商用步伐,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基地。支持成都市以建设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和世界软件名城为目标,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网络6大重点领域,明确第三代半导体、网络视听、5g等18个主攻方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重庆。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发展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装备产品,推动机器人放量生产和数控机床提档升级。巩固提升“芯屏器核网”(芯片、液晶面板、智能终端、核心零部件、物联网)全产业链,打造万亿级智能产业集群。建设“云联数算用”(数字重庆云平台、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智能中枢核心能力平台、智能化应用场景)要素集群,集中力量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湖北。加快国家存储器基地二期、天马g6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依托3个部级创新中心,重点突破中高端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支持武汉打造全球智能终端高地。加快培育壮大以“芯屏端网”为重点的世界级产业集群。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通信和智能网联汽车等细分领域,培植一批龙头企业,集聚更多第二总部和独角兽企业。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通用技术引领带动。启动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促进汽车等重点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产业生态,加快ipv6规模化改造和5g商业应用。湖南。提升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规模和水平。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鼓励传统产业拓展“智能 ”,创建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车间,推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在人工智能、区块链、5g与大数据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打造以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为目标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5结语
智能工业安全范文篇5
一、主要任务
(一)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5g商用。优化5g基站布局,推进通信设施及挂高资源共建共享,逐步提升室内分布系统建设规模,到2023年建成5g基站1600个,实现全区5g网络连续覆盖,并向乡镇、农村延伸覆盖。搭建5g示范网络,5g高清/超高清广播覆盖网、有线无线融合高清/超高清传输网、基于700m的5g物联网等精品网络,实现重点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等行业应用密集地区连续覆盖。搭建5g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认证实验室,开展产品认证、应用测试、试验外场、网络性能监测、产业监测分析等。搭建5g创新应用平台,推动5g产业与垂直行业融合发展,形成一批5g 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城市管理等智能化提升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加快培育产业聚集度高、智能化水平高的智慧产业集群,到2023年,形成2个在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场景应用等方面具有5g深度应用的5g 产业园。〔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发展改革局、中国电信区分公司、中国移动区分公司、中国联通区分公司、中国广电网络区分公司、中国铁塔市分公司办事处、各镇街园区〕
2.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强化新建数据中心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维,进一步降低能耗,提升新建数据中心绿色发展水平。优化存量数据中心,重点针对老旧数据中心开展节能与绿色化改造工程,加快数据中心节能技改和用能结构调整。支持pue值低于1.3、上架率高于65%的数据中心建设项目,上架率达到60%以上的可申请扩建。优化提升市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加快推动数据湖数据中心规划建设,到2023年打造300pb存储计算中心。〔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局、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国电信区分公司、中国移动区分公司、中国联通区分公司、中国广电网络区分公司、中国铁塔市分公司办事处、各镇街园区〕
3.加快推广应用工业互联网。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行动,面向轴承及保持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制造、钢管四大产业,打造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app,推动大中小微企业深度应用,鼓励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到2023年,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以上。深化两化融合、企业上云专项行动,到2023年,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达到6家左右,全区上云企业达到3000家左右。积极推广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数字 制造新模式,培育一批示范企业、项目。〔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各镇街园区〕
4.完善升级物联网。建立nb-iot(窄带物联网)、4g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系统。nb-iot网络实现主城区普遍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有序推进工业、农业、旅游、交通、能源、物流、家居等领域示范应用工程,到2023年打造1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智慧物联平台。〔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国电信区分公司、中国移动区分公司、中国联通区分公司、中国广电网络区分公司、中国铁塔市分公司办事处、各镇街园区〕
5.加快普及应用人工智能。到2023年推动人工智能与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广应用一批智能辅助驾驶客车、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家居、高端遥感应用、智能穿戴等新技术。到2023年,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000万元。〔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科技局、各镇街园区〕
(二)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1.推进充电桩和加氢站建设。推动城区及所有镇驻地的住宅小区周边停车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到2023年充电服务示范小区达到2个以上。推动公共停车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运河博物馆、腾龙广场等充电项目,到2023年公共停车场充电桩占车位比不低于15%。推动公交、环卫、物流、通勤等企业专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企业运营需求。新建公用充电桩一律接入全省充电基础设施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车桩互联、便捷充电。到2023年,全区各类充电桩保有量达900个以上,基本建成布局合理、智能高效的充电保障体系。〔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行政执法局、区公安局、区交通运输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各镇街园区〕
2.加快构建坚强智能电网。围绕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加快构建坚强骨干网架,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深化先进信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能源技术融合应用,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配电自动化和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接纳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并网,支持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服务网络建设,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围绕供冷供热、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等领域,推进电能替代,打造一批有特色、可推广的精品示范项目。〔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3.大力发展城际高速铁路。构建高速铁路交通网络。加快郑济高铁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雄商高铁,配合市推进邯长高铁规划设计,打造区域性高铁枢纽城市。配合市研究启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1.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主动对接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展规划,优化布局,在我区重点疾病领域建设区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创建省、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奠定坚实基础.聚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能源等可能发生革命性破的方向,超前谋划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构建形成重大技基础设施集群.〔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卫计局、区发展改革局、各镇街园区〕
2.建设新型研发创新平台。加强与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建设10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融入“1+30+n”省创新体系建设。到2023年,全区新型研发机构超过2家。加强与齐鲁工业大学(省科学院)、大学等共建合作,吸引更多高校、科研院所来我区建立合作机构。〔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局、区教育体育局、各镇街园区〕
二、打造应用场景
(一)“智慧 产业”
1.智慧工厂。聚焦轴承及保持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制造、钢管四大产业,开展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示范建设,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及装备深度应用,打造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管理、运维等全流程智造体系。培育推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远程运维服务、众创众包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加快制造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动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建设智慧工厂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实施“智安化工”工程,支持化工企业机械化换人、智能化二道门等智慧化管理措施。〔责任单位:区エ业和信息化局、区发展改革局、区应急管理局、各镇街园区〕
2.智慧农业。推广农业物联网、智能设施、北斗导航、智能追溯监管、数字公共服务等应用,提升农业生产实时监控、精准管理、远程控制和智能决策水平。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电商快递服务农产品出村示范行动,完善农村物流系统,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包装、运销各环节数字化改造提升。着力打造以特色粮经、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林特产品等五大特色产业为基础的智慧农业应用基地。〔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区发展改革局、区委网信办、各镇街园区〕
3.智慧文旅。积极探索开展文旅融合数字经济创新实践,推动人工智能、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在旅游领域渗透应用。加快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建设,探索群众文化活动线上线下一起办,提升传统文化活动吸引力、感染力。〔责任单位:区文化和旅游局〕
(二)“智慧 民生”
1.智慧教育。完善智慧教育发展环境,建设高速安全的教育城域网,推进5g校园网络环境建设。建设区智慧教育平台,进一步扩充区平台资源服务内容,完善平台各项应用基础信息建设、教学助手、资源上传、师生学习空间、人人通app、活动广场、名师工作室、教研等应用的建设。建设数字校园和智慧教室,强化云终端设施配备,优化学校管理服务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高标准完成“省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责任单位:区教育体育局〕
2.智慧医疗。构建完善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快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持续改造医疗机构开展电子健康卡应用环境,逐步提升患者持电子健康卡就诊体验满意度。〔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
3.智慧交通。建设智慧交通出行服务平台,加快交通运输数据资源整合、开发应用,提供运行状态査询、出行路线规划定制交通等智能服务。建设智慧交通综合管理平台,提升交通疏导、应急救援、车辆引导等可视化管理能力,实现“两客一危”智能化主动预防。推进交通运输便民服务应用,推出学驾考一体化服务平台,推行公共交通一卡通用、无缝换乘。开展智慧运输示范,鼓励发展互联网 车货匹配、无车承运人等新业态新模式,引导建设“货运一单制、信息一网通”电商、物流运作体系。〔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区财政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公安局〕
(三)“智慧 服务”
1.智慧城市。以创建“全国新型智慧城市标杆”为目标,构建智慧“城市大脑”,打造集城市运行监测、精细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运营智慧中心,完善智能感知、预警、决策和调控体系,实现社会治理关键领域一站式决策指挥。优化提升“智慧”、“爱分厅”app建设应用,推进便民服务资源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互联互通,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加快智能楼宇、智能水电、智能安防等技术综合应用,推动智慧社区建设,到2023年,实现数字社区服务模式主城区全面覆盖,并向乡镇和村居进行延伸,努力争创全省智慧社区建设样本。〔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中国电信区分公司、中国移动区分公司、中国联通区分公司、中国广电网络区分公司、中国铁塔市分公司办事处、各镇街园区〕
2.智慧政务。依托数字建设、市政务服务平台,围绕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结合我区实际,推动企业开办等高频事项极简办、集成办、全域办。利用数据共享、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行无感审批,实现事项找人的主动服务,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积极开展“数聚赋能”行动,加快基础库、主题库建设,推动数据共享开放,打造20个左右数据应用典型案例。推进政务服务的线上线下融合,提升“爱分厅”app掌上服务。〔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局、区行政审批局、各镇街园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协同推进。按照全市部署建立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机制,结合我区实际,突出优势特色,制定具体细化的实施方案。各重点领域成立工作专班,加强工作力量。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多措并举、高效有力的推进机制。〔责任单位:区直有关部门,各镇街园区〕
(二)强化项目实施。坚持“项目为王”的理念,围绕“新基建”发展重点和推进方向,深入谋划实施一批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项目,建立新基建重点项目库,根据建设需求和推进情况,滚动更新项目库。将新基建项目推动情况列入督导考核重要内容,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制度,定期调度项目进展,发现存在问题,找准梗阻部位,通报实施情况。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破解瓶颈制约,提高配置效率,为项目建设提供重要支撑。要优先确定当前急需项目,优先集中资源重点支持,尽快形成示范引领效应。〔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财政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三)强化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政策资金支持,落实好区政府自筹资金。强化政银企保合作,用好用足国家、省、市和我区出台的一系列金融财税、降低成本、援企稳岗等政策。公益性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经营性项目以市场化推进为主,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定期向社会推介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包,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财政局、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各镇街园区〕
(四)强化人才引进培育。建立健全与新基建相适应的人才发现、引进、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依托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人才联络站”“毕业生就业服务站”等平台与高校密切配合,推广“政策找人”“无形认证”等便捷化政策落实机制,做好各项惠才政策的落地,为我区新基建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创新新基建人才服务机制工作。加强新基建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强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培养。鼓励建立人才实训基地,培育产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科技局、区教育体育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发展改革局〕
智能工业安全范文篇6
关键词:创新设计;电子信息产品;智能制造;创新模式
0引言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而且其产生的污染也很少,典型的比如智能手机等市场热销的产品。现如今电子信息产业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我国企业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研究,市场环境以及客户的需求尤为重要。一场新工业革命正在酝酿,这次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大数据、智能制造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它正在转变人们生活方式。现阶段,人们大多还是使用石油化石这类能源进行生产制造,各国也都使用更为环保的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等。过去的制造技术又被称为消减式制造,这样的制造方式难免造成大量原料以及人力的浪费。随着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制造系统的各个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智能系统可以有效地把各种人群数据进行收集,方便快捷,且消耗成本很低,由智能系统对数据展开整理分析,可以让制造生产更为高效。
1创新设计的定义和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
创新设计是人们生活质量提升之后,对精神方面的需要变得更多。随着精神生活的发展,产生了很多的设计活动。21世纪,世界各地的科学技术开始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可以预见一场新的科技革新正在积蓄力量。创新设计具体来说是对传统以及现代设计的继承和发扬,具有智能、绿色等特点,建立在如今发达的信息科技、文化以及服务上。我国的智能制造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经过几十年的稳定发展,现如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有了一些突出的成果。在21世纪,我国的智能制造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诸多关键项目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感知以及控制技术等。虽然我国的智能制造行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过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智能制造技术的相关理论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正是因为基本的研究跟不上实际高速发展的技术,导致无法有效吸收先进的技术。当前我国智能制造的主要零件大多还是依赖于进口。
2智能制造的标准以及意见
我国已经了大量关于智能制造相关的标准指导。根据相关的调查可以发现,我国非常重视智能制造,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让我国智能制造更加标准和规范。2016年,我国已经建立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推进组等,目的是建立相关的标准化制度,促进智能制造的高效发展。不仅如此,我国的专业还不断地在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工作中汲取经验,并且给出意见。我国智能制造相关的标准有安全标准、管理标准和检测评价标准等,下面对这些智能制造标准展开论述。
2.1安全标准
安全标准的主要内容是功能以及信息这两方面的安全性。其中,功能安全标准的目的是保障在危险发生时,安全系统能够有效发挥作用,这样就可以防止设备故障导致人员伤害;另外的信息安全标准的目的是保障信息系统不会因为各种攻击而被破坏,导致信息泄露等,具体来说,主要由软件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等几个部分组成。
2.2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主要由信息安全以及量化融合管理构成。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是结合各行各业智能制造的特点,并且重视制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从而制定出相关的智能制造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另外,量化融合管理的作用是让有关企业据此制定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这样可以让企业持续地开展竞争。
2.3服务和管理标准
服务和管理标准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工业软件开发、外包等的服务流程,还包括针对工业云服务的服务质量以及采购等标准。除此之外,还涉及工业软件质量的度量等这些质量标准以及管理标准。
3创新设计的电子信息产品智能制造创新模式分析
3.1康泰集团的智能制造创新模式
现如今,世界已经步入了工业改革的浪潮当中,科技的发展给制造业带来的提升难以估量。在这样的趋势下,很多国家开始有意识地把智能服务加入制造业中。我国也不断地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电子信息产品智能制造的模式展开创新,比如我国的康泰集团在建材行业当中形成了自身的创新发展道路。工业4.0的关键主题是智能工厂、智能生产以及智能物流。康泰集团已经开始大力进行智能制造,首先在工厂方面,该企业已经拥有自己的智能制造系统和仓储系统等,可以让康泰的智能制造朝着规模化、规范化等方向有效发展;其次,在生产方面,康泰集团将我国提出的创新发展作为实践的方针,不断开拓创新。在智能化的推动下,我国不少企业的制造方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比起以前的人工方式,其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3.2小米电子信息产品智能制造创新模式分析
小米是我国知名的智能产品品牌,其旗下的小米手机获得了非常大的关注度。小米模式其实是软件、硬件以及互联网服务共同发展的产物,下面从创新设计的角度对小米模式展开分析。从创新设计的五大构成要素展开分析,小米手机的生产集合了世界各种优秀手机的配件,并且通过富士康等专业的转配厂商进行手机组装。因此,行业认为小米模式的关键在于营销方法的高超以及市场定位的精准。不过小米公司缺乏自身的核心技术,小米公司的设计负责人刘德认为小米手机的设计是比较中庸的。真正吸引人的手机应该拥有时尚的外形、不错的配置和知名品牌等,小米手机则使这些要求达到平衡点。对小米模式的创新设计特点展开分析,小米产品的零配件由富士康生产,该企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比较高,这虽然拥有一定的优势,但也暴露了小米公司缺乏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不过小米公司还涉及多方面的智能产品的生产。小米公司产品的包装都是十分安全环保的,其材料可完全被降解。新的小米手机包装都是再生材料制造的,充分体现了其绿色环保的理念。小米公司根据用户的各种喜好需要设计出符合用户需要的智能产品。小米系统设计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体系,更加贴合国民的使用习惯。小米公司的零件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优秀配件,不仅如此,小米公司还展开了全球化的产品营销。小米模式的产品不管是外形还是研发,以及制造观念都是统一和谐的,这一点从小米产品包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可以看出。小米产品的运营虽然通过饥饿营销取得很大成果,不过也会导致一段时间内容易引发消费矛盾。
3.3华为电子信息产品智能制造创新模式分析
华为公司十分重视通信设备的销售,在2010年美国最具创新力的企业排名中高居世界第五。华为公司刚刚建立的时候就不断追求技术创新,重视自身的技术研发。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华为十分超前的意识到现如今的电信行业要更加注重客户的需要,而现阶段的技术其实已经超越了人们的需求,因此,新技术已经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同。华为公司虽然有着不错的技术底蕴,但因为定位不够准确,早些年不断亏损,后来华为公司不断探索,终于形成了独属于自身的华为模式。对华为模式的创新设计特点展开分析,华为的产品智能生产制造一直都是位列前茅的,比如华为的产品生产完全依靠自身技术完成,其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厂,通过全自动智能化设备进行生产,保证了华为产品的量产速度。华为公司一直都重视绿色发展,具体来说,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源利用率。不仅如此,对于内部,华为也不断展开绿色技术的研发,这对于社会的持续发展有着很大的意义。不过华为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手机等终端产品,这也导致其在绿色方面的发展不足。另外,华为公司虽然在产品方面的发展较晚,但通过这些年来的努力,其产品的外形以及用户体现等都获得了不小的进步,其华为系统重视客户的体验,获得了大量的好评,不过在个性定制方面还显得不足。
4结论
总而言之,面向创新设计的电子信息产品智能制造创新模式让现在的生产制造变得更为高效,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社会的有效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发展存在不少风险,这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今,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们对于精神个性方面的追求愈发强烈,这也推动了个性定制产品模式的发展。对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展开深入分析可以得知,我国现在很需要对制造业进行改革,让其朝着创新设计的方向发展,以可以更好地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得到长足的发展,(下转184页)从而增强我国的硬实力。
参考文献:
[1]吴玉峰,范洪辉.理工科高校电子设计与工程应用创新实践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4):223-226.
[2]20182“博思杯”电器电子产业绿色创新发展设计大赛征文启事[j].家电科技,2018(4):51.
智能工业安全范文篇7
关键词:工业4.0,互联网 ,智慧实验室
1什么是工业
“互联网 制造”就是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美国叫“工业互联网”,我国叫“中国制造2025”,这三者本质内容是一致的,都指向一个核心,就是智能制造。工业4.0的特征包括互联、数据、集成、创新和转型。技术支柱包括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
2什么是智慧实验室
智慧实验室是指在一个实验室的范围内将多个物品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图形显示技术等将其功能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立一个由实验室管理中心、信息通信服务以及实验室智能化系统组成的“三合一”智慧实验室集成系统。基于工业4.0的智慧实验室是在现有的实验室基础上,辅以物联网技术和智慧化设备构建起来的,实现了开放共享深入教学需求、即插即用系统极速部署、移动互联打破时空束缚、全面管控舒适高效安全的智慧化实验服务平台。在智慧实验室系统的构建过程中,注重软件管理系统与硬件管理系统的合理配置,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全面感知不同的教学资源,获得互动、共享、协作的实验学习和科研工作环境。
3如何构建工业
4.0下的智慧实验室构建工业4.0下的智慧实验室方案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软件技术包括工业物联网、工业大数据、云计算平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用以实现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实验室预约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安全防护系统的构建;硬件技术包括工业机器人、传感器、rfid等,用以实现实验室智能卡rfid、实验室智能门禁终端、实验室摄像头终端、实验室环境监测系统、实验室报警系统、实验室远程控电系统的构建。智慧实验室架构图如图1所示。通过物联网集成实验室内各个智能硬件终端、通信设施等,同时运用云计算等技术构成一个智能网络共享平台。通过这个智能网络平台,使人与人、人与实验设备、实验设备与实验设备、以及实验室开放服务与学生服务之间,能够形成一个互联,从而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到端的高度集成。3.1实验室管理软件系统。实验室软件系统用以实现实验教学管理,教师可进入实验室预约管理系统,科学设置上课时间、上课地点,排课方式灵活,摆脱时间束缚。系统可对教师预约、学生预约、管理员审批等进行科学管理。在实验课进行时间段内,通过实验室门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考勤管理,非上课时间段内,没有预约师生则无法完成考勤与开门动作。同时系统可根据实验课程,完成实验课程管理与实验项目管理。实验课程的学时分配、学分制管理,实验必做项目和选做项目的分配与管理,学生实验后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数据等,都通过该系统完成。我校使用的极域电子课堂,对课堂管理包括实时监控、远程命令、学生策略,课堂互动包括分件分发、文件提交等,可方便的完成实验教学的系统管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依托校园网络,以高校实验室建设、实验预约、实验总结、实验通知、实验门禁、实验监控以及设备仪器等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如图2所示。3.2实验室管理硬件系统。实验室管理硬件系统主要用以实现实验室远程控电管理、门禁、安全防护、实验室照明通电、实验台通电、智能光感窗帘、投影仪、摄像头、教师机通电等,都由系统远程智能控制。主要采用了各类传感器、rfid、嵌入式等硬件技术。教师通过刷卡可完成实验室照明、投影仪、教师机的取电,学生刷卡可完成所分配的实验台通电,包括实验设备取电等。实验室环境监测系统用于构建智慧实验室环境,通过采集窗帘上的传感器数据、室内照明光传感器数据,感知环境光照强度,自动调节窗帘的开关与室内光照亮度;通过实时采集室内的温、湿度传感器、pm2.5检测器的数据,自动控制空调等相关设备的运行,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实验室安全防护系统配套有摄像头终端、烟雾报警传感器等设备,完成智慧实验室内影像的实时采集;智能门禁终端采用目前已经非常成熟的rfid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可对实验室进出人员实施有效控制,避免非法入侵,对非法卡、门磁异常等情况实时上传系统并关闭门锁,具有较好的通信功能和报警功能,可靠性和稳定性极好。
4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最基本要求就是实践应用能力强,所学课程均配有相当多学时的实验内容,通常情况下,该专业的学生实验、实训类课程学时占总授课学时的50%左右,可见对于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智慧实验室建设亟待解决。而基于工业4.0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智慧实验室的构建,可以很好的解决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传统人工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资源分配耗时又低效的难题,使高校的实验室管理更为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很好的实现了以人为本,这也是工业4.0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关键支撑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5.
[2]贾维丁.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智慧实验室构建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
[3]赖程鹏.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实验室的研究与设计.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高永清,商丹.基于zigbee智慧实验室系统的设计[j].电视技术,2015,39(08).
[5]林燕奎,熊贝贝,等.现代智慧实验室的设计和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06).
智能工业安全范文篇8
〖关键词〗智能建筑标准设计规范变送器执行器
智能建筑最近几年在我国发展很快。许多公共设施,高层建筑,甚至住宅小区都要求智能化,智能建筑热就要到来或已经到来。任何新事物刚一出现人们都有一个认识过程,一旦被人们认识了,很快就会引起一股热潮,但有热就会有冷,当热过了头的时候就要适当冷一点,否则会象人一样热过了头就会生病。
一、我国智能建筑概况
我国智能建筑开始于80年后期与90年代初,1991年曾派人去当时瑞士能德公司(后改名为兰吉尔公司,是西门子楼字科技之金属公司,其楼字自控系统s600品牌为兰吉尔·驷法)进行了技术培训与学习。随后便与该公司联合在国内推广楼字自动化系统(bas)。
1991年开始,我国建成不少智能建筑,但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已建成的智能建筑有70%以上运行不正常,上述比例是否正确没有去分析过,但根据工作中接触的情况看,至今见到的运行正常,真正达到智能建筑标准的确实为数不多。造成投资浪费现象惊人。国家已经发现了再这样下去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因此成立了智能建筑专家委员会,开始着手编制有关标准与设计规定,对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进行资质审定工作。
智能建筑运行不正常,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最严重的是系统处于停运状态,这种项目大都建于90年代初期,通过商订货,调试,验收及培训工作不完善,后期服务无法保证,出现问题找不到原订货商,找到了费用也很高;另一种情况是系统仍在运行,但只能进行显示与手动控制,这种情况比较多,部分自动控制能正常投入的项目不太多,达到自动控制全部投入运行,实现经济运行的工程确实不多,只有在近几年来人们注意了对供货商或商资质的审查,并对设计、调试、验收、培训及后期服务在合同中都作了明确规定之后,情况大有好转。
造成大量智能建筑不能正常运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对智能建筑定义认识不正确,有些是设计上的原因,有些是供货商的原因,有些是施工单位的原因。需要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经验,不断改进。
由于人们对智能建筑的定义认识不正确应该是实际上也不是的智能建筑也称为智能建筑去宣传到现场参观以后,当然就会对智能建筑产生误解这不仅有损于智能建筑,当然就会对智能建筑运行情况发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调查形成误导。
电气施工图设计不完善也是智能建筑不能正常投入运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智能建筑中所涉及到的办公自动化系绞(o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与楼宇自动化系线(bas)都是当前世界上的先进技术,设计单位很难一下掌握,熟悉起来要有一个过程,设计单位对选用系统不熟悉,施工图设计就相当困难,对每个系绞应包括那些内容,人家都有分歧,因此3a之后,又出现5a,把本来己经包括在楼宇自动化系统(bas)中的消防自动化系统(fas)与保安自动化系统(sas)单独分出来。在国外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当然应包括消防自动化系统(sas)与保安自动化系统(fas)。国内由于消防部门的要求,消防自动化系统(sas)要单独设计,否则有关部门无法审批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与通信自动化系统(cas)也要求由设计单位来完成设计。这两个系统施工图设计与产品的关系比较密切,各个厂家的产品在网结结构、产品功能及价格上判别也比较,施工图设计如果定了某一家产品,随着建设周期的拖延,资金的变化等原因,很难按设计图纸进行订货,订货一旦有变化,设计就要变化,所以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与通信自动化系统(cas)施工图设计只能作到综合布线,并提出一个概算,由于设计上认识的不统一,加上一个工程设备订货往往变化多次,这也是造成智能建筑不能正常运行,影响基本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正常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
供货商及其产品质量也是影响智能建筑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运行不正常,不能发挥其经济效益,造成投资浪费大都指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因为楼宁自动化系统(bas)运行不正常往往是无法保证自动控制正常投入运行,或者无法实现工况目动转换,以有效利用室外新风来节约能源,显示部分一般都能保证正常运行,由于不直接影响工作,就引不起业主的高度重视。国内智能建筑中所选用的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基本都是国外产品,而且以兰吉尔、江森与霍尼威尔三大公司的产品为主。国外楼宇自动化系统(bas)的供货都是从敏感元件、执行机构、阀门、变送器、现场控制站(子站)、网络服务器及所有软件成套供货,其产品质量是完全可以保证的,但国外供货商在现场调试,人员培训,后期服务等方面不能保证,特别在与甲方及施工单位配合上更难做好。设备到货,有些安装调试一结束,再进行联系就相当困难,后期服务费用甲方难以承受,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楼宇自动化系统(bas)的正常运行。
现场调试及后期务问题最近几年也引起了国外公司的重视,他们有的在国内寻找商或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有的办事处也开始配备这方面的人员,开始承接工程并负责现场调试与后期服务。所以最近几年智能建筑的楼宇自动化系统(bas)正常投运率提高了很多。
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以及对国外产品的熟悉程度,也直接影响到楼宇自动化系统(bas)的正常进行。接线错误,特别是因电源线与信号线接错,或地线接错引起设备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施工质量保证不了,接线混乱给现场调试及系统投运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有些供货商在签订合同时往往希望从工程安装开始承包,事实证明这种办法能够有效保证现场调试与系统的正常投运。但甲方能否接受,施工单位能否同意就很难保证。
二、智能建筑标准的制定
智能建筑中楼宇自动化系统(bas)正常投运率低,造成投资与能源的大量浪费,己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专门成立了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作为建设部勘筹设计司的顾问,参谋和助手,协助设计司开展工作,其中一项任务是协助政府制定有关标准、规范与行业法规。
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如何制定,制定之后如何招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标准制订出来,大家就要执行,如果标准制定的不合理,制定出来以后大家都不去认真执行也就失去了制定标准的意义。
有些设计单位结合多年设计工作中的经验,制订了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当地政府还发了文件要求本地区参照执行;这种积极性是值得学习的,但标准出来之后,也引起了许多不同看法。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对智能建筑及其标准的制定理解与认识上差异较大。
市场经济情况下标准如何制订,制订出来以后又如何去执行,这都是一个新问题,有些专家建议标准按建筑面积制定,有些专家建议按行业划分来制定,有些专家建议按地区划分来制定,这些都需要由专家去论证,按建筑面积去制定,建筑面积达不到,但投资允许,实际使用又需要,就不能按标准去设计与施工,建成以后再改造如果按行业划分,那么多的省委大楼,市委大楼能否按标准去设计与建设值得讨论,按地区划分来制定问题就更大了,作为出来,让大家进行分析讨论是完全可以的,作为一个政府部门制定出来的标准规定什么地区可以建什么标准的智能化建筑,什么地区不能建什么标准的智能化建筑,可能就不太合适。所以智能化建筑标准的制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引起标准制定者的高度重视。
三、智能化建筑设计规范的制定
设计规范在设计中起到法律的作用,国家制定的设计规范实际上就是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必须遵守的法规。安全性在智能化建筑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安全性,舒适性和使用性都无法保证。安全性包括人身安全与设备安全。智能化建筑人员集中,设备昂贵,安全性就尤为重要,所以智能化建筑必须严格遵守设计规范,所以大家都希望智能化建筑的设计规范早日制定。但仔细分析一下智能化建筑的设计规范如何制定,制定出来又如何执行都存在不少问题。就这个问题曾经拜访过国内制定电气专业有关设计规范编制的专家学者,他们介绍,设计规范一般都按专业制定,它要求各种类型的建筑物都要遵守,国外还没有类似的智能化建筑的设计规范供参考。
对电气专业来讲,国家颁布了许多规范,如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9-92)。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7-9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65-83)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gb500174-93),工业计算机监控系统抗干扰技术规范(cecs81:96),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修订本)(cecs72:97)以及消防设计规范等。智能建筑物的电气设计首先要遵守上述规范,不需要组织人力再去专门为智能化建筑制定一个专用的设计规范,否则一旦两个规范出现不统一,或设计施工与验收人员理解不一致,就会给建设工作造成混乱。
智能建筑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范与法规,当然智能化建筑是一门技术先进的新的学科,人们应当集中讨论与研究分析一下国家有关规范与法规不能满足智能建筑的要求,然后再对国家有关规范与法规进行补充或修订,是否需要再单独编制一篇规范,要认真论证。
工作实践发现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方面,国家有关规范规定还不明确,而这方面的问题对智能化建筑的运行影响还比较大,轻则影响系统稳定运行,重则损坏吕贵的计算机系统,造成投资的重大损失,有时还破坏系统的数据,对大型网络系统,数据破坏带来的损失更为严重。在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9-92),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中对过电压安全防护都作了一些规定,人们可以分析研究一下这些规定可否满足智能化建筑的要求,满足不了时,可进行修改或补充,特别是对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进行补充或修改比较合适。在进行修改时,应注意到现在有些连接件或电子元器件本身已经有了能防止15kv过电压冲击的功能,电压防护等级已经很高,但能量吸收方面能否满足要求,还要和有关配电设计规范进行协调。
接地系统设计一直是困扰着计算机控制与网络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的一个较重要的问题,这方面由于专业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认识也就很难统一。所以在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臻地设计规范(gbj65-83)制定时,没有明确计算机控制系统与通信系统的接地要求,严格讲计算机控制与网络系统,以及通信系统接地设计也属电气接地设计范畴,在安全接地方面也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65-83)。计算机控制与网络系统,以及通信系统本身地如何接,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65-83)就没有专题进行论述。我们也曾拜访过编制该规范的有关专家,双方还进行过讨论,结论是当时没有计算机专业的专家参加编制工作,国外虽然有些规范可以参考,对有些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还不能统一,现在看来有必要进行补充或修订。当前在计算机控制或网络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的接地上还有一定分歧,其他线除保护接地外,还分为系统地、现场地、逻辑地、数字地、模拟地、信号地等,这么多种地线,有无重复,要由该专业方面的专家去认真分析研究,取得统一之后,才能对其如何接地作出合理的规定。接地方式有的提出要单独接地,但国家有关规范提出集中一点联合接地,这就发生了矛盾,接地电阻有的提出要求小于1ω,有的要求小于2ω,国家有关规范规定要求小子4ω,这里也发生了矛盾,工作实践中曾遇到过有些计算机控制系统要求接地电阻小于0.5ω(多见于国内计算机控制系统)。国外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接地电阻要求各个厂家也不统一,有的要求2ω,有的要求4ω,还有的要求10ω,但没有遇到过小于1ω的要求。分析其原因主要与计算机控制系统本身的硬件设计,产品加工制造质量有关,硬件设计越先进,产品加工质量越高,对接地电阻的要求就不那么小。
智能工业安全范文篇9
重要性,变送器(传感器)及执行器选择的原则等问题。
〖关键词〗智能建筑标准设计规范变送器执行器
智能建筑最近几年在我国发展很快。许多公共设施,高层建筑,甚至住宅小区都要求智能化,智能建筑热就要到来或已经到来。任何新事物刚一出现人们都有一个认识过程,一旦被人们认识了,很快就会引起一股热潮,但有热就会有冷,当热过了头的时候就要适当冷一点,否则会象人一样热过了头就会生病。一、我国智能建筑概况
我国智能建筑开始于80年后期与90年代初,1991年曾派人去当时瑞士能德公司(后改名为兰吉尔公司,是西门子楼字科技之金属公司,其楼字自控系统s600品牌为兰吉尔·驷法)进行了技术培训与学习。随后便与该公司联合在国内推广楼字自动化系统(bas)。
1991年开始,我国建成不少智能建筑,但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已建成的智能建筑有70%以上运行不正常,上述比例是否正确没有去分析过,但根据工作中接触的情况看,至今见到的运行正常,真正达到智能建筑标准的确实为数不多。造成投资浪费现象惊人。国家已经发现了再这样下去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因此成立了智能建筑专家委员会,开始着手编制有关标准与设计规定,对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进行资质审定工作。
智能建筑运行不正常,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最严重的是系统处于停运状态,这种项目大都建于90年代初期,通过商订货,调试,验收及培训工作不完善,后期服务无法保证,出现问题找不到原订货商,找到了费用也很高;另一种情况是系统仍在运行,但只能进行显示与手动控制,这种情况比较多,部分自动控制能正常投入的项目不太多,达到自动控制全部投入运行,实现经济运行的工程确实不多,只有在近几年来人们注意了对供货商或商资质的审查,并对设计、调试、验收、培训及后期服务在合同中都作了明确规定之后,情况大有好转。
造成大量智能建筑不能正常运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对智能建筑定义认识不正确,有些是设计上的原因,有些是供货商的原因,有些是施工单位的原因。需要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经验,不断改进。
由于人们对智能建筑的定义认识不正确应该是实际上也不是的智能建筑也称为智能建筑去宣传到现场参观以后,当然就会对智能建筑产生误解这不仅有损于智能建筑,当然就会对智能建筑运行情况发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调查形成误导。
电气施工图设计不完善也是智能建筑不能正常投入运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智能建筑中所涉及到的办公自动化系绞(o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与楼宇自动化系线(bas)都是当前世界上的先进技术,设计单位很难一下掌握,熟悉起来要有一个过程,设计单位对选用系统不熟悉,施工图设计就相当困难,对每个系绞应包括那些内容,人家都有分歧,因此3a之后,又出现5a,把本来己经包括在楼宇自动化系统(bas)中的消防自动化系统(fas)与保安自动化系统(sas)单独分出来。在国外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当然应包括消防自动化系统(sas)与保安自动化系统(fas)。国内由于消防部门的要求,消防自动化系统(sas)要单独设计,否则有关部门无法审批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与通信自动化系统(cas)也要求由设计单位来完成设计。这两个系统施工图设计与产品的关系比较密切,各个厂家的产品在网结结构、产品功能及价格上判别也比较,施工图设计如果定了某一家产品,随着建设周期的拖延,资金的变化等原因,很难按设计图纸进行订货,订货一旦有变化,设计就要变化,所以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与通信自动化系统(cas)施工图设计只能作到综合布线,并提出一个概算,由于设计上认识的不统一,加上一个工程设备订货往往变化多次,这也是造成智能建筑不能正常运行,影响基本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正常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
供货商及其产品质量也是影响智能建筑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运行不正常,不能发挥其经济效益,造成投资浪费大都指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因为楼宁自动化系统(bas)运行不正常往往是无法保证自动控制正常投入运行,或者无法实现工况目动转换,以有效利用室外新风来节约能源,显示部分一般都能保证正常运行,由于不直接影响工作,就引不起业主的高度重视。国内智能建筑中所选用的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基本都是国外产品,而且以兰吉尔、江森与霍尼威尔三大公司的产品为主。国外楼宇自动化系统(bas)的供货都是从敏感元件、执行机构、阀门、变送器、现场控制站(子站)、网络服务器及所有软件成套供货,其产品质量是完全可以保证的,但国外供货商在现场调试,人员培训,后期服务等方面不能保证,特别在与甲方及施工单位配合上更难做好。设备到货,有些安装调试一结束,再进行联系就相当困难,后期服务费用甲方难以承受,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楼宇自动化系统(bas)的正常运行。
现场调试及后期务问题最近几年也引起了国外公司的重视,他们有的在国内寻找商或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有的办事处也开始配备这方面的人员,开始承接工程并负责现场调试与后期服务。所以最近几年智能建筑的楼宇自动化系统(bas)正常投运率提高了很多。
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以及对国外产品的熟悉程度,也直接影响到楼宇自动化系统(bas)的正常进行。接线错误,特别是因电源线与信号线接错,或地线接错引起设备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施工质量保证不了,接线混乱给现场调试及系统投运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有些供货商在签订合同时往往希望从工程安装开始承包,事实证明这种办法能够有效保证现场调试与系统的正常投运。但甲方能否接受,施工单位能否同意就很难保证。
二、智能建筑标准的制定
智能建筑中楼宇自动化系统(bas)正常投运率低,造成投资与能源的大量浪费,己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专门成立了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作为建设部勘筹设计司的顾问,参谋和助手,协助设计司开展工作,其中一项任务是协助政府制定有关标准、规范与行业法规。
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如何制定,制定之后如何招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标准制订出来,大家就要执行,如果标准制定的不合理,制定出来以后大家都不去认真执行也就失去了制定标准的意义。
有些设计单位结合多年设计工作中的经验,制订了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当地政府还发了文件要求本地区参照执行;这种积极性是值得学习的,但标准出来之后,也引起了许多不同看法。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对智能建筑及其标准的制定理解与认识上差异较大。
市场经济情况下标准如何制订,制订出来以后又如何去执行,这都是一个新问题,有些专家建议标准按建筑面积制定,有些专家建议按行业划分来制定,有些专家建议按地区划分来制定,这些都需要由专家去论证,按建筑面积去制定,建筑面积达不到,但投资允许,实际使用又需要,就不能按标准去设计与施工,建成以后再改造如果按行业划分,那么多的省委大楼,市委大楼能否按标准去设计与建设值得讨论,按地区划分来制定问题就更大了,作为出来,让大家进行分析讨论是完全可以的,作为一个政府部门制定出来的标准规定什么地区可以建什么标准的智能化建筑,什么地区不能建什么标准的智能化建筑,可能就不太合适。所以智能化建筑标准的制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引起标准制定者的高度重视。三、智能化建筑设计规范的制定
设计规范在设计中起到法律的作用,国家制定的设计规范实际上就是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必须遵守的法规。安全性在智能化建筑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安全性,舒适性和使用性都无法保证。安全性包括人身安全与设备安全。智能化建筑人员集中,设备昂贵,安全性就尤为重要,所以智能化建筑必须严格遵守设计规范,所以大家都希望智能化建筑的设计规范早日制定。但仔细分析一下智能化建筑的设计规范如何制定,制定出来又如何执行都存在不少问题。就这个问题曾经拜访过国内制定电气专业有关设计规范编制的专家学者,他们介绍,设计规范一般都按专业制定,它要求各种类型的建筑物都要遵守,国外还没有类似的智能化建筑的设计规范供参考。
对电气专业来讲,国家颁布了许多规范,如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9-92)。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7-9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65-83)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gb500174-93),工业计算机监控系统抗干扰技术规范(cecs81:96),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修订本)(cecs72:97)以及消防设计规范等。智能建筑物的电气设计首先要遵守上述规范,不需要组织人力再去专门为智能化建筑制定一个专用的设计规范,否则一旦两个规范出现不统一,或设计施工与验收人员理解不一致,就会给建设工作造成混乱。
智能建筑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范与法规,当然智能化建筑是一门技术先进的新的学科,人们应当集中讨论与研究分析一下国家有关规范与法规不能满足智能建筑的要求,然后再对国家有关规范与法规进行补充或修订,是否需要再单独编制一篇规范,要认真论证。
工作实践发现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方面,国家有关规范规定还不明确,而这方面的问题对智能化建筑的运行影响还比较大,轻则影响系统稳定运行,重则损坏吕贵的计算机系统,造成投资的重大损失,有时还破坏系统的数据,对大型网络系统,数据破坏带来的损失更为严重。在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9-92),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中对过电压安全防护都作了一些规定,人们可以分析研究一下这些规定可否满足智能化建筑的要求,满足不了时,可进行修改或补充,特别是对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进行补充或修改比较合适。在进行修改时,应注意到现在有些连接件或电子元器件本身已经有了能防止15kv过电压冲击的功能,电压防护等级已经很高,但能量吸收方面能否满足要求,还要和有关配电设计规范进行协调。
接地系统设计一直是困扰着计算机控制与网络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的一个较重要的问题,这方面由于专业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认识也就很难统一。所以在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臻地设计规范(gbj65-83)制定时,没有明确计算机控制系统与通信系统的接地要求,严格讲计算机控制与网络系统,以及通信系统接地设计也属电气接地设计范畴,在安全接地方面也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65-83)。计算机控制与网络系统,以及通信系统本身地如何接,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65-83)就没有专题进行论述。我们也曾拜访过编制该规范的有关专家,双方还进行过讨论,结论是当时没有计算机专业的专家参加编制工作,国外虽然有些规范可以参考,对有些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还不能统一,现在看来有必要进行补充或修订。当前在计算机控制或网络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的接地上还有一定分歧,其他线除保护接地外,还分为系统地、现场地、逻辑地、数字地、模拟地、信号地等,这么多种地线,有无重复,要由该专业方面的专家去认真分析研究,取得统一之后,才能对其如何接地作出合理的规定。接地方式有的提出要单独接地,但国家有关规范提出集中一点联合接地,这就发生了矛盾,接地电阻有的提出要求小于1ω,有的要求小于2ω,国家有关规范规定要求小子4ω,这里也发生了矛盾,工作实践中曾遇到过有些计算机控制系统要求接地电阻小于0.5ω(多见于国内计算机控制系统)。国外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接地电阻要求各个厂家也不统一,有的要求2ω,有的要求4ω,还有的要求10ω,但没有遇到过小于1ω的要求。分析其原因主要与计算机控制系统本身的硬件设计,产品加工制造质量有关,硬件设计越先进,产品加工质量越高,对接地电阻的要求就不那么小。
智能工业安全范文篇10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与信息、通信等产业跨界融合,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现代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1]。智能网联汽车在传统的汽车领域上融合多种现代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辅助驾驶技术和无人驾驶技术等,这些技术都高度依赖网络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2]。智能网联汽车将通信功能与网络技术深度融合,具有诸如复杂的环境融合感知、智能决策和协作控制等功能。网络和数据等安全问题隐含重大安全风险,信息安全漏洞已经危及用户的数据安全、个人隐私、通信安全甚至车辆的功能安全,导致用户群体的切身权益面临被侵害的风险[3]。通过对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安全进行监控,及时发现智能网联汽车运行网络中存在的威胁,可以有效保障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安全和可靠性[4-5]。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大量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相关政策法规,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全方位信息安全监管,进行全生命周期信息安全管理,从而促进新技术、新应用发展[6]。
2标准政策现状
2.1国内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政策
为推动车联网创新发展、强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等各主管部委纷纷管理政策,协同制订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管理领域的顶层设计与规划,积极推动智能交通和车联网发展[7]。2007年6月22日,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印发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标志着等级保护制度正式开始实施[8]。2020年9月,公安部制定出台《贯彻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完善国家网络安全综合防控体系,有效防范网络安全威胁,有力处置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切实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网络和数据安全[9]。2016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交通运输部《推进“互联网 ”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快车联网、船联网建设,发展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技术,构建部级车联网无线技术验证平台等,以推动构建下一代交通信息基础网络[10]。交通运输部通过《关于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的通知》积极推动“两客一危”联网联控并取得积极成效,2016年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也对车联网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1]。交通运输部所建立的交通的基础设施、交通的环境、智能交通的环境建设,对于后续智能网联汽车在大范围的国际应用非常关键。2021年7月5日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明确了汽车数据、汽车数据处理以及汽车数据处理者的定义和范围、个人信息采集处理要求、汽车数据处理的原则、汽车数据出境管理、数据安全审查备案等[12]。2021年7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加强数据和网络安全管理、规范软件在线升级、加强产品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11项具体意见。《意见》要求加强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升级、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一致性,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13]。2021年9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工作的通知》,从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基本要求、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安全防护、加强车联网网络安全防护、加强车联网服务平台安全防护、加强数据安全保护以及法律责任六个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14]。
2.2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相关标准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于汽车信息安全风险危害及诱因,围绕智能网联汽车部署纵深防御、韧性防御等系统性防御策略,从保护对象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预防性等多维度开展研究分析,开展标准化工作,加快组织制定汽车信息安全测试、车联网防护定级、服务平台防护、汽车漏洞分类分级、通信交互认证、数据分类分级、事件应急响应等标准规范及相关检测评估、认证标准,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标准体系逐步完善[15]。2021年4月,正在撰写的《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立项为强制性标准,同年11月的《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t40855—2021)、《车载信息交互系统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t40856—2021)、《汽车网关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t40857—2021),涉及车载信息交互系统、汽车网关和电动汽车车载终端三个部件,对于关键零部件的信息安全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此外,《电动汽车充电系统信息安全技术要求》《车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安全防护检测要求》等标准正在陆续制定,还有涉及车联网密码应用、车载操作系统、车用安全芯片、车联网数据安全等多项标准正在预研中。
3应对建议
3.1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团体及国家联合标准体系
当前,汽车信息安全类标准体系仍属前期阶段,已经的国家标准与团体标准偏少,还需要加强标准研制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可靠依据。建议加强相关国家与团体标准的统筹协调工作,制定符合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标准,避免标准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为汽车信息安全产业发展提供全局性的标准化支撑。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测试验证标准的制定,为行业安全监管提供有力抓手,可以为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的测试验证工作提供统一的标准基线,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的横向流程体系与纵向防护技术的能力提升,从而加速实现信息安全与汽车电子系统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深度融合。
3.2以数据推动运营模式创新
数据是智能网联汽车中最有价值的资产,如何充分利用数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在智能网联汽车建设中的竞争力。要想真正释放数据的价值,必须实现数据在智能网联汽车建设的内部乃至生态系统伙伴之间的顺畅流动与高效共享,打造完整的数据供应链。随着数据量和数据种类的不断增加,传统的数据分析技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从数据中发掘洞见的需求,这对人工智能等更先进的技术提出了更多需求。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和服务机构在平台上产生的互动将积累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资产,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有效洞察,将帮助其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建设中更好地了解一级供应商(tier1)与原始设备制造商(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oem)的需求,并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而提升客户体验。这些数据还能提高运营效率,例如通过了解参与者的供应和需求,让互动与资源共享更智能和高效。最重要的是,这些数据经过分析整理,能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3.3国家监管与企业建设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所建设的基础数据库与技术能力,需要在满足tier1和oem技术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国家监管要求。在国家监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发挥行业的优势,为国家提供决策的数据支持和监管的技术手段,辅助政府相关部门保障国家安全。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国家信息安全认证体系。政府部委统一监管,采用行业公认的认证标准,授权具有资质和检测认证能力的认证机构开展认证工作,认证结果在可供全社会查询的平台。部级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可避免重复认证带来的资源浪费、在全行业内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基准。推动汽车信息安全标准顶层设计工作,加快相关政策法规、国家与行业标准研究与落地[7]。其次,企业应按照标准要求研发产品,积极获得信息安全认证。汽车主机厂需要根据车辆产品应用场景和生命周期关键环节明确汽车信息安全需求,在汽车产品研发的不同阶段进行管理约束和测试评价,最后进行整体安全验证以及信息安全认证,并强化零部件供应商产品的信息安全管理,明确信息安全防护理念。最后,第三方机构应加强能力建设,为行业提供多维度服务。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作为汽车信息安全检测认证的主要实施单位,需要着力于突破安全检测核心技术,充分挖掘创新资源,大力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的车端安全、外接终端安全、平台安全、通信安全以及数据安全等前瞻技术研究。同时要加强跨部门、跨领域测试评价机构协同配合,建立权威的车联网安全测试评价体系,重点研发零部件级、系统级、整车级的安全测试评价体系。
3.4推广应用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作为一个全行业的基础共性问题,应该严格遵循国家法规政策,同时承接国家的监督管理要求。因此,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的技术发展可以借助国家纵向课题和企业横向课题的模式推进,一方面从国家角度明确政策、提出技术方向指导,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开展符合国家技术要求的产品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承接国家课题技术研究任务,协助企业内部完善技术开发能力。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并选择龙头企业进行试点示范,从技术可行性、应用性、平台化适应性等角度论证技术的成熟度,为进一步推进技术的产业应用推广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在试点示范的过程中,技术成果往往可以为整车厂、检测机构、监管部门等行业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和运行数据支撑。从点到面,从行业的一个分支拓展到全行业供应链,增进技术的推广和行业交流,更有效地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核心关键技术的应用落地。
4结语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生物质智能回收物流平台探讨 2023-05-16 08:45:20
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与实践 2023-05-04 08:46:07
智能建造技术城市更新探索 2023-03-22 17:49:02
智能建筑的电气施工技术分析 2023-03-22 17:41:00
智能建筑中电气施工技术探讨 2023-01-13 09:23:53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校企融合探讨 2023-01-09 08: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