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培训教育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1-17 17:17:17

智能培训教育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人工智能;模式研究;继续教育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高职教师应对教育内容及教育措施逐渐多元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面临很大挑战及困难,因此高职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着一个教育模式转变,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

一、人工智能时代

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广泛应用,5g互联网兴起,人工智能得到了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冲击很大。人工智能对现有的职业教育现状起到了推动作用。课题组对河北几所职业院校调查后,对上述问题做出较为系统的分析,对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现有的办学模式、课程内容及信息化提出了挑战。

二、人工智能时代的继续教育

目的我们课题组成员采用调研、访谈的形式,联系本校实际,利用学习和开会的机会,考察河北15所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现状、学习态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广泛应用,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职务造成冲击。(1)在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教师收到冲击,重复性学科知识讲授的方面教师将会减少数量。同时对深入沟通交流、探讨性、情感交流的教师岗位不可能被替代。对于个性化的导师,或者定制式的心理教师,将会有更大的需求。人工智能的来临,将会对高职教师提出更高要求,继续教育迫在眉睫。(2)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将会替代部分有标准操作的简单工作,这对职业教师提出更高综合素质要求,教师急需通过继续教育增加自己职业素养,才能轻松应对逐渐提高的职业标准。在以后的课堂上,教师不用在单纯的教授学生科学知识,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创造性思维进行专业训练,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会做出重大改变。(3)5g无线通信技术的逐渐铺设,给人工智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存储芯片、cpu的处理能力指数级增长、小杜与小爱等语音助手普及,学生们逐渐开始通过智能设备进行自我学习。同时,教师授课内容、问题的观点等知识与智能设备相矛盾的时候,学生提出疑问,对教师的知识权威提出挑战。上面种种问题对高职教师知识体系和综合职业素养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教育面临急需的学科知识系统化综合性的学习应对日趋艰难的挑战。

三、调查问题分析及对策

通过课题组成员采用自编问卷对河北高职院校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的专业技术教育人员继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统计,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暴露出来很多急迫解决的课题。(一)高职继续教育资源不足。高职人员继续教育规模比较庞大,但是教学模式较混乱,比如存在资源单一独立。每个培训机构专注于独自擅长的领域,资源平台共享比较困难。同时新兴技术,新领域培训一哄而上,结果没多久就过时,培训结业证书一个接一个,真正实用的继续教育培训较少,系统性、模块化、连续性较差。对策:建议政府主导,统一资源整合,同时对培训机构证书核发规范起来,建立起一种系统性的培训机制。不仅要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杜绝乱立名目培训发证,同时对需要继续学习的高职教师一个晋升的机会,不能唯论文、课题等等偏离,参加培训后也要统筹到薪酬、晋升范围内,引导教师自主学习系统知识缺失的部门,轻松应对人工智能背景的新挑战。只有做到对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有监督,对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有激励,才能保证继续教育工作良性运行。(二)对继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资金限制,部分高职对教师继续教育不够重视,对上级政策文件理解不透彻,对继续教育培训计划不系统,按要求推荐人选核销费用,年底写入继续教育人数,继续提高什么技能,是否实用并不关心。同时教学课时量并不会减少,甚至有些教师每周达到16课时。面对教学与科研的工作压力采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习,很难进行系统化科学知识学习。同时专业学科建设、科研工作、晋升不与教师继续教育挂钩。这就导致教师自主学习,系统学习不彻底,只限于紧缺知识急促应对性的学习,短暂的得到提升,在实际课堂应用的时候收到制约。对策:继续教育需要得到政策的支撑,与教学工作量挂钩,同时科研晋升要与继续教育挂钩,教师考核、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局限于培训、进修、职称晋升,同时不同专业,不同课程要求很难系统化满足继续教育培训的要求,只片面注重教师某方面能力的提高,难以形成综合性的提升,不能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个人的迫切需要相统一。对策: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自主的进行系统性的学习,采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同时需要给与政策上的激励。让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得到学院的肯定,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更新各科知识,使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细致学习。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对高职教师综合实践技能要求逐渐提高,这对继续教育在实践技能方面需要有新的模式。为了提高高职教师对新技术,新领域科学技术的实践性,学生实习的同时安排教师一起到一线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及时了解学生实习动态,而且还能在一线实践的过程中学到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更好的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更好的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

四、结论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虽然能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较大的冲击,但不会改变教育的本质,这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教育行为模式、结构形态的决定,人工智能无法改变教育的使命。根据项目成员调查的结果研究,提出高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新模式、对完善培训机构、保障受教育人员的长效机制提出新的要求。希望本文结合调查高职院校人员内继续教育培训现状、学习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为提高教师自身综合业务、高职学院应对人工智能的冲击提供良好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文娟,许丽英.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调查研究——以福州市五所高校为例[j].当代继续教育,2018,36(06):56-60.

[2]李丹.浅谈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9):224.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不断融合给教育系统带来了巨大变革,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智能教育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和关键因素,不论是国家、社会、教育自身都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1]。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如何适应智能教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师的专业发展理念将产生变革,教师的专业实践将更具创新性,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方式将更加多元。

一、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变革

1.教师专业发展将回归育人本质“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人工智能并非万能,并不能代替教育,智能教育时代的教师教育最终要以人为本,回归育人本质。一方面,智能技术变革了教育,但不能代替教师,只是教育教学的助推器。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形象地将教育描绘为用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2]。另一方面,智能教育时代,学生的生命成长能否得到促进,是衡量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教师教育要关注到教育本身的专业性和纵深性,注重学生个体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因材施教,启发每个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全面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2.教师专业活动将更具创造性智能教育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将不再是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培训,而是对学习的深入理解和专业创新,更强调教师专业活动具有创造性。一方面,智能教育的逐渐应用,已经覆盖到了教育教学的很多方面,包括教师的教学、评价和管理,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教师的部分劳动,教师曾经从事的知识的重复讲授、资源的冗余搜集、作业的定时批改及事务性任务的管理等一些工作,都由人工智能替代教师完成。另一方面,与以往信息技术不同的是,智能技术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超越了技术的工具属性。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智能技术中的人机协同、自动化测评及自适应学习等,能够进一步代替人类进行简单的智能活动,协助教师进行教学决策。最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反思、去研究,去发挥专业的创造性,更能与学生深入沟通和交流,更加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去找寻教育的真正意义。3.教师发展途径将更加多元化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将有机融合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这三个方面。林攀登认为,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三者的割裂是教师专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源,三者是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基本途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3]。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要基于教师的自主发展需求,并从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出发,充分发挥研培工作绩效,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备课、上课及课后反思中,教师会发现一些实际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实践探索,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教师自主自觉地实现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在校本教研中,教师基于阶段性研究主题、教学重难点以及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同伴交流分享,并得到专家的指导,教师有的放矢地实现专业发展。最后,在教师培训中,通过专家引领、实践观摩及与同行的交流分享,教师学习到系统课程和系列专题,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会有深入的反思,自身也会有所成长。

(二)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创新

1.立足数据驱动的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研究和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内容的实践性研究[4]。它是一项既注重问题解决,又注重理论提升、经验总结和规律探索的研究活动。在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中,中小学校和教师将校本教研的重心聚焦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行动跟进上。校本教研在转变教师学习方式、改进学校教学管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驱动的校本教研,将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对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其结果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教师基于课堂教学数据进行有依据的自我反思,针对教学实践中的行为表现、行为依据和产生结果,开展基于数据的审视和分析。同伴之间基于教育教学大数据的分析,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指向,实现教师主动持续的自我提升、相互合作。专家基于教师成长数据及教育教学大数据分析进行有重点的专业引领,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行动跟进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有效落实的直接体现,也是教师着眼于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解决,基于教育大数据及其分析解释,进行深入的反思与调整。数据驱动的校本教研,使教师的教学研究了数据支撑,改变了仅停留在教师以往的经验和反思的情况,促进教师科学规范地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对学习研究的深入理解。2.聚焦人机协同的课堂教学教育正朝着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和泛在化的方向发展,未来教育是一种“人机共生”的教育,人工智能与教师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人工智能发挥其计算能力,教师发挥人类情感的优势,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高效的课堂及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课堂氛围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良性互动的一种体现。教育教学实践中,人机协同的课堂教学包括“人”和“机”两部分,即教师的经验智慧和机器智能,是两部分的有机融合。人工智能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挖掘,全方面地分析和解释学习过程数据,为课堂教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人机协同的课堂教学,人工智能作为教师的助手帮助教师完成大量简单、重复的任务。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对学生的指导是否有效,关注自身教学行为是否合理,选取更加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生成智慧教学方案。机器智能助力教师运用数据支撑和智力支持来进行教学决策,解决了以往基于经验教学决策的不精准问题,提升了教学的科学性。以课堂练习为例,传统课堂上教师凭借经验来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一般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习题完成情况,并选取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人机协同的课堂中,能够对学生习题完成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并生成学习情况动态报告,为教师提供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错题情况,使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决策有了科学的依据。智能教育系统能够收集教学过程的大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解释,精准地指出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为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提供科学依据。3.开展学习分析的教师培训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与应用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高级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5]。未来的学习分析不仅仅是单纯的数据统计和单一的数据挖掘,将基于实际需求,利用物联网、人脸识别和手写识别等实现自动化的数据采集,收集包括行为数据、心理数据、生理数据的学习体征数据,以及人机交互数据和学习情况数据等多模态的数据,并采用大数据智能方法和综合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实现对学习过程的分析与解释。基于学习分析的教师培训,通过对教师数据的收集,解决教师个性化学习和规模化学习的矛盾,针对教师的需求来制定独立的培训方案,能为教师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使教师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如通过问卷调查、课堂实录、作业及测试等数据的采集,构建教师课程学习模型,对教师培训课程进行量化分析,为培训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对教师多次培训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等基本情况和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情况加以分析,形成教师的成长档案,促进教师根据自己的成长档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习提升规划,为了终身教育开始终身学习,保持对事物探求的热情,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方式

(一)统筹规划教师专业发展愿景,激发教师内在动力

基于辩证关系的视角,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由外因和内因两方面组成,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教师专业发展根本且决定的因素。主观能动性是教师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渴望,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因素。只有激发教师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促使教师不断成长发展。一是外部层面。国家及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构建省—市—县—校四级实施体系,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体系,系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明确办学理念与特色,统筹谋划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校本化课程实施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引导教师准确把握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努力将学校的发展愿景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力量源泉,唤醒和激发教师的成长动力,并以学校课程规划为抓手,引导教师通过积极的实践探索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二是教师自身。职业是幸福的来源,教师要对自身的职业有认同感,教师工作虽然平凡,但却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一种体现。教师要对职业生涯有很好的规划,知道自己要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如何发展。教师要准确把握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明确自身的长期发展规划和短期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始学习与实践。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用积极的态度进行智能教育应用探索,完善自身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智能技术知识,不断提高智能教学实施能力,提升自身的智能教育素养,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

(二)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核心特质,积累教师实践智慧

教师实践智慧是教师智慧在人机协同的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呈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特质。传统教学中,教学智慧是教师准确把握教育规律与机遇、领悟教学真谛,采取恰当措施,敏捷而高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智能教育时代,教学技术已经被广泛纳入教师智慧的框架中,实现了教师智慧的重构,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推进智能教育发展。一是教学智慧。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教育系统和学习分析技术做好课前准备,详细分析学情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教学方案和个性化学习计划,为学生推送精准的学习材料。基于课堂练习、问题回答及学生状态等相关数据的分析,教师能够感受和判断出教育教学的实际,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对教育教学大数据的分析与解释,精准地发现实际问题,并基于数据开展教学反思,积累教学智慧。二是育人智慧。智能教育时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多元化,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教学相长。要把立德树人当作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善于发现日常教学中的育人规律,将其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人机协同的课堂,亦师亦友的关系越来越明显,要与学生互相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要懂学生,尊重学生,将对教育的热爱和责任转化成教育的力量,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力量,让教育在不知不觉中顺其自然地产生。

(三)开展持续的研培活动,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教研部门要积极开展推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持续性研培活动,创新研培方式,拓展发展空间,承担起促进教师从对智能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到人机协同课堂的实践和创新的专业发展任务,推进教师在学习理解中成长,在实践创新中发展。学校要积极开展基于数据驱动的校本教研,用数据说话,让校本教研有据可依。一是研究活动。教研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引领教师开展智能教育及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加快教师适应智能教育的步伐。分层次建立研究团队,关注研究过程和研究提升。充分了解教师在智能教育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对教学实践问题进行系列研究。关注教师对持续参与研究活动是否有兴趣及具体的收获,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二是培训活动。智能教育时代,要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积极开展基于学习分析的教师培训,通过教师情况及个性化需求分析,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有个人特色的培训和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培训的优势,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沟通交流机会,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培训过程中要关注培训专题是否适合、是否是教师所需、具体收获如何、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等,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供精准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是校本教研。要开展基于数据驱动的校本教研,进一步优化和重构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分析和解释教育大数据,为校本教研活动提供数据支撑。引导教师打破常规的学科局限和学科边界,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整合意识和多学科合作能力。教师要积极进行基于数据驱动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改变以往仅停留在经验反思中的校本教研,不断加深对学习研究的理解,更科学规范地开展教学研究。

三、结束语

叶澜教授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中指出,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6]。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发展完善自己时,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新华社,2018-01-31.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童可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170.

[3]林攀登.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变革与实践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21(6).

[4]季平,付明明,邓林.转型与使命:新时期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70.

[5]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7-07-20.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智能时代;挑战;应对

人类正处在智能时代的门槛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智能对话和推荐、智能穿戴设备、智能语言翻译、自动驾驶、自动导航等正快速进入实用阶段。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在改变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变革着我们的高等教育。慕课和移动通讯使学生的泛在学习成为可能[1],ar与vr提升了学习的体验性[2],智能助教可以为学生提供24小时在线的答疑服务[3],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一定程度上利于校园的安全管理[4]等。高等教育在享受这些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智能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和技术变革需要人才培养做出怎样的调整?智能时代的到来需要学科建设做出怎样的回应?智慧的育人空间和管理形式需要教育治理做出怎样的应对?这些都是正在走向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

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1.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阵地。智能时代对多领域交叉人才、创新人才、尖端人才等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及智能技术对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都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以新的理念和方式培养智能时代的人才。第一,培养观念与模式须转变。一方面,随着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仅仅依靠单一学科的知识将越来越难以完成某项复杂的任务。不仅如此,单一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会造成大学生知识面窄、创新能力弱,以致难以适应智能时代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阶段乃至普及化阶段,一些高校开始“工业化地批量生产”大学生,造成大学人才的同质化严重。然而,高等教育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有创新思维、有全球视野、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人才[5],而不是同质化的“高等教育产品”。尤其是智能时代,更需要人才的个性化、独特性与全面发展。因此,单一学科、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教学和管理模式将不再适应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念必须做出转变。第二,高校师生所扮演的角色须转变。在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下,高校教学主要是课堂传授以及实践、论文指导等方式。这一方式下,教师主要承担了知识技能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知识技能的被动接收者。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教学则是拥有良好的人机协作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教师,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师生间所进行的开放性、探索性的启发与学习。此时,教师将承担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者、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培育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路者角色;大学生也将从知识被动接收者转变为知识探索者和知识主动获取者。高校师生所扮演角色的转变成为双方在智能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对教师来说,角色的转变意味着知识结构、教学习惯和思维观念的转变。他们必须要学会使用人工智能,否则将会被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取代[6]。他们必须要思考哪些是人工智能做的,哪些是自己要做的,以证明自己价值的无可替代性。对学生来说,角色的转变意味着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他们要能够在教师指导和人工智能的协助下,以人机协作的方式,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参与活动、发展智慧,实现个性化和选择性的发展。第三,评价方式须转变。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的监控与保障[7]。为了保证智能时代评价方式与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教学方式相适应,传统的“经验主义”“宏观群体”“单一评价”[8]的评价方式必须做出改变。一是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更注重大学生的个体独特性与全面发展,因此“宏观群体”“单一评价”的传统评价方式难以适应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二是智能化、个性化、开放性教学方式使大学生学习更多地融入了个性化和选择性的元素,因此“一刀切”的传统评价方式难以兼顾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三是智能时代的大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和人工智能的协助下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发展智慧,因此传统的“经验主义”评价不能对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数据进行智能动态追踪。2.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挑战。第一,对多学科交叉的需求增多。智能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被彻底改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技术之外的问题,如法律、伦理和道德问题。这些问题远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智能时代这个新场景中的全新问题。这些全新问题今天已经有人提出,但是目前很少看到这方面研究,而这些问题对人类的影响重大[9]。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依靠单一学科,必须有赖于多学科协同,有赖于文科的内部融通、文理交叉来研究和解决。因此,智能时代对多学科交叉的需求将会增多,不仅仅是理工学科内部相近学科的交叉协同,还包括文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文科与理工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第二,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存在发力空间。近一两年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迅猛,目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35所高校已经首批获得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资格[10]。但目前在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方面仍存在不少发力空间。一是专门用于人工智能的课程数量还远远不够。很多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仍使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智能教育呈空心化。目前,能专门用于人工智能的课程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导致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只能浓缩到“高级科普”程度[11]。二是当前人工智能教育相关专业课程混乱。针对目前信息时代与智能时代交叠融合的过渡状态,如何设置智能教育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还需要深入研究[12]。3.高等教育治理的挑战。第一,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治理方式须转变。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产品、服务的内容与质量,变革了服务的形式和结构,创新了教育服务和产品的供给模式。在治理正在体现出智能化、自动化、个性化特征的智能时代,我们的高等教育治理方式也需要发生转变。如何依靠智能时代的相关技术,使我们的高等教育决策更科学、更精准;如何借助智能时代的相关产品,使我们的高等教育治理更智能、自动化程度更高;以及如何依托智能时代的相关产物实现精准的个性化管理,从而减少高等教育治理资源的投入……这些都是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治理方式变革所面临的问题。第二,指导和引领高等教育治理的法律和政策进展缓慢。智能时代在给高等教育治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如智能技术的应用边界、机器决策与人的决策的协调、学生信息泄露隐患等。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指导和引领,当前基于智能技术的高等教育治理处于尚未起步或“摸石头过河”的尝试探索阶段,亟需理论的引领和制度的规范。但是因为问题的复杂性和相关研究的滞后性,能够指导并规范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和政策进展缓慢,能指导和引领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治理的法律和政策进展则更是缓慢。倘若这一现状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很难保障高等教育治理的健康有序发展。

应对智能时代的挑战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工坊;校企合作;社会服务;高职院校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社会服务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责[1-4]。2019年2月国务院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要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5]。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提出,应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6]。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根植国防科技工业六十载,2019年成功入选部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紧紧围绕设计、制造、控制、检测、物流等智能制造产业关键技术链,不断探索面向区域智能制造行业培训、校企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和拔尖人才培养等社会服务工作,助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7-10]。

1实施措施

1.1打造智造特色工坊,加大区域紧缺人才培养力度

在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建的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主导下,发挥专业群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教育、教学、科研资源优势,建立面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产业技术链上的特色工坊。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军工领域特殊专业技能人才和企业等校外能工巧匠,优化工坊师资队伍结构,对入坊学生实施“1 1”校企双导师制,由企业确定具体培养任务、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时间和考核标准,校企共同探索“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教育模式,形成校企参与的特色工坊实施运作方式,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课程,建立学习者个人档案学分信息库,构建入坊学生自由选课和弹性学习制,培养区域紧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助力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1.2树立职教贯通理念,拓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广度

牢固树立中职和高职层次的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理念,以教学名师、技术技能大师为核心,组建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型”中高职师资培训团队,面向区域中高职院校开展智能控制、智能制造、数字加工、工业机器人、工业网络等教学能力的师资培训。校企联合开发职业教育体系贯通师资队伍培养项目,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贯通的培训课程的精致化、培训队伍的专家化、培训服务的人性化、职教研究的常态化等四方面的建设工作。通过实施中高职教师贯通培训项目,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培训范围,注重培训实效,以培训促进师资团队高质量发展,助力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均衡发展,为区域高端紧缺技能人才成长保驾护航。

1.3搭建军民融合平台,提升军工企业员工技能水平

联合区域航天、航空、兵器等大中型军工骨干企事业单位,搭建以兵器工匠学院为基础的军民融合平台。依托平台,校企以“双方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共存”为原则,构建产教融合下面对特色军工产业链的“技术技能传承、技术技能互补、技术技能融合”校企融合技能提升新体系。对接区域军工产业链,结合军工企业人才智能制造技术技能提升需求,基于岗位特点开发新形态教材及资源,面向特定岗位定向开展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协同区域军工企业共同制定“1 x”职业技术技能认定标准,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材与题库开发,并积极承办国防科技工业职工技能赛项,丰富完善军工企业技能提升途径。

1.4共建产学研用基地,延展校企技术联合攻关深度

瞄准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应用高点,建设引领西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技术服务的高水平产学研用基地。以项目为导向,组建校企协同技术技能融合型科研创新技术服务团队,以制约区域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难题为牵引,建立立体交叉的多层次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按照“谁投入谁受益、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完善校企合作研发激励机制、资源共享机制、风险共担机制和成果转化推广机制,保障校企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有序运行。以基地为基础,围绕区域铝箔加工设备企业技术需求,协同共建工程技术中心,校企联合科技研发与项目攻关,帮助企业实现产品及技术升级,赋予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开辟校企协同创新的新途径。

2应用及效果

2.1依托特色智造工坊,军工学子屡获佳绩

根据区域省级智能制造示范性企业对紧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岗位的要求,建成高端智造、西门子智控和英示智检等特色智造工坊8个,实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内专业的全覆盖。近年来,18名企业技能大师、大国工匠进入工坊对学生进行技能提升指导。入坊学生在全国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荣誉10余项,在双创大赛中获得部级铜奖2项、省级奖励12项,学生申请授权专利3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智造工坊为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防与航天科技工业的“高精尖”紧缺岗位群培养了一批创新型、复合型、具有军工特质的技术技能拔尖人才。

2.2基于职教贯通理念,师资培训成果显著

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在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及优化中的重要作用,组建职业院校教师智能制造领域校企创新培训团队6个,编写《数控加工技术》等定制化中高职贯通师资培训教材8门,开发《切削加工智能制造单元操作培训》等智能制造类培训项目32项。学校与渭滨职教中心等10余所中职院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实现中高职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兴平职教中心、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和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20余所院校的教师参加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协同研修”等多个国培班,促进了中高职教师在高端装备制造行业核心技能的大幅提升,培训了一批新时代高水平“双师型”骨干教师。

2.3狠抓军民融合落实,军工技能明显提升

联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等区域军工企业成立军民融合平台。聚焦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工业网络与通信、智能制造、数字化制造、逆向工程、智能检测等智能制造技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行业培训,面向区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下属公司等军工企业开展“数字化精密机加复合型技能人才”等专项技能培训百余次。承办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技能大赛“机械产品检验工”等职工技能比赛多次,并为军工企业开发军工种培训教材3部,军企校共同开发“1 x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材与题库”。

2.4发挥基地引领作用,技术成果转化提速

高水平专业群与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汇博机器人、西门子等行业龙头企业,多方共建fanuc产业学院高水平产学研用技术攻关基地。以基地为基础,组建铝箔加工设备工程技术中心。其中,“流体机械设计及优化”科研创新技术团队主持完成的校企“高效节能铝箔剪切设备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喜获2021年度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获批“铝箔涂层线水冷辊结构优化设计及温度场影响参数分析”等陕西省科技厅课题6项,完成“动载作用下特殊螺纹接头密封面能量耗散机理与密封性研究”等横向课题研究20余项,累计到款60余万元,3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为区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3总结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国际比较;智能教育;高等教育

2019年4月23日,美国nmc发表2019地平线报告中指出,未来四到五年将是人工智能变革高等教育的关键节点[1]。2019年3月4日到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了2019年移动学习周,学习周的主题也围绕着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2]。来自130个国家1500名教育与技术专家围绕“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来加强教育和学习”“如何确保在教育中包容和公平地使用人工智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们发现,在大多数国家,主要由非国家行为者,特别是私营部门,推动ai蓬勃发展,对ai的发展做出敏锐的反应,教育技术产业的快速扩张尤其引人注目,人工智能学习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越来越多,各国都为教学和学习提供人工智能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3]。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战略影响,在2019年5月16日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将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同时,高等教育肩负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更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提升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水平是实现我国人工智能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本文梳理最新国际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实践情况和未来走向,并提出我国智能教育应对策略,为提升人工智能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水平提供参考。

一、从人工智能到智能教育

(一)人工智能的内涵。英国逻辑学家和计算机先驱艾伦•马西森•图灵最早开启了人工智能的实质性工作,图灵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计算机如何通过过程启发式问题,从经验中实现学习。1950年,著名的图灵测试问世,测试中涉及计算机、人类陪衬与人类询问者三个参与者,结果发现,在看不到被试(计算机、人类陪衬)的情况下,人类询问者只通过询问无法辨别二者身份,据此揭示出计算机具备与人类智慧相同的潜力。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发展的初衷便是最大程度上模仿人类的思维,代替人类做出决策。最早成功的人工智能程序是1951年写成的christopherstrachey,该程序通过不断地试错、迭代,完善自身程序,最终能够以合理的速度完成一个完整的跳棋游戏。随后,约翰麦卡锡于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创造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随着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的内涵也趋于完善。在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中,人工智能是指数字计算机或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执行与智能生物相关的任务的能力[4]。这个术语经常被应用于所资助的开发系统的项目。具有人类特有的智力过程,如推理、发现意义、概括或从过去经验中学习的能力。由于其跨学科的性质,人工智能的定义难以界定,不同领域的专家有其不同的侧重点,但达成统一意见的是,人工智能具备人性化思考、人性化行动、理性决断以及合理形式四方面特点[5]。人工智能具有“强”“弱”之分,“强人工智能”以复制人类智力能力为目标,开发一个与人类完全相同的系统,“弱人工智能”则只是让系统运行,无需弄清楚人类的推理过程。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介于“强”“弱”之间,虽然实质性进展表明实现强人工智能还存在一定困难,但强人工智能在未来的走向是当前的发展趋势。皮尔森与知识实验室(伦敦大学学院)2016年出版了报告“智能释放:教育中的人工智能论证”,报告将人工智能论述为“一个计算机系统,旨在通过能力(例如视觉感知和语音识别)和智能行为与世界互动(如评估可用消息,然后采取实现目标的既定行动),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是人类”[6]。人工智能的类人化功能使其能够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人们开始探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必要性,这也正是智能教育产生的原由。(二)智能教育的诞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过去两个世纪,世界经历了教育的大规模扩张。教育起源之时,无论东西方教育都可称为“人的智慧”。东方孔子推崇“有教无类”,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传授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同期,西方苏格拉底使用“产婆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与学之间是动态的、灵活的关系,学生能够得以个性化、全面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迅猛扩张,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为了整体提高教育效率,将教学、作业计划、评分等全教学过程都框在固定的模式内,对于学生的评价也被局限在固定的标准化描述中,教育体系是静态的、普遍化的,教师无暇顾及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或学习风格,学生个人的自我发展被忽视。伴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发展,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成为时代的呼唤。“ai融入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取向,如何利用ai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教育已成为当前需要讨论的课题”[7]。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智能教育在国际范围焕发出新的活力。(三)智能教育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智能教育自萌芽至今已有30年之久,但国内外关于智能教育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意见。祝智庭提倡智慧教育,他认为智慧教育是通过人机协同作用以优化教学过程与促进学习者美好发展的未来教育范式(智慧教育“祝氏定义”的要义)。在国际上,以aied(artificialintelligenceineducation)指代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其基础是本身就为跨学科的ai和学习科学(教育、心理学、神经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科目)。pearson报告认为,aied由三个关键模型组成,分别是教学模型、领域模型和学习者模型。教学模型代表了教学的知识和专长,即如何更好地通过计算机使用教学手段;领域模型又称知识模型,代表如何更好地学习世界知识;学习者模型侧重于对学习者的了解,包括学生的情绪状态以及参与学习的数据等内容。这三个模型的相互作用,就是自适应导师的模型基础,能够根据学习者的能力和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内容提供给学习者。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感知到的数据不断反馈到三个模型中,通过深度学习等算法使得模型更加丰富、更完整,进而使系统更“智能”。人工智能极大地改变着教育生态,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是克服传统教育不足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变革教育模式与教育形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为教师提供精准化教学、为学校提供科学化管理[8]。智能教育中涉及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包括:(1)人机交互引擎:与用户直接接触的引擎,人机交互引擎实现有趣的智能聊天功能;(2)nlp处理技术:即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主要是指通过机器学习手段,对自然语言数据进行切分,编码等过程;(3)实体关系抽取:从自然语言数据中,对特定的关系模式进行识别,从中提取实体关系信息,如(实体、关系、实体)三元组;(4)kg推荐系统:基于知识实体关系,以图论为基础,构建知识实体关系图模型(即有向连通图);(5)对特定场景的细致切分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系统细分多个应用场景并融合机器学习算法辅助使用者更好地教学与学习;(6)人脸识别: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在国内外发展都非常迅速,如人脸识别、人脸对比等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运用,但总体而言,各种识别系统对环境的影响都较为敏感。

二、国际高校智能教育的发展脉络

通过梳理国际高等院校在应用智能教育中的实践,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学习环境三个角度总结了智能教育的发展脉络。(一)智能教育向自适应学习、强调个性化教育方向发展。自适应学习是一种理想的学习模式,不是一种通用的学习模型,能够根据个人特色、学力水平、学习风格调整学习内容和教学形式,为每位学生设计、提供最适合其本人的个性化课程和辅导,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异步课堂方兴未艾,有效推进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协作共同完成一件任务或项目。在高等教育中应用协作学习能够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习工作的兴趣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9]。pierredillenbourg在梳理aied25年的发展进程中指出,今天的aied更加注重社会互动,学习者的交互,必须同时将支持个人的学习和增强社会交互的学习融入学习环境。pearson2016年的报告中列举了人工智能提高学习效率的多种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为协作学习提供智能支持[10]。高等院校学生的自由度及个性化需求均高于基础教育,而人工智能支持的协作学习与传统学习最大的革命性突破是学生无需聚在一起完成项目,他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完成协作学习过程,即在异步课堂中完成互动学习。ai 协作学习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便利,提升小组完成效率,还能助力教师提供更高效的指导: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和浅层文本处理,人工智能系统用于监测异步讨论组,分析每个学生的工作方式和以往学业表现数据,从而为教师提供有关学习者讨论的信息,通过形成自适应组、专家指导、构建智能虚拟、即时智能审核四种具体方式指导学习者学习[11]。微软团队在戴维森学院数学系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验。戴维斯学院依赖于中心的协作环境,信息在学习小组间无阻碍的流通,学习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teams与onenoteclass笔记本和其他微软产品一起放在教室里,每位学生都有发言权力,同时能够从教师一方获得需要的学习材料,保证个性化学习能够在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能力课堂中覆盖到每个学生[12]。同样的协作方式也曾发生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学院,智能教育应用使得即便有听力障碍的学生,也能无障碍地加入到协作学习中[13]。2.智能内容重塑教科书,实现加速学来,大学生对雇主市场的敏感度不断提高,期望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多地获取雇主所重视得技能。基于此,专注于毕业生培养的全球edtech公司wozu总裁chriscoleman[14]判断2019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专注于加速学习。同时,智能内容是当前的热门话题,被应用于金融、营销等各领域,例如我们所熟悉的购物应用,可以根据浏览记录推测出期望购买的产品。由此可见,智能内容能够基于观看者过去的行为而改变网站内容。由于智能内容所提供的内容与观看者保持高度的相关性和个性化,当其应用于教育领域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对于加速学习的需求(为避免与前述智能内容混淆,将应用于教育中的智能内容称为slc(smartlearningcontent)。slc通过重组知识,最大化突出重点知识并转化为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实现加速学习。具体来说,是人工智能系统使用传统的教学大纲为不同的科目定制个性化的教材,使教科书被数字化重塑。在创建的过程中,slc改变了知识的组织形式,结合学生年龄、学科、认知等特点创生出新的学习页面,能够让不同的学生在相同的教学模式下使用个性化内容模板和多语言功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slc包括数字化学习指南和可定制的学习界面,通过多种手段诠释教科书内容,同时提供交互式内容、实时反馈和全面评估,能在保证学习效率的同时兼顾学习质量。slc的另一大优势在于,能够很好地与多媒体元素集成,创设出现实的教室环境,可以应用于仿真系统、游戏化教学环境或视频教程中。cram101[15]是专为节省高等教育者学习时间,提高认知效率而开发的软件,开发了掌握学习内容更快的方法。cram101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知识内容分解为最小信息单元,重组为智能学习指南,指南中包括章节摘要、抽认卡、无限的真假判断等问题。同时,cram101还会在内容组织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突出教科书重点,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认知负荷,防止学习者在无用信息上浪费时间与精力,能够更好、更聪明、更快地吸收切实所需的信息。netex[16]是一家专注于学习技术业务的公司,近期专注于智能内容的开发,结合新技术与业务经验创新出learningcloud(lc)和contentcloud(cc)两款产品,以改善学习方式。learningcloud强调用户体验,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方法,通过微观学习、技能映射、社交功能和内容推荐实现知识推送,创新之处包含以下几点:(1)强调知识共享,学生可以创建主动学习社区、学习内容列表分享学习内容,支持各种类型交互,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2)搭建游戏化社区,让学生在学习升级、成就、竞争等游戏化激励的情况下,保证最大程度上的参与;(3)保证学习的便捷性和有效性,不仅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信息,同时创设了虚拟导师指导学习流程。contentcloud则是专业创建和管理云中的数字内容,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创建无缝的内容集合,自动协调内容开发和供应网络,最大化降低生产的时间和成本。contentcloud提供了最具创新性的数字创新工具,采用尖端的智能技术,实现整个内容生产流程的控制。netex与大学的合作更为广泛,2019年3月29日,netex与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uoc)签订合同,利用netex最新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contentcloud向其内容制作提供服务。uoc是第一大西班牙语在线教育机构,以电子学习和在线参与方面的研究著名,被列为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顶尖大学之列,选择netex作为战略伙伴,侧面反映增强智能内容建设能力对开放大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如此,netex提供的智慧内容在过去的一年内使包括马德里欧洲大学在内的六所西班牙大学实现了数字化转型[17]。3.智能辅导系统迈向2.0,促进深度学习智能辅导系统(it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基于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原则,从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工作中汲取灵感,其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即时的、个性化的教学或反馈。its通常一次与一名学生一起工作,不需要人类老师的干预,其设计目标是为每位同学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在诸多人工智能辅助教与学的手段中,智能辅导系统是人工智能在教育中最初的应用之一,已经在许多stem主题上开发了40年。但是在过去的十到二十年中,由于缺乏硬件、教师培训、软件复杂等因素,计算机对教育的影响是不明显的,同时,已有的教学软件无法察觉学生的需求并做出响应,也不能足够灵活的模仿教学[18]。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等算法的飞速发展,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针对性的解决。智能辅导系统利用人工智能的技能和方法来开发基于计算机的学习系统,从而构建自适应系统。当前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通过其强大的智能算法帮助学生掌握困难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算法能够在细粒度水平上检测到学生的学习路径[19],评估学生对学习领域的理解情况,为学习者提供实时的指导、反馈和解释,并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美国国防部高度重视its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教育科学研究所自2000年来一直支持its[20]。以往的智能辅导系统的成功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用于数学和其他结构良好,数量精确的主题;二是专注于语言交互知识领域。未来,its发展趋势的核心的提升学生智力水平,协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将通过以下三方面实现:(1)理解学生的自然语言,注重学生情绪引领由于学习环境的单一性,当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少浅层学习,学生与知识的交互过程主要表现为识记,无法将概念转化为实践。智能辅导系统开发的初衷,便是通过营造良好的交互环境,让学生对课程从无聊转向好奇;对成绩从痛苦转向热情;对学习的态度从焦虑转向自信,并用恰当的策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学生倾向于进行浅层学习,因为深入学习需要他们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从事复杂思维活动会使他们产生大量诸如沮丧、逃避的负面情绪。孟菲斯大学graessr博士针对这一问题构建了智能辅导系统autotutor[21]。autotutor的核心是三个主要研究领域——人性化的辅导策略、教学和支持自然语言的辅导技术。该系统具有两大独特功能:一是具备极强的互动技能,学生与机器用自然语言进行对话,能够识别并吸收学生情绪,并试图进行引导;二是具备良好的思维技能,通过建立于学生之间的不平衡认知,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智能辅导开始时,autotutor将在显示器中创造两个不同的导师,各持一方观点,学生需要在思考和推理中解决分歧。(2)倾向于多种学习资料整合electronixtutor是一种整合多种学习资源的智能辅导系统,专注于为海军学员提供电子学徒技术员培训课程[22]。整合的学习资源包括学习、心理模型构建与模拟环境、创建或交付学习任务的通用学习平台、在网络上开发主体内容并评估材料和学习技术平台等自适应智能学习资源。(3)生成有关学习过程的数据,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步入2.0阶段的智能辅导系统,在生成学生学习数据后,着重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在“发现错误—分析错误思维的形成原因—纠正错误思维”的反复迭代中实现持续训练学习。也就是说,当智能辅导系统发现学生出现错误时,不再是简单提示学生多进行相关方面的练习,而是通过分析、指出学生的错误思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23]。学生在一次次试错中,逐渐习得调整思维的技巧,学习质量得以持续提升。(二)助力教师向“辅助者”转型,强调预测。斯坦福大学在报告《人工智能百年研究》中预测,未来15年,“智能导师和其他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和家庭中帮助教师的应用可能会显著扩大”[24]。人工智能不仅在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能够满足教师需求,变革教学过程,使教师有时间和自由提供更有情感与针对性的教学服务。简单来讲,这种应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简化管理任务,创设更好的专业环境,将教师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转向对学生的关注,更多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二是通过逆向设计思维,塑造学生画像,协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从教学设计到学情分析,全过程助力教学活动的智能化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趋势:1.智能助教进一步发展,协助教师关注学生人工智能可以很快地执行管理任务,进而更快、更好、更低成本地消耗管理人员的大部分时间。采用“ai 教师”双师型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学习者带来更好的效果。2014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团队研发了教师机器人botty,该机器人创建的目的是为了在twitter上与爱丁堡的电子学习和数字文化moocs的学生进行互动[25]。在课程期间,botty发了大约1500次推文,与数百名同学交流,除了回复课程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社交角色,与学生生活上的推文互动。但是,botty的智慧仅停留在简单问题的处理上,面临疑难问题botty则建议学生向导师留言或向其他学习者求助。另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例子是佐治亚理工学院的ai助教jillwatson。jill是该学院计算机与认知科学教授ashokgoel的助手,“他”的日常工作是回复参与在线课程学生的大量论坛帖子,同时处理其他行政问题[26]。吉尔的智慧化程度更高,其助教级别大致等同于研究生[27],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助教,其成功之处在于让所有学生都误以为它是真人助手。2019年2月23日,德国了第一个机器人讲师ruyi[28],ruyi不止从事助教的工作,还能够主导课堂,向学生讲解内容并进行互动。当然,ruyi在现阶段与人类讲师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能独立应对真实的课堂环境,但是ruyi能够很好地起到课堂辅助的作用,让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互动交流。ai助教除了能够处理学生问答和行政性工作,还能够通过自动化评判学生学习成果来减轻教师的负担。自然语言处理(nlp)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形式,通过统计和机器学习方法,促进对句子结构、情感、意图的理解,从人类语言中提取意义,并根据信息做出决策,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开发了自动nlp评估系统,应用于在标准化测试中对论文进行评分。这也是ai助教在学生评估方面最早的应用之一。密西根大学应用m-write帮助教师在大规模的入门级课程中处理写作活动。m-write通过算法来识别学生在写作中遇到困难的地方,分析写作水平较低的潜在原因,通常用于复杂的stem作业,如证明或考试中的简短回答[29]。2.ai助力智能教学设计,保证精准教学开展充分了解学生是教师实现精准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评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情绪状态、知识水平等一系列指标,以调整教学设计和实施环节,过去教师凭借经验进行大致判断,现在ai协助教师完成这一过程。基于分析和发现数据点之间的模式和相关性的机器学习算法被证明是帮助教师量化学生对讲座进行理解的有效工具。通过分析特定的学生数据,人工智能可以更快地找到学生可能需要更多帮助的领域,教师据此进行教学设计,大量的学习数据有助于教师了解未来的课堂走向,不同于过去大数据技术在教学中进行事后分析,ai还能实时生成报告,分析数据进行预测和可视化,并将其输入教师的工作流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pearson(中译“培生公司”,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出版集团)与伦敦大学学院知识实验室合作,指出当今基于模型的自适应系统也越来越透明,教育工作者可以了解系统如何做出下一步的决策,并为课堂教学提供更有效的工具。例如,italk2learn[30]系统16是由卡内基梅隆大学设计和测试的系统,用于评估其对年轻学生学习分数的影响,应用了一个学习者模型,该模型明确包含有关个人数学知识、认知需求、情绪状态以及反馈的信息。不仅如此,ai还能更加深入地协助教师挖掘学生的思维过程,厘清学生得出错误答案的过程,找到思维盲点,进而展开有针对性的讲解。例如,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艾瑞克(erikanderson)开发了一个程序,帮助数学老师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华盛顿分校(universityofpennsylvaniauniversityofwashington)和微软(microsoft)的同事一起,利用人工智能判定学生是如何得出错误答案的。概括来说,人工智能捕捉的学生数据来源有三:(1)智慧教室,教育环境中的学习行为数据捕捉。传统上,课堂上计算机的使用频次很低,同时仅被视为处理学生输入信息的工具。现在,随着智慧教室地不断兴起,重叠技术的融合正在使新的用法成为可能,交互式也是教室再造中的重要追求。英特尔和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正在利用英特尔cpu的计算能力支持人工智能[31],利用深度学习功能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在更高层次了解用户——不仅可以解释用户命令,还可以了解用户行为和情绪。高校在教室中放置教室pc,收集多个输入和输出点,通过多模态感知收集主要数据(外观——提取面部标志;交互——学生如何使用传统设备;采取行动的时间——学生在学习平台上完成任务或采取行动的时间),实时提供分析,让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2)沉浸式媒体的数据采集。人工智能推进沉浸式技术能够进行学生信息追踪,为教育者构建动态学生信息世界,进而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预测。沉浸式媒体可以从用户数据中获取信息量,分析学生正在查看的内容、持续的时间、交互的动作等信息,人工智能与大量的信息融合后不仅能够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关注的知识内容,还能够分析学生的情绪感知与状态,以调整教学内容,为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准备,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智能导师系统获得数据。例如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正在开发的电子教练(e-coach)项目[32],该项目专注于为stem领域的各种学科提供形成性反馈,适应性更强,能够跟踪大班学生的学习进度,引导他们远离常见错误,并发现他们可能感兴趣的领域,全部反馈给教师。3.学生事务管理智能化,实时监管学生走向(1)智能学工在数字化校园中,从位置信息到消费行为,学校掌握了学生大量的生活数据,对于这些数据的有效处理能够形成学生画像,协助教师检测学生的异常行为。机器学习擅长定位,能够很快地定位异常值并进行归类分析,这就是我们学生分析的基础。ivyteach社区学院利用机器学习来识别有失败课程风险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建议和相关支持,在应用这一技术的学期中,学院的失败率逐年下降了3.3个百分点。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对学生行为起到检测作用,还能帮助学生规划课程,减轻教师压力。例如柏林技术大学开发的智能alex[33],能够使用自然语言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规划未来的学习课程。alex允许柏林理工大学(tuberlin)的学生使用文本输入以对话的方式查询课程和模块,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会话效率,而且具有较高的享乐性和语用性。(2)智能招生人工智能在学校招生环节未来发展的趋势大概有两个:一是搭建ai人机交互的学生咨询服务系统。由于高校招生环节往往会遇到工作人员精力有限、咨询信息过多导致疏漏等问题,人工智能作为招生助手参与到高校招生环节。目前,大学和学院已经求助于聊天机器人来帮助回答学生的常见问题。这样一来,辅导员或招生教师能从重复性的工作中抽身,转向处理更高优先级的任务,使得招生团队更有效率,允许少数的辅导员在更短时间内回应更多的学生。佐治亚州立大学与admithub合作,建立了一个数据库,收集招生办公室经常回答的问题[34]。adorethub创建了一个定制的pouncegsu学生入学私人助理。该项目通过回答问题,“推动”未来的学生完成任务,并帮助他们顺利入学[35]。二是构建ai机器学习的生源选拔模型。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学校招生和学生志愿填报之间的双向匹配模型,探索研究适合高校生源选拔的智能辅助模型,解决学生、学校、专业选择上的精准对应,满足高校选才空间的同时,让更多考生进入理想大学和理想专业。(三)学习环境朝智能学习空间方向塑造,强调开放。人工智能通过创设“一种人与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高度协同的‘人—技’结合、以自适应学习为核心的新型教育环境”[36]变革学习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全球教室升级,塑造全球社会公民。全球教室是一门基于网络的课程,旨在促进跨学科合作,并允许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教师参与集体作业和学习体验。人工智能为全球教室提供了机会,不仅使全球教室的互联性和可访问性变得更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公平问题。纽约州立大学协作在线国际学习中心[37](collaborativeonlineinternationallearning,coil)是专注于全球教室这一新兴领域的领先国际组织之一,所提供的课程通过人工智能融合不同文化,创造混合同步在线学习环境,促进不同国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coil列举了25个全球教室应用的例子,总结来说ai从以下四个方面影响全球教室的升级:首先,人工智能为全球教室打造了虚拟空间,虽然学生的物理空间被划分,但是ai通过配备语言翻译器/字幕创作插件等支持,打破国际语言与文化的界限,为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全球学习环境。在相同实践活动、学习材料和开放式讨论的交互作用下,学生会产生通过网络空间而紧密连接的感觉。同时,学习管理系统(lms)近年来的升级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全球教室中,学生学习数据全部在线上留下痕迹,为数据爬取提供了很大空间,通过从lms中收集到的大量数据,ai算法能够做出数据驱动的决策,分别为学习者、教师、管理者提出改善建议。不仅如此,随着ruyi的问世,越来越多的智能助教和虚拟导师也将参与到全球教室的升级中,机器学习能够使虚拟导师的知识储备量达到人类教师无法实现的高度,同时能够判断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风格、学习能力等各方面指标,提供有深度的个性化辅导,让整个学习过程更加智能化。最后,人工智能在助力教与学关系转变的同时保障了学习公平。在全球教室中,由于只有线上的交流,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由此产生对学习过程的依赖,观点更加独立,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并且,国际化的全球教室提供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最好的土壤,人工智能的自适应性能够将不同国家的知识处理为学生最能够接受的学习单元,打破文化界限,无论学生所处国家的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如何,在全球教室中激发出创造力,塑造更多的全球社会公民。2.智能虚拟现实,学生充分参与。过去的两个世纪,技术不断改变现代社会,随着新计算平台的出现,我们与设备交互的方式不断改变,从计算机到智能手机,现在人工智能为我们带来了最新的平台——虚拟现实。虚拟现实试图通过数字或模拟世界模拟物理世界,从而创造沉浸感。为实现这一目标,虚拟现实技术以多模态交互为硬件技术核心,集成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组件。实现虚拟现实学习需要佩戴沉浸式媒体,即虚拟现实耳机、增强现实眼睛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类媒体。虚拟现实重新定义了我们与信息的关系,具体包括沉浸式、交互式和创设式三种学习环境[38],学生不仅对场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够与数字世界进行身体互动,而这种互动不仅局限于屏幕范围内。虚拟现实将如何变革高等教育,这是所有人都翘首以盼的,具体来讲,有以下两种形式:(1)结合vr/ar等技术,ai可以直接作为教学工具集成到课件中。沉浸式技术改造后的课件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根据学习者的内在经验,从根本上构建虚拟环境,以使学生相信看到的是真实存在的;二是课件展示的内容不受物理定律约束,意味着无论课件创作者创设怎样困难的情景(火星或是500年前的卢浮宫),制作成本几乎相同。在具体应用中,学生需要佩戴沉浸式媒体以实现该技术。现在,该项技术已经应用到医疗、生物、化学等领域的课堂上。微软hololens运用混合现实将物理和数字世界中的人、地点和物体聚集在一起,在课堂上以“画布”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与“画布”进行交互[39]。沉浸式教学在生物、医学课程中应用得比较广泛。thebodyvr公司采用身临其境的教学法,使个人能够与虚拟的解剖人体交互,例如随着红细胞在血液中流动,观察病毒的产生机理,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病理和人体,进而提高患者护理质量[40]。美国凯斯西储大学与护士质量与安全研究所(qsen)合作,开发了影子健康程序,为该校研究生和本科的所有课程构建虚拟患者模拟[41]。该程序提供了大量虚拟患者,学生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与数字标准化患者进行开放式交互,进而展示和完善他们的临床推理技能。(2)沉浸式媒体为虚拟导师、人工智能助理提供了物理存在。沉浸式媒体使虚拟导师从计算机中走到现实世界里,不仅能够与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对话,还能在学生周围呈现实体的教师形态。南加州大学创新技术研究所(ict)是创建智能虚拟环境和应用程序的先驱,通过将人工智能、3d游戏和计算机动画结合在一起,开发真实的虚拟角色和现实的社会互动。该研究创造出的虚拟角色与人类外表、思维、行为无异,学生可以在研究所提供的视频游戏和模拟场景中与计算机进行交互,实现沉浸式学习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决策、文化意识、领导和应对得以提升。不仅如此,在学生与虚拟导师交互的过程中,后者还可以远程识别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自杀风险的迹象。3.人工智能变革图书馆。图书馆在大学中的定位逐渐变成了高校内部的跨学科中心、研究中心之一,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与创造活动开展得主阵地。人工智能时代下,图书馆也在被动或主动地探寻着新的发展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智能书籍管理。随着人工智能的智慧程度不断加深,智能搜索已经被应用于图书馆,加速了人们寻找信息的方式。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亨特图书馆[42]设计的一大特点就是尽可能缩小图书管理范围、扩大学习空间、缩短检索时间,进而实现高效的知识互动。亨特馆内有150万册图书,但却不设传统书架,而采用自动书籍拣选系统替代。自动书籍拣选系统利用大数据支持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快速做出决策,定位所需书籍。借书时,读者只需在在线目录中点击想要阅读的书籍,5分钟内就能从取书机器人手中拿到书,完成借阅过程。(2)智能语音助理。智能语音助理是一款可以远程操控获取图书资源的ai工具,这款工具以图书馆广大的图书资源为数据集,通过自然语言系统与学生实时交互过程。麻省理工学院的图书馆馆藏可以通过api访问,因此可供机器学习算法使用,为通过人工智能增强各种图书馆任务和工作流程提供了可能性。目前,麻省理工图书馆正在与该校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研究人员合作,期望开发出一款类似siri的ai工具,当有人向语音助理询问信息时,能够获得著名的学术文献。(3)推广人工智能,吸引学生参与社会科技问题。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究合作首席战略家chirserdmann表示,图书馆可以开始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基础层面跟踪ai并订阅一些ai实时通讯[43]。例如,劳拉诺伦(lauranoren)负责管理数据科学的数据科学通讯,但她经常报道人工智能的故事。在这些新闻通讯和一些人力资源管理ai之类的资源之后,跟踪这一点,并保持咨询的最新状态。剑桥(马萨诸塞州)公共图书馆(cpl)与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和哈佛大学的metalab合作举办“笑室”。参与者进入一个人工智能的房间,只要房间的算法认为有趣,就会播放笑声。图书馆作为高校人流量的集中地,将关于ai发展的一手咨询推广给最具创造力的学生,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前沿发展,进而激发高校创新活力。

三、我国高校智能教育发展的应对策略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双高计划”;汽车智能技术;产教融合;生态圈

2019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为建设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专业树立标杆、引导前进方向。汽车智能技术起步较晚,在很多专科院校中的教育领域办学期限较短,并且在校企合作方面没有合适的发展,不符合新时代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建设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群,实现产教融合,注重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加快汽车智能技术传播,推动汽车行业创新发展[1]。

1“双高计划”背景下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群产教融合的重要性

“双高计划”被认为是一项面向我国新形势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重大政策举措,对于促进高职专科院校改革与提高其教学质量、培育大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与理论实践技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双高背景下知识生产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双高计划”背景下建设汽车智能技术生态圈,为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于院校周边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及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1有助于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影响着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双高计划”背景下建设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群生态圈,既有利于推进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工作,又有利于院校各项工作的展开。产教融合工作的展开有助于推进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与产业连接,帮助学生对于行业实际工作环境进一步了解,为专业高质量建设提供建设性建议,提高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2]。再者,产教融合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实现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对接,保持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工作和行业标准一致,避免了与现实企业的脱节,有助于培养和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术能力及对环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做出进一步规划,同时也提高了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能力。有助于职业院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对接,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促进职业院校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1.2有助于企业发展与产业转型

职业院校被视为专业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为当地企业生产与经营发展服务,并且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3]。“双高计划”的大背景下积极开展汽车智能技术和产教融合的工作,为当地汽车企业的发展服务提供了大批高质量、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满足了当地汽车制造商和企业对于技术和人才的需求。产教融合项目工作的实施和开展有利于加强高校与民营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强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和配合,有助于职业院校运用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完成理论教学的实践,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实现企业生产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当地智能汽车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通过产教融合扩大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生产质量,提升企业生产效益。

2“双高计划”背景下汽车智能技术产教融合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开展汽车智能技术产教融合建设工作,对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教育素质的培养都具有深远意义。部分院校对“双高计划”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教学方式及对学生的培养方案存在一定的偏差,致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有限。

2.1高校与教育部门沟通不畅

汽车智能技术产教融合工作的开展需要院校与教育部门之间的配合努力。现实工作中,院校与教育部门配合不严谨,导致产教融合工作进展缓慢,效果欠佳。部分院校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与职业证书体系对接存在较大偏差,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体现出专业知识结构与实际职业需求存在差别的问题。部分高等教育院校仍然普遍存在着专业和职业技能标准之间对接困难的问题,教育部门提出的专业和职业标准类型太过单一、陈旧,没有能够紧跟时代的变化而更新,对高等教育院校精心细化的专业和方向没有办法进行有效对接,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成长和发展及未来的职业规划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教育部门在制定相关的职业标准时由于缺乏与其他职业院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导致与时代脱节,使得专业性和权威性都会因为这种冲击而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职业院校按照教育部门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来培养的相关专业人才在实际的工作中与企业脱节,无法融入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对学生的就业及企业招聘工作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2.2高校与企业对接不严谨

产教融合工作的核心环节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沟通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最重要的问题,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通常使用电话及网络等媒介对学生表现进行交流沟通,对学生的专业水平了解有限,影响了产教融合工作质量与效率。职业院校针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与企业存在差异,职业院校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素养的提升与培养,而企业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双方对培养专业人才的理念与方式存在分歧,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与职业生涯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沟通存在一定的敷衍,导致实际工作开展效率低下,进一步影响产教融合工作进程。

2.3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完善

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对于职业院校各项工作的展开都具有重大意义。部分职业院校教学评价机制存在评价指标不全面等问题,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提升。企业与高职院校的评价机制存在差异,职业院校与企业对学生培养方向的关注点不同,导致对学生的评价存在分歧,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存在一定影响。

3汽车智能技术产教融合建设措施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群产教融合建设需要突出专业集群“1+1>2”的特点,精准对接汽车智能技术产业链,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与教学一体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建设标准化、智能化、新能源特色的实训基地,打造结构化的创新教师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制定专业新标准,提供高水平技能培养平台,从而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水平、学生职业素养,以及企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群的建设目标是对接汽车智能制造产业链,培养面向汽车智能制造产业链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需要联合地方相关企业实现校企紧密合作,进一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通过优惠政策促进了政府、职业院校与行业和企业多元融合合作,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专业群生产教育融合服务平台;利用相关企业在生产环境、行业标准等各个方面优势共同搭建培训机制,构建一个以专业为基础的对接全球产业链条的人才培养机制体系,为与智能汽车及其相关的企业培养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引领汽车智能产业的发展,汽车智能技术专业要更加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研究的结合(表1),并且进行定向培养与无定向培养的区分研究,注重多元化人才的培养。

3.2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在技术及生产模式上具有绝对优势,具有清晰的人才需求及人才规格方面的标准,弥补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的不足,因此职业院校需要联合企业共建共享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将企业引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实训建设方面,企业代表行业的最高标准及对高标准人才的定位,实现教师资源、技术资源等关键因素的共享,有利于高水平高端人才的职业培养。将企业典型项目引入到教学项目中,将企业的生产性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3建设教学新资源

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群的建设,离不开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对接国际、国内先进汽车智能技术,开发一批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群覆盖新业态的系列新课程标准;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虚拟车间等开发新课程;打造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群共享的职业教育资源库,共建在线职业教育精品开放课程,构建“线上+线下+现场”的学习新生态。

3.4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院校通过采取人才培养引进等多种激励方式,加强对职业院校专业技术带头人及企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安排职业院校专家指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企业实际的管理锻炼,密切高度关注教育企业发展新标准。同时,聘请了多家企业的技术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培训教师,实行了经由学校企业教师与其他企业培训教师共同参与创新企业培训课堂教学的各种现代化工作新模式,利用以企业项目管理为中心驱动的工作模式与学校企业教师进行各种深度技术融合,开展了在科学研究技术上的探索,提高了学校教师专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和专业服务及企业课堂教学的工作能力。

4总结

“双高计划”背景下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群建设需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教学改革,将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群打造成技术模式先进、共享资源丰富、培养标准统一规范的专业群,为智能汽车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福春.高水平专业群在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中的现实意义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5):20-23.

[2]莫荣珍.“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汽车服务类专业群建设研究[j].广西教育,2020(39):65-67+97.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智能财税;“1 x”证书;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在2019年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颁布了针对于院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改革的文件,由此使“1 x”证书制度进入实施的状态。对于会计专业教育而言,就需要在这样的政策号召下,积极进行会计教育教学系统的重塑,当然还需要将智能财税的诉求考虑进去,由此确保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人才,能够适应未来智能化会计岗位的诉求。因此,积极站在智能财税“1 x”证书的角度去审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1智能财税和“1 x”证书的内涵

1.1智能财税的内涵

智能财税是指,运用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实际的财务业务、财务管理等板块融合起来,在大容量的财务数据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中,确保实际的发票开具功能,报账发票查验工作,财务管理工作,财务决策工作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对于企业而言,处于信息时代背景下,就需要积极引入智能财税系统或者平台,这样就可以使财务数据信息的管理和配置达到科学的状态,继而使财务管理决策展现出精细化的特点[1]。

1.2“1 x”证书的内涵

“1 x”证书,可以将其理解为学历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制度,其将学历认证和职业技能认证很好的融合起来。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有着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用人机构而言,可以对潜在的应聘者的知识水准或者技能水准进行更加针对性的评价[2]。从这个角度来看,“1 x”证书可以更加全面的反馈学生是否可以胜任对应岗位工作,是否具备此方面的能力或者素质,由此使实际人才识别和评估朝着有基准的方向发展。对于“1 x”证书制度进行研究,会发现其有着以往双证制度难以比拟的优势,没有必要仅仅局限于某个专业,确保学生可以具备更加多方面的技能,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中展现自己的优势。“1 x”证书制度在贯彻执行之后,证书的认定方式就成为学生和教育机构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主要有政府认定的证书,此类型证书占比比较大;接着是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相关证书,比如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会计职称等级证书等,这些同样是被教育部门、财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可的。再者就是校企合作中认定的证书,这些证书的认可度是比较狭窄的,但是在特定校企融合机制中其效用也是比较权威的。

2智能财税“1 x”证书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越来越多学校开始意识到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进行调整,这是因为新形势下智能财税平台和软件被不断使用到会计工作岗位中去,这就要求对应的财务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财税素质和能力,确保自身的信息素养可以跟上时展的诉求,这样才能够顺利的进入对应的工作岗位。在认识到这样的问题之后,很多学校开始依照智能财税对于会计人才的诉求来进行教育体系的重塑,在此方面的探索经验不断积累,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还是在不同的环节,存在对应的问题[3]:

2.1对智能财税的认知存在偏差

当前不少的企业的确开始将智能财税平台或者软件使用到自身财务管理工作中去,但是从实际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也就是说实际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虽然意识到智能财税的价值,但是也没有积极参与其中,这样就容易使部分人觉得智能财税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当前还是依靠传统的财税管理模式来开展实际工作,因此没有必要过早的在此环节进行投入。因此很多学校在会计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实际的人才培养还是以之前的市场诉求来进行,忽视智能财税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此方面的投入不足,智能财税对于会计专业教育的影响力难以体现出来,由此自然难以引导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环境朝着持续性的方向发展和进步。还有就是,部分学校在会计专业与智能财税“1 x”证书之间关系认知的时候,难以认清楚智能财税的诉求,这样就不能有效的将其与会计课程体系关联起来,也就是说在此方面的认知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偏差。

2.2会计课程与市场需求不吻合

对多个职业院校和教育机构的会计专业历程进行调研,发现其在课程设置方面创新意识比较差,还是以之前的方式来进行,除了税法出纳和成本会计,就是基础会计和中级会计,当然部分院校还设定了会计电算化或者综合实训的板块,但是其占比比较小,在这样的会计课程架构中,其没有体现出智能财税软件或者平台的应用,有的学校使用的是金蝶等软件,虽然也是信息化,但是其财务信息化的程度是比较低的,与智能财税之间,与“1 x”证书诉求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区别。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会计课程与市场需求不吻合的现象是比较突出的[4]。

2.3数字化办公素质处于有待提升的状态

在智能财税“1 x”证书的架构中,对应的会计人员,必须是高素质的,能够处理电子数据和表格,能够使用计算机处理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依靠数据分析结果来提升财务决策的精准性。以电子发票为例,其使用率比较高,但是很多会计人员,甚至连电子发票开具、电子发票审核、电子发票识别都不是很了解,更加难以理解智能财税系统中自动制单功能,这样就难以有效的使用电子数据流程来处理,企业的财务管理的风险也会因此不断提升。从当前会计专业教学的架构来看,师生都没有在此环节进行强化训练,数字化办公能力不强,信息化程度不理想,这些都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1 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必须要确保对应人才具备数字化办公的素质和能力,但是当前教育教学历程中,还是没有突出此板块的价值[5]。

2.4教师不具备智能财税教育教学能力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师能够清晰的认识到智能财税“1 x”证书架构的必要性,还能够切实的使用对应的智能财税系统或者软件来展现实际财务管理理论和技能的呈现,以确保构建出理想的智能财税“1 x”证书教育教学环境。但是从实际调研的结果来看,会计专业的教师,可能是财税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也可能是硕士生或者博士生,但是他们的会计从业经验是比较匮乏的,并且也没有会计核算的能力,对于智能财税的理解可能不到位,对于“1 x”证书制度在教育教学中的贯彻也不是很到位,也就是说会计教师不具备智能财税教育教学的能力。虽然部分教师意识到此方面的问题,也积极寻求对应的方法去改善,但是学校在此方面的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健全的教育培训系统,这样也难以保证实际的智能财税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发展和进步。

3智能财税“1 x”证书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的改善策略

在智能财税“1 x”证书的背景下,实际会计人才培养的诉求发生了改变,会计从业者的从业环境也在不断地演变,此时对于会计岗位的技能和素质要求也在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对应的学校或者教育机构还是依照之前的会计人才培养思维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就容易出现教育难以跟上时展步伐的尴尬局面。从这个角度来看,智能财税“1 x”证书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的改善,需要积极主动的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6]:

3.1树立正确的会计从业发展价值观

在我国财税政策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在我国信息化技术不断融入会计行业的历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新金融工具准则出台,新收入准则颁布,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机制的建立,税收优惠政策的颁布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格局和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会计如果还是依照之前的方式去进行工作,就可能处于低效率的状态,往往也难以体现出会计岗位的价值,此时就需要懂得妥善的使用新技术手段,积极借助智能财务平台或者软件,确保实际的会计工作能够更加精准的开展。此时要想成为企业会计岗位中的一员,学校作为会计人才的培养者,就需要依照终生发展和学习的理念,积极让学生去关注智能财务,让教师去熟悉智能财务,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确保可以在未来以更好的姿态参与到实际的企业智能财务管理工作中去。

3.2采取多方面措施驱动会计课程改革工作的发展

正确看待智能财税“1 x”证书对于会计岗位的诉求,然后遵循市场需求,不断引导会计专业课程得以重塑,确保可以依照智能财税改革的诉求,使传统的专业课程得以精简,积极将“1 x”证书培训纳入教育体系中去,这样才能够使专业教育朝着更加有效方向发展。还可以将“1 x”证书与会计职业规划教育关联起来,确保实际的会计课程改革朝着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再者,在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的架构中,积极将社会共享企业管理,社会共享外包服务,社会共享实务等版块归结进去,这样才能够使实际的智能财税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7]。

3.3形成更加多元化的会计教育教学方法论

智能财税“1 x”证书对于会计专业教育提出了更加多的要求,这种要求集中体现在:会计教育内容需要更加贴合时代,会计教育教学方法需要更加关注学生会计专业素养的发展。要想达到上述的教育教学目标,就需要能够使用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教学策略。在此过程中,应该将关注点放在如下几个环节:其一,积极使用信息化手段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比如将学习通平台、职教云平台融入进去,学生在这样交互性的学习平台上,可以更好的面对会计专业知识,提升会计专业技能,增强彼此之间的交互,确保实际课堂教育朝着更加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依靠这样的平台,教师可以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给予其制定更加给新年规划的会计学习方案。同样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格局中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也会得到提升[8-9];其二,高度重视与会计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确保智能财税领域中的实训教学环境得以构建,智能财税的技能培训机制切实的运作起来,在此历程中教师的会计教育教学理念得以更新,企业导师可以参与进去,积极以案例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的方式来驱动,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直接的去接触对应的智能财务系统或者软件,实际职业技能也会因此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进展;其三,建立完善的会计教育行为评价机制,在内容指标上,思考是否将智能财务和“1 x”证书的内容融入进去,在教学方法上,思考其是否能够满足未来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诉求,依靠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保证实际会计教育教学进入更加精细化的状态。在设定对应评价机制的时候,最好可以邀请权威专家参与进去,做好全面的研判,确保实际的指标体系,能够切实的引导实际的教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10]。

3.4注重会计专业教师教学素质的提升

无论是智能财税,还是“1 x”证书制度,其对于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具备此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智能财税和“1 x”证书制度有着清晰全面的认知,还需要将其要求细化为对应的教育教学指标,然后稳妥的将其融入教育教学课堂中。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会计专业教师,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对应的调整和改善:其一,积极利用各种闲暇时间进行充电,可以去会计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确保自身会计从业经验得到不断积累。在学校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进行脱产深造,确保教师可以更加直接的去接触智能财务平台或者软件,了解其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这样也可以使其对于智能财务的认知朝着更加深刻的方向发展;其二,积极去研究“1 x”证书制度架构中关于会计证书的考取流程,对于其知识和技能的诉求进行研判,制订更加完善的自主学习计划,与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确保可以成为学生考取职业证书中的重要辅助力量,由此使教师能够以更加好的姿态参与到实际的证书考取指导工作中去[11-12];其三,学校要高度重视会计专业教师的成长,积极创造各种条件,确保他们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比如可以积极建立智能财税“1 x”证书的会计教师专业培训机制,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机制构建等多个维度来进行交互,妥善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由此使的培训环境和氛围得以构建。也就是依靠上述的措施,可以使会计专业教师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效能,从而引导会计教育进入更加理想的状态;其四,积极建立会计专业教师交互机制,设定对应的平台,开展对应的教育教学评比比赛,鼓励会计教师将自己的职能财务“1 x”证书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出来,确保彼此之间可以进行交互,依靠这样的方式形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格局和环境,这样才能够使会计专业教师的成长进入更加理想的状态。

4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财税“1 x”证书背景下的会计人才培养,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会计人才培养格局,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智能财税“1 x”证书与会计人才培养之间关系认知存在偏差,在此方面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足,在此方面的教育教学环境不理想等,采取措施去改善和调整。为了达到理想的改革局面,就需要正确看待会计人才发展价值,采取有效的会计人才教育机制,驱动会计人才教育进入更加精细化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杨晶晶.1 x智能财税背景下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素质模型构建研究[j].知识经济,2019(36):62-63.

[2]黄俏颖.智能财税“1 x”证书背景下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以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j].纳税,2019,13(36):56-57.

[3]付裕.智能财税背景下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素质模型构建研究[j].商讯,2020(04):180-181.

[4]唐李昶.智能财税1 x证书在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中的实施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03):174.

[5]王晓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施“1 x”证书制度的意义、问题及策略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0(01):113-114 117.

[6]殷慧敏.基于“1 x智能财税”的综合实训课程改革与建设[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8):164-165.

[7]沈应仙,赵浚.基于智能财税云平台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0):122-124.

[8]田宁.“大智移云物”时代企业财务人员转型路径分析[j].财会学习,2020(16):13-14.

[9]周瑶.1 x智能财税背景下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素质模型构建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2):244.

[10]张红梅,苏梅.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智能财税高水平会计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j].商业会计,2020(15):120-123.

[11]黄文.智能财税“1 x”证书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农家参谋,2020(23):262.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双师型;教学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是先进的科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在以下行业中被广泛的应用,例如:医疗、农业、工业、交通、金融、效应及物流等,这些行业都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有效结合,能够使高校教师拓宽信息获取渠道、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学习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校企合作、深化人机协同,对于构建“双师型”高校教师队伍可以发挥重要作用[1]。因此,高等教育开展过程中就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地寻找科学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从而能够改变高校教学的僵化模式,全面推进“双师型”教学的发展。基于此,该文着重对高等教育人工智能下“双师型”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高等教育人工智能下“双师型”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已经逐渐成为信息化校园,信息化技术、互联网技术可以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良好的融合,无论是对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还是教育水平都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虽然上述高新科技已经在高等院校中发挥了很强的作用,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很多阻碍,导致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与高新科技之间融合程度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出高新科技的应有作用。构建“双师型”教学体系需要结合高新科技,只有这样才能够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同推进[2]。“双师型”教学对于高校发展具有以下两方面重要意义。第一,提高高校教师对于高新科技的掌握程度,满足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基础。基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人工智能教育能力,才能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促进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必要保障。第二,提高高校教师人工智能教育能力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需要。在高校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备受关注的同时,高校教师人工智能教育能力的提升也备受关注。自2018年4月教育部公布《教育人工智能2.0行动计划》以来,高校教师人工智能教育能力提升的改进目标和措施也越来越明确,但其成效甚微[3]。在此背景下,加快提升高校教师人工智能教育能力成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三,提高高校教师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教育能力是适应多样化教育环境的选择。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日益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高校教师只有具备强大的人工智能教学能力,才能保证教育质量,从而为企业输送先进的技能型和实践型人才。利用人工智能加强高校“双师型”师资建设,不仅是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趋势,而且对教师的个人成长也有重大影响。人工智能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教育质量、教育资源质量和教育队伍素质是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改革的主要任务[4]。从观念转变、制度健全、个人素质这3个方面探索建立“双师型”评价标准,提出利用网络人工智能促进“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建议,符合条件者则可认定为是学校“双师型”教师。学校应该从专业技术资格方面对教师进行审查,审查是否具有技术资格、专业和职业资格是否一致、获得的相关证书是否与职业资格相匹配,确保能加强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2“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现实困境

2.1“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

教师数量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双师型”教师短缺必然制约教师教育创新团队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拥有足够数量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中心作用,逐步推进高等教育模式和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改革。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并不完善,这对以后建设教育创新团队就存在一定的阻碍,而且标准的内容也不全面。2007年联邦高等教育法修正案第3条《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资格》明确规定并专门从事教育工作者和企业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资格、人格资格和资格监督[5]。教师资格的获得、专业技能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体现了德国高等教育教师能力的综合性,对教师能力的考核非常全面。但是,我国的教师水平考试过于注重专业和教育背景,没有进行“双师型”教师水平考试,认证标准没有涵盖各个科目。高等教育认证标准和“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的制定实施大多是由该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学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完成的,“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和结果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2.2“双师型”队伍建设缓慢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高校作为我国应用型人力资源的重要输出阵地,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效率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始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但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师资培训经验,部分高校正在开展“双师型”师资培训,只是还处于起步阶段[6]。一方面,高校无法建立完善的“双师型”培养体系,培养工作也存在诸多弊端;另一方面,“双师型”队伍建设缓慢,尚未开发完整的职称评分体系,直接导致了很多教师参与培训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下降。

2.3校企命运共同体尚未形成

我国当前校企命运共同体并没有完全形成,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在高校任教的道路并不平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打造“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的重要途径。2019年,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明确指出要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打造人才、共享人才、共享资源,企业培养教师技能和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主张要深度参与配置帮助[7]。其中对“双师型”也提出了明确要求,鼓励高校和产业界形成命运共同体。“命运学校与企业共同体是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以共赢为目标的利益实体,这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新形式,那就是企业和教育。”然而,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校企共同体尚未完全形成,导致产教不能紧密结合,企业难以真正参与到教师培训过程中。“双师型”教师教育创新团队尚未使用优质的内部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学的建设作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高校兼职教师自主创业方式,促进企业工程与工程师、先进人才与高校教师双向流动。在“学校有需求、企业有动力、政策有支持”的现实条件下,优秀的企业工程师仍然很少有进入高校做兼职教师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没有政府引导或保障机制,相关文件中明确了兼职教师的重要性,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可行性指导或建议,高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难以操作;二是高校对企业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激励有限,难以吸引优秀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的工匠到高校兼职。兼职教师道路不畅的问题必须解决,否则在打造“双师型”教师“专业并举”的教育创新团队的过程中将会受到极大的阻碍。

3高等教育“双师型”教学完善建议

3.1人工智能赋能课堂理念变革

强化课堂观念的人工智能转型,关键在于整合思维,重构原有课堂的教育价值,并通过行动指南和具体的行动加以展示。“德、智、体、美、劳”同步发展,完成立德育人的基本任务,是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改革的价值取向。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在维度上架起课堂空间、支持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深化资源精准化、课堂教育持续创新、创新人才融合行动指南提供支持以及知识转移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实现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联合计算机教育和多模态数据融合评估是人工智能驱动课堂变革的具体行动[8]。人工智能课堂理念转变的本质是思维的完全融合,激活课堂本身的内驱力,重塑课堂的教育要素和关系,重新思考教育原则,是一种在课堂上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教育的新方法,以培养“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创新人才为目标,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需要。

3.2健全体制机制

在“双高”的背景之下,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必须要健全体制机制。健全的体制机制首先要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才能够对师资团队的发展提供更良好的体制环境。我国当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在推进“双师型”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缺乏教师资格标准的评价体系,这也是影响“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最重要问题。我国当前并没有“双师型”的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因此必须要结合“双高”计划,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资格标准。“双师型”教学体制机制的健全,需要从教师的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作为切入点,根据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要求,构建科学的完善体制机制。“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的标准需要实行自动化的认定程序,并且还应该定期地进行注册评价,保证认定标准可以合理地进行动态管理。为了改变我国当前缺少“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的现状,首先要构建“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的标准衡量体系、监测流程以及动态协调等,只有这样才能使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接轨,满足高等院校对于职业教师资格认证的新要求。“双师型”教学要求教师遵循动态的管理制度,在学校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高等院校应该遵循国家教育政策,并且应该制定高校教师职务的运用、职称与考核相挂钩的规则,充分发挥出动态考核的作用,使高校教师能够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对于教育的创新积极性,构建具有创造力、创新意识的高等院校教师团队,促进多方之间共同协作,共同完成对“双师型”教学的认证。

3.3加强校企合作

通过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保证教师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提高教师的能力、专业和学术水平,成为“双师型”教师,可以提供免费培训和实践机会。高校教学与企业合作,让专业的教师定期走在企业的最前沿,参与在职实践和在职培训,让教师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全面掌握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并且通过在职实践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技术水平,更好地了解所教授的课程,创建更实用的教师课程。另外,教师也需要更好地了解客户和社会需求,通过岗位实践工作,将社会需求与教育内容相结合起来,创新教育教育模式,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与此同时,高校对教师的评价需要参照行业和企业的评价标准,结合教师的教育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要激发和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高校教育面向广泛的生产市场,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需要不断地更新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注重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加强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因此,加强“双师型”培训,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快他们的知识更新速度,还能学习到新技术。

3.4深化人机协同促进教学设计变革

人机协同课堂,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外包个体认知的作用,将人工智能实现产品视为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为教师、学生和课堂提供人工智能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组织交流,实现人机联合教育。在这种类型的课堂中,学生、教师和人工智能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共同成长,共同推动和产生智慧。人工智能伙伴引导学生思考,帮助教师完成重复性教育任务,让学生回归学习的本质,实现创造性学习,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学生能返璞归真,深化道德修养。这种课堂是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改革的最高层次,也是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改革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推动课堂变革,深化人机协作,促进教育设计改革。为此,需要在发人深省的指导下,重新思考教育目标的设计、教育策略和教育评价。教育目标设计针对标准核心素养,注重超前思维,五教并举,反映社会需求,做到因材施教[9]。个体的教育目标、教育策略的设计要符合教育学习的现实特征和人工智能的体现,进行人机适应交互,实现数据驱动,兼顾产品属性深度学习;教育评价设计注重学习成果,从学习成果中学习,高校需要依靠多维数据进行动态、智能的可视化分析,以学习成果为重点,实现伴随着多样化而对整个过程的评价。

4结语

“人工智能 教育”是全面发展创新人才的重要共识。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是育人的主渠道。利用人工智能加强课堂改革非常重要,是完成知识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该文对复杂的全球化进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学的要求,对“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的问题包括“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双师型”队伍建设缓慢、校企命运共同体尚未形成、教师培训力度不足等,根据这些实际问题最后提出了通过人工智能赋能课堂理念变革、健全体制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人机协同促进教学设计变革、优化后续服务等路径来完善高等教育“双师型”教学。

参考文献

[1]胡伟.智能时代下的法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21(34):63-64.

[2]李佳,张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如何实现协同创新[j].商业文化,2021(34):117-118.

[3]赵聪.“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2):35-36.

[4]陶军.基于互联网的双师型师资培训教学实践[j].电子技术,2021,50(11):184-185.

[5]刘宗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11):151-153.

[6]张向华,李江,粟梅.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共同体建设研究[j].教师教育学报,2021,8(6):130-138.

[7]蓝尉冰,张自然,董亚力,等.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下“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北部湾大学为例[c]//2021年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五期).2021:547-550.

[8]辛晓霞.项目式教学在《人工智能基础》中的研究与实践[d].重庆:西南大学,2021.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信息素养

科技引领社会发展,现阶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交流提供了日益广阔的网络平台,借由高速、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教育信息得以面向更多受众及时宣传。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内高职院校应当不断促进教师提升自身信息素养能力,以改善外语教育效果,完成教学育人目标,提高学生应用外语知识去强化自身科技水平的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再创佳绩。

1信息素养概念分析

国外信息产业最早提出“信息素养”这一理念,人类可借助信息工具作为信息源头,将不同种类问题加以技术性改善,由此便能充分提升问题处理效率。信息素养还可被解读为当人们对某类媒介信息进行理解时,需要在生活、发展上进行应用的能力。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素养应具备创新应用能力,来保证技术的领先,比如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信息素养,教师便可借助各类信息技术能力将学科知识进行有效传递,由此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高职外语教师发展信息素养的意义

2.1人工智能时代必经路线

人工智能时代的代表技术包括互联网、大数据等,各项技术革新发展,为全球化经济发展带来较大改变。信息化为社会发展带来较多可用资源,以外语教育为例,从业者应秉持应用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借助信息素养完成教学重任。传统教学内容,其应用相对局限,因此取得的教学成效较不明显,唯有借助全新技术形式,方可使教学内容更为领先。在该背景下,人工智能可获得更直观的应用效果,为高职外语教育创新思路提供支持。

2.2落实教师创新教学任务

高职外语教师作为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者,不仅仅需要自身在外语专业知识上功底扎实,还需要具备基本的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分析以及信息加工等能力[1]。随着大数据时代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高职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要达到可影响学生信息意识、能力的程度。因此,教师可将教学任务的创新意识纳入外语教学实践中,以便更好完善外语教学,保证教学成果的有效性。

2.3培养人工智能时代人才

教育界普遍认同一种说法“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有优秀的教师团队。外语作为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对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社会,高职外语教师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者,如果自身不具备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那么培养的学生就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达不到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2]。

3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3.1培养意识有待增加

高职外语课程教学期间,信息化技术应用意识相对匮乏,因此学生并不能享受高职教育带来的现代化成果,导致外语学习效率较差。教学设备利用率相对较低,是现阶段教师信息素养主要面临的问题,另外授课形式中并不具备完整的培养观念,由此也将引发高职学生学习外语时仅将口头学习或外语翻译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实践能力较差,不利于信息素养实践效果的发挥,信息化教学技术及观念的缺席,不利于学生发展。一旦缺乏培养意识,外语教师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传统外语教学课堂整体偏向于教师单方面输出知识,若信息素养培养意识并不能纳入现实课程中,则不利于外语学习。

3.2先进的信息技术未得到充分利用

部分教师借助ppt作为信息素养培养方式,这仅是最基础的信息技术表现类型,学生常年接受此类相对落后的信息技术教学,可能会产生厌学行为,影响信息化外语教学落实效果。外语教师未采用微课、网课等课程形式,未采用flash等在线信息教学工具,不利于学生更好开展外语学习。少数教师信息技术观念甚至停留在网页搜索、qq教学等阶段,是高职院校人工智能时代全新发展阶段中的桎梏因素[3]。信息技术未得到充分利用,可能会使教师缺乏对现阶段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良好掌控的能力。当今时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学生现实化思维能力较强,学生在学习阶段需获得较高程度的外部知识、内在精神等形式的支持,而教学信息技术不够先进,则使学生容易产生较大的学习疑虑,教师教学效果变差。

3.3培养渠道较窄

现阶段,高职教师在日复一日的外语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为听说读写结合,将其作为初级信息素养进行应用,会影响学生外语学习质量。该问题与学校未建立合理的培养渠道有一定关系,当高职院校采用的培训方式较为简单、粗犷时,教师所能学习到的信息素养不具备系统性,由此在开展实践时,将减弱实际应用成效,不利于教师发挥教学专业性。信息素养培养,应在过程中塑造出精准的针对性支持对象,将外语教师信息化教学基础能力从零抓起,长期、持续培养其信息素养。

4学校层面加强信息素养培养路径思考

4.1提升政策引导能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下,高职学校要结合本校教师教学情况,使外语教学具备全新发展内涵,因此学校要制定出具备科学性及可行性较强的管理机制,其中要包括激励体系、评估考核体系等内容。比如,学校可将教师职称评定阶段中的考核内容与教师自身信息素养能力挂钩,教师可借助考试、教学成效等指标,展示较强的自我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帮助学校准确认知教师综合能力。另外,学校在政策落实过程中,要明确资金投入比例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应用程度关系,促进教师可借助更适宜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进一步改进融入人工智能理念的外语教学。

4.2加快共享平台建设

学校负责进行校内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人员,应结合校内资金情况,逐步加大对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培训阶段的费用支持比例,还要增大基础设备投入比例,创建智能校园。比如,首先,教师团队应在网络(有线、无线)环境中,更好感知网络服务对新时期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外语教师应对本学科教程方案做出相应改变,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分析app,为师生外语教学沟通搭建出完整的数据共享平台,以便更好探索教学资源的开发深度[4]。学生在网课学习中,能对资源的信息化、持续化加以关注,深化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应用能力。另外,借由信息化学习平台,学校可更好了解学生现阶段学习中的问题,通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资料,帮助教师更直观地了解学生在外语学习思维上的漏洞,有利于教师及时查漏补缺,培养其信息素养。

4.3增大专业培训频率

以学校为单位,为外语教师提供较具针对性的各类信息素养提升能力培训活动,该方式可更为直接地提升外语教师对信息素养的掌握能力,也让学校对教师学习成效加以了解,以便更具精准性地开展各项教育培训活动。现阶段外语教师在外语课程教授过程中,常会忽视对信息素养知识的应用,由此教学形式得不到学生的青睐,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外语课程学习的心理,也会增大教师的负担。学校借由多元培训模式,为教师展示人工智能时代中最具成效的信息化教学形式,教师可学习信息素养内涵,参考教学形式,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

5外语教师增强信息素养能力相关路径

5.1自主钻研学习

外语教师为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而努力,首先应关注自身学习过程,才能在基层意识领域中,真正完成对信息素养内涵的理解、接受,由此才可完成信息素养在外语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进行自主钻研,学习信息素养的特征及表达形式,可优化个人信息应用意识,形成互联网的发展思维,更好完成高职外语教学任务,提升学生外语自学能力。在o2o模式理念中,教师可获取人工智能时代下各类全新教学形式,真正意识到未来线上 线下的教学混合形式将成为高职外语教育改革方向[5]。人工智能给外语教学过程带来的改变主要是借助信息素养意识,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体验外语学习兴趣,从而达成教育初衷,教师自学相关平台化、碎片化、跨界等教育思维模式有其必要性。

5.2网络学习小组

教师要借助网络力量,找寻教学共同体,帮助个人完善其现有教学思维及模式,优化外语教学能力,提升教师应用信息素养渠道的多元化。借由在线平台等虚拟形式下的交流渠道,教师能在实践教学中感受到各类发展思维的影响,从而找出最适宜自我发展的教学路径,由此更好整合新时期教学目标,改善外语教学环境。网络学习小组主要形式为英语教学交流团队,网络上来自不同地区、使用不同教学版本的教师通过该学习小组,可围绕信息化教学理念进行交流,教师可借助网络技术,提高自我关于信息、经验等因素的认知程度,以便更好地完成高职外语教学目标。

5.3信息技术实践

外语理论教学知识可丰富学生对外语学习的认知,而实践则是在外语信息技术教学层面上进一步提高了信息素养应用水平。教师可在信息技术相关实践活动中,完成对学生的针对性培养过程,比如校本培训课程,针对的便是对外语知识有浓厚学习兴趣的高职学生,促进其提高自我学习能力[6]。教师可借助学校的支持力量,将信息技术教学引入外语教学中,以便学生可在学习外语课程时,更深入地理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当保证了实践操作的高频率开展后,教师才能为学生讲授更为全面的理论知识,以此保证在高职外语教学中,教师能持续发展其信息素养。

5.4结合课堂教学

外语课堂教学中,课堂设计部分应保持完整的教学目标,并将外语学习难点重点、实践教学步骤等因素加以融合,以此提升信息技术在外语课程中的融合成效,为教师更好完成外语教育信息素养培养提供有力支持。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模式,不仅应在单一教材使用中落实,还要引导教师为学生理解能力负责,保证学生能在吃透教材内容后,掌握自主学习外语的方式,达到从教材中走出、又能深入教材研究的教学目标。教师可在计算机等网络媒体设备的帮助下,将教材中各类人物关系运用外语形式讲述清楚,为学生展示信息技术的魅力,促进学生在教学环境中更好地感知各类学习资源的丰富性,提升学生对教学方式信息化的好感度。另外,课堂教学上的有效性,可直接促进学生对课程中蕴含的信息素养教学形式,以此提升外语教师把控课程的水平。

5.5信息素养竞赛

学校、社会应积极搭建高职外语教师展示信息素养的平台,除了定期举行校内校外培训之外,教育信息技术比赛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可以宣传信息索养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该方式有利于提高高职高专外语教师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参加各级外语教育信息技术比赛,教师得以开阔眼界,受到鼓舞,并使教师拥有交流现代化教育技术经验的机会[7]。教育信息竞赛的应用,可帮助教师更明确当下信息素养建设趋势,以便从中感知现有教学信息化教学模式中不甚妥当的部分,加以改善,可更好地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效能。

6结语

综上,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提升了信息交流速度,提高了经济运转效率,进而帮助经济总量获得大幅提升。通过自主钻研学习、网络学习小组、信息技术实践、结合课堂教学、信息素养竞赛等路径,高职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可将信息素养学习成果展示给学生,由此培养学生人工智能发展理念。新时代下的高职外语教学,应遵循人工智能时展特征,将传统教育模式通过科技进行创新,为学生搭建出通往信息化时代的有效路径,使我国青年群体的智慧化、信息化发展保持稳定。

参考文献

[1]姜蓓蓓.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与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耦合路径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32):195-196.

[2]陈坚林.试论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学上的体现与应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42(2):14-25.

[3]甘文婷.人工智能应用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教学设计研究[j].校园英语,2020(1):62-63.

[4]于晓雅.人工智能视域下教师信息素养内涵解析及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8):70-75.

[5]黄伟.以应用能力为核心提升教师信息素养[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1):11-12.

[6]唐怡新,王清.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11):15-16.

智能培训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幼儿英语;高职院校;智力

高职幼儿英语课程教学的发展对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来说意义重大,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必须对幼儿英语课程教学加以完善和改进,从而加强和培养幼儿师资力量。在高职幼儿英语课程教学中运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实现幼儿英语课程的教学创新。该理论对教学的主要启示就是将幼儿英语的教学目的定位于培养和开发幼儿的智能上,根本目的是为了对幼儿的多种智力潜能进行开发。我们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高职幼儿英语课程教学中,实际上就是在当前的高职幼儿英语课程中嵌入各种智能的核心能力,以便通过英语学习,使幼儿的多种智能得到发展和提高[1]。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英语教学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其著作《智力的结构》中提出的。他认为,人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不仅有逻辑—数理智力及语言智力,而且还有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自我反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等,这些基本智能既是独立存在的,更是相互联系的。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生身上的潜能深入挖掘,从而使他们潜在的智能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于1989年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教育必须能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换而言之,就是要大力提倡在幼儿原有智能的基础上,使其各种智能发挥出来,并得到合理的挖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英语教育低龄化也必然成为一个新趋势。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才能让幼儿英语教学与幼儿自身特点更加符合,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幼儿英语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幼儿智能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使幼儿教育功利化的情况得到逐渐改变[2]。

二、高职幼儿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英语学习生涯是从幼儿英语教育开始的,幼儿英语教育对幼儿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高职教学中,幼儿英语教育往往被单独分开来研究,但是与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后,就会发现有很多问题存在:1.教学缺乏实践性。缺乏实践性是幼儿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理论课程的通病。高职英语教师往往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以便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点能够牢记在心,并对自己教授的内容有所理解,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却缺少应有的实践作指导,没能设计出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教案,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幼儿英语教学课程的知识和技能。2.课程理解不到位高职院校幼儿英语课程教学主要讲述的是幼儿英语教学活动的要求、理论特点以及师资培训目标。该课程需要与高职教学实践特点进行全面结合,学生对理论知识加以运用,进而投入到幼儿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因此该课程在实践教学中不断获得幼儿英语教学的新思路,而并不是真正的语言教学[3]。3.课程设置不完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教育学、保育学、心理学以及一些技能课(舞蹈、钢琴、绘画等),而英语课程主要是大学英语,开设有关幼儿英语教育课程的比较少。即便已经开设了幼儿英语教育相关课程,各高职院校也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幼儿英语教育的大纲、教学内容、教材、教学课时以及考核方式,所以不具有统一性。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就会严重影响到幼儿英语教育的整体发展,对于学前教育整体性提高也是十分不利的[4]。4.学生学习效率低。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在高考中失利的学生,有的学生甚至没有接受过高中阶段的教育,所以他们各科知识基础都比较薄弱,特别是英语学科。因此,他们对学习幼儿英语缺少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一系列原因都导致无法提高学生的幼儿英语学习质量。5.评价重理论、轻实践。在当前的高职英语教育形势下,幼儿英语教育评价所采用的考核方式就是充分地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这两个部分。期末试卷分数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而书面作业又占平时成绩的大部分,因此导致评价更向书面能力方面倾斜,而忽视了对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查,结果就会产生高职幼儿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学设计和实施重要性的假象。有的高职院校设置幼儿英语课程为考查课,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更不会重视该课程。6.教学资源有限。教学资源就是能为教学开展提供可以被利用的条件,它是教学信息及教学材料的根本来源。狭义上说,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包括教学环境、教学材料、教学后援系统等。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图书馆藏书量有限,也没有充分利用知网等电子资源,对于学生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以及掌握前沿讯息非常不利。从教材方面来看,现有种类繁多的幼儿英语教育教材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幼儿英语教学能力。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幼儿园层次良莠不齐,有的幼儿园甚至没有开设幼儿英语课程。因此,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很难锻炼自己的幼儿英语教学技能,也无法真正提升教学能力。7.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通过调查得知,高职院校中负责英语教育课程的教师大致分成两大类,而且它们所处的状态是相互分离的。一是专业英语教师,他们有着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功底,流利的口语表达,标准的发音。但是相比学前教育教师,他们缺乏幼儿发展心理学、幼儿教学管理、保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学前教育教师,尽管这类教师已经牢固掌握了学前教育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但是他们并没有经过系统的英语专业培训,所以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比较弱,可能对幼儿获得标准的英语语音语调方面有很大影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缺少强大的幼儿英语教育师资。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幼儿英语课程教学提出的新思路

1.营造安全、自由的学习环境。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帮助幼儿将自己看作是各种智能的混合体一直是多元智能理论重点强调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为幼儿营造出让他们感到自由、安全、快乐、受重视的环境,即使是紧张或焦虑等消极情绪也不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干扰,使他们愿意去接受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必然是理想的。同理,高职院校应该树立起高职学生对学习幼儿英语的自信心,教师要将良好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为学生营造安全、自由的学习环境,调动起学生对学习幼儿英语的积极性。2.增加互动交流的机会。高职教师在幼儿英语教学中,要与学生多进行交流互动。在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都是对学生的支持,并且学生也能作出积极的回应。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吝啬微笑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要向学生发出积极的信息,多与学生交流互动。3.完善英语课程设置。幼儿英语教育课程融合了学前教育专业以及英语专业的知识。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具体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要注意对学前教育原有课程的保留,还要开设更多的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将幼儿英语课程的教育特色凸显出来,从而使学生在进行英语语音语调学习的同时设计并实施好幼儿英语教学活动。4.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想提高学生的幼儿英语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讲授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此外,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学习自律性不强,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的组织和监管,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使英语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完美的结合,为学生营造出轻松的英语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学习幼儿英语的乐趣。5.开创多个智力领域的教学活动设计。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力涉及多方面领域,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多方面的智力支持。因此在高职幼儿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学生对幼儿英语教育活动进行重新的思考与设计。例如,可以根据不同智力领域设计并组织教育活动,并按幼儿的发展水平将每一个活动区分成几个层次,将多方面的智力领域展示给幼儿,帮助幼儿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区域。此外,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在幼儿英语教育中设计并组织与多种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相关的团体教育活动,这样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6.“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多元智能理论一直倡导的教学观是因材施教,也就是必须做到“对症下药”。由于幼儿在某一方面可能展示出的智能是特别发达的,并且是向不同智能所倾向的,所以,教师在可能的范围内要按照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展开教学工作。“为多元智能而教”与“为多元智能来教与学”是加德纳提出的两个主要观点,体现了教学的因材施教观。教师根据多元智能教学观的要求,要对学生的智能、兴趣差异进行充分的考量,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景,以此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7.提升师资水平。高职院校幼儿英语课程的任课教师或是英语专业教师或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这对幼儿英语课程教学来说既有利也有弊。因此,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校方可以安排学前教育专业和英语专业课程双修的复合型教师来讲授幼儿英语课程。校方要重视对这两种类型教师的培训,尽量多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教师也应该增强学习意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不仅如此,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师资水平,还可以实施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来教授理论知识,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聘请优秀的幼儿园幼儿英语教师作为校外导师来指导和培训学生的实践技能,以保证学生教学设计和实施技能的不断提高。

当前高职幼儿英语课程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多元智能理论对其有效的指导能够使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使学生学习幼儿英语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这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海霞,卢清.多元智能理论理念下的幼儿英语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61.

[2]贾春燕.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应用[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5):158—163.

[3]李加.对高职幼儿英语教学法课程的实践探索[j].校园英语,2019(50):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