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培训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1-24 17:15:13

职业教育培训

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终身教育

一、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1.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经验

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各有特色。英国是最早提倡终身教育的国家,并不断完善其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德国非常注重员工培训,政府官员、管理人员、企业内部各级人员都要接受成人继续教育,并建立起以动手能力为特色的职业培训体系。美国以社区学院为特色,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加拿大的教育很注重能力培养,其最突出的是建立起以能力为教学基础的cbe教育思想体系。日本积极推进终身教育,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虽然各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各具特色,但体现着共同的发展趋势。

(1)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教科文副总干事鲍维尔在主题报告中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但是,必须有一条由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导向的就业道路,否则我们就是在制造新问题。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协调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而且是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就业结合的新局面——我们需要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联系起来的新模式,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几个方面工作在一个国家内、在国际范围内联系起来。”近年来,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流模式。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就是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就业部门与社会的工业部门、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等通力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方向、内容等进行协商,同时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等越来越多地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在这个机制中,政府除了从事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办学以外,还要起到组织领导、协调办学、建立质量保障制度等作用。而各种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就业需求的信息,提供有效的实习、培训场所和就业渠道,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动态,提高培训质量,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

(2)职业教育和培训终身化。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会议主题是“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这表明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趋势已被国际社会所重视,并因其重要的意义而被提倡。目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正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不再被看做是终结性教育,过去那种认为只靠一次教育或培训就能享用终身的想法或做法已经过时了。20世纪90年代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终身学习”或“继续学习”计划。例如,瑞士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更新知识和技能、获得新资格的职业继续培训和高级专业考试,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英国于1998年提出了建立“产业大学”和“个人学习账户”的设想,以便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接受开放式的远程教育和实施“终身教育”计划。日本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并努力建设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生计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意义的职业教育,它的推行实施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及美国职业协会等组织的广泛支持。

(3)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的综合素质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以能力为本位。过去的技能主要是指任务能力,即与完成具体任务相对应的具体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培训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任务技能(或称教学模块),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这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这种任务能力观是传统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内容设计的理念基础。在现代职业发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能力观。一种观点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工作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一般素质包括相关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判断力、创造力等,它们往往能应用于许多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强调的是一般素质的培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将一般素质与任务能力结合起来。最近,德国、澳大利亚提出的关键素质概念,英国的核心能力概念,美国劳工部提出的包括资源合理支配、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获取利用、系统分析综合、多种技术运用的五种能力以及技能、思维、品德的三种素质,等等,都是新的能力观的体现。

(4)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国际联合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劳动力在国际和国内流动量加大,顺应这一变化趋势,职业教育与培训也开始建立国际化的职教合作网络和运行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世界职教领域国际合作的主要组织者,目前已建立的联合国职教信息网络,是连接了128个国家的一个职教实施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要在德国波恩建立一个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提供职教研究与发展信息,培训职教人员。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也在发展。中德两国政府近20年来进行了下岗妇女再就业、关键素质培训等多项专题项目合作,最近又结合中国政府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的综合性职教合作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双边以至多边的合作办学或合资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又一新形式。

2.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经验的三点启示

(1)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培养实践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发人力资源的重点是培养,关键在应用。职业培训从其本身特点看,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再指导实践的知识螺旋积累过程,是发现人的潜能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建设中真正需要的就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人才,要培养造就的也是这种不断更新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专业人才,书本理论知识只是对这种专业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人才的开发,又要重视人才的应用;既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又要重视人才的自身培养;既要重视人才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人才的知识更新。这里说的培养和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就是职业培训。

(2)政府部门在职业培训中要站准位置,发挥作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有关部门除了必须重视职业培训外,还应该摆正位置,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一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规范作用;二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内容的指导作用;三是要发挥对培训市场的监管作用;四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激励作用。

(3)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协调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从教育规律和各层次教育对象的特点分析,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环节,是公民必须经历的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是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书本理论。它以提高公民的学历层次为主要特征,为提高公民素质和就业准备打好基础。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如果说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的话,那么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就应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的实践和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我国就业问题的挑战,展开了以就业、转业、创业能力建设为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职业培训教育在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现行的职业培训教育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许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与“缺乏一个既符合国情市情又符合市场运作规律、适应职业培训需求的体系”有关。

1.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及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职能问题。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具体来讲,就是要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收费和培训管理权限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统一、规范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培训组织、人员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权利、义务等具体事项。目前,我国在职能界定方面,一是政府对职业培训应提供何种支持和服务,承担何种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明确;二是企业及中介组织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清楚。

第二,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市区无论在政策与财政支持、还是在实践方面发展速度较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二是企业间发展不平衡。有的企业职业培训有声有色,对企业经营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而另外一些企业欠缺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意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8.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单位没有对技术工人实行中长期培训计划或措施。在问及“您参加工作后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主要来源”(多选择题)时,90.2%的被调查者表示是自己在工作中的积累;31.1%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单位的培训;18%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社会有关部门的技术培训。三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人们在观念上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情况。

第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下岗职工就业的需要。各种培训班名目繁多,费用不少,并且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多层次、专业化培训体系有待建立。

第四,培训经费筹措和使用方面的问题。目前,除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由国家全额负担外,其他培训资金均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担负。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调控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使用不规范,有些部门把其看做创收手段。在农村缺少政府有效组织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第五,宣传导向和观念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是当前阻碍职教发展的重要因素。现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扩大,并且往往只以一种标准分数为依据,从而使教育过程演化成为应试能力竞争。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等级化,不同教育类型的分流变为选拔和淘汰者的归类,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往往认为学业失败的学生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对通过岗位职业培训和自学的人,其工作能力再强,也会因没有文凭而不被重视和重用。职教的发展得不到公正的对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反映在政策上是待遇过低。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强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而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确实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二是流失严重;三是技术结构不合理。以天津为例:截至2003年底,在83.5万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27%,高级工占9.83%,中级工占27.3%,初级工占61.6%。呈“金字塔”型,塔基过大,高级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的技术等级结构呈“钻石”型,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

2.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的框架

(1)将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确立第一资源战略和实施能力发展战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转业和创业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瓶颈。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具比较优势的潜在资源。把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二十年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必须确立人力资源“四个第一”的思想,即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任务。实施能力开发战略,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以提高全民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教育和培训的能力建设,使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

(2)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指导作用,努力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的首要责任是政策制定、提供经费、协调关系、制定标准。技术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政策制定和办学必须由政府、产业部门和社会三方面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来实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为核心。在职业教育中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强化高技能性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减免职业学校学生的学费,使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对象更广,受教育的机会更大。在职业培训中要抓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向,即以劳动保障信息平台为依托,通过网络招投标方式确定培训单位,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确保培训的实效;二是抓住职业技能鉴定和发放资格证书两个环节,确保培训的质量。实现职业培训运作市场化,社会培训资源集约化,培训考核鉴定标准化。

(3)树立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推进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整体改革。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除了教育共性之外,具有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职业教育应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职业培训更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教育第一价值得到提升”,因为,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用教育的方法使人的生活具有乐趣,职业教育给人们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整个教育事业关注全民成为可能,关注每一个人,这是以人为本的认识基点。

(4)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劳动者,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满足劳动者终身学习的需要服务。一是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二是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三是与用人单位建立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关系,实行“订单式”定向培训。职业培训机构要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为受训者提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围绕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支柱产业的发展,制定新的岗位技能标准,加强岗位培训。为培养一支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劳动后备军,进一步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结合我国工业东移、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做好劳动力结构调整和职工转业转岗培训。围绕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实行市场化、社会化再培训机制;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

(5)完善职业培训政策,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一是推行“双证”就业制度,把就业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学历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先培训后就业”,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保证;二是鼓励和支持民办、中外合办职业培训机构,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三是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鼓励政策;四是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培训经费应采取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将财政拨付的再就业培训经费落实好,提高再就业培训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毕结礼.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李建中.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2000(6).

[3]韩振轩.劳动和社会保障基层建设与管理实物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于法鸣.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终身教育

一、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1.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经验

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各有特色。英国是最早提倡终身教育的国家,并不断完善其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德国非常注重员工培训,政府官员、管理人员、企业内部各级人员都要接受成人继续教育,并建立起以动手能力为特色的职业培训体系。美国以社区学院为特色,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加拿大的教育很注重能力培养,其最突出的是建立起以能力为教学基础的cbe教育思想体系。日本积极推进终身教育,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虽然各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各具特色,但体现着共同的发展趋势。

(1)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教科文副总干事鲍维尔在主题报告中提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但是,必须有一条由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导向的就业道路,否则我们就是在制造新问题。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协调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而且是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就业结合的新局面——我们需要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联系起来的新模式,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几个方面工作在一个国家内、在国际范围内联系起来。”近年来,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流模式。社会伙伴合作办学就是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就业部门与社会的工业部门、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等通力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方向、内容等进行协商,同时就业部门、经济部门、雇主组织等越来越多地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在这个机制中,政府除了从事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办学以外,还要起到组织领导、协调办学、建立质量保障制度等作用。而各种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就业需求的信息,提供有效的实习、培训场所和就业渠道,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动态,提高培训质量,建立需求导向的培训制度。

(2)职业教育和培训终身化。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会议主题是“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这表明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趋势已被国际社会所重视,并因其重要的意义而被提倡。目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正逐渐融入终身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不再被看做是终结性教育,过去那种认为只靠一次教育或培训就能享用终身的想法或做法已经过时了。20世纪90年代各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终身学习”或“继续学习”计划。例如,瑞士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更新知识和技能、获得新资格的职业继续培训和高级专业考试,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英国于1998年提出了建立“产业大学”和“个人学习账户”的设想,以便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接受开放式的远程教育和实施“终身教育”计划。日本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并努力建设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生计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意义的职业教育,它的推行实施得到美国联邦政府及美国职业协会等组织的广泛支持。

(3)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的综合素质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以能力为本位。过去的技能主要是指任务能力,即与完成具体任务相对应的具体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培训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一系列任务技能(或称教学模块),能力评价的依据就是直接观察个体对这一系列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这种任务能力观是传统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内容设计的理念基础。在现代职业发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能力观。一种观点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对于有效的工作表现是至关重要的,一般素质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一般素质包括相关知识、分析与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判断力、创造力等,它们往往能应用于许多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强调的是一般素质的培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景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将一般素质与任务能力结合起来。最近,德国、澳大利亚提出的关键素质概念,英国的核心能力概念,美国劳工部提出的包括资源合理支配、人际关系处理、信息获取利用、系统分析综合、多种技术运用的五种能力以及技能、思维、品德的三种素质,等等,都是新的能力观的体现。

(4)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国际联合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劳动力在国际和国内流动量加大,顺应这一变化趋势,职业教育与培训也开始建立国际化的职教合作网络和运行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世界职教领域国际合作的主要组织者,目前已建立的联合国职教信息网络,是连接了128个国家的一个职教实施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要在德国波恩建立一个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提供职教研究与发展信息,培训职教人员。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也在发展。中德两国政府近20年来进行了下岗妇女再就业、关键素质培训等多项专题项目合作,最近又结合中国政府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的综合性职教合作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双边以至多边的合作办学或合资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又一新形式。

2.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经验的三点启示

(1)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培养实践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发人力资源的重点是培养,关键在应用。职业培训从其本身特点看,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再指导实践的知识螺旋积累过程,是发现人的潜能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建设中真正需要的就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人才,要培养造就的也是这种不断更新知识和思想理念的专业人才,书本理论知识只是对这种专业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人才的开发,又要重视人才的应用;既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又要重视人才的自身培养;既要重视人才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人才的知识更新。这里说的培养和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就是职业培训。

(2)政府部门在职业培训中要站准位置,发挥作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有关部门除了必须重视职业培训外,还应该摆正位置,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一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规范作用;二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内容的指导作用;三是要发挥对培训市场的监管作用;四是要发挥对职业培训的激励作用。

(3)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协调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从教育规律和各层次教育对象的特点分析,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环节,是公民必须经历的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是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书本理论。它以提高公民的学历层次为主要特征,为提高公民素质和就业准备打好基础。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如果说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的话,那么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就应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培训是终身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的实践和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我国就业问题的挑战,展开了以就业、转业、创业能力建设为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职业培训教育在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现行的职业培训教育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许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与“缺乏一个既符合国情市情又符合市场运作规律、适应职业培训需求的体系”有关。

1.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及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职能问题。全社会的职业培训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具体来讲,就是要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收费和培训管理权限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统一、规范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培训组织、人员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权利、义务等具体事项。目前,我国在职能界定方面,一是政府对职业培训应提供何种支持和服务,承担何种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明确;二是企业及中介组织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界定不够清楚。

第二,职业培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市区无论在政策与财政支持、还是在实践方面发展速度较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二是企业间发展不平衡。有的企业职业培训有声有色,对企业经营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而另外一些企业欠缺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意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8.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单位没有对技术工人实行中长期培训计划或措施。在问及“您参加工作后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主要来源”(多选择题)时,90.2%的被调查者表示是自己在工作中的积累;31.1%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单位的培训;18%的被调查者表示是参加社会有关部门的技术培训。三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人们在观念上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情况。

第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下岗职工就业的需要。各种培训班名目繁多,费用不少,并且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多层次、专业化培训体系有待建立。

第四,培训经费筹措和使用方面的问题。目前,除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由国家全额负担外,其他培训资金均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担负。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经费,调控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使用不规范,有些部门把其看做创收手段。在农村缺少政府有效组织的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第五,宣传导向和观念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是当前阻碍职教发展的重要因素。现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扩大,并且往往只以一种标准分数为依据,从而使教育过程演化成为应试能力竞争。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被异化为等级化,不同教育类型的分流变为选拔和淘汰者的归类,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往往认为学业失败的学生才进入职业教育学习,对通过岗位职业培训和自学的人,其工作能力再强,也会因没有文凭而不被重视和重用。职教的发展得不到公正的对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反映在政策上是待遇过低。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强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而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确实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二是流失严重;三是技术结构不合理。以天津为例:截至2003年底,在83.5万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1.27%,高级工占9.83%,中级工占27.3%,初级工占61.6%。呈“金字塔”型,塔基过大,高级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的技术等级结构呈“钻石”型,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

2.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的框架

(1)将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确立第一资源战略和实施能力发展战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转业和创业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瓶颈。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具比较优势的潜在资源。把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二十年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必须确立人力资源“四个第一”的思想,即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任务;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任务。实施能力开发战略,实现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以提高全民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教育和培训的能力建设,使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

(2)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指导作用,努力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的首要责任是政策制定、提供经费、协调关系、制定标准。技术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政策制定和办学必须由政府、产业部门和社会三方面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来实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为核心。在职业教育中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强化高技能性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减免职业学校学生的学费,使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对象更广,受教育的机会更大。在职业培训中要抓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住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向,即以劳动保障信息平台为依托,通过网络招投标方式确定培训单位,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确保培训的实效;二是抓住职业技能鉴定和发放资格证书两个环节,确保培训的质量。实现职业培训运作市场化,社会培训资源集约化,培训考核鉴定标准化。

(3)树立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推进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整体改革。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除了教育共性之外,具有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是公民到达就业岗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与工作岗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并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和开拓能力,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职业教育应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基础教育重视的是提高人的学历文凭,职业培训更注重提高人的工作水平。“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教育第一价值得到提升”,因为,职业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用教育的方法使人的生活具有乐趣,职业教育给人们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整个教育事业关注全民成为可能,关注每一个人,这是以人为本的认识基点。

(4)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劳动者,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满足劳动者终身学习的需要服务。一是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二是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三是与用人单位建立欧洲杯投注官网的合作伙伴关系,实行“订单式”定向培训。职业培训机构要向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为受训者提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围绕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支柱产业的发展,制定新的岗位技能标准,加强岗位培训。为培养一支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劳动后备军,进一步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结合我国工业东移、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做好劳动力结构调整和职工转业转岗培训。围绕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实行市场化、社会化再培训机制;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

(5)完善职业培训政策,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一是推行“双证”就业制度,把就业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学历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先培训后就业”,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保证;二是鼓励和支持民办、中外合办职业培训机构,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三是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鼓励政策;四是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培训经费应采取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将财政拨付的再就业培训经费落实好,提高再就业培训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毕结礼.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李建中.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2000(6).

[3]韩振轩.劳动和社会保障基层建设与管理实物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于法鸣.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民工;创业就业;路径

解决农民工创业就业问题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障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关键。知识经济时代对于职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培训能够为农民工创业就业提供技能上的保障,使其能抓住更多创业就业的机会。

1职业教育培训对推进农民工创业就业重要性的分析

1.1解决回流农民工创业就业难题。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有2.9亿农民工,其中超过60%的农民工选择外出就业,2020年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大量农民工回流就业。受疫情的影响,吸纳大量劳动力的制造业及服务业遭受重创,特别是旅游与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遭受的冲击大,工作岗位减少,使农民工不得不回乡。然而,回流至本地的农民工依然面临艰难的选择———创业还是就业?但是农民工技能较低,机会少,政策扶持措施不多。2020年3月人社部、农业农村部下发《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实施方案》,提出扩大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职业能力,帮助农民工顺利实现创业就业。通过职业教育培训的方式,对回流的农民工强化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工储备技能、提高技能,为其创业就业创造积极的条件。1.2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教育兴邦。我国农村有许多青年因种种原因无法获得继续学习机会,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大量农民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职业教育以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的,借助职业教育培训,满足农村年轻一代农民工的学习需求,提高其技能水平,帮助其创业就业,提高收入水平,为乡村地区的脱贫及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创新路径。

2职业教育培训在推进农民工创业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还不够重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中的地位比较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低,且职业教育发展上存在无序性,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可用资源少、推动的主体少。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一般是由当地政府通过组建农民技能培训中心、农民技能推广站的方式来实施的,而这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难以引起农民的关注,特别是年轻一代农民群体关注更少。乡镇政府在农业职业教育的推广与宣传上力度不足,存在敷衍了事及走形式的现象,缺乏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落实措施及考核机制,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在农民工创业就业上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服务效用。2.2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内容与农民工的需求脱节当前经济属于多元化经济,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作者简介:杨丹(1983-),女,北京人,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创就业指导。的普及与应用,使农村经济形态也呈现多元化。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的出现需要专业化综合性人才,同时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电子商务人才,乡镇地区的物流行业也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存在局限性,政府组织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往往是一些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年轻一代农民工在种植养殖方面的培训需求不多,老一代农民工拥有丰富的种植与养殖经验,政府组织的技术培训对其吸引力不大。2.3农民工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意愿不强部分农民工对职业教育培训存在一定的需求,如在精准扶贫的项目实施中,一些养殖户及种植户迫切需要养殖种植技术指导,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民工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意愿不强。从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班现状看,培训多采用课堂讲课方式,考试以开卷考为主,培训存在形式化,部分农民工很难学到实用知识;因此,其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意愿较低。2.4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资源条件不佳。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与城市地区的职业教育培训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有的乡镇地区举办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是由主办的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讲解,且讲解多是照本宣科地进行理论上的讲述,缺乏实践指导;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的线上培训,又缺乏实训培训,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3发展职业教育培训推进农民工创业就业的路径建议

在2015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强化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扶持,帮助贫困地区的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实现创业与就业。2020年肺炎疫情对全国的经济产生极大的冲击,在后疫情时代更需要发挥科技在农民工创业就业中的作用,需要发挥职业教育培训的服务功能。3.1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视度。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也面临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需求转向高素质、高技能,这就导致缺乏职业技能的农民工出现过剩。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对于推动产业经济结构升级有积极作用。我国需要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视度,一方面,要准确认识到当前我国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能力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对生产技术及生产方式的需求,需要借助职业教育提升农民工的技能与素质。另一方面,要准确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培训能够为农民工带来创业与就业的机会。2020年的肺炎疫情下大量农民工回流,需要切实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将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纳入科教兴农战略,重视职业教育培训对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作用,同时应不断创新思维,将职业教育融合到农民创业就业中。3.2因地制宜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培训。教育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效用大于物资与政策的扶持,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以提高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力,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当前的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现代化、机械化,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需要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更需要符合农民工的实际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业态不断涌现,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的出现需求专门性的电商人才,农村职业教育培训需要迎合农村新业态发展的需求,因地制宜地为农村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农产品的销售提供支持。因地制宜地推进职业教育培训,如对农村电商发展较快的村落,可以农村电商培训班的方式,帮助农民工在电商方面创业就业;又如在一些养殖种植条件好的地区,关注绿色养殖及栽培技术培训,让农民工获得更多的技能,以顺利实现创业就业。3.3采用灵活的培训方式提高农民工的培训兴趣。在农村地区部分农民工有职业培训需求,但是当前培训形式单一,且灵活性不足,难以吸引农民工参与,因此需要创新职业教育培训方式。一是采用现场操作讲解法,采用与职业院校合作的方式,由专业教授进行现场操作讲解,对农民工创业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予以解答,提高农民工的参与积极性;二是采用师徒培训法,采用师徒制的培训带动方式,由乡村的创业致富能人带动回乡创业的农民工,采用“一对一”的培训方式,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效果;三是线上宣传推广,采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职业教育的宣传与推广,让农民工能够通过刷抖音或者借助微信公众号了解职业教育培训,对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产生兴趣。3.4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保障机制,推动农民工创业就业。政府需要完善职业教育培训的保障条件。首先,需要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加大财政预算,多渠道增加资金供给;其次,需要做好农民工创业就业职业教育培训的跟踪服务,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有效调整职业教育培训内容;最后,需要充实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师资队伍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娟.湖南省建筑行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唐兰兰.信息化时代中技工院校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j].电子测试(新电子),2016(14):158-159.

[3]刘杰.技工教育发展要坚持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6(7):16-19.

[4]向丽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供给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篇4

关键词:“农民荒”背景;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创新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农业生产的收益较于其他产业差距越来越大,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寻找发展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农民荒”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农民荒”不只是农村缺少劳动力的问题,还包含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知识水平以及职业教育知识普遍不高的现象。这种现象为农业生产带来的阻碍,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为了应对“农民荒”的现象,国家推行了许多手段来对问题进行解决,而对新生代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接下来就让我们对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意义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便找出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1.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对农民要求提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方面不断引入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农业发展随之进入现代农业。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传统农村劳动力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现出来,农民在应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方面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达到了六亿之多,这就表明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农民占有主体地位,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基数庞大决定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其作用。在我国传统的小农思想影响下,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并不刻意追求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现代科学技术一直采用保守的态度。但是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在潮流中被淘汰,所以面对着如此紧张的困境必须对新生代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以保证现代农业的平稳发展。2.“农民荒”问题的严重性。所说的“农民荒”问题可不只是简单的缺少农民的问题,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农民数量急剧减少,通过对资料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我国目前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5亿左右,并且这个数字还在每年的发展中不断扩大,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尤其是处于青壮年时期的农民数量逐渐减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各种经济方式的出现给务农人员带来的多种选择,务农不再是最好的选择并且和其他方式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农民荒”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农民的结构出现分层,在农村人口当中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去向城镇寻找发展的机会,而留在农村的务农人员除了儿童之外就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劳动能力较之男人相比差的妇女,这些留守农村人居在进行农业活动的时候能力较差,以江苏省的劳动人口为例,调查资料中显示江苏省留守务农人口的平均年龄达到了57岁,这样年龄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的能力可想而知;第三就是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素养和知识水平较低,在调查资料中显示务农人口中初中以上水平的人不到百分之三十,较低的职业素养为农村生产带来的困难,比如在新生代时期面临新型的农业设备和农业知识,知识水平较低的农村生产力很难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知;第四就是农业生产“后继无人”,这是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一些传统农村人口的认知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是低人一等的行为,或者说是没有出路的行为,在这样思想的影响下就出现了许多“跳农门”的现象,农村人口的子女在成长之后凡是有条件的很少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这样的“后继无人”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困扰。以上四点就是我国目前“农民荒”问题的主要现象,这几种现象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成为了一大阻力,必须尽快解决。

二、我国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面临的问题

1.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资金不足。我国一直对农业发展非常重视,但是这个重视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类高校的支持方面,以及对农业类职业学校的支持,至于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则是少之又少。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了资金投入农民就没有学习职业教育知识的机会,对学习“心有余而钱不足。”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开展的过程中,由于资金的紧促一些专业的教学设备因资金不足而无法购入使用,一些农业生产设备得不到供应而无法使农民接触,导致教育行为无法顺利开展。更有一些地区,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来,教育条件的缺乏使教育无法得到供给,从而无法实现教育目的。教育资金问题是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基础问题。2.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尚未建立完善的体系。针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培训这个行动开展的时间尚短,并且我国在进行开展的时候因为各国国情不同在世界各国内没有得到良好的例子进行借鉴,但是也因为没有先例,我国只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自行摸索,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完善机制很难建立,教育思想无法深入传导到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农民心中,教育培训者因相关实践经验的不足而无法找出适合自己以及农民的教育模式,这就造成教学方式不够多样化、教学行为不够专业、教学内容不够现金的情况,在加上上文中所说的资金问题,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的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我国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观念落后。在我国传统的农业思想中一直都是小农经济占有主导地位,固有的小农思想在我国传统农民中根深蒂固并对其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再加上农民职业教育需要花费时间,而农民在生活中面临着许多的事务需要处理,所以在进行培训的时候会在时间方面难以处理。农民职业教育在教育界中一直处于较低的地位,而大多数农民的意识观念还停留在固有的保守阶段,这就造成农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工作难以开展。观念问题是根本性问题,只有处理好农民观念方面的问题,对其观念进行引导,使其乐于接受新事物,才能顺利进行教育培训工作,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我国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创新模式

1.对我国农民进行观念上的引导,意识方面的革新。上文已经强调过提高农民意识,更新农业人口观念的重要性,不对农业人口的意识进行革新就无法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而农业人口也只能固守在传统的从业方式中。关于如何引导农村人口进行意识上的革新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要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进行引导,政府在群众心中具有权威性,有政府做保障可信度较高,农村从业人口在心理上容易接受;其次是用多种方式进行引导,可以通过社交软件以及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加大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影响力;最后就是可以着重对青壮年劳动力进行引导,青壮年劳动力接受新事物的水平较高,容易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进行接受,并且其在接受之后还能够对家庭其他成员进行引导,一般来说青壮年劳动力在家中是“主心骨”的地位。进行观念引导的方式主要就是有以上几种,在进行培训之前一定要先多好观念引导的准备工作。2.政府加大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这个支持不仅仅是上文中所说的宣传方面的支持,还包括政策以及资金等多个方面的支持。首先,政府可以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进行适当的补贴,补偿农民进行培训时的时间消耗;其次,政府可以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提供学习的场地,保证他们不会因为场地问题而丧失学习机会;在进行资金投入的时候不仅仅只是进行单一的资金输送,而是在多个方面进行投资,比如在培训团队进行教育设备以及农业设备购入的时候进行补贴,在团队进行欧洲杯投注官网的人才招聘的时候为人才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等,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建设更好的环境,为现代化农业培育新生代农民。3.建立完善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的建立表示我国农民职业教育进入成熟的阶段,而教育体制的完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是决策方面,要请专业的团队进行决策的分析,对整个教育培训进行宏观的指导,对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制定;然后是执行方面,针对不同的地区要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结合村子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教育理念,避免教育方式单一的情况出现;最后是培训机制,培训方面一定要有专业的老师进行教学,可以和各大农业高校以及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接受其专业的人才输送以及教育保障。以上几点是建立完善农民职业教育机制的具体措施,可能在进行具体培训的时候会做出调整,具体方案的实施按照实际情况而定。

四、结语

“农民荒”的到来使我国农业发展进入困境,新生代农民的培育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本文对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合具体的资料找出其在发展的现阶段遭受的阻碍,从而对问题进行了解决。可能文中所讲尚未全面,面临着如今的问题还需要很多的措施和方法来进行完善,新生代农民的培养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本文能够在这条道路上有一点点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红侠.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发展思路与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2]阳芬.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是培育新农民的重要途径[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10(03):89-90.

[3]郭智奇.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j].中国农业教育,2011,11(01):6-8.

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篇5

关键词:日本;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质量保障;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劳动力市场对于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不断增长。近年来,我国农民工培训规模大、发展快,但培训的质量保障却不容乐观。基于国际比较的视野,分析和借鉴日本和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保障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对于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质量保障改进与提升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保障

(一)完备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法律体系保障

日韩两国都坚持立法为先、依法治农,现都已形成了相当完备的法律体系,从国家法律的高度支持和保障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顺利进行。二战后日本政府相当重视教育法制建设。在专门针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方面,1947年颁布的《学校教育立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农业继承者教育的重要地位,阐明了农业学校的宗旨,致力于把拥有高中学历的农民子女培养成为现代农业骨干人才;1948年颁布的《农业改良助成法》提出要加大对农民科技知识的培训力度;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进一步表示要使农业从业者得到一定的教育和培训,保障从农者及其家庭能够充分就业;[1]1999年,《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在就农者的教育培训和经营管理方面也做出了相关规定,并要求国家鼓励并扶持农村技术教育。[2]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方面,1950年的《农业改良资金援助法》规定了政府经费支持的项目包括改良农业经营、改善农民生活和培养农村青少年等;1984年修改过后的《关于农业振兴地域法律》表明要划拨专门资金用以支持农民的继续教育培训。[3]同样,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也受到法律保护。1962年制定的《农村振兴法》强调启蒙指导、技术普及、领导者的培养与训练等,旨在振兴与开发农村;[4]1990年的《农渔村发展特别措施法》不仅规定了培养农渔民后继者,而且还确立了专业农户的具体培养制度;[5]1993年修改的《兵役法》规定将农业后继者改为产业技能要员,并且免除兵役;2000年施行的《农业、农村基本法》对培养专业农业人作出了具体规定。[6]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经费上,1971年出台的《农业产学合作审议会规定》确定了国家须向农业经营者培育、农业教育培训实习等项目提供必要经费;[7]1980年颁布的《农渔民后继者培养基金法》为农村基层干部和有意愿且有能力务农的农村青少年设立专项培养资金;[8]1998年修订后的《农业农村基本法》,不仅明确了对农业人培育的援助,而且还涉及到援助资金效率等相关问题。[9]

(二)系统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日韩两国都已形成了系统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该体系为农村劳动力打通了更多的职业教育培训渠道,在增加职业教育培训机会、拓宽职业教育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农业相关群体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日本形成了中央政府—都道府县—市町村、政府部门—教育系统—社会力量从上到下、多方参与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10]日本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主要由文部科学省、农林水产省等部门负责,包括农业职业高中教育、农业继续教育、农业技术普及组织教育和国内外研修制度。[11]农业职业高中教育由文部科学省系统的农业高中实施,其职业教育培训对象是高中在校生,目标是致力于把高中在校生培养成自营农业人员和农业关联产业技术人员;[12]农业继续教育的实施主体主要有农林水产省和道府县的农业大学校以及民间农业继续教育机构,以农林水产省的农业大学校为例,其职业教育培训对象是有1年以上从农经验、打算长期从农的具有高中学历的农村青年,目标是培养振兴社区农业的中坚人才;[13]农业技术普及组织教育的实施主体包括农业协同组合、农业青年俱乐部和农业改良普及中心,以农业协同组合为例,该组织设营农指导员,以农业协同组合成员及其家属为对象(日本几乎所有的农户都参加了农业协同组合),对其进行生产、经营、生活方面的指导,目标是提高农业者的素质;[14]国内外研修制度主要由全国农村青少年教育振兴会实施,职业教育培训对象是30岁以下的在农或即将务农的青年,目标是获得实践经验、掌握先进技术。[15]韩国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由四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农村振兴厅、农业协作合同组织、农业大学和其他民间组织。[16]农村振兴厅下设道农村振兴院、市郡农村指导所和邑农村指导所,以后继农民、专业农民、农村青少年、农村妇女等为对象,实施农渔民后继者教育、专业农民教育和专门农业大学教育,农渔民后继者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农业后备劳动者,专业农民教育以培养核心农户为目标,专门农业大学教育以培养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青年农业专门人才为主;[17]农业协作合同组织主要由农业经营教育支援团、教育院、研修院和新农民技术大学等机构组成,培训对象包括农业协作合同组织会员(韩国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都是农业协作合同组织会员)、专业农民等,目标是培养具有农业实践操作技能的农民;[18]农业大学分布于全国各地,以中青年农民、农业后继者、专业农民、骨干农民为培训对象,主要是开展知识、信息密集型培训;其他民间组织包括农村青少年教育协会、农民教育学院、农村文化研究会和其他民间团体,面向农村青少年、农业技术人员和全体农民,旨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事业。[19]

(三)创新教学内容与方式,突出实践教学

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培训方式也不拘一格,突出了教学的实践性。日本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内容,除了综合知识和技能外,还涉及到农牧渔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储存和销售、农业经营和管理、国内外农业政策、健康和生活等多个方面。[20]在方式上,强调职业教育培训的实践教学,常用的教学形式有上门指导、实物展示、实地参观考察、互联网传播、讲座等多种方式。以农业改良普及中心为例,该组织要求专门技术员和改良普及员通过示范户的选定、实验样板田的设置、巡回技术指导等方式向农村劳动力提供帮助和指导;此外,还安排农业普及员通过座谈会、讲习会、视频播放、苗圃展示等方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21]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之前,很多都会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从而保障职业教育培训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实用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与更新、社会政策教育、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实用科技等方面。[22]在方式上,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理论结合实践,主要有实习体验、现场参观和讨论等方式;二是培训时间灵活,既有每期3至5天的短期培训,也有1至2年的学历教育,既可完全脱产,也可半脱产或不脱产;三是充分发挥媒介的培训作用。[23]值得一提的是,韩国2005年推出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券制度开了农村劳动力自主选择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的先河,既满足了实际需要,又遵从了农村劳动力意愿,在韩国引起了强烈反响。[24](四)充足的资金投入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来源渠道多,数额也大,这为实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在资金来源方面,日本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部拨款,文部科学省资助,地方财政、中央和学校法人筹资,国家低息贷款等多种渠道。在资金投入方面,日本除了对有“认定农业者”、“青年农业士”、“模范农户”等荣誉称号的务农者给予资助,还对民间农民继续教育组织的设施建设、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的各项进修活动以及参加国内外留学务农人员提供经费和补助。[25]日本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投资不仅项目多,而且数量大。例如,以招收即将从农的高中毕业生为主的县立农业学校和部分农民进修所,其办学经费由国家和县当局共同提供,各自承担2/3和1/3。[26]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来源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农林部门划拨、地方财政补助、国库融资、农协融资、官员非法财产充公等渠道。韩国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投入是非常可观的,政府财政拨款建立的农业专门学校,计划对农渔民后继者进行为期3年的正规教育,其办学年预算达50亿韩元;[27]韩国江原大学向农村劳动力开展的咨询、教育、培训等活动,所有费用都由道(省)政府承担,其中仅农村劳动力人均培训费用就高达300万韩元;2005年,为了革新农村劳动力培训方式,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质量,韩国农林部投入3.5亿韩元用以示范推广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券制度,从而保障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为了改变农业后继人缺乏、农村荒芜和萧条加剧的局面,计划到2013年为止,韩国政府将投入2.4万亿韩元用以每年培训5000名从农青年,保证20万专业农户的较高素质。[28](五)完善的质量评估监测和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日本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评估和监测不单单是针对受训者,还针对实施职业教育培训的主体机构。就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而言,日本已形成了设置认可、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共同作用的质量评价体系。[29]设置认可是文部科学省对一所机构是否具备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基本条件的资格认可,从质量上保障该机构较高的办学起点。内部评价是办学机构对自身职业教育培训质量的自我监督,且须定期向内部工作人员和外部相关政府部门报告。外部评价由独立于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政府的第三方组织进行实施,它必须接受文部科学省一系列严格的资格认证才能参与评价,其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已使外部评价成为日本主要的职业教育培训质量评价形式。日本对完成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都要进行技能鉴定和资格认证,以确保职业教育培训对农村劳动力的价值。日本的职业资格分为国家资格和民间资格,有资格考试、专家评审和学历认证三种鉴定方式。[30]在日本,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同等重要,并且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相当不容易的,农村劳动力职业资格有“农业士”、“指导农业士”等,这些职业资格对提高从农人员的职业素质是非常有效的。韩国不仅对实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机构、教师、设施等条件有着严格的标准,而且为了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职业教育培训效果的最优化,还要求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必须依据自身的条件和性质选择职业教育培训对象、确定职业教育培训内容。在职业教育培训结束后,参训人员均要接受技术考核。韩国严格实行职业资格认证,以农业后继者为例,首先要获取农业后继者的申请资格,即作为产业技能要员有2年以上从业经验,且年龄不超过40岁;其次,需要在满分为750分的分数选拔中取得合格成绩才能真正成为农业后继者。[31]完善的质量评估监测和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不仅使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质量得以保证和提升,还促进了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形成了农业、农村、农民和职业教育培训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对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质量保障启示

(一)推进农民工培训法制建设

日韩两国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地位、内容和资金投入给予了法律高度的保护,对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与义务、经费来源、运作及相关奖励措施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虽然有涉及到职工培训,但是范围过宽、可操作性不强、执行力度也不到位。近年来,我国虽然颁发了诸如《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但是这些文件只是一种政策措施,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要求,对农民工培训未起到刚性的规范和保护。鉴于此,我国农民工培训的法制建设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制定专门针对农民工培训的基本法律,涵盖农民工培训的各个方面,确保农民工培训的标准化和制度化;二是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法律体系,对现有相关法律的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促进农民工培训真正服务于农民工群体、作用于生产经营一线。

(二)健全多层次的农民工培训体系

日韩两国系统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使得农村劳动力教育有路、培训有门。为了保障我国农民工培训质量,健全以职业学校为主导、各类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面向全体农民工的多层次培训体系是有必要而且有可能的。该体系可分为4个层次:一是初等职业学校和乡(镇)级培训机构,以提高农民工文化知识与职业道德、掌握初级技能和就业等通识性知识为目标;二是中等职业学校和县(区)级培训机构,主要是把农民工培训成掌握岗位技能、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中级技术工人;三是高等职业学校和市级培训机构,以培训既了解相关专业理论,又掌握专业技术的高级技术性人才为主;四是成人教育学校和省级培训机构,旨在引导和帮助农民工终身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实现职业转换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可以依据现实所需实行公办、民办或者公私合办。公办力量以政府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教育等部门为主,民办力量包括个体、企业、社会团体等。

(三)优化农民工培训内容和方式

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内容丰富、方式多样,既能满足生产经营发展需要,又能满足农村劳动力生活需要。农民工培训结果的实效性取决于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因此,需要对培训内容进行深入调研,以确保培训内容既符合岗位要求,又满足农民工的职业发展需求和现实生活需要。农民工培训不仅应该包括法律政策、生活指导、职业知识技能等引导性、就业性内容,而且还应包括人文素质、信息技术、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发展性内容。其培训方式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不同培训对象采取适应其需求的培训形式,诸如校企合作、送教进厂、进创业园区、进重点建设项目场地、进产业集聚区等。在时间安排上,采取长短期结合、脱产与半脱产结合或假期进修的方式进行培训。加强培训的实践训练,培训教师在“做”中教,农民工在“做”中学,提高农民工的实践操作能力。此外,还可引导、帮助农民工借助移动网络进行自我培训。

(四)完善政府主导的多渠道投入机制

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保障得力于充足的资金投入。我国农民工培训能否按要求按标准完成,还要看投入机制的完善程度。因此,我国各级政府每年应根据实际情况,将农民工培训作为民生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作出专项经费预算。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合理承担农民工培训经费,并以社会力量投入作为补充,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为农民工培训质量的达标提优提供资金保障。

(五)强化质量监管,从严实施职业资格考试

借鉴日韩两国的经验与做法,加强对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质量评估和监测、对农民工培训结果施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是很有必要的。对农民工培训的质量监管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培训机构的资质进行周期性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培训师资、基地、设施和管理等方面,评估主体包括学校、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和农民工个人;二是对培训过程的质量进行常态化监测,主要包括对培训内容、方式、经费使用等方面。培训结束后,对农民工进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的给予相应证书,不合格的择期重新接受培训。对农民工施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不仅可以规范农民工的参训行为,避免因其自身因素造成的培训质量问题,而且还能对农民工职业技能进行分层分类管理,便于企业对农民工的选择任用。

作者:杜永红 金霞 刘洁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烟台市福山高新区泊子小学

参考文献:

[1][3][8][17][21][25]齐美怡.日本、韩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36,37,37,26-28,21,39.

[2][27]赴日本、韩国考察团.对日本、韩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考察报告[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0,(7).

[4]丁关良.韩国的农业立法[j].世界农业,2001,(9).

[5][韩]黄敏英.韩国农民后继者的培养与国家政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0,(9).

[6]王丽丽,赵邦宏.韩国职业农民培育的做法与成效[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4,(17).

[7]官爱兰,蔡燕琦.农业现代化中农民职业培训:美国、韩国经验及启示[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3,(5).

[9]金瑛.韩国农业立法的特征与作用[j].延边党校学报,2008,(1).

[10]何梅,杨全海.日本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5).

[11][15]李红,王静.日本农民职业教育:现状、特点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2,(2).

[12]赵芳.日本农业教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现代日本经济,2000,(6).

[13]李水山,赵方印.中外农民教育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73.

[14]徐瑜青,张云静.日本农协及其对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的启示[j].农村经济,2004,(4).

[16][18][19][23]高翠玲,王德海.韩国农民培训的经验及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0]向安强,贾兵强,林楠等.国外农民教育及其对“科教兴村”的启示[j].古今农业,2005,(3).

[22]赖作莲.韩国农民教育特征及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12,(11).

[24]李水山.新时期韩国农村教育的新亮点[j].基础教育参考,2005,(5).

[26]钟爱群.国外农民教育种种[j].北京成人教育,1995,(3).

[28]李水山.新时期韩国农民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2005,(16).

[29]孙颖,刘红,杨英英.日本职业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经验与启示———以高等专门学校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4,(5).

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篇6

一、职业教育和培训已成为姜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1、牢固树立“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的思想,职业教育作为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形式,已经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淘汰教育,而是成功教育。她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进我职校都是才,出我职校都有用”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前不久,全国、全省、泰州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及姜堰市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职业教育得到了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各级政府都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今年我市在升入高中阶段的计划中已经按6:4的普职招生比例安排了普高、职中的招生计划,这一比例相对于泰州市6.2:3.8的普高、职中招生比例更趋合理。

2、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初步整合。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市职业教育开始起步,先后创办各类职业技术学校38所,基本上每个行业、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职校。其特点是规模小、专业窄、管理散、学生就业无保障。随着近年来教育市场的逐步淘汰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不断布局调整,现已进入了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办学阶段,基本形成了以市职业教育中心校等8家由教育、劳动保障、工会以及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学校。

⑴姜堰市职业教育中心校

始创于1980年,先后经过三次合并,2002年12月顺利通过省级职教中心验收,是我市规模最大的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总投资3400万余元。在校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生1500余名,电大开放教育本、专科学员700余名。开设了机电、电子、计算机、经济管理以及综合五大门类24个专业,其中机电、电工电机、计算机为骨干专业。近年来有400多名毕业生考取大学,对口高考升学率居泰州市重点职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⑵姜堰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前身为泰县沈高农业中学。1981年举办职业班,1986年扬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泰县沈高职业技术学校”,1999年7月姜堰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姜堰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同年升格为“江苏省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同时该校还是省级重点成人教育中心校。校园占地150多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开设农技、水产、汽修、服装、建筑、财会、公关、机电、电子、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现有全日制大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教学班级26个,成人大专和非学历班4个,在校生1390多人。近年来,对口高考录取率保持在99%以上,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办学以来,已先后向生产一线输送了4500多名合格员工,并有360多名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

⑶姜堰市职工业学校

该校创建于1951年,半个世纪以来,成为我市工矿企业实用型技术人才培训主阵地。现有本科、大专、中专、职业高中、成人高中等教育。校园面积7.5亩,校内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2002年由于罗塘路和西环路拓宽,学校被拆去三分之二,教学大楼拆去三分之一)。该校坚持办好成人高中教育,是市内唯一成人高中文凭教育单位,年毕业生70名左右。职业教育全日制职高、中专普通班2000年6个班,在校302人,2003年3个班,在校生100人。按企业需求设置了数控、机电一体化、计算机、机电、内燃机、铸造等骨干专业。大专教育现有中文大专班4个,工科大专班3个,学生150人。每年参加成人高中单科学习的有750多人;转岗位培训300多人次,培训下岗职工800多人次;在岗、待岗专业技能培训近900人,年培训职工达2860多人次。1999年被省教委评为省重点职工学校,2000年被评为省再就业培训先进单位,同年被评为全国工会系统示范校。

⑷姜堰市劳动技工学校

该校创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是我市唯一的培养和造就中级技术人才的技工学校,隶属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学校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现有在校生大专班91人、中专班445人,各类短期班461人。今年1—5月,培训在职职工897人,核发《职工资格证书》845本,培训失业人员2796人。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为100%。学校师资技能考核合格率一直名列泰州市各技校前茅,每年都有学生考入高等院校深造。

⑸江苏汇丰毛纺织工业学校

由姜堰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于1998年,系姜堰市教育局与我市大型企业——江苏汇丰羊绒有限公司合作创办,是我市职业教育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验基地。2003年度计划招收职业中专纺织工艺与设计专业50人、机电技术专业50人。学校办在汇丰工业园内,可以充分利用汇丰公司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实验仪器,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这种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纺织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⑹姜堰市溱潼职业技术学校

创办于1985年,座落在省级溱湖旅游风景区。该校主要采取联合办学形式,2003年度与省重点高中溱潼中学联办综合高中班2个;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部级重点职中江阴市第二职教中心联办。该校先后开设了机电一体化、财会电算化、建筑与装璜、汽车与维修等专业的职业高中班和职业中专班,历年来坚持为高校输送合格人才,先后有20多名学生录取本专科。

⑺姜堰市美术学校

是苏中地区唯一一所由市政府批准办学的美术学校,坐落在洪林,学校占地近40亩。课程及专业设置:文化课为普通高中课程,专业课为美术高考教程。培养目标及毕业去向:参加全国普通高考,报考艺术类院或普通高校的艺术专业。

此外,还有市委党校举办的本科、大专班,主要为党政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提供高等学历教育;市财政局举办的财会人员培训班,为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财会人员提供会计岗位资格证书教育培训;还有专门培养汽车驾驶员,颁发汽车驾驶证照的市驾校以及培养武术类人才的市武术学校,为国家培养足球、自行车运动类体育人才的市体育学校、双登集团职教中心等,这些都是不同层次社会力量举办的不同类型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

以上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学校和单位,构造了我市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网络,为提高我市劳动者素质,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3、职业培训为提高在职职工技术素质,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增强待业人员自谋职业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我市职业培训有两个主要的基地,一是市劳动社保局下设的就业训练中心及其所设的职业技术培训班、专门从事培训的具体业务工作。今年1—5月份,市劳动社保局培训在职工897人,核发《职业资格证书》854本,该局注重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如与市经发局、安监局联合开展电工“三证”的培训,共培训55人,与建工局也联合培训。目前,该局培训的工科达到18个;培训失业人员2796人,其中计算机操作员698人,针织工318人,缝纫工359人,电焊工67人,汽车驾驶员298人,装配钳工168人,车工工246人,餐厅服务员87人,印刷排版工155人。

该局在总结前几年对失业人员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着重抓了如下几个环节:一是采取调控措施,组织有效培训。今年以来,他们对报名人数从、就业难的专业进行了限制,将原有的计算机培训定点单位减少到两家,对驾驶员采取先自付学费,就业后再报销部分学费的办法,从而有效避免了培训的盲目性。同时以技工学校为主体,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大张旗鼓地开辟实用技术培训点,设立了城南针织培训点、城中电焊培训点、城东机械、印刷、纺织培训点,失业人员随到随学,100%安排就业。二是结合劳务输出,搞好订单培训。今年劳动社保局成立了富民劳务派遣公司,根据派遣公司提供的用工信息,从失业职工中招收人员进行突击培训,4月份,苏州宏达集团急招45名针织工,他们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按要求培训输出,苏源宾馆48名服务人员,他们上门培训一个半月,满足了企业对员工的技术要求。劳务派遣公司在劳务输出,保证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同时,还为就业者与用工单位代签用工合,代缴养老、医疗保险费。这一点,调查组认为是劳动社保局职业培训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劳动派遣公司的定单式培训,除了保证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以外,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本地收缴外出务工者的养老保险金,保证了外出务工者晚年归家后养老金的发放。否则,外出务工者养老保险金缴给务工所在地,退休后,家乡还要发给其养老金,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市劳动社保局未雨绸缪,应该肯定。

二是市职工学校也是我市又一个重要的职业培训基地。他们充分利用本校机电、数控、铸造、餐饮等专业技能教育见长的优势,深入工厂企业联系,到劳动、人事、组织等有关部门争取,处处见缝插针,积极主动承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⑴适时举办转岗培训班。针对我市企业改制中出现较多下岗职工的状况,为实施再就业工程,把市委市政府关于积极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要求落到实处,该校积极主动承担了下岗、转岗职工培训任务。1996年夏,市春光制冷配件厂因纺织行业不景气,企业转产阀门,原线管生产线上60名职工无法转岗,领导犯愁,职工担忧下岗。该校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与厂商谈,为其举办50天转岗职工阀件技术培培训班。学校精心组织,首先挑选适应性强的教材,其次是挑选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员;再次是科学教学,重点培训动手能力。由于方法得当,精心施教,学员学习热情高涨,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初步掌握了阀门加工技术,回厂后迅速顶上新岗位,确保了企业顺利转产,得到了厂方的好评,市电视台还为此作了专题报道。此举为我市职业转岗培训开了一个好头。

⑵主动承办竞争上岗职工培训班。1998年,江苏振华泵厂改制,富余人员较多,其中青工占多数。企业改制,减员增效,必然有部分职工下岗,厂方为体现公平公正精神,与学校商定由职工学校为工厂承办“竞争上岗职工培训班”。这期培训班,确立培养中级工技能的目标,开设机械基础、机械制图、车工、钳子工工艺学、电工基础,铸造工艺学、职业道德等七门课程。学校选配了最佳任课老师,加强班级管理,严格月考核制度,实行成绩与工资挂钩等措施。41名学员通过3个月的学习,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回厂竞聘,顺利上岗。这批培训人员重新上岗后,工作态度改变了,生产积极性也极大提高。厂方看到了培训效果,主动按排职工参加培训,职工得到了培训的收益,积极要求参加学习。学校探索了办班路子,大胆挑起了培训担子,接着第二期40名,第三期41名竞争上岗培训班相继举行,先后为该厂培训122名竞争上岗职工,有力促进了企业改制,使泵厂由改制前的后进状态一跃而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⑶积极举办待岗、在岗培训班,为增强待业人员自谋职业能力。职工学校从1996年以来,举办了四期厨师、服务员培训班,学员达200人。他们通过初中级技术技能培训,大部分人员都走上了新岗位,有25名女同志分别被新星宾馆、交通宾馆、金鸿宾馆录用。该校还先后举办了木工、微机、驾驶员、收银员、保卫、闸工、农机工、会计、邮递等21期在岗人员培训班,学员达800多人次。

对此,从事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同志感触颇深,体会之一,职业培训需要和职业教育相融合。只有职业培训的短训班,而没有职业教育的学历班,职业培训就会失去源头支撑。只有长短结合,才能使职业培训既有财力支持,又有专业力量支持,才能使如职工学校、劳动技校这样的学校“以长养短”,使职业培训工作不断发展。

体会之二,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也是重要的投资环境。目前,各地都在大力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吸引力现已无更多的空间,靠什么来吸引外商、外资,这就是当地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能够满足外商投资兴业的要求。目前,苏南发达地区吸引外资最亮的亮点就是当地一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我市招商引资工作中这一问题也逐渐显现。白米捷丰公司目前在白米已用500—600人,现计划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但在白米已招收不到合格的缝纫操作工,公司游总不得已准备将该厂搬迁姜堰市开发区。

二、当前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远不能适应姜堰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前不久,中共姜堰市委在全市经济工作座谈会议上提出了姜堰市经济发展最新奋斗目标:奋斗五年,人均gdp再翻一番,八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要实现这一目标,姜堰的经济决不是仅在现在的基础上量的规模扩张,而更大程度上是质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支撑,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掌握现代生产技能的操作工充实生产一线,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我市今后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中心就是适应姜堰经济快速发展要求,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从目前的实际状况看,相距甚远。

1、劳动者素质不能满足招商引资的需求

根据姜堰市开发区反馈的用工信息,目前开发区内除了市直企业及姜堰镇的有关企业外,现台商投资的青茂公司、开广塑料公司用工比较正常进行,基本上每隔三个月左右就招收一批新工人。科研精细化工公司、中南化纤公司以及白米捷丰帽业公司也要招收技术工人。从招工要求看,台商投资企业对高中或中专学历和大专及以上学历年人员需求基本上各占50%左右。菁茂公司生产微型钻头,该公司计划在姜堰扩大投资规模,投资制造生产液晶显示器的机械设备,急需大批计算机制图和机电一体化方面的技术操作工,前期他们自己安排工人去吴江培训学习。开广公司除招收注塑机操作工以外,该公司生产所需的注塑模具都是从台湾以及外地购进,但模具维修急缺维修人员,提出要开发区帮助介绍好的模具钳工,我市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现在该公司请无锡的工程师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来公司帮助维护修理。科研精细化工公司招收的新工人也都送到常州武进去培训化工操作。以上信息表明,开发区内急需的掌握一定技术专长技术工人,目前我市尚无能力培养。

2、劳动力结构不满足企业技术改造产品换代升级的需要

太平洋精锻公司是一家拥有340多员工的外资企业,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冷精锻生产基地,有技术人员100多人,但职工素质构成还远不能适应生产需要,目前急缺冷精锻、模具设计加工、热处理等方面的人才,本地不能提供。到人才市场招不到本科生,招了不少大专生,远不如自己的一线人员。他们只有通过自培来解决。一是成立职工培训中心,冷摆碾研究所聘请专职教师和用户老总来讲学,培训方式主要是电视教学,化了6万多元购进教学碟片。二是送出去培训,每批安排8人出国培训,今年有一期是到日本培训。该企业职工培训最大特色是舍得投入。去年和今年的培训经费都突破了2%的培训费用指标。

泰达纺织公司是一家资产重组后的私营企业,自己有外贸易公司、自营出口,综合实力泰州同行业排名二、三名。该公司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业,目前进口设备已占30%,以后还将达50%,目前,该企业急缺两类人才,一是一线进口设备操作工,二是具备机械电气设备一体化知识的设备维修工,这两类技术操作工,该公司每年需要充实150人左右,今年可吸纳300人,这么高的需求,我市职校、技校远不能满足。

这两个企业对掌握了新技术技能的一线技工需求,表明了我市的职业教育、培训学科专业设计与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脱离。

3、职校专业设置、培训项目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经济社会一二三协调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市职校的专业设置、职业培训的项目大多偏重于加工、制造业,涉及到一产、三产的专业项目很少,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生产必须与国际社会接轨,农业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都呼唤大量的掌握农业现代生产知识的实用型人才;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特种养殖业、特种种植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增加效益、农民群众致富的根本途径,实现农产品增产增效增收,都有待于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为农村培养大量的掌握新型实用技术的农村劳动力,这是其一。其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力必须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也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从我市现有职工教育和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培训项目看,这方面基本上是空白。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我市农业技术员知识更新培训都是到省、泰州市去接受,我市自身基本不能培训农技员知识更新。再从建设业来看,我市号称“建筑之乡”,建筑业也是我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但在全省行业技术竞争中,所获得的名次仅限于技术含量较低的瓦木工之类,科技含量高一点的工程如焊工则竞赛榜上无名。服务业中宾馆、餐饮服务人员的技能、素质与星级服务标准相差很远,这是来我市投资的外商、客商的共同感受;现代家政服务人才也是奇缺。与专业设置、培训项目不合理相对应的还有职业教育培训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少大量的专业教师,实习指导老师学校基本上无法自己配备。

4、实地基地、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培养职校生、培训对象实际操作能力的需要

职业教育和培训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强调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一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的工艺装备,必须高于本地同期工厂企事业单位的工艺装备水平。但我市职校及培训机构的现状又是如何尼?作为全市规模最大的市职业教育中心校,其实习车间只有区区几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装备水平的c6136车床,数十台台虎钳和几台小钻床,其余的机械设备全无,劳动技术的实习工厂里设备装备工种齐全一点,但没有一台现代意义集机械、电气、液压自动控制于一体的设备。全市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没有一台组合机床、加工中心、数控机床。各校都称自己拥有几家实习基地,但这些实习基地都是生产经营单位,到底能安排多少时间来满足你培训学员实际操作能力达标的要求?

5、职校毕业生大量流失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市经济建设中一方面缺少大量的掌握现代操作技能的一线技工和实用人才,一方面职校毕业生却大量流向苏南上海等地。市职业中心校每年的毕业生,三分之一被高考对口招生录用,三分之一流向外地,流在本地就业的仅占三分之一。市第二职业高中数年来每年都有80%的毕业生到苏南等地就业,在本地就业的只有20%,市职工学校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今年面向市场戴南兴达纲帘线股份有限公司联办招收了100多名职高生。这些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是到兴化从事不锈纲产品制造加工。汇丰毛纺织工业学校的毕业生,汇丰公司几乎没有留住一个,其原因就是毕业生全部在生产一线工作,每天工作12小时,工作辛苦,且待遇偏低,有限的职业教源为外地输送了大量新型实用人才,其主要原因就是到外地就业,收入水平远远高于在本地就业。

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存在着上述种种矛盾和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是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误区,普遍注重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工作;二是政府的宏观统筹协调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对劳动力市场人才结构没有预测,职教资源各自为政,无统一布局;三是职教系统往往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在办学,因而注重经济效益,而不是为了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培养现代技工和实用人才来办学,因而造成职业教育学与市场、与企业相脱节;四是职教系统运行机制不够合理,还在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来运作职业教育;五是对职业培训普遍认识不足。大部分企业为了压低成本不愿进行职工培训;在职职工主动要求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下岗、失业职工就业观念落后,嫌苦怕累,宁可享受低保在家打麻将,也不愿参加再就业培训。职校生家长思想认识也有误区,认餐饮服务员是服侍人的,家政服务是替人家做保姆低人一等,甚至将宾馆、旅游专业与三陪挂起号来,因而这些专业难招生;四是各镇成人教育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农业劳动力培训主阵地作用;五是本地工资价位低于苏南地区,造成技校毕业生大量外流。

三、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和发展,为姜堰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实用人才。

针对我市经济和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发展的实际,提出以下建议,以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步伐,推动全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1、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努力提高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思想认识

⑴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在我市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

⑵充分认识我市职业教育和培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世界制造业正加速向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转移,这次产业转移是以新技术带动的产业重置。目前我省正实施沿江开发战略,争取使江苏沿江地区成为国际性制造基地,沿江建成国际性的制造业走廊。策应沿江开发,开发我市丰富的人力资源,为沿江开发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姜堰市“五年翻一番,八年达小康”的奋斗目标提供高素质劳动力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持,应该说是当前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市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中心。再者按普及高中教育的要求,今后五年内我市初中毕业生进入高峰期,高校扩张招生已趋饱和。按照普高职高大体相当的比例,大量的初中毕业生必将分流至职校接受职业教育。对于这样的形势,领导者、职教工作者都必须有充分的思想认识,要抢抓历史机遇,迎接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春天”。

2、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工作管理体制

⑴姜堰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全市职教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结合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制定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并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建议在适当时机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职业学校布局。在现有职业教育中心校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以及成人教育中心校。建议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以劳动技校为基础,成人教育中心校以市职工学校为基础。

⑵市教育局要大力推进和深化职业学校的内部改革

首先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要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

其次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要鼓励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单位、提高学历层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要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职、兼职教师,要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

第三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要保证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泰达纺织公司建议职校可采用“3 3”教学模式,即文化基础、专业理论课用3个学期、工厂实践实习用3个学期可以参考。职业学校要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还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自身的实验实习设备工艺装备水平。

3、要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劳动就业的联系。

⑴要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程),必须从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人事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对违反规定,随意招收未经职业培训教育和培训人员就业的要责其纠正并给予处罚。

⑵要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学校毕业生申请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下(含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市职教中心校、二职中、劳动技校、市职工学校等开设的主体专业,经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认定,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经人事局、教育局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可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并免试部分课目。劳动社保局、人事局或相关部门,可在我市具备条件的职业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或职业资格考试机构。

4、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费投入

⑴城市教育费附加20%用于职业教育的要按时足额拨付给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应主要用于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目前我市这块资金已基本到位,但非教育系统的职校、技校未享受到城市教育费附加,建议市政府适当安排。建议市财政按省政府要求,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职业学校课程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和骨干学校建设。

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篇7

关键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高辍学率,澳大利亚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普通高中实行职业教育培训,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全国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总人数的30%。本文介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的最新概况,以期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有所启示。

一、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最新概况

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包括为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及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自从1997年以来,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2004年全国有211885名11、12年级的高中学生参加了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培训,占所有高中学生人数的50%左右,是1996年参加此培训人数的4倍。

1.政府支持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澳大利亚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高中职业教育培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高中职业教育培训

(1)法律上支持除《职业教育法》和《培训保障法》之外,2003年澳大利亚政府同意修改1996年制订的《工作场所关系法》,以减少企业与高中制订职业教育培训标准时产生冲突与矛盾,《工作场所关系法》的修改也将会为更多高中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

(2)建立职业技术学院为了让更多的高中学生有机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澳大利亚政府2003年决定未来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4所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为7200名11、12年级的学生提供参加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的机会。新建立的第一所技术学院将在2006年开始招生,2008年时24所学院全部投入使用。

(3)建立国家机构2005年6月3日,澳大利亚政府咨询委员会同意建立一个国家机构,通过职业教育体系以关注高中职业教育培训,解决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时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4)实行奖学金制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澳大利亚政府2005年首次决定为450名参加高中职业教育课程及50名参加以高中为本位新学徒制的学生每人每年提供2000澳元的奖学金。

从1997年起,澳大利亚开始加大对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2005年,澳大利亚政府决定从2006年6月到2008年9月期间投资大约101亿澳元用来支持和扩大学校职业教育培训,包括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另外,政府将与培训机构合作,自2005年6月起每年为7000个提供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的学校提供2590万澳元,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高中职业教育的支持。随着对教育系统以及对学校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投入的增加,澳大利亚政府对提供职业教育培训的学校以及学校的技术中心也提供了专门的经费,每年分别提供2130万澳元和400万澳元,用来改善学校职业教育培训的设备。除此之外,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每年也将提供2000万澳元用来支持和扩大高中职业教育培训,2006年时这个资金数目将会增加到4000万澳元。

2.课程设置

截至2005年,几乎所有的澳大利亚公立高中都开设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7070以上的高中学生参加了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行业、企业需要此类人才;二是此专业是学生感兴趣的。根据以上要求学校主要开设如下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商业、文秘、计算机、艺术、娱乐、体育、工程与矿业、建筑、纺织服装、制鞋、社区服务、健康教育、销售、第一产业、汽车、通讯、科学技术、制造业、设备、食物加工、金融保险等等。最受欢迎的职业领域有旅游与招待、商业与办公、计算机等,占2004年培训总人数的48%。

3.严格师资标准

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标准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师资既要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教育教师的标准(取得一定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又要符合普通教育教师资格的要求。因此,各个高中在招聘职业教育教师时(包括兼职教师)都有一定的严格标准,例如:有3-5年的相关实践工作经历;至少获得4级职业资格证书;受过高等教育并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等等。在澳大利亚,大部分教师是从企业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者工程师,以兼职教师为主,只有少部分的专职教师。

4.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

澳大利亚2003年在《21世纪国家教育目标》中规定,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年级都要体验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后的高中阶段必须参加学校的职业教育培训,并且把学校职业教育培训作为高中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必须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课程才能获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也做出了相关规定,职业教育培训应该包括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并且作为学生获得高中普通教育证书的一个必要条件,学生通过学校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后,可以在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之内获得国家认可的vet(职业教育培训)资格证书。根据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字显示,2004年共有211885名11、12年级的学生参加了高中的职业教育课程,其中9%的学生获得了职业教育培训的三级资格证书(相当于熟练工人),65%的学生获得了二级证书(高级操作员),18%的学生获得了一级证书(半熟练工人)。

二、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的特点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澳大利亚的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取得很大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课程实用性强,内容多样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是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的。

学校所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是企业和学校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共同制定的,因此学生在高中所接受到的职业教育培训与具体的企业有关,学生从中可以获得具体企业的工作经验,所学到的技术实用性强,毕业后有优先获得工作的机会。另外,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培训门类很多,例如计算机、商业与文秘、旅游与招待、机械制造、建筑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选择。

2.学分灵活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特别灵活,学生在高中学习的职业教育课程所修的学分不仅在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继续学习时得到承认,而且在普通大学学习时也会得到认可,高中学习职业教育并不否认以后在学术性大学学习的可能性。在澳大利亚,30%左右的高中学生毕业后升入大学,70%左右的学生进入tafe继续学习职业教育或者就业。澳大利亚培训局规定学生在高中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所修的学分到tafe继续学习时也会得到承认,学生进入tafe后可以按照原来的培训模块继续学习职业教育培训,一般学生进入tafe学习职业教育培训要3-4年的时间,而在高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学生只需要2年时间就可以毕业,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学生的培训时间,为他们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是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受到越来越多学生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3.培训时间灵活

澳大利亚是联邦制国家,实行教育分权制,各州要求学生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同,塔斯马尼亚岛培训时间最长,为387个小时,澳大利亚首都地区培训时间最短,为112个小时。11、12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参加以学校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培训课程或者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参加新学徒制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企业里,每星期工作8-15个小时。假期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适当延长工作时间。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培训的启示

1.在普通高中阶段开设职业教育选修课,逐渐改变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脱节现象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具有初中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高中教育不仅要为大学输送人才,还要为社会培养具有高中学历的初、中级技术人才。而我国现在高中偏重学术教育,高中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输送人才。因此,在高中开设职业教育选修课,加强高中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联系,逐渐改变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脱节的现象,开设实用性职业课程,适合学生的需要。高中阶段教育既要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也要为一部分就业的学生提供职业教育课程。

2.实行高中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学分互换制

目前,我国相当一大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如果学生在高中听修职业教育课程的学分能够在大学或者高职院校得到认可,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职业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

3.实行全国统一资格证书

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对技能要求的各行各业必须持有职业教育培训证书才能就业,即使是研究生毕业,也要在tafe培训半年,获得职业教育培训证书后才能就业,我国至今仍无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劳动部门,就业部门提供的证书不一样,学生参加资格证书考试时也很迷茫。因此,借鉴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提供全国统一职业教育培训资格证书,是吸引更多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一项好措施。

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篇8

关键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高辍学率,澳大利亚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普通高中实行职业教育培训,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全国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总人数的30%。本文介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的最新概况,以期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有所启示。

一、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最新概况

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包括为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及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自从1997年以来,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2004年全国有211885名11、12年级的高中学生参加了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培训,占所有高中学生人数的50%左右,是1996年参加此培训人数的4倍。

1.政府支持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澳大利亚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高中职业教育培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高中职业教育培训

(1)法律上支持除《职业教育法》和《培训保障法》之外,2003年澳大利亚政府同意修改1996年制订的《工作场所关系法》,以减少企业与高中制订职业教育培训标准时产生冲突与矛盾,《工作场所关系法》的修改也将会为更多高中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

(2)建立职业技术学院为了让更多的高中学生有机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澳大利亚政府2003年决定未来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4所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为7200名11、12年级的学生提供参加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的机会。新建立的第一所技术学院将在2006年开始招生,2008年时24所学院全部投入使用。

(3)建立国家机构2005年6月3日,澳大利亚政府咨询委员会同意建立一个国家机构,通过职业教育体系以关注高中职业教育培训,解决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时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4)实行奖学金制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澳大利亚政府2005年首次决定为450名参加高中职业教育课程及50名参加以高中为本位新学徒制的学生每人每年提供2000澳元的奖学金。

从1997年起,澳大利亚开始加大对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2005年,澳大利亚政府决定从2006年6月到2008年9月期间投资大约101亿澳元用来支持和扩大学校职业教育培训,包括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另外,政府将与培训机构合作,自2005年6月起每年为7000个提供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的学校提供2590万澳元,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高中职业教育的支持。随着对教育系统以及对学校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投入的增加,澳大利亚政府对提供职业教育培训的学校以及学校的技术中心也提供了专门的经费,每年分别提供2130万澳元和400万澳元,用来改善学校职业教育培训的设备。除此之外,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每年也将提供2000万澳元用来支持和扩大高中职业教育培训,2006年时这个资金数目将会增加到4000万澳元。

2.课程设置

截至2005年,几乎所有的澳大利亚公立高中都开设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7070以上的高中学生参加了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行业、企业需要此类人才;二是此专业是学生感兴趣的。根据以上要求学校主要开设如下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商业、文秘、计算机、艺术、娱乐、体育、工程与矿业、建筑、纺织服装、制鞋、社区服务、健康教育、销售、第一产业、汽车、通讯、科学技术、制造业、设备、食物加工、金融保险等等。最受欢迎的职业领域有旅游与招待、商业与办公、计算机等,占2004年培训总人数的48%。

3.严格师资标准

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标准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师资既要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教育教师的标准(取得一定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又要符合普通教育教师资格的要求。因此,各个高中在招聘职业教育教师时(包括兼职教师)都有一定的严格标准,例如:有3-5年的相关实践工作经历;至少获得4级职业资格证书;受过高等教育并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等等。在澳大利亚,大部分教师是从企业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者工程师,以兼职教师为主,只有少部分的专职教师。

4.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篇9

1.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需要。作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人群,新生代农民工亟待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来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在人力资本上普遍存在先天积累不足、后天形成过缓等问题,使其在市民化进程中遇到很大的阻碍。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直接决定其在城市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能力,对市民化进程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不仅是其人力资本提升的要求,也是市民化的必然选择。首先,通过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开展职业教育,让其真切地感受到自身工作能力和个人发展的提升,从思想上认识到人力资本后天形成的重要性,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职业教育和培训,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职业教育培训应注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价值观、生活观、公共规范意识等进行正确引导,帮助这一群体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当中,实现自身的市民化愿望,并具备向上流动的能力。再次,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职业培训内容,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同层次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职业教育服务,使他们具备从事现代城市职业的核心技能和职业能力,更好地将个人通过学习所积累的人力资本转化为现实中的劳动力。最后,要建立一套面向新生代农民工未来职业发展的终身培训体系,以应对信息时代出现的新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融入城市,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

2.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需要。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留在城市、融入城市的渴望,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很大。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就业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业职业培训、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劳动力,占总需求的56.6%,而新生代农民工中真正接受过正规职业培训的数量不足30%α。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落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这也是阻碍其融入城市的关键性问题。一方面,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对个人的期望和未来发展的意愿较好,但在融入城市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一份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调查显示,46%的受访者对其工作所在城市的适应程度较低,城市适应度达到中等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总数的45%,完全不适应或者适应程度很低的占4%,而仅不足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完全或者较好地融入城市生活。α由此可见,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未能很好地融入城市,要想真正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首先需要具备在城市工作的一技之长,而这一技之长离不开职业教育培训。另一方面,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老一代农民工在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养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城市市民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新生代农民工要想真正地融入城市,就必须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根本上适应由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变。因此,通过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全面提升个体素养,既是新生代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α除此之外,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从对职业、专业的懵懂无知发展到了解、认识、熟练、精通以至于偏好所从事的行业,顺利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市民化。

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

1“.低质性”就业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职业是社会分层的风向标,也是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α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第一步就是在城市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也是为实现他们的市民化提供经济保障。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为年轻化,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下;学历水平也较高,在高中及以上的农民工群体中,新生代农民工占总数的70%以上;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新生代农民工每月人均收入2609元,比老一代农民工增长13.9%α。尽管从学历、收入等层面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有了较大的突破,但从就业层次来看,仍然难以摆脱“低质化”就业的束缚。深圳市总工会与深圳大学联合开展的一项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的调查显示,有52%的新生代农民工从事普通工人和服务员,14.9%的从事技术岗位的工作,10.4%的从事生产线管理工作,仅仅有不到6%的新生代农民工从事部门经理以上的岗位工作。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囿于自身有限的技能,难以与城市精英阶层进行直面竞争,向上流动受限,难以摆脱低层次的打工状态,劳动密集型、高替代性的岗位成为新生代的“收容所”。由于这类低端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较小,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摆脱低收入的状况,以每月不到3000元的收入,仅能维持在城市的基本生活,想要在城市安家立足十分困难。在城市拥有自己的居所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从事非农产业,但“农民”的身份使其与城市中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无缘。同时,他们与城市市民面对的是共同的消费市场,较低的工资收入与城市的消费水平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对于他们来说,留在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路途依然遥远。总之,“低质化”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重要障碍。

2“.错位性”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重要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市场上的无序化竞争,导致大量“错位性”的失业。当前,在城市劳动力市场当中,新生代农民工大多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从事的多是一些城市“剩余”工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市高端技术人才十分欠缺,甚至出现“千金难求一才”的状况,劳动力市场中的错位、低位竞争严重拉低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价值。新生代农民工在学历和技能层面优势不足,只能委曲求全从事城市低层工作,甚至部分新生代无工可做,自身优势无法发挥,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长期来看,这也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原因。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期望较高,职业定位失当,个人期望与能力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使其陷入发展性困境之中。根据经济学原理,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效用和目标函数与老一代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倾向来看,大多期望在具有技术含量的第三产业就业,他们中很大一部分属于独生子女,自身的工作耐受力较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从事一些苦活、脏活和重活。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用工荒”问题日益显现,特别是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对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劳动力市场中就业难现象日益突出,尤其是高层次劳动力就业重心下移的现象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期望高移的状态,共同加剧了社会就业矛盾,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处于高不成低不就、进退两难的尴尬状态,不仅影响到市民化的进程,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职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身份认同危机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隐形桎梏。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情绪高涨,进城工作以后“返农”情节淡薄,心底存有强烈的市民愿望,然而在身份认同方面却产生了困惑。市民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空间地域转换,而是不断的社会融入和认同,通过与市民交往实现自身的再社会化,进而达到与当地城市市民的同质化。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社会身份、经济地位等因素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并未与城市社会、制度和文化系统实现有效衔接,而是被排斥在城市主流社会的关系网络之外。从自身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以后,更倾向于将自身定位为工人或城市市民,但在与城市群体不断交往的过程中也深切体会到与市民之间经济、文化和地位的差距,身份认同上成为游离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夹心层”。在城市奋斗过程中受到从物质层到精神层、心理层的多重排斥,新生代农民工在身份认同上缺乏向外延伸的节点,而交流圈层仅限于具有共同感情积淀的老乡、熟人等群体,群体内部相互支持、互帮互助,逐渐形成一个与城市主流文化相背离的亚文化圈,并且内卷化发展趋势明显,而这种相对封闭的社会圈层是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社会融入的重要障碍,不利于他们形成现代化的市民意识和思维。市民化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所需要的安全感、归属感、被认同感等心理层面的需求得不到外部的满足,使他们游离于都市边缘,缺乏真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处于一种茫然和焦虑的状态。由此可见,除了职业发展受困以外,身份认同危机也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

三、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为“基点”大力开展职业教育

1.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调动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的积极性。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城市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通过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不断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而要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必须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以提高他们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职业教育机构要突出自身在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方面的优势,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宣传,不仅要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宣传媒介,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新媒体、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将职业教育宣传深入到乡村和城市社区,开设宣传栏、发放宣传手册,为职业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的内外部舆论氛围,让新生代农民工充分认识到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激励方式激发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的兴趣,可以通过光荣榜展示,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树立培训后就业或创业成功的典型,发挥榜样作用,重点宣传成功人士的职业教育经历,让他们现身说法,展示个人所获得的职业技能,介绍职业教育培训对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看到职业培训给受教育者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进而激发他们参与培训的热情,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职业教育培训中来。

2.根据市民化要求,制订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计划。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不仅仅是地域上的转换过程,也是职业上的“农转非”过程。职业转换有效与否关键在于新生代农民工对非农工作的职业能力具备程度。职业教育机构要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制订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计划,实现人才培养转型,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奠定基础。首先,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结合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就业偏向,合理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应切实建立在对市场需求和新生代培训意向的调查基础之上,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要能够满足市民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技能的需要,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中做到学有所用、学用结合。其次,要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力实施就业准入,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在进行欧洲杯投注官网的人才招聘时,对获得相应岗位资格证书的新生代农民工优先聘用,并在职位晋升层面也要将资格证书作为重要依据或参考。这样一来,不但能够规范劳动力市场,而且对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培训起到鞭策作用,只有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并通过技能考核后才能获得相应岗位任职资格,然后凭证上岗。最后,加快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人才库,尽快建立信息收集、整理、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网络,并依托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网络、电视、广播等信息平台,使农民工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职业技能培训的工种与专业。

3.突破体制壁垒,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运行机制。要想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计划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健全的培训运行机制的保障。因此,必须着手建立以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并且完善职业培训的运行机制。首先,打破利益分割,加快建立起公开透明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工作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在培训运行过程中时常会陷入多头领导、相互牵制的尴尬局面,培训效率大打折扣。为了改善这一现状,要求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在加强合作的基础上,突破各部门、各教育主体之间的管理壁垒,着手建立由政府主导、各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并吸纳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培训运行机制,各个主体间能够以开放、透明的姿态稳步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其次,加快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相关的法律政策。农民工法制环境和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的优化是保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关键。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起步比较晚,规范各个参与主体行为的法规、政策和制度等方面还不够完善,政府、职业教育机构、受教育者等职业教育参与主体在各自的权责关系上较为模糊,尤其在培训机构的职能和权限上缺乏明确的界定,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对此,应在完善相关法规制度的基础上,明确各个培训主体的职能和权限,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工作纳入法律保障之中。再次,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纳入市场化运作。要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可以将其纳入市场竞争中,逐渐放开培训市场,吸引外部资源参与,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实行优胜劣汰。新生代农民工在培训机构的选择上也更具有主动权,通过“用脚进行投票”激发市场竞争,培训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从而保证培训外部效用的最大化。最后,在培训模式的选择上,应尽可能地考虑新生代农民工的真实需求,实行灵活的弹性学分制,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允许农民工以弹性学制、半工半读的学习方式逐步取得毕业证书和技能证书。同时,培训机构要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办法,尽量安排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时间,为他们完成职业培训和文化学习提供帮助。

职业教育培训范文篇10

关键词:“用工荒”;务工人员;教育与培训

21世纪既是科技创新的时代,同时也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换言之,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的优势,在于人才的培育,在于人才的竞争。在全球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特别是在倡导企业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当下,优化并提高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提升劳动者素质,成为各大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但“用工荒”问题成为各大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而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现代化生产要求,进而引导他们做好自身职业规划并解决企业“用工荒”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开展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实意义

全球经济的竞争,表现为企业之间产品、技术及服务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就是生产者综合素质的竞争。针对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大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技术素质的要求日益提升;而进城务工人员则是刚刚走出大山、刚刚脱离土地束缚的农民工,其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的掌握,根本不可能适应企业现代化生产要求。因此,通过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升进城人员的职业技能,一是能够满足企业的用工标准要求,二是能解决企业面临的“用工荒”问题,三是通过培训使得进城务工人员的人生规划也得以明确,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拓宽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范围,推动进城务工人员的稳定就业

知识缺乏与专业技术的空白是进城务工人员难以在企业从事更高职位的主要原因,为此,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只能选择就业门槛低、对生产技术水平以及教育程度要求较低的行业。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进城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销售业、制造业、建筑业与服务业等知识、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且劳动力较为密集的传统行业。但在国家“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之下,第一、二生产服务行业的就职岗位逐渐较少,而且岗位人员的流动性大、稳定性差、薪资待遇相对较低,致使多数进城务工人员难以在城市发展之中找到归属感。而职业教育与培训则能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因为知识面窄、无专业技术等原因造成的就业困扰。进城务工人员通过参加多种渠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习和实践,不仅能练就一技之长,拓宽自身的就业范围,让自身拥有走上技术性相对较高的岗位就业的资本,而且在学习之中也能为其积累更多人脉,让其在城市发展之中找到归属感。因此,职业教育与培训对进城务工人员的个人就业与个人发展具有多方面促进作用[1]。

(二)加快社会企业的科技化、现代化发展步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外资企业的进入使国内各大产业压力倍增。尽管外资企业的到来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更多学习先进生产技术的机会,但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来说,必须通过精细化管理方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站住脚。而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就是劳动者素质的提升。进城务工人员作为企业生产主体,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企业产品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通过持之以恒的培训活动开展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在职培训,在提升他们作为劳动者个人素质的同时,也能有效缩短我国企业实现科技化、现代化发展周期[2]。同时,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讲,职业教育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在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及持续化发展等方面也有促进作用。

二、当前开展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与培训渠道单一及资金不足问题的双重困扰

当前,虽然各大企业逐渐意识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但在对于培训资金的投入、培训渠道的拓宽方面依然是“短视”的。综合各地相关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大多数企业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一是培训渠道单一。培训机构大多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没有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多元化的培训。二是资金投入方面。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与培训相关工作的开展与高校、成人教育不同,多数商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均为私人办理,其运营资金主要源于政府,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特别是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本质以及缺乏社会责任,使得多数企业难以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进城务工人员的在职职业教育与培训之中。因此造成了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培训教育的运营资金短缺问题严重,导致了培训机构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在职培训缺乏持续性及长久性,影响职业教育培训的持续开展,培训质量和效果堪忧[3]。

(二)政府机构对培训工作监管力度不够

在当前社会竞争环境下,引导企业开展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确保进城务工人快速融入企业生产环节,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进一步做好企业对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培训的监督与监管也是政府机关部门应该履行的社会义务。因此,当地政府机关部门理应将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监管纳入自身工作范围之中。但就现阶段发展情况来看,政府部门在对进城务工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致使目前国内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市场较为混乱。甚至部分相关培训机构为追求自身利益,在还未得到审批,在师资培训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也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进城务工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降低了职业教育培训的教学质量。

(三)进城务工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进城务工,在有效解决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同时也实现了人员的有效流动,对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但现实是,进城务工人员整体知识水平不高、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特别是职业技术欠缺。这些是进城务工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在城市生活期间,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时常出现进入城市工作期间未到机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的现象,对城市治安管理构成威胁,致使相关部门利用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限制。但强制化管理模式又使进城务工人员时常感到被排除在城市之外,工作情绪起伏较大,无论在企业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认为自己是城市的“外来者”,缺少主人翁意识,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受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的自我学习意识依然较差,缺乏长远发展目光,在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行为散漫,时常出现消极心理,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培训任务。作为各培训活动开展的主要对象,进城务工人员自身问题不仅对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造成多方面障碍,而且也为其自身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4]。

三、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进城务工人员作为城市建设、企业发展的重要劳动力和后备军,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相关职业教育与培训,不仅能有效加快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步伐,还能有效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个人生活水平。结合现阶段发展情况来看,若想在社会发展之中有效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质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前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进行完善与创新。

(一)携手高校和成人教育机构,以解决培训资金问题

要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效果,提升务工人员综合素质并有效化解当前企业“用工荒”问题,各省区间首先应解决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资金短缺问题。目前,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主要是以商业性培训为主,其运营资金主要源于企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口号的激励下,全国中小型企业数量增长迅速。虽然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多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但若想通过社会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在职培训质量,并不符合发展实际,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因此,综合现阶段社会各大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若想从根本上解决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资金问题,必须通过政府、高校等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介入,为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筹备教学设备。一来社会机构的介入能有效解决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资金问题,二来也能为进城务工人员节省一笔培训经费,让其感受到城市对他们的关爱,让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二)建立并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机构的管理机制

目前,国内还未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建立相关管理机制,导致当前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行为较为混乱。同时,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在实际培训中,一些专业的设置没有很好地结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培训内容安排上也不能做到“按需施教”,因此就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挫伤了进城务工人员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培训的有效开展。因此各地政府部门应该通过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各大高校、成人教育学校等社会性组织机构,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学设备、教学资金问题,建立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管理机制,落实培训教育主体责任,强化监管,推动职业培训教育踏上正轨。与城市常住居民相比,进城务工人员日常很少参与其他社会活动,加之他们自身存在一定自卑心理,致使他们成为部分不法分子施行诈骗的首要对象之一,而职业教育与培训则是诈骗团伙常用的作案手法。因此,综合现阶段国内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现状,当地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协调作用,履行自身监管职责,利用相关政策规范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工作。在相关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与当地律师事务所合作,开辟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投诉通道,确保各项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利用现代互联网科技拓展培训渠道

互联网络科技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同时也为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渠道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基础。在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引入互联网远程培训,不仅拓宽了培训渠道,也节省了进城务工人员的费用、时间。当前,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相关工作的难点在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学习进度的安排与规划上。因此,若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引入互联网远程培训,则能有效解决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做到培训教育的灵活性。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可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的网络教育咨询平台,给予进城务工人员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有效调动进城务工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进城务工人员树立“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文化素养,达到扩宽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选择面的教学目的。

(四)注重培训教育师资团队的打造

进城务工人员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社会转型期劳动力流动和再就业的必然现象。当前,在农村城镇化进城过程中,大量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走进城市,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为此,面对社会发展新常态,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是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综合劳动素质,造就合格的新时代劳动者的关键[5]。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在职培训质量,除具备较为完善的教学设备及监管体制以外,积极与高校、成人教育机构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供给、技术服务、课题攻关等领域的不可替代作用。在互利共赢、政府支持的前提下,推进“校企协同”办学,以化解职业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的困境。在此基础上,吸收更多的高校、成人教育师资参与到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中。同时,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也要对培训授课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建设一支专业、高效的培训师资队伍,为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喆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余慧英.南城县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2]丁小浩,范皑皑.进城务工人员继续教育与培训中的志愿者研究[a].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中心,2007:9.

[3]文晓晓.昆明市新一代进城务工人员继续教育需求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