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培训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0-11 17:05:05

职业素养培训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接受机制;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

一、问题提出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其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于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辅导员职业素养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政策理论水平有待提高、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引起了高校的普遍重视。当前,各大高校普遍重视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培训工作,但是效果不甚明显。广大辅导员也对培训的效果存在异议。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工作应该何去何从值得我们关注。接受机制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寻找到一条新的途径。可以说,以接受机制理论融入到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过程中的过程中,探索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提高的新模式、新机制,接受机制理论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接受过程的动态分析

当前关于接受机制理论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学生道德的生成。但笔者认为,作为高校辅导员来说,接受机制理论同样适用。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接受具有选择性、能动性和建构性。虽然高校对于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有着定期培训等,但实际效果的最终取得还是要靠辅导员自身期望的接受程度。可以说,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的接受过程,是将培训的内容内化为接受主体自身职业素养的过程,也是将理论应然转化为接受主体自身工作成绩的实然过程。结合高校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接受过程的动态过程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准备过程

准备过程有两种情况,一是接受主体自我准备,即接受主体出自于各种需要,如物质利益、获取知识、追求真理等,而对于职业素养培训的各种信息有所心理期待。二是学校通过氛围营造、信号释放等积极有效的方法,将蕴含着各种先兆信息,向接受主体作出调整暗示,以便激发辅导员潜在接受心理,从而为传授的实施提供对象保证。

(二)传授过程

所谓传授过程,是指传授主体在特定的接受环境中,通过接受中介将接受客体即培训内容作用于接受主体的过程。在现在某些高校组织的辅导员培训中,大多流于形式,照本宣科的将文件、材料进行宣读,实效性很差。实际上,我们认为,辅导员培训的内容的传导活动是双向平等的互动过程。传授主体的情感才会是也才能被认为是真挚的,才会从心理上拉近传授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的距离,接受主体才会从内心对传授主体给予认同并进而接受其培训内容。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基本的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律基础知识、职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等为主体。采用的形式可以为学习心得交流、队伍内部骨干谈体会作报告、学校党政干部授课和聘请专家学者讲学等相结合的培训形式。此外,在培训过程中,由于传授主体在传授过程中起着相对主导作用,因此,传授主体所传授的内容、使用的方法手段、语言魅力、人格魅力、知识结构、理论水平以及接受环境的选择都会对辅导员的接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三)理解过程

理解过程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活动中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进行辨别和识读的过程。当作为接受客体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活动信息反映到接受主体的大脑中后,接受主体就会对接受客体做出最原始的判断,并对传授主体的意图性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内容的与己相关性进行识读,以提升其信息接受的质量。在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活动中,理解过程主要受到接受主体认识能力和需要的影响,如果接受客体能满足接受主体的某种需要,在接受主体凭借自身较强的认识能力加以解读的基础上,就能较为全面、客观的理解接受客体;反之,则会对接受客体产生片面和主观的理解。同样内容的客体信息对不同的接受主体来说会有不同的理解,有时甚至是相反的理解,就是因为接受主体的需求以及认知能力不同。基于此,作为高校辅导员来说,对于所掌握的培训内容应该进行充分的理解掌握。时代日新月异,社会变化莫测,这要求高校辅导员的理解、分析能力必须提高,只有充分、正确的理解培训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对培训内容进行选择。

(四)选择过程

选择过程是接受主体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传授主体所传递的辅导内容进行筛选、过滤,使之进入思想库的过程,这是接受主体的理性反映过程。接受主体作为活生生的现实的主体,会有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习惯的积淀,对于传授主体传导的信息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全盘接受,而是必须经过自身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进行选择和加工。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群体会将各类客体信息进行分类.接受主体会对那些肯定性信息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情感的跃动,进而积极地予以吸收,使之进入自己的思想库;而否定的信息则被接受主体冷落和排斥。笔者认为,现代高校辅导员培训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高校辅导员要完全认同培训的内容也是不可能的。一个称职的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较高的人文素质、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良好作风素质的基础上,还要对自己目前的短处有一定的认识。

(五)整合过程

整合就是接受主体对传授主体所传授的培训信息容纳、加工、整理、融合,进而归置为自身思想观念的重构过程。当培训信息与接受客体原有的思想观念体系具有指向一致性时,该信息就会被建构到原有的思想观念结构中,这种现象称之为同化;而培训信息与其原有观念指向不一致时,整合的力量便会打破原有观念体系的边界,重构原有思想观念结构,使其适应传导应该具备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的性质和要求,这种现象称之为顺应。接受主体的职业素养正是在同化、顺应、不断建构的过程中获得进步和提高。但在建构或重构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思想观点并不牢固,其正确与否不以接受主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而是以是否符合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本真性为标准,是否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正确有序开展作为标准。

(六)内化过程

内化过程是接受主体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在对职业素养内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建构为自己新的思想认知结构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的过程。接受主体接受职业素养内容信息的过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当经过整合加工后的信息转化为新的认知结构后,接受主体要通过反思、自省等方式,进一步将接受客体转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并融入情感意志,使认知不断深化,以实现稳定的思想状态。基于此,我们可以尝试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外部活动,通过环境影响来帮助辅导员群体接受培训内容。(七)外化过程外化过程是接受主体把自身在内化阶段已形成的职业素养认识自觉转化为自身工作行为,并经过社会生活的验证,在劳动、生活、交往等过程中养成相应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行合一。我们说,内化是接受的重要一环,但内化并不意味着接受的完成,外化才是接受的实现形式。内化与外化这两个阶段是紧密相连、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只有相对意义,不能截然分开。当前在许多学生的面前,辅导员老师和专业课老师的形象是不一样的,辅导员老师只是社会老师,是管生活的老师,而不是传授知识、教授生活经验的老手。辅导员自身在自身职业素养提高之后,需要进行外化,当职业素养层次提高以后,辅导员教师可能将所接受到的心得想法、意识带到他们工作中去,他们的工作将更有理性、更有章法,更能用理性的思考的品质影响学生,自身在学生中的“形象”也会得到提高,也愿意听从辅导员教师的引导,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三、结论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篇2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礼仪培训的价值。

(一)礼仪培训能促进提升学生的职场形象

当学生步入职场后,他们的外在信息首先被同事和领导所获取,其中形象则是最为核心的信息。这里的形象不仅包括了学生的外貌,而且还包含了他们接人待物的仪态。从而,一位懂得职场礼数和具有亲和力的新人,一定是被身边的同事所接受和喜欢的。另外,随着当前就业形势仍然趋于严峻,如何在有限的面试时间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这仍然需要学生借助良好的礼仪修养来做支撑,如刚性面试场所面对考官的礼仪、与考官交谈时的礼仪,以及离开面试场所时的礼仪等,无不影响到学生应聘的成功与否。

(二)礼仪培训能促进提升学生的内在自信

促进学生的内在自信,直接归因于他们具备了良好的职场形象。毫无疑问,受到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内心是十分不自信的。这种不自信反映在了,固化了认为自己不行,而白白的将不好宝贵的职场机会浪费掉。而随着礼仪培训所带来了自我形象的提升,以及接人待物的从容,这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来增强学生的自信。而且,礼仪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修心,从而这一培训内容也能显著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礼仪培训能促进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

礼仪培训还包括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而这种修养并不能紧靠模仿和练习来获得,而是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来逐渐获取。为此,教师往往都会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益的书籍,以及引入一些艺术修养的课程。通过构建起学生提升个人修养的基本要件,便能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不断依靠自我的修养训练,来获得思想和意识上的长足进展。

二、当前礼仪培训所面临的困境

然而,当前礼仪培训所面临的困境则是干扰上述价值形成的瓶颈。

(一)学校重视不够

根据笔者的调研发现,许多学校都将礼仪培训作为选修课来设置,这样就在课时和课程地位上制约了礼仪培训教学的开展。部分学校根据学生的就业需要开设了礼仪专题讲座,但这种速成式和缺乏实训环节的培训活动,其效果则是可想而知的。可见,学校重视不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不精

随着职教体系的不断完善,目前礼仪培训教材也日益丰富。但教师若是按照教材的体例来进行教学,则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短平快的效果。再者,教材内容较为繁杂和繁琐,而礼仪培训的关键在于实践,从而课程内容不精也是影响礼仪培训开展的制约因素。

(三)师资队伍不良

当前从事礼仪培训的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导致了他们在教学中更突出“讲”而忽视了“做”。再者,部分教师由于缺乏礼仪方面的系统学习,从而在授课中也较为突出日常应酬中的礼仪,甚至还带有市井气息。可见,所有这些都将制约对学生职业素养的促进作用。

三、价值引导下的对策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价值引导下,对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一)增强对礼仪培训的重视程度

学校管理层应增强对礼仪培训的重视程度,为了不使这一要求成为一句口号,则需要管理者走出校园深入到企业中去调研和对比,只有这样通过与企业方的沟通和交流,才能深刻明白礼仪修养对学生的重要性。另外,增强重视程度还反映在重新设定礼仪培训的课程地位,为此,首先应突破作为选修课而存在的事实。

(二)强化礼仪培训的环境植根性

礼仪培训教材的内容很杂和繁琐,而且相当部分已成为学生的常识而存在。为此,在培训中不但要精选内容,还要与学生的岗位特征联系起来。如,工科学生的岗位特征与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岗位特征是不同的,那么在礼仪培训中也应各自相适应,这样才能切实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三)定向多样培养专职师资队伍

这里的关键词是“定向”和“多样”,前者意味着需要将礼仪培训的师资队伍相对固定下来,使他们在相对稳定中得到发展。后者则表明,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应采取多样化的途径。对此,拓展师资队伍的眼界,以及建立起“知行统一”的培养模式则是关键。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小结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篇3

[关键词]职业素养;浸入式教学;本科后教育

软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迫切需要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又需要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时,要以培养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为主线,设置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重的培养方案。因此,研究“本科后”软件人才职业素养培养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素养与“本科后”教育

(一)职业素养概念。职业素养是指社会人从事社会工作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是通过后天学习与实践形成的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一般分为显性职业素质与隐性职业素质两种。显性职业素质是可以度量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属于职业者的表面素质;而隐性职业素质则是由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组成,属于职业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范畴。(二)“本科后”教育的内涵。“本科后”,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义,笔者探讨了美国大学教育的本科后教育,美国大学教育的本科后教育分成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层次,其中本科后高等教育又分为学术性研究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种。其中,后者是指各种应用型职业人才的培养,属于职业教育。本文中的“本科后”教育比较接近后者,主要是指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完成全日制在校教育,即将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前在专业机构进行技能型实习实训的教学活动,它是对高校现有体制下高技能知识型人才培养的一种补偿型教学。(三)职业素养在“本科后”教育中的作用。1.为高校育才提供“孵化器”,帮助高校完成“最后一公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优质就业率始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实现优质就业的前提,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激发学生展示职业技能的精神源泉。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求职者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对职业人的职业素养要求却是高度一致,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新旧职业更迭,警示高等教育绝不能忽视对大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养培养。但我国高校体制下的应届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职业素养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it人才并不是纯知识型的人才,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与it企业用人标准存在“最后一公里”的差距。因此,培养本科后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弥补高校教育“最后一公里”,提升本科院校学生优质就业率具有深远的意义。2.为学生成才提供“加速器”,辅佐学生迈出“第一公里”。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大都在学校围墙内“三点一线”中度过,学生对外部世界、企业现状知之甚少,缺乏清晰而稳定的职业规划,职场意识和观念淡薄,职业能力明显不足,大学生对步入社会、走入职场的“第一公里”常常会出现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慌。本科后学生需要正确面对职场、尽快适应职场生涯,成为合格的职场人才,加强本科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消除对企业的陌生感和对就业的畏惧心理,弥补职业能力不足,全面提升本科后学生职业素养,实现“学校人”向“职业人”华丽转身,对加速人才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为企业纳才提供“助推器”,实现人才岗位“无缝对接”。it行业最大的特征就是新旧技术更新速度快,迭代周期短,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团队已成为业界在市场竞争的关键。因此,在招募人才时,良好的职业素养已成为企业招募和录用新员工重要指标,对企业而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引进和借鉴,但员工良好的职业素养却不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企业唯有集中招募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此,加强本科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能较好地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二、“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的内涵、载体与路径

(一)“浸入式”教学的内涵。“浸入式”的原意是指小孩只有被浸泡在水中不断尝试,才能学会游泳。“浸入式”教学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在外语培训中已广泛使用并发展得较为成熟,国外it行业也有很多尝试与实践,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职场环境的模拟与仿真,包含浸入环境和学科内容两个载体要素。“浸入式”教学在本文是指将学生浸泡在将要从事的软件开发环境中,以仿真的语言、行为、场景,模拟it行业的作业环境,以此来激发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向往与憧憬。引入这一教学原理在it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二)“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载体。“浸入式”教学包含环境和内容两大构成要素,本文结合无锡高新区紧缺人才实训学院的具体实践案例,就“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展开研究。1.无锡高新区紧缺人才学院的概况。无锡高新区紧缺人才学院是由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无锡高新区及ibm、oracle等全球著名软件企业三方共同合作,面向全国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本科后学生,免费为本科后大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和推荐就业渠道,为高校、企业、地方政府提供紧缺人才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开设有java软件开发、移动互联网开发、物联网技术应用、新媒体技术和电子商务等实训项目专业群。2.“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载体构建。一是营造“浸入”环境载体。按照实训项目的要求,提升实训室设备配置,按企业化的标准设置“工位式”学习环境,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利用实训学院相对独立的场所和可展示空间,借助多种形式,张贴各类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标语、励志故事,宣传企业经营理念、文化要求和行为规范,以视觉冲击和文化渲染营造处处是“职场文化”的“浸入”物理环境载体。二是优化“浸入”内容载体。首先,制定满足it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方向。通过调研地方产业主管部门,了解产业布局和宏观发展方向及人才总体需求,以行业需求确定实训专业方向。其次,研制与职业岗位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深入有关企业,深度调研软件行业对人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据此制定实训大纲、实训方案。此外,不断刷新培训课程体系。实训学院配置了既有大型企业软件开发经历又有丰富教学培训经验的“双师型”师资,他们担当本项目的培训师,把生产一线岗位最前沿的技术和开发工具融合到培训课程中,真正做到培训内容与产业发展同步。(三)“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创新。通过设计融入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课程、营造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引入真实商业案例等多维度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丰富“浸入式”培养内容,使高校培养出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训练有素的实践技能,并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具有能胜任软件开发岗位需求的职业化能力。1.开发多维度的素养课程,培养优良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职业人在职场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能力和职业责任等要素的总称,也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场中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的形成并非天生具备,有赖于后天的教育与影响。实训学院在项目实施初期,就把有关安全、卫生、劳动纪律等刚性要求和制度汇编成“入训指南”,第一时间下发给新学员,并组织学习,用制度性的职业纪律约束学员的行为。开设诚信教育、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美学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礼仪教育等系列课程,组织学员参观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参加体验吴文化、感知无锡等主题活动,既提高了学员对区域产业和本土人文的认同感,又激发学生对未来职业憧憬之情,进而对职场产生乐观的内生动力,自觉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2.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确立远大的职业思想。职业思想是职业人对职业活动和工作成就的超前反映,与从业者价值观、职业期待及职业目标相互关联,也有学者称之为职业理想。随着从业工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职业理想会由初始的朦胧变得越发清晰,由感性变得理智,由波动趋向稳定。实训学院通过营造职业文化氛围,让学生即使身在校园,也能时时处处感受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的熏陶。定期邀请高新区企业hr、企业精英和杰出校友,举办“职业生涯与职业规划”“企业忠诚度”“时间管理”“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等系列职业素养讲座,组织典型人物的奋斗历程与拼搏精神等报告会,让工匠精神占领学员的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职业意识、职业自豪感、职业使命感,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而稳定的职业态度。3.创设企业化的管理情境,形成规范的职业行为。职业行为是职业人对职业劳动的认知、判断、情感和态度等诸多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也是实现职业目的的基础。职业行为是由职业人与职业环境、岗位要求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它包括职业创新、职业竞争、职业协作和职业奉献等多种行为。实训学院学生的管理组织架构不再是“班干部”模式,而是完全按照企业的总经理、部门经理、开发部、人力资源部等“职务制”设置,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通过在企业工作环境下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将行为和思想指导渗透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细节之中,使其尽快适应职业角色,增强职业意识、培养职业行为。通过每周、每月“虚拟工资单”的形式对学员的“工作”加以考核及评价,确定其“工作业绩”,培养其职业竞争意识,提升其职业竞争力。4.引入全真实战商业案例,培养较强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素质又称专业技能素养,是指根据教育者的导向,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技巧和职业思维活动能力。专业技能教学是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途径,实训学院以本科后学员为对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实战训练为特色,采用ibm和oracle跨国公司一流成熟的项目课程体系,全程案例化的实践教学,不断丰富学员项目实战经验。实训内容通过课堂授课、案例讨论、方案评估、项目开发、过程回顾、事后评估、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工作实践的转化。培训总学时为1000学时,培训内容分为it外语培训、专业技术补强及模拟公司实训三个阶段。按照真实项目任务,分成若干个5~7人的开发团队,完成各子项目的开发。在实战环境下提高学员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缩小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差距,提升学员职业技能,加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蜕变。

三、“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实施效果

经过浸入式的培训,学员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得到了均衡发展和明显的提高,项目的运行得到生源地高校和企业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已引智全国近百所高校6000多名本科后学员参加实训,实训学员的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其中95%以上的学员被无锡高新区重点软件企业录用,一次性就业率明显高于其他社会培训机构。这为无锡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也开创了高职院校引智全国各地高校本科后学生实训先河。总之,高校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强化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把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目标,把培养具有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改革的重点,通过“浸入式”全过程职业素养的培养,弥补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岗位需求的“隔阂”;通过开展校外“工厂化”实训,模拟职场环境,仿真职场氛围,采用分组、分配岗位等方式,培育大学生适应未来职业活动的复合能力和素养,使本科后的实训回归“职业活动”本身,使其能较快地融入软件企业,提升高校软件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把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真正做到“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芮明珠.“浸入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实践探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89-90.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篇4

关键字:改革开放;辅导员;职业核心素养

高校辅导员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有较高的职业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健康发展。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发展逐渐趋于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以及独立化,这对于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核心素养的要求更加的高,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只有职业核心素质较高的人才能胜任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位。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核心素养的含义

对于我国现有的有关辅导员的评论有很多,大体总结下来就是辅导员需要具备非常多的要素与素养,这些要素与素养包括:思想要素、政治要素、能力要素、知识要素、心理要素、道德要素、思想素养、身体素养、能力素养、做好某项工作一定要掌握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等等。而高校辅导员的核心素养与素养不同,它是指辅导员某些个别的技能和组织所适用的技术的总和,能够为学生提供特定的价值和效用,并且它是与工作密切联系的,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各方面要求并没有与市场上对人才的要求相结合,这样就会导致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在选择辅导员时,应该加强把控辅导员职业核心素质的水平,并且进行相关培训。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核心素养,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对于辅导员职业素养这方面的培养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薄弱、职业愿景迷茫、职业认同感低、职业知识结构不科学等等。因此,高校辅导员职业核心素质的培养,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努力投入打造一个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核心素养的政策环境,促使高校辅导员能够自发的、积极主动的提升自己的职业核心素养。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方法

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提升是需要多种力量共同努力、合力推动的。笔者认为,不仅需要辅导员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专业技能,而且离不开社会的关心与帮助。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法:(一)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就辅导员自身而言,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学生党团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应当在工作中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各方面的职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提升职业核心素养。(二)提高选取辅导员的标准。高校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使高校不断的健康发展下去,最重要的就是建立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对于高素质的辅导员,应该在招聘关卡时提出相对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整个辅导员团队的整体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上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高校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的进行扩招,这促进了高校的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三)完善高校对辅导员的培训。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职业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员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践学习、专业培训、网上学习、轮番培训等等。想要提高高校的辅导员职业核心素质,就需要高校完善各种辅导员所需的相关能力的培训,让高校辅导员能够有时间有经历的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前提下去提升自身的职业核心素养。(四)加强高校对辅导员的评估。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想要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核心素养,就要建立一个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团队,在选拔高校辅导员时,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各种机制,例如:培养机制。管理机制、发展机制等等。我国人口众多,每年的就业压力非常大,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不失业,就会选择当高校的辅导员,因为目前我国高校对辅导员的要求并不高,一般都是看学历来选的,这些高校毕业生很多都不会长久的将这一职业做下去,只是将这作为一次跳板,因此在自身业务上投入的经历并不多。因此高校针对这一现象,就必须完善对辅导员的评估机制,不断促使高校辅导员提升自身职业核心素养。

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极大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越来越重视自身的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关键的一部就是建立核心的师资力量,大学的辅导员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高校应该提高选拔的要求,对高校辅导员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组建一支职业核心素养能力超高的辅导员团队,能够促进辅导员个体自我不断提升,同时能够有效的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学东.基于职业技能培养的情境体验培训模式设计理念和原则[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

[2]湛风涛.曹美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1(10).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篇5

职业素养包括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隐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则包括: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素质、医德修养。其中,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为显性的职业素养,人文素质以及医德修养为隐性的职业素养。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是从事医学活动的基本条件,故加强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将其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是未来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趋势。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校到医院、从课堂到病房、从书本到病人、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实习期间对他们进行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救死扶伤的精神及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今后养成以人为本的职业素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实习阶段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方法

(一)岗前培训

学生在校接受的主要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训,缺少临床实践经验,当进入临床实习后,很多学生表现出束手无策,此时,必要的岗前培训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是从进入临床实习开始的。实习单位应加强对实习生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医德医风教育

要使医学生完成从一个医学生到实习医生的转变,首先要进行医德医风教育,使其深刻领悟到,“救死扶伤”的内涵,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意识。为医者,必怀仁者之心,善待生命,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伸出友爱之手;为医者,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维护医学神圣,守护医生的职业尊严。通过多媒体授课,提出明确的医德医风规范要求,让学生充分认识医德医风的基础、重点、方向和核心;组织实习生观看医务工作者先进事迹的视频资料,讨论观后感,让学生感受到先进医务工作者的高尚情操,进一步增强自己为医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以严谨的态度进入临床工作,为今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医护人员奠定基础。

(2)法律意识的教育

随着患者及其家属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的日益增多,医患矛盾激化,加强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使医学生全面掌握与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是培养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临床实习阶段,首先要提高实习医院对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视,为相关课程的安排及实施提供便利条件。其次,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提高临床教师法律意识,只有带教教师法律水平不断提高,才能满足医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需求,让医学生在执业准入前,就具有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健康的法律心理准备。再次,改善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探讨、学生辩论、角色扮演等,使实习生熟知患者的主要权利,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3)医患沟通技巧教育

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因此,在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将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作为主要的临床技能之一进行有计划的培养教育,对保障学生将来的医疗工作顺利进行,增强医患的信任感,减少医疗纠纷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开展医患沟通技巧教学,使医学生注重自身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学习运用成熟的医患沟通经验来充实自己的实践技能。带教老师在教学中,结合在各类突发事件和医疗纠纷中有关医患沟通内容的典型案例,对临床医疗护理工作进行重点剖析讲解,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模拟医患双方展开辩论和中心发言,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是防范日后执业生涯中医疗纠纷发生的需要。

(4)人文的教育

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全面综合的水平上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反映了医学技术的进步,从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对人的尊重,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临床带教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知识、人文素养,遵循人文素质教学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讲授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灌输人文知识,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思想上得到直接的熏陶,人文素养也得到一定的升华。教学医院应定期举办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精神专题讲座,使学生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5)礼仪修养的教育

礼仪修养是医患双方赢得尊重和爱戴,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最佳形式。良好的礼仪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痛苦,对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理论培训和情景模拟表演相结合,对实习生进行礼仪培训,可让医学生遵守礼仪规范,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并给患者以良好的印象,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对防止医疗事故或纠纷的发生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临床带教

带教老师在实习生实习生活中扮演着“授人以渔”的角色,其言传身教对实习生的影响不可忽视。选派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护人员作为临床带教老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临床带教老师应该“以身做则”,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以德育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正确的医护观念,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让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的医德,言传身教,让实习生接受高尚医德的熏陶。

(三)考核评价

考察和评价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社会适应能力等隐性职业素养是考核医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建立针对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带教教师评价、病人评价、护士评价了解和判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沟通能力、职业道德修养和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评分,将考核的原则、内容、方法等加以科学化和合理化,并不断加以总结、修改和补充,使考核评价机制在隐性职业素养教育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篇6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职业素养;教学

近年来,医师的职业素养问题已成为医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培养和加强医师的职业素养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职业素养的教育应该贯穿于本科教育,强化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职业素养培塑的关键时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刚开始接触临床工作的时期[1-2]。而住培是医学生成长过渡到合格医师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就住培学员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育对促进医师职业素养的形成意义重大,因此如何在此时期对住培学员进行职业素养的教学尤显重要,是住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内涵

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是一个理论化的概念,更易用崇高的理想主义术语来描叙,反映了人物特征而不是可观察的行为[3]。但是,近年来很多国家从规范和价值观出发将职业素养定义为可观测的行为。如英国皇家医学院将住院医师职业素养定义为“住院医师的一套价值观、行为及人际关系用来支撑公众的信任”[4];美国内科学会将住院医师专业素养定义组成的关键要素确定为“利他主义,责任追究,责任追求,卓越,荣誉,诚信和尊重他人”[5]。这些定义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职业素养的教学和评估的实现。虽然各国定义职业素养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且职业素养的部分组成要素也得到了全球医学界广泛认可,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民族信仰等社会价值观及医疗环境的差异,全世界对住培学员职业素养尚无明确统一定义[6]。因此每个国家只能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及时代需求定义自己的住培学员职业素养。在国家卫计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等文件的指导下,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和医疗背景及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我国住培学员职业素养可定义为住培学员在进行住培轮转过程中,从事医疗相关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是住培学员胜任自己岗位所需素养的综合,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是住培学员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总体反映,其核心要素包括医患沟通能力、管理及团队协作能力、终生学习和科研能力、职业态度、医学法律和伦理的实践能力等。

2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教学的方法与内容

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是住培学员胜任自己岗位所必须的核心能力之一,教学应该是住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教学之前,必须解决几个问题,即“why(为什么进行教学),what(教学的内容有哪些),how(怎么进行教学)”[7]。2.1对住培学员进行职业素养教学的原因在我国,需对住培学员进行职业素养的教学存在诸多原因。首先,我国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有所欠缺,而职业素养在医师的执业生涯中至关重要,有必要住培阶段进行系统的教学学习。有一项研究针对国内两所住培基地的住培学员进行多源反馈调研分析发现,住培学员的职业素养存在很大的不足,这种情况对医疗服务质量存在一定的影响[8]。杨伟国等[9]研究显示83.59%的住院医师表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继续参加包括职业素养在内的人文医学课程的培训[10]。其次,对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教学能缓和医患矛盾。职业素养的缺失是引起或激化医患矛盾的因素之一,同时在日常医疗活动中,个别医师表现出缺乏职业素养的行为,被媒体舆论过分渲染夸大,最终受到了不成比例的关注,恶化了整个医师职业的形象[11]。如果在住培中进行职业素养的教学,很可能减少缺乏职业素养的行为,在缓解医患矛盾的同时也可提升医师职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第三,师带徒模式的职业素养教学已经远不能满足现下需求。我国现行的住培学员职业素养培育主要是通过师带徒模式,即带教老师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实现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医学的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群众对住培学员寄予了更高的期待,要求他们在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的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12-13]。而师带徒方式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育远不够,其应该纳入正式的培训及课程中,进行系统全面的教学[14]。综上所述,在我国对住培学员进行职业素养的教学很重要也很有必要。2.2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文化背景下住培学员职业素养定义及所包含的因素属性和对医疗需求的分析[15]。首先,在进行住培学员的职业素养教学中最主要的是在充分理解职业素养概念的基础上,制定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清单,明确职业素养要素属性。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清单的建立要符合国家的文件精及神实际医疗环境和文化背景[16]。在国家卫计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等文件的指导下,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学习,以及征询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住培管理人员、医院住培管理人员、有丰富住培管理和带教经验的科室主任及教学秘书、高年级的住培学员等各不同层次人员对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意见建议,并邀请26位相关专家进行德尔菲专家咨询后,最终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清单(简称清单)。见表1。其次,要将清单的内容整合进住培的课程安排中。在住培开始阶段,主要对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概念、特点及清单内容进行教导,让其认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及与以后工作的相关性;随后的轮转学习中,主要让其在医疗实践中对照清单中的具体内容,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改进,提高住培学员的职业素养。2.3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教学方法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住培的某个固定时间,应贯穿于住培工作的始终。有研究表明,住院医师职业素养的教学是“连续性”和“渐进式”的,要在不同阶段制定适当的阶段性教育活动[17-18]。同时,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是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对其进行教学仅用一种教学方法远达不到目标。因此,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教学要分阶段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采取具体的教学方法。在住培开始阶段,主要向住培学员引入职业素养的概念和内涵,了解掌握职业素养的因素属性[19]。可采取kolb'slearningcycle方法,此方法为提高职业素养提供了最有用的理论框架和教学模式[20]。kolb'slearningcycle方法是美国o'sullivan等编写的一部如何将职业素养的教育整合到继续医学教育的指南上推荐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经典的职业素养培育方法,在各国都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样适应于我国。因为kolb'slearningcycle方法本质上就是一个制定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制定教学方案,运用并反馈的过程。方法中的目标和方案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通过自身情况讨论制定的,不同的国家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最适合自身的目标和方案。此方法第一步让住培学员一起头脑风暴,讨论他们对职业素养及其属性要素的观点;第二步进行专题讲座或课堂授课,对住培学员灌输职业素养的概念内涵及清单内容;第三步进行情景案例的sp教学,根据清单的某一或某几项内容,如对患者表示尊重、有技巧的传递负面信息等,设计情境案例,进行情境案例教学;第四步小组讨论,对情景案例学习后的收获体会进行讨论,分享学习;第五步让住培学员对前面学习的成果进行反思,围绕“我学到了什么”,“在实际工作中我该如何去做”等问题进行反思[21]。随后的临床轮转学习主要是在实践中应用和提高职业素养,因此可采取反思学习的教学方法,即组织住培学员根据工作中出现的实际情况或在工作中观察到的情况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反思自己的行为[22]。或采用反馈教学法,让带教老师定期对住培学员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反馈,住培学员根据反馈进行持续性的改进。同时,带教老师的榜样作用也值得同等关注,带教老师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为必须反映职业素养清单的内容,而不是与其冲突。国外已有研究表明,榜样作用是独特的、微妙的,且对促进职业素养有深远的影响,在住院医师职业素养的教学中,带教老师树立榜样能让住院医师反思自身的行为,对职业素养的培育有积极作用[23]。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篇7

一、企业外事管理干部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企业外事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对于外事管理干部的职业素养要求很高,具体来说包括坚定政治立场、良好职业道德以及扎实的知识储备。

1.坚定的政治立场

政治立场方面企业外事管理干部需要在思想认识层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始终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以及信念。

2.良好的职业道德

从职业道德方面来看,企业外事管理干部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能够恪守外事管理工作职业准则,在外事管理活动中,做到兢兢业业,谦虚谨慎,遵守好外事管理活动的规章制度,做到自觉抵制各种违反职业操守的行为。在举止、行为等方面,需要意识到得自身不仅仅代表着企业形象,同时还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外事活动中要规范好自身的行为。

3.扎实的知识储备

企业外事管理干部需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较高的语言能力,对于国外商贸规则、经济状况、社会风俗等比较了解,同时要具有外事管理方面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以及能力,熟悉外事管理流程,能够妥善处理外事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采取有效地解决措施,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能够组织各种资源来进行外事管理活动,做到有条不紊。

二、新形势下企业外事管理干部队伍面临的挑战

这些年企业外事管理工作环境更加复杂,工作难度进一步提升,这对于企业外事管理干部队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客观上要求企业外事管理干部与时俱进的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1.外事工作环境更加复杂

从企业外事管理工作环境来看,十二五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和利益融合日益紧密,互动更加复杂多变,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政治问题经济化,经济问题政治化对外事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和要求,外事管理的任务更加艰巨。

2.外事管理工作难度增加

企业外事管理工作难度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外事管理干部工作压力与日俱增,这对于外事管理干部队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是外事管理活动量的层面增加,在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中,企业外事活动越来越多,外事管理干部工作强度大增;另外一方面是外事管理工作难度提升,随着企业外事管理工作环境的复杂化,外事任务日趋多元化,较好的完成外事管理工作越来越难,这些都客观上要求外事管理干部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

3.队伍素质建设滞后

目前企业外部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很多企业对于外事管理工作重视不足,没有建立起来一支数量充足、能力过硬的外事管理干部队伍,结果导致了此项工作开展受到了负面影响。从企业外事管理干部队伍现状来看,人员配备不足,人员能力参差不齐,很多人都不具备岗位要求的胜任力。同时企业外事管理干部在企业内部被边缘化,在干部晋升以及培训等方面都处于一个劣势,外事管理干部获得晋升以及培训的机会比较少,因此外事管理干部工作积极性不是很高,这也影响到了外事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企业外事管理干部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针对新形势下企业外事管理干部队伍面临的各种挑战,结合企业外事管理干部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本文认为外事干部培养需要从聘任标准、在职培训以及奖惩机制等几个方面着手来加强企业外事管理干部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使之更好的胜任工作岗位要求。

1.提升聘任标准

企业外事管理干部职业素养培养需要从源头做起,在外事管理干部聘任标准方面进一步提升,从源头上把控好企业外事管理干部的整体胜任特征,严格聘任标准,坚持宁缺毋滥的基本原则,这样就能整体提升外事管理干部的素质。

2.强化在职培训

强化培训是提升企业外事管理干部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针对企业外事管理干部工作胜任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开展形式多元的培训,加强外事管理干部世情、国情、地情及涉外政策法规、领事、礼宾等全方位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从而实现外事管理干部能力提升,进而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3.完善奖惩机制

企业外事管理干部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运用好奖惩这一手段,通过奖惩来培养外事管理干部自觉学习、不断努力提升自身职业素养良好习惯。在外事管理干部晋升以及薪酬方面进一步向外事管理干部进行倾斜,畅通企业外事管理干部晋升渠道,实现其稳步晋升的预期,在薪酬方面,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提升企业外事管理干部努力完善职业素养的积极性。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篇8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素养;场域转换建立

现代学徒制是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的战略选择,是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为更好凸显现代学徒制的制度设计优势,在探究现代学徒制内涵的基础上,认真落实解构职业素养构成要素、融合校企场域边界、重置课程内在关系、共建校企考评体系等四个相互关联的结构性、制度性建设,是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有效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合理应对策略。

一、现代学徒制的特征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现代学徒制是结合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校教育,校企联合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招生招工,采取工学交替、实岗育人的培育方法,教师与师傅通过在学中做和在做中学这种教学模式联合传授知识技能。现代学徒制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以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双向指导为支撑,以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建设为纽带,具有“双主体”(企业和学校)“双规范”(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合同契约和法规制度)“双身份”(企业学徒和学校学生)“双导师”(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等特点。(二)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现代学徒制有别于传统学徒制,其“现代性”是根据西方典型的教育制度而表现出的形态和质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学目的的转变。传统学徒制主要是以完成生产任务为目的,而现代学徒制则是以教育为首要目的。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由于国家层面(尤其是教育部门)的介入,企业在招收学徒时不会仅从企业的经济效益上考虑,而是会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首要目的,学徒也不再是企业的“私有物”,而是国家和社会公共的人力资源,其性质已从私人性质转变为公益性,切实反映出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逐渐将注意力从关注生产转向关注教育。2.教育规格的转变。在传统学徒制过程中,学徒只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掌握到了某种实际操作技能,即可算作是完成了学徒制的学习。学徒虽然可以获得某个职业的从业资格,但是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无法获得相应的专业学历文凭。而现代学徒制则承认学徒制与学校教育具有同等地位,将职业技能培训与专业学历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学徒在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也能获得专业的学历证书。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正逐渐从非正规培训转向正规教育。3.教育模式的转变。在传统学徒制过程中,学徒在学徒期满或是出师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后期便没有接受任何训练或学习,其技能往往很难进一步得到提升,因此,这种教育模式是一次性的,甚至是终结性的。而现代学徒制被设计成一种横向融通、纵向衔接的教育“立交桥”和“直通车”。从横向关系上看,现代学徒制不仅可以与普通教育相互转换融通,还可以与高等教育进行接轨。从纵向关系上看,现代学徒制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期望个性化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徒制项目,这种“阶梯化”的教育方式更加突显了不同学徒制项目的层次性。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逐渐从终结教育转向终身教育。4.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在传统学徒制过程中,主要采取学徒跟着师傅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以学习技术技能为主,但学徒的技能学习也缺乏系统性与规律性,而且其基础理论知识也相对薄弱。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与传统学徒制的根本区别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学徒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岗位实操的技能培训,并且学徒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都是严格按照企业实际岗位的需求进行系统安排的。因此,其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体系具有结构性特征,这也充分展现出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教学主体的组织形式具有结构化特性。

二、职业素养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和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是人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营养基。(二)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按照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可以分化四大重点要素、十二大核心要素和三十六基本要素。其中四大重点要素分别为专业习得、职业操守、社会能力和人文情怀。四大要素又可细分为十二大核心要素,分别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意识;职业情操、职业品质、职业规划;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人生理想、处世态度、审美情趣。十二大核心要素可以按照一对三的比例继续细化为三十六基本要素,分别为学业水平、理论基础、专业视野;技术操作、综合技能、竞技能力;规范意识、团队意识、质量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人文素养;品行端正、人格健全、学无止境;学业规划、就业规划、生涯规划;自理能力、运动能力、管理能力;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理解执行;学习方法、求异思维、实践反思;人生目标、人生信念、人生价值;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审美鉴赏、审美活动。职业素养的培养可以先通过专业习得内化为职业操守,再发展为社会能力,最后升华为人文情怀。(三)职业素养的特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高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主要特征也是不同的。职业素养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肢体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具有综合性。目前,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工学结合,这种基于工作和生活实践的体验能够使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充分激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观能动性。然而,根据时代的发展、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发展诉求不断改革创新内涵与指向,职业素养同时也应具有发展性。因此,根据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具有综合性、能动性和发展性这3个特征。

三、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职业素养有效性培养对策

现代学徒制在校企合作,场域互换中蕴育和滋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坚忍不拔、合作共赢、求实创新的职业精神,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规划、价值追求、行为判断、执行能力的水平和品质,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备可持续发展、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也就是终身发展的能力和素养,使高职学生真正成为现代企业和经济转型所需求的高素质人。为有效实现现代学徒制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制度设计优势,将从解构职业素养构成要素、融合校企场域边界、重设课程内在关系和校企共建考评体系这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一)解构职业素养的结构框架以应对场域空间。互换学校教育和企业环境是两个不同的场域空间。学校是一个教育实践场域,是以专业导向为前提而组织起来的场域空间;企业是一个生产实践场域,是以生产任务为前提而组织起来的场域空间。从显性环境看,企业的管理制度、人际关系和实践场所与学校的管理制度、人际构成以及实践活动是完全不同的场域存在,就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默会性来看,学校惯习和企业惯习各有自己的独特性和相对优势[1]。为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有效培养的策略,应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理构建学校专业培养过程与企业岗位实践活动的职业素养培养和训练的内容,建立相对独立的评价标准,以积极应对场域空间互换的客观现实,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据学校教育的目标导向和企业生产结果导向的特性,可以按照专业培养维度和岗位实践维度划分出知性的职业素养和效能的职业素养两种类型,以适应现代学徒制学校与企业场域空间互换的现实环境和职业素养形成过程。知性的职业素养,是指以认知理解和观念认同为前提,通过系统训练而养成的个体认知性职业素养,诸如专业认知、专业技能和专业意识等专业习得性素养,职业情怀、职业规划等职业操守性素养,人生理想、审美情趣等人文情怀特性的素养,都属于知性的职业素养。知性职业素养类似于共通性的公共职业素养,是奠基性的职业行为素养,应该融进和嵌入学校教育以目标为导向的专业培养过程。效能的职业素养,是指以外部推动和实践体悟为前提,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逐步养成的社会行为性职业素养。诸如执行力、诚信度、忠诚度、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等从业者应具备的行为要素,都属于效能职业素养。效能职业素养是实践性的职业行为素养,与企业生存环境和工作氛围息息相关,应该存在和形成于岗位实践的从业学习过程。专业培养维度的知性职业素养,应该融入通识课程和专业训练之中,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以保证在校学习阶段奠基性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性和达成度;岗位实践维度的效能职业素养,应与企业共同制定评价体系,通过制度规范、师徒指导、任务考核来完善高职学生社会性职业素养习得的达成度。(二)融合学校与企业场域边界以利于教育形成合力。目前,现代学徒制所设计的“双主体、双导师、双向融通”的管理模式,实质上就是希望通过制度设计,打破学校和企业的场域边界,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2]。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可以借鉴情景学习理论框架下的实践共同体的建构模式。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也就是促进实践经验,是以默会性知识习得的一种以师徒关系固定的技术技能共享过程。因此,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可以看作是实践共同体的建构和运作。打破学校与企业的场域边界,积极构建基于情景学习的实践共同体,是整合教育影响力,促使学校和企业在现代学徒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实现合作共建、合作共生、合作共赢、合作共享的最佳选择。融合学校与企业场域边界的实现途径就是以实践共同体为载体,设计和完善与现代学徒制配套的校企合作制度,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中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的选拔、培养制度,通过合作研讨、方案协商、资格培训、信息互动,固化他们的身份认同,赋予他们教育教学的权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指导能力,在实践共同体的交互行动中,把学校的人生理想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与企业的效用、忠诚、执行力的价值观相结合,形成有利于职业素养生成的教育合力。(三)重设以综合素养为核心的课程框架以契合学生发展需求。信息化、全球化、智能化时代促进企业不断转型升级,促使专业人才的就业趋势呈现流动性和变通性,人才的知识结构同样面临转型升级[3]。为满足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求和适应职业能力的升级需求,必须重设专业课程结构,让其适应企业转型对高度复合的专业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按照现代学徒制学校与企业场域互换的教育形态,以综合素养为核心,将课程结构分为社会基础课程、个人发展课程、职业技术课程三大类。社会基础课程是指学习者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课程,包括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社会生存教育课程、人文素质课程等。个人发展课程指的是身心健康课程、意识情感课程、学习能力培养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与个人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是解决“养成怎样的人”问题的课程,这是职业能力的一种通识性教育,也是职业素养中的知性素养培养。信息化、全球化、智能化时代是一个创新创业时代,职业人的身心健康、坚定意识、学习力是创新创业的基础,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局面下,更需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设置相关课程,以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技术课程指的是获取与专业相关技能的课程。这类课程在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的比较充分,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在以工作任务开发技能型课程的同时,应结合智能化生产的实践需要,研发能够理解与精确控制整个生产系统、娴熟操作相关工业软件、能对特定产品与工艺进行深入研究与创新的综合能力型课程[4]。信息化时代的技术技能处于社会精细分工与跨专业、跨行业并存的发展变化之中,对职业适应性的要求明显提升。因此,职业技术课程需要把握宽口径与职业适应之间的平衡,帮助学习者形成既能满足一定社会需求、又有发展空间的综合能力。以上三类课程的划分与现行的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相比,是教育理念的变化,是适应现代学徒制校企场域互换的教育形态的变化。这三类课程是从实践共同体的目标出发,以实践为基点,把知识、技能与人的发展相结合,围绕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职业能力而建构的课程体系,其最核心的价值是切实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以应对信息化、全球化、智能化时代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四)校企共建考评体系以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和完善职业素养。为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发挥课程学习和制度保障的作用,最关键的是在实践共同体中建设学生学习成效考评体系,也就是通过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效建立校企合作共赢共享的评价机制,兼顾学生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双方长远利益,不断完善职业素养,高效优质促进学生就业。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实践共同体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体系应实行“12345”考评模式,即突出一个关系、兼顾两方诉求、构建三种机制、确立四类模块、制定五阶标准。1.突出一个关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核心要素是师徒关系。现代学徒制的核心要素是师徒关系的有效建立和互动。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许多生产岗位都将被机器替代,从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终极目标考虑,凡是能被机器换人所替代的行业是不适合开展学徒制的,只有选择那些需要通过“人与人”的“技术技能传承以及工匠精神熏陶”的行业岗位,才有益于现代学徒制的开展,也就是说现代学徒制的师徒关系是以实践经验或称为“默会知识”传授和影响为特征的一种师徒关系。因此,这种师徒关系的良性度和紧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徒弟的成才率,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徒留任企业的意愿。2.兼顾两方诉求。明确学徒培养定位,兼顾企业和学生双方的利益,既要考虑企业用人的现实需要,更要着眼于学徒可持续发展。如果企业仅仅服务于自身和眼前的需要,而不考虑学徒岗位能力的迁移性培养,那么这种学徒制还是落居于传统学徒制,不具现代特征。因此,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不能把学徒关系定位岗位技能训练,而是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职业流动需求,强化基本素质、通用技能以及基础理论的培养,并与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相融通。现代学徒制中担负教学培训任务的是一个师资团队,包括学校里不同课程的授课教师以及企业里不同岗位和工作任务的师傅。因此,为有效兼顾和整合企业用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校企双方要在正式开展学徒制合作之前,进行教学组织的结构化设计。校企双方应在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循环开展学徒岗位描述、典型任务分析、学徒能力定位、项目课程固化,明确职业素养和基础技术技能要求,并基于企业自身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5]。通过以上环节的闭环操作,进一步明确学徒制培养定位,从而保证学徒培养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有效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3.构建三种机制。校企合作协作机制是在一定的组织框架下进行制度设计的过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学生学习投入和校企文化融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校企协作机制建构的问题。校企协作机制包括实践基地合作模式、校企双主体实现模式、学徒岗位学习模式、课程资源建设模式等几个方面协作机制的制度建设。校企合作的培训机制是指合作企业增设或者有效发挥已有培训功能的制度建设。校企合作的培训机制包括师资培训、岗位培训和流程培训模式等内容的制度建设。建立培训机制是针对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设置企业内部培训功能而作为现代学徒制建立考评体系的补充型策略,应该引起学校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是指落实现代学徒制师徒关系,激励教和学两个维度积极性的框架设计和制度建设。对于师傅的激励除了发放师傅带徒津贴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从职业素养培养、职业规划引导和技术技能传承几个方面设置优秀学徒师傅的评选制度,提高学徒的出师质量。有条件的企业,还应该将学徒的留任率、学徒到岗后成长水平与师傅挂钩,从企业和学徒双方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建设激励机制。对于学徒的激励除了设置学徒津贴以外,应该从学徒的职业规划和专业成长角度设置学费返还、提前出师、技能称号等制度,提高学生的入职期望和专业成就感。4.确立四类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框架下,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根据行业发展、学生发展和岗位能力需求,从工学交替的可行性角度以及学习目标出发,确立职业素养模块、基础技术技能模块、岗位技术技能模块和可持续发展模块四类模块。在四类模块中,基础技术技能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模块是从夯实基础、立足发展的相互关联性出发,把通用性、基础性的职业技能从岗位技术技能的操作培训中分离出来,为学生的职业拓展和迁移打下基础,同时从学生的职业期待出发,开设学生可选择的方向性课程,与课程体系中的个人发展相关课程结合组成可持续发展模块,满足学生多样化就业需求。而岗位技术技能模块是为了落实试点专业学生在合作企业的具体工作场域中,熟练掌握工作流程的操作技能,成为合作企业的后备人才,这也是兼顾企业和学生双方利益原则的具体体现。职业素养模块是从课程体系中社会基础课程和个人发展课程内,依据知性素养和效能素养的分类特征组合而成。5.制定五阶标准。根据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技术技能掌握的成熟度,制定始点考核、日常考核、阶段考核、出师考核和优秀考核五级台阶的考核标准,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体现达成度评价,全面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始点考核是学徒刚进入企业工作岗位时所作的建档性起点考核,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素质、职业性向和专业条件,为制定岗位培训和师徒学习目标作参照。日常考核为过程性考核,重点是记载职业素养的具体表现,要在行为规范、操作规范和质量意识上拟定考核标准,体现引导性和形成性,由师傅随机记载。阶段考核可以按学期进行,也可按工学交替的阶段进行考核,侧重岗位技术技能学习和基础技能运用情况的考评,实行等级评价,由企业师傅、学校教师与主管人员三方组成考评小组。出师考核和优秀考核都是终结性评价,应该参照行业标准和企业自身的标准,由企业师傅和主管人员、学校教师与行业协会人员组成三方考评小组,实行证书制评价。出师考核与优秀考核的区别是自主性申请的差别,出师考核是学习期满,正常时间进行出师前的合格性考评;而优秀考核是由学徒自己申请提前进行出师考核或者申请高级别的资格考核。提前考核通过者为优秀学徒,未通过只能参加出师考核;申请高级别资格考试由企业核准参加行业组织的资格证考核,取得证书者为优秀学徒。

参考文献:

[1]j•莱夫,e•温格.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1.

[2]郭春燕.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途径探索———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养教育实践[j].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3,(12).

[3]杨玉芹.从职业能力到职业素养———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超越[d].渤海:渤海大学,2012.

[4]潘建峰.高职制造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篇9

据相关资料显示,2017年母婴行业从业人员总数量超过2万。如此庞大的母婴行业从业人员基数下,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良莠不齐。总的来说,湖南省母婴行业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母婴行业从事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不高。据相关资料表明,大部分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的年龄是三十到五十岁,并且学历层次普遍较低,未接受过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教育。因此,在母婴行业从业过程中,普遍呈现出了技能单一,灵活性不够,不能满足母婴行业对从业人员学历层次的要求。众所周知,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新生儿和刚刚生产后的妇女,与其他人群相比,他们的死亡率更高。这就要求母婴行业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功底,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以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但是,从目前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来看,其还无法很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其次,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时间短。当前,母婴行业从业人员在上岗前会提前接受社会培训机构的系统培训,而这些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还参差不齐,并且培训过程流于形式,母婴行业从业人员接受培训的时长,一般不超过四十课时。可想而知,在短暂的课时内,母婴行业从业人员接触的医学相关知识,实操技能,以及其他专业的理论知识都十分有限,这些理论知识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进行合理的运用,才能充分的彰显出价值。最后,培训内容理论未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当前,社会培训机构对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操作,培训内容安排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受应试需求的影响,所培训的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母婴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培养对策分析

上文主要分析了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母婴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培养的对策,具体如下:首先,建立家政服务员培训基地,全方面提升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素养。建立家政培训基地是提升母婴行业从业人员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可以为母婴行业的长足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成立家政协会与培训学院相结合的家政培训基地,由家政协会提供从业人员和培训的素材,由学校提供场地,并聘请专门的家政服务专家以顺利推进家政培训的开展。另外,建成实操实验室,以培养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建立培训后实习基地,经过实习、考核,为从业人员颁发星级评定和合格证书。其次,开展“三走进”活动,提升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针对性。所谓的“三走进”活动,是指走进企业,走进教师,走进学员。换言之,家政服务行业的开展,要以满足社会需求,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加强对企业、学员、教师三方利益主体的需求分析,企业在充分了解学员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确定好培训方式、时间安排以及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并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某一行业从业人员的需求来编写教材,侧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再次,开展家政培训的实战模式。众所周知,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的实操能力不容忽视,要注重母婴护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可以建立模拟真实场景的实训室,由专业的家政师指导学员进行操作。通过实操阶段,来判断学员的护理专业技能以及在实操中体现的职业素养。通过“以新带老”的培训方式,让有深厚资历的家政师把多年积累的家政服务经验传授给新的学员,采用这种一对一的培训模式,有利于学员更迅速的掌握母婴护理常识。最后,建立成长档案,实施跟踪反馈模式。为了更好的检验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其接受培训的效果。可以通过建立个人档案的方式,对学员的初期资料进行整合,并建立档案追踪制度,对这些学员的未来走向,工作地址、工作时间以及薪资待遇等进行追踪记录,并根据相关的反馈信息,对培训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并注重培训内容的改善,推进母婴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总之,本文首先分析了湖南省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的现状,分析了母婴行业从业人员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母婴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培养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母婴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当然,由于本人的研究水平有限,本文的论述难免存在一定的不足,还希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更多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丁梅.我国职业“月嫂”培训管理研究现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6,36(5):684-686.

[2]墨香.规范哈尔滨市家政市场提高月嫂队伍素质[j].学理论,2008(3):63-63.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篇10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大学生;体系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才的重任,而培养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高职大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注重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这些不利于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究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一、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较为复杂,其中包含了高职大学生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需的素养。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道德,它是对职业者在道德层面上的要求,也是职业者需要尽到的责任。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高职大学生明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认真完成自身工作。二是职业品行,它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如职业习惯、职业态度、职业意识等。重视团队合作、爱岗敬业、敢于创新是高职大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品行,高职院校要注重对高职大学生职业品行的培养,促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尊重自身职业。三是职业技能,即高职大学生从事某一项职业的根本技能,它能够保证高职大学生胜任这一工作,完成工作任务,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严重。近年来,我国各个高职院校一直在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但仍有很多高职院校领导、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不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无法得到实际应用。学生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阻碍。因此,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二)高职院校缺乏培养体系。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经验不够丰富,教学系统的设计上不够到位,这无疑会对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生成产生不利影响。而且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缺乏,且高职院校自身也没有关于构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相关规定,缺乏具体的培养方法。(三)不重视企业的作用。很多高职院校在对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进行培养时,过于注重高职院校自身所具有的作用,没有发挥社会、企业的作用。在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式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和专家讲座等占据主流,其教学内容多数为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教师不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于不同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都是一概而论,而没有与企业的要求相结合,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不符合企业的要求,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生成的保障。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及当前该专业的就业形势,对职业素养课程体系进行建设,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式,认真学习专业技能。高职院校还应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相关的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结合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完善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促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二)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高职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他们的职业素养决定了其能否顺利就业。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可以安排学生在学习期间到企业参观、实习,了解企业对各类职业者在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并以此为参照,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努力达到企业的要求。(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高职院校需要对负责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到职业素养对高职大学生的重要性及各个企业在职业素养上对高职大学生的具体要求,将其转入教学之中,保证教学的实效性,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总之,职业素养是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高职院校必须及时有效地加强职业素养培养,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改进职业价值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

作者:郑静 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万晖,饶勤武.“90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1(3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