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拓展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0-07 16:23:09
职业素质拓展范文篇1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职业素养;中职学生
一、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含义及现状
中职生职业素养是指中职学生为适应社会各职业岗位需要,所养成的职业认知、就业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其心理状态。目前,大多数中职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他们日常往往表现出厌学、自卑感较为强烈,叛逆心理严重。他们中的一些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不理想外,行为习惯和人格品质也有待提高。根据就业市场反馈信息发现,中职生的就业面向的主要是中小企业,目前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已经从只注重专业技能向更看重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转变。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学生的不满意,主要原因不是专业知识或者专业能力差,更多的在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欠缺,中职生需要提升职业心理素质、职业礼仪、意志品质、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等基本素养。
二、中职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
素质拓展训练是指以体育运动为载体创设相应的情境,并在情境之中植入相应的任务,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进而共同完成任务。通常情况下素质拓展训练都是利用自然环境和相应器材,通过精心的活动设计进而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
三、素质拓展对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意义
(一)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将体验式教学引入课堂,是现有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科学的素质拓展内容和教学策略,有效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了体育的实用性、趣味性及挑战性,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参与热情,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在体验的过程中增加自信,提升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均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二)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中职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是通过相应的情境创设,模拟职场工作,设定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完成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及习惯,为职业发展服务。例如,“同舟共济”、“瞎子背瘸子”、“衔纸杯传水”等项目,是必须以团队的形式完成的,同伴之间通过协作和沟通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从而使中职学生的团队精神、心理素质以及人格品质等均产生良性变化。(三)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多从事一线制作服务,要求学生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道德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判断社会问题。在应用开发培训的职业学校,有效地培养学生努力学习,这是对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建立一个无畏精神疲惫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素质拓展训练的策略分析
(一)对素质拓展项目内容的筛选、创新。素质拓展训练的种类比较多,从空间距离与地理环境来分类:高空类型、低空类型、水上类型、场地类型、山地类型、室内类型、室外类型等;从培训目标与达成目标来分类:时间管理类型、团队管理类型、执行力提升类、沟通技巧类、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锻造类、工作技巧改善类、领导力提升类型等。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中职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为学生设计出符合其未来发展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二)提高中职学校相关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的目标完成效果。学校应该不断加强对体育教师或其他相关教师的专业拓展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拓展理论水平,提升任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高效性。(三)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对评价方法、评价维度和评价原则、评价标准的整合。对素质拓展项目评价体系的构建,能使教师准确的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水平,是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促进,它能够引导教学方向,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中职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传一种新兴时尚的运动模式进入了体育课堂,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能做事、会做人,技能高超、品德高尚、特色鲜明,有较好创新思维及适应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郑跃军.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体育教学[a].拳击与格斗,2018.
[2]张必斌,杨茂林.普通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构建[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6.
[3]顾飞.中职体育教学存在的困境及发展方向研究[j].运动,2018(1).
[4]赵富豪.浅谈中职体育与就业的结合[j].小作家选刊,2017.(19):56.
[5]赵静.中职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应用及作用[j].当代职业教育,2015(18).
[6]蒋森.云南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浅析[j].考试周刊,2009(52):1zo一121.
职业素质拓展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素质拓展训练;可行性分析
作为高职院校的常规教学活动之一,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同时也为其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在具体的实践层面,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职业导向,各校往往偏重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而体育教学活动所取得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仍有进一步探索与提升的空间。当前,提升青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已然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有必要针对高职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方式助其改进,不断提升体育教学效果,使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现代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逐渐涌现出很多与体育教学相关的理念与方法,素质拓展训练是其中最为常见,且应用效果较为良好的一种。该项活动以强化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以传统运动方式为基础,同时有效融入训练的方法,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向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相对于以往的运动技术理论教学来说,素质拓展训练模式中说教的内容大幅度减少,而运动内容显著提升;相较于传统的运动技术模仿练习而言,素质拓展训练模式则又扩充了更多的基本原理知识,机械的重复练习内容适当减少[1]。
一、现代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囿于学生就业等现实问题,大部分高职院校依然将教学重心放置学生的专业技术培养上,相较而言,学生的体育学习则容易被忽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高职体育教学方法并未进行创新,依然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向学生演示,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完成各种运动活动,学生很难掌握各项运动的要领,更难从中享受乐趣。另一方面,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主,忽视对学生体育素养和体育品德的培育,加之部分学生对体育学习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其只是对身体的锻炼,与自己未来就业无关,因而在课堂当中参与度不高,难以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此外,就现有体育教学模式而言,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使得整个课堂较为枯燥,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导致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当中[2]。
(二)学生主体性不够突出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加快,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在各项教学活动当中,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新教育观念的落实需要一定的实践周期,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新教育理念仍有待进一步转化为实践行动。当前大部分的高职体育教学依然是以教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教师依据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先讲授,再向学生示范动作技术,之后由学生反复练习,这其中缺少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自主性降低,也难以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3]。虽然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中对高职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依然难以快速转变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致力于为社会输送诸多优秀的实践型人才,因此,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兼顾职业技能和身心健康发展两大方面。所以,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按照时展需求,转变以往的观念,注重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性。而体育运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体育教师以传统体育教学为基础,逐渐融入素质拓展训练,能够改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固有看法,提升其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激发出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开展相应的体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习得相应的运动技能,掌握一定体育理论知识,有助于促进其身心良好发展[4]。在现有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效融入素质拓展训练,还可以对学生提供一定的心理指导,缓解学生学习上的压力,使其具备良好的心情,同时还能强化学生体育素养,促进其与教师的沟通,有利于其全方位发展。
(二)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随着教育领域以及社会对体育运动认识的不断深入,体育锻炼对于青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益处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直接推动着各个学段的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核心素养已然成为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高职体育教学与素质拓展训练的有效融合,能够促进学生在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方面的提升,即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目标达成。体育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所需的必备能力和关键品格,同时也为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提供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基础。与常规体育教学相配合,素质拓展训练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索与合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的素质现状,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三)培养学生积极运动理念
在现有体育教学的基础上,有效融入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改善教学效果,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其思维能力,使其能够主动参与进来,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5]。此外,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体育教学还存在自身独具的特征,即只有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才会确保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所以必须转变教师观念,使其对素质拓展训练具备准确的了解,在训练的同时,了解特定的动作技巧,以强化整个教学效果。增加适合学生终身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比重,通过教学强化学生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适应能力,把终身体育的习惯融入到体育课程中,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素质拓展训练后,能够掌握一定动作要领的同时,具备更强的体育素养,优化人格,推动自身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分析
(一)素质拓展训练扩充日常体育教学
对于传统体育教学与素质拓展训练来说,两者存在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转变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为其专业学习与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在教学方法方面,两者可以互为补充。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强化动作技能,以提升身体素质。而素质拓展训练教学,以常规的动作训练为基础,同时有效融入了培训方面的内容,通过理论知识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强化其体育素养[6]。此外,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还能够赋予教学活动更多全新的内容,提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提高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
(二)素质拓展符合学生职业素质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密切关注,高职体育领域也在持续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新时代的高职学生而言,应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实践工作能力,还应有强健的身体,以适应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而想要达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将体育教学放置到重要位置上,并以此为基础,采取有效的方式,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日常的体育教学当中,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与其就业所需的职业技术能力相对接,为其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7]。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能够使学生转变对体育的固有观念,激发出其参与体育活动热情,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体育教学结果。
五、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有效措施
(一)完善体育课程体系
高效的体育教学有赖于完善的体育课程设计,有效开展素质拓展训练,首先要求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能构建出完善的课程体系。而想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学校要统筹体育教学工作,提高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保证现有体育课程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拓宽课程资源建设途径,提供丰富的课程素材。其次,学校要赋权增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给予体育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体育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只有让教师充分掌握课程和教学的主动权,才能激发他们的课程创造力和教学想象力,最大程度发挥个人的专业才能,构建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
(二)开发拓展训练形式
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并非一层不变,教师应针对预期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拓展训练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构成,每种形式又具备不同的特点,也正是这些丰富的训练形式的存在,有效地强化了教学效果。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所有学生看做一个整体,通过团队的形式,完成拓94展训练。一方面,促进学生协作理念的形成;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开展团队协作时,有必要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使学生掌握交流技巧,这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人际交往技能。此外,还可以采取单独的训练模式,即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训练方案,学生按照各自的训练方案完成训练活动,这种情况下,训练更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使训练收获最佳效果[8]。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受传统身体观的影响,公众对体育教师职业的普遍认知观点聚焦于运动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教师的身体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生物性的实体。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为体育教师提供丰富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机会,促进其成长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建设者。通过开展多渠道的教研培训活动,激发体育教师主动学习的热情,促使其成为专业发展的积极能动者。另一方面,完善继续教育制度,督促在职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每年须定量参加集中培训课程。此外,由于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学生最终要掌握专业技能,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因此,学校有必要畅通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渠道,增进体育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通过对不同专业所需技能的进一步了解,体育教师才能够在教学中充分与学生专业特色相结合,开展适宜性体育教学和素质拓展训练,以适应学生的个体需求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四)提升安全运动意识
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时,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这不仅无法达到教育目标,而且还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危害。因此,教师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时,必须要坚持安全教育理念,建立等级分明的体育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安全教育的引导,使师生双方均对运动安全产生重视。其一,确保学生能够在运动之前,进行合理的准备活动;其二,在运动过程中,确保技术学习的规范性,避免学练危险性动作,当学生身体受到损伤时,要能够及时采取科学的救治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保护力度;其三,学校要加强对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为体育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场地,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训练空间。教学时,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适当的训练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理念,保证其在未来生活与工作当中,能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人才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走向。在当前大力推进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向社会输送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工作能力较强且身体素质健康的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追求。高职体育教学与素质拓展训练的融合有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在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下,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以往的体育教学理念,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以此为基础,有效融入素质拓展训练,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雯.职业院校体育拓展训练与养生文化的有机结合[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2):182-182,180.
[2]余水.探究高职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1):18-19.
[3]张頔.高职院校体育课团队拓展练习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8):160.
[4]黄中日.简析在高职体育的田径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的可行性[j].运动,2018(19):137-138.
[5]刘明纪.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中开展拓展训练内容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少年,2018(9):74.
[6]孟德.理工科院校开展素质拓展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14):90-91.
[7]江跃磊.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的可行性分析[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8):222.
职业素质拓展范文篇3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拓展训练;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之后的英国,出现了一种管理培训,称为“outwardbound”,翻译成中文为“拓展训练”。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参与者进行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培训,这种训练精心设计一系列拓展项目,把参与者植入诸多模拟真实的管理情境中进行体验式培训,从而达到综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当前,用人单位在挑选高职院校毕业生时,非常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团队协作能力、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等素质的高低。综合素质高低将成为高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第一优势资源。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1]。可见,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调查
为了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进行深入了解,管理学课程组于2014年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对河南省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漯河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服装设计等8个专业的4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心理素质、责任心、创新能力、协作精神、抗挫能力、社交能力、实践能力、诚信品质等方面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40.1%、45.7%、41%、38.5%、48%、58%、60.6%与62.9%,表现一般。以五点量表强弱度测量法,与调查认可度参照后进行评判,80%以上为“很强(++)”,60%~79%为强(+)”,40%~59%为“一般(0)”,20%~39%为“较弱(—)”,19%以下为“弱(———)”,具有一定的趋向性特征。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诚信品质为“+”,心理素质、责任心、创新能力、抗挫能力、社交能力分别为“0”,协作精神为“—”。可见,现阶段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和诚信品质较好,但心理素质较差,责任心不强,缺乏创新意识,抗挫能力弱,社交能力不够,特别是团体协作能力不足。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团队成员在相互协作过程中优势互补的能力。其核心是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同协作,团队全体成员以高向心力、高凝聚力为最高境界[2]。为了进一步广泛地调查高职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情况,管理学课程组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现实特点,编制了《高职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的调查问卷》,包括50道单项或不定项选择题。2014年12月上旬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46份,回收率为94.6%。调查对象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各系的学生。被调查的学生年龄在16岁至24岁之间,2012级、2013级和2014级三个年级,涉及的专业有市场营销、连锁经营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在向学生说明调查的目的后,主持人采取了无记名作答的形式。经过对调查对象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关于团队协作体现如下结果:1.有60%的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想寻求同学或朋友的帮助,有28%的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想寻求同学与朋友的帮助,12%的大学生根本就不会寻求同学或朋友的帮助。这证明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无法在协作中解决困难。遇到困难时根本不求助别人的同学,前景令人担忧。2.表示喜欢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占33%左右,表示可参加可不参加的学生占60%的比例,7%的学生对团队活动根本没兴趣,基本不参加。3.表示愿意在集体活动中发言的学生占33%左右,在别人的鼓励下可简单发言的学生占62%左右,从来不愿意发言的学生占5%左右。4.别的同学有坏习惯,表示愿意帮助改正的学生占7%左右,7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剩余比例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帮助改正。5.分组团队学习,从资讯准备到汇报总结,每组有30%的学生积极参与,45%的学生稍微关注,剩余25%的比例从来都是搭便车。调查还发现,各项指标,在新生身上有下降趋势。调查不能代表所有高职学生,但也可以显示,当前高职学生非常清楚团队协作对个人和集体的发展十分重要,但团队合作习惯和能力尚显不足。调查结果表明,培养高职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积极心态及参与团队活动的能力,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当务之急。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不强特别是团队协作能力较弱的特点,已引起了政府和各高职院校领导的深刻反思。针对上述问题,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人文素质大讲堂、举办文体活动等途径来解决。但是,由于这些方法通常依靠单调的说教教学和枯燥的理论灌输,操作性与实用性不够,大部分高职学生虽说在参加活动时暂时掌握了知识,但事后对诸多实践问题依然束手无策。所以说,上述方法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作用甚微。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改革时,多考虑高职学生发展的特点。作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课程组教师,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引入拓展训练教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是教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实证研究
目前,拓展训练的目标已由原来的单纯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人格和管理训练。与此相对应,原广泛应用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拓展训练”的育人理念及方法,已冲破传统的教育理念,打破狭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现被高职院校实施推广为专门设置一门拓展训练课程,或是穿插运用到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课程教学中。这种改变,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3]。管理学课程就是教学生学会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沟通、激励、控制及创新等基本活动来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各种资源,使组织有限的资源或要素得到有效的配置,以期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拓展训练教学,从项目下达、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及总结分享,都要运用到管理学的知识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期实现最理想的目标。二者有契合点,在管理学课程中引入拓展训练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理论知识,同时提高综合素质。为了验证拓展训练项目实施后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团队协作能力的影响,在管理学教学中,管理学课程组于2015年3月下旬至5月下旬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次研究对象是2014级市场营销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216名学生,按学生自愿与教师调配的方式把学生分成a组与b组,每组学生分别为108人。每组学生划分成12个团队,每个团队分别由9人组成。为期2个月,设置成8个实训周。每组下设团队的目的,是为了取得1+1>2的效果,因为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为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同舟共济[4]。教学中,前一个月a组依然采取常规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培训;b组则采用拓展训练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培训。后一个月二者角色互换。通过对两组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调研,观察拓展训练教法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的影响。
(一)a组常规教学
本组学生采取常规的教学培训。运用的方法是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日常课程结束后让学生自由进行交流,教师不进行干预,以观察学生在正常的高职院校环境下学习的结果和沟通协作状况,然后及时准确地记录数据结果,以方便最终的分析工作的展开。
(二)b组拓展训练教学
此组108名学生展开拓展训练教学,主要的课程内容由中低空拓展课程、地面拓展课程和其他项目三方面构成。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学、作为一体”,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基本环节是导入—体验—分享—总结—整合—提升—迁移,即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参与者先进行室内或室外体验,然后再到正式课堂上进行管理学理论升华。1.中低空拓展课程。中低空拓展课程,主要实施了信任背摔、电网、孤岛求生、高台演讲4个项目。比如,电网也叫蜘蛛网,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合理分工、有效组织、统一行动的能力,可培养学生团队科学决策、时间管理能力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孤岛求生项目,主要考查层级、部门以及不同角色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在突破学生思维定式的基础上可培养他们的创新与风险意识,培养信任与合作意识,是一项针对企业管理设计的最经典项目之一。2.地面拓展课程。地面拓展课程,主要实施了有轨电车、盲人方阵、红绿灯、人椅、无敌风火轮、坎坷人生路、齐眉棍、信任逍遥倒8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训练目标。如盲人方阵项目,也叫黑夜协作,可使学生了解团队完成任务时领导人领导风格的影响和重要作用,理解角色定位及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队员的沟通意识、沟通技巧及决策能力。3.其他项目课程。其他项目课程,主要实施了天黑请闭眼、感恩的心和驿站传书3个项目。天黑请闭眼项目,又叫杀人游戏,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推理能力、沟通能力、合理使用语言的能力以及获得他人支持的能力。驿站传书项目,也叫数字传递,可对学生沟通能力和接受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亲身感受管理层次过多导致信息失真带来的弊端。
(三)结果显示
经过1个月15个拓展项目的实施发现,b组学生的团队学习氛围明显比a组活跃,时间管理能力更强,整体沟通能力和协作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接下来的1个月,又对a组进行了拓展训练实验,结果发现,a组学生也达到了同样的实训效果。
三、实效分析
为了了解管理学拓展训练教学的开展效果,管理学课程组于2015年5月下旬对已开设该课程训练模块的漯河职业技术学院2012———2014级在校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拓展训练的评价为:认为对教学有较强实用性的占98.6%;认为对创新能力培养有好处的占94%;认为对抗挫能力培养有好处的占97%;认为利于沟通协调能力培养的占98.4%;认为在拓展中能综合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占96.6%;认为利于诚信品质锤炼的占97.5%;认为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的占99.7%。据学生上课出勤表统计,实施拓展训练教学后,学生到课率达到98%以上。管理学课程引入拓展训练教学模式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效果,主要是因为拓展训练项目的组织形式基本上都是依托团队。相对于个人来说,团队工作的优势在于增强团队使命感与加强工作的整体协调性。团队目标明确,能够合理利用冲突,成员之间相互信任与支持[5]。为了实现相应的目标,各团队个体之间必须通过精诚合作来建立彼此信任、理解的关系,从而体验到团队协作的拓展精神。“眼底何止断桥路,心中隐映天堑通”,北京大学拓展训练研究中心的钱永健教授对拓展精神这样评价,“拓展活动中的精神是与我们迎难而上的不屈和积极乐观的勇气合二为一的。团队之中的自我奋斗使困苦成为记忆,振奋之外的团队合作使散漫成为金石,于是‘挑战自我,熔炼团队’成为永恒。”可以说,拓展训练教学是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阶梯,是打造高绩效团队的“工程师”。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高职院校最迫切的改革是教学改革,它应以就业为导向,所以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养。管理学课程综合性和操作性极强,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时,宜采取拓展训练教学等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教学模式予以优化。实践证明,管理学拓展训练教学符合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要求,是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及提升工程的基本手段之一。2.管理学课程每开展一个拓展训练项目,学生都要先讨论行动计划,然后再努力实施,执行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检查做出调整,项目完成后每人都要进行口头和书面总结,如此反复进行,学生可学会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3.目前,在高职院校,拓展训练教学尚处于不断开发和探索阶段,因此,提高拓展训练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转变教学管理者的观念是确保拓展训练得以实施、普及与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建议
1.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建议管理学教师深入研究拓展训练项目的内涵与实质,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情境,以促进管理学教学与拓展训练的有机融合。丰富的项目、生动的形式及多变的手段,可充实管理学教学体系,进而有效改变管理学课堂中呈现出的单一、枯燥的境况。建议管理学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情商及促进完美人格的形成宗旨,不断吸收与研发新的拓展项目,以保持与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进而切实有效地发挥拓展训练特殊的育人功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2.建议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加强对拓展训练基地的构建,为学生参与并体验拓展训练创造有利的条件。这样,不仅可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还可以保证多种拓展训练项目得以实施并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另外,在确保正常教学的前提下,高职院校的拓展训练基地可适当向社会开放。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获取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可使高职院校拓展训练基地显现出其社会应用价值。
作者:黄玉萍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r].
[2]王忠伟.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23):169.
[3]马申,王白山.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育人功能的可行性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121.
职业素质拓展范文篇4
关键词:户外拓展;大学生职业素养;影响分析
我国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在高校及职业院校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中较为有效的方式就是户外拓展训练.积极开展户外拓展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和生生关系,提高其为人处世的能力,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个人及团队的努力积极完成拓展训练的任务,可以激发个人或团队的潜力,进而提升其职业素质,旨在促进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能够保障大学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1户外拓展的概念和特征
拓展训练是一种户外训练模式,主要是让参与者完成各类任务和挑战,从而提升应变困难的能力,进而获得全新的体验和技能.野外拓展一般强调团队合作,拓展环节中涉及人员管理策略和心理竞争意识,结合户外运动项目,是一种综合体验式的活动项目.一般在校园进行的户外拓展训练主要是以身体活动为载体,以团队为组织结构,开展多种游戏和竞技项目,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体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提升职业素养等等.户外拓展体验性和互动性较强,开展的活动有的难度较高,有的难度较低,设置的任务难易程度不等,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可以增强其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危机任务的挑战,使各团队成员之间默契配合,及时沟通,共同完成布置的任务.户外拓展训练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团队建设、拓展体验、回归自然、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等.一般拓展训练的形式有场地、野外、水上几种.场地拓展训练包括室外高空项目,如空中抓杠、丛林索、攀岩,第二种是地面训练拓展项目,如背摔、电车、两人三足等,第三种是室内训练,如解袋鼠赛跑、多米诺.户外拓展训练由于训练内容及形式较多,与大自然更为贴近,因此是高校或职业院校拓展训练适合选择的拓展训练形式.
2户外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能力提升的意义
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育人观念是错误的,以往很多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很多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家长统统包揽,导致很多大学生独立生存能力较差,遇事不知变通,不知怎样解决.其次,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潜力难以被挖掘出来,这种存在弊端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很多学生远离父母,难以适应学校的生活,人际交往能力有限,缺乏足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习依赖教师的督促,难以应付临时发生的紧急事件.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依赖性强、自制力差、缺乏韧劲、人际交往能力差、情绪稳不够稳定、缺乏自信等.选择适合的户外拓展训练形式可以改变这种现状,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2.1有助于大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户外拓展训练活动大多数都是以体育运动为基本载体,例如像两人三足游戏、攀岩、信任背摔、穿越网、雷阵、孤岛求生等,这些关于体育方面的运动项目首要作用是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质,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户外拓展运动与课堂中的体育运动教学是不同的,除了基本的动作训练之外,很多游戏或项目需要身体和大脑的协调配合,身体和大脑都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因此,户外拓展可以有效提升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心智趋于成熟.如攀岩运动需要一定的力量和技巧,学生在参与时不可盲目攀登,要看准距离和手脚能接触的范围,进而找到最安全、快捷的路径攀登到最顶端,攀岩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统筹协调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客服困难,实现目标.2.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意识户外拓展训练都是结合参与者的心理进行设计的,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会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哪些有利条件是可以在游戏或任务中使用的,这对于独立意识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如绳索桥训练就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勇气,这项训练项目会让部分学生感受到恐惧,如何战胜恐惧、迎难而上这是当代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完成绳索桥的任务,学生可以有战胜困难的成就感,会体会勇气上升的力量,感受自己的心理逐渐变得强大,增加自信心,挖掘自身的潜能.2.3有助于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户外拓展训练大多数都是以团队为组织形式,学生组成多个小区,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会交流和沟通,大家真实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发挥聪明才智,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通过沟通交流,异性相处会更融洽,同学交往会更真诚.户外拓展对学生的体力和智力都是一种挑战,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会激发出潜在的能力,在户外拓展展开的环节中,我们通常发现性格内敛的人十分沉稳冷静,遇到棘手的事会站出来勇挑重担;谨慎害羞的同学在集体中知道关心他人,常给队友送去温暖;性格外向的同学可以活跃团队的氛围,即使面对难题也总是很乐观.不同性格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优点,在拓展训练中会展露无疑.其次,户外拓展可以使学生们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学生潜移默化的就会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活动中的语言游戏会教会学生表达,合作任务会让学生学会观察同学的行为,理解同伴的意图,进而达成一致.户外拓展项目很多都充满挑战,成功那一刻学生会体验到较强的成就感,这离不开个人和团队的努力.2.4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现代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不仅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自信勇敢的品质,这也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基础,户外拓展训练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拓展训练中每个参与者都会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努力完善自身就等于帮助集体凝聚力量,在设计拓展训练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潜能,帮助团队取得成功,团队是展现自身才华的平台,完成任务后就会提升自信心和勇气.
3目前户外拓展训练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指导教师缺乏有关经验我国高校开展户外拓展训练起步较晚,缺乏素质较高的师资力量,户外拓展训练范围较为狭窄,一般多是体育教师开展的训练项目,其他教师关于户外拓展的经验更是缺乏.很多指导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和教育,学下投入的资金较少,户外拓展中使用的设备设施有限,导致户外拓展工作开展难度很大.3.2学生和家长担心安全问题导致户外拓展开展受限户外拓展都是在户外或野外进行,因此,很多学生和家长对于安全问题比较重视,认为户外拓展训练较为危险,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参加户外拓展,这也是限制户外拓展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及学生自身的顾虑会导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下降.任何训练项目都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但是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户外拓展出现的安全事故率要远远低于其他运动项目的安全事故率.拓展训练没有家长和学生想象的那么高,拓展训练的目的就是战胜困难完成任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潜能.3.3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户外拓展训练主要以运动项目为主,目前,高校或职业院校开展的户外拓展项目时间都不长,而且针对性的宣传工作也做得不到位,使很多学生对于户外拓展认识不清,对户外拓展训练十分陌生,这也是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强的因素.一些野外场地距离学校较远,很多学生不想浪费时间,甚至觉得在校内打篮球、足球要比参加户外拓展更实际.拓展训练中队些项目,如绳降、自行车运动等还需要一些专业的设备,造价较高,使很多学生望而却步.针对职业素质问题,社会岗位重视学生成绩和实践能力,忽略了参与户外训练项目这一项,导致学生自身不重视户外拓展.
4户外拓展训练应用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中的前景分析
4.1应用型高校开展户外拓展的发展户外拓展在社会各企业中也在逐步开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户外拓展的开展,高校和职业院校中也要重视户外拓展的开展.在加强教学改革时要将户外拓展训练纳入到改革的范畴中,设置拓展训练实践课程,拓宽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强调学生积极参与配合,合作和体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养.4.2高校或职业院校普及户外拓展的方式目前,户外拓展训练费用较高,一般的学校难以承担,社会有关部门要给与大力支持,进而实现高校户外拓展的普及化.根据高校的实际规模和环境,建立户外拓展实践基地,完善设备设施,打造户外拓展品牌.高校要因地制宜,选择投入少、易操作的拓展训练项目,如信任背摔、毕业墙等.拓展项目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实际进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4.3如何提高户外拓展训练的效果教师要转变角色,丰富户外拓展的内容和形式,有效把控户外拓展的节奏,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选择项目,和学生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转变传统的户外拓展活动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上要不以成败论英雄,重点考察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人才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当代大学生除了要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开展户外拓展训练就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实践教育模式,在户外拓展训练中,学生通过团队合作、项目参与、总结分享等,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与同学建立和谐的关系,增强了责任心和自信心,克服困难,最终成功完成各项任务.这样的实践形式对于大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户外拓展活动是高校落实“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举措,是当代教育事业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付强.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堂的可行性及整合对策[j].创新导报,2012(10):353-355.
〔2〕王熙兰.高职高专学生户外拓展课程的设计与创新[j].学理论,2011(8):223-224.
〔3〕朱晋元,等.户外拓展训练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关系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3(1).
〔4〕毛凯.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影响的实践研究———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5〕梁广辉,等.开展户外拓展训练的作用和机遇[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职业素质拓展范文篇5
为了解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我们对佛山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2013级的32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321名学生在诚信品质方面表现较佳,在吃苦耐劳和抗疲劳能力方面表现一般,但是在创新能力、协作精神、竞争能力、抗挫能力和交际能力方面表现欠佳。这说明,现阶段,至少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表现为适应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够等特点。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用人企业和对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跟踪调查数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近四分之三的用人单位选择了责任心,同时用人单位亦认为团队精神、道德诚信和沟通能力是企业用人的着重考虑的几大因素,同时46.39%的用人单位认为团队精神是本单位聘用毕业生亟需提高的能力(素质),另外43.3%的企业选择沟通能力,41.24%的企业选择了责任心,41.2%的企业选择了承受压力的能力是本单位聘用毕业生亟需提高的能力(素质)。据调查,创新能力、协作精神、竞争能力、抗挫能力和交际能力方面表现欠佳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共同特点,这种情况甚至普遍存在于本科院校。这些素质和缺陷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继而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固然,上述情况的出现与我国应试教育有关,但在现阶段,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迫在眉睫。多数高校采取了开设相应心理课程,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但这种方式与应试教育如出一辙,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但却不能用于实战。针对上述情况,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每学期开展相应的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礼仪风采大赛的举办,茶艺技能演示、鸡尾酒调制大赛等,通过这些素质拓展活动的实施,提高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竞争能力、抗挫能力、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学生在实践中进步,在实战中成长。
二、基于素质拓展五维课堂的完善和提升
虽然在五维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培养下,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客观来说,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还有一定的潜力和空间。因此,如何继续提升素质拓展质量,完善五维课堂成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1.构建专业技能平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除在课堂进行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训外,可根据不同年级的技能水平,利用校内实训设备,构建专业技能平台,使学生参加相应的技能比赛,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通过技能比赛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以后的专业学习方向,再者通过校内技能比赛,又能在学生中行成“比、学、赶、超”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中西餐宴会设计的素质拓展活动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2.素质拓展活动“由内到外”。
根据麦可思数据公司的研究报告,根据酒店企业的用人特点和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可适当向外拓展。如开展社区服务、环境保护、“三下乡”活动等,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了解社会,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
3.校企合作,共同开展素质拓展活动。
职业素质拓展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素质拓展训练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发出的《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工作主要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通过教学、课堂、讲座、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展开。
根据以上文件精神,我院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改革,经过长期实践,在体育教育素质拓展训练中走出了独具特色的育人之路,特别是在训练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与意义
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以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方向,应对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未来职业岗位对身心发展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拓展体育的内容与手段,特色化与专业化地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和行为规范,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
在学生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意义即将面临未来职场严酷竞争的大专生不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在心智方面也是欠缺较多,主要表现为心理意志薄弱、缺乏团队意识、缺少自我挑战的精神。考虑到职场竞争的激烈性以及当代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的现状,考虑到专科生相对于本科生的竞争劣势,我院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希望能为学生在走上职场前提供一些关于意志品质、团队意识、沟通能力、规划协调等方面的训练,为他们直面职场竞争压力做好心智储备。
素质拓展训练课程项目的设计原则
要有针对性在校学生与已经在社会上工作多年的人不同,他们还不能一下子适应拓展训练的强度,所以应分析当代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将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训练内容移植进来。拓展训练要根据学生训练的特点,包括他们的性格、社会活动经验、个人能力,编排不同的个人挑战课程和团队协作课程。
要有共同性素质拓展训练设置的课程项目应达到全体受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尝试、自立互助、分享体验的目标。
个人项目与团队项目相结合素质拓展训练的培训项目应是对每个人团队精神和个人意志的考验,项目设计中必须考虑这两个方面内容的有机融合,不可偏重某一方面。
专业的互补性与结合性不同学科的学生因专业性质差异无形中形成了他们的素质差异。素质拓展训练中的基本项目都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但综合能力训练项目的针对性较强,主要培养领导、协调、组织等管理能力,而有些专业的学生特别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因此,项目设计中应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环境分析,力求通过拓展训练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设置
常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大致分为四类:一是高空项目,包括攀岩、巨人梯、山顶速降、滑翔、航模、求生墙、小泰山、绳网、空中飞人等;二是平地项目,包括蜘蛛网、电网、核弹头、创新呼啦圈、有氧健身操、团队舞等;三是水上项目,主要包括游泳、跳水、扎筏、划艇、漂流等;四是野外项目,包括天然攀岩、速降、野外生存、露营、城区活动、自行车拉力赛等。公务员之家
我院体育教育素质拓展训练的项目设置我院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按照“高素质、应用型、强能力、多模式”和“基本要求 特色”的原则,整合课程资源,突出技能培养特色,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根据体育运动项目对专业技能的影响,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和对学生未来工作技能的要求以及学院的基本条件,选择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一些素质拓展训练项目。
素质拓展训练的教学法素质拓展训练模式的教学法有别于传统的体育模式教学法,但又吸取了传统教学方法在知识和技能学习方面的经验。拓展训练模式教学法以人本主义理念为价值取向,强调学生的个性与人格、集体与合作、适应与创新、潜能与价值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为理论依据,结合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等环节。
进行素质拓展训练要注意的问题(1)要事先做好宣传。让学生了解拓展训练,了解拓展训练能给自己带来的帮助。学生的理解和配合将使素质拓展训练的效果更容易体现。(2)要合理安排训练科目。在训练科目的选择上,要注意与其他训练人员的区别,结合在校专科学生的特点,科目主要以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为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注意结合能力拓展以及组织、指挥、沟通、协调、计划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一些简单易行的项目对硬件环境要求不高,却有良好的训练效果。(3)要将素质拓展训练尽可能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在训练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帮助学生将训练感悟与所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因此,需要有经验的教官和教师进行恰当引导。(4)要注意训练时间的长短。较长的训练时间可能给学生带来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过度疲劳,而较短的时间则不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足够的记忆。可以在学生即将开始实习前的三年级第一学期,用3~5周的时间安排训练为宜。
合理地安排高职学生参加体验式素质拓展训练,是帮助学生增强素质、获得技能、完善自我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学生在以下方面有显著的提高:(1)掌握了更加专业化、实用性的技能;(2)认识了自身潜能,增强了自信心,改善了自身形象;(3)克服了心理惰性,磨炼了战胜困难的毅力;(4)激发了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5)认识了群体的作用,增进和加强了团队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6)改善了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7)提高了社会职场的竞争能力;(8)学会了欣赏、关注和爱护自然。
参考文献:
[1]陈芒.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课程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5,(9).
职业素质拓展范文篇7
关于职业素质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理解。纵观有关研究者对职业素质的定义,我们归纳为:职业素质是职业个体基于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通过遗传和后天教育、学习、实践和体悟形成的从事社会职业所应该具有的身体、心理、知识、能力、品德、性情、态度和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可以分为五方面内容:一是职业品德素质(职业价值、职业情感、职业道德等);二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应该具有的基础性职业素质(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三是通用性职业素质,又可称为关键素质(如沟通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自我学习与管理发展等);四是专业性职业素质(包括从事本职业所应该具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五是发展性职业素质(包括适应不同职业和岗位变更所需要的继续学习、职业迁移和创新、创造以及创业等)。
2创新与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质培养课堂体系
本文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创新实践为研究对象,该专业伴随佛山市及珠三角旅游产业和酒店业的发展,经多年的办学积淀,其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2.5 0.5”的传统两段式模式“、课堂教学、企业课程实习、校内实训、课堂教学、企业实践”学工交替模式“、2 1”模式,与企业的合作由单纯的实习生输出到实现与多家本土著名酒店、国际品牌酒店合作办学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需求的酒店专业人才除了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外,更看重职业素质,在酒店行业主要看重的吃苦耐劳,协作忠诚的品质。我校依托深度的校企合作办学,研究并构建了针对五维度职业素质的“三课堂”体系。
2.1酒店管理职业素质三课堂培养体系内涵
依据职业素质内涵定义界定,酒店管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由五个维度的素质组成,根据行业及企业用人要求,确定五维度素质中最核心的素质,通过三年三阶段三课堂贯穿融合培养:(1)五维度同步,三课堂融合:第一维度素质——职业品德素质(主要培养酒店管理职业道德);第二维度素质——基础性职业素质(主要培养学生专业人文素养);第三维度素质——关键性职业素质(主要培养学生沟通与团队合作、督导协调能力);第四维度素质——专业性职业素质(主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管理能力);第五维度素质——发展性职业素质(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创新思维与能力),五维度素质能力培养立体化嵌入人才培养过程中,五维度同步并进阶,通过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有机融通培养(。图一)“三课堂”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关于三课堂的定义至今存在不同的划分标准及定义,尚未统一。本文对三个课堂的定义界定如下:第一课堂,指按照教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在课堂(含教室、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等)内组织的以系统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程;第二课堂,以校园为教学情境,教育对象为学生的各类各层次学术、科技、文化、体艺等活动;第三课堂指校外企业实践、实习课程,包括企业实践实习、顶岗实习、参加企业培训及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以第一课堂为育人主要渠道和延伸,重点建设以职业素质为本位的具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校内及校外活动课程体系,重点培养五维度核心素质。(2)三年培养企业全过程参与。依托与合作办学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本培养模式,通过三个课堂全程渗入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一则培养出企业忠诚的学员,二则更好地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强化企业人才培养的责任和参与度,培育出更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2.2课程实施模式
2.2.1三课堂融合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五维度核心素质,以第一课堂为主要渠道,开拓具专业特色的第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主要包括校内课堂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分模块专业选修课程。在构建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酒店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时,立足于深入的专业调研、职业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和学生学情分析,通过对专业群不同专业的比较分析,确定出最能体现本专业的本质特性并与本专业方向对应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最为紧密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第二课堂,是以校园文化及专业文化为主作育人情境。本专业的第二课堂既体现了以专业性活动为主导、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同时也打造成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建设的亮点。以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性社团活动课程建设以及具有专业教育特征的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从而形成与第一课堂相融通的专业素质教育环境与氛围,体现了学院与专业职业素质为本的培育特色。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素质拓展实践活动课程,以学院开设的、围绕专业课程及基础课程所设置的、与教学需要同步发展的素质拓展课程为基础,学生通过多样化的社会研究方法训练、人文素质讲座、精品专业讲座、创业创新训练、文化展览等素质拓展方案推动横向、纵向的职业素质能力提升,打开学生视野,培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二是酒店专业职业能力拓展活动,通过课证融合、订单班专项督导能力项目、酒店管理职业能力专项训练项目、职业发展与道德巩固系列讲座、专业技能竞赛。将学生的专项活动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社团活动课程的学习,独立探索建构课程的目标、内容、过程、方式、评价等课程体系。在活动课程中,学生和教师既是课程方案的开发者,又是课程方案的实施者;既注重与导师的合作,更注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才能与特长。第三课堂为多层次校外实践课程,包括三阶段进阶式校外实习、社区实践活动、主题社会实践。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实习方式。三阶段进阶式校外实习主要包括:企业见习--体验实习--顶岗实习,形成“实习—反馈—调整—再实习”的专业实习体系。通过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专业性实践,融汇所学知识,强化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素养。在实习期间,依托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和企业专项资金支持,开展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主题社会实践、社区实践活动,如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周及社会帮扶活动,通过这些主题社会实践检验专业学习,端正专业思想、增强就业意识,提高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同时以社会为教学空间的第三课堂,注重知行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中行、在行中学,激励学生自觉成才。2.2.2三年三阶段贯通五维核心素质,通过以上三个课堂实行分三年三阶段进阶逐步提升培养。第一学年为职业素质基础培养,体现通知性、启蒙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认知、职业规范、职业道德、从事本职所需的人文与创新思维。第二学年为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成形阶段,体现专业性特点,从五维度素质要求专业学生练就酒店企业所需的核心素质,即是本专业的职业道德及规范、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职业技能扎实,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及创业体验作为加强前三者素质的提供辅助,人文课程对专业课程学习和学生成长、成才和成人的起到“化育作用”。第三学年为职业素质培养的巩固阶段,体现体验性、综合应用性特点。通过校外实习及社区实践活动综合强化五维核心素质,职业道德应更具岗位性、专业人文素养应更具专业特性,关键素质应注重协作与督导,职业技能应更注重融入社会的就业能力。(图二)该课程体系,突破了原有专业素质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这几年来,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明确了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完善了职业素质教育计划,突出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使职业素质教育通过多方面的“同步推进、互相融合、逐年递进”,充分体现了学生职业素质的通适性、专业性、岗位性。培养了“留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企业真正满意。
3课程体系特点总结
酒店管理专业五维素质三课堂培养体系是基于实践应用探索,基于学生职业素质与多课堂结合培养的培育模式是现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质实践教育培育模式的创新,其创新与应用价值可总结如下:
3.1确定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
根据学院“抓顶层系统设计,强过程质量监控,评人才培养质量,促专业内涵发展”,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思路,酒店管理专业依托学院质量监控网络(即校内专任教师、校外基地实习指导教师两支队伍,系、教研室、学生科三个层次,课堂、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三个环节的质量保障),建立起了“全程监控、企业校验、循环提升、自我调适”的质量保障体系与评价体系。
3.2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堂,可操作强
将高职学生专业教学与职业素质整合为一体,具体落实到多课堂教学以及企业实践之中,也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并采用恰当的组织形式进行训练和强化。以实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高职人才也应遵循此标准。本培养模式正是以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作为检验的标准。通过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为企业培养出忠诚的人才。
3.3多课堂融通:拓展多课堂特色教学,打造特色第二、第三课堂
职业素质拓展范文篇8
[关键词]专业群;“1 x”证书制度;“411模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研究背景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三大特征是跨界、整合和重构[1]。当前“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建筑产业变革和行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主动对接建筑的“产业链”“岗位链”,有效输出“人才链”。特别是加快掌握新型建造技术和管理的一专多能复合型现代建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1 x”证书制度
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启动“学历证书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简称“1 x”)试点工作;提出将“学历证书”与“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衔接举措,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重大创新[2]。
(二)“411”人才培养模式
“411”人才培养模式是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二十多年教改实践中总结出的研究成果。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建设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图纸识读、工程计算分析、施工技术应用、工程项目管理”四项专业能力,一项综合实务能力,一项就业顶岗能力,简称“411”[3]。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组群逻辑
依托省双高建设,2020年6月我院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专业群组群是基于建筑产业链施工员岗位群内在逻辑关联及匹配度,经过系统、科学论证,将建筑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管理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5个施工管理类专业集合成群,深度挖掘“技术 ”潜能,在“互联网 ”的催生下,凸显最大的专业集群优势和办学效应,见图1。
(一)基于产业链,构建现代建造技术专业群
工程建造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成本、使用和寿命起关键作用,影响千家万户和国计民生,也是施工企业赖以生存的立足点。原有高职施工类专业注重本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培养,相关专业岗位能力拓展不足,严重制约建设类人才可持续发展,不能满足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生态化”“智能化”“国际化”和转型升级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急需培养以建筑最终产品和综合效益为目标,适应“新产业、新技术、新应用”一专多能复合型现代建造技术技能人才,助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享、系统集成和联动发展。
(二)基于岗位链,明确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基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技术链,形成以大土建施工岗位群为主线的岗位链,专业群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专多能复合型现代建造技术技能人才。
(三)基于任务链,形成群内资源多维度互融
基于建筑施工过程的任务链,按照人才培养规格确立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全方位提升的目标,以“底层共享 中层特色 顶层拓展”三层次构建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强调群内相通、相近的专业基础课和相近、相关的专业课程建设,强化群内专业课程内容整合。同步对接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成果,实时更新教学资源;以技术应用为目标配套开发教学资源,以能力培养为本位设置模块化课程,以素质养成为导向改革通识教育课程,以合作培养为路径开发校企课程和校本课程;通过数字一体化、新型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教材,系统构建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实现共建共享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实训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等,深入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如模拟教学等,仿真教学与真刀实枪相结合,提升“手的教育”,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三、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关系逻辑
专业群以建筑工程技术为核心,市政工程技术、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管理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为支撑,创新一专多能复合型现代建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使群内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并配套开发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教材,展开魅力课堂改革。
(一)集群基础共享:体现共享特征,培养专业群通用能力
以基本素质养成为根本的集群“专业共享课”,位于课程体系底层。主要培养专业群通用能力,面向专业群内所有专业学生开设,是群内所有专业共同必备的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帮助学生形成职业领域的全局认知,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基本素养、职业通用能力。基于专业群“知识相通、技术相近、岗位相关、资源共享、互惠创新”原则,我院专业群现具备开设的课程有建筑材料、bim技术应用、智能建造概论等相同专业基础共享课;技术领域相近,均面对土木建筑大类施工,现场一线岗位群包含施工员、测量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发展岗位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二级建造师等;共享包括课程资源、专业发展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数据等教学资源;通过各专业创新主体要素实现知识共享、协同创新、资源优化,达到行动最优同步、高水平的系统匹配目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如文末图2所示。
(二)专业特色模块:体现方向特征,培养专业核心能力
属于第二层次的专业特色模块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现代建造技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面向建造技术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关键岗位所需的各项专业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专业模块特色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课内训练及课内单项训练、综合实务训练和顶岗实习等课程。专业群内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必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对应专业模块特色课程。专业特色模块课程是依据各个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必需的核心职业能力确定。专业特色模块课程的设置同时考虑了专业差异性和专业特色模块横向可拓展性。开发专业特色核心模块,主要针对现代建造产业行业新兴的、高技术技能含量的岗位群,通过这些模块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具备通用职业能力,聚焦工作岗位,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岗位能力[4]。
(三)群内自选拓展:体现个性特征,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路径
属于第三层次的专业群自选拓展课程,需要密切跟踪建筑产业链发展动态与岗位变化,同步更新开发专业群自选模块课程、第二专业辅修课程、就业指导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个性选择学习,也可以根据专业设置课程做选择性学习。培养学生较强的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拓展学生的职业成长空间。群内自选拓展课程包括网络资源课程、第二专业辅修课程、x证书辅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群内专业拓展课程、通识文化课程及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
四、基于“1 x”(bim)证书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建筑工程技术的“411”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教育教学探索的凝练成果,结合“1 x”背景,研究“同心圆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1 1 x”课程体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 x”(bim)的课程一般分为三大类:专业群共享课、专业特色课和自选拓展课,如图3所示。1.“1”———素质教育课程模块,体现高等教育属性。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任务,把“1”做好。对应的是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职业精神等对学生职场生存关键的通用技能[5]。2.“1”———专业教学课程模块。如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识图等。面向岗位群设置课程,课程的设置要基于本行业和产业发展中岗位的需要,以建筑施工岗位群、岗位工作流程、岗位工艺等作为要求,使课程学习体现教学做统一、知行统一、学用一致[6]。3.“x”———课证融合模块,直接对接建筑行业企业需求。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具有面向一线岗位、从事一线业务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统筹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设计时,必须研究把握建筑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操作证书,安排匹配的教学、训练和考核,职业教育具有生命力的要求[6]。
五、结语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基于专业群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和改革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抓手,也是《方案》中进行“三教”改革的基础。在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中深入落实三层构架的课程体系,需要引入和建设各类标准,如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师资队伍标准等[7];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分制度、结构化教学团队、教学资源建设等组织和制度的保障,才能保证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9-12.
[2]杨屏,屠光明.1 x证书制度背景下汽车专业“三教改革”的实施路径[j].时代汽车,2022(3):34-35.
[3]杜世贵,李强.“411”模式下企业真实情境实践的模糊综合评价[a].“四一一”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论文集[c],2006.
[4]冯新广,郭庆志.面向职场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7):67-70.
[5]梁克东,成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逻辑、特征与行动方略[j].教育与职业,2019(13):9-16.
[6]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4,35(10):103-105,111.
职业素质拓展范文篇9
认证服务已经成为审计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兴审计认证出现,为审计师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但是,审计认证的拓展不是盲目的、无限制的,而是要受制于一定的约束条件。如果审计师不考虑自身的专业任胜能力、不保持应有关注和正当怀疑的态度,不坚持独立性原则的话,那么这种审计认证的拓展不但不利于现代审计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审计师的职业形象,影响审计师行业的发展,甚至会出现第二次“安然事件”、“世通丑闻”。所以,我们认为审计认证的拓展要以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为前提,这些约束条件可以用独立性、专业能力、应有关注和正当怀疑态度等来加以概述。
一、独立性和专业能力是审计认证能否拓展的判断标准
审计师的审计质量取决于两种概率:一是审计师发现问题的概率,这个取决于审计师的专业能力;二是审计师披露问题的概率,这个取决于审计师的独立性。因此,审计认证拓展后出现的新服务是否适合审计师的执业范围,独立性与专业能力将是最主要的标准。如果具体认证拓展带来的新服务,大大影响了审计师的独立性,或是超出了其专业能力,这种服务就是不可拓展的,进而与该服务相关的具体审计认证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一)独立性理念对审计认证拓展约束的具体运用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是审计的本质特征,是审计职业赖以存在并得发展的基石,它不仅是对审计师重要的品行要求,也是审计的特有竞争优势。一但审计师丧失了独立性,那么其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就会受到怀疑,同时,也就丧失了其占领审计认证市场的最有竞争力的优势。随着新的审计认证在审计师承接的业务中扮演角色的日益重要,独立性会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在决定是否开展或提供一项新的审计认证时,审计机构应该考虑潜在利益冲突,要向社会公众表明:新的审计认证并没有影响审计师的独立性,以保持社会公众对其的信心和信赖。独立性理念可以具体化为两条标准来判断一项审计认证能否被提供:一是该项审计认证是否为社会公众所接受,开展该项审计认证是否降低了审计师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形象,即形式上的独立标准;二是该项审计认证的开展是否会在实质上影响审计师独立性,进而影响审计师的判断,即实质上的独立标准。随着现代审计具体认证的拓展,审计师的服务范围日益扩大,审计面临着恪守独立性的挑战,独立性不再是对外部限制的一种机械反映,而成为审计师自发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而这种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最终是以审计师是否能公正、客观、无偏地进行职业判断来体现的。
(二)专业胜任能力理念对审计认证拓展约束的具体运用。
专业胜任能力是对审计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一个胜任的审计师必须学习和掌握完成审计认证工作所必需的执业知识,具备不断拓展和提高的执业能力,保持以所有者为核心相关利益者要求和认可的职业态度,通过执业实践的经验积累、认证技术方法的运用和创新来达到保证审计认证质量的目的。
未来审计认证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审计师不可能总是达到新兴审计认证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如何具体运用专业胜任能力理念来判断审计认证是否可以被提供,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来判断:一是审计师是否已经学习和掌握了开展审计认证的执业知识;二是审计师是否已经具备了开展审计认证的执业能力;三是审计师是否保持了公众对其提供审计认证所要求和认可的职业态度。在此基础上,再确定该项审计认证对审计师执业知识、能力和品质的特定专业胜任要求,如果审计师已经达到了上述专业胜任理念的三条总体标准,并且符合开展该项审计认证的特定专业胜任要求,那么就可以认为审计师提供该项具体审计认证是胜任的。
二、正当怀疑和应有关注是审计认证能否拓展的合理保证
正当怀疑是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或反映这种履行状况的经济信息,没有理由给予百分之百的信任,除非有明确的绝对的证据。应有关注则是要求审计师执业过程中应谨慎细心、遵守职业准则和规范,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以圆满完成执业任务。如果审计认证拓展后,审计师在提供具体审计认证的执业过程中连最基本的应有关注和正当怀疑态度都不能保持的话,那么审计的本质也就失去了其控制的意义,具体审计认证的发挥更无从说起。
职业素质拓展范文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就业
大学生素质拓展主要是指各种在室内或者室外,通过个人或团队完成各种活动,以此锻炼学生的体能、发挥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通过参加素质拓展训练可以很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在大学期间要更多地了解最前沿的就业信息,分析自身条件以做出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如果大学生不了解就业形势、不了解自身特长,在就业过程中就会迷茫、困惑。国家大力支持创新、创业的“双创”活动,这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高校应该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素质拓展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设立专门的“职业设计指导”课程,在分析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给予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定位,引导学生有选择的参与到素质拓展活动中去,积极地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创业意识。这样的素质拓展过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高校要十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拓展,让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必须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提高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竞争需求。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良好就业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工作非常重要,这关系着学生在人才市场中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方式多种多样,高校进行相关方面的课程设置时要注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校大学生大多时间是用来学习理论知识的,缺乏把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地实践,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并制定详尽、合理的职业规划,逐步落实规划,按照规划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例如,通过开展团队活动并足运球、瞎子背瘸子、椅子渡河等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去争取团体以及个人的荣誉,这样的活动不仅有趣味性而且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大学生的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不仅让学生从书本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而且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软实力,增强实践能力。出色的实践能力可以使学生在今后找工作时敢于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善于在实践中总结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断完善自己。当步入工作岗位后,学生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实践能力解决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不断成长和进步,实现个体的价值。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加就业竞争力
团队精神对于大学生而言非常的重要,大学生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如果大学生不注重团队合作,不仅会影响工作,而且也不利于个人发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培养团队精神,素质拓展过程中的许多活动都需要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合作完成,这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例如,有这样一项活动,每组学生5人以上,每组学生最初派两名学生背靠背坐在地上,双臂互相交叉并合力站起来,每次每组增加一人,直至小组成员顺利完成任务。这样的活动需要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如果小组成员不懂得团队合作、没有团队意识,挑战是很难完成的,所以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在完成某个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全体员工的齐心合力、互相帮助,若有人不懂得合作势必会拉集体的后腿。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需要学校在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重点培养。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迫在眉睫。高校应该加强素质拓展活动的投入力度,通过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在校内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价值观,以此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作者:石咏梅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传芳.新形势下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就业创业教育初探[j].科技信息,2011(29):164-370.
[2]蒋瑜.新形势下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就业创业教育分析[j].现代交际,2013(5):245.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职业院校项目式活页式教材分析 2023-03-22 15:55:12
职业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2023-02-15 10:04:30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路径探讨 2023-01-10 09:26:53
职业本科高阶育人模式研究 2023-01-09 08:58:51
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感培育探讨 2022-12-09 15:00:09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建设 2022-11-30 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