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生论文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17 02:30:34
当代学生论文范文篇1
目前处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八荣八耻”的提出非常及时,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把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项长期任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要加强思想建设.因为知荣明耻的目的在于践行,要确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做文明合格大学生!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高度凝练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特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胡总书记讲话既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青少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又指出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不但要领会在心里,更要落实到行动,从细微着手,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关注时事变化,热衷公益事业,勇担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八荣八耻”是一种尊严导向、价值导向和责任感导向,学习它关键在于认准做人的规范,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和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八荣八耻”让人们明白了应该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现代社会生活多样性,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不论怎样选择,都不能离开做人的底线,都不能颠倒是非,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我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必须树立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它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也应当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准则。
胡总书记的讲话赋予了大学生“力量”,我们如何去培养大学生“驾驭”这种力量的能力,使之由外部规范内化为广大青年学子的人格精神,正是建设优秀校园文化的题中之义。我们应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使其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中国历史、文化、道德等内容的选修课;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特别是要加强我们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任用、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要教育大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入手,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自觉的道德追求和生活方式;开展荣辱观教育,要加强领导,注重实效,切实把这一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引导温暖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要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教育的主题内容,积极引导我们当代大学生个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听党的话,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努力成为新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当代学生论文范文篇2
当代艺术院校的学生从入学的那一刻开始,升学压力如影随形;大学毕业后,就业与生活的压力会时刻绷紧他们的神经。在这样的期望与压力交织下,学生渴望成功,但又畏惧困难。虽然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对如何实现目标感到茫然。所以,很多学生将希望寄托在虚拟世界,因为在那里所有东西似乎都是他们可以“控制”的。对此,艺术院校的课程教学任务必须要从传授知识转变为让学生能体会到对学习的控制,以此帮助他们体验成功的滋味。对于课堂教学,学生需要的是获得满足感,而不再是掌握知识点。当课堂中不能实现这一满足感时便会出现走神发呆、聊天、看电影、打游戏,甚至睡觉等,当这样的情况反复出现,最终学生将对学习丧失兴趣,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课堂当中的教学回馈至关重要,只有将教学目标变成回馈,一点一滴地让他们体会到,给他们一个迈向成功的阶梯,学生才愿意学习,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如何提高当代艺术院校的教学质量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上同一门课的教师往往教学效果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原因何在?不是教学内容的多少差别,也不是教学手段的不同。作为一名教师,教学素质和常规的教学方法都具备,讲清一个知识点是每个教师都能办到的,而大家使用的教学设备也相差无几。所以,决定教学质量的不是教学内容本身,而是对教学的理解和控制能力。因此,要想提升教学质量,不是一味地认真拟定教学大纲、制定授课计划表、详细准备教案和课件,而需要从当代学生的特点入手,真正理解他们对课程的需求,将教学目标从以往强调的知识点掌握逐渐转变到让学生控制学习过程,体验成功。要想达成这些,及时有效的教学回馈是唯一的路径。所谓教学回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学生在练习当中反馈出来的问题进行细致有效的指导,让学生不断改进,并最终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学回馈是一个动态演绎的教学方法,并且是因人而异的。重点在于不断地鼓励学生看到自己一丝一毫的进步,并给学生一个可操作的步骤,让他们能对学习有所控制,并最终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1.课前调查学生的现状,了解每个学生对课程的期待
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根据学生和课程情况设计一个调查表,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学生现有的基础、选择本课程的原因、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对学习的态度等。数据反馈之后,还需要安排每个学生单独谈话以了解信息的真实性。就算问卷时选填的信息不准确,在谈话中也可以进一步知晓他们的想法。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白问卷中每一个项目是如何设置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从而更愿意和老师交流。
2.找出学生现在面临的问题,并制定出课程目标
在课程一开始,就应该安排一个基础性练习考查学生现有的专业水平,通过练习的结果让学生发现自己面临的问题并做好记录,这时教师就需要和学生交流,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制定出课程目标。随之而来的,课程评价也不能再是全班统一标准的考试,因为考试只能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压力,所有的标准在他们看来都是强加的。对学生成绩的判定标准应改为他们是否实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无论目标的高低,实现了就是高分,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能看到被肯定、被认可的希望,才不会出现优生永远高分、差生永远在及格边缘徘徊的情况。所以,作为教师,更多的是要鼓励学生,认可他们的努力,引导他们将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的步骤或阶段性的小目标,一步一步攻克,让他们能慢慢看到自己的成长。
3.监督过程,不断回馈
学习目标明确了,学生在每天的课程中完成的情况如何,老师一定要跟进,及时指出问题,并给出明确、可执行的修改意见,这才是教师真正需要下功夫的地方,也是体现出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在每个阶段结束的时候,教师应该再次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完成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下一阶段该如何完成等。让学生随时能感受到自己对学习的过程和效果是能够控制的。刚开始时他们会感觉是老师在帮助他们控制,随着这样的回馈不断循环之后,学生会慢慢体会到自己对学习的控制。当他们自己能够控制学习的时候,成功的滋味也就渐渐“烹调”出来了。
三、结语
当代学生论文范文篇3
1.市场经济深刻地影响、塑造大学生的行为、思想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获得飞速发展。这种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成员,当然当代大学生也是被影响的一部分。这种影响是两面的。
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否认的巨大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有相应的消极一面。由它带来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种混乱。
2.大学生自我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价值观是影响甚至支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我价值出现了变化。在不否认主流是好的条件下,我们要指出有为数不少的人的思想出现了消极、颓废的倾向。主要表现在:
a.对自身及社会认识的变化:看到社会中大学生比例的上增,大学生失业现象的频繁,现代大学生已经不再有过去大学生拥有的那种认为自己是出类拔萃的优秀者的想法,他们的自我预期下降。这使他们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
市场经济影响下,物质利益成为现实生活的重头戏,许多大学生错误地以物质利益为尺度去评价个人得失,这诱发了众多大学生进行抢劫、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甚至有些大学生为了经济利益,连最基本的道德也放弃了,例如:目前社会比较敏感而又众多的女大学生、大学生扮大款现象。
b.个人化个性化倾向:面对改革浪潮,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就出现了个人化、个性化倾向。这种倾向是对不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的“反对”,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如果不能把握合适的“度”,就很容易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从而容易产生犯罪。
3.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其心理正在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他们心理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加上大学生人生体验浅,而社会又极其复杂,故若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诱发犯罪。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还表现在:他们心理的脆弱性上面,这种心理的脆弱,主要有原因有:a对自我的要求过分高于自身的素质、能力;b客观生活环境困难;c父母过度关怀。
曾经被媒体热炒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北北京某高校学生马忠义携带仿真枪绑架案以及许多大学生因难以承受恋爱失意而导致的犯罪等等,都是因心理的脆弱而诱发的犯罪。
4.社会文化的影响
由于改革开放,国内出现了多种文化。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些影响也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之一。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健康向上的,对大学生起着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但像色情、暴力、荒谬、享乐主义以及西方、港台文化中所宣传的私有化、极端个人主义文化及文化商业化作用下产生的文化糟粕,则在社会上起着极坏的影响,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5.家庭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现在的家庭无论经济条件好坏,都对自家的“骄子”给予过多溺爱。有的父母不惜省吃俭用,也要为孩子设计舒适的环境;经济条件好的,更是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要啥给啥。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的不良习气,甚至导致犯罪的发生。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预防
预防是减少犯罪的最有利的办法,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司法机关和社会个方面的共同任务。
1.注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追求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
2.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当前尤为重要的是:a)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增强社会应变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试,做事前理智思考。b)注意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要放弃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对待生活,能够接纳他人,使自己的心理处于轻松愉快之中。c)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指导大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爱情,正视恋爱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
3.强化各方面教育,特别是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大学生应具备多种能力
学校要进行全面教育,针对大学生中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有的甚至是法盲的现象,我们强调要强化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我果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
4加强校园内的内部管理,及社会各部门的共同教育,共同管理
预防犯罪首先必须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保证校园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学校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各项困难。
当代学生论文范文篇4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本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具体地说,思想道德修养课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适应转变,认清使命。它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经历了“黑色七月”的大学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步入了大学校园。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往往与这些“骄子”心目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有着强烈的反差。第一章“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目标”。是针对大学新生在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学习环境中所产生的失落、沮丧、苦恼、困惑及其各种矛盾,从不同角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在这一章里我们通过对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为青年学生成才提供的条件等的描述,揭示了大学的内涵及其接受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以期引导大学新生珍惜大学生活,把握机遇,尽快找准成才的立足点,确立新的目标,迅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度。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21世纪世界和21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趋势与21世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使命,21世纪的大学生承担着迎接“两个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交给了当代中国青年,他还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和清华九十周年校庆的讲话中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的成才目标。这一章主要是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明确历史使命,提高自身素质,不辜负党和国家、人民的重托。第三章“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这一章围绕交往、友谊和爱情问题,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同室、同班、同乡之间的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还根据各高校普遍出现的大学生恋爱低年级化的趋势,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爱情与友谊、学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二,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它包括每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因其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怎样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第五章“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人生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态度、人生尊严等问题。当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问题核心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所要遵循的道德原则。这一章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是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必然要求,是现代青年追求成功的必备素质三个方面说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时代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力度。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理应包括爱国主义的内容。因此,引导青年大学生认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做坚定的爱国者。也是这一章的内容。第六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责任这四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一章,首先介绍了科学的人生目的,这对于引导青年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选择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生态度是人生主体的精神状态,它反映着人生主体的生活基调,决定着人生主体的生活旋律,责任意识是当代人的基本素质,当代大学生在求学阶段应当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责任?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尤为重要。理想与信念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促使人前进和奋斗的精神动力,第七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围绕理想与信念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追求崇高的理想,树立科学的信念。此外,这一章,还针对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及其国内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劳动,正确认识艰苦奋斗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个人成才、成功中的意义,培养当代大学生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也是这一章的重要内容。
第三,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它包括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从课程体系结构上看,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中所讲的“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是从总体上介绍21世纪大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要求,而这一部分内容则是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共性问题而设计的。第四章“学会心理调节增进心理健康”是针对当代大学生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压力过大,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安排的。这一章先介绍了心理健康的含义,接着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文化素质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思想道德修养课应当向大学生讲清楚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什么是高尚的审美情趣。第八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审美的含义、标准讲起,以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创造美与享受美的关系,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第九章“培养高尚的公民道德”是根据我国首次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一章从揭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入手,追溯了公民道德的历史渊源,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和世界道德文明成果,根据21世纪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公民道德及其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第十章“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也是新增加的内容。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入wto,迫切需要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国家助学贷款的启动也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一章首先介绍了诚实和谎言;守信与失信;信任与信任危机等一系列与诚信相关的概念,使大学生对诚信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接着分析了市场经济与诚信的关系,使大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最后针对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分析了诚信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及其培养诚信的途径。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第十一章“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从敬业精神的含义以及现代敬业精神的核心实质谈起,阐述了敬业精神的基本要求,说明敬业精神是成功者共有的品质,是现代社会竞争取胜的重要条件,它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这一章还介绍了培养敬业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全部内容的最后落脚点。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第十二章“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高尚人格”中所指的修养不仅是指“道德修养”,而是涵盖着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综合修养。修身律已,重视自我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自我修养在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的方法与途径,为当代大学生追求高尚人格、不断攀登人生高境界提供了阶梯,实现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目的.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意义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它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及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使这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方法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课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要想学好它,掌握它,并用于指导人生,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公务员之家: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科学的理论就像一面引导千军万马朝着正确目标冲锋陷阵的旗帜。思想道德修养课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回答和解决在青年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一整套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首先要认真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认识到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类社会真、善、美相统一的终极价值目标的指向是相吻合的,并能真正理解这种人生价值观的价值。这是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它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学生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韩流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启示
韩流,是指韩国音乐、电视剧大举登陆中国后人们的一种形象说法。由韩国流行音乐、偶像剧、服饰打扮所聚集起来的韩国文化风潮席卷我国。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使得“韩流”一词应运而生,并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传播媒体中频频出现。正如社会语言学家陈原先生说的:“凡是社会制度出现了新的东西,不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概念、新工具、新动作。总之,这新的东西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而语言中的新词语是新事物、新现象和新概念最直接的反映和记录。“韩”是指韩国,“流”是水,是韩国特色的水,韩国的服饰,文化,饮食,就是通过韩流来流入中国,流入我们的大学生之间。事实上韩国国土面积只有9.93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4700万。其文化传统不如中国深厚,经济也没有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发达。但是在近10年来,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影视产业异军突起,其电影数次赢得世界关注,电视剧渗透到了亚洲每一个国家,韩流的出现不只在中国大陆,在日本、菲律宾甚至俄罗斯及中东国家也受到广泛拥趸。
曾经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大多都是通过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接触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的。可见,大众媒介,尤其是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对于韩国文化的流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韩流的出现究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那些启示意义呢?
韩剧中的很多故事在向我们大学生传达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即强调的是个体的最大程度的自由发展,是对个体的充分的尊重,是一种独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意识
韩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对白,如“我的人生”、“自己的人生”、“父亲有父亲的人生,我有我的人生”等等。“自己的人生”强调的是个体对自我的所有权,意思是每个人都应该由自己负责,为自己负责,由自己来选择要走的路。这便是一种主体意识。这种思想意识才是韩剧在极力肯定的。《看了又看》中银珠这个人物便表现出了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她自己选择自己的爱人,当爱情受阻的时候她也是经过自己的考虑做出选择,她甚至从不向家人求助,不管生活中有多少艰辛与困难,她都能够不放弃,不抱怨,永远相信自己可以,而对比较为明显的就是跟她同龄的李圣美了,虽然家境比她好,工作比她好,却生活得比她痛苦,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除了盲目的骄傲以外再无别的,失去了一种坚定的人生信念,当挫折出现时,她才表现得毫无招架之力。后来,当她经过痛苦的反思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时,才开始乐观、坚强起来。当她的爱情遭到父母的反对时,她才表现得无比坚定,当她为了母亲而打算放弃自己的爱情时才显得那般伟大和美丽。
二、自强精神
这是韩剧中表现的非常明显的一种价值取向。自从《大长今》开始风靡以后便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励志剧”。励志精神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去抱怨客观条件的恶劣和社会环境的不公,而是认定自己的方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大长今》就不必说,在韩剧中具有长今精神的又岂止这一个。《屋塔房小猫》中的智恩,《嫂嫂十九岁》中的郁美,《加油,金顺!》中的金顺,《我的女孩》中的周裕玲,《巴黎恋人》中泰英,每一个都是在逆境中坚持,在困境中努力。有谁能说,她们的美丽,她们的幸运跟她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无关呢。或许吸引我们的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并执着不懈地为了理想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这种精神几乎贯穿了韩国的每一部电视剧。《看了又看》里的银珠、《人鱼小姐》里的雅丽莹、《汉城奇缘》里的汉妮、《黄手帕》里的紫英、英俊……无不为了自己的爱情、婚姻、事业、家庭进行着执着而认真的努力。“fighting!”、“加油!”成为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台词和主人公鼓舞自己的口号。这一点,不论生活多么艰难,总是能让我们看到希望,领会到一种积极的、振奋人心的力量,这是韩国电视剧吸引众多大学生的魅力之一。三、乐观态度
当代学生论文范文篇6
1.树立大德育观。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全面树立大德育观念,制定并实施全面而有完善的道德规范,营造管理科学、服务优质、文明健康、氛围融洽、秩序井然、团结向上的教育氛围,以更好地实现全方位育人工作目标,为有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2.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学校应树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全员参与意识,除了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外,还要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去,解决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只有这样,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成效。
3.建立德育教育体系。学校还应努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指导家长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担负起校外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与相应的社会单位建立结对关系,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真切体会和感受社会实际状况,了解和适应社会,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统一思想认识,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重要地位。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高校,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种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事实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同样重要,两者联系紧密,不能偏废。它们虽然在对学生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均为育人。因此,我们要抓住育人本质,树立教学教书育人,行政管理育人、后勤服务育人的育人理念,通过开展各种有效工作,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当代大学生应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既要看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思想活跃,工作热情高,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等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消极因素对青年教师带来的影响和冲击,进而导致一些教师不安心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上,严重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进行。因此,对这部分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切实遵循中央倡导的“对待青年知识分子,我们既要热情关怀和大胆使用,又要严格要求,积极引导,对思想政治工作战线的教师努力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热情关心,挖掘他们的潜力,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要求,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深的文化修养,较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敬业精神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以推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发展。
3.健全激励机制,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调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高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应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在职称晋升、课题研究、学习深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供宽松环境,给予优惠政策,使他们从心底感到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干头,有奔头,有甜头,尽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去。
三、结语
当代学生论文范文篇7
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研究当代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前提,只有掌握了他们的心理情况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其问题进行解决。心理指的是生物对于客观世界事物的一种主观性的反应,心理的现象主要包含着心理过程以及人格。人类的心理活动都需要经历发生到消失的整个过程。人在进行日常活动的时候,通常都是通过感官来认识外部的事物,再通过脑部来对事物的联系等进行思考,其中就会伴随着各种不同的情绪,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都是心理过程。心理健康问题一般和心理疾病是相区别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指由于人的大脑的中枢神经的控制系统出现问题多产生的一些性格的世界观等方面的改变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外很早就已经开始提出并进行研究,我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和研究工作相对较晚,在研究之初主要是借鉴一些国外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和发展,逐渐开展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工作。但是,我国目前存在着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一种误解,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心理辅导,而心理辅导指的就是个别性的心理咨询。这样误解的结果会导致内容宽泛的心理健康教育被误解为是个别性的心理辅导或者是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工作。需要指出的是,心理辅导指的是一种专业性操作很强的工作,其不仅是科学,还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能够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之一。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仅是局限在小范围内的工作,而是面向全体的大众型教育。
2当代学生心理问题
当代学生在努力成为我国未来的人才资源的同时,其自身在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和学校相关、和学习相关或者是和人际交往有关,他们在处理各种关系的同时都可能因为一些问题而导致问题一直不能得到解决或者是在内心留下一定的阴影,这样就对他们的心理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2.1学校相关现在大部分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很多自身的问题在进入校园独立生活之后都不断显现出来了。“90后”的大学生大部分都在性格方面比较自信,但是他们由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其在成长过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使得他们在生活中和学习中都很少遭遇困难,即便是遭遇困难也有父母的帮助,不需要自己去亲身解决问题。这样的话就导致大部分的“90后”在进入校园之后由于不习惯自己处理所有的事情,所以在有关很多校园方面的问题都不能顺利解决。因此,进入大学之后的生活和学习都和高中时期不同,一些学生难以接受这样的转变就会出现长时间心理抑郁和厌食、失眠等一系列的情况。另外,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经常被提起的是今后的就业问题和学习问题,这对于刚刚结束高中刻苦学习生涯的大一新生来说无疑又一个重大的打击。基于这些刚刚进入大学校园需要面对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心理上对校园生活产生厌倦和恐惧的心理,心理健康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
2.2学习相关学习问题是大学生进入校园后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很多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内心缺乏驱动自己进行学习的力量,失去了学习的方向以及求知欲。大多数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主要是对于自身的专业缺乏学习的兴趣或者是缺乏自我的效能等。另外,还有一部分的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过于强烈。通常情况来看学习动机的作用是推动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但是并不是说其学习动机越强烈就越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如果缺乏学习动机会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但是如果学习的动机过于强烈,那么自身对于抱负等抱有过大的幻想,就只会专注于一些奖励性的东西也就不能真正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学习动机过于强烈的学生会容易对自己产生自责和情绪紧张等情绪,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最后,学习疲劳现象也是学习相关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之一。学习疲劳包含生理疲劳和心理上的疲劳,主要原因是学习的时间过长或者是学习的难度较大以及睡眠的时间不足等。学生出现学习上的疲倦心理就不仅会影响其情绪发展,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2.3人际关系相关当代学生在人机关系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是认知方面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方面都存在偏差,不能正视自己也不能正确认识他人,导致他们在进行人际交往的时候出现很多问题。如果他们对于自身的认知程度过高,那么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就会过于高傲,不能和谐与他人相处。如果对自己的认知程度过低,就会时刻产生自卑的心理,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总认为自己很多地方不好,从而心理长时间处于低潮。很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因为没有充分的交往经验,导致他们在和同学以及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很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和身边人的关系,长期困扰之后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3当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针对以上讨论的当代大学生众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迫切提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策略,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实现健康发展的目标。
3.1社会方面社会是一个很大的环境,当代大学生在进行各种交往活动的时候,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想改善当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社会方面的问题,在社会大环境内实现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首先,社会方面需要改变以往陈旧的观念,在整个范围内进行大力的宣传,让社会公众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和身体上的不适一样需要得到关注并及时进行就医和治疗,并帮助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人早日解决心理问题。除此之外,当代学生群体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应该得到社会的关爱尊重,不能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更不能对他们进行歧视。大众传媒是一种宣传能力极强和宣传范围极广的手段,所以需要在社会上发挥大众传媒中一些不良因素的限制,发挥舆论的作用来加强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并引导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正确的态度。另外,还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大众传媒信息有正确的态度和足够正确的识别能力。由于我国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手段日益多样化,大众传媒已经不会受到时空或者是时间方面的限制。再加上现在国内对于国外各种媒体信息已经不过多限制,所以当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类型十分复杂,这就需要他们自身具备正确的识别能力。对于一些能够对大学生心理或者是世界观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需要及时屏蔽,吸收正能量的事物。
3.2家庭方面家庭方面对于当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响也是十分关键的部分,家庭对于他们的成长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改善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要提倡家庭美德并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气氛,让他们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家庭的氛围和环境指的是在一个家庭之中占据优势的一种态度以及感受,这是由家庭成员的语言和态度所共同促成的,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性格和品格等方面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谐家庭环境下生长的人能够在家庭的感染下和他人之间进行互助和互相爱护,并懂得相互尊重,其自身在内心也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因此,要想促使当代学生能够在心理教育方面得到良好的改善,还需要在家庭方面营造较为和谐的环境。另外,父母需要和大学生之间进行时常性的情感方面的沟通。很多当代的大学生因为和父母缺乏心灵上的沟通,导致他们在心理上对于家庭和沟通产生逆反心理,也就不适合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父母需要尽可能抽出时间和子女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情况,及时发现不好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3.3学校方面学校的教育和环境问题也是影响当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想促使当代学生的心理教育形式得到改善,还需要在学校方面进行相应的改变。很多大学生因为学校的管理制度问题导致他们在内心产生巨大的压力,长时间下来就会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所以,高校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需要进行完善,学分制和必修课学分等设置要更加接近人性化。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设置方面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之后,设置最适合现代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学制度。同时,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发展个人的志向,给予学生转专业的权利,让他们能够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专业。这是降低当代学生学习和发展等各方面压力的重要方面,让他们在校园中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4结语
当代学生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军民融合;改革;国防教育
“国不可一日无防”,国防关乎国家安全、民族尊严和社会发展。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教育的精髓,美国1958年即颁布《国防教育法》,如今,与国防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健全,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范围涉及广,形成了系统的国防教育体系,取得明显的国防教育效果,受到国防教育的公民大多树立了国家安全观念,半数以上总统都有从军背景。俄罗斯依托国防教育为国家培养军事人才和国防后备力量,公民从儿童就开始接受形式丰富的国防教育,使全民都增强国防意识,提高国防技能。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中心的瑞士,没有遭到战火的洗礼,百年不交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具有独特的国防体制和全面的国防教育。指出“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这一精辟概括和准确定位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开创了新局面、新格局。如何在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中贯彻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一战略举措,整合军地教育资源,优化军地协调机制,有效将国防教育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是紧迫又长远的现实课题。
一、提升认识高度,从国家战略高度除桎梏破瓶颈谋事业
孙中山说过:“所谓固国家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其道何在?精神为也。”历史检验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能否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国民国防意识的强弱有无是关键。《c型包围》作者戴旭曾大声疾呼“警惕国防意识淡漠危及复兴大业”,直言当前公民国防意识淡漠问题。2001年4月28日,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同年,教育部、原总政治部和原总参谋部联合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强置军事课(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训练)于大学生必修课程体系中,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18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纵观世界,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是将军事理论课和训练实践课强行在高校推行,而没有将国防教育真正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专业课教育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国防教育已经超出了纯军事范围,主张从政治、军事、民防、经济、技术、心理、外交、精神等诸多方面综合影响公民的国防意识,亦即各方面“融合”交汇,综合系统共同作用。俄罗斯的国防教育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学校、各主管部门、各群众团体和协会共同协作进行的。瑞士的国防教育由四大政党领衔,各地官方机构协作,社会、学校、军队、民防组织和各种宣传机构积极介入,形成了多层次、高效率的国防教育网络体系。美国的民间注册飞行员达到20万人,很多为大学在校学生,国家不花费一分一厘,即拥有20万人的飞行员储备,我国的非官方注册人员不到1000人。从这一组数字对比看,我们的军民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高校国防教育讲,教育、宣传、军队、地方武装部等均认同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但之间的协作缺乏统一的、互动的交流机制,融合程度不够深入。主席指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利国利军利民的大战略,军地双方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思考问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军民融合的理念和要求贯穿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过程,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为高校国防教育军民融合发展廓清了思想迷雾,破除了发展桎梏,指明了前进方向。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是一项必须重视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抓紧抓好,单靠高校的军事理论课程和军训是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统、融、新、深”,是主席为军民融合发展开出的四剂药方。在“统”字上下功夫,就是要在总体统筹上做好顶层设计;在“融”字上做文章,就是要在融合共享上搞好沟通交互;在“新”字上求突破,就是要在创新改革上不拘一格;在“深”字上见实效,就是要贯彻落实上不打折扣。要把握军民融合政策利好的重大机遇,将强化大学生国防意识应成为一项永久的国家系统工程,发动各阶层、各部门的力量合力抓,发挥国防教育素质育人的重要作用,常抓不懈,使国防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首要和本能意识。
二、现实问题导向,以提升质量牵引查短板找症结图改革
1985年教育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原总参谋部、原总政治部、原总后勤部六部委联合《关于高等院校、高级中学进行军事训练试点问题的通知》,国防教育试行进入普通高校,2002年,教育部、原总参谋部、原总政治部联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军事课由军事理论课程和军事技能训练两部分组成。总体讲,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重视程度不足、承训力量短缺、军地交流不畅、教学条件受限、师资队伍薄弱等现实问题,导致国防教育落实效果不佳并陷入停滞不前的困境。1.国防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分量不足。罗援将军讲,“尚武精神就是生存精神”,从世界大国尤其是军事强国的经验看,国防教育从小抓起是启发公民爱国爱家、崇尚强健自觉的关键一步,青少年早期的国防教育,其育人功能明显,国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应该从孩童抓起来。由于高考“应试”教育,高考的和不高考的,“待遇泾渭分明”。国防教育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所占分量不足,受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中小学校落实上质量参差不齐。到了大学阶段,本应该“恶补”,但受“考试过关”的惯性思维和“以就业为指导的实用主义”,大部分学生应付思想比较严重。近年来,军方在对新兵数质量情况进行检查调研时发现,72%的新兵对军队和国防的初体验“来自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来自学校教育”的仅占4%,反映出中、小学校对青少年国防教育的缺失缺位[1]。2.国防教育在内容落实上“缺斤短两”。按照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普通高校学生的军事课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军事技能训练,一个是军事理论课。在军事技能训练中,大纲设置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综合训练等科目,但实际教学中,限于承训力量不足、训练场地受限、参训大学生数量偏大、体能素质总体偏弱、安全防范工作压力大、组织管理力量单薄等诸多原因,据统计大部分高校只能完成三大条令条例的训练,军事技能训练效果难以达到《大纲》目标。军事理论虽然作为必修课,但据统计全国普通高校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校真正把军事理论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建设专职教师队伍,按《大纲》要求列入教学计划中,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军事理论课程。由于高校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学生以“考试过关”为目的,军事理论课程实践环节少缺乏吸引力等多种原因,导致国防教育在落实中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则重形式,走过场,影响了国防教育的深入发展。3.国防教育在方法创新上“因循守旧”。“一场战争异化一场战争”刘亚洲将军说,“战争是最富创新的艺术”。国防教育一定要把军事本身的魅力传达给受教育者,但受制于具体条件,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程所规定的内容或本身已经陈旧落后于时代,或难以用直观感性的手段表达清楚。有的高校军事课程教学的思路仍然比较僵化,教学照本宣科、教材文案乏味过时、教育手段枯燥单一,使得教育难以入心入脑。有的高校所在地拥有作战部队、红色教育基地、传统军事教育资源等良好平台,但融合沟通不足,没有充分利用这一国防教育的生动载体。有的学校在组织军事理论课程授课时,过分依赖慕课教学、军事电影、纪录片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趣味有余,内容不足,传授知识不成体系,使得国防教育的军事效益产出不理想。
三、寻求破解路径,用高度负责态度强沟通建机制促共赢
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国防观念的强弱、有无报效祖国的使命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同时,做好大学生国防教育这篇大文章,必须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融合”推进,“系统”提升,“全局”统筹,坚持目标导向,立足改革创新,树立“大国防观”,为国防建设添砖加瓦,奠定厚实基础。1.强化顶层设计,促进要素向国防教育素质化聚焦。主席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防教育,指出“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是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落实的战略指示必须在国家层面抓好顶层设计,让国防教育成为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娃娃抓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当代人基因,让爱国尚武观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之中。要将国防教育课纳入中小学考试课程,制定完备的中小学国防教育大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将国防教育课程计入中考、高考成绩,解决中小学的国防教育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新时期的国家主权观、国家利益观和国家安全观,进而提升全民国防素质。军队要利用好公共媒体等外宣平台,利用“军营开放日”、国防教育日等契机,积极宣扬部队优良精神魂风。地方媒体要坚持正确导向,聚集资源宣传强国强军正能量,让国防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提高军人社会地位,在全民热爱军队、尊重军人的浓厚氛围中激励青少年奉献国防、报效国家。2.破除军地“阡陌”,促进高校军队向无缝化沟通迈进。融则两利,合则双赢。在提升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上,军地有巨大的“融合空间”。在承训力量不足方面,其主要矛盾在于承训官兵数量不断减少和受训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要建立军队地方高校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可采用高校分阶段组织军训、大学生去部队见习参训、退役大学生返校带训、招聘退伍军人主训等多种方式解决。在军事技能训练内容陈旧方面,可以借鉴或直接使用部队新兵入伍训练大纲,“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在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中开设试点,大兴实战化热潮,提升训练热情,提高训练质量。在组织力量薄弱方面,要注重国防教育教师的“民参军”,让走进军营见习成为制度,学“兵”话,行“兵”事,练“兵”样,有“兵”味,学习部队文化,感受部队作风,真正让懂“兵”的人组织国防教育。同时,也要让部队官兵走进大学,利用大学生征兵入伍宣传、军事爱好者协会、国防教育外宣等平台,以事迹报告、学术研讨、演讲交流等形式,普及军事常识,介绍部队文化,解读军事时事,打开军地交流的“窗口”,帮助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正确树立国防观念,激发他们献身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建设的使命感。3.深挖“融合”优势,引领创新向国防教育实效化用力。军民融合的核心要义在于取长补短。地方大学生是部队重要后备力量,军队在国防教育上要体现“应融则融、能融尽融”的认识理念,要主动参与到高校国防教育上来。一是在军事理论课程里加入驻地作战部队的见习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向学生介绍部队科学技术、先进管理、优良作风、作战组织、外军知识、时事解读,开阔学生军事知识视野。二是在教学内容上,高校和部队应共同努力,打通先进的国防思想、军事理论、高新技术向高校转移的路径和时效,在军队和高校搭建有效对话平台,拆除信息壁垒,用内容创新推动教育创新。三是要在“军转民”和“民参军”两端共同发力,“军转民”主要是部队主动融入高校的国防教育,让“兵者言兵”,通过现役军人授课、高校学生到驻地见习训练、军方专家参与教材编撰等方式,让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披上“迷彩绿”的本色。“民参军”主要利用高校科学研究实力雄厚、学科门类齐全、师资队伍强大、科技前沿探索能力强劲和国际化水平领先等优势以及人才和知识资源参与到部队训练改革、科技创新,参与到军事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相关领域,助力部队培育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和拓展提高整体素质。军民融合是释放军地双方改革动力的大战略,为推促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军地双方均要摈弃“甩手掌柜”幻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力同心,以改革创新和攻坚克难的精神,在克服困难、解决矛盾中创业创新。
参考文献:
[1]许再华.国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eb/ol].[2018-10-10].
[2]朱富进.军事职业教育资源的特性及共享机制研究[j].徐州空军学院学报,2012(5).
[3]吴张龙.信息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研究[j].当代经济,2006(6).
[4]刘戟锋.军事技术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3.
[5]曲晓燕,吕晓峰.军队院校发展军事职业教育的几种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2017(4).
当代学生论文范文篇9
1.“红色博客”的载体
作为当今的首选传播媒体,网络早已是身居前列。选择运用网络博客来开展基层的建设工作,基于以下几点的分析考虑:首先,必须得利用“红色博客”开展高校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和老师适应这种新的教育模式,适应新时代互联网发展的需求,互联网作为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最近在我国的发展速度相当迅猛,早已经渗透到高校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正是适应时代的这种发展速度和模式,我们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合并,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平台,同时也有利于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2.思想教育模式创新及应用
2.1网络对教学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观念随着时间不断地进步更新。在如今的网络博客空间中,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在是唯一的教学方案,也不是具有无法挑战的权威地位,同样受到了相同的对待,具有平等的地位,起到了传统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当中的作用,并且这种教育模式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种从实际出发的人性化教育方式,将学生的主导地位和老师的引导作用很好的结合起来。真正的实现了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创新应用,通过博客这个大的体系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这个平台的发展,实现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2政治教育内容方法。一直以来在我们接触的传统教育方法中,思想政治的内容想对于来说是相对的比较固定以及稳定,在思想政治的学习中比较偏重于传统理论知识的传授。由于受传统思想政治教学的影响,所采用的教育内容都是人工采集编写和传播,基本上都依靠于传统的纸质媒介,在创传播方式上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思想政治内容常常落后于社会现实的发展,正是博客的出现改变并且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格局,随着网络博客的兴起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博客将原来静态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转变为动态的,从过去的平面走向立体模式,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博客信息量,应该将高科技的手段融入思想政治内容教学。使教学模式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情况。并对传统的单一教育方法创新,以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加强网络的及时性以及生动性,更加容易和轻松让政治教育客所接受。
2.3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素质的提升。伴随着网络博客时代的来临,高校学生对于知识获取的途径越来越广泛,获取知识的速度越来越快。这样的教育模式对于高校的老师要求更高,对于现在来说,需要建设一个能够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博客的队伍,这是现在网络博客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的首要任务,其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强化教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得掌握网络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式,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在保留原有传统教育优良基础上,改变以往那种只靠老师单方面的灌输的教育模式,改变过去存在的旧观念的思维模式,达到思想政治的教育由单向的灌输变化为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从而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跟质量。
3.网络中存在的弊病
“红色博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仅起着创新以及应用。同时也还存在诸多的弊病,其中网络监管不到位就是重中之重的难题。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性以及开放模式导致了这种不可避免的问题,实名制并不能有效的解决在网络中存在的问题。一套更好的体系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总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在如今网络当代的情况背景下,将“红色博客”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融入网络,同时唱响了主旋律,在时代的发展中紧跟时代的潮流,走在教育教学的前列。构建“红色博客”建立健全整个管理机制,丰富博客上的教育教学方针,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如今的“红色博客”相对于在高校学生来说,它既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红色博客”如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运用得当,肯定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助力工具。如果不能对学生进行一种正确的引导,就可能在学生初期导致思想上的误区,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红色博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白松林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学生处
第二篇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近几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张,2013年,我国在校研究生已达到179万人,但比起庞大的适龄人口(4030.93万高中生,2300万大学生,2007年全国招收本专科567万人,研究生42.4万人。)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学历层次最高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的骨干和动量。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输送高级人才,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关乎我国政治前途和发展走向,是现代化发展的灯塔。《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至2010年)》在关于研究生培养方向问题上指出:“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全面素质教育,努力培养符合社会主义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此处的全面素质应囊括若干个层面,其核心就是专业素养、身心素质和道德水平。而道德水平是人发展的基础,因此研究生德育教育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且是重中之重的环节。曾指出,“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育和人格教育,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由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牢牢抓住核心,坚定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不动摇,在坚定研究生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的同时,提升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使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变革中坚定方向,坚决投身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现如今国家十分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大环境下,我国高校依照自身发展特点,希望凭借理论研究和时间摸索,制定一些既合乎现实又实用的形式各样的导师制度,其中最具特点的是德育导师制和导师负责制。然而,这些导师制度仍存在许多弊端和不足:首先,过于注重专业学习,没有和德育工作相结合。有些研究生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教育时,往往由于过分注重专业学习,导致出现专业学习管理严格,而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薄弱的现象,未能重视到研究生的道德教育。部分导师甚至把多出科研作品、多发文章作为评判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但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要求不严,甚至会搁置一边;其次,一些导师对新时期的道德教育内涵和大政方针没有充分的认识,在教育事务的科学性、时效性和专注性上还有很多缺陷。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钻研力度不够,深度也不足,较为宽泛,无法以最大程度的指导研究生阶段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当前研究生的道德教育方式单一,方法无趣,不能与研究生阶段所处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吻合,甚至部分高校仍沿袭着本科生德育工作的模板,多以说教传授课本知识为主要形式,却不注重研究生的客观事实和差异性;最后,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导师的工作负担极重,根本没有精力对研究生开展德育工作。我国的研究生已经接连若干年进行扩招,造成研究生数量突增,而相比较来说,导师人数的数量增长速度却没有匹配上,这就造成师生比例失调。部分高校一名导师名下带几十个研究生,有的甚至百人以上,而且导师还有科研方面的压力,或偶尔会有一些兼职工作,这就使得导师经常超工作量,教学方面的课时量和质量都无法确保,更谈不上对研究生进行德育工作。
三、导师制及在研究生德育中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对研究生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指的是在学生入学后,通过“导师——学生”双选,确定其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指导教师,在完成必须的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以后,再由导师指导,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研究。导师在研究生的招收在研究生的招收与录取、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年度学习计划、论文工作计划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并直接指导和检查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全面关心研究生的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做到教书育人。导师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既要在专业培养上带领其钻研,又要在思想道德品质上引导其健康发展。将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作为己任。“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为学、为人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倡导并加强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2]这既有国家对导师重要地位的肯定,又对其提出了育人育德的要求。“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3]明确提出导师要指导学生的专业研究,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思想觉悟有引导、教育的责任。此外,导师在培养学生时具有天然的亲近感,这种亲近一方面来源于其在学术上的权威性使学生产生尊重,另一方面是导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作为导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通过学生的亲近感,加强教育成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将导师奉为学术和道德的榜样。
四、优化体制,建立导师责任制下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
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将导师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要做到上述观点,需要从三点入手:重塑育人理念机制,构建育人工作机制,强化育人考评机制,以此大幅度提升研究生培育质量、加快推进导师队伍良性发展。1、重塑育人理念机制根据教育部2000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为学、为人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研究生导师应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要大力倡导并加强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工作,要明确地把教书育人作为遴选导师的必要条件,对教书育人业绩突出的导师要给予表彰。各培养单位一定要把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不懈地抓下去”。通过《意见》我们不难看出,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导师需要在三个层面上以身作则,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践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道”和“术”相结合的理念。(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国务院制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导师应将德育作为育人根本,将学术指导作为基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这要求导师在学术指导期间,不能松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意方式方法,观察学生思想政治动向,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将其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二)“道”和“术”结合。“术”的层面,导师对学生的学术的培养教育始终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主要内容,加强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正如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广大高校教师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研究生导师在科研学术领域深抓实干的同时,更应将学术指导与思想引领结合起来,形成“道”与“术”的高度统一。2、构建育人工作机制构建完整的导师评价体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将导师教书育人情况纳入导师管理工作。(一)规范对导师的遴选,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增强导师“首要责任人”意识,“要把育人作为遴选研究生导师的必要条件,实施‘一票否决’制”。[4]规范导师遴选,就是在遴选中找准硬性和软性双重指标。所谓硬性指标,即导师的科研学术能力和成果;软性指标,即学校不仅要把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等硬性指标纳入审核范围,而且需谨慎衡量导师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就是在培训过程中既要有学术专业层面的内容,又要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理论的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导师培训,旨在转变导师重专业而轻思想政治的现状。个别思想素质不过关、道德素质低下的导师,要对其实行一票否决制。(二)完善建立考核奖惩机制。营造积极奋进、争为人先的导师工作氛围,建立健全导师考核奖惩机制,使导师队伍的质量和规模齐发展。在完善导师质量评估体系的前提下,促进导师提高自身素质、推进科学研究,保证导师队伍高速全面优质发展。同时,更不应忽视科研、教学和思想道德三者发展的平衡和有机结合,以此确保导师队伍的质量。(三)学校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增加对新人倒是的培训,尤其加强对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一方面增强“首要责任人”意识,另一方面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指导导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将权利下放给导师,使导师在研究生的管理等方面有适当权利,全面评估学生。例如,研究生入党思想鉴定、奖学金评定意见参考、毕业鉴定等。这种创新的举措能够使导师将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全面把握学生培养过程,搭建起科学培养和全方位育人的平台。3、落实导师成长机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知识越深,视野超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超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导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自身也应不断成长。这里的成长不仅是专业知识积累、业务水平精进、更是思想道德层面的提升。这是导师育人,并且服人的基本条件。导师在传授专业时,也应加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渗透,将育人工作与教书相结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应以科学的理论带领人,以高尚的情操培养人,在学生成才道路上充当榜样,以身作则,使学生在专业成长道路上收到导师潜移默化的熏陶,更加深了“德”“才”兼备的教育可行性。
作者:罗杨子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第三篇
一、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协同配合
对高校劳动观教育而言,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两支最基本的力量,他们协同配合的基础是劳动观日常教育与劳动观理论教育的结合。具体说来,在大学生劳动观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可以通过党团组织、班级工作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及时掌握学生的劳动思想动态,但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繁杂,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工作范围越来越宽,导致辅导员少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劳动观教育,又加之辅导员来自各个不同的专业,对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理论的掌握不一定到位,这就导致了部分辅导员在面对大学生劳动观出现问题时无法从理论的高度加以解决;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深刻剖析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问题,但是,由于高校扩招等方面的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资严重缺乏,使得全国各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是大班教学,少到一二百人,多的达到三四百人,这就导致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连学生都不认识,更谈不上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劳动观教育了。因此,只有加强两支队伍的协同配合,使他们在大学生劳动观教育中形成合力,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才能增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在学校劳动观教育方面,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合力机制构建不仅是重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这是因为:第一,教育目的的一致。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有着共同的教育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劳动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育目的方面,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一致的。第二,教育载体的功能性互补。辅导员可以通过党团组织、班级工作等载体,通过日常管理和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观日常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劳动观理论教育。第三,辅导员的自觉。辅导员的自觉指的是由于高校的部分辅导员兼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双重身份的他们,知道这两种身份在学生劳动观教育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因此,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他们会积极主动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协同配合,共同商讨劳动观教育的方式方法。
二、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1]。这是政策层面对专业课程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做出的规定,对于具体的教学而言,专业课教师的优势还在于小班教学为他们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提供了便利,由此成为了和学生联系最广泛、最密切、最能影响学生的师资力量。然而,部分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劳动观教育认识不太到位,一心想着学生的专业学习,而很少关心或者根本不关心学生在劳动中的思想表现。因此,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中,必须转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大学生劳动观教育中的作用,并加强与辅导员的协同配合,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的制度、平台、机制的有效构建,能够有效改变过去德育和智育两张皮和专业课教师不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面”[2]。这样一来,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更加突显出来了。笔者认为,在高校劳动观教育方面,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配合不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原因有二:第一,越来越多的专业课教师会主动把劳动思想渗透进专业课教学中。这是因为,当前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配合的重要性,并选聘了一些有事业心、责任感强的专业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工作(部分学校实行的是班导师制),这样一来,专业课教师可以从思想上、生活上全面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劳动观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面对劳动问题时所遇到的困惑,即使以后不再担任兼职辅导员,但由于他们在担任兼职辅导员期间积累了一些经验,对学生在劳动观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比较了解,因此也会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把劳动相关问题渗透进专业课教学中。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可以通过古代神话和古代诗歌中对劳动的赞美,对学生进行劳动观教育;历史专业的教师可以通过人类历史的发展来说明劳动对人的重要作用;理工科的专业教师同样也可以通过某一原理或者某一定理艰难的发明、发现过程来说明辛勤劳动的重要意义等等,这种把劳动观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方式更能为大学生所接受,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实效性。第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可以形成优势互补。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熟悉学生生活以及在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劳动观,但是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欠缺;而专业课教师是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精湛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所崇拜的,所以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劳动观教育有利于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熏陶,他们之间的协同配合,有利于促进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三、辅导员与公寓管理员的协同配合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3]“学生有1/3以上的时间在公寓,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话、网络等在公寓的普及,公寓的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4]。因此,我们应把学生公寓作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就大学生而言,教室、图书馆、食堂是公共场合,而公寓是一个相对私人的场所,因此,他们在公寓表现出的行为(其中包括劳动行为)要比在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地方随便得多,说直接一点,那就是学生在公寓里面表现出的劳动观可能更为真实。公寓的管理员可以从学生寝室的卫生状况、学生对待管理员(可以称作劳动人民)的态度、对管理员的劳动成果的态度(是否乱扔乱放)等方面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劳动观,并及时予以纠正教育。为此,有研究者指出,“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做得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到位、引导及时,就能及时化解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5]。然而,对于很多高校而言,学生公寓隶属于后勤集团,与学院、班级的管理分属于不同部门,因此,相互之间存在着各自为政、沟通困难等现象,公寓管理员所了解的情况难以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也只能在偶尔的查寝过程中去学生寝室了解情况(而这时候看到的可能是学生为迎接检查而做出的表面行为)。因此,为保证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加强辅导员与公寓管理员的协同配合。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方面,辅导员与公寓管理员的协同配合也是可行的。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理念的提出,公寓的功能越来越突出,一些院校开始在学生公寓设立党支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学生吸引到党组织周围,并通过学生党员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增强其对党的感情,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6];一些院校开始选派辅导员入住公寓,通过了解学生在公寓的表现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新的尝试为辅导员与公寓管理员协同配合进行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作者:郑银凤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第四篇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认识
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标准的教育,就能够使高校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在思想认识上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活动,而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促进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知识技能以及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教育的基础教育,与心理教育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高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实施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前面已经提到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之间虽然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有效的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稳步实施,从而使高校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得到发展。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一致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保证高校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高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教育出发,通过心理和生理知识的学习,心理问题的咨询辅导和良好的行为训练等等,最终达到高校学生身心健康,能够有着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人,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社会意识形态,信仰以及政治立场等方面的教育来使高校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始终保持积极的正确的政治路线,不断对高校学生得主观世界进行改造,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高校学生能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因此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一致性,虽然采用的教育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服务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个高校学生如果心理不健康那势必影响到其思想和行为的正确性,高校学生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生理作为学习的条件,才能够保证思想政治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不然就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高校学生增强自身适应能力,而且能够面对困难和挫折激发内在潜力,能够始终做到自尊、自爱、自强,从而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能够事半功倍,对高校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在大学生中有效开展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
高校教育就是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为目的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要放在首位,只有保证高校学生思想的先进性和政治立场的纯洁性才能保证教育方针和路线的贯彻执行,在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带动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就业方面,能够从思想认识上给予高校学生心理帮助,提升高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反之,如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的,那么高校学生即便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其思想政治落后,也不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教育更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相关的,高校学生有着科学的信仰,不迷信才能保证心理健康。同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学生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能够帮助克服心理因素所带来的各种困难,抵御住心理压力等。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服务。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教育整体,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保障,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所在,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保证的,高校教师要有机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好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作者:郝利娜 单位:西京学院
第五篇
一、思政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与此同时,清华刘海洋硫酸泼熊案、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也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具体来说,这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一)学生不重视相对于专业课和外语,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态度有待端正,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有待加强甚至明确。例如,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看杂书等现象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依然存在。(二)教师方法单一、思维僵化这一问题主要反映在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获取资讯的能力相对有限,不能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与方法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就现状而言,不论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到了改革的关口。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则是实现不同体系的转换即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再到信仰体系的转换。
二、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
所谓的教材体系指的是以教科书为载体的知识体系,其教学以理解、记忆、掌握、应用教材知识为核心,而教学体系指的是包括新闻报纸、社会舆论、科学知识、个体经验等多种载体为依托的知识体系。两种体系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的角色不同。在教学体系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其建构者、创造者:教师不能再把教材作为知识的惟一来源,而应该努力扩大其来源,甚至通过不同知识的组合与创造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应该说,这一体系赋予了教师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要求教师主动地扩大知识面,增加与社会的接触,创造性地理解当下的自我与生活,增强理论的解释力。
三、从教学体系到信仰体系
作为一门实践指向明显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接受和应用。基于这一学科特点,思政教育便要求实现教学体系到信仰体系的转换。所谓信仰体系指的是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知识和思想体系。如果说教学体系反映的是知识来源、方法手段的多样性,而信仰体系则指向了教学本身的实践性。相比较而言,后者显然更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得失。在不同体系转换的过程中,以下三点是比较重要的: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课程本身的魅力。不少经验都说明,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就很容易喜欢一门课,相反的道理也是存在。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增强课堂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不仅如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更能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示范、警戒和督促作用。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地理解了,真正地信仰了,才能帮助、带动学生去理解,去信仰。
(二)注重实践
思想政治课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强烈的实践性,在于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实实在在地受到感染,真真切切地获得收获。要实现这点,最重要的就是注重实践,构建以校内外实践为内容的第二课堂。校内实践,其形式多样,有问卷调查、有访谈,其目的是发现校园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初步的改进方案。它是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机补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对于公共生活的参与精神,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大学生活中来。就本校实际来看,校内实践涵盖了婚恋、环保、法律、新生适应等多个学生平时关心的问题,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较之于校内,校外实践的形式更为多样,关注的问题也更为广泛。它把思政教学的舞台,把同学们的视野,从象牙塔扩大到了复杂的社会生活,从抽象的理论扩大到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实践,学生增强了对于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从而在今后对于公共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更趋理性与客观。丰富多样的校内外实践为信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更好地发现真实的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如果说校内外实践为信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的是平台,那么多元的评价体系则是其最大的推手。多元的评价体系意味着打破以平时分 期末考试为核心的传统评价模式,更加关注思想道德法律素养与马克思主义路线、方针、政策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情况,更加注意发挥评价对于学生的促进作用。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有赖于教师与学生良好的互动。通过课堂内外的接触,教师应当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特点和优点,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不失时机予以恰当的引导。评价体系多元化的背后,实际上蕴含着一种更为深刻的教育哲学: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充分地发现与挖掘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潜质、有点,为其进一步的实现创造条件,使其更为自信地面对生活,避免对他人的依赖。在这种教育哲学中,人的自我认同根植于真实自我的发现与实现,而非人与人之间盲目的比较。于是,合作,较之于竞争,更有可能成为常态。如果说教学体系围绕的是怎么“教”,也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这里面,既包括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还包括根据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方法甚至技术。信仰体系的核心则是怎么“行”,也就是怎么样更好地让学生把学习到的东西落实到行动,内化于心,成为一种信仰。不管是哪一种体系,实际上都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选择素材、手段、方法、技术去筛选、构建甚至某些情景下创造知识。教师的以身作则,要求其充当好的示范者,主动发挥带头模范作用。评价体系的多元则要求教师能成为好的观察者,能够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而后积极地予以肯定。
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再到信仰体系,也是逻辑上的层层递进。就广度而言,它不再拘泥于教材,而是试图超越教材:网络视频、图片、著作,身边发生的事情、实际面临的问题,都成为教学资源的构成部分。在体系的演替中,一种更为宏阔的教育视阈得以凸显。就深度而言,它不仅仅要求“知”,更要求“行”,要求把所知道的原理、价值观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内化于心,成为信仰的一部分。在此意义上,教育不再成为一种单纯的表演,而是一项与每个人切身相关的事业。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完成了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进而到教学体系的转换,才能切实提高课堂魅力,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才能真正地让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传播正能量、高扬主旋律,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肖毅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第六篇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平台,在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具备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把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才能够实现学生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协调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对人内在素养的一种培养,可以为人未来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其次,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状,迫使高校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全面的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储备更多有利的筹码。再次,我国经济产业的现代化转型,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经济社会目标也迫切需要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支撑。最后,高校要想在未来发展中占据更多优势地位,也必须要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调查显示,凡是具备更高就业率的高校更容易吸引青年人报考,其发展也相对更加快速。综上所述,不管是从在校大学生自身职业发展,还是从未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渴求,抑或高校自身发展看,建立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重视学生专业素养教育,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很多高校已经深刻认识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部分高校把提升学生未来就业能力仅理解为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认为只要专业素质提高,必然会获得相应的人才市场竞争优势。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只是重视学生专业素养教育,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今天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会碰到更多的困难。因为,当代社会用人单位招聘时更加重视德才“兼备人才”,把应聘者是否具备优秀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思想品质等当作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如果只是开展学生专业素养教育,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已经滞后于当代人才市场的需要。部分高校把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割裂开来,各行其是,认为只要做好各自的工作,就能够实现二者有机的融合。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因为二者之间如果没有建立有效的融合平台,不能够真正发挥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2.职业生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冲突。很多高校已经开始职业生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方面的教育实践的探索。但是,在具体的探索工作中,很多一线教师反映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最典型的冲突就是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当今社会发展、学生成长的实际相互脱节,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强调理论的传输,而忽视学生认知的实际,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教育厌倦感。同样,某些企事业单位的工作需要更高专业素养人才的参与,这也造成部分学生片面追求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而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以山东省某师范院校为例,2013年该校就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专门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69.61%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对自己教育意义不大,更有45.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选择没有什么积极作用。3.缺乏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专门机构和指导人员。有些高校也想积极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但是由于缺乏专门机构和人才负责,导致相关融合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不少高校把这一任务交给辅导员老师和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但是这些人员本身并不能完全胜任这一工作的需要。从高校辅导员角度看,他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开展一定的教学工作,这导致他们自身缺乏足够的精力和专业知识开展扎实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工作。而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信息,做出基本的就业指导,他们自身缺乏开展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因此,从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平台的构建看,缺乏专业机构和指导人员已经成为制约二者融合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建议
1.树立职业生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的教育理念。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才能够发挥出更加切合学生发展实际的教育作用。简而言之,只有把二者有机融合,才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要反对把二者相互割裂对待的做法,要充分认识到二者之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两个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作用。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中应当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始终。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也要包含一定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这样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水平。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解决二者融合中的冲突。面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的各种冲突问题,应当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而创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解决二者冲突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当结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添加全新的时代元素,对待一些已经落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进行大胆的摒弃。同时,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创新,可以结合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更加积极的网路化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让学生能够获得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提高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自己职业生涯选择中也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3.成立专业教育结构,安排专业人员负责这一工作。高校在学生就业指导中,应当改变以往仅是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指导,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更要改变以往片面依靠辅导员等非专业教师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常规做法。高校应当建立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辅导员群体与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协同合作的教育机构。这样可以把职业生涯教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更加有机的整合。同时,高校还要在这些人员中精心选择一些专业素养高、责任能力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高的教学人员负责协调合作教育机构的工作。
总之,建立专业教育机构,安排专业人员负责两个教育的融合工作,这样才能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搭建一条有效沟通的桥梁,进而实现二者之间融合发展。综上所述,高校必须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工作。这样才能够促进在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自己未来职业选择提供更多优势条件,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优秀人才。
作者:曾琴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第七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原则
根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我们的思想教育在其发展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思想政治学习者,他们作为学习的个体,是需要备受关注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了思想政治学习者的想法和观点,这样他们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就多了一份动力。其次要遵循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为了学生学到一些理论知识,更需要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所学过的知识不仅得到巩固和加强,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让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然后要遵循尽心尽职的原则,既然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对自己的学生尽职尽责,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我们的教育方式关着学生们未来的发展,好好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思想道路发展,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务无比的欢乐。最后要遵循顺应时展的潮流,现代学习信息更新快,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理念也在不断发展,我们就要随时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跟上它的趋势,把最新的思想政治理念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收获更多有效的知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在我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我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的特点,不同的教材版本,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总结,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固守原有的模式,它应该突破原有的方面,有自己的创新。在我的总结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
我们的思想教育观念不能在一个套子里转不出去,这样很容易被束缚。教育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我们可以和其他学校,其他地区甚至是其他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学校别人优秀的教育观念,这样就增强了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性和主动性。我们还可以通过举行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辩论赛,在讨论和辩论中摩擦出新的观念火花,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是可以使学生乃至老师奋发向上的。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核心,如果它的内容是空洞无味而又缺乏内涵的,那么就很难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而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上,教育内容符合当代的发展,符合学生的要求,响应社会主义的号召,才会是内涵深厚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由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组成,我们就要从创新这5个方面的内容入手,哪方面的内容有所缺失,我们就要进行补充,并且我们要根据当代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而对内容进行扩展。内容符合我们的教学目的了,我们的教育才会更成功。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让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在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的过程,我们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号入座,如果说一个班级的同学对思想政治课程不感兴趣,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就要想办法去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加强和学生的思想政治交流,带他们去参观我们伟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家的作品,进行思想教育活动等等,这种教育方法就不是那么死板无味。教育方法也不只是针对学生提出来的,它和老师的教育研究方法也相关,老师要研究和创新出多种教育方法,来适应自己工作的需要,要真正做到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让老师觉得教育是一件欣慰的事。
三、结语
在当今的文明社会,很多人的思想道德已经扭曲,比如说复旦投毒事件,火车站持刀砍人事件,这一系列鲜活的例子就在我们身边发生了,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我深感悲痛。我希望大家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之路,多多指正批评。毕竟它的创新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就让我们一起加油,建设更美好的文明之国。
作者:赵冉 单位:河北衡水市体育学校
第八篇
一、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要了解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可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为例,借此达到管中窥豹之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自创建以来就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有专职的政治辅导员队伍,而且为适应学院发展于2010年成立独立的教学机构思政教研部,改部担负全院学生思想政治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学院现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兼职教师整支队伍的优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充满朝气与活力,肯脚踏实地的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与学生年龄差距较小且单身较多,可以有较为充裕的时间从事教育与管理工作;最后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相对而言,劣势也是明显的:(1)学历偏低,大部分为本科学历,因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高屋建瓴的统筹规划与指导;(2)工资收入偏低且流动性较大,整个思政工作人员的收入处于中下水平,导致这支队伍流动性大稳定性差,连续5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凤毛麟角;(3)由于学院的办学经费限制,外出交流与学习机会很少。
二、创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
创新是人的社会实践行为,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创新不仅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而且改变人的创造方式与思维方式。创新最终要有人去实践,那么怎么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是关键。独立学院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如何培养,怎样培养,"培养理念很重要,是方向、是导航。当前国际政治趋势一超多强,虽然中国综合国力稳步前进,但周边局势并不稳,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且政治改革处于深水区,攻坚期。面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保证培养出的人才立场坚定,信念牢固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得不解决的一道难题。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大力引入创新,不但可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可以增强中国突破目前困局的砝码。
三、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富有爱心与责任感的教育理念将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态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其它要素起制约和引导作用。这里主要探讨创新服务理念和全面发展理念。(一)创新服务学生理念。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凸显服务理念、强化服务功能,实现从教育与管理为主逐渐转变为服务与教育为主,把服务融入管理之中。二是大学培养的首要目标是好公民,其次才是人才的理念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始终,要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形成广泛共识,要大家形成合力,树立人人都是服务之人,处处都是服务之地,事事都是服务之事的理念。三要真心实意帮助学生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二)创新学生全面发展理念。一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帮助学生认清世情、读懂国情、了解校情,确立投身报国的正确实现路径;二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和依托,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寻求二者的共同提高点,实现创造性的有机统一;三是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去思考,大学生不再简简单单的学好专业知识即可,还要加强自身的社会实践锻炼,加强人际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加强自学能力的提高等。
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在理论课教学方面,有三个方面可以创新:一,改变以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增加讨论课分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主要内容设计成一系列专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分组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对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让学生在理论的交锋与碰撞中接受正确的理论。二,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范式,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教学。三,延伸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课堂和实践教学等形式,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二)创新信息传递方法。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信息社会时代,学校相关信息的传递也要从单向度向双向度转变,要适应这种互动的传递方式。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创新性运用新技术,新媒介开展工作的思路与方法,是实现线上互动,线下行动;线上收集问题,线下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简化学生办事手续和程序,积极开通各类服务微信公众号,及时传达学校精神,传递学生心声,理工学院微校园微信公众号,理工学院就业服务微信公众号,理工学院大学生资助管理微信公众号的相继开通运行就取得良好效果,即节约了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又提高了办事效率与服务质量。(三)创新学生干部培养方法。首先,营造谋事业、干事业的良好氛围。要营造谋事业,干事业的良好氛围。其次,要营造一种彼此尊重和关爱,相互包容,人人热情而坦诚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这样不仅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更提升了团队的战斗力。在学生干部培养问题上,我们要全局统筹,长远规划,既要传承一种精神,又要实践一种信念。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干部,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对待学生干部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及时鼓励,人才是夸出来,严格要求他们提升自身修养,模范遵守校纪校规,带头学习、带头奉献;鼓励他们有创新,敢创新,敢担责的精神。对待学生干部,我们还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他们只要不是犯原则性的错误,就能重用他们,信任他们,放开手让他们去做,不过多干预,但是他们一旦违反原则,做出一些没有底线的事情时就要当机立断做决定,绝不姑息纵容。这是在信任学生干部,也是在保护学生干部。最后,积极选拔和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一则要加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学习,使他们学到更多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以便将来回报家乡;再则要充分发挥他们能歌善舞的特长,为他们提供舞台。结语:综上所述,做好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道远,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更不能思维僵化,畏葸不前,要全面统筹规划,中央主管部门有文件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有配套落实办法,独立学院有具体实施方案,还要形成国家、社会、高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才能使中国在国际国内发展困局中找到方向,找到出路,进而突出重围,实现转变。
作者:周林旺 王晓俊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
第九篇
一、慕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的影响
慕课,全称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育服务,为教学和学习两方面都提供了方便,而且其是一种较为公平的教学资源,可以让每个人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学习中。高效课程实施慕课是一种教学尝试,其旨在打破人们对教与学的传统认识,改进课堂教学生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生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从宏观角度分析,教学生态包括了社会环境、教育教学制度、校园环境、学习状态等等;其二,从微观角度分析,教学生态主要是指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各类元素,其包含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考核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所改变的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各个元素,是对教学关系的改变。首先,从教师教的角度分析,慕课极大的改变了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教与学样式的认识,改变了课程教学的生态,教学内容的整合性和片段化共同存在,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讲解教学,并融合现实问题进行思考,除此之外,教师的多元风格和一致性共存,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的跳跃性共存。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慕课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方式,除了在线课堂学习之外,还可以根据空闲时间选择见面课程,线上学习课程教中,教师可以将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基本内容教授给学生,而线下课程教学则主要是针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开展更深层次的讨论,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慕课集中实现了教学互动,对提高思政教学实效具有重要影响。除此之外,师生可以通过在线社区留言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我们还应该重视在教学中出现的诸多新的问题,比如,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会适应线上学习环境,但是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师生、生生之间的即时互动过会难以实现,而且受网络运行的影响,如果网络技术维护不到位,就会出现讲课时常中断的情况,而课堂中断则会引起学生的不耐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慕课的教学特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线自主学习、在线社区互动等教学方式的采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学习课程,而教师也不用再重复讲课;通过线下的问题集中研讨则可以让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另一方面,慕课教学存在一些消极影响。首先,就思政教师的参与规模而言,虽然很多高等院校的教师都有参与,但是和现存的高校教师规模相比数量仍显不足,甚至也可以说数量很少,这种问题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提升未参与教师的授课技艺,有损于这些思政教师的后续发展,与培育优质高校教师的原则不相符。其次,线上学习的自由性可能会影响学习的循序渐进规律,非客观的学习很容易阻碍学生信仰的形成和认知的获取。再次,设立的会面讨论尽管能使师生充分的进行沟通交流,但对参与教师在探析环节的控制力和引导力具有很高的要求,需要他们不但要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把握能力,还要基于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学生实施答疑解惑,把握好政治性和学术性间的和谐关系也是他们必须具备的能力,假如这一环节一旦失度把控,很容易让学生对课程产生不认同,甚至是产生新的质疑。此外,如何让学生在课后练习、课上学习、课下探讨等环节适度的进行时间调配,保持对新学习方式持续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些消极的和积极的影响通常会引发系统性的问题,这也推动着我们不断思考如何优化教学结构、怎样合理进行教学资源配置和如何达成教学系统的整体动态平衡等问题。
二、慕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的优化
对“基础”课慕课的探索和开发仍处于基础阶段,这一全新的思政理论教学方式,无论是自主性的线上学习要求,还是线下研讨对学生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的激发和组合型的教学内容,都给思政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其所获得的关注度和所呈现的深度改革足以引发其他课程的模仿,尽管人们也会纠结于这一教学究竟应该定位于试错还是创新的问题。但是本文认为,这一变革更应引发我们探索思政教学生态优化的问题。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是包含教学方式、教学途径、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诸多环节和要素并互相作用的,这些环节和因素间互相影响构成了特定的一个生态教学体系。当教育管理人员对这些环节和因素进行各种方式的排列组合时,这些因素的互相关联会展现出动态的平衡和失衡、矛盾与统一的状态,而教学成效的获取只有在生态教学系统保持稳定和平衡时才能具有可靠的依托。慕课对教学的变革首先改变的是生态教学体系中特定环节的能量输出和输入,进而影响生态教学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互动、功能和结构。就生态教学平衡来讲,继续改革的前提是体系能在动态中保持稳定,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改革的目标和理由必须是基于改革寻求发展和进化,思政教学改革同样也必须遵守这一原则。长期以来,包含“基础”课的思政理论一直肩负着通过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获得教学效果提升的使命,其核心任务在于学生对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认同和维护,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观念,但社会环境、世界形势、自身心理等诸多因素对这一使命的完成具有很大的影响。而慕课的根本任务也就是以全新的方式直面挑战,推动广大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信仰、价值和理想观念,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当前教学革新的主要资源依托。当我们在特定时期能够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系统的把握并使其符合思政理论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时,就能获取较好的教学改革效果,反之,一旦新的输入能量在打破体系原平衡时又无法构建新的平衡体系,改革必定会遇到阻碍而无法进行下去。同时必须要注意的是,当前预期的基础课程改革是以教学运行保持预定轨迹为基础的,任何借改革之名而进行课时缩减和程序简化的行为都有悖于推行慕课的原有初衷。所以,就思政理论教学改革立场而言,以上资源的每种资源都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教学质量、技术革新、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等会随时变化,当前掌控的技术或许很难符合事物未来的发展要求,今天拥有的师资质量未必能满足学生明天的求知欲望。就思政教学活动来看,如何能使理论具有感化和感召学生的魅力和说服力,并具有可靠的行动转化力量是其核心问题,思政理论教学改革只有抓住核心问题并有所突破才能站稳脚跟寻求进化发展。
三、结语
慕课所引发的思政理论教学改革是在新形势下的一次主动出击,必将会引起人们对技术资源配置、教学课程协调与学习的管理、和保持二者间的动态稳定等生态教学问题的深思。
作者:杨柳 齐景开 单位: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第十篇
一、“微博”在年轻人中得到广泛追捧的原因
“微博”能够方便用户在网络浏览各种信息,让更多人参与到网络社交活动中来,“微博”的出现标志着个人网络时代的到来。“微博”简单易用,快捷方便,技术门槛非常低。用户只要点击“跟随”按钮,就会迅速地接收到跟随者的信息。“微博”还有强大的原创功能,用户随时都可以在“微博”上信息。年轻人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独立意识,他们需要与朋友进行思想交流。年轻人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为了让其他人认同自己的意见,就需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年轻人很难及时地和别人进行交流。而“微博”则能为年轻人提供交流思想和意见的平台,所以被年轻人广泛追捧。青年人往往情感丰富,他们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会往往很难发泄,而“微博”却能够让年轻更好地释放他们的情感。年轻人的生活节奏非常快,他们在工作中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年轻人的压力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排解,为了很好地放松自己,年轻人就要利用“微博”来释放压力。
二、“微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
1.“微博”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具有预见性,要有明确的教学对象和内容,要以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微博”中含有非常丰富的信息,如果学生浏览和思想政治有关的健康信息,那么“微博”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思想政治课程。而“微博”上还有着很多不健康的有害信息,学生在浏览这些信息的时候,就会接受错误的思想,最终误入歧途。2.“微博”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挑战。“微博”在促进年轻人交流的同时,也在逐渐融入年轻人的生活。很多学生对“微博”社交非常热衷,而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时候,态度则比较冷淡。学生的学习生活已经离不开“微博”,“微博”社交已经占据了年轻人大量的时间,使年轻人很难主动地去学习思想政治课程。“微博”的出现已经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严峻挑战,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要对这个问题充分重视起来。3.“微博”将会影响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为学生树立各种典型事迹,以先进人物的道德素养来感染学生。学生往往会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学习到很多知识,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形成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然而学生在使用了“微博”之后,他们就会毫无选择地吸收网上的各种信息。“微博”上的有害信息会影响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疑惑、混乱、错误的思想。
三、利用“微博”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1.利用“微博”的即时性来提高教学效率。“微博”能够为学生提供即时便利的信息交流渠道,“微博”将改变教学信息单向流动的特点,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微博”社交中,学生可以自由表露自己的想法,每个年轻人都会主动地和其他人交往。教师要利用“微博”即时交流的优势来各种教学信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微博”社交功能的帮助下,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需求,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2.利用“微博”来丰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教学的形式往往比较单一,这将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多政治思想课堂的教学内容非常枯燥,往往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对这些课堂知识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更不会主动进行学习。而教师如果能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引入“微博”教学,就会大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堂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3.利用“微博”让学生更充分地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堂知识。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应该与“微博”社交多结合起来,要让学生多以“微博”的形式来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利用“微博”的跟随功能,来及时地接收教师的教学信息。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微博”来为学生传递声音、图像、文字等形式的内容,让学生在“微博”上能够学习到各种政治理论。
四、结束语
当代学生论文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应用;网络成瘾
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高期望值的群体,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在互联网的星空下容易迷失自我。在竞争激烈的当代,大学生由于过度迷恋和使用网络而导致社会、心理和生理功能的损害的事例屡见不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瘾人数急剧攀升。美国心理学者kimbly,s,young将这种新的心理疾病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即网络成瘾综合征(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简称iad)。为了更好地反映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应用情况,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供理论参考,笔者对州某医药学院的387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该学院2个校区5个年级的38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每个年级抽取不同院系的2个班级。
1.2研究方法
1.2.1抽样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首先随机抽取两个院系,然后每个院系按年级分层,每个年级以班为单位随机抽取1个班,共抽取8个班级作为整体调查对象。1.2.2调查方法统一培训调查员,在任课老师和学生干部的密切配合下对学生进行现场调查,学生自愿填写,匿名、独立答题,答题完毕当场回收有效问卷。
1.3研究内容调查问卷包括四个部分:①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生源、父母亲的文化程度等;②上网的基本情况,包括网龄、平均每周上网频率、平均每周上网次数、上网内容、上网费用、是否有经常通宵上网等;③对上网的认知情况,包括是否觉得网络信息很重要、是否因上网而影响成绩、对上网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的态度、网络成瘾情况等;④社会支持情况,包括与同学的关系、与邻居的关系、遇到困难时得到支持和安慰的来源、参加活动情况等。
1.4测量工具
1.4.1网络成瘾量表该量表是由美国彼兹堡大学young博士编制,参照(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dsm-iv)成瘾的鉴别标准修订而成。量表包括10个条目,分别为:①想不上网但无法控制自己;②因不能上网而感到无聊、焦虑;③期望上网时间长于目前;④上网的时间经常超出预期;⑤上网的花费不断增加;⑥过去1周内每天上网≥4h;⑦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⑧向家长,教师及同学隐瞒上网事实;⑨因上网与家长、老师发生冲突;⑩为了摆脱困境、抑郁、无助和焦虑而上网。量表采用“是否”评分制(0=否,1=是)。计算总分,最后得分在5分以上(包括5分)为网络成瘾。分数越高,说明成瘾程度越严重。林绚晖等在应用此量表时分析了其信度(系数为0.736),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
1.4.2测谎量表测谎量表又称l量表。该量表是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一部分,由英国伦敦大学艾森克夫妇共同编制,由北京大学的陈仲庚修订而成。l量表是用于测定被试者的掩饰、假托和自身隐蔽情况,或者测定其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它本身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目前,此量表已在许多国家被广泛应用,获得了较确定的信度和效度。采用是否评分制,得分如高于18分,显示被试有掩饰倾向,测验结果可能失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l量表≥18分者2名,表明此次调查结果可信度高。
1.5统计方法采用spssl1.5建立数据库,并采用描述性分析矿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将分析变量赋值见表1。
2结果
2.1一般情况共发放问卷400份,有效回收问卷387份,回收率为%.75%。上网者387名,占100%,其中,男168名,占43.41%,女219名,占56.58%。上网者的平均网龄为1年以内38名,占9.8%,1—3年110名,占28.4%,3—5年119名,占31.0%,5年以上119名,占30.7%。平均每次上网时间(3.0212.195)h,每次上网最长达24h。平均每周上网频率:每天都上网191名,占49.4%,每周4—6次78名,占20.2%,每周1—3次82名,占21.2%,几乎不上网36名,占9.3%。
2.2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387名上网者中网络成瘾者32名,占8.27%,其中,男生15名,占46.87%,女生17名,占53.1%,男、女生网络成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70,p=0.680)。
成瘾者中大一学生2名,占6.3%,大二学生9名,占28.1%,大三学生14名,占43.8%,大四学生3名,占9.4%,大五学生4名,占12.5%,大三年级网络成瘾率高于其他年级,不同年级网络成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31,p=0.005)。成瘾组每次上网时间平均(4.5914.209)h,最长者达24h,非成瘾组每次上网时间平均为(2.88士1.856)h,成瘾组高于非成瘾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3,p=0.029)。
2.3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分析
2.3.1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大学生的一般情况比较网络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大学生在专业、生源地、性格、是否拥有电脑、每周上网频率、每月上网费用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年级、学习成绩、上网地点、每次上网期间中途是否休息、有否通宵上网和父母亲对子女上网的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2网络成瘾组与非成瘾组的上网目的、上网内容比较在上网目的方面,网络成瘾组中因无聊而上网的占75%,非成瘾组中因无聊而上网的占44.5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上网内容方面,成瘾组中有28:13%浏览色情网站,非成瘾组中只有6.7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4网络成瘾与非成瘾大学生上网的相关因素比较以网络成瘾情况(0=未成瘾,1=成瘾)为应变量,以学习成绩、在网络中交往更安全、平等和被理解、无聊、上色情网站、关系密切的朋友个数、近一年来与谁同住、遇到急难情况时得到朋友的经济支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其他人提供的安慰和关心等为自变量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3讨论
3.1大学生上网情况国外的研究通常采用在线调查的方式,参加间卷调查的大多是自认为有成瘾倾向的自愿者,故成瘾率较高。为减少偏倚,本次研究和国内的大多数研究一样呻〕,采用非在线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本次调查网络使用者比例为100%,网络成瘾者32名,占总上网人数的8.27%,其中女17名,男15名,成瘾无性别差异,提示网络使用在大学生中得到普及,网络成瘾人群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来自农村的学生与来自城镇的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这与国内的许多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原因可能为本次调查选取的是广东省高校的学生,他们普遍多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或者珠江三角洲附近,生活水平不算太低,加上学校的数字教育,使他们接触网络的机会也不断增多。
成瘾者与非成瘾者相比,上网频率高,时间长,且一次上网期间中途不休息,也不分昼夜,虽然目前尚无法辩清“上网时间长”与“网络成瘾”谁因谁果,但上网时间延长已成为判断成瘾与否的标准之一。因上网而出现逃课或上课打磕睡的现象较明显,原因为长时间上网后的兴奋状态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学生生物钟紊乱,精力不足,最后影响学习成绩。陈新等在对某医科类大学调查后发现,网络成瘾组学生的学习成绩低于非网络成瘾组的学生,这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3.2大学生网络成瘾受到多因素的影响本次调查发现,成瘾者上网的目的更多是因为无聊和觉得在网络中交往更安全、平等和被理解,由于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会受到什么批评或带来什么惩罚,网上交友减少了陌生和焦虑,亦无须直接面对他人,可以逃避身体外观、肢体语言、声音等实体条件,这使得他们更热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在对待自己花费于网络上的时间和精力,成瘾者与非成瘾者相比表现出更多的懊悔,但却还沉溺于其中,由此表明了网络成瘾者较之非成瘾者自制力较欠缺,这正是成瘾的典型表现。成瘾者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浏览色情网站上,而young的研究发现,成瘾者最常用的网络服务是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可能是由于各国之间在文化背景和传统观念上的差异,美国人在“性”方面一直较开放,对“性”的好奇程度不如中国人强烈,提示在研究网络成瘾问题时可能存在国与国之间的差异。
网络影响的多因素研究表明,在亲密朋友个数多寡方面,上网者的成瘾机会随着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个数的增多而下降,表明网络在这一方面可以弥补现实生活的空缺,上网者可以在网上自由交友,倾诉自如。
3.3采取积极措施,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大学校园是个相对自由的生活环境,大学生特有的学习机制使他们脱离了中学时的那种严格的管教环境,进人一个相对自主的广阔空间,由于受师长导向较少,加之课堂学习时间的减少,使得大学生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这为他们上网提供了自主的机会和时间上的便利。大学生如果没有把握好自己的方向盘,由于分不清网络世界的好坏而极易沉酒于这一虚幻现实中。因此,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并提高辨别能力。另外,学校亦应该多开展学术活动和更多课余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教育。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孝慈文化与当代青年孝慈观探讨 2023-05-12 09:01:57
当代教育管理现代化分析 2023-04-28 15:37:03
戏曲音乐元素在当代音乐创作的应用 2022-10-17 08:43:31
当代手工艺术创作与批评探讨 2022-10-08 08:33:56
元好问题画诗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启示 2022-09-20 09:22:32
当代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引导路径 2022-08-22 16: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