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养成教育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8-01 18:15:33

德育养成教育

德育养成教育范文篇1

一、养成教育是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羊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孔子提出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述,对后代儿童教育发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朱熹的“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小学是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的著名论断,一语道破了小学道德教育主要应培养具体的道德行为,大学的道德教育才揭示其道理。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本世纪70~8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们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系统地研究了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特征,认为小学儿童的完整品德是在学校中遵守明确的道德要求、准则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他们强调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在儿童个性形成与品德发展中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发展心理学》中指出,由于年龄所致,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只知道“应该去做”,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要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质时,我们认为思品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一门有别于小学其它学科,具有“教养课”的性质,它既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具有明显的“知识”性,也不具有音体美劳那样的“技能”性,而是具有养成教育的引“行”性,或是道德认识的启蒙教材。我们的这一观点与有的论者近年提出的“思想品德课程是‘修养课’”的论点不谋而合。

二、养成教育应确立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养成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

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涉及到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首先是确立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文献资料,目前我国对养成教育的内容以及分类还没有成功的经验。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作为确立养成教育内容的主要依据。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初步归纳出了适合儿童特点需要的10种道德行为习惯,像爱国、守纪、待人、劳动、爱护公物、关心集体、助人、勤俭、刻苦奋发、团结友爱等,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诚实、虚心、正直、宽容、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这些都是道德教育范围以内的,也是小学生力所能及的。为了使这些行为能有的放矢地得到落实,我们又根据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有关的理论,探究寻找儿童行为习惯的最佳发展期,然后把上述行为习惯有效地匹配到不同学段中去。例如,品德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不同范畴的道德行为发展是有别的,在“对人”、“对己”、“对社会”三个方面,对己方面的道德发展较高,对社会方面的道德发展次之,最低的是对人方面的道德行为的发展。对此,我们在匹配过程中,低年级注重对己方面的行为习惯训练,中、高年级依次配加对社会、对他人的行为习惯内容。像助人、待人、团结友爱等习惯都具有一定的“对他人”的特点,故而匹配时应注重把行为形成的最佳养成期放在高年级。其次是确立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标准,由于人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先天的,而是习得而来的,故此在行为的养成过程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标准或行为深度。

对此,我们曾进行设问:一种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到何种程度才算达标?行为标准分哪几级水平?转绕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多次博览群书,深入到实践中观察,经过反复地论证分析,最后将每一行为习惯从程度上分成三级水平:自发、自觉、自动化。自发是出自于个体的本能需要而产生的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是不稳定的。自觉是一种没有外在力量催促的中性行动,但它带有主观情感的色彩。自动化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行为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行为定势,达到了孔子所谓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确立了行为习惯的三个层次之后,我们又尽力做到对同一行为根据学段不同和强化次数的不同分度要求。比如对在车上见到老人后让座这一礼貌行为,低年极可以达到自发或自觉的程度,中高年级就应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老人上车后,用不着多想就会主动地给老人让座。

三、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略

1.构建全方位结构体系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

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建立起宏观结果框架的同时,我们又从微观上想问题,尤其是对学校教育,我们也找到了三结合的教育关系,那就是在校长统一领导下的政教处、教导处、少先队。这三者之间除具有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关系之外,各自还都有独立联系的线索。政教处对内可直接管理班主任,对外我们规定与家庭教育接轨;少先队对内有各中队辅导员属于直辖的对象,对外让它与社会教育直接挂钩;教导处的主要管理对象为各任科教师。宏观与微观结合,自然形成了一个双重正三角形关系的养成教育结构体系。

2.制定双元制实施制度所谓双元制制度,即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给实施单位或教师制定出落实养成计划的管理职责、制度等。我们在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制度的落实是养成计划具体付诸于实践的有效措施,或者说,制度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这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矗”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曾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性内容先后制定了《莱州镇中心小学小学生一日常规》、《莱州镇中心小学文明学生标准》、《莱州镇中心小学文明班极标准》等,学校制定了《莱州镇中心小学德育工作纲要》、《养成教育实施条例》、《德育工作管理制度》等。双元制如同两条轨,并行不悖,学生教育有方向,教师执行有动力。与此同时,双元制还能起到禁于未发的作用,具体明确的各种规范、守则、制度,还可收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的效果。

3.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因为道德行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也因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德育生活充满七彩阳光。实施过程中,我们既注意从不同的渠道设计活动,又重视从不同性质的养成内容方面设计活动。比如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成立了“雕塑公园护园小组”、“军休所红领巾大院”、“争磊集团实践基地”、“南关市场讲文明讲卫生宣传小组”等等,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开展的升旗仪式、我最敬仰的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红领巾广播站、重大节日颂祖国、春游等,都为学生开辟了实践的天地,创造了熏陶的氛围,提供了教养机会,锤炼了道德行为。

4.注重多角度因村施教人们一直把因村施教作为智育中的原则和方法,其实它同样适用于德育工作。我国古代荀况在他的沉气、养心艺术中,就非常主张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实施德育,且对后代的影响极大。我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个性方面的因村施教。我们责成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类型,加强扬其长补其短的训练。比如,对于倔强刚强的,要注意养成柔顺调和的品质;对于个性内向的人,注意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对于气量狭小的,遇事就烦悉的,要注意开阔其胸怀;对于没有学习志向,把学习看成是给老师和家长学的,要注意树六其远大理想……。除注意性格方面的因村施教外,我们还注意特殊家庭学生行为习惯的因材施教。例如,对于近几年来,社会上一些“大款”的孩子,家庭往往给予孩子过多的溺爱,学生花起钱来如流水,勤俭节约习惯极差;再如,受不良思潮的侵袭,目前社会上的离婚率越来越高,生长在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家境是极其不理想的,他们不仅失去了父母的严教,而且整天遇到的不是父母的痛哭流涕,就是痛骂,更或许是皮肉难以忍受的痛打,长此以往,学生很可能染上恶习……。对于上述种种类型,学校都非常重视,分别建立了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并采取一些特殊补救的措施,进行因材施教。

5.建立立体式评价模式加强养成教育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不仅可以优化养成教育的方法体系,更能促进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从评价的内容上,我们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编制了《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评价细则》,对常见的道德行为习惯分类别编制了指标体系;从评价的时间上,我们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日一对照,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表彰的作法;从评价的方式上则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比如,我们设立的“日常行为监督岗”旨在强调他评,红领巾广播站设立的“自律信箱”目的又在于自评。这样,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方式相结合,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立体式评价模式。

四、开展养成教育取得的初步成果及体会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果实。

德育养成教育范文篇2

一、学生在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学校教育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日益强化的物质利益观念使学生行为越来越受到物质利益的驱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出现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较为薄弱;学校重规范的知识传递,忽视习惯实践和培养,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脱离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已成为当前和今后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克服种种阻碍,从小学生做起,从小事着手,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观念,为培育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基。

二、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意义

养成教育对于儿童自身提高和未来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不可忽视的奠基意义。中共中央《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还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小学阶段正是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形成良好的习惯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在一天一天的训练和培养中积淀下来,才能成为学生自觉的一种习惯,成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儿童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品德和习惯,就为他们今后的人格和道德素养进一步健康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三、抓好小学养成教育的构想

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这说明靠一本守则,一个规范和简单的说服教育是不能有效完成的,这就需要花大力气来研究和践行。

1.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求全体教职工做学生的楷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指明了教育者不仅要具有高水平的业务素质和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指明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行为修养,从而在学生心目中起到表率和榜样的作用。教师在小学生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身教常常比言教还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给学生作出表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在具体工作中:(1)领导要高度重视,落实专人负责定期开展养成教育的研究。(2)要定期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让全体教职工为人师表。(3)可以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和奖惩措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理清工作思路,构建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的监控体制

德育养成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校本德育教育;综合素质

礼仪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面貌的体现和文明水平的标志。文明礼仪的养成和习惯的形成是需要从小开始教育的,关系到每个学生从小至以后的积极健康的发展,也关系到我们民族整体形象的提高。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和智力方面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小学时期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对其文明素养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开展校本德育教育研究的有效途径。

一、校本德育的意义

学校德育是指学校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建设和心理教育的合称。思想意识的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政治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应该从小有一种爱国的热情和情怀,认识国家。品德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形成良好的习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文明礼貌是一个小学生应当具备的素养。心理教育则需要按照学生的心理发育和变化的不同,通过心理学教育和教师说教引导教育,锻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阳光积极向上的健康成长。德育教育之于学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过程,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成长。德育教育的培养手段一般无二,但是由于学生个人和受到的影响不同,所以又会有很大的差别。从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着手开展德育教育研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正常的成长发展,增强了校本德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二、以文明礼仪和养成教育为引领结合的校本德育及其特征

校本德育主要强调德育教育的校本化,强调德育教育中加入学校的独特色彩,以学校管理为基础前提,整体推动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适合本学校实际情况发展的可持续、操作性强的教育机制。通过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引领校本的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和促进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会有一个实质性的提高。(一)整体和联合性。学校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占据了其接受教育的一大部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中,教师和学生是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主体,学校应该发挥其主体作用和整体性能积极解决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创造校本德育工作的生动开展。以文明礼仪和养成教育为主导的校本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一种有效良好的结合,学校教育依托家庭作用发挥,在社会背景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思想品德。使得校本德育研究有力的开展。(二)独特和针对性。结合学生文明品德教育和习惯礼仪养成,发挥学校特定环境的优势和特点,以及学校的教育资源与文化传统,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学校校本德育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将会形成一个独立有特色的体系,学生的教育养成效果也会更好。每个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农村学生的礼仪和习惯养成比较差,所以学校还要着重关注这些学生,针对农村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德育教育,以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讲解中需要以通俗有力的语言传达正确思想,鼓励学生参与主动,增加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开放和拓展性。社会的发展为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在不断的革新发展,在很多方面例如文明和行为等都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新的内涵。例如,现在提出的“文明社会,文明做人”,以及“正能量”和“中国梦”等,这些发展都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开放性。德育教育也需要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而且再这样的环境影响下,新的时期德育工作的开展将会更具有拓展性。学校应该结合社会发展趋势,调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促进文明礼仪引导的学生校本德育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三、以文明礼仪和养成教育为引领的校本的教育探究

(一)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领的校本德育教育采。取学生喜乐见闻、易于接受的德育模式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心理和思想剧烈变化和形成的时期,尤其是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自我思想上逐渐体现一定的自主独立。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学习,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交流,但是农村小学生在这方面缺乏,他们没有自信心和勇气挑战自我。以文明礼仪和养成教育为引领的德育教育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礼仪修养的提高,教师在教育中应当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符合小学生健康发展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实施德育教育,这是小学生校本德育教育可行的切入点。(二)通过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为引领的德育实践相互融合推动学生礼仪素质提升。在以文明礼仪和养成教育为引领的校本德育教育的开展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文明礼仪的认识和日常的行为得到了变化,习惯很好的养成,也掌握和形成了基本的待人接物和其他利益,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以及社会,学生的表现都得到一致的认可,而且没有因为离开学校而发生变化。例如,学生在家中,履行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帮父母做家务,而且《弟子规》上的传统教育能够在生活中体现。在社会中,学生记住教师在学校的教育,乐于帮助别人,在现代社会人情冷漠的时代,小学生的某些文明礼仪举动是一种温暖的存在。在学校学生尊重师长,在学习上不耻下问,和老师同学相处融洽。这都是文明礼仪结合的校本德育教育取得成功。(三)文明礼仪和养成教育为引领的校本德育教育教育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强,良好的教育会对他们有真实的改变和深远的影响,通过文明礼仪和养成教育为引领的校本德育教育能让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模式在正确的轨道上,在小学的教育会影响学生很长的一段时间,甚至是其成年之后,小学的教育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引领结合的德育教育,会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同时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发展中成为一个合格人,为社会培养了人才。四、结语而文明礼仪的养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基本常识礼仪的教授,还需要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感情的体验。通过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为引领,对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德育教育需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规律,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进行教育,这与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具有一致性,而且文明礼仪养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婵,朱红华,赖汉佳.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为引领的校本德育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5):5-10.

[2]邓婵,梅唯奇,付百红.我校学生文明礼仪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1,(22):110-112.

德育养成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养成教育;高职学生;管理策略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不断重视,高职学校报考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在这种全民接受教育的潮流中,高职学生教育前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在有效提升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前提下,对其思想道德培养也在逐步加强。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仍值得我们探讨,如自制能力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集体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足等。因此,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师工作重中之重。

一、养成教育内涵及特征

由于缺乏自我约束能力,高职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个人习惯,这也是其自身弱点所在。因此,通过建立科学的培养机制,对高职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高职教育目的所在。其中养成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行养成教育前,教师须明确其内涵与特征。(一)养成教育的内涵。养成教育是实现教育的一种方式,是指通过对学生的长期培养,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指的是一种长期的且有目的性的教育方式,养成教育的关键点在于教育,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进而实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二)养成教育的目标。养成教育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目标,初级目标指的是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在大脑中形成思维模式,从而形成人体条件反射。习惯指的是人的思维、行为活动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行为。高级目标指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三)养成教育的重点。养成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成长,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能力水平不一,因此付出比结果更重要。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使之更快达成养成目标。

二、高职院校进行养成教育的意义

(一)实行养成教育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高职院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经济发展与当代精神文化之间的缺失造成不良文化在社会盛行,这种错误的价值取向已经渗透到校园,其对学生良好三观形成造成很大的影响。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学生道德水平不足,缺乏诚信意识。教师通过养成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二)实行养成教育,有助于深化学校的德育工作。德育教育一直是养成教育的关注点之一。就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德育工作来看,部分学校比起育人工作,更强调对书本知识的灌输,造成为数不多的学生有才无德,其教育方式是全面教育的缺失。因此,高职院校通过养成教育,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三)进行德育教育,有助于培养高科技人才。少年强则国强,国家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专业技术水准也要一流。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举措,通过养成教育提升学生整体水平。学校依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制定具体的教学步骤及措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高职院校在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高职院校不重视养成教育。当前高职院校把精力过多投入到教学改革与课程管理方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与学习,忽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养成教育制度体系不完善高职院校在养成教育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无法界定养成教育与学生管理之间的区别。在课堂教育中着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忽视了道德与思维启迪对学生发展的作用。2.部分学校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养成教育的开展高职院校在和企业实现对接方面,着重要求资金的投入、基础设施以及学生专业水平的高低,在养成教育方面缺少足够的经费,造成学生个人能力与道德水准不协调。(二)学校缺少养成教育的教师。多数高职学院并没有将养成教育作为单独的课程讲授,担任养成教育授课教师多为政治老师或者辅导员,养成教育不仅课时少,其教学内容也缺乏理论支撑。有些辅导员虽然对养成教育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但由于日常教学琐事繁忙,缺乏对学生针对性教学。(三)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存差距。高职院校生源能力水平不一,个人素质良莠不齐。首先是成绩较低的毕业生,其次是三类学校的学生,再次是通过学习提升个人水平的工人,统称为社会生。高职院校主要生源在知识、素质、能力方面存在欠缺,大部分学生学习水平不足、自我控制能力薄弱、集体观念淡薄。(四)养成教育、家庭教育存在脱节的状况对。高职学生实行养成教育,其难度较大,需要将多方资源进行整合并发挥其特长。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养成教育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学校教育缺乏家庭教育的有力指导,学校和学生家庭联动性较少,从而影响养成教育的效果。

四、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高职院校培育人才方式与本科院校存在较大的差异,同等学院的教学理念决定其学校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研究学生的特点,把握其行为规律,有助于教学的有效施行。(一)缺乏自信心。高职院校通常是高考成绩不理想学生的最终选择,缺乏锐意进取的精神,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一些学生认为高职教育不被社会所认可,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些学生怀疑自己所学专业的实用性,否认自己的个人能力。(二)文明程度有待提高。部分高职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道德水准有待提高。很多学生对道德素养有基本的认识,但个人道德水准并不符合社会标准。在高职学校,迟到、旷课等行为是家常便饭,顶撞老师、斗殴事件时有发生。(三)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思想缺乏稳定性。一些高职院校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盲目选择高考志愿,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缺少职业准备。另外,一些高职学院的学生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手高眼低,过分追求利益化,职业道德不规范。(四)学习的意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学生课上不认真听讲、作业抄袭问题严重,旷课时有发生,考试不认真复习,临时抱佛脚或者寄希望于作弊。忽视实践训练,不进行规范操作。(五)职业观念薄弱。主要表现为急功近利;择业观念过于世俗;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范,每天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自我认识存在不足;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对工作持久毅力。

五、养成教育视角下的高职学生管理策略

(一)加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在高职学院教育养成中,首先要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导向,从思想根源上入手提高综合素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指导,培养其社会奉献意识,使其学习从点滴做起、从个人做起,为社会、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应对学生自身优缺点做出正确的评价,使学生了解自身长处与缺陷,以此规避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条条大道通罗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拓学生思维模式,使其形成创业观念,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对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教师要做到明察秋毫、以身作则,及时发现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疑惑,并帮助其有效疏通情感中的困难,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要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优化其教学手段,提高服务意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严查学生早退、旷课等不良行为,改变学生散漫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三)开展相关校园文化活动。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文化底蕴。结合学生爱好兴趣及需求,设计相关的校园活动,选用符合当代年轻人文化潮流的方式和想法独特的文化内容,激发学生积极性,如志愿者、义工等。通过实物制度的奖励,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从而达到强化道德教育的目的。

六、结论

养成教育是高职学院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是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与道德水准共同发展的重大举措。对高职院校在校生进行养成教育,为国家发展培育人才资源,加深本校文化蕴含提升其影响力。因此,高校应紧随教育发展的潮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其育人方式,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为社会的发展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世磊.基于养成教育的学风建设研究——以龙岩学院2014级采矿工程班为例[j].管理观察,2019(8):135-136 140.

[2]岑琴.浅议中职旅游学生专业技能养成教育路径[j].度假旅游,2019(3):196-197.

德育养成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养成教育;95后;大学生;德育

1高职院校“95后”大学生养成教育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高职院校“95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现状总体而言,高职院校“95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是健康的,但还存在许多不乐观且不容回避的问题,往往使我们陷入一种“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困境。如:网络成瘾、偷盗诈骗、打架斗殴、打牌、破坏公物、乱扔垃圾、损人利己、厌学逃学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西方思潮大量涌入,此时大学生心理还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价值观念不稳定并存在着许多价值观念误区,如:用物质追求代替精神追求、用竞争代替合作、用个人主义代替集体主义等。1.2高职院校“95后”大学生养成教育现状产生的原因(1)部分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养成教育还不够重视,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虽然素质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往往沦为空话,养成教育中德育教育的不到位也影响着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养成教育工作往往只停留在开会、布置工作等形式,没有真正贯穿于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全过程。(3)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容易引起一些大学生心理和社会问题,在客观上加大了养成教育的实施难度。(4)各高职院校养成教育资源缺乏,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

2高职院校“95后”大学生养成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大学生养成教育是以大学为主体,在家庭与社会的合作下,根据大学生身心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对大学生发挥影响,促进文明习惯的形成和进入社会应有的多种能力[1]。2.1强化养成教育是规范高职院校学生的有效路径。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以中职和高职生为主,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行为习惯均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心理和身体发展水平处于生理基本成熟但心理还没有真正成熟的阶段。无论是社会认知、情感还是自我意识,都还处于成熟的过渡时期[2]。大学生还在成长发展中,可塑性很强。因此,高职院校相比其他高等院校来更应该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2强化养成教育是增强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及塑造主体人格的内在诉求。沐浴改革春风的“95后”无论在思想、人格和人际关系方面都更加开放,在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学习和研究等方面也更加实用。但部分缺乏“70、80后”刻苦耐劳精神,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在基本素质缺陷与心理需求的矛盾中,在社会责任与自我中心的矛盾中,他们更容易混淆,高职院校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3]。因此,强化养成教育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的有效手段,从而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自身能力及塑造自身人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95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3.1道德观念淡漠,价值取向自私化、功利化。“95后”高职院校大学生正处于改革开放迅速发展时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此时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和低俗的思想道德观念通过网络得到快速传播,对思想敏感的“95后”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将会产生巨大影响。部分学生把是否有利于自己就业和其他现实利益作为选择是否入党的标准,入党动机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和自私倾向。3.2个性开放,忽视集体意识。相比“70、80后”的传统教育,素质教育使“95”后受到了更好的个性化教育;他们具有了更广阔的知识面;排斥传统规矩的束缚,追求时尚和挑战;富有独立意识,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博取社会关注,并以此展示自己[4]。但部分“95后”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愿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重视自身感受和个人利益,缺乏团队观念,忽视集体意识。3.3易迷茫,基本素质有缺陷。大部分“95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部分缺乏独立自主能力,从上大学前“被人牵着鼻子学习”到难以适应的“无人管教”的大学生活,充分反映了他们在学习管理、生活自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严重缺陷,反映了其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而引起的迷茫和迷失。3.4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差。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高职或中职学生,只有少部分学生来自普高。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相较于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差距明显,加之“95后”高职院校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几代人的宠爱和溺爱,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特立独行,依赖性较强,缺乏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自觉性、主动性较差;心理素质不成熟,更有部分学生不求索、不上进,也不愿意接受纪律的制约,更谈不上自律,内心存在着混毕业证、“等待”毕业的想法。3.5人际关系不佳,自信心不足,存在自卑感。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标配。手机便利了相互之间的通讯,但也让许多大学生养成了课堂“低头族”“浅阅读”等不良习惯,沉溺于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缺少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以至于成为“隐形人”,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发生。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在基础教育时教学环境和设施相对简陋,教学质量相对低下,社会信息量较小,兴趣爱好少。因此,在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时不适应、不知所措,更不愿意主动参与校园活动,自信心不足,存在一定的自卑感。

4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路径

4.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养成教育工作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广大学生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着眼于社会发展的主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道德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体验主人翁的自豪感,帮助他们确立克服自身缺点的方式和方法,让他们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4.2加强校园文化养成教育载体建设。大学校园文化通过其独特的功能,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对广大学生的一种“软管理”,发挥着学校规章制度等常见的“硬管理”难以取代的作用,在思想引领、知识传授、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诗歌朗诵、阳光体育运动、文艺活动等充分激发广大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校报校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传统媒体以及自媒体,宣传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从知、情、意、信、行诸方面综合塑造大学生的整体素质[5]。4.3加强心理辅导抗压能力不足,耐挫能力较差是部分“95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显著心理特征之一。为此,加强心理辅导和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咨询指导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首先,通过开展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调整认知,调节不良情绪,鼓励学生合理宣泄和适度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其次,适当开展挫折教育。挫折和失败会使大学生受到痛苦、自卑及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使自己受到伤害和破坏心理平衡[6]。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增强抗压能力,减轻焦虑,激发战胜困难的潜意识,树立阳光健康的心态,积极面对大学学习和生活。4.4坚持多渠道教育有机结合,协同实施,全方位推进高职院校养成教育。一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德育养成环境,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有效地进行协调,形成一股合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另一方面,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三位一体教育有机结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养成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思政工作者要通过各种手段,整合各种力量,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95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养成教育工作落到实处。4.5建章立制,确保养成教育有章可循。古人云:“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养成教育离不开规范的制约,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广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实施制度化的“硬性管理”,是提高其自控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遵守思想道德规范和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行政管理手段。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以制度管理为依托,强化养成教育理念,出台德育大纲及实施细则,进一步落实养成教育规定,完善学生纪律处分、奖励条例等规定,通过严格的管理,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

5结束语

德育养成教育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制度文化养成教育对策文化心理

制度是一种规范性文化,“社会规范和制度对人们行为指出一定的方法,形成一定的样式”。①高校制度文化实际是人们对“制度的态度、价值观和认同感等”。②高校制度文化是大学存在与大学所必须遵循的规范体系及文化心理调适制度,其本质是行为问题及影响人行为的思想观念、习俗习惯和文化心理等文化范畴。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既是大学养成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一、高校制度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互动功能

高校制度文化是指高校的组织形式(结构)和存在于高校中现实的正式、非正式制度(规范)的总和以及大学人对大学制度的设计、执行、监督以及变革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理性原则和认可程度等观念体系的总和,包括各种成文和不成文的制度以及人们对制度的态度、价值观和认同感等。它既包括学校长期形成的道德规范、师生之间惯常的互尊互爱礼仪习惯,也包括成文或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等,既是高校发展中长期的积累与沉淀的结果,也是学校为适应教学管理由专门部门经过特定程序制定的,是高校发展的内在支撑,是调节高校社会关系的稳定器。

高校制度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陶行知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施的行为规范和严格的管理与教育实施过程。高校制度文化既是养成教育的外壳支撑,也是内在价值保障,二者协调发展,能产生良好的互动功能。

1.制度规范是养成教育的初始阶段。养成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文明行为的形成具有极大的熏陶作用,尤其是高校制度文化对养成教育效果的扩张具有重大影响。从心理学上讲,人类有归属感、受暗示性、无意识等心理特征。在归属感的驱使下,个体会渴求归属和被集体所接纳,以便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一分子,自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暗示和感染,这些影响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学生品德结构的形成,以及思想品德、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形成。一所高校的制度性文化氛围,会对大学生的言行形成影响,符合道德的言行会受到鼓励、支持和肯定;不符合道德的会受到谴责与惩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当事人改正和转化,这种转化就是高校良好制度文化下学生自觉调控的结果,而非他人强制的结果。因而,制度规范是养成教育的初始阶段。不过,当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水平达到了更高的阶段之后,制度规则的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其在养成教育的早期所起的重要作用。

2.制度文化是德育养成目标合理定位的基础。所谓德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③德育目标的定位必须合理,必须与养成教育的目标一致,而且不能与学校、学生的特有文化习性相差太大,如果德育目标的定位太过于保守,大大落后于学校和学生的现实情况,那就根本起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反而会妨碍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制度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制度本身的科学性。这是制度的规范性特征在制度文化中的体现。它指的是制度的形式是公正的,同时制度的具体内容也是公正合理的。只有当制度具有科学性才能满足教育管理的需要,才能实现教育管理的预期目标”。④

3.制度文化是探索高校养成教育规律的结果。高校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而制度文化的形成正是这种规律探索的结晶。我们探索高校制度化的发展规律,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而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有一种机制能够保证养成教育持久而有效地进行。这种机制应当是按照公正的原则,由严密的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手段组成。这种机制应当不仅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形成自我约束的习惯,形成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形成客观看待事物的宽广眼界、审视客观世界的批判精神与开拓品质,这些恰恰是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宗旨和终极关怀。

二、我国高校制度文化缺陷对养成教育正功能的弱化与泛化

制度性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最高体现。完善的高校制度化建设是管理成熟的标志。传统的制度文化是一种约束性文化,它用“不准”“严禁”之类的话语形态把人的行为和精神圈定起来。这种制度文化常常以管理为标榜,在管理之中,又常常是只“管”不“理”或重“管”轻“理”。这种制度文化在对人进行约束的同时,纵容制度的扩张,导致“泛制度化”,严重削弱了对养成教育的正向功能。

1.规章制度缺乏系统性与延展性弱化了养成教育的功能。高校各项规章制度作为制度文化的外壳和依托,对学生养成教育具有直接导向作用。由于高校制度文化具有多层次性、多样性特征,具体规章制度形成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缺乏完整的系统性,甚至出现制度与制度之间相互抵触、同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的局面,极大地弱化了制度文化的养成教育功能。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制度之间的指导思想差异很大,有的比较灵活,有的充满刚性,有的体现对大学生的引导,有的强调大学生对纪律的遵守。由于制度之间缺乏统一性、协调性和连贯性,造成了大学生养成教育缺乏延续性,从而延缓了其整体建设的进程。

2.制度文化培育参与机制的匮乏淡化了民主意识的形成。目前,高校制度文化多数是管理者考虑到管理的需要自上而下制定的,很少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它忽视了作为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大学生的参与权,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制度制定过程中主体性的缺失,造成广大师生对制度缺乏认同感与信任感,因为“意向制度要获得完全的效力,就必须使人们相信制度是他们自己的”⑤。高校大学生对制度文化形成过程的缺位与匮乏直接导致学生缺乏民主意识,缺少参与精神,并使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严重削弱,对我们培育具有现代民主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大学人文教育目标十分不利。

3.制度文化建设的功利化倾向削弱了公平和自由价值观的形成。任何规章制度都具有公平价值、自由价值等秩序价值,当前许多高校热衷于搞校园经济,追求经济效益,而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也侧重于维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忽视了与全体师生之间的协作关系,也忽视了规章制度应有的公平价值。在高校,“官本位”思想突出,学术隶属于行政的现象直接压制了学术自由,对大学生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思想养成造成摧毁性的后果。在校园文化的塑造中,学术团体应当成为主要塑造者,因为只有学术的力量才能够真正体现大学精神与大学价值。⑥以行政来引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结果就容易滋生“制造学术”现象,制造学术泡沫,导致学术腐败,扰乱学术氛围。大学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难免会沾染急功近利的学习风气,甚至有的学生养成弄虚作假的学术习气,不能静心于踏实的研究与探索。

4.制度文化缺乏人性化关怀降低了文化心理的认同。高校制度文化具有刚性,校内各级人员,基于制度本身的约束力以及对各种制度的认可,其行为自由必须接受制度文化的约束,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制裁或谴责。但目前高校制度文化的价值取向上,惩罚居多,校园规章制度严酷,缺少人性化关怀。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大学生群体受到的压力空前,人性化关怀就显得更为珍贵。在大学所有的教育资源中,“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和管理理念。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只有以“以人为本”为基础,尊重人权,满足人的需要,才能使学生产生心理认同,才会主动参与到制度文化的形成中去,才能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和守纪精神。

三、发挥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对养成教育功能的路径设计

1.优化与融通制度文化,推进大学生制度化建设。加强高校制度文化与非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之间的整合与融通,增强高校制度文化的系统性与传承性。大学制度文化既是对规章制度硬性规定的认同与遵守,也是对价值体系、文化形态等文化心理的培育。所谓的大学生制度化建设,就是指大学生自觉地把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当做自己发展和修养的目标,把存在于外部的制度规章内化成自己内心世界中的道德原则信仰,并自觉加以实施的过程。首先,要完善大学生对高校制度文化的参与机制。要使全校师生拥有学校发展决策制定的参与权和对重大事件的质询权,使他们能参与到校园管理制度尤其是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中来,提高他们对校园制度文化的认同与敬畏感。其次,整合校园制度文化与非制度文化,提高其合法性、权威性与可操作性。需要对高校校园制度文化进行梳理和整合,绝不能出现相互抵触、甚至违反法律的情况,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规章制度,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认同感,最大限度降低执行的阻力。再次,加大高校制度文化改革,坚持以人文本,把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结合起来。高校在制度的取舍中,应当从“人之好奖不好罚”的本性出发,多采用奖励性规范,尽量避免惩罚性规范,把人文关怀与纪律要求结合起来,重点培育学生的纪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德育养成教育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职校学生;养成教育;策略

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专业职业技能的初中级人才,其发展如何,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关系到将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进程,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精神面貌,是经济和社会的真实写照。因此,应加强职业学校养成教育的力度,培养高素质的中职人才,将道德素质渗透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当中。

一、养成教育的含义

“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人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素质的教育。(养成教育包括各种习惯的培养,如培养良好的做人习惯、处事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等。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来完成。养成教育不仅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风规范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也要具有职业学校的特色,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道德规范,将职业素质与道德规范相融合,加深对所从事职业的感情,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适应性的教育。

二、加强职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人世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深刻的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种新文化、新事物铺天盖地地袭来,它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无疑会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特别是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严重的影响。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让许多没有实际价值的信息不胫而走,使许多青少年在信息的洪流中丧失自我,成了典型的“游戏迷”、“网络迷”。西方文化及一些传媒网络带来的一些有害信息,吞噬了青少年单纯而天真的灵魂,使其沦为时代文化下的牺牲品。许多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他们张扬个性,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日趋“功利化”和“以自我为中心”,这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建立一种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

(二)家庭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独生子女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使得青少年在家中俨然成了“小公主”、“小皇帝”。家长的过分娇宠让孩子变的任性、刁蛮,遇事不冷静,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家长离婚现象也很严重,单亲家庭对于孩子的身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使孩子的感情世界呈现“真空”现象,助长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也加剧了青少年犯罪的频率。在教育方式上,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家长往往感到就业压力的严重,因此对孩子倾向于知识教育而忽略道德教育,使得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日趋“功利化”,对孩子的养成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道德养成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具体,但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用传统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来应对新时期德育建设提出的挑战已难以解决问题。一切为了学生的就业,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道德教育,或干脆采取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的方式,把德育的任务完全交给德育课的老师,把德育任务的执行完全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刻的去分析养成教育和学生之间的彼此关系,缺乏对学生心理教育的认识,只是利用外界的校纪校规、惩罚这些硬性措施,而不能从根本上去贯彻道德教育。这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和反感,不利于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施。

(四)学生自身因素

中职学生仍属于未成年群体,他们自身不成熟,容易被一些表面看起来新颖的事物所吸引,而缺乏一定的辨别力。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差,自我评价能力也很薄弱,很容易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践的脱节,进而导致学生从高度的自尊转向盲目的从众。他们的情绪也不够稳定,容易失落和迷茫,容易开心和愤怒,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从而导致一些错误和过失行为的发生,误入歧途。因此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从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着手,促进养成教育的形成。

三、职校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道德认识不足

有的学生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缺乏公德心,破坏公物等,完全不顾及学校的道德行为规范。集体荣誉感差,拒绝参加集体和学校组织的活动。攀比成风、物质至上、极端的拜金主义,这种金钱至上的思想往往驱使他们不顾一切后果去偷窃、抢劫别的同学的钱财。诚信严重缺失,借书不按时还,把书上有用的内容随手撕下来为己所用,等等,还常常对教师和家长撒谎,严重阻碍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

(二)道德情感淡薄

受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职校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有的甚至已经发生了扭曲,淡薄民族感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于西方的一些文化主流盲目地跟风和崇尚,张扬个性,注重潮流。对美的含义的理解也已经完全的扭曲,重视外在,而忽视内在修养的提高。缺乏责任感、缺少同情心、不够关心困难同学,对于一些救助生病同学的捐款活动,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注意与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

(三)道德意志消沉

有的职校学生因为成绩差、基础差,觉得自己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没有资格和顺利升入高中的学生竞争。一直以来也从未得到过老师的赞许和肯定,学习上缺少动力,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及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和挫败感,抗挫折能力相对薄弱,自控性也不强,无故的旷课,试图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因为身心发展不成熟,道德行为意志薄弱,常常因为兴趣和好奇,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失去正确的行为,导致自我方向感迷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认同感降低,因此而陷入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中,过早的抽烟、酗酒,有的甚至靠来麻痹自己从而导致各种道德失范和道德犯罪。

(四)道德行为散漫

职校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受到家长的过分溺爱,生活习惯很差,自理能力也不强,有些维修家电专业的学生,却完全不会操作日常电器。有的任性骄纵,遇事不冷静,性格暴躁,遇事动怒,自我约束能力差,打架斗殴现象严重。纪律观念淡薄,无视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屑于别人的批评教育,自我感觉良好,报复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有的受到社会不良团体的影响和诱惑,拉帮结派,注重江湖道义和哥们义气,在校园里任意妄为,蓄意破坏公物,甚至走上了青少年犯罪的深渊。这些不仅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更影响了职校生养成教育的形成,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职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

1.在各门专业课中渗透德育内容,体现职业道德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的高低关乎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被提上日程。学校应加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各种道德情感的培养,德育的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要将德育的精神渗透到所学专业的各门学科中来。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不能“为了德育而德育”,从而导致本末倒置。对于职业学校的德育培养,要更加体现职业特色,将职业指导、职业理想与德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加深对于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感情,养成职业道德所要求的行为习惯,从而激发其全面提高德育素质的自觉性,达到德育培养的效果。

2.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和谐德育

德育的培养并不等同于“道德灌输”和“道德说教”,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特征和目标。学生不是“道德的容器”,想填充多少就填充多少,而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主选择能力的个体。道德的培养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德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慧为目的,以任何一种道德教条向学生进行灌输的做法,都会阻碍学生道德的养成。要以人为本,利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辩论会、黑板报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疏导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完全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达到对学生德育的培养。

3.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增强德育实效性

德育工作的落实是全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而并不只有德育课的任课老师来担当,应该建立一支从校长、校团委、科任老师到后勤工作人员的合作化和正规化德育队伍,共同将德育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来。新形势下,社会的变迁对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要认真贯彻新的德育精神和内容,在道德上、政治觉悟上、思想上、生活作风上自觉提高,并努力学习从事学校德育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跟随时代的步伐,认清形势的需要,达到与新的德育精神一致的要求。要求真务实,决不能把上级传达的文件精神靠每周几次的例会而敷衍带过,校长要首先带头学习,给全校师生树立典范,并制定一定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一些管理条例来帮助管理工作的实施,加强对班主任的指导工作,实施德育激励体制,要求全员相互协作,相互监督,相互评价,并将德育表现与年终奖励相互挂钩,激发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特别是班主任,因为其与学生团体接触最紧密,影响最直接,其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德育养成,对其的工作表现,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鼓励和重视,从而推进德育工作更好的进行。

4.加强职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中职生的养成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沐浴到知识的阳光,呼吸到清新的人文空气,在和谐中互助友爱,加强自我认知和自我修养。除了具备教学楼、图书楼、实训基地等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外,还要具有职校的特色,加强与企业的校外合作,组织参观校外活动,使学生了解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加强对其的了解,培养对其的热爱。学校也可邀请企业的专家到学校进行一些课程的讲座,从而将企业的精神融人到学校的精神中来,塑造具有职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也要多组织一些文娱活动和体育活动,活跃校园气氛,并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校园广播要发挥积极的媒介作用,将校外优秀的社会文化,及时传播到校内,增加学生的阅历和知识量。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清除不良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搭建校园资讯平台,开阔学生的视野,全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的校园,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5.加强对职校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职校生大都处于十五六岁,是人生阶段一个发展极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身心都还不成熟,极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容易产生各种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对社会、对人事容易产生一种极端和偏激,这对他们的发展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学校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班主任,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和学生一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跟踪指导,要用心去与学生交流,只有打开彼此的心扉,给心灵的土壤灌溉爱心的雨水,才能使心灵的嫩芽茁壮成长,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职校的学生大多都曾在应试教育中受挫,他们会自卑、会厌学、会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信心,缺少动力,老师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指导,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学生犯了错,也不能采取惩罚措施,要从心理上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打开学生心理的缺口,用爱心,关心加上耐心去融化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1.家长应更新教育观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智力开发等方面起到了不同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独特作用。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家庭更是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中职生仍处于未成年阶段,在生活上和经济上都没有独立,仍然需要父母的扶持和帮助,在生活和学习习惯上仍然离不开父母的指导。但有的家长却以为,孩子一旦人了学,这些责任都是学校的了,父母可以落个清闲了,于是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而只是在经济上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对孩子娇惯溺爱,这种过分的宠爱在无形中给学生的养成教育造成了反效果。并且多数家长认为,只要成绩提高了,学到知识了,可以轻松的就业了,目标就达到了,并不关注孩子道德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家长对此应该转变理念,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教导,无时无刻不能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任务一以贯之。

2.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十五六岁是一个叛逆的年龄,在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特别是一些单亲离异的家庭,更是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家长要及时弥补孩子心灵的缺失,理解孩子,及时与其沟通。而不是一味的放任自由或是一味的强加管理,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成绩差就粗暴的打骂,而不摸清问题的根源所在,非但教育不了孩子,反而会加深与孩子之间的隔膜,阻碍与孩子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家长要不断的反省,找准教育方法的错误所在并及时的加以纠正和改进。

3.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有的孩子在家和学校的表现判若两人,在家很任性骄纵,在学校却表现得很乖,显然,学校对学生在家的表现全然不知,只能通过家长的配合来教育孩子。家长要多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孩子的表现,对于一些问题青少年,家长更是不能放松警惕,避免孩子误入歧途。在送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要对学校的学习内容和进程有个大致的了解,并不定期的与班主任采取短信沟通或网上交流的方式,及时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动态,从而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教育工作的推进和完成离不开家长和学校的通力合作,这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责任,要使青少年在其伙伴式的关系下健康成长。

(三)发挥社会补充延展的作用

1.利用舆论宣扬德育观念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环境,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隐性的、长期的、多元的,既有正面影响的存在,也有负面影响的干扰,青少年在不良影响的诱惑下,其克制力是很差的,社会需要给予积极的引导,政府部门要制定道德规范标准,通过制度、体制和机制来保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观念上扭转青少年思想出现偏移的可能性,并且积极联合社区、居委会、学校、家庭,充分发挥社会的凝聚力作用,共同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进行监督和指导。

2.加强德育的管理和监督

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德育的环境大大开放起来,因此各种不良现象也纷纷涌进来,冲击着学生的眼球。一些唯利是图的商贩,在学校附近传播着不良文化,如一些黄色报刊、网吧、迪厅,给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社会应加强对于学校周围的环境管理,坚决取缔不良的文化传播,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道德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和谐而温馨的环境。

3.社会对德育建设给予足够的保障

德育养成教育范文篇8

论文关键词:“tpr”理论tpr教学法教学模式

一、传统英语教学与tpr教学法

tpr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①强调听力理解领先;②学生需要通过身体对语言的反应动作来提高理解力;③允许学生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参与活动;④教师的教学应该强调意义而不是形式。

相比之下,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法是语法教学,即通过传授英语的语法结构,培养初学者的语法结构意识来掌握语言。如,“thereisabookonthetable”“,itisnotadog”,传统法讲解“therebe”句型、动词单复数、冠词的用法、介宾结构“、it”句型及否定结构。简单的两个句子,涉及到了这么多基本的语法知识,即使弄懂了,但学生一开口,还是单复数不分,肯定与否定混淆,甚至于大学的学生会话中还犯“heshe”不分的毛玻同时,类似的“标准语法”句型在现实生活中极少接触到。因此传统的语法教学教的不是生动的口头语言,而是书面语,即“死的语言”,幼儿极难掌握。

tpr幼儿英语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幼儿爱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等心理特征,让孩子通过跑、跳、做游戏学英语,而不是规规矩矩地坐在凳子上听讲,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幼儿学习情绪主动,注意力持久。如果幼儿发音不准,老师就要自然状态下不停重复,直到发准为止,幼儿也不必重复老师的话,但要按老师语言的涵义反应。幼儿对老师发出信息的反馈越正确,表明对老师信息的理解越准确。心理学家证实,强迫幼儿重复老师的话会引起幼儿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限制幼儿语言学习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威望,师德是学生的指灯,上行下效是道德模仿的普遍规律。激发起学生对良好品德的敬佩崇拜之情,使学生由崇拜敬佩而变为模仿,直至变为自身的习惯和修养。

2挖掘教材中蕴藏的思想性,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是以增进未成年人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过程。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学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处在运动状态中,学生的思想也随着运动项目或运动深度的变化而随时处在变化之中。这种身心同步变化的特征,是体育教学的突出特点。在体育课上,同学们之间发生着更多的直接联系,比如:相互协作、相互对抗、相互竞争、互相学习等等,在这些关系下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要进行交往,并发生直接的相互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体育课堂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因此,在体育课上进行品德养成教育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既要注意传授知识,使未成年人掌握必要的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又要对未成年人在接受知识过程中产生的困难,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并结合思想品德教育手段,帮助其树立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刻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思想性。把体育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交融在一起,互相渗透,把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渗透到体育教学当中去。对未成年人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养成教育范文篇9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针对我校实际情况,使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更适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的新举措,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德育模式,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特色。

二、工作目标

1、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2、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学做真人。

三、工作重点: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利用我校骨干班主任资源对班主任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班主任老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

2、常规管理工作常抓不懈。

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促进班级建设。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利用班校会时间上好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班会课,校长、教导室将继续采取“推门听课”的形式抽查各班班会情况。

3、继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演讲、广播、板报宣传及各种小型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结进取的精神及审美意识。

4、通过形式不同的家访,促进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办好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形成教育的合力。

四、具体工作

(一)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1、加强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花大力气建设好一支坚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和全员抓德育的工作队伍,要求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本学期将继续实行值班领导、值班教师和学生会干部的检查制度,做到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树立责任意识。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研组长是学科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班主任、教研组长、科任教师之间的联系。本学期继续实行班主任培训制,健全和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估激励机制,坚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公正、客观地衡量班主任工作,鼓励班主任主动认真地开展工作。注重发挥区级骨干班主任的示范作用。开好每次的班主任例会,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及时提出批评或表扬。

3.充分发挥团队工作的作用,扩大班干部的影响。团员、班干部在学生中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他们应该是同学的榜样。要定期对团员、班干部进行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带动更多的同学一起进步。

(二)常规教育常抓不懈。

开学第一个月,各班要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导处将利用不同形式进行检查。通过对学生集中进行行为规范系列教育,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具体的强化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自觉的行动,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终身受益。加强值班领导、值班教师和值周学生常规检查反馈、督促作用,使常规管理达到精细化。

(三)抓好文明礼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

1、以校园礼仪为重点,广泛深入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上好“文明礼仪第一”课。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本学期学校将继续坚持文明礼仪先进班集体的月评比制度。

2、结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进一步规范学校升降旗制度,并结合各重大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3、感恩教育。本学期继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感恩就是要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应抱有感激之心。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做人。

(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抓好各年级学生管理。

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抓好学生不同阶段的管理和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本学期要求各年级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活动,制定循序渐进的德育养成程序,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及诚信自立的意识。

(五)抓好“三结合”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利用校外德育教育基地,进一步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举办家长学校讲座,定期召开形式多样的家长会。通过家教征文等活动,开展家教交流。班主任要做好家访工作,和家长一道做好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利用不同形式,沟通学生在校和家庭情况,提出学生在家、在校的学习常规要求,使学生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能够沿着正确的轨迹前行。

(七)加强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

问题学生转化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措施,勤总结,重在落实,班主任要填写好问题学生档案。要求教师耐心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不讲过头话,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德育处也将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严格控制学生掉队

(八)法制教育紧抓不放,重点做好教育防范工作。

充分利用法制教育报告会、法律知识竞赛、校园之声广播、政治课、班会课、校会、国旗下讲话等进行普法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九)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必须重视的重要内容,要开展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做好学生心理的疏导,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化、规范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十)继续抓实体育卫生工作。

对“三操”要加强检查。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宣传工作,坚持晨午检制度,坚持每天两次卫生扫除,设定每周一为校园清洁日。

(十一)安全教育

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教育和引导学生不参与有害身心健康的电子游戏、不到网吧上网,重视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加强防范意识教育,创建安全文明的校园。

五、工作安排

二月份:1、班主任会,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2、开学典礼

3、家长会4、文明礼仪风采展示5、检查班主任手册

6、班干部培训、安全教育及知识竞赛。

三月份:1、感恩教育主题班会2、班主任例会3、问题学生座谈会

4、安全教育

四月份:1、法制教育报告会2、家教讲座3、问题学生座谈会

五月份:1、班主任经验交流会2、九年级学生座谈会。

德育养成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tpr”理论tpr教学法教学模式

一、传统英语教学与tpr教学法

tpr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①强调听力理解领先;②学生需要通过身体对语言的反应动作来提高理解力;③允许学生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参与活动;④教师的教学应该强调意义而不是形式。

相比之下,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法是语法教学,即通过传授英语的语法结构,培养初学者的语法结构意识来掌握语言。如,“thereisabookonthetable”“,itisnotadog”,传统法讲解“therebe”句型、动词单复数、冠词的用法、介宾结构“、it”句型及否定结构。简单的两个句子,涉及到了这么多基本的语法知识,即使弄懂了,但学生一开口,还是单复数不分,肯定与否定混淆,甚至于大学的学生会话中还犯“heshe”不分的毛玻同时,类似的“标准语法”句型在现实生活中极少接触到。因此传统的语法教学教的不是生动的口头语言,而是书面语,即“死的语言”,幼儿极难掌握。

tpr幼儿英语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幼儿爱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等心理特征,让孩子通过跑、跳、做游戏学英语,而不是规规矩矩地坐在凳子上听讲,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幼儿学习情绪主动,注意力持久。如果幼儿发音不准,老师就要自然状态下不停重复,直到发准为止,幼儿也不必重复老师的话,但要按老师语言的涵义反应。幼儿对老师发出信息的反馈越正确,表明对老师信息的理解越准确。心理学家证实,强迫幼儿重复老师的话会引起幼儿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限制幼儿语言学习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威望,师德是学生的指灯,上行下效是道德模仿的普遍规律。激发起学生对良好品德的敬佩崇拜之情,使学生由崇拜敬佩而变为模仿,直至变为自身的习惯和修养。

二、挖掘教材中蕴藏的思想性,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是以增进未成年人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过程。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学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处在运动状态中,学生的思想也随着运动项目或运动深度的变化而随时处在变化之中。这种身心同步变化的特征,是体育教学的突出特点。在体育课上,同学们之间发生着更多的直接联系,比如:相互协作、相互对抗、相互竞争、互相学习等等,在这些关系下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要进行交往,并发生直接的相互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体育课堂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因此,在体育课上进行品德养成教育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既要注意传授知识,使未成年人掌握必要的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又要对未成年人在接受知识过程中产生的困难,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并结合思想品德教育手段,帮助其树立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刻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思想性。把体育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交融在一起,互相渗透,把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渗透到体育教学当中去。对未成年人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公务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