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篮球论文范文10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4-22 08:44: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篮球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篮球论文

1个性化教学方法对高校篮球教学的促进作用

通过选择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进行高校篮球课程的指导和教育,从多个角度分析都能够有效推进高校篮球的教学进度,对高校篮球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1.1丰富高校篮球课堂教学手段,提升学生上课热情。我国篮球事业的起步时间较晚,发展的时间也较短,虽然已经在各个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比较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的篮球事业依旧存在明显的差距,有着长远的进步空间和发展可能。但是篮球项目由于其运动和比赛过程中独特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以及运动员明显的身材特征等特点,在我国有较为广泛的接受度和大众欣赏支持程度,篮球比赛属于我国人民观看和讨论较多的体育赛事。因此,各大高校选择将篮球教育引进到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中,也是看中了篮球课程教学能够为学生带来的身体和思想上较为全面的发展帮助和引导。个性化教学的引进和应用,能够通过具体和有效的手段丰富高校篮球的教学手段,从而吸引更多学生关注篮球喜爱篮球,提高上课热情,帮助实现教学目的。1.2帮助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升。我国篮球项目传播和流行时间较短,高校篮球课程开设和起步时间较晚,其课程开设最初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我国高校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的转换,接受自己逐渐步入独立自主的年龄阶段。篮球训练和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健全身体和心智素质,为未来踏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篮球课程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团结的集体观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尊重对手的比赛心理以及灵活多变的应对思路等。个性化教学方法是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个性化的心理特征和思维变化,从而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调整,以达到保留学生个性思维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1.3改善现有高校篮球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在高校篮球教学过程中应用个性化教学方法手段的另一个推动因素便是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进行篮球课程的相关硬件建设、器材购置及教学资源分配过程中存在缺失和漏洞,导致高校篮球的教学方法改革受到客观因素的阻碍,建立和规划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和相关的教育专家便提倡篮球教学逐渐向个性化方向转换,在转换过程中及个性化方法应用过程中,势必将涉及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个性化教学方法注重的是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既保留传统课堂的优点,又要大胆创新,建立具有区域性和代表性的篮球课程教学手段,做到个性化的建立。这样一来,就督促和推动了高校篮球教学资源分配不均情况的改善。1.4符合当代国家倡导体育课改的号召。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在人数上占据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受到经济发展现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过去几十年间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规划和工作重心的安排上忽视了体育健身和运动锻炼的重要性,将更多的建设重心和关注点都放在了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上,而忽略了体育人才的培养。在其体育思想中提出,篮球项目具有其独特的外交作用与经济产业发展前途,要不断提高对篮球事业的重视和支持。高校进行篮球教学的个性化改革和转化,正是积极响应国家倡导全民健身和体育课课改的号召的表现,对当前篮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笼统化、表面化、敷衍化的教育训练问题进行及时的整改与调整,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的篮球人才,促进我国篮球事业的健康发展。

2个性化教学方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各个高校应积极在高校篮球教学过程中不断去实践和应用个性化的手段和方式,来转变传统的教学现状,改善高校篮球发展过程中的尴尬难题和困境,帮助篮球课程更好地传播和流行,实现对学生身心健全的培养。2.1教师增强篮球课堂上的有效互动,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方法注重的是保留教学过程中参与人员即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理念和状态,教师能够做到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中心和目的,学生则需要做到在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价值观念,学会对课堂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对篮球课程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强课堂的有效互动来践行个性化教学方法的推进和深入融合。例如,通过语言上的丰富和灵活增加与学生间的语言互动趣味,提升学生的兴趣与热情;通过增加竞赛和游戏的方式来加强学生间相互的肢体互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与团结精神;通过课前的安全教育及精神鼓励等方式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关爱,做到因材施教。2.2学校丰富教学资源,增加篮球教学设施和器材。现今大多数高校篮球教学方法和手段依旧沿用着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的方式,在硬件设施和教学器材的管理上都存在较大的缺失。由于大多数高校的建校时间较早,校园的占地面积与校园内部的装修和环境相比于新兴的高校显现出陈旧与狭小的窘态。因此,篮球课程所需要的场地和硬件器材的配备也受到了影响,最直接的问题便是由于校园较小,没有多余的空地和面积进行篮球场的建设,因此篮球场大多与普通操场建立在一起,操场上除了篮球架之外,还设立了足球网、乒乓球台、羽毛球网等,导致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无法充分活动施展,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个性化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学校需要丰富教学资源,增加篮球教学设施和器材进行配合与实践。2.3端正学生对待篮球课程的态度,树立其独立的篮球思想和观念。虽然篮球运动在我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接受度,但对大多数高校学生来说,体育锻炼与运动本来就是一件不太愿意参与的事情。由于我国独特的人口结构和教育政策,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经历的都是以文化教育和专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中教育,对体育锻炼的疏忽让学生形成了不爱运动的不好习惯,身体素质普遍偏差。而篮球又是一项需要技巧和体力支持与付出的体育运动项目,所以多数学生对待篮球教学的心态并不端正,认识也不到位,抱着懒惰和侥幸的心理选择篮球课程。个性化教学方法的实施,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教学过程的丰富和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兴趣,端正学生的态度,同时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又能培养学生独立的篮球思想观念。2.4建立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课程考核标准与评估体系。我国各大高校在国家提倡体育课课改的号召下,纷纷进行体育课程内容的强化和丰富,开设篮球课程,以实现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和健全。高校篮球作为一项技巧性与理论相互结合促进的体育项目,更加注重学生对篮球技巧及篮球竞赛心理的理解和领悟,所以对不同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结构来说,除了学校教师和学生在篮球课程教学过程中践行个性化教学方法之外,对学生的篮球能力和素养的考核标准的建立也应参考和借鉴个性化方法的手段,做到考核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帮助学生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实现健康发展。

3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篮球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一些问题。通过对个性化教学方法对高校篮球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探讨与总结,我们发现在高校篮球教学中应用个性化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高校篮球教学中,要积极使用个性化教学方法,以有效存进我国高校篮球教学事业发展。

一、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育学家曾断言,“学会合作是21世纪的生存本领之一,……如果不会合作,知识再多也没有用”。然而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了对青少年心力健康成长不利的现象,家长对子女的宠爱和娇惯使不少学生患上了孤立、自私、人性的坏毛病。针对这种情况,体育专家认为,“只有在身体素质教育中加以纠正和防止”。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引导他们克服畏难、惧怕、羞怯、自私等心理障碍和惰性,调动其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培养他们无畏、坚毅的品质和拼搏进取的精神,才能彻底纠正他们个性中的不健康因素。因为这些集体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行动的协同性。像篮球运动,在比赛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就是团队精神、集体合作和全局观念。每个队员都要不断地传接球、投篮、跑动等,通过集体的密切配合和协调默契来完成一系列动作,最终赢得对方的。同时篮球又输有赢,参加篮球运动,可以使他们认识到,胜利和成功是靠大家团结一致,协同配合来的,困难时应该彼此鼓励,失败时不应相互埋怨,成功时应该大家共同分享。要培养学生的和团队合作能力。

2.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篮球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竞争性强,对抗非常激烈,它不仅仅是比技能、比智能、比体能和比心理的竞争,而且也是比思想、比作风的竞争。凡比赛都要争取胜利,都包含一定的超越自我的对抗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还能给学生带来通过竞争和拼搏获得成功的体验,教育学生不断进取,不断向上,不断追求。牢固树立竞争意识,才能勇敢接受挑战。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摘要:为探讨雨课堂结合比赛教学法在高校篮球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选取南京邮电大学4个班级119名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60人)和实验组(59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雨课堂结合比赛教学法比,比较2组课程成绩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组大学生的平时成绩与专项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大学生(p<0.01),实验组大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大学生(p<0.01)。因此,在高校篮球课中使用雨课堂结合比赛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雨课堂;比赛教学法;高校篮球课

高校篮球课的教学方法很多,如分层教学法、领会教学法等,多年来关于比赛教学法的研究始终是热点,已有诸多学者针对篮球课中运用比赛教学法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据任屹奕的研究,采用比赛教学法后学生身体活动强度指标得到提升,期末测试成绩明显提高,因此认为比赛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篮球课程教学质量。王立新认为,比赛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激励学生在运动中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对篮球教学方法改革有着促进的作用。张海雷的研究认为,比赛教学法应用于篮球教学课程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乔诚通过对天津市几所普通高校篮球课调查发现,现有的篮球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研究认为运用比赛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篮球教学效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大规模在线交互式教学课程得到快速发展和推广,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被混合教学所取代,混合式教学注定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有研究认为,在“互联网 ”大潮流时代的推动下,沿袭了多年的传统篮球教学模式必将发生重大变革,“互联网 篮球教学”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悄然流行于高校篮球课中,新模式或将成为我国体育教育的主流模式。李瑞杰认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微信已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中,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采用微课堂与课程设计、虚拟班级建设等方式,让微信成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重要信息载体,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高校篮球教学效果。2016年6月,由清华大学与学堂在线共同研发的“雨课堂”软件,将powerpoint和微信进行对接,为大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及课后复习等各个环节建立起沟通桥梁,为师生提供了完整立体的数据支持。在高校篮球课中应用雨课堂平台,可以使篮球技战术教学、篮球规则知识等变得生动有趣、积极、高效,且可以将大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录下来推送给大学生,使师生之间要及时沟通、反馈问题,为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提供了良好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由于雨课堂平台推出时间较短,目前有关其应用于高校篮球课的研究较少。本文将雨课堂和比赛教学法相结合,并加以实践,以期提升大学生学习篮球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高效性,达到更优的高校篮球教学效果。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雨课堂结合比赛教学法应用于高校篮球课的效果为研究对象。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目前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技术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分析;创新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创新教学模式建构的操作层面等进行讲述,包括了篮球选项技术课程的教学原理、篮球选项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创新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形式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理论模型

论文摘要:传统的篮球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通过对高校篮球教学相关资料的调研和问卷调查,以目前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逻辑起点,以教学模式理论为框架,以创新思路为主线,建构了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技术教学的理论模型。

本文拟以目前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逻辑起点,以教学模式理论为框架,以创新思路为主线,建构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技术教学的理论模型,为以后的实践验证提供理论基础。

1目前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技术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分析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行了调查分析。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60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255份,有效问卷中学生203份,篮球教师27份,教练级和篮球相关人员25份,有效率98%。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篮球课程开展情况进行调查走访,并结合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调查研究当地篮球课程开展的具体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受阳光体育政策影响下篮球运动在该校发展较为顺利;学生对于篮球课程教学在对篮球课程认知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学生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较高,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动机较为明确,其中以升学动机人数最多;中学篮球课程教学课时设置偏少,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以自然行政班为主,缺少兴趣班教学形式。

【关键词】阳光体育;篮球课程;参与度

阳光体育进校园计划,要求在校学生每天至少进行一小时体育运动,改善学生体制健康水平。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中学学生在篮球课程开展过程中的动机、认知等主观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阳光体育课程政策下中学篮球课程的更好开展提供一定帮助。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沈阳三十中学、白塔中学中学生参与篮球运动情况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本人根据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和具体写作要求,在本校图书馆查阅论文相关的书籍和期刊资料。1.2.2问卷调查法。本文通过对中学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数据调查,其中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9份,回收率99.5%,其中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99%。1.2.3访谈法。通过对中学实地的走访调查,了解更多有关篮球运动开展情况的相关信息,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依据。

2.结果与分析

摘要:通过在大学体育篮球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在课余篮球活动参与比赛形式的实际调查,结合对高校学生课余篮球比赛3种形式特点与要求的对比,发现四对四篮球比赛规则要求简单,强度适中,场地容纳人数多,课余篮球活动中最受学生喜欢;大学体育篮球教学中应加强四对四比赛的教学与技战术的指导,规范规则,开展比赛,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关键词:大学体育;篮球教学;四对四;篮球比赛

篮球运动在大学校园开展最为普及,学校体育主管部门每年会组织相应篮球比赛,比赛形式一般为三对三或全场五对五比赛。但在大学生课余的篮球活动中,四对四的比赛形式开展更为普及,参与人数更多,四对四篮球比赛以普及、娱乐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对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品质的培养有着良好的作用,是实施终身体育的一种有效方式。该文通过在大学体育篮球课堂中对学生课余参加篮球活动情况的实际调查,对四对四篮球比赛相对三对三、五对五篮球比赛特点与要求进行比较与分析,对在大学体育篮球教学中推广四对四篮球比赛教学提出建议,丰富大学校园篮球比赛形式,促进高校篮球运动的健康开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以钦州学院15、16级公共体育课学生为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吉林大学篮球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为了更好的研究女大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广泛阅读了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方面的书籍,并查阅中国知网上关于女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论文,对这些文献进行总结分析。(2)专家访谈法:对吉林省高校体育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主要就女大学生对于篮球是否存在兴趣开展的。(3)问卷调查法:在吉林大学开展随机的问卷调查,一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3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达到297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9%。(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excel软件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论文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三、结果与分析

(一)女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摘要: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和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索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对高校冬季体育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实地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高校冬季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为高校冬季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高校;冬季;体育课程资源

1高校冬季体育课程开展的情况

对普通高校冬季开设项目进行调查发现:普通高校的开设内容共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速滑、滑雪、游泳;从开设项目的数量看,普通高校冬季开设项目涵盖面较为狭窄,基本上集中在传统的体育项目上。在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学生根据的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的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而从普通高校冬季开设课程的数量和分布看,普通高校冬季的开设项目未能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邵锦梅等对河北省体育课程开展状况进行研究发现:河北省普通高校开设项目较多,覆盖面较为广泛,涵盖了篮球、足球、田径、排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羽毛球、定向越野等。张启迪等对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调研认为:四川地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主要以足球、田径、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定向越野、户外运动、游泳等项目,开设的体育运动项目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通过与其他省市地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开设的情况进行对比发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开设项目较少,基本只能局限在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中,体育课程的开设面较为狭窄,虽然普通高校开设了其他地区未开设的滑冰和滑雪,但是通过对高校的学生进行访谈发现,这些特色项目虽然具有一定的诱惑性,但是黑龙江地区的气温令人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冰冷的寒流超越了内心兴趣动机的所需。对吉林省地区高校冬季体育课程开设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吉林省高校冬季开设体育运动项目与大相径庭,为了发展区域特色运动项目,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学生参与滑冰、滑雪等冰雪运动项目,但是效果却微乎其微。与对辽宁省普通高校冬季体育课开设的研究结果也一致,也处于我们所描述的现象。

2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课程资源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在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和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最重要着力于对体育教材内容的开发,体育教材内容是冬季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虽然冰雪项目是高校冬季体育课程的主要教材内容,但是仅凭滑冰、滑雪体育课程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长期反复的学习容易造成学生厌恶心理,不利于冬季体育课程的开展。通过对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进行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主要从体育课程资源中的场地和器材、体育师资、体育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开发。2.1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策略。对高校冬季体育课程资源中体育场地、器材的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难以满足冬季体育课程实施的需求,室内体育场地的限制,造成大部分的传统体育课程仍然需要的室外进行,但是由于大雪的覆盖,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和排球场等场地被大雪所覆盖,在冰雪面上进行体育课容易造成学生摔倒受伤,但是,体育课需要开展就需要对体育场地、器材进行开发。我们通过调查得知,大部分高校对体育场地进行开发策略通常基本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停止正常体育课程的实施,改为跑步,跑步的场地设在校园;第二种为体育课组织学生对体育场地进行清理,在清理的场地进行体育游戏;第三种为租赁室外的社会的体育场馆,例如:滑雪场、滑冰馆、游泳馆等。2.2体育师资的开发策略。教师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体育课程实施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冬季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更加凸显了教师的师资能力。我们之前对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中的师资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体育师资结构不容乐观,师资性别比例不协调,男多女少,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和职称结构偏低,专业技能偏向传统体育项目。为了保障冬季体育课程的实施,大部分高校都在进行着师资结构的调整和构建。而对体育师资进行开发的策略主要采取外聘教师授课、临时代课和其他专业技能教师担任教授的形式进行。目前,由于大部分学校对体育课不重视,认为体育教师是万能的,一个体育教师可以教授任何体育课程,不需要对体育师资进行培养,但是随着国家对青少年体育的重视程度提高,相关部门开始重视体育课程的建设,由于长期的历史造成了较多的高校公共体育部根本没有对师资队伍进行建设和培养,而再次对体育师资进行培养和建设就要重新开始,而为了解决当务之急,只能采取外聘、临时代课和由其他专业教师担任的策略来进行。但是,大部分学校的都表示,下一步对体育师资的开发策略将从招聘教师和培训教师的途径进行。但是可能需要很长的周期才能实现。2.3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策略。调查结果显示:普通高校的开设内容共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速滑、滑雪、游泳,从开设项目的数量看,普通高校冬季开设项目涵盖面较为狭窄,基本上集中在传统的体育项目上。但是传统体育课程在真正进入冬季后很难去实施,甚至出现长时间的停课现象,造成冬季体育课程不但不能正常进行,而且相对于学生来讲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和目的。但是通过访谈我们发现,高校在秋季学期开始前,学生按照正常的体育选项课内容进行选择,进入冬季后,体育选项课的内容基本停止,开始进行冰雪运动项目课程的学习,但是,基本都以滑冰、滑雪课程为主,所以高校在对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策略通常采用在气温聚降前按照教学大纲的中的教学进度快速进行,在进入冬季频繁下雪的时段后开始讲体育课程内容转向冰雪运动项目,但是往往在课程与课程衔接之间间隔将近两周时间,而这两周的时间恰好是地区进入严寒和下雪的时段,滑雪场和滑冰场刚要开始建立,而在这两周的时间内体育课按照正常的教学进步无法实施,冰雪项目还没有场地。随着对课程内容的不断改革,高校也采取了对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策略,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对课程内容开发的策略存在两种,一种为进入冬季严寒天气后,将正常的课程内容改为雪地项目,例如:篮球课改为雪地橄榄球,足球改为雪地足球,田径项目改为校园定向越野等等。另一种为进入冬季严寒天气后,正常的课程内容停止,上社会的速滑馆或学习自行浇筑的速滑场地以及社会的滑雪场等进行冰雪项目的学习。2.4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开发策略。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部分,对整个教学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按照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来讲,教师对教学内容采用讲解、示范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授来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能力。在高校冬季体育课上采用传统的讲解、示范等方法不适应低气温下的教学环境,往往容易造成教师在讲解、示范时,学生受到寒冷的侵袭,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导致教师的讲解、示范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在冬季体育课程中教学方法通常会与以往的不同,通常会采用与学生一起做动作,在动作中不时的去提醒学生关键技术动作的要领,课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去查找所学技术动作的要领,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提问,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的问题进行逐一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熟练程度进行评分,并将所得分数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以“人文关怀”为导向,以“体育文化”为载体,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影响学生,以此发展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塑造学生的体育精神。本文将简析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的重要作用,并从开展多样化体育运动项目,提升体育活动的文化娱乐功能,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浅谈大学体育教育理论的实践方案。

一、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的重要作用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主张学校要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全能人才,在发展学生文化修养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应用人文教育理论能够让学生全面认知体育文化内涵及其精神,塑造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创新校园体育文化。教师可以将人文主义融合到体育教学因素中,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提高社交能力,从而构建和谐、文明、团结的校园。其次,运用人文教育理论开展大学体育教学活动能够丰富体育教学活动内容,完善教学大纲,让学生积极练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引导学生自由发展体育天赋。

二、大学体育教育理论的实践方案

1.开展多样化体育运动项目。教师应协同全体学生开展多种快乐的体育训练活动,组织有趣的体育项目比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训练活动中提高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开发自身的体育潜能,发展体育天赋。其次,教师要坚持“构建中国特色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融合人文主义色彩,将体育特长目标、适应层目标、基础目标、知识目标、智能目标、价值目标、行为目标与情感目标统一纳入到培养目标的多维结构中,让学生在参与快乐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体育基础,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例如在组织武术训练活动时,教师理应借助文化指导教育方法引领学生深刻理解跆拳道的内涵,告知他们:跆拳道是一种手脚并用、以攻为主的格斗项目,有对抗、威力和特技三中比赛。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强化学生勤学苦练的精神。教师可以将人文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激励因素,设置多样化体育游戏,指导学生在游戏中提高体育技能,用体育运动员的励志故事发展学生的人文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的体育精神。例如在开展篮球训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一些篮球动作技能,组织学生进行“你比划我来猜”的游戏,让学生进行自我推荐,先进行第一轮,然后,后面的学生为猜出词语的人进行笔画,然后依次进行,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这个游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还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协作和默契程度。在游戏结束后评选出猜出词语最多的几个学生,并奖励一些小礼品,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享受参加篮球训练活动的乐趣,增进师生与同学之间的友谊。此外,篮球比赛是一种集体性活动,教师可以结合这一特征,为学生组织集体性游戏和竞技比赛,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强化集体精神。而且,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中为学生讲解篮球运动员的故事(例如姚明、易建联等),让学生欣赏篮球比赛视频,用多媒体课件告知学生:姚明这位出色的篮球运动员出生于上海,身高2.26米,是中国最高的篮球选手,有“小巨人”之称,他9岁进入上海徐汇区少年体育学校,13岁以后参加了上海青年队,18岁入选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2000年3月荣获全国男篮甲a联赛1999—2000赛季的篮板、扣篮、盖帽3个奖项,同时入选中国男篮全明星阵容和亚洲全明星队。2002年,他在美国nba选秀中成为新秀状元,之后加盟休斯顿火箭队,美国媒体认为姚明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男篮的看法,他的球技、为人、集体奉献精神以及随和的幽默个性超过了他的年龄,因而拓展了西方人的视野,称其为“中国的奇迹”。为学生讲姚明的故事有助于从侧面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塑造学生的集体精神。另一方面,提高篮球技能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对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和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学生坚持每天参与篮球训练活动,鼓励学生“向姚明学习”。

2.提升体育活动的文化娱乐功能。提升体育俱乐部的文化娱乐功能,必须注重在传统教学项目的基础添加网球、棒球、垒球、高尔夫球、花样游泳和艺术体操等充满文化娱乐性质的体育运动项目,让学生享受练习体育技能和认知体育文化的乐趣。例如在组织网球运动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关于网球的教学视频、电视剧《网球王子》以及奥运会上的网球比赛视频,初步调动学生学习网球的兴趣。然后,告诉学生:网球起源于法国,原来是宫廷中王室贵族的一种游戏。18世纪以后,网球运动冲出宫阙,在市民中开展起来。到了19世纪,网球盛行于欧美。1885年,网球传入中国。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场地练习打网球,为学生组织各种有趣的比赛。此外,教师可以在体育活动中渗透美学主义,例如让学生综合练习艺术体操,这样可以全面挖掘体育的美学因素,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文化娱乐功能。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为了对这些学术成果进行研究,本文以“大学生”“体育锻炼”为关键词,查阅2008-2018年间收录在中国知网的文献资料,收集了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有关的文献共16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25篇,博硕学位论文37篇。在此基础上,本文围绕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干预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综述。

1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综述

1.1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频率。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的时间可以把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分成习惯运动者、经常运动者、很少运动者。庞敏慧,王海清(2016)等人对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1038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占比很少,习惯运动者仅有34人,占比3.3%,经常运动的大学生为275人,占比26.5%,而大部分学生是很少运动者,人数为729人,占比70.2%。吴琼先(2015)以川渝地区6所本科院校3446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结果显示,有1637人(占比47.5%)每周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达到3次及以上,有1585人(占比46.0%)每周参与体育活动次数为1-2次,每周锻炼不到1次的大学生为224人(占比6.5%)。这些数据说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频率有很大差别。1.2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分析。吴琼先(2015)在调查中发现在大学生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中,根据选择人数的多少依次为:慢跑或散步(人数占比56.1%)、羽毛球(人数占比48.4%)、篮球(人数占比40.1%)、游泳(人数占比30.9%)、乒乓球(人数占比25.5%)、网球(人数占比22.6%)、武术(人数占比8.3%)、足球(人数占比8.3%)、跳绳(人数占比7.5%)、其它(人数占比7.0%)、排球(人数占比4.4%)。廖生波(2012)对北京市8所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进行调查并排序,排在第一位的项目是跑步,第二位项目是羽毛球,第三位是篮球,第四位和第五位分别是乒乓球和体操类项目,足球项目、跳绳、体育舞蹈分别排在第六位、第七位和第八位。由此可见,跑步、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普遍受到大学生喜欢,这与锻炼方法简单实效、场地器材普遍、群体氛围较好有很大关系。另外,徐恒勇(2008)调查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有很大差异,男生普遍喜欢篮球、足球等竞争性强、对抗激烈的体育项目,女生则倾向于羽毛球、健美操、乒乓球等运动强度小、节奏感强的运动项目。1.3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特点。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段和锻炼形式方面,大学生的选择也有较大差别。庞敏慧等人(2016)研究发现,有51.4%大学生选择在晚上参与体育锻炼,有26.1%和9.2%的大学生分别在下午和早上参加体育锻炼;在锻炼形式方面,50.4%的大学生是和同学室友一起锻炼,有39.5%的大学生室独自进行体育锻炼,还有5.8%的同学是参加体育社团等群体活动。廖生波(2012)的调查数据显示,约43.8%的大学生选择下午时间段进行体育锻炼,35.2%的大学生是在晚上进行锻炼,约有29.4%大学生选择早上锻炼,还有有4.5%的大学生是在其它时间段参与锻炼。

2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综述

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因素进行了阐述,总的来说,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分为自身主观因素和外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2.1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分析。自身主观因素包括大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态度、认知,以及主观感受等方面。李丹(2009)认为,“惰性”“没兴趣”这两项因素是影响河北省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王一民(2016)对湖北3823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也说明“没有锻炼兴趣”是大学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占调查人数的27.2%。心理学研究表明,价值观和认知因素对某一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廖生波(2012)研究认为多元化的体育价值观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直接动力,这一点也得到了其他学者的认同,例如庞敏慧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体育锻炼重要性认知得分大于平均分的学生更容易养成体育锻炼习惯(p<0.05)。当然,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心理认同并不等于他们在行动上会主动参与体育锻炼,邵君等人通过调查认为,大学生体育锻炼目的是为了健康,但主观能动性较差。这一点值得引起关注,这种缺乏主动性的外部动机的效应短暂且不稳定,不但容易造成体育锻炼行为的中断,而且也不利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与其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关系密切,刘正国(2011)等人采用《体育锻炼态度量表》调查了黑龙江省891名在校大学生,他发现大学生的锻炼态度越是积极,其锻炼的频率越大,每周锻炼的次数越多,锻炼行为越好,而且通过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可以有效预测其锻炼行为;周伟等人(2009)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与锻炼态度之间的关系,认为大学生锻炼的态度可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同时锻炼态度作为中介变量又受到阻碍因素的制约对大学生锻炼行为产生间接效应。2.2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分析。综述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知,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参与体育锻炼的氛围、课余时间、体育社团组织、以及锻炼所需的场地器材等因素。徐恒勇(2008)对114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29.81%的大学生认为课程压力大,忙于考研、考证,没有时间参加锻炼,有20.97%的大学生认为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对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有很大影响,这与王一民等人的调查结果相吻合,王一民(2016)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没有时间”和“没有场地”的大学生分别为350人(占比19%)和68人(占比3.7%)。除了体育设施和课余时间之外,体育氛围(包含自然氛围、运动友谊、重要他人支持等)也是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张贵婷等人在《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因素体系的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锻炼氛围”是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外部因素,程韵枫,董宝林等人(2018)研究认为锻炼氛围既可直接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还可通过在体育运动中个人感受到的心理愉悦程度而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体育社团、体育教学是大学生获得运动技能的主要途径,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潘秀刚,陈善平等人(2010)对192名体育社团大学生和1860名非体育社团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相比,参与体育社团大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长,锻炼强度大,锻炼频率高,锻炼坚持较好。究其原因,张戈,吴洁等人(2014)通过研究发现,体育社团组织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锻炼氛围、同伴激励、学校支持等因素的作用,体育社团的规章制度,也是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有力因素。这说明大学生通过参与体育社团可以结交朋友,增强友谊,更容易感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3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干预措施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