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范文10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5-15 01:18: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劳动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劳动教育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新时代五育融合背景下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及目前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在劳动思想教育、劳动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等教学体系及劳动保障体系进行探索,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助力大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协作能力、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的意识,达到以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校;五育融合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发布,“五育融合”被再次强调,国家把学生劳动教育和其他能力培养提到了重要位置,作为高校也应当把劳动教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1,2]。本文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劳动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从劳动思想教育、劳动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等教学体系及劳动保障体系进行探索,旨在为劳动教育在高校的实践落实提供参考。

一、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高劳动能力,提升劳动素养。高校须加强劳动教育环节,培养能够吃苦耐劳,劳动能力强、团队协作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强且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劳动教育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摘要】本文在高校面对劳动教育整体被弱化、价值观被异化、劳动能力有限的问题上,基于高校的使命,试提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并倡导全社会各环节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实践

一、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

新时期高校的劳动教育有更高的立意。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劳动来获得教育,而劳动又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可以锻炼人的体能,在劳动过程中提高劳动能力,懂得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脑力劳动可以调动人的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参与。国外研究发现,在学校教育培养的能力中,非认知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得到80%的回报,而认知能力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相关性较弱[1][2];我国研究表明,大学期间个体非认知与认知发展对初职月薪均产生显著影响[3]。可以看出,手脑并用时的劳动教育可以使非认知能力提高。简言之,劳动教育在青年大学生能否把握人生获得成长与成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综上,新时期高校的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让青年大学生从中得到发展。本文的劳动教育是指通过手脑并用所带来的青年大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现实中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实中,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第一,高校有关劳动教育课程缺失。这里的劳动教育课程,指的是两方面,一是学校教学计划里的劳动课程;二是老师和学生们的劳动教育意识。目前高校暂未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材料内容也较少,不能够给青年大学生提供充分的、系统的学理性劳动课程,要对青年大学生施以劳动教育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和学生们的劳动教育意识指的是,老师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生将劳动教育看作是提升自身素养的一种途径。目前,老师和学生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有限。第二,劳动价值观被异化。受中国古代传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思想的钳制,许多青年大学生认为一线劳动者就是社会地位低的表现。高校不是一座孤岛,其开放与包容让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有了可乘之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炫富等思想容易导致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从而其劳动价值观被异化,主要体现在很多青年大学生图一时之快,在网上进行网贷、裸贷等。第三,劳动能力水平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如今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至25岁之间,他们多为独生子女,是全家几代人的希望,他们成为家里的“小皇帝”,从小就没有劳动的机会,不会打扫卫生、不会洗衣服,从而导致了青年大学生劳动能力水平有限。

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分析

摘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对湖南农业大学1137名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现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该校劳动教育整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积极性不高、没有完善的教育评价系统、缺乏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学教师以及条件保障体系薄弱等问题。针对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从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健全高校劳动教育条件保障体系等方面推进。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对策研究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面构建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强调普通高校本科阶段劳动教育不能少于32个学时。随着《意见》的实施,各大高校相继出台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与教学计划等文件,积极落实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需要劳动教育的奠基[1]。尽管国家大力提倡劳动教育,但受经费、人员以及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劳动教育机制在实际运行和实施中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达到理想中的教育效果。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如何,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要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与改进方向,完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提高高校劳动教育质量,必须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准确了解高校在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对湖南农业大学劳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在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与内容本研究采用问卷星在线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级、所学专业以及生源地四个题项。第二部分为五分量表题,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从1至5进行赋值,主要包括学生态度、学校顶层设计、氛围营造、师资队伍、条件保障五个维度。

(二)量表信效度分析本研究采用cronbach'salpha系数作为信度指标,检验问卷整体信度。问卷整体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为0.990,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各个维度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分别为0.967、0.960、0.962、0.960、0.964,均大于0.9,说明问卷各个维度的信度良好,可用于进一步研究(cronbach’salpha的值超过0.7表示信度良好,数值在0.6~0.7为可以接受)。通过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问卷的效度进行分析。样本数据kmo值为0.981>0.8,显著水平p=0.000<0.01,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说明问卷效度良好(kmo值高于0.8,则说明问卷效度很好,研究数据非常适合提取信息)。

查看全文

[摘要]中华民族“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一代代劳动者的辛苦付出才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我们必须坚持劳动,才能延续这样的幸福生活。劳动是高尚的、光荣的、伟大的,劳动者是最美丽的人。将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中,不断创新劳动实践的方式,探索出大学生喜爱的、能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的劳动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主动投身劳动和创作,是每一位高校的劳动教育工作者都应追求的。本文从教育意义和具体实践的角度,分析了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创新型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育人理念;劳动教育;创新实践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整个社会层面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在新时期从理论阶段进入了实施阶段。高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作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摇篮,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目标,将劳动教育应用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中,实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培养。思政教育工作是我国高校承担的重要使命,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高校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知水平,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兼顾多方面的发展,成长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综合性人才。在这一大背景下,高校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才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高校应积极探索将育人理念融入劳动教育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型实践,以期寻找到更为合适且能够广泛推行的实践方式。本文从新时期的育人理念和劳动教育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创新型实践与探索。

开展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课程学习、品德教育、体育和美育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共同影响、彼此促进、相互助力,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实现人才培养上的全面发展。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强壮的体格是教育的基础,在得到长足发展后有助于各种劳动活动的开展,可以为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作出贡献。不同于“五育”中的其他四项内容,劳动教育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其没有独立发展的课程体系,而是在吸收其他“四育”课程体系中的各项优势后,结合劳动教育自身特点打造的包含多项优势又能够体现劳动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五育”之中,德育是引领,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智育是手段,通过对不同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有能力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体育是根基,能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校内体育文化的建设,帮助大学生锻炼强健的体魄,同时磨砺其在困难面前的顽强毅力;美育是支撑,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帮助其树立起健全的人格;劳动教育是四者特点的综合,依托劳动教育的形式,能够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多方面技能,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大学生有能力完成自身全方位的发展,并且在真实的劳动过程中收获幸福感和尊严感。高校劳动教育能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科学知识或专业技能进行劳动,以此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形成正确对待劳动的态度以及自身的劳动习惯,在劳动的过程中磨砺自己的品德修养。将育人理念融入高校的劳动教育中,将劳动教育放到与其他“四育”同样的高度,是满足当代高校教育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实践,也是对整个高校育人体系的有力支撑。在进行高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清楚认识到“育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是缓慢的、持续的。对人才的培养应当做到全面而连续,坚持“五育”并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育人理念要求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必须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载体作用,让其能够与其他“四育”形成合力,相互影响和促进,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坚定劳动的理想信念,愿意辛勤、诚实地劳动,并尝试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当下,高等院校虽然越发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但依旧存在学生实践能力差的弊端。因此,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在大环境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劳动能力低下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后续的就业问题,因此,高校应当从一开始就向学生传达学校对劳动教育的标准定位和严格要求。相关部门需要把高等院校劳动教育的实际内容传授给学生,而不是目前呈现的实践课程的简化,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倾听教师对劳动过程的讲述,课后自主实践劳动,这样会造成学生的劳动能力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退化的局面。因此,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当明确,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要能推进社会发展的,都是值得尊重的劳动,这样的劳动者都是值得尊重的“人才”,劳动不分高低贵贱,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去看不起普通劳动者。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世界格局变化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大背景下,国家对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更是新时代实现育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

新时代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型实践与探索

摘要:目前,由于部分高校在思想上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西方错误社会思潮和封建落后思想对劳动观念的侵蚀以及高校劳动教育制度建设中存在的形式主义等主客观因素的叠加影响,高校劳动教育仍然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认知困境、取向困境和制度困境。因此,需要从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正确引导高校劳动教育的前进方向、建立健全高校劳动教育制度体系等方面着力,开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新局面。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困境;应对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和总体目标,提倡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强化对实施劳动教育的保障能力和组织领导。显然,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1.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主要面临着认知困境、取向困境和制度困境。第一,认知困境。一是将劳动教育狭义化、简单化理解。一部分人将劳动教育狭义地等同于劳动课、课外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忽略了劳动观念、劳动价值取向、劳动精神的培养。另一部分人则是把劳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劳动文化、劳动技能的学习,定义为对学生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基本的劳动技能,弱化和忽视了体力劳动。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曲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出,人是劳动的产物,正是劳动才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类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形成离不开人的辛勤劳动;全部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人的劳动,它是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高校一部分人没有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本质属性,造成认知错位。第二,取向困境。一是劳动教育被边缘化。在高校现有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分配学分。高校在劳动教育上存在着课程缺失的现象,而在课程之外,高校师生轻视劳动,回避“脏活”“累活”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劳动教育被功利化。对一些回报率较高的劳动教育,如经费充足的实践教育项目、关乎绩效考评的劳动教育活动等,往往吸引高校师生趋之若鹜。这些表现,从本质上凸显了一种非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对劳动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取向选择上的缺位。第三,制度困境。从现有的高校劳动教育制度来看,高校劳动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教师人才队伍培养制度体系、劳动教育课程育人制度体系面临着不完善不健全的困境,影响了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2.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困境的归因分析。第一,对高校劳动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领导者、教师和大学生在思想上轻视劳动教育,这是造成劳动教育认知错位的重要原因。第二,西方错误社会思潮和封建落后劳动观念的双重影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受到西方错误社会思潮和残余的封建落后劳动观念的双重影响。在西方错误社会思潮和封建落后劳动观念的双重冲击下,既给劳动教育的认知和取向造成严重的干扰,也给当前高校大力推进劳动教育,营造礼敬劳动、爱好劳动、重视劳动、认真劳动的氛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第三,高校劳动教育制度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实事求是的大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形式主义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制度建设的干扰与破坏却是不容小觑的。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困境的应对

摘要:作为高校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关键内容,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不但能够更好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中进行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帮助大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他们以更为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劳动,同时对于劳动人民要给予足够尊重。茶文化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其也彰显出了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高尚的劳动精神,那么在茶文化背景下就可以将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融合,能够更有效地解决以往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充分保证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茶文化背景;劳动教育;思政课堂;作用及路径

1茶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堂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

1.1能够让学生正确对待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高校校园中之所以要进行劳动教育工作,其重要目的便是要让当代高校大学生能够以更加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劳动生活,要让他们认识到无论是哪一种行业,劳动者都是最光荣的,每个人的劳动对于民族的复兴以及国家的发展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那么就应给予每一名劳动人民足够的尊重。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几千年历史了,而正是劳动人民的努力才形成了中国的茶文化,这也是导致我国茶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较高知名度的重要原因。从动作行为上来看,茶文化就是要让大众知道饮茶、采茶、品茶以及选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但从内核上来看更重要的是让大家领域到什么才是茶精神,这样人们也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当代的高校大学生从小就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他们也没有经历过去的艰苦生活,在上大学之间在家里几乎都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温室中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和困难,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并走向社会后几乎都是承受不住外面的风吹雨打的。而高校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共同目的就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他们能够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更加高标准要求自己,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生活奠定牢固基础。可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还没有开展专业的劳动教育工作,在需要学生去帮忙干活充当苦力时才会以劳动教育为借口,在理论知识方面几乎没怎么采取教育,那么学生们对待劳动的劳动就很难是积极向上的。在茶文化背景下如果能将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思政课堂教育和劳动教育工作时更好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保证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1.2大大提升了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从凝聚劳动价值共识、健全劳动育人体系等几方面进行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深入探索如何能将劳动精神内化到学生的日常起居生活中,贯穿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相融合,达到“五育”并举,从而积极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劳动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体系构建

一、推行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

2020年,有关劳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相继出台,劳动教育的内涵更明确,思路更清晰,措施更具体。3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在国家层面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学校劳动教育指明了具体路径;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发布,对教育评价进行了改革,学生评价成为重要指标之一,考虑到大中小学实际教学的差异,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在政策层面指导学校如何落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并进一步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教育本质就是育人,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劳动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对劳动有更深入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劳动去开创新时代的远大抱负,通过劳动实现人生的升华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美好生活,赢得美好未来,让劳动散发出的光荣、崇高、伟大、美丽的耀眼光辉普照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身上。可以说,劳动教育意义非凡又任重道远,尤其是新时代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生力军,加强应用型劳动教育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开展应用型劳动教育,让大学生崇尚劳动、善于劳动,更好的发挥聪明才智,倡导创新型劳动、创造性劳动,打造一支有正确劳动观的,有激情、有梦想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中华民族崛起注入新的活力。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部分大学生劳动观存在偏差

摘要: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两支重要力量。只有建立健全组织,搭建起“1123”工作运行机制,积极探索“五结合”劳动教育模式,两者通力合作,才能发挥更大合力育人作用,保证高校劳动教育顺利实施。

关键词: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劳动教育;协同育人;运行机制

顺应时展和教育需要,劳动教育成为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要想落实好这项重要任务,必须依靠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这两支重要力量,探索其协同育人运行机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劳动教育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劳动教育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其教育效果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当前我国进入“十四五”发展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为实现国家第二个百年发展目标,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理应把劳动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国外有关劳动教育的经典论述最早产生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就谈到了“学生应该一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边进行农业劳动。”卢梭强调“对人民进行劳动教育,改变人们对劳动的偏见”。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劳动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他认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幸福和文明的基础。在教育工作中,劳动也应当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2]前苏联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劳动教育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思想:“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3]对有关劳动和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阐述最为深刻的应该是马克思。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4]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能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马克思还提出了劳动教育应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列宁在马克思劳动教育实践理论基础上着重强调“在学校教育中应加入劳动组织课程,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劳动技能,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可见,劳动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劳动教育应该也是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历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把劳动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重要内容,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是基于2018年9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首次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3年10月23日,指出:“一勤天下无难事。”“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5]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6]为落实好劳动教育,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文件。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文件,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举,成为五育之一。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全方位、多层次为劳动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为形成以劳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育人机制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些文件的出台,对指导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责任担当等意识,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二、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是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责任主体

摘要:以建筑类专业为例,探讨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对策。从劳动教育的含义、劳动教育的原则、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教学价值三方面入手,对劳动教育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存在边缘化倾向,与时代发展结合不够密切,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未充分融合,未贴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提出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解决对策,应明确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体系,结合学生发展特点,保证劳动教育效果,进而提升建筑类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和劳动素养,使其成长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劳动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对策;建筑类专业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路径,改变青年一代劳动观念、劳动意识淡薄,劳动素养、劳动技能缺失等问题的研究尤为必要。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可以渗透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的实施路径为切入点,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对学生具有积极作用。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开展劳动教育,进而保证教育效果。

1劳动教育概述

1.1劳动教育的含义

劳动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理解劳动的意义,逐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同时对劳动人民产生一定的情感。学习是劳动的一个方面,需要受教育者认真对待。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通过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增强学生的体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对教育工作进行了重大部署,倡导劳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此,建筑专业课程需要积极响应,全面融合劳动教育。

1新时代加强工科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1.1劳动教育塑造工科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蕴含着敬业乐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对于大学生而言,工匠精神不仅是宝贵的文化资源,而且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是推动社会的主体力量,肩负着新的时代重担和历史使命,更需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劳动教育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精神土壤。工匠精神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实现和劳动教育的多途径实施和多学科渗透,使学生通过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和专业技术,锻造工匠精神。

1.2劳动教育促进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劳动教育课程不仅仅只是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促使学生热爱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掌握日常生活劳动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高校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学生能够在劳动教育课程上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不断运用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知识,鼓励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检验自身能力和水平,发现存在问题与不足,根据实践情况不断完善自身的学习体系、学习方法。

1.3劳动教育促进工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