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自我总结范文五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2022-11-07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特殊教育自我总结

特殊教育自我总结篇1

[关键词]特殊教育 师资队伍 专业化

[作者简介]吴填(1983-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江苏 南京 21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残疾大学生社会适应与社会工作介入:理论视野与实践模式”(项目编号:13yjc840038)和2009年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基于残疾人现实需求的职业康复专业服务研究”(项目批准号:院[2009]04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75-02

2012年十报告中提出了支持特殊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完善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对残疾人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国家二十多年来的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从1985年的350所,上升到2008年的1640所;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学生从1985年的37989人,上升到2008年的417440人;专任教师1985年的6686人,上升到2008年的36306人。①2006~2009年,仅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达22497人,其中17459人获得了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另有数以万计的接受了初等职业教育的残疾人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②残疾人特殊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残疾人的自身状况,提升了残疾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但是,随着特殊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残疾人对自身社会需求能力的提高,对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界普遍认为,建立一支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师资,是促进整个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n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呈现当前从事特殊教育事业人才队伍现实状况,并针对其目前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从专业化的角度提出合理构建特殊教育师资的对策。

一、调查背景

n市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位于该省第三,选取该市一方面是因为相对东部其他城市,其特殊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利条件较为成熟,城市残疾人及家庭对教育的选择性和多样性更高,因此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另一方面由于研究者身处东部,在调查的资料收集过程中具有便利性。本研究选取了该市公办的特殊教育学校为样本。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同时对部分典型机构辅以现场访谈或电话访问。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35份,其中有效问卷210份。回收率达到90.3%,有效率达到89%。

二、特殊教育师资调研结果

(一)特殊教育教师基本信息

1.教师年龄分布。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中青年占大多数,在调查的210人中共有中青年167人,约占79.5%,只有20.5%的特殊教育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上。

2.教师性别构成。调查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的男女比例差异较大,男教师占总数的29%,女教师占总数的71%。

(二)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背景

1.学历构成。调查显示,特殊教育教师中有本科学历的达122人,占总数的58.1%,专科学历42人,占总数的20.4%,中师(专)学历38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8.4%,高中及以下8人,占总数的4.2%。

2.专业背景。据调查,n市的特殊教育教师中,只有12.2% 的教师所学专业为特殊教育,绝大多数教师都是普通师范毕业或从普通教师转为特殊教育教师,如幼师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等,还有8.2%的教师所学专业与教育无关。

在接受调查的210名教师中,职前教育背景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占16.3%, 职前为普通教育背景的(如学校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普通师范)有49.5%,此外,学科教育(如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等)的有26.5%,而教育背景为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的教师为数很少。

3.职称构成。调查显示,在专任教师中,已具备中学高级教师资格的有17人,而尚未定级的教师有23人,约占总数的11.3%,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构成

1.知识构成。特殊教育教师应具备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还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广博的课外知识,对210名特殊教育教师知识结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76页表所示。

2.培训情况。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可以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种。职前培养主要是指教师的教育背景以及岗前培训等情况。职后培训就是指教师的继续教育,它主要指对在岗、在职的教师进行的一种培训。在被调查的210名教师中,有187人,占总数89%的教师参加过有关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在这些培训当中,属于职前培训的有132人次,占到培训的70.5%;未参加过相关培训的占11%。

调查显示,因日常教学工作需要而参与进修的最多,占47%;学校推荐参与培训的最少,占12.4%。

3.科研能力。特殊教育教师的科研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潜力。在调查的210位教师中,有119位认为特殊教育教师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占总数的56.7%,而认为不需要做科研,只要进行教学的约占总人数的38.2%;而从事过各类科研活动的教师约有61.2%,其中,参与或主持课题的仅10.4%,发表过论文的人数较多,占总数的78.3%。

在科研活动方面,指被调查教师开展的教学科研活动,包括、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等。调查结果为2008-200年有46人次的论文在各类期刊发表,占总体被调查人数的21.9%,其中16人次在各级部门举办的论文大赛中获奖。

三、特殊教育师资状况分析

(一)基础结构趋于合理

经过多年的发展,特殊学校的教育师资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在专任教师、年龄结构上趋于合理,基本可以满足特殊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专任教师的比例处于优势地位,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责任的分工。二是教师年龄分布趋于合理,形成老中青三级年龄梯度。

(二)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

特殊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程度与普通教育有所不同,特殊教育教师除了拥有特殊教育工作上所需要教育、心理、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掌握鉴别、评估特殊学生理论、工具和方法,以针对特殊教育过程中不同情况、不同群体的需要。目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主要涉及从事具体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专业构成、学历、职称、教育技能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从调研的结果来看,目前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职称结构分布不均匀。其中高级职称所占比重过少,中级及以下职称人员较多。二是教师学历有待提升,尤其是本科以上学历的特殊教育教师更为稀少。三是教师专业构成不足。在这些任课教师中,多数教师为非特殊教育科班出身,教师当中具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非常缺乏,这种现状制约着特殊教育开展的有效性。

(三)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工作亟待开展

特殊教育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主动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目标开展各种培训和科研工作,以提升自身素质,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提升教育效率,最终促进整个特殊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性工作亟待开展,主要呈现在接受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以及科研意识和能力上。

在对样本进行深入访谈之后,我们发现当前的培训主要以理论为主。一方面集中在特殊教育理论上,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对于国内外先进的特殊教育实践方法的培训,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条件,使得整体培训水平滞后,不利于信息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客观上限制了大多数特殊教育老师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第一线的特殊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第一手资料对于特殊教育事业的推进有着基金作用,但是,目前这些身处第一线的特殊教育教师自身的科研意识和水平呈现出欠缺,发表和获奖的层次偏低,科研成果难以运用到教学生活中去。且大多特殊教育教师的科研驱动力主要为职称需要,缺乏长效机制。

(四)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现象

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收入水平与普通教师相比存在差距、晋升渠道相对狭窄,以及缺乏相应的培训发展机会,工作较之普通教育又具有特殊性,使得作为特殊教育的教师压力相对较大,加上社会对于这一行业奉献性的强调,弱化了其本身的工作价值和职业价值,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在与普通教育教师的横向对比中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进而缺乏职业尊严和自我认同感。这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特别是在年轻教师当中,通过转行和再深造改变现状的心态普遍存在,调查中也发现在教师在自身深造之后选择离开这个行业的现象。

针对上述特殊教育师资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专业化建设的角度寻求解决路径。

四、特殊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构建的对策建议

专业化最初产生于生产过程中,现代广泛运用的是利伯曼有关专业化的标准定义,主要涉及社会构成、技术构成、专业教育、自我约束以及伦理纲领等方面。本文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主要是指从事特殊教育、具有教师资格的工作者专业发展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具有相应的学历和资格认证,主要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凭和获得特教教师专业资格证;二是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过程中,对自身专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三是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中形成的一套培养和相关制度。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特殊教育师资进行专业化构建:

(一)通过建立“前后融合”的师资培训体系,强化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前后融合”指通过特教主管部门、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共同参与,使特教教师的培训实现从入职教育(岗前培训)再到职后教育(在职培训)的相互融合,建立系统的职前培养机制,并加强职后培训的力度,使在职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学习的延伸,重视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实现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效果的最优化。

(二)通过改革用人制度,优化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资结构

本次调查显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低, 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在专业素养上存在着先天不足。跨专业、跨科目、跨年级、跨残疾类别教学的现象仍存在。因此,各类特殊教育学校需要改革用人制度,建立起完善的师资招聘制度和岗前培训制度,改善师资结构。

此外,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结构的优化,主要可以通过对其学历的提升和专业结构的调整来实现,一方面,要增加特殊教育专业背景教师在教师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另一方面需要增加与特殊教育相关的心理学专业、医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以完善整个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对于现有非特殊教育背景专业的从业教师,要通过系统培训和再深造的方式,改善其专业背景的结构,更好地服务于特殊教育事业。

(三)建立起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保障制度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还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特殊教育专业化建设与资格认证和晋升考核结合起来,将国家现有的实行残疾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完善,制定相应的特教教师资格认证的专业标准,完善特教教师培训评估体系。二是从制度上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提供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做法是通过对特教教师的待遇的保障、以激励特教教师的从教热情,进而促进整个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地位,将这种专业变成一种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受人尊敬的专业,以吸引和留住这一领域的优秀人才,并逐步提升这一领域人员的整体素质。

[注释]

①谢永飞.中国特殊教育的布局结构特点及调整建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25.

②刘俊卿.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问题及未来选择[j].中国特殊教育,2011(3):3.

[参考文献]

[1]陈方.近年来我国教师专业化研究综述[j].中小学管理,2005(2).

[2]丁勇,王辉.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3(3).

[3]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冯建新,冯敏.陕西省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

[5]蒋云尔,王辉,范莉莉.构建符合江苏省情的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体系――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继续教育情况调查报告[j].现代特殊教育,2008(9).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7]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10(9).

[8]田寅生,方俊明.江苏省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需求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

特殊教育自我总结篇2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现状调查;应对策略

一、问题提出

工作积极性是指人们的人生价值与工作目的有机统一而形成的自觉能动性在工作实践当中的外在表现。[1]曾新基(2014)认为,工作积极性指对工作任务产生的一种能动的自觉的心理状态,它表现为个体明确组织目标,在执行计划和实现目标过程中克服障碍的意志努力和积极性的情感。在能力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越高,则其业绩越大。[2]胡燕(2014)认为,教师工作积极性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取向上,努力工作的表现。主要是指教师在心理能动状态下的行为表现,表现为认知的活跃,情感的强烈,意志的坚定及行为的高效率。[3]综合前人的研究,我们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指特殊教育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自觉的、能动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本研究以在岗特殊教育教师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工作积极性现状,从而为有针对性地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积极性提供支持。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采用完全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我国、云南、山西、甘肃、广西、重庆、四川省的450名一线特殊教育教师进行调查,回收问卷428份,回收率95.11%,经过筛选和统计整理,保留有效问卷399份,有效率93.22%。

(二)方法。参考陈建军编制的《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调查问卷》,[4]并结合特殊教育教师的情况,对该问卷进行修改,修改后问卷包括4个维度: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创造性。本研究中,该问卷的重测同质性信度为0.921,分半信度为0.841。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介于0.765~0.873之间,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5~0.689之间。总的来说,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结果分析

(一)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总体状况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总平均分是4.204分,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坚持性>自觉性>创造性>主动性。这说明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处于中上等水平。坚持性维度上得分最高,这可能是因为特殊教育教师对工作积极性的认同应该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主动性相对较低,在主动加班和积极参加各种业务竞赛活动两个题项上的得分最低,可能是因为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完成自己份内工作即可,不愿意花费精力在额外工作和各种竞赛活动上。

(二)不同性别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差异。对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积极性进行性别的t检验,结果(见表2)发现,不同性别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存在显著差异,女教师在自觉性、坚持性维度得分均高于男教师。苏清华(2014)的研究结果也发现,初中女教师工作积极性在心态、行为、成绩等方面得分高于男教师。[5]杨国芹(2010)的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平均水平低于女教师。[6]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导致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女教师的性格特征是感情细腻、喜欢沟通、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等,且女教师人格趋于感性,而男教师在性格上趋于理性。[7]特殊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更多的耐心、细心、爱心,所以女性自身的人格特质相对于男性而言更适合这项工作,这使得她们在投身于特殊教育事业时能更好的调整心态,并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容易与学生沟通交流,能够表现出更高的自觉性和坚持性。

(三)不同教龄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差异。对特殊教育教师水平工作积极性进行教龄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发现,不同教龄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存在显著差异。教龄16年以上教师在自觉性、坚持性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教龄教师;6~10年、16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在主动性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0~5年教师;教龄16年以教师在总问卷得分显著高于0~5年教师。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根据职业生涯阶段理论,教师成长可分为生存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能手阶段、专家型阶段五个阶段,教龄较短的特殊教育教师处于生存阶段,由于刚开始参加工作不久,事业处于变化和上升期,他们虽对特殊教育事业充满憧憬,但也比较迷茫,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太清楚,缺乏工作经验,信念不太坚定。而根据国内学者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观点,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为专家型教师。他们或成为学校管理层成员,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教学技能和处事方法,对工作具有相对较高的熟悉度,能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故在工作中表现较为积极。

(四)不同职称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差异。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职称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后发现,高级职称教师在自觉性、坚持性维度以及总问卷得分显著高于暂无和其他职称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在总问卷得分显著高于其他职称教师。教师职称是教师教学水平和各项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也是对教师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肯定,这种肯定又会促使特殊教育教师在工作中投入更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加自觉的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高职称特殊教育教师已在教学上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在工作中受领导重视,进取心更强。

(五)不同教育分支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差异。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教育分支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后发现,聋教教师在主动性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盲教教师;聋教教师在创造性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盲教、培智教师;聋教教师在总问卷得分均显著高于盲教和培智教师。作灵芝(2016)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效能感的研究发现,在职业效能感各维度及总分上,聋校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得分高于培智学校和盲聋校的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得分。[8]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可能是因为聋教学生相对于盲教和培智教育学生而言,聋生直观形象的学习特点给聋教教师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他们可以通过添加新元素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能够较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所以聋校的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较高。

(六)不同学校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差异。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学校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存在显著差异,公办学校教师在坚持性、创造性维度得分高于私立学校教师。赫兹伯格(herzberg)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员工工作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包括:成就感、晋升机会、领导赏识等,得到满足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保健因素主要包括报酬、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如果不能满足会降低员工作积极性。双因素理论可能对公办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在坚持性和创造性维度高于私立学校教师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首先,公办学校得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更多的支持,无论是工作条件还是报酬、晋升机会等各方面都优于私立学校;其次,公办学校特殊教育教师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和评上职称,他们需要更大的坚持性和创造性来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再次,社会对公办学校有更高的期待,所以特殊教育学校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使他们必须投入更多的积极性才能胜任其工作。

四、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策略

(一)从学校层面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1.环境激励。根据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环境激励属于保健因素,缺乏适宜的环境容易让特殊教育教师产生不满和消极的情绪。因此,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是缓解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是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外部动力。学校还应给特殊教育教师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来提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要求。2.制度激励。制定有效的评价和激励体制。建立合理的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是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措施,将特殊教育教师考核程序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并与其职称评定、薪酬分配等挂钩。优胜略汰,使特殊教育教师具有一定的危机意识,从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其工作绩效。

(二)从特殊教育教师自身层面提高其工作积极性。1.特殊教育教师的自我激励。特殊教育的自我激励也可以看作是其自我实现。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人最高级别的需要。每个特殊教育教师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意识。特殊教育教师要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就必须不断的学习,加强自身知识储备和提升专业技能,因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其胜任工作的保障,特殊教育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加强自身学习意识和学习动机,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成就感,从而反过来激发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余敦旺(2000)认为,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到对学生的亲切感、对事业的成就感等心理状态的影响。[9]姜维强(2003)认为,激励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是工作成绩得到认可、工作取得成就和对工作有高度责任心等因素。[10]2.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朱全友(2007)提出教师心理幸福感是影响当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教师工作中的心理幸福感水平是学校管理者重要工作内容。[11]辛涛、邱炳武、申继亮(1994)的研究发现,教师的心理水平是影响其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教师心理发展的成熟度越高,成功期待水平越高,其工作积极性也就越高。[12]所以特殊教育教师还应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抗压能力,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适应工作中的困难,提升自身心理幸福感水平,从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罗美珍.论公安干警工作积极性的调动[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3):29.

[2]曾新基.班主任工作积极性问题研究———以东莞市区中学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3]胡燕.包头市昆区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现状的调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4]陈建军.深圳市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5]苏清华.初中校长激励行为与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关系研究———以延吉市为例[d].延边:延边大学,2014.

[6]杨国芹.基于工作满意度与积极性的农村高中教师激励机制研究———以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7]王斌.教师心理的性别差异及其教育学意义[j].教育科学,1993(1):27-28.

[8]作灵芝.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成就动机与自主性发展、职业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9]余敦旺.中学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测评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2):56-58.

[10]姜维强.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查与分析[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11]朱全友.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须提高教师工作心理幸福感[j].教育研究:党史博采,2007:34-35.

[12]辛涛,邱炳武,申继亮.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1994(3):20.

特殊教育自我总结篇3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问题;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25-01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大约是6.34%,平均每四个家庭中就生活着一个残疾人。做好残疾人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工作项目,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我校开办于2014年9月,是当地唯一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开办半年多来,工作上得到了相关部门有力的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面临不小的难题。既有内部的一些工作问题,也有外部社会的一些态度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着我们学校的发展,也关系着国家特教事业的发展。

一、目前特教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因素

政策因素:由于我校开办时间较短,学校类型特殊,相关部门对于学校的管理、联系不到位,很多上面的政策到不了我们局里,得不到落实和实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特教事业的有效进行。特殊教育事业缺乏相应的立法保障往往导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主管领导对特殊教育重视不够,不利于特殊教育发展。

师资因素:师资是保障特教事业有效开展的基础,然而我校目前存在教师专业不齐、编制不够等难题(在实际工作中自闭儿童必须一对一的教育)。我校占地12亩,能满足120余名学生教学需求,然而目前仅开设一年级培智班、聋哑班两个班级,共招收学生37名(包括送教上门7名),师资力量的不足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造成大部分特殊儿童不能入校接受教育。加上由于特教专业教师的缺乏,特别是心理健康、体育、美术、律动、行为矫正、康复等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学生的部分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相关设备成为摆设,由其是在“2014―2016提升特殊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求“医教”结合,教师的编制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特殊教育的健康发展。

2、外部因素

特殊儿童由于不同程度的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自闭症和多重残疾)程度,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误会,在进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往往落后于正常人,饱受歧视。加上很多人对于残疾人认识的片面,大多不愿意与残疾人接触,导致他们身体残疾的基础上饱受精神压迫,这些都给他们的学习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二、有效开展特校教学工作的对策

1、从内部入手做好相关资源配置

政策方面:需要创新残疾人教育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全省(市)特殊教育资源。以残疾人公办教育机构为主导,充分的发挥残疾人教育机构对残疾人教育的促进作用。在资金、政策、教学等方面要加强政府部门对特殊教育机构的指导和扶持,以推进残疾人教育的均衡发展。

师资方面:首先要确保岗位编制到位。人社、编办、教育等部门,要根据特校实际情况,按照特殊教育现有法律规定的相关标准(还可以倾斜),定岗定编,优先安排,确保师资队伍有序进出流转。例如可以利用特岗计划,补充必要师资,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为特殊教育学校补充师资的计划,特别要抓住特岗计划这个契机,补充一些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为特教学校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学校的活力。此外也要加强现有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特殊教育教师整体素质。不断加强特教研究,总结交流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科研带动特教发展。也要将特殊教育师资纳入全县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师资配备、骨干教师培养、评优表彰、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以特殊对待,以便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要充分发挥传帮带和教学示范作用,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打好基础。另外也要做好教师培训,并善于了解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优势潜能的开发;要做到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理论和案例相结合,教学与反思想结合,从而提高培训效果。

2、从外部着手号召全社会关注、支持特殊教育事业

特殊人群的学习与发展离不开特校教育,特殊学校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在工作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能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号召特殊教育事业、理性对待特殊人群。

从一定程度上讲,特殊教育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它是该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保健、康复、社会保障、福利等水平的窗口。做好特殊教育事业对于地区内的社会经济事业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价值。在争取政策支持、做好自身师资配置的前提下,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强调政府行为,提升民众对于特殊教育事业的关注与信任,也要加大对残疾儿童家长的宣传教育与培训,使其认识到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以便能够有效的进行相关的招生活动,保证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最大程度上的实现特校的特殊教育职能,促进学校的有效运作。

另外也要不断的提升学校自身的知名度、影响力,加大教育力度、提升教育水平,以便能够树立起品牌效应,获得更好的社会关注与社会支持。例如可以有效的运用相关的宣传渠道,让家长认识到学校免教育费、免收书杂费、书本费住宿费和伙食费这一招生方式,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让相关符合条件的特殊儿童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总之,特殊教育目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的克服难题、解决问题,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为特殊儿童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一个成长的平台,为他们日后独立、自立、就业打好基础,真正实现“残而不废”,为实现他们(“特教人”)心中的“中国梦”而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常建文.困扰当代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教育科学文摘》.2014

特殊教育自我总结篇4

关键词 职业认同 教学效能感 社会支持 人格 特殊教育

分类号 g760

1 问题提出

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其职业身份的辨别和确认,“自我认同”是其基础,也就是要回答“我是谁?”“我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职业?”“我想从职业中获得什么?”等系列问题。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个体主动而为,以建立“群体的同一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进而对其职业行为产生影响…。本研究中的职业认同是指自我价值与职业所赋予的角色和地位能达成一致,对其专业性、未来发展性方面给予肯定,并且情感上具有积极稳定的联系。职业认同的研究近几年才渐渐兴起,在这之前几乎都是从职业倦怠、职业枯竭等消极意义层面进行的研究。研究者发现,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等因素关系密切。教师的工作特征、学生特征等压力源能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有效预测。随着人们对积极心理学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不再满足于单纯关注职业倦怠、职业压力,而是想从职业认同的角度来关注教师的自我成长。有少数研究曾探讨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比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核心自我评价和组织承诺对职业认同具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到其工作满意度。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受到政策、重要他人等因素的影响。到目前为止,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与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以及人格因素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前人研究发现,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在教师职业生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在人格、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等因素中表现出了中介作用。由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假设人格、社会支持、教学效能感三个因素同样作用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并且人格经由教学效能感和社会支持作用于职业认同,其假设模型见图1。由于从积极角度探讨职业认同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本研究有益于发现促进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发展的影响因素,期望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教育的实践活动提供心理学依据,从而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结构,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13所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的教师为被试,发放问卷378份,回收有效问卷315份,有效回收率83.3%。其中,培智学校教师138人,聋校教师90人,盲校教师53人,康复机构教师34人****;男教师70人,女教师245人;教龄在5年以下的87人,6-10年61人,11―15年50人,16―20年60人,20年以上57人。

2.2研究工具

参考“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状况调查问卷”的维度,自编“教师职业认同调查问卷”,包括情感性认同、价值性认同、专业性认同、发展性认同四个分问卷,正式问卷保留42个题项。4个主要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41.25%,各项目负荷值在0.406―0.730之间,各分问卷及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03-0.874之间。每个项目以自陈方式呈现,采用5级等距记分法。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能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计1、2、3、4、5分。

“教学效能感量表”由俞国良等编制,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分量表,共27个题项,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0、0.84、0.8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由肖水源编制,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共10个题项,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9―0.94之间,重测信度为0.92。

“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由陈仲庚主持修订并制定常模,分为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四个分量表,共85个题项,回答“是”记1分,回答“否”,记0分,把各分量表的总分转化为标准分。

2.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2.0和amos7.0进行数据分析。

3 结果

3.1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及人格得分水平

由表1可知,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总均分为3.667,各因子均分在3.170―4.038之间,专业性因子得分最高,发展性因子得分最低;教学效能感总均分为4.514,个人教学效能感均分高于一般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总均分为41.206;人格各因子标准分在49.861-51.166之间。

3.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的相关分析

为了探明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是否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产生影响,先采用相关分析验证这三个因素与职业认同是否存在相关。由表2可知,特殊教育教师的情感性认同、价值性认同、专业性认同、职业认同的得分均与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及其各因子呈显著相关关系。发展性认同得分除与一般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精神质无显著相关,与其他因子都显著相关。除人格问卷中的精神质、神经质因子与职业认同及各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外,其他各因子之间均为正向相关关系。

3.3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准确关系,再分别以职业认同及各因子做因变量,以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各因子做预测变量,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及人格因素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预测作用。由表3可知,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其职业认同具有预测作用,具体表现为个人效能感对价值性认同、专业性认同、发展性认同具有预测作用,一般教学效能感对情感性认同、专业性认同具有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职业认同具有预测作用,具体表现为主观支持对情感性认同、专业性认同具有预测作用,客观支持对价值性认同、专业性认同具有预测作用,对支持的利用度未进入回归方程。人格因素方面,神经质对情感性认同、专业性认同、职业认同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内外向对发展性认同、职业认同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总体而言,各因素对情感性认同、价值性认同、专业性认同、发展性认同回归方程模型的总解释率分别为21.2%、20.6%、35.1%,9%,都达到显著水平;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与人格因素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回归方程的总解释率为28.2%。

3.4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的路径分析

由于职业认同与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等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因此符合进一步进行路径分析的要求。根据图l的假设模型,采用amos7.0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之间的路径关系进行验证性探索,k―l最佳模式见图2。

该模式的各项指数为:x2/df=1.347,p=0.232,bc(30=0.000,bico=0.000(见表4),说明该模型各项拟合指数较好,表明该假设模型是成立的。

由图2可知,社会支持、教学效能感、内外向、神经质因子都直接影响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其中,神经质因子与其呈负相关作用;社会支持经由教学效能感作用于职业认同;精神质、内外向因子分别经由社会支持、教学效能感作用于职业认同,并且精神质因子与社会支持、教学效能感呈负相关作用;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在神经质因子与职业认同之间没有表现出中介作用。

4 分析与讨论

4.1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

教学效能感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教学效能感高的特殊教育教师可能会认为自己的教学才能得到了发挥,专业获得成长,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广阔,情感上愿意长期从事该职业并全心投入。反之,教学效能感低的特殊教育教师可能会认为所从事职业不利于实现个人价值,不具有发展空间,缺乏对该职业的情感投入程度和稳定程度。个人教学效能感是影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最关键因素,它指向教师个体,是对个人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认知和评价。这种认知和评价特点对每位教师的自我意义在职业生涯中的实现程度都会产生影响,比如个人的价值实现、个人的兴趣、个人的职业成熟等。一般教学效能感体现的则是教师对教育和教学问题的一般看法,它主要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情感性认同产生关键影响。由于教育对象具有认知障碍、感官缺陷、行为问题等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可能会怀疑教育对特殊儿童的作用能否得以充分展现,学生成长空间是否可以预期,教师工作成效是否被认可,体验到的教学挫折会不会普遍而频繁,负面情绪会不会较多等等。与普通教师相比,特殊教育教师可能无法体验到与投入成正比的效能感,从而导致他们在情感上相对不易认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甚至对其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出现职业倦怠或离职。此外,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的教学效能感除了受自身人格特点和外部社会支持的影响外,更易受自身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所具备的专业能力等因素影响。只有当他们具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时,才可能胜任工作并帮助自己获得体验成功的机会。特殊教育教师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可能也是间接影响其职业认同的重要原因,但本研究未探索这部分影响因素的作用,需要在未来研究中进行完善。

4.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本研究把职业认同视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适应生涯的一个阶段性状态,发现社会支持与职业认同状态具有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特殊教育教师越具有充足的社会支持来源和良好的人际网络,就越容易形成和发展出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反之,如果获得的社会支持不够,便容易遭遇各种困境或阻碍,无法从所从事职业中顺利建立起自我和职业的有效联系,而影响到职业认同体系的构建。主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情感性认同的影响作用最大。当他们情感上获得尊重、理解或陪伴,他们可能会更有内在动力去适应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文化,形成对该职业的积极认同。客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价值性认同影响最大。获得的客观支持越多,资源越充分,越有利于特殊教育教师把职业价值看作生活意义的实现,承认其价值。要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性认同的发展,提供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缺一不可,既需要给予他们一些实际的物质、信息、专业技术或人员组织的帮助,也需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创造轻松和工作环境,帮助他们缓解工作压力,减少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负面情绪。特殊教育教师是否主动去利用各种社会支持资源与他们的职业认同状况具有相关关系,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因果关系,这说明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足够的客观支持与主观支持对其构建职业认同可能更为关键。

4.3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人格的关系

作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特殊教育教师的人格特征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认同。神经质、精神质倾向的特殊教育教师相对不善于情感控制,表现出较为消极、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孤独、感觉迟钝、难以适应环境、不能和他人保持友好关系等特征时,可能不利于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反之,神经质和精神质的特质越少,其职业认同水平可能越高。与内向特质相比,外向特质的特殊教育教师可能更善于积极面对职业困境,灵活处理冲突,创造性和适应性较好,可能更有利于职业认同的构建。总体而言,神经质和内外向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状况影响最大。特殊教育教师在职业适应过程中要面临社会地位、经济压力、教学挫折、人际冲突等多重冲击,随时需要面对情绪调整和情感适应问题,如果没有采用合理对策,情绪问题很可能会和认知、行为等因素交互影响,并反作用于其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由此可知,稳定的人格特征是特殊教育教师不可忽缺的职业素质之一,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结构的重要构成要素。

4.4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的路径模型分析

教学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影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两个路径关系中都表现出中介作用。相关研究也证实,社会支持与教学效能感呈正相关,并能对其进行预测。中小学教师认为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是影响其教学效能感的重要原因。对特殊教育教师而言,其社会支持来源越多,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其教学效能感就越高,进而促进职业认同的发展;其人格特质越趋向稳定和外向,其可能更容易认知和体验到教学效能感,从而促进职业认同的发展。社会支持在人格影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路径关系中也表现出中介作用。人格特质趋向稳定和外向的特殊教育教师可能更容易吸引或更善于为自己拓展社会支持来源,对社会支持的感受性更高,进而更易于建立职业认同。虽然有些研究分析了人格因素的中介作用,但考虑到本研究被试均为成人,人格特质的稳定性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发展的内在原因,所以把人格作为原因变量考虑。综合而言,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受到了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多个因素的影响,教学效能感是最关键的一个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发生作用,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从而使特殊教育教师在某个职业生涯阶段达到某种职业认同状态。

5 结论

5.1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都是影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5.2相比社会支持和人格因素,教学效能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更大,社会支持、人格除了直接影响职业认同外,还产生了间接影响。

5.3应该从教学效能感、人格、社会支持等方面综合考虑应对措施来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发展。

6 建议

6.1增强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

个人效能感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专业性、价值性及发展性方面的认同水平影响较大,需要采取专业培训、资源以及环境支持等措施来促进他们提高对自己工作效果的认同度;而一般效能感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情感性认同影响较大,可能需要通过改变认知方式或评价视角来促进他们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水平。总的说来,要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教育观念、教学水平以及科研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良好职业综合素质,才有利于达成特殊教育教学目标,解决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满足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最终实现自我价值。这样,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高。

6.2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

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支持性环境,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持续地提供人力、物力、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的职业认同发展。客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专业性认同以及总体认同水平影响较大,所以应该力求从物质性资源、技术性资源等方面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帮助。主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情感性、价值性认同水平影响较大,所以需要他们的亲戚朋友、同事、学生及其家长乃至社会大众都能从精神上给予其理解,认可他们的日常工作价值,认可他们对特殊儿童所付出的心血和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等。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从心理上觉得自己在从事一个真正有意义的,真正受到人们尊重的职业。

6.3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个性的积极塑造

在特殊教育预备师资培养和职后教育中可以尝试把人格特质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一方面,在预备师资培养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人格特质是否适合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开展人格测试和分析,进行职业引导,帮助他们理解未来的职业需要自身具备什么样的人格特质,自身是否具备,以便使他们提前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不适合者,引导他们积极调整自身的个性特点,认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并通过参与实践来检验自己。对不能对未来职业形成正向预期者,应该建议他们谨慎考虑。当然,对适合者也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利用自身个性优势更好地获得职业发展,并对未来可能会影响自身认同的因素提前做好心理预期,积极应对。在职后教育中也需要积极开展人格教育,促进特殊教育教师学会正向地思考问题,懂得对自己的人格特征扬长避短,从而为增强职业认同感提供前提条件。

特殊教育自我总结篇5

[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审美教育:统计分析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素质教育切入点的美育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提高残疾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和实践能力,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本篇论文将就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现象考察、理性分析和策略研究,研究特殊审美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以促进特殊审美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教育研究

机构和地域调查自1987年我国成立第一所专门招收残疾大学生的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高等特殊教育已经基本成型,步入正轨。到目前为止,有近20所高校开设残疾人本科和大专专业,主要针对“三类基本残疾”,即视障、听障、肢障学生(近年来,还包括越来越多的轻微智障者),每年招生名额达到千人。高等特殊教育的办学形式目前大多是依附在普通高校下设的特殊教育学院,或是合作开设特殊中等职业学院和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目前只有一所,即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升为本科院校,现改名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集残疾人高等教育、特教师资培养、特教专业人才培养于一身。

作为影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至关因素之一,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无疑是直接影响高等特殊院校专业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因素。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1986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业以来,我国已有40余所高校设置了特殊教育培养的相关专业。而且,从办学层次来看,特殊教育拥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个学历层次的教育。但整体而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还不尽如人意,不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极大的提高空间。截至目前,特殊教育研究的主要机构数量有30余个,研究地域呈现出分布广,相对集中的特点。不过,从数据来看,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北京、江苏、浙江、辽宁等地是特殊教育研究较集中的地区。而且,除了国家项目外,这些省份和城市都为特殊教育研究设立了基金,这也反映出这些地区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

二、专业和课程设置

调查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专业设置是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执行的,主要根据残疾人学习和就业的双重适应性,以不同障碍类别的特点来设置不同专业。比如,肢体障碍的学生以医学、计算机、会计类的专业为主(近年来随着政策调整,专业限制已经放宽),视障学生的专业主要有针灸推拿、英语、音乐表演、社会工作、特殊教育学等。相对而言,招收听障学生的学院在专业设置的数量和范围上是最广的,包括了艺术设计和计算机应用两大类,可细分出美术学、服装工艺、摄影、动漫、园林、编辑等30多个专业方向通过表格可以看到,在为残疾大学生设立的所有专业学科中,艺术类专业拥有中流砥柱的地位。由于视障和听障学生主要依靠听觉和视觉来接受外界信息,因此听知觉和视知觉的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以音乐为主的听觉艺术审美教育和图像为主的视觉艺术审美教育正好契合这种特征。

高等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也是参照和依据普通高等教育,一般围绕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三大领域展开,其中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处于核心位置。尤其是对于艺术专业的视障和听障学生来说,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同时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与艺术教育息息相关的审美教育理所应当应该成为这类高等特殊教育的重心之一。美育不能停滞在以往死记硬背、晦涩难懂的传统美学教学上,应该与知识技能课程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还要考虑到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让美育更加深入生活,更加具有实用性,这也是当前高等特殊教育中审美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中所要面临的艰巨挑战。

三、理论研究现状调查情况

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所以,对近30年公开发表的相关高等特殊教育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不仅能总结出理论研究的情况和特点,还可以在宏观层面上了解该领域学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知网的检索数据显示,我国特殊教育研究所涉及前十位的学科包括了高等教育,其载文数量所占比重约为3.3%,排在第四位。检索从1989年到2016年间的所有来源期刊的论文时,剔出与研究主题无关的论文后,以“高等特殊教育”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可以精确检索到352条,其中,期刊论文296篇,硕士论文16篇,博士论文两篇,会议论文四篇。

从来源数据库来看,占比重最大的是期刊论文,约为总量的84.1%。公开发表高等特殊教育主题论文的相关期刊有146种,«中国特殊教育»作为特殊教育领域的唯一核心期刊,收录了35篇相关论文,占总量的11.8%。对的作者身份进行统计后,可以发现高校专业的研究人员占总量的88%,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他作者主要是来自中国残联、特殊教育中心等残疾人服务机构。在文献类型中,理论研究的数量最多,实践类型的研究比重略次,调查研究排列第三。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有关高等特殊审美教育的研究都相当单薄。笔者在搜索结果中精确检索“审美教育”,结果只找到两篇论文,而且皆为十年前发表的研究。

也就是说,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特殊教育快速发展,不仅基础教育体系日渐成熟,而且也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范围分布广泛,渐成体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从变化趋势来看,期刊和硕士论文等高端成果逐年递增,而且还设立了不少部级和省部级的课题项目,甚至某些研究近年来成为是中国教育的热点。但是,目前,针对高等特殊教育中审美教育问题的研究,不管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教学实践活动层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空白和不足之处。笔者也希望通过这些现状的调查,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个尚困难、单薄的研究领域,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猛,潘剑芳,关文军.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5(6).

[2]王雁,等.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其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