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预算管理论文范文五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2022-11-10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政府预算管理论文篇1
(一)财政约束是财政机会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
世界各国政府在财政运行中总是面临着一些内部和外部的制约,这些财政约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部财政能力弱化约束和外部财政刚性压力约束。内部财政能力弱化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征税能力、财政收入能力及政府运用财政收入调节、干预宏观经济运行能力的降低,主要表现在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降低。面对着内部财政能力的弱化,政府会减少公共物品和公共投资的数量,而且资金来源上也由直接拨款变为贷款担保等间接投融资方式。这些措施在减轻政府当前财政支付压力的同时,却增加了未来的财政支付成本,造成了政府或有负债的积累。外部财政刚性压力约束指预算原则刚性约束,比如说把财政收支平衡作为预算目标,或者对赤字率等财政指标做出约束性的规定。在预算原则的约束下,政府只能依靠隐性和或有负债的积累等机会主义行为来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面临着内部和外部财政约束的国家较易出现财政机会主义行为,典型的莫过于转型期国家。财政机会主义在我国的表现形式是地方政府的各种或有债务,尤其是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启动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2.82万亿元由地方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但是长期以来不完善的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导致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严重不对称,《预算法》又规定地方预算不准打赤字,不得发行地方公债,地方政府财力在保证履行其基本事权后所剩非常有限,不能支持如此大规模的资金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成立了地方融资平台公司,通过融资平台公司取得贷款资金,由政府给予担保或变相担保。虽然这种融资方式加快了地方经济发展,但却形成了地方政府大量或有显性债务。综上述,由于金融危机、不完善的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造成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足,是地方政府面临的内部财政约束;《预算法》不准地方政府发债的规定,是其面临的外部财政约束。但同时地方政府又有强烈的资金支出需求,所以促使地方政府采取了财政机会主义行为,将显性债务隐性化、直接债务或有化。
(二)收付实现制的财政预算制度是财政机会主义产生的制度因素。
我国现行的财政预算制度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这种政府会计制度以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否已经收付为核算标准,凡是当期收到的预算收入均计作财政收入,凡是当期已经拨付的预算支出均计作财政支出,而当期由于政府行为(推迟支付、担保等)产生的隐性、或有债务并不记作支出,也不在预算之中反映。并且现行的收付实现制财政预算往往是年度预算,无法反映横跨多个年度甚至中长期的政府隐性、或有债务及其风险。不仅如此,收付实现制的预算编制方法仅记录现金流量,而不考虑负债的形成,或有债务的积累及因过去的承诺将会引发的未来成本。这种短期的以现金流而排除负债的预算管理在客观上助长了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使本届政府在任期内通过人为操纵(推迟支付、担保或变相担保等)从表面上看做到了预算收支平衡,并能享受由此产生的收益,而将自己承诺的隐性、或有的财政成本转移给了下一届政府,这进一步加剧了地方政府隐性、或有债务及其风险的积累。目前,我国的预算管理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财政收支管理,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资产负债管理框架。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每年对外公布的预算报告只是对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做出了说明,并不能全面衡量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和评估财政风险状况。在这种管理方式下,或有负债长期得不到充分的披露和有效的监控,现已成为我国地方财政风险加剧的重要原因。
二、加强地方政府或有负债预算管理的措施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面临着大量的隐性及或有负债,必需拓宽财政风险管理的视野,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起一套处理或有负债的预算管理体制,以减少其给财政稳定性带来的冲击,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一)加快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强化财政预算管理。
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一方面应着重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建立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地方财政稳定增长机制;另一方面应强化财政部门的统一管理职能,将与政府职能有关的一切费用和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并根据经济和税源的分布情况合理布局和健全税收征管机构,不断扩大财政收入规模和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为防范地方或有负债的形成提供稳定的财力支持。
(二)进一步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体制。
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央政府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将本应由其承担的转轨成本和公共职能成本转嫁给了地方政府,同时又以分税制为依托大量上收地方政府的财权。但是,中央政府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又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强大的隐性担保,由此形成了大量的或有债务,以期再转嫁给中央政府。因此,需要尽快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体制,防范地方政府新增或有债务的形成。首先,应科学界定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事权,按照受益范围和效率原则,宏观调控、收入再分配事权应划归中央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事权则按照受益范围分划给中央和地方;其次,中央政府应不断完善地方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税种,使地方政府拥有稳定的财源;再次,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简化现行多种转移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支付方式。对于地方政府因事权与税收不匹配形成的收支缺口,中央政府应以转移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支付方式予以弥补,以期实现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相对称。
(三)在政府预算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
我国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形成,与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制度导致地方政府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有很大关系。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制度不是以收入和支出的实际发生为确认标准,而是以一个预算年度内由政府行为所导致的权利和责任的形成作为确认标准。这种会计制度形成的资产负债表不仅能够反映政府在一个预算年度内因权利和责任形成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支出,还能反映非现金资产成本和或有债务。将权责发生制下的政府资产负债表对外披露,有利于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进行审查和监督,防范新增或有债务的形成。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中也应引入权责发生制,在此基础上,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可以从目前的财政收支管理转向资产负债管理,而资产负债管理是监测政府债务风险特别是或有债务风险的重要分析工具。
(四)建立良好的地方政府或有负债信息披露机制。
政府财务报告是反映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和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是政府内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政府债务的主要渠道。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包括基本情况说明书、财务报表及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政府财务报表的主体由资产负债表、政府活动业绩表、预算比较表等构成,而提供地方政府债务信息的主要是资产负债表。财务报表附注包括报表项目的详细资料和不能计入报表内但需要对外披露的重大事项。在当前条件下,我国应选择表内披露与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符合债务确认条件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要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为“预计负债”项目,同时还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关的信息;对于不符合债务确认条件的或有负债项目,除非履行义务时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极小,否则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关信息。
政府预算管理论文篇2
一、现有政府会计核算方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预算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执行为中心的各项财政资金收支活动的专业会计,其目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预算管理的需要。我国政府部门目前执行的是1998年实施的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内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论文联盟这套预算会计制度对于反映每期财务收支活动、加强我国公共财政资金管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这套会计制度不同于政府会计体系,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目前还没有能够全面反映政府经济资源,现时义务和业务活动全貌的政府会计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公共财政框架的初步建立,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转变及民主化进程的明显加快,1998年颁布实施的预算会计制度已无法满足政府公共财务管理和外部有关各方的信息需求,存在许多缺陷:
1.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收支情况。由于政府的会计活动与企业的会计活动在会计主体、对象、内容上均有较大差异,因此,在政府部门的会计实践活动中必然存在很多与现行政府活动不相适应之处,政府部门很多活动没有进行会计核算、成本计量。
2.财政负债核算范围过窄,不利于政府进行有效管理,无法很好的防范政府负债风险。现行预算会计只核算当期实际收到现金的直接显性负债,未核算当期已经发生而尚未用现金偿付的直接隐性负债,以及可能引起财政支出增加的或有负债。大量的直接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仍游离于预算会计的核算之外。由此带来的后果是预算会计披露的财政负债规模远远低于实际存在的财政负债规模,可以预计到的财政负债风险也远远低于实际存在的财政负债风险,政府偿付债务能力和承担负债风险的压力均被低估。
3.信息披露不完整,对外报告体系未建立,不利于外部监督,从而导致了我国政府成本居高不下,政府规模迅速膨胀和政府效率普遍低下。特别是我国的行政管理费增长到了惊人的地步,2002年财政支出22053亿元中,用于各方面的行政经费4101亿元,占到总支出的18.6%。同时由于会计体系的不健全,对政府财政资金监管的缺失,也导致了的发生。
由于存在上述缺陷,并且基于建立廉价政府、更好的履行受托责任以及加强政府绩效管理的要求,迫切需要对现行预算会计进行改革,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体系。从西方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来看,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一般都有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财务管理法规等相配套,我国也不应例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新兴经济国家正在改革它们的公共支出管理体系,但“这些国家已经面临着一个持续的压力,即需要更加完整的会计信息,这需要改革其会计体系”。虽然目前我国学术界还存在究竟是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良,还是在厘清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既立足于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政府会计体系进行争论,但大致的趋向认为建立政府会计制度,已经成为加强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政府运用成本会计核算的困难
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会计界就已经开始讨论政府导入成本会计的问题。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以及我国台湾已经将成本会计用于政府财务管理,越来越
转贴于论文联盟
多的国家开始对成本会计产生兴趣。但在我国,由于政府会计体系尚未建立,对成本会计在政府部门的应用更是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逐步结转分步法、平行结构分步法、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论文联盟法、责任成本核算和联产品、副产品和等级品成本的计算等。现代成本会计发展出了很多新的核算方法,这些新的核算方法对于政府部门导入成本会计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如:限制理论、适时制、基准管理和持续改进、质量成本会计、战略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等。
企业成本会计方法的发展和完善为企业质量的提高、效益的增加、成本的下降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但是,作为政府部门来说,运用成本会计的计量方法还存在不少的困难。
1.政府会计制度还没有建立。政府会计这一概念目前只是学术界的一种提法,现行制度中官方的称谓是预算会计。
2.成本会计环境不理想。一是成本计量缺乏依据。由于政府会计制度的建立还在探讨之中,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还没有起步,这对于在政府部门引入成本会计方法带来了成本计量依据缺乏的难题。没有这一依据,成本会计的对象和内容就不能明确,导致成本核算混乱,重复核算、漏算、避重就轻等现象的发生。二是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属于纵向财政会计体系,它是按组织结构类型构造的。与我国的政府行政结构相适应,预算会计分为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五级。这使得成本的核算也必然分为五级,这种分级计量的方法不仅使成本核算不能体现其对政府活动成本的控制,还容易导致各级政府为了各自的需要派生出成本计量和核算口径不同,使成本会计不能真实的反映政府活动的信息,从而流于形式。三是我国政府目前还是实行的现金收付制的会计体系,以现金的流动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这与政府部门的责任性、服务性不相符合,使得成本即使核算出来也无法对政府活动做出准确评估。
3.绩效难以测量。要使成本会计信息更好地为以绩效为主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服务,需要将成本与绩效直接配比。然而相对于成本计量来说,绩效测量要难得多,对于规模庞大的政府尤其如此。政府行为的可观测性不高,政府目标又具有多元性,政府活动更强调责任和社会性,因此,对其活动成本的测量难以确定使得成本控制大多存在于计划之中而无法真正实施。
4.成本核算和计量方法的缺失。政府和企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会计主体,其目标是截然不同的。企业以赢利为主要目标,其成本核算是围绕利润最大化来进行的,追求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取最大的产出。政府是一个经济主体,但他更是一个政治主体,政府的运作目标是在其可获取的资源限制下,尽可能地实现其在纠正市场失灵,收入再分配,宏观经济调控以及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职能,服务于社会及社会成员,增加社会福利,并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其成本核算不同于企业,尤其是其社会效益的不可衡量性给成本控制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政府成本会计的内容和目标的不同使得成本核算的方法与企业不同。但是在目前,成本核算和计量方法的缺失还没有引起学者和政府会计实践者的足够重视,对政府成本的核算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姿态。
5.资产难以计量,成本会计的对象不容易确定。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的目的(如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消耗的资源或承担的债务的货币价值。但是并非所有被消耗的资源都能被准确计量和确认,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自然资源的资产化问题。无形资产的成本计量、无形资产是否应该进入产品成本以及如何分配进入成本是一个成本会计理论和实务界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由于政府活动政治性较强,非经济因素对政府的影响有时更大。政府有义务向公众提供他们所需的公共产品。在决定是否提供某项公共产品时,政府有时更多的是从政治需要出发,成本因素不占主要地位。如国防,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项目的投入,都是以保证人民和生存权和发展权,而不能以经济上是否合算作为前提。当政府在做出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时,政治考虑优于经济考虑。成本界定的困难和资产计量的困难为成本会计导入政府会计设置了一道技术上的障碍。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三、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政府的财务管理活动普遍存在着不计成本、不讲效益、不顾风险的现象,不但公共资源的浪费严重,也加大了财政论文联盟风险。导致政府部门效率低,成本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目标多元化和管理程序较为模糊,任务、权力和职责之间并非都是完美匹配,这导致政府的低效。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做的工作报告中,将“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将成本会计导入政府不仅有助于缓解我国长期存在的公共资源浪费现状,而且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尽快建立政府会计体系,《政府会计准则》尽快出台。应该充分认识到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的不同,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政府会计体系。政府会计应该包括预算会计、成本会计、收入会计、管理会计。把现行的预算会计作为政府会计的一个方面,与成本会计、收入会计、管理会计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政府会计体系。与此相适应,《政府会计准则》则应该由权威性机构制定并由立法部门通过后颁布执行,使政府会计正式成为会计学的一个规范的分支,进入到政府领域和研究领域,以准则规范代替制度规范,形成政府会计行业准则,为成本核算和计量提供依据和保障。
2.引入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强调绩效导向和企业化管理的新公共管理改革,特别是政府预算从传统的投入预算转向产出预算的改革,突出了对更完整、更可靠的成本与绩效信息的需求。新公共管理改革要求政府履行好受托责任,这就要求政府财政支出不仅应对现金支出负责,更应对与其所产生的产出相关联的全部成本负责,只有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才能完全适应这一要求。权责发生制会计将所消耗的资源的全部成本与所取得的绩效密切联系起来,对提供的产品、服务与成本、费用进行配比,使政府的业绩透明化,有利于广大纳税人及社会公众评价政府部门履行职能的状况以及他们的工作效率。但是在会计实务中,不论是企业会计还是政府会计,都没有绝对意义上采用一种核算或基础。例如,企业会计中早已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基础,但是在企业会计报表中有一张很重要的“现金流量表”,提供各种现金流入、流出的会计信息。已在政府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西方国家也没有一个完全抛弃收付实现制的有关信息,均有一张很重要的“现金流量表”。实际上权责发生制能够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可以更好地帮助经济决策,而收付实现制则能反映现金的流入、流出以及存量,以便帮助政府做出合理的财政收入政策以及确定债务规模,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反映全貌。
3.向基金会计转变。基金是指按照特定的法规、限制条件或期限,为从事某种活动或完成某种目的而设置的一组财务资源,它具有目的性、限制性和受托责任广泛性三个特征。政府各基金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任何一个基金都是一个与其他基金分开并相互独立的会计与财务报告主体,它们各自都有相应的资产、负责、收入、支出或费用以及基金余额或其他权益,并通过一套自求平衡的账户与报告体系记录和报告政府特定活动及其财务资源来源、运用情况和结果。我国的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预算资金、社会保障基金、专用基金等就是实行基金管理的一些范例。在政府部门实行基金会计制度有利于分项目进行成本核算,不仅其反映的信息较为完整可靠,而且由于每个基金都具有独立性,进行成本会计比较单一,不易受外界的影响,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运行成本,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4.适当借鉴企业成本会计的方法,建立政府成本会计方法。从把政府和企业都作为一个经济主体来看,政府会计体系可以适当借鉴企业会计的方法,对政府活动的成本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与考核。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方法,特别是质量成本会计、战略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以及限制理论、基准管理和持续改进、适时制等理论对政府建立成本会计方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它们与公共管理改革所提倡的运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相呼应。
5.推进政府预算改革。目前我国正在进行预算体制改革,主要是实行部门预算、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这三项预算制度改革对成本会计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部门预算、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是相辅相成的。这三项制度使得预算资金的流转、运动及资产存量透明,对预算的执行由事后监转贴于论文联盟
督改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督,对财政资金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部门预算的实行,使得成本的核算可以直接针对政府部门和项目,国库单一账户和政府采购制度使得对政府成本的计量和核算统一了口径。但是目前我国的预算改论文联盟革还只在试行之中,在制度上还有待于完善,比如部门预算还不是真正的一个部门一本预算,预算资金还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国库单一账户和政府采购制度已经实行了几年,但是所涉及的面还不广,国库单一账户目前大多还存在于发放工资领域,还没有起到预算资金的集中分配和拨付。
6.建立政府成本会计管理系统。政府成本管理系统包括以下内容:
(1)综合成本计算,寻找成本驱动因素按驱动率分配管理费用,并归集到相应职能、规划、项目和任务中,以便在资源成本和资源用途之间、以及成本和业绩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明确各自责任。
(2)活动分析和成本趋势分析,主要是运用价值工程对政府项目和流程进行分析,寻找较低成本的项目和能减少执行特定任务的成本途径。
(3)建立目标成本,即恰当的制定和公正地实施支出上限。
(4)将成本同绩效管理目标联系起来,实施绩效预算和业绩计量。
(5)政府应对各项业务活动都进行适当计划并准确预算,对经适当授权的交易情况进行记录、核算、和报告,并对政府债务、政府风险和政府财务状况进行管理和评估。
7.循序渐进,逐步实施。在实施成本会计时,应该与财务会计实施权责发生制(应计制)过程相匹配,循序渐进,逐步实施。目前可对具体政府项目实施成本会计过程,利用记录的支出信息及资产损耗的估计信息进行成本研究,以满足当前急需的成本信息需求,等条件成熟后再建立成本系统,慢慢将系统进行扩展,并运行独立的成本系统。
政府预算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 新绩效预算;基本特征;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适用性
新绩效预算是当前世界各国预算改革的最大热门。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50多个国家已经采用了新绩效预算。我国许多地方财政部门对新绩效预算也表现出浓厚兴趣。那么,到底新绩效预算具有什么特征?新绩效预算需要什么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我国是否具备推行新绩效预算的条件?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绩效预算的基本特征
世界银行专家沙利文认为,绩效预算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一种预算体制,具体来说就是把资源分配的增加与绩效的提高紧密结合的预算系统。
表1“德克萨斯州酒精和药品滥用任务的新绩效预算” 是西方国家所推行的新绩效预算的典型实例。
从这一新绩效预算实例可见,新绩效预算至少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新绩效预算构建“目标结果产出预算”的逻辑关系,明确各项预算支出的绩效目标,有利于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传统预算招致最大的批评在于预算支出缺乏明确的目标与结果指标,导致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新绩效预算的逻辑起点是政府意欲实现的某一方面的公共利益目标,该目标实现需要由若干量化的公共服务结果加以支持,而公共服务结果的实现则需要政府部门提供若干公共服务产出,公共服务产出的提供需要公共资金的支持。由此可见,新绩效预算不仅阐述了传统预算所描述的“花了多少钱”、“钱花在何处”,而且更明确了纳税人最为关心的“政府花钱所产生的结果如何”问题。
2.新绩效预算是以“成本”作为预算分配、预算考核的基础。传统预算管理中预算分配、预算考核是以“支出”为基础。从会计专业角度而言,成本属于权责发生制信息,而支出属于现金收付制信息。客观地说,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收付制各有千秋。但是权责发生制相较于现金收付制优点在于它更有利于分清各届政府、政府部门、政府项目、政府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绩效(现金收付制相较于权责发生制最大优点在于有利于预算执行控制)。权责发生制下的成本信息是通过成本归集、成本分配包括支出资本化与摊销、折旧等一系列较为科学的程序而生成的,更有利于界定实现绩效目标所耗费的代价。
3.新绩效预算是产出型预算。传统预算多属于投入型预算。顾名思义,产出型预算与投入型预算的最大差异在于预算管理的关注点不同:产出型预算的关注点是预算产出/结果,要求部门单位管理者按照绩效合同对预算产出/结果负责,不再继续管理、控制预算投入。投入型预算的关注点是预算投入,要求部门单位管理者按照法律法规以及预算的要求加强预算投入管理、控制,忽视对预算产出/结果管理。
投入型预算与产出型预算之间的差异在于对预算本质认识的不同:投入型预算的理论基础系费用论,即“政府部门办事花钱”——政府部门维持运转并办事需要花钱;产出型预算的理论基础系购买论,“政府花钱向政府部门购买公共服务结果”。所以,投入型预算主要是罗列政府部门运转、办事所要花费的费用项目如人员经费、办公经费、设备购置费等,并且尽量细化费用项目以便预算执行与预算考核。产出型预算主要是阐述政府意欲实现公共目标以及所要购买的公共服务结果并详细地说明这些结果的质量标准,其中包括这些公共服务的单位成本。
投入型预算有利于控制预算资金的使用,但是极易陷入一种“花了钱等于办了事”陷阱,无法掌握“花了钱到底事办得怎么样”。基于购买论的产出型预算下政府花钱向政府部门购买公共服务有着严格的“价廉物美”的要求,从而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实行新绩效预算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
从新绩效预算的基本特征可见,实行新绩效预算至少需要以下四项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
(一)完善的部门项目支出绩效指标体系
新绩效预算首要特征在于为每一项目支出都设定明确的绩效指标并确定所要达到的水平。众所周知,政府组织目标具有多维性,至少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四个维度。这一性质决定了政府组织绩效评价相对于企业组织绩效评价更加复杂、更加困难。设计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指标体系是政府绩效预算乃至政府绩效管理的首要问题也是首要难题。指标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包括:(1)用什么指标体系来衡量项目支出的效益;(2)多维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相对重要性(即权重);(3)到底什么是高水平或低水平(指标赋值)。
(二)全面的政府资产管理系统
新绩效预算的重要特征还在于以成本作为预算分配、预算考核的基础,而资产使用成本或折旧是政府部门完成绩效目标所耗费的重要成本之一。所以,西方国家在推行新绩效预算过程中通常配套地推行“政府部门缴纳办公室租金”政府资产管理做法,如美国联邦机构需要向美国总务署缴纳办公室租金,甚至一些国家如新西兰政府部门应当缴纳资本费(capital charge)。从政府整体而言,“政府部门缴纳办公室租金”做法并不影响政府运行成本,但是却对政府部门单位绩效管理包括绩效预算有着重要影响。
计算政府部门资产使用成本或折旧成本必须掌握政府部门在完成绩效目标过程中到底使用了哪些资产。所以,推行绩效预算需要全面的政府资产管理加以支持。
(三)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成本会计系统
前已述及,新绩效预算以成本作为预算分配、预算考核的基础,而成本信息是权责发生制下政府会计系统所生成的信息。所以,推行新绩效预算需要进行政府会计配套改革尤其需要推行权责发生制改革、构建政府成本会计系统。传统观点认为政府部门不以盈利为目的,政府活动不计盈亏,政府会计不计提折旧,政府会计不必进行成本核算。时至今日这一观念已经严重落伍。为了支持政府绩效管理,国际政府会计中政府成本异军突起,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会计最重大的发展。政府会计不计盈亏不能等同于政府会计不进行成本核算。以法国2006年推行的涵盖预算会计系统、财务会计系统、成本会计系统的中央政府会计体系为例,其成本会计系统就是采用项目预算,对每一项目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价。
(四)强化的问责机制
新绩效预算应下放权力,给予部门单位管理者更大权力。政治学基本原则之一是“权力与责任相对等”。既然让部门单位管理者对预算产出/结果负责,那么管理者应当有权控制投入,包括人事权、资产购置、处置权等。如果新绩效预算下还像传统预算那样控制预算投入,同时又要求部门单位对绩效负责,显然不科学,也对部门单位管理者不公平。举例说明,既然要求部门单位管理者对绩效负责,那么部门单位管理者就有权自己选择雇佣效率高的雇员、解雇效率低的雇员,否则部门单位充斥“不干活又要捣蛋”的雇员同时又不能开除,部门单位管理者如何提高部门单位绩效呢?
同样基于“权力与责任相对等”,权力下放应当以强化的问责机制为基础。权力下放给部门单位管理者,部门单位管理者就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部门单位产出/结果的绩效负责,奖优惩劣。赋予权力后,没有实现绩效目标或以权谋私,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减少薪酬直至解雇。下放权力而无问责机制,极有可能造成部门单位管理者以此图私利,从而引起公共部门管理混乱!
三、新绩效预算在我国的适用性
财政部对于新绩效预算在我国适用性的基本判断,从长远看是预算改革的方向,但目前做不到,因为还不具备推行绩效预算的条件。主要是现在还没有做到把政府的全部资源特别是公共资产方面的资源都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也未能准确地把握完成绩效目标需耗费的成本。
在新绩效预算风靡全球的背景下,笔者认为财政部这一判断非常理性。笔者也主张目前在我国暂不宜推行新绩效预算,主要理由是推行新绩效预算需一定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尤其需要前文所提到的四项基础条件,而目前我们这四项条件要么不完善,要么不具备。
(一)我国预算支出绩效指标体系探索刚刚起步
我国暂不具备推行绩效预算不等于不讲求预算支出绩效。我国以绩效考评为突破口,探索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考评体系,为将来推进绩效预算改革夯实基础。如2005年财政部颁布《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财预[2005]86号文)用于统一规范、指导各类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可见,目前我国刚刚开始探索科学、合理的预算支出绩效考评体系,其体系完善还任重道远。
(二)我国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管理还非常薄弱
虽然2006年财政部以35号、36号部长令颁布了新《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为各级财政部门规范管理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客观地说,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仍然非常薄弱。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历史上由于我国财权过于分散,行政事业单位除了财政预算内资金渠道可以形成资产,同时还有资产购置的其他资金渠道如预算外资金。这不仅造成目前财政部门难以掌握部门单位所占有、使用的全部资产,更衍生资产管理其他问题,如资产占有使用不公等等。这一状况直接造成财政部门难以准确地掌握部门单位在完成绩效目标过程中所耗费的代价,影响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我国政府会计尚无法核算成本
虽然我国早已开始酝酿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但是权责发生制改革影响深刻,需稳步推进。所以,目前我国政府会计仍是以现金收付制为主要基础的预算会计。我国预算会计几乎没有进行成本核算,尚只能提供传统预算收支信息,难以提供新绩效预算所需的、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成本信息。甚至政府会计应当进行成本核算的观念还不为广大政府会计工作者所接受!这一政府会计现状也造成我国目前暂时难以推行新绩效预算。
(四)我国公共部门问责机制弱化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但是总体上我国公共部门问责机制还是较为弱化的。近年来审计署审计报告披露了大量我国公共部门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多数问题成为“屡审屡犯、屡犯屡审”的顽疾,一直难以根除,如部门“小金库”问题。这实际上就是我国公共部门问责机制包括财务问责机制弱化的重要表现。而问责机制弱化情况下权力下放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公共管理混乱,人事权下放则极有可能导致任人唯亲现象泛滥。但权力不下放就无法推行真正意义上的新绩效预算。
【参考文献】
[1] 陈工.政府预算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财政部.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07)[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148-152;180-181.
[3] 刘用铨.构建我国政府成本会计[j].中国农业会计,2008(3):8-10.
[4] 马骏.新绩效预算[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8):1-6.
政府预算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传统的政府预算编制和预算会计核算一般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一种较之收付实现制更加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综合财政经济状况的核算基础——权责制逐步被引入政府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主要国家,在政府预算编制和政府会计核算中已逐步引入了权责发生制的概念,并取得显著效果,这一成果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和运用,逐渐成为当今世界预算编制和政府会计核算的一个主流趋势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是否需要进行政府会计基础的改革以及如何进行改革成为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并提出应用权责发生制的基本思路。
一、应用权责发生制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提供更加全面透明的会计信息
权责发生制政府预算与会计可以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可以更好地帮助决策者认识政府政策的长期持续能力,更好地在预算中确认负债并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来反映国家的财务健康状况。在权责发生制下,政府对所使用公共资源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对其全部资产、负债的管理责任履行情况,资金的筹集和满足资金需求情况,偿付债务和履行义务的持续能力情况,政府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以及政府在服务成本、效率、成果等方面的业绩情况等都可以在预算中得到披露,清楚全面地揭示政府的财务状况的全貌,避免隐性负债带来的问题,真正地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二)有利于加强对政府活动成本的计量
权责发生制强调在配比基础上确定产品或服务的真实完全成本,同时这种成本具有高度的可比性。政府活动具有了完整、可比的成本指标,就能为管理者提供宝贵的决策信息,同时也为进行绩效管理提供基础,使管理从现金控制转向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权责发生制还能提供资产的全面信息,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对资产的持续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政府资产的购买和处置决策。权责发生制下,通过将资产成本与其使用相配比,更好地确认持有资产的成本,从而对资产进行持续管理。
(三)有利于更好地适应新公共管理的要求
新的公共管理更加注重绩效管理,重视财政和政府活动的效率,关注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权责发生制能够增强政府财务透明度,鼓励更有效的资源管理,强调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因此,应用权责发生制能更加适应新公共管理环境下拓展了的公共受托责任要求,有利于增强政府的竞争力,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环境,
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应用权责发生制可行性分析
(一)有利因素分析
1、西方实践经验可供借鉴。西方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为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新西兰等国家率先对政府会计进行了改革。截至目前,包括新西兰在内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有超过半数的成员国在政府会计中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政府会计进行改革,逐步摒弃完全的收付实现制,一定程度上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给我国引入权责发生制提供了有益和有价值的借鉴。
2、国内理论研究提供支持。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会计学者、会计工作者针对政府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有益的建议和设想,发表了许多有建设性和指导性的文章和论文。同时,财政部也已经着手对政府会计改革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开研讨会、请国外专家来做讲座和到国外实地考察等方式开展了多方面的可行性论证和研究。
3、经济政治改革指明方向。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改革需要法律制度、组织机构、会计人员和技术设备等各方面的配套改革。虽然我国的政府机构设置尚不规范,国家正处于法制化进程中,法律法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修订,可能还不能满足全面彻底地权责发生制改革的需要。但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并且坚定了推进各方面的改革的决心。随着行政改革和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应用权责发生制必将作为一种改革的方向与方法纳入国家改革体系之中。
(二)不利因素分析
1、理论的争论。预算会计应用权责发生制,具有收付实现制不可比拟的优点。权责发生制将是改革的方向和最终的选择。但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产生而带来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优劣的争论。收付实现制以预算资金为核算对象,能实现对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控制,确保各部门的预算支出不超过全部收入。收付实现制提供详细的现金流量信息,在评价政府对经济的影响时,现成的现金指标既能提供现实的信息,又使控制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而权责发生制在某些情况下却并不具备优势。特别是由于权责发生制无法避免的人为因素,使得预算也最终成了一种受制于理念的计量结果,因而为调节、粉饰财务状况提供了可能。
2、高额的成本。现有的收付实现制基础存在至今,一直存在会计处理方法简便、易于操作,数据处理成本低廉的优点。而应用权责发生制的改革,则要在研究开发、制度设计、人员培训、电算化系统建设和维护等方面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根据有关资料,新西兰审计署估计,在1987-1992年间,该国财务管理改革的总成本是1.6-1.8亿新西兰元,约占同期政府开支的0.1%。另据2002年在昆明召开的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研讨会专家的说明,加拿大的改革成本约为616亿加元,澳大利亚估计也有相近的支出。因此,在政府机构和部门中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高额的构建和运作成本也将成为影响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3、传统的习惯。我国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已经有近50年的历史,在推进权责发生制的改革过程中,原有格局被打破,有可能出现部门或个人为了维护其自身局部利益,而对改革采取抵制、反对或拖延执行的行为。另外,从事预算会计工作的人员已经适应原有的处理方法,整体专业知识技能不强,观念还停留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为推进权责发生制而必须进行的教育和培训既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也需要一定长的时间。另外,债务评级机构等政府报表的使用人,对权责发生制会计报表的格式和内容也将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这些因素都将制约着改革的进行。三、应用权责发生制的基本思路
政府预算管理论文篇5
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是在分析判断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管理理念及其管理模式是否适时转换的基础上,揭示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客观必然趋势,围绕预算绩效管理需要,以增加财政透明度、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为导向,对政府预算管理流程即预算编制决策、预算执行控制和预算监督从绩效管理角度进行再造,设计出基于产出效益导向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用以检测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以制度的科学性和完善性来保证政府支出效益的实现。
一、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
1.复合转型期的相关内容。其主要包括:何为复合转型;复合转型的内涵揭示;复合转型的判断等。
2.政府预算管理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其主要包括:政府治理模式由立体科层管理向扁平网络化管理转化的需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预算资金分配使用效率的需要;增加财政透明度、实现财政受托责任的需要;提高公民监督意识、加强法制建设的需要;构建一个法治、高效的政府预算管理机制的需要等。
3.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支撑及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绩效管理的比较与借鉴。其主要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委托理论、结果导向管理理论对政府预算管理改革的指导;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绩效管理的比较与借鉴,可选择美国模式、澳大利亚模式等进行分析和借鉴。
4.政府预算编制与审批的绩效管理。其主要包括:预算年度选择的绩效效应影响;主要参与者的职责界定问题;预算准备过程绩效指标确定;提升预算编制透明度的管理手段及措施;预算审批过程与结果的法制保障,即预算编制合法、合规的决策机制等。
5.预算执行控制的绩效管理。其主要包括:预算执行机构的职责范围界定;确立预算执行的首长负责制及“追踪}}o}效”机制;执行与支出相关的控制制度,如建立现代国库制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建立基于产出效益导向的预算调整规范等。
6.预算监督的绩效管理、其主要是对预算监督管理链条的剖析。
7.预算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应用。其主要包括:明确绩效考评的范围,对预算支出按照不同性质进行多级层次的分类;建立预算绩效考评体系战略框架;预算绩效考评体系指标设计及方法选择;预算绩效考评实证分析等。
二、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研究核心是如何将“以最小费用获取最大收益”这一效率原则运用到政府支出的决策中去,从预算管理角度切人,提供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手段、政策框架和运行机制,以便更有效地使用政府资金,即提高政府支出效益。
近年来,我国政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政府支出效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政府支出效益不高,这与我国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决策不够透明、执行不够严格、监督力度不够等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立足国情来研究政府预算绩效管理问题,规范政府支出管理、提高政府支出效益具有现实紧迫性和必要性。这有助于对政府预算运行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和判断,有助于实现公民权利,有助于加快为政府财政立宪的进程,对中央提出的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的完成具有现实的促进作用。
政府预算是通过政治程序来完成对政府稀缺资源的配置,政府预算收入来自于公众,预算安排必然涉及公众的切身利益,政府支出效益问题又是社会较为关注的话题。因此,从预算绩效管理视角围绕政府支出效益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一项比较新颖而又有益的探索,弥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理论研究的不足,健全了我国政府预算理论研究体系。同时,有关政府支出效益理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公共管理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从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等多视角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进行深人而系统的研究,建立政府支出效益与预算管理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的框架,从而拓宽政府支出效益理论研究的视野,丰富相关学科的内容。政府预算绩效考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助干完善公共财政受托责任理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理论。
三、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的基本方法
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应以政府履行公共财政受托责任为主线,揭示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特征,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如中长期预算管理筹划、年度部门预算制度框架、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国库管理制度构架等)和实施机制(如预算编制和准备、预算执行控制和预算监督制衡等),实现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全过程监控。其中,要突出政府支出效益是通过政治程序、达用预算手段对政府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的表现结果的描述,并引人政府预算流程决策与实现支出效益之间的必然联系的理念,对公共偏好如何体现、公共目标与公共利益如何维护等问题给以理论上的阐释,并且构建政府预算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政府预算绩效报告的编制提出建议。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方法可以为政府支出效益研究确立判断标准,使实际工作者可以据以进行预算决策和制度安排;实证分析方法主要进行客观的动态描述和分析研究业已存在的现象,主要解决有关实施意义的问题。二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进而形成互为补充的研究范式。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应在规范分析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将中外政府支出效益背景差异纳人研究视野,在仔细分析我国国情的前提下,阐释政府支出效益实现的制度安排。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是指从事物的本质属性上来认识、把握该事物;定量分析则是从事物的规模上来认识、把握该事物。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政府支出效益考评问题,构建政府支出效益考评指标体系。
3.制度分析与博弈分析方法。制度约束了人的行为选择,人的行为方式是制度的函数。笔者认为,应从制度的角度分析政府预算机制的运行,进而提出以制度创新来实现政府支出效益。博弈分析方法是研究决策者在某种竞争过程中,当最终的结果无法由自己来控制而主要由其他参与人选择的策略而定时,个人为了取得最佳结果而应采取何种策略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委托理论是非对称信息下的博弈分析方法。复合转型期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研究在对政府预算运行决策的分析中,应运用博弈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支出机构之间、政府支出结构与预算部门之间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展开的非合作博弈,期望为解决非合作冲突提供一套制度安排,以规范其行为。同时,运用委托理论来分析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期望通过构建一种监督制衡机制来解决委托问题,提高政府支出效益,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
- 上一篇:
- 下一篇:
政府预算管理论文范文
2022-11-10 阅读:0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