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标语范文五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2022-11-04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考试标语

考试标语篇1

1、认真审题,谨慎作答,以优异成绩回报父母与社会

2、秉承求是校训,弘扬优良学风。

3、诚信是火焰,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温暖;诚信是明镜,给人以规尺、给人以镜鉴

4、严肃考试纪律,杜绝考试作弊。

5、沉着冷静,周密思考,认真严谨,仔细答卷。

6、你易他也易,就看谁细心;你难他也难,就看谁专心。

7、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考场规范管理。

8、树立良好学子形象,杜绝考试作弊行为

9、提高文明素质,严肃考风考纪

10、遵循生活规律,保持良好心态。

11、诚实守信,拒绝舞弊

12、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

13、自信是你成功的基石,沉着是你飞翔的翅膀。

14、我自信,我成功。

15、发扬求是创新优良学风,争做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16、严肃考风考纪,建设优良学风

17、考前不慌不乱,考时沉着应对,考后杜绝议论。

18、认认真真考试,堂堂正正做人。

19、成功,要靠辛勤与汗水,也要靠技巧与方法。

20、微笑迎考,成功在望

21、看清楚,想透彻,答准每道题。

22、以实力验证自我,以诚信构筑人生

23、以实力争取优异成绩,以诚信展现良好学风

24、不放过一点疏漏不放弃一分希望

25、考试是学习的检阅,更是诚信的考验

26、冷静应对中考,微笑面对人生。微笑迎考,成功在望。

27、我自信我成功

28、信心是力量的源泉,坚持是成功的保证。

29、考试,不仅是智力的竞争,更是意志、态度、精神的竞争。

30、端正考风,严肃考纪,振奋精神,考出水平。

31、端正考风 诚信考试 从我做起

32、十年磨剑为一博,六月试锋现真我

33、让舞弊远离校园,让诚信常驻心中

34、谨记考试纪律,切莫因小失大。

35、自信是你成功的基石,沉着是你飞翔的翅膀

36、与诚信携手同行,跟欺诈挥手道别。

37、放飞心灵,播撒希望

38、学以载道,诚信为本

39、让父母的期待变成现实,让自己的理想展翅飞翔。

40、冷静沉着,审慎思考。

41、刻苦学习,认真做人

42、细节决定成败,细心赢得未来。

43、胸有成竹进考场,先易后难答试题。

44、冷静分析,沉着应考,考出真实水平。

45、用心看卷,专心答题,细心复查。

46、仔细审题,答题规范,书写工整。

47、严谨治学,诚信为人

48、杜绝考试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49、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沉着是飞翔的翅膀。

50、不放过一点疏漏,不放弃一分希望。

51、提倡诚信做人,纯洁校园风气

52、严肃考风考纪、树立优良学风

53、易题不丢失半分,难题不放弃努力。

54、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难我难,我不畏难。

55、用诚实谱写人生答卷,凭实力选择理想学校。

56、与诚信携手同行与舞弊挥手作别

57、怀轻松心情进考场,带胜利喜悦回家门。

58、文明考风,诚信考试

59、冷静分析,沉着应考

60、以诚实考试为荣,以违纪作弊为耻

考试标语篇2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标准化考试 弊端 应对策略

我国语文考试自实行标准化考试以来,命题组苦心经营,年年求“新”求“变”,到现在题型确实花样繁多。平常练习过程中,一套套检测题、模拟题、压轴题、冲刺题像雪片似地向学生飞来,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语文老师从起始年级起,就要考虑如何训练学生成为题海中的弄潮能手和考场上的得力干将。

诚然,标准化考试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标准化考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答题的准确性。另外,运用计算机阅卷,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客观性,减少了主观随意性,无论是单选题还是多选题,都要求答案准确,而非似是而非,左右游离。标准化考试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好处是减轻了老师的劳动量,阅卷确实简便多了。但是,在简便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标准化考试对于考查学生语文水平存在缺陷。

一、语文标准化考试的弊端

(一)为了出选择题,命题老师绞尽脑汁,往往一句大白话,一进入考题就会变得高深莫测,似乎要故意刁难学生,像捉迷藏一般。有些题答案要求是单选,但从题目看,答案并不唯一。有些用填空或者判断的方式完全可以出的题,为了出选择题,为了凑够四个选项,为了阅卷方便,不惜劳民伤财,改头换面,似乎只有把学生考得头晕眼花,脑袋发胀才肯罢休。

(二)选择题不便于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出选择题便于学生投机取巧,走“捷径”。有些学生费了好大周折做对一题,而有些学生不思考亦可轻而易举地得到同样的分数;有些人花了很多时间因一小点考虑不周而功亏一篑,而有些人丝毫不动脑筋通过“押宝”也能得分。

(三)标准化考试不便于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任何一个参加中考或者高考的学生,让他们写a/b/c/d,真乃驾轻就熟,手到即来,可他们由于平时很少去练去写方块汉字,因此他们书写难看,字写不正确,不会造句者举不胜举。试想,连字都不会写、句都不会造的人,作文能得高分岂非咄咄怪事?

(四)标准化考试为考试作弊大开方便之门。对监考中有舞弊行为的老师来说,标准化考试比传统的常规考试做手脚就方便多了,用不同的手势、眼神、动作就可相应地代表不同的英文字母向考生暗示。对考生来讲,抄袭,偷看更简便易行,虽说有a/b卷之分,但试想,同在一考场的考生焉能不知道对方的试卷类型?找个试卷类型一样的同学作为帮忙或者求助对象岂非易事?对于那些手段高明、眼疾手快、屡教不改的考生,标准化考试不是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了吗?考试的权威性和公信度不是要大打折扣吗?有些学生即使在临交卷的一刹那,也能很轻松地剽窃很多答案。难怪有些作弊成功的考生在自鸣得意之余,冠冕堂皇地声称:目前的考试是综合能力的测试。他们所谓的综合能力里包含了多少潜台词,想必不言而喻,难怪有些考生的成绩令老师咂舌,难怪有人感慨“如今的高考中考亦非一片净土”。

(五)标准化考试起不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中考高考是指挥棒,全国师生都在看着这个指挥棒而动,这是引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因此,目前学校中的非升学考试的方式依然参考和借鉴的是标准化考试,如果不能剔除标准化考试中的弊端,就会导致弊端泛滥成灾、谬种流传的严重后果,我如此说并非危言耸听,并非夸大其词,并非无线上纲。

综上几方面可见,语文标注化考试其弊端委实不小,如果不加以改革,让作弊考生纷纷得逞,那么选拔的所谓人才,不就成了“庸才”“抄才”或“窃才”了吗?

二、行之有效的知识检测方法

(一)课前自学,指导学生设计单项练习互测。在上新课之前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的过程中,根据课文“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要求,每人设计出3-5个练习题,并另外做好正确答案,新课开始前安排5-8分钟同桌交换相互测试。内容主要涉及课题、作者、体裁、语音、生字、词语等以识记、理解为主的基础知识。题型多以选择、填空、判断为主。

(二)单元结束,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单元达标练习题互测。每个单元结束,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边复习边设计一份单元达标测试题互测互改,以巩固所学知识。试题结构,题目类型可模仿现成的单元目标测试题,但内容不得照搬,教师可指导学生出题的格式、题型和范围。常见的单元目标检测试题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1.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包括语音、标点、字、词、句、语法、修辞和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等。2.文章阅读。一般根据教读课和自读课内容各出一题,既考虑段落内容的生动精彩,又注意便于题目的设计,重点考查学生对精美语言的赏析,对有深刻内涵文句的理解和把握,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层次划分、层意理解、中心归纳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3.写作训练,根据各单元的具体要求和训练重点,拟出两个题目,注意紧扣教材,结合生活,要求题目新颖,易于审题,有话可写,互测时选写一个。

(三)学期结束,指导学生设计模拟题互测。学期结束前,教师帮助学生把握考试信息,模拟高考题型命制互测题,总分150分,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拟题互测可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个人为单位,充分发挥学生命题的能力,学生拟题互测不仅复习了已学知识,变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养成了积累资料的好习惯,提高了语文能力。让学生在出题――做题――改题的反复训练中,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钻研精神,扩大了知识面,教学效果显著。

因此,改变语文标准化考试的方式,积极有效地采用学生拟题互测的方式,是改革语文考试模式,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考试标语篇3

【关键词】写作能力测试 课标 呼应

原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把高中英语写作简单地定义为“100字或10句式的情景表达”(《修订大纲》,2001: 7 ),提供情景的形式为图表、图画、提纲和短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 年)(以下简称《标准》)对英语写作进行了重新要求,这个要求是对应于高中英语课程结构中的四个级别(六级、七级、八级、九级)的写作技能目标提出的,并就如何评价写作技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高考是中学教学指挥棒,对中学的教学影响有着巨大的反拨作用,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未来,要使《标准》中写作能力目标得以实现,改革现存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使之与新课程标准相呼应至为关键,本文拟就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如何在形式、层级、内容等方面与《标准》的呼应进行探讨。

一、写作能力测试层次的呼应

《标准》中的高中英语课程结构把高中英语课程结构分为六、七、八、九四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写作能力目标。那么高考英语最高应该测到哪一级写作技能目标呢?或者说,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最高标准是什么?这可以从分析《标准》中有关写作能力的要求和写作测试理论两方面得出结论。

根据《标准》的要求,高考英语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应该达到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即: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因为在《标准》中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中明确提出,国家英语课程主张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七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尽管英语第 6-8 模块构成的八级属于选修课程,但是“所有学校应保证开设模块 6-8”,可以看出,无论从课程开设要求,还是对高中的教学基本目标要求,第八级写作能力目标都是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所以,从《标准》的要求方面看,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应该是高考写作能力测试应该达到的目标。

根据 j.b.heaton 对写作能力测试级别的分类,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在高考写作中也是比较合适的。作为高考考生主体的高中毕业生在英语水平上属于中级水平,高考也是中级水平的英语测试。heaton 在《英语测试》引用了某大型的英语测试机构的测试文件来描述中级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要求,根据这个文件,对中级水平的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类型为:书信,日记,明信片,指导(guide),说明(set of instruction);对中级写作能力标准的要求为:语法、词汇、拼写准确,虽有少数错误但不影响交际;字迹可认;使用一般性的语言进行清楚得体的表达;能使主题和论点进行有机联系(accurate grammar, vocabulary and spelling, though possibly with some mistakes which don't destroy communication;handwriting generally legible;expression clear and appropriate, using a fair range of language;able to link themes and points coherently.)。《标准》中八级英语写作技能目标是把写作的文体类型和写作应该达到的标准综合起来进行描述的。把这个目标与heaton 的描述进行比较,虽然在写作类型上略有不同,但在写作标准上大体上是一致的。因此,根据国外考试理论,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以《标准》中的八级目标为依据也是合理的。

高考英语考试写作能力测试的命题应该以八级写作目标为依据,在写作能力层次要求上,只能以八级写作能力目标为最高目标,而不能超出这个目标。如果高考对写作能力的要求高出这个目标,就可能导致中学英语写作教学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脱离教材的实际,求新求高,偏离《课标》。

二、写作测试形式的呼应

从写作能力测试的形式上来看,在目前的分省命题政策下,除少数省市以外(如 2005 年的湖南卷、上海卷),绝大多数省市高考英语试卷中对写作能力的测试都采取了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两种形式。这种写作能力考查形式自 1991 年出现至今,没有大的变动。在《标准》中,对终结性评价中的写作评价形式是这样建议的:短文写作(日记、小故事等);实用性写作(卡片、信件、说明、留言、填写表格等);图文信息转换(图表描述、信息解读、写配图说明);接续完成文段;写电子邮件等。

对照《标准》中的建议写作测试形式,可以发现在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部分呼应了《标准》的要求。如在现有的高考英语书面表达中,出现了日记、小故事等短文写作,也出现了留言、信件、说明等实用性写作,还出现了电子邮件写作。但是,对于图表描述、信息解读、写配图说明等图文信息转换、接续完成文段等写作能力考查形式,在现在的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中很少得到使用。因为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中国高考试题在使用过后很快就会流入社会,中学师生对于高考写作能力测试的形式非常熟悉,所以造成了高考测试形式的钝化,要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常考常新,并能全面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在其考查形式上宜采用《标准》中的建议,既要使用短文写作,实用性写作等形式,又要适当使用图文信息转换,接续完成文段等形式。

除了上述讨论的写作测试形式的单一和固化问题之外,对现在英语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中的短文改错的存废问题也有很多的争议。主张使用该题型的学者认为,短文改错是考查写作能力的有效形式,因为虽然短文改错考查了许多要素,如词汇、修辞、结构等,但仍主要是通过考查效验能力间接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效验能力是写作能力中重要的一项能力,个体只有在能够识别错误的情况下,才可以写出正确的文章来。笔者认为,短文改错这种题型可以从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中废除,理由在于:其一,短文改错在写作能力考查方面的效度比较低。考生做短文改错题时识别错误、改正错误,都是在理解现有短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写的性质上不同于引导性写作,其自由度也大大低于后者,甚至远不及完成句子和句子翻译,因为考生的思维焦点只是在原文语境中找错改错,错误多是语法和惯用法方面的,学生主要依靠语法知识来做题。而不是输出完整的语言内容(起码是句子),考生没有多少主观表达、运用语言的余地。从

这个角度讲,短文改错关注的主要也是语言要素、语法知识,其交际性要素几乎为零。 其二、短文改错对教学的负向反拨作用太大。 由于短文改错题主要考查的是语言知识、语法能力,自从高考采用此题型以来,教师和学生更加偏重对语法知识和做题能力的培养。多做改错题,可能会提高成绩(有时也不明显),会增强阅读能力(往往是每词每句落实的精读),但对于培养语感,对于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却无多大帮助。其三、短文改错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否需要具备改错的能力? 改错,本是教师的基本技能。教师要知其然,知其不然,知其所以然。学生的语言技能,是能听能说能读能写,并不一定要能改错。有些短语、搭配,甚至拼写、变格等,学生自己在说和写时不一定会错,倒是在改错题里弄糊涂了,甚至加深了错误印象,适得其反。这也是改错题的主要弊端:不利于形成深刻、清晰的正确印象,会抵消教学效果。

有人会说,上述情况是指平常教学,高考则不同。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与平常在校考试的测试目的(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同,应该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同意这种看法。问题是,高考有很强的导向作用。高考用什么题型,平常的教学肯定要跟着高考走,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这就造成了一种怪现象:测试目的不同的考试,题型却一样。这显然与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评价的理念相距甚远。

三、话题知识的呼应

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其写作任务中的话题知识应与《标准》中的话题范围相一致,在此基础上顾及到城乡差别、地域差别、经济差别、文化差别等。

根据 bachman 的交际语言能力测试理论,应试者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不仅受语言能力和个人特征的影响,还受到话题知识的影响。话题知识又叫知识图式或者世界知识,指的是存在于长期记忆中的知识结构(bachman,1999:65)。如果写作测试任务中的话题知识超出考生的知识范围,那么就不能有效地测出考生的写作能力,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既失去信度,又没有效度,从而导致造成中学写作能力教学的混乱。

《标准》中对于八级话题的目标是这样描述的:熟悉有关个人、家庭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话题;熟悉有关风俗习惯、科学文化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话题;熟悉有关我国一般社会生活的话题,例如:职业、节日、风俗和社交礼仪;了解英语国家有关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那么,既然《课标》对话题知识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中的写作任务应该在这些话题知识范围之内。但是这个目标描述比较抽象,不容易操作,例如了解英语国家有关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这些日常生活习惯具体有哪些,就很不好把握。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途径是了解教材,教材中涉及到哪些话题,我们就可以以这些话题为依据。对于教材没有涉及到的话题知识,虽然有少数学生了解,在高考英语写作任务中一定不能涉及,否则就会造成测试的失真,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导致英语写作能力培养在话题选择方面的泛化和混乱,脱离教材,另起炉灶,本末倒置,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另外,还要考虑到地域差别、城乡差别、文化差别、经济差别对话题知识的影响。比如城市考生可能比农村考生更熟悉交通规则方面的话题,经济发达地区的考生可能比经济落后地区的考生可能更了解电脑,傣族的考生可能比其它民族的考生更熟悉泼水节等,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高考写作能力测试才能在话题知识方面更好地呼应《课标》目标。

测试具有对教育教学具有导引功能和督促功能,高考这种大规模的关系重大的考试更是如此,要达到《标准》中提出的写作能力目标,关键还是要使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在层次、形式、话题知识与《标准》中的要求和建议密切呼应,充分发挥高考的巨大正向反拨作用,这样中学的英语写教学才不至于与《标准》背道而驰,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费时多、收效低的状况。

参考文献

lyle f. bachman. 语言测试要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年;

lyle f. bachman, adrian s. palman.《语言测试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年;

j.b.heaton. 语言测试,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0 年;

潘光威,关于高考英语短文改错题的分析与思考中学外语教与学,2003 年;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

考试标语篇4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现代文阅读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段选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原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3期),因命题需要,原文有所删改。选文围绕“科技黑箱”这一概念组织材料,有一定知识性,行文简明扼要,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和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现象。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1.下列对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考试标语篇5

一、对近五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的分析

(一)对比2007-2009年宁夏海南卷及2010、2011两年的高考新课标卷,可以看出,2011年的语文新课标卷总体特点是:试卷结构稳定,试题内容平和、贴近现实(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作文题紧贴现实热点),试题考查点类似,依然强调能力立意

以2011年的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试题为例(见表1):试卷结构为ⅰ、ⅱ卷结构,150分满分。其中ⅰ卷70分,由(甲)阅读题45分和(乙)选考题25分构成。ⅱ卷为表达题80分,作文占60分。全卷主客观题的分数比例是118∶32。

2007-2011年新课标卷的结构基本没有变化。(个别试题的题号不同)

2011年语文试题能力结构分析如表2。

除个别题考查的能力点与2010年不同外,2011年试题整体上的能力考查也没有变化。笔者认为,连续五年,从宁夏卷到高考课标卷,试题结构、考查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考查要求几乎没有变化,原因可能是为了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以此推测,2012年的新课标卷的试卷结构也应该保持相对稳定。

(二)试题新增加的选考内容,并不能真正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考纲规定,语文新课程考试内容分必考和选考两类。选考题的内容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体,实用类包括新闻、传记、报告、科学小品等文体。对于这两类试题,以2010年试题为例进行了数据统计。(以下数据节选自《黑龙江省2010高考(教学)分析评价报告》,黑龙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2011年3月)

从统计数据看,2010年选答实用类文本考生所占比例高达77.15%,占全体考生的绝大多数;理科生选答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近80%,而文科考生也高达73.84%。第12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各小题平均分均高于第11题(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2题各小题难度均低于第11题,除11题第一小题外,选考题各小题区分度均未达到0.2,区分度很低。2011年大体上与2010年相当。原因之一,现行试卷的长度(接近九千五百字)不允许学生对两类试题全都认真阅读思考后做出选择,只能是在考前就做出了决定。实际教学中,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部分学校和教师就替学生选择好了答哪一类题。原因之二,实际批分情况相差悬殊,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得分较实用类低,2010年两者平均分相差4.72分。选择文学类文本的考生很难获得高分,现实的情况促使许多学生选择得分更为保险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这样,命题者所希望的让试题体现学生个性与兴趣发展需要的愿望在很大程度上落了空。

二、对新课标卷试题的具体评析及应对策略

(一)第一题:现代文阅读题

五年试题之对比如表3。

结论:考查内容类似,均为节选编制的文学文化类文章。考点、分值、题型固定。出现最多的考点是筛选并整合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归纳。2010年和2011年较为突出。

复习策略一:现代文阅读最应该选取的题材是文学类的,其次为历史学方面与文化传统比较贴近的文章,再次为教育学、经济学、法律学、美学、伦理学方面以及其他社科类的文章。同题材材料多加练习,改变学生对此类文章拒绝的态度。

复习策略二: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题指导。在解题方法的训练与指导上,重点训练学生筛选信息、分析归纳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针对某一类试题要综合列举考点所涉及的试题的问法,让学生一见到题目就知道并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做题方法。

复习策略三:进行有重点的考点训练。论述类文章选文的特点决定了必须要认真复习“筛选信息、分析归纳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把握文章主旨”。因为论述类文章明显是有一个论点证明说理的过程。本题在要求获取信息的同时,还会要求考生对所选文章内在的论证逻辑关系要有准确把握。从试题分析看,分析归纳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把握文章主旨,得分不容易,2010年第3小题答对的学生仅为13.99%。在复习时要重点掌握这个考点。

(二)第二题:古代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四道题共19分),五年试题对比如下页表4。

结论:所选试题材料均为人物传记,均选自二十四史。考点为:能准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的含义;在疏通文句基础上,能准确筛选文中的基本信息,概括主要内容,把握文本所写人物情况及其所做的事,归纳要点;理解全文,明确人物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人或作者对人物有怎样的评价等;翻译文句。

复习策略一:重点熟悉古代散文中的人物传记。从材料特点——古代优秀人物的成长档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与做题习惯,归纳做题方法,掌握解题技巧。

复习策略二:要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文段的能力,复习不能死扣字词。2011年试题第4题所考查的“敛”字,不在高考120个实词之内。“敛兵”的“敛”当“停止”讲,在高中课本中没有出现过。此题考查的是学生根据语境推测词义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语境,联系自己熟悉的词义,由已知推出未知。

这五年内,只有2008年考的“许”在考纲120个常用字内。所以,复习要强调整体阅读理解,不要陷于题海之中。

2.古代诗歌阅读(两道题共11分),五年试题对比如表5。

结论:五年之中所选材料诗多词少(诗4首,词1首),元曲则没有出现。宋诗多唐诗少,名家名作少。没有出现对比鉴赏的题型,考查点主要设在意象、意境、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综合考查上。2012年诗歌鉴赏选材,范围应该不会是宋诗,唐诗和词应该是重点,兼以明清诗词。《诗经》和乐府的可能性不大。选择的诗人可能还是不太熟悉的。从近两年试题看,2012年试题考查的重点还应该是对诗歌主旨情感的把握。

复习策略:注意三种技巧——炼字题、意象意境题、表现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题的训练。

3.名篇名句默写(6分),五年试题对比如表6。

结论:五年中前两年高中和初中教材平分秋色,各考两个;后三年出自初中的明显多于出自高中的。所选考查内容均出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背诵篇目。就涉及的朝代而言,先秦4、唐7、宋4,三国和五代各1,以唐居多,其次是先秦和宋代。就涉及的题材而言,诗歌7、词2、文8。复习策略:初中教材还要“温故而知新”,学情发生变化,高中学生初中文言文的底子不如以前的学生。经典篇目要特别重视,重点记忆。高考出题“倾向于大家的作品,偏重先秦典籍和唐宋诗文。2011年所考查篇目的作者中共有43位,出现2次以上的有19位。其中孔子(仅代表作《论语》、《诗经》两部作品,而非确切作者)和苏轼的作品考查了7次,李白、辛弃疾的作品考查了5次,屈原、陶渊明、王勃、白居易的作品考查了4次”。(张斌《2011年高考名句默写考点分析》,载于《考试》2011年8期)

选考题:

(三)第三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五年试题对比如表7。

选择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第一个题是五选二的客观选择题,分值5分,第二、三个题是主观简答题,分值均是6分,第四个题是探究题,分值8分。2007年和2008年的题号是11到14,2009-2011年是11(1)~(4)。(实用类文本阅读同)

结论:虽然文学类文本阅读可选择的是“中外文学作品”,可从已考试题看,所选的都是小说。阅读量大约1500字以内,以主观题(简答和表述)为主。考查主要涉及表达技巧的作用和人物形象性格分析。环境描写、语言的鉴赏、文章布局和材料方面没有涉及。文学类文本阅读五年内考的全是小说,2012年应该不会选择中国当代小说,可能会是外国小说或者中国古代小说。

现代文阅读,是考生失分较多的题。虽然考试题的设置几乎没有变化(可以比较2009与2011年同为中国当代小说阅读试题),但是学生还是很难对现代文阅读形成明晰的答题思路。历年高考题中现代文大阅读与诗歌鉴赏和作文并列为学生失分的重灾区。

复习策略:选考题的出现,为学生有所侧重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供了更大范围的可能。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个性化感悟、多元化解读和自主选择并有创意地表达”的能力。但学生能够读懂却很难形成很明晰的书面表达,这个问题应该是复习时着力解决的问题。

复习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主要人物形象的鉴赏,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的把握,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审美取向的评价,对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究。关于“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个考点,笔者认为要遵行文本为本,分析贴近主流思想,不作惊人之语,不建议进行独辟蹊径的个性化解读。在这种探究题中,考生容易无视文本自由发挥,脱离语境任意升发,对文本的把握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应该训练学生“立足文本,切忌因背景阅读而先入为主”,“鉴赏主题还是探究阅读都必须紧扣语境,从具体语境中整合有效信息”。

文学类文本阅读,应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训练学生真正读懂作品,要强化学生阅读的速度,在快速阅读中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主题。

强化反思意识。现代文阅读题不是做的多了就好,还是要注意“度”的问题。现代文阅读题应该让学生有意识地对照思考自己思维角度与参考答案不同的地方,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训练,让学生对所有的考点心中有数,对于试题的问法能做到归类熟记。

(四)第四题:实用类文本阅读

五年试题对比评析如表8。

结论:这五年的考点没有变化,集中在对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和信息的筛选两个方面。其中,对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出现两次,有3道题(2007年1道题,2010年2道题),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连续出现四年共计7道题(2007年1道题,2008年、2009年、2011年各有2道题)。

近五年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探究题如表9。

结论:前两年还使用“探究”的字眼来设题,近三年已改为“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谈谈你的看法”等设问方式。问法的改变说明所谓的探究是无法给出明确界定的,于是悄然变成了一个大的简答题,但是还要戴着“探究的面具”。

复习策略:对于探究类的题目,要仔细分析文本,不要脱离文本而泛泛论述自己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和感受,光谈一些大道理。学生应养成答此类题的思维习惯。

第ⅱ卷表达题

(五)第五题:语言文字运用

五年试题对比评析如表10。

结论:语言表达题试题类型固定,试题考点多有重复,近五年均有成语、病句、句子仿写、修辞、语句衔接,每一年又都有小的变化,2007年和2010年的补写,2008年虚词填空,2009年应用文改错,2011年的长短句变化,体现了高考试题“稳中有变”的特点。

复习策略:强化训练成语病句是必要的。要适当引入相关语法知识。

(六)第六题:写作

五年试题对比评析如表11。

2011年作文命题特点:

1.关注热点,出人意料

该作文关注社会热点,选取了两则有关中华崛起的材料,时政性强,要考生结合现有知识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作评说。这种极为罕见的情况可能是为了迎合建党90周年大庆。换个角度,这未尝不是高考作文对“文以载道”精神的呼吁,对作文寓言和抽象化命意的泛滥带来的脱离现实、无病、言之无物、虚空文风的否定。

2.立意明确,角度多选

只要围绕“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和关注的特点”这个中心来写基本上都是符合题意的。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比较广阔,“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考生能够从以上任意一个或者几个方面切入,结合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进行具体阐述。但这也给学生作文提出了难题,学生很难把握这么大的题材。

3.贴近考生,哲理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