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3 19:5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考查学生已有的认识、认识方式
在考查学生已有认识、认识方式中,并不是从单一方面出发的,而是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现有的认知方式做一个系统的了解,比如,“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原子结构”。以微粒间相互作用为例,可以把共价键作为讨论的核心对象,可以知道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属于“经典价键理论”阶段。在“微粒间相互作用以及物质性质关系”方面,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元素性质对分子性质所产生的某种影响,并知道分子的性质会受到微粒间相互作用强弱的影响。总的来说,在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教材内容过程中,可以知道部分学生并不具备完整的物质结构以及物质性质网络体系,只掌握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也有部分学生知道物质结构、性质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能够在物质类别、作用力类别之间构建合理化的网络体系,形成完善的结构。
二、教材实施中跟踪考查,分析学生的认识
就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而言,它会影响学生的认识方式,使其发生质的转变。以“微粒间相互作用”为例,在测查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认识中,相关的考查题是关于“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两种微粒间相互作用方面的题目。根据其考查结果发现,很多学生都能知道水分子中的化学键,不同水分子间分子的作用力。其中还有大约一半的学生可以准确指出“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微粒间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和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子的性质,比如,分子极性、稳定性检测学生是否可以准确判断某些分子是否具备极性。总的来说,在“物质结构与性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有了新的变化,对新知识点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能够根据自身已掌握的知识点,构建微粒相互作用的认识结构图。其中多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绘制的认识结构图回答相关问题,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从某种角度来说,学生能够正确回答相关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对结构图的结构化程度有了新的提高,能够根据相关问题,激活绘制的图形,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材实施后观察学生的认识有没有发生变化
在这部分内容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跟踪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是否发生了变化,例如,之前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知就是“电子的运动是完全无序的,没有什么规律可以寻找”,而在这部分选修内容结束后,学生在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探究中都非常自觉地采取量子力学的认识方式。这说明这一节的学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再举例而言,在选修实施之前,学生对于共价键的认知只是原来的“经典价键理论”,学生只会用定域的观点审视成键的电子对,而在“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内容实施后,学生对于共价键的认识转变为“现代价键理论”,在遇到共价键的问题时他们更喜欢用概率的知识分析这个问题,这也是本选修课程给学生认知所带来的变化。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看起来这部分选修的内容对于化学的教学并没有什么影响,也很少出现在考试中,但是在教授这部分的内容之后,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的认知,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改变了学生原有的一些认知,使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考虑问题的方面都变得更加完善。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选修教材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学习会对学生的认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影响如下:
1.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知识强烈的探究欲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提高了学生对物质结构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3.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同时,学生认知的发展也会受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影响。就教材来说,教材内容编排方式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希望以上的结论能够对教学研究有所帮助,也希望我们的高中化学教学能够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赖辉煌.改进《物质结构与性质》高考现状刍议[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篇2
【关 键 词】 重庆;高考;试题;复习;教学
高考试题体现了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为指导思想,充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对高三教学具有导向性和指导性。因此,研究高考试题,能使我们明确高考的方向和重点,是搞好高三复习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必修和选修所考主要内容
分析2006—2011年高考理科综合(重庆卷)生物试题中必修所考的章节及分值,可看出前5年(2006—2010年)每年都考的必修本内容主要是新陈代谢、遗传、生命活动调节、生态、细胞。总的来看,新陈代谢、遗传、生命活动调节是每年必考的内容,可占约10—20分;生态的内容2006—2010年都有考到,06—09年都出的是选择题,2010年出了一个大题占12分。细胞的内容2009—2011年都考了,一般出的是选择题。生命的物质基础2006—2009年也都考了,一般也是出的选择题。
分析2006—2011年高考理科综合(重庆卷)生物试题中选修所考的章节及分值,可看出选修本主要考查的内容是一、三、五章的调节和免疫、基因工程、微生物与发酵工程,分值约占15—18分。因此,选修本复习的重点应放在一、三、五章。
二、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所考内容
从2006-2011年(重庆卷)高考生物试题来看,5道选择题考点相对稳定,一般是出在生态、代谢、生命活动调节(或细胞的结构功能)、免疫调节、微生物等知识;非选择题(二道大题)考主干知识,一般是出在代谢、生命活动调节、遗传、基因工程及细胞工程等知识,其中有一小题必然是考查实验内容的,非选择题考多个知识点,综合性较强。
三、重点知识考查内容
新陈代谢部分考查的重点是光合作用(过程、场所、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影响光合作用因素)、酶(概念、特性、性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糖、蛋白质、脂类)、细胞呼吸、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教材中的还原糖鉴定和蛋白质鉴定的实验、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实验。
生命活动调节部分考查的重点是植物激素调节(生长素、秋水仙素)、反射弧(脊蛙反射实验)、反射弧的结构及其功能、动物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及生理功能。
遗传部分考查的重点是自由组合定律、分离定律、推断写出基因型与表现型及比例、概率计算、染色体变异、多倍体育种、性别决定、伴性遗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细胞质遗传。
基因工程及细胞工程部分的考点是基因的结构、基因工程操作步骤、运载体具备的条件、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愈伤组织特点、动物克隆技术(核移植)等,这部分内容多与遗传知识结合起来出题。
微生物部分考查的重点是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的类群、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代谢与繁殖、微生物灭菌方法、菌落的定义、培养基的类型等。
生态部分考查的重点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种群、群落、食物链食物网、种群密度与数量、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等。
免疫调节重点考查的是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原和抗体、血糖平衡调节等。
四、高三复习教学建议
(一)扎实抓好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能力是以知识为载体的,要使学生提高学科内的综合能力,就必须夯实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指导学生将基本知识进行整合,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网络;要以专题复习为主,引导学生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每章节知识的联系,从而夯实基础。
高考生物试题中,教材重点章节内容占的分值总是较大,尤其是新陈代谢、遗传、调节、生态等内容,一直是理科综合测试的重点。所以,在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一定要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它是复习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实验能力
生物实验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出在非选择题的一个小题,它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复习中,应围绕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实验材料的选用、实验试剂的使用及颜色变化、实验结果的鉴定等内容进行复习,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学会如何做对照实验,让学生学会用简短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指导学生学会解各种类型实验题的思路和方法。还要重视对教材实验的复习和课本中经典实验的复习,以及注意与教材中的实验或内容相关的“拓展实验”的复习。
(三)加强综合训练,学会解题方法
在基础复习和专题复习的基础上,后阶段的综合复习要注意加大学科内综合训练的力度。教师应广泛收集、阅读一些资料,精心筛选学科内的综合试题和典型例题,给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并及时反馈学生做题的情况,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知识漏洞及时进行评讲和补救,让学生知道解题思路,学会解题方法、正确审题和规范答题。在进行综合训练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用生物学术语来准确、规范地进行表达叙述的能力。
(四)注重选修知识,有机联系必修
高考选修本的内容约占15分。在选修本的复习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与必修教材有关联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科内知识综合的切入点。如基因工程与遗传,细胞工程与遗传,水和无机盐、血糖、体温调节与新陈代谢,微生物培养与生物代谢类型,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电子传递和光合作用过程的联系。
高三生物复习教学是一个细致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勤奋,需要教师充分备课,为学生准备复习的“材料”,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教材目录进行复习教学,以帮助学生梳理各章节知识脉络,把握知识整体结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1.巧用教材目录,展开章节复习教学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章节复习教学也是重要教学环节,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在章节复习教学中,教师不能仅向学生灌输已经总结归纳好的知识体系,而且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建立物理知识网络与体系,使其学会学习.在学习一章节知识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目录法自主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便于复习与巩固知识.通过目录法,可帮助学生不局限于本章具体知识与内容,而是更深入地观察与研究本章目录中对应的章节题目,从而直观而简便地理清与归纳出本章的重点知识条目,并认识到每节知识点前后顺序的组织与安排均蕴涵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例如,在讲“相互作用”时,可用目录法梳理知识脉络,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由目录看,我们先学习三种常见的力及其性质,然后学习与掌握力的运算.这隐藏了各知识的内在联系:其中,摩擦力以弹力为基础.因此,我们需先学习摩擦力.而力的合成又是在分析物体全面受力之后对若干共点力展开的矢量运算,我们需先了解三种基本性质力,并学会分析其受力情况.可见,通过目录法,学生可由目录角度来复习章节知识,以有效梳理章节基础知识、重难点与每一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下一步复习活动,从而学会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篇4
如何营造良好的氛围,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中国小说,进而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着力打造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选修课《中国小说欣赏》教学需做到五个结合。
一、案例教学与文学史教学相结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人教版选修课程《中国小说欣赏》与高中语文选修ⅱ“小说与戏剧”相匹配,重点学习欣赏中国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国小说的欣赏艺术。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审美取向.实践证明,将文学史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欣赏中国小说,可起到由线串点,由知识形成技巧,进而总结规律升华成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作用。
二、专题教学与综合欣赏相结合
《中国小说欣赏》编排的特点是根据选文主题来选材和划分单元的。每个单元是一个独立的主题,也是一个独立的专题。各专题的教学必须要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来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掌握欣赏中国小说方法的目标。例如“谈神说鬼”单元,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文言笔记体“志怪小说”和白话章回体“神魔小说”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了解《西游记》和《聊斋志异》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特色,人物刻画。
综合欣赏包含背景材料的收集,原始资料的整理,欣赏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欣赏规律的揭示和方法的归纳。综合欣赏给学生提供一个构建知识链条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综合理解,掌握中国小说欣赏的规律与方法。比如欣赏《红高粱》,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评论家的评论观点以及读者的阅读感受等;指导学生对这些材料加工整理,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阅读理念,分析《红高粱》的象征意义和蕴藏内涵,利用各种欣赏方法分析作品,提出自己的论断。
由专题学习到综合欣赏,使学生对小说欣赏从知识到理论,由零碎肤浅的认识上升到系统、深入的理解。综合欣赏是小说鉴赏活动中提升质量保证效率的最佳环节。
三、选修与必修相结合
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写作品。小说篇幅一般比较长,而“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这些都是鉴赏小说时不可缺少的,只要牢牢抓住小说的三要素进行自主鉴赏就能提纲挈领,举重若轻。
《中国小说欣赏》虽是选修课,但选修课和必修课是有联系和衔接的。我们已经学习了必修3中《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必修5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等小说,通过这些篇目的学习,掌握了小说鉴赏的相关知识及鉴赏的步骤和切入点,总结出了鉴赏小说的步骤:
1、依托文字理清情节线索;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3、透过形象挖掘主题内涵;
4、研究写作技巧,把握叙事视角。
归纳出了小说鉴赏具体方法:
1、人物鉴赏:颦笑言语见真情(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情节鉴赏:文似看山不喜平(节奏、悬念、巧合、突转)
3、环境鉴赏:一草一木总关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叙事技巧:笔端变幻风云生(视角、详略、顺序)
在必修课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学生完全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选修课程自主鉴赏的任务。如教学第二单元《聊斋志异》的《香玉》一课,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鉴赏,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致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与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概括情节:
开端:宫中读书,黄生邂逅二女郎。
发展:香玉不测,绛雪为友伴黄生。
再发展:至情感天,黄生细心护牡丹。
高潮:香玉再生,二情依依再续缘。
结局:眷眷情深,黄生二女共生死。
再指导学生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加以自己的评价。如香玉的热烈多情,绛雪的善解人意等。接着引导学生找出小说中写得好的地方,从人物塑造,语言应用、环境描写、构思手法上加以赏析。
在小说选修课教学中,能联系必修教材,用必修指导选修,不仅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觉探究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自主欣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新课标改革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开手脚,大胆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中国小说欣赏》无论是单元说明,还是“赏析”、“思考”、“链接”,都是指向具体作品的解读,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欣赏中国小说,是本门课最大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老师大胆放手,并不是说老师可以放手不管,让学生自由学习,也不是指老师毫无目标,胡乱指导,相反老师要事先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理论水平,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和讨论环节,游刃有余的指导学生大胆假设、推理、分析、探究。
如第六单元的《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指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分工讨论,相互交流展示,然后教师再加以点评,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选修教学与高考备考相结合
从2009年实行的高考语文新课标卷中设置了选做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从中选做一题。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题材已渐渐由小说取代了散文。从近几年的高考题型看,小说阅读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考题的分值也越来越大,已升值为25分。因此,我们在《中国小说欣赏》这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结合高考进行开拓延伸,归纳总结。基本做法是:有条理地、由浅入深地在每个单元的小结中对小说元素进行解读突破:第一单元“人物”,第二单元“情节”,第三单元“环境”,第四单元“主题”,第五单元“结构”,第六单元“语言”,第七单元“表达技巧”,第八单元“情感评价”,第九单元“叙述视角”等。单元复习课的具体步骤为:先对小说元素进行阐释,接着指出高考中常见的考察形式,然后结合本单元的课文阅读,总结小说阅读规律,归纳答题技巧,最后完成一道典型考题,进行实战演练,印证和检验答题步骤及方法。
篇5
[关键词]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发;水文化
浙江省普通高中深化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减必修,增选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要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为进一步完善本校语文课程知识体系,本文以《品水》选修课程的开发为例,来探讨高中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缘起、意义及目标
选择《品水》这一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开发,缘起于《论语》之《君子之风》的教学。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有智慧的人认识和处理问题灵活迅捷而又变动自如,其特点有似于水。又闻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崇高的品德就像水一样。水这种普通平凡的事物开始引起我的关注。人类一直在“师法自然”中成长发展,借关照万物认识人类自身,一旦静心研究一类事物,就会有巨大的发现。笔者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文化”博大精深,因而萌生了开发《品水》这门课程的念头。这也跟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中的“国学教育”特色不谋而合。
高中语文选修课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品水》课程的开发,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以此完成以下课程目标:
1.在《品水》选修课程学习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水文化的精神内涵,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
2.通过选读一些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文物,养成对语言、文学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3.通过体会中华水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水与人类精神文明发展、水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愿望;
4.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水文化的精神内涵,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提高道德修养并内化而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1971年,原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博士指出:“所有教育都是或都将是生涯教育。”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一生的发展。以上课程目标与《课标》中关于教科书的编写建议是一致的。如“教材编写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反映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材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
开设选修课程最核心的工作就是编写一本选修教材,因而开发第一步就是在原有的必修课《语文》教材的基础上主动构建一个新框架,进而能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知识体系。下面就《品水》选修教材编写从总体规划和取舍到章节体例,再到课文的选择与组织作一个介绍。
1.教材整体框架的建构。梳理课程内容整体思路是建立在课程目标基础上的。本课程旨在通过选读一些经典名著,养成学生对语言、文学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通过阅读和思考水文化现象,吸收水文化的精神内涵,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提高道德修养并内化而成积极向上的人生r值观。所以《品水》教材框架的建构、内容的安排都是循序渐进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程内容从文字到文学,从汉字造字法、水的神奇传说到水雨诗词的鉴赏、现当代美文赏析;从古至今,从水的物质形态到水的精神内涵探究,从整体到局部江南水乡,这个学习框架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水文化精神内涵在语言文字文学中的论述,主要立足于诗词鉴赏这一基础,陶冶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2.教材的编写。本课程的编写主要通过网络查找,图书阅览,专题片观赏,实地调查等途径收集大量的图文资料,经过分析、整理而合成的。教材体例安排九个章节,每一章包括四个方面:引子――课堂活动――知识链接――实践活动。引子,主要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其阅读兴趣;课堂活动,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展开,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团结协作、小组讨论等形式,通过选读一些水文化经典,思考、质疑、探究语言、文学中的水文化现象,进而感受水文化的精神内涵;知识链接,针对章节内容有效补充一些专业知识,或拓展知识,或提供鉴赏方法;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活动的课外延伸,是学生个体对章节内容知识的消化和巩固。
3.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在本选修课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分两部分:过程性评价50%,总结性评价50%。过程性评价又分三板块:出勤10%、作业质量20%、课程表现20%;终结性评价分两块:笔试30%、研究性小论文20%。
该课程共安排20课时,每次课结束后,及时给每个学生打出过程性评价分:出勤每次0.5分,作业每课1分,课堂表现每课1分。
具体见下表:
三、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1.教材编写完成后,先进行试点教学,同组教师相互听评课。《品水》选修课教材编写完成后,笔者等教师先向学校申报在高二年级开设,开设一个30人班级的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同组教师也来听课指导,并就本课程的开发从教材、教法、评价体系等各方面提宝贵意见。课后教师们就本选修课再向上课的学生进行调查,就学生的兴趣点和难点进行采集。
2.改进完善课程。试点教学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实践经验,《品水》课程存在的一些不足也经由各位教师、领导的评价意见,加上学生的反馈,得到了很好的补充和进一步的完善。反思得出:教材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注意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因此课程进一步增加了一些趣味性、探究性等元素。
四、课程开发后的反思
《品水》选修教材的开发实践,带动教师们深入一个领域去探索学习,既增长了见识,也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拓展了教学行为,对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形成了一套易操作、实用性强的课程开发的操作理论。但是也带来一些困惑:比如在这个功利的社会,如何在实施新课改开设选修课的同时提高升学率?如何在选修课程的开发上形成序列化课程?
总之,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要发挥教师特长,要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教材编写必须结合必修课程,结合学生学情和认知规律,这样的课程才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物理考点 物理考纲 新课改 高考物理
1 新课改后的两年高考物理试题特征
2013年、2014年重庆高考物理卷,都包含了必考题和选作题(新课改后出现选作题),其中必考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对应《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物理1、物理2、选修3~1、选修3~2和选修3~5五个模块,选考题对应选修3~3和选修3~4两个模块(本文主要针对选修3~3进行分析);试卷结构合理,知识点覆盖全面;试题起点比较低,层次分明,体现评价的科学性,有较强的选拔功能,题目排列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从上表可以看出新课改后高考试题的难度和新课改之前的物理试题难度相当(重庆此前三年物理难度0.49、0.59、0.51),每年考查的知识点个数大约占考纲的35%左右,试题中较难试题的位置也相对比较固定,两年中力学和电磁学知识的考查比例有一定的变化,但力学和电磁学的总比例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力学和电磁学知识的考查仍然物理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力学和电磁学的具体考查知识点如下表:
在考纲中力学电磁学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多(27个ii级考点均是来自力学和电磁学),但我们仍能看见有较多知识点在高考中反复出现,比如:力学中的牛顿第二定律及应用,力的平衡知识及应用等;电学中的电场性质、电路连接及故障分析等。所以我们能看出重庆高考存在着重点知识年年考,一般知识隔年考,冷僻知识不易考得基本规律。
2 重庆高考物理2006~2014年考点分布规律统计
从2006-2014年高考物理试题中发现有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洛伦兹力和洛伦兹力的方向、洛伦兹力的公式、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只限于一维)、热力学第一定律5个知识点高考年年都在考,9年中考查7次以上的知识点有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万有引力及其应用、电势能,电势、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安培力,安培力的方向、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原子核的组成,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半衰期、理想气体12个知识点,9年来一次都没有考查的有参考系,质点、形变,弹性,胡克定律、矢量和标量、超重和失重、离心现象、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物质的电结构,电荷守恒、静电现象的解释、电势差、示波器、电阻定律、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自感,涡流、电能的输送、放射性同位素、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裂变反应堆、射线的危害和防护、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实验依据、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固体的微观结构,晶体和非晶体、液晶的微观结构、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饱和蒸汽,未饱和蒸汽和饱和蒸汽压、相对湿度、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27个知识点;2014年与2013年知识重复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电场线、电势能,电势、安培力、安培力的方向、洛伦兹力和洛伦兹力的方向、洛伦兹力的公式、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只限于一维)、原子核的组成,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半衰期、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内能、理想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等15个。
3 2014年考纲变化总结
考纲是每年高考的风向标,深入分析2014年考纲,发现2014年考纲和2103年考纲一样,和原大纲相比有一定的变化,增加的知识点有离心现象、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氢原子光谱、、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实验、探究动能定理实验、固体的微观结构、晶体和非晶体、液晶的微观结构、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气体实验定律、理想气体、饱和蒸气、未饱和蒸气和饱和蒸气压、相对湿度等;减少的知识点有弹性势能、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半导体极其应用,超导、磁电式电表原理、日光灯、电阻,电感,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冲量,动量定理、a粒子散射、原子的核式结构、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练习使用示波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平抛物体的运动、长度的测量等
4 2015年复习建议
4.1 立足教材,注重双基。高三复习最大的误区就是用资料书取代教材,一味的进行题海战术;高三复习(无论是一轮复习还是二、三复习)都必须让学生回归教材,教材才是最好的资料书,让学生通读教材加强对基本概念、重点规律的理解,同时让学生细想教材上的读一读、想一想的有关问题(尤其结合社会的热点进行分析,高考命题都会紧扣教材和社会热点,这一点教师也必须加强,多和学生一起分析),并独立完成书本作业。
4.2 让学生独立建好知识构建图。一个章节或一个知识点完成后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逻辑和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建好知识构建图,学生自己画知识构建图更容易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可以更好的记忆知识;物理条理化的东西更容易记忆,另外学生根据知识建构图能够将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联想起更多的知识,一个事物,联系的“结点”越多,记忆就越牢固,也就更容易掌握知识。
4.3 以学生为主导,渗透方法,形成能力。加强审题和建模指导,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挖掘隐含的条件,准确找到解题的方法。习题课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大力推行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摒弃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教师精讲重点和难点,启迪思维故障,暴露思维过程,提炼方法技巧。
篇7
关键词:基因工程 选修课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143-02
20世纪7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飞速发展,基因工程这门新的学科应运而生[1]。作为前沿性学科,基因工程技术历经数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基因工程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已渗透到很多领域,如医学、药学、农学、环境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食品科学等学科,各学科知识相互交联,形成致密的知识网络体系[2]。基因工程技术广泛地应用在医药、工业和农业领域,在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和生产领域拥有重要地位[3],因此,基因工程成为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4]。2013起该院开设了《基因工程》选修课,共20学时。在最初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选修课不够重视;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内容过多过深学生理解不够透彻、消化困难,内容过少过浅浪费课堂资源;学生对于知识似懂非懂,没有清晰的逻辑和概念;把选修课当做修满学分的工具。为了走出教学困境,教师们深入分析了授课对象,并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设置,改善了教学方法,提高了基因工程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受益。
1 授课对象
最初基因工程选修课面向非生物技术专业所有学段本科生,据总计,大一和大二学生占70%以上。面对的问题是,此学段学生主要进行的是基础学习,基本没有开展专业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本专业认知程度浅,基础极为薄弱。这种情况下,除了绪论以外,学生无法立刻接受较为专业的知识,更无法将本专业知识与基因工程知识链接,如此一来,学生逐渐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改变授课对象为该校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检验、临床输血、食品科学的大三大四学生,此学段学生都已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在对本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后,学生首先在选课的时候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进行选择,在课堂上也能将基因工程与本专业知识点交叉互补。
2 课程设置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四大专业课,其中相互关联的知识有很多,涉及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理论知识,内容复杂,概念抽象、注重技术应用[5]。基因工程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应具有基础性和前沿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基本的基因工程知识内涵,了解当今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和新的研究成果。
首先,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学校选择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规划教材《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由邹克琴主编。此书不仅有基础知识讲解,还包括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知识点较为全面。同时还推荐两本选择阅读书籍:由克雷格・文特尔著的《解码生命》,阅读该书可激励学生的科研斗志;由于该校是医学院校,因此推荐学生阅读李校抑鞅嗟摹痘因工程与药物研究》,该书可为学生提供基因工程在药物研发中应用到的理论,并列举药物生产实践。除此以外,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其他感兴趣的相关书籍,并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阅读体会,达到知识的共享。
其次,设置合理的课程内容。基因工程选修课课程设置为两大部分:基因工程原理和基因工程技术应用。基因工程原理包括概述、分子克隆工具酶、分子克隆载体、pcr技术及其应用、dna序列分析、dna诱变、dna文库的构建和目的基因的筛选,对于专业课中涉及到的人工染色体载体、表达载体、基因操作中大分子的分离和检测等内容过为复杂,在选修课中进行删减,只进行简单介绍。基因工程技术应用包括基因组研究技术,基因工程在动植物、微生物、医药上的应用,基因工程产品的安全评价及其管理。重点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新的成果,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3 教学方法的更新
基因工程知识内容抽象,技术性强并注重实践应用,这使学生时常感到理解难度大。传统的教学手段通常是教师通过板书和课本进行授课,学生忙于记笔记,被动接受大量知识点后难以消化。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在讲解抽象内容时配有动画和图片,使知识点的讲解更生动和形象。课程中涉及到大量操作技术,如pcr、分子克隆等,单纯靠文字描述学生无法理解。选修课课时有限,所以无法安排实验或现场观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视频或动画,对操作技术逐步展示并讲解,使实验操作形象化和具体化。另外,该校正在筹建生物技术虚拟实验室,在不久的将来,基因工程授课可充分利用此平台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另外,在教学中添设与社会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思考题,如“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的未来?”“调查转基因食品在你生活中的占有比例”“你用过转基因疫苗吗?”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对基因工程的应用发展现状有明确清晰的认识,并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结合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讲解基因工程技术在科研过程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在科研中出现的问题,对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意识的人才有重要作用。
4 考评机制的改革
以往的选修课考评采取笔试开卷考试,学生可以轻易地完成考试获得学分,修完课程后普遍认为收获较小。因此经过不断改革和实践,确立了基因工程选修课新的考评机制。由课堂考评(20%),作业考评(30%)和期末考评(50%)共3部分构成。课堂考评包括出席情况、课堂问题回答等其他课堂活动;作业考评包括随堂作业、布置的文献查阅、文献翻译、课外读物阅读心得等;期末考试则可有多种形式,如:分组课题答辩,自主命题的小论文写作、外文文献阅读和总结等。经过实践后,认为此考u机制发挥基因工程选修课的教学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5 结语
经过近年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笔者在基因工程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普遍认为在课堂上对授课内容有着广泛的兴趣,他们不仅收获了学科上的知识,还锻炼了能力,增进了友谊。虽然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创新和实践,以达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具有高理论水平和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小华,姚庆收,秦加阳,等.医学院校基因工程教学实践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6):1173-1175.
[2] 苏泽红,练高建,何淑雅,等.生物科学专业基因工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3(18):157-159.
篇8
[关键词]浙江新高考;选择题;特点;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0003903
浙江省新高考物理选考卷共有16道选择题,计45分,占全卷总分的45%,其中单项选择题有13题,属必考题,占39分,考查范围为必修1、必修2和选修3-1的内容;不定项选择题有3题,属加试题,占6分,考查范围为选修3-4和选修3-5的内容。选修3-2中的“电磁感应”和“交流电”两章,虽是《考试说明》要求的加试内容,但四次考试全部都是在实验题和计算题中出现,在选择题中却未曾出现过一次。从对五本教材的考查分数统计来看(见表1),四次考卷中各教材占分的比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体现了命题者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命题思想。
一、选择题的命题特点
1.立足双基,回归课本
选择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掌握情况,大部分选择题都是针对一两个考点的考查,而教材则是选择题命题的立足点,有些题目甚至直接依托课本里的原图进行命题。比如2015年10月卷的第9题、2016年4月卷的第8题、2016年10月卷的第8(见图1)、15题、2017年4月卷的第4(见图2)、9题等,无一例外地借用了课本中的原有插图。譬如图2所示的真空玻璃管,就是教材必修1的序言《走进物理课堂之前》中的一个插图,借以发问:在充气和真空两种情况下,比较金属片和羽毛下落的快慢,而教材中原插图的配文就是“真空玻璃管内的鸡毛、铜钱同时下落”,体现了命题者回归教材的理念。
【例1】(2016年10月卷第8题)如图3为某一电场的电场线,m、n、p为电场线上的三个点,m、n是同一电场线上的两个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m、n、p三点中n点的场强最大
b.m、n、p三点中n点的电势最高
c.负电荷在m点的电势能大于在n点的电势能
d.正电荷从m点自由释放,电荷将沿电场线运动到n点
解析:场强较大的地方电场线较密,故选项a正确。此题插图源自选修教材3-1《电场强度》一节的节后习题,原本是一道问答题,命题者把它改编成了一道选择题,且在原来考查“场强”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增考了“电势”“势能”两个知识点,体现了命题者回归课本的指导思想,题目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
2.注重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主干知识是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中的重中之重,在《考试要求表》中基本上都是c级、d级类的要求,是命题者命题的热点。表2中统计了对部分主干知识考核的情况,不难看出,像共点力平衡、自由落体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平抛运动、天体运动、振动与波的图像等,都是一些高频度的考点。
表中并未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列入其中,这并不是说它们不是主干知
识,而是因为它们在选择题中考查的并不多,对这些知识点的考查基本上都放在后面的计算题、实验题中去了。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试题取材自然,与日常生产生活、科学技术联系密切,强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如2016年10月卷的选择题,就涉及中国女排、无人机、g20峰会、芭蕾舞演员、野外攀岩、水管、机器人、天宫二号等信息;2017年4月卷的选择题,则涉及了“把金属片和小羽毛放到玻璃筒里”、雷电、“汽车在马路上匀速行驶”、行人过斑马线、重型自卸车、体操运动员、行星绕太阳运动、火箭发射、通关游戏、虫子爬行等情景,体现了“让物理走进生活,让生活体现物理”的理念,应和了《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探究、解决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的考查要求。
4.强化对物理学史的考查
课程标准中要求考生“能再认或表述所学物理知识,包括……重要实验、著名物理学家……”在四次选考卷中有两次出现了对物理学史的考查题,全部来自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与之相关的重大科学事件。
【例2】(2017年4月卷第3题)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开普勒提出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
b.牛顿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数
c.库仑通过扭秤实验测定了电子的电荷量
d.法拉第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解析:无疑,这些选项呈现的都是课本中出现的重要的物理学家及其相关实验或结论。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其中第一定律讲的是行星运行的轨道都是椭圆的,故选项a正确。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定律中的引力常量是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的;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量;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故选项b、c、d均错误。
二、选择题的复习策略
1.夯实基础,吃透课本
选择题考查的着眼点大都是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复习中要紧紧依托教材,扎扎实实抓好基础,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把课本嚼烂吃透,不留死角,深刻领会概念、规律的内涵,弄清其适用条件、使用范围,并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训练,熟练掌握应用方法。
【例3】(2016年4月卷第3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没有惯性
b.运动是绝对的,但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c.电流强度有大小和方向,所以是矢量
d.研究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迹时,不能把月球看成质点
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题,涉及必修1、必修2、选修3-1三本教材,考查惯性、相对运动、电流、质点等知识,皆为教材里最基本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只要质量存在,惯性就存在,与物体所处的状态无关,所以物体在失重状态下仍有惯性;运动是绝对的,任何物体都在运动,但在描述运动时需要选择参考系,选定参考系后再描述的运动就是相对的了;电流强度就是电流的强弱程度,既然是“程度”,所以它并无矢量性方向。
如图4所示,电流i经节点o分成两个支路电流i1、i2,三者的关系显然是i=i1 i2,其运算是直接代数相加减,并不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所以电流强度并非矢量;我们还可以通过公式来说明,式中q、t皆为标量,所以i也应该是标量,否则,“=”号就不能成立了;研究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迹时,月球的大小和形状都可以忽略,故可以把月球看成质点,故正确选项为b。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试题中把电流称之为电流强度,这与现行教材中的称谓不符,选修教材3-1中是这样表述的――“电流的强弱程度用电流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并未提及电流强度的说法,电流强度是旧教材中的称谓,试题中还称“电流强度”实为不妥。试想,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并未提及“电流强度”一说,学生就很难知道它和“电流”是什么关系。
2.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考试说明》里对能力的考查主要包含六个方面,其中与选择题相关的能力主要是前五个方面,即记忆识别能力、认识理解能力、建立模型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复习中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虽说现在不提倡花大量的时间解答难题、偏题、怪题,但少而精的练习,还是必不可少的。“题海无边,方法是岸”,练习中要特别重视对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4】(2017年4月卷第6题)汽车以10m/s的速度在马路上匀速行驶,驾驶员发现正前方15米处的斑马线上有行人,于是刹车礼让,汽车恰好停在斑马线前。假设驾驶员反应时间为0.5秒,汽车运动的v-t图如图5所示,则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a.20m/s2b.6m/s2c.5m/s2d.4m/s2
解析:本题的考点为v-t图像和运动学公式,根据v-t图像可以看出,在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内汽车的位移为x1=v0t =5m,所以汽车匀减速运动的位移为x2=x-x1=10m,由运动学公式v20=2ax得a=5m/s2,故选项c正确。
由于运动学公式较多,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求解,譬如可设汽车总的运动时间为t1,由于v-t图像中的“面积”代表位移,所以有x=0.5v0
12v0(t1-0.5)
,解得t1=2.5s,再由速度公式v0=a(t1-0.5)得a=5m/s2。还可以用逆向思维法解决该题,因为匀减速运动的逆过程是匀加速运动,所以在求得时间t1后,也可以利用位移公式
x2=12a(t-0.5)2
求得加速度a=5m/s2。
平时解题时,要注意总结解题方法,就像上述例4的解法一样,除了自己首先想到的解法外,还要想想:有没有其他方法?其他同学的解法是怎样的?教师的解法又是怎样的?多比较,勤思考。如,通过一题多解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广开解题思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看到题目,解题思路就会在脑海中涌现出来。
3.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考试说明》要求考生“有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解决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复习中我们要注意学以致用,多关注知识的实际运用,从物理走进生活、走进实践、走进现代科技。但也不能走极端,盲目地追求所谓“高大上”的应用。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的“实际运用”只不过是呈现命题的一种背景,更主要的还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例5】(2016年4月卷第10题)某卡车在公路上与路旁障碍物相撞,处理事故的警察在泥地中发现了一个小的金属物体,经判断,它是相撞瞬间车顶上一个松脱的零件被抛出而陷在泥地里的。为了判断卡车是否超速,需要测量的量是()。
a.车的长度、车的重量
b.车的高度、车的重量
c.车的长度、零件脱落点与陷落点的水平距离
d.车的高度、零件脱落点与陷落点的水平距离
解析:《考试说明》里对能力的考查要求中,对“建模能力”的考查是这样要求的:“能运用物理学的方法(理想化、等效、对称和近似处理等)研究实际问题,并将其转化成简明、典型的物理情景或物理模型。”无疑,这道题考查的就是建模能力。虽然题中既无数据,也未挑明是什么运动,但从题述中不难看出“脱落的零件”做的是近似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的规律x=v0t,h=
12gt2
得v0=xg2h,显然,要求得v0,就需要测量车的高度h、零件脱落点与陷落点的水平距离x,正确选项为d。
从四次考卷对建模能力的考查来看,对建模能力的要求还是比较低的,并不需要考生挖空心思地寻找模型,大多数情况下考生都能一眼看穿,考查的重点还是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上。
4.重对物理学史的梳理
对教材中涉及的物理学家及相关的科学发现,要进行梳理总结,弄清来龙去脉,洞悉其过程与方法,强化记忆,使之根植于学生的大脑中。
篇9
一、从试卷结构上看
福建卷题型为5道选择题(每道6分)共30分,非选择题(必修 选修)共50分,合计80分;全国卷则为6道选择题(每题6分)共36分,非选择题(必修 选修)共54分,合计90分。全国卷在选考题目中真正体现了“选考”的特点,即“二选一”作答,分别出自选修一和选修三的课本中,这和福建卷的33题截然不同,福建卷的选考题只设置一道题,实则必做题,且分值也不一样。
二、从试卷内容上看
综合分析近几年的全国课标卷可以看出:试题始终体现稳中求变、求新这一鲜明特点。基础与能力考查并重,主干与非主干知识不同程度进行考查;突出考查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和原理;突出考查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全国课标卷试题考点覆盖面明显加宽,选择题的选项情境设置更为广泛,一个题目中涉及不同知识内容或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角度,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对主干知识与核心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与应用程度。在这个方面,与福建卷同异共存,例如,都注重核心主干知识考查,包括细胞代谢、遗传、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环境等问题;都注重能力和探究性学习方面的考查。但是,由于全国卷试题因为有大题库建设,试题在科学性、稳定性方面优于省卷,保持着命题理念的创新性与连贯性,由于知识点是学过的,具有“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特点。从几年来全国卷与福建卷试题知识点归属上来看,全国卷命题“随意性”较大,每本教材查考内容所占分值不定,而且对于选修题的命题思路较为灵活,与必修结合紧密,难度明显高于福建卷。
三、从命题特点来看
全国卷更加注重实验与探究、创新与应用结合,更注重对考生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的考查,体现了新课标、新课改的新理念。实验题有一定创新,考查形式多种多样,涉及续写步骤、纠正错误、独立设计、实验评价等。这与福建卷中的生物试题一般为表达简洁、答案书写量较少的命题风格有很大区别,这也为今后复习需要格外强调规范作答、合理作答提出了高要求和严要求。
采取全国卷高考,对于福建高中生物教师和考生来说,既有难度也有挑战。通过上述比较及对全国卷的特点分析,建议在今后备考中:
1.注重“回归教材,夯实基础”,明确课本中的核心概念与过程;重点内容、重点题型要专题、系统突破,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答题一定要有依据,注重运用课本中的知识点,规范、科学作答。
2.突出主干知识,加强知识迁移与知识融合,强化学科内综合的训练。虽然全国卷命题方式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但是试题仍然紧扣主干知识,考查学生能力,体现学科特点。复习过程中强调教材中的插图,资料分析中隐含的大量过程与方法。
篇10
关键词: 高三物理 考纲分析 高考预测 复习策略
在高考复习中,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习的效率和质量,为高考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根据多年的高考复习实践,认为高考物理复习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高考考什么
1.《考试大纲》规定在新课标卷中物理的满分为110分,分为必考和选考两类,必考共分为4个模块,包括必修1、必修2、必修3-1、必修3-2,满分值为95分。必考四个模块共包括61个知识点和11个实验,其中一级要求35个,二级要求26个。除此之外,考生还必须从3-3、3-4、3-5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分值为15分,其中必修3-3中知识点15个实验1个,全部一级要求。必修3-4中知识点20个实验3个,一级要求16个二级要求4个。必修3-5中知识点12个实验1个,一级要求11个二级要求1个。
2.知识模块在近年新课标卷中的分布,具体为:
必考内容:共95分,包括选择、实验、计算三部分。(1)选择题:共8道,48分。考查频率高的有:万有引力、机械能、静电场。其次是:物理学史、相互作用物体平衡、牛顿定律、磁场、电磁感应。再次是:稳恒电流、交流电、直线运动、曲线运动。(2)实验题:每年两个实验都是一个力学一个电学,共15分,电路实验每年必考,力学实验纸带问题是重点,还有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读数。(3)计算题:共两道32分。一个力学一个电磁学。第一道计算题近年中全出在力学和直线运动上。第二道计算题:2011年是从一个磁场进入另一个磁场中还是圆周运动。2012年是同一粒子以同样速度沿射入柱形区域电磁场问题。2013年是木块和木板相互作用的动力学问题。
选考内容:共15分。近几年均为一道选择题一道计算题,选择占五六分,计算占九十分。必修3-3计算题都出在了气态方程,选择题2011年是气体的内能随状态变化的关系,气体压强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必修3-4机械波和几何光学各出一题。光的折射每年必考,另一题则出在振动和波上。必修3-5计算题均为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选择题出了两年光电效应,2010年出的是原子跃迁。近年高考共涉及考点56个,其中一级考点12个,二级考点44个,二级考点约占80%,可以看到二级考点占有绝对优势。
二、高考怎么考
(1)突出主干、基本概念、规律的考查。(2)考查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注重过程分析,体现新课程理念。(3)以实际问题为原型,考查建模能力。(4)联系学生经验和科技、生活、社会实际,巧设问题情境。(5)注重实验仪器使用,考查迁移创新能力;注重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考查。(6)选考部分难度降低,突出考查“ⅱ级要求”考点。
三、为什么错
概念不清、原理模糊;知识零乱、考虑不全;思路不通、不会建模;实验不熟、方法不会;时间失控、留有空白。
四、怎么做
1.一轮复习是基础能力过关:(1)主要任务:整理知识结构、理清体系关系;建构框架,寻找线索,攻克重难点问题,梳理知识点,不要过快过深,以知识复习为主。主要解决概念不清、知识零乱、计算不准、原理模糊等问题。(2)实施方法:按照体系,按章复习。注意全面复习与突出重点相结合;课内复习与自主复习相结合;重难点放在力学、电磁场必修的几大块上和部分选学内容上面,目的是使学生提高对力学规律的全面系统理解能力。
2.二轮复习是综合能力突破:(1)主要任务:通过专题复习整合知识结构,掌握考点;总结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解决思路不通,方法不会,综合应用能力差的问题。(2)实施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及新课改高考试题的特点选定专题。即要注重各部分知识间的有机整合、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归纳,力求举一反三,以少胜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体做法:一是整合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结构。二是设置专题、总结思路、优化解题方法,(4)要点:狠抓重点即ii级知识点;突破难点—实验题、计算题等关键得分点;(5)复习环节:以讲练结合为主线、以变式训练为手段。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