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区域发展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5-06 18:1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区域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区域发展

篇1

关键词:农村金融区域;非均衡性;影响因素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在我国各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差别,使得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出现非均衡性,农村区域金融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不管在区域金融发展的效率上还是结构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在各个地域之间,区域内部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因素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严重失调,同时也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对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

一、农村金融区域发展非均衡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农村金融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影响因素主要有发展制度上的弊端、发展环境方面的弊端以及扶持力度方面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对其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制度上存在弊端

在我国农村金融区域的发展制度具有非常浓重的政府色彩,各农村金融区域在各地政府的统一强制安排下正在进行金融改革。这是一种垄断性的做法,对地区在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上的差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造成各地区金融发展出现一定程度的非平衡性。这种由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是由政府执导的,脱离了以微观经济主体金融需求为基本点的原则,是一种为政府利益而制定的金融制度,

(二)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环境的影响

虽然当前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的整体环境来看,还是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是因为西部农村地区没有完善自身的农村信用体系,贫困地区人们的诚信意识也较为薄弱,再加上信息的获取成本较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也较为落后,导致了农村区域金融发展环境得不到完善和进化;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中西部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能力较低,且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比较单乏,落后的金融服务体系并不能较好的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时间一久,这样的发展环境会对农村金融区域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区域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从我国区域整体结构来看,也可以看到地域差异也是较大的,可以看到东部沿海的金融区域发展环境相较于西部地区占据明显优势。

(三)政府扶持力度方面的影响

在农村区域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对其差异性的形成有着关键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中。在对各个区域的扶持过程中,因为东部地区有较为明显的经济优势,所以扶持作用较为明显。政府也在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实施相应的扶持,但是扶持力度较弱,这是中西部农村金融区域至今仍然还较为落后的主要原因,使得农村金融区域差异化不断加大。

二、平衡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金融机构

我国普遍存在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状况,为了能使区域和内部的发展差异尽量缩小,政府应该将自身的作用和优势全面发挥出来,对各地区金融性机构进行相应的扶持,特别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更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为了能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应该进行金融中心的培养,并提升其引导性作用,然后以金融中心作为基础,向四周进行引导性辐射,实现完善金融机构的目标。

(二)实施差别化调控政策

因为有地域以及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所以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我国东部地区的资源条件较为丰富,发展水平也远远超过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且国家对各个差异化区域实施了统一金融政策,造成一些地区的发展条件受到限制,这并不利于缩小地区间发展差异。据于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先对各地区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充分考虑,再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能满足各地方区域发展需求的经济金融政策,使政府的市场经济调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金融调控的弹性化,最大限度缩小金融发展差异。

(三)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

造成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市场化程度差异。所以,应该加快中西部市场化建设,通过对中西部资源优势的利用进行市场开拓,以此来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市场观念意识。另外,为了使整个市场经济的竞争力得到加强,应该实现股权结构的多样化,并鼓励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个人私有制经济、基金经济等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培育多元化竞争主体。同时,为了能使各群体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应该对市场机制进行完善,加强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合作金融思想观,使农村信用社对金融发展的正面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总结

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区域发展非均衡性的出现会对其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各地区政府应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对各个区域进行相应金融体系的构建,实施差别化的区域金融政策,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机构,使周边贫困地区的金融发展得到带动,以此来促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发展。这样一来,就能使农村金融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得到减小,并促使农村金融区域而得到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郭栋 张雨佳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梁富华,陈业海.农村金融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4.

[2]谢玉梅,徐玮.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实证研究——基于2006-2011年的经验数据[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胡敏,刘益民,刘绍均等.当前农村金融支农能力弱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亟待关注[j].武汉金融,2016.

篇2

农业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发展阶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将有限资源实现最佳配置的体现,也是农村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必由之路。农村经济生产的区域化,有益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标准和指导;有益于“品种、知识、科技”三大更新工程;产品易集中收购和销售;容易实现效益农业致富农民,推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实现农村经济区域化,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综合易县的自然地域、农村经济现状和农业产业化情况,将易县农村经济划分成八大农业资源产业经济区。依据各区资源产业经济特点,进行产业定位,分区发展。

1.产业特点:农牧产业占主导优势。本区是全县的粮油主产区,粮油产量分别占全县总量的55%、60%;也是供应县城居民消费的蔬菜生产基地,生产量占全县蔬菜总产量的44%;全县的肉牛育肥、良种肉牛繁育、秸秆养羊示范和瘦肉型猪基地均分布在本区。粮油和养殖生产在全县农业中占有突出位置。

2.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耕地和农作物秸秆饲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油、菜种植与畜牧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实施以“三元”种植模式为特征的结构调整方案,形成以农养畜、以畜促农、多业互补互促良性循环的农牧产业区,成为北京农副产品(蔬菜、畜产品)的直供基地。

3.区域发展措施:①龙头建设。重点扶持塘湖肉牛产品加工、正四方牧公司、广源养猪场等项目。②优化农业结构。合理调整占地结构,改“二元”为“三元”种植结构,实现种植与养殖互补、效益共赢的产业链条。③强化水土资源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有效遏制土地锐减势头;严格控制水资源污染;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④增加科技投入。重点推广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农业常规技术,提高科技含量。⑤适度规模养殖。采取公司加农户,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路子,家家参与产业化经营,形成千万个小家与大产业互动的局面。⑥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抗灾防灾能力。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健全防雹、人工降雨体系。做好灾害预报预警机制,提高应变能力,为农业产业化“保驾护航”。⑦发展乡镇工业。重点建设舍龙城花岗岩开发、天然板材工业园区、康元林木科技有限公司和亚林板业有限公司等项目,继续完善良村铸造和桥头三类建材工业小区建设。

1.产业特点:①鞋垫产业已成规模。东庄鞋垫加工产业起步早,是在市场引导下,由农民自发参与兴起的。从业人员之多,生产规模之大,销售范围之广,已占领东北、西南等国内市场,还远销俄罗斯等国。东庄鞋垫产业现已辐射到了塘湖、凌云册、裴山等乡镇村,形成了名副其实、颇具区域特色的产业经济。②易水古砚久负盛誉。易水古砚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备受世人青睐。生产历史之久且久负盛誉。已形成了石料开采、雕刻、销售为一体的采、加、销产业体系。产品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大中城市。制砚产业已呈现出越做越强之势。鞋垫、砚台的年产值占全区非农总值的40~50%,由此使农民增收104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9.1%。

2.发展目标:以鞋垫、砚台产业为支撑,以其品牌效应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健全服务组织为保障,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冲出国门打入世界,把该区建成带动全县农村经济的传统手工艺特色经济区。

3.区域发展措施:①健全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管理。成立县、乡、村三级砚台、鞋垫产业协会,对资源、产品、市场价格等进行统一管理,完善营销网络;成立专业合作经济实体,有效解决单家独户经营规模小、实力弱、各自为战的松散状态,提高产业整体的凝聚力。②培育龙头企。以“龙头企业加小作坊或农户”的形式进行产业化生产,规范加工标准,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产业活力。③实施精品战略。坚持以生产精品为主流的产业发展策略,以精品创品牌,以精品占领市场,以精品创高效益,使精品成为整体产业内部活力的动力源。④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砚石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也是易水古砚产业的基石,应给予特别珍惜。统一规划,科学开采,杜绝资源浪费。⑤加强宣传。尤其要加大对我国南部大中城市宣传覆盖面。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优势,把产品信息推向全国和全世界,使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产品,以此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1.产业特点:①林果业是该区的特色产业。以生产水李为主的设施林果在独乐乡已悄然兴起,人均果树2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约70%来自林果业。独乐乡已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林果专业乡。果品总产量占全县果品总产量的近20%。②旅游业系该区的第二主导产业。借助狼牙山国家级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旅游景点的机遇,区内旅游业呈日趋火热之势。2003年旅游业给当地农民人均增收200元左右。

2.发展目标:依托县校、乡校联合,实施科教兴乡、兴区域产业战略,不断提升林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冲破营销瓶颈创新品牌,实现林果生产品牌化、旅游资源配置功能化、蔬菜生产产业化、生产经营标准化,把该区建成全县林果产业的领头羊、旅游产业的生力军。

"

1.产业特点:①小杂粮产业已渐起步。该区是全县小杂粮生产的集中区域,小杂粮产量占全县小杂粮总量的47%,其中甘薯占全县总量的34.2%。区内建有谷子、甘薯和旱作农业精品示范园。已形成全县甘薯和谷子两大生产基地。②畜牧生产初具规模。牛、猪、羊饲养量分别占全县饲养量的25~26%,家禽占22%。区内建有百泉养牛、养羊精品示范园,瘦肉型猪场2个,家禽养殖场16个,家禽存栏18490只。

2.发展目标:抓龙头带基地,抓示范创品牌;抓生态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抓服务组织建设,促产业协调发展。将小杂粮纳入产业化轨道,创具有绿色认证标志的小杂粮品牌。发展草业,挖潜秸秆潜力,以草促畜,实现种植与畜牧产业互促互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3.区域发展措施:①提高小杂粮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成立小杂粮专业协会,对小杂粮生产进行协调、指导,确保小杂粮生产有依托,加工有方向,销售有目标。②强化小杂粮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增加科技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着力发展绿色、有机小杂粮。谋划龙头加工企业,实现加工、包装增值,提升档次,创出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③发展草业,恢复草场植被。实施天然草地植被恢复与保护工程,改良草场6万亩,人工种草4万亩。

2.发展目标:发展林草,改善生态;挖潜水面资源潜力,提高水产养殖产出量;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整体功能。把该区建成生态环境优美、水产丰富、风光秀丽的水产之乡和旅游胜地。

3.区域发展措施:①发展林草,改善生态。景点周围适度发展观赏树种和经济林种;景区中、上游营造水土保持林,保土固沙;配合实施天然草地植被恢复与保护项目,改良草场,为发展牧渔业奠定物质基础。②改造中低产水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开发不同水层资源发展立体养殖;科学施肥,提高水面肥力;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水产品科技含量;适度发展网箱养殖,以其高投入获取高产出、高回报;完善经营机制,培育加工企业,使渔业生产纳入产业化轨道。③整合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整体功能。加强休闲度假、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龙湖碧枫斩度假村、南湖旅游综合开发和中义村度假村等项目。④加大宣传力度,创旅游品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多渠道、多方位 地进行宣传,提高知名度,创旅游品牌,以此推动全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2.发展目标:以植树种草、改善生态为基础,以发展畜牧、改善人们的食物结构为着眼点;以发展矿产加工、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区域经济为目标,建成易县西部生态环境良好、牧业生产兴旺、矿产业发达的林、牧、矿协调发展的综合产业区。

3.区域发展措施:①植树种草,改善生态。植树造林采取生物与工程措施、飞播与人工造林、水保与经济林三个结合。搞好退耕还林,确实把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大力开展人工种草、改良草场,尽快提高植被覆盖度。②丰富山区绿色土特产品生产。柴鸡生产推广以放牧为主及相配套的饲养技术,提高肉蛋的“野味”,迎合消费者心理,满足市场需求。干果生产要扩大栽培数量,加强对现有果树的技术管理,提高干果的总体规模和效益。③划区轮牧,科学管理。以村为单位,将牧场划分成若干个放牧区,实行轮封轮放。倡导舍饲圈养,减轻对草场的践踏和压力。④规范开采行为。严格“矿产法”,打击无证采矿、越权越界等违法行为,对矿山实行统一规划,科学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⑤优化资源配置。引入专业勘探队、投资商、项目与人才;优化资源配置与环境,实行集约化经营;抓综合治理,尾矿回填和矿区绿化,实现开发与治理同步。

七 浅山林牧矿电游资源综合产业区(ⅶ):位于县城西北边界地带,总面积470.26km2,全为山地。涉及紫荆关、南城司、大龙华3乡镇,50个村,10878户,33968人。区内气候温凉,林牧和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独一无二,旅游资源特色明显。

1.产业特点:①林牧业是该区的基础产业,其产值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46.5%。②矿产业发展迅速,建筑砂、黄金、大理石、铁粉、麦饭石等生产均占据全县矿产业的半壁江山。年产值15190万元,占本区非农业总值的51.3%。③小水电已成为全县水电事业的支撑,对全县工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④旅游是近年来形成的一个朝阳产业。以紫荆关景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景点的开发已初见成效。与清西陵景区相呼应,对全县旅游业产生了良好的互补作用。

2.发展目标:立足资源,放眼市场,抓招商引资,促地方经济。以矿产采加和荒山拍卖为突破口,以科技、体制创新为动力,以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为起点,以旅游开发为后劲,把该区建成林牧同进、矿电并举、旅游互动的林、牧、矿、电、游协调发展的综合产业区。

3.区域发展措施:①加强科技培训,普及农业常规技术,并改善提高农民对合理开发农业资源的认知能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②发展绿色农业。改善土壤环境和理化性状,保持水、肥、气、热因素协调。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科技含量。使绿色成为农业的主调。③林牧资源协调利用。科学实施封山育林,保护天然植物;加大人工造林,加速荒山绿化。牧业实施划区轮牧,以草定畜,适度舍饲,永续利用,实现林牧并进。④培育龙头企业。扶植南城司杏仁加工厂,谋划小杂粮、干果、柴鸡蛋等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矿业重点建设紫荆关东明石材开发、国际博览厅、胜利村铁矿厂等项目。⑤整合矿产资源,优化开采结构,提高开采技术含量。做好环境监管,采用适用的环保技术,确保开发治理同步、经济与生态共存。⑥增加投入,加快水电、旅游产业发展。加快紫荆关六级水电站、胶东口水电站和琵琶台水电站建设。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注重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绿色纯天然产品等,实现旅游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

篇3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迅猛发展,而同时,涌现的各类社会问题也较多。例如,较为典型的城乡差距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为了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我国推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这一经济政策[1]。加快新农村建设,能够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所谓的区域发展指的是,基于地域经济发展的理念基础上,通过将影响地域经济发展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协调起来,而产生了综合体,它不仅仅是项地理概念,同时还能真实反映区域发展的现状。当前,我国大力建设农村,通过发展农村区域经济,能够显著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域辽阔。农村的发展问题,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国民素质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则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都会有所上升,农村人口素质有所提升,则整个国民素质一定会大幅度提升。

(二)发展农村,搞好农村经济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让农民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才能够让全体公民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的人口占据了世界人口的20%左右,然而耕地面积却占据了世界总耕地面积的8%,这当中巨大的悬殊,已经成为压在每个中国人心上一颗沉甸甸的石头[2]。当前,我国整个社会的粮食需求,已经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大多的粮食都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才能保证全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因而,加快农村发展,能够缓解我国的粮食危机,保证粮食安全。

(四)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广大农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前,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而国家也高度重视农村发展问题,然而农村区域发展存在着相关问题:

(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是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地域辽阔,资源条件有着千差万别,加上相关政策的限制,当前我国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东部沿海区域发展的速度快,而内陆农村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3]。

(二)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各异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有着该区域的特征,加上本土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等要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征,都是不相同的。例如,有的农村地域属于传统经济发展型,有些地域属于现代经济发展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也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要注重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解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

(三)人口素质限制、资金投入力度受限制

当前,农村地区的整体人口素质有待提升,农民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较为欠乏,也无法及时的掌握相应的农业科技,这不利于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另外,当前国家对农村区域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这为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带来了一定困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区域发展。

(四)环境问题也较为突出

在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的时候,要注重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避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破坏问题,这不仅对影响整个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农村地区农民的生活质量,总体而言,这不利于整个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针对农村区域发展现状的解决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问题,结合实际工作特点。本文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来解决农村区域发展现状问题:

(一)国家加大财政的扶持力度

“新农村建设”是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国家要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为农村区域的发展,完善相关的基础设置建设。例如,公路桥梁建设、水利建设、电力建设等,为发展农村经济,奠定良好发展的基础。同时,国家要注重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吸引城市投资,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各乡镇企业,要注重在政策、税收等方面,积极推行必要的政策,为整个农村区域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并注重加大农村区域经济建设任务,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有资金、有精力购买先进的生产工具,加快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始终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在国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要始终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带动整个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切实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能够安居乐业[3]。在实际工作中,政府部门可以首先在农村区域设置城中村、设置城乡结合部等试点,利用城市极为先进的经济条件,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一些原本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可以先发展部分单位,然后利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促进整个农村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相关部门还利用将散居迁居到乡镇或者经济发展形势较好的地方,逐一推进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不断提高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加大技术扶贫

我国的农村地区,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特征,基于这种特点,政府部门在开展农村建设工作时,要注重加大技术扶贫力度,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已经具备的产业机构,例如农、林、牧、渔等产业进行合理安排,确保整个产业结构得到较大程度上的优化。比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原有的畜牧业,细化为养牛业、养猪业、家禽饲养业等,同时对于家禽饲养业,可以将其分为家禽、农副产品等产业。通过将产业结构细化,结合当地的农业特色,以促进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国家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注重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养的提升,注重积极在乡镇上发展职业教育,利用上夜校、职业教育等措施,向农村地区传授农业科技文化知识,让农民切实掌握相应的农业技术,进而土壤农民将各项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4];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对科研单位的支持,注重聘请高技能的人才走入农村,开展农业生产工作,将先进的技术设备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带动农民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让农民掌握先进的科技,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结束语

在加快农村区域建设的工作时,相关部门必须要意识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特色各异、人口素质有待提升、资金投入欠乏等现状,要注重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始终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加大技术扶贫等,解决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问题,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均衡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洪亮.现阶段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及农业推广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7):331,333.

[2] 许秀川.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定量研究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1):220-224.

篇4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区域经济;互动发展

课题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创新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4030346)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2日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首先具有了丰富的人力资源,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欠发达,导致广大农民缺乏基本的农业技能以及相应的专业知识,在引进和开发致富项目方面有短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发展缓慢。此外,由于广大农民缺乏必要的行业知识和农业技能,在转移农村劳动力为非农业劳动力过程中的竞争力不足。可见,只有农村人口素质提高,才能发展农村经济,而人口素质提高的基础又在教育。因此,在解决“三农”问题、协调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阶段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4年,农村教育改革进入政府视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以促使农村教育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1979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问题的决定(草案)》,要求根据农业区域规划办好一批农业院校和农业技术学校。1983年1月2日,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指出,“有步骤地增加农业中学和其他职业中学的比重”,尤见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

第二阶段,1985~1993年,继续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初步建立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想提上日程,以解决农村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和社会需要的问题。1989年8月20日,《关于农科教结合,共同促进农村、林区人才开发与技术进步的意见(试行)》下发,提出“农科教各部门要统筹规划,建立职前与职后教育互相衔接,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农村、林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第三阶段,1994~1999年,这一阶段主要是调整农村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探索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途径。1996年4月29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和农业、教育和科技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科教兴农意识,不断提高农业依靠科技教育,科技教育为农业服务的自觉性。要支持和办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职业教育迎来了第四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家从颁布政策、执行政策两个层面,不断加大了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力度,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一系列帮扶计划,强化农村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农村职业教育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农村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可提高劳动力职业技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相比较其他地区,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人们生活贫困。由于缺乏良好的受教育条件,导致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下,纵使国家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加以扶持,但由于人力支持受限,管理水平低下,也很难振兴农村的经济。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基本的生产力和最活跃的因素。以此类推,只有提高广大农民的基础知识水平和技术实践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农业经济的生产力水平;只有广大农民的职业素质提高,才能提供农业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人力支持,从而真正使我国的农村经济脱贫致富。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促使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的优化。当前,国家重点聚焦农业科技创新,提出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及企业职工的职前、职中及职后培训,促使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通过农村成人职业技术教育等方式的培训,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技能。一是可以输送到城市为国家创收;二是可以促进农民自主创业,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另外,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可有效针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进行点对点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有助于多层次地分流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优化农业结构,合理配置农村致富资源,可有效为农民再就业提供渠道,提升了农村经济生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

(三)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为经过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职业岗位。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当前我国政府大力加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有效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途径,引导农民走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有针对性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的素质如何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样地,只有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了,才能进一步的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实践机会,从而增强农民的职业素质和知识素养。

三、农村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和参与当地区域经济建设,形成农村职业教育与发展区域经济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机制。

(一)加强政策扶持,配合政府统筹,重视市场调节。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都需要加强政府的协调和领导。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县级地方政府对农村职教的财政扶持,切实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再就业。围绕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以网络和市场作为媒介机制,开发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鼓励校企合作战略的实施,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调节,促使农村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开发进入一种长久充满活力的良性循环状态。

(二)项目合作是带动农村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开发的有效途径。切实可行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条纽带,通过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以产学合作、定岗实践的方式,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为区域经济服务。目前,很多农民尝试做生产项目,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生产技能和知识,项目规模难以扩大,产品质量难以提高,市场收益并不理想。农民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热情极高,只有把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送到农村生产的最前沿,使内行人变得更内行,才能更快地发展生产。项目合作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促使知识和项目结合,有利于培养出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又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操作人才,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同时,只有通过项目教学,才能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更好地为市场服务,从而促使一些改变农村面貌的项目能得以顺利进行和实施。

(三)深化教育改革,合理设置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积极调整自身结构,合理配置专业资源,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每一个地区都会根据其自身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程度,来打造符合本地区发的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

农村职教若想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就应该针对本地的市场资源和特色经济来设置相应的专业和课程,大力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强势专业。学校可以结合当地支柱产业设置专业,围绕项目合作编制教学计划,把教学场所设在乡、镇、村,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生产并按时完成学习内容。这样以生产需要为教学导向,可以使农村职教不仅培养新生劳动力,还可以开展持续培训现有劳动力,培训口径扩大;只有农民的学习、实践与发展生产紧密联系,农村职教才能有效服务农村经济。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我国是一个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各个地区发展进度不同,一些地方发展较快,经济发达,一些边远地区发展落后,农民生活贫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为了提高农村的经济状况,必须坚持走出来的政策,建立一整套体系,全方面共同发展,全方面协调发展,像农村农路这个公益建设,政府需要大力的支持才可以,如果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保证,那么农村公路的建设就指日可待了。

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农民的精神生活,改变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要致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就说明了便捷的交通条件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公路建设对我国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日前将近13亿人口,人口基数比较大,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个地方交通条件不同使得各地发展不平衡,为了扩大农民的收入,丰富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的幸福感,所以必须加快各地的农村公路建设,加快我国城镇化水平,不仅可以改变村容村貌,还可以提高农民的基本道德素质,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13亿人口中大约有9亿人口生活在村镇,加快农村公路的建设,不仅可以大力发展农业,对于工业和服务业也有一定的显著作用,这无疑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公路建设发展面临的调整

农村公路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即使困难重重,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我国的公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这就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促进发展。即使基金有限,可以先把资金用于某一方面的建设,所以政府的招商引资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国家也逐年的加大对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这就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因地制宜,适应当地的发展条件,培养高技术人才,采用成熟的技术才能促使农村公路的发展。改变思想观念,转变管理模式,提高技术水平,加大招商引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会对农村的公路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农村公路建设对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村公路建设不仅可以发展当地的经济,也辐射到其他周边。因为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仅要依靠自身的招商引资,还需要周边城镇的积极配合,任何一个地区都不说单独的,都是与周边紧密联系起来的,与周边的地区息息相关的,周边地区提供强大的服务促使当地的发展,当地经济增长影响周边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目的。农村公路建设也对沿线区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思想,新企业的引入提高的沿线地区的发展,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不仅提高了物质生活,也提高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使我国城镇化水平加快。丰富的文化生活,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力保证,推动城镇化水平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最直接最现实的意义就是对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发达的交通条件,带来了许多商业机会,农民可以发家致富奔小康。农村公路建设,节约了农民大量的时间,并且促使了许多汽车行业的发展,小轿车逐步走进了农民的家庭,农民幸福感提高,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四、农村公路建设对当地产业结构的影响

农村公路建设对产业结构有重要的影响,产业结构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农村公路建设之前,在农村主要是第一产业农业为主,农民的唯一收入来自耕地,直接产生与自然界,靠天吃饭,生活得不到有力的保证,人民生活比较困难。然而,随着公路的建设,越来越多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出现了,进行产品加工和服务行业,这样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就发生了改变,由原先的第一产业,变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形成新的生产模式和发展模式,提高了市场能力,产业得到了优化,资源得到了整合,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将不同的产业部门整合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发展。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农村的产业比重中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旅游业,酒店业和教育业会发展壮大,这些都无疑会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五、农村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发展是单一的某一区域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在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某一地区发展不仅影响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也对沿线区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地的经济发展可以拉动沿线区域的经济增长,首先本地的交通发达后就直接给沿线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节约了本地人的出行时间,地区之间交通便利,给招商带来了条件,对沿线的区域发展,社会进步,居民的生活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习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本地的发展模式,周边也可以借鉴,有助于对周边地区居民的思想解放。区域发展的一部分就是农村和城镇之间的发展,农村的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城镇之间的交通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农村市场的不断扩大,就要求加强农村之间和农村和城镇之间的合作,降低成品,才能使农村进一步发展,随着农民的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消费水平的改变,现在的交通条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所以农村公路建设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同时坚持统筹区域发展也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村公路建设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农村公路的建设,不仅可以发挥本地的优势还可以促进其他城镇的发展,农村可以通过加快公路建设,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可以突破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以实现全面发展,以点带动线,以线带动面,这种空间结构模式就可以促进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篇6

关键词:专业思想 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培养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广西财经学院2009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是广西首次开办的本科专业,对于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是从零开始,是在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胆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专业特色。我们相信,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不远的将来,会深受广西各方面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狠抓专业思想教育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农”字专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忌讳的心理,具体表现就是家长不让孩子报考带“农”字的专业,考生也不愿意去读“农”科专业,来自城市的学生谈到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害怕,农村的学生更不乐意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去。种种思想顾虑我们认为都是很客观的,也是很实际的。针对这种状况,经济系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了对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

1.从专业培养目标上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用大量的事实向新生说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培养从事农村经济和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人才,突出在“管理”两字上。因此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具有“谋发展、懂经营、会财会、精管理”的能力。通过加强专业培养目标教育,使学生增强了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认识。

2.从政策导向上加强对学生将来的理想教育。从国家层面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央政府对“三农”的投入越来越大,2010年达到了8183.4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在农村不但免征了农业税,而且有些地方60岁以上的农民每个月还能领到养老金。从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来看,近几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单位进行创业和就业,2008年广西考村官的竞争指数是10%(招聘459人,参考4714人),而2009年上升到了12%(招聘476人,参考5665人),说明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想到农村当干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农村产业发展来看,农村经济已经由传统的单纯种养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农村经济的范围已经扩大,产业链已经拉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在逐步缩小。通过理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自信心。

3.通过组织参观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新生入学后,每年都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参观,如组织到皇氏乳业、百洋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参观,通过参观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企业都与农村区域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而扩大了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视野。

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应当贴近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为此,我们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要求,构建起了“双体系、三平台、多模块”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教学体系,建立起公共基础课、经济管理核心课、专业主干课三个教学平台,设计财务会计、农村金融保险、东盟农经等多种教学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特别是我们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初步形成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四年不断线”的教学体系,即:第一学年开展农村体验实习,具体在第二学期末利用两周时间安排学生进村进行社会调查;第二学年进行基础课实验,主要是在校内开设经济学实验、农业经济实验等基础课程实验;第三学年开展专业实验,主要开展专业主干课的实验,包括综合实验等;第四年安排顶岗实践,学生带课题或项目到政府涉农部门、农资企业、农业推广单位等进行顶岗实践,对岗位技能进行提前热身,为毕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模式也可以称为“两头实习中间实验”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我校2009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已完成了第一年的农村体验实习,安排在今年的暑假前进行社会调查,本学期开学后每个学生都交了体验实习报告。从提交的体验报告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来自城市的学生,还是来自农村的学生,都能够利用实习期间深入到农村去,写出了关于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农民日常生活,库区移民生活、粮食价格等方面的调查报告,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初步了解,为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这个学期开始2009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开始进入第二学年的专业基础课实验,我们开辟了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实验项目。目前正在着力开发这个专业的实验课程,包括农业推广管理实验教程、农村区域分析实验教程、农村发展规划实验教程等课程,这些实验课程项目的初稿已经完成,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在明年下半年

[1] [2] 

开始试用。

三、利用社会资源联合培养人才

在财经类院校举办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不像农科院校条件那么有利,有农业主管部门的直接支持。我们只能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联合培养人才。

.利用客座教授开辟学术讲座课程。到目前为止,我们已聘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作题为“农村制度匹配问题”的学术讲座;聘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陈池波教授作题为“新农村建设政策与制度解析”的学术讲座;聘请广西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肖超高级经济师作题为“大力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学术讲座;聘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农村处处长张光作题为“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势”的学术讲座。通过开设学术讲座,为学生提供了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平台,更新和丰富了学生的农村经济管理知识。

.利用基地开辟学生实习场所。一是利用广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党小组办公室基地,从他们每个月发来的《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报》中了解广西新农村建设的新进展、新情况、新问题,为学生传达新农村建设的最新信息。二是利用广西农村能源办公室基地,为老师和学生提供社会调研的联络平台,有些学生的调查报告就是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比如他们亲自安排工作人员专程带领老师和学生到“东园家洒”企业开展再生能源循环经济调研,增加了师生的感性认识。三是利用企业基地,建立三个平台——大学生实践平台、教师社会调研平台、学科专业建设平台。前几天与新胜利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互联共建合作协议,并与公司党委书记梁志业、公司董事长梁承进行了交流沟通,对利用这个公司建立“三个平台”达成了共识,事后准备进行具体落实。近期学校还准备与百洋集团有限公司商谈关于签订互联共建合作协议的事宜。三是通过社团组织探索产、学、研办学模式,建立了“胜利之鹰社”,与新胜利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联合培养人才。

四、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通过采取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方式,我们感觉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班风。主要是通过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习的热情。到目前为止,两个年级的学生思想稳定,团结上进,班风较好。虽然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录取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以复征或调剂志愿录取进来的,也尽管今年学校明确允许其他专业学生转入国教中心会计专业,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没有一个提出转专业和退学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新生的报到率达到了%的全校平均水平。

.学生近年获得了一些与“农”相关的科技奖项。如由学生组团完成的题为《关于南宁市暂住群体生产生活的调查报告——以西乡塘区为例》和题为《大力发展木薯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订单——以广西平南县为例》的两篇作品,同时获得了自治区团委组织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题为《关于桂西北少数民族村寨“四改”工程的调查报告——以三江县独峒乡和八江乡为例》的作品获得了自治区团委组织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由学生组团制作的《广西绿园沼气服务有限公司》和《信诺德商务传媒公司》两项作品,同时获得了自治区团委组织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

篇7

本文通过追溯中国农村教育制度的历史介绍现代农村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提出农村教育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使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在相互促进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

农村教育制度;区域发展;关系

一、中国农村教育制度的历史变迁

教育古往有之,早在原始时期,人类使用工具开始,教育就出现了,农村教育是近代才出现的,为了把农村教育介绍的更加详尽,我们有必要了解清楚我国教育制度的演变过程。秦朝,秦始皇为了集中中央集权,不鼓励百姓接受教育,认为教育会削弱皇权,于是采取了“焚书坑儒”等禁学的行为,汉代,儒学兴盛起来,随着朝代的兴盛,国家统治者也开始遵从儒学,把儒学作为经典传承,同时,私学兴起,这些都使得中国教育制度得到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形式多样化,品种也繁多起来。同时,宫廷、寺院教育发展迅速,对传统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隋唐时期,我国的教育制度开始发展和完备起来,在隋朝的教育基础之上,唐朝将教育推向了一个高潮。科举制度兴起刺激了近代考试制度的发展。宋元时期教育以培养人才为核心的机制成熟起来,清朝开始我国的教育形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到中华民国时期,我国的教育开始引进国外特色,新民主主义教育制度诞生,各地开始开办工人学校和农民学校,接着,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使教育接受重创,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教育制度取得巨大发展,在建国后,我国教育体制在方针政策上也出现了变更。

二、现代农村教育的内涵与功能

经济全球化是指全球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经济相互依赖逐步联系在一起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农村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渗透,在面对国际化趋势下劳动力低成本会被削弱。对于二元经济结构缓解还是有一定帮助的。随着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加快,农村市场体系也能得到统一和完善,世界的步伐也带来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农村经济开始走向工厂化和无人化的机器时期,但是农村教育培训将成为农村发展的一大挑战,和潜在威胁。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需要坚持“持续农业”,持续农业坚持农村适度发展,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采用合理的技术发展经济,控制成本提高效益。提高再生产,实行多种经营模式,保护生态环境。利用好农村资源创造好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农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广阔的农村市场,消灭经济社会差距对立关系。

三、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一)农村教育机构结构不合理

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危房面积较多,图书数量相对较少,资金投入较少,此外,专业技术培养不足,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虽然九年义务法使得农村受教育水平提高了很多但是农村教育整体水平较低,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和城乡教育水平之间的差异化容易对农村分工和投资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对农村经济也产生不利影响。从受教育的质量上来看,农村受教育的年限与城市相比较少,失学儿童的数量也明显高于城市,初中作为一个分水岭,能够进入高中或者职业学校的农村学生远远低于城市,很多时候,农村的孩子直接辍学出去工作,与教育的脱轨导致他们获取的教育资源非常的稀缺。在农村教育机制中还出现办学质量差这一特点,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大量缩水,规模和条件也在与日剧下,导致一些职业教育机构直接面临倒闭的风险。其次,培训内容陈旧单一,师资力量老化,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些都阻碍了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

(二)农村教育机构功能定位缺失

封建社会小农意识的影响较大,很多农民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社会竞争日趋恶劣,不提高自身能力,学习外部知识就很容易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农村教育对开放意识的传授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对开放意识的欠缺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普及率比较低,很多农村劳动者还很缺乏专业意识,专业基础不够分工合作的机会就少,从本身工作中获得的劳动报酬有限就使得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受阻。

四、农村教育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农村教育是提升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而人口素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直接影响的。基础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以前的小学幼儿教育等教育形式,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比重较大,农村人口素质提高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农村幼儿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的起步阶段,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为人的智力发展百分之五十是在4岁之前完成的,百分之三十是在48岁,由此表明幼儿时期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该引起重视,幼儿教育的关键性也决定了它会直接影响到人的一生。因此,完善农村的幼儿教育机制迫在眉睫。小学教育部分,很多学校并不是走读制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寄宿型的教学,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家庭状况不好的学生面临失学的难题,加上,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导致一些职业中学被直接忽略掉,小孩小学初中连上,中间没有其他选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的自由化和个性化发展。

农村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时候应该科学设置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符合农村的经济发展,满足社会成员的多样化学习,但是也不能一味的强调职业学习,还应该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提高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些技能的提高都离不开过硬的软件和硬件设施,资金问题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解决硬件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教育是终身的,农村劳动者所接受的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面临淘汰的风险,劳动技能也很容易在产业结构升级中失去作用,所以,农村的劳动者要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增强职业竞争力,强化农村教育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在拓展成人教育办学方面,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培训机构,考虑政府补贴和乡镇企业培训人才模式推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

五、结论

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话题比较复杂,所以这一课题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旨从农村教育现状入手,分析农村教育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改善农村教育现状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倪小鹏,李国芳.从教师角度考察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状况和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10(7):6367

篇8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263-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农村区域发展也愈发的科技化。旧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区域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新型的技术培训,本文就从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农村区域发展与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农村区域发展现状

1、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我国中部、东部、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存在着三个明显的差异梯度,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的发展从东至西呈现阶梯级依次减弱的趋势,东部地区最发达,中部地区为其次发达的地区,西部地区经济最为落后。

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资本市场发育同样存在着很明显的差距,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券商相比处于劣势,东部沿海地区的券商具有明显的资金、市场占有等优势,这就导致了他们在中国证券市场上起着主导性作用。中西部地区的资本市场主体单一,而东部资本市场比较成熟。中西部地区资本市场相对于东部而言效率低下。这些都是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2、农村区域发展环境问题

在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中,农业生产造成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面源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问题,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已经接近极限,再加上山地农业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北方耕作业造成了土壤风蚀等问题。这种所谓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是面源污染最为主要的来源,农村环境问题恶劣。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生了生活污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化倾向明显。这种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这就对区域发展的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二、农村区域发展与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上述农村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想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就要求农村区域发展与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很好的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

1、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农村远程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技术性、技能性、职业性以及实践性等特点的新兴人才培养模式,在农村区域发展中采用远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远程职业教育能够培养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新型农民。远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设计取向、要素分析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强农民职业技能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培训,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我国的农村普通教育体系中普遍缺乏职业技术培训这一重要内容,因此,在构建新的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时有意识的增加了职业技术培训课程的比重,采用职业技术培训、生产技能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等方式。农村远程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突出“三农”服务的特性,能够根据农村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更新课程内容和调整课程门类,这有利于实现农村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技术的更新同步。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综合利用多种远程学习媒体,借助不同的远程学习媒体,现代远程教育能够为学习者提供随意的学习地点、学习时间以及高效满意的学习方式,这就方便了不同工作、不同学习要求的农民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将教育从校园和课堂走入社会和家庭。

2、农村人才培养与高等农业院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任务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生活实现小康,增加农产品产量,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任务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实现将农村人才培养与高等农业院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开设关于农村区域发展等新兴专业。并且对于这些关于农村区域发展的新专业进行充分的重视,将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派遣到农村中去,为农村区域发展服务。

结语

农村区域发展的良好实现主要靠人才带动,对于农村的经济、技术、文化都应该进行很好的规划,建设农村区域发展新面貌和新进程。本文总结了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以及农村区域发展与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黄世谋,杨云鹏,杨琰.力促农村远程教育 服务农村经济发展[j].三农,2005,(10)

[2] 张筱兰,郭绍青.中国农村远程教育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5,(05)

篇9

abstract: jinhua li, the former director general of the national audit office, has pointed out "the matthew effect exists in china economy and the economy is developing unevenly between reg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problem of the imbalance in regional economic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it is more disequilibrium that the rural surplus labors transfer to developed regions to some extent. so it is significant how to adjust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s and promote the balanced economic development.

关键词:区域经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rural surplus labors;transfer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115-02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1.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我国区域按功能分为四大经济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可用基尼系数和gdp指标来衡量。

1.1.1 基尼系数衡量下的贫富差距作为反映收入差距状况的基尼系数,表1列出了我国1997年到2008年的基尼系数,从1997年0.3706到2008年0.5左右,连续7年超出国际警戒线(国际通常以0.4作为“警戒线”),我国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1.1.2 gdp指标衡量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表2为我国2000年到2007年三大地区人均gdp。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东西部地区(此处,东部和东北地区统称为东部地区)人均gdp差距逐渐扩大,尤其是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差异显著,这说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2008年,广东人均37588元,人均生产总值仅为13861元,收入比为2.71:1;美国人均gdp最高的州与最低的州为2:1;英国1.68:1。

1.2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和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普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土地的禁锢。据学术界测算,农村大约存在1.6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从城市化进程来看,2008年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5.68%。城市化改造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美国2008年城市化水平达到97%,英国1998年城市化水平就已达到89%,因此,我国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缺陷,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促进经济发展。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分布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由西向东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说明了农村劳动力的数量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呈反相关。经济越发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就越少,经济越落后,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就越多。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向来看,据统计,2006年有49.3%的农村劳动力到省外务工,且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表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大、分布不均衡,与经济的发达程度呈反向关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分布不均衡,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的失衡,又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2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落后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这种转移又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具体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从大力发展东部地区到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再到“十一五规划”,根据政策导向,我国经济区域分为四大板块:东部率先发展、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经济不平衡。贫困地区因经济落后,在吸引劳动资源方面没有优势,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结果是两级分化更加严重,经济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贫困地区缺乏人力资源越来越落后。

从劳动力构成来看,表3、表4说明,外出转移人员主以青壮年为主,而留守在农村的大部分是儿童和老年人,且文化程度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耕地荒废,老人和孩子无人照顾,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制约地方经济,危害国家粮食安全,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外出人员管理、孩子教育、老人赡养等问题。

从劳动力流向来看,表5揭示,到省外就业的人员几乎占了一半,尤其是中西部到外省就业的人员更多,而且人员流向集中于经济发达的东部,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这种劳动力导向对流入地而言,满足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所需高素质劳动力资本,增加流入地人力资本存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2005年,河南省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当地gdp的贡献达到为20.4%。而对转出地,虽然农村居民储蓄有所增加,但是经济实质并未增长,区域间经济更加不平衡。

3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经济平衡发展

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区域经济不平衡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又刺激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国家和区域间应积极寻求区域经济发展的办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过度转移。办法大致分为两种:就地吸收和外地转移。

3.1 就地吸收就地吸收是指经济落后地区大力发展经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具体策略有:

3.1.1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一方面可以吸收多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农业规模效益。如整合农业优势产业和资源、延伸农业加工链,利用国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经济资本等。

3.1.2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经营机制灵活,是农副产品深度加工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重要载体。如关岭自治县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不足千人增加到2007年30067人,增长30余倍,就业人数占全县农村劳动力15.6%;2007年总产值119738万元,是1978年的37倍,上交的税金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39.5%。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3.1.3 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性条件。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趋于内部转移的实践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实现城市化,也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内部转移的途径主要是农村非农化和农村城市化。农村非农化的道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外部转移和内部吸收;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走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

3.1.4 激励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具有资本需求弹性小、劳动力需求旺盛、进入门槛较低、就业稳定性强、创造消费需求等特点,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国外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经济发展中前期,发达国家依靠工业高速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经济发展后期,主要依赖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第三产业具有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功能。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中多数就业人口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都在50%以上。表6反映我国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主要面向第二、三产业,所以,第三产业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有巨大的潜力。

3.1.5 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创业金融危机让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遭到严重“创伤”,企业倒闭、裁员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急剧增加。国家和地方政府已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自主创业,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自主创业可以使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

3.1.6 建立共建村东部地区农村拥有先进的发展经验,而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如果东、中、西部地区能够积极的沟通,建设产业链或者互助村,那么将实现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整合,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3.2 外出转移外出转移流程图如图1所示。外出转移能为当地经济带回丰富的实践经验、管理经验、创业经验,适度的劳动力外出转移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但是合理导向的劳动力外出转移需要教育和政策的保障。

3.2.1 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计划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并不只是农民进城打工,当他们掌握相应技术、技能,脱离对土地的依赖,就能参与到城市建设,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从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3.2.2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首先必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日本从明治时代开始,就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良好的教育使日本农村劳动力对于非农就业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所以日本战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迅速转移的内在条件。而我国农村劳动力教育程度较低,东部每100人中拥有科技人员l8名,西部2名;乡镇领导学历大专以上东部地区64%,而西部只有2%;人均受教育时间东部10年零8个月,西部才3年零6个月。所以,区域间的人力资源素质差距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内在因素,应大力发展不发达地区的教育。

3.2.3 改革户籍制度 实行人口登记管理户籍制度,对我国二元经济改造、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战略作用。它能打破城乡分割壁垒,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消除劳动力流动的行政,实现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的平等竞争就业,使城乡劳动力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同时,逐步健全覆盖全社会劳动力市场的支持系统,包括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体系、劳动力市场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体系等,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好的宏观环境和条件。此外,国家和地方政府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吸引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和外出转移人员回到本地区,为本地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度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必须采取恰当的措施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刁学锋.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及解决对策选择[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2]芮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思路[j].科技信息,2009,(18).

[3]于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路径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篇10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实践教学;岗位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17-02

一、岗位胜任力视角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诉求

自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在1973年发表的《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胜任力”一词并对其理论基础进行概述以来,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普遍认可,认为这一理论可最大化地发挥员工的潜在能力,实现岗位工作效果的优化提升。具体而言,所谓“岗位胜任力”是具体工作岗位中那些稳定、可描述、能预测高绩效的特征。“冰山模型”作为最常用于描述岗位胜任力的模型,将胜任力比喻为冰山,由“知识、技能”等露出水面的“表层素质”和“价值观、人生态度、行为习惯、受压力”等沉于水下的“底层素质”两部分组成。从岗位胜任的角度而言,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等表层素质,能合格履行岗位职能;而只有具备正确的行业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底层素质,才能真正胜任岗位职责,并创造出优异的绩效,相比较于表层素质而言,底层素质的培养需要经由长期、持续性的实践锻炼才能获得。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和企业输送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具有与专业相关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通过把岗位胜任力模型引入教学体系,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和工作岗位的准确定位,又可以实现教育与职业的无缝连接[1]。

二、农村区域发展应用型人才就业领域分析

目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方式,除升学、少量参加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基层项目以及极少量进入公务员序列外,近年来,自主创业的就业形势有所上升,其余大部分选择进入各类相关企业。因此,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开办之初,便明确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知三农、懂经济、善管理、会规划”,应具备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农业科学知识,掌握农村区域发展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部门、各类相关企业、教学与科研单位等从事规划设计、经营管理、推广咨询、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基本明确了该专业本科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主要领域,主要包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涉农企业或农村协作服务组织,县、乡镇、村等基层组织,农技推广部门等[2]。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随着农业多种功能的不断拓展和现代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成为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产业依托,发展蓬勃兴旺。概览目前全国范围内包括现代农业园区在内的休闲农业场家,普遍存在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的困境,对既知农业又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需求缺口较大,近年来,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选择服务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比例不断上升,为该专业本科毕业生提供了广阔就业空间。

(二)涉农企业或农村协作服务组织

目前,涉农企业是除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外,服务“三农”的一大主体,从其经营范围看,主要包括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的企业和为农产品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和服务的农资企业。与此同时,各类农民合作社等农村协作服务组织机构不断增多,然而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行业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方向。

(三)农村基层组织

中央部门组织实施基层就业项目,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参加“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为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主要目的是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人才、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岗位一般安排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或者村委会主任助理、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大学生村官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等“三支一扶”工作一般为到区域范围内相对落后地区的乡镇从事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工作。

(四)基层农技推广部门

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以政府为主导,在学校受过专门教育、具有较高工作热情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在农业推广管理工作中能传授农民实用农业技术,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将现代农业的生产与管理理念传达给农民,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更快地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更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三、农村区域发展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更新实践教学理念

以区域人才需求为导向,既要注重对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的实践锻炼,又要加强对“农村”、“区域”、“发展”的价值观认识和行为习惯培养[3]。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强专业素养,要求在设计实践教学课程时,以注重培养专业素养为基础,通过实践教学课程强调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二是提高分析能力,通过进行农村社会调查,采用测量、计量方法,进行实践方案设计等环节锻炼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实践能力,通过系列接触农村、农业、农民等社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组织、管理等能力;四是激发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农村社会经济现象,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责任感。

(二)设置多模块实践课程体系

围绕应用型能力培养目标设置“多模块”实践课程体系,各模块之间具有衔接性和递进性。一是专业认知性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农村体验、专业劳动、农村社会调查等基础性的实践环节,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形成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认知。二是专业实践模块,主要包括测量学、农村区域分析、农村发展概论、多功能农业等实践环节,为与专业理论课程配套开设的实践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使其通过实践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夯实基础。三是综合应用性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农业推广管理、农村专题调研、农村发展规划等,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要求学生立足于“农业推广学”、“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农村发展规划”等专业核心课程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用理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四是创新性实践模块,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分研究方向撰写相关课程论文、创新创业训练等实践环节,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科研能力和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业能力[4]。

(三)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体系

在对专业学生就业领域及其岗位要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学生就业岗位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5]。一是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村实践基地,选择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乡、镇、村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作为专业教学实践基地,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以依托这一桥梁纽带,促进专业和学科发展的同时,增加学生接触农村、农业、农民的机会,在参与农村区域发展社会实践中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实践基地,选取区域范围内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让学生可以在企业中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可为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建议,尤其应注重加强涉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的实践基地建设。三是涉农部门社会调查观测站实践基地,通过设立定点的观测点,定期派学生参加社会科学研究锻炼,全面提升在社会调查、信息收集、分析与处理等方面能力。四是建设专业实验室,根据专业学习和实践的需要,注重实用性和规范性,配备相对稳定的专职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实行开放式管理,不断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四)构建任课教师与“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培养体系

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以强调学生实践主体能动性为主,为了更好地突出师生的互动性,应通过改革本科生导师制,除了由任课教师参与实践环节设计外,还应聘请实践基地导师承担起更多的职业价值观导入、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导向职能,将师生双方的利益统一于参与式互动实践环节中,充分发挥实践导师在“专业思想引导,技能指导和能力培养”的导向作用[6],一方面让学生早接触职业,早接触岗位,在实践导师指导下更有针对性地展开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岗位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让实践导师早接触学生,早接触人才,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加以引导锻炼,为企业发展培养可用之才,储备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心美.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高职课程体系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2]曹晖.我校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探讨

[j].教育教学论坛,2013,(3).

[3]舒银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新思路

[j].安徽农业科学,2011,(9).

[4]谢沛善.对财经院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基于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j].高教论坛,2011,(9).

[5]谢沛善.财经院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框

架设计[j].学理论,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