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7-11 17:5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篇1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由于农业生产方面问题的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屡次出现,危及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从某种层面来说,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因此,以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依据,从本质上把握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义,并将其用于实际的操作当中,有利于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速了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目标和价值

1.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其实就是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可持续再生,从而为人类今后发展提供保障。在我国“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中,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而从农业经济发展角度解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能解释为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加强现有农业生产资源利用,从而在保证农业经济持续展的同时,不破坏农业基本生态环境。所以,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能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方向转型,从而促进世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要明确发展的目标。从发展操作的角度来讲,需要建立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核心,推动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以达到双赢的目标。由此可见,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始终坚持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借助先进科学技术达成建设可再生农业经济体系的目标,从而在改善现有农业生产环境的同时,完成国家经济建设任务。

1.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显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体系,能够使农产品得到稳定供应,使人类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农产品提出了高质量的要求。生产绿色农产品,显然能够长久满足人们需求。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够使农产品收益不断提高,农民则能从中获得更多收益,得到生活水平的保障。此外,使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发展,才能从整个人类世界发展角度思考社会实践问题,进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分析

2.1加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识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加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识,有利于获取长期的农业经济效益。乡镇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识,结合实际,实现生态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应该大力宣传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加强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以绿色的农业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量做到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

2.2注重农业经济发展转型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农业经济发展转型。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可以通过增加农作物种类种植等方式来实现。合理安排种植多种农作物,有利于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增加了农业的生产值。充分挖掘农作物的潜在价值,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合理分配农业种植,适当增加林牧业种植,有利于促进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共同发展,实现了农业经济发展转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资源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资源。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包括农业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利用这些资源,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增加了农民的整体收人,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农业资金的投入,为农民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专业化的培训,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促进了先进农业技术设备的广泛使用,从而适应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需要实施有效的举措,以解决农业在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而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现阶段,我国仍需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深入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以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申俊玲.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2):32-33.

篇2

途径一:引导农村金融资本支持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内涵就是提高农民组织度,避免家庭经营与市场的不对称性,在促使产品增值的同时,也将一部分农民变成了公司的员工,就地消化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农村增添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民增收和就业增加的有效途径。金融最根本的功能是通过自身的发展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为该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服务,因此金融资本的支持能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重点加强农业信贷部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助推河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和壮大,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接农户、基地、涉农中介组织等,有较高的农业参与度和涉农投入,包括小型农业设施和农业交通建设、农户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农业科技和农民教育投入、农业技术宣传与推广等,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河南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业和农民的重要措施,目前已拥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3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8家、区域性重点龙头企业480家。其中,于2005年公布的128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平均总资产达4.3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5.1亿元,不少龙头企业已形成品牌优势,极大地推动了河南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于农业产业化企业而言,其快速发展必然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与此同时,金融资本的有效循环和增殖又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因此,河南省内各金融部门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大力支持现有重点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培育更多新兴龙头企业的发展,这样才能在促进河南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二)金融部门应支持发展特色农业,促进河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根据河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发展战略,制定出河南省和区域性主导产业、商品基地发展规划及具体的产业政策。河南人行应根据河南制定的区域产业政策,会同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相应激励政策,如财政贴息、项目奖励等,鼓励各地方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当地主导产业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

(三)支持发展外向型农业。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河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增效、农民增入的重要途径。据河南省农业厅提供的资料,2001~2004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一直不足2%。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出口农业发展却步伐缓慢,原因之一便是金融资本对农业出口支持力度不够。为此,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拓宽农业利用外资的渠道,利用各种途径积极引进外资,特别是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

(四)通过金融创新,加强对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是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无法从信贷部门获得信贷资金,因此担保手段的创新和担保体系的完善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有效防范银行信贷风险。各农村金融部门应探索企业互保、联保、贷款保险、信用担保机构担保等多种形式,创新担保手段和形式。另外,各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积极争取上级行在河南开展中小企业融资和微小企业贷款试点,加强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分类研究和设计改进,推出更多特色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规模中小企业的多种信贷融资需求。

(五)有效利用资本市场,支持农业产业化。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自身的特点造成农业企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同时还必须承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导致农业企业难以通过传统外部融资渠道获得产业化经营发展资金。与此同时,证券市场通过提供不同性质、不同期限、不同风险、不同收益的多种证券工具,既分散风险,又丰富投资和融资渠道,将风险部分地分散给投资者。因此,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农业企业便可通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与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大大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六)利用金融资本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农村教育,支持人力资源开发,为河南农业产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途径二:继续发挥小额信贷作用,支持河南三农建设

农村信用社以农为本,扎根农村,应继续发挥信用社小额农贷的作用,支持河南粮食增产和农民创业。学习郑州农村信用社的做法,在全省农信社广泛推广信贷人员等级制度,提高农信社支农服务水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推广联络员制度,解决由于省内各地有的辖区农户居住分散,信贷人员偏少,造成的信用社不能及时、准确了解农户贷款需求的实际情况,农户不了解信贷政策和手续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户贷款,同时注意风险防范;完善小额扶贫贷款运作机制,扩大贷款覆盖面。

途径三:农业产业化的资本支持――农业企业上市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企业的融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使用自有资金;二是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的贷款融资;三是通过农村合作基金会、民间借贷等途径融资。其中,最常用的是自有资金、农村信用社贷款和民间借贷。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自身的特点,造成农业企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同时还必须承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导致农业企业难以通过传统外部融资渠道获得产业化经营发展资金。与此同时,证券市场通过提供不同性质、不同期限、不同风险、不同收益的多种证券工具,既分散风险,又丰富投资和融资渠道,将风险部分地分散给投资者。因此,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农业企业便可通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与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大大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截至2004年8月底,全国有上市公司1,380家,其中,农业类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共52只(包括1只b股)。全国农业类上市公司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发展水平与农业的重要地位不相适应,大部分农业企业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难以跨过上市的门槛。近年来,政府高度关注“三农”问题,陆续出台一系列促进农业增长和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为包括农业上市公司在内的涉农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譬如,国家加大对农业科研及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对农业生产环节的补贴,加强对农业流通领域的梳理,保护粮食价格、规范生产资料价格等政策措施有利于改善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降低经营风险。一方面大力促进农业发展和“三农”建设的大政策背景会推动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由于投资者对于扶持农业和农村的政策会相继出台的政策预期,给农业板块炒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也为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拓宽了空间。

河南涉农企业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经营规模,把自己建设为结构优、规模大、素质高的农业类企业,要按照《证券法》和《公司法》的要求,成立或改组为有一定规模的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将产业化龙头企业改组为股份制公司,为企业进行股票融资奠定基础。对符合上市条件的农业股份公司积极扶持上市。按照《证券法》及有关公司上市的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农业股份公司,在上市政策上给予优先考虑,如优先进行辅导和推荐、优先给予上市通道,同时在发行规模上给予必要的放宽。此外,大中型农业企业本身要有利用资本市场的积极意识,主动谋求企业改制和创造条件上市,例如积极考虑对省内现有连续两年亏损、经营状况不佳,面临摘牌危险的上市公司的重组并购,充分利用已有的壳资源,千方百计为企业上市创造条件。

途径四:发展期货交易,大力推进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交易品种的多元化

河南省期货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渐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市场功能也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但是目前期货市场发展还存在粮食市场体系的不完善,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通道还不顺畅;期货市场参与主体缺乏专业知识和足够的套期保值技巧;期货市场的品种较少,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以及期货市场法制不健全等问题。

为此,河南需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以满足期货市场交割的农产品数量大、品种单一的要求;郑州商品交易所应适时推出油菜籽(菜籽油)、花生油、畜产品、混合小麦和小麦期权等期货交易新品种,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开展免费培训农民、送信息下乡、培育和发展期货市场的投资主体;同时,政府应尽快完善法规,规范监管体系。

途径五:发展农业保险

篇3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路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简介]华启和(1975―),男,江西临川人,硕士,东华理工学院政法系讲师。(江西抚州34400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思考。但是,笔者认为,针对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从生态的角度,选择生态路径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生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容回避的问题

人们谈到污染,更多关注的是工业领域。实际上,近几年,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非常严重,有关环境事故不断出现,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1、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从根本上侵蚀了农业耕作的物质基础,致使农业生产减产,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第一,农村水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不断恶化。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生产和生活用水受到严重污染,许多河流出现了“60年代饮水淘米,70年代洗衣灌溉,80年代水质变坏,90年代鱼虾绝代”的现象。我国农村饮用水符合农村饮水卫生准则的比例为66%,还有34%的人口饮用水达不到准则的要求。[1]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非常大,可导致农业减产、减收,降低农产品质量,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

第二,耕地污染严重,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加快。全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多达2000万公顷以上,受农药和其他化学品污染的农田约6000多万公顷。[2]农膜及各种塑料制品废弃物,由于极难降解,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对耕地的污染非常大。耕地污染使其转换为财富的能力下降,加快了土地退化和沙化,削弱了土地的产出能力并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增加了后代农业生产的成本,直接损害后代人提高收入的能力。

2、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威胁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一,农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在20世纪末,农民因环境污染所导致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从1988年的十万分之95.02上升到2000年的十万分之112.57,提高了33.4%。况且,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并不仅仅是恶性肿瘤,还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病、皮肤病、胎儿畸形和死胎等等。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世界25%的疾病和死亡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全世界每年死亡的4900万人中3/4是由于环境恶化所致,其中儿童是环境恶化的最大受害者。[3]另外,农产品农药残留现象普遍,农民食品安全受到威胁。

第二,农民的生活质量下降。据统计,1995年全国农业污染损失至少为819亿元,相当于当年5196万农民的纯收入。1993年、1995年的全国农业税分别为125.7亿元和278亿元,而环境污染造成的农业损失分别为当年度农业税的3.5倍和2.9倍,最终演变成沉重的生态负担,成为生态灾难。[4]与此同时,对于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来说,因环境污染致病是一个天灾人祸,且不说长期的病痛所带来的痛苦,仅仅医疗费就会使人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3、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诱发农村的不稳定

第一,生态破坏导致生态移民的出现,影响农村稳定。据世界环境监测中心报告,自20世纪80年代起,腾格里沙漠先后吞噬了数万亩农田、近百个村庄,当地群众成了“生态难民”。内蒙古自治区将在未来10年内被迫生态移民20万,山西省将在未来5年内被迫生态移民40万。[5]大量的生态移民严重扰乱了农村正常秩序,也给接受移民地区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与此同时,我国污染防治不公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矛盾。我国污染防治资金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农民的生存权利受到严重威胁,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第二,环境污染诱发并加剧社会矛盾。近年来,各类环境纠纷日益增多,环境问题投诉以年平均30%的速度增加,2004年达到60多万件,群众上访达8.6万批次以上,“两会”期间提交的人大建议、政协提案超过1.3万件,一些地方由环境问题引发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如2005年4月,浙江东阳市画水镇因竹溪工业区污染导致严重冲突,造成30多人受伤,数十辆汽车被砸,学校停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稳定。[6]

二、生态路径:破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农村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效,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必须以生态为突破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路径。

1、生态路径的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领“三农”工作的突破口,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态要素的制约性作用,选择生态路径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生态路径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量、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导致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影响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环境质量,对食用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农产品面向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因此,我国农业只有走生态化的道路,选择生态路径,才能获得持续性的发展。

第二,生态路径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我国农村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农村的发展基础受到严重的损害,这也是我国农村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和耕地的梯减难以逆转,人多资源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对农村生态环境资源形成了巨大压力,也扩大了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乘数效应。如果考虑到农民相对落后的粗放经营、生活方式和环保意识,则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生态化的道路,选择生态路径,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三,生态路径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农民问题最关键的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变贫困的诉求,成为农民谋求发展的最直接动力。由于受资本缺乏以及发展途径的制约,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较差的农民无力顾及对生态环境污染控制,走上资源消耗型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实际上是掠夺式发展,以非持续的方式残暴地从环境中索取的发展,从而直接造成土地退还和沙化、森林破坏、河流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因此,走生态化的道路,选择生态路径,能够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提升农村的生产方式,让“生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机会。

农村生态环境的危机昭示了生态要素的重要性,选择生态路径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历史的必然。正如有些学者指出:“有远见的政治家已认识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比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政党与政党之间的矛盾问题更为根本。”

2、生态路径的选择

当前,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来指导。如何在生态化发展的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路径为突破口,全面、立体探索农村生态化发展的模式,对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以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适应最佳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通过实施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庭院生态经济开发、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工程的推广适用,逐步实现农业结构合理化,技术生态化,过程清洁化,产品无害化的目标。当前,主要是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生态农业旅游,把它们的发展都纳入到生态的轨道上来。

第二,加大政府投入,制定生态法规。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公正和公平问题。在我国环保工作中明显存在着重城轻乡的现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一开始就把投入重点放在大城市,投入结构放在大工业和大工程上,农村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但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环境状况决定着全国的环境状况,并对能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城乡环保投入平等。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生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基础实施和医疗卫生事业。

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还要加强生态法规的建设。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必须走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订了一系列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但从目前的环境现状看,应该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税法》等绿色税法,开征环境税和生态补偿税。环境税既可调节人们的经济行为、减少污染,又可以为国家公共财政筹集资金,从而扶持农村的环境保护事业;生态补偿税是指自然资源使用人或生态受益人在合法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所有人或对生态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费用的税收制度,这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解决好农村问题。

第三,提高人的素质,培育生态农民。

我们现在很多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还缺乏生态环境和生态消费方面的知识,需要加强生态道德的教育。我们要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逐步落实到教育体系和教育计划之中,落实到地区的社会发展计划之中。特别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绿色生态教育,新闻媒体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宣传重点,强化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质量的优劣与他们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使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7]

当前,关键是要引导建立农村民间环保组织,以保证农民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话语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农村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和参与不仅可以约束、监督企业和政府,而且还可以将社情民意全面真实地反馈给政府,便于真正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这种农村民间组织还可以通过农民的参与,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解决好农民问题。

农村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关系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选择生态路径,就是选择一条绿色的道路来建设新农村,这在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3][4]李锦顺.城乡社会断裂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05,(1).

[2]李佩.农业污染:食品和生态安全的隐蔽杀手 [j].生态经济,2005,(1).

篇4

1.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现如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可利用资源能源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因此,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1.1人均资源减少,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人口与耕地以及人口与水资源的矛盾日渐突出,耕地质量的退化以及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这些问题都是粗放的农业经济造成的后果,因此,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必要的,也是解决资源问题的关键。

1.2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生态问题在我国越来越成为敏感性话题,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以及对林业资源等的破坏,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现象较为严重,生物的多样性降低。这样一来,生态问题对于农业的发展起到严重的破坏作用。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治理,否则不仅影响农业的生产,也会加重生态环境的负担。

1.3环境污染严重

说到环境污染,主要是“三废”问题,在农业的生产中,其安全性受到严重的威胁。同时一些重金属也是对农田造成破坏的重要因素,农药化肥以及相应的添加剂等的不合理利用也会影响到周边的环境。严重的环境污染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需要从农业生产方式上入手,找到改进的措施和方法。

1.4农业生产能力较低

农业虽然是第一产业,但是一直以来都是工业发展的辅助,国家对于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相对较低,而且其自身的生产率也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而且,适应农业发展的水利工程等项目也得不到具体的落实,因此,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1.5农民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三农问题是困扰着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农民的文化素质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众所周知,农民是生产经营的主体,如果农民的素质得不到提高就会使得农业技术和先进的设备等无法得到应用,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生产率。农村人口没有更多的机会接收农业知识的培训,因此对于技术的推广和运用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基于以上这些原因,进行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发展低碳农业经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选择途径

低碳生产的本质就是实现可持续生产方式,其中可以进行推广的方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和分析:

2.1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针对我国现如今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需要采取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对其进行治理。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通过建立“农业资源一农业产品一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高物质能量利用。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必然要求和解决农业资源短缺与环境退化的现实选择。

2.2发展后现代农业经济

要农业提高产出,一条途径是增加投入,另一条途径是提高效率。投入量应当与资源供应量相平衡,与环境承受力相适应。我国农业的发展应更强调第二条途径,即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投入增加的依赖即要发展后现代农业。这是克服资源制约,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好选择。

2.3发展生态农业经济

生态农业是依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将各种生产技术有机结合发展生产,最终建立起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体系,是一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中国农业的发展尽管处于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农业工业化前期,但人均资源短缺和对农业产出的压力已使农业生态问题相当突出。因此,中国必须正视农业的生态合理化问题。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是通过评价和设计,选定合适的生态农业模式。

2.4发展脱石油农业经济、有机农业经济

土壤包括天然草原是一个巨大的储碳库,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进行土壤固碳就可以抵消掉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4,其中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自然规律,遵循生态环境系统的运行规律,在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以有机物质自我循环为基础,利用天然植物性农药和杀虫生物制菌剂以及耕作法、物理法和生物法等病虫害防治手段,建立作物轮作体系,利用秸秆还田、施用绿肥和动物粪肥等措施进行土壤培肥、保持养分循环等,保持持续稳定的生产过程的农业。

篇5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认识历程;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3-0065-03

一、党中央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历程

“三农问题”不仅是我们党和政府一直关心的头等大事,也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社会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也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可以说,我国农业的未来之路就是农业现代化逐步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一是不断地研究和出台新的政策与法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二是不断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治理大江大河,维修和兴建水利设施,实行深林保护和水源地保护,植树造林,治理与改善生态环境,规划和实行区域开发等等,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努力实现国家的农业现代化。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明确提出农业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应该是集体化加机械化,由于受当时苏联体制的影响,在1956年进行了农业改造,不久确立了化的模式,与此同时,国家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政策。由于这两种政策的强力实施和推行,导致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凝固化,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几乎停滞,国家把大部分资源和政策向工业领域和城市方面倾斜,最终导致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滞缓。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拨乱反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真总结农业现代化的建设经验和教训。他明确提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思想。首先,只有始终实施正确的政策才能完成农业现代化这项艰巨的任务。因此他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要有两个飞跃。一个飞跃是废除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十四大以来,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提出了科教兴农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进入新世纪,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快速推进,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地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而深远。(1)是党的“三农”工作理论的重大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时期党关于“三农”工作的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2)是在农业农村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3)是符合我国的国情特别是“农”情,顺应现代农业发展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势。(4)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作用下,粮食连续增产,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扎实稳步的推进。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正发生着深刻变化,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农业资源和市场约束增强,农业科技还不发达,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许多困境和制约。

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我们应该借鉴它们的经验,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途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人力资本积累少,这是我们的国情,因此,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农业的重要条件,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耕地减少,粮食增产更加困难,食品质量安全面临许多问题。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目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中出现的土地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集中,企业承包农户土地等形式,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是积极的。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并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必将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2.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农业基础建设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供给;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第一,完善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要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第二,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加大农业机械化推进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第三,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针对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基本标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要发挥农民的作用,又要依靠政府的支持,还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体,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农民,因此,只有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提

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政府的支持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政府应制定支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通过改革,使得国家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长效机制。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要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国家应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免费为农村培养科技人才,提高现有人员的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发展农业科技过程中,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实现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

5.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固然必须提高农业的设备和武装水平,但归根结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政府部门应该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造就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

三、结语

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的,在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我们党要认真总结得失,继续探索出一条新时期、新形势下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创新之路。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地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报告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它首先是党的“三农”工作理论的重大创新,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时期党关于“三农”工作的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其次它是在农业农村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再次也符合我国的国情特别是“农”情,顺应现代农业发展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势。最后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那么,我们国家应该怎样走农业现代化的创新道路呢,这不仅关系到我们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目标,也关系到我们国家的长期稳定。我们知道,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现代化的农业,这也就是农业现代化形成的过程。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概括来说,就是农业现代化要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

综上所述,新时期、新形势下,农业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在总结前人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前提下,走出一条切实符合自己的创新道路,即走一条以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为基础,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农业信息化为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周天勇,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ray,发展经济学[m],陶然,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沈亚军,农业产业化:一条迈向农业现代化的创新之路[j],福建论坛(社会科学版),2000,(11)

[4]李高东,邵征翌,农业现代化思想论述[j],理论界,2007,(1)

[5]李春燕,汪庆军,用思想、邓小平理论解读农业现代化[j],现代农业,2007,(6)

篇6

宇宙地镇农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由于宇宙地镇水利建设年代较早,一些水利设施已到服务期限甚至是超期服役,新的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又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水位下降,致使前些年打的深井变成了“浅井”,镇域内木石匣河和热水河也由于连年干旱出现干涸或断流,保灌面积不多,尽管近年来,水利主管部门为宇宙地镇的水利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仍显不足,仍然制约着农业发展。二是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需进一步加强。三是由于连续几年的干旱,使草原生态面临恶化的威胁,人工种草不足、棚圈建设和饲草青贮窖建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影响了生态建设和保护。四是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尚不健全,缺乏农畜产品深加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中介组织、农民经济协会作用发挥不够。五是科技支撑不足,农牧业仍沿袭传统的种养管理模式、机械化水平低。六是农牧业均没有形成龙头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表现为一家一户的个人行为各自为战,尚未形成体系,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缺乏市场导向。

宇宙地镇农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告诉我们,要促使宇宙地镇农牧业持续、快速、有序、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协调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的推进生态农牧业发展。

一、坚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特色农牧业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着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首先,依据实际,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作为农业生产的主攻方向,尤其是把特色种植作为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加强 “国家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努力打造蔬菜这一强镇富民的产业。今冬明春,我们将在刘营子村实施19975亩田、水、林、路一体化的土地整理项目,在新地村实施7000亩中低产田改造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目完成后,将新增土地3000亩左右,地力增加10%以上,借助实施两个农业项目这个机会,依托现有的无公害蔬菜种植的优势,在扩大蔬菜规模上做文章,力争三至五年内,蔬菜面积超过40000亩,在效益上做文章,有组织的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单位面积收入,加大资金投入,在蔬菜品质选优、规模合理、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上多下功夫,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并将这个产业培育成富民兴镇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努力实施“粮经饲”三合复合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其次,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大力发展效益型畜牧业,推进畜牧业产业进程,下大力量引进优良基础母畜,改进畜群结构,强制性淘汰劣质畜。并借旗委、政府建设“牧业强旗”的大势,积极申请建设资金,加强畜牧改良力度,提高良种畜和改良畜在畜群中的比重,使我镇畜牧业逐渐走上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路上。加大畜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积极发展生猪、家禽等特色养殖,大力发展和建设育肥牛、育肥羊、育肥猪养殖小区,形成规模,带动并辐射周边地区搞规模化经营。

篇7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沼气;价值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技术模式之一。然而我国农村沼气普及率仅为10%,所以应用推广潜力大。

沼气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就是以沼气为纽带,实现物质多层次利用、能量合理流动的高效农业生产方式。其功效是循环利用、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生态平衡。其作用是前促养殖,后带种植,使农村的“三废”(秸秆、粪便、垃圾)变成“三料”(燃料、饲料、肥料),实现“三净”(家居净、庭院净、饮水净)、“三省”(省柴、省电、省劳)、“三增”(增肥、增产、增效)、“两减少”(病虫害减少、投资减少)目标。具体模式是以企业为龙头,以沼气为纽带,对沼气、沼液、沼渣多层次利用的“养殖—沼气池—种植”循环发展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使沼气池和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既获得了清洁能源,又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实现了节能减排,是发展绿色种养业、实现“两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沼气生态农业,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建沼气池,利用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及农业废弃物等入池发酵,产生的沼气、沼液和沼渣用于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从而形成生活—沼气发酵—生态农业的良性发展体系。

一、沼气生态农业的特点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菜篮子工程,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好途径。

(1)沼气和沼气肥达到合理利用,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一方面,通过沼气发酵,获得的沼气可解决农户的生活用能,产生的沼气肥是一种优质的无污染的肥料,施用于蔬菜地,不但可代替化肥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而且使土壤增加了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沃土工程的发展;另一方面,猪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通过内山墙的通气孔流进日光温室,使温室内二氧化碳含量从0.1‰增加到1.2‰,有利于蔬菜生长,而日光温室内蔬菜通过光合作用呼出氧气,通过气孔流进到猪舍,有利于猪的生长。 (2)养殖业和种植业通过以沼气为纽带,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达到高度利用有限的土地、劳力、时间、资金等,以获得高效益的增加。 (3)对于可利用的资源—沼气,如果,达到科学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可促使农业生产向大农业转化,有利于“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达到少投入,多产出的目的,同时对土地和环境做到有效保护。 (4)过去养猪,猪粪污染环境,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它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水体、大气、土壤和植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推广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后,猪粪便直接流进沼气池。一是防治粪便污染环境;二是猪粪便经过沼气发酵后,沼气肥达到无害化效果;三是减少了对土壤的污染;四是消灭了蚊蝇滋生场所,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因此,沼气发酵处理粪便,净化了环境,减少了疾病,大大改善了农村的卫生面貌,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

二、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综合效益

(一)能源环境效益

实例:如一户在300~1000m2菜地庭院内,一次性投资1000~1500元,建一个8~10m3沼气池,年养猪10余头,正常运行一年,基本上解决了一家3~5口人的炊事用能,每年可节约煤炭1~2吨。因此,推广沼气生态农业技术,一是改善生态环境,是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二是一口沼气池一年可减排13千克二氧化硫,1.5吨二氧化碳,净化了空气质量,三是沼气发酵可以杀灭蚊蝇、虫卵、传染病菌等,防止疫病的传播,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保护了农民的身体健康。

(二)经济效益

篇8

关键词:城郊经济;发展途径

随着城市发展规模的扩大,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势必造成城郊农村耕地资源的迅速减少,从而打破了原有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因此,这就需要地处毗邻城市的城郊农村充分发挥特殊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城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以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街道为例,就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一初探。

一、城郊农村经济工作现状及问题

由于城郊一般处于主城区的部分,城市的发展势必限制了城郊农业经济发展空间,只能从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步向二、三产业多元化方向拓展。如海门街道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主城区椒江东部,下辖10个社区、16个行政村,属于典型的城郊农村经济。近年来,随着台州市主城区的快速发展,海门街道的产业结构也不断调整变化,农业在整个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2012年,全街道农村经济总收入50456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761万元,仅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55%;第二产业收入47484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4.11%;第三产业收入2695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34%。尽管近几年各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普遍存在协调性不强、统筹性不够等问题,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土地资源不断减少,高效农业发展受到制约。以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街道为例,先后被市、区征用土地达19800亩,占街道耕地总量的82%。由于城郊农村一直沿续农村有关的政策和体制,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仍有指令性的任务,发展高效农业的空间受到了限制。同时,因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城郊农民种粮的积极不高,而想发展高效农业又受到资金、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二是富余劳动力大量增加,城郊劳动力转移难度大。由于失土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适应能力差,缺乏非农劳动技能等因素,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加上部分失地农民依靠房屋出租以及村集体经济分红,自以为生活已有着落而不思长远之计,不愿从事一些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从而更增加了城郊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难度。

三是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发展缺乏规划引导。如海门街道第三产业仅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34%,大多集中在传统的运输、商饮、服务业,且往往是失土农民自找门路。在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少地方缺乏产业发展规划和组织引导失土农民发展第三产业,缺少扶持政策的有力支持,因而第三产业不但发展缓慢,而且经济收益不尽人意,又反过来影响了失土农民向三产转移的积极性。

二、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必然带来上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要想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在思想上对城郊农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要看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又要看到城郊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城市经济联系紧密,为城郊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只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应地制宜不断探索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就能形成有地区特色的城郊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我认为实现城郊农村经济发展至少有以下几条有效途径:

1.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要充分利用城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发展设施蔬菜、精品水果、特色园艺、规模畜禽、特种水产等城郊型农业,推广实施工厂化栽培、精准栽培、设施高效集约化栽培等新型农业生产种植、养殖新技术和新模式,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创建特色农业品牌,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做好农产品销售,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酒店、食堂对接,积极探索农超合作平台对接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把原先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机关、学校、酒店等零散、小额、短期合作,转变为合同、订单式的大数额长期合作,努力使城郊农民具有稳定的收益。

2.不断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要从城郊农村和毗邻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双赢”发展,尤其要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加大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力度,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及新型种养模式,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从生产到加工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如海门街道2012年底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产值达955万元;农业企业5家,产值达3800万元,税利165万元,其州市同康酒业有限公司、台州市江南饲料有限公司、台州市联民农产品物流配送有限公司获得“台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称号,尤其台州市同康酒业有限公司总投资8000万元,用于技改建设项目,今年建成后年销售额可从原来的2000万元预计提高到1亿元以上。这些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进一步推动城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统筹发展,而且通过在生产经营中对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既加快了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向城郊农村辐射延伸,又加快了失土农民向第二产业转移,有力地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3.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要突出服务业中心地位,坚持打造商贸物流新优势,充分发挥城郊的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三产兴城郊”战略,促进城郊服务业的大发展。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和商贸经济,加快商贸业集群布局,打造核心商圈。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充分运用现有商务设施和场所,积极探索引进电子商务、休闲娱乐、连锁经营、创意设计等产业,全面提升城郊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积极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业,满足和方便农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大力发展物流业,要充分发挥城郊与城市交通便捷的优势,搭建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物流平台,为发展壮大物流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同时,要继续提升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农业度假村、“农家乐”等传统第三产业,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使城郊成为市民假日乡村旅游的好去处,以此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进步。

当然,城郊农村由于区位、产业、消费习惯等不尽相同,在发展城郊农村经济中,既可汲取各地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又要探求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才能实现城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应按照党的十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政府除了加大“三农”资金的投入,确保总量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外,还要重点在城郊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素质、加强指导服务上下功夫,以保证加速城郊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1.积极探索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快推进城郊农村综合改革步伐,积极推进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理顺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制度,探索在股份合作制的框架内引入先进管理理念,逐步形成法人治理结构,推动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城郊农村逐步向城市化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2.努力培养新型城郊农民队伍。加强城郊农村失土农民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区分不同的岗位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重点以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民工岗位培训和农业专业大户、农业企业主专业培训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分工分业,使城郊农民更好地适应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

3.强化城郊经济发展的指导服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城郊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规划好城郊农村经济发展蓝图,统筹城郊农村资源的科学整合和有效配罝,确保农民真正得实惠。同时,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进村入户了解民情,积极破解难题、寻找方法,为城郊农民及时提供政策、就业创业环境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农民向城市集聚,实现城郊农村城市化、城郊农民市民化,使城郊农村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篇9

一、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一)资金投入过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农民们的生活状态也有了极大的转变。但是在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中,信息化技术设施和设备以及其他方面的资金消耗就变得非常大,就目前的农民的生活水平还不足以负担这笔巨大的费用。另外再加上农民们的信息化理论知识与技术能力的限制,即使投入巨额的资金来购买信息技术设备,在对其使用以及维护方面也会处于理论知识不足以及技术能力有限的尴尬境地。

(二)信息的获取不全面。由于农村经济的逐渐发展和提升,大部分的农民都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和创新上,因此对于信息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现目前农民获得农业信息的主要途径还只是依赖家用电视机、广播以及书籍等,对于一些深入的、专业的农业技术信息的获取还比较缺乏,例如农村经济发展扩大的途径以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转变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缺乏。

(三)信息技术人才不足。因为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化的使用与发展正处于初期阶段,因此相关的信息化专业的技术管理人才还非常不足,因此对于农民的专业技术指导也非常缺乏。农民在获得了一些有用的信息之后,也不能将其有效的付诸实践中去,这就使得农业建设始终不能朝着高效的方向发展,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实现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途径分析

(一)各级政府要加大关注力度。农村经济管理本身是一项非常耗时且内容繁杂的工作,如果要做好这项工作,各级政府首先要加大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关注力度,同时还要各级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对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途径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提高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能够具有良好的保障。各级政府信息化管理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二)完善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要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途径,还要对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加以建设和完善,从而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极大提高。另外还要帮助农民们识别一些重要信息,从而确保获得的信息具有可靠性和真实性,使得这些信息能够更好的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从而保证农民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

(三)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质和使用技能。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质和使用的技能。目前大部分农民其信息化都非常低,对农业知识方面的认识和了解也非常浅薄,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也没有科学地理论进行指导,完全凭借自身的经验,一旦出现问题就束手无策,使得农业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快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质,以及对其信息化技能进行专业的培训,增强农民对农业专业知识的认知,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到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四)加强对农村信息的整合。由于农村人口在国内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因此要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就必须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建设。在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中,为了加快信息化的进程,就需要加强对农村信息的整合和优化,从而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地依据。由于农村的分散程度比较广,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将各个地方的信息集中起来统一分析和处理,从而为农业经营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

篇10

我国的生物质能资源数量难以判断?

史立山:生物质能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垃圾、有机废水、畜禽粪便等。我国生物质能资源有多少,虽然有不少报告分析过这些资源,但要搞清楚这些资源数量是很难的。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农民已经不烧秸秆了,很多农村开始用天然气了,有的地方也已开始用电,如电磁炉、电饭煲等,今后可用的秸秆量还会增加。

难道是对生物质能发展重视不够吗?

史立山:国家对于生物质能利用是高度重视的,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如对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支持。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把生物质能利用作为了重要内容,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已制定了一些支持政策和措施,如生物质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生物液体燃料的销售和财政补贴政策。到2010年底,全国生物质直燃发电装机已达200万千瓦,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达到了180万吨。与巴西、美国相比,我国燃料乙醇的使用量很小,特别是受我国粮食产量的限制,我国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已难以再扩产,今后燃料乙醇的发展将主要以非粮原料为主。

我国生物质能的进展如何?

史立山:总体来看,我国生物质能利用的进展不是很理想,面临的挑战也很大。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2020年生物质发电目标是3000万千瓦,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目标是1000万吨。现在来看,要实现这个目标是有相当难度的。就生物质发电技术来说,生物质直燃发电规模较大,技术也比较成熟,这些年来,很多企业都在积极投资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但大都遇到了资源方面的问题,这是由生物质资源的季节性、分散性与生物质发电的连续性、集中性的矛盾引起的,是客观存在的。

这么说,生物质能发展难度非常大?

史立山:近几年生物质能发展的实践证明,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难度是很大的。生物质能利用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林业种植、`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市场开拓、支持政策和建设管理等许多方面,特别是生物质资源的取得和管理, 包括生物质资源的季节性、分散性与生物质能利用的连续性、集中性的矛盾,是任何生物质能技术规模化利用都要面对的难题。

我们在生物质能方面,需要提高哪些认识?

史立山:一是提高生物质能在增加能源供应、满足能源需要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提高生物质能利用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三是要提高生物质能对提高农民收入重要性的认识。农民可以通过收集、种植生物质取得收入,如果我们能够设计一个以“碳”为载体的交易制度,农民通过种植生物质的吸“碳”行为,也可以增加收入,就像目前联合国采取的清洁发展机制一样,这将会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供一个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