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护理措施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7-21 17:39:41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icu护理措施

icu护理措施篇1

icu精神症状是指患者在icu内患者存在及发生的意识、情感及行为异常,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功能症状。由于重症监护病房(icu)的特殊环境、疾病本身的临床表现、住院天数的延长及治疗费用的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如icu患者综合征等[1]。因此,在提高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同时,还要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加强对icu患者的心理护理。2008年10月—2010年2月,我院icu共有10例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在实施了必要的心理护理、环境改善及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后,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现将其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54~90岁,平均年龄72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0天,均为意识清醒患者,最短发生精神障碍的患者为24h,最长的为20天。

2 icu精神症状的常见原因

2.1 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症状 感染、心脏病、缺氧、代谢异常等。

2.2 药物作用 药物、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使用影响中枢神经功能的药物等。

2.3 危重疾病本身 患者自感病情严重,产生很强的精神压力,加之icu患者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如不能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疼痛,本身就会导致烦躁不安、躁动和意识模糊。

2.4 强迫静卧 icu患者病情限制其活动,全身被各种管道、导线束缚,加之保护性约束方法的使用,使患者产生挫折感、无能感,易导致焦虑、忧郁情绪的产生。

2.5 icu特殊的治疗环境 (1)icu内有许多抢救设备和监护仪器,这易使患者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2)持续存在的各种仪器噪音;(3)危重及抢救患者多,特殊治疗和护理多;(4)限制探视 无陪护,限制活动及使用约束带,环境陌生。(5)icu患者的睡眠时间少、睡眠质量差、生物钟紊乱,长时间可出现焦虑、定向障碍、错觉、谵妄等精神症状。

2.6 交流障碍 icu限制家属探视,加之患者有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不能用语言来表达,icu护士通常忙于治疗和护理,而缺乏和患者沟通,患者易产生孤独和被遗弃感。

2.7 患者自身原因 年龄>70岁发生率高,占住院患者的60%,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也容易发生[2] 。

3 护理措施

3.1 入住前的护理 (1)对择期手术需入住icu的患者,在入住前让患者及家属熟悉icu环境;有关各项制度;如何配合各种护理工作等,使患者及家属消除入住icu的陌生感、恐惧感。(2)对急诊入住icu的患者,在完成最初诊断、抢救、治疗后,应立即稳定患者情绪、消除恐惧感[3]。

3.2 入住时的护理

3.2.1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掌握病情动态信息及心理动态变化。采用自然观察法,观察患者的表情、动作,认真记录患者的各种异常表现,及时予以处理。

3.2.2 加强沟通交流 护士对患者应有同情心,运用同情心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提高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培养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理念,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了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的程度;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患者,尤其是气管插管不能讲话的患者,可采用“规范化手语”:伸大拇指代表大便;伸小拇指代表小便;伸食指表示有痰;握空心拳代表口渴;握实心拳代表疼痛;用手拍床代表想交流。还可用写字板交流,或用画板(画板上画有和写有常用的语言,例如大便、小便、有痰、肚子饿、口渴等等),适时与患者交流,准确把握患者通过体态语言传递的信息,主动询问患者,鼓励患者不要急躁。

3.2.3 做好舒适护理 保持床单整洁,加强基础护理,病情允许给予采取舒适体位,定时给予翻身、拍背,按摩受压处皮肤,及时满足患者各种合理需要。

3.2.4 安全护理 当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时,要有专人在旁边陪护,拉上床栏,防止患者摔伤,拉住患者的双手,避免给氧管、静脉导管等管道被拔除。

3.2.5 环境改善 把各种抢救设备放在不显眼的地方,将灯光调暗趋于柔和,拉上布帘,把监护仪的报警音调到最低。工作人员的交流声音尽量轻柔,避免光和噪音对患者的刺激。必要时允许患者的亲属陪护,为其创造家庭气氛,尽量满足患者的归属感。

3.2.6 药物治疗和护理 经过心理护理和环境的改善后,患者的精神症状仍没有好转,应及时按医嘱给予药物使用,用药后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并采取暗示治疗、行为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促进患者康复。

3.2.7 音乐疗法 每天晨间护理、午间护理时播放柔和的音乐或广播,向家属了解患者的喜好,尽量满足患者的喜好。

参考文献

1 吴美娟.icu患者精神症状及护理.护理管理,2009,13(6):559.

icu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 icu病房 医院感染 护理措施

医院感染是icu患者严重的并发症,是造成病情恶化甚至患者死亡的严重因素,也是当前医院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受医学界的重视和关注。他是指住院病人在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中发生的感染和住院时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住院前以开始或处于潜伏期的感染。icu病房医院感染问题是导致抢救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部分的反映了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影响医院的声誉,还给病人增加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现从护理角度对icu病房医院感染因素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关护理措施。

1 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

1.1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在医院感染报道中占第一位,icu获得性肺部感染主要为获得性肺炎。常见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使用的患者,病人意识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77%气管插管患者可造成气管内误吸,存在于咽喉的菌丛很容易沿气管插管侵入气管内。有报道称,神经外科病区75例气切术后病人均发生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占同期病区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总数的68.18% , 致病菌以格兰式阳性菌为。另外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术前由于原发病的影响,机体情况差,加之手术打击,术后禁食使机体过分消耗增加了感染机会同时呼吸治疗器械污染,以及空气、手、水和食物的污染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

1.2 胃肠道感染 正常胃液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可防止胃内细菌过度繁殖.在医院感染中消化道感染主要在儿科病房,血液肿瘤病房,老年病房,由于鼻胃管大小,营养支持的方法,患者的和胃肠动力是影响胃液吸收的重要因素,胃液酸度降低,胃内细菌大量繁殖,通过胃管逆行引起感染.

1.3 泌尿道感染 尿道感染是医院感染的第二大因素,主要是细菌侵入泌尿道引起的炎症,正常人的尿道平时处于关闭状态,膀胱内的尿液不能返流,形成一个防御屏障.而80%的医院内泌尿系感染与导尿有关。外科患者因疾病和手术后尿潴留或过多残余尿也易诱发尿路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总医院统计留置导尿管三天以上的病人31%发生尿路感染,留置5天以上有74%发生,长期留置者几乎100%发生菌尿。另外,与导尿操作不规范,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导尿管污染或将尿道外口周围细菌植于膀胱。

1.4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静脉切开,中心静脉置管,技术人员不熟练,无菌技术不严,插管部位皮肤破损,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屏障,是病原菌进入人体的最大入口,潮湿可以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1.5 切口感染及烧伤创面的感染 内脏菌群的污染和皮肤携带菌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手术伤口感染来源,术前没有进行有效消毒,烧伤科历来都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由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耐药菌株相当复杂,且一旦感染,很难控制,另外病房空气,物品污染,术前毛发去除都是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

2 护理措施

2.1 病房空气环境的处理 在空气微生物含量高峰时段尽量减少护理操作。定时开窗通风,各种必须的操作要轻稳。病房湿式清扫,减少不必要的备皮,加强护理人员对病人操作后实施有效的手的清洁消毒。

2.2 预防肺部感染 针对呼吸道的感染因素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坠入造成肺炎,喂养过程中尽量减少误吸危险因素,用小号胃管少量持续喂养,控制胃内容物的反流,对机械通气患者提倡半卧位姿势。床头抬高30-45°,因为仰卧位增加了患者细菌吸入及下呼吸道定植的危险性.及时倾倒呼吸机管路的冷凝水瓶,防止逆流置湿化器和患者气道内.

2.3 预防泌尿系感染 特别是导尿及留置导尿的护理,严格掌握导尿和留置导尿的适应症,要选择粗细适中的导尿管,以硅胶尿管为佳,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尿道口的消毒,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导尿管要妥善固定,防止因导管移动造成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者,要保持导尿管系统密闭减少导管与集尿袋的分离及频繁采集标本。注意尿袋位置低于床面至少10厘米,保持引流通畅,定时要换引流管及尿袋,防脱落和污染,鼓励病人多饮水,从而起到机械性冲洗作用,会阴冲洗2次/d,禁止膀胱冲洗,以免尿液逆流和增加导尿管口连接处污染的机会。

2.4 加强静脉穿刺 静脉留置针及血管内导管的护理。严防原发性血液感染,除保持导管连接紧密不可脱落外,还需注意插管外口保持无菌。局部消毒,用湿的无菌棉拭子擦接头可以有效地去除大部分病原体。用酒精擦可增加其效果,用无菌敷料覆盖。术后1周内每日行痰、尿,便培养,以便及时发现感染源和部位,及时处理。

2.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促使二重感染的发生,临床上由于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结果需要48-72h,因此抗生素的使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极易导致多重细菌感染,临床治疗效果差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执行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与换药的依据,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注意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不宜置于同一种溶液中静注或静滴。有些抗生素配伍后虽然药液外观无明显变化,但由于药液互相作用,可出现药理或化学结构上的改变,失去活性,丧生或降低抗菌作用。

2.6 加强患者营养支持,增强抵抗力,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综上所述,icu的特殊环境,护理人员肩负着防御医院感染的重大使命,如何进一步加强icu病房管理,做好清洁、消毒、隔离措施以及各科危重病人的护理,对提高临床救治的成功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唯利等.尿路细菌感染与留置导尿.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7.

[2]姜启用,王氓,余月英.气管切开术后的医院下呼吸道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9(1):26-27.

[3]伏平.重症监护室患者医院感染科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4),272.

icu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治措施;护理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一般需长期住院,治疗费用高额,并且易导致院内感染死亡率增加。采用icu护理措施及方法,讲医院最好的医疗技术、医疗设施及医护人员进行资源集中,使重症患者在最佳的治疗和护理条件下,保证患者救治效果,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7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98例机械通气病例资料,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采取icu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于2011年7月――2012年6月期间就诊的机械通气的98例患者中,男性65例,女性33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48.2岁。以《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为诊断标准,全部患者中共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的患者25例,包括男性18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9.5岁。在全部患者中,有36例(36.73%)患者为肺部ⅱ型呼吸衰竭,27例(27.55%)患者为外科手术后患病,15例(15.30%)患者为重症肺炎,20例(20.40%)患者为急性脑血管意外。

1.2 方法 在以往原发病治疗,以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常规防止基础上,配合如下护理措施,对icu临床护理有效性有重要作用。

1.2.1 提升icu医护人员业务能力 icu内部医护人员要进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治病因素、防治及护理措施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并进行定期考核。加强医务人员整体业务能力和责任感[1],做到熟练掌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及护理方法,提升临床治疗、护理效果。

1.2.2 加强基础护理 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口腔日常护理,从而降低患者口腔及呼吸道病菌感染率。每天用棉球蘸取生理盐水或氯已定漱口液对患者口腔进行擦拭,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每天擦拭2-3次。对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患者,可采用吸痰技术,按照先气管后口腔的清洁顺序,擦除分泌物,时刻保持患者口腔清洁,为防止护理过程的细菌感染,吸痰过程一定要进行无菌操作[2],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引发感染。

1.2.3 严格执行无菌护理 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消毒及无菌护理工作,防止患者因icu环境不清洁、医护人员或患者皮肤染有细菌。医护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以及呼吸装置前后都应仔细洗手并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动;根据病情机械通气患者要尽早拔出各种留置导管,及时为医疗器械消毒;室内温度保持在19℃-23℃之间,湿度控制在65%-85%之间,同时为避免细菌滋生,医护人员要清理病房内肺气医疗用品,并每天用消毒液清洗地面3次以上[3]。

1.2.4 提高免疫力加强营养支持 加强营养对于机械通气患者,特别是vap患者十分重要。长期使用机械通气患者,由于营养不良,导致患者心、肺、呼吸道等器官免疫功能受较大损伤,引发呼吸肌无力,很难脱机,同时也增加机械性相关肺炎病毒的感染率。因此对于长期卧床、机械通气患者,医护人员要做好营养支持,保证每天能量供应,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如轻度患者无需长期使用呼吸机,可间断性停机,防止患者产生依赖性。

1.2.5 医护人员应注重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通常由于长期使用机械通气机,机械通气患者本身心、肺、呼吸道等气管的正常抵抗功能有可能受到很大的损害,抵抗防御功能急速下降,此时应对患者使用各种免疫调节剂和免疫增强剂,加强心、肺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同时保护主要脏器的功能等均可能减少vap的发生。

2 结 果

本组98例呼吸机肺炎患者中,发病患者26例,占26.53%,因呼吸机相关肺炎死亡9列,占8.16%,比我国临床资料显示的数据明显降低,临床实践资料表明,对呼吸机肺炎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护理措施,可有效控制呼吸机肺炎的发病率,临床效果较好。

3 讨 论

有资料显示,国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率为42.9%,死亡率为50.3%,而国外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率为40.2%,死亡率为45.5%,与我院icu发病率为25.51%,死亡率为8.16%进行对比,我院icu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鉴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致病菌、临床诊断与治疗不同于一般的肺炎,加上我国呼吸性相关肺炎的发病率很高,应该引起临床上的高度重视。尽管临床上对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诊断治疗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经验,但是vap作为医院获得性肺炎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类型,面临的诊断困难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医院感染,并且其病原学理论目前还很不完善,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此种病症,只有通过以往的经验,以及抗生素药物、加强基础护理、提高免疫力加强营养支持、降低感染环节、最大限度控制和减少呼吸机的使用、处理好人机联系等措施来降低vap的发生率。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7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98例呼吸机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发现在对患者进行常规预防与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icu防护措施,对呼吸及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较好的控制,患者临床预防、护理效果显著,因此加强icu医护人员防治及护理方法业务水平,并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对治疗呼吸机肺炎效果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勤,田军,郑凯中.icu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1-33.

icu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重症监护 下呼吸道感染 原因 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44-02

医院重症感染的主要感染类型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这主要与icu患者病况危重、免疫力低下、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以及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有关。此感染病症不仅延长了患者治疗及住院的时间,增加了治疗费用,甚至导致患者感染死亡率升高,这不但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还严重威胁了病人的生命,影响了医疗护理质量。各种侵入性医疗设备(如各种插管、导管、内镜、透析装置和呼吸机等)的反复应用,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

1 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

1.1 与病人自身有关。影响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年龄问题,由调查资料显示,7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发生感染40例,占73.59%,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差,加之基础疾病多,器官功能逐渐退化,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一般医院icu收治的患者以呼吸道疾病及高龄患者居多,这些患者通常伴有病况重、肺功能减弱,织器官退行性变化,机体的防御功能与抵抗力明显下降等,自身携带的微生物作为条件致敬病菌导致感染的发生。

1.2 与icu入住时间有关。入住icu时间长短与感染有明显的关系,一般,住院时间超过3天的患者,感染机率较大;超过8天的患者,感染率达79.25%以上。由于icu中集合了因各种病因不同程度感染的重症患者,而icu患者又来自院内外各科室,常合并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血液病,其他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使机体天然屏障遭到破坏,抵抗力明显低下,导致交叉感染。加之病况重,长时间使用各种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激素等,使这些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下降,住在icu患者因病情需要实施抢救性、侵入性操作,如各种插管、导管、机械通气等应用,易引起常居菌定植改变、微生态环境失衡,从而导致下呼吸道的肺部感染。

1.3 与有创操作有关。有创操作的次数与感染有密切的关系,有创操作的次数越多,感染的机率也就越大。没有或只有1次有创性操作的患者感染率为36.8%,2次以上有创性操作的感染率为93.5%。对icu患者实施的各种有创性监测技术如:气囊漂浮导管、动静脉留置管、气管插管、引流管、留置导尿管等均可诱发医院感染,这种侵入性有创伤口是导致感染发生的直接途径。

1.4 与医院感染病原菌有关。g-杆菌占主要地位,铜绿假单孢菌感染59例(18.2%、硝酸盐阴性杆菌感染14例(5%);条件致病菌已成为重要病原菌,有内源性的,也有外源性的。不动杆菌属感染41例(12.6%)、黄杆菌属2例(0.4%);g球菌感染出现上升趋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mrsa)感染32例(9.8%);真菌感染比例不断增高,真菌感染42例(12.9%);另外,大肠埃希菌感染37例(11.3%)。大于2种病原菌混合感染95例(29.4%)。不恰当地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致菌群失调,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引起条件致病感染。

1.5 与空气、环境污染有关。由于icu内患者与医护人员相对集中,从而增加了空气中的细菌密度,造成空气污染,若icu设置不合理,即变成了环境污染,也是导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之一。

1.6 与医护人员有关。医护人员的双手是携带病原微生物的载体,由于护士、护工与患者的频繁接触,可导致双手污染,手污染是引起患者感染的重要环节。

2 护理措施

2.1 做好基础护理。

2.1.1 病情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痰液的颜色、痰量。对痰量大,颜色呈黄色或绿色及体温升高的患者,应警惕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

2.1.2 口腔护理。每天进行两次口腔护理,护理时应注意清洁咽喉处分泌物,可降低口腔内细菌的寄生和繁殖,预防细菌下行引发下呼吸道感染。

2.2 做好气管护理。

2.2.1 鼓励患者多咳和多做深呼吸,对昏迷不醒的患者要定时吸痰,特别要设法促使患者排痰,翻身轻轻扣击背部可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使痰液快速而充分排出,从而减少下呼吸道感染机率。

2.2.2 定时雾化可促进痰液及时排出。

2.3 做好心理护理。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往往伴有体温升高、情绪焦燥等现象,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每个患者的心理活动情况,及时排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使之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以利早日康复。

2.4 强化规范性操作。医护人员应强化无菌观念,健全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强调各项检查操作、护理前后双手均要清洗、消毒。规范操作检查避免重复,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动作应轻柔,预防感染的发生。

2.5 营养及饮食护理。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是避免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采用静脉高营养的患者,一定要动态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鼓励患者自行进食、饮水,保证机体营养,预防返流和误吸。病人进食后应抬高床头防止因咳嗽而引起食物返流入肺。掌握好进食与吸痰的时机,进食后30分钟不宜吸痰。必须吸时,采用半卧位,时间要短,动作要轻以免发生误吸。一般来说,肠道内营养优于全胃肠外营养,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菌通过肠黏膜向肝脏和血液移行,并可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预防感染。

2.6 增强医务人员的院内感染意识。防范院内感染在医务人员工作中应引起高度重视,这不仅关系到入院后医院感染率,更重要的是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科室负责人对院内感染控制要纳入议事日程,组织科内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控制院内感染的有关知识,了解其重要性,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加强检查落实。对监控人员要进行不间断技术指导和定期业务培训,加强对探陪人员的管理,促进医务人员深刻认识到减少院内交叉感染是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李黎明,张媛媛,王军芳.《icu内医院感染及非抗生素防治策略》,《全国医院感染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2010年

icu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 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08-01

icu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一种主要的急救手术方式是气管切开术,因为危重患者较低的抵抗力,较差的自理能力,对气管套管需要保留较长的时间,所以气管切开术一个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就是肺部感染。现对2011年1月至2011年我院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取得的良好效果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48例,均为2011年1月至2011年我院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男26例,女性22例,年龄31~79岁,平均59.4±5.8岁。气管切开时间6 d~3个月。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综合性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2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种等方面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措施

1.2.1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操作的严格化执行:保持定期消毒与监测,病房内安静,紫外线每日都能照射入内。进出icu室的工作人员,在衣着上要着专门的工作服、专用的拖鞋、必须戴帽子和口罩,还要及时地进行洗手,对于患感染性疾病的人员,要禁止出入icu室。如果病员感染了高度耐药菌或者其他特殊的病菌,要对其予以保护性隔离,住单间病房。对于病室,日均使用三氧消毒机进行2次的严格消毒,按时进行通风换气作业,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人员的流动,病人要求无陪护。冷凝水和呼吸机管道等每天也都必须要更换。

1.2.2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的严密化:对于进入icu病房的患者,要严密的对患者的血压、体温、意识、呼吸、脉搏、肢体活动的变化、对光的反射及瞳孔的大小进行密切的监测观察,发现患者是否有脑疝、颅内再出血等先兆性症状。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要求护士的动作尽可能的轻柔,避免因为连续过度的护理操作产生医源性刺激,造成波动血压。

1.2.3气管切开操作后的良好护理措施:对患者的伤口进行严密的观察,观察是否有出血的现象,对于气管切开的局部位置,应尽可能的保持干燥和清洁,按照伤口敷料的清洁程度以及分泌物量的多少,决定换多少次药。正常情况下,每天换药1~2次即可,如果纱布被痰液浸渍,则要马上更换,对于切口周围,用使用0.5%碘伏进行消毒处理,每天进行2次消毒操作。气囊压力保持的范围应该在低于2.45kpa。气囊放气的时候,患者要平卧, 气管内的痰液要先被吸净,然后吸净口鼻分泌物,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因为痰多,使得气体测压不准,产生高压力或者因为发生了漏气,产生了坠积性肺炎。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

2结果

2.1两组的预后情况对比

经过积极的治疗及护理后,观察组的成功率为91.67%(22/24),对照组为79.17%(19/24)。两组的成功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表1 两组预后情况对比(n/%)

2.2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1/24),对照组为16.67%(4/24)。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3讨论

icu气管切开后,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一个并发症是合并肺部感染,这个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本身的病情关系密切,比如有其他合并性疾病、高龄、较低的fev1/fvc、有较长的吸烟史、营养不良等等;因为较长的手术时间,较多的术中失血,在手术后,长时间的采用抑酸剂、pcea等等:这些就会减弱老年人的呼吸肌力量,使得其咳嗽能力被降低,使得患者进行深呼吸(清除痰液)的能力也被降低;如果患者术前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慢性支气管炎、吸烟史,这些都使得患者的储备能力和呼吸代偿能力较差;在手术的负面影响下,比如伤口的疼痛等等,这些都会延迟老年患者下床活动的时间。本研究对综合性的护理干预进行了研究分析,按照具体的结果,可以发现,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优势明显,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使得护理质量被提高,非常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icu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icu;护理

随着现代社会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有高血压的人群越来越多[1], 高血压脑出血是晚期原发性高血压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该并发症发病率高,病死率较高,死亡率高达50.0%~67.7%[2],幸存者中很大一部分患者丧失劳动能力,严重者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3]。做好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对于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及降低致残率有着重大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07年9月~2011年9月在我院icu住院治疗的53例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措施与方法进行总结,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9月~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ct或者mri确诊,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标准《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要点》中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4]。其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龄46~86岁,平均年龄(63.28±10.46)岁。

2 护理方法

2. 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创造安静的住院环境 嘈杂的住院环境会引起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情绪上的烦恼与不安,导致大脑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起再次出血。因此,在对icu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神志清楚的患者,操作时做到走路、说话、操作及关门等“四轻”。另外,在脑出血的急性期杜绝探视,限制陪护时间,以便患者在安静的环境下卧床休息。

2.2 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呼吸、脉搏、神志及瞳孔的变化 神志是判断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变化及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昏迷加重的患者,往往会出现血压升高、脉搏增快、呼吸不规则、病侧瞳孔散大或对光反射消失等症状,这提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能出现脑疝,随时有生命危险,立即报告医生并紧急处理。如果患者各种反射消失则提示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如果患者双侧瞳孔散大则提示病情危急。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注意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呼吸、脉搏、神志及瞳孔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3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不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量的多少,病情的轻重,患者均绝对卧床休息4~6周,头抬高30°,避免不良刺激影响患者情绪,避免搬动患者。

2.4 保持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大小便通畅 由于长期卧床及饮食少等原因,常有便秘、尿潴留或尿失禁现象。大便不畅时,可给予开塞露、甘油灌肠剂、番泻叶及肠清茶等保持大便通畅。尿失禁时,严格在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管,同时观察尿液颜色、质及量。

2.5 严格交接班制度 高血压脑出血由于有再次出血的可能, 所以在护理工作中,严格交接班制度。做到当班护理人员熟悉所有患者的病情,与接班人员做好交接工作,告知下班护理人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本班工作中出现的情况,保证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与巡视及时到位。

2.6 注意饮食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多半有咀嚼或者吞咽困难,因此,缓慢进食及进水,必要时行鼻饲,以免误吸。饮食结构上,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及高维生素流汁食物。对鼻饲的患者,进食前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少量多餐,每隔2小时给食,每次用量不超过200ml,当进食时感受到高阻力时,检查原因,不可一味强力注入,同时应该严格限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钠盐的摄入,以低盐、低胆固醇饮食为主。

2.7 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现并发症 加强球?麻痹、肺功能差及长期卧床患者的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防止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严格无菌操作,对留置导尿时间长的患者,每天用0.32%庆大霉素500ml膀胱冲洗。保持床铺干燥、平整,定时翻身,主动及被动活动关节,及时更换受污染床单,防止褥疮的发生。安装床挡,必要时使用保护带对患者进行约束,防止患者坠床或者摔伤。

3 结果

经过上述护理措施,53例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45例患者好转出院,病情恶化5例自动出院,死亡3例,治愈好转率为84.91%。

4 讨论

本研究发现:经过上述护理措施,53例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45例患者好转出院,病情恶化5例自动出院,死亡3例,治愈好转率为84.91%。这说明我们的护理措施是有效的、成功的。这提示:我们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加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延长患者的生命,减少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葛锡泳,胡一河.苏州市居民脑卒中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11):77-79.

[2] 张群飞.临床观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及效果[j].中外医疗.2011,26:79.

icu护理措施篇7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插管脱落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病人将插管拔除,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引起。导管的意外拔除已成为icu中常见问题,或是由于病人的有意拔除或是护理过程中的意外脱出所致。意外拔管后需要重新置管的病人病死率达25%,插管重置率明显高于计划性拔管的病人, 由10%上升至61%[1]。因此,充分了解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 积极寻求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对icu的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现将icu病人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防范对策综述如下。

1 原因分析

1.1置管不适:患者因各种插管持续束缚而被迫卧床,并由此产生种种不适,如气管插管、胃管对咽喉黏膜的刺激和局部压迫使咽部肿痛、恶心,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患者存在暂时性语言障碍,自己的想法及身体的不适无法与医护人员交流,因而出现烦躁、不配合治疗护理,甚至自行拔除各种管道。

1.2置管方式及种类:在非计划拔管中气管插管、胃管重置率高。意外脱管的几率:胃管>气管插管>尿管>引流管>中心静脉置管。

1.3导管固定方式欠妥:目前临床常规采用的各种导管固定方法为胶带缠绕、扁布带打结、透明贴、缝线固定。胃管、经口气管插管的导管固定贴或胶带易被患者的汗液、口腔分泌物污染而失去黏性,发生固定不牢;扁布带固定胃管、气管插管时常因患者头颈部活动而变得松脱;气管插管气囊漏气、充气不足、放气期间易在外力作用下致导管脱落;中心静脉插管、引流管未用缝线固定,以至患者活动时在较强的外力作用下脱出。

1.4未及时持续使用镇静剂:有资料表明,未及时持续使用镇静剂的患者自行拔管率高[2]。如气管插管患者因导管对咽喉壁黏膜的刺激和局部压迫、失声而感到恐惧,头颈部活动受限及护患沟通障碍而自行拔管。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因麻醉未清醒、伤口疼痛、口咽干燥、留置导管不适等原因处于躁动状态,易自行拔管,或因患者躁动时两手无意识乱抓,而拔除术口引流管等。

1.5未采取适当有效的肢体约束:icu患者可能因各种原因导致意识障碍,烦躁不安而无意识的拔管。对有拔管倾向的患者,如术后麻醉未清醒、言语表达不清的高龄患者、对留置导管极不耐受者,未采取适当有效的肢体约束,限制患者活动,从而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1.6医疗护理操作不当: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未妥善固定好导管。如进行口腔护理、吸痰或翻身更换体位时,动作过猛致导管被牵拉过度而脱出。

1.7健康宣教不到位:icu患者因病情重,护士往往忽视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患者对全身各种管道留置的意义认识不足。因而缺乏对自身所置管道的自我保护意识,常因不适自行拔管或自我活动时不慎意外脱管[3]。

2护理防范对策

2.1意外脱管危险因素的评估: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管道固定情况、耐受程度,不同部位置管对患者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2妥善固定导管 确定气管插管深度后用胶布或记号笔在导管外囊部的刻度上做标记,选择粘性,韧性,透气性较好的3m做交叉固定,再用扁布带“双字”结套在气管插管上,长度依据患者头颅大小,绕过枕后沿乳突或耳廓上在插管上系紧,再环绕1~2圈打结松紧以能容下一指,推动插管不滑动为宜采用此方法脱管率明显降低。尽可能使用牙垫,牙垫和气管插管不要绑在一起,防止病人吐出牙垫时带出气管插管[4]。经常巡视胶布有无失去粘性及时更换固定胶布或固定扁带。每班护士交接时,注意气管插管深度和导管的固定状况,对烦躁或意识不清的患者,要加强管理。

2.3气囊的管理 有充气囊时每2~4h放气1次,每次5~10min,放气前将咽喉部痰液吸净,期间防止患者咳嗽、翻身、躁动时插管脱出。可采用最小漏气技术,使每次机械通气高峰时,都有微量气体从气囊周围溢出。也可采用维持气囊压力在1.57~2.25kpa(充气至鼻尖的硬度)。缠气管插管时要注意不要把气管插管和气囊管绑在一起,防止病人咬管时摩擦导致气囊漏气[5]。

2.4及时有效的肢体约束:气管插管的患者清醒时护理人员在充分评估置管患者耐受程度的基础上,对有拔管倾向或曾有拔管行为的患者在缺乏监管时给予约束肢体,并经常检查其可靠性。交换体位及特殊检查需松解约束时应扶持患者双手,以防意外拔管。

2.5合理使用镇静剂:对需长期留置气管插管的患者及术后留置各种导管躁动患者,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如芬太尼,力月西等),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减少呼吸肌做功而有利于治疗。

icu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重症颅脑外伤;icu;肺部感染;护理措施

重症颅外外伤患者由于颅脑损伤过重,因此具有极高的死亡率。重症颅脑外伤icu患者大多需要人工气道支持,护理操作包括呼吸机的使用、气管切开和插管等,加上激素、脱水机以及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导致患者极易出现肺部感染,成为导致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做好对重症颅脑外伤icu患者的护理工作,预防和控制并发肺部感染,是提高治愈率的有效途径。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58例重症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其中硬膜外血肿患者8例,原发性脑干损伤15例,硬膜下血肿15例,多发性肋骨骨折10例,其他10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岁,icu时间3-40天,平均时间9天。所有患者经体格检查、临床症状和ct检查确诊。

1.2方法

1.2.1痰液采集的方法本组所有患者均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痰液的采集:采用0.5%碘伏消毒气管进行口内、外壁,由下向上旋转进行消毒。采用一次性吸痰管经过气切深处从下呼吸道处对呼吸道分泌物进行采集,本过程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1.2.2观察方法由专职调查人员对患者住院期间的一般资料及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包括有痰菌培养情况、基础疾病指标、营养状况、误吸情况和生活自理情况等,对影响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为制定针对性预防及护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进程表示,计算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p

2结果

2.1本组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原菌构成对比见表1。

3讨论

3.1病因分析本组58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由于病情较重,均处于重度昏迷状态,反射活动较弱,容易出现误吸,反复吸痰现象,导致诱发肺部感染;大多数患者依靠呼吸机和气管插管进行呼吸,导致呼吸道粘膜受损,容易受到外界细菌感染;颅脑外伤患者多使用较多剂量的脱水剂、激素等药物,导致对患者的机体免疫力造成影响,导致患者容易并发肺部感染。

3.2预防及护理措施讨论

3.2.1保持呼吸道畅通误吸是导致本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应针对性的加强预防和护理。机体正常的吞咽动作需要口、食管和咽部共同完成,但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生理反射较弱,神经肌肉不协调,吞咽难度较大,导致误吸。患者颅内压增高,导致肠胃功能减弱,胃内分泌物容易向气管内反流,导致发生食物误吸,堵塞气管,轻者造成咳嗽,重者则导致肺部感染。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为:及时的对患者口腔和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进行清除,保证呼吸道畅通;对患者进行吸痰护理,吸痰采用一次性吸痰管,按照先气管后口腔的原则进行,吸痰必须保证无菌操作,对患者的血压、呼吸、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加强监测和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护理,减少口腔细菌诱发的肺部感染。对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要进行翻身叩背护理,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气管内痰液松动和排出,减少坠积性肺炎发生;对鼻饲患者,应注意防止胃内容物向气管反流,堵塞气管,应在翻身扣背后进行鼻饲。

3.2.2加强营养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体质条件较差,机体的免疫能力降低,导致患者容易受到感染,是并发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护理,针对重症患者吞咽困难的情况,需要在保证无消化道内出血并发症的前提下给予肠内营养;多给予高营养、高热量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流质食物为主,有利于促进消化和吸收,保护胃肠粘膜,减少肺部感染发生率;术后48小时即可对患者进行胃管进食,先采用100-200ml温水进行注入,待观察稳定后在进行鼻饲,鼻饲的过程要由少量到多量逐渐增加,随时观察患者的肠胃功能恢复情况和消化情况。

3.2.3加强锻炼,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重症颅脑外伤icu患者长期卧床,不能进行生活自理,是导致并发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针对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帮助其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通过神经对脑细胞进行刺激,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对于神经系统功能稳定的患者,需要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早期被动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肺部感染的概率;对于恢复情况较为良好的患者,需要指导其进行自主锻炼,逐步恢复自主生活自理能力,预防肺部感染。

本组58例患者通过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肺部感染情况明显好转,促进了患者体质恢复和降低了肺部感染概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丽萍,陈游力.重型颅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病人机械通气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1,20(3):709-710.

[2]庞图娟.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2009,3(2):18-19.

[3]马惠莉,杨静.颅脑损伤病人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0,10(10):1751-1755.

icu护理措施篇9

【关键词】 护理干预; icu; 焦虑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4-0083-02

the effect observ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improving the anxiety of icu patients’ family members/guo yan,zhu yin-zhen,wang li-yu,et al.//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4):83-84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improving the anxiety of icu patients’ family members.method:80 cases of icu hospitalized patients’ family members in author’s hospital from 2012 to 2013 were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 interventions,4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implemented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visiting-answer” intervention measures,40 case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implemented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the anxiety sas scores of familie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rehensive compared.result:the sas scores of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hinese norm(p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icu; anxiety

first-author’s address:foga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fogang 511600,china

icu患者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多变性的临床特点,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疾病不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将患者家属也带入一种危机状态,特别是对患者家属心理、精神方面产生的压力应引起icu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1-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3年实施综合干预的40名icu病房住院患者家属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实施常规干预措施的40名家属进行对照研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家属在焦虑情绪方面的改善状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icu病房80例住院患者家属作为研究对象,1例患者选择1名家属,家属纳入标准:(1)患者直系亲属(配偶、子女、父母);(2)年龄18~70岁;(3)连续探视在3 d以上。80名家属按给予不同干预措施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名,两组患者家属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40名家属用传统干预方法,即每日16∶00-16∶30探视患者30 min,若家属有问题及需要时应随时进行解答;对干预组40名家属则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具体干预内容:设立家属接待时间,30~40 min/次,2次/d:第一次为早上查房后,向家属汇报夜间患者情况及为达到治疗目标医护患家属应做的努力及配合,患者可通过电话或视频与家属交流;责任护士每天主动向家属交代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情况,包括患者神志、情绪等;采取解释、鼓励、安慰、暗示等方法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干预;指导患者家属进行身心放松训练,缓解不良心理对身体的影响。

1.3 调查方法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家属焦虑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该量表共含2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4级评分,可适用于有焦虑症状成年人,sas评分>50分提示患者焦虑[3]。由专科医师与2名icu资深护士分别在患者入院24 h内及72 h后(干预后)对两组家属进行sas问卷自评,统计每例家属sas评分,计算出组内平均分。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sas的中国常模标准分值为(36.8±0.5)分,两组家属干预前的sas分值均明显高于中国常模分值(p

表1 两组家属干预前后的sas评分比较 分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

干预组(n=40) 53.6±4.0 41.3±2.1 17.2192

对照组(n=40) 53.1±4.3 45.2±2.4 10.1461

t值 0.5385 7.7345

p值 >0.05

3 讨论

icu作为医院危重症患者的加强医护病房,为封闭式管理病房,通过家属与患者隔离而防止了一些非医疗因素对医护人员造成干扰,在减少院内感染的同时也提高了救治成功率[4];但是由于icu医护人员救治工作繁忙,肩上责任重大,因此不能随时解答及满足患者家属提出的一些问题及要求,再加之家属与患者没有过多交流,最终使得患者家属精神压力较大,产生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5]。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职能也开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6-7],家属护理也成为护理工作的一部分,而对icu患者家属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也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衡量icu综合护理水平的关键因素[8-10]。在医院icu环境中,能够与患者家属有较多接触的是icu护士,因此icu护理人员则是患者家属获得患者信息的桥梁[11-12],是最能满足患者家属需求的icu工作人员,这也使得icu护士担负了帮助、疏导、安慰患者家属的重要职责。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icu患者家属在刚入院时的sas评分均高于中国常模分值,提示icu患者家属是焦虑高发人群;两组家属在干预后的sas分值明显降低,这一结果也说明icu医护工作者对家属施行心理护理干预的重要性;而施行综合护理干预组家属的sas分值更低于施行传统干预的对照组患者,笔者分析其原因,本研究中的综合护理干预模式与以往传统的被动干预不同,综合护理干预采用主动干预的方法,通过有效的针对性心理干预和加强与家属的交流、沟通来减轻患者家属焦虑情绪。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综合护理干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护理观念,通过对icu患者家属进行积极主动的心理干预,减轻家属焦虑情绪,减少医疗护理纠纷,同时也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林卫红,胡金枝,洪静芳.优质护理理念在icu静脉留置针留置重症患者中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4):100-101.

[2]张浩明,郭秀平,方敏,等.预约式探视结合限制性探视制度在综合 icu 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3,24(19):2963-2964.

[3]杨燕.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神经外科icu患者家属心理问题的改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32-34.

[4]张兵,李军,张娜.需要层次理论在icu患者家属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4):8531-8532.

[5]丁磊,丁敏,朱建华.icu 患者家属需求评估及支持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0):953-955.

[6]杨倩,孙洋洋,张桂,等.呼吸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需求调查分析与干预措施[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10):1071-1074.

[7]陆柳雪,陆青梅,陆小妮,等.心理护理对危重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态影响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9):101-102.

[8]杨艳蕾,余炳方,李跃,等.完善icu家属按需探视制度提升优质护理服务[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53-2154.

[9]王红玉.护理干预在预防icu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9):110-111.

[10]陈俊.icu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90-91.

[11]刘莉,肖适崎.icu联络护士对患者家属焦虑情绪行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1,17(6):73-74.

icu护理措施篇10

关键词 icu综合征 相关因素 护理措施

icu综合征是患者在icu监护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兼具其他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中谵妄最为常见。除了谵妄,icu综合征表现为思维紊乱、情感障碍、行为和动作异常等[1,2],可加重患者的现有疾病,造成不良预后。虽然本征的病因及机制未能阐明,但多数学者认为是多种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多项研究证明,积极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2009年1月~2012年1月对入住icu的25例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2年1月共25例患者发生icu综合征,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22~68岁,平均473岁,神志清,无精神障碍,入icu前均能正常入眠。其中包括重症胰腺炎7例,慢阻肺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瓣膜置换术1例,有机磷农药中毒2例,中毒性休克3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以上患者均行机械通气。

相关因素分析

自身因素:本组病例表明icu综合征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心理素质、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及家属的生活情况有关。高龄患者、性格内向、经济状况差、家属生活不健全者易患此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疾病因素:①既往史:既往史中有过精神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安眠药中毒,长期对某种药物依赖的患者,在icu内极易发生本征。②疾病的种类: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休克及肝昏迷前期的患者,精神异常的发病率较高。③疾病的严重程度:apacheⅱ评分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住icu时间越长,需要的干预治疗措施就越多,icu综合征的发生率越高。

环境因素:①物理因素:入住icu的患者清醒后,发觉自身处于各种陌生的仪器、导线、管路的包围中,易产生恐惧感和孤独感。研究证明,icu噪音都高于正常数值,最高可达80分贝,而噪音超过60分贝就会导致患者的烦躁不安、刺激患者的交感神经,使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精神压力感和焦虑感加重,疼痛感加剧,使患者感到抑郁、头痛、幻觉、入睡困难、昼夜睡眠节律倒转[3]。为了监护及治疗的需要,在icu内24小时内都需要照明,多数患者都不习惯在明亮的环境中入睡,因而不能保证的足够睡眠,而出现焦虑多疑、定向力障碍、错觉谵妄等精神状态。②社会因素:icu探视制度,由于icu内需要控制感染,保持安静,因而每日只能探视1次,而有些患者对家属有特别依赖,易产生分离性焦虑。同室患者的影响,同室患者的痛苦表情或声,会使患者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尤其是死亡信息更会加重患者的恐惧感。

治疗因素:在icu入住的患者都要接受多种有创治疗和监护措施,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动、静脉置管、呼吸机治疗及血液净化治疗等,这些监护与治疗直接介入生命器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适。其次,为了防止患者的意外脱管,保证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几乎每个患者都会给予约束肢体,强迫静卧,患者如卧位不适或不能有效的表达自己的需要时易产生烦躁、焦虑、恐惧的心理情绪,极易诱发icu综合征的发生。

护理对策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控制感染,维持水电解平衡,补充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