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宅规划设计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0-07 18:09:31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篇1
【关键词】现代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探讨
住宅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住宅区建设水平能否达到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的好坏。然而城市住宅区规划又是住宅区建设的重要环节。住宅区居住环境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对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提出了相关的要求,提高“质量型”的开发建设,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宗旨是为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不断地适应与满足人的索求,促进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
1 现代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注意的问题
1.1 住宅区生态环境问题。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注意的问题之一是居住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住宅区规划,必须要防止盲目的提高容积率,造成重建房间的严重倾向。在城市住宅区规划的布局,我们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根据“以人为本”的住宅布局理念和环境布局的原则,应该达到生态环境的要求,以确保城市住宅区有很多阳光、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同时也可以扩大绿地面积,提高植物表面系数,提高氧气指数。其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树林和水,采用合理的设计方案,提高生态住区环保理念,例如:太阳能、节约用水、垃圾无害化处理。
1.2 住宅区空间布局问题。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注意的问题之二是居住区空间布局问题。住宅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主要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二级。公共空间即住宅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
1.3 住宅区本质安全问题。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注意的问题之三是住宅区的安全性问题。住宅小区的生活环境是安全与否,对城市居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不仅有科学的社区管理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安全区的规划规划设计。首先,设立明显标志区和住宅区的人口群体,具有很强的领域和归属。第二,着眼于加强院落空间设计,促进居民之间相互了解和交流,也可以让住户居民进行定期巡视,监督的陌生人,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第三,注重建筑物立面造型与安全防范的关系,防止过分追求立面效果产生安全隐患。
1.4 住宅区人文环境问题。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注意的问题之四是住宅区的非自然环境因素。非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居民的习俗、习惯、周边的环境和经济状况等方面,往往受到居民的生活习惯、安全需要等影响着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数量、布置方式,如小商店一般设在路口;幼托布置在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单独地段上;学校的位置既要考虑能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安全保障、避免与小区车辆交叉、方便师生出入等,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怀。与人交往的需求要求规划考虑邻里之间沟通的场所,例如住宅区绿地中的广场,提供了一个对居民具有相当吸引力的交流场所,不仅有利于居民健康生活,也有利于为住区地域原有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条件。
2 现代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
2.1 住宅采光设计。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方案之一是注重采光的设计。在规划一个住宅区时,必须遵循各楼间自然采光的原则。这一原则一方面是要求设计者考虑一定的楼间南北间距,另一方面是要求考虑楼间东西间距。近几年来,绝大多数这些设备都安装在楼顶上,这固然有充分利用阳光之美,但对于较低楼层的住户来说,也不见得能节约多少钱财。当我们将楼间南北距放宽,将东西楼错落放置后,每个楼层就可最大限度的利用窗户两侧的光能。
2.2 整体布局设计。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方案之二是整体布局设计。住宅区整体布局需要拟定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地等各物质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还应对住宅区进行以所设计的住区范围内及周边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料、资源衰竭、土地退化、水体与大气污染、自然生境与景观破坏等方面的资料为目标的生态调查。可将住宅区整体布局的影响因素归纳成自然环境和非自然环境两类。在规划布局中体现为对建筑群的组合方式、道路交通系统及植物的运用的影响。生态的住宅区应充分利用自然光、风,常通过建筑群体的不同组合、地形和绿化合理安排来实现。
2.3 绿化布局设计。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方案之三是绿色空间布局设计。绿色空间包括居住区公共绿地、居住区道路绿化等主要两个方面。住宅区绿地与居民关系密切,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绿色空间系统中的植被、水等自然元素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因其自身的生态功能而被重视,能在改善住宅区内气候环境、降低能耗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植物运用上不但只是栽种植物,或者单纯追求数量,还应更准确地引导植物以利于平衡城市内的新陈代谢,这就需要通过合理选择树种和配置来达到目的。植物配置宜配置成乔、灌、草所组成的复层结构的植物群落,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及空间,充分利用光照、热量、水势、土肥等自然资源,又能防止病虫害大发生,减少养护费用。此外,在屋顶、建筑旁等地方也应种上植物,提高绿化覆盖率、加大生态效益。另一个方面,绿化问题,是优化室外空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居住环境的绿化,种植树木,花草,形成绿色的土地上的住宅小区。绿色住宅小区的功能有两种:一种是建立户外生活空间,满足各种休闲环境的需求。另一种方法是创建一个自然的环境,创造一个美丽的室外环境景观。在住宅的室外环境,绝不能忽视,如雕塑,喷泉等景观的位置设计问题,它们都为生活增添了色彩,给室外空间添加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2.4 住宅环境设计。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方案之四是住宅区环境设计。城市住宅环境设计,首先,必须考虑到居住环境设计的协调性。在住宅室外环境设计时,所有户外构建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周围的主要建筑,使其主体建筑风格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促进住宅的室外设计,实现对环境的整体协调。第二,环境设计要满足人们对住宅功能的需求方式为导向。室外环境的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此,必须考虑到以满足人们的实用和舒适为基本要求,同时与建筑附属设施必须有相应的使用功能。第三,艺术与设计是住宅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除了创造一个舒适方便的居住环境,现代化的居住环境设计,必须体现在旋律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后,环境设计,应特别注意生态保护工作。一方面,实施生态保护,遏制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在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设计中利用绿色植物,以美化环境,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资源,小区绿化种植是自然资源的范围扩展。
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但是就现在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一直都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针对现代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这个话题,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希望能为以后城市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建设提供了参考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斌,陆瑛.上海君莲超大型居住区规划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03).
[2]张艳芳.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7,(09).
[3]占伟.关于住宅区环境设计科学化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24).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篇2
关键词: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原则;规划理念;规划重点
abstract: 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has been improved, residential quarters has occupied a certain position in the marke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range planning principles ,planning concepts and planning priorities based on writermany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key words: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principles; planning concepts; planning priorities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当前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下,建立居住区不同功能同步运转的机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建设文明、舒适、健康的居住区;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保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下文就从住宅区开发优势条件、规划范围、规划原则、规划理念与规划重点等方面展开探讨。
2、突出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
2.1以人为本的原则。鉴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更新或演进,规划设计必须研究其新特点和新需求,努力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和高质量的人居环境,使入住后的城市住宅小区能满足居民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需求。
2.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住宅小区要建立人与自然有机和谐的统一体,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在更高水平上的和谐发展,既要考虑近期建设,又要兼顾长远发展,以适应居民的远期发展需要。
2.3生态环保的原则。城市住宅小区要在满足日照、采光和通风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绿地系统规划,最大限度地使居民接近自然、享受自然,保证居民的身心健康。依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建筑技术科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将生态、环保和节能思想贯穿到建筑环境中。
2.4整体规划的原则。城市住宅小区要充分地挖掘地方特色,综合考虑小区内的物质因素,注重小区内外部空间的景观设计以及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建筑、绿化、道路、小品统筹规划,有机结合,满足居民的需求,形成完整的统一体。
3、确立复合的规划理念
规划设计旨在面向大众、面向未来,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新型居住小区,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充分地结合起来。
3.1城市住宅小区要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强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将自然环境充分地融入建筑群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力创造园林式的生态型小区。
3.2城市住宅小区要通过设计,丰富住宅类型,合理地规划布局,运用具有现代气息的建筑造型,创造具有现代风格的居住小区。
4、规划构思与布局重点
通过分析项目功能及周边城市环境,通过多种布局方式的比较,从整体到细节精心规划
与设计,不仅力争创造一个高品位、安全与健康的城市中心社区和生动活泼的商业场所,同时营造一个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街区环境。
4.1突出与自然融合的总体布局。如何与周围地块的规划设计融合在一起,演绎成一个舒适而富有诗意、生动而充满激情的社区空间综合体,是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最大挑战。从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观形态及艺术大师对客观物体和空间形式的表现方式中吸取灵感,在地块规划的格网内采取适度自由、灵活的建筑形态组合,以回应住户对阳光、空气及良好景观环境的追求。在区内绝大多数居住单元不仅具有良好的朝向和通风,而且具有宽广深远的视觉景观,有效地避免高层高密度居住环境中常见的视觉与空间压抑的弊病。
4.2确立合理的规划结构。城市住宅小区要有合理的弹性的空间布局与空间形态。如采用类似于“一轴、两心、双环相扣”的布局形式。“一轴”主要是指小区内部的中心绿化轴,以绿化带为轴,把各个组团中心绿化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绿化系统“;两心”是指小区中央的两个组团绿化中心,这两个组团中心与周围的院落绿化、沿主要道路的带状绿化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整体。“双环相扣”是指小区内部东、南纵向“”型的绿化带和小区的西、北纵向“『”型的城市防护地带形成的环,与小区主要路网形成的环相互融合,这样就使绿化和交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他建筑以院落的形式和它们连接在一起,形成各具特色的组团空间。为使城市住宅小区内建筑具有识别性,每一院落在统一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在院落出入口处设标志性构筑物,以强调地域感。
4.3明确景观和绿化系统规划。由于景园空间即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是城市住宅小区成败的关键,如何在高容积率和场地局促的条件下创造层次丰富的景园空间,使社区内部各种活动各得其所是规划面临的挑战。城市住宅小区应采用多种设计手段,尽量避免高层高密度带来的空间拥挤与视觉压抑。
4.3.1以“园中园”为重点进行绿化。在小区内部设置一个“”型的公共绿地,与的“『”型城市防护绿带形成一个“『”的绿化围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的“外园”;在小区内部的组团围合,塑造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空间,形成多个小的“内园”。
4.3.2突出综合节点式的花园布局。每个组团内都设置小型花园,使之独具特色,居民可以在休闲中使用一些健身器材,与自然接触。
4.3.3构筑围合而不封闭的组团空间。在内部区域主要是以相对较低的板楼为主。建筑布局尽量通透,形成丰富的体型轮廓,围合而不封闭的组团空间。
5小结
城市住宅小区只有不断地更新思路、推陈出新,努力探索更多更好的思路和方法,才能为人们创作出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新一代的住宅小区。在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建设中突出与自然融合的总体布局、确立合理的规划结构、合理建立与景观相配合的道路交通规划、优先确立与居住容量相匹配人停车场所,以及明确景观和绿化系统规划,才能最终为业主提供更为舒适的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资料集第5分册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胡纹.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篇3
关键词:规划设计;环境要求;宏观理论
住宅小区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停留时间最长、接触最多的场所。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住宅小区的生活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需要满足居民各种社会活动的需求,便于居民的活动、交往。近几年来,我们在住宅小区的建设中,很重视住宅小区的合理规划。为此,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中应逐步做到以下几点:
1 住宅小区规划中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影响住宅小区居住条件的主要问题。因此,在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在住宅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住宅小区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住宅小区布置、环境布置、交通系统等环节保证住区有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良好的通风,洁净的水面,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植物的中面系数(多种树)和造氧功能。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绝不能盲目破坏自然山水,随便推山建房,砍树取地。同时要做到处理“三废”,净化空气和水面,落实防风、防尘、防晒措施,改善小气候,使住区生态环境比原来好得多。
生态住宅小区要提倡环保理念、节能理念,充分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材料,使用太阳能,节约用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2 住宅小区规划中各功能分区的组合
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3 住宅小区交通道路的合理规划
住宅小区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保证住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以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
住宅小区道路系统应分级明显、架构清楚,既要与城市公共系统衔接,又要避免城市公交道路穿住区而过。如果城市规划确定公交道路必须穿过住宅小区时,在可能条件下可设计地下道路,以防止对住宅小区的严重干扰。小型住宅小区应避免机动车道进入居住区域。有的住宅小区建成“无车小区”,即把机动车道和停车场都设在地下,机动车从小区门口进入地下,居民在地下停车场可直接乘电梯到居室,车辆对住宅小区区域全无干扰,效果良好,居民满意。
住宅小区的停车位要数量合适、设置合理,有利于优化环境、节约用地,减少对居民的干扰。随着私人小汽车的不断增加,原来有的住宅小区按总住户数的20%、30%设置停车位,已显不足。有的档次较高的住宅小区已按总住户数的百分之七八十,甚至100%设置停车位。多少合适?应根据不同类型住宅小区不同居住人群,按适当超前原则确定。停车位的布置不能影响环境的美观,要尽可能减少空气污染、噪音干扰,而且应节约用地。住宅小区停车场以设在地下、半地下较为适宜,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半地下停车场与绿化组合——在同出地面的车场顶种植花卉、草坪,以至花架、花坛,一举两得。②全地下车库——其顶面的覆土应绿化,并与周围地面园林融为一体。③架空平台下停车库——在数幢住宅围合的空间设架空平台,其下停车,其上为绿化、交往空间。但由于车库靠近住宅,要设法防止对住户的干扰。④在绿化带塔棚架停车——这应尽量少用。但如果能做到停车地面仍有绿(用砖块铺地,地砖边缝种草),棚顶有绿树遮荫,不靠近楼旁,噪音很少,则未尝不可。
4 住宅小区空间的布局
住宅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经验,布局结构既有特色。住宅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也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住宅楼的投影面积所占用地面积的比例(密度)应控制在30%以下;绿化用地一般应超过35%,并尽可能扩大,如有的优秀住区已达到50%以上。绿地分布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原则。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体育锻炼、老人休闲、儿童游戏活动场地,既要适当靠近居住区域,方便居民使用,也要防止对住户的干扰。
住宅小区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合理的组团围合式——院落、群落式可以丰富建筑空间环境,优化组团园林设计,方便居民交往和休憩、锻炼。也可以设计立体交往空间,在相邻的住宅楼(尤其是高层)之间及楼顶设计几个交往层。在山坡地段,为便于依山就势建房,增加建筑群体的梯度层次,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排列式布置。但这种布局也应注意提高住宅群落功能,布置好住宅行列间的园林绿地和交往空间。
结束语
总之, 设计师在进行现代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必须以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 同时必须对开发商负责、对住户负责, 追求更加阳光、更加完善的与周围环境协调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住宅社区, 尽可能地给人们提供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永红 试论居住小区环境规划[j]《山西建筑》2009年08月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住宅小区;设计
1 生态小区的规划内容
1.1 生态小区规划的方法
运用生态规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为支撑,对传统意义上的小区进行规划设计,使小区成为真正的生态小区,以小区生态文明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 生态小区规划的内容
包括小区自然生态规划、经济生态规划和社会生态规划。
自然生态规划、绿化指标、该指标是衡量。生态小区建设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绿地率(包括景区和水面)须达5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应在28平方米 以上。地面保水指标:本指标强调建筑基地渗水保水能力,尽量减少混凝土覆盖面积,采用自然排水系统,以利于雨水的渗透,理想指标是小区80%的地具有透水性能。
节水指标:此指标以开辟另类水资源(开源)与省水器具的使用(节流),作为节水的主要方法。前者系指在小区建筑设计中导入雨水利用或净水系统的设计,后者系指把雨水、生活废水汇集处理后,达到规定的用水水质标准、重复使用于非饮用水及非与身体接触的杂用水。
节能指标:重视节能建筑的设计,通过空调系统、照明、白昼光利用、太阳能利用等途径节约能源。
2 经济生态规划
总体目标是资源的低消耗、环境的轻污染来取得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养成文明科学的消费方式。为此,应用绿色消费科技和绿色生产科技,逐步改变能源结构,加速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应用水能、风能、生物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减少能源消耗;在小区内实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社会生态规划为增强小区的归属感而建立标志性建筑、具有中心性的广场和对居民有魅力的开敞空间;建立配套齐全、布局合理的生态基础设施,创造便利于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生活环境;小区提供多样性、个性化住宅,以保证各种经济收入的人与各种年龄层次人们的需求;小区有商业活动、市民服务、文化活动、娱乐活动等集中的中心地区。
总之,生态小区既是一种小区规划新理念,又是未来城市追求的远景目标,将成为可持续城市理想休憩乐园和未来住宅小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综合工程,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
3 生态住宅的设计及建设
3.1 充分利用太阳能
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广泛存在的天然能源,其优点是极为丰富、洁净、安全、廉价。目前,在住宅区中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3个方面: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和太阳能电池。据资料介绍,安装一套供300 人全年用热水洗浴的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需投资约15 万元,全年的节能费约为8万元,2a就可收回全部投资,而太阳能热水系统的使用寿命为15~20a,那么这套设备的节能费就高达100~140万元。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开发、利用太阳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以澳大利亚和以色列最为显著,其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分别是30%和50%.我国研制开发太阳能起步较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普及率仅为6%左右,且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较集中,云南省普及率最高,达10%.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年日照时数为2500h,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有的地区高达3000h.这为我国开发利用太阳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太阳能利用的范围将会更广,能量转换效率将会更高。
3.2 合理利用水资源
我国是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一些地方,一方面缺水严重,另一方面浪费严重。节水的关键措施还是“开源节流”。居民对水的消费主要是饮和用,其中饮食用水量约占总消费量的5%,其余95%用于洗涤、排污等。在住宅小区,根据两种用途设置a、b 两套供水系统。a系统专供饮用水(包括冲茶、洗米、洗菜、煮饭)。这个系统的水必须是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洁净水。b系统专供使用水。这个系统的水应该循环使用。将住户洗菜、洗衣、洗澡水以及屋面雨水,地面雨水引入蓄水池内,进行过滤、净化、去污等物理、化学处理,再输入住户的“使用水管”,供洗地、洗车、绿化、水景、冲厕、排污等使用。这个系统的水循环使用,可节省大量的用水。
3.3 规划用地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逐年减少。关于住宅小区的节地问题,应从3方面着手:
(1)容积率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非越低越好;
(2)停车场架空或入地,即建造立体化的多层停车场或地下、半地下停车场;
(3)从节地与节能两个因素综合考虑,宜建造多层和小高层万方数据公寓,控制建设单门独户的别墅,尤其是依山傍水、景观优美的“风水宝地”更不应建造高档别墅和私家花园供极少数人享用,而应建造小区公园等公共设施,供大众享用。
3.4 强力整治、促进环保
房屋的建设和使用都存在着对环境污染的问题。环境被污染,直接危害人类健康,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关于环境污染问题,过去只提“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现在增加了防治声污染和光污染的内容。这是切合现实情况的。还有个问题,就是电磁污染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也在日益提高,电磁污染已经出现,并有不断增长之势。建议把这方面的内容纳入治污计划和措施之内。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篇5
【关键词】住宅小区;小区规划;居住环境
近几年来,在住宅小区的建设中,对住宅小区的合理规划越来越重视。针对近年来国家提出将住宅建设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并将住房制度由福利型分配转为货币型分配,住宅建设进人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的开发建设阶段。在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中,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设计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方针,通过规划设计的创新活动,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设备完善和达到21世纪居住标准的居住环境,从而使中国住宅建筑技术获得整体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要求也随之日益提高。规划设计出一批居住环境良好、社区功能完备,具有当地特色的高水准的居住小区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
1 小区中空间布局的规划
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在设计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小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2 小区中交通道路的合理规划
住宅小区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保证住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以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
住宅小区道路系统应分级明显、架构清楚,既要与城市公共系统衔接,又要避免城市公交道路穿住区而过。如果城市规划确定公交道路必须穿过住宅小区时,在可能条件下可设计地下道路,以防止对住宅小区的严重干扰。小型住宅小区应避免机动车道进入居住区域。有的住宅小区建成“无车小区”,即把机动车道和停车场都设在地下,机动车从小区门口进入地下,居民在地下停车场可直接乘电梯到居室,车辆对住宅小区区域全无干扰,效果良好,居民满意。小区内的交通组织在于创造方便、安全与安宁的居住环境。小区的交通现象可分为动态与静态两类。动态交通组织是指机动车行、非机动车行和人行方式的组织,静态交通组织则指各种车辆存放的安排。
2.1 动态交通的组织
动态交通的解决在于道路布局应符合车流与人行的轨迹,实行便捷、通顺、合流与分流的不同处理,保证交通安全,同时,道路等级应设置清楚,区分车行道、步行道与绿地小道,尽量控制车辆进入院落空间之内,以减少噪音与不安全因素。小区道路根据规划结构可分别采用三级或二级路网。小区主路是道路的骨架,是居民出行最频繁的通道它的线型应使居民能顺利便捷地回到自己的住处或到达想去的地方,但不应畅通无阻,并需防止外界车辆任意穿行,做到“通而不畅,顺而不穿”。
2.2 静态交通的组织
私家汽车在小区的突然增多,引发出空气污染、噪声干扰、交通混乱、景观恶化,也出现了如何合理存放的问题。目前存车方式有地面存车、室内存车、地下存车三种形式。随着社会发展,汽车量的增多,小区内汽车存放只靠一种方式是很难解决好的,特别当停车率要求达到33%-50%或更高时,更需兼备多种存车方式。在地面停车应注意,一是停车场地应采用植草砖铺砌以维持小区的绿地率;二是每隔3~4辆车距应植置大冠乔木以防日晒,而地下存车可作备用,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 小区的生态环境系统的规划
在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住区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住宅布置、环境布置、交通系统等环节保证住区有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良好的通风,洁净的水面,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植物的中面系数(多种树)和造氧功能。不让小区有泥地,以尽量减少尘埃。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绝不能盲目破坏自然山水,随便推山建房,砍树取地。同时要做到处理“三废”,净化空气和水面,落实防风、防尘、防晒措施,改善小气候,使住区生态环境比原来好得多。生态住区要提倡环保理念、节能理念,充分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材料,使用太阳能,节约用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4 小区中各功分区能的组合规划
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在设计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小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
总之,未来住宅建设应推进居住小区产业现代化。推进住宅小区产业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是:建立符合住宅小区产业化的住宅建筑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住宅性能综合评价体系等,在住宅小区建设过程中,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从而全面提高住宅建设质量,改善住宅使用功能和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挽划法)及建设部制定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2] 薛慧平,魏征,吴屹东. 居住区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j]. 陕西建筑, 2009,(06) .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篇6
住宅商品房过去一直沿用以建筑面积计价的方法。随着墙体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使用功能有了新的要求,住宅设计也已做了相应的改进。为适应住宅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根据国发〔1992〕66号文、京政发〔1993〕4号文和(91)首规办规字第124号文的有关规定以及经市政府批准颁布的《北京市“九五”住宅建设标准》,决定对北京地区新建住宅商品房(包括危改和安居住宅售房)实行按使用面积计算首次售价的办法。具体规定如下:
一、从1997年1月1日起,新建住宅的设计图纸必须明确标出每套住宅的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
二、住宅套内使用面积的概念是每套住宅户门内除墙体厚度外全部净面积的总和。其中包括卧室、起居室、过厅、过道、厨房、卫生间、储藏室、壁柜(不包括吊柜)、户内楼梯(按投影面积)。利用坡屋顶内空间作房间时,其一半的面积净高不低于2.1米,其余部分最小净高不低于1.5米,符合以上要求的可计入使用面积;否则不算使用面积。
每户阳台(无论凹、凸阳台)面积在6平方米以下的,不计算使用面积;超过6平方米的,超过部分按阳台净面积的1/2折算计入使用面积。
三、住宅建筑施工总承包单位要认真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洽商变更记录,对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的变动要准确地反映在竣工图上。
四、从1997年1月1日起,北京地区经销的住宅商品房均以使用面积作为首次计价单位。为保持过去长时期以来住宅商品房按建筑面积计价的延续性,亦同时注明按建筑面积换算的单方价格。根据市政府1992年3号令由市物价局会同市计委、市建委审批商品房价格的规定,并按照(92)京价收字第124号文规定的作价办法计算出每一平方米使用面积的售价,报市物价局批准。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篇7
关键词: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结构
在进行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时候,我们应着重根据住宅区的规划结构去进行考虑。规划结构的研究、调整与确定是一项包含有创造性活动的工作过程,建立一个以改善并提高居住生活环境品质、促进社区发展、使住宅区在物质和非物质方面均能适应现代生活需求为目标的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原则以及引导准则,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高效的目标,是住宅区规划设计结构层面上的工作内容和目的。
1 用地配置与规模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应该包含有居住小区规划应有的全部构成要素,这些构成要素归为用地、设施、空间、景观四个部分。用地指用地规模和用地配置,根据国家颁布的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提出了城市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用地规模可以作为城市住宅区用地规模的参考。用地配置则包含住宅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与停车设施用地、公共绿地和其他用地这五项。我们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这个居住区或者居住小区自身在城市生活或者城市发展中所需要展现的特点或者生活其中的人们的需要来调整用地配置的比例,或者也可以根据住宅区的只能侧重、居住密度、土地利用方式和效益、社区生活多、户外环境质量和地方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确定用地配置的比例。
在住宅区规划考虑的基本因素中,居住密度是一项重要的量化控制指标,它对居住环境的品质以及规划结构的空间与布局形态有着根本的影响。居住密度是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他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
居住密度的高低取决于土地的价值和土地资源的状况、生活环境质量的定位,以及对城市型生活氛围的营造。在住宅区规划中应该从节约土地,保证生活环境的质量,同时满足城市生活的需求三方面来确定适当的居住密度。一般而言,越接近市中心的住宅区其居住密度越高,土地资源越紧张的城市其住宅区的居住密度越高,环境质量标准越高的住宅区其居住密度越小。
2 设施分级与布局
2.1 公共服务设施。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宜根据其设施规模、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等方面的服务特性在平面上或空间上组合布置。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在住宅区的出入口处,文化娱乐设施宜分散布置在住宅区内或集中布置在住宅区的中心,为老人和住宅区居民进行综合性社区活动的设施宜安排在住宅区内较为重要和近便的位置。
2.2 教育设施。各类教育设施应安排在住宅区内部,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相联系,并宜接近住宅区的中心位置。中小学的位置应考虑噪声影响、服务范围以及出入口位置等因素,避免对住宅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正常通行带来干扰。
2.3 绿地。住宅区陆地的布局应以达到环境与景观共享、自然与人工共融为目标,充分考虑住宅区生态建设方面的要求,充分考虑保持和利用自然的地形和地貌,发挥其最大的效益。住宅区的绿地布局系统宜贯通整个住宅区的各个具有相应公共性质的户外空间,并尽可能的通达至住宅。绿地布局应与住宅区的步行游憩布局结合并将住宅区的户外活动场地纳入其中。绿地系统不宜呗车行道路过多的分隔或穿越,也不宜与车行系统重合。
2.4 户外活动场地。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紧密联合或结合,其位置和通路应具有良好的通达性。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其对居民正常活动的影响,老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
2.5 道路。住宅区的道路规划布局应以住宅区的交通组织为基础。住宅区的交通组织方式一般可分为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两种基本形式。该两种形式以及各种二者相互结合的形式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住宅区的道路布局。住宅区的交通组织宜以适度的人车分型为主要方式。住宅区的道路布局结构是住宅区整体规划结构的骨架,应在满足居民出行和通行需要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其对住宅区空间景观、空间层次,形象特征的建构与塑造索契的作用。住宅区的道路布局结构应考虑城市的路网格局形式,使其融入城市整体的街道和空间结构中。
2.6 停车设施。各类停车设施的布局既应依据居民出行的方便程度进行安排,也应该从保证住宅区的安静安全和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考虑。居民的非机动车停车宜尽可能的安排在室内,并接近自家单元,可以以一个住宅组群、250~300辆为单位集中设置。居民的机动车宜考虑以安排在室内为主,并在相对集中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接近自家单元
3 空间层次与组合
住宅区的空间可分为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两大部分。住宅区的生活空间可以划分为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就住宅区贵的话设计而言,主要就户外生活空间形态与层次的构筑与布局进行研究。
领域感是人对空间产生归属认同性的基本心理反映,也是住宅区生活空间层次划分的基础,一般认为领域感的产生是由于人都带有一种本能的强烈愿望,要求规定其个人或者集体活动的生活空间范围,即领域。住宅区各层次生活的空间的建构宜遵循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逐级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重点关注各层次空间衔接点的处理,保证各层次的生活空间具有相对完整的活动领域。所以在住宅区各层次的生活空间的营造中,应考虑不同层次生活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和通达性。
4 视觉景观与形象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力求塑造出具有可识别性的住宅区空间景观与具有特色的住宅区形象。住宅区的空间景观应该从建筑层数的选择与分布,各层次外部空间的衔接、布局、形态、用途、尺度,街道的格局与形式和建筑的布局与风格等方面,综合考虑空间景观的组织,特别应该考虑沿住宅区内部道路和周边道路行进时景观变化与特征表现。
住宅区空间景观的塑造应注重城市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作用,关注在此影响下形成的城市空间格局对居民生活的意义,努力赋予住宅区的空间景观与形象以文化和传统的含义。住宅区空间景观的规划结构应充分考虑住宅区周边和整个城市现状的空间景观情况以及规划的空间景观框架结构,并将住宅区的空间景观系统纳入到整个城市或地区之中,形成一个整体;应充分考虑住宅区内外现有的自然环境,再充分保持与合理利用的原则下适度改造住宅区内的自然景观,并将住宅区内外的自然景观纳入住宅区空间景观的构筑框架。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篇8
一、严格实施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规模
(一)抓紧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抓紧编制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要求和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总原则,合理确定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经批准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予以公告。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已确定的村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做好村镇建设规划。
(二)按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集中兴建农民住宅小区,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在规划撤并的村庄范围内,除危房改造外,停止审批新建、重建、改建住宅。
(三)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管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应纳入年度计划。省(区、市)在下达给各县(市)用于城乡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年度计划指标中,可增设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应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面积挂钩。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新增耕地面积检查、核定后,应在总的年度计划指标中优先分配等量的农用地转用指标用于农民住宅建设。
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县(市)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得超计划批地。各县(市)每年年底应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执行情况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二、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
(四)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各省(区、市)要适应农民住宅建设的特点,按照严格管理,提高效率,便民利民的原则,改革农村村民建住宅占用农用地的审批办法。各县(市)可根据省(区、市)下达的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实际需要,于每年年初一次性向省(区、市)或设区的市、自治州申请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经依法批准后由县(市)按户逐宗批准供应宅基地。
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和未利用土地的,由村、乡(镇)逐级审核,批量报县(市)批准后,由乡(镇)逐宗落实到户。
(五)严格宅基地申请条件。坚决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区、市)规定的标准。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统一的农村宅基地面积标准和宅基地申请条件。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得批准宅基地。
农村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或赠与他人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得批准。
(六)规范农村宅基地申请报批程序。农村村民建住宅需要使用宅基地的,应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张榜公布。公布期满无异议的,报经乡(镇)审核后,报县(市)审批。经依法批准的宅基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应及时将审批结果张榜公布。
各地要规范审批行为,健全公开办事制度,提供优质服务。县(市)、乡(镇)要将宅基地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审批工作时限、审批权限等相关规定和年度用地计划向社会公告。
(七)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在宅基地审批过程中,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要做到“三到场”。即:受理宅基地申请后,要到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等;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要到实地丈量批放宅基地;村民住宅建成后,要到实地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各地一律不得在宅基地审批中向农民收取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八)加强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快农村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做到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到户,内容规范清楚,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的变更登记工作,变更一宗,登记一宗,充分发挥地籍档案资料在宅基地监督管理上的作用,切实保障“一户一宅”法律制度的落实。要依法、及时调处宅基地权属争议,维护社会稳定。
三、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九)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县市和乡(镇)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与“村村通”工程,科学制定和实施村庄改造、归并村庄整治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高城镇化水平和村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努力节约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要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的原则,按规划、有计划、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
(十)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各地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制定消化利用的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力度。农村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要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弃地。凡村内有空闲地、老宅基地未利用的,不得批准占用耕地。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建住宅的,也必须符合规划。对“一户多宅”和空置住宅,各地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凡新建住宅后应退出旧宅基地的,要采取签订合同等措施,确保按期拆除旧房,交出旧宅基地。
(十一)加大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投入。对农民宅基地占用的耕地,县(市)、乡(镇)应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进行补充。省(区、市)及市、县应从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增加耕地面积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严格执法
(十二)加强土地法制和国策的宣传教育。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土地国策国情和法规政策,提高干部群众遵守土地法律和珍惜土地的意识,增强依法管地用地、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自觉性。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篇9
[关键字]城市住宅;规划;策略
1、前言
住宅小区是城市人口居住的基本形式与基础结构,涉及到每一位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共同诉求,因此如何令城市住宅区的分布、设计、规划更合理、更能发挥环境建设的优势,使每一位居民均体会到居住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便成为当今我们应研究的主要问题。
2、我国城市住宅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现行的城市住宅规划体现出结构设计混乱、组织模式不清晰、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实弊端。例如由于一些小区建设规模过大,很容易造成整个小区面临较大的负载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居民在高峰时段发生拥堵现象、交通压力过大、生活秩序化效能不强的管理混乱局面。而一些小规模的小区却缺乏必要的住宅规划设计,使居民毫无归属感可言,社区规划缺乏组织性,无法进行完善的配套管理与规划设计。随着城市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市居民、外来人口均产生了强烈的购房欲望,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发成商业建筑、商业住房,使城市建设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土地使用压力。面对居高不下的用地成本,开发商只能本着在有限的土地中多建住房、多盖高层建筑的原则,以牟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这也进一步导致了我国城市住宅规划的高密集度。而楼层建设的越高越容易使居民产生压抑与恐惧感、并导致隐性的高层风及热岛效应,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居住环境,降低了建筑享受日照的时间、使小区本应广阔的视觉空间被高耸入云的高层建筑严密遮挡、尤其给住户集中的小区造成了巨大的消防安全隐患。另外高密的住宅分布给城市的景观建设蒙上了阴影,使百姓的居住生态环境与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曾几何时,我国的民用住宅中出现了商业建筑的身影,并使这种混搭现象越来越普遍,一些开发商将临街的住宅用作商铺,并在住宅区内建设宾馆、仓库、办公室等,体现了规划配建比例混乱、建设过度、没有正确处理商用及民用建筑的适应性关系,使居民住宅环境长期饱受嘈杂、混乱、污染等不良因素滋扰的私密性低、安全性能差的不良现状。
3、城市住宅区的科学规划策略
3、1注重对城市住宅区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建设
一味的提高建筑容积率、重住宅建设质量、轻住宅使用环境建设是盲目发展的偏差思想,因此我们只有完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在住宅建设的质量强化中综合考虑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遵循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才能最终促进城市住宅区的科学规划与协调发展。例如我们可通过对住宅、现有环境的科学布置,强化其享有充足的阳光条件及良好的通风环境,使水源更清洁、区域绿化面积更广泛、社区植物的种植面与造氧功能更完善。同时我们还应尽量较少小区的泥地面积,从而有效的杜绝因风力过大引起的尘埃污染现象。同时我们应尽可能的利用小区原有的水源及绿化条件,不盲目破坏自然景观,更不随意砍伐树木,切实保证小区的绿化建设。另外我们还应科学的履行三废处理规划建设,有效的进行小区环境净化、无害垃圾处理与水源处理,用节能环保的理念构建太阳能加热系统,尽可能多的采用低碳环保材料开展规划设计、整改建设,完善实施防风、抗尘及防晒的综合措施,为改善小区的气候环境做出重要的贡献。
3、2依据功能需求开展城市居住空间的合理布局规划
依据城市住宅空间的功能需求我们可将其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半私用空间及私用空间几类。在公共空间、公共绿地及公共设施的规划环节我们应本着富于内涵、渗透文化的建设理念,将空间与公园、广场、草坪、树木、雕塑、水池、曲桥、河流水系等进行有效的融合,并共同为居民构建舒适、美观、悠闲的公共空间氛围。对半公共空间的规划,例如具有限制性的公共空间,仅对小区内居民开设的空间,我们可通过丰富的组合方式、不同的功能设计、确保场所的畅通建设,为居民的各类活动需求提供完整的绿地及开阔的视野场所,配备一定的健身器材,从而满足居民不同的锻炼、交流需求。同时我们还可利用小区的楼间区域、楼顶、阳台等半公共空间鼓励居民自主栽种喜爱的植物、自主进行空间的美化,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规划建设素材,使业主们以主人翁的意识将环境保护纳为己任,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3、3强化构建城市住宅区的安全规划设计
住宅环境的安全与否关系到小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为居民创建一个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最合理、强化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规划实践环节我们应充分利用居民们强大的合力防范效能,通过组建小区维保团队、合理划分安全空间等措施强化小区的自主安全防控能力。首先我们应通过空间领域的明确划分、科学的控制小区及组团人口的方式强化小区的安全领域性与明确归属性。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对小区院落空间的科学规范,从而为小区居民营造广泛的沟通、交流与理解的机会,使住户之间的视线交织触及,从而有利于小区内形成对外来陌生人的细致观察与宏观监控。另外强化小区的交通网络顺畅性与组织合理性也是确保小区居民行车安全、避免引发交通事故的科学策略。因此在规划中我们应对小区级别道路进行曲线设计,从而有效的控制车流穿行的速度,并科学的实现安全控制、降低噪声污染的科学目标。
4、结语
小区规划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的合理构建,因此我们只有从基础建设与规划方案完善做起,依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特色开展适应性设计与实践,促进住宅建设在新一轮消费热潮中完善的实现注重量变、更注重质变的跨越式提升,才能真正促进社区功能的完备实现、规划设计的科学技能强化,并促进行业构建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科技含量高、设计理念人性化、功能完善的新时期城市住宅小区典范。
[参考文献]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篇10
【关键词】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发展趋势
【 abstract 】 as china's first "1025 plan" starts, the level of people's life in china has undergone earth-shaking chang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especially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eople living environmen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fe and improve,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to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our country modern residential planning basic requirements of design, discussing modern residential planning design development trend.
【 key words 】 modern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化的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我认为就是要与时俱进,要符合时代社会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符合地方民族的特色和人的心理需求,总的来说我认为高质量的住宅建筑就是要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的要求。建设部科技司编制的《2000年小康型城市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城市示范小区规范设计导则》中指出:“小区规划要以科学为先导,提高住宅功能质量和居住环境水平,推动住宅产业化、现代化。”同时还指出:小区应具备超前性、先导性、示范性,规划设计应具有创新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建设具有二十一世纪生活水准的文明住宅建筑创造基础条件。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第“十二五规划”的启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而提高。住宅建筑是人们居住环境的综合体现,建设什么样的小区,怎样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居住要求呢?那就是要建设现代化的住宅建筑。
一、我国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城市各有其不同的状况和自然条件。现代化的住宅建筑规划应能反映地方特色,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气象条件、经济条件、符合当地生活方式,保持其应有的地方特色,充分考虑这些地方特性进行规划创意。如在气象条件方面南北方有较大的差异,北方冬季较长受寒冷气候的影响,在住宅建筑设计中,日照便成为主要问题,如在规划中争取南向住宅,阻挡寒风,形成小区的内部气候。
在规划设计中注重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特色的创造,创造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引导居民的生活,充分解决邻里之间、老年、儿童等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根据自然条件通过规划设计使日照、通风等条件得到充分利用,有效控制垃圾、噪音等不利因素。形成良好的小区内环境和小气候,做到节能、节地。
二、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1、人性化住宅建筑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住宅建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个性化、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成为了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方向。针对小区业主工作性质、生活习惯、年龄的不同设计适合业主生活居住的环境是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例如:现代大型社区建设根据业主需求的不同将小区开发用地按照功能需求的不同进行分区,针对年轻人积蓄较少、单身生活等特点设置单身公寓,并对其分区内绿化等按照年轻人的特点进行设计。同时还要根据三口之家对居住环境的需求进行楼宇设计,并对其公共绿地的规划注重儿童休闲娱乐场地规划。针对老年业主对绿地休闲以及居住环境需求,其居住区内应更多的为老人提供休闲锻炼的场地等。通过针对业主各年龄段需求不同进行的分区、规划与设计来满足住宅建筑业主对住宅环境的需求。
2、节能生态型住宅建筑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脚步的不断加快,住宅建筑小区也正在向着节能环保方向发展。现代建筑研究发现,住宅建筑建筑耗能占经济发展所需能源的 35%左右,其作为高能耗建筑项目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要求我国建筑工程必须紧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脚步,以节能型建筑为基础,科学的进行现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构建以节能为目的的住宅建筑其规划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利用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中新技术、新能源应用促进住宅建筑的节能,同时利用小区楼宇间规划设计以及小区综合规划达到节能的目的。现代住宅建筑节能型规划设计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我国建筑工程能耗消耗治理的关键,是推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世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我国生态保护工作的脚步正在不断加快。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型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应用对改善城市综合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将现代住宅建筑作为一个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的、相对稳定平衡生态环境进行规划建设,能够改善小区居住生存环境。提高居住业主的身体素质,对促进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住宅建筑是以适应小区所在地域生态环境, 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建筑,还有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低污染、无毒、无害、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点的现代化住宅小屋规划设计理念,通过,人性化设计,通风和良好采光,运用科技手段寻求现代居住环境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使住宅建筑小区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通过生态规划与设计还能够使小区达到提高绿化率、解决土地资源、节约水资源、有效自然能源等目的。提高绿化率不仅是简单的花草栽种,而是通过科学的生态学、生物学、规划设计等学科提高住宅建筑生态环境,促进小区内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统一,利于业主的身心健康。生态型住宅建筑还能够有效的节约土地资源,通过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对小区内部的环境进行整合优化,利用楼宇的坐落、小区内道路的规划等在有限的土地内提高小区土地使用效率。生态型住宅建筑还能够通过规划与设计以及植物的选择等减少小区内绿化的灌溉用水,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另外生态型住宅建筑还通过对建筑结构设计、楼宇规划设计、绿化设计等方式使小区内的能量流动具有可操控性,有效利用自然能源减少能源消耗。例如:利用墙面种植植物在夏季减少墙面受阳光直射面积,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空调的使用。而在冬季墙面植物还能够有效达到保温的目的。
同时,生态型住宅建筑还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调节地区气候环境减少污染等功效。通过生态型住宅建筑的规划与设计,能够在小区所在区域内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保持城市生态环境多样性、保持城市物种多样性等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够为城市物种的繁殖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型住宅建筑还能够通过有效利用墙面、阳台以及小区绿地中植物的种植达到吸碳制氧,净化城市水体、调整温湿度,改善区域气候的功能。同时还能够减少城市噪音、吸尘。通过生态型住宅建筑能够营造出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总之,现代住宅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发展正向着节能、环保、绿色、合理利用土地等方向发展。以人与环境的思考、住宅建筑建设对我国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模拟制造等为基础开展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以此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营造现代城市良好的居住环境,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城市气候环境的改善等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川,张雷,邓嘉萍. 关于高层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思考与实践[j]. 城市建筑, 2007,(01) .
[2] 王智. 浅谈当今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路[j]. 现代农业, 2009,(06) .
- 上一篇:医疗质量培训方案
- 下一篇:水利工程概算调整管理办法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
2023-10-07 18:09:31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全过程研究 2023-04-28 09:20:24
城市水环境改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03-24 16:27:53
智能建造技术城市更新探索 2023-03-22 17:49:02
新时期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 2023-03-21 17:38:41
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探讨 2023-01-18 09:28:36
智慧城市三维地下管网研究 2023-01-16 09: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