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自我认知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1-03 17:5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自我认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自我认知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认知;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4-0072-03

一、引言

自我认知及自我接纳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一个人对自身所具有的所有特征都愿意去了解、去面对,并且无条件地接纳,能确认其客观存在和正面的价值,[1]不因自己的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正如塞万提斯所言:“把认识自己作为自己的任务,这是世界上最困难的课程。”[2]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准,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当前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约占30%,[3]因此加强大学生自我认知研究,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具体指导。

自我认知是个体获得健全人格的重要条件也是自我客观评价的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将不确定的自我认知、自我概念看作是引起个体严重心理问题的决定性原因,认为个体只有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才会减少甚至改变引起个体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4]自我的概念总体说来是个人对自身的特质、与他人的互动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审视与理解,其可以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对自身特质的全面感知;第二,对与自身相关的人与环境的感知;第三,对感知到的经验与实际相关价值感的理解;第四,对于自身正向亦或负向的目标与理想。明确的自我的认知及接纳可以有效地提升自我的心理幸福感。一个自我不接纳者,会感到痛苦和烦恼,无法以充足的热情、创造力和精力去应对学习和生活,也阻碍了人心理潜能的释放和人格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建构起一个自己可接受的、趋于理想状态的自我是很重要的。这需要三个阶段:自我认知,自我接纳,自我改变。而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则是自我改变的前提与基础。erikson的发展理论也认为,青春期要完成的主要的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若未能发展此认同,则为自我混乱。[5]其中是否对自我有充分地认同是个人心理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否平稳度过青春期对成年以后的幸福程度会产生直接影响。除上述外自我概念也具备如下三点功能。第一,可以有效地使自身保持心理平衡状态。通过维持自身的平衡,自我概念起着引导自身的思维、情感、行为平衡的作用。第二,对自身的生活经验解释起到决定作用。自我概念影响着自身对事件的归因,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负向的,那么每一起事件所得到的经验都会与负向的自我判断联系在一起,相反,每一起事件所得到的经验都会与正向的自我判断相联系。第三,对自身的自我感觉反馈产生影响。自身的自我反馈建立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之上,并与自我概念相统一,因而自身指向自我感觉反馈结果的行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也决定于自我概念的性质。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关健时期――青年期,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作为自我意识重要组成部分的自我认知及自我接纳,对自身的个体成长、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如果有自我接纳的态度,他必然会更加客观、真实地去认识自我,无条件地正视和接纳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并将这些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自我不断趋于完善。

自我认知与自我接纳对于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有影响。如果一个人可以完整地认知并接纳自己,对自身往往是自信的,不会揪住自身的局限性过于埋怨与苛责,而是思考并调整局限性产生的原因并最大程度上予以纠正,从而更好的提升自己。这样的人不会轻易地被负向情绪所控制,可以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克服遇到的阻力。一个人可以完整地认知并接纳自己的人,往往也能够很轻松的认识并接纳他人,不会过于苛求他人,可以包容他人的缺点,这样的人往往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周围和谐相处。因此,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对个体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状况等有密切的影响,并已得到很多研究的证实。

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况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领导者根据成员问题的相似性或成员自发组成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或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6]

二、自我认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自我认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客观积极的自我认识在个体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健全的自我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各部分和谐一致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pajares、vispoel、bandalos等研究都发现,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指标。青少年较高水平的自尊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减少面对困难、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等反应。所以,自我认识失调的确是会严重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自我认知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选拔考上大学,发现周围都是与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甚至高于自己的人,发现自己不如以前出类拔萃,以及远离熟悉环境开始独立生活等。如若不适时正确调整自身心态,就会有产生自卑、嫉妒甚至敌对等心理的可能,进而使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对他人漠不关心,认为自己对别人来说可有可无,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阻碍大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自我认知团体模拟实际环境为实际问题解决提供范例

在自我认知团体活动中可以生动模拟还原实际情况中出现的问题,并为案主提供了更为综合的模拟社会现实环境,易于将辅导中收获的效果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在辅导中使案主接受到多方面刺激,来思考、学习、面对自身的现实问题。团体中沟通交流与现实中的相似使得辅导效果更容易巩固与应用。团体辅导中指导与学习正确解决方式的过程也促进了案主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也为案主建构了适合其自身的社会支持体系。需要对自我认知进行团体辅导的成员大多因为社会支持薄弱对自身现状感到无助、无力与悲观。而在自我认知团体中因各个成员的相像性以及建立的平等和团体中的归属感、被认可的社会场境以及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环境,事实上又建构成或改善了成员的社会支持体系。

(二)自我认知团体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

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四、自我认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作用

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中。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而随着生活环境变化与社会活动变化,自我在生活环境中找到的共鸣就越来越少,从而产生对自我的怀疑、否认等负面态度。较敏感的大学生因为以上心理性压力源而焦虑,对自身莫名自卑起来。一到人多的地方就感到不自在,封闭自己,超常地需要他人同情地尊重。希望同学们尊敬他,真情地爱护他,自己焦虑的对待考试,对于一切竞争的活动都不敢参加。自卑的焦虑,使其与人的关系上发生了各种障碍。会强颜欢笑地去向人表示友好的态度,因为做作与小心更容易使他人怀疑虚伪,又因为自己时时在做作与虚伪中,导致不敢相信他人对自己的夸奖。他人善意的批评会激怒他。不能听到和他不同的意见,认为这是看不起他的明显的表示;但又不放心别人会真心地采纳自己的意见。多疑、焦虑、敏感、封闭自我,心理防御机制过重。总觉得与他人缺少话题,难以交流。使人际关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使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而恰恰又因为得不到满足有与人恰当沟通的强烈愿望。

经调查发现因为自卑而造成沟通障碍问题的群体大都因为对自我意识存在偏颇的理解。理想我与现实我,主体我与客体我难以统一。如成就期望与现实失望间的冲突,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自信心与自卑感的冲突,追求上进与消沉的冲突等。无法正常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言语沟通能力与情绪表达方式存在障碍,知、情、意、行、人格未协调,无法适应环境。

为了减轻此群体的不安情绪,增强其适应能力,开发其潜在能力,建议此群体组成自助团体,在团体中深入了解、认识和探索自己,从而最大限度地启动和运用自己的内在资源及外在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促进个人正常健康的发展。针对自身自卑而产生的沟通障碍的共性问题,建议团体内部成员之间彼此提供建议、彼此之间加强沟通、协作、进行相互鼓励及情感支持。如对大多遭受过的共同经历,团体成员一起分享当时的情绪感受,并讨论出较可行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从而建立起能够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共同体关系,达到相互支持的目的。在可以安全的自我暴露的环境下进行自我认知与探索,从而克服自身的不足,达到接纳自我、正常沟通的目的。

大学生群体是成长中的人,是变化的,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动态的。模式体系要讲究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也要注意周期性与变动性。大学生本身就处于渴望交流,希望被理解的心理发展阶段,自我认知团体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实际的意义,是大学生们心理健康发展、保持个性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中的问题群体通过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改变了现有问题,提高自身能力,实现自我成长。通过正确的自我意识客观的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无条件的正视和接纳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并能够将这些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自我不断趋向完善。摆脱了现存困境。重新愉悦的融入到具有青春朝气的大学生群体中。

参考文献:

[1]李彦牛.河北师范大学学生自我接纳状况及其相关 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6).

[2]塞万提斯.堂吉诃德[m].北方文艺出版社,2012.

[3]王.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 危机的干预研究[j].护理学报,2012,(6a).

[4]李淑臻.暴力攻击型未成年犯自我认识的团体训练 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健康教育;课堂质量

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在近几年的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我觉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时,有以下好处: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具体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较好地突出教学内容及主题;让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听,易于感知。下面具体谈谈我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健康教育的一些感悟。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容易出现的问题,学校心理咨询老师及班主任共同编写心理健康校本教材下发学生学习阅读。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懂得有问题时主动咨询心理辅导老师。这样对于一大部分学生都会起到心理健康预防作用,让学生不再为心理问题而惧怕担忧。学校每两周安排一节校本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班主任主持并召开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判断怎样的心理是不健康的心理。学会互相观察、辨别是否心理存在问题,会用简单的解决办法,以免发现太晚对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让学生童年留下阴影。我在近几年的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借助一些网络教育资源,包括图片、课件或视频影像资料等,并将这些相关资源合理整合应用于教学。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它自身的优势,其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的特性,能很快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dvd光碟、u盘或网上相关的动画等信息技术手段,选择合适的音乐,编排韵律操,让学生在喜欢的动画内容和舒缓音乐的感染下,认真参与健康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是代表着当前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水平。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手段仍以黑板加粉笔为主。学生主体性难以发挥,而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则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小学生会对声、光、电等动感的课堂气氛感到更有趣。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方法。比如我教授的是一年级学生,刚入学的他们对教师肯定十分畏惧,上课也不喜欢好好地听,甚至有的会喊“我要妈妈。”“我要回家。”等等。我利用课件放一些优美的乐曲,吸引他们的悦耳音乐使他们慢慢放松下来,愿意听一会,这个时候我在说上课,他们会在自然的情况下,放松的和我交流,不再害怕,大胆而且自信。

二、增强学生对健康知识的理解

小学的健康知识主要包括:认识各种的常见食物的名称、种类及其主要特征,了解不同的食物的营养成分;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身体的主要器官,并了解各器官的主要功能及基本的保护方法,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卫生;让学生了解快乐的心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等多方面内容。现代信息技术中的教育媒体如投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等优点,合理应用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的调动,做到视听结合,讲练结合,动静结合,让健康知识浅显易懂,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健康知识的理解。在进行《我们的身体》健康教育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课件播放时,教室的电视屏幕上卡瞬间出现一个人的身体形象,引导学生通过视频了解自己的身体,并播放一些人体肌肉、骨额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增强学生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在自我建构中了解“我们的身体”的知识,让他们在自己的正确认知下,自觉地去爱护自己的身体。教学《高矮与胖瘦》,我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了多媒体课件,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小亮前后的胖瘦对比,并在教师的提问和同伴讨论中,逐渐增进对体质健康的理解,得出结论:“胖不等于健康,要合理饮食,不挑食、偏食,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坚持体育锻炼,身体才会健康。”

三、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课中,若出现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时老师可以穿插情景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语文课中,一些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可以和学生探讨,课文人物的想法对心理健康有利还是有害?应该怎样做?久而久之在学校各种学习氛围的影响下,学生会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也就不会出现心理疾病。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可以将一些典型案例利用手机、平板电脑、录像机等设备录制微课,共享到老师、家长和学生qq或微信群中。这样所有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视频,既方便又具有教育作用。既让班主任学到了解决班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也让家长在了解更多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对自己孩子进行教育,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我在进行六年级健康教育教学时,通常要创设学习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他们喜爱的情境中进行教育,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可以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健康教育活动中。多媒体的立体音响效果,精彩的图片能营造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就能在教学活动中很快进入角色,在快乐的学习中学习健康知识,促进他们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学《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时,教师选择了《阿凡提》的动画影片播放给学生观看,用动画里话泼可爱的阿凡提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说唱跳结合的形式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并结合动画的内容讲解和提问,引导学生明白快乐喜悦的心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了怎样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在舒缓的音乐中体会快乐,激发学生开心快乐的情感。在最后的富翁和阿凡提的对话,体会快乐幸福源自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源自一个人的修养,源自知足。

四、突出教学重难点

篇3

论文关键词: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各科的教学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利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自觉、积极地履行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教育目标又称教学目的,是指教师打算通过教学引起的学生心智和行为的变化。教育目标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多维性和层次性的完整的体系。一门学科的教育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这一体系由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和各单元、各章节的具体目标构成。各个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是为总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体系还是一个多维的结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教育目标由三个维度构成:其一是认知领域的目标,由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及智力发展诸目标构成;第二个维度是情意领域的目标,由兴趣、态度价值观、判断力、适应性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第三个维度是技能活动领域的目标,由动作技能诸目标构成。每一个维度的教育目标,又由低到高分为若干层次,低层次的目标是掌握高层次目标的基础,高层次目标则是低层次目标的进一步深化。新的课程标准把教育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其教育目标也应该是由上述三个维度和若干个层次组成的目标体系。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从横向构成的角度应由认知教育目标、情感教育目标、意志教育目标、个性意识倾向目标和个性心理特征教育目标五个方面的子目标所组成,每项子目标又都包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三个层次的教育要求;从纵向构成的角度又可以分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每一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个性教育四个方面都有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三个层次上的要求。

在学科教学中,由于学科性质和特点不同,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在每节课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同时准确把握与达成学科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呢?笔者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尚未完整构建完善,特别是在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刚刚起步的现实条件下,只要我们充分完整地体现了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可以说我们也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做到了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有强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明确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独特任务,又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紧密与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既要防止把学科教学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忽视学科教学目标和任务,又不能只重视学科的知识教学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甚至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二、既要体现学科教学中全方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又要突出学科特点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对所有课程教学的共同要求。各科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并非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补充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它们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完成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比如,任何一门学科都承担着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坚强的学习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育学生相互帮助协作,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等共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但是,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要体现各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和所承担的独特任务。

1.语文学科中的语言学习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特的作用。词汇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书面语言的掌握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语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加工处理信息并加以传达的能力;口头表达需要思维的敏捷性、直觉思维与灵感等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语言文字同时也是形象思维的工具,学生通过典范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其形象思维和创造想像能力得到锻炼;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载体,必然渗透着人类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的心理因素,语文教学同样承担着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任务。因此,语文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全面促进学生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的发展。

2.数学学科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法则和定理,并运用这些概念按照一定的法则、定理进行逻辑转换的复杂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品质。这里的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还有所不同,语文中的逻辑思维是以语言的形式进行的,而数学中的逻辑是数学符号的逻辑,因此它的抽象程度更高。 转贴于

3.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形象去把握自然规律。其中涉及到许多认知能力,如观察力、想像力、归纳与演绎能力等,但自然学科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与数学纯逻辑的推理不完全相同,它更注重观察与归纳。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培养,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科学创造思维的品质。自然学科教学还涉及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品质即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所以,自然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4.社会学科是关于社会的、关于人的知识,它更关注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情感、人性的完善及社会在道德生活中获得的和谐。与自然科学突出的科学精神相对应,社会科学突出的是人文精神。因此,社会学科在促进学生的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唤起学生的精神需求,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类的美好情感和责任心。

5.艺术学科的内容是艺术形象和关于艺术形象的知识。它涉及的心理品质是对艺术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艺术学科教学的独特任务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及美感与道德感的发展。

6.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动作技能发展的同时,对学生的意志品质、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超越自我以及平等竞争等的品质的培养有独特的作用。

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因材施教,教学民主,注重体验,使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得到关注,潜能得到开发;培养自信心、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创造性;培养意志力,养成良好习惯等等,其内容十分丰富,而一节课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方面,各科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提问、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可以采取比如创设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等方式,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紧扣教学内容,从课程内容的特点出发,发挥教学内容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在识字教学中,结合对字音、字形的辨认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方法;结合组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培养学生相应的心理品质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学内容,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形成渗透序列。

三、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发掘方法

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是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各科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在其《教学与发展》一书中,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核心思想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所谓“发展”,赞可夫指的就是各种心理因素即各种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他把教学与心理发展看成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发展要在掌握知识过程中进行,学生的心理水平提高了又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在精心选择和编制的教材中,一般都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实现新课标要求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对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因素发掘得比较充分,而对过程和方法因素特别是对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育因素的发掘和利用显得十分不够。其中原因除了受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教学的影响外,还在于它不是由自身的、明显的结构体系构成的,而是蕴涵在认知因素之中并通过认知因素而发生作用的。因此,比起挖掘认知因素来讲,更为困难。

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科学性因素。它与认知因素联系最为明显甚至就是认知因素本身。它主要是影响学生的世界观、科学态度和分析判断的价值标准与科学标准。

其二,情感性因素。它是渗透在知识因素之中,能够引起学生肯定或否定情感体验的因素。它是靠感染—体验发生作用的。

其三,哲理性因素。它是指教材中有关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在教材的认知体系中虽然不占重要地位,但对学生的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却十分有力。

其四,示范性因素。它是教材中对学生有示范性影响、可以引起学生模仿的人物和事件。

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体系,主要表现为性质和方向的一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⒈切己体验法。教师认真体验教材的情景,凡是对自己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也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⒉对比法。把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与学生的表现进行对比,凡是对学生有积极影响,有助于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篇4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精选范文   当今的社会里,压力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今天的教师的压力与比过去相比要大得多。如:课程改革、教学行为、人际关系、角色转换、专业发展……

  通过《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的学习,我明确了当前教师职业压力问题的现状及职业压力带给教师的影响;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压力从何而来;掌握了教师职业压力的有关理论。并从中受益,并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深有体会。

  一、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他的工作得接受许多人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学生、校长、教研员、学生家长、教育局等等,以至整个社会。所有的这些人和社会团体都认为自己对教师的工作有评价的权利。对于教师应该怎么做,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念和想法。

  仅仅是与以上提到的这些人相处就可能让教师产生焦虑,不管是正常的焦虑还是神经过敏性焦虑。并且,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

  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要淡薄名利,随遇而安,不要斤斤计较,愤愤不平。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二、关注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进人性化管理等,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总之,做任何事情,都要从教师心理这一层面加以考虑。

  如学校领导要转变管理观念,发扬民主,关心教师,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千方百计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解除教师后顾之忧;配备心理保健工作者,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领导要善于鼓励教师。林肯说,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师也一样,一切的辛勤工作同样希望得到校领导的肯定、鼓励。

  三、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教师应善待自己,帮助自己,要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来维护心理健康。

  第一,要正确地了解自己,确认自我价值,并接受自己。古人早有明训:“人贵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才必有用”等等。很多教师由于自我认知偏差,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带来诸多心理问题,甚至形成心理疾病。因此,如果一个教师能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就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成熟度,并体现自身的价值。

  第二,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现代心理学心身研究认为,情绪在心理疾病中具有核心作用。积极的情绪对健康有增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不仅对健康有减力作用,而且导致人的心理障碍。而教师面对繁重的工作,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迅速变化的世界,难免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反应,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当教师心怀不良情绪时,可试一试情绪调节法,以保持心理平衡。

  第三,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圈。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对挫折的承受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在社会生活中也就愈成功。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人交际,善于与人交际,将自己和谐地融入社会之中,保证健康的心理。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四,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个体,其重要特点是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也只有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把工作当作乐事而不是负担的教师,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

  第五,换位思考,调整看问题的角度。换位思考问题,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多看主流的和正面的事物,避免以偏概全。

  第六,低调处理问题,知足常乐。人生中的自我由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构成;面对完美的渴求在,我们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以平常人的心态,告别心理困境。

  四、积极参与继续教育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要想靠在学校学习的十几年就学会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知识技能尚不可能,更不用说今天呈几何级增长的新知识。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知识的代言人,因此,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就成为必然之举。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而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特别喜爱并能接受新事物,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学生还有可能会因此而不尊重教师。所以,积极的参加继续教育也是教师自身心理按摩的一项重要措施。

  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教师是树,心理健康是阳光。愿每位教师都有阳光灿烂的心态,让教育之花更鲜艳!让教育之果更丰硕!让自己的工作更顺利,让学生的学习更优秀,让家长更满意,让校园更和谐。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精选范文   

  今年三月我参加了宜昌市秭归县心理健康网络培训,经过学习,使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段时间来,我克服种种困难,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集中精力参加培训的各项活动,顺利完成了培训预定的各项任务。

  在此期间,我自学了网络课程,聆听了专家的视频专题讲座,即和,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次培训活动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任务明确,安排得当,使我在思想认识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在这次培训中,本人受益匪浅,感想颇多,现将学习情况及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通过培训,提升了我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心理健康培训总结。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从少到多,由浅入深。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也包括心理方面没有任何问题,如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能正确地感知现实并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在专家们的讲课中,有很多都是具有实际操作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在这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中,我们不仅了解到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还学习到了怎样进行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的方法,同时还掌握了教师怎样进行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二、通过培训,懂得了教师应具备健康的心理。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心理健康培训总结。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他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很神圣的。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与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地完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三、通过培训,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篇5

通过这次学习,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深感到做学生心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把学生的任何问题都定位在表面处理上,而且应该透过现象看学生行为的心理因素,从根本上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这次学习的感受和想法。

感受之一:这次培训帮助我认识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重要。真正的心育确实是进行德育、智育等教育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赢得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同,才能更好的发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感受之二:这次培训帮助我重新认识了学生、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教育。可以说每一位教师都是爱学生的,正是有了这份爱,我们才对学生付出了很多,可结果却是我们常常感慨:学生怎么会是这样?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而我现在真正体味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句话的内在含义,那就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的爱再多却都偏离了我们的预期,简言之我们的爱不是学生所需要的,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样怎能谈到教育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也无法体味到自己工作的乐趣,沉重的负担压得教师没有也不可能体味到应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也许就是不懂心理教育、不会运用心理教育的必然结果吧!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去观察学生、去了解学生、去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感受之三: 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作为一名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每一个人都接触、学习过心理学,但一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却没有感到心理学的用途,因此早已将它抛之脑后了,虽然有时也会装模作样的应用一两个心理学的术语,那也不过是装装自己的门面罢了。可以说那是真的不懂心理学,更没有想到如何正确在教育教学上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所以在工作上产生了许多的困惑。正是这次学习它帮我才开始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更帮我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原来我们在不经意之中虽运用着心理学,我们的困惑也正是源于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心理学啊!只有每一名教师都成为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我们才会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学生,从而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

感受之四:通过培训我学到了更多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往,自己将心理健康课看的过于神秘,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的懂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通过培训我明白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那就是:源于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把握人生!

感受之五:这次培训帮助我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人非生而知之者,不学习,不及时充电,不及时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就将被时代所淘汰。

有太多的感受,溢于言表;有太多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作为班主任,我们始终应该把心理和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其来促进智育的发展,使得学校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

少年心学院观后感800字(二)

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含义,认为学习这是很有必要的,在本我、自我、超我中不断完善自己,并将助人也自助。从而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原来就是一门艺术,探究这门艺术,开启学生心灵之锁,从中可以体会到教师德育工作的无穷乐趣。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尽管学习的时间不长,但对我的冲击却是极大的。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学理论知识,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的方法,也学到了正确对待生活的方式,如怎样释放压力,调整自己心态,与他人如何沟通、如何相处的方式,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以健康的心态工作、学习、生活,碰到问题不消极,想办法解决。并且通过学习,我深深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做教育工作、是当一名好教师所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生向狗熊泼硫酸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学生甚至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教师的重要课题,它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篇6

【关键词】 性健康; 教育; 高中生; 认知度

目前性健康教育课程尚未纳入到我国高级中学教学体系之中,绝大多数高中生没有接受规范的性健康教育。性健康是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也是社会和家庭和谐安宁的重要因素。对高中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培养高素质接班人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了解高中生对性健康知识认知度和性观念状况,为探讨高中生性健康教育对策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择吉林市6所全日制高级中学,每所高中选取二年级各1个班级,发放调查问卷共310份,收回有效问卷301份,回收率为97%。调查问卷采用自行编制的《高中生性健康教育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社会人口学特征;(2)性健康知识和性观念;(3)性健康知识获取途径。学生独立答卷,不记名,当场收回问卷,所得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高中生社会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的301名高中生均为二年级学生,其中男生146名,女生155名,平均年龄17.09岁。女生平均初潮年龄为11.8岁,初潮最早者10岁,最晚者13岁。女生事前知道初潮的人占87.1%,不知道的人仅占12.9%,大多数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相关知识的。男生首次遗精的平均年龄为12.8岁,最早者11岁,最晚者15岁。男生在首次遗精前知道这种生理现象的人占69.2%,不知道的人占30.8%,其相关知识的获得途径依次是同伴、父母、书本、老师。

2.2高中生性健康知识认知现状

参与调查的301名高中生中性健康知识认知度普遍较低,及格率仅为58.8%。高中生性健康知识认知及格率在男女生之间、不同学校之间无显著差异。对月经认知正确的占76.1%,男女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即女生的认知度明显高于男生;分娩相关知识正确率为71.8%,女生的认知情况明显高于男生;遗精相关知识认知正确率为72.8%,男生的认知情况明显高于女生;相关知识认知正确率为38.5%,男生的认知情况显著高于女生。另外,受精、性传播疾病、青春期卫生、避孕相关知识认知正确率分别为80.1%、56.4%、51.8%和14.9%,均无性别差异。

2.3高中生的性观念

高中生对恋爱和婚前表示相当宽容,赞成男女相爱可以有婚前的学生占91.4%,反对的学生仅占5.3%,另外3.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男女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性相关知识认知正确的高中生占39.5%,不正确的占7.3%,无所谓的占53.2%。其中,男生正确的占71.2%,而女生只占9.7%,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即男生认知正确率明显高于女生。

2.4 性健康知识获取途径

2.4.1 同伴间性健康教育高中生谈论性健康问题时首先选择的对象大多数是同伴,通过互相交流信息而获取相应的性健康知识。相互间经常谈性健康问题的学生有119名,占39.5%;曾经谈过的学生有157名,占52.2%;从未谈过的只有25名,占8.3%。

2.4.2 学校性健康教育有69名学生回答在学校开设的生物等课程中接受过性健康教育,占22.9%;表示从班主任或其他课程老师那里获得性健康教育指导的学生有97名,占32.2%;由于羞于谈性问题而没有接受任何性健康指导的学生有135名,占44.9%。

2.4.3 家庭性健康教育只有10.3%的高中生认为在遇到性健康问题时父母给过圆满的解答;54.5%的学生认为父母的解释一知半解很笼统;35.2%的学生表示遭遇过父母的避而不谈。

3讨论与建议

3.1 高中生性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性健康知识认知及格率为58.8%,认知度偏低。高中生正处在身体和性生理逐渐发育成熟阶段,而社会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缺如、家庭教育监督的滞后,导致高中生性心理发育滞后于性生理发育。随着性生理的逐渐发育成熟,必然产生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将引导高中生自觉和不自觉地接触各种与性相关的信息,由于高中生性健康知识认知度偏低和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错误的性信息影响高中生的性观念、性道德、性心理和的健康发展。高中生谈情说爱、婚前甚至性犯罪等社会问题早已出现,性问题对高中生个体成长、学校教育教学、社会和谐安宁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对高中生进行系统、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通过性健康教育,促使高中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消除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逐步确立个人在爱情、婚姻、生育等方面应有的责任感,增强分辨是非能力,自觉抵制“性解放” 、“性自由” 等错误思想的侵蚀,使高中生成长为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素质的接班人。

3.2 高中生性健康教育对策

3.2.1 构建高中生性健康教育体系学校、社会及家庭不仅是高中生身心成长的环境,也是高中生获得性健康知识的途径和实践的场所。因此,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学校、社会及家庭都要动员起来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立足于“行为预防”[1] ,统一规划,明确分工,制定教育计划,协同合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学校性健康教育要抛开保守陈旧观念,把性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教学体系中,理直气壮地对高中生进行系统、规范的性健康教育,使其成为“老师大大方方地讲,学生自自然然地听”的课程[2]。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高中生系统地掌握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生殖科学和性传播疾病的基本知识,还要帮助高中生树立健全人格,以健康的性观念促进自我约束力的提高,以负责的态度克制生理和感情冲动,明白与异往的行为准则,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建立纯洁、健康的友谊。社会性健康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工具,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的课题进行宣传教育,使性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大力宣扬科学、文明、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性道德的规范。通过有关专家对高中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讲座,不仅要针对性地讲解障碍、性心理障碍、性道德和性犯罪等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还要帮助高中生分析障碍和性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和表现,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增强自信心,建立健康人格和行为准则,提高法制意识,防止高中生性犯罪的发生。家庭性健康教育要和社区、同伴性教育密切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构建网络平台,相互传递信息,及时掌握子女和子女同伴遇到的有关性健康问题,耐心平和地解释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性困惑,具体切实解答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与性相关的各种问题,消除高中生对性问题的焦虑心理,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使高中生的符合社会性道德规范。

3.2.2高中生性健康教育内容进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接班人。这里讲的“健康”应该包括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两个方面,而性健康就包含在这两个方面上。世界卫生组织对“性健康”的定义是:通过丰富和提高人格、人际交往和爱情的方式,达到在肉体、感情、理智和社会诸方面的圆满和协调[3]。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①根据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观念享受和控制生殖行为的能力;②消除抑制性反应和损害性关系的诸如恐惧、羞耻、罪恶感以及虚伪的信仰等不良心理因素;③没有器质、各种生殖系统疾病及妨碍与生殖功能的躯体缺陷[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性健康包括生殖健康、性生理健康和性心理健康。其中生殖健康和性生理健康属于生理健康的范畴,性心理健康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性健康教育的内容至少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性病防治等方面的内容。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活跃和性意识“危险”的青春期,也是知识积累、世界观形成和个体素质提高的高峰时期。从本文调查结果分析来看;高中生的性心理发育滞后于性生理发育,性健康知识认知度偏低而造成性观念的模糊和的偏离。因此,建议对高中生的性健康教育,不仅要传播性健康知识,还要培养高中生正确的性观念,建立良好的性道德,学会自尊、自爱、自律,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要使每个高中生成长为能够用科学的性健康知识构建自己的性心理,以正确的性观念和性道德指导自己的全面发展具有高素质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邹顺康. 当前中国青少年性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 道德与文明,2004,(3):68.

2 杜继煜,韩秀珍.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性健康教育[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8):26.

3 粱俊. 当前我国青少年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78.

篇7

【关键词】小学生;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中国社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很容易失衡,因此加强小学生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什么是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是社会或学校用一定的价值观念、价值原则、价值规范对社会成员或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帮助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所包含的价值标准,价值目标等一系列的价值思想体系。针对小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内容除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以外,还应把重点放在生态价值观、责任意识观等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设立课程或组织各种活动来完成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同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指社会实践中的个体具有的能够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完善的人格特征,积极的认知、情感、意志,对自身的情绪心理良好的调控能力,并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身心潜能的和谐融洽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帮助学生树立完善的人格,形成积极的认知和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的一系列活动。

小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育人的工作,都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健康成长。因此,将两者教育有目的地结合起来,将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如何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呢?可以从教育方法着手。

(一)用疏导法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有一定的限制,为了让他们能够有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状态,可以采用疏导的方式帮助孩子们认识到什么样的观念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观念是错误的。比如,曾经三年级一班有个同学小明,受到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钱可以解决一切,居然花1元钱要求同桌帮他抄作业。遇到这样的事情发生,班主任如果只严重批评加严厉惩罚,小孩子的内心可能会产生阴影。因此,对于此事的处理,我们建议采用疏导法。疏导法是先打开孩子的认识思路,探寻孩子内心的认知观念,教师根据孩子的述说,找到孩子认知的错误点和错误观念产生的原因,用真实的结果帮助孩子分析什么样的观念是错误的,应该怎样认识金钱。疏导法不建议用惩罚来对付孩子的这种因为思想认识的错误而做出的错误行为,因为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清自己的观念的正确与错误,挖掘到根源才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争取的价值观。

(二)小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可以采取个别交流法

个别交流法是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和他们身上存在的和出现的不同情况的价值观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个别交流法对处理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都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孩子们的价值观念和心理方面有了问题,通常不愿意公之于众,有的人选择和信赖的人述说,有的人干脆闷着。个别交流法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通过与孩子们平等地交流沟通,让孩子们(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信赖,他们便愿意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往往一个问题孩子的出现,不仅仅有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还伴随着心理健康的问题,因此。把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个别交流法教育中,会有很好地效果。

(三)把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融入实践教育环节

真正有效地教育,不是等学生们出现了问题才去一一纠正孩子们的认识,而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正确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知识都潜移默化地输入孩子们的意识里,让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小学的实践教育环节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课外活动环节、社会实践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或者活动内容,把我国弘扬的正确的价值观融入进去,孩子们从小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认识与外部世界也两相呼应,和谐一致。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孩子的成长。

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在教育方法有共同之处外,它们的教育内容也是相互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包含着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价值观教育中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两者互相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教育与自我价值判断相互渗透

“自我意识”是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工作。“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小学生有了正确的自我意识,可以认清自身的缺点,对自己有正确的整体认识,学会扬长避短,不会因为别人的评论而轻易改变自我概念。也就是说,小学生有了积极的自我意识,可以预防和减少由于外界态度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反之,如果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消极,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对别人的评价比较敏感,这样很容易产生忧郁、人际关系紧张、精神病等不健康心理,从而影响心理健康。不仅如此,小学生自我意识直接影响其对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认识和评价,这种关系的认定成为小学生衡量自我价值的重要依据。小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才会对自我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认识,才能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同样,小学生的“自我价值”也影响和制约着其“自我意识”,没有正确的“自我价值”就不会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的“自我价值”的培养能够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提高。

(二)价值观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

小学生由于自身及外部各种因素的制约,其在学中难免产生厌学、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迷茫等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地解决就会产生不健康的学习心理影响心理健康,而这些问题要得到根本的决,就要靠以正确知识价值观的培养为中心的一系列的引导措施,使小学生对学习知识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小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开发;创新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及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运用心理测评和心理辅导等多种技术手段,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特殊教育活动和系统过程。它主要包括大学生的个性健全教育、积极适应及自我定位教育、情绪情感调适教育、意志力优化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多方面。但纵观高校近几年影响较大的心理个案,有为勇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大学生,更有凶残弑师、虐杀同窗的“校园杀手”,更不乏因生活失意、心境孤独而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生命的大学生。犯罪和自杀呈现蔓延高学历的倾向,“象牙塔”悲剧频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清。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处于同一工作体系之中,辅导员同时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主要力量,同时担负起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主要职责。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认识上,也存在着两种极端化的倾向,一种观点是片面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否认德育对心理成长的作用;二是把学生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于思想问题,用德育化的方式去解决心理问题。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联系,但二者在各自的理论基础、目标、任务、内容和方法上都是有差异的。

2.定位不准。由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往往师资数量不足,导致有限的人力资源只能投入到少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身上,加之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心理咨询就是治疗心理病,这种观念如果盛行是有很大危害的,一是会造成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恐惧和抵触心理,使学生即使需要咨询也会因为害怕别人说自己有病而拒绝选择心理咨询求助;二是因为学生的抵触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很难介入和影响到客观上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帮助的学生,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组织功能。这就从认识和实践上都导致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咨询诊治而轻视防治引导,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的倾向。

3.投入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毕竟是少数,各高校为了减少办学成本,尤其是民办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数量偏少,只有7000多名学生的芝加哥大学的学生咨询和服务中心就有13位专职人员,而在我国高校人员严重不足;二是由于投入不足,待遇难以得到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现有的工作者缺乏系统的心理培训,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三是由于投入经费有限,导致很多心理组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形同虚设,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于条件的限制难以实施和开展。

4.方法不活。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往往与德育工作的方式雷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能适应学生需要。经常采取一些传统德育工作的谈话、聊天、说教甚至是命令的简单粗暴的方式,课堂教学也是内容枯燥乏味,毫无新意,形式单调被动,不符合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及行为特点,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空喊口号,实质是在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应该注重心灵启发、积极品质的构建、心理潜能的发挥,从而达到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助人自助。笔者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治疗为主转变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模式,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必须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和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实效。

5.效果不佳。由于国内高校普遍在观念上不重视,人员编制上严重短缺,经费投入上严重不足,导致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乏力,难以履行职责,发挥实效,一学期只能针对部分重点关注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而没有时间、精力、经费对全体学生实施心理潜能开发,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范围非常狭窄,加之缺乏对学生心理求助方式的调查,使得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效果非常有限。这种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上显得有些“近视”,只注重当前心理障碍和疾病的诊断,没有建立有效的预防体系,也不能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形成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二是空间上影响范围狭窄,受助人数较少,受益面不广;三是未从整体上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一股持久的教育合力。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与创新

1.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大力改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以学生心理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应大力改革完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式纳入到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从课程设置上,可开设包括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学入门、社会心理学、影视人物心理分析、女性心理及其人才培养、恋爱心理与自我成长、人际沟通技能心理训练、成功心理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学生骨干助人技能培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选修课。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可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有所侧重。大一年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新生专业导论有机结合,把相关专业的发展前景、专业优势、人才需求情况告知新生,培养学习兴趣,待其适应后,再适时进行学习方法、生涯规划、人际关系等内容。大二年级:侧重人际关系的指导、意志品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培养、形成正确自我认知、挫折耐受力提高、性心理等内容。大三年级:结合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进行职业指导、应聘心理素质培养、正确择业心理等内容的教育。教学方法上应灵活多样,讲授、讨论、测试、团体训练、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要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

2.以团体心理辅导为导向,精心组织班级心理主题班会。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应该以团体心理辅导为导向,精心组织班级心理主题班会。内容上包括新生适应、学习交流、情绪调控、情感体验、人际交往、恋爱心理、职业选择等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形式上可包括演讲辩论、调研探讨、社会实践、心理测试与辅导、行为训练、案例分析、情景设置、反思体验、心理训练、游戏、演讲、角色扮演、电视欣赏、团体讨论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要想组织好主题班会,必须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和指导,才能达到以“活动――感悟――心灵成长”为路径,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效果。

3.以普及心理知识为目标,科学实施心理知识竞赛。结合心理课程教学,可面向全体学生各有侧重地广泛宣传开展心理知识竞赛,带动全员参与学习讨论心理知识的热潮,在有趣的比拼中既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团体合作精神,又能消化吸收心理健康知识,形成积极的活动体验。但运用此法需注意:一是要分别进行单人赛和团体赛;二是赛前要进行完整系统的培训;三是要及时予以奖励强化;四是竞赛内容应该生活化,对大学生当前及未来的现实生活有帮助和指引作用;五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竞赛结果。

4.以深化情感体验为基准,倾情打造心理情景剧精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时俱进,采用节目表演、多媒体视频等符合大学生思维特点、爱好特长以及行为习惯的方式,借助网络科技发挥其最大的影响力。可采用心理情景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将学生引入一些现实生活相关的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当事人”及“旁观者”两个不同的角度获得感受、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换协商辩论分享,帮助学生加深对建立协作性人际关系的理解,在角色扮演中澄清非理性的想法,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可将心理情景剧优秀的代表视频结集出版,或者将其上传至校园网,通过互联网发挥其最大范围的影响力,让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穿越时空的束缚。

5.以“助人自助”为宗旨,高效发展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助人自助”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强调发展性、超前性,而不是补救性。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缺乏,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借助学生力量在校园内外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在学校发展心情坊、社交技巧训练营、自信增强小组、压力处理工作坊、做情绪的主人团体训练、领导才能拓展小组等学生心理自助组织,还可创办心理健康报纸,成立报刊编委会,创办心理网站,成立网站维护小组,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简介、心理大观园、心吧乐园、大话校园、专家坐堂、知识点滴、风雨人生、趣味测试等版块,鼓励全体在校学生投稿发表,在调动一部分学生主动学习心理知识的同时,也使报刊和网站这些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新事物成为心理知识普及的工具载体,深受学生欢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将他助、互助与自助结合起来,通过他助、互助,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统一到“自助”。学院可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自助活动,如举办“5・25”心理知识宣传周、趣味心理游戏对抗赛、心理摄影比赛、心理漫画展,举办经典系列心理影片展播等,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使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意识深入学生人心,营造大学校园健康活泼向上的心理气氛。

总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大学生的思维特点、爱好特长及行为习惯,进行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与创新,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1(4)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胡凯.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4)

[4]高一虹,陆小娅.大学生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调查[j].社会心理研究.2001(1)

[5]李晓波.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2005(12)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问题;发展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方面

纵观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整体,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客观维度上讲,进程缓慢、过程艰难。究其根本,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两类,即客观方面的起步晚、系统大和主观方面的认知偏差。目前而言,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重障碍轻发展、重矫正轻预防的问题,集中突出了对此项工作认知及定位的偏差问题。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心理咨询被当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主要甚至全部内容,更多地以解决学生心理障碍为切入点,其服务范围大幅缩减。同时,这亦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体系认知不全的表现。正是缘于此,高校过度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专师专教,忽视了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参与,最终影响了此项工作成效,因此转变思想认识是首要任务。

(二)师资方面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越发突出,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构成主要有心理健康教学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医务人员等,其中大多数为科班出身,亦有非科班出身人员。在参与人员的广泛上,各高校实际情况存有差异。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要求全员参与,是高校下一期必须要改革的重点。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趋势明显,生源数量急剧增长,加之互联网环境影响,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且基数不断扩大,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从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课程方面

长期以来,由于主观认知方面的偏差,很多高校单用心理咨询一种模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可能大面积地帮助压力倍增的大学生。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所关涉到的内容相当复杂,其基本目标定位是服务于学生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建设,应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需注重在其他教学工作领域中的渗透,以延展其影响范围,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亦是当下高校工作中的不足。另外,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思想保守,能力局限性突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设计及策略创新不足,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发展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知

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被认为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一项具体工作,需要特定教师通过特定的活动方式完成,这显然低估了其作用价值,将之置于一种从属地位。但本质上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及方式,它在内涵上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基本相同,其不单单是矫正性的教育活动,更是推进学生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文化等素质建设的有效路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有机构成,不单只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还须与其他教育工作整合为一,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对于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应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为指导,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及态度,充分发挥自有职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在此基础上,高校还需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规制,遵循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科学安排教学活动、后勤服务等,突出人本性关怀,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生活环境和人际心理环境。只有在正确的思想认知导向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二)加强师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实践工程,对相关教师提出了品德、知识、技能以及经验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深化,教师作为教学主导,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其专业化建设至关重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发展态势下,生源数量急剧增长,对师资队伍力量提出了较为严峻的挑战。对此,高校应认准形式,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培育阵地优势,扩充师资队伍构成,严把入口关,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准入要求,从源头上提升整体工作队伍素质。同时,高校还应组织系统教研培训工作,了解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对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针对性地加强相关建设,及时更新他们的思想理念,丰富其学识涵养,邀请学术大家、业务能手广泛参与,分享先进理论及实践经验,促进教师之间的交际沟通,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水平。在此之余,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考评机制,组织师生双向参与,及时发现其中问题,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及心声,针对性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优化建设,提高相关工作实效性。

(三)完善课程体系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应包括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了解自我与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七方面内容。因此,高校应加紧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丰富其中内容设计,了解大学生成长需求及规律,整合优秀素材,以此填补学生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自适应能力。同时,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体系,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性。在此过程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他课程中的融透,打破学科界限,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升工作实效。此外,正确的方法运用,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效开展的基础。应坚持以生为本基本导向原则,灵活组织教学活动,如心里短剧、情景模拟、案例讨论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参与机会,强化他们的心理、情感体验,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与价值观念。信息化时代,教师还需借用即时通讯工具,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际,了解他们的思想行为日常,辅助其心理健康。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体系 网格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75

construction of a grid syste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evel

liu rixia, wu xia, sun tong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003)

abstract nowaday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being troubled with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author's working experiences,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a latticed colleg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del that includes 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ourse system, perfecting the level-base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calling for a higher spending on creating the atmosphere of full participation in college psychological educating to improve the status and level of colleg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 lattice

大学生是处于人生重要转折期的特殊群体,他们生理发展渐趋成熟但心理却未达到真正成熟。①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和谐校园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关系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样的形势下,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健康的人格。基于此,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案例和有关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需求,以期改善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建立更加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自伤现象屡有发生,据各大高校新生心理测评数据显示:大一新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大约占学生总数的8%左右,且该数据有上升趋势。笔者以国内某大学学生为对象做了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人数98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60人;研究生48人,本科生50人。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心理很健康的学生比例占31.6%,认为自己心理比较健康的占62.2%,83.7%的受访学生承认曾受到心理问题困扰,而在调查人群中,对于“你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哪里”的问题,67.3%的学生选择了人际交往压力,59.2%的学生选择了学习压力,72.5%的学生选择了情感问题,80.6%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压力,35.7%的学生选择了家庭原因,43.9%的学生选择了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20.4%的学生认为如果身边的朋友存在心理问题自己会受到影响。调查结果表明,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主动性较差。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掌握工作的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

自2001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全面部署。全国各高校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心理教育工作体系和平台的整体构建,以及专业化心理咨询师队伍、心理辅导员队伍,学生骨干队伍等多维工作力量的发展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通过开设各种讲座、建设心理健康网站等形式系统预防,综合服务,精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但目前国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研究依旧存在“短板”,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主体力量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客体缺少参与热情等。调查显示,只有24.5%的学生明确表示遇到心理问题时会主动求助,60.2%的学生仅表示可能会求助,其他学生均表示不会求助。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从根源上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向专业化、普及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3 构建网格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这种情况在全国高校中普遍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缺失与不足需要我们正视,更重要的是要不断付出努力,改善现状。笔者认为:构建网格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网格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横向建立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纵向完善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全面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氛围。

3.1 横向建立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近年来,高校普遍开设心理学范畴公共限选课。以某大学为例,开设的社会心理学、恋爱与婚姻等心理学相关课程均受到在校生的普遍欢迎,每学期选课均为爆满。笔者调查显示:约86.7%的学生上过或想上心理健康类的课程,76.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知识类的课程列为大学必修课,69.39%的学生获取心理学知识的途径是看书或上网获得信息,只有3.06%的学生表示自己曾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涵盖“在我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提供参考意见”、“解答一些思想问题”、“介绍一些为人处世的经验”、“介绍和开放校内外资源”、“在我难以自我控制时给予警醒”等内容。这充分说明学生对心理学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且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极大地信赖感和期望值。

而现状是,高校当前开设的心理学限选课、不定期的心理学讲座等课堂容量无法完全满足全体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且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具有随机性、长期性等特点。只有通过设置横向到边的心理学课程,普及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才能让心理学知识长期、稳定的伴随大学生的成长。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应注意根据学生年级从低到高依次实施通识教育、活动教育、专题教育及提升教育,以增强知识层面与学生需求的匹配度。同时,还要加大对心理学课程师资力量的建设,满足课程讲授的需求。

通过专业化的授课,学生可以系统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能正确看待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消除对心理学的陌生感,增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信任度。而系统的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可使大学生在需要心理自助或心理帮扶时能及时有效的做出正确判断并付诸正确的行为,达到既能自助也能助人的效果,更能较大的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3.2 纵向完善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问题有不同层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有很大区别。有明显抑郁、自杀等倾向的个案需要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从专业角度介入,由具体事件引发的偶然性心理障碍也许只需要同龄人的开导帮助。调查显示,当面临压力或烦心事时,67.34%的学生愿意向朋友诉说,41.83%的学生愿意选择自己认识或了解的老师进行心理咨询,58.17%的学生愿意选择完全不认识的老师或专家进行求助。而有65.3%的学生明确表示当自己遇到心理问题时不会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因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具有不同层次的制度、团队和载体,纵向设置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纵向的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具有专职教师,并具备临床心理治疗的实践经验以及从事心理专业教学研究的能力,总体掌握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整体规划和安排心理工作;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个性特点、学习工作及人际交往状况等了解较多,应当具备基础的心理学知识,作为兼职心理老师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交往、适应和发展等方面面临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并具有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应急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班级和宿舍层面应设有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并做好对他们的培训教育,重视他们的作用,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助机制,通过开展朋辈互助、同伴教育,建立心理工作一线的监督和预警机制,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控制心理危机的发展。②

纵向分层的工作体系,为学校动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现状创造了多渠道的空间和途径,也为大学生寻求心理帮扶提供了最顺畅最人性化的渠道,为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3.3 加大投入力度,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氛围

尽管大多数高校均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我国心理学研究和教育整体起步较晚,目前其在校园中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在不愿意求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学生中,25.76%是因为害怕暴露自己的隐私,34.84%是因为不知道心理咨询中心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联系方式和预约方式,还有39.4是因为不相信心理咨询可以解决问题。此外,35.71%的学生不知道“525”的含义,只有29.59%的学生参加过心理活动,50%的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和心理咨询中心的宣传了解中心的办公地点和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联系方式,但仍有38.78%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健康求助要求,因此不关注也不知道心理咨询中心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联系方式。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学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用心理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缺乏信任,有些甚至完全不知心理学是什么,更不能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氛围营造。加强对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培训,提升学校整体教师队伍的心理学素养,尤其不可忽视对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导师的心理学教育。学校同时应重视心理健康协会等学生社团的作用,并依托他们,以充分开展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心理活动为载体,提升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

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除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以外,还需要家长、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应当在做好校园内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争取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丰富的资源,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个别沟通等方式多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系,让更多的人和机构关心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来,形成良性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机制,共同为大学生打造轻松、愉快的心理成长空间,让健康的心理伴随大学生成长成才。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