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大学论文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4-06 17:42:33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广播电视大学论文篇1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独立、完整的教育形式,按照教育规律,应该具备完整的办学自。然而从远程教育发展的实践看,远程教育办学自却十分松散。在第一代、第二代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办学自的松散,甚至缺失已不言自明。当远程教育进入现代远程教育阶段后,普通高等院校远程教育的办学自依赖普通高校,相对独立外,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教育在办学自的问题上仍未走出前期的怪圈。开放大学建立后,众多的专家、学者在积极呼吁赋予开放大学更多的办学自,就是针对远程教育多年办学自松散、缺失而言。现代远程教育办自松散、乏力,使得现代远程教育在浩瀚、跌宕的市场中无法根据市场变化与要求及时掉头与转向,产生极大的办学风险。
2.立法约束缺失风险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市场的正常有序运转,依靠的是法制的保驾护航。世界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也清楚的告诫我们,立法约束的健全是远程教育发展的基本保证与前提。然而,纵观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有不少专家、学者不断呼吁为远程教育立法,实际上,远程教育的立法建设着实让人汗颜。远程教育35年的发展,连一部远程教育发展章程都不具备。这一现实使得远程教育在市场的大环境下,既无市场赋予的权利,更无满足市场的义务规定,这样远程教育应对外部危险的水平先天不足,同时协调内部矛盾、控制内部风险的能力也自然被大打折扣,抵御风险的免疫力令人担忧而风险丛生。
3.办学构架风险
从目前现代远程教育办学构架看,无论是电大的开放教育,还是普通高校的远程教育,甚至刚刚建立不久的国家开放大学,无不借鉴以广播电视大学在第一代、第二代远程教育发展中积累的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经验,都试图通过不同层级的基层办学机构拉长办学触角。但是这些办学机构都缺少法律上刚性权利与义务约束及行政上人财物的约束,只是在市场资源配置的客观现实下,为了一时或单位时间内的利益双赢牵手走在了一起,现代远程教育现存办学构架的松散,不仅存在着重大的隐性风险,而且隐性风险向显性风险的转化也日趋明显,极大地损伤了远程教育的社会声誉。
4.思想意识风险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就把思想意识风险的认知与防范放在首位。对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教育事业,党对思想意识风险的关注与化解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在当下各类思想、思潮叠加混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功利意识浓厚,质量意识淡薄的情况下,加之远程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与方法的特殊,更使得远程教育的思想意识风险有增无减,现代远程教育的思想意识不仅关系着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更关乎着现代远程教育培养的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大事。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我党教事业的一部分,其思想意识风险要警钟长鸣。
5.考试规范风险
考试是考量教学过程落实、教学质量保证的最终出口。现代远程教育受多方因素的影响,考试风险度突增,考试事故间或出现,使得考试风险成为现代远程教育高度重视的大事,也是现代远程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风险源。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受教育者分布地域的全面辐射,职业属性层级类别的深入细化,考试社会关注度的日益提升,无形中对现代远程教育考试风险的化解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
6.网络建设风险
现代远程教育的最大亮点就是功能强大的互联网。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公开、透明、适时、非适时的信息共享与交流互动实现了现代教育的革命性突破。但同时也为现代远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那就是网络风险。党的十与十八届三中全会严肃地提出了网络安全的命题,这实际上就是严肃的网络风险问题。现代远程教育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获取优质资源,节省了时间,交流了思想,获取了学科的前沿理论,实现了满足社会及职业人多种学习需求的目的,但不遮掩的说,远程教育学习平台管理的若干缺失;资源的陈旧、错误、重复频现;网站设置缺乏人性化;管理成本居高不下、重复投资;个别学生利用网络平台从事商业盈利活动;个别教师通过网络违规从事学术造假与学术腐败活动,诸如这些都构成了远程教育网络风险的大课题。
7.文化建设落后风险
广播电视大学论文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艺术学;概念;价值;意义;要素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40-1.5
电视艺术均系新艺术品种,所以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也自然成为一门尚在构建之中的新兴艺术学科,对这门新学科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不仅对于广播电视艺术学本身的构建,而且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与实践参考价值。为此,本文专门对比发表若干探索性拙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具体而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
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概念内涵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特点、性质、规律的专门学科,也是一门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综合学科。广播艺术是一门新兴艺术,它主要包括广播剧、广播小说、广播诗歌、广播散文、广播小品、广播音乐、广播曲艺(广播相声、广播二人转、广播山东快书、广播鼓词、广播评弹等)、广播话剧、广播歌剧、广播音乐剧、广播戏曲(京剧、评剧、龙江剧等等)、广播综艺节目、广播专题文艺节目、广播文艺谈话类节目等等。电视艺术也是一门新兴艺术,它主要包括电视剧(连续剧、系列剧、单本剧、小品等)、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电视文艺谈话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游戏类、益智类、真人秀、新人秀、达人秀等)、音乐电视(mtv)、电视文艺晚会,以及直接或播映的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曲艺、电视杂技、电视魔术、电视皮影、电视木偶剧、电视戏剧、电视电影、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时装表演等等。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专门研究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可见其研究的范围很广播,涉及的层面很深,要求的水准很高,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
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价值意义
广播电视艺术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作为一门艺术理论学科,广播电视学以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为研究对象,即以这两大艺术的具体艺术实践为基础,进行总结概括、提炼升华,形成一门系统化,高端化的新兴学科。它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指导思想,坚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反转过来,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理论学科,它又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创作、表演、制作、欣赏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与实践参考意义,也就是说,它既来源于艺术实践,反转过来又指导艺术实践。
三、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构成要素
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一门系统化的新兴学科,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广播电视艺术的性质、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广播电视艺术的发展规律等等,其中尤以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为重点与核心。具体而言,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广播电视艺术是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完美结合的艺术。众所周知,广播电视艺术的科技含量很高,其技术性特征十分鲜明。广播艺术通过把声音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发射装置发送出去,供听众通过收音装置把电信号还原成声音收听。其科技原理是通过无线恨波或导线传送、收听声频。通过无线电波传送的,叫无线义广播;通过导线传送的,称作有线广播。不论有线广播还是无线广播,其技术性都很强。而电视艺术则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是同时传送声频与视频的电子技术,在发送前端,先由摄像机把图像发出的光信息——图像上各个画面上的亮暗、色彩不同的光点、逐点、逐行、逐帧转换成相应的视频电信号,与此同时,微音器也将与图像相关的声音(语言或音乐等)转换成相应的音频电信号。这些信号载荷在高频载波上,经放大后由天线辐射出去。电视接收机再将收到的电信号依次逐点、逐行、逐帧与发送端同步地还原为亮暗不同、色彩不同的光点,在显像管的荧光屏上再现出来,同时由扬声器产生原来的声音。20世纪90年代初,又出现了利用全数字压缩技术的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称为“数码电视”,并通过卫星传送与接收,简称“卫视”,其技术性更强、更先进。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艺术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完全符合艺术的本质,具有艺术的基本特征,即“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头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可见,广播电视学因为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所具有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统一的艺术基因,因此也自然以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作为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二)传播性与欣赏性的统一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大众传媒艺术,传播性是二者共有的特点。特别是电视艺术,比广播艺术更具有传播广泛、快捷、完整的特点。由于电视的崛起与普及,使得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鲁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认为电视与卫星技术的产生,使地球“愈来愈小”,人类已跨越时空的限制,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则进一步指出:“从语言到文字,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几千年,从印刷到电视和广播,400年;从第一次实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50年。”特别是电视与电子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的结合,构成了电子信息网———信息高速公路,更成为当今世界传媒的最大亮点。与此同时,广播电视艺术又具有欣赏性特征,所有的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供人们欣赏的。正因为如此,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才必须注意群众欣赏的主体地位的研究,注意与欣赏者的互动理论的研究。
(三)文化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具有文化的本质属性,它们都代表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显著成就。与此同时,作为艺术,它们又都具有娱乐性特点,即“寓教于乐”,传播文化要通过文化娱乐,文化娱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播。因此,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也要注重这种文化性与娱乐性统一的理论研究。
(四)广播电视的传受观
从人际传播的现场,到超时空的大众传播,广播电视的艺术传播起码包含了两种同时进行的传播样式:从现场的人际传播到各种类型的大众传播。也就是说,广播电视艺术节目的传播,由于广播电视媒介的介入,经历了两重的传播,从而具有一种双重品格。主持人、演员、嘉宾及现场观众之间有一次传播,现场作为一个表演的共同体又与广播电视节目收视(听)的受众又有着二次传播,作为一个整体的传者向收音机、电视机前收看(听)节目的受众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交流。因为广播电视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体,其受众对象可能遍及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当然,由于广播电视作为电子传媒所体现的技术的阻隔,不再集中起来的广播电视的受众,虽然不一定有直接的交流反馈,但是,现场的氛围仍然能够传达给场外的受众,非现场的各类广播电视艺术节目则是通过再现或还原现场而将传播场无限扩张。从而,实际上,广播电视已经把收视(听)的受众和参与节目的各个元素都整合在一个巨大的场之中。由此,对于广播电视来说,传播即艺术。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场的信息结构不仅是对生活原生态的记录,不仅广播电视叙事的氛围、环境,包括人的行为、心态及心理变化以及极富人文信息和戏剧化的细节,都在这个传播场中呈现出来,而且,完整的连贯的场信息记录,还可以揭示出真实人生的本真,深入到人性的深层次。这符合人们欣赏心理与广播电视艺术发展的规律,即通过传)受关系的设置,既展现了生活自身的逻辑和美感,又体现了对于受众的思考和判断的权利的尊重;同时,在这样一个传)受关系的结构中,广播电视艺术传播进而还通过一种受众深层的参与和体验感的获得,达到人本化的传播效果,甚至还能够有效调节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文化生态。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广播电视大学论文篇3
初识庐山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主要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四个专业。近年来,被称为文科录取中最“牛”的专业。
就其能够“牛”的原因,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看:一是工作性质。“无冕之王”的美誉令记者这个职业的魅力指数很高,该职业所链接的专业也随之凝聚更多的人气。二是就业范围。毕业生既可去一些大众传播媒体,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从事编辑、记者工作,又可以去网络公司或广告公司从事文案、广告设计、广告策划与管理工作。三是就业前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几年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将会快速发展,对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具体来说,新闻学专业担负着培养新闻工作者的重任,它的主干学科是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大众传媒学等。
广播电视新闻学以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客观规律为研究内容。广播电视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传统上以哲学、文学为基础,离不开撰稿和文字编辑,所以要求具备广泛的社会人文知识及较强的写作能力。它的主干学科为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等。
商品流通的日趋频繁,促进了我国广告业的迅速发展。很多院校在中文系或新闻系都设有广告学专业,也有少数院校设立了广告学院。广告学的主干学科为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史、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经营与管理学等。
编辑出版学是一门探讨传播的学科,一般设在传播系,也有少数院校设在中文系。主干学科为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编辑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出版发行基础、中国编辑出版史、出版美学等。
别有洞天
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新闻单位,如报社、电视台等,或省、市级新闻单位,也可在广告公司、网络公司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记者、策划、文案、宣传、公关、信息咨询或文秘工作。如果对时事政治很感兴趣,对新闻热点比较敏感,同时文笔又很好,且善于交际,可以考虑选报本专业。
广播电视新闻学为各级各类电视台和电视制作机构培养电视新闻、电视编辑、记者及电视栏目策划等方面的人才。毕业生可以在广播电视系统和其他新闻单位从事编辑、记者、新闻评论等工作。广播电视新闻学属于非艺术类招生,分数线较高,报考人数也比较多,竞争很激烈。
广告学专业文理科分开招生,理科生招收的较少,大约是所招文科生人数的三分之一,招生范围并不覆盖全国,在各地区招生名额不同。广告学属于非艺术类专业,其中的广告设计方向属于艺术类专业。广告学专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紧密,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及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的广告部门都急需从事广告策划、制作、设计、经营管理和理论研究工作的广告专业人才。因为市场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大,就业难度很小。广告学专业录取分数较高,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编辑出版学专业所要学习的课程主要分五大类:文学文化类、写作类、编辑类、出版及文化经营类、现代传播技术类。毕业生既可到出版部门从事编辑出版、书刊发行工作,也可到文化宣传部门进行文化传播与创作,或是到党政机关从事文秘、宣传等工作,还可从事各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工作。
淘金地带
【综合性院校】国内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力量较强的综合性院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近几年也在迅速发展。此外像河南大学、湘潭大学、郑州大学、北华大学、河北大学、黑龙江大学、广西大学、济南大学、渤海大学、三峡大学、西南大学等也值得报考。
【师范院校】很多师范院校像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等也都设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
广播电视大学论文篇4
[摘要]:
本文分别从媒体管理体制产业化变革的政策进程与实践推进、电视资本运营的理论探索、电视产业集团化浪潮的问题反思等三个方面,对中国近十年来的广电体制改革进行了回顾与总结;认为无论对于管理者、实践者,还是理论学家,迄今为止并未就电视产业化进程的理论进路与资本经营,达成统一、明确的认知;今天的中国广电产业体制改革在诸多矛盾问题的交织与困扰中,已经进入到了产业体制改革的“冷冻时期”。
一、电视管理体制产业化变革的政策推进与实践回顾
2000年前后,中国电视产业在经历了行政事业管理和事业/企业双轨制管理两个发展阶段的徘徊与渐进过程之后,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指向和实践运行都步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9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的意见》(即国办[1999]82号文件),从行业结构上引导并促进有线网与无线台进行合并,并在具体的操作实践层面,明确提出了广电媒体应该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指导原则。这个文件的出台为后来电视运营的产业化变革和电视媒体内部管理机制的产业转型提供了切入的契机,因此也被业界人士和行业专家认为是政府广电管理高层锐意进取,改革原有广电系统零散化分割格局、促进新一轮体制变更的纲领性文件。
与此同时,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现代传播》、《电视研究》等为代表的电视专业期刊,也集中刊发了一批旨在探索广电管理体制产业化变革的理论文章,在学术层面上推动着广电体制产业化变革的实践进程与观念深化。从1999年到2000年,周鸿铎的《对广播电视产业化、集团化的认识和采取的经营策略》(《视听纵横》1999年第2期)、《广播电视产业化、集团化道路的实践和理论依据》(《现代传播》1999年第5期),高福安的《关于我国媒体经营的类型与研究》(《现代传播》1999年第5期)、《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经营管理思路》(《现代传播》1999年第6期),郭荣生的《电视经济:一条快速发展的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年第1期)、龙佑云的《谈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和即将到来的产业格局》(《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年第2期)、梁和的《产业化经营是电视业发展的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年第5期)、朱建飞的《产业经营:中国电视跨世纪的抉择》(《电视研究》2000年第1期)、尧风的《电视产业经营的必然性与相关条件》(《电视研究》2002年第2期)等文章先后刊出。这些评论者以观察员、理论家和实践者的身份借助学术论文化的表达方式,在广电管理行业政策产业化变革呼之欲出的关键年份,向媒体实践领域也向广电政府管理层表达着自己的话语诉求和问题意识。
2000年11月17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化发展试行工作的原则意见》(即广发办[2000]284号文件),明确了在保持宣传任务为中心不变的前提下,组建集多媒体、多渠道、多品种、多层性、多功能于一身的广电传媒集团的行业发展指导方针。同年底,全国第一家省级广播影视集团湖南电广传媒集团成立。第二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即中办发[2001]17号文件),正式明确了积极推进传媒集团化改革,组建大型新闻传媒集团的目标,并对组建广电集团的原则、体制、融资、运营目的等进行了全面明确地界定,该文件因而成为助推中国电视产业集团建设的里程碑。同年,国家广电总局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广播影视集团化改革的实施细则(试行)》(广发办字[2001]1452号文件),对广电集团的管理结构与运作制度、宣传任务与企业创收等方面进行了细则指导。
在此前后,随着中共中央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文化产业和其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内容,在两次会议形成的决议报告及相关文件中被多次提及。“完善文化主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事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第一次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宏观层面上受到关注。200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即中办发[2003]21号文件),更进一步地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在21号文件的指导方针下,国家广电总局制定并了《广播影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配套的相关文件,审核批复了浙江广电集团、山东广电总台、南京广电集团、厦门电视台、深圳电视台、中国电影集团公司、长春电影集团公司等7家试点单位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审核批复了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和峨眉电影集团组建方案,将广电行业的集团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开。
在中央战略决策导引、业界实践探索和理论界观点争鸣三者的合力推动下,2003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公布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分别从当前广播影视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发展广播影视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发展广播影视产业的相关措施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广播影视业改革与建设的产业思路。这也是国家广电管理系统高层对中国电视行业的产业化变革,所进行的第一次详细全面地阐述。《意见》分析了中国电视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电视台电台1900多座,电视节目2000多套,节目制作机构近900家,年产剧作1000多部10000余集,系统收入514亿元人民币;并进而指出,从1982年到现在,我国的电视媒体已基本实现了从依靠财政拨款生存到自收自支、自我营生的历史性转变。在《意见》中,“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广播影视产业的特性和规律,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依法管理为保障,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产业化指导思想被明确提出。[1]围绕这一指导思想,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及相关措施得到逐一阐释,这一文件的出台,也标志着我国电视产业发展思路和政策导向的最终明确。
二、电视资本运营的理论探索与争鸣
电视产业化发展政策的明朗和实践探索进程的加快,带动着电视资本运营理论研究的持续升温。1999年11月,《光明日报》在第五版“文化风云”栏目发表了刘志远的文章《影视资本市场亟待发展和规范》。在这篇篇幅不长的短论中,作者指出影视业作为“新兴产业”、“黄金产业”、“朝阳产业”,虽然发展潜力巨大,却由于资本市场发育不良、产品交易市场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其发展状况难以令人满意。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分别从“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发展我国影视业”、“发育资本市场,建立影视产业投资基金”、“完善影视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创造一流产品”、“组建影视产业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等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中国影视业资本运营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其中所提到的“缺乏市场经济意识”、“行政干预、封闭式运作”等,看法尖锐而又切中肯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影视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本市场运营现状。文中所提倡的“形成产业规模”、“实行制作与播出分离”、“利用资本市场,合理配置影视产业资源,并通过有效地融资手段来推动中国影视业发展”、“充分发展人才的积极性”、“以资本为纽带,实行强强联合,组成强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影视产业集团”等[2],都成为了以后电视产业改革和资本运营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与问题所在。
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广电集团化呼声的升高,电视资本运营的理论研究也迅速呈现出了深化、细化的发展趋势,并开始由单纯的理论研讨向实践运营层面过渡。该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在第3期上刊发了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的文章《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在文中,作为业界精英和代表人物的赵化勇,针对中央电视台的当下运营情况及未来发展前景,鲜明提出了“大力推进频道专业化进程”、“进行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分离的改革尝试”、“全面推进成本核算工作”、“推进建立以全员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机制”、“加快建立‘第二经济支柱’(广告为第一支柱)”[3]的运营理念和整体变革策略。相比较之下,此处的电视资本运营实际已经扩及到了电视产业运营的方方面面,而不再仅仅只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资金”概念。由于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的标杆作用和示范效果,它在电视资本经营理念上所提出的变革主张,也无疑地成为了全国各地方电视媒体效法的对象。
在同一期杂志上,还刊发了山东胶州广播电视局王政林、周建明的文章《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初步实践》,对电视媒体优化资源配置、推行集约化经营和引入竞争机制、改变用人制度、调整原有局台机构设置、实行制片人制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述。[4]此后,刘占华《开拓广播电视节目资料管理的新思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第5期)、林涛《从资本整合到资本运营——关于广电集团化的一点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3期)、卜彦《电视产业金融资本的运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12期)、王刚健《成本预算与成本经营——电视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9期)等一批文章先后发表。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出发,推进并深化了电视产业运营中资本经营的研究工作。
其中,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李岚的文章《广电产业集团运营效率评估理论探讨》,结合广电行业2000年以来集团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对电视媒体资本运营现状和其效益评估体系的建立进行了反思与构建。[5]这篇文章提出,应该从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有限财产责任、建立保障各方利益的分配机制等几个方面,对现有集团管理运营制度进行制度创新。在广电集团内部运作机制的效率评估上,她主张从经营模式及其运作、支出结构及其运作、收入预期及其运作等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严格评估。这一观点,是对2000年以来广电集团化浪潮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广电产业改革由速度型向稳健型转轨的恳切理论建议。文章还从产业链打造的角度,考量了中国广电集团市场价值的评价体系建设现状,并将电视媒体品牌的无形资产纳入到了评估体系的范围中来。这篇文章是中国电视产业化发展初期,就资本运营和体制监管进行深度剖析的,极富创设性的理论探索论文之一。
在电视产业进行资本运行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民营公司的出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105号文件,在第10条中明确规定了以下内容:“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制、民营等形式,兴办影视制作、放映、演艺、娱乐、发行、会展、中介服务等文化企业,并享受同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6]。次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管理规定》,在第五条中明确肯定了社会组织和企事业机构可以设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或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活动。[7]随着民营电视在产业格局中合法地位的正式确立,民营电视资本运营也成为整个产业理论研究中的受人关注的焦点内容之一,《中国民营电视公司现状报告》(李幸、汪继芳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解析中国民营电视》(陆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国民营影视发展研究》(耿蕊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等专门以民营电视产业运营为研究对象的一批著作也随之问世。这些著作一方面应和着星美传媒、太合影视、浙江影视集团、贵州金天地广告节目有限公司等民营公司的快速发展情势,一方面也扣合着中国电视管理体制改革制作/播出分离浪潮的推进,在整体上促生了产业理念研讨多元化发展局面的形成。
这一时期,较早介入媒介资本运营研究领域的周鸿铎也先后出版了《传媒产业资本运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出版)、《传媒经济导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出版)、《媒介产业制度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出版)等著作,对包括电视在内的中国媒介资本运营进行了系统化地研究。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推出了黎斌编著的《中国电视业资本运营系统分析》,该书在继承原有电视媒体资本运营理念的基础上,首次将系统模型、耗损结构、产业经济学框架引入到了中国电视传媒产业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来。在对中国电视现状进行具体评估的基础上,《中国电视业资本运营系统分析》不但揭示了中国电视资本运营系统的演进特征,而且还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电视传媒资本运营的整体推进、价值集成和风险控制等对策建议。
200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媒资本运营》(谢耘耕著)则第一次对包括电视在内的中国传媒资本运营的现状和未来提出了相对完整的框架。作者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国际传媒资本运作的经验,对我国传媒的资本运营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分别就传媒资本运营的发展、传媒融资、传媒并购与反并购、并购后的整合、传媒收缩战略、传媒无形资本运营等方面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同时期的媒介资本管理著作中,具有着开拓性意义。次年7月,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台长李晓枫主编出版了《中国电视传媒资源整合》一书。围绕“传媒资本运营”这一重点主题,全书从理论框架、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等视角出发,对我国电视业广播电视体制改革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并在“电视传媒资本运营”的理论构建、国外传媒经验借鉴和国内电视业的资源整合等层面提出了富有启发性和重要借鉴意义的理论建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体多元”产业格局及其经营思想的提出。围绕这两个问题,编者阐述了以播控环节为中心,向电信行业、图书及杂志市场寻求合作的综合化电视产业经营思路,并着意强调在在现有语境下推行“国资为体、资本多元”,“公益为本、经营为用”[8]运营理念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较高的理论层次上总结了七年来中国电视资本运营和理论探索所取得的发展与进步。此外,这一时期涉及电视资本运营的理论著作还有曹鹏/王小伟主编的《媒介资本市场透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出版)、赵曙光/耿强合著的《媒介资本市场——应用导向的分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严三九/黄飞珏著《媒介管理学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赵曙光/张志安著《媒介资本市场案例分析》(华夏出版社2004年出版)等。这些著作也都在不同维度和不同层面,或专门论述或顺带提及,探讨了电视产业资本经营中的相关问题。
三、电视产业集团化浪潮与体制改革的理论反思
在电视资本运营的探讨中,2001年4月,中国证监会了新版《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在该文件的上市公司名册中,传播与文化产业被定为13个基本门类之一。隶属于这一门类的音像、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艺术、信息传播业等5个大类,都被视为可以上市经营的各二级产业门类而名列其中。这个分类的出台,向中国广播电视业传递了三个重要信息:一是明确承认广播电影电视是一个经济产业门类,二是明确宣示了广播电影电视业可以上市经营,三是已经上市的广播电影电视电视可以放心大胆地经营。[9]其实这个文件的出台,和当时中央两办相关文件的精神是存在某些冲突之处的,一是在对待国外资金的态度上,二是在对待上市问题的态度上。这两个问题所反应出的,实际上也是广电行业推行集团化,实行产业改革后最终属性的判断问题,也即是“企业”还是“事业“的问题。其实,从1999年6月,全国第一家广播电视集团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成立算起,这个问题就一直是隐藏在产业化和集团化浪潮之后的软肋所在。这个问题或明或暗地始终制约着广播电视产业集团化的推进,也是向制约广电集团化更高层级和更稳健姿态发展的最大难题。同时,它也也是困扰研究者和批评者的最大问题和理论探讨的症结所在。
无锡广电集团在成立之时,实行的就是局机关和集团合一的运行体制,行政与业务混杂,事业与企业管理双轨并存。在无锡广电集团成立一年后,2000年年底,国家广电总局发文正式向全行业推行广电传媒集团化建设进程。从这时开始到2004年12月,广电总局叫停集团化浪潮,在五年时间内,中国先后成立了20余家广电传媒集团(包括电影,见下表)。所有这些广电集团,在各种力量的角逐中逐渐形成了局台合一、集团/台合一、独立事业法人、保留行政建制但无法人资格等各种各样的运营模式。这种状况的出现在事实上,形成了对广电体制改革效果的现实挑战。有学者敏锐地撰文指出了隐藏于这些乱象之后的原因,认为其一是电视作为媒介平台和广告平台,在经济利益公益属性二元对立状况下矛盾的市场定位,其二是作为广电管理部门在事业企业属性尚未最后理清并形成恰当处理方案的时候,就以行政手段促进了集团化浪潮的迅速推进,这些简单的叠加虽然促进了电视传媒“做大”的现象,但却并未产生化合作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磨合成本超出了想象。“集团负责人头衔多了几个,党委书记、台长、管委会主任集于一身。从资产规模来看,确实是大了,但从内部来看,多数集团存在机构重复设置、人浮于事、效率不高、责任主体不清等问题。有的集团搞所谓有两个主题、一个板块(主体是集团,两个板块是事业板块、企业板块),部门两三套重叠设置,员工中间收入互相攀比,广告经营与节目公开,相互指责,如此这般的集团怎么能起到整合的效果?”[11]可谓见解深刻,一针见血,点中了广电集团化浪潮化乱象背后所隐藏的深刻的利害冲突和体制弊端。
2004年年底,广电总局宣布不再组建新的广播电视集团,并对已经组建的集团进行经营性资产的剥离,这一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管理层对电视产业集团化浪潮的反思与调整。随着这一决定的出台,北京市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在2005年3月进行了结构调整。原北京广播影视集团所属的两台、音像资料馆和广播电视监测台等公益性单位划出,作为广播电视局下属的事业单位运营,而其宣传与干部人事管理工作,也交由市委宣传部和上级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对于全国已经成立的众多广电集团,广电总局提出若要保留单位的事业属性,就必须剥离集团内的经营性资产,并建议将集团更名为广播电视总台。在对以上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论者陈正荣在文章中指出在现有甚至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广电体制的产业化改革都将难以取得大的进展,从而进入集团化浪潮的“冷冻期”。其中的原因在于:一、电视台事业/产业的一体两栖功能很难断然分离;二、实际运营过程中节目和广告难以分离;三、于条块分割/分头管理,导致广电业管办在运营层面也难以分离。[12]正是由于以上这些难以彻底厘清的关系,迫使电视产业集团化浪潮不得不暂时放缓,甚至停顿一段时期。
中国广电产业化进程中的集团化现象,不但引发着大陆学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台湾研究者的学术兴趣。这其中,台湾政治大学赖祥蔚博士的学位论文《中国大陆广电集团的政治经济分析》(彭怀恩/关尚仁指导,2002)最值得关注。在这篇旨在研究中国广电集团形成动因的论文里,作者从全球经济和媒体产业发展趋势出发,结合中国的“入世”背景,探究了中国广电集团何以出现,以及政府层面为何提出集团化政策的原因。在作者看来,大陆广电集团的形成同西方媒体集团多出于市场自然形成的模式不同,它们受到的助力更多的是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合力,来自国家政治层面的主导性因素更多一些。这篇论文以政治经济学为切入口,结合经济学家mosco的理论母数与结构化理论、发展国家论、新制度论等论述,对中国广电集团化进行了别具视角的分析。除了这篇博士论文外,赖祥蔚还先后发表了《湖南广电集团的政治经济分析》(《中国大陆研究》46卷第4期,2003/07)、《广东广电集团的政治经济分析》(台湾铭传大学“掌握学术新趋势接轨国际化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12/18),分别对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的成因和广东省组建广电集团的可能性进行了政治经济学分析。在结合实例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以结构化理论,分析了集团个体和整个广电行业结构之间变迁的相互影响,在商品化、空间化、结构化及娱乐化的审视维度上,分析深刻见解独到。此外,这一时期专门以广电集团为研究对象的著作或博士论文还有王宇的《中国广电集团发展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博士论文,曹璐指导,2002)、虞国胜的《中国第一家广电集团的报告》(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及陈炜的《城市广电集团发展战略》(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等专门著作。
除了对集团化的理论反思,对同时推进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也有学者表示出了自己的担忧,复旦大学李良荣在文章中认为,从1996年开始的整个中国传媒业的重头戏就是结构调整与结构转型,其目的是使原来单一的传媒结构变得多元化,从而改变媒体的增长方式。可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这一状况似乎并没有出现。电视频道专业化不但没有带来电视的大发展,反而造成了新矛盾的不断涌现,不同频道同质化、专业频道大众化以及由过度竞争导致的成本高涨、收入下降等问题层出不穷。[13]另外一些学者则从公共领域和社会服务职能出发,对中国电视的产业变革进行了反思,认为由产业化所引发和暴露出来的问题远远不止经营层面,它还辐射渗透到了媒体文化的方方面面。《现代传播》与《新闻大学》开辟专栏,对公共电视问题进行了讨论争鸣。郭镇之、石长顺、谢勤亮等人都先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而也将电视产业改革的讨论由单纯的经营层面扩展深化到了思想文化领域。[14]
面对一片质疑之声,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电视经营与管理体制改革,仍应继续前行;并在对前一阶段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事分离、政企分离、制播分离”的鲜明观点。[15]现有集团事业/企业“一元体制,二元运作”模式,是很难产生真正地竞争的。“‘一元体制,二元运作’运行模式更适合作为一种媒体转型的过渡性制度安排,不应成为长期性运营模式的制度基础。……对于传媒集团的来说,必须意识到目前进行的重组也只是其发展进程的一个阶段,迟早都要学会在没有垄断特权庇护下的市场化生存。”此外,文章还对国有资产和产权清晰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如iptv的经营问题、社会民营资本参与节目制作的问题、推动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的问题等。
对中国电视产业变革十年来所发生的理论争鸣与实践变革进行总结与回顾,我们不难发现,迄今为止人们还并未就产业化进程的理论进路与资本运营,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改革结论,而这,也恰是制约今天电视产业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阻力所在。
[注释]
[1]国家广电总局文件《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2003年12月30日),载《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4年卷)。
[2]刘志远:《影视资本市场亟待发展和规范》,载《光明日报》1999年11月25日第五版。
[3]赵化勇:《深化改革开拓进取》,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第3期。
[4]王政林、周建明:《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初步实践》,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第3期。
[5]李岚:《广电产业集团运营效率评估理论探讨》,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11期。
[6]国务院办公厅2003年第105号文件。
[7]国家广电总局2004年第34号令。
[8]李晓枫主编:《中国电视传媒资源整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253页。
[9]陆地:《资本市场与中国电视产业关系的转机》,载《南方电视学刊》2001年第4期。
[10]陈正荣:《集团之后,电体制向何处去?》,载《董事会》2007年第1期。
[11]同上。
[12]陈正荣:《集团之后,电体制向何处去?》,载《董事会》2007年第1期。
[13]李良荣:《从单元走向多元——中国传媒业的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载《新闻大学》2006年夏季号。
广播电视大学论文篇5
一、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的成长道路,经历了漫长的变化与发展。建国初期,广播文艺走过一个由被动制作到主动创作的过程,这是一个从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过程。50年代,广播队伍初建,归属于新闻宣传口(),而不是文化艺术口(文化部),自然也还没有电视媒体的出现。电台强调要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成为人民大众的喉舌。当时新闻类、文艺类节目被称作“新闻广播”、“文艺广播”,还没有“广播新闻”、“广播文艺”的提法。如果说新闻节目是报纸的“有声版”,那么文艺节目便是社会文艺的“录放版”,属于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标榜,也不标新立异,只能充当配角。就那个时代的“广播文艺”而言,这种为人作嫁的节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点被动。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电视媒体才在真正意义上出现。1980年10月,全国第十次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这样的工作方针:广播电视要“自己走路”。这个时期,我们的文艺队伍已经壮大,设备不断完善,除了广播以外,电视的影响越来越大。“自己走路”不仅意味着摆脱报纸、杂志那种文字印刷的模式、人工传递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还要充分显示音像制作各方面的优势,开创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1982年5月,广播电视部正式成立,第二年3月,在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部长吴冷西强调:要“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这个观点可以说是“自己走路”方针的补充和发展。“自己走路”有这样一些体现:1、“广播新闻”自成体系,不限于报纸有声版的“新闻广播”。2、“广播文艺”开始探索,区别于录放版的“文艺广播”。3“、电视文艺”大行其道,电视散文、电视音乐(mtv)、电视戏曲、电视综艺、电视文化专题、电视艺术片等多种样式纷纷呈现。4、广播剧形成创作高峰,90年代被纳入“五个一工程”奖项。5、电视剧异军突起,蔚为壮观,以极其普及的方式与电影争夺观众。6、电影也划归广播电视系统。1986年1月,广播电视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7、国家教委正式确认并新增“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设学士、硕士、博士生专业。
二、电视“传播”与“喉舌”意识
同样在80—90年代,正当广播电视系统提出“自己走路”和“扬独家之优势”的时候,理论界、学术界开始通行一个与“新闻”、“宣传”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传播”。在传播学领域里,广播、电视媒体同样被视为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和工具,简称“大众传媒”。它们是“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台文艺编辑向来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喉舌”意识,对政策把握和舆论导向十分敏感;二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广播电视专业化技能和技术技巧。这两个特点曾经是两大优势。如今,这两大优势显然要重新认真地思考了。喉舌意识主要是就新闻宣传而言的,电视台文艺编辑们常说:社会文艺所允许的,我们不一定允许。因为电视台与电台一样,是政府的机构,重在表达政府的意志,传播政府的声音,必须强调政策性、权威性。这一点毫无疑义。然而,文艺和新闻虽然一样姓“文”,却分属两个范畴:新闻强调客观、真实;文艺强调主观情绪。新闻言简意赅;文艺情趣盎然。新闻迅速及时,重在追逐时代和生活的浪潮;文艺“喜新恋旧”,耐人寻味,重在探索人生价值和艺术魅力。如果说新闻不乏冷面孔,那么文艺永远有一副热心肠。
广播电视大学论文篇6
一、我__科学发展广播电影电视成绩显著
我局党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继承改革创新,坚持求实务实落实,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努力确保安全播出,加快事业产业发展,依法加强管理,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坚持正确导向,舆论引导能力和宣传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近几年来,我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舆论导向正确;加强节目监管;加强境外电视监管;积极实施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积极加强对互联网传播视听节目管理。
二是坚持以民为本,稳步推进广电事业建设,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初见雏形。我局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扎实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顺利完成我__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任务;加强有线广播电视的管理,完成全__有线电视传输光纤联网,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000万户;稳步开展全__有线数字电视转换工作。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管理和审批工作顺利开展,在每年100多宗行政审批事项工作中,我局依法履行了政府职能。
四是坚持安全第一,构建广播电视传输与播出安全保障体系,圆满完成各项安全播出任务。我局组织构建__、市、县三级技防、人防、联防有机结合的安全播出工作保障体系,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有力地保证了卫星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
五是坚持科学管理,稳步推进产业发展,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管办分离以来,我局党组以服务基层、服务人民为宗旨,在全面促进我__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我__广电产业发展。目前,我__民营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数量增长迅速,全__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六是坚持团结奋进,大力加强班子建设,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我局党组坚持勤政廉政,局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团结和带领全局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工作成效显著提高,领导班子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
七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全系统人才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我局紧密结合广播影视工作实际,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干部的选拔任用和培养工作。目前,全__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2.48%,本科及大专学历的占57.2%,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40.32%,高学历人才占的比例逐年提高。
八是坚持清正廉洁,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局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得到增强。
九是坚持以和为贵,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则和要求,扎实推进和谐机关建设,机关作风明显改善。一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二从等待服务向上门服务转变,三从实地办事向网络办公转变,促进了各级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找准我__广播影视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局党组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党组成员深入基层、深系点开展调查研究。共召开座谈会25场,参与人数260多人次,发放调表问卷200份,发出征求意见表120份。征求意见建议73条,吸收意见建议68条。对这些意见和建议,局党组进行了逐条梳理、深入研究,并提出初步整改措施。主要问题有:
一是对广播影视科学发展的思想认识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不深入,结合实际贯彻落实的思路和办法措施不多;理解不全面,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不能很好地处理广播影视双重属性、双重效益的关系;动力不充足,缺乏紧迫感,存在“等、靠、要”思想。
二是“三贴近”原则有待加强。“三贴近”原则是科学发展观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基本途径。我们没有从思想认识、政策宣传、体制机制、工作措施等方面真正把“三贴近”原则落到实处,集中表现为广播电视宣传的内容、形式、手段创新不够。
三是广播影视精品不多,影响力不足。近年来,由于体制机制问题,播出机构内部员工缺乏创新 激情,节目创作和生产积极性不高,__广播影视整体实力在全国的影响力日趋下降,缺乏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品牌作品和品牌栏目,不仅与我__经济社会的综合实力不相称,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广电法制建设滞后,现有法规政策不完全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执法依据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修订完善的任务比较紧迫。
五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中心城市广播影视网络化、数字化程度较高,但欠发达地区广播影视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偏远山区村村通、无线覆盖工程建设的任务压力仍然很大,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难以保障,也给宣传思想工作落实带来难度。
六是影响广播影视科学发展的体制问题突出。20__年__广电局与南方广电传媒集团分设后,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不顺,政令不通,机制不活,执行不力,管办的矛盾日益明显,出现低效率和不到位的情况。
七是地方管理不到位,舆论导向和安全播出隐患突出。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后,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存在履行广播电视行政管理职能的困难,对“村村通”、无线覆盖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更是无法形成有力的支持和配合,很大程度上给__局带来压力。
八是技术监管手段落后,与新媒体发展迅速矛盾突出。对新媒体传播内容的监管,目前尚无法规条文可资借鉴,传统广电监管的手段也显得明显不足。如何开展对新媒体的安全监控、质量监测、内容监管,是广电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的现实问题。
九是全__有线传输网络分散经营,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全__有线广播电视__网、广州网和深圳网以及各市县网络呈现“三强鼎立、群弱并存、各自为政”格局,全__网络整合、重组困难巨大,与加强安全播出、实现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不适应。
十是高尖端人才缺乏,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随着广电事业产业的迅速扩张和发展,各级广播影视行政管理人员对广电新业务、新发展、新问题缺乏足够的应对方法和手段,管理人员、从业人员队伍教育和培训工作都有待提高,需要行业领军人物。
十一是机关工作作风有待转变。有的同志工作中因循守旧,不善创新;有的大局意识不强,搞本位主义;有的作风漂浮,工作不实;有的群众观点不强,服务意识淡薄;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重视不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彻落实不够。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通过学习调研,局领导班子认为,制约我__广播影视科学发展的有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客观原因主要是,广播影视处在发展变革的历史新阶段,体制环境、技术基础、文化条件和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主观因素主要有:
一是解放思想、把握规律不够。主要是总体深入学习不够,有时精力主要集中在紧急工作、突击任务上,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研究解决问题不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
二是思维陈旧、解决问题不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遇到新事物往往会考虑如何加强管制而不是加强引导和支持,采用法律手段处理新问题还未能很好形成习惯;二是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还不能很好区分对待,有时候还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发展;三是对广播电视业政事、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认识不够,预案不足,以至于在改革探索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方向模糊,手足无措。
三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够。我们坚持的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有时注重于强调全局干部职工的执行力,在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不够;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够,直接影响了政策的执行。
四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不够。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存在片面强调把握正确导向、发展公益性事业,相对弱化经营性产业发展或片面强调发展经营性产业,影响和弱化新闻宣传的现象。对广播影视城市农村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的认识不够深刻。对广播影视与相关行业的沟通协作不够。
五是作风建设不力、工作落实不够。在实践中存在落实难、落实不力的现象,有时还比较突出。有的工作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和具体的工作措施;有的工作没有及时总结,查找原因;有的工作缺乏检查、考核,没有取得工作实效。
四、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和举措
局党组认为,解决我__广播影视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系统地加以解决。总体工作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广播影视发展观念,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抓住制约广播影视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全面推进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有力地提升我__广播影视综合实力。目标要求是: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广播影视事业的各项工作中去,把全__广电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为把我__建设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__、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保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具体要落实以下几方面的改革措施:
(一)坚持管理创新、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我们要加强新闻宣传规律、信息传播规律的研究,把握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公共突发事件广播影视媒体应对处置规律,社会舆论形成发展及传播引导规律。研究、探索广播影视监管的新方法、新路子、新经验。
在加强境外电视监管工作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与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的协调沟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境外电视监管实施细则,探索加强境外电视管理的新办法;进一步明确各地文广新局的职责,协调好市局与当地台及所属县局、台的关系;加强与境外电视播出机构的协调沟通,积极做好境外电视节目内容导向的引导工作。
在抵制广播电视节目低俗之风工作方面,要在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广播电视节目监管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节目监管标准,让执法人员容易操作,也让制播人员容易把握。进一步完善全__广播电视监听监看系统和广播电视节目通报机制。
在网络视听节目监管工作方面,要重点探索__级信息网络视听节目监管的规律和加强内容监管的办法,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加强调研、理顺体制、创新机制。
一是深入开展体制调研,查找体制障碍和机制症结所在,为国家总局和__委__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二是加快推进电台电视台等事业单位内部机制创新,按照中央和__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制定具体标准,实行分类改革。三是全面推进__电视台和南方电视台频道制改革,努力将__卫视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强势综合类卫星电视频道,并逐步打造一批在全__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频道。四是推进各级电台电视台实行宣传经营两分开,积极实施制播分离改革。
(三)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着力解决全__城乡广播电视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 。一是加强乡镇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建设。积极创造条件,继续推进和完善乡镇广播电视运行和管理体制,推进县对乡镇广播电视工作站的垂直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二是继续推进全__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和村村通工程建设。三是组建全__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公共服务中心。四是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全__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全面实现无线覆盖。五是认真研究农村电影市场的发展规律,创造农村电影运作新机制和经营新模式,在完成我__公益放映目标上有大突破。
(四)引导、繁荣广播影视文艺创作。
一是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努力多出“三性”统一的优秀作品。二是紧紧围绕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着力推出一批重点优秀作品。三是重点扶持现实题材和农村、少儿、本__地方等题材广播影视作品创作生产,加强纪录片创作生产。
(五)积极“走出去”、加强广播影视对外工作。
按照国家广电总局构建国际传播新体系的部署,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为补充,境外落地与对外交流相互促进,“借船出海”与涉外管理相互协调,政府推动和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实施,依靠上星频道和沿海优势,大力推进全__广播电视对外工作。
(六)引导运用高新技术、发展影视新媒体。
一是加快传输覆盖网络的数字化,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和数字化发展和数字家庭建设,重点加强业务开发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网络改造的融资可行性研究,配合总局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发展。二是继续提高电台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水平,重点引导电台电视台推进机制创新。三是进一步重视和支持新媒体发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电台电视台加快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四是进一步加快电影数字化进程,推动城市数字影院建设。
(七)加强班子建设和党的建设。
一是注重提高理论素养和执政能力,建设学习型班子,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摆正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二是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班子,把广播影视工作置身于思想文化保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建设、推进社会进步的高度来研究和谋划,推进广播影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建设和谐型班子,进一步完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各项具体制度和领导班子的议事决策程序,做到用制度规范施政行为,用程序保证职责履行。四是保持优良的作风,建设务实型班子,在“求真”和“务实”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班子成员的理解力、执行力和创造力。五是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建设廉洁型班子,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广播电视大学论文篇7
关键词:公共广播电视 公共领域 媒介制度 公共服务
近年来,关于西方公共广播电视制度和媒介公共性问题的讨论成为新闻传播界的热点,如何在国家和市场之外寻找一个相对自主的信息沟通空间是这些讨论的重点和诉求。这些知识探索,一方面仍然建立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意识基础上,即将国家、社会、市场看做独立运转和相互制衡的范畴;另一方面又受到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有关“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的讨论的影响。当然,公共广播电视这一理想范畴丰富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媒介制度和舆论环境的想象,其本身蕴涵的独立、客观和交往理性等价值也为学界勾画了一幅理想的大众传播图景。然而,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增强,社会文化的独特性被全世界广泛认知的时代背景下,简单的“接轨”思路,即用域外新知的抽象理念来提供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方案已经明显展露出其局限性。如何结合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回到“公共广播电视”这一范畴内部去探讨其丰富性和内在矛盾性,才是一种踏实的治学态度和符合实际的知识讨论。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公共性这一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本理念和政策体系的实践方向两个方面来解析“公共广播电视”这一范畴的丰富内涵。
何为“公共”?“公共”何为?
美国学者艾根斯(aggens)说:“单一的公共并不存在,不同层面上的公共存在于不同的利益和权力中。”①这一关于“公共”概念的探讨蕴涵了深刻的辩证思维,它给那些试图寻找普世的“公共”含义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告诫。
当然,政策的制定者和行业的管理者更加关心的是如何在现有框架下构建一个更合理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但是作为研究者,在探讨具体社会环境下媒介公共服务的含义、目标和可行性之前,我们有责任在自己书写的文字中给“公共服务”与“公共广播电视”的概念一个更加全面和辩证的分析,即从一个更加宽广的人类社会传播的角度来认识“公共”和“公共广播电视”。
要探讨媒介公共服务的含义,我们就不能绕开一个近年来甚为流行的政治理论,即德国人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实际上,正是全世界官方公共广播电视几十年的实践和以“公共领域”为代表的政治理论激发了我国传播研究者关于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和公共广播电视服务的想象。然而有趣的是,热心于借助这一概念构造一个公共的“市民社会”的知识分子却大多忘记了这位号称“法兰克福学派传人”的学者在“公共领域”之前还加了“资产阶级”(bourgeois)一词。诚然,哈贝马斯并没有否认,甚至清楚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阶级偏狭,但是理论视野上的盲点还是限制了“公共领域”理论的解释力和批判力。
首先,在哈贝马斯的论述中,“公共”(public)与“私人”(private)的二分法既限制了辩证思维的想象空间,也因其父权式的批判而给女性主义者留下了再批判的余地。②正像dahlgren所言:“这一民主理论的普世性和平等性不但被阶级分析所瓦解,而且被性别分析所颠覆。”③
其次,具体到传播领域,在集中诠释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及其结构转型的过程中,这一理论也留下了盲点,即忽视了任何另类人类社会传播的存在和以另类逻辑重新构造人类传播体系的可能性,尤其忽视了在“结构转型”前后都普遍存在着的平民的(plebeian)、大众的(popular)、非正式(非官方)的(informal)或者对抗性的(oppositional)公共领域及其发展的可能性。④
如果促进公共服务的真正目的是推动社会民主和促进传播公正和正义议程的实现,是无偏狭地为各种利益团体、各种政治意见提供一个表达的空间,并尽可能全面、公正地展现正在发生的历史,那么我们对公共广播电视服务的理解就必须借鉴并超越“公共领域”所能提供的想象空间。
首先,经历了剑桥学派和维也纳学派的著名争论和全世界范围内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的浪潮,“公共”的概念之所以从世纪之交开始重新受到重视,正是因为哈耶克式的由“自由市场”到“自由民主”这一看似极合逻辑的猜想被几十年传播业变革的现实击得粉碎。人们不断考虑用一种不同于“看不见的手”的媒介制度来实现民主的可行性。于是,要求政府和社会公益团体在传播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的呼声开始出现,对bbc、cbc、pbs等经历新自由主义浪潮而幸存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公共广播机构”的研究开始成为传播学的热门领域。
其次,作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当代翻版的bbc同样由于其显而易见的阶级偏狭,对特定社会群体话语的视而不见,传播议程和立场的局限性及“你传我受”的传统方式而接受着来自知识界的不断质疑。一种更为“激进”的公共传播思想正在不断挑战传统的公共广播电视服务理念。这种思想认为,传统的公共服务理念“将政府和社会机构看做是服务的提供者,而将公众看做是情愿而不加质疑地消费这种服务,并通过投票、视听率和购买行为来表达其满意度的公共服务的接受者”⑤。与此不同,真正的公共传播应该是一种“参与模式”,所谓的“服务”应该是为真正的传播和文化的形成创造条件的一种社会机制。在理论上,这种公共传播思想建立在参与式民主理念和道德哲学的基础上,对突破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和政治理论的局限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实践中,各种社会自发的(如alternative media的社会运动)和政府促成的(如委内瑞拉等国的媒介政策⑥)参与式传播证明了一种另类公共传播的可行性。
当然,这种公共传播思想无可置疑的“彻底性”和“激进性”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于主流学术话语之外,但是忽视这种思想的存在则等于放弃了社会理论的想象力和学术研究的严肃性,等于放弃了对当前研究合法性的思考和在更宽广的层面上理解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含义的机会。实际上,正是理论界和社会运动团体对“公共领域”概念提出的挑战给我们展现了媒介与公共性之间更为积极和更富弹性的关系。这些讨论和社会运动使得媒介的“公共性”问题突破了哈贝马斯的“程序正义”和“交往理性”这两个自由主义框架。通过对传播与民主问题的实质性关注,而不是程序性和制度性设计,这些理念将更广泛的群体纳入到了传播体系当中。
媒介政策话语体系中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
暂且放下另类的公共传播理念不谈,即便单从官方的公共广播电视体系和媒介政策的话语体系来分析,也很难找到一个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标准定义。斯沃特森通过对欧洲媒介公共服务政策变迁的研究发现,不但定义公共服务的各种尝试常常相互矛盾,而且定义也随着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生明显的变化。⑦这一现象正说明了试图将“公共服务”理念普世化所遇到的困境。总结以往相关文献的内容,斯沃特森将官方公共广播的含义大概分成三类,⑧同时也是三种定义官方公共服务的取向,在这里我们简单列举,作为借鉴:
第一种取向是从公用事业或者公共基础设施的角度来定义公共广播服务。这是一种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对公共服务做出的解释。其关注的重点是政府所能够提供的用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各种基础设施,如有线网络、发射器材和接收设备等。从这个角度来看,衡量公共广播电视服务质量的标准主要是信号质量、覆盖范围、运作效率等。
第二种取向是从内容和价值观的角度来定义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这种视角是以“公共领域”的理论为基础,将公共广播电视的职能看做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获取其所需的信息和知识以行使其公民权利和责任。
第三种取向是从传统的自由主义理念和对市场调节的充分信任出发,将“公共”等同于“受众”,即将公共服务看做是对每一个媒介个体消费者的服务。与社群主义理念强调政治参与刚好相反,以这种取向来看,广播电视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个体消费者的利益和偏好,而不是满足作为一个整体的公民的政治需要。
以上三种理解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方式和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虽然追求的目标是相似的,但是实际的效果却各不相同,甚至有时与独立、平等、共享等公共服务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总结起来,虽然三种取向都有自己的市场,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所以对它们进行评价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这里,我们尝试将这几种取向与理解公共服务的基本角度和普遍原则进行对照,希望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含义的参照。
第一,从产权意义上来理解公共。官方的公共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存在与产权的界定有着直接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政治理论和法理学等社会科学都不约而同地在既定社会制度的框架下将财产权利划分为公共产权(common property rights)、私人产权(private property rights)和国有产权(state property rights)。单纯从这些概念所涵盖的范畴来看,理想的公共广播电视应该属于公共产权。从以往媒介研究领域关于公共广播电视的研究来看,也大都用财产权利的界定来划分不同的传播制度。然而,着眼现实,产权的界定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交易的过程,因此,在真实的人类社会中并不存在绝对的私人、公共和国有。在某些情况下私人产权可以提供公共服务,比如大量的私人基金会、私人提供的公园等公共设施;同样,公共产权也可以为私人占用,比如公共走廊被用来堆放私人物品、各种寻租现象等;而国有产权既带有公共性质,也带有部分私人性质,可以提供公共服务,但也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因此,产权意义上的公共广播电视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和制度安排的理念有其存在和被探讨的价值,但并不是决定公共广播电视性质的唯一标准。
第二,平等意义上的公共。全体公民平等共享应该是公共服务的题中之义。在国有体制下,政府作为公民名义上的人承担对广播电视的管理,就有义务保障公民平等地享受广播电视服务。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达到平等意义上的公共广播电视服务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方面,市场化使媒介从业者在某种程度上将具有完整权利的公民变为消费者,由此带来一系列基于人口统计学的所谓“受众细分”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公共服务的体系实际上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公众享受公共服务的不平等。另一方面,长期形成的地方财政分权制度使得广播电视系统的财权和事权过度下放,市场化到来后,这种制度带来了地区间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严重失衡,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公民同等享用公共信息服务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第三,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意义上的公共。公益性和社会责任主要与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相关。在媒介研究领域,公共广播电视是与高格调、非商业、重视文化教育和信息服务等节目内容特征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各种嵌入式广告的出现,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体娱乐化、低俗化,高品质科学教育节目、信息服务节目和文艺节目的渐趋低迷等现象使我国当前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与公共广播电视体系的标准存在很大差距。类似现象大量出现在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中,各种案例不胜枚举。
第四,公共意识、公共文化。近百年来,在我国知识界,制度(体制)决定论的话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无论制度还是体制对社会进程及我们的个人生活的影响显然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这种话语本身否认“人是具有见地或反思能力的行动者”的认识。这种否认常常导致学术研究的误区。虽然我们还不十分清楚“行动”或“行动者”(action or actor or agent)与结构(structure)之间的动态关系,但起码我们可以说制度是人创造出来的。媒介和传播的作用正是在结构或制度与个人互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在探讨媒介公共服务的含义时,不应该忽略传播主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特别是不应忽视其公共服务意识的构建,这些要素是有公共意识的媒介文化得以形成的基础。
无论揭示“公共性”的丰富内涵和内在矛盾性,还是讨论一项现实公共广播电视政策所涉及的复杂选项,这些规范式的讨论最终只能帮助我们深化对于公共广播电视这一理念的理解。特别是关于媒介政策的讨论中对于“公共”、“公共服务”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理解都是在既定社会制度的框架下,从官方社会政策和媒介政策的话语体系中提炼出来的观点。这些原则和定义只是讨论和设计中国公共广播电视服务的一个前提框架,是现存媒介体制中媒介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的一个参照。在世界范围内,公共服务理念与体系尚处于不断摸索和完善之中,以上列举的各种对公共服务的理解都有各自的市场。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我们能否给出一个完整的、标准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概念,而是我们在什么样的理论高度、知识框架和价值立场上来看待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从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经验、现实状况出发,对大众传播的公共性问题提供符合自身条件的独特理解和可行方案。
注 释:
①aggens,l.(1983).identifying different levels of public interest in participation. fort belvoir,va:the institute for water resources, u.s.army corps of engineers. p189
②fraser,nancy.(1991).what’s critical about critical theory? the case of habermas and gender.new german critique. no.35, special issue on jurgen habermas (spring-summer,1985),p97~131
③④dahlgren,peter.(1991).introduction.in communication and citizenship:journalism and the public sphere in the new media age.edited by peter dahlgren and colin spark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p1~24.
⑤mazepa, patricia.(2007). democracy of,in and through communication:struggles around public service in canada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journal of policy, regulation and strategy for telecommunications. volume 9,numbers 2~3,p45~56(12)
⑥duffy,robert and everton,robert.(2008). media, democracy, and the state in venezuela’s “bolivarian revolution”. in global communications:toward a transcultural political economy. edited by paula chakravartty and yuezhi zhao.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⑦⑧syvertsen, t.(1999). the many uses of the “public service” concept. in:nordicom review,20(1):5-12
广播电视大学论文篇8
一、“广播电视新媒体”学科方向的出现
为数不少的院校在本校内设置“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学科方向,在将学习理论内容圈定到广播电视媒体的基础上对不断出现的新的媒体形式提供了理论教学基础。这样设置学科方向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要新增教学研究学科,而是对原有的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原有教学实践理论总结的基础上对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将理论和教学实践工作紧密联系到一起并最终落实到操作层面。从艺术类院校的教学角度来看,需要按照科目教学需求和教师能力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科方向和学科教学工作者设置错位的现象,真正做到因人而异而不是以固定的从业专业和教学科目匹配模式。
二、“影视艺术”学科方向对电视和电影的整合
一些院校将电视艺术和电影艺术合并成为“影视艺术”,这种学科方向将理论知识归结在艺术学科门下,从实际教学理论来看,电影艺术和电视剧在教学语言和应用语法上基本一致,所属概念和理论体系也大同小异。这种学科设置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影视并称现象的出现,因为部分广播电视艺术院校在该学科的基础上开设了相关学科方向,如影视理论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影视感官美学以及影视表演和主持研究等方向,这些学科方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紧密联系,众多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两者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学科理论知识可以通用在两个教学范畴中。就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将影视艺术教学分为电影艺术教学和电视剧艺术教学人为地分开是不符合教学客观实际的,因为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渠道来看,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都只是传统艺术门类的直接或间接表现形式,人为地将这些表现形式分割甚至独立衍生出新的艺术学科教学方向是不科学的。
三、“广播学”方向逐渐被并入“传播学”方向
从艺术教学内容上来看,广播电视艺术学科虽然有电影、电视剧等众多渠道进行传播,但是并没有引起艺术传播行为的根本性改变,因此对于广播的教学研究不应该独立于传播学学科方向而是应该逐渐归于传播学。而在实际艺术类院校在这方面明显存在专业设置不当的现象,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学科方向教学“越位”现象,在设置“广播学”学科的基础上同时开设了艺术品产生、消费以及其他市场性专业,这些学科虽然是以广播艺术为基础的,但就日常教学内容来说和广播艺术内容相关性不大,甚至很多知识是市场经济知识,只是将经济研究方向放在了“广播学”上,这些和艺术教学无关的教学方向对于艺术教学内容的忽略导致了该学科的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无所适从。除此之外,在“广播学”学科的专业方向划分上存在过于冗杂和重复性较强的现象,根据“广播学”的内容来说,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制作是不可分割的,但是部分艺术类院校不仅将艺术品产生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人为的分割,设置成为不同的学习方向,在设置不同方向时并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细分,而是片面地追求全面多学科,这就使得教学研究方向的交叉和重复。如上海某师范累院校在“广播学”的基础上开设了编导、创作和制作三个教学方向,将原本一体的广播艺术品创作制作分割成独立的两个教学方向,导致了教学内容上的不连贯,使得在未来的艺术品创作能力运用上有所限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怎样在大众传媒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设置好广播电视艺术学科是未来艺术学科设置的关键,而在未来的艺术教学工作中,怎样将这些学科从理论联系到实际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教学实践工作。这就要求了学科的设计者充分考虑到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教学工作者要要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对日常教学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归纳,为学科设计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大学论文篇9
广播电视具有较强的新闻功能,是新闻信息传播主力所在。广播电视具有浓烈的宣传功能,其迅速、直观与普及性是其他媒体所不能达到的。它是贯彻执政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舆论工具。广播电视具有强大的舆论功能,是规范道德、宣传先进的思想观念,影响人民群众思想动态的重要途径。广播电视具有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是揭露真相、批评违法乱纪、以及违反公众道德和社会准则等丑恶行为的重要手段。广播电视还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党的政治纪律教育、以及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普及甚至对多种学科的文化知识讲解、解读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是群众寓教于乐、学习文化知识、各种工作技术、技巧、解决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重要知识来源。广播电视具有临时消息、保证重大新闻的及时性。它实用性强、无偿服务、可以连续学习的特点,不受温度、季节等影响,可以在预定的时段内进行有效的学习或娱乐,帮助人们丰富生活、调节情绪、启迪智慧、放松身心、恢复心理上的疲倦。广播电视现在已经是人们最喜爱的传播媒介,人们通过它可以享受到信息的共享、服务的无偿、娱乐的多样。
广播电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着社会前行的脚步。是人们实现社会沟通、意见交流、观点论争的有效途径。广播电视传承文明、丰满文化底蕴,是人们了解和掌握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广播电视是电子通讯信息技术发展与运用的结晶,是党和政府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其特有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宣传、教化功能,决定着它具有非常的作用。故,广播电视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所以,加强对广播电视播控技术的研究,提高其技术维护和管理能力,就成了许多广播电视人的重要责任和义务。采取卓有成效的管理维护措施,确保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的稳定运行,提高设备维护、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才能使得广播电视的信号稳定、质优、高效、运行安全可靠。才能确保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对国家与社会的“三个文明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2广播电视维护管理措施所在
2.1日常管理维护
随着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广播电视播控技术有了质的飞越。各级政府对广播电视的投入一再加大,其电子、智能、数字化等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控技术电子智能化的程度得以提升,是名副其实的市场的“潜力股”。有条件的地方已经实现了实现人机互动。其平台开放、技术共享可以做到人机双向互动,尽可能去满足人们多样、个性化的多种实际需要。故,对其加强日常管理显得十分重要。在做好日常管理的基础上,提升其技术维护、管理水平才能逐步完善广播电视播控管理的现实需求。因此,在管理和维护上应做到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实现日夜值班制度、巡查检测制度、以及保证重大节日、重要节目顺利播出的技术保障制度和重要发射设备检修维护制度。用制度进行管理,保证责任清晰、分工明确。广播电视台的管理者应加强对广播电视、机房、设备等功能检查,具体工作人员要定期清理与打扫机器设备。在播控的日常操作上、使用中去发现隐患,在管理与维护中排除故障,确保节目的有效播放。
2.2广播电视设备的技术维护
加强对广播电视设备的技术维护是播控技术维护管重要环节。对相关的业务人员要制定详细的学习培训计划,确保对播控的技术娴熟,确保其技术业务能力上水平,特别是设备维护与管理的技术人员要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善于钻研,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广播电视台的组织管理者,要时常督导并组织具体的设备管护人员,进行必要的播控演练。制定安全事故紧急预案。令他们熟悉节目播控的信号来源、以及发射设备使用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项。使设备维护人员树立起大局意识、有政治敏锐性和担当意思、责任意识、有求变创新精神。对广播电视播控的用电必须有多套预案。严格禁止与照明、或者办公等用电混着使用,谨防由于用电不慎或者短路等形成重大播出事故。广播电视设备要坚持日常保养,确保播控设备的温、湿度在允许的范围内工作。注意经常予以通风,防止霉变与生锈情形的发生。加强对播控设备的监测、与监控保证设备处在良好的工作环境。发现故障应及时排除,确保节目的准时播出。
2.3强化对播控设备的监测监管
强化对播控设备的监测、监管就要强调播控人员、设备维修、维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减少人为意外事故的出现。强化对播控设备的监测、监管,就要加强对新、旧的设备转换时期的管理,做好设备更新与技术对接工作。注意对设备的接口部位的衔接。防止新旧设备更换期出现不必要的事故发生。在编播和设备技术之间做好对接工作。切实防止播控设备在技术衔接上出问题。特别是对广播电视的重要节目、重要信号予以技术监测、技术监听、实时监管。对广播电视播出的信号和接受到信号进行技术分析对比。发现问题应第一时间寻觅原因,果断采取必要措施并给以解决。
3结论
广播电视大学论文篇10
关键词: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239-01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下,我院在2009年正式开办并招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四年多来,在我校整个广播电视编导团队的努力下取得一系列成果,有力地促进了贺州与广西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贺州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也推动了贺州城市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界定
应用型本科院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现阶段一般包括所有的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录取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的之初,要开放办学思路,争取获得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外部政策,特别是来自教育部门的支持,当然,这也需要有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为主,以科研为辅,这是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与第一批本科院校的一个重要区别。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一大批从我校毕业的专业人才走上影视工作岗位,贺州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要看到,在我校应用型办学定位下,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如下:
(一)课程体系与应用型办学校定位不太相符
在传统课程体系下,我校开设了大量了理论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虽然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上看,在教学环节中有不少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与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并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课堂教学与封闭式实验室,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同时,这也与实验室面积不大、硬件设备不足,电视编导专业教师匮乏有一定关系。
(二)教学脱离市场需求,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
从当前与未来市场需求来看,无论是广播电视机构的电视台,还是影视专业制作公司,甚至与之有密切相关的远程教育办公室、各企事业内部宣传部门都需要大量影视专业制作人才,往往需要是的有熟练操作与制作的影视专业人才,而不是只懂理论、只懂方案策划的毕业生。因此,我校就应该把培养精通摄影机、摄像机操作,掌握后期非线性编辑与影视特效制作的专业人才。目前,我校不是理论教学基础薄弱的问题,而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薄弱的问题。
三、推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修订
必须将得新修订课程体系,重新修订培养方案放在突出的位置,因为它直接涉及到学生未来四年的的主要课程学习,因此要有强烈的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组织广播电视编导方面专家学者,对此进行重新修订,以符合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与学生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
(二)进一步加大对专业硬件设备使用与建设
我校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现在已经形成规模,但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硬件设备不足却是不争的实事,包括专业非线性编辑的电脑不足,专业摄景摄像设备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教学与实践的需要。同时,也体现在实验室封闭,演播厅封闭,而一个开放式的实验室与演播厅,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性、创造性、发散性的思维空间。”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创作与学习。
(三)增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专业,专业的博士、硕士和高职称的教授、副教授人才比较缺乏,同时,限于我校待遇等方面现实问题,因此,引进本专业高级人才以补充专业建设的不足,补充专业教师的缺乏,也就成了本专业当前与未来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四)自主创新,加强与影视机构的合作
要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下,自主创新,发挥好我校编导协会的职能,办好校级微电影大赛;设立相关基金,鼓励学生参与全国性大学生dv与微电影大赛等,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进一步拓宽办学思路,全面加强与电视台、影视公司与远程办及各企事业单位内部宣传部门的合作,培养既理论,更懂操作、懂技术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以增强自我实战能力与经验,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我校为适应与服务于广西与贺州经济文化发展而开设的专业,在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下,深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与改革,将使本专业走上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为我校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影视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为贺州学院2012年度一般资助项目(2012skky04)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大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17:42:33 阅读:0
推荐度:
相关文章
广播电台融合媒体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2022-11-11 10:04:21
教育类广播节目融媒创新模式 2022-10-13 14:50:17
新媒体时代广播经营创收方式 2022-10-02 09:15:00
5g通信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探讨 2022-09-28 16:01:30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技巧及素养提升方法 2022-09-27 15:10:50
广播电视台安全播出技术管理分析 2022-09-27 1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