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1-12 17:4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入世贸组织,在给中国建筑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和挑战。将来要直接面对国际承包商的竞争,国内建筑市场以及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将会愈发激烈。
管理信息化是传统产业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我国建筑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应该作为提升建筑行业竞争力的重点,这也是国外优秀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总结。
建筑业具有土地垄断性和不可移动性等特点,建设工程产品的生产具有单件性、流动性、地域性、周期长和生产方式多样性、不均衡性,以及受外部约束多等特点。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类型和特征的日趋复杂化,建筑产品的精益化,工程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化的进程,使得建筑企业对建设项目管理的精益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和农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建筑行业运行的良好与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际上,工业发达国家在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时均采用了“狭义建筑业”的概念,而在行业管理中均采用了“广义建筑业”的概念。“广义建筑业”涵盖了建筑产品以及与建筑业生产活动有关的所有的服务活动,同时涉及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容,在wto中《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包含了建筑服务贸易的内容。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5月颁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和农业,而高于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根据建筑业历年统计数据,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率逐年提高,建筑业增加值平稳上升,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2%左右。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0年代的3%增加到2002年的6.68%,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2002年全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为3893万人,比解放之初的20万人增加了195倍,比1978年的854万人增加了4.6倍,2002年全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占到全社会从业人员数量的5.28%。建筑业利税总额增加明显,1992年-2002年年均增长速度为30%,建筑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履行wto承诺,逐渐消除外资建筑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壁垒,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必将进一步加剧,同时各种内外部因素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尤其对国有建筑企业造成的冲击更为严重。如何面对问题,灵活应变,寻找解决办法,是我国建筑企业不能不思考的战略性问题。
三、我国建筑行业的质量标准
1.对加强建筑业质量管理的新认识
建筑业是国家重要的产业部门,国家每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巨大。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建筑业的基本工作方针。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每当出现建设高潮的时候,工程的质量就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虽是促使质量管理上新台阶的有利条件,但市场还有消极的一面,当它还处于发育阶段,会带来商品生产的盲目性,一些企业为利润所诱惑,容易忽视质量。现在有的建筑企业质量管理走下坡路,组织不健全,人员素质低,质量管理名不符实。有的建筑企业故意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弄虚作假,以次充好。近年全国发生工程倒塌事故虽是个别的现象,但性质严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就要求企业要提高认识,加强管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要强化市场管理,强化政府的监督职能,完善相应的约束机制。
企业受到来自市场多方面的压力,如有的产品未经质量认证不得出口,不得进入某某省市,未取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的企业不得参与××工程的投标或不得进入××市场都是企业面临的压力。我国一些省、市的建设企业正在积极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争取尽早取得iso9000认证证书。虽然目前建筑企业受到的这种市场压力还不大,但是这种压力将是建筑企业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的原动力,这种真正的原动力必然推动iso9000系列标准贯彻实施。我国的建筑业必将在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中,把质量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是一个更新观念的过程,过去我们单纯的以符合设计图纸作为质量好坏的衡量标准,即只强调符合性。这种观念要更新,要强调产品的适用性,产品质量要以用户满意为标准,包括建筑产品从设计、施工到使用和服务全过程的质量。最根本的是获得用户的满意评价,如日本的一些企业强调产品要具有魅力,叫作“魅力质量”或“无缺陷产品”,我们要博采世界各国之长,为我所用,使我们的产品和工程质量能与世界的名优产品和国际工程的质量相媲美,这也是参与国内外建筑大市场竞争的需要。
四、我国建筑行业的品牌策略
诚信对于建筑行业、建筑企业和建筑执业者来说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诚信更加地重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整顿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如何建立规范健康的市场信用体系,在建筑行业已经引起了各方广泛的关注。
中国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促使中国建筑业逐渐进入品牌竞争时代。一方面,品牌展示了企业的综合形象,具有不可估量的市场价值,它的形成始终贯穿于企业发展之中,另一方面,品牌是又一个建筑企业综合素质的标识,它不能被企业的规模和业绩所替代。综观现代建筑企业的成功与失败,无一不与其品牌塑造的成败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品牌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柱,以及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利器。甚至可以说,品牌必然是未来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明确三个品牌观念因受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建筑企业决策者可能对品牌存在一些误解,因此,为了有效地塑造建筑企业品牌,建筑企业决策者需要确立正确的品牌观。
第一,“树品牌”不等于“做广告”。有些建筑企业的决策者认为,塑造品牌就是做广告,于是企业就不停地做广告,其结果是知名度大大提高了,但提高的不是在目标消费群体之中,而是在大部分与建筑消费无关的群体之中。实际上,广告更多的是建筑企业进行品牌维护工作的必要手段。建筑企业塑造品牌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广告,但又不能只有广告。换句话说,除了做广告,建筑企业仍有大量的事情要做,以全面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第二,“树品牌”切忌盲目跟风。由于中国建筑企业的品牌塑造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系统的理论可供参考,所以许多企业不仅塑造品牌的方式盲目跟风,连做广告也盲目跟风,致使大量的广告费“打水漂”不说,更严重的是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塑造进程。
第三,应该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品牌塑造和管理。品牌塑造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营销、广告、传播,而是由内往外的企业综合力量的持续传递,它应包含建筑企业的一切内外行动因素;而且品牌塑造是协调与平衡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与看法、具体做法和客户看法的管理工具和商业系统,能帮助建筑企业定位的落实、控制、持续、平衡与发展,增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一步:精准的进行品牌定位建筑企业要塑造品牌就必须给品牌一个合理、明确、独具个性的品牌定位。全国建筑业企业大约有五万个,如果建筑企业没有自己明确的、独具个性的品牌定位,人云亦云,便很难在这个行业内发出自己的“声音”来。“话语即权利”是个真理,“声音即权利”对于品牌来说同样是个真理。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自己的“声音”,就会一步步被其他建筑品牌的“声音”淹没,淹没的结果只能是企业市场份额逐年降低,并渐渐退出建筑市场。品牌定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不是企业领导者主观上的某个想法,它需要结合企业现状和企业战略远景、行业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来进行综合分析。
第二步:精细地进行品牌传播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做品牌;另一方面,由于信息过剩,社会处于注意力紧缺时代,大量资金投入下去之后,品牌却未见明显的起色,品牌传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粗犷的品牌传播方式已经不适合建筑企业塑造品牌的需求,换句话说,建筑企业要成功塑造品牌,其品牌传播就必须精细化。而建筑企业品牌传播的精细化操作又需要在精准的品牌定位之后,从五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一是实施“全员品牌管理”。建筑企业的品牌塑造,不仅需要卓越的销售,优秀的设计,精良的制造,也需要优质的施工和真诚的服务。因此,只有在每一个环节都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自觉的品牌意识基础上,一个企业才能最终塑造出良好的品牌。换句话说,品牌塑造必须以优异的工程(产品)质量和真诚的客户服务为基础,所以说品牌塑造需要全体员工的全程参与。
二是识“势”造“新闻”。建筑企业塑造品牌的关键是做公关,而不是做广告。这一点已经逐渐得到许多建筑企业的共识。创造并新闻又是建筑企业公关活动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因此,创造合适的新闻就自然成了品牌塑造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是重视传播细节。建筑行业是一个必须重视细节的行业。要做到建筑品牌的精细化传播,就必须在制定完善的中长期战略和行之有效的短期策略基础上,注意品牌传播过程中的细节,尊重历史文化,实事求是,尽量避免品牌传播中出现常识性错误,以减少对品牌受到的伤害,否则“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因此建筑企业在品牌的精细化操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品牌传播内容中的细节,以在客户心中留下良好的的品牌形象。
四是精心打造“活广告”。作为建筑企业的市场前线人员,销售员是建筑企业品牌“着陆”的关键,品牌传播的精细化坚决不能忽视销售员的“活广告”作用,考虑到品牌塑造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实现销售,因此可以说建筑企业品牌传播的成功与否,一半以上要依靠销售员这群“活广告”。因此销售员切忌把自己的品牌吹得“天花乱坠”,以欺骗的手段来赢得客户的认同和“欢心”。俗话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吹牛皮总有“露馅”的一天,其结果可想而知――必然会对品牌造成巨大的伤害和冲击。
五是确定媒体组合及排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正确有效的媒体选择和组合。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媒体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广告效果的优劣。建筑企业广告的受众应该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企业中高层领导,因为他们的意见直接影响究竟选择哪一家钢结构企业为公司服务。因此投放广告时,要重点考虑目标受众经常与哪些媒体接触,主要受哪些媒体影响,然后从中选择主要的几种载具进行投放。
第三步:在持之以恒中进行“品牌微调”建筑企业塑造一个强势品牌要比引进一套先进的设计软件困难得多,它需要建筑企业的决策者在战略上深谋远虑,在实践中持之以恒,并在企业自身状况和企业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时进行必要的“品牌微调”,让品牌始终能够引领建筑企业的发展。可以说,唯有这样,建筑企业才能借助品牌来一步步掌控市场主动权,成就一个卓越的品牌。
五、我国建筑行业中建筑企业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建筑企业,特别是国有建筑企业主要存在七大类问题,这些问题如何及时解决,如何解决到位,将关系到相当一部份建筑企业今后几年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生存。
1.社会职能难以摆脱,员工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国有建筑企业的社会职能长期以来难以彻底摆脱,离退休人员逐年增加,企业统筹外支出绝对数额居高不下,企业需要分流的人员,特别是富余人员数量偏多,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员工队伍规模偏大,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没有真正确立端正的市场观念,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普遍不强。
2.技术创新相对滞后
目前国内众多建筑企业在同一层次竞争,企业技术水平档次差距不大,技术特点、特色不明显。目前,知识资源是技术创新的第一要素,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前沿科技成为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高新技术群中的前沿科技是世界瞩目的制高点。对建筑业来说,通过降低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来提高建筑产品竞争力的发展空间已经在逐渐缩小。强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才能提高竞争层次,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提高建筑生产的附加值,与高新技术接轨,己经成为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融资能力普遍较弱
没有融资能力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必定会影响建筑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融资能力将决定企业的发展后劲。从景气调查资料来看,自建立景气调查制度以来建筑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始终处于不景气区间。随着建筑业对外开放和运作的国际化,对开展国际工程承包更要求承包商要有雄厚的资金作后盾,按照一般的国际惯例要求出具银行保函或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并在工程初期垫付使用。而我国建筑企业在向金融机构提出申请开具保函时,往往由于企业的财物状况不佳,或企业产权不清,无法得到银行保函,错失良机。
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的主要途径:(1)寻求银企合作的办法,通过企业与银行建立伙伴关系,解决企业资金问题;(2)开展企业合作,使资金得到有效地运用;(3)通过优势企业上市等办法,向社会筹集资金;(4)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操作bt、bot等方式,通过滚雪球的办法提高自己的资金运作能力。
4.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取决于企业所提品的品质、顾客满意度、拓展市场的战略、策略,所提品、服务的技术创新含量。通过优良的质量、诚信的经营,赢得用户的信任,服务于特定的客户群,持久稳定地占据着市场份额;通过了解业主的特殊需求并加以满足,给业主提供的服务组合,占领既有市场;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追踪项目,进行市场营销,开辟新市场,以一个项目为原点,辐射周边市场;通过企业收购、兼并重组进入或拓展新的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建筑企业主动加入“走出去”的行列,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通过对国际市场的分析,确定主要专业市场和区域市场目标;培养企业的国际工程承包人才;转变企业机制,使之适合国际化企业的运作规律;学习国际商务经验,更灵活地驾驭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尽管许多建筑企业在上述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市场开拓能力的提升仍有很大空间。
5.工程总承包实施能力不高
建筑企业间的竞争长期以来都建立在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上,技术差异普遍不大。未来随着建筑行业格局的重组,大型工程公司逐步向工程总承包方向转移,主要依靠综合技术能力,进行差异化竞争,提升竞争层次。工程总承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独创的工艺设计、设备采购以及对施工安装分包企业和土建设计的协调管理上,其融资能力的提升也是发展的重点。实施工程总承包要求企业集团的总部能有效进行职能转变,从松散的行政管理转向专业的业务管理,发挥统一指挥、调配等作用。
6.综合管理水平亟待加强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机制转换、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项目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滞后,仍然是制约建筑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性、深层次原因。全行业的统计分析表明,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正在失去,而且呈现加速状态。因此,在现有改革基础上继续实施深化改革,调整产权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变革经营模式和机制,彻底改变传统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与政策,提高总分包机制下的项目管理与控制的综合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不能回避的重要任务。
7.品牌管理重视不够
建筑企业长期不重视公共宣传的作用,只是在施工项目现场悬挂标语和标识进行小范围的营销,或者制定了品牌战略,也大多华而不实。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建筑企业应提倡全员营销理念,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保证在建工程质量、遵守合同承诺、改变维修服务的被动做法,主动回访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建立承包商的信誉、重视企业形象的创立,积极开展企业形象建设和管理,研究制订企业形象战略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问题解决对策:不论是外部因素还是内部问题,作为建筑企业来说,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所有问题想一下子都解决了,奢望着一劳永逸,正如中医治病,病体各种疾病表象复杂难辨,关键要找到病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通俗地说,就是要善于抓住牛鼻子,要找到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或制约本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我国建筑企业只有尽快适应行业结构调整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要求,积极塑造关键竞争要素,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求得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建筑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并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帮助企业顺利地跨越内外部障碍,避免企业出现重大的方向性错误,通过合理整合企业内部各种经营和管理活动,提高精细管理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首先,要理性判断企业目前的市场地位,明确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明确阐述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目标,如何让企业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知晓、理解和接受企业今后的走向和发展的途径。
其次,根据组织调整对人的需求,企业需要制定人力资源需求规划,及时进行企业人力资源调整。人力资源调整主要有三种方式:内部培养、现有部分人员分流、社会人员招聘。但必须强调的是,不管现有人员分流还是外部人员招聘,应当以人员与岗位的适应性作为参考或评价标准。
最后,要做到人尽其才,企业就必须调整现有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和相关政策,切不可说一套,做一套。企业作为各种人力资源人生或事业发展的平台,企业应当建立起一套能够吸引人、留住人的人力资源政策,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与考评办法,形成企业内部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塑造新型的文化氛围,最终实现企业内部人员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人面前自豪地说:“我是这家企业的员工!”总而言之,我国建筑企业亟待转变管理行为,变传统企业管理为现代企业管理,从管物转变到管人上来,即从重视对物的分配、调度、安置、收入、支出转变到重视人的管理上来;变传统人事管理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人的素质、人的协调、人的激励、人的控制,重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重视人的潜能开发,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境界。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企业变革应将影响或者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作为一个完整体系,进行系统性思考。在转型或变革过程中,企业应当以战略管理提升为核心,以组织调整为突破口,以人力资源调整为重点,以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重塑为支撑。
六、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采用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来建造最终建筑产品的方式就是建筑工业化,即从传统时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使劳动生产率、建设速度、主要建筑产品的数量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形成现代化。
篇2
【关键词】 绿色建筑;建筑行业;节约能源;低碳环保;建筑市场
绿色建筑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和质量应运而生的,主要特征是节能、环保、节水、节电和节省建筑材料。诚然,很多人都把绿色建筑与建筑的绿化、美化结合起来,但是从本质意义上看,绿色建筑更多是一种未来建筑的发展样式,是一种科学概念。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环境生态观念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人把绿色建筑作为建筑施工的主要目标,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人们思想的升华。总体来看,研讨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趋势做出分析,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就我国来说,很多人对绿色建筑的概念理解存在相当的偏差,集中表现为绿色建筑的本质诉求没有充分得以传播,绿色建筑的实现路径和形式没有得到科学的推广。同时,很多建筑企业和单位虽然打着绿色建筑的“旗号”,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只是“徒有其表”,而缺乏实质内容。
1.1 绿色建筑的概念普及存在误读
绿色建筑是一个全新的建筑概念,也可以归类为生态建筑和自然建筑的范畴。将绿色建筑纳入城市整体建设规划的版图,体现了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对于大自然、美好环境与和谐生态的需求,也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状况下建筑升级的必要性。无论是生产类建筑,亦或是生活用的建筑,都具有固定的样式和外观。传统的建筑在中国人的概念里一般都是方方正正、严密紧实的,而绿色建筑更加注重建筑的采光、通风、透气等功能,根据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生态的和谐,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忽略建筑的外在形式。当前,很多人对绿色建筑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存在误读,错误的将绿色建筑与绿化、美化等结合起来,这是亟需破解的。
1.2 绿色建筑的推广区域存在差异
以我国为例,南北方对于绿色建筑的理解和设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由于冬季漫长而寒冷,因此在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保暖、供暖设施的设计、开发;南方往往因为气候条件而注重防潮、通风设施的设计。这就是地域不同带来的绿色建筑推广的差异,同时也体现了绿色建筑的多样性和功能性。同时,很多人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城市建筑,或者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其实这也是严重的误区。真正的优化级别的绿色建筑,并非只能在城市中推广,在农村地区同样可以适用。例如,我国很多传统农村地区的建筑样式,都是绿色建筑的雏形和范例,体现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爱护生态的基本绿色诉求。最为典型包括大草原的蒙古包、福建的传统民居、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竹楼等。这充分的证明,绿色建筑与所在区域、地域关系不大,凡是体现绿色建筑本质的建筑样式,都是值得推广和普及的。
1.3 绿色建筑的评价和认定体系不完善
绿色建筑是否符合标准和要求,是否与建筑市场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相一致,这是很大的问题。当前的建筑市场,可谓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很多唯利是图的建筑商为利益而严重牺牲建筑质量,往往打着绿色建筑的名号,但是建筑物跟真正意义的绿色建筑相差甚远。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由于当前绿色建筑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必须完善绿色建筑的认定、审查与评价的机制、体系。要知道,只有符合认定标准的绿色建材,才能发挥出建筑物节能减排、包含环境的基本功效,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的诉求。同时,绿色建筑的一个现状就是,很多人认为绿色建筑的推广、发展职责全在政府或建筑主管部门,这其实也是错误的思维。绿色建筑的推广和普及是全社会的责任,与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这一点必须区分清楚。
2 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2.1 绿色建筑将成为建筑行业的主导
前面已经提到,绿色建筑当前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绿色建筑的概念、形式和实体仍然处于起步时期。但是,绿色建筑具备的优势,与当前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不谋而合的,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也就是说,绿色建筑比较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将绿色建筑作为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要样式,其正面影响和积极意义十分重大,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和生产生活的基本诉求。
2.2 绿色建筑将根据低碳环保,节约能源
虽然现在很多建筑都打着绿色建筑的旗号,但是往往都是徒有其表,很难真正满足绿色建筑的标准要求。展望未来,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绿色建筑将更加符合低碳环境、节约能源和生态平衡的要求,更加体现“绿色”的概念。比如,随着绿化配置技术、绿色环保材料技术的发展,绿色建筑的整体水准也必然得以提高。
2.3 绿色建筑的市场前景十分光明
建筑行业是一个大的产业链条,诸多的经济利益与之密切相关。就未来的趋势看,绿色建筑引发的建筑市场变革是指日可待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绿色建筑随着技术进步与产业成熟,必将为建筑市场的繁荣提供更大的动力支持。可以断言,绿色建筑市场的未来发展是十分光明的,绿色建筑带来的产业回报也是值得期待的。
参考文献
[1] 孙书明,李伟清,马容.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山西建筑. 2010(14)
[2] 高升,艾军艳.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广的国外经验借鉴[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3] 孙书明,李伟清,马容.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山西建筑. 2010(14)
[4] 贺建邦.浅谈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与方向[j].山西建筑.2010(23)
篇3
【关键词】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可行性
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是当前适应建筑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适应性需求,在将建筑施工企业按照专业化细分成若干专业化分工,这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社会经济对建筑行业专业化的客观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必然成为建筑行业更加精准化的施工需求,并得到全面完善和发展。
一、简要分析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与专业化分工的融合点
1、专业化融合的整体合力。在建筑行业的专业化施工管理中,通过一定的信息化操作,尤其在工期、质量、造价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效的缩短施工时间,减少施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这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施工管理的逐步融合并形成合力的伟大实践效果,是趋势。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建筑行业工程项目施工中来,可有效地、自动的、快速的进行信息处理,形成资源整合优势。
2、现代技术的全面提升。在建筑行业的现展中,融入现代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常规的设施工具和普通的通信手段,采取人工观测、手工操作等工作方式来处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工程建设管理的各类图表绘制、数据计算和文字编辑,进行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等控制等不能适应当前建筑行业专业化发展的需求[1]。现代新技术的加入,可改造传统的施工方式和施工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就不会出现扰乱建筑行业的行业秩序,避免在施工招标过程中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减少人财物浪费,节约成本。
3、观念转变的意识更新。对于建筑行专业化分工来说,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换,也要跟着时代节拍,但是,当前许多的企业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造成蛮目的管理,尤其是思想观念陈旧,不去开发新的信息化管理软件,没有达到工艺控制软件的应用水平,对项目上的工程预决算、施工进度、工程技术、工程成本、工程资料、人力、财务、材料、设备等缺乏计算机辅助管理,造成施工应用过程中的环节脱节,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2]。
二、深入简读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对企业发展与市场的重要性
1、改革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各种高层建筑、材料管理、暖通工程等多需要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而建筑行业的专业化分工更好能分解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适应更多的发展需求,并结合市场发展的趋势,在将建筑行业进行细化的同时,分解为若干单一化、标准化及专业化的建筑环节和操作内容,有利于发挥不同建筑主体的资源、技术优势,提高技术到位率、促进标准化建筑的有效形式,从而实现对建筑质量的整体把握,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建筑成本,提升监护行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效益,是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形式所趋。
2、综合型发展的形式表现。对于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是当前综合性建筑行业发展的形式表现之一,并逐渐成为实际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从原来单一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转变成为现在的集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发展模式。并且在明确个专业分公司的职责情况下,将建筑行业的结构或者设备事务等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各专业的贡献,利益分配,相互间的责任分担,都有很正规的文字合同、协议,更好的实现综合性建筑行业专业发展的实现[3]。
三、全面探讨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的可行性研究
1、建筑行业的整体情景。从长远来看,未来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6%以上,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95%以上。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预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起飞,也预示了建筑业更广阔的市场即将到来。据预测,2011年至2020年,中国建筑业将增长130%。其中,2018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占全球建筑业总产值的19.1%[4]。智能建筑市场前景广阔,在2020年前,中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至少是1.5万亿,我国建筑节能蓝图蕴含着对节能材料和技术数万亿元的商机。因此,对建筑行业的整体专业化分工有着必然的发展趋势。
2、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的调查摸底。通过在一定范围内对建筑行业中各企业业主、施工人员、材料销售人员、技术人员、设计人员等不同层次的建筑人员进行调查摸底,讨论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的可行性,并综合各种意见,从调查结果老看,共发出调查问卷356份,收回350份,从结果显示,89%的人员占城实施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并且细化建筑企业中的责任区分,实行专业化质量管理体系,并实现分工程度越细越好,并适应建筑行业的建筑成本和市场规模,进行各种专业化的分工。
3、专业化分工的实现途径。在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的实现上,可以采取全盘化的统一管理,设立总公司,建立专业性强、技术过硬、不同专业的模式,建筑企业脱胎行业部门经济体制下,建筑市场相对封闭和分割。随着企业向工程总承包和国际化发展,建筑企业基于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纷纷选择专业化、相关产业的多元化和非相关产业多元化发展路径[5]。研究表明,基于自身细分行业优势而发展的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专业化公司和规模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公司在行业背景良好的基础上能持续成长。
4、行业竞争的专业化趋势。从建筑行业的盈利发展模式来看,专业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建筑行业盈利能力角度上来分析,按照传统的划分方法对建筑市场进行划分,大体可分为:房屋建筑市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铁路建设市场、水利水电建设市场等大的建设市场,以及更小的、专业性更强的化工建设市场、冶金建设市场、水泥建设市场、油田建设服务、轻工建设市场等市场[6]。从这些不同的建筑市场来看,都呈现出了建筑专业化的精细化管理越来越要求严格,致使建筑行业专业分工成为了各种建筑的客观需求,并彰显出应有的发展魅力。
5、整体的认知。由于过往发展中,建筑行业在组织机构、经营方式、服务功能上存在不少缺陷,存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国际、国内市场对工程总承包的发展需求以及企业的低层次竞争造成企业利润空间缩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难以为继,直接影响到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等一些问题;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建筑管理模式,在全面分析市场的新形势下,把握建筑行业的专业化分工[7]。
四、总结
建筑行业专业化分工是一个系统、全面的运营方式,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新形势下,对于提升企业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多元化的核心发展模式,并推进建筑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从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出发,分析建筑行业的现状,推进建筑行业的专业化分工融入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更好的推进建筑行业的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丁肖真;建筑设计行业专业化变革之我见;建筑设计管理;2005年03期
[2]钟碧颜;建筑工程造价文件编制质量的控制及措施;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3]刁玉国;从东电烟塔公司的发展看施工企业专业化的趋势;电力建设;1994年第02期
[4]张勇;建筑设计专业化与企业改革——探讨华森模式;建筑设计管理;2003年05期
[5]程峰;方勤;谈谈我国发展专业化施工企业的几点认识;安徽建筑;2001年第06期
[6]曹达明;低碳建筑行业的现状与发展;探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7期
[7]刘志君;董兵;兰丽吉林省建筑行业结构现状分析;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第02期
篇4
【关键词】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尤为迅速的发展,而随着物质基础的日趋牢固,当前对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各型建筑的要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极大的增长,这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是建筑行业本身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的内在要求。钢结构建筑作为当前建筑物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可以说与混凝土建筑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钢结构建筑还具有诸多混凝土建筑不具备的性能,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建筑之中。时代的发展对于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钢结构建筑的焊接技术也需要保持与时俱进。
1 我国钢材的使用情况概述
我国每年的钢产量是非常大的,而巨大的钢产量意味着巨大的焊接需求。建筑行业是钢铁的消耗大户,因此探究建筑钢结构的焊接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相较于其他的建筑形式,钢结构建筑的施工周期更短,适应性强、外形丰富、施工方便,因而钢结构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厂房、仓库、码头、桥梁等的施工中,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对于钢材的用量越来越大的同时,对钢结构的焊接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现状分析
2.1 焊接技术和焊接材料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除了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工业方面同样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随着钢结构建筑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种新型建筑钢结构的焊接技术也层出不穷,焊接技术的进步带来了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当前各种焊接技术种类繁多,但是并没有出现哪一种焊接技术能够广泛适用于各种建筑钢结构的焊接之中,钢结构建筑的施工仍旧需要根据建筑的原材料以及焊接材料来确定焊接技术与焊接工艺。
2.2 建筑钢结构焊接设备的发展现状
焊接设备的质量与建筑钢结构焊接的质量息息相关,虽然我国的钢结构建筑越来越多,对于焊接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但是在焊接设备方面的发展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当前焊接施工中很多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或者采用国外技术在中国制造,我国并不具有核心知识产权,这不仅带来了更加高昂的焊接成本,也不利于我国钢结构行业的发展。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钢结构制造企业与国外企业仍旧存在一定的差距亟待弥补。
2. 3 焊接技术人员的培养现状
随着市场上的钢材的种类日益增多,钢结构的焊接工作对于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我国的钢结构建筑被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却仍旧稍显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管理以及资质考核等方面还有诸多差距,这就导致了从事建筑钢结构焊接的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既不利于建筑工程的施工也不利于我国焊接技术的发展。
3 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新技术的创新应用
1) 高强钢焊接技术。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城市的建筑越来越高,这就对建筑钢结构的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将高强钢应用于建筑钢结构中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为了保证高强钢焊接之后的强度能够达到要求,高强钢的焊接技术更为严格,需要控制好焊接电压、电流、焊接速度、冷却时间以及焊缝当中碳氧等元素的配置比例,同时还要控制好应力和变形。
2) 低温焊接技术。建筑钢结构的焊接同样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在低温下焊接时焊缝会出现裂纹,在工作状态下容易发生脆断,而低温焊接技术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低温天气对于钢结构施工的影响,国家体育场“鸟巢”的钢结构工程就是最显著的代表。一般来说低温焊接技术的应用温度要在 -15 ℃以上,温度太低时测温仪以及送丝机的工作状态难以保障。
3) 组合楼板栓钉穿透焊技术。当前我国高层建筑钢结构对于组合楼板的使用也越来越多,这使得组合楼板栓钉穿透焊技术应时而生。所谓的组合楼板栓钉穿透焊技术指的是在焊接时通过电弧的燃烧使得栓钉穿透压型钢板并焊接在钢梁的表面上,栓钉将组合楼板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得楼板的强度能够达到设计使用的需求。
4) 铸钢及铸钢节点焊接技术。对于一些跨度比较大的大型厂房建筑或者体育馆类的建筑,铸钢及铸钢节点焊接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铸钢及铸钢节点焊接技术在处理复杂多变的建筑造型时更为有效,但是这种焊接方式也不是最完美的,因其含碳量比较高,在焊接时容易带入各种杂质,而且铸态时的组织晶粒比较大,导致了其焊接性能会相对差,所以铸钢节点对于焊接工艺的要求也很高,主要表现在减少残余应力来防止裂纹的产生。
3. 2 焊接设备的创新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焊接设备也处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之中,当前建筑钢结构焊接施工中主要使用的机械有手工电焊机、电渣焊机、mig 和 mag 焊机、埋弧焊机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不断追求,焊接设备必将朝着高效节能的方向发展。新型焊接设备可以采用逆变电源以及微处理器,逆变电源的出现能够显著降低焊接设备的质量和体积,而微处理器的应用则能够提高其智能性,用同一台焊接设备实现多种焊接技术。
3. 3 提高焊接技术人员的素质
焊接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对于建筑钢结构的焊接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而随着各种新型焊接技术的发展,焊接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才能满足建筑钢结构焊接的要求。作为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技术,从事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的人员需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考核,获取相关的操作资格,以此来保证操作的质量。而各种新型钢材的出现使得新兴的焊接技术也层出不穷,想要提高建筑钢结构的焊接质量,相关焊接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了解各种新型钢材的物理性能和焊接方法,从而推动焊接技术的发展。
4 结语
高层建筑的形式层出不穷,钢结构建筑的广泛使用对焊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从焊接技术和焊接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建筑钢结构焊接设备的发展现状、建筑技术人员的培养现状探究了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在建筑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行业需要审度当前科技发展的形势,从新技术、新设备、新人员三个角度来考虑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的发展趋势,从多个方面来提高建筑钢结构的焊接质量,以便充分保证建筑物的整体质量,继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 斌. 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 13) :245-246.
[2] 李方芳. 我国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 科技风,2014( 18) :165-166.
[3] 李雪峰. 我国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j]. 科技创新导报,2015( 8) :67-68.
[4] 段 斌,孙少忠. 我国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 焊接技术,2012( 5) :6-7.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建筑行业;bim技术;现状;趋势
目前我国建筑业正处在朝现代化、信息化、工业化不断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bim成为中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我国陆续颁布了各种相关政策,各项专业人员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不断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bim目前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仍存在一些障碍,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bim技术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提高bim技术在我国建筑业的应用水平,进一步推动建筑业的发展。
一、bim概念和优势
要想更好地应用bim技术,必须先深入了解其概念。bim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简称,它就是首先收集建筑工程项目整个过程的详细数据来建立建筑模型,然后利用建立的3d建筑模型模拟建筑物的真实参数对项目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
bim技术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bim软件建立的3d空间模型可以通过各种平面、立面、空间建筑图以及3d动画完成,各个图纸都来自于同一个模型,所以各图纸之间是存在关联互动性的,任何一个图纸的参数发生改变,其他图纸的参数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将建筑的整体变化直观展现出来,便于设计者工作。第二,bim技术更大的价值是体现在对数据信息的分析上。这些数据经过bim平台的丰富与传递,会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将信息数据模型和管理行为模型进行匹配,使整个建造过程管理理念及方法发生了根本变化,促进了管理模式的变革。第三,bim技术还可以实现工程人员的协调与沟通,以建筑信息模型为基础的网络为工程人员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快捷便利的平台。
二、bim应用的现状
bim为建筑行业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复合型的bim人才。从事bim方面的人员除了要深入了解bim的理论知识,掌握核心的bim软件并熟练操作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工程建设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过程中结合企业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bim应用方案来满足客户的需求。然而,目前我国建筑业中这种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是十分欠缺的;第二,bim技术应用规模受限。目前很多规模不大的设计施工单位仍然采用传统的手绘图纸和2dcad,再加上科技水平落后,管理模式陈旧,这种现象很难转变,使得bim技术很难得到推广;第三,bim应用软件相对匮乏且缺少保护。目前,用于设计及施工阶段的bim建模软件已经十分丰富,但是在成本控制、施工管理、性能分析等方面的软件还相对较少。同时,国内还没有形成完善的bim知识产权的条例,bim的软件侵权和盗版的现象十分普遍;第四,bim数据标准缺乏。目前,虽然国际组织所推行了ifc数据标准,但是由于我国对其研究较浅,不能将其与国内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很好的结合,阻碍了ifc数据标准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应用和推广,目前数据孤岛和数据交换困难的现象还是经常发生。
三、bim技术的应用趋势
电子信息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bim技术也必须结合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优化更新,预计未来会有以下五大发展趋势。
(一)移动终端的应用。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现在可以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来获取信息。而在建筑领域,设计者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对现场施工进行指导、修改与完善。
(二)数据的暴露。现在可以把监控器和传感器放置在建筑物内,针对建筑内的温度、空气质量、湿度等各项指标与实况进行监测。再汇总上供热、供水等其他信息,提供给工程师,工程师就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全面了解建筑物的现状,从而有助于其建筑方案的设计。
(三)云端科技,即无限计算,不管是耗能,还是结构分析,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都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与处理。甚至,我们在渲染和分析过程中可以达到实时计算,为设计者各个方案的比较提供数据,从而选择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四)可更替式建模。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构建不同的建筑模型,而且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要求对建筑模型进行改进优化,这样就可以保证一次性满足客户的需求,避免了二次修改带来的不便。
(五)协作式项目交付。通过协作将设计师、工程师、承包商、业主的合作变成扁平化的管理方式,汇聚所有参建方参与其中,保证了设计师,承包商和业主之间的实时合作,协调工作进度和保证工程质量。它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方式,也改变了整个项目的执行方法。
四、结语
bim技术工作效率高、质量好的特点,为我国的建筑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未来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我国在bim用过程中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但我们坚信,随着我们的不断研究与探索,一定会将目前存在的问题一一破解,让其在工程建设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斌.bim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7,03:13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脚步不断加快,导致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也在不断加快,同时,由于城市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紧缺,所以为了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我国建筑也开始逐渐向高层甚至是超高层建筑发展。除此之外,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居住和工作空间的舒适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为了能够同时满足以上两点需求,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开始逐渐重视起项目管理。接下来,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并加强人们对建筑项目管理的了解和掌握,本文就将对建筑项目管理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
一、加强建筑项目管理发展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满足建筑行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对建筑项目管理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对人们对建筑项目管理的了解,并进一步提升建筑项目管理水平。因此,对建筑项目管理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所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为了满足当前建筑项目管理发展的客观需求,进一步推动我国建筑行业以及建筑项目管理的持续发展。就当前我国建筑项目管理工作的发展情况而言,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的不断普及应用,项目管理工作已经开始从传统的人为管理形式向具有自动化和智能化优点的信息管理形式转变。而在转变的过程中,传统管理人员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因此,为了能够将这种影响降至最低,就需要加强对建筑项目管理发展趋势的研究,使其能够满足建筑行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是实现现代化项目管理重要保障
不论是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中,还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项目管理都是其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因此,促进项目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现代化管理,也是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发展中的重点。在促进项目管理发展的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最大要求就是要促进项目管理现代化的实现,而要想实现项目管理的现代化,就需要建筑施工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能够明确项目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加强对建筑项目管理发展趋势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其不仅能够让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看清项目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还能够提前做好准备,实现企业项目管理方式的良好转变,为企业现代化项目管理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
二、建筑项目管理现状
(一)法制不健全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便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为了能够满足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我国建筑项目管理也在不断发展和提升。但是,在实际的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中,我国建筑项目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得到有效完善。即使到现在,我国建筑项目管理方面法制也依旧不健全,影响了我国建筑项目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筑项目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虽然,在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也得到有效完善和提升,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使在现在,我国建筑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也较为低下,满足不了建筑项目管理工作需要。而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一直以来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都比较注重自身发展规模的扩张和施工技术的提升,而没有对项目管理工作引起足够重视,进而导致无法诞生和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项目管理人员[1]。
(三)建筑项目管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在当前的建筑项目管理中,由于受到以上两点因素的影响,所以在项目管理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不仅限制了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更为更重的是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项目管理工作效率。比如,在当前的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中,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能够中标,会盲目的打价格战,在投标的过程中不对工程的施工成本进行合理预算。而采用这种缺乏科学性的方式取得工程之后,在项目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就失去了能够有效参考的标准,进而导致项目管理工作也变得盲目,其管理效率难以得到保障。
三、我国建筑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一)科学性的发展趋势
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之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便开始在各行各业中进行大范围应用,而建筑行业自然也不例外,在建筑项目管理中也开始构建能够满足当前建筑项目管理需求的信息管理系统。而在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建筑项目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本身的知识结构和管理体系自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全新的管理方式下的管理工作需要。而这就是建筑项目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其不论是管理方式还是管理体系都将具备科学性的特点。
(二)信息化发展趋势
严格来说,在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信息化发展已经不能称为一种发展趋势[2]。但是,就当前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而言,将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其基础上而衍生出来的建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也会不断发展。另外,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信息技术水平以及计算机网络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项目管理也将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这也是当前建筑项目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三)人才融合的发展趋势
当前,在我国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中,其管理人员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但是拥有足够高管理经验的实践型管理人员,一种是经过系统学习,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却没有经过实践的理论型管理人员。基于以上特点,在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中,拥有实践经验但是没有理论基础的管理人员虽然能够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建筑项目进行有效管理,但是却不能将管理工作结果转化成工作数据,不利于施工企业自身的管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尤其是在信息管理系统得到普及应用的今天,这些不具备理论基础的管理人员很难对管理系统进行有效应用。而对于拥有理论知识却不具备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而言,其虽然能够对管理系统进行有效应用,但是却无法对项目管理工作进行有效落实,这对于当前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企业发展而言,无疑是致命的。因此,在建筑项目管理发展的过程中,未来施工建筑企业项目管理人员的发展必将呈现出人才融合的发展趋势,即使管理人员能够同时具备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以有效落实项目管理工作。
(四)建筑项目合作的发展趋势
对于不同的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在建筑项目管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管理水平也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尤其是在一些综合实力并不是非常强的建筑施工企业中,很容易出现各建筑施工企业各有专攻的情况[3]。因此,在建筑项目管理发展的过程中,必将会出项目管理合作的发展趋势,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不至于被市场所淘汰。而合作模式也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多家实力相当的企业共同组建的企业联盟,另一种是由政府出面而组建的企业合作形式,以此来在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同时,有效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结束语:
建筑项目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重点工作,对整个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到来以及行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应该重视起建筑项目管理的发展,并加强对建筑项目管理发展趋势的研究,有针对性对建筑项目管理进行发展,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王永斌.建筑施工中的协调与组织管理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01).
篇7
【关键词】建筑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浪潮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筑项目管理体系迅速发展,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而建筑项目管理体系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全面了解和把握这些新趋势,以便更好地利用于社会实践和生产,适应当今多元化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一、我国建筑项目管理特点及现状
我国的建筑项目管理相对于国际性建筑项目管理而言,发展较晚,直到1984年,我国才首次将建筑项目管的理念用于实际的工程操作中。相对于传统理念,建筑项目管理理念的出现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其不仅使得施工造价降低,缩短了工期,建筑的质量也明显提高。近年来,我国建筑项目管理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其特点如下:
(1)我国建筑项目管理在发展很快,可是仍然在法制方面不健全,虽然我国建筑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仍在不断发展之中,但是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发展相对于建筑项目管理的发展速度仍然很滞后。
(2)一些建筑项目管理者素质低下,缺乏科学意识,大度管理者重视建筑管理项目的应用却缺乏对其的分析和研究,不能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导致很多时候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在我国建筑项目管理中,仍在开展价格战。很多建筑工程单位为了中标,盲目压低价格,这种盲目的价格战使得投资商无法对施工单位进行科学的评估,价格战的开展导致建筑项目管理出现了恶性循环。
(4)建筑项目管理使用上的盲目性。很多建筑项目的管理者在对建筑项目管理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的情况下就将建筑项目管理应用与施工各个过程,这就导致项目施工的盲目性和投资者的盲目性投资与此同时施工人员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二、建筑项目管理发展的趋势
1.建筑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在建筑项目管理中开始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实现了建筑项目管理的网络化。通过对建筑项目管理信息的集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建筑项目管理的可视化4d管理模型,这就为建筑项目管理的方案提供了更科学的安排和控制,使得设计和施工的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也使得建筑项目管理实现项目费用、进地狱等综合量化控制的最优化。
2.建筑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和管理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建筑项目管理形成了层次化的专业学科教育体系,工程项目管理的认证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普及。与此同时,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间的交流和学习更加便捷,这就使得建筑管理项目的理论体系不断被完善而变得更具有科学性,我国建筑行业在不断和各国和交流中不断完善我国建筑项目管理的发展,同时也在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理论创新。
3.建筑管理项目管理者的素质提高
目前我国建筑项目管理人员中仍然有很多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在施工过程中的不断学习,还有一类人有着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这两种人都不是建筑项目管理中所需要的人才,建筑项目管理人员应该在具有专业素质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着实践经验,能够应对和处理各种情况,而不是单纯地有专业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或者是有时间经验没有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支撑。因此,我国建筑企业应该对建筑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为此,建筑项目企业应该对建筑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保证其对管理方法的掌握以及管理上的科学性,同时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促进建筑项目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4.建筑项目管理的合作化发展趋势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项目管理也得到极大发展,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建筑项目管理企业发展参差不齐,建筑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更是各不相同,因而,为了保证建筑施工单位的不断发展就必须实行建筑工程企业的合作化发展。早在1998年,我国就引进了工程项目总控理论,这项理论为我国建筑行业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其遵循公平的原则,不同的建筑工程企业同时服从于工程项目总控的指挥和调遣,为企业谋得了更多的共同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建筑工程项目企业的发展和合作。
5.建筑项目管理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21世纪最大的时代特点就是知识和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使了全球的竞争和合作,跨国公司和跨国项目也越来越多,这就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筑项目管理也因此上升到了知识经济的高度,也使得各国间的技术和方法得到交流和沟通,使得建筑项目管理的全球化成为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与此同时也加剧了行业间的竞争。
6.建筑项目管理的复杂化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全球建筑市场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建筑项目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技术含量姐投资业不断增加,建筑管理项目的发展正在选哪个复杂化和大型化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我国建筑项目管理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国际竞争;在国内,要建立健全相关大律法规,整治国内建筑行业;企业内部,应加强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培养能够适应行业并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建筑项目管理人员与此同时,还应该利用先进的技术使建筑项目管理实现信息化和网络化,利用技术的发展推动建筑项目管理的发展。与此同时应加强管理制度的创新,实施现金的经营策略,加快落实投资项目法人制,统筹兼顾,细化企业内部管理,加强监查制度,杜绝建筑项目管理市场中的腐败现象。只有做到以上要求,我国建筑项目管理才能适应世界发展的趋势和大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 崔秧娜.浅谈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j]. 价值工程. 2010(30)
[2] 赵越,师郡.浅析我国建筑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30)
[3] 姜增胜,薛连斌.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研究[j]. 商业经济. 2009(04)
[4] 朱晋宏.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推行思路[j]. 重庆与世界. 2011(21)
[5] 葛强,米玉征,李奎,李林,王莹.浅谈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应对措施[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0(07)
[6] 陆秋虹.中国建筑产品的价格问题及建筑企业高附加值化的epc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篇8
关键词: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回顾与发展
现阶段我国社会与经济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城市化建设也呈现出逐渐加快的趋势,新老城市的建设与美化势在必行。我国政府以及人民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高,这对环境设计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其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但没有专业的技术水平以及理论基础,所以说是一种挑战,而环保与生态的融合更是现代环境设计者所缺乏的重要设计理念,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促进城市生态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对上述现象的有效改善,同时这也是我国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
1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历程
1.1建国初期的建筑装饰设计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经济条件极为艰苦。1949年至1952年属于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此期间开展。规模较小是当时项目建设的显著特征,但见效快是其明显优势。我国在五十年代是建筑设计人数仍处于较少阶段,设计力量整体上呈现薄弱的现象。旧中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以及营造厂商是室内建筑设计人员的主要来源,在实际开展建筑设计工作时仅能做到对建筑的简单加固,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美化与设计。建筑项目主体缺乏,整个建筑行业处于未出未起步阶段。
1.2改革开放时期的建筑室内设计
1.2.1建筑室内设计的恢复与发展
1978年国民经济建设逐渐开始复苏,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推动作用。沿海地区,例如深圳以及广州等地属于改革开放较早的区域,在不断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始提高对建筑设计的重视程度。因其港澳信息以及市场优势较强,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开始展开对大型公共建筑的建造与设计,在这种大趋势大背景之下,许多现代装饰装修工程以及土木建筑工程应运而生,对时代的发展与需求进行有效的满足。这种趋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发展与影响,最终实现该类公司全国范围内建立的现象出现。这属于我国建筑设计刚刚起步的阶段。
1.2.2建筑室内设计的探索与竞争
根据相关调查与研究显示,我国建筑装饰主要由建设系统、轻工系统以及经贸委系统共同组成,现阶段我国有已有该种类型的公司上万家,共有十余万工作人员从事该项工作。其中不乏有专业经验的老设计师,不仅具有专业的知识结构,同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成功实现对一些成熟作品的创建。
1.2.3建筑室内设计的规模与壮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对国外设计师的优秀作品进行引进,上海的波特曼大酒店、北京建国大饭店以及凯宾斯基大酒店都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建筑室内设计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朝阳产业。国内外设计师呈现出流派纷呈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建筑室内设计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我国大部分设计人员还是存在整体素质较低的现象,引起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基础教育与系统的培训,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也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我国建筑室内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1.3持续发展时期的环境艺术设计
1.3.1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建筑环境的发展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逐渐提高对生存环境的重视,同时展开对开持续发展的不断追求。物质水平的提高与改革开放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加快的同时一定伴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国内与国外之间频繁的交流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城市广场以及建筑全体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这促使室内建筑师的工作不在局限于工程项目之内,而是面临全新的系统工程。传统的设计工作只需要对环境设计意识进行满足,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需要实现对是生态理念以及人文设计等的有机结合,同时该项工作的首要条件就是人为因素。
1.3.2可持续发展下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随着跨世纪的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得到共识,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正是在世纪之交的背景下,从建筑室内设计中脱颖而出的。其基本设计理念,就是从单纯的产品意识向环境生态意识的转换。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行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总体布局中,处于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要位置。环境艺术设计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绿色设计,其核心的理念就是创造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2004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举办并发起的首届“为中国而设计”大奖赛和高峰论坛,全国设计精英与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一些年轻新锐的优秀设计师也在此活动中脱颖而出,并对中国奥运会建筑与环境设计、北京国家大剧院城市景观环境建设、上海浦东新机场环境设计、深圳万科第五园和长城脚下的公社居住环境概念设计及全国大型城市的主体广场和景观大道的生态环境设计等产生诸多影响。此期,中国的环境设计师开始了把国际化水平作为追逐的目标。特别是在后奥运时代来临之时,中国当代建筑将以中国精神表达中华文化,而过渡到将中国智慧融入到当代建筑环境之中。
2展望
回顾过去,中国的建筑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经历了建国初期“十大建筑”装饰风艰难起步、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下室内设计的曲折探索、反思前行的生态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大发展的历程。如今,设计将成为人类对未来追求生活、生存质量需求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同时融入了文化。探索本土设计的发展,形成有时代精神和文化特色的设计发展趋势,即“继承、创新、发展”将是未来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与取向。如何全面理解、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问题,是时代赋予环境艺术设计师的使命与责任,并在承担这一使命过程中,推进中国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文化的发展。为此提倡绿色低碳设计,与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风景园林师通力配合,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再生能源,以人为本,按照生态美学要求,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城市广场、建筑环境、人居环境、园林景观以及工作娱乐休闲场所等进行空间、形态以及人为环境的综合设计,营造和建设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活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健,马奥洋,瞿义.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9):95.
[2]刘志民.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简述[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7(1):258.
篇9
关键词:建筑装饰;室内施工图;趋势;实践
现代室内设计体现了人民对于居住环境的不断追求,反映了城市居民的价值取向,展现了人民的精神风貌,其目的旨在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化以及网络信息的发展,室内设计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多样化的变化趋势,丰富了室内设计这一设计理念,出现了众多的优秀设计作品,不断促进室内设计的发展。为了深入研究室内设计施工图的发展趋势以及实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研究。
一、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将传统与现代元素有机统一
由于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众多特色的文化形态,所以长时间以来对室内设计人员造成了影响,其在设计过程中更加强调传统性以及现代性,在设计过程中从当地实际出发,构建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室内设计方案已经是业界普遍认可的理念,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室内设计的关键所在。设计师利用现代先进技术以及理念,实现现代风格与传统风格的有机统一,让人感受到具有时代感同时又兼顾现代感的室内设计作品。
(二)室内设计与艺术的结合
室内设计基于生活,但是其通过艺术性来实现,包括cad、3d max等设计软件和计算机等硬件设施来使其具有艺术性,要去对室内空间、形态、颜色等妥善掌握,使物体本身或者物体相互之间具有艺术美,另外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要保证设计与环境的和谐,相互之间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科学技术促进室内设计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定会促进科技的进步,因此先进的科学技术都被应用在各个行业,室内设计同时具有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特征,科学技术能够为室内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打打提高施工图的绘制效率。在室内设计中,利用科学技术能够让声音、光线、色彩、形态达到预期的目标,使施工图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四)室内设计与环保相结合
室内设计是建立在对环境合理改造的基础上的,而不是肆意的破坏环境,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秉承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性质,未来向生态型的室内设计发展也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另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也在设计中得到了体现,并会成为未来室内设计的原则。
二、室内设计施工图的发展趋势
(一)图纸质量提高的趋势
对于室内装饰装修施工来说,施工图纸是其开展工作的必要前提,但是当前业内并没有一个针对室内设计图纸的标准规范,每个装饰公司的表现形式都存在差异,而装饰行业也属于设计人员流通性比较大的行业,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图标准,那么就会导致众多的标注形式。与业主沟通的时候也会有很多障碍,显得施工图图纸缺乏规范性。除了标注外,对于角钢、石材等设计材料的称呼也存在不同,不利于业内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室内设计的载体是建筑本身,而建筑行业相比设计行业其表现方式较为统一。因此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行业存在共通性,所以装饰设计的标注符号应该基于建筑图例之上。只有明确、详细的施工图才能更为清晰的表现出设计理念已让业主了解,便于与业主的沟通洽谈。可以根据《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调整公司目前的图标图框,包括线形、尺寸标注、字体、比例、剖切符号、引出线、定位轴线、详图符号以及索引符号。而楼梯、坡道等以《建筑制图标准》为依据,研究国外一些成功室内设计施工图纸的图例,然后吸收消化再与公司的实际状况相结合。使用windows能便利图纸电子版的使用,同时将常用的表现工具制作成样图,提供给新人学习,使其养成规范制图的习惯。
(二)对材料的熟练掌握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市场上存在的新型建筑材料种类较多,而设计师能否了解各种新型设计材料的使用价值,同样是施工图纸质量的重要保证。设计师必须了解材料的价格、性质、功能、施工方式、搭配效果等。材料的物理特性是指材料的耐热、耐水等方面的数值特性以及其是否为环保材料,这些设计师都要熟练掌握。对于材料的选择同样要以相关规范为基本准则,尤其是《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当中对污染材料的控制措施等。材料价格直接决定后期的施工成本,因此为了把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需要在保证其具有装饰功能、安全的情况下,使用安装方便的材料。
(三)施工方法的革新
传统的施工图纸对于实际施工的指向性不足,仅仅是简单的平面和立面图,较为脱离实际的施工情况,同时会带来施工无序、成本结算不清等问题。因此施工方式必须革新以迎合当前市场现状。设计师首先应该到工程实地考察,不断累积施工现场经验,还应该将视野放远,研究国外先进的施工资料,从中获取新的知识点。另外许多的供货商会在网络平台新产品的技术参数以及施工要求等,这也为设计师拓宽视野带来了有利条件。
三、建筑装饰室内施工图的实践分析
对室内环境的设计和改造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同时还要对设计过程涉及的每个实践环节进行研究。比如根据业主的要求对室内空间的规划、间隔、风格进行尺寸的确定,另外还要协调好设备的安装工作。精化设计过程,使每一个环节的施工都能保持协调的关系,以上要点都需要在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比如,应该将设计的安全和质量作为首要工作,同时在此基础上塑造出舒适、美观的室内环境,当涉及的内容较为繁复时,应该由综合能力较强的设计师负责完成。
从教学角度来看室内设计的实践性,应该重点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理论教学不能背离实际,否则学生在面对实际装饰项目的时候依旧手足无措,所以必须开展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使学生对突况的处理更为合理。室内设计教学应该基于能力本位理论,教学任务的制定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严格贯彻落实实践教学任务,从而使学生树立室内施工图实践性的观念。
结束语:
总的来说,面对业主素质提高、设计材料多样化、施工工艺更新较快的现状,设计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吸收外界先进的设计理念,确保室内设计施工图的规范性,从而保证室内设计行业长期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林毅,李广珍.浅谈室内装饰设计与施工材料的应用[j].时代经贸,2013(18).
[2]马婧.谈商业建筑室内装修设计及施工[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5).
[3]宫艺兵,潘娜,陈佩新.“室内装饰工程施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27).
篇10
关键词:建筑 钢结构 焊接技术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各个行业和领域提供新的技术方法和支持,焊接技术在建筑领域已经应用了近百年,在建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在建筑钢结构的许多技术领域中,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现如今,钢结构建筑在我国随处可见,高层楼房建筑,工业厂房,公共建筑以及桥梁建筑都普遍采用钢结构,但是,建筑钢结构在应用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并解决"焊接技术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建筑钢结构的质量和结构,因此,研究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提高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1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发展现状
目前,建筑钢结构在我国建筑中观法采用,主要适用于工业厂房,仓库,码头,高层住宅,公共建设等建筑中,很多制造钢结构的企业也在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质量,纷纷采用高科技技术对钢结构的生产制造进行有效管理,但是,建筑钢结构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着焊接水平不高,自动化水平较低,生产技术还有待提高。
2.1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和焊接材料的发展
近几十年来,由于建筑钢结构具有结构稳定!使用寿命长,生产效率高,节能环保等优点被普遍应用于厂房,电站,桥梁,楼房和超高建筑之中,钢结构的焊接技术也经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20世纪40年代,焊条电弧焊引入建筑钢结构焊接之中,50年代中期埋弧焊接技术又成为钢结构的主要焊接技术,20世纪70年代又出现了实芯焊丝和药芯焊丝气体保护焊,螺栓焊,熔嘴电渣焊等新的焊接技术。这些焊接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建筑钢结构的焊接提供了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尤其是气体保护焊在建筑钢结构中的使用,极大地提高焊接的生产效率,缩短了工期,创造了更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建筑钢结构的焊接并不是只采用一种焊接技术来进行,要根据钢结构采用的钢原料和焊接材料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焊接技术和焊接工艺,在建筑钢结构焊接过程中,选用的焊接材料和钢原料在硬度和韧性方面要匹配,并根据不同的强度和韧性选择不同的焊接技术。
2.2焊接设备的生产和应用
进行建筑钢结构焊接就不得不考虑焊接设备的选用,目前,在进行钢结构焊接时采用的设备都是外国生产制造的,国内生产的大多数焊接电源设备无论在技术特性还是自动化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外国。自80年代初钢结构制造企业引进外国成套的钢结构制造设备以来,国内很多企业都在积极研究生产属于自己的钢结构生产设备,我国生产属于自己的高科技的钢结构焊接设备指日可待。
2.3焊接技术工作者的培养
在我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建筑钢结构所需要的焊接技术工作者也在与日俱增,也就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建筑钢结构的焊接技术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要求焊接人员有很强的技术性。虽然我国的焊接工作者很多,相应的焊接工作也能够得以顺利完成,但缺少真正优秀的焊接技术人员。因为建筑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有限,所以与其他发达国家比起来,我国的焊接技术人员的培养、考核、认证制度还不够完善,管理和认证方式比较混乱,不能准确保持焊接人员的技术水平,也就使钢结构焊接存在着安全隐患和质量没有保证,不利于我国建筑钢结构焊接水平的整体提高。
2、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飞跃,建筑钢结构的焊接技术也会产生质的飞跃"近些年来,不管是外国还是中国,很多人都在积极研究建筑钢结构的焊接技术,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改进,使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更适合建筑钢结构的生产制造,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努力实现焊接技术整体质量的飞跃。
2.1建筑钢结构焊接与切割工艺的创新
建筑钢结构具有空间大,跨度高并且绿色环保的优势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作为连接钢结构的重要技术,焊接技术是发挥钢结构功能和作用的最重要基础,在建筑钢结构焊接与切割工艺上,不断创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在钢结构的切割和焊接上,智能切割和智能焊接设备正在研究制造之中,采用智慧的焊接方式和切割方式,可以减少原材料的浪费,并能有效提高焊接质量,为制造质量更好和安全性能更强的建筑钢结构提供了可能。
2.2自动焊接技术的应用
目前,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采用自动焊接技术来进行建筑钢结构的焊接,大大提高了整个建筑钢结构的强度和质量,并提高了建造效率,节省了工期"在我国,自动焊接技术而在不断被我国建筑钢结构生产企业所采用,建筑焊接结构可以实现大型化,重型化和高精度方向发展,自动化焊接技术对于焊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低,并且具有焊接质量高,焊缝美观实用,焊接效率高等特点,因此,自动焊接技术在建筑钢结构中会普遍采用。
2.2焊接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
随着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的发展,对焊接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和技术水平要求不断提高,21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人的整体能力的提高是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会更加注重各类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未来的局势要求各类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知识水平,提高数字化技术水平,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焊接工作中。
完善的制度和规范是对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钢结构焊接工作者作为一种高技术工种,其资格认证的体系不严格,全国性统一的资格考试所包括的行业和领域较窄,缺乏统一专业的划分,不能很好的适用于现如今的建筑钢结构焊接行业,所以应建立完善的焊接工作者的考试资格认证系统。
结语
我国建筑行业虽然起点较低,相应的科学技术和专业的设备技能不够完善,但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与学习中,不断的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某些技术上甚至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也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建筑行业的基础和技术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健全和完善焊接技术工作人员的培养考核制度,努力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焊接技术和理念,同时研究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焊接技术,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 上一篇:
- 下一篇:
精品范文
10建筑工地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