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水平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5-29 10:26: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水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基础水平

篇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授课方式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1

how to improve theteaching standard of computer

basis

li na

(jiangxi 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nanchang 330095,china)

abstract:computer basis applications have become indispensable to modern students of basic skills,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basic computer has become more apparen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mputer basis" nature and purpose of setting up,and secondly,on how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conducted in-depth discussion,with some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computer basis;teaching standard;teaching method

当今,伴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及计算机的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虚拟办公室,虚拟交往,数字化校园等。因此, 计算机基础应用已逐渐成为现代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而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的重要性也愈发显现出来。

一、《计算机基础》的性质和开设目的

本课程是面向高校所有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信息化社会所必须的信息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知识和网络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网络环境,为他们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奠定良好基础。本课程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前沿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学习使用计算机是为了适应将来本专业工作的需要,因此要更多地从应用角度出发,学习有关原理、概念和基本操作。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坚持广度原则,突出计算机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从实用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目的,真正使计算机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

(一)科学制定教学计划,适当调整授课方式

目前很多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学生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问题的场所,我们应该科学制定教学计划,适当调整授课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教师指导下的自学

们应该克服目前课堂教学一讲到底的通病,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活动。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教科书、讲义、参考书,独立进行实验、做练习等而获得知识、技能,培养智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自学活动千变万化的要求,达到灵活机动。比如:目前常用一些流行软件压缩软件winzip、动画设计软件flash、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下载工具、网络播放软件、豪杰超级解霸的使用及如何剪切、压缩、转换音频和视频文件等等,通过在课下与学生交流、指导等,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然后在各班分别找出几名优秀的学生,请他们结合授课内容或专业情况讲解某个软件的用法,并当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方法一经推出,学生的热情特别高涨,一方面有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感到特别有自豪感和成就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也各有所得,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

我们应该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成绩为:笔试成绩+平时成绩+上机考试成绩。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加上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笔试成绩侧重于考查理论知识,上机成绩侧重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侧重对学生作业的检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

三、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国高校的所有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千百万学生学习效果,关系到学生将来对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否应对自如,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健.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07:174-176

[2]张衡琳. 论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8:155-158

[3]段需勤,余毅.浅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09(16):123-126

[4]张永进.浅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02):174-176

篇2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的特点和社会上对高职生学业水平的要求,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状况和特点入手,指出了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意见和改革办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计算机已成为当今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从事任何一门专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提高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保证高职学生的素质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加快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

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1.1高职学生的特点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高职教育变成了一种以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向决定了高职院校对生源挑选的宽松性,也决定了高职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基础差、厌学情绪重、自我约束力弱,心理易损等现象,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后期的学习和发展。他们计算机应用水平大多较低,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系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当接触到系统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时有很强的抵触情绪,缺乏兴趣。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大部分学生也存在积极的一面:他们选择高职院校都想以高职院校为新的起点,重新开始,学习技能,成材立业,所以这更加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摒旧纳新,转变教学观念针对于高职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2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1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形势发展

计算机应用行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行业,而我国的计算机教材内容更新速度却普遍过于缓慢,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及时出现在教材上。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先进性,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1.2.2教学手段单一,不能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

有些院校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因此在上课时教师只能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无法生动形象地讲授操作过程。不仅达不到形象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学生养成不积极思考,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坏习惯。

还有些教师为了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整堂课都采用课件演示教学。虽然加大了课堂信息量,更直观形象,但是由于缺少师生间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2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几点意见

2.1合理选用和使用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计算机教材的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要注意选取内容新、实用性强的教材,并做到适时更新。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要求和就业的特点,开发校本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教师须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让学生学得懂、够用、实用、能用。应当注重社会实效性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个性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准切人点,学到实用的知识。

2.2研究学生心理,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师在备课中“备学生”这一步非常重要,必须对一节课全盘考虑,做好安排。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和谐的共鸣,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同时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结合,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针对课程的不同情况采用任务驱动法、btec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生动灵活地表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上机操作技能、注重考核评价过程

足够的实践练习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前提,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应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左右。教师须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特点而又实用的操作内容。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勤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把握好进度,分层次推进。要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做好记录和评价结果。重点考核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文化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2.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2.4.1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协作能力

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高职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中屡遭挫败,对课堂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愉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协作能力。

2.4.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我们的教学要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获得更多、更新、更有用的知识。真正体现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2.4.3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在注重学习任务设计与布置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用探索式和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以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学习结构,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3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强的特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师需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学设计与改革,精心准备实践内容,鼓励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同步做好过程管理和评价工作。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超.关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今日财富》,2009年 第10期

篇3

【关键词】基础滑移隔震;时程分析法;振型分解法;解析解

建筑减震[1]的优势表现在地震历程的中后期,建筑隔震[1]的优势表现在地震历程的前期,地震发生时破坏力最强的阶段往往发生在地震历程的前几秒[2],所以建筑基础滑移隔震逐步成为热门研究课题,基础滑移隔震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算法常用的是等数值算法[3],其时间积分步长的合理选择对计算结果的精度的影响很大,并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的稳定性,决定时间积分步长的主要因素有两个:(1)结构的最小自振周期,(2)输入地震波谱中所包含的最高频率。实践证明数值算法会有较大的时间损耗,而且计算精度及稳定性也不好保证,本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寻求精确解析解且计算在整个历时过程无时间衰减的基础滑移隔震多自由度(mdof)结构地震反应时程算法的研究。它通过对结构滑移、啮合两种状态边界条件的判断及振型分解法运动方程的建立,并通过对两种运动状态下解的正则坐标的坐标变换实现了两种运动状态的衔接,从而实现了计算机的仿真,成功找到了本问题的精确解析解算法。

1.无阻尼多自由度结构在滑移状态下的运动方程及求解

设有一层的剪切型具有滑移隔震基础的mdof结构,基础的质量为,向上每层的质量依次为:结构在时刻处于滑动状态,为基础在本时间段在总整体时间坐标系里的绝对位移,为第层的绝对位移函数;为第层柱子的总刚度,为结构的总重量,为基础和地面滑动平台之间摩擦材料的动滑动摩擦系数,为基础和地面滑动平台之间摩擦材料的静滑动摩擦系数,为已知的地震动函数,为提高计算精度,本文采用的是摩擦力模型,则基础下表面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为,则有运动方程:

(1)

其中;

,它们皆为阶矩阵,方程(1)解的形式为:

(2)

由于结构在滑动时会出现一个平动振型,与其对应的结构自频是零,那么上式中的正则坐标中将出现分母为零的状态,这样一来计算机运算时将会逸出并致使计算中断,所以必须对上式中的与对应的正则坐标进行化简!

================

====================

其中: ;。

这里是结构的第个固有频率;是结构与对应的第个固有振型。

分析:若当时,与其对应的平动振型为:,若在时刻;

,则有:

,这里,由此可以发现结构的整体滑动的原因就是由于本平动振型的出现使结构会发生大幅度的平移的可能。

2.无阻尼多自由结构在啮合状态下的运动方程及求解

若在时刻基础滑移结构由于静滑动摩擦力的过大会导致基础和地面平台之间咬合在一起运动,这时结构的运动状态将和上节所说的大不一样:这时基础的运动状态是明确的,它的速度和加速度都和地震动函数对应的一样,这时候的结构实质上是一个个自由度的结构,我们可以将一层楼盖的质量改为,向上依次为,结构的各层位移函数依次为。则结构的运动方程如下:

(3)

和式(1)相比这里的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已发生了变化:阶数皆为,且这时的

=

=。

这里的k11为(1)式中刚度矩阵左上角的第一个元素,为时刻基础的位移函数,它相当于(1)式中的。式(3)的解的形式为:

(4)

注意(4)式中的与(2)中的是不一样的,它们的数据的具体取值和(3)式中的、有关。同时注意(3)式所对应的结构的固有频率不会有零的情况存在,所以(4)式的计算机运算不会溢出。

3. 结构啮合、滑移两种运动状态切换临界边界条件的判定方法

当基础的速度和地面平台的速度相同时刻将是运动状态转换的关键时刻,这时结构是继续滑动还是和地面啮合运动?又当二者咬合到什么时候又开始滑

?若是继续滑动的话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是保持不变还是相反?这两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边界条件的判定问题。

当=0 时,结构的基础和地面不再发生相互运动,这时候静滑动摩擦力将会发生作用,而且通常它比动滑动摩擦力要大得多,这样一来结构的减震效果将会变差,所以要重视静滑动摩擦力对结构的影响。

3.1 结构滑动后是否啮合的判定方法

显然当=0 时,如果>,结构继续滑动;

如果<,结构开始啮合。

3.2结构啮合后是否松开的判定方法

当=时,若有:

>0

且>0 或

<0

且<0时

结构将会开始滑动,否则的话结构将会继续保持啮合状态。

3.3结构滑动后是否继续滑动的判别方法

当时,若结构过点后继续滑动,则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必变号。这种情况的具体操作方法是通过左侧邻近时的值来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当时,若结构过点后继续滑动,则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由左侧邻近时的值来判断,若,再比较它们的更高阶导数,依此类推。

4. 振型分解法下的编程运算和计算机仿真

多自由度无阻尼基础滑移结构动态仿真的目的是全程模拟结构各层的运动状态,跟踪结构的任何构件瞬态的位移和内力响应,从而可以预测结构的抗震能力。

编程运算[6]的基本思路是:由结构的初始条件和力边界条件确定结构的第一个运动状态,当结构进入临界点时,由临界点的结构参数和外力参数确定临界点过后的下一个运动状态的力边界条件和运动类型,并将第一个运动状态末结构的位移、速度做为第二个运动状态的初始条件,就这样上一个运动状态的终点就是下一个运动状态的起点,循环往复就象接力赛一样直至需要的时间里程。

5. 谐波地震动下的程序计算实例

工程算例:下面为一无阻尼单层滑移基础隔震结构,千克,千克,,静滑动摩擦系数=,动滑动摩擦系数,结构无限弹性,初始静止,求当地面发生简谐震动:时,结构底层基础和一层楼盖的时程位移曲线。

图1 基础滑移隔震实例

经计算本系统有两个自振频率:,对应的振型为:;,对应的振型为:,亚自振频率为:;对应的振型为:(1);重力加速度为:,将以上系统数据输入计算机便得出各层的时程位移曲线(图2、图3、图4):

图2 底层基础的精确解析解时程位移曲线

图3 一层楼盖的精确解析解时程位移曲线

图4 振型分解法下的精确解析解层间位移时程图

图5 0.01秒步长计算3000次时

近似解层间位移时程图

图6 0.005秒步长计算6000次时

近似解层间位移时程图

图7 0.0025秒步长计算12000次时

近似解层间位移时程图

注:以上各图中红色表示的是滑移状态,绿色表示的是啮合状态。

6. 计算实例结论分析

通过上述实例的两种时程分析算法计算机仿真结果的对比(即图4与图5、图6、图7的比较及计算机磁盘数据库里的数据对比):当时间历程到20.236秒时,0.005时间步长、6000次运算的时程法算出的顶层楼盖的绝对位移为-13.22665米;0.0025时间步长、12000次运算的时程法算出的顶层楼盖的绝对位移为-13.15306米;0.001时间步长、30000次运算的时程法算出的顶层楼盖的绝对位移为-12.72314米;而本文的振型分解时程算法计算出的本时刻顶层楼盖的绝对位移精确解为-12.23766米。由此看出时程算法是依靠逐步缩小积分时间步长及增加运算次数来提高精度的,并逐渐靠近精确解;本文同时发现:在前30秒的历程中,振型分解法没有任何计算时间损耗,而算法却有不同程度的时间损耗,请看表1:

表1 法下

有效计算时段随时间步长的衰减情况表

计算控制步长(秒) 计算次数(次) 理论控制计算时段长度(秒) 实际有效计算时段长度(秒)

0.01 3000 30 28.4347513847724

0.005 6000 30 29.2344803916257

0.0025 12000 30 29.5952483279541

0.001 30000 30 29.8460827020333

由此本文得出如下结论:振型分解时程法同样适用于基础滑移隔震mdof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计算,并为其它数值近似算法提供精确解析解;本时程算法不需要精心选择积分时间步长,没有计算时间损耗,并且具有计算性能稳定、精确度高的优点

;所以它可以为其它近似数值算法提供较精确的对比参照解,以检验其它基础滑移隔震mdof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计算方法的可靠性;本时程算法可以推广到真实地震波下的结构计算;但计算机仿真实践实例发现本算法也具有计算速度慢的缺点。

参考文献:

[1] 胡聿贤.地震工程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

[2] 李宏男.建筑抗震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 张相庭,王志陪等.结构振动力学(第二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

[4] 朱伯芳.有限单元法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5] 张国瑞等. 有限单元法[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6] 刘瑞新等.visualbasic程序设计教程(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7] 张延年,李宏男.双向耦合地震作用下滑移隔震结构振动控制及其优化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第1期(vol.27, no.1).

篇4

1.1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当前不少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停留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上,在一些高校相应设置了b语言、c语言等程序开发设计课程,该教学内容与当前学生的信息素养不相符合,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及其专业知识缺乏一定的理解,不能合理运用计算机技术。此外,与过去相比,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逐步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高中还对计算机课程进行了统一水平测试,而在大学,和过去相同,使用的计算机教材没有发生变化,每个学校的教学内容几乎相同,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不同的学生而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因材施教,设置严重不合理。

1.2教学方法落后

在当前大多数的学校,仍然采用的是课堂教学和机房练习相结合的两步走教学法,而很少采用现代的模拟业务、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1.3教学考核方式不全面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以机考为主,有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和省计算机水平考试,一般的考核分为两部分,即笔试与机试。一般的水平考试主要有两种题型,即客观题与主观题,而该课程的成绩往往根据水平测试的成绩而定,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水平测试极为简单,通过率高,这种单一的计算机教学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下降,不利于计算机技术的深入掌握与运用。

1.4学生的操作水平有限

如今计算机的普及教学在中小学阶段就得以开展,大多数的学生在经过几年的学习后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常用办公软件的运用,例如word的编辑等,然而,由于实践机会少,教学内容的限制等多方面原因,学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论文的排版、测试等,大部分学生的操作水平有限,还停留在原始阶段。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管理改革措施

2.1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

当前,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这门课,然而对不同专业而言,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全一致,教学内容与目标也相同,当前的计算机课程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专业,部分专业需要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在教学内容中又没有体现出来。针对此现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者应当高度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际运用性,同时结含下同学生的专业需要传授相应的计算机知识,便于学生在实际学习与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知识。具体而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合理设置与实践学习应以培养人才为最终目标,并基于这.角度合理的组织设置课程。例如,教师在计算机教学工作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教学模块与选修教学模块两大部分,在基本教学模块中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多媒体技术、。ffice常用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在选修教学模块中主要包括数据库程序设计、平面设计、网页设计、三维设计等,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教学模块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和兴趣通过等级考核对选修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2.2改善教学方法

(l)强化实践教学。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合理安排计算机的上机练习课程,同时可以开设计算机选修课程,拓宽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渠道,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上机操作水平。

(2)采用案例教学法。计算机教学工作者可采用现代化的案例教学法取代落后的教学方法,即在案例中融入计算机基础知识,通过案例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让学生亲身感受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3)分级教学。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教学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学生间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层次划分,分别设置免修、快班、慢班等,不同班级所讲授的内容和授课方式是不同的,但是其最终目标都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在原有计算机基础巨育所提高,达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

2.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篇5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探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3-0563-03

国外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做了大量研究,通过建立相关的标准,实行统一规划,规范管理。比如,2000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联合有关团体制定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详细规范了师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构成和要求; 2005年美国教育部颁布《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迈向美国教育的黄金时代:因特网、法律和当代学生变革展望》,提出今后发展教育技术的七项行动建议;2010年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正式了题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围绕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主要发展目标和建议。这些文件对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一体化促进作用。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教育部高教司1997年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的地位;2006的“白皮书”,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2009年出版《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书,提出和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这些文件为推动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现状和学生需求,在“如何提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问题上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1 数据调研及分析

通过对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等新疆5所高校不同年级的750余名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研了解到当前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并在学生学习方式、计算机课程考核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广泛征求了各专业大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论文针对不同族别的学生作了调查,他们最早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各不相同,30%的学生小学就开始学习计算机,36%的学生初中开始学习计算机,23%的学生高中才学计算机,11%的学生大学才学计算机。由于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各异,进入大学后他们的计算机水平也都参差不齐,27%的学生水平较低,67%的学生水平一般,只有6%的学生水平较高。

新疆属于边疆地区,教育资源比较薄弱,为了解学生族别与其接受计算机普及性教育的起点是否有关联,本了相关的数据分析,如图1所示:不同族别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时间起点差异不是太大,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小学就学习计算机的学生都在30%-40%之间,中学开始学习计算机的学生达60%左右,只有10%左右的学生大学才接触计算机。可见新疆不同族别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较为公平。

为了解接触计算机时间的早晚对学生在大学阶段学完计算机课之后的计算机水平是否有影响,本了对应分析。如图2所示,从小学到高中来看,接触计算机时间越早,大学阶段计算机越容易达到一般的水平,但是要达到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却并不受接触计算机时间早晚的影响。而大学才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无论要达到哪种计算机水平都会受到较大影响。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教与学都在理论与实践上脱节

本次调研了解到,在教学中理论课与上机实验课的时间分配方面,7.5%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太少,实验课太多;51.6%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太多,实验课太少;只有40.9%的学生认为理论课与实验课时间分配合理。在学生作业方面, 62%的学生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与现实生活不相关,38%的学生认为作业与现实生活相关。分析数据可见,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理论课与上机实验课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学生作业存在理论与生活实践联系少的问题。

2.2 课程考核标准不统一

本次调研中当被问及“你所学计算机课的考核方式是什么”的时候,30%的学生回答是上机进行cct考试;46%的学生回答是理论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4%的学生回答是仅进行理论考试;20%的学生回答是平时成绩加期末上机考试。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各高校对计算机课程考核的差异性可见一斑。对于计算机课程考核没有标准统一的要求,形式各异的考核结果不具有参考价值,不但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能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几点建议

3.1 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本文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看法作了统计,认为即使非计算机专业也有必要开计算机课的学生达到95%;而图3也显示,即使不喜欢计算机课的学生,也有82.79%的人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开设此课。可见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都很重视计算机课,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

3.2同步学习,异步练习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应该尽量实行同步学习,异步练习。老师讲课时学生统一探究学习,激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取长补短。教师布置课堂练习或者课后作业时分层次布置,在达到最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于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争取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都有进步,都能学有所获。

3.2.2 为学生营造不同的学习氛围

为了解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学生各自喜欢怎样的学习群体,本了相关调查统计。如图4所示,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几类学生选择一个人自学的均不到10%,选择全班同学一起学习的学生也都只占10%左右;计算机水平一般和水平较低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在老师的辅导下学习;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更愿意选择兴趣相同的几个人讨论学习。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学习或者与兴趣相同的几个人一起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练习时间,并积极辅导和引导学生规范练习。课堂之外适当组建几个兴趣小组,让那些对计算机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分组探讨,相互督促学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力。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学习需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3教与学都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里所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从三方面考虑。第一,教师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分配上要尽量合理。既要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需要分配合理的时间让学生上机操作,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的理论知识。第二,理论要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所以,课堂教学时老师应尽量多用案例教学法,而在给学生布置练习作业时,将生活中涉及到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贯穿到作业中,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第三,不但要以理论指导实践,还要用实践来检验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3.4计算机考核标准统一化,方式多样化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性、系统性教育课,涉及知识点多,注重基础教育和实践。根据该课程特点,需要检验学生是否达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性目标,所以理论考核是必须的;作为应用基础课需要检验学生能否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所以上机考核也是必须的;作为计算机文化的系统性教育课,要考核的知识点较多,在短时间内既要考理论又要考实践能力,很难做到公正有效的考核,所以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来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的真实水平。总之,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但一定要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考核过程,不但要在理论上进行考核,还要在实践上考核;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考核,还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

4 结束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是大学生今后工作生活中必备的基本技能,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正在蓬勃发展,新的系统与软件不断更新换代,所以在学习本课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现有的软件如何使用,重点还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以便他们能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是计算机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要求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能满足新时代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晓华,刘树娴.新疆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3):75-76.

[2] 龙映宏.浅议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6):4479-4480.

[3] 朱雪莲.新生计算机水平及分层试点教学调研与分析——以新疆艺术学院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2(9):42-44.

[4] 郭键,董萍萍,辛向丽. 国内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对比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0(9):42-46.

[5] 王晓勇,方跃峰,肖四友,梁越.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1(7):39-42.

篇6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 分层教学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较大挑战,而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水平。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时展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1]。因此需要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分层教学的方法是适应于时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本文就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一、分层教学模式分析

1.1定向培养目标分层

基于定向培养的目标分层需要根据w生不同的专业及就业方向进行定向培养,首先需要对学生就业方向进行确定,从而对学生培养目标进行确立,并依据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分层及分班教学。

1.2单科分层模式

分层教学模式并不是指所有的课程都适应于这种教学模式,因此学校需要对实行分层教学科目进行确定,并针对学生开展相应的科目考试,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及能力,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2]。针对此课程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重新划分,从而组成一个新的班集体,而这种模式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大范围及运动时的教学方法。

1.3班内分层目标教学

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是保持原有班集体不变的状态下,对部分课程进行分层教学,并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学生划分为优良、中等、差这三个级别,从而根据不同级别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及教学目标,同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教学,对不同级别的学生进行单独考核,从而获得学生的整体进步。

二、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实施

2.1学生层次划分及班级拟定

在学生刚入学后,由学生参与学校统一组织的计算机基础测试,测试应有全国统一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主,在开学前可以在学校指定机房中进行测试,并由系统进行自动评分,管理人员对学生的得分汇总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排序,根据排序结果以院系为单位进行划分,其中主要包括有班级划分,根据测试成绩的高低分为谙熟班、普通班及入门班等,在后期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等级的班集体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3]。

2.2安排课程时间

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的方式与传统的班级划分机制不同,这种班级划分的方式相对较为独立,因此需要对课程的时间安排予以重视,为了避免学生在原有班集体中的课程安排时间出现冲突,保障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因此需要采用固定时间展开教学。如在各个院系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安排,在每周内抽出一天时间展开教学,也要避免与其他课程的授课时间产生冲突,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时间的安排尽量是在晚间或选修课中展开教学活动。

2.3配备分层教学教师

由于不同的班级划分主要是依据学生能力的高低进行划分,因此班级整体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任课教师的安排上也要进行分层安排。在每一个学期中,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职中只能担任一个层次的教学活动,要避免同一个教师兼顾谙熟班及入门班的基础课程教学,才能切实保障其中任何一个班集体的计算机基础整体水平提升[4]。

2.4针对分层教学课程的实施进行考核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的班集体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进度计划,教学部门应定期收集学生的意见反馈,并将其呈现给任课教师,便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学生认知情况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计划应进行灵活把握[5]。

结语:总而言之,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是对原有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知识能力进行划分,采用分层次的形式展开教学计划,并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案,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基础水平进行深入了解,并提高自身素质,从而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整体水平提高。

参 考 文 献

[1]吴刚,周保平,高贤强.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模式探讨[j]. 现代计算机,2013,11:39-41.

[2]李波,王妍,赵立英. 试析基于计算思维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构建[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4:5703-5704 5741.

[3]谢丽霞. 基于blending learning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研究[j]. 大学教育,2014,16:153-154 165.

篇7

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社会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技术,而其中最基本的是计算机,特别是由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正在迅速改变人类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并成为人们参与一切社会活动的新工具。因此,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满足信息化社会人才需求的基本途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在高等院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必修课。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将来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力。

目前,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在一年级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两门课程,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实验室建设也具备相应的规模。两门课程的学时安排分别是40学时和56学时(均含上机实验课时)。在教学内容方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含windows基础、word应用、excel电子表格应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和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包含c语言程序设计(工科专业)和vb程序设计(文科和理科专业)。

然而,随着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越来越突显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内蒙古科技大学面向全国招生,而地域的广阔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计算机知识的普及程度也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大学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的较大差异,即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水平差距较大。首先,中学阶段对计算机知识掌握较少的学生很难将他们已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衔接在一起,学习过程和听课过程都十分吃力。其次,中学阶段已经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的学生认为现在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与中学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有相当多的重复部分,容易滋生厌学情绪,导致上课出勤率不高、课堂纪律不好等恶劣现象的发生。因此,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吃不饱”“吃不好”“吃不了”的现象随处可见,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2)教师教学负担沉重。

目前,内蒙古科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授课学生达5000余人,而任课教师不足20人。每位教师平均周学时超过了16学时。面临如此沉重的教学任务,教师很难充分发挥应有的教学水平,更难顾及教学能力和个人专业水平的提高,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水平的发挥和潜在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一大隐患。

3)教学资源紧缺,资源利用率不高。

随着内蒙古科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尽最大可能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提高教学资源的实际利用率也已成为目前的一大问题。

2、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1 x”教学模式

2.1 教学模式的含义

将模式一词最先引入教学领域,并加以系统研究的人,当推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他们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而实际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计划往往显得太具体、太具操作性,从而失去了理论色彩。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理论中,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程序性的策略体系。

因此,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2.2 “1 x”教学模式的要素

1)“分层次”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探索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根据教学总体目标,将不同的教学对象,按相关影响因素分成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并对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训练方法和评测方法,力求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分层次”教学也叫多层次教学。

2)“菜单式”教学内容。

“菜单式”教学内容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实处。在帮助学生确定自身知识技能掌握水平的前提条件下,由学生在开课范围内按照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拓展自身能力,提高自身水平。“菜单式”教学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提高了每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多样化”考核方式。

“多样化”考核方式是“1 x”教学模式中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对于不同层次水平、不同学习内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尽可能地测试出学生真实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充分体现计算机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保证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3、“1 x”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学生分级测试。

对学生分层的目的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为了确保分层教学的针对性,在分层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两种水平,即学生己经达到的水平和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使教学要求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为了保证目标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

大学一年级新生人校后,通过内蒙古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对所有新生进行一次计算机水平能力摸底测试,从而实现动态分层。考试形式为上机考试,满分100分。考试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和分类,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等)、windows基本操作、word文字录入、word基本操作、excel基本操作5个项目,每个项目20分。

分级标准是按照非计算机专业教指委的基本要求,结合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学大纲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的教学要求,将参加考试的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a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经验,计算机水平较高,并且学有余力,是很有潜力的学生;b层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相对较低,可以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大学计算机入门课程。具体分级标准是总分80分以上,且windows基本操作、word基本操作、excel基本操作3个单项得分不低于12分的学生将被划分为a班,其余学生将被划分为b班。

2)教学目标分层次。

学生分层后,我们以“面向全体,两头兼顾”为原则,按照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将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内蒙古科技大学现在的教学组织形式为班级集中教学,所以教师在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包括集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全体学生都应当达到。个人目标是在集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原有的知识基础、兴趣、能力等确定。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地由现有水平发展到“最近发展区”,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3)教学内容规划及教材建设。

基于“1 x”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规划。改革的‘目的是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已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和进步,信息素养水平有所提高。“1 x”.教学模式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支撑新教学模式的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可以保证“1 x”教学模式贯穿到整个教学和实验中。为此,相应的配套教材和实验教程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且从某个角度上说,成为决定我们是否真正能实施“1 x”教学模式的关键。从2008年开始,我们加大对于新模式对应的创新型教材的研究和规划。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出版了相关教材并应用于实践教学。配套教材是我们坚持“1 x”教学模式理念进行实践的工作积累。

通过这些配套教材的编写,我们进一步坚定了“l x”教学模式对教学和实验的促进作用,对该模式下不同层次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更加清楚,对一些关键的实验原理和技术的解决方法也有了新认识。

4)考核方法。

在进行分层次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体现分层性的原则。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针对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包括课前、教学过程中、一节课结束时的评价。课前评价主要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解;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一节课结束后,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在学期末认定学生成绩时,a班学生采用面向过程的考核方式(学生根据要求提交设计作品,包括平时作业、期中作业和期末作业),b班学生采用机试与大作业结合的考核方式。

4、“1 x”教学模式实施的结果分析

目前,“1 x”教学模式在内蒙古科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环节已经实施了一个学年,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使一度比较沉闷的计算机基础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认可程度大大提高,且教学效果良好。

首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根据任课教师点名册的初步统计,学生的出勤率由过去的90%提高到现在的97%。其次,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从a班和b班的成绩分析图可以看出,两个班的成绩均为正态分布,各分数段成绩分配合理,改变了从前的“双高峰”两级现象,即90分以上和60分以下人数相对较多,而60~90分之间人数反而较少。最后,学生的信息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拓展。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抽样统计。统计结果表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过级率成正相关,且今年内蒙古科技大学等级考试过级率较去年提高4.7%。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现在高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而设置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了更加有效地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将教学任务放到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同时,不断的思考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进行构建与实践,并且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之中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1 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学和统一考试的教学模式。但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工作过程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不均衡,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不能够很好地同步进行。其次,由于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很多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并不是零起点。再次,企业对毕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第一,各大高校的教学内容并不统一,尤其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第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仍然是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的兴趣不高;第三,计算机应用的教学内容过多并且课程少,并且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有限;第四,课程教学过多而实践课程与设计型课程较少;第五,计算机应用的教学依旧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第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还是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进而导致考核效率较低,并且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够很好地反应出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水平。

2 教学模式构建的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应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总体目标,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实现计算机应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的构建与实践。同时,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使得现代培养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不仅仅保证现代大学生能够掌握应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增强学生运用计算机的实际能力,大力促进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以保证现代的大学生能力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3 教学模式构建的内容

3.1 基础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首先应该是基础建设,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突出实用性,当然,教学内容还是应该以全国计算机考试大纲为基础进行构建。同时,常用的工具软件和数据库技术也应该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需要涉及到的内容;第二,由于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计算机应用教学的需要,因而需要编辑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

3.2 教学手段。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核心,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因而需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和重新构建,第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制作课件,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讲解的同时,教师应该灵活地采用教学案例,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的积极性。同时,加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上级时间,在上机学习的过程当中,应该以学生自己联系和操作为主;第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而不同,尤其是对于工科和文科的课程设置应该有很大的区别,这样不仅仅能够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还能够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手段的构建是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3.3 教学方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构建应该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基础,以制定适合计算机应用教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同时,设置一定的上机操作课程,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能够将上机与实践同步进行,这样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其学习能力。目前,我国大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都是采用一体化教学和项目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当然,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结束后,学生应该进行自主学习,以保证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

图1

3.4 考试方式。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计算机应用教学的要求。主要是由于传统的考核方式过程比较繁琐并且环节比较的多,最为重要的是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够很好地评价出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水平。目前,我国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的方式主要是以上机考核为主,这样不仅仅符合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和项目教学模式的变革,并且更加能够反映出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和应用能力。然而,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们课程的特殊性,因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一定要进行上机技能考核。同时,高校应该根据教学考试系统当中的要求(如图1),不断的对计算机应用教学的试题库进行完善,上机的考核实行自动评分的模式,使得上机考核的结果能够更加明显地反应出学生学习应用计算机的真实水平。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和工作,主要是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式的构建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多,一般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基础建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等多个方面。因此,现阶段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但是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及文字组织能力有限,因此文中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邵士媛,李海燕,李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02):367-368.

[2]唐倩,游鑫.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研究,2013(06):98-99.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实践能力;改革方案

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信息程度的提高,要求每位大学生都应具备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即使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计算机水平亦成为衡量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标尺,因此,我国各类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培养方案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内容,尤其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要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1]。

本文试结合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改革方案。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目的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中的问题打下基础。但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新生在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总课时少、实验课安排不足以及教学手段有待进一步改善等问题。

(一)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由于学生生源地和家庭环境不同,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来自城市的学生在初高中就开设过计算机这门课程,计算机水平相对较高,而有些学生来自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对计算机知识了解很少,甚至有的新生从来没接触过电脑。对于学生们的计算机水平起点高低不同,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把握有一定难度,很难达到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感觉到“吃得饱,消化好”的理想效果。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但课时较少

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该门课程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五个部分: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explorer。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概念,还要讲授一些软件的应用和技巧以及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实践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多且广泛,更新速度快,但课时相对太少。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在我们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的方式,虽然比“黑板 粉笔”的授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实际上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和学脱节,没有体现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以实践学习为主、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特点,不能满足学生边学边练的要求[2]。

(四)实验上机课时偏少,指导教师不足,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只有让学生有更多的上机时间练习,老师负责指导答疑,才能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相反,即使教师讲授得再清楚,学生不多加练习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但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等原因,学校的实验机房明显不足,上机课时偏少,而且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人员亦 偏少,教师要同时指导几个班的上机实验,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中明确指出:“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质上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它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 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始终坚持这一方向,努力培养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3]。

(一)采用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

针对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若要满足不同学生的“胃口”,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则应当打破原来以班为单位的教学模式,采取分层次教学。首先,在新生入学后进行一次计算机知识的摸底考试,可以采用笔试和上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高层次的学生,略讲基础知识和office的操作,给他们留一些word、excel及powerpoint的实践操作题,并给他们提供一定的上机练习的机会,同时安排老师给予指导;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讲授计算机知识,包括基础理论、网络知识和office操作等知识;而对于低层次的学生则要增加一些课时,详细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网络相关知识及office操作,同时也要增加学生的上机实验课时,让学生们都能达到熟练应用计算机,为学习后继课程及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就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这就要求在教材的选取和大纲的制定方面不断更新。在授课内容上要求把已经淘汰的内容删去,把新的内容加进来,保证每堂课讲授的内容都充实、有意义。所以,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来选择教材,要体现出层次差别和针对性。我们已经尝试自编教材和实验辅导书、相应的电子辅助教材、电子教案,自制多媒体教学包,建立教学网站等,形成立体化教材,满足了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当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广泛阅读学科材料,及时掌握最新科技信息,充实、更新教材内容,增加知识信息量,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要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在机房上课,利用网络和“同屏”软件,教师 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讲解和演示,使学生与老师保持同步,避免学生上课时间做其他事情。在整个演示过程中,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的电脑,这样起到了一些强制作用,提高了教学效果;还可以利用该软件让学生参与演示,通过该软件的控制,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每个学生的操作过程,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也可以随时切换到学生练习的状态,这样可以保证随讲随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已经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双向交互功能,也取得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4]。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验课比理论课更为重要。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笔者认为,要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一定要解决实验上机课时不足、教师指导上机班级多及指导实验教学效果差的问题。

在实验上机课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主动地去练习和和钻研,发现问题后,教师只要做好指导工作,把方法和经验教给学生,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扎实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比如,给学生一些开放机房的时间,通过一些word排版比赛、powerpoint制作比赛和网页制作比赛等,让参加比赛并且成绩好的的同学可以在期末成绩中有一定比例的加分。这样,既加强了同学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实践和应用能力。

(五)改革考试制度,全面看待及格率

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和获得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仅凭学期考试成绩高低来判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并不科学。为此,可将考核成绩分为四个部分:平时作业、上机考试、参加竞赛、期末考试,其比例设为20%、20%、20%、40%,并提倡课程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可采用通过网络上交电子作业和实验报告的方法,设置开放性问题,包括学习心得体会,实验中发现、使用的一些技巧,学习中的疑点、难点等。教师通过电子作业和实验报告检测学生的作业水平和作业的真实性。

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重要,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比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及格率重要。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可以挖掘巨大潜力。

三、改革前后的教学模式对比分析

为了验证改革前后教学模式的不同效果,笔者在所教的两个平行班就同一个教学内容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观察法、课后调查法等手段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感受进行了记录,并采用对比研究法,分析总结了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的有效利用率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协同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按照新的教学法施教真正突出了“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在“教”与“学”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习目的更为明确,往往能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

2.教师的教学模式更新,自身素质得以提高

新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实际经验,促进教师参与实践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使教师主动扩大自己的知识范畴,提高了教学素养和与学生协调沟通的能力。

3.教学资源使用更加有效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硬件设施资源,在专业机房局域网内搭建各种信息共享的平台,例如,用于各种作业上传下载的ftp服务器、学习过程讨论的bbs服务器和过程性评价动态网站等。教师创建自己的教学欧洲杯买球平台主页为学生提供在线教学服务,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提高了知识运用能力。

总之,信息时代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把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整体方向,更新教学理念,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全面改革;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苏.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7).

[2] 汪晓璐.浅谈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25).

篇10

大型行走式吊车 基础 设计 计算

1.工程概况

班多水电站位于青海省海南自治州兴海县境内黄河上游主流上,以发电为主。枢纽工程主要由左岸混凝土副坝、泄洪闸、河床式电站厂房及右岸混凝土坝、开关站以及对外交通公路等主要建筑物组成。枢纽全长303m,坝顶高程2764.0m,最大坝高79.7m。设计正常蓄水位2760.0m,厂内安装三台轴流转浆式水轮发电机,总装机容量360mw,总库容1535万m3。

根据工程的总体规划和及进度要求,综合考虑施工需要,决定在尾水反坡上布置一台k80塔机用于尾水平台混凝土浇筑和材料入仓。具体将k80塔机安装在以坝下0 077.26为中心的位置,k80塔机为行走式塔机,k80塔机轨道轨矩为8m。由于受进基坑道路的影响,前期k80塔机的行走范围定为36m(坝右0 051~坝右0 087)。 k80塔机轨道中心位于在坝下0 077.26位置,即尾水渠1:3的坡面上

3.设计边界条件及要求

需对尾水渠的岩石坡面进行开挖处理,开挖后形成el2691.205m和el2693.015m平台,并在el2691.205m平台和el2693.015m平台上分别布置两排φ28锚杆,l=3.0m,排距1.0m,间距2.0m,入岩2.0m,外露1.0m;锚杆施工完毕后,按k80/115行走式塔机基础图纸和设计要求安装基础钢筋和齿槽钢筋,然后采用c20f200w6混凝土浇筑形成两个塔机轨道平台,每个平台顶宽2m,长度36m,高程2694.215m,塔机基础砼分三块,每块分缝长度12m。为了塔机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位移,塔机安装前,将尾水齿槽用c20f200w6砼回填,每块分缝长度9.2m。

4.基础砼截面、强度等级设计及验算

4.1、设计荷载及组合

作用在k80塔机基础上的荷载有:

(1)恒荷载

k80塔机自身重量;

(2)塔机活荷载及其影响力

1)塔机轮压;

2)冲击力;

3)制动力

(3)其他荷载

1)人群荷载;

2)风荷载

3)混凝土收缩力

4)温度变化影响力

4.2、设计荷载的确定

(1)恒载

k80塔机自身重量及其配重块、压重块、起吊重量,合计重量为610t。

(2)k80塔机活荷载及其影响力

1)k80塔机主要活荷载是轮压,轮压为45t。

2)活荷载的影响力

冲击力:塔机制造厂商提供的最大轮压值已包含塔机吊重物时,上升或下降时的动力作用,其冲击系数k1=1.2,因此基础设计时可不考虑冲击力。

制动力:实际上塔机行走速度很慢(13m/min=0. 217m/s),可不考虑制动力。

(3)风荷载

计算结构强度和稳定性时,应考虑作用在结构上的风荷载,但本结构不高于3m,又处于基坑内,风荷载可忽略不计。

(4)混凝土的收缩力

k80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段长度为10m-13m,其收缩影响相当于降低温度10~15℃。

(5)温度变化影响力

设计基础时,应考虑一月份和七月份的平均气温;温度变化值应从结构浇筑结束时的温度起算。

4.3塔机基础设计及计算

(1)基本尺寸的拟定

塔机基础布置在护坦1:3斜坡上,在斜坡上el2691.205m和el2693.015m上形成两个平台,在平台上形成两个梯形断面的地梁,具体尺寸见《k80行走式塔机基础断面图》。

基础外边缘距至边坡外缘的水平距离为1.0m,为保证地梁的稳定性,在地梁基础底部布置两排φ28@2.0m,l=3.0m外露1.0m,锚固2.0m的锚杆。同时将上游齿槽回填2m。

塔机基础分段长度为12m,分缝宽度20mm,内填泡沫板。

(2)墙身强度验算

由于k80塔机为行走式塔机,塔机和轨道为点接触(移动的),所以塔机基础只承受压力,不承受弯矩。

塔机基础顶宽2m,轨道固定在找平板上,找平板与预埋筋共同预埋在混凝土基础中,而轨道用夹板通过地脚螺栓加以固定,故轨道和基础连为一个整体。基础每隔12m分缝,轨道之间用用鱼尾板连接(厂家提供)。

计算受力面积:基础最小宽度为2m(顶宽),为偏于安全考虑采用取值为1.5m,基础长度取12m。

k80塔机最大轮压为45t,k80共计由16个轮子,每个角四个,共计8个台车,每个台车上两个轮子,由于每个台车上的两个轮子距离较近,计算轮压时按90t计算。轮压基础最不利情况为:

k80塔机工作时起吊线与塔机中心连线与轨道轴线垂直时,受力最为不利。靠近吊物一侧轮压最大,单个轨道基础受力最大,计算时应以此为基础

此时p=n/a=360t/(12×1.5m2)=20t/m2,基础高度为3m和1.2m,且为梯形断面,为安全期间,计算断面取下游侧轨道基础截面(下游侧断面较上游侧小),基础梁的断面尺寸取1.2×2.0m(按矩形计算)

基础混凝土抗压强度为20mpa,其承受压力为

n=p2a=20×1.2×2.0×106/(9.8×103)=4898t

12m长,顶部断面为2m的断面的轨道基础承压能力为4898t/(12×2.0m2)=204t/m2,

远远大于20t/m2(此数据也是厂家要求的轨道基础要求的最小承压能力)

故基础结构远远满足设计要求。但为了构造和防裂的要求,对基础梁进行了构造配筋,采用φ14的二级钢筋,

(3)混凝土收缩力

通过设置伸缩缝加以解决,缝的设置同(3)。

(4)人群荷载

k80轨道基础上不设置人行通道,该荷载不存在,不必计算。

5.需要注意的问题

(1)大型行走式塔机基础的设计,首先必须弄清楚,塔机自身特性,如最大力矩、自身重量等。

(2)由于水电工程的多样性,地基基础承载力、当地气象条件(如风力等级、降雨条件、气温等),运行条件不同,不能盲目照搬类似工程的塔机基础,以免发生事故。

(3)计算时,必须考虑塔机基础施工的边界条件,也就是,说必须了解掌握塔机基础的现场实际情况。

6.结束语

班多水电站厂房工程从2008年12月开始,2012年工程结束,整个施工期k80塔机运行条件良好,通过对塔机基础认真检查,未发现裂缝及混凝土移位、破坏等现象,说明塔机基础设计计算方法正确,参数选择合理,值得其它工程借鉴。

参考文献

[1]《k80/115塔机基础设计图纸》

[2]《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