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想法三年级作文范文五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2022-11-06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我有一个想法三年级作文篇1
关键词:三年级 启蒙习作 几点尝试
前言:通过近几年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听、说、读、写。从口头语言表述向书面语言的转变,然而,学生一方面渴望表达自己所见、所想,另一方面书面语言没有积累,想说、会说的话不知如何用文字来表达,容易产生“怎么写”、“写什么”的困惑。《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心里话、真话、实话,写自己亲身经历中所见、所闻的事情,写出对观察的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段话为我们指导三年级习作教学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我在三年级教学实践中采用看图写话和日记的形式,引导学生入手习作。下面我就三年级启蒙作文谈谈我的几点尝试。
一、看图写话引路,学写日记来尝试,写想说的话。
三年级学生生活经历较少,大多数在监护人的引领下进行活动,但是天真活泼。这样虽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形象思维仍占主体作用。如何才能引领学生发挥自我能力,我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看插图,如《灰雀》一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槐乡的孩子》一文中的孩子的劳动的场面等。找出在文中描写的词语和句子,边读边想。在家里请家长协助孩子,在看动画片的同时,适时引导。再准备一本日记本,我让学生试着在日记本上写自己每天的经历,学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新鲜事;还鼓励他们将自己喜欢的图片贴在日记本上,在图片的旁边写上一段话。
二、以日记为铺垫,丰富学生的语言。
三年级学生语言积累少,会产生怎么写、写什么而犯难。我通过学习课文重点段落,指导课外阅读,来帮助学生积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积累词句的基本技能。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在教学中,如《灰雀》一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槐乡的孩子》一文中的孩子的劳动的场面;《风筝》一文中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情景等。找出在文中描写的句子,边读边想,再摘抄在日记里。在阅读过程中,摘录一些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片段,写进自己的日记本,鼓励学生背诵优美的句子和片段。早读前5分钟轮流背读自己前一天积累的句子和片段。
三、写观察日记,写所见所闻所想。
三年级的学生通常会自言自语,自得其乐,这就是他们身上富于想象的特点。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小学生习作练习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简单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习作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习作中发展和提高作能力,把习作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习作正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
四、适当评价点拨,激励写日记的兴趣。
平时收看学生的日记尽管是多么幼稚、可笑,只要是真实的,我都加以表扬。因为简短的话语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条件,强调是什么写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不虚假、不矫饰。激发学生写想象日记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把各学科结合起来,有机地结合想象,可以是写异想天开,学生可以畅想生活中的事物、未来等,写出自己既奇特又合理的想法和幻想。就这样,我想学生们会悄悄地爱上习作的。在进行习作教学时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要我习作”转变成“我要习作”,以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和心理情感中发展提高。经过近半年的时间训练,学生的习作有了一定的起色。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探索,使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倪海霞用真情浇灌习作之花——小学三年级作文启蒙教学的点滴体会《小学教学参考》
2、冯嘅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初探-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
3、张震跃浅谈小学三年级习作-课外阅读:中旬
4、找到窍门写活语文书里的故事——浅谈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教学-阅读与鉴赏上旬
5、浅谈如何优化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新课程(小学版)
6、赵媛媛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一得-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我有一个想法三年级作文篇2
一、制定完善各项制度,抓好领导班子建设
(一)努力提高政策理论水平,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
一是为进一步提高局领导成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坚持了中心组学习制度,每月由局党委书记或副书记组织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2005年学习的重点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公路管理办法》,在学习过程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注重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工作中去。二是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了议事制度、议事规则、议事纪律。实行党委会议、局长办公会议、行政办公会议制度和领导班子工作情况通报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密切协作、顾全大局。凡属局政策性大事、全局性等问题都须由党委会议集体研究决定,保证了局决策的民主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三是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营造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继续开展了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争创干事创业的领导班子,争做干事创业的领导干部”为主要内容的“一学两争”活动。
(二)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200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反腐倡廉五年工作目标的重要一年。为做好这项工作,我局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健全了制度、明确了要求。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局党委书记、局长为局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在与市公路局党委、县政府签订责任书的同时,与各党委委员、副职签订了责任书,各党委委员、副职按照工作分工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廉政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局领导成员带头遵守廉洁勤政的规定,做到了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发挥了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加强党的建设,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
一是在党的建设中,制定了党务工作计划,完善了党务工作制度,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和“党员活动日”制度。为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按照上级党委要求,7月10日至18日,所属8个党支部分别召开了组织生活会,按照“一人谈,众人帮,逐个进行”的方式,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局党委书记、局长**同志带头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鼓励大家对自己提出批评和建议,带动和引导了大家畅所欲言,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良好气氛。广大党员以对党、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既帮助其他党员找差距,提出改进思想、纪律和作风的建议,又认真查找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每位同志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二是为加强党支部建设,年初局党委与各党支部签订了《党支部目标责任书》,各单位内部出现问题,由支部书记负责;同时各党支部与所属党员分别签订了《党员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三是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坚持发展标准,坚持程序发展。为确保党员质量,使发展党员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对发展的*名新党员全部进行公示。
三、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一)提高职工素质,促进公路文明行业建设
一是为进一步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年初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职工教育培训计划,通过思想道德、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党风廉政建设及wto相关知识的学习,建设了一支适应新世纪发展的“四有”职工队伍。二是继续开展了以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在办公楼、宿舍楼墙壁粉刷了公共基本道德规范、居民文明公约等标语口号,使文明创建活动真正融入到社会、延伸到家属院、深入到户。三是加强执法执收人员法律法规学习,努力提高全局执法执收人员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造就了一支高效能运转、高水平管理的高素质执法执收队伍。
(二)经常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加大对执法队伍的管理力度。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路执法队伍,树立良好的执法队伍形象,促进公路事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经常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路政管理人员努力达到了政治合格、业务过硬、动作规范、文明行政的要求;征收人员按照“三优三化”的要求,推行政务公开,规范文明用语,落实承诺服务,设立了服务台等便民服务设施,将文明执法和优质服务融入一体,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到了文明创建所带来的氛围和实惠。
四、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政策,做好劳资和离退休工作
(一)严格控制人员,认真落实管理制度。
在劳资工作中,严格控制人员数量,工资发放、统计报表准确及时,标志服装发放严格执行标准,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
(二)结合实际,对老干部做到了三个“关心”。
我局历来重视离退休工作,专门设立了老干部科,成立了老干部党支部,在老干部工作上,我们坚持了三个“关心”,使离退休老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学。一是从政治上关心,该参加的会让他们参加,该看的文件让他们看到,该知道的情况向他们通报。二是从生活上关心,认真落实他们的经济待遇,不论局经济如何困难,也按规定发放离退休人员工资,从不拖欠。三是从活动上关心。我局设有老干部活动中心,定期开展乒乓球、扑克、棋类比赛,在今年老人节前夕,局领导、政工、老干科人员陪同离退休干部到**旅游参观。
五、加强宣传信息工作,发挥工、青、妇“三位一体”的重要作用
(一)健全通讯报道机构,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宣传鼓动在公路工作中起着动员、导向、激励和监督作用,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专门设立宣传科,建立健全了通讯报道机构,完善了《新闻宣传方案》、《新闻工作考核奖惩办法》,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宣传重点,建立激励机制,保证了新闻宣传工作有章可循。5月份,邀请《***报》副总编**同志来我单位进行新闻知识讲座,局长**亲自带头参加学习,通过新闻知识讲座,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宣传人员的写作能力,全年共发表稿件**篇,其中市级**篇、省级**篇、部级**篇,有力地宣传了我局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在文化娱乐方面,建立了职工之家、电教室、图书室、青年活动室,开展了“迎新春联欢会”、“消夏晚会“乒乓球比赛”等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把公路文化装点的更加绚丽。
(二)健全工会、共青团、女工委等群众组织,形成“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我局召开的第八次三次职工代表大会,在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会议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职工民主管理、群众监督、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健全共青团、女工委等组织,形成工、青、妇“三位一体”创建文明行业的工作格局。局女工委以“建文明岗位、树巾帼形象”为目标,扎实有效地开展“巾帼建功”竞赛活动,收费站被授予省级“巾帼文明示范岗”称号。局团总支带领全局团员青年大力开展了争创“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的诚信建设活动。收费站被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称号,路政大队被授予市级“青年文明号”称号。目前,我局共拥有省级“青年文明号”*个、市级“青年文明号”*个、县级“青年文明号”*个。
六、加大行风廉政建设力度,抓好创一流树形象工程
(一)加大管理力度,从源头上加强预防和治理。
为加大公路工程、征收、路政执法等腐败现象的高发频发地带的管理力度,我们从源头上加强了预防和治理,从制度和管理上解决问题。一是健全完善多项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言行,是加大治本力度,搞好廉政建设的保障。坚持每年年初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真正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工领导靠上抓、政工科协调抓、上下联动一起抓的局面。二是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局各级领导干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思想上构筑了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三是建立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监督管理机制。首先加强党内监督,尤其是搞好班子内部的监督;其次是搞好民主监督,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第三是认真履行社会承诺,2005年11月10日召开了一次社会监督员座谈会议,达到了征求意见,改进工作的目的。四是根据行业特点,继续抓了收费员、征收员、会计员、材料员、路政员、监理员“六大员”的廉政教育和监督管理,建设了一支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职工队伍。五是为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避免职务犯罪的发展,坚持把预防犯罪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预防职务犯罪与各项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确保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规划,实行规范化服务,创出一流的形象。
根据市局创建文明行业的意见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建规划,把创建文明行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巩固省级文明单位成果,争夺全市公路系统创建文明行业竞赛活动“***”。各单位把文明创建工作放到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加大创建力度,夯实创建基础,加快创建步伐,扎实有效的开展了“**”竞赛活动。一是各科室、单位成立专门的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抓创建,把责任和措施落实到具体人,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和全员参与的强大合力。今年以来,投资***万元,改善提高了荣誉室、业余党校档次及公路分站、收费站等单位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条件,各科室电脑安装了宽带网,实现了办公现代化,确保了文明行业创建的有序发展。二是机关带头创建。制定了《机关效能建设实施方案》,工作人员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的观念,认真解决了在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了“团结、求实、廉洁、高效”的机关作风。三是强化“窗口”单位的文明意识,在抓好服务上下功夫,各“窗口”单位按照“三优三化”的标准和“五化管理”要求,在提高文明服务、文明行政、文明执法、文明用语的意识上狠下功夫。通过扎实有效的规范化工作服务,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四是路政管理人员继续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内容的“四项教育”活动,规范路政执法行为,不断提高文明行政和文明执法水平。五是以创建文明行业竞赛活动为契机,做好结合文章,促进我县公路事业的发展。首先是与“三城联创”相结合,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圆满完成承担的创建任务,为我县“文明、平安、卫生”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其次是与“民主评议行风”相结合,虚心接受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努力提高公路执法执收水平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行业作风建设。第三是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立足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惩防并举,注重预防,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建设廉政公路。六是大力宣传先模人物。在局机关和家属院显要位置设立了党员新风采橱窗,大力宣传了在各个工作岗位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形成了人人学先进、人人赶先进的良好氛围。七是从创建文明行业入手,加强了对家属院的管理工作。我局家属院现有居民***户,为促进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制定了《开展平安文明社区实施意见》、《居住管理规定》、《治安管理细则》,形成人人自我约束的良好氛围,努力营造了人人争做文明市民、家家争创文明户、齐心争创“安全文明家属院”的浓厚氛围。
七、加强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公路事业发展
(一)以人为本,培育良好的精神风貌
在新形势下,我们充分认识到:公路事业要发展,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关键。我们突出以人为本,培育良好的精神风貌。一是抓教育、强素质。建立了业余党校、图书阅览室、宣传栏等阵地,在学习过程中,制定了严格的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学习自觉性;二是抓制度、促规范。制定了《规章制度》、《车辆管理制度》、《招待制度》等,将考核与奖惩、评先树优结合起来,不讲情面讲制度;三是抓活动、增活力。积极开展了“争创青年文明号”、“巾帼建功”、“十佳孝星”等活动,增强了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二)做好结合文章,解决实际问题
职工的思想问题是实际困难引起来的,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把握他们的脉搏,办实事、办好事,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始终保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敏锐性,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局政工人员经常有计划地深入到工地、车间、分站,与职工面对面交谈,对职工提出的问题,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解决的解释清楚。如奋战在*****国道和硕段工地的同志们,其气候环境之恶劣、工作条件差,始终没有阻挡干部职工扎根西部谋发展、创“一流品牌,树**公路形象”的锐气。为鼓舞、勉励同志们,今年8月份,局组织工程*处职工家属前去**工地探望、慰问、旅游。9月底,局工会、政工科等相关人员等前去**工地慰问、座谈,与职工共度仲秋佳节。
(三)发挥政研会的作用,重视研究成果并推广应用。
我有一个想法三年级作文篇3
一、提出问题
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诸项任务中既重要又困难的任务。从目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仍存在着序列不明,路子不清,方法不当等问题,影响了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改革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形成重点训练项目的具体的训练序列,增强作文训练的科学性、计划性,铺好提高作文水平的台阶;二是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验积累,使之储备大量的写作素材,充实作文内容;三是形成与综合训练相配套的同步单项训练系列,解决作文基本功问题;四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使学生经常练笔,使动笔写文章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解决练得少的问题。
1987年我校开始了"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的专题实验。在县教研室的帮助下,通过招聘,自愿报名,领导考核,择优录用的办法,选聘了朱耀元同志担任实验班老师,并制定了《试验方案》,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跟班实验到六年级学生毕业,为第一轮的实验周期。
二、实验的目标与方法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是一项整体系统性的实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
(一)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当众、独立地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努力达到"能说会道"有的学生还要"能言善辩"。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重教给学生的观察方法,使学生视野开阔。在观察中,有计划地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精确性、细微性,以及观察的敏锐性。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作文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要求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路,自己的意见。
(四)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摸到习作的门径,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写作水平。
(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作文系列训练中,通过各种活动促使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品质等个性特征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为培养一代合格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的主要方法是: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训练的"序"为核心,形成"纵向贯彻,横向渗透,同步穿插,内外交流"的系列训练体系,使作文教学向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整体改革方向发展。
三、实施措施
(一)纵向贯彻
纵向贯彻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形成纵向的作文训练体系,保证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能够得到贯彻。再根据整体训练系列,和每学期重点训练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定出一套学期训练内容,构成语言文字、知识技能、智力活动和思想内容相互联系的学期训练系列,纵向组成训练台阶。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重点训练项目共有26个,按训练内容,我们把这些项目分成三大类,即"观察"、"思维"、"表达"。然后根据各年级同一类不同要求的重点训练项目,纵向编排序列。如"观察"类别的训练,三年级第一学期"侧重于抓事物特点的训练",第二学期"抓特点,进行描述",四年级第一学期"体现事物的特点";五年级第二学期"描写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使文章更加生动;六年级第一学期"写出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编排训练序列时,充分体现作文训练的"序"。如要求抓特点写人,三年级要求写人物的外貌;四年级要求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五年级全面要求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六年级还要求展开合理想象,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样遵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形成"滚雪球"之势,逐步使学生在训练中知、能入链。
(二)横向渗透
我有一个想法三年级作文篇4
从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看,三年级的说话和写话不再像一二年级那样两者浑然一体了,写话的要求也不像一二年级那么简单,而是在选材范围、体裁的要求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要想使学生从思想认识上适应一个高的起点,小学作文教学必须抓好由低段向高段的过渡问题。另外,在九年义务小学阶段中三年级正处于小学时期学习转行阶段,也就是处于词语的统一阶段,对于一个学生在以后的语文学习方面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关系到学生的好与坏,关系到文章的写作是否成功,因此,为了做好三年级过渡性教学,笔者就开展三年级语文教学浅谈以下几方面的意见。[1]
一、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和身体方面来看,虽然判断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缺乏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容易忽视许多小问题,从而以小失大,造成问题的严重性。比如,让字、词、句系统连结,而学生则是单一性的思考,从而导致形成的句子失去了血脉和养料,使句子变得空洞而且乏味。因此,这一阶段应从各方面搞好学生的身体锻炼和学习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从三年级学的课本知识结构来看,三年级刚跨过一、二年级的识字、组词教育,而三年级则反映成句字和字、词的系统知识,这就让学生无从下手,因此这一阶段应该加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为写作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我――我爱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的景色如何――景色表现在哪几方面等。还比如:有――有月亮――月亮什么时期最圆――什么时期如弯钩――月亮自己发光吗――关于月亮的传说等。让学生在发散思维中活跃自己的思想,从而开拓大脑,为丰富的想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从三年级老师和学生的沟通情况来看,三年级学生仍然喜欢表现自己,自信心较强,因为这一年龄阶段决定了一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发挥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实践,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如把自己观察到的物与色等东西亲自说出,让全班学生听评,最后达到统一的效果。老师随时沟通,从而让教学有更大的进步。[2]
四、从创新方面来说,让学生创新提高,因为三年级学生对某一事物看法还没有固定,因培养学生的创新有很大帮助,比如:想象――联想――幻想,统一“三想”思维,让学生有充足的自由空间。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在意识,从而达到创新和实践的统一,创新理论的完美结合。
五、从学生相处方面来说,因为三年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没有根本上形成,因此这一阶段让学生了解学生,从而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达到学生的相互理解和关心,为今后的学习找到合作的伙伴和帮手,为开展统一性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集体化和目标一致化。
六、从加强审题训练来说:从三年级开始,写话内容一般只提供具体要求,很少提供写话内容和题目。这时的写话训练就要靠学生根据要求自拟题目,自己选材进行片断和写作联系了。在这个时期如果不重视审题训练,学生写出的作文往往重点不突出,或者出现跑题现象。比如:小学语文第五册基础训练二中的说话作文有这样一个要求:把你参加的一次家务劳动(如洗手帕、打扫卫生、买粮买菜),先说说,再写成一段话。有的学生竟把在学生做值日的事当作一次家务劳动来说,出现了跑题现象。有的学生写《洗手帕》,内容有头有尾,就是没有写怎样洗这一重点。因此,加强审题训练尤为重要。加强审题训练,一是要指导学生弄懂要求,抓住关键词,体验深刻理解;二是要注意题目中对时间、空间、数量、体裁、人物等方面的限制;三是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审题指导。
七、从加强学生参与评改的训练来说,一二年级学生写出的短文以教师批改为主,从三年级起,学生的作文篇幅要逐渐展开,教师的批改量也随之增加,批改作文成了教师一项繁重的任务,煞费苦心。然而作文本一发,有的学生甚至不看一眼就装在书包里,这岂不是徒劳无功吗?我的方法是:学生为主,教师点拨,互评互改,共同提高。这样既减轻了教师批改作文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从加强自由习作的训练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可采取课内序列作文与课外自由习作(生活作文)两条线进行训练的方法。从课内序列作文训练中,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严谨的作风,但序列作文是附属于每单元的训练重点安排的,模仿性强,从写法、内容、数量上都有一定局限性;而增加生活作文的训练,既能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不受限制地倾吐出来,又能为序列作文提供具有真实情感的写作素材,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使学生写起文来有说不完的话,抒不尽的情。[3]
我有一个想法三年级作文篇5
一、唯物史观内涵:“一体两翼”式的理论构架,发展了社会主义“两个文明论”,并赋予其明确的价值指向
所谓“‘一体两翼’式的理论构架”,是就“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容构成而言的。其中,“一体”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共产党人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价值指向;它以人民为最高的价值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实践及利益实现程度为价值评价的基本标准,集中体现了“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构成“三个代表”思想的精神内核和价值灵魂。而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不断满足其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由此,在人民利益这个“体”上,就必然性地生长出“两翼”来,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两个“翼”,依托于人民利益这个“体”,表现为相辅相成的双向互动关系。
从上述理论构架来看,“三个代表”思想很象一只翱翔于九天之上的大鹏,具有优美的动感和坚实的立体感。与传统“平面”式的“两个文明论”相比,“三个代表”思想在继承前者的同时,又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步,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继承的意义上说,一方面,“三个代表”思想肯定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第一位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这一思想认为,社会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因此就要“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58页。),并为前者提供精神动力和政治指南。
“三个代表”思想对“两个文明论”的推进,主要表现在从唯物史观层面明确规定了两个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指向。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两个文明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道理正在于此。但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两个文明论”中内涵了一个“价值悬设”问题,这就是:两个文明,为谁建设?这个问题,传统的“两个文明论”没有明确的回答,而“三个代表”思想则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主体、建设成果的受益者和最高评判者。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91页。)这一规定,赋予两个文明以至关重要的实践主体和价值指向,使两个文明得以统一于人民利益这个“体”,并在理论上获得了“一体两翼”式的跃动型立体结构,很好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这种推进显示了马克思主义者登高望远的理论眼光和把握时代的自觉能动精神。它表达了这样一种理论自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本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住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把握住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二、发展观内涵:从发展哲学层面表达了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可持续发展观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9页。)在“三个代表”思想中,这一战略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首先,“三个代表”思想凸显“发展”这个主题。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思想,就是为了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它是我们在新世纪“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53页。)从“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容看,无论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都体现了强烈的发展意识。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一主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只有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不断发展中,“三个代表”思想的正确性才能得到证明,其指导实践的巨大理论威力才能得到发挥,实践“三个代表”思想,掌握理论是前提,推动发展是关键。
其次,就发展的内涵而言,“三个代表”思想坚持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它固然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54页。),但并不是把发展狭义地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不是用经济增长指标来取代社会发展的全面指标,而是从社会文明的总体构成着眼,强调“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协调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因此,就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57-158页。)其中体现的是一种兼容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系统的发展观。
第三,在发展主体上,“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其表现之一是把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这集中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先进性、人民性;表现之二是强调“人的现代化”,并视之为发展的本质和关键。所谓“人的现代化”,就是人们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性变迁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其知识、心理、能力素质的发展程度,既是测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又对社会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就要“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56页。),不断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入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发展观,就是“人民主体论”的发展观。与资本主义社会“为物的增长而牺牲人”的“资本拜物教”相比,这种发展观体现了历史的进步。
第四,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三个代表”思想内涵了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与不可持续发展观是相对而盲的,它主张人类的发展不应该破坏自然界的丰富性和多样发展的可能性,这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削弱后代人发展的能力,包含了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双重关系的总体性协调。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人民日报》1995年10月9日。)这可以看成是“三个代表”思想在发展观上的逻辑指认。理由是:(一)前述兼容经济和文化的系统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实际上构成了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实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共同进步,还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必须通过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二)可持续发展包括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双重关系,这双重关系不是分裂的,而是彼此关联互动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和决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最根本的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我们无法设想,在一个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利益存在严重对立和冲突、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会处于“田园牧歌”式的和谐状态。当今世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严重恶化,很大程度上,这是近代以来以私有制为基础、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的孽。对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作过深刻的分析,并指明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道路,即“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9页。)也就是说,只有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重建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三个代表”思想所要指导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这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发展,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归依,中国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的是团结、平等、互助的同志式关系,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的中国社会发展,将同时致力于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双重关系,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可持续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表现为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当前,我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有所激化,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表明,社会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虽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但二者并不能等同,并不是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可持续发展问题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社会主义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只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不断实现的条件。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要求全党既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断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未来推进,这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辩证法。而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向共产主义,“三个代表”思想是基本的思想保证和理论指南,在其指导下,我们还需要诉诸长期的、艰苦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三个代表”思想关于社会发展的未来目标指向是共产主义。当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时,人类的发展将如马克思所展望的那样:“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页、122页。)届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全面的、真正的实现。
三、党建内涵:21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理论指南,它很好地体现了“三个统一”
“三个代表”思想着眼于思考和回答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建设构成“三个代表”思想直接的、主要的理论关注域。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最新形态,“三个代表”思想在形成过程中,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理论形态上,体现了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在指导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的统一,使“三个代表”思想构成博大精深、生动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
(一)“三个代表”思想在形成过程中,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恩格斯指出:在理论思维中,“逻辑的研究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致的形式上的反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2页。)就此而言,“三个代表”思想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时代精神的逻辑体现,是对历史的逻辑总结。
——这一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的理论总结。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总结80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这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高度理论概括。
——这一思想是对执政数十年的前苏东国家共产党和世界上的一些大党、老党丧失政权教训的深刻反思和总结。总结这一教训,江泽民同志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党的内部出了问题,丧失了执政基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注:《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42页。)而要赢得最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就必须真心诚意为人民谋福利,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就是说,要坚持做到“三个代表”,否则,历史兴亡的周期律就有可能重演。
——这一思想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国内新形势的战略应对。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这两个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而有新的发展;我国已加入wto,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既带来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又对我们构成严峻的挑战,各大国间综合国力的较量和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情况看,面对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后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我们思想上不清醒,工作中不注意,是很容易搞散的。”(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72页。)世纪之交,着眼于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我们党把握世界的理论眼光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这一思想是对新时期党建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逻辑思考和理论解答。现阶段党建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党的队伍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处于新老交替过程中;二是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并已造成巨大危害。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实际出发,中央强调要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三个代表”思想,既是我们党在解决自身问题上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又是对在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的总体性理论应答,堪称21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二)“三个代表”思想在理论形态上,体现了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
这就是说,“三个代表”思想既是立场,又是观点和方法,是三者的有机统一体。概括起来,就是从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建设一个“三个代表”的党,按“三个代表”的原则来建设党。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既是“三个代表”思想科学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正确理解“三个代表”思想的关键。
1、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了“两个先锋队”的立场。所谓“两个先锋队”,就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概括的:“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注:《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520页。)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科学论断。对这个问题,一种比较常见的误解是认为“三个代表”思想强调的是人民性而不是阶级性,甚至认为主张“三个代表”就是摘所谓“全民党”。这种看法,是对“三个代表”思想的严重误读。从“三个代表”思想所体现的立场来看,它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坚持这种统一,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三个代表”思想,反之,如果割裂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性关系,就会造成认识上的严重错误和实践上的严重危害。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这是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明确规定了的。中国共产党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工人阶级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不是为了本阶级的特殊利益,而是为了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共产党执政,实质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这“两个先锋队”的立场是有机统一、不能割裂的。一方面,坚持党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确保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必要前提。“三个代表”思想自始至终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这在其每一部分内容中均得到强有力的表现。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主体,“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在生产力层面的典型表现;工人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者,其他阶级的政党也不可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其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严格科学性和彻底革命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在文化层面的典型表现,工人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不可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不可能创造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他阶级的政党也不可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工人阶级是在解放全人类的世界历史运动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它消除了以往一切阶级的局限性,实现了阶级利益与全体人民利益的最大统一。“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在社会利益层面的典型表现,工人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谋求的都是与阶级外部成员利益相对立的特殊利益,其他阶级的政党也不可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里,我们必须对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有正确理解。所谓“工人阶级先锋队”,就是指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前进方向、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并组织和指挥工人阶级为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而奋斗。它并不是只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违背人民群众的利益,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就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就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若离开这一前提,党的先进性和人民性都将不复存在。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必然要求。工人阶级政党之所以是最先进的政党,就在于它丝毫不带有剥削阶级政党的政治狭隘性,始终能以解放全人类的宽阔胸怀,不断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党只有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带领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真正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政治本色,反之,党如果忽视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就会“画地为牢”,就会丧失其群众基础,其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政治本色就无法保持。“三个代表”,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就是“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立场。
2、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最新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发展史上,经典作家们曾从不同的侧面对共产党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共产党与先进文化的关系、共产党与人民利益的关系作过深刻的论述,从实践上看,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多年来,领导人民投身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究其原因,正是我们党在客观上做到了“三个代表”的结果。然而,从上述三方面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来加以有机整合,并由此凝炼、提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之成为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总体性世界观,这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它既是我们党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和严格要求,又是我们党对有小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目标、任务的总体性理论指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把党建没好是个基本的大思路。其中,最关键的,是要立足变化了的国内、国际形势,理清党的建没的新思路,提出我们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三个代表”思想,就是21世纪我们党的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战略观点,它把“先进生产力观点”、“先进文化观点”、“人民主体观点”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强调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设一个“三个代表”的党,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与时俱进的务实、创新精神。
3、这一思想涵摄了党的建设的方法论原则,即按照“三个代表”原则来建设党。 这一原则从方法论层面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统一:一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着眼,一方面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党的建设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先进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作用,党的建设必须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并把这两个方面统一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合力”,“开”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唯一正确的路径。二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统一。党中央最近强调,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所谓“统一思想”,就是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三个代表”思想上来,这是确保我们党凝聚力、战斗力的思想前提,也是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这是一个必须明确的基本点。要使“三个代表”思想真正成为党的组织肌体的灵魂,就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把“三个代表”思想灵魂与党的组织肌体有机地统一起来。“三个代表”思想同时又必须具体化为党的作风。这“三大建设”中,思想建设是灵魂,组织建设是实体,作风建设是具体化表现。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三个代表”思想内涵的党建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特色。三是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一方面,要看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高纲领与其先行准备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内在联系,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把握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否则,就会丧失正确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制定和贯彻符合现阶段实际的实践纲领和现行政策,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扎扎实实把现阶段的事情做好,而不摘超越阶段的“穷过渡”。这两方面的结合,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辩证法。
(三)“三个代表”思想在指导21世纪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具有强烈的实践特质,直接服务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现实目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在要求,又是我们正确理解和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三个代表”思想在走向实践、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过程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关节点”:
1、学风建设。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这一学风能否在实践中得到真正贯彻,事关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江泽民同志指出:“学风问题也是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95页。)理论联系实际,既包括联系客观实际,也包括联系主观实际。就前者而言,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是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学习“三个代表”思想必须把握的基本点。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镜子来对照自己的思想,找出深层次问题,并加以改正。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好好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下什么?”(注:《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72页。)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想正确,才能做到行动上的一身正气、堂堂正正。在理论学习过程中,领导干部要有省察之功,自知之明,克治之力,完善之求,掌握理论武器,立足自身实际,加强自我改造,提升思想境界。唯此,才能使理论学习触及思想深处,凝聚人心,改造灵魂,真正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解决问题;而不至于从文件到文件,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2、制度建设。抓党的建设,教育固然重要,但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和完善能够保证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和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一整套制度,并用法律、法规、政策、纪律、教育等各种手段来保障这套制度能够得到严格遵守。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来建设党,关键是如何做到“三个代表”,把“三个代表”思想诉诸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实践。而党的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则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实践活动。反之,若只强调思想改造,而忽视制度建设,“三个代表”思想的贯彻就失去了制度保障。多年来,针对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等问题,我们党开展了深入持久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无疑是必要的,也收到了不小的成效,但腐败现象仍难以扼止,个中原因,值得深思。“从根本上来说,这涉及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问题。”(注:《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546-547页。)也就是说,我们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尚有不成熟、不完善之处。要改革和完善它,最根本的是加强制度建设。党在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靠制度来坚持;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新鲜经验,要靠制度来坚持;“三个代表”思想要转化为成功的实践,也要靠制度来保障。在这方面,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来建设党与“从严治党、制度管党”是根本一致的。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有一个想法三年级作文范文
2022-11-06 阅读:0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