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通信论文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5 07:17:07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数字通信论文篇1
集群通信系统是共享资源、分担费用、向用户提供优良服务的多用途、高效能而又廉价的先进无线调度指挥系统。对于指挥调度功能要求较高的企、事业、工矿、油田、农场、公安、武警以及军队等部门都十分适用,集群通信采用单工或半双工方式,要求接续时间小于500毫秒,具有调度级别控制等。同时对于集群通信还提出了传输集群、准传输集群和信息集群的定义。
随着集群通信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集群通信也从原来的模拟集群向数字集群过渡。但这种过度并不是简单的将原来的模拟话音转换为数字话音和提供数据传输功能就可以称为数字集群了。其实,综观国际上提出的数字集群来看,数字集群的标准都是围绕着用户的需求而发展起来和提出的。
2.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
数字集群通信是继手机、小灵通之后的第三大战场,正在成为电信领域开发的新重点,运营商、设备商正在展开一场新的角逐。在设计中针对了专业无线用户的需求,特别适合在政府和商业领域的专网使用。
2.1数字集群通信的标准
tetra(陆地集群无线电)系统在指挥调度方面应用的比较多,可完成话音、电路数据、短数据消息、分组数据业务的通信及以上业务的直通模式,并可支持多种附加业务。在大区制条件下最大覆盖半径56公里。tetra扩容可以逐步增加模块化,适用于小、中、大型调度系统;设计组网灵活,既适应于专用调度网,也适应于共用调度网。tetra话音编码方式采用代数结构码本激励线性预测编码,具有良好的话音质量,即使在强背景噪声干扰下也可听清,话音质量并不像调频系统那样随场强减弱而降低。大量实验证明,tetra系统的话音质量比gsm系统好。因此,大量应用于应急、调度、指挥等专网应用系统。
iden(集成数字增强型网络)系统是基于tdma多址方式的调度通信/蜂窝双工电话组合系统。它在传统大区制调度通信基础上,大量吸收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优点,如采用双模手机方式,增强了电话互联功能;采用小区复用蜂窝结构,提高了网络覆盖能力。选用这种编码是先进的,但技术公开性不好,价格较贵。但通话质量和保密性都较好。
2.2数字集群系统设备安全
设备是网络的基础,设备的安全是保障网络安全的基础,只有保证网络的物理可靠性,才能保证网络功能、信息的安全性,因此基础设备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对于交换机,硬件上应实现关键部件的热备份。软件上,关键的用户数据、配置数据应当及时、定期进行备份。对于基站系统要考虑其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如射频干扰、雷击、抗震性能等。基站系统的备用电源应根据基站覆盖区的重要程度适当配备,以应变突发事件。系统主备用倒换能力是系统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如倒换时间、倒换过程对正在进行的业务的影响等。完善的监控告警机制可大大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如系统部件可自我诊断和修复、系统可隔离故障模块、及时产生告警信息。此外,调度台、终端存储了用户的重要信息,这些设备由用户控制,应由专人维护,以保证相关用户信息不被外界窃取。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专用通信系统,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安全要求要大大高于公众移动通信系统,所以数字集群通信系统运营者必须从各方面考虑如何增强系统的抗灾变能力,如何使系统更安全可靠的传递信息。只有全面的重视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安全问题,才能使数字集群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未来数字集群通信技术发展方向
3.1高安全性
数字集群在基站与手机之间,信息完全依靠无线电波的传输,很容易被人们从空中拦截,在通话状态、待机状态都会泄密,即使关闭电台,利用现代高科技,仍可遥控打开,继续窃听,从中截取、破坏、调换、假冒和盗用通信信息。
3.2高抗毁性
专业移动通信在使用过程可能遇到恶意破坏的人为因素或雨雪灾害的自然因素等影响,导致网络不能正常工作,因此,未来ppdt系统要求可靠、准确地提供业务,具有高的抗毁性和可用性。通常情况下,系统以集群方式工作;在遭遇危害的极端情况下,系统以故障弱化方式或直通方式工作,保证系统能满足基本的集群业务需求。
3.3高环境适应性
专业移动通信由于它是用于全球的表层和空间,会遇到各种恶劣的气候、地形和环境;因此,要求通信装备必须能抗拒酷暑、严寒、狂风、暴雨等恶劣气候条件;必须适应山岳、丛林、沙漠、河海、高空等三维空间的不同地形环境条件;既可车载船装,又能背负手持,要经得起各种移动体的安装机械条件;在嘈杂的噪声环境,要具有背景噪声滤除功能,使通话对方听不见噪声干扰,话音清晰;在高速行驶时,通信不能中断,质量不能下降,可支持500km/h的高速运行。
4.结论
集群共网毕竟具有它自身的缺陷,那就是这些共网往往是调度功能要相对弱一些,即使是利用与专网相同的系统来组建的共网,也同样会相对使得调度功能减弱。那些在公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调度系统由于是在原来的系统协议和结构上增加了调度功能,由于原来的体制、协议和系统结构是以公网的电话业务为主而建立的,要想完全能够符合专业用户对专网的需求,应该讲目前还是达不到的。
参考文献:
[1]郑祖辉.数字集群通信漫谈[j].电子世界,2003,(12).
[2]潘娟.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安全保障[j].当代通信,2006,(13).
[3]胡兴军,向群.数字集群通信三大标准及前景[j].中国信息导报,2004,(9).
数字通信论文篇2
关键词:nrf2401无线视频信号at89c52摄像头7260
目前,国内安装的可视门铃多数是有线的,或是通过类似于电视系统的调幅或调频方式来发送图像的。出于成本的考虑,这些可视门铃系统传输距离受限制,信号质量不高,抗干扰性差。随着用户要求的提高,尤其是在大型别墅中,门铃和图像接收端相距较远,这就需要将有线变为无线,模拟信号调幅或调频无线传输变为数字信号调制(fsk,qfsk,gfsk)无线传输。fsk(frequencyshiftkeying)即键控频移,qfsk(quadraturefrequencyshiftkeying)即正交键控频移,gfsk(guassianfrequencyshiftkeying)即高斯键控频移。通过系统的数字化,图像信号质量得到提高,抗干扰性得到大大加强;同时,整个系统的体积相比其它的传输方式将会减小很多,因此,具有广泛的商业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由于我们的系统用于别墅单用户的可视门铃,因此对图像的连续性要求不高。设想一直,在户主听到门铃响,再到门口查看监视器的画面最少需要3s。只需要传输1帧图像到监视终端,让户主看到来访者是谁就可以了。因此由于成本的原因,我们会把采集到的图像直接传输出去而中间不会加上昂贵的图像压缩解压缩芯片。
整个数字无线视频通信系统主要由三个模块构成:图像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图像接收显示模块,如图1所示。
1图像采集模块
该模块的硬件框图如图2所示。
摄像头7620是256色30万像素的cmos摄像头。它输出并行16位图像信号,包括8位的色度信号、8位的亮度信号以及场同步与行同步信号。1帧图像(640×480)的尺寸是640×480×16=4915200(位)
如果以rf发送模块nrf2401的最大速度1mbps来计算,发送1帧图像所要的时间为
4915200/1000000=4.9152(s)
这显然太长了。不过,7620还有一种工作模式就是,通过降低分辨率来减少图像尺寸。这种模式提供了320×240的图像。这样,图像数据不到3s就可以到达接收端,满足可视门铃的要求。
图3
8位色度信号、8位亮度信号以及场同步与行同步信号先通过fpga缓存到ram,同时转换为异步串行数据,通过rf模块发送。图3是7620的工作时序。
图3中,y信号是8位亮度信号,uv是8位色度信号。vsync是场同步信号,href是行同步信号。
fpga的工作是完成图像数据的缓存控制以及启动rf模块发送图像数据。这里,采用altera公司的epf6016。它是一颗16000门的fpga。图4为fpga与摄像头7260、mcu以及rf模块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中,u1为epf6016atc100,j1是fpga与摄像头7260的连接插座。y、uv、vsync和href的定义如前,ready是mcu对fpga的控制信号,data是fpga与rf模块之间的串行数据线。
当用户按下门铃,mcu收到命令开启照明灯,同时初始化摄像头7260,并发送ready信号给fpga,通知其准备接收图像信号。由7260的工作时序可以看到,当摄像头采集到一帧图像后,vsync便发送1个高电平,fpga准备接收信号。1帧图像由很多行组成。这些行在场同步信号vsync的两个高电平之间传送。而每一行的信号传输现时由href同步。当href的上升沿来到后,fpga开始接收图像数据。在pclk的上升沿,每一行的图像数据通过y口和uv口送出,从时序图可以看到1行包括640个点。
fpga需要将收到的图像缓存到512kb的ram,需要有20位的地址信号线和8位的数据信号线。
fpga采集到的图像信号是并长的数字信号。要将这些信号发射出去,还需要转化为异步串行数据,这个工作由fpga来完成。我们所规定的异步串行通信协议和通用的rs232协议类似:
没有信号时,data线为高电平;要传送数据的时候,先发送1个低电平脉冲(起始位),紧接着2个字节的数据(y[7:0],uv[7:0],然后再发送1个高电平脉冲(停止位)。1帧有效的串行数据就由这几部分构成。
微控制器mcu主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①初始化数字摄像头7620;
②控制其它外设,接收和处理键盘命令,控制照明设备的开启等;
③与fpga协同工作,并提供人机接口。
mcu采用常用的at89c52。图像采集模块的工作流程如图5所示。
2图像传输模块
图像传输模块(rfmodule)由一块单片无线收发芯片nrf2401完成。nrf2401工作在2.4~2.5gism频带,集成了频率综合器、功率放大器、晶体振荡器和调制器。由于nrf902使用了晶体振荡器和稳定的频率合成器,因此频率漂移很低。电源电压范围为2.4~3.6~,输出功率为10dbm,电流消耗仅9ma。输出功率和频偏可通过外接电阻进行编程。输出信号为调制的gfsk(高斯键控频率信号),很容易通过8线串行i/o口进行收发。图6为nrf2401在无线通信中扩展的电路。
通过pwr-up、ce、cs引脚的选择,nrf2401可以工作在激活/等待/节能模式。这里,使nrf2401工作在激活的突发脉冲(shockburst)模式。该模式使用片上fifo。在不使用mcu控制数据操作情况下,能以极低的功耗运行数字部分而又以极快的速度(最高为1mbps)传输数据,从而大大减少了电流消耗,降低了系统成本并且减少了传输时的“空中冲突”冒险。
fpga送来的异步串行数据经过nrf2401内部的rf带通滤波、低噪声放大、频率综合和脉冲放大,被调制成2.4ghz上的gfsk信号,完成图像信号的传输。
3图像接收显示模块
图像接收显示模块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图像接收、图像转换和暂存、图像显示。如图7所示。
(1)图像接收
图像接收部分也是由无线收发芯片nrf2401完成。nrf2401可以同时发射1组、接收2组信号。在突发脉冲模式下,将rx和ce置高,200μs的建立时间后,nrf2401开始监测空中,接收到有效的数据包后解调为原来的数字信号,送以端头、地址和crc位,mcu发出中断命令,dr1拉高。mcu也可以置ce为低来中止rf字的接收,同时为载入数据输出适当频率的时钟。当所有的数据载入后,将dr1拉低,准备接收下一个数据包。
图6
(2)图像转换和暂存
nrf2401传输给fpga的异步串行数据,经过fpga转换为并行数据并暂存到缓冲区(512kb的外部ram),收到mcu的命令后将ram内部的数据送到lcd显示。当整幅图像都被接收以后,fpga将存储的视频发送到lcd控制器sed1353。出于安全性的考虑,系统同时还外挂有2mb的内存事保存视频历史记录。图像转换和暂存的过程,其实是前面图像采集的逆过程。接收部分fpga的设计与发送部分类似,这里不再详述。
(3)图像显示
图像显示由lcd控制器sed1353和lcd显示模块mct-g320240dncw-15n组成。sed1353是一种点阵lcd控制器,支持的分辨率高达1024×1024(单色显示),能同多种微控制器接口。图8为sed1353与lcd显示模块和mcu等设备的连接图。
sed1353的控制信号和图像显示的地址信号由mcu提供。fpga从ram获得待显示的图像数据,得到mcu命令后将数据传送到sed1353,由它将一幅图像的数据暂存缓存到存储器。当户主按下应答键,mcu传达显示命令,sed1353就从存储器取出数据传送给lcd,户主就能见到来访者了。
数字通信论文篇3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模型;研究重点
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建设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有无数的学者、研究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进来,为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水平相较于国际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依旧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通过对高校在数字图书馆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现状,并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文献计量分析法
文献计量分析法就是对与某一学科或者某一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数学统计与分析,从而得出文献资料对应的学科性质和规律等的研究方法。文献计量分析法的基本信息处理单元是篇章,也就是说,文献计量分析法并不对文章内容进行分解,而仅仅关注不同文献资料之间的关联性,这就使得文献计量分析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2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采用一种比较规范的方法读取相关文献资料的内容,并且将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换为定量的数据,建立起不同的类目来分解交流的内容,从而归纳出信息的特征。量化分析是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的,需要对文献资料内容有质的把握,才能够得出有把握的结论。内容分析法是一种推理性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一般在分析问题时,常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两者结合的方式。
2.研究方案
本研究选择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信息来源,检索高校有关数字图书馆的研究文献。本研究检索的主题分为“数字图书馆”和“高校”两部分,其中,“数字图书馆”可以替换成“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检索字段选择题名和关键词、作者单位、文献来源,匹配模式选择精确匹配,将检索时间调整为1999-2009年。最终对结果进行收集,统计和聚类分析。
3.重要数据汇总
3.1高校数字图书馆主要研究内容的变化
统计研究结果分析发现:高校数字图书馆在1999-2009年的研究内容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信息服务、信息检索/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元数据、知识管理、资源共享、参考咨询、本体、信息组织、知识产权等。
3.2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发现,在1999-2002年间,研究热点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信息服务、信息检索、网络、元数据、信息资源、资源共享、图书馆自动化等;在2003-2006
年间,研究热点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信息服务、信息检索、元数据、信息资源、参考咨询、网络、本体等;在2007-2009年间,研究热点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信息服务、信息检索/信息技术、web2.0、信息资源、本体、知识管理、开放并存等。
3.3国内重要数字图书馆研究机构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发文量统计情况
国内重要数字图书馆研究机构1999-2009年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发文量统计中排名第一的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发文量1253,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分别以586和518的发文量名列第二和第三。
4.高校数字图书馆发展模型
4.1面向理论的研究阶段
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数字图书馆概念、基础理论研究、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等,在面向理论的研究阶段,数字图书馆的名称还没有得到统一,数字图书馆常被称为电子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但是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概念、体系架构、实现模式、理论体系都逐步成熟与完善。21世纪,人们依然迈入了信息化的时代,数字图书馆在该阶段的研究重点还包括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等研究。
4.2面向系统的研究阶段
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影响了改变了我国的诸多行业,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去,极大地为学术交流等提供了便利。数字图书馆借助多样化的数字信息资源,进行互操作和集成操作,通过服务集成形成虚拟的信息系统,从而能够全面地支持用户的信息检索等操作,便利了信息服务和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在面向系统的研究阶段,工作人员主要进行门户建设、虚拟资源建设、互操作、内容检索、跨语言检索、图像检索、信息保护等工作,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攻克一个个的难关。
4.3面向服务的研究阶段
数字图书馆建设经历了面向理论的研究阶段以及面向系统的研究阶段之后,理论研究已经趋于成熟,信息系统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在这之后,数字图书馆要进入面向服务的研究阶段,这一研究阶段是以用户为研究中心的,旨在用现代化管理技术用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将从文献转变为知识,逐步朝着信息服务可视化、智能化、个性化、专业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实现数字图书馆的专业化信息服务就需要吸收各领域的专家参与到信息服务中来;实现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则需要数字图书馆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交互界面,使用户通过交互界面完整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与目标,并通过多种的检索方式、表现形式等,使信息服务更加高效;实现智能化的信息服务需要数字图书馆在综合利用信息挖掘技术、智能信息推送技术的基础上变得更加主动,通过信息检索主动等方式来鼓励用户参与到对信息资源的选择与评价中来。在面向服务的研究阶段,研究人员需要在个性化系统、个性化服务、语义处理技术、推送技术等方面下功夫,使数字图书馆服务更加可视化、智能化、个性化、专业化、个性化。
5.结语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水平的提升等,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高校数字图书馆不仅是在研究内容、研究热点还是在研究机构的发展上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说明我国高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正处于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阶段。广大学者以及研究者的努力、社会各界的支持为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下,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水平定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数字通信论文篇4
关键词:化,共享化,网络化,特色数据库
当今网络时代,知识信息与网络应用技术迅速普及和发展,高校图书馆也随之呈现出文献信息多元化、资源建设数字化和共享化等态势,传统图书馆的技术手段、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和创新。论文参考。面对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作为以传播知识为主要途径的图书馆,用传统的以借阅图书为主要形式的服务方式,已显得非常被动和低效,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急切需求,因此,数字化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了。
所谓数字化图书馆就是对包括历史文献在内的,对有高度价值的文本、图像、声像、软件和科学数据等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保存、研究并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在广域网上高速跨库连接,为读者提供现代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它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多种高新技术于一体,改变了传统文献资源的存储方式,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储、检索、浏览,拓展了文献信息服务的领域,是社会信息基础结构中信息资源管理、存储和传输的基本组织形式,拥有丰富的超容量多种媒体介质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依托国际互联网或其他网络而存在,并通过网络为信息需求者提供高效、快捷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数字图书馆是由西方首先兴起,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基本实现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展了若干数字图书馆项目,促进了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文献的整理和利用。自1996年国家图书馆提出了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并成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以来,“数字图书馆工程”已经被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的重点建设项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等学校图书馆作为我国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拉开了数字化发展的序幕。在高校中,数字化图书馆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在教学科研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利用共享化是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一大特点。数字图书馆是通过宽带高速互联的计算机网络,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这便使信息的获取超越了时空的约束,读者们在任何时候、地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的这一特点,有效地解决了高校图书馆在特定时期内紧张的文献资料供求问题,即便在师生集中用书时期,也可保证所有师生顺利获取到各自需要的信息资料。不仅如此,高校数字图书馆拥有大量丰富的与本校学科建设关系密切的网上免费学术资源,图书馆通过定期地收集网上免费学术资源,再贮存到本地服务器,成为馆藏数字资源,大大方便高校师生查阅资料信息,为学术科研活动的开展奠定资料基础。
二、数字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各类传统介质的文献进行压缩处理并转化为数字信息,具有文本、声音、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的有光盘、录音带、录像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这大大拓展了高校图书馆服务项目与内容,可以为师生提供教学音像资料阅览、观摩等服务,并为其提供图像复制及刻录服务;也可以利用vod视频点播系统,提供音像点播、下载服务,丰富了教学内容及方式,使图书馆真正成为高校师生的第二课堂。
三、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与功能。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传统图书馆有着重大的差别,它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服务,并且,它的建设与运作都要以用户为中心,用户不必亲自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只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办公室、教室、宿舍或家里的终端前,就可以使用数字图书馆和传播的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当用户在联机检索中遇到问题时,馆员可以提供信息导航服务,为用户答疑解惑;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图书馆专业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用户也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登录至数字图书馆的欧洲杯买球平台主页,随意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有用的信息。数字图书馆的这一特点可以高效率地为高校读者进行服务,比如,在图书馆网页上会及时介绍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新书咨询及图书馆新近工作活动情况与服务内容;开通网上续借通道,方便读者办理续借,节约读者来馆时间;做到网上资源全天24小时开放,实现网络检索书目、文献信息咨询服务、查询下载电子资源、优秀书刊荐购、下载相关软件等服务;通过互联网,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疑难提供解答服务,学生也可以在图书馆获得完成作业的许多帮助,如检查课程所需资料,打印作业等。
四、数字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特色数据库。与该院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课题关系密切的专题数据库或特色数据库是以各高校图书馆丰富的特色馆藏为主要信息源的,经过长期的学科建设,各校在自己的重点学科领域已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各馆同时也收录了大量相关文献,并且重点收藏、建设那些专业性、学术性、权威性的文献资料,使之尽可能的丰富、系统、完整,形成各馆的特色馆藏。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传统纸质和其载体形式的文献数字化,而且有其最本质的特征,即智能化的检索。相对于传统的特色文献来说,特色文献数据库与其最大区别就是强化了其信息服务功能,在其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数字化是相对传统文献而言的信息形式上的改变,最本质的改变仍在服务质量上,因此,数据库实现了智能化检索,为读者用户提供快捷、全面、准确的检索工具,真正做到以读者为中心。当今,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主要包含:专业文献资料;法规、专利、标准;专家科研成果;学位论文;学科综合信息等,这样,高校师生可以利用分类检索,简洁、高效地获得各种学术科研的数据资源。
五、数字图书馆建立了馆藏数字资源流通部。馆藏数字资源流通部是指读者凭借书证自由进入馆藏电子阅览室,通过计算机网络免费查询馆藏数字资源。它类似于传统式的印刷资源流通部,但又有别于它。所谓类似,便是读者凭借书证或学生证自由即免费出入该流通部;所谓有别,传统式的印刷资源流通部是读者凭借书证或学生证入库从书架上查询与已所需的资料,而馆藏数字资源流通部则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自己所需的数字资源,它不受馆藏复本的限制,可以由多位读者同时使用,弥补了传统式的印刷资源流通部藏书数量有限的缺陷,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数字资源的需求。 面对日益丰富的数字资源,高校图书馆还应提供数字资源查询的统一界面和一步到位的服务,使读者能够在一个入口、一个检索界面、经过一次检索就可获得全方位的数字资源和全面的相关信息,即经过一次检索,读者就可得到数据库、期刊、图书等不同类型的文献的中英文数字资源的详细信息,从而达到简化检索界面,去除重复操作,提高馆藏数字资源的利用率。论文参考。
可以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手工信息检索,而希望通过网络直接检索图书馆的馆藏,获取所需的信息,再加上因特网的迅速推广与通讯技术的普及,这给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提供了现实的网络环境和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而且传统的存储组织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需求,为了解决资源与存储共享和发展,我们需要新的技术来描述馆藏的服务。论文参考。可见,当今众多因素促进、推动了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和发展,数字图书馆也以其独有的特点及强大的功能,在高校教育发展中显现出特殊价值和深远的意义,为高校师生驶向知识的海洋而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方建平.数字化是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j].图书与情报.2003(1).
【2】高庆殿.关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3】连萍萍.数字图书馆建设刍议[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1(2).
【4】卢共平.论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发展[j].图书馆建设.2006(4).
【5】王兰成.全文数据库建库原理与应用技术.情报学报,1999(4)
【6】孙兰晶.浅谈数字图书馆的几点认识.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5).
【7】穆俊娥.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8】霍莜南.浅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特征和途径.四川戏剧,2007,(8).
【9】孙承鉴,刘明.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起步与发展.国家图书馆学刊,2000,(3).
【10】杨沛超,魏来.论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情报资料工作,2001,(3).
数字通信论文篇5
关键词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数字化;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7-0013-02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医学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技进步带来了阅读终端的多样化,手机报和手机刊等数字出版技术的出现,给传统出版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编辑人员要适应时展,加强数字化意识,掌握网络新媒体的技术,为期刊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必要的准备。
1 当前数字期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数字期刊的发展现状
我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我国大陆在2007年数字和网络出版产业的规模已超过400亿元,其中数字期刊的直接收入就已经超过了7.5亿元[1]。网络期刊杂志出版,特别是网络学术期刊出版的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比如同方期刊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网站,已建立起比较可行的盈利运营模式。数字出版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服务的读者面也更加广泛。我国的电子网络期刊杂志已有近4万余种之多、用户数接近9 000万,移动阅读的用户近3 000万[1]。数字出版加快了医学知识更新和传播速度。大量与医学有关的学术博客和专业网站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医疗专业知识传播速度慢、受众少和信息使用效率低的局面。
很多医学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都已经认识到数字化期刊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与传统的纸质印刷期刊相比,数字化期刊的信息量更大,传播速度更快,内容丰富翔实,形势多样。不少医学科技期刊都进行“数字化”,主要是对已经印刷好的纸质刊物进行数字加工,获得数字衍生品,进而通过加入期刊数据库或者是依附于自建的网站,使期刊内容实现网络化发行,这是以纸质刊物的出版发行为基础和核心,属于传统出版模式在数字发行领域的再延伸过程。
1.2 存在问题
1)医学科技期刊内容在经过数字化并加入到网络数据库,需要一段时间,当制作完成可以供读者检索利用的时候,纸质期刊已经发行了 2个 月~5个 月,时间明显滞后,导致网络期刊多是过刊内容的尴尬局面。这与编辑打算通过采用数字化期刊的方式达到方便、快捷的传播期刊内容的初衷有很大差距;2)医学信息丰富,形式内容多种多样,读者面对庞大的信息流难以甄别良莠,无法迅速查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期刊内容。而一些数字化医学科技期刊没能充分展示自身特色,不能从信息林中脱颖而出,内容得不到充分利用;3)当读者需要阅读数字化期刊的相关内容时,需要借助特定的浏览器,这要求读者下载并安装相应的阅读软件才能浏览期刊内容,比如中国知网采用自行开发的 caj 软件来实现原期刊页面的浏览和打印。如果读者需要引用文章中的某些内容,必需通过转换进行文字识别,再把相关内容转换成word格式的文档才能加以利用;4)互联网特殊的环境使得每个网络版医学科技期刊都面临一些新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包括数字内容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软件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专利权等。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不清,这是制约网络版期刊的一个重要因素。
未来的医学数字期刊发展应是编辑出版全过程的数字化,数字化应贯穿约稿组稿、作者投稿、编委审稿、编辑加工、出版传播、读者阅读和进行反馈的全部环节。作为编辑,只有整个期刊产生和服务于读者的过程实现数字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期刊数字化的优势,这也是信息时代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这要求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具有数字化意识。只顾埋首改稿的编辑已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编辑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力争所有的信息存储、稿件处理、费用管理、与作者及专家的互动、网刊的制作等全部在网上实现。
2.1 加强社会责任感
当前医疗改革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网络数字化期刊信息的获取和交流较传统期刊更为快捷,论坛留言本等互动专栏的设立使得参与讨论的环境更为开放宽松,编辑要应对复杂的舆论环境,除了需要相应的医学知识和编辑专业知识,还要拥有敏感的新闻意识,在做好医学编辑工作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以国家政策为导向,通过数字化期刊这个窗口,做好医疗卫生工作的新闻宣传工作。
2.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
在医学科技期刊出版前,编辑可以通过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学习熟悉各种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整合,策划如何向学术带头人约稿组稿,邀请广大医务人员者共同参与刊物的选题版式设计等。编辑与读者和专家之间通过网络进行联系,检索已经发表的相关稿件,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e-mail,qq,论坛等更好更快地加强彼此间的互动,专家可在网络上审阅稿件,作者可以登录网络系统,查看到稿件的最新动态,缩短稿件修改往返的时间,通过网络完成稿件的修改、校对。数字化技术使得作者,编辑与专家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把传统的纸质医学科技期刊内容制成pdf,放到网页上,使论文内容更容易被传播和引用。
当前大部分医学科技期刊正逐步从传统出版模式向数字出版模式转变,相关医学网站相继建立,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医学论文全文检索尚不能完全普及,一些医学数据库免费提供的信息仅限于论文的标题、关键词、摘要和参考文献,。若要使读者在庞大的数字信息流中,通过网络迅速检索查询到本期刊的相关资料,编辑就必须针对网络数字化传播的特点,掌握数字化编辑技巧,在编辑论文时,从标题、关键词、摘要等方面入手,注意提炼医学论文的检索点,选好关键词,尽量将作者的重点工作内容、创新点及具体成果在摘要里展示出来,以方便读者检索查询引用,从而扩大期刊的影响,产生信息有效利用的良性循环。
2.4 转变出版观念
目前医学科技期刊存在的上网期刊内容滞后的现象,要改变这种情况,编辑要转变出版观念,努力使期刊向纯数字模式的医学科技期刊转变。纯数字模式的医学科技期刊在编辑修改校对定稿后,论文直接通过html格式从编辑的工作电脑上传到相应的期刊网络页面,时效性强,对于一些医学信息动态可即时报道。html格式是互联网出版的超文本标记语言,读者不需要下载其他软件,就可以直接采用通用的浏览器进行浏览和检索,直接将所需要的期刊内容准确复制到word文档中,方便读者的阅读和使用。通过链接,作者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方便快速地链接到相关的网址,浏览获取相关医学信息, 保持了阅读和思维的连贯性。
2.5 满足读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多数医学科技期刊依附于网络数据库,其网页页面设置常常“千刊一面”,没有能充分体现自身的特色[2]。除了将与纸质版期刊全文的电子版期刊放在页面上,编辑应当努力学习相关网络页面设置知识,在网页上通过插入声音、动画、录像等多渠道生动地表现相关内容。另外,针对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对期刊的信息加以整合,注重网站数据库的频道栏目策划和专题创意设计,尝试不同的发刊方式,如将本年度的医学科技期刊合成电子合订本,或整理合成某一疾病的专刊,方便有需要的读者下载等。定期向作者发送出版信息、稿件信息、最新医学研究成果等,建立读者论坛,收集读者的反馈信息,利用网络传媒,大力宣传期刊的学术活动,在网站上建立科技动态、医学科技期刊资讯等信息类的窗口,举办医学学术会议的消息,并可对会议做全程的跟踪报道。对期刊发表的医学论文及会议论文进行评比、专家点评等,同时开展专业培训等活动。
2.6 加强数字化期刊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意识
编辑应当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只有充分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对数字化医学科技期刊的重要性, 认真学习我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注意防范知识产权风险[3],了解有关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关注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典型案例,尊重医学论文作者作品署名权、复制权、发行权、信息化网络传播权、汇编权等权利[4,5],如通过签署论文授权书等方式,在录用稿件时与作者签订协议,同意将其作品交由出版商以网络的形式提供给广大读者,并适当地支付相应稿酬。引导作者强化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尽可能地避免知识产权纠纷的产生。在把纸质期刊内容转化成pdf版本上传到电子期刊网页时,注意打上编辑部的水印,对文档进行加密技术处理,保护数字化期刊内容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
3 结论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不断加深,模式不断创新[6],只有大力推动传统出版业技术升级,加快与数字出版业态的融合,利用数字网络化的渠道优势,加大医学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期刊竞争力,使得医学科技期刊更好地发展。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正为必然的趋势,编辑应当与时俱进,提高数字化意识,在医学科技期刊发展的各个时期结合自身情况,不断学习网络新技术,迎接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陈少华.数字出版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浪潮-2008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现状及阶段性特征分析[j].出版广角,2008,14(12):1-16.
[2]谢新洲,万猛,柯贤能.网络期刊的发展及其评价研究[j].出版科学,2009,17(1):22-28.
[3]刘英,廖玉华.医学期刊网络版管理需注意的几点问题[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388-390.
[4]崔洁,谭华.学术络传播现状及相关对策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26-30.
数字通信论文篇6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a)-0163-02
1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的特点[2],大量的理论和算法都要通过严密的数学推导,传统的教学计划学时大都用在算法的讨论和理论公式的推导,教学手段主要以黑板教学为主,缺少灵活性,课程偏难且枯燥;教材中matlab仿真实例以验证性实验居多,缺少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设计内容[3],更缺少与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内容相关的编程实验,与专业教学计划设置脱节,学生渴望实践锻炼,但又对实验等一些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容易出现学生怕学、厌学及学不懂,老师怕教、难教、教不好的现象。
2课堂教学的改革
2.1修订教学大纲
陕西理工大学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计划一般安排40学时理论教学,8学时实验教学。遵照学时安排,合理设计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指标体系,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使学生培养信号分析与处理的思想,掌握信号处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侧重于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让学生具备应用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2课堂教学改革
数字信号处理内容理论性较强,偏重于理论及算法推导,较少涉及实现方法及相关的软硬件技术,学生容易感觉枯燥难懂。为解决这些难题,就要完善现有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教学并用的教学手段。
一方面,对于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算法推导,以及习题讲解仍然采用板书详细讲解,以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跟上教师的授课思路,同时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列出一些实际的工程实例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学以致用。另外,也要把数字信号处理的发展过程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关联与区别,加深对信号处理思想与工具的理解。例如“信号与系统”偏重于模拟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偏重于数字信号与系统,原因是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字信号,不能处理连续信号,所以必须把模拟信号通过抽样、量化、编码等步骤变换成数字信号,计算机才能识别处理模拟信号。这样就可使学生把相关的思想、原理和方法融会贯通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对于诸如时域频域抽样和z变换等表示物理工程概念,以及包括本学科新技术和新进展在内的课程内容则采用多媒体方式,通过声音、图片、动画、matlab仿真等多种互动教学形式,不仅节省了学时,而且有助于学生形象理解和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3考试措施改革
学生的综合成绩主要由笔试、实验和平时成绩组成,各占比重为70%,20%,10%,有效地将学习过程考核、实验设计环节,以及课程设计纳入到考核范围[4]。其中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内容的掌握情况,注重分析与综合运用;实验成绩为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两部分组成,增强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强化其编程、仿真调试能力,以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平时成绩的给定主要参考平时课题提问及回答、作业成绩、课堂考勤,以及课程设计等部分,课程设计报告要求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结课后,分小组自助选题做研究,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要求提交一份研究报告。
3实践教学的改革
3.1改革matlab实验
在教材或实验指导书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必要工作环境和条件,增设设计性和综合型实验内容。例如,人体心电图在测量过程中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通信及电磁信号的干扰。实验给出一个心电图信号采样序列标本x(n),假设该信号中存在外界干扰信号,要求在实验中输入心电图序列x(n),滤除x(n)序列中的外界干扰信号,保留原始的有用信号。学生通过类似的综合性实验,可以实现信号的频谱分析、滤波和设计,完成简单的数字信号处理功能,从而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其感觉有趣、有用,更能进一步增强其学习、科研的兴趣和能力。
3.2改革dsp实验
目前,我院利用现有的银杏科技公司的des320pp-u数字信号处理仿真/教学实验系统集成了型号为xds510仿真调试器,不需要外部jtag仿真器即可完成dsp各个模块的实验;该实验系统全面支持ti公司的c2000,c5000,c6000等系列dsp,可开设出算术运算类、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类、芯片原理类、dsp/bios、信号与系统类、控制类,以及硬件扩展设计实验等实验项目。为此,在现有的实验项目基础上,借助于试验箱及其ccs编程环境,学生可以在ccs图形窗口观察信号的时域和频域曲线,观察原始信号和滤波后信号的曲线。这样,可有机地将硬件和软件相结合进行实验,将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dsp控制器使用编程融为一体,真正地讲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应用到实际工程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目的,学生在实验与编程环节中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我院将全部实验室对外开放,学生可以主动联系实验室,可以在实验室无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自行练习教材或课堂上的程序,也可以自己提出要研究的课题,进行论证编程。通过实践实验环节的锻炼,达到从教学实验锻炼到工程实践的逐层深化和提高,从而有助于学生具有自助学习探究的态度,以及创新创业的精神,以适应当前多元化的社会对综合人才的需求[5]。
4结语
通过对数字信号处理的课程大纲、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系列改革,在实际的教学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了信号处理的思想和基本理论,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与钻研能力。希望通过进一步地教学改革和尝试,带动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字信号处理教学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秋生,袁海斌.“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4):87-89.
[2] 王冬霞,李波,孙福明,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字信号处理》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30-31.
[3] 毛伊敏,钟文涛.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79-80.
[4] 沈媛媛,刘益成.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0):98-99.
数字通信论文篇7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 dsp builder 教学实践环节
【基金项目】论文由“上海理工大学‘精品本科’系列研究项目”专项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31-01
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由于理论性很强、比较抽象,对于听课的学生和授课的教师均是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深入的体会和学好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知识,教学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1.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实践环节的现状
目前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中,较为普遍的是采用mathworks公司的数学分析软件matlab,学生通过matlab软件编程对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知识进行仿真和验证,这种通过纯粹软件编程进行仿真验证的实践方法仍然是比较抽象的,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也不利于理论联系实践。
国内一些高校开始采用matlab编程与可编程逻辑器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这种将软、硬件平台相结合的方法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它需要学生在熟悉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基础上,熟练进行硬件描述语言(hdl,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的编程,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在掌握软件使用和熟悉硬件平台等方面花费过多的时间,从而忽视了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本身一些重要理论和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达不到教学实践目的。因此,需要对本课程教学实践的方法进行探索和改革。
2.教学实践方法的改革
2.1教学实践方法的思路探索
需要找到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使得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算法可以在硬件上得以实现,并且可以通过嵌入式测量软件(如:quartusii中的signaltapii logic analyzer)对信号的处理结果进行实时在线观测,那么学生必然会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能有更生动的体会和更深刻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鉴于学生在前期课程中已学习过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的相关知识,而fpga是一种实现数字信号处理的通用硬件器件,如果能够通过一种简单的操作将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算法在fpga器件中得以直接实现,那么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2 dsp builder工具软件的特点
在数字信号处理中matlab是用作算法开发和仿真的软件,而dsp builder通过matlab中的simulink模块将matlab的算法开发和仿真与硬件描述语言(hdl)的综合、仿真和altera开发工具整合在一起,实现了这些工具软件的集成,从而使学生在进行系统级设计、算法设计和硬件设计时共享同一个开发平台,并且不需要过多关注硬件设计方面的知识和硬件描述语言的编程,同时,dsp builder是作为matlab中simulink模块的一个工具箱出现[1],使得学生可以通过simulink图形界面调用dsp builder工具箱中的提供altera知识产权核(ip core, intellectual propert core)megacore进行dsp系统设计,因此学生只需要掌握simulink的使用即可,并不需要花过多的精力熟悉dsp builder的使用。
2.3 dsp builder应用于教学实践
应用dsp builder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基于fpga的dsp系统开发,整个设计流程是基于matlab的simulink模块,dsp builder和quartusii的,包括从系统描述到硬件实现都可以在一个完整的设计环境中完成,构成了一个自顶向下的设计流程。它主要分为以下几步[2, 3]:
(1)利用simulink模块、dsp builder模块以及ip核模块matlab的simulink模块中对dsp系统进行建模,只需双击系统中的模块就可以对该模块进行参数设置,同时可以基于simulink平台仿真验证所搭建dsp系统的功能。
(2)利用dsp builder具箱中的signal compiler模块,将simulink模块文件(.mdl)转换成rtl级的vhdl硬件描述语言代码描述以及用于综合、仿真、编译的tcl脚本。
(3)在得到vhdl文件后,设计者仍然可以通过signal com?鄄piler自动调用综合工具和编译工具。目前dsp builder自动流程中支持的综合器有quartusii, synplify和leonardo spectrum。综合后产生的网表文件送到quartusii中进行编译优化,最后生成编程文件和仿真文件,即利用生成的pof和sof配置文件对目标器件进行编程配置和硬件实现,同时生成可分别用于quartusii的门级仿真文件和modelsim的vhdl时序仿真文件以及配套的vhdl仿真激励文件,可用于实时测试dsp系统的工作性能。另外,设计者也可以在simulink外手动调用其他c合工具和编译工具。
(4)针对第二步中生成的vhdl,利用自动生成的modelsim的tcl脚本和仿真激励文件所做的仿真为功能仿真,而当由quartusii编译后生成的vhdl仿真激励文件和modelsim的tcl脚本进行的仿真为时序仿真。
(5)最后将quartusii生成的配置文件下载到目标器件中,形成dsp硬件系统。
2.4教学实践的实施步骤
(1)教授学生使用dsp builder进行基于fpga的dsp系统开发的过程。
(2)设计出利用dsp builder进行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实践的典型题目。
(3)让学生将matlab中编写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直接在fpga器件中得以实现。
(4)对信号的处理结果进行实时测试,解决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3.教学实践的效果
在数字信号处理的教学实践中,应用dsp builder在fpga器件上实现数字信号处理的算法,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摆脱了繁琐的具体硬件设计,将更多的精力关注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设计的实现上,对所学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知识能有一个更生动的体会和更深刻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守良. matlab/simulink在fpga设计中的应用[j]. 微计算机信息,2005(8):[98].
数字通信论文篇8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the ceo forum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认为,通过把数字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将数字化内容有效地与课程进行整合,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把数字资源和学习方式纳入学生的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可以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的各种形式,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使用合作、富有创意和生动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目标。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开发数字化学科课程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和数据文件等。整合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学科课程,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
1.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
即以现有的课程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有效地利用因特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补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还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开发多媒体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目前我们所用的教材主要是“印刷品”,整合数字技术与学科课程有必要开发多媒体教材。与“印刷品”教材比较,多媒体教材有着显著的优势:首先,容量大。一张普通的光盘可以容得下1000多张图片、3张光盘就可以容得下一套自1768年第一版以来至今已有十五版、足以放满一间屋子的《大英百科全书》。而且,随着技术的更新,光盘的容量和运行速度还在不断地提高。其次,多媒体教材可以将不同媒体所记载和表达的信息融为一体,提供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的学习材料,满足学习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需要。这些学习材料也很容易分解、组合、检索、提取与利用,为知识的获取和保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开发网络课程
网络是数字技术的核心。开发网络课程就是要利用网络技术,将学习的内容编成超文本结构的html或java语言,存放在web服务器上,学习者可以通过浏览器在网上进行学习。网络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网络课程也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多种途径,如可以通过e-mail、聊天室、电子论坛和bbs等方式实现网上讨论、网上答疑和网上作业等学习形式。
二、数字化学习工具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掌握数字化学习方式
数字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工具:获取信息的工具,如搜索引擎、专业网站等,利用这些工具,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加工处理信息的工具,主要指各类软件,如用来编辑文档的 word、开发多媒体课件的authorware、处理数据的excel和制作动画的flash等;传递信息的工具,如e-mail等;保存信息的工具,如光盘、硬盘和软盘等;协作学习的工具,如bbs、聊天室、网上传真和论坛等;模拟情景的工具——虚拟技术。
将数字化学习工具整合到课程中,必将引起学习方式的革命,这种革命显著表现在被认为是人类文化之鼎的三足——阅读、写作和计算方式的革新上,从而产生了数字化时代人类文化的新三足:数字化阅读、数字化写作和数字化计算。
1.数字化阅读
数字化阅读从表面上看,只不过是阅读的载体发生了变化,由印刷文本走向了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超文本、超媒体。但透过现象究其本质,我们发现数字化阅读方式对读者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吴伯凡在《从“死书”到“活书”——超文本技术及其文化意义》一文中,比较了印刷文本和超文本的差别:印刷媒体可以说是一种“只读媒体”,其文本是一种“只读文本”,或者说是一种线性的等级森严的文本。超文本的特征是“非线性、非等级、无疆界和面向对象”。他还指出,“作者”的阅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被瓦解,代之而起的是“读者”的阅读模式。作者再也无法强行划定“读者”的视野,再也无法高高在上地将单一的形式和固定的内容“推”向读者,相反,“读者”是从信息库中把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拖”出来,作者只是素材的提供者。可见,超文本的出现和使用,使读者由被动地、线性地“读”变成了主动地、互动地和反馈性地“读”。
2.数字化写作
数字化写作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书写工具上。用笔书写的方式演变为用键盘输入、扫描输入或语音输入等。书写工具的变化不仅提高了书写的速度,而且使书写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作者可以随意修改、复制、增补、删除和打印等,这就将作者从大量的抄写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其次,数字化写作的思维方式有了变化。以前作者是以线性的文本结构来构思的,而在超文本环境中,作者必须用网络化的思维方式来构思,如制作脚本、制作课件和制作网页等就是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进行写作的。再次,在数字化写作过程中,作者不只是用文字,还可以用符号、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来表达思想。另外,作者也不再是单向地表达,同时也是在与读者进行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相互探讨。
3.数字化计算
数字化计算的特点首先表现在计算工具上。传统的通过心、笔、算盘或计算器来进行的计算转向了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从而把人从繁琐的计算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其次是表现在计算的概念上。在传统的观念中,计算是和数字或数学学习联系在一起的;而在数字化环境中,计算越来越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并使社会生活越来越“数字化”,从而大大拓宽了计算的概念。再次是表现在计算思维过程中。在传统的计算过程中,思维的重点在于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即计算本身;而数字化计算的思维重点不再在于计算准确
性和速度,因为它们可以由计算机代劳,它的思维重点在于思考“怎么算”,数学思维的重点发生了转移。
三、数字化学习环境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构建数字化学习模式
1.数字化学习环境
数字化学习环境应当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指数字化学习的技术基础,包括:⑴ 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⑵ 资源,如多媒体教材、网络课程和应用软件等;⑶ 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⑷ 通信,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⑸ 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硬环境为知识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数字化学习的软环境是数字化学习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在现代学习理论中独树一帜,它的创立被认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是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和被灌输知识,而应当是信息的主动加工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且知识的建构应当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学习情境中。由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情境,能提供有利于协作学习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还能够提供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的大量资源,所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实际上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何克抗,《网络教学结构与网络教学模式探讨》,2001.8)。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数字化学习环境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将学科课程学习的内容置于数字化学习的技术环境和理论环境之中,进行学科课程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
2.对数字化学习模式的探索
数字化的学习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类:
⑴ 基于多媒体学习工具的“创设情景—自主学习”的意义建构模式。这种模式是把多媒体计算机作为认知学习的辅助工具,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两个方面。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创设学习情境。
② 学生利用多媒体学习工具,结合情境和教材,进行思考、讨论、实践和探索。
③ 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力促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进行重组,实现意义构建。
⑵ 基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问题发现—资源利用”的开放性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的视野从“死抠”教材转向广阔的网络信息背景,锻炼学生在具有海量信息的网络资源中搜索、发现、分析、整理、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自立和自强的品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 教师指导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去发现问题,确定“感兴趣”的对象。
②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收集、探索,从中辨别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
③ 利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重组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
④ 验证假说。
⑶ 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的“主题探究—小组协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是协作组成员围绕同一个主题,在平等、自由和民主的氛围里进行讨论、交流,它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想像和探究。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钻研精神、协作精神,有利于锻炼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等。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和上网浏览等,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② 具体解决问题阶段。搜集、整理、分析和提取信息资料,根据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确定的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获取结果,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初步的交流。
③ 成果的交流和表达阶段。归纳、整理、总结和提炼,形成书面成果。表达成果的方式可以是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还可以是在辩论会、研讨会上发言,在展板、墙报、刊物和网站发表。
以上探讨了数字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种途径。如果说将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工具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还属于单方面的、局部的整合的话,那么数字化学习环境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则属于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整合,它不仅要求将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课程中,更要求学科课程的教学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之上,从而建构数字化学习模式。所以,数字化学习模式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载《电化教育研究》,2001. 8、9。
2.何克抗:《网络教学结构与网络教学模式探讨》,/articledigest10/net-instruction.htm。
3.吴伯凡:《从“死书”到“活书”——超文本技术及其文化》,载《微电脑世界》,1998.4。
4.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载《中国电化教育》,1997.12。
数字通信论文篇9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浅论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图书馆正面临着 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 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控制的重任,dl也同样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是各项任务的内容、采取的手段及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意义:
1 由于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因此,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
2 数字图书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3 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数字图书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环境中,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
4 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图书馆专业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取决于软件设计、图书馆专业人员对用户回应的速度和质量、数字化信息的制作、网络的传播速度及人性化界面的设计等;用户也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登录至数字图书馆的欧洲杯买球平台主页,随意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有用的信息。 转贴于 中国论
三、对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发展的看法
由于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功能需求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和功能都在不断发展。通过对上述两个项目的体系结构的分析,加上笔者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的设计必须事先考虑到开放性、互操作性、扩展性以及伸缩性。
1开放性
数字图书馆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的含义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能够与第三方系统或功能模块实现良好的对接和集成;
(2)能够方便地在本系统内部增加删除或修改某些功能模块;
(3)尽可能广地支持各种资源格式和标准;
2扩展性
ncstrl为我们在扩展性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由于ncstrl的成员单位比较分散,并且不断有新的成员单位及新的用户加入,最终选择了把数字图书馆划分成不同的区域,这样不但适应了数字图书馆不断延伸的特点,而且还能为本地用户提供及时的、具有本地特色的服务。在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一期规划(2000—2005)就采用了区域服务的思想。
3伸缩性
由于各数字图书馆建设单位在经济、技术、管藏资源、用户需求等方面都不平衡,因此不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规模也将是不同的。一个好的体系结构设计必须能够适应不同规模的系统,使不同规模的系统都能够获取最佳的效率。论文参考网。
四、数字图书馆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数字图书馆虽起步较晚,但我们跟踪研发较及时,立项与操作也上得较快。论文参考网。要想取得顺利发展,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关键技术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来说,数字图书馆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等。我们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综合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2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为基础,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各类型图书馆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将本馆馆藏资源数据化,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论文参考网。数字资源库中包括中文数字资源群﹑引进国外的专题数据库。通过相接的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间互借。
3人才培养提高素质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 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 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 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 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数字通信论文篇10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政策动因政策环境图书馆政策
[分类号]g259.20
我国在20世纪最后几年启动了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党和政府的政策认同、提倡和促进保证了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的顺利发展。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研究中,我国图书馆界有学者认为“外界的影响、为解决图书馆发展中的内部困境、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客观需要”。是我国启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政策动因,但结合上世纪90年代国内外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环境进行综合考察,笔者认为这种看法还不够全面。
1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启动时的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形成、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数字图书馆建设作为我国的政策选择,在其起步之初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政策环境条件。
1.1 国家信息化政策构成了数字图书馆政策的上位政策
20世纪70年代后,信息产业在发达国家取代传统重化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信息化改变了世界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1995年,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达40%一60%,年增长率是传统产业的3―5倍,为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了25%,在美国则超过了30%。特别是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向全世界示范了军事信息化的威力,直接加快了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的速度。
我国党和政府对信息化的重视体现在国家的信息化政策中。1990年的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4号)《信息技术发展政策》明确了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政策,1992年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将信息服务业列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国务院在1993年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1994年制定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提出要在基础产业中有重点、分层次地大力推进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建设,1996年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要求“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取得很大进展,计算机应用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有很大提高。初步建立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程度显著提高”。类似的信息政策法规,到2002年10月已经达到了1170余条,为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上位政策保障。
1.2 图书馆自动化和互联网建设为数字化图书馆奠定了技术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各类图书馆开始推广馆藏书刊目录、期刊篇名、文摘、索引的计算机管理。1994年后,很多图书情报机构实现了工作手段的计算机自动化和网络化,开始向用户提供文献检索服务、文献全文查询等,同时期出现了一批商业化的文献检索数据库。1997年4月,我国的四大网络(gsanet、cernet、chi-nanet、chinagbn)开始互联,上网计算机数在同年10月达到了54.2万台,全国共有62万网民,1500个www站点。“日益良好的网络环境、初步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为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创造了条件,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与应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网络平台”。
1.3 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解决管理和技术困难的渠道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除资源数字化加工、存储、索引检索三大关键技术外,还涉及网络通信、信息压缩与解压缩、多媒体信息处理、分布式信息处理、信息安全等技术,还要面对建设经费、技术标准、信息资源来源、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准备等方面的管理和应用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恰当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时期,国内外已实现了信息技术的广泛交流,随着西方国家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些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推广,各种成熟的技术都随着信息技术装备进入我国并实现了实用化,我国信息产业界也同步进行技术研发,为解决数字图书馆技术和管理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能。
1.4 协作建设理念优化了数字图书馆发展环境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对资源、技术、资金、管理和应用开发有着特殊的要求,必须要在社会协作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世界各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都是通过多机构合作的方式展开的。我国图书馆界具有资源建设协作的政策传统,在上世纪90年代数字图书馆建设启动之初,我国图书情报界就认识到需要设立全国性的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安排全国各单位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做好可行性调研、需求分析,明确建设目标,制定项目实施规划,组织好论证,对技术难题进行协作攻关,避免各自为政、盲目立项、标准混乱、重复浪费等问题。采取“整体规划、分散建库、集中联库、共建共享”的方法联合建设数据库,地区性的图书情报机构除参加中国数字图书馆等大型项目建设外,还要发挥各馆独特的资源优势,努力建设好地方性(地域性)的文献信息特色数据库,“全国各地的大图书馆和情报中心,要按照统一的分工和要求,根据自己馆藏资源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建立数据存储器或数据库,然后通过网络相联,并向全国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在1997年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讨论通过的《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确定了我国cnii建设“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24字方针”。在1999年1月召开的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上,孙家正部长又提出了“一要统一、二要联合共建、三要防止重复建设”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原则。
2 数字图书馆建设政策动因分析
当代我国各项社会重大建设项目的管理,主体上仍然是党和政府政策指导下的计划管理模式,政策规划是数字图书馆工程立项建设的起点,政策动因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制度设计和它的未来发展。
2.1 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时代性政治需求
1992年后,我国进入了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为顺应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科技发展潮流,我国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1993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1994年)、《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
景目标建议》(1995年)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1998年2月总书记关于“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要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的指示,推动党和政府以建设数字图书馆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这些都提升了国内信息化建设的热度,加快了我国在数字图书馆技术设计、市场规划、工程实现、制度管理各个领域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
2.2 互联网内容建设的政治价值认可
报纸是第一媒体,刊物为第二媒体,广播、电视被称为第三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出现的互联网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宣传工作是党的第二生命,管好用好互联网,用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思想文化占领互联网信息阵地,成为我国新时期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指示“今后我国应该大力开发中文信息资源,推进网络文化多元化;同时要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各类‘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将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典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既要积极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也要注重传播国外的先进文化成果”;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技术进步在信息传播和新闻宣传上的积极倡导,使全社会能主动地去认识并建设、利用数字图书馆,为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充足的政治政策支持。
2.3 期望通过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
1998年“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启动时,互联网以页面数量计算的英文网页占总数的68%,日文占5.8%,德文占5.7%,中文居第四,占3.8%,其中还有较大比例是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等中文语言区所有,属于我国内地网站的网页比例更小。在互联网上,“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递文化信息,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强加于人,不可抗拒地传递、接受,会使受众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依赖这种文化理念,与此同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是相当危险的,将动摇其存在的根基。”党和政府意识到,“我们必须对这次科技浪潮及网络发展状况有清醒的认识,大力发展网上中华民族文化,充实网上的中文内容”。“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实际上也就是建设中文因特网。这对于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力争在未来的全球性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数字图书馆是通过文化资源数字化建立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库’。因此,数字图书馆工程实际上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估和重组的过程,是传统文化的再生”,需要“吸取交流世界各国的先进科研成果和经验,扭转中文信息数字化程度低的落后局面,确保国家的信息和文化传统的独立与完整”。因此,通过数字图书馆建设增加数字化信息的网上传播,增强我国的国家软实力,也是党和政府倡导数字图书馆建设时的一个重要思考。
2.4 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
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的启发下,我国也制定了宏伟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要求在“儿五”期间“发展数据通信网。……发挥国家公用通信网的主导作用和专用通信网的能力,形成全国统一的通信网络体系。采用同步数字系列等先进的通信技术,完善网络管理体制”,按规划要求我国在“九五”期间启动了“金图工程”,开始建立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1996年在北京举办的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主题为“数字化图书馆”,强化了我国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上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意识。
2.5 期望通过数字资源共享解决图书馆资源建设不足的问题
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对文献信息服务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而传统的图书馆发展模式中所可能获得的资源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图书馆界面临着因图书经费增长缓慢和文献采购价格暴涨带来的双重压力,书刊采购特别是外文期刊采购数量大幅降低,“1994年以来情况更加严重,外汇汇率并轨和增值税两项使外文书的购置费用增加63%,书刊涨价估计在15%左右,合计涨价78%。以上原因造成文献大量削减。”虽然可以通过资源共建共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文献信息资源供求矛盾,但传统的协作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低效的。互联网提供给我国图书情报界一种崭新的资源建没协作的新技术条件,即建设运行于互联网环境的数字资源库,以可控的资源建设投入,高效率地服务更多的读者,这是我国政府和全社会大力支持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政策目标的实现
从1997年实施“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国家图书馆项目”后,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工程、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等项目相继启动并顺利开展,党和政府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性支持和资源投入。但对照建设之初的政策规划,我国今天的数字图书馆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 我国包括数字图书馆在内的互联网内容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据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2009年网页数量达到336亿个,年增长率超过100%。网络应用及用户增长中,前三位分别是网络音乐、网络新闻、搜索引擎,其中属于网络信息获取的网络新闻和搜索引擎的使用率分别是80.1%和73.3%,2009年用户数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但同期美国、日本和韩国互联网普及率分别达到74.1%、75.5%和77.3%,相形之下我国网络建设的差距还很大,在网络普及上也存在着地区间的失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运营、服务都是基于互联网的,互联网建设及应用的差距也相应地反映出了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问题。
3.2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社会目标部分地实现
服务于时代政治和文化发展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目标之一。由于现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奠基并主要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社会和人文科学研究的基础不足,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中的话语权一直向西方学派理论倾斜。近年来,我国宣传界和理论界
加强了正面宣传工作,增加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宣传,并通过“扫黄打非”、“净化网络环境”及采用在互联网国际出口安装防火墙、使用过滤软件等方式清理网络数字资源中的不健康、不正确的内容,网络文化和数字化图书馆信息服务在我国的文化、教育、科学、社会中的影响得到加强,虽然这种政治性和文化先进性目前还要靠较高成本的行政手段来实现,但在互联网和数字信息服务发展的初期是难以避免的。
3.3 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实现可观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我们常说的数字图书馆现在主要是两大类型:一是传统的图书馆经过数字化技术改造,通过网络手段提供数字信息服务,其建设投入列入正常的事业建设经费。这种复合型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化服务仍是公益性的。二是商业化的网络数据库数字化服务。我国的商业性数据库产业起步较晚,建设水平一度比较落后,但“自2000年以来,在我国已逐渐形成资源供给、系统研制与集成、图书馆服务、用户使用的数字图书馆产业链”,已基本实现了“数据库经营的商业化、市场化;数据库产业的法律化、规范化;数据库经费的正常化,制度化;数据库企业的现代化、品牌化;数据库标准的科学化、统一化”,提供数字图书馆服务的中国期刊网、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万方、维普等公司均按现代商业模式运营管理,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3.4 数字图书馆管理协调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数字通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07:17:07 阅读:0
推荐度: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数字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探究 2023-06-29 09:58:24
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增效研究 2023-05-17 09:03:39
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 2023-03-30 11:38:32
数字经济规模测算及空间分异研究 2023-03-30 11:23:21
数字化协同创新研发模式 2023-03-30 09:36:04
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 2023-03-22 17: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