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能力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18 09:0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业能力

篇1

一是专业能力。首先,《辞海》将专业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并指出“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根据这一观点,从大学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是为社会分工的需要而设置的学业培养前提。因此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接受的训练需要而设置的,因此专业能力就是达到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掌握的相关素质、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组合。各专业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专业的教学计划一般由三类课程组成,即思想道德(价值观)、科学与人文知识课程、学科基础知识课程 专业性(专门化、职业化)知识 技能训练课程的组合。第一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所必需的基础,第二类和第三类课程是某一专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所规定的。它体现的原则是:“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科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来设置的。不同领域专门人才所从事的实际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做基础,专业就组织相关的学科来满足。专业以学科为依托,但不是“树状分支结构”中的哪—个“分支”。如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跨学科专业”,难以划分为哪一门学科之下的次级学科,它只能是不同学科在教学功能上的交叉,而不是学科在自身发展意义上的交叉。大学中的专业会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动,这种变动会表现为新的专业不断产生,旧的专业不断被淘汰,有的专业从“热”变“冷”或者相反等。专业布点总数中各类专业点数的增减,第一志愿报考各类专业的学生数与这些专业录取数的比率,是反映这些专业冷热变化的“晴雨表”。各个高校设置新专业和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行为,虽然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社会职业需求,但也可从大体上可以“折射”出社会职业需求变化的趋势。由上可以大致看出专业与学科的关系,即专业既受到学科的支配,又受到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就业市场的细分的影响,是一个双向互动作用后的产物,这就决定了专业与职业之间差异之所在。

二是职业能力。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根据美国标准职业分类修订政策委员会(soc)制定职业分类的标准可知:职业分类应涵盖所有以营利或者薪资为目的的工作,应根据人们从事的工作以及与之相应的技能要求、教育、培训或者资格证书进行。由此可知职业就是人们从事的以营利或者薪资为目的的工作,它有相应的技能要求、教育、培训或者资格证书等证明。可以看出人职前的教育就是学校专业教学。那么所谓的职业能力就是从事某一项或几项工作以获取生活来源的能力,即与工作相匹配的技能、素质与知识等综合组成,对于职业来说技能是排在第一位的。

三是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区别与联系。专业主要是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相应的门类。所以一般来说专业是以学业分类及某一具体类别所包涵的内容来界定的,是某一特定的领域,是自学科——专业这个纵向划分的,是自上而下的,现在有些高职专业的设置也是以社会职业为取向的,但绝大多数专业的设置还是以学科的内涵划分为依据的。相反职业则是从社会分工的细分来划分的,是自下而上的,是纷繁复杂和千变万化的。职业教育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某一种谋生手段或最重要的是一种技能,而专业教育却是教会学生研究和应用某一学科知识的方法。综上所述,两者的关系是:职业能力需要学科能力做支撑与后盾,而专业能力则是连接、过渡和转化学科能力为职业能力之间的纽带与桥梁,专业是载体、基地和形式,它一方面,以开发学科知识为依托,另一方面,又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

四是会计专业能力与会计职业能力。首先,从微观方面来考察,会计很“专业”,即会计具备很强的会计方面的技能,掌握丰富的会计知识,能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所以专业一词更多的是强调会计这个本身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如果说会计很“职业”,则其涵义就更广泛。ifac 2003年的《国际教育白皮书》(iep2)《成为胜任的会计师》指出,会计教育和培训的目标是培养有能力的职业会计师。ifac提出,能力包括:态度(如职业行为和价值观)、行为技能(如行为能力)、广阔的企业视野(如战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功能性技能(如风险分析)、技术知识(如审计)、智力能力(如知识、理解力、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ifac建议,与职业会计师相关的核心实务领域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与报告、审计与鉴证(内部和外部)、管理和成本会计、税务、财务管理、一般管理、it技术、公司治理与伦理。职业团体也可视具体情况向现金管理、清算与公司重整、财务分析、组织与物流、公司理财、经管责任与控制、股东报告、战略规划与决策支持等方向拓展与核心实务相关的核心知识是胜任能力的基础,要达到既定业绩目标,职业会计师至少还需具备一些素质,如正直公正、行为技能、广阔的经营视野、职业技能技术水平及智力等。职业团体可扩展能力需求,如分析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和交流技能等。除了核心知识之外,职业会计师至少应具备法律、经济、数量方法、营销和行为科学等相关知识。ifac指出,知识、技能和态度分别适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考试、模拟现场、口试、自我评价、直接观察等)。

会计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联系是紧密的;会计职业能力发展是先导的,它会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变化而变化;会计专业能力发展以会计职业能力变化为指引;会计专业能力是会计职业能力的核心要素;会计教育只能为从事会计职业作准备,而不能完全培养一名合格的职业会计师。另外,通过本文的分析,可得到启示:当前会计教育以会计能力为导向是正确的,尤其是高职会计教育更理应如此,但不要将会计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混为一谈,应坚决而清晰的认定会计职业能力导向的会计教育教学才是努力的方向,而会计专业能力只是其中的—个最重要的核心要素;应当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一个会计师,而不是将学生训练成为一个会计师,因为光凭训练是无法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具有胜任能力的会计师,真正的一名职业会计师是需要参加工作以后在不断碰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教师要坚决地走出校门,不能仅仅做知识的传播者,要想让学生将来成为一名职业会计师,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先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师;要大力进行能力培养课程的开发,着重培养学生应对解决社会上的各方面问题的能力;会计教育应教会学生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对变化的适应性,只有这样,未来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一名职业会计师。

篇2

关键词: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教师专业能力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运动以来,教师的专业化逐渐成为现代教育中的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教育专业工作的专业成长过程,即从一个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的过程。”①也就是说,未来教师不但要与时俱进,具有敏感的忧患意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还需要具备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教师专业能力,才能不断完善,走向专业化。那么,作为培养未来音乐师资的高师教育,顺应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发展要求,做好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能力先天不足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职前意识、能力的培养,则应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应在提高学生文化课修养和学科专业能力的同时,全面拓展学生的教师专业能力,以适应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坚定未来教师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师专业能力拓展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学科专业能力

音乐学科专业能力是高师音教专业学生从普通音乐专业学生转化为音乐教育者必备的教师专业基本能力。它包括两方面:音乐学科专业能力和音乐学科教学能力。音乐学科专业能力包括:演唱、演奏、伴奏、指挥、音乐技术理论及相关音乐文化等知识技能;音乐学科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音乐教学设计、组织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外活动及艺术实践的组织能力、音乐课程资源运用及开发能力、把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转化到课堂的能力等。

二、自我更新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表明,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衡量当今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因素之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必须基于自我更新能力的培养,自我更新能力的形成,必须要基于当代教育理念下先进教育意识的培养,即:

1.自我完善的师德意识

自我完善的师德意识将是学生终身从事教育职业的先决条件,也是决定学生今后从事音乐教学成败的关键。它将决定着高师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和发展观。是否拥有丰富的专业道德(即德性),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德性,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人的教师,德性的本质是丰富的人性。基础教育改革呈现的是人性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如果离开了人性而单独强调德性,人就成了仅有躯壳,没有血肉、没有感情僵化的道德标本。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受艺术个性培养模式的影响,多具有较强的个性和不自主的行为意识。所以,当未来教师面对一个个充满发展潜能的音乐学习对象时,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自律性和非盈利性的服务动机。为人师表,把教师的德性定位在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志向和兴趣的基础上。通过音乐知识育人,以自身的作为育人,以高尚的师德行为激发处在个性发展中的学生,才符合教师走向专业化成长的要求。

2.自我专业的发展意识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叶澜教授认为:(1)指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自我认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2)在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付诸行动时,它还能够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所以说,如果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又了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阶段理论,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路线相比照,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成为自觉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以至最终真正达至理想的专业发展,使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自我更新”取向。所以,强调培养音乐专业学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仅顺应了学生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促进了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欲望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3.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

学习不仅能提升智慧,更能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应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然多数音教专业学生自制能力差,自我意识过强,浮躁、马虎,随意制约着其专业的发展和理论的提升。读书学习的过程不但能促进他们不断完善、成长,还会影响到他们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因此,尽早树立音教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才能促进他们在进取中不断完善,尽快步入教师专业化的行列。

三、交往、沟通能力

学校教育系统是一个人的工作系统,学校教育也是一个培育人走向成熟和发展的教育系统。因此,在现代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都离不开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音乐教育是施美教育,是培养人的素质不断发展的育人工程。交往其实也是艺术修养的一个环节,音乐活动中处处都体现着交流和沟通,正如:演唱、演奏需要同观众的交流,合唱排练需要指挥和团员的交流,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等等。显然,交流沟通能力对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更新和超越至关重要。

四、反思能力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核心,体现着教师成长的个体性、发展性,反映着教师成长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追求。”②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反思能力能促使教师运用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实际教学活动,借助反思重审和批判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学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发展和建立个人见解,个人的判断能力和思考力,不断超越过去,促进自我发展。所以,反思能力的培养,对在知识结构上本身存在着缺陷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将是促进学生更快地走向成熟的必备能力。

五、教学管理能力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有着教育组织和管理的责任。如:班主任工作和音乐社团的组织与管理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参与,需要教师有按教育目的规划教育活动的决策和设计能力。同时,对于教师而言,“更要具有使管理本身也成为一种教育力量,把学生管理工作变成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手段,变成让学生在为集体贡献的过程中展现特长、发挥优势的舞台。”③所以,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社团组织与管理等管理能力也应是当代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六、教育科研能力

众所周知,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然目前许多高师音教专业学生缺乏作为一名未来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科研素质。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科研素质与水平不高,教育研究手段落后、方法单一。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但会影响教师终身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未来教师成长的长远意义。为此,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拓展,应表现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世界现象的意义,对日常学习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其次,应通过教育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研创新意识和处理分析问题能力,打下坚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

七、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现代音乐教育技术能力包括:多媒体教学系统应用能力、绘谱和midi制作能力、电子乐器教具使用能力、音乐课件制作能力等。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但丰富了音乐教学媒体的资源,也使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增添了许多新鲜的教学元素,这给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启示: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育师资,掌握音乐教育必备的计算机信息教学技术、act音乐课件制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突破,更是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

八、教学测量和评价能力

科学的教学测量和评价模式是检验教学成败的有效手段。掌握必要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对促进教学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主要考虑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和音乐基础能力的发展。所以,科学先进的评价方法和理念的掌握不但对发展学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未来教师从事美育教学也至关重要。

当然,“师范教育转变为教师教育意味着教师职前培养和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意味着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体化。”④因此,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教师专业能力的完善和拓展,只要与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理念和模式对未来教师职前培养提供的条件符合,与教师专业化理念下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一致,那么,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注释:

①刘天娥.走向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2006.6.

②吴志华,刘海民.论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养成及高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4.3.

篇3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发展 现状 实践 思考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引起许多国家高度重视。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第三条明确规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首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近几年,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研讨与实践探索在我国教育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队伍的专业化问题在基础教育领域必须、也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

一、什么是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相应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有规定的学术水平和学历要求,即学术性与专业性;第二,有特定的能力和职业人格特征要求;第三,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四,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五,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以通俗浅显的道理来认识教师专业化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以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教师专业化既是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在社会各职业中的性质与地位的分析定性,又是对教师任职资格与教师发展方向的规范与要求。教师专业化所蕴含的基本意思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教师的教育培养和提高、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所不同的是,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对上述几层意思的概括更为全面、准确,理论性更强。

二、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

认识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大家熟知的。我们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研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的分析,目的就是要解决好人的认识问题,即对“教师专业化”这一理念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而理论的研究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其落脚点还是在于实践,即把我们的认识转化为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行动。

那么,如何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呢?我想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1. 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体系

教师专业化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宏伟工程,是一个艰苦复杂的发展过程,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推进,不是仅靠中小学及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机制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国家政府部门、教育管理与研究部门、承担教师培养教育任务的各类高等院校和机构等各有关方面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都具有不同的作用,这些作用的充分发挥构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体系。

(1)要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共识,并成为共同奋斗的目标。尽管我国的有关法规和文件已明确提出了“教师专业化”问题,国家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也采取了许多重大的措施,但就现实来看,整个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知程度还存在较大差距。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比较热烈,教育主管部门与各类学校研究落实明显不足。因此,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能够从战略的高度,以新的思维、新的观念认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真正明确教师专业化的深刻内涵及其理论意义、实践价值,从而为推进教师专业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要立足于我国教育实际,着眼世界教师教育趋势,认真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适应世界教师专业化要求、规范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及其实施方案,以此作为中小学教师自身努力的方向和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奋斗目标。

(3)在深化理论研究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实践的探索和相关的改革。这是难度最大的任务,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教师的专业成长应成为社会的责任,要通过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多年来,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特别是近年来,教师专业化有了突破性进展(如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实施等),取得不少显著效果。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这些方面的经验教训,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效的措施加强实践的研究和探索。

2. 以自身的努力追求发展

篇4

关键词专业能力 培养 提升 大学生 就业能力

1 就业能力

国际劳工组织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①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②国内最早较为详细论述“就业能力”的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③可见,广义上的就业能力就是一种与就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个人能够获得、保持以及晋升职务所需的能力。狭义上的就业能力就是指获得竞聘职位,实现就业的能力。

就业能力作为一种与就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其内涵丰富。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将就业能力分为5个类别: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等。④就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综合发展的结果,其基础和关键是基本胜任力的获得。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基本胜任力的获得主要来源于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形成的专业能力,它是大学生获得竞聘职位、胜任岗位工作的基本条件。所谓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是胜任职业岗位要求并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专业能力包括专业方面的一般能力,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可分为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表达能力等。⑤所以,高校要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解决就业问题,必须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基础。

2 专业能力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专业的社会适应力有待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新月异,但由于高校人才培养受时间、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其对市场需求反应存在相对滞后性和不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有的学生可能因个人原因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影响其专业能力的培养,就业能力养成也相对较弱。

(2)专业知识的延伸及应用能力欠缺。目前,学生往往过份重视学分而忽视对专业本身的深入学习,所学专业知识还较多停留在教科书上,知识的延伸性不够,实践能力不足,这也导致大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一旦招聘单位的专业考察脱离书本,学生往往无所适从。

(3)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不足。大学生大多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态度。对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缺乏学习的欲望与动力;对待工作的态度乐于实施,疏于创新。学习形式过于单一,多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缺乏在实践中学习的经验,不能举一反三,只能执行不能创新。

(4)无明确的职业目标。有些大学生由于分数或者调配的问题就读了所学专业,导致了对就读的专业不感兴趣,对日后职业的选择意向在现实和自己的兴趣面前犹豫不决。若再遇学校不重视对学生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职业生涯指导,就会导致部分大学生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最终影响其就业。

3 强化专业能力培养,提升就业能力

专业能力的形成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它还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同时,专业能力的形成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整合运用相关知识才能形成特定的专业能力。

(1)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大学应该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设置专业,培养能力型人才。同时应结合自身条件,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专业和新知识,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2)重视专业知识与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专业能力。首先,设置的课程在保证学科功能的前提下,重视其社会功能。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实践教学,融入相关能力的培养,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避免证书很多却无真正一技之长的尴尬。再次,教师要不断学习,及时吸纳新的科研成果,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现状与学科前沿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的习得并不意味着自学能力的自动养成,靠死记硬背获取的知识往往缺乏生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也会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不仅要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还要考虑自学能力的养成。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式的引入,促使学生在探索中独立思考,获取知识,在解决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知识与技能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4)搭建大学生与企业互相了解的平台。让学生进入企业,全程参与企业各项业务运作,实践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帮助其转化为自身能力。同时,让大学生亲身体验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了解企业运作和对员工的具体要求,让其对照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学习和提高。也可将用人单位请进大学校园,对在校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行业的人才培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总之,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能力是随着个体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不断养成的。高校要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关键在于在其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融入就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和自身特色,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专业知识与实践教学,并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培养相应的能力,在其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的同时提升就业能力,使其最终获得应聘岗位,实现就业。

注释

①郭志文,宋俊虹.就业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②④王颖.基于高等教育影响的个人就业能力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一、新常态下,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困境分析

金融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就业的方向主要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除此之外,还有财务公司、担保机构、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金融机构。早期职校培养出点钞高手、珠算高手、汉录高手等技能型人才很多,迎合了用人单位的需求,甚至没有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提前定走了,而目前职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却出现就业难的困境,原因很多,具体如下:

第一,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构不像早期那样大肆扩张,需要很多一线柜面人员;同时,银行按上级机构的规定提高了入职的学历门槛,并且学生进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工资待遇也不及以前,造成了就业困境。

第二,金融专业自身的专业性较强,就业方向较单一,早期金融专业学生主要是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很少关注财务公司、担保机构、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当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就业困境时,学生却没到流向相关的非金融机构。

第三,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 ”给企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职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没有变化或略有形式上的变化,根本还是按照旧理念培养单纯的技能性人才,没有迎合用人单位需求。

第四,在银行工作,虽然看似体面,但压力却非常大,如有信贷压力、有信用卡的压力、有业绩考核的压力、技能末位淘汰的压力等各种压力,在这种压力下,部分金融专业的学生却选择逃避,有机会进去也不去,出现专业不对口的状况。部分高职生就是进入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是长时间留在基层柜面,重复做些机械性工作,没有职业发展能力。

二、学习能力是提升职校金融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关键性能力

(一)学习能力属于职业能力的范畴

传统的知识本位观已不能适应现代技术升级和岗位变换的要求,在此理念下培养出的学生,只能做一些机械性的、固定的、程序化的工作,其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不强,不符合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职业能力是指一个人具备的有利于在某一职业方面成功的能力素质总和,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包括个体具备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

(二)学习能力是提升职业能力的一种关键性能力

学习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对职业能力有持续性的影响力的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等。拥有学习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不仅能快速的适应本职岗位,更能灵活地把专业知识转化为生产成果,而且还是转换职业岗位必不可少的一种持续性能力;不仅如此,在职业能力的多种能力中,学习能力对其它能力还有辐射作用。基于此,学习能力是提升职校金融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关键性能力,下面主要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加就业率及更好的职业发展。

三、提高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措施

(一)新常态下,借助互联网引入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培养自主性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是把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过来,实行课前自主性学习以获取知识,课堂上与老师交流、互动,内化知识,此模式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更能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社会人。 “互联网 ”带来了教育上的创新,教师通过制作微课、录制mooc课等形式传授知识,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僵硬化及专业的枯燥性,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使翻转课堂成为了可能,以后有可能会成为我们的一种常态课。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高职生除了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大量的知识是从互联网的渠道获得。

(二)新常态下,让互联网与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合,提升学习能力

1.让互联网成为情境教学法的载体

情境教学法是将社会生活中的场景加以模拟,提炼和加工以后运用到课堂上,由“境”生“情”,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产生职业认同感。如在模拟“证券开户”时,设计场景――证券交易大厅,给学生角色定位――投资者与柜面操作人员,岗位流程操――资料审核、阅读风险提示书、签字、退还资料、完成开户。这个过程若以可视化的形式做成微课,动态地呈现“证券开启”的流程,学生不仅会有兴趣,更突出了教学的职业化特点,生动地再现了岗位工作场景, 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更有注于职业能力的培养。

2.借助互联网,实施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实践性学习的平台,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堂内容重点与难点、课堂效果的评价、作业的布置都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的意识就是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培养起来。高职生要想上一堂专业课,仅仅靠书本上的东西肯定不够,现在互联网给高职生提供了条件,通过互联网学生能够搜索到连老师都不知道的内容,进一步提升高职生的学习能力。

(三)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拥有持续性学习的机会,培养持续性职业能力

不管在学校还是在职场,学习都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无论是自主性学习还是合作性学习,互联网给学生提供了不出门就可以学习的途径,并且能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甚至比图书馆的资料还详细。经济新常态下,知识更迭超出了想象,教材与图书馆知识较社会需求来说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的需要,若想提高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利用互联网快捷、专业等特点,不断地学习。

(四)鼓励学生兼职,以此反思职业能力,提升学习能力

学习认知的一般规律是“学习――应用――反思――再学习”,构成一个封闭式的学习圈,这个圈子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检验学习的成果,再进一步促进学习。高职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学习效果如何要通过职业能力的强弱来检验,如果高职生在社会上找到兼职的工作或在岗位上能快速适应工作,并能够坚持下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说明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如专业问题、与人沟通、团结协作等各方面问题,学生可通过这些问题检验自己的学习能力,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了学习动力,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更进一步提升了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慧如.关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战略性措施 [j].职教论坛 2010(14)

[2]杨丽敏,王鹏.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 2011(3)

[3]吴雨龙,戴永清,魏来.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措施探索[j].新课程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9)

[4]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篇6

关键词:服装专业 就业能力 提高途径

课 题:2011年山东省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课题(课题编号:20115005)。

一、就业能力的概念

就业能力的概念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于1909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就业能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不仅包括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获得工作的能力。

二、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泰安市纺织服装产业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服装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但服装企业反馈的信息表明服装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无法达到企业的实际要求,最突出的表现是实践能力较弱,无法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岗位适应能力较差。最终结果是服装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即使能够在服装企业就业,却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服装企业急需服装专业的技术型、复合型人才,但很难如愿。

三、提高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是山东省唯一的一所国办服装类高职院校。近几年,学院先后开办了“岱银班”和“南山班”,实行“订单式”培养,开始了针对职业技能的全方位培养,走出了“工学结合、学研合作、订单培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

1.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院校以为社会和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主要任务,以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培养为本位。在教学中,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深入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努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为在学生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日常管理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努力学习、遵守纪律、讲文明、讲道德、讲卫生、珍惜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使团结、奉献、向上、勤业、敬业的精神逐步成为学生思想的主流。

2.加强学生职业规划设计的管理

职业生涯是个动态的过程。越早进行职业规划,越有利于一个人的职业成功。大学生从大一入校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上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从而树立职业意识;在学习了服装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之后,明确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了解职业的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大二第一学期开始做职业规划设计,并制定进一步详细的职业目标,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相关职业能力。大二第二学期了解就业前的政策,加强技巧训练,进行某职业某岗位的岗前培训。大三,进行顶岗实习。

3.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通过广泛的服装行业企业调研,学院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注重职业素养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并以课程改革与建设为核心,统筹配置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条件。

把岗位及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以掌握其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的职业能力,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完成从工作任务到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将职业能力细化分解为知识、技能、态度,再分别将其归纳转换为离散状态的教学内容,根据分类规律将这些离散式的教学内容整合统一到一个行动领域之中,同时根据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行动领域进行整合和序化,以行动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

4.创建服装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

基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校企互利双赢的原则,有选择性地建立实习基地,创建服装专业学生学习的实践课堂。学校和服装企业是服装专业学生学习的两个主要场地,在不同的学习场地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内容,使实习基地成为服装专业学生学习的另一个重要课堂,而不是单一的工作岗位。

学院自建校以来,先后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上海、苏州、广州等地设立了60余家教学、实训、实习、就业基地,真正实现服装专业学生的双元角色转换,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服装企业,能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承担工作任务,完成“做中学”,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未来就业能力。

篇7

关键词:职业能力;核心能力;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24-02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敎职成[2009]2号)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该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中等职业学校市政专业培养的是为市政行业服务的懂技术、会管理的一线技术人员与劳动者。职业能力培养是中职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

一、市政行业的发展前景与用人前景

1.基础设施建设使市政行业亟需大量懂技术的一线技术人员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为此“十二五”期间,辽宁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将完成2038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建设764亿元。12条省际运输大通道将全部打通,港口运输通道基本完善,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公路总里程将达到450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8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65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90万公里。另外,大连市未来5年计划在城市建设上投资1万亿元,大量的施工任务使从事基本建设的企业急需大量懂技术的一线技术人员。

2.信息技术的发展急需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人员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生产领域,市政行业也不例外,招投标的准备工作、施工结束后的竣工图绘制、预算软件的使用以及施工竣工后的所有技术文件都要求技术人员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能。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目前很多地方一线施工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一些县市市政企业的许多技术人员均为外出打工的农民,文化素质低,更不要提专业素质与信息技术能力。工程中的文案工作急需大量懂专业的一线施工技术人员。

3.地铁项目的实施急需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2005年8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了《沈阳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时下全长超过180公里的地下交通网络正在地下悄悄构建。在完成一、二号线建设之后,市地铁建设指挥部已完成新一轮地铁建设规划,分别为地铁四号线一期工程、九号线一期工程和十号线工程,线路全长118公里,均为地下线路,计划在2018年前陆续建成。其中,拟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地铁十号线一期工程和地铁九号线一期工程,共计59公里。同时为了配合地铁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地下基础建设设施的迁移。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大量懂专业的一线施工技术人员。

二、市政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1.市政专业毕业生岗位现状分布

在我国,具有市政施工资质的企业可以进行桥梁、道路、室外给水管网、室外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泵站的施工。所以市政专业学生毕业后既有从事道路及管网施工的,也有从事桥梁施工的,还有一少部分从事建筑行业的施工工作。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对就业岗位比较挑剔,适应不了市政企业的高强度工作,而未从事市政行业的工作或从事后转岗。

2.市政专业毕业生岗位群分析

中职学校市政专业的毕业生在企业中可以从事测量员、施工员、技术员、预算、内业及试验员等等工作,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调研分析得出毕业生的岗位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三、中职学校市政专业职业能力要求

1.市政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不是简单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而是从事工作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即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具有的技能与态度,如图2所示。

市政企业可以从事的施工任务较多,从中专学校需要的是一线的中、初级技术管理人才与具体施工人才。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如测量人员应该熟练使用测量仪器及测量放线工作;施工人员应掌握质量验收、测量放线、施工组织等等专业技能。同时施工工作又是随时需要与其他部门及人员交往的行业,因而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外与监理公司、业主,对内领导工人干活,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调研资料的认真分析研究,职业能力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职业素养:包括做人的诚信度、成就的动机、激情等等。心理素质:综合市政岗位调研和分析,同岗位相适应的心理素质归纳为情商(包括自信心、独立性、承受挫折和风险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等等。专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是能适应经济发展、岗位变换、创业发展等要求的一种综合能力,是职业能力培养中非常关键的能力。它的特点是可迁移性大,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包括从业人员应具有的专业技术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等。知识素养,包括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等等。见表1。

2.在岗毕业生职业能力发展分析

篇8

(1)了解学生及同学生沟通的能力。了解学生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都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因而要求现代教师要善于同学生交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成为学生信赖的人,同时又成为他们的朋友。

(2)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播知识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手段,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语表达的语音、语调、语速、吐字清晰,还有板书设计的系统性、概括性、规律性、示范性和新颖性。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教育现代化必然实现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现代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就必须包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基本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既要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使学生遵守课堂常规,又要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还要处理好一些偶发事件,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要求教师具有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

(5)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育规律研究能力。教师应学会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善于观察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发生的现象,勤于反思,善于总结,形成从教育现象中提炼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专业精神: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将这种专业精神转化为个体生命的组成部分,体现出强烈的生命力。

2 我校督导组近一年课堂教学评价

1)分析我校课堂评价表与教育力:从教学内容(知识传授、教学过程、知识内涵、能力培养)、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管理、教学方法、教学语言、辅助教学)、教学态度(教学准备、教书育人)、教学效果(课堂纪律、课堂氛围)四个维度设计,对应考核“教育力”不同方面。如下表1:

2)分析近一年来督导组课堂评价的四十一位教师中,一年教龄的有18位,二、三、四年教龄的有12位,五年及以上的有11位。

(1)从教育力分析发现,不同教龄的教师“教育力”存在不同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与教龄长短成正相关,但也存在少数二年教龄教师能力不如一年教龄教师情况。总体存在问题:最多的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其次是板书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少部分教师有不守时,备课不充分,教学文件不规范、不齐全的专业精神欠缺问题。

(2)从教师关注问题分析,教龄二年内教师,他们关注的是自己教学如班级控制、教学内容的熟练程度以及领导、同事、学生对自己评价,因此在此阶段,教师们感觉压力相当大,都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与紧张;教龄四年内教师,与教龄二年内教师比较更自信,除了更加关注自己教学表现外,也会关注到自己教学以外问题如与学生的交流、教学上的纪律制度、课堂纪律,但关注的仍然不是学生的学习;五年及以上教龄教师,日常教学已经游刃有余,更多会思考尝试不同教学方法手段,对不同学生反应作出调整,关注到学生学习情感,懂得如何引导影响学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3 讨论

1)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美国学者伯顿(burden,1979)将教师职业生涯分为三阶段。

(1) 求生存阶段:指从事教学的第一年。此时教师所关心的是班级经营、学科教学、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学内容的了解,做好课程与单元计划及组织好教学材料,做好教学工作。此外,此阶段的教师已经开始注意了解学生并与之相处。但是,此时的教师仍缺乏信心,不愿尝试新的方法。

(2) 调整阶段:指从教的第二、三、四年。教师对教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更。轻松了。他们开始了解学生的复杂性并寻找新的教学技术以满足更广泛的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相处变得更加开放和真诚,并感觉自己比以前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 成熟阶段:指从教五年和五年以上的教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感到舒适,并能理解教学环境。他们有了安全感,能处理教学中发生的任何事情,不断尝试新的技能,关注学生需要的满足,重视与学生的关系。

可以借鉴的是,每位教师对照反思自己处于哪个阶段,自我成长的脚步与教龄是否一致或是滞后或是更快?针对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规划,更好发展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

2)建立教师共同进步的学习共同体

目前我校对于教师发展,采取的是传统模式下的个人进修、校系培训即职前培训、优秀教学课展示、老带新等专业化发展模式,带有明显的行政化、形式化、工具化特点。而学习共同体,实际上是一个教师学习组织,这样的学习组织,通过向教师提供一个寻求帮助、建立关系和信任,同时获得个人专业发展支持的场所,最终达到消除教师孤独感,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支持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的目标,从而真正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我校目前建立的由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及组员组成的教师共同发展模式,是个很好的尝试。

篇9

近年来,如何使我国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已经逐渐引起了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针对当前阶段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相关解决措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职业能力

所谓职业能力,主要指的是人们在从事相关职业时所需要具备的相关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基本任职能力、基本专业能力以及对其自身职业生涯的管理规划能力。而就会计专业而言,其职业能力主要指相关专业工作人员能够在其任职过程中,将其分内的会计职业活动进行良好而顺利完成的能力。然而,由于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所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其中包括相关任职人员的语言能力,相关任职人员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以及相关任职人员的务分析能力等。因此,为了使我国会计行业得以更加顺利快速的发展,使我国会计人才得以良好的栽培,在我国当前阶段的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良好有效的提升,显得十分重要。

一、当前阶段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认知存在相应弊端当前阶段我国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认知方面的错误,首先,就当前情况而言,我国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中职院校决策者没有对会计专业的职业能力进行准确而透彻的理解,其次,中职院校相关部门与相关教学人员没有将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学要求进行具体规划,也没有对相关教学要求进行具体的了解,这便导致当前我国会计专业对其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存在不明确现象,导致会计专业人才能以得到良好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存在不合理现象由于我国中职院校对于会计专业所制定的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不合理现象,导致我国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得以有效提高[1]。首先,中职院校在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设计时,没有对其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而采取直接套用本科会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方式,对其自身课程体系进行建立,从而导致中职院校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透彻的掌握。其次,我国中职院校在对其会计专业课程进行相关选取与分配时,没有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予以足够的关注,从而导致其会计专业教学课程多以理论性知识为主,而缺乏实践环节。

(三)教学方法与观念存在落后现象就当前我国的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过程而言,相关教师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沿袭,以教师讲而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将相应的教学知识强硬的灌输给学生,使学生难以对教学知识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掌握。相关教师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常对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采取忽略处理,从而使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得不到相应的尊重,使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逐渐丧失。

二、使当前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得以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良好的树立若想使我国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有效提升,首先,中职院校相关部门应当对其会计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进行良好的树立,而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其主要专业培养方向应当以社会对其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为基本导向,因此,相关部门在对其培养目标进行相关树立时,不仅要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进行相应考虑,还要对会计专业的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考虑,从而使我国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所培养出的会计专业人才,其专业能力得以有效培养的同时,其职业综合能力也得以有效提升。

(二)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制定由于我国中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所教学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国中职院校在对其会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进行相应制定时,不应当一味对本科院校的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套用,而应当结合其教学对象实际情况,以及其实际教学目标与教学定位,对其自身的专科课程体制进行科学恰当的制定。与此同时,我国中职院校在对其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制定时,不应当将教学重心全部倾向于相关专业的理论教学,而应当对其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予以一定的关注,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得以真正的培养与提升,使学生能够通过相应实践课程对其自身所需理论知识进行充分实践,并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对知识理解与掌握的不足之处,从而对其加以及时的改正与完善,进而使我国中职院系会计专业所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能够在其任职过程中符合其企业对于综合能力型人才的需求。

(三)对会计专业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转变对于提高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言,以正确的教学观念以及良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显得十分重要[2]。首先,我国中职院校相关教师应当对其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进行良好的转变,应当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将学生作为专业教学中的主体,并对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进行相应的尊重,使学生能够在更加舒适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对相应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理解与掌握。此外,相关教师还应该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禁锢,在专业教学课堂中妥当的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们营造出恰当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热情得以有效激发,使学生在情境学习过程中能够将自身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的实践,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得以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若想使我国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当前阶段得以有效提升,相关教学人员应当提高对教学认知,同时学校方面应当对其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制定,从而使我国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晓.如何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5):15-16.

篇10

关键词:网络能力;创业能力;网络愿景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42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普遍问题,创业创新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抓手。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新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促进相关部门联动,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支持、创业服务“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格局。

当前,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创业面临着更乐观的社会形式。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旅游从业人才和旅游服务企业的需求十分旺盛。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市场最富活力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另一方面,作为经济新常态下新增长点的旅游业,行业的多层次、多样化发展蕴含着更多的创业机遇和可能性。

旅游专业学生创业既能够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又能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目前,学界有关旅游专业学生创业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在创业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很多学者认为创业者的网络能力对创业成功与否具有较大影响。创业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络关系,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资源,使新创企业突破企业新生性所造成的成长劣势和脆弱性,能够使新创企业在创业初期就有机会接触优势技术和市场,以此推动创业的成功和新创企业的成长。然而,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从网络能力视角来探讨旅游专业学生创业能力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迫切需要将网络能力和旅游专业学生创业相结合,分析基于网络能力的旅游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措施,从而推动旅游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进步。

1研究综述

1.1旅游专业学生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通常认为包括决策判断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我国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紧密结合,以创业教育为重点,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方法林将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实践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归纳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包括的5个方面内容,即: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

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殷开明结合高职旅游管理教育的特点,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定义为是蕴藏在学生身上的以智力为核心、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具有突出创造特性的综合性能力。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学生未来开办旅行社、旅游网站、饭店、咖啡馆、酒水吧、小型旅馆、客栈等旅游实体的能力基础。高静提出了“二元教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由显性课程模块和隐性课程模块两部分组成。其中,显性课程模块由创业精神模块、创业知识模块和创业能力模块3个子模块构成;而隐性课程主要是为了配合和补充显性课程。王春雷构建了基于创业显性课程的“产品―项目―产业”三位一体的旅游创业教育模式的框架,补充和完善了“二元教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旅游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结合我国在线旅游、智慧旅游的发展形势,将创新思维、公共关系、财务管理、风险投资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有机融合到“双创”教育中,形成旅游和创业的有机结合,有针对性的培养旅游专业学生创新创业。

1.2基于网络能力的学生创业能力

创业者的网络能力源于企业网络能力这一概念,企业网络能力是企业改善其网络位置的能力和处理某单个关系的能力。moller和halinen将企业网能力划分为四个层面,即:网络愿景能力、网络管理能力、关系组合管理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徐金发等认为企业网络能力是关于企业发展和管理外部网络关系的能力,它由网络构想能力、网络关系组合能力和网络角色管理能力三方面构成。本文将网络能力从企业层面引申到个人层面,认为基于网络能力的学生创业能力是创业学生识别创业发展机会,构建网络,发展和维持网络关系以获取新创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内外部资源的能力。这类创业能力既包含了识别发展机会的创业机遇捕捉能力,又包含了发展网络关系的网络经营能力,还包括了维持网络关系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现有的研究成果认为,网络对于新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提升高职学生的网络能力对其提升自身创业能力进而获得创业成功十分重要。高职学生创业的最初阶段所依赖的网络关系是一种校园性、纯天然的关系,这种网络规模较小、趋同性高、网络资源含量低。高职学生从这样的网络中获取创业资源的难度较高。因此,构建新的网络和关系,获取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差异对高职学生创业是否成功就显得更加重要。

2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现象。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仍旧以“从业”教育为主,“创业”教育为辅。许多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够突出,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培养主线贯穿其中。此外,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大多安排学生在毕业年到酒店、旅行社、景区等传统的旅游企业的基层岗位进行实习。实习时间长达半年到一年不等。实习的主要目的是榱巳醚生掌握旅游企业基本的服务操作技能,很少涉及到对创新创业及企业管理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及锻炼。同时,我国传统旅游企业从上到下都基本奉行“顾客至上”的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强调的是服务标准化和服从管理,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能力培养。

我国高职旅游专业从培养目标、培养课程体系到实习实践环节都对旅游专业学生创业支持力度不够,更很少重视学生网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网络能力对于学生创业创新至关重要,因此,从网络能力视角出发,重新审视我国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基于网络能力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3基于网络能力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措施

网络能力视角下,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可以利用自身所具有的资源进行创业,并在创业的过程中不断构建新的网络和关系,吸收其内部和外部资源,从而为新创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条件。因此,高校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网络能力,使其能够识别发展和创业的机会,构建网络愿景和网络关系,并从中吸收创业所需的内外部资源,更好地维持和壮大新创企业。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和旅游专业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营造创业氛围,提升学生的网络愿景能力。通过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创业首先要构建自身创业所需要的网络愿景,识别发展机会。在创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重视学生运用网络手段寻找创业机遇的能力。面对我国智慧旅游和“互联网 ”旅游的发展新格局,学生应具备在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中构建与自己创业所匹配的网络愿景的能力。

(2)通过创业协会或社团,提高学生的网络构建能力。高职院校应支持并鼓励有共同创业意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愿组成创业团队,为日后的发展积累一定的创业经验。学校要为创业团队提供专门的创业指导老师,使其能够得到有效的培训和指导。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相应的创业者协会或创业学生社团,使学生在社团或协会这样的小规模网络环境中锻炼自身的网络管理能力。

(3)进行创业模拟,提升学生网络经营能力。在讲授旅游专业服务技能的同时,适当增加创业策划方面的内容。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旅游服务技能和服务理论的基础上,增加部分课时,设计一个相关的创业策划,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网络,模拟创业,进而锻炼学生构建创业知识网络的能力。

(4)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网络资源节点,扩大学生的网络关系能力。引导学生创业者有意识地接触金融机构、科研部门、咨询公司、市场中介组织等机构,扩大其网络资源节点。这些机构不仅会向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信息和创业资源,还可以拓展学生创业成长思路。地方旅游管理部门也可为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创业成长提供交流平台,拓展关系网络,提供新创企业所急需的资源。

基于网络能力的创业能力是对学生创业的拓展和深化。通过提高学生的网络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创业的效率,减少旅游专业学生创业的难度,吸引更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业云.双创教育在美国与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对比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5,(10).

[2]李广成.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3]高爱颖.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旅游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

[4]陈瑶.创业者网络能力的影响前因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3,(28).

[5]罗晨,魏巍.创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建立创业能力评价体系――以旅游行业创业能力评价体系为例[j].继续教育,2013,(7).

[6]刘兴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究――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3).

[7]方法林.“创新创业 ”的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课程、课程结构及课程体系――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6,(2).

[8]殷开明.高职旅游管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

[9]高静.基于“二元教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创新与创业研究,2011,2(4).

[10]王春雷,刘明广,黄立萍.“产品-项目-产业”三位一体的旅游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研究,2013,5(3).

[11]柳百萍,任平,唐岭等.“双创”背景下“专业-创业”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19).

[12]hakansson h.understanding business markets[m].new york:croom helm,1987.

[13]halinen m. k.business relationships and networks:managerial challenge of network era[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1999,(28).

[14]徐金发,许强,王勇.企业的网络能力剖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23(11).

[15]杨俊,张玉利.社会资本、创业机会与创业初期绩效理论模型的构建与相关研究命题的提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2).

[16]李树茁.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7]满曙光.网络能力、资源获取与高职学生创业成长实证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4,(8).

[18]高爱颖.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旅游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