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总结范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9 17:0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总结

篇1

1.加大服务力度,提升沟通交流。通过平时与老客户的交流工作,构建和谐关系,并及时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最适当的帮助,有效解决服务工作难题的同时,加大对与各大酒店的沟通,学习到了相关工作经验。至2008年3月到2009年3月以来,我担任四公司华铁宾馆经理,在此期间,由于中铁八局工作的需要租用了一层楼,而2008年7月成都铁路局又再次将六楼作为办公场所,使得仅有的四层楼有一半不能够正常投入运作,为此,我及时发挥服务意识,通过与老客户的沟通,在做好解释工作的同时,积极联系临近酒店,通过及时安置沟通,成功安置了客人的同时,也提升了我宾馆的名誉度。

2.树立不怕苦不怕累的旗帜,引导队伍树立服务精神。2008年5.12大地震期间,由于受到地震波及,南充80%以上的酒店均全面停止运营,但我通过加强员工服务意识,带领队伍坚守在岗位上,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混乱时期成功取得了较好的营收,同时也提升了职工的思想。

3.坚持在改进中进步,冷静调整创新改革。一是以工作为中心,贯彻始终保增长。在2007年度税费检查中,查出需补交近9万元的税费,以及2008年至2010年三年税费检查中,查出需补缴几万元的税费,经过我多方奔走,与主要负责部门人员的密切联系,最终仅缴纳了一千余元的税款及三年两千一百元的税款,挽回了宾馆的损失。同时在全国消防大检查中,我宾馆面临着无自动喷淋系统而关门,通过努力协调以及加强消防设施增设,成功取得了消防合格证,并保证了正常运营。实现了2010年营业收入155万元,利润18万元,2011年营业收入190万元,利润21万元的快速增长。二是以租户为中心,调整费用保增长。由于电费上调,为我们的租凭房电费征收工作,带来了挑战,为此,我通过对租户不断沟通协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让租户接收了电费调价。三是以客户为中心,加强服务保增长。为了提高营业收入,我亲自带队深入市场调研,通过对地区宾馆房价、服务等信息的了解,切实掌握了市场的情况,并根据市场情况,积极调整改革,将房价、服务管理等工作进行了大幅的调整,下半年在只有两层楼投入运营的清下,完成了121万元的营业收入,以及90%以上的房屋出租率,并且在2008年全年取得了7万元的利润。

4.贯彻服务理念,改善经营环境。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我调任金路饭店经理助理,在工作中,各大铁路局均在宾馆中成立了指挥部,我在接好他们的服务接待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对驾校和学生等团体的思想工作,为服务指挥部打下了基础。同时针对下水道堵塞问题,进行了全面疏通。并且不断加强对宾馆内客房、窗户等修缮工程,成功取得了仅两层楼的运营小,完成营业收入162万元,实现了除去10万元装修费用后的5万多元利润。

篇2

实施背景

企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原有的薪酬分配体系暴露出与企业持续、稳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诸如对技术骨干人才和优秀职工的激励力度不大、工资标准随企业效益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动态调整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等等,同时对核心人才、关键岗位倾斜力度仍不够,核心人才、关键岗位人员薪酬的市场竞争力水平普遍偏低等。

职工晋升渠道偏窄

在“职务升则薪酬升”的薪酬管理体系中,职工往往因晋升渠道较窄导致收入与贡献不匹配,致使部分人才流失的现象呈上升趋势,企业人才危机日益显现。

薪酬与绩效关联度偏低

各二级部门职工工资的增长虽然与北京院整体效益提升挂钩浮动,但没能有效实现薪酬与绩效密切相联,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平均主义,收入差距不明显,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业务骨干满意度低。

建立薪酬动态调整机制的需要

原有薪酬管理体系相对僵化,缺乏动态改进机制,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以及市场变化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改进原有薪酬管理体系,制定新的、能更好满足企业持续稳定发展要求、更能体现“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薪酬管理体系,已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薪酬管理体系简介

薪酬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现行改进后的薪酬管理体系是一套“以市场为导向、以考核为基础、以绩效为重点”,能较好体现技术、人才对企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分配体系。现行薪酬管理体系构建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及绩效考核、动态管理的原则,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二是体现北京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有利于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有利于企业持续、更好、更快的发展。三是将职工薪酬总体水平,按照与企业经济效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进行动态调整。

薪酬管理体系核心

现行薪酬管理体系是以宽带薪酬理论为基本依据,并将个性化绩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发放相对接,薪酬管理体系中设置四个岗位晋升通道,分别是行政管理通道、专业技术通道、项目管理通道和技术专家通道。职工薪酬由按月发放的固定工资与按年发放的绩效工资两大部分组成。其中:

(1)固定工资。职工的固定工资主要由基础工资、年功工资和岗位工资组成,其中:基础工资按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年功工资由工龄工资和院龄工资组成;岗位工资主要依托宽带薪酬理论,通过“以岗定薪,以绩取酬,动态调整”的方式确定发放标准,即:设定九个薪酬等级条带(岗级),每一个薪酬等级条带设有多个薪级(可无限增加),使每一个岗级条带具有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打通“调薪级、调岗级”通道,实现收入与岗位、能力、绩效挂钩,充分发挥薪酬管理的杠杆作用,激发职工积极性,畅通人才发展通道。

(2)绩效工资。北京院结合企业实际,通过修订已有的绩效考核办法,大力推进个性化绩效考核管理与创新,使职工绩效工资与绩效考核紧密结合、有效对接,达到了通过发放绩效工资有效激励与约束职工的目的,并在整个薪酬管理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立薪酬管理委员会和岗位技能评审委员会

薪酬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研究拟定薪酬分配方案,对薪酬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监督、提出修改、完善意见,确保薪酬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北京院的发展要求。岗位技能评审委员会主要负责专业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才的评审、技能评定晋升岗级等。

薪酬管理体系的改进与创新

固定工资

(1)确定固定工资带宽与薪级。为解决原薪酬体系中固定工资等级制度存在的问题,北京院紧密结合本企业实际,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确保工资分配在有利于吸引、激励和留住优秀职工以及重要岗位和关键岗位职工的前提下,确定北京院宽带薪酬划分为9岗12级,即9个工资带宽,每一个工资带宽包含12个薪级(薪级按所在岗级的薪级差可顺延)。

(2)确定岗位工资岗级、薪级标准。岗位工资的岗级、薪级标准确定是薪酬体系创新的基础工作,是整个创新工作的关键。北京院在参照国内同行业市场工资水平和工资变动区间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并参照宽带薪酬理论中有关计算方法,完成为北京院宽带薪酬带宽的定价。

(3)确定职工岗位工资岗级与薪级。首先,确定各岗位对应的岗级、具体任职要求和资格,例如“一级设计师”为5岗技术类,要求达到具备本专业的项目设计策划能力、主要产品的审查把关能力或部门各专业的组织、协调能力;“业务承办”为2岗管理类,就要求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承担一般事务性工作以及服务岗位的工作人员等等。其次,综合考虑以下元素:职工业务水平的高低和工作能力的大小;岗位责任大小和岗位的重要程度;工作业绩和对企业的贡献;工作强度大小和工作条件的艰苦程度;资历和在本企业服务的时间;同类人员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价位等,最终确定每一名职工的岗位工资岗级与薪级。对院急需的特殊人才,其岗位工资及薪级可由院与职工本人双方协商确定。

(4)建立岗位工资动态调整机制。随着市场、行业以及企业内部的变化,及时“调薪级、调岗级”逐渐成为整个薪酬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岗位工资除随职务升降、职称晋升、特殊贡献进行调整以外,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动态调整:

①定期调整岗位工资薪级。职工岗位工资薪级调整每两年(奇数年)调整一次。院给予二级部门调整权限,按一定比例调整职工岗位工资薪级。

②岗位技能评定晋升岗级。岗位技能评定晋升岗级每两年(偶数年)进行一次。实施岗位技能评定晋升岗级,在不增加职位的前提下,为达到同等任职能力的职工提供相同岗位工资待遇,起到了有效激励员工,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稳定人才队伍的作用。截至目前,岗位技能评定晋升岗级已在2010年和2012年实施,获得岗级晋升的职工人数分别占当年职工总数的5.03%和8.93%。

③实施奖励积分晋级制度。制定实施了《职工奖励晋级实施办法》,对年度考核优秀、取得一定的技术或管理创新成果、荣获院或集团公司以及有重要影响的社会性相关荣誉等给予奖励积分。当职工奖励积分累计分值满6分,岗位工资可晋升一个薪级;如年度累计分值不足6分,或累计分值超过6分的其余分值,可连续累加计算。奖励积分晋级每年进行一次。

(5)实施执业资格补贴奖励制度。制定实施了《执业资格管理办法》及奖励规定,对职工取得企业资质所需的各类国家注册执业资格,并与院签订服务协议后,给予一次性奖励和按月专项补贴。

(6)拓宽岗位晋升通道。通过制定岗位晋升通道背景及实施专业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制度为岗位晋升拓宽了通道。

①制定岗位晋升通道背景。北京院属于技术咨询类知识密集型企业,受自身特点、经营发展需要等因素限制,整体结构扁平化,技术、行政管理岗位相对较少。而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同一个专业需聘用多位优秀技术人才,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只有少数人有晋升的机会,并享受更高工资待遇。为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具有较高技术能力和水平的人员享受到相应的薪酬待遇,对此加宽、开辟了技术人才的晋升通道,建立了专业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制度,同时对项目管理晋升通道按工程类别大小确定岗位工资等级。

②实施了专业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制度。针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紧缺、易流失的现象,出于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目的,制定实施了《专业技术带头人培养实施办法》。该管理办法虽主要从人才培养出发,但同时起到提升“专家型”技术人才薪酬市场竞争力的作用。专业技术带头人享受7岗工资待遇、专业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享受6岗工资待遇,且每两到三年选拔一次,实行动态管理。本管理办法施行后,拓宽了专业技术人员晋升渠道,对具有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潜心钻研技术,走技术晋升通道起到了有效的引导作用,同时提高了其薪酬待遇水平,保持了“专家型”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

绩效工资

为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使绩效工资与绩效考核相挂钩,有效调动二级部门和职工的积极性,改进规范了职工绩效工资发放的原则、标准、流程等。

(1)绩效工资发放原则。绩效工资的发放原则:坚持绩效工资与年度考核相关;绩效工资与工作量及工作难易程度相关;绩效工资与兼职、部门人数及管理难度相关;个人绩效工资与团队绩效相关;二级部门对绩效工资有充分的分配权。

(2)年度绩效工资总量的确定。分为北京院年度绩效工资总量和二级部门年度绩效工资总量。

①北京院年度绩效工资总量。依据当年上级主管单位核定的北京院年度工资总额确定,年度工资总额减去全年已发固定工资总量即为当年全院可发放绩效工资总量。

②二级部门年度绩效工资总量。依据部门完成的年度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目标和考核结果确定,具体按以下方式计算:部门年度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部门考核系数。其中,生产部门绩效工资总量的核定:根据当年生产经营状况和可分配绩效工资总量确定设计部当年可分配绩效工资总量,各设计部的绩效工资总量根据当年实际完成产值在设计部当年完成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确定;各分公司的绩效工资总量根据各分公司的经营到位目标和上交利润指标两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确定;职能部门绩效工资总量的核定:根据各部门职责、人员构成、工作量大小、院职工平均绩效工资增长率等情况核定;部门考核系数:部门考核系数是根据部门年度目标考核结果,经绩效考核管理部门确定。

(3)绩效工资的核定与发放。绩效工资由按月预发和年终结算发放两部分。

①按月预发:各部门月绩效工资总量由工资管理部门确定,在总量范围内由各二级部门综合考虑职工的岗位、能力、贡献等因素,确定职工月绩效工资标准,可根据职工完成的工作量和考核情况等进行调整。

②年终结算发放:各二级部门成立绩效工资分配小组根据职工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等情况,结合考核结果确定职工年度绩效工资。

(4)中层管理人员绩效工资的发放。中层管理人员是北京院核心骨干人才,有效激励北京院中层管理人员,贯彻落实“绩效升、薪酬升”的方针理念成为绩效工资管理创新的重点。为此北京院充分考虑各部门、分公司实际生产情况与自身特点,经大量测算与研讨后确定院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工资按以下方式计算:个人年度绩效工资总数=绩效工资基数×岗位系数×工作饱满系数×绩效考核系数。其中,绩效工资基数:按当年职工平均绩效工资的倍数取值。生产部门中层管理人员按本部门职工的平均绩效工资计算;其他中层管理人员按全院职工平均绩效工资计算;各类人员的倍数取值由院薪酬管理委员会确定。岗位系数:根据岗位职责、兼职情况,同时考虑所在部门人员多少等综合因素确定。工作饱满系数:工作饱满系数(取值范围0.7-1.1),依据被考核者完成的工作量、工作的难易程度确定。绩效考核系数:依据职工所在部门和个人年度绩效考核结果确定,其中部门和个人考核结果各占一定权重。

实施效果

直接效果

(1)形成了“以岗定薪,以绩取酬,动态调整”的薪酬文化。确定了以职工岗位等级高低不同付酬,以职工能力高低不同付酬,以职工业绩大小不同付酬的基本原则,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了以岗位为核心,以贡献、业绩和能力为基础,进一步促进各层级、各类职工的薪酬水平“该高的高上去,该低的低下来”的合理薪酬支付理念。

(2)打破了传统工资结构所维护和强化的严格等级限制,改变了原有的薪酬管理体系中与企业持续、稳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加大了对技术骨干人才和优秀职工的激励力度、进一步完善了工资标准随企业效益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调整机制等等。同时,形成了对内稳定人才队伍,对外吸引人才的有效机制,确保了北京院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

间接效果

篇3

关键词: 招生工作 艺术类 信息化

高校艺术类招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招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争议。近年来,我国艺术教育快速发展,艺考热持续升温,艺考生人数始终居高不下,如何科学、高效地组织、管理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工作,值得我们思考。

一、艺术类招生现状

(一)艺术考生人数多。

由于人们对精神文明生活追求的不断提升,社会对艺术类人才需求的增长、艺术教育的普及,及艺术类专业相对普通类专业偏低的文化课成绩要求等原因,带来了泱泱艺考大军,且多年来艺术考试热度不减。高校艺术类专业几十、几百人的招生计划,报名人数往往多达几千、几万人。

(二)招生专业范围广。

艺术类专业涉及九个大类,主要包括音乐舞蹈类、美术类、服饰艺术与表演类、播音与主持类、编导类、表演类、书法艺术与书法教育类、影视节目制作类、摄影摄像类等,这些门类又分别包含多个专业及专业方向。艺术类专业考试分为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艺术类专业考试和高校单独组织的艺术类专业院校测试(简称校考)。其中校考由招生高校自主命题并组织考试,高校拥有招生自,可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及方向选拔适合本校的学生。但是艺术教育对人才要求较特殊、人才类型也较多,招生录取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给实行专业课校考的高校带来了很大挑战。

(三)录取原则不统一。

艺术类专业录取需要同时参考专业课成绩和文化课成绩两部分,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两者的要求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在要求文化课成绩和专业成绩均合格的基本条件下,高校在录取时主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是文化课过线后,按专业考试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二是专业考试成绩过线后,按文化课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三是将文化课成绩、专业考试成绩按比例计算出综合成绩,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而对于综合成绩的计算公式,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考虑。

二、信息技术在艺术类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变革了传统的招生录取管理工作方式,推动了招生工作的健康发展。例如全国网上录取系统的全面应用,将高校招生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以纸质档案流转为基础、人力密集型,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以电子化信息流转为基础、技术密集型。其给招生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招生部门和院校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了高校招生的公正、公平、公开。实践证明,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是推进高校招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招生工作信息化已经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类招生工作环节繁琐,包括招生宣传、考生报名、组织专业考试、阅卷评分、合格考生信息上报、专业成绩总分及专业总分和文化成绩的综合计算、各专业拟录取处理等,操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将直接影响最终的录取结果。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艺术类招生工作的相关环节,有助于提升院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保障招生录取工作的准确和公正。

(一)组织报名。

由于艺术类报考人数多,招生专业类别多,传统的现场报名办法势必要求招生院校安排较多的工作人员,而事先难以预估的报名情况也可能会给院校的组织管理工作带来困难;报名现场大排长龙的情况,也给考生报名带来长时间等待和不便;此外,采用传统的现场报名方式,院校很难在短时间内采集、统计全部考生的相关信息,从而影响考务准备工作。采用网上报名系统,学生可以方便、快速地完成报名、缴费、准考证打印,降低考生的考试成本。而高校不仅能减少组织报名的工作量,降低报名工作的出错率,而且能快速汇总考生信息,更好地部署安排考务工作。此外,采用网上报名还能从技术上避免考生在不同考点重复报考。

(二)阅卷评分。

1.在美术类专业答卷中引入条形码技术。本着公平、公正的招生原则,所有考试均要求在评卷前将答卷的考生信息处密封,在阅卷结束后启封录入考生成绩。将考生准考证号制成条形码贴在考生试卷上,省却试卷密封的步骤,由于美术类考试的素描、色彩等科目答卷的特殊性,其使用效果尤为明显。条形码的使用也为推行评分系统创造了条件,使得打分和录入成绩得以同时进行。阅卷时,由工作人员通过条形码识别器,将试卷上条形码代表的考生准考证号扫描输入计算机后,阅卷教师通过输分器给出分数。阅卷教师无法通过试卷上的条形码暗码获取考生信息,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干扰,保证了评卷的公平、公正。条形码技术是世界上最经济、准确、方便的数据信息录入手段之一,将其引入美术类考试,提高阅卷工作效率,同时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2.阅卷评分过程中采用评分系统。传统的阅卷方式,阅卷教师打分和分数录入计算机是分离的两个步骤,由工作人员手工输入分数,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度,而复核工作十分耗时耗力。阅卷时采用评分系统,阅卷教师根据设定的档位,通过输分器在一定的分值范围内直接将分数输入系统,既保证了分数不会超出档位对应的分值范围,又避免了事后输分造成的错误。同时,通过程序设计,在任何一位阅卷教师未给出分数时,不能进行下一名考生的评分,确保评分过程的准确。在考生成绩进入计算机后,将由系统自动计算考生该科目的最终得分,任何人均无法改动。使用评分系统进行阅卷打分,简化了阅卷工作流程,杜绝了评分过程中的人为误差,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高了阅卷工作质量。

(三)成绩处理。

艺术类专业录取成绩处理涉及专业课成绩和文化课成绩两部分。艺术类各专业考试科目各不相同,因此各专业总分的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此外,采用综合分录取的高校,要根据录取原则对专业总分和文化总分进行综合处理。而录取原则中如将文化成绩与各省录取控制分数线挂钩,其成绩处理难度势必增加。通过数据库处理系统或excel半手工进行专业成绩、综合成绩计算和各专业拟录取名单处理,因数据量大且操作繁杂,为保证录取结果的绝对准确,高校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时间进行复核。利用成绩管理系统,整个流程都用计算机进行规范、严谨的成绩处理操作,数据安全性得到提升,成绩处理速度也大大提高,并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公平性。

(四)专业成绩、录取结果。

借助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专业成绩和录取结果工作变得简单快捷,考生也能及时方便地查询相关信息。除上述工作外,对于专业考试合格的考生,高校还要向其发放专业合格证。打印、寄发专业合格证工作量较大,而部分考生或未填写通讯地址,或地址填写不正确,造成合格证无法送达学生本人。可开发网上打印合格证功能,在考生查询专业成绩时,由其本人打印合格证。

三、加强组织管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招生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一)统一规划,实现数据共享。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分步实施各系统建设时,要对数据标准进行统一规定,确保数据在系统之间的共享和互通。另外,在艺术类招生过程中,高校需要向各省招办报送专业考试合格考生名单和各专业拟录取名单,从各省招办处下载高考文化成绩。为了和各省招办的信息系统顺利进行数据交换和传输,高校建设的相关系统的数据结构、数据格式应符合教育部有关规定。

(二)健全措施,保障信息安全。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安全工作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互联网上信息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网上报名系统中存储了考生的基本信息,且进行网上缴费,其信息安全是高校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服务器上要实施相关网络安全技术,要有防火墙、防病毒、防攻击等安全保障措施,并对数据进行加密存储。成绩管理系统应在不联网计算机上运行,以防止过程数据的泄露。除了技术手段外,还需在制度和管理上重视信息安全,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并重视各类数据的备份工作。

(三)加强招生队伍信息化能力建设。

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校招生管理工作中,招生队伍应加强自身信息化能力建设,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招生工作的新要求。招生人员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网络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熟悉各类系统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以胜任信息化背景下不断发展变化的招生工作。

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日益发展的今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艺术类招生管理工作,顺应招生工作发展趋势,对更好、更高效地完成艺术类招生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各类信息系统,进一步做好招生信息化工作,为学校选拔优质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洪晶波.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考现状与改革对策[j].科技信息,2010(2).

[2]陆花,吴国宏.关于艺术类院校招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7(6).

[3]刘桐,王健,王晓静.艺术类招生管理方法的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9).

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095-03

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着力打造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是“杭齿”“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和谐传动,引领未来”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十一五”期间,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公司“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通过认定国家级技术中心、设立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完善技术中心组织架构、不断推进人才管理制度建设等措施,实现了“总量控制、优化结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年底,职工总数2565人,与2005年年末比减幅为25.20%;各类专业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9.55%;工程技术人才占各类专业人才的44.86%、占职工总数的13.26%;科研人员总量满足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要求。人才结构趋向合理:专业职称的高级、中级、初级比例为8.6∶28.5∶62.9;技术工人占职工总数比例达54%,高、中、初技能等级比例为25∶45∶30。人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职工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由“十一五”初的18.3%提升到33%。

“杭齿”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先人一步,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适应产业竞争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能够从体系的思路紧紧把握未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趋势,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集中反映在以下几方面的保障措施:

1 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完善的管理制度。公司按gjb 9001b―2009《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系统编制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具体有《人力资源管理程序》、《职工绩效管理办法》、《岗位任职资格管理规定》、《收入分配管理制度》、《职工培训暂行规定》、《技术工人培训暂行规定》、《职工外出培训规定》、《内部培训师管理办法》、《职业技能带头人管理办法》等。公司技术中心制定了《产品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规定了科研项目的立项管理、设计目标成本、项目评审鉴定、科技成果申报、知识产权保护、科研经费管理等;公司科协制定了《“中青年技术带头人”聘任办法》,对科技人员的聘任条件、聘任办法、聘任待遇、聘任管理等作了规定;公司团委制订了凝聚企业“源人才”活动方案并实施。

(2)创新的激励制度。2009年公司进行了全方位的薪酬制度改革,以岗位技能为核心,采取“宽带”薪酬理念设计,针对不同层级人员的市场价位可有弹性选择适宜的分配方式,并继续对科技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实施技术津贴和年度业绩津贴。每年由公司科协牵头评选科技成果、双革四新项目成果和优秀科技论文,并给予表彰和奖励。每五年召开科技大会,表彰“科技明星奖”、“科技优秀奖”和“科技先进奖”,仅一次奖励金额达125万元。技术中心下设的15个专业研究所所长实行年薪制;每两年推荐评选“中青年科技带头人”。公司建有优秀人才库,实行继续教育工程,为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向,打破论资排辈,重视真才实学,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2 健全的人力资源引进培养体系

(1)人才引进。按照公司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每年制订人才需求计划,从全国高等院校引进本科生、硕士生;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招用技术工人;注重引进成熟人才和企业内部培养挖潜等齐头并进的多元开发措施。为了加强对新大学生的管理,使他们尽快适应岗位,发挥聪明才智,制定了《新大学生管理试行办法》和《新大学生基础培训提纲》。进公司两周内确定指导老师,两个月内开展入厂教育和基础知识培训,一年半内实行一级管理,收入年薪制。每年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专家评委对他们进行考核答辩,形成了一种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快速成才机制。

(2)人才培养。公司重视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在企业人才培养中的统筹兼顾,结合各自特点进行培训选拔,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效能。今年制订了《“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每年编制年度职工培训教育计划并认真实施。邀请中外专家、大学教授授课和技术指导,举办各类新知识新技术讲座;通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平台引进博士研究课题带教人才;与浙江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浙江职业机电技术学院联合开办工程硕士、大学、大专学历班,拓宽了各类人才的知识面。走出了一条多元化、实用、有效的人才开发之路。

公司建有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鉴定站,坚持开展初、中、高技工职业资格培训,每年开展公司、市级、省级技术比武活动。同时制定了“职业技能带头人管理办法”,聘任了20位同志为公司职业技能带头人,共带教徒弟116名,通过传帮带活动,半数以上的徒弟技能等级有了提升,还培养了3名区级以上首席技师。

3 健全的职称评审体系

公司重视对科技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方面综合考评,确认和评定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首次确认。凡符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细则中规定的首次确认条件并在专业技术管理岗位上的人员,给予直接认定初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公司设专人负责首次确认工作,对年轻科技人员队伍稳定和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2)每年开展正常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2003年前公司曾有工程技术中级评委会和工程技术、经济、会计、统计、技校等五个初评委。虽然近年来,职称评审工作已走向社会化,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动进行角色再定位,从“权力中心”角色调整为“服务中心”。对已列入以考代评的专业系列,做好应考人员的服务工作;对仍开展评审的专业系列,对评审对象进行辅导,申报资料整合核对,确保评审质量,不时地关心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成长、事业成就,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也为科技人员开辟了职业发展通道。

4 构建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公司于2002年制定了《职工绩效考核暂行规定》,该办法从职工承担工作量、工作表现与态度进行评价。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变化和方法的更新,2010年重新制定了《职工绩效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绩效管理体系,按人员级别的不同,所承担的岗位职责和重要度,制定不同要求的管理制度。依据《两级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实施办法》,每年两次开展两级领导干部绩效评估工作。依据《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绩效管理实施办法》,开展年度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绩效评估。依据“合格职工达标考核办法”,按月组织、协调各部门合格员工达标活动的开展。评估结果与月度奖金和年度绩效奖挂钩,作为职工培训、升迁、职业发展等方面重要依据。绩效管理机制为企业建立岗位、薪酬、绩效三位一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打下了扎实基础。

5 企业取得的成果和业绩

通过全方位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杭齿”科技队伍不断壮大,自主创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使公司在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综合竞争力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已拥有专利107项,主持修订的国家、行业标准22项;获得国家、行业、省、市的各类成果奖10余项;大量论文在行业会议上交流、在省级以上权威刊物上发表。

企业在“十一五”时期,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并荣获“中国机械500强”、“中国齿轮1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企业”、连续3年入选“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中国自主创新先进企业”、“中国齿轮行业科技进步成果一、二等奖”、“浙江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浙江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建立了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浙江省第一批重新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创新型试点研发中心和创新团队、萧山区“十佳重才爱才先进单位”等。

6 “十二五”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措施

(1)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切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企和人才强企战略,以提高人才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激发人才活力,增强人才凝聚力。为实现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齿轮传动装置先进制造基地、“十二五”再造一个“杭齿”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在指导思想指引下,以三条主线开展人才工作:第一,以成果检验人才工作的成效,以成果衡量人才的绩效,激发企业人才的创新活力。第二,以绩效管理为主线用好用活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发挥好各类人才的作用。第三,以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为动力,使人才倾心服务企业、用心钻研专业、精心创造事业。

(2)总体目标。到2015年,人才发展总体目标是:数量充足,结构优良,门类齐全,培养高端。确立公司人才在国内同行业中的比较优势,为把“杭齿”建设成为研发和生产全系列齿轮传动装置大企业集团奠定人才基础。

(3)主要实施举措。第一,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充分发挥与高校联合办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继续进行研究生的培养:与重庆大学联合开办工程硕士研究生班的同时,每年选送3~5名专业管理人员和擅长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赴浙江大学培养工商管理(mba)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的培养:到“十二五”末,职工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45%,每年从中选送5~10名有一定专业基础的财会、计划调度人员、工段长、营销业务员、采购业务员等各类管理人员上浙江工业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培养专业对口的本科学历;大专生培养:继续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经济专业大专班,凡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新技工,要求达到大专(或者大专在读)学历。

第二,加快构建完备开放的网上学院。创建集学习、考核和交流于一体的现代化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网络学院。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解决部门多、地域分散,工学矛盾,使培训工作能够统筹安排并有效测量;拓展新的培训方式,与传统培训方式互相整合,扬长避短,优化公司的培训体系;解决职工学习需求不一,丰富课程资源,有效满足多层次、多专业的培训需求。

第三,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及早谋划和率先调整人才的专业素质结构、层级结构、分布结构,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以人才合理配置促进部门间协调合作,满足又好又快发展。①每年引进20名“211”重点院校大学生和成熟人才,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②每年引进30名普通院校重点学科大学生,充实各分厂、部门,培养科技创新的基础人才,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形成科技创新人才与基础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③每年吸纳60名左右具有大专学历、通过岗前培训持有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人才,确保技术工人队伍具有素质较好的新生力量。

第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领军人才。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用,通过引进博士,博士后课题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以申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为载体,为科技人才成长搭建平台,以项目组建团队,实行项目责任制,发现和培养领军人才,使众多思想过硬、技术精湛的青年科技才俊迅速成长、脱颖而出;以专利数量作为人才的业绩指标,带动自主创新,为选拔培养高级人才打好基础。

实行专业研究所所长聘任制,发挥所长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通过所长、副所长培养达到领军人才的培育成熟,实现科技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五,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培养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高超、分布均衡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完善公司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站的组织机构,发挥其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强企业内训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职业技能带头人制度,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等措施,使公司的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保持技艺实力在同行领先、结构比例在同行领先。

第六,大力激发人才活力。在“十二五”期间,公司将把激发人才活力作为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要求,建立适应上市公司体制要求的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突破各种束缚人才发展的机制壁垒,不断激发人才追求事业的热情,使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创造智慧竞相迸发。

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设立企业科学技术奖:包括科技明星、科技优秀奖、科技先进奖等奖项。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实行重奖。继续实施中青年科技带头人评聘制度、新产品项目承包制度、科技成果评审制度、青年岗位能手评选制度和职业技能带头人评聘制度等一系列奖励制度,充分发挥各类奖励制度的经济利益和荣誉价值的双重激励作用,让人才切实感受到知识的价值,鼓舞各类人才为企业强盛贡献智慧和力量。

探索股权、期权、年金等中长期激励办法,重点向创新人才倾斜,以体现人才的价值。推行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为科技人才薪酬的设定和调整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系统和机制。

关心科技人才的生活和健康,尽力为其解决后顾之忧。为使年轻科技人员能倾心服务企业、用心钻研专业、精心创造事业,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采取必要的特殊措施,优先分配单身公寓楼、在同等录用条件下优先解决配偶和子女的工作岗位、定期安排优秀人才休息休假活动、定期为优秀人才安排体检,让科技人才感受组织的关怀而备受鼓舞。

第七,资源保障,组织保障。按照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类组织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机制运行。充分发挥科协、工会、团委等重要作用,使各级党政干部牢固树立“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观念。确保人才工作主体到位、责任落实。

人才投资优先保证。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的观念,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力度。公司教育经费在工资总额2.5%的额度内使用,按实列支,保障人才开发和培养资金充足。

篇5

摘要:述职报告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述职述廉的重要应用文体,对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专业技术人员要重视述职报告、写好述职报告,为自己充分展示工作实绩、得到公正全面评价,获得新的锻炼、成长机会,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创造条件。

关键词 :述职报告 人才成长作用研究

述职报告是专业技术人员对自己在一段时期内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向上级领导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或本单位职工群众进行实事求是的陈述、汇报,接受审查、评议和监督所使用的应用文体。

一、述职报告的作用

述职报告伴随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而出现,它是考察专业技术人员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对述职者进行绩效考核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促进述职者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其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是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重要措施

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述职,有利于组织人事部门对其理论水平、文化修养、职业道德、业务能力、敬业态度、工作实绩和思想境界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有利于更好地选拔、培养和使用专业技术人员。

2.是群众评议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依据

专业技术人员以述职报告的形式向职工群众汇报自己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有利于接受群众的审查、评议和监督,有助于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益于群众对其进行公正、全面和恰如其分的评价。

3.是专业技术人员自省自励的重要方式

专业技术人员以述职的方式,对自己一段时期内的工作实践进行回顾和汇报,有利于总结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反思自身缺陷、寻找改进措施,做到不断自省、自励和自我提升,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做出优秀成绩。

二、述职报告写作中的常见问题

在述职报告的写作中,既有思想认识的问题,也有写作技巧的问题。

1.述职报告写作中常见的思想认识问题

一是思想重视不足。有不少专业技术人员认为,述职是领导干部的事,与普通专业技术人员关系不大;或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年年如此,述职是老调重谈、了无新意。其实正因为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年年工作无创新,他们的述职报告才会难有新意、难有亮点、难有特色,他们才会年年在同一个岗位上继续重复同样的工作,而难以凭借自己的工作实绩让领导、群众认可,得不到在新的岗位上锻炼成长发展的机会。

二是工作努力不够。有些专业技术人员平时工作态度不认真、工作成绩不显著、业务水平不突出,一遇述职考核就惊慌失措,只能靠放大成绩、掩饰不足、淡化问题、剽窃造假等来欺骗组织、糊弄群众。但这种“述职”只能应付一时不能应付一世,专业技术人员如果以这种方式对待工作,无异于饮鸩止渴,让自己失去上级和群众的信任,使自己威信扫地。

三是个性特色缺乏。有些专业技术人员的述职报告与职业及岗位联系不紧密,没有反映出本岗位的特点和工作要求,更谈不上展示自己在履行职责中所开展的创新性工作,自己所撰写的述职报告成为“用之四海皆准”的“通用”文本,做不到“以经历感动人”、“以成绩说服人”、“以特色吸引人”、“以付出打动人”,最终失去上级和群众的信任。

四是责任意识缺失。有些专业技术人员的述职报告总结经验不全面,反思错误不深刻,挖掘根源不到位,对成绩大谈特谈,对失误一笔带过,不敢承担责任,不甘放弃利益,将述职报告当成了评功摆好、争权夺利的工具。而这恰恰暴露了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的差距、工作作风的不扎实、精神境界的低下、胸怀气度的狭隘,说明他们没有直面失误的勇气和改进工作的决心。

2.述职报告写作中常见的写作技巧问题

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分不清述职报告与公文中的报告、事务文书中的总结有什么差别,在写作规范的运用方面有偏差。

一是不明确此“报告”非彼“报告”。述职报告和党政公文中的“报告”虽同以“报告”为名,却不属于同类文体,在内容、功能、作者身份等方面有很大不同。

述职报告属于事务文书,写作者为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陈述自己任职期间的工作成绩和不足,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主要向负有考核任免权的上级机关、本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和职工群众提供。而公文中的报告,其写作主体不能是个人,它代表了单位的集体意志,主要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不能向平级机关、不相隶属机关、下级机关和个人主送。

二是不明确述职报告与个人工作总结的异同。个人述职报告和个人工作总结同属事务文书,都可以谈经验、讲教训,都要求事实与观点紧密结合,但二者所回答的问题、写作的重点和表述的方式有很大不同。

与个人工作总结相比,述职报告要围绕岗位职责展开,它侧重陈述个人履行职责的能力、过程以及是否述职人是否称职,而个人工作总结重在全面归纳工作情况,重在体现工作实绩。在表达方式上,个人工作总结主要运用叙述方式,而述职报告多夹叙夹议,在阐述履职情况基础上重点说明履行职责的思路和观念。

三、如何解决述职报告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要正确把握述职报告写作的着力点

一要确定述职报告展示自我的重点。述职是专业技术人员表现自己的重要机会,一定要在汇报履职情况的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把自己为单位所作的贡献、在工作中所进行的创新等实事求是地展现出来,让上级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及职工群众准确恰当地评价自己。要做到这一点,在述职报告的写作中,必须分清主次、重点突出,围绕最能显示工作实绩的几项主要工作,重点陈述自己的“德、能、勤、绩、廉”情况。

二要讲究述职的艺术,做到扬长避短。要在述职报告中多展现自己的长处,充分肯定自己的价值,要表明自己为做好工作而做出的努力、所持的工作态度,从而得到上级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及职工群众的肯定。述职时要特别注意不能为了突出自己而贬低他人所作的贡献,不能为了强调个人而抹杀团队的共同努力。述职报告对个人的失误要实事求是地阐述和分析原因,要以坦诚的胸怀赢得组织和群众的谅解。

三要突出自己的特色,让自己脱颖而出。要准确定位,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展现自己独特的工作思路和分析看待问题的视角,要展示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工作能力和宽博的胸怀气质,要表现出自己勤奋敬业的工作态度和踏实严肃的工作作风,让上级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及职工群众看到你的与众不同和可造之处。述职中,绝不能越位把上级及集体的功劳当作自己的成绩,错位把同事的工作成绩剪贴来为自己“添彩”。

2.要正确把握述职报告写作的内容

走出述职的常见误区,明确述职报告的着力点,充分发挥述职报告在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最终要落脚到述职报告的实际写作上,要明确述职报告关键在于“述”、如何“述”、“述”什么。

一要正确处理好述职报告“述”与“议”的关系。要以“述”为主,充分展示成绩,“述”出自己所作的贡献,“述”出自己的特色;要在“述”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进行评议,使“议”发挥对“述”的“画龙点睛”、“点铁成金”效果,使大家明白述职者所做工作的道德追求、理论根源和独特考量,为上级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及职工群众正确评价述职者提供依据和支持。

以“述”为主,要求述职报告在写作时要以叙述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述议结合”,要求述职报告在写作时不能轻视发挥议论表达方式的作用,做到“有述有议”、“夹述夹议”。

二要从思想、道德、工作、作风甚至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填充述职报告。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是工作行动的根源,指导思想正确才能不断干出好成绩;正确地履行岗位职责,必须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职业道德来保障,否则会使工作偏离正确的方向,使人陷入对金钱和利益的无节制追求之中;做好工作,离不开述职者坚持不懈的学习提高,离不开述职者对自身作风的不断锤炼和升华,离不开述职者对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目标的不懈追求,更离不开述职者与团队和他人的和谐人际关系。因此,在述职报告中,不能单纯“述”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思想、道德、工作、作风甚至人际交往对工作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总之,专业技术人员一定要对述职报告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认识,要重视述职报告、写好述职报告,为自己充分展示工作实绩、得到大家公正评价,使自己获得到新的更加重要的工作岗位上锻炼、成长的机会,在人生舞台上谱写出更加美丽的篇章。

篇6

关键词:高校;管理;工勤;绩效工资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06-03

参照美国康奈尔大学斯奈尔教授根据价值和稀缺性划分的人才标准[1],可以把高校工作人员划分为如下四个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教辅岗位和工勤岗位。专业技术人员为高校的核心人才,但其他人员也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的正常运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关于他们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必须要详细研究,慎重设计。

一、设计非专业技术人员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应注意的原则

1.异质性原则。贡献异质性指的是要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的不同工作特性,分别设计绩效工资中的报酬要素及权重,以有效地激励各类人员的积极主动性[2]。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对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进行考核时,只是简单的套用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标准。这种考核标准由于设计的初衷和目的有其特殊的针对目标,所以如果简单的搬运到考核非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绩效上,将不能真实的评价其工作实绩,也无法有效激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将非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绩效最终体现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上,专业技术人员与非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绩效体现互动协同效应[3]。

2.系统均衡原则。高校内部不同岗位的绩效工资结构水平应当与这些岗位对学校的贡献一致,亦即系统内部均衡。绩效工资结构设计不仅要考虑同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岗位,也要考虑不同系列的岗位,还要考虑不同系列或岗位的相互关联性和平衡性。绩效工资分配要注意将个人利益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原则,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向关键岗位、拔尖人才、教学科研一线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充分发挥绩效薪酬的激励导向作用。同时,要妥善处理好学校内部部门之间、系列之间、专业之间的绩效薪酬分配关系,绩效工资既要体现业绩贡献,又要防止差距过大。

3.市场化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劳动力是处在市场中的,所以薪酬的制定必须遵循市场的价值规律,不遵守这个规则,就不可能得到所需的人才,取得满意的业绩。如对工勤人员则应实行市场化模式。主要根据本地区、本行业劳动力的市场薪酬调查结果,比照当地劳动力市场上同类人员的工资价格并结合学校的办学效益来制定相应标准[4]。

二、设计管理岗位绩效工资的具体分配方案

管理人员按行政级别划分薪酬职级,采用以职务为导向的薪酬类型。

绩效工资=管理岗位津贴 能力绩效津贴

管理岗位津贴:固定部分,根据所聘用的管理岗位等级(任命的职务)确定,体现职责贡献。

能力绩效津贴:浮动部分,根据考核情况和其职称等级、学历、工作年限、任职年限和教学科研人员的平均业绩绩效情况等确定。体现能力水平和历史贡献,并通过教学科研业绩,来体现管理岗位的业绩绩效。

因管理人员的业绩成绩很难做出量化的测算,故应加大其考核力度,明确职责条件,严格考核程序,明确考核成绩,以此作为能力绩效津贴的重要参考指标。职称和学历是衡量能力的显性因素,且较客观,易操作;资历体现历史贡献,意味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与丰富,代表着能力或潜能的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最终必须体现在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绩效上,教学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具有互动协同效应,通过绩效工资的分配,来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我们主要研究浮动部分绩效津贴的具体计算方法:

1.依据宽带薪酬理论,能力绩效津贴设1~14共14个档次,确定各岗位适用的津贴档次范围。可设档次间的绩效津贴为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类似),邀请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确定公比r。则第i档次的绩效津贴为:pi=a*ri-1,其中a是第1档次的绩效津贴。

2.对能力绩效津贴的影响因素赋值:

根据上述赋值可计算管理人员的能力分值:

例:某教师,正科岗位,工作10年(其中科员4年、副科4年、正科两年),均考核合格,本科学历,中级职称。则其能力分值为:

y =0.5*10 (0.3*4 0.35*4 0.4*2) 4 10=22.4

因管理岗位变动较多,为便于计算,可粗略认为其工作10年中,现岗位(正科)两年,其余8年均为前任岗位(副科)。这样就可近似计算出能力分值

y =0.5*10 (0.35*8 0.4*2) 4 10=22.6

由此可计算任意一名管理人员的能力分值y,令d=trunc (y/5,0),d即为其绩效津贴档次(trunc是取整函数),所得余数保留到今后的累计能力分值中。

3.全校随机抽取样本。设共抽取样本n个,其绩效津贴档次分别为d(i),i=1,2,3,……,n

设s为所抽取样的能力绩效津贴总额(确定量)。

则有

s= ■pd(i) =■ a*rd (i)-1(1)

以此可计算出第1档次的绩效津贴

a0=s/■rd(i)-1 (2)

即得出每个档次的绩效津贴为a0*ri-1。

4.具体运行后,管理人员的累计能力分值按如下方式增加:取得高一级职称等级,其累计能力分值加5;取得高一级学历,其累计能力分值加相应数值;年终考核合格,其累计能力分值加(0.5 任职岗位系数);年终考核处级优秀,其累计能力分值加(0.5 任职岗位系数)*2;年终考核校级优秀,其累计能力分值加(0.5 任职岗位系数)*3。

5.管理人员绩效津贴档次的变动:当其累计能力分值增加到5时,便执行上一个档次的绩效津贴,同时累计能分力值减5。当达到本岗位最高津贴档次时,为体现出其工作的历史贡献,规定累计能力分值必须增加到10时,才可执行上一个档次的绩效津贴。

岗位变动时,若原绩效津贴档次不低于新任岗位的起点绩效津贴档次,则仍执行原绩效津贴,累计能力分值不变;若原绩效津贴档次低于新任岗位的起点津贴档次,则执行新任岗位的起点津贴档次,同时累计能力分值归零,重新累计。

6.管理人员i的绩效津贴计算公式为:si=a0*rd(i)-1*t

a0:第1档次的绩效津贴,r:绩效津贴公比,d(i):管理人员i的津贴档次,t:教学科研人员的平均业绩绩效率,即当年教学科研人员的平均业绩绩效与某参考年限的平均业绩绩效(固定参考值)之比。体现学校教学科研人员的业绩绩效取得情况。这样便把全校的工作视为整体,以学校的教学科研业绩为基础,决定管理人员绩效津贴的发放。

7.如上,计算出所取样本的业绩绩效工资,请专家分析、判断,如有不妥之处,对各项指标的权重、业绩赋值做进一步的修订。以上方案经全校公示,教代会通过,即可实施。管理人员的各档次绩效津贴标准及其参数也应于一个聘期(一般三年)重新确定一次。

三、设计教辅岗位绩效工资的具体分配方案

教辅岗位人员主要指在实验技术、图书资料、信息网络等岗位工作的人员。可大体分为两类:

1.实验技术岗位:它与教学、科研工作密切相关,可参照执行教学科研人员的分配方式。按专业技术职务划分薪酬职级,采用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类型。

绩效工资=专业岗位津贴 业绩绩效津贴

专业岗位津贴:固定部分,根据所聘用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确定,体现能力水平和历史贡献。业绩绩效津贴:浮动部分,根据教学、科研的具体业绩、教学科研人员的平均业绩绩效情况等确定。体现业绩绩效,注重长期激励。并通过教学科研业绩,来体现教辅岗位的业绩绩效。

2.图书资料、信息网络等岗位:它们带有更多的管理、服务性质,可参照执行管理人员的分配方式。按行政级别划分薪酬职级,采用以职务为导向的薪酬类型。绩效工资=管理岗位津贴 能力绩效津贴。

管理岗位津贴:固定部分,根据所聘用的管理岗位等级(任命的职务)确定,体现职责贡献。

能力绩效津贴:浮动部分,根据考核情况和其职称等级、学历、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教学科研人员的平均业绩绩效情况等确定。体现能力水平和历史贡献,并通过教学科研业绩,来体现教辅岗位的业绩绩效。

四、设计工勤岗位绩效工资的具体分配方案

按工人技术级别划分薪酬职级,采用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类型。

绩效工资=技能岗位津贴 业绩绩效津贴

技能岗位津贴:固定部分,根据所聘用的技术工岗位等级确定,体现能力水平和历史贡献。业绩绩效津贴:浮动部分,根据其在本行业内所做出业绩的数量、质量;取得的奖励、成果;获得的荣誉称号和教学科研人员的平均业绩绩效情况等确定。

要引进劳动力市场供求机制和劳动力市场价格,并以此作为工勤人员平均绩效工资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把握绩效工资总量的基础上,以按劳分配为原则,测算每个人的绩效总量,核定绩效工资。

绩效工资的发放,实行学校、学院两级管理。学校对学院核拨工资总量,由学院按上述计算方法,自行确定各参数变量,自主发放。使得管理重心下移,调动院系管理积极性,易于实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师资、工作量分布、科研水平、专业特点)的分类管理;学校按博士点(硕士点)、国家(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情况,提高绩效工资的一定比例,核拨给学院或研究团队,由其自主发放,充分考虑到个人激励与集体激励相结合;注重考核激励,加大对考核优秀教师的奖励程度,奖金随绩效工资按月发放;对于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特别奖励,提高激励程度,吸引、稳定特殊人才,使他们能安心钻研、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1]文跃然.薪酬管理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0.

[2]徐建挺.从二级包干看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j].广州大学学报,2009,(9).

篇7

一、绩效工资实施范围和时间

按独立事业单位管理,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经批准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中,年10月1日及以后在编的正式工作人员(年9月30日及以前已达离退休年龄未按干部管理权限批准留任的人员除外)

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包括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从年10月1日起实施。

二、清理核查津贴补贴

摸清收入来源、支出去向、账户情况和津贴补贴实际发放水平,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同规范津贴补贴结合进行。全面清理核查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之外发放的津贴补贴和奖金。坚决取消资金来源不合法、不合规的项目。具体工作按照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纪委等单位&<关于做好事业单位津贴补贴清理核查工作的意见&>通知》渝委办﹝﹞30号)执行。

三、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的核定

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由相当于单位工作人员上年度12月份基本工资的额度和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构成。绩效工资水平由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按照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的原则核定。

综合考虑人员构成、事业发展、岗位设置等因素,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负责核定各主管部门所属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主管部门在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根据单位的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绩效考核情况。核定所属各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量,并报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备案。

原则上当年不作调整。确因机构、人员和工作任务发生重大变化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主管部门须报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批准。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后。

适时调整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状况、物价水平等情况。

四、绩效工资分配办法

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

占绩效工资总量的60%按月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由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按岗位层次分别确定标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和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因素。

工作人员和主要领导基础性绩效工资中体现岗位职责和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部分占基础性绩效工资的40%根据考核结果发放。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体现岗位职责和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部分全额发放;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等次的体现岗位职责和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部分按50%扣减;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等次的体现岗位职责和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部分全部扣减。

考核的基础上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方式和办法。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实际贡献等因素。由单位在主管部门核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内。奖励性绩效工资中设立综合目标考核奖励等项目。

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

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区卫生局、区人口计生委要结合实际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加强对所属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内部考核的指导。绩效考核办法应符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突出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质,既要体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或基本医疗服务任务的功能定位,又要体现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完成的质量与水平、患者满意度、居民健康改善状况等。区卫生局、区人口计生委在制定绩效考核办法时,应对工作人员事假、病假、延长产假、受处分、处罚等期间,以及年度考核确定为基本合格、不合格等次后如何发放绩效工资(含基础性绩效工资)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要完善内部考核制度。实行分类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其中,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内部绩效工资分配,应向承担疾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与救治、环境恶劣的现场(实验室)工作等任务的岗位倾斜;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内部绩效工资分配,应向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临床一线工作任务的岗位倾斜。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制定内部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分配办法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报单位主管部门批准,并在本单位公开。

单位主要领导指党政正职领导”其考核由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所占比重及具体发放办法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致。主要领导的基础性绩效工资中体现岗位职责和社会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部分根据考核结果发放。

根据主要领导的考核结果确定,主要领导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区卫生局、区人口计生委在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核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内。不再参加本单位内部奖励性绩效工资的考核和分配。其中,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优秀等次比例不超过20%

考核的基础上发放,区卫生局所属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奖励性绩效工资暂按全区卫生系统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平均水平的3倍提取。最高水平按不高于本系统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平均水平的3.5倍掌握;区卫生局所属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奖励性绩效工资暂按全区卫生系统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平均水平的2倍提取,考核的基础上发放,最高水平按不高于本系统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平均水平的2.5倍掌握;区人口计生委所属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奖励性绩效工资暂按全区人口计生系统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平均水平的1.3倍提取,考核的基础上发放,最高水平按不高于本系统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平均水平的1.5倍掌握。考核结果较差(基本合格及以下)主要领导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水平不得高于本单位工作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最高水平。

纳入本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单位主要领导因各种原因被扣减的基础性绩效工资部分。

五、有关政策规定

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发放的改革性补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人事部、审计署关于严肃纪律加强公务员工资管理的通知〉通知》厅字〔〕10号)下发前。符合规定标准和范围的暂时保留,不纳入绩效工资,另行规范。规范办法出台前,一律不得新增改革性补贴项目、提高现有改革性补贴项目的标准和扩大发放范围。

暂按绝对额保留的原工资构成中津贴比例高出30%部分(不含特殊岗位原工资构成比例提高部分)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按原市人事局《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中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渝人发〔〕144号)规定。按本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执行,不再另行发放。

对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退休(职)人员发放补贴。补贴标准由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确定。绩效工资不作为计发退休费的基数。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

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再执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关于对暂未实行绩效工资的事业单位中自建津补贴水平较低人员实行过渡性补助的通知》渝人社发〔〕46号)四)实施绩效工资和向退休(职)人员发放补贴后。

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得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和确定的补贴标准外自行发放任何津贴补贴或奖金,实施绩效工资和向退休(职)人员发放补贴后。不得突破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不得违反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进行分配。对违反政策规定的坚决予以纠正,并进行严肃处理。

六、具体问题的处理

按照本人执行岗位工资对应的岗位执行基础性绩效工资。经批准同时聘用在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上的工作人员。

新进入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正式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岗位发生变动的从岗位变动的次月起按变动后的岗位执行基础性绩效工资。因调动、聘用、安置等原因。从新单位起薪当月起按本人执行岗位工资对应的岗位执行基础性绩效工资。其中,新参加工作且执行见习期(初期、学徒期、熟练期)工资的人员,执行见习期(初期、学徒期、熟练期)基础性绩效工资。

如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所聘岗位(职务)低于原军队职务等级(专业技术职务)相对应的地方岗位(职务)比照与其原军队职务等级(专业技术职务)相对应的地方岗位(职务)执行基础性绩效工资。原军队职务等级(专业技术职务)以转业移交地方的军队职务等级(专业技术职务)为准。复员军队干部,计划分配军队转业干部。如被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聘用为正式工作人员,按其所聘岗位(职务)执行基础性绩效工资。

以下津贴补贴项目仍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执行: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后。

年工改后暂按绝对额予以保留的特殊岗位工资构成比例提高部分。待国家特殊岗位津贴补贴政策和规范管理办法出台后,1.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渝府发〔〕133号)规定。再按相关规定处理。

2.卫生防疫津贴、医疗卫生津贴及护龄津贴。

3.我市1993年事业单位工改时随工资发放的保留津补贴。

其补贴按本区县(自治县)同职级在职人员规范后津贴补贴标准的80%执行:按国家有关规定过去已享受原工资100%退休费的下列人员。

1.按国发〔1986〕26号文件规定享受原工资100%退休费的高级专家;

2.按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厅字〔1985〕67号文件规定享受原工资100%退休费的原招商局驾船起义人员;

3.按劳人薪〔1985〕22号文件规定享受原工资100%退休费的原海军起义人员。

又无专业技术职务的退休干部,既无行政职务。比照副科级职务标准发放补贴;无技术等级的退休工人(含普工)比照高级工标准发放补贴。

如按其职务(技术等级)发放的补贴标准低于无职务(技术等级)退休人员的可按“就高不就低”原则发放补贴。退休前有职务(技术等级)人员。

凡在1993年9月30日及以前退休的此次可按“就高不就低”原则发放补贴;凡在1993年10月1日及以后退休的一律按退休时执行的工资制度确定补贴标准(即:执行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制的均按专业技术职务发放补贴,既聘有专业技术职务又担任行政职务的退休人员。执行职员职务工资制的均按职员职务发放补贴)

凡按干部退休条件办理了退休手续的按本人所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标准发放补贴;凡按工人退休条件办理了退休手续的按工人的相应标准发放补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前原按有关规定评聘了专业技术职务的工人。

选择了工人退休并按工人退休条件办理了退休手续的按工人的相应标准发放补贴。原为国家干部身份。

国家行政18级及其以上的无职务的退休干部和国家行政18级及其以上的有职务但职务低于副处级的退休干部,1985年6月30日工改前。比照副处级职务标准发放补贴(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后执行了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制退休的除外)

退休的按照退休教授及相当职务的标准发放补贴;国家技术9级及以上的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985年6月30日工改前国家技术6级及以上的副教授级专业技术人员。退休的按照退休副教授及相当职务的标准发放补贴。

均按本人获得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发放补贴。退休(职)人员按规定以专业技术职务发放补贴时。

因到达退休年龄、指标限制、岗位设置等原因(受行政处分、刑事处罚的除外)未被聘用为技师、高级技师的退休技术工人,已获得技师、高级技师资格。分别按技师、高级技师的标准发放补贴。

其补贴按同职级退休人员补贴标准的90%计发。按照《&<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规定退职的人员。

六十年代初期精简退职,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后收回原单位(机关事业单位)管理并计发生活费的精简退职人员,比照同职级退职人员标准发放补贴。

市1993年事业单位工改时随退休(职)费发放的保留津补贴继续执行。退休(职)人员发放补贴后。

七、经费保障与财政管理

纳入财政预算全额安排。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和发放退休(职)人员补贴所需经费的补助,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和发放退休(职)人员补贴所需经费。按《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财社〔〕66号)规定执行。区财政要切实承担绩效工资和退休(职)人员补贴所需经费的基础性保障责任,确保全区范围内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和发放退休(职)人员补贴所需经费落实到位。

专业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按照规定取得的收入,规范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应上缴财政的要全部按照国库集中收缴制度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

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有关会计核算办法〉通知》财库〔〕48号)规定,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经费应专款专用。加强会计核算管理。绩效工资和退休(职)人员补贴应以银行卡的形式发放,原则上不得发放现金。单位工会经费、集体福利费和其他专项经费要严格按照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使用和核算。

八、组织实施和工作要求

加强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把公共卫生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抓紧抓好。成立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分管工作的区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区卫生局、区人口计生委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各单位要搭建相应的工作班子,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篇8

一、思想政治方面

本人自工作以来,积极要求进步,注重自身修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拥护改革开放。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同志,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专业基础理论方面

在工作中努力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欧洲杯买球平台的业务范围,做到将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技能相结合;能够系统掌握和正确运用本专业的各种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并正确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能够时刻关注本专业领域内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动向,并能较快的将新的技术成果运用到工程实际当中去。

三、工作能力和经历方面

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工艺专业的相关规范、规程和技术标准。制定合理的工艺设计方案,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技术总结等;能够独立承担大型项目和复杂工程的技术分析,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任务,具有分析和解决工程中疑难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指导助理工程师进行复杂工艺设计的能力。

四、主要业绩和成果方面

在工作中踏实勤奋、严以律己、敢于挑战。担任了多个项目的工艺专业的主要设计人。涉及的类型有常规及智能变电站、风电、光伏、火电厂等,其中绝大部分已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取得了单位领导和建设单位的一致好评。在工作中主持或者参与完成国内外工程项目约40多个。其中参与的赤峰白音诺尔-浩尔吐66kv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5年获得河南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66kv阿北-玛尼吐输电线路新建工程2016年获得河南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

五、技术水平方面

我十分重视知识的更新和补充,培养多方面的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更好的业务技能做好本职工作。自参加工程项目以来,除自学外,还多次参加相关知识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将平时学到的东西充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同时勇于探索新技术,掌握新方法,把在项目开发建设中学到的、看到的、听到的,结合自己的知识,加以总结和改进,抛弃一些过时的、不合理的技术方法,采用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新技术、新工艺。

篇9

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林业发挥的作用越发明显,因此,国家拨付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扶持林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随之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分析林业财政专项资金实施全过程管理的思路及原则,明确相关的保障条件,提出相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措施

我国在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上绩效评价体系已基本成型,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财政资金的全过程绩效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使得管理工作的一些环节衔接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影响绩效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当前形势下,对林业财政专项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的研究意义重大。

一、全过程绩效管理实施思路及原则

(一)全过程管理实施的思路

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应将全过程绩效管理理念融入到专项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涵盖林业项目计划至验收评价的各阶段,并做好管理的实时性及灵活性,在绩效导向下既要考虑事后绩效的评价,又要注重跟踪与控制事前、事中绩效状况。

(二)全过程管理实施的原则

林业财政专项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实施涉及很多内容及问题,尤其只有在一些原则的指引下,才能确保管理工作的稳步推进,充分发挥全过程管理作用,保证财政专项资金运用的合理性及高效性。首先,遵守国家导向原则。实施全过程管理时应深入分析林业政策及国家财政管理政策,以此为基础采取相关措施,确保专项资金全过程管理的实施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其次,遵守绩效目标导向原则。牢牢把握全过程绩效管理目标,从整体及细节上全面部署绩效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及工作效率。再次,遵守科学性原则。全过程绩效管理应遵守科学性原则,实事求是,结合当前林业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状况,围绕科学的理论开展工作。最后,注重系统性原则。全过程绩效管理强调各个环节间的紧密联系,整体性的看待林业投资项目,运用系统观点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另外,遵守可操作性原则。全过程绩效管理作用体现在可操作性上,即,确保实施过程明了、简单。

二、全过程绩效管理实施的保障

林业财政专项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的实施,影响因素较多,除明确开展思路及遵守的原则外,还应具备良好的保障条件,结合当前我国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实际,全过程绩效管理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法律法规保障

在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逐步深入背景下,国家林业局提高了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并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用于规范财政专项资金应用行为,但围绕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以及评价的绩效管理制度仍不够健全。当前,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依据林业局以及财政局颁布的相关文件,在绩效管理方面缺乏统一性,因此,为保证全过程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家职能部门应及时出台针对性、详细的法律、法规,弥补绩效管理工作实施中的法律法规空缺,为绩效管理的实施提供健全的法律支撑。

(二)组织机构保障

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涉及诸多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会给绩效管理工作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全过程绩效管理的实现需有健全的组织结构支持,职能部门应建立专门的绩效管理组织结构,明确相关责任人职权,以促进绩效管理各项工作更好的协调与实施。

(三)经费、技术、人员保障

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应定期拨付专项资金,并健全人才引进制度,尤其通过在职专业技术培训给管理人员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提高整个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同时,为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应明确人员编制,完善相关福利,以留住更多的优秀管理人才。

三、全过程绩效管理实施的措施

为保证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的稳步实施,圆满完成绩效管理各阶段任务,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全过程绩效管理意识

全过程绩效管理是绩效管理工作的新理念与方法,一些经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考虑到全过程绩效管理工作是一个渐进、复杂性工作,需现相关部门积极参与、高度配合,因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管理主体全过程管理意识。首先,打破原有管理意识。林业财政专项资金各级管理主体,应充分认识到当前管理工作的变化,意识到原有管理意识的弊端,尤其打破重分配、轻管理,重投入、轻产出的管理意识,深刻认识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的必要性,结合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要求,制定详细的全过程绩效管理实施计划。其次,加强全过程绩效管理知识学习。在林业财政专项资金中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需要有健全的理论体系支撑,为此,管理主体应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认真学习全过程绩效管理相关理论,定期召开全过程管理理论知识交流座谈会,鼓励各管理人员积极发言,阐述对全过程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分项在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工作的经验方法等,使管理队伍对全过程绩效管理有个更加清晰的理解与认识。最后,积极做好全过程绩效管理应用实践。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主体应积极鼓励管理人员将全过程绩效管理理念应用到实践中,要不怕出错,敢于尝试,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全过程绩效管理工作开展中的方法与技巧。

(二)加强全过程绩效管理宣传

如上文所述,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需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在具体实施中与以往的绩效管理方法有所不同,因此,为保证各部门对全过程绩效管理的深入理解与认知,管理主体应做好全过程绩效管理的宣传工作,尤其可从以下几点入手采取措施:首先,明确宣传内容。管理主体应结合林业财政专项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实施情况,及全过程绩效管理理论知识,在不同阶段明确宣传内容,提高宣传工作的针对性以及绩效管理人员接受程度,尤其应大力宣传全过程绩效管理实施的社会及经济意义,与此同时,要求管理人员掌握全过程绩效管理的工作要求、指导思想等,为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注重宣传方式。为保证全过程绩效管理宣传质量,管理主体应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多管齐下。例如,在员工主要通道宣传栏,张贴宣传标语,营造良好的全过程绩效管理氛围。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新闻媒体等进行宣传,使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全过程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最后,做好宣传总结。全过程绩效管理宣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管理主体开展宣传工作时应做好宣传总结,评估宣传结果,优化宣传手段,不断扩大宣传影响力。

(三)推进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

林业财政专项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涉及财政支出的各个环节,需考虑绩效标准、绩效指标、绩效目标等多项内容,这些内容对时效性要求较高,因此,管理主体应做好全过程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为提高管理信息时效性及工作效率提供支撑。首先,加强全过程绩效管理数据库建设。管理主体应立足当前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信息库,认真分析绩效管理信息特点,总结绩效管理工作规律,积极构建全过程绩效管理数据库,并通过配置不同访问权限,保证绩效管理信息安全性。同时,借助网络技术在智能部门实现数据库信息共享,为相关部门查询、了解全过程绩效管理情况提供便利。其次,应用智能化全过程绩效管理平台。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管理主体应认真分析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契合点,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全过程绩效管理工作水平与质量的提升,为此,管理主体应购买或开发智能化绩效管理软件,借助管理软件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掌握全过程绩效管理目标的实施情况,以及了解全过程绩效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管理人员分析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确保林业财政专项资金依法依规应用。最后,增加全过程绩效管理硬件投入。硬件投入是林业财政专项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管理主体应增加在硬件方面的投入,及时更新陈旧的计算机设备,结合林业管理规模及管理人员队伍,配备合适数量、性能优良的硬件设施,为全过程绩效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

(四)建设专业机构及人才队伍

林业财政专项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中,管理人员是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其业务水平、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全过程绩效管理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管理主体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首先,构建林业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管理机构。管理主体可结合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实际,各级林业部门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辖区内资金支出的绩效管理,明确具体工作流程及资金支出手续,定期将资金应用信息上报给主管部门,确保主管部门在第一时间内掌握财政专项资金应用情况。其次,加强管理人员思想教育。为保证管理人员严格依据相关规范做好全过程绩效管理工作,管理主体应加强管理人员思想教育,使其不断提高思想觉悟,自觉履行职责,保证专项资金的安全及支出的合理性。最后,提升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管理主体还应增加在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投入,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定期召开全过程绩效管理工作总结会议,为管理人员普及最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技巧等,并通过总结会议的召开,科学部署下阶段全过程绩效管理工作。

四、结论

林业在给社会发展提品的同时,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应通过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保证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的有效运用,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撑。因此,要求管理主体明确全过程绩效管理实施的目标及遵守的原则,加快完善相关保障条件,从管理意识、管理宣传、信息化建设、机构设置及人才队伍方面,寻找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总体目标的实现铺平道路。

作者:曾丽芳 单位:福建省国有来舟林业试验场

参考文献

[1]刘静.新疆地方财政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篇10

【关键词】课改;认识实习;教学质量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文中指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我院建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认识实习是为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尽快了解专业方面的有关情况,安排一周时间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随着课程教学不断向纵深发展,发现认识实习存在一些问题,因学生对专业实习的认识不够,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参观学习机会,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出现走马观花、走过场的现象;在实习结束时,出现很多学生抄袭实习报告的现象。针对现状,本着体现“五个对接”为指导的“校企合作共建”、体现服务专业、服务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原则,体现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的原则,我们计划从实习教育专业教育、施工现场参观、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实习日记及实习报告等过程进行改革,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着重引导学生增加对认识实习的兴趣,督促学生认真对待认识实习,并改革考核模式,做好实习评价工作。

1.转变学生思想认识,明确学习目标

高职教育的岗位针对性很强,学校的专业设置会随着社会的需求进行调整。学生离开学校进入企业就能上岗,这是高职教育的特色。认识实习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未来岗位的基本情况,知道岗位对知识结构、实践技能的要求,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加强学习的针对性,让学生们真正理解认识实习的意义,激发其学习兴趣,并注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其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细化实习任务

2.1为实习做好知识准备

在实习之前,组织学生观看反映各种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图的识读等新技术的科教片,并请有关教师和专家分别介绍与实习有关的基础知识, 邀请专家来校给学生作专题报告,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生产实际工作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在去参观现场工地之前,让学生们进行一定的读图识图训练,准备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图纸各一套。问题的准备,问题是学生进行思考的体现,也是学习的动力,我们在实习之前将实习内容设计为几十个相关的问题,并提前发学生[2]。

2.2细化实习活动的任务布置

实习任务细化到以半天为单位,具体任务见下表:

单元一和五时间固定,单元二、三和四可随联系的实习工地做适当调整。每日以小组为单位了解建筑公司的业务运作程序;了解测量员、施工员、预算员、施工管理员及资料员的工作实情和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能力,建筑工程现场识图,并将与实际实际工程相结合,了解建筑施工几大分部工程的施工过程:如土方工程、基础工程、砌筑、混凝土工程和防水工程等。每天明确要求学生自带日记本,或者相机,把所见所闻所想都要及时记录。记录要有条理,重点突出,有正规的图或示意图,不得抄袭。

2.3实习指导与要求

采用实习指导教师与外聘现场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组合指导模式,以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以指导教师为辅,请熟悉工厂生产情况的技术人员配合现场介绍, 现场技术人员讲解施工组织、施工管理、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工艺流程、安全措施、工程概况、工程预期效果等。通过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技术人员相互配合,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施工工艺、各种设备选用、工艺流程及施工参数的控制、施工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等有了初步感性知识,对建筑企业生产现状有了概略的了解,增强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习的信心,学生们普遍感到很有收获。

3.选择实习单位

实习单位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选择建筑工程规模较大、技术水平高、代表性强、设备较先进的的企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3]。工地的类型应尽量多样化,如车站、办公楼、商住楼、学校、宾馆等,让学生对各类建筑有初步的了解。由于建筑企业施工的特点,学生到一处工地只能看到一部分施工过程,不可能在一个工程看到所有的项目,那么一周的认识实习时间,学校可以选定多家认识实习建筑企业,而且施工阶段也不同。

认识实习单位的选择应与学生就业去向相结合[4]。近几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比较高,就业的去向主要集中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市政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行业。因此,在选择认识实习单位时,选择与就业去向相同或相近的单位,学生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及早为以后就业奠定基础。

4.做好实习评价工作

认识实习只有短短的一周,做好实习成绩的评定也是完成认识实习的最后一个环节。

(1)实习纪律考核,是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实习表现、遵守纪律情况、出勤率、实习态度、与实习单位人员相处情况及工作的责任心等的考核,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该成绩占总成绩的10%。

(2)检查听报告笔记。在校内,结合基本知识的实习教学,为实习预备了相关专家讲座和施工视频,这是实习安排的一项内容和要求。也是学生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最后通过实习,又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步骤。该成绩占总成绩的20%。

(3)检查每天实习记录。要求学生实习当天完成此项总结,并由指导老师次日做好检查,并记录学生的完成情况。实习记录占总成绩的30%。

(4)检查实结报告。实结更是一次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机会。为杜绝学生抄袭实习报告,要求学生在教室指定时间完成,并在给定的专用实习报告纸上完成,在写报告时,可以参考自己在认识实习期间所做的每天记录、笔记等,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习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40%。

结语

专业认识实习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我们必须要把课程改革、课程建设做实、做细。虽然专业认识实习教学环节的时间只有一周,但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既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又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职业生崖观,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和创新能力、增强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习教学质量、增强人才竞争能力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 号)[z].2012.03.16.

[2]林日亿,黄善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7):35-37.

[3]白润波,刘福胜,朱坤.大学生认识实习体制改革探究[j].高教论坛,2011,(9):82-85.

[4]王召鹏,徐通泉.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8):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