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案十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03-29 20:58:21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课程教案

课程教案篇1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设法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从众多案例来看,教师主要采用两条途径使教学回归生活:一是设置问题情境,使教学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抛开“预设”,就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展开探究或对话教学。为便于讨论,这里先呈现两个相应的案例。

案例1:一堂“失败”的好课

一位小学教师以如下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从演示实验开始。实验装置为玻璃管下连接一圆底烧瓶,即在烧瓶口紧塞的胶塞上插入一根筷子粗的玻璃管。烧瓶内充满红色液体并上升到玻璃管中,老师告诉学生为便于观察专门在水中加了红墨水。老师让学生猜测:当把烧瓶放到热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在学生作出“烧瓶变热”“烧瓶里的东西也将变热”等回答后,老师将烧瓶放入热水中。看到红色液体沿玻璃管慢慢上升,学生感到十分惊奇。有的学生认为烧瓶中的水增多了,依据是玻璃管内的水面上升了。老师进一步问学生:是水的什么增加了?是质量还是体积?尽管他极力引导,学生似乎还是不能准确地说出到底是“体积”还是“质量”增加了,老师只好自己说是水受热体积增加了。给出这一结论后,老师将烧瓶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学生们看到玻璃管中的水位下降了。面对老师“为什么”的提问,有学生解释说:玻璃管中的水之所以下降,是因为烧瓶变大了。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感到既惊奇又无奈,只好又对学生说因为水受冷体积缩小,玻璃管中的水面才下降。

接着,老师用酒精做实验,实验结果相同。随后,老师又用煤油做实验,问学生煤油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令老师想不到的是,学生毫不含糊地回答:“没有!”“因为它不是红色的液体”。当实验表明煤油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出了一道判断题:菜油、酱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对还是错?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错!”“因为菜油、酱油是可以吃的。”老师只好再次给出正确的答案。

案例2:无法预约的精彩

在学习小学六年级语文课《鹬蚌相争》时,学生对课本内容产生了疑问。这虽出乎老师的意料,但他认为这是生成课程资源的好时机,于是抛开原计划,决定让学生围绕自己的疑问展开讨论。

全班同学正在兴高采烈地读课文,突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课文有问题。你看,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在这河滩上!’你想呀,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呀?”受此启发,其他同学认为蚌也不能对鹬说:“我就夹住你的嘴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因为蚌一开口,鹬就会趁机拔出嘴巴逃走。

老师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确不妥;有的认为课文是根据古文改编的,没什么问题;有的反对说,改编也要古为今用,不正确的要修正;有的认为课文是寓言,是在借这个故事说明道理,这么写没什么问题;有的坚持认为尽管是寓言,也要符合实际,总不能说鹬夹住蚌的嘴巴吧。

最后老师鼓励学生把教材改一改,并给编辑叔叔写一封信。下面是其中一个小组写给编辑叔叔的建议:“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来,便狠狠瞪了蚌一眼,心想:哼,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在这河滩上吧。蚌好像看透了鹬的心思,得意洋洋地想:哼,我就夹住你的嘴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就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正当老师要结束讨论时,又有一个学生说刚才的讨论有问题,因为鹬的嘴巴被夹住了确实不能说话,但蚌就不一定了。蚌的嘴巴在壳里,也许不用开合壳就能说话。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提出可通过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请教科学教师、观察蚌来解决。

对于上述案例,读者自有看法。我们认为:二者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日常经验展开。如果这就是教学回归生活,那么这种回归的结果值得深入思考。

二、教学回归生活后的变化和问题反思

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教学回归生活使课堂面目焕然一新。最明显的变化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事自主建构活动,成为课堂的主角。就第一个案例来说,水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常见,但学生未必了解它的所有特性。学生凭日常经验可能知道水的颜色、味道、形状等方面的性质,但却不易觉察水能热胀冷缩。教师用特殊装置做演示实验,将水的热胀冷缩性质寓于玻璃管内水位变化这一问题情境中,目的就在于突出平常不易觉察的这种特性,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案例表明:受问题情境的激发,学生的确积极地开展水的探究活动。尽管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热胀冷缩,测试一错再错,但他们毕竟进行了大量的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相对于传统的被动学习而言,说它是一堂好课也不过分。第二个案例也是如此。由于教师因势利导,打破常规,鼓励学生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课堂上气氛活跃,争论激烈,甚至联系到生物学知识并提出了修改教材的建议。总之,与传统的那种从文字到文字、从符号到符号、从公式到公式的枯燥学习相比,这样的课堂无疑更有生气,更受学生的欢迎,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发展。

然而,这种回归也带来了消极的后果,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学科特性彰显不足,学科规范丧失。换言之,科学课缺乏科学性,语文课缺乏人文性。令人忧虑的是:这样的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一点仅从案例的标题便可略见一斑,《一堂‘失败’的好课》《无法预约的精彩》反映出任课教师与评课专家持赞赏态度。即使课后反思以及随后引发的相关讨论也大多集中在“好”在什么地方、精彩是否可以预约上,而很少讨论其中的学科失范问题。我们在与博士生、硕士生以及课程班学员讨论上述案例时,大多数人觉得有趣并开怀大笑,只有少数人感到科学不像科学,语文不像语文。显然,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否则,这类案例将给人以误导。

缺乏“科学味”或“语文味”,也就是常说的“常识”与“科学”不分。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的是日常经验和日常思维,而不是科学或人文知识以及相应的思维。在第一个案例中,学生在实验前提出的种种预测,实验后产生的惊奇、疑问以及对实验结果所作的解释,随后对煤油、菜油、酱油做出没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判断等,都是以自己的日常经验为基础的。他们之所以说“烧瓶里的水增多了”或者“烧瓶变大了”,原因在于他们日常见到向容器中加水而水位上升、把小容器中的水倒入大容器而水位下降,却很难见到河水、湖水、杯子等容器中的水因受热明显上升或遇冷明显下降的现象。学生笼统说“水增多了”,使用的是日常概念,这与使用科学概念区分“质量”或“体积”的增加有本质的区别。根据颜色差异或可吃与否判断液体的热胀冷缩,表明学生的思维受事物形象的限制,未达到抽象水平,是日常直觉而非科学推理。在第二个案例中,学生从认为鹬和蚌都不能开口说话,到建议把“说话”改成“心想”,再到后来追究蚌的嘴巴是否在壳里,原因也在于课文中的情景与常识相悖。因此,他们的追问与修改,既不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也不符合寓言的理解规范。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鹬和蚌都是低等动物,将“说”改成“心想”是否更合理,值得怀疑。寓言是文学的体裁之一,它借事说理,重要的不是追究是否真有其事,或是否与事实完全相符,而在于从中悟出道理。案例表明:大多数学生甚至包括教师对寓言及其理解方式缺乏认识。

可见,教学回归生活虽能使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来解释和说明所学内容,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是笼统的、直觉的,与科学或人文规范有很大差距,因而任凭他们“自主建构”,他们的学习容易停留在常识水平,不利于他们对学科规范的掌握。而且学生年龄越小,受到的学科规范熏陶越少,越容易受经验的支配。就是到了高中阶段,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习时也会“跟着感觉走”。比如:有位教师采用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教高二学生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在对诗不作任何讲解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初读本诗,说说自己的原初体验”“再读本诗,推测诗人的情况”,学生虽然乐意各抒己见,但当教师介绍完诗人的基本情况以及别人的赏析文章后,才发现自己以前的推测有误、欣赏肤浅、缺乏艺术水准。显然,教学回归生活还面临着怎样超越生活与经验的问题。

三、教学超越生活的思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原有经验与新知识相互作用进而获得意义的过程,而且这种过程只能由学习者自己来完成,他人不能代替。很多教育工作者相信建构主义更好地解释了人类学习,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因而要求重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开展建构主义教学。他们同时又指出:建构主义教学不是学生个体经验水平上的盲目摸索,人类的科学文化不可能由此获得,它需要教师的干预。“通过文化和科学的社会机构建构和传播的科学观点是不会由个人通过他们自己的经验性探究而发现,学习科学包括加入到科学的文化中……如果学习者能进入科学的知识体系,知识建构的过程一定会超越个人经验性探究的范围,学习者需要的不仅是物质经验,而且也需要进入常规科学的概念、模式等。”这虽然是针对科学而言的,但是其道理对人文学科教学同样适用。

我们赞同这种观点并认为:教学回归生活后,应当用科学或人文规范来提升学生的经验,实现对生活的超越。为此,教师教学时要考虑学科的基本属性。学术界把学科大致归为科学与人文两大阵营,并针对这两种认识方式的不同,围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展开大量的研究和对比。总体来说,科学求真,讲究理性分析和实证;人文求善,讲究整体体验和感悟。这种差异要求教师用科学方式教科学,用人文方式教人文,彰显学科特性,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例如:有位教师教《我的战友》时,希望学生通过分析来认识的伟大,结果导致学生追问:“大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他身上带了子弹和手榴弹,那么这一点就着的易燃物品被烧了那么长时间,怎么没有爆炸呢?”这种追问的结果不仅没能展现的伟大,反而导致对故事真实性的怀疑。

教学还必须进一步遵循学科的基本结构。美国学者施瓦布认为,学科有独特的基本结构,它包括实质结构和方法结构两方面:前者指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后者指获得这些知识体系的方法。”因此,具体到某一学科内容的教学,教师要考虑它涉及哪些基本概念或原理,用什么方式来获得。就液体“热胀冷缩”的教学而言,教师应注意“液体”“质量”“体积”“温度”等相关概念的传授,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围绕其中的关键变量建立假设,使用仪器测量和收集数据来验证假设,这样才符合科学的本来面目。至于《鹬蚌相争》的教学,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寓言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感受鹬蚌相争的情境,了解相争的起因,想象相争的结果,从中悟出两败俱伤、他人得利的道理。

当然,教师不仅要注意科学与人文的区别,也要看到二者的联系。科学与人文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科学为人文提供基础,人文为科学提供方向和动力。二者的这种联系要求教师加强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讲授科学时除注重理性分析和实证外,还应注意具体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奇和巨大作用,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讲授人文时要注重整体感悟,必须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结构,把握感悟的方法。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对新课程强调语文学习的整体感悟做极端的理解,使之与科学对立。感悟仍需要一定的科学基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结构主义中获得启示。结构主义者认为:文学作品虽然包罗万象,但只要进行科学研究,就能发现作者的创作思路或风格。在他们看来,研究和学习文学的关键不在于把握单个事件或情节,而在于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即作品的基本结构;一旦找到结构,文学创作或学习就如同填空。虽然结构主义文学观有些极端,但不可否认它对感悟文学作品的指导作用:文学作品的结构如同音乐的曲谱,感悟不能离“谱”而随心所欲。就感受的伟大而言,学生只有从关键行为——“一动不动”、行为环境——“大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以及导致行为的心理原因——“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这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入手,才能感悟到伟大的心灵能使人在险恶环境中做出伟大的行为。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任凭怎么感受,也都无法领会这一精髓。

总之,如果“教学回归生活”指的是加强与学生日常经验的联系,那么它不应当始于经验而又止于经验。很难想象,远离人类科学文化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儿童的经验是学习的起点,教材是学习的终点。当“回归生活”让学生站在杜威所说的“学习起点”后,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引导他们到达“终点”。为此,我们建议:渗透学科规范意识,用学科的基本结构改造和提升学生的日常经验,实现教学对生活的超越。

当然,教师不仅要注意科学与人文的区别,也要看到二者的联系。科学与人文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科学为人文提供基础,人文为科学提供方向和动力。二者的这种联系要求教师加强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讲授科学时除注重理性分析和实证外,还应注意具体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奇和巨大作用,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讲授人文时要注重整体感悟,必须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结构,把握感悟的方法。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对新课程强调语文学习的整体感悟做极端的理解,使之与科学对立。感悟仍需要一定的科学基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结构主义中获得启示。结构主义者认为:文学作品虽然包罗万象,但只要进行科学研究,就能发现作者的创作思路或风格。在他们看来,研究和学习文学的关键不在于把握单个事件或情节,而在于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即作品的基本结构;一旦找到结构,文学创作或学习就如同填空。虽然结构主义文学观有些极端,但不可否认它对感悟文学作品的指导作用:文学作品的结构如同音乐的曲谱,感悟不能离“谱”而随心所欲。就感受的伟大而言,学生只有从关键行为——“一动不动”、行为环境——“大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以及导致行为的心理原因——“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这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入手,才能感悟到伟大的心灵能使人在险恶环境中做出伟大的行为。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任凭怎么感受,也都无法领会这一精髓。

总之,如果“教学回归生活”指的是加强与学生日常经验的联系,那么它不应当始于经验而又止于经验。很难想象,远离人类科学文化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儿童的经验是学习的起点,教材是学习的终点。当“回归生活”让学生站在杜威所说的“学习起点”后,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引导他们到达“终点”。为此,我们建议:渗透学科规范意识,用学科的基本结构改造和提升学生的日常经验,实现教学对生活的超越。

课程教案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公司理财;mba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31-03

案例教学法可以分为课堂案例教学法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法。前者是学生在课堂上集体上课时进行分组的案例讨论,后者是通过网络视频来完成案例讨论。在我们国家的绝大多数学校只具备前者的条件。案例教学法虽然在国外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在我国,还是近十来年的事情。长期以来,我国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主要是教师的单纯的讲授,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但有一种方式在我国高校中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方式。这就是风靡全球的mba课程。mba学生普遍来自于工作岗位,他们有自己的实践经历,但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mba课程的设置必须采取适合于他们学习的方式,在此背景下,衔接理论与实践过程的案例教学法产生了,这正是本文所需要研究的中心议题,我们将以课堂案例教学方式为例来讨论mba案例教学法的一些相关问题。

一、mba案例教学的优点

mba案例教学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案例是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例,案例的解读过程就像在通过故事说道理一样,浅显易懂。②培养实践能力与感觉,实用性强。从案例中总结的一些结论、经验用在相似的情境中,大致可以收到类似效果。③了解行业知识,有利于扩展知识面。每一个案例,包含有各行业的知识,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能让参与者逐渐知道一些自己从事行业以外的知识。④互动性强,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没有互动,而案例教学法能让双方有沟通的机会。⑤锻炼分析问题,交流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案例的分析过程要求各参与人积极发言,分工合作,从而培养分析能力及协作精神。⑥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记忆深刻。比起纯粹的理论讲解,案例教学无疑形式更灵活、更多样化。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记住有关的内容。

二、课堂案例教学的步骤

实施案例教学,大致可按如下四个阶段进行:①恰当分组。可以采取自由组合,也可以指导学生按行业搭配,人数一般5~7人一组。并且要求小组成员分好工,讨论时效率就更高些。②分发阅读案例材料。分发前,必须先告诉学生这些材料大致是哪方面的内容。并且给学生一些提示性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一些大致要求,让学生在阅读时更有针对性。③分组讨论。讨论中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简单说出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及看法,以供大家探讨、交流、完善,当某人发表议论时,其他成员可指定一人为其做记录,记下其回答要点。还可以将问题中一些较难的问题或者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提出来,供进一步讨论之用。④教师点评。在学生分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发言。首先是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优缺点都要说。其次,要提出自己对案例的看法,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路,以供借鉴。最后必须指出一些悬疑问题,供学生课后继续思考,并写出对案例难题的思路分析及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留待以后探讨。

三、mba《公司理财》课程案例教学的示例

《公司理财》这门课程是mba核心课程之一,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门课。公司理财的知识对一个管理者来说,可以帮助其认识到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解决一些经营、筹资方面等常见的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这门课对于许多非财务工作出身的学生来说,还是较难以理解,尤其是因为其所包含的理论及公式比较多,一般人不容易理解。但是这门课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又联系非常紧密,是真正从实践中来的知识。因此,采取案例教学法是非常合适也是非常必要的。公司理财的知识可以分为这四大板块:投资、筹资、营运、分配。投资方面的内容大致有:资本预算、资产组合、投资的基本概念等;筹资的内容大致有:筹资成本、筹资方式、筹资决策、资本结构;营运内容大致有:现金、存货、应收账款的最优量的决策、应收账款的管理、存货的管理;分配内容大致有:分配形式、分配模式、分配理论、分配的效应等。此外,还有一些次重要内容,如财务分析、财务预算等。在这四大板块内容中,投资的理论较为难懂,可以案例辅助教学的内容有这些:项目现金流的计算,股票组合投资;筹资案例中,则可以考虑这些内容:筹资的组合,筹资的成本,资本结构;营运案例:现金的管理,存货的管理,应收账款的催收等;分配案例:上市企业的分配案例的点评以及其股价的变动相关性;财务分析案例:以著名的造假案例来说明如何识别财务舞弊现象,以绩优公司案例来说明如何进行价值分析;财务预算案例:以上市企业的财务预算案例说明一个完整的过程是怎样的……通过对上述案例的收集、整理,就可以着手进行教学的安排工作。大致是一个板块内容完成,就发下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回去进行准备。然后在下次课时进行讨论。需要注意的是,要将上课内容与案例讨论的时间进行统筹分配,不能因为案例教学过多而减少了理论教学的时间,影响了教学内容的理解、消化。因此,事前,要对案例内容进行篇幅的裁减,以及对问题的精心设计,以达到在讨论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并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这些案例教学完成后,整个《公司理财》课程的内容大致体现在案例中了。学生讨论过案例后,对公司理财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所感性认识,并且对一些难以掌握的公式计算,也能有所理解。还可以让一些在企业中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来讲讲他们自己在企业中是如何解决相关的财务问题,再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这样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真正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辩证理论的精髓。

四、案例教学法的局限性

1.案例教学传授知识的低效率。相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案例教学法所能传递的知识是比较慢速的。因为,在教的过程中,可以短时间将大量的知识点传给受众,但在案例教学中,由于讨论是发散式的、零星的,所能反映的知识是有限的。

2.个性化的内容不宜案例教学。有些内容是个性化的,不容易明晰地表达出相关知识时,尤其是那些没有共性的现象,那只能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道理,总结经验。

3.学生常有畏难情绪。学生普遍会对案例教学有一种躲避的思路,因为他们不想花课外的时间来准备案例讨论,而且有些学生也害怕发言,这样使得案例讨论的效果大打折扣。

4.案例讨论的结论有时有误导作用。一个成功的案例,讨论时全是优点,但在其他企业应用时却不一定有效,如果直接套用,将会遭到失败。因此,有纸上谈兵嫌疑。

五、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的素质准备。要使用教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先做好心理准备,不能简单地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做题目。要搞好案例教学法,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对相关理论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或从事企业管理的一些体会。并且教师要有较好的点评水平,善于切中要点,一针见血。此外,要有较强的调动气氛能力,善于启发学生的智慧,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筛选案例。好的案例需要具备这样几个特点:①案例为具体的教学目的而设立。必须包含相关的知识点及理论;②材料真实、数据可靠,细节清楚,并且具有可操作性、模拟性;③案例必须是时新的,有代表性,这样不至于过时,对它的讨论才具有现实意义。

3.学生的事前准备。学生事前必须对内容有相当的熟悉,以及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具备完成案例讨论的基本条件。教师应该在事前将必要的一些准备事项,提前布置给学生,这样在讨论时,学生才能畅所欲言,达到较好的讨论效果。

4.构建案例教学评价系统。应该对案例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促进案例教学的改进,如教师点评、案例的合适程度、教学设施、学生准备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考评。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曾晓春,祁然.徐二明:mba并不都是案例教学[j].管理评论,1998,(s1):44.

[3]黄磊.mba案例教学与理论学习关系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5(2):69-72.

课程教案篇3

关键词: photoshop;通道;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3-0633-04

photoshop是adobe公司开发的世界领先的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photoshop的核心应用是图层、路径、通道、蒙版和滤镜,其中通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深入理解通道才能深入理解photoshop课程,同时通道也是photoshop教学中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通道的作用,领会通道的本质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需求,选择设置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通过培养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1]

通道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存放选区信息和不同的颜色分量信息。下面通过几个案例实现图片的 “撕裂”效果和抠图,使同学们一步一步从不同角度深入认识和体会通道的作用。

1 利用新建通道实现撕裂效果

教师首先讲解案例1,利用新建通道实现图片的 “撕裂”效果,这个案例可以使同学们初步了解通道的作用:

1)打开要制作“撕裂”效果的图片,用ctrl a组合键全选图像,用ctrl c进行复制。

2)新建一个文件,选择默认的大小,背景为白色,颜色模式为rgb,通过ctrl v把刚才复制的图像粘贴进来。

3)在通道面板上,单击新建通道按钮建立新的通道,通道的缺省名字为alpha1,图像现在变成黑色。

4)使用套索工具,在图像中套出一部分区域,用做撕裂的部分。

5)使用油漆桶工具,把套出来用做撕裂部分的图像填成白色。

6)选择菜单“滤镜/画笔描边/喷溅”,构造撕裂的毛边效果。

7)选择菜单“图像/画布大小”,使画布的大小变为原来的110%,因为步骤(10)中移动和旋转图像需要稍微大一点的画布。

8)按住ctrl键,单击通道面板上的alpha1通道,将白色部分选中。

9)单击图层面板,选择图片所在的图层为当前图层。

10)选择菜单“编辑/自由变换”,移动和旋转图像,使之成为如图1所示的“撕裂”效果。

案例1利用新建通道实现图片的 “撕裂”效果,能使同学们初步学习通道的作用,掌握在通道中以白色表示选择的区域,即要处理的部分,以黑色表示非选择区域,即不需处理的部分。教师讲解了案例1后,需要启发同学们,案例1的缺点是什么,怎样改进?同学们很快就能发现案例1无法精确定位图片撕裂的位置,这是因为新建通道的时候,整个图像都变成黑色,无法看到图片,那么怎样才能看着图片准确定义撕裂位置呢?教师这时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案例2“利用选区和通道实现精确位置的撕裂效果”。

2 利用选区和通道实现精确位置的撕裂效果

案例2是先利用选区,再利用通道,实现图片精确位置的 “撕裂”效果:

1)打开要制作“撕裂”效果的图片,用ctrl a组合键全选图像,用ctrl c进行复制。

2)新建一个文件,选择默认的大小,背景为白色,颜色模式为rgb,通过ctrl v把刚才复制的图像粘贴进来。

3)在图层面板上,使用套索工具,在图像中精确地套出一部分区域,用作撕裂的部分。

4)在通道面板上,单击新建通道按钮建立新的通道,通道的缺省名字为alpha1,图像现在变成黑色,但是与案例1不同的是,通道中有流动的选区,就是步骤(3)中套出的用作撕裂的区域,用白色填充这个区域。

5)选择菜单“滤镜/画笔描边/喷溅”,构造撕裂的毛边效果。

6)选择菜单“图像/画布大小”,使画布的大小变为原来的110%,因为步骤(8)中移动和旋转图像需要稍微大一点的画布。

7)单击图层面板,选择图片所在的图层为当前图层。

8)选择菜单“编辑/自由变换”,移动和旋转图像,使之成为如图2所示的“撕裂”效果。

讲解完案例2,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比较案例1和案例2,案例1只利用通道,案例2同时利用选区和通道,选区和通道配合使用的优点是可以看着图片精确定位,然后将选区存储在通道中做出“撕裂”效果,这样充分发挥了选区和通道的各自优势,同学们就会进一步理解通道的作用之一就是用于存放选区信息,然后教师可以继续启发同学们,既然通道的本质其实就是特殊的选区,那么是否可以不使用通道实现图片的 “撕裂”效果呢?教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实践案例3,强化通道就是特殊选区的理念。

3 利用选区实现撕裂效果

案例3是只利用选区实现图片精确位置的 “撕裂”效果:

1)打开要制作“撕裂”效果的图片,用ctrl a组合键全选图像,用ctrl c进行复制。

2)新建一个文件,选择默认的大小,背景为白色,颜色模式为rgb,通过ctrl v把刚才复制的图像粘贴进来,粘贴图片的图层成为图层1。

3)在图层面板上,新建图层,新建的图层为图层2,然后使用套索工具,在图像中精确地套出一部分区域,用作撕裂的部分,然后用黑色填充这个区域,其实这个图层2无论用什么颜色填充结果都是相同的,之所以用黑色填充是因为使用黑色在第(4)步构造的毛边的效果非常明显。

4)选择菜单“滤镜/画笔描边/喷溅”,构造撕裂的毛边效果。

5)选择菜单“图像/画布大小”,使画布的大小变为原来的110%,因为步骤(7)中移动和旋转图像需要稍微大一点的画布。

6)用魔棒单击图层2的黑色部分,选中整个图层2的黑色部分,然后再单击图层1,选中图片的撕裂部分,如图3所示。

7)执行“编辑”、“自由变换”命令,移动和旋转图像,使之成为如图4所示的“撕裂”效果。

案例3只利用选区,而不使用通道也实现了图片精确位置的 “撕裂”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启发同学,使用选区和通道都能实现同样的效果,通道的作用之一就是用于存放选区信息,通道就是特殊的选区,是由黑色白色限制是否允许操作的选区,所以只利用选区不使用通道也能实现同样的效果,但是使用通道会使操作更简单更方便更灵活。

通过上面三个案例的比较和学习,同学们对通道用于存放选区信息的功能会有深刻的认识和领悟,而案例4的学习会使同学们掌握通道用于存放颜色分量信息的功能。

4 利用通道实现抠图

所谓抠图,是指图像处理过程中根据目的需要,从一幅图像上抠取自己所需的部分图像或素材。熟练掌握抠图技巧,在photoshop中是一个关键的技术,是photoshop学习的一道难关,在实际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2] 实现抠图可以有许多工具和方法,例如魔棒、套索、钢笔、蒙版等,其中利用通道用于存放颜色分量信息的功能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抠图。

1)打开要一个要做抠图的rgb模式的图片,如图5所示,要将图片中的狮子扣出来。

2)点击“通道”面板,会看到在“通道”面板上有四个通道:rgb通道、红色通道、绿色通道和蓝色通道,依次点击红色通道、绿色通道和蓝色通道,比较这三个通道,选择其中一个抠图部分与背景反差最大的那个通道,例如蓝色通道。

3)复制蓝色通道,建立“蓝副本”通道。

4)选中“蓝副本”通道,利用“色阶”工具进一步加强抠图部分与背景的反差效果。

5)在“蓝副本”通道,使用套索工具套出抠图部分的主体,填充为黑色,再配合黑色画笔将抠图部分的边缘也填充为黑色,就是将抠图部分变成黑色,背景变成白色,因为在通道中以白色表示要处理的部分,以黑色表示不需处理的部分,黑色是受保护的部分,如图6所示的黑色狮子就是受保护的部分。

6)按住ctrl键,点击“蓝副本”,将白色部分选中。

7)选择菜单“选择/反向”,将黑色部分选中,就是将抠图部分选中。

8)点击“图层”面板,选择菜单“编辑/拷贝”,就是将抠图部分复制到剪贴板,然后新建文件,选择菜单“编辑/粘贴”,粘贴后的效果如图7所示。

案例4的抠图使同学们掌握通道用于存放颜色分量信息的功能,教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存放颜色分量信息的实质依然是存放选区信息,所以通道就是特殊的选区。

5 结束语

通道是photoshop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实现图片 “撕裂”效果和抠图的案例,可以使同学们逐步领会通道就是特殊选区的本质,为实现photoshop的各种复杂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案例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同学们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参考文献:

课程教案篇4

关键词飞行程序设计;仿真飞行;案例教学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目的在于培养创新型、适合各类岗位的工程人才,促进国家工业化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精英人才”的重要战略,对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1-2]。我校成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将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校领导及各学院努力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精英人才的机制,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构建结构优化、多样性和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与此相对应,飞行学院着力培养精英飞行人才,亟需建构与这一目标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推进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进程,改变传统的单向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

一、课程对案例教学法的需求

《目视与仪表飞行程序设计》课程是飞行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离场程序设计、非精密进近直线进近程序设计、ils精密进近程序设计、区域导航程序,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包括:直线离场、转弯离场、全向离场等离场程序设计;离场保护区的概念及具体划法;非精密进近直线进近程序设计;目视盘旋进近;反向程序的限制条件各种反向程序的保护区;ils精密进近程序设计;精密航段障碍物的评价;区域导航程序的几种方式和限制条件等。飞行程序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极强的课程,在航空公司和机场实际运行中,飞行程序是民航空中交通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航空器的安全,也关系到航空公司以及机场的运行效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但在教学方面,主要基于ppt课件,辅以航空公司实际飞行航图及航空相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由于课程较多涉及飞行程序设计规则,讲授过程中学生感觉较为枯燥,教学效果不理想,与实际飞行应用缺乏关联。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成功应用了案例教学,并逐渐被教育界广泛推崇。案例教学进入我国教育领域后也日益受到广泛重视[3-4]。飞行程序设计课程作为我校飞行技术专业的必修的课程,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养,本文对飞行程序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案例教学在飞行程序设计课程中面临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将案例教学引入飞行程序设计领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一)理论教学内容与案例存在大量交叉和重复

教材内容组织较为系统完善,按部就班,课堂讲解时条理清楚;而实际应用的飞行程序则内容庞杂,头绪繁多,极易混乱,课堂掌控难度较大。

(二)案例质量不高、匹配度较低

教材理论主要进行原理性的介绍,飞行程序设计环境简单,程序内容单一易懂,与理论匹配度较高;而实际应用的飞行程序针对具体应用环境,不仅考虑到机场条件、净空条件、气象环境,还要综合考虑航空公司以及机场的运行效益,设计复杂,与教材理论内容匹配度较低,甚至存在矛盾。

(三)启发式教学难度大

仅依靠案例进行课程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有限,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创造性的思维,与实际飞行应用关联不紧密。

三、案例教学在课程中的实施

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应围绕这些问题,克服不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设法解决难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设计的重点

每堂课都要明确教学目标,围绕该目标进行可行的课堂设计,根据目标选取典型且尽可能简单的案例,融入飞行程序设计的理论知识,并且在各个教学环节需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案例所包含的飞行程序设计原则,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更深刻地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方法。例如在介绍rnp程序时,引入拉萨机场的rnp程序和精密进近程序进行对比,可以显著的体现出rnp程序的特点。总体来说,教学目标越具体、意图越明确,案例教学越能增强针对性并具有启发意义。

(二)案例选择要满足实践性、典型性和针对性

设计案例要考虑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案例分析要增强针对性。例如,要使学生透彻地理解目视盘旋进近中的pans-ops标准与terps差异,选取韩国釜山空难视频案例,并提供现场示意图,引导学生从事故链的各个环节理解忽略不同标准的差异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三)注重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启发式讨论

目前学生对飞行实践活动缺乏深入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课前准备的积极性,课前安排查阅相关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在分析案例过程中,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启发学生以飞行程序设计课程知识为切入点进行思考,聚焦到核心问题上,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克服长期以来被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主动把握案例教学的流程,以达到培养学员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四)飞行仿真实验与课程理论相结合

飞行学院具有多款飞行模拟机,可以为飞行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飞行仿真实验。飞行仿真实验能够使相关的理论教学生动化、形象化。课堂理论教学和飞行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设计并验证飞行程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飞行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背景比较强的课程,启发动手设计并进行仿真飞行验证将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结语

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将飞行程序设计原理与案例有机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运用在飞行模拟机中进行仿真飞行和实验验证的教学方式讲授课程,使学生在飞行训练的同时掌握飞行程序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方法和实验验证手段,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2]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11(8):11-13.

[3]陈东锋,芦建辉,刘辉.飞行安全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1):87-88.

课程教案篇5

通过一个学年思想政治课堂案例教学的运用,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它在教学中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老师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说明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将课本上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利用理论知识点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将案例由个别现象、表面现象转化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这一过程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学生记忆。

2、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组织良好的案例教学中老师仅起抛砖引玉的引导作用,需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得出案例的分析结论。尽管案例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分组集体讨论,但每一个学生仍然是以独立主体的身份参与其中。他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逐渐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锻炼了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考试的能力。

目前中学阶段的教育评价仍必须通过考试来衡量,学生综合考试的能力从实质上看就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政治课程的实际问题表现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纷繁复杂的背景案例中让学生学会结合实际、系统全面地看问题,把握住问题的症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有目的、有选择地把案例提供给学生,鼓励学生自由探讨、大胆质疑,引导他们运用多向思维分别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等多个角度分析,从不同知识原理出发,用自己的观点推断出多种新的、合理的答案。案例分析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要求掌握寻求答案的方法和分析、解决的规律。

但是,在感受到案例教学带给我们的课堂诸多实惠的同时,我也感觉到了一些在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教学中有时老师主导性过强,学生参与性不够。

可能是长期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老师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时,为达到理想一些的教学效果,从背景案例的选择、展开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都基本包办。导致教学仍然是变相的填鸭教学,老师讲,学生听,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也无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2、将案例教学混同于举例教学,教学设计简单化。

有时感觉有些老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就像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事例,目的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就相应地不重视案例教学过程的设计,或三言两语,或有头无尾。

3、将案例教学等同于题海教学,教学过程程序化。

有时老师把案例作为题海教学的载体,仅仅在训练答题技巧和能力时,为顺应考试题型的需要才会在课堂中出现案例。教学过程格式化为“提出案例―划定知识点范围―选择答题知识点”的过程。这有时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想对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提几点建议:

1、适时适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中,学生不能仅仅被看做是被塑造的客体和教育目标的被动承载者,而应该被视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运用案例时,老师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多渠道收集现实案例,增强课堂教学时代感,吸引学生参与。

现代社会,学生在课外可以通过电视新闻、报纸和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接收的信息总量大,知识面也大大拓宽。因此,老师应该能够通过比学生更广博的信息渠道来搜集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在课堂中运用的案例除了应有针对性地对应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外,还应该是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兴趣的。

3、认真把握案例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老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在课前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做准备工作,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案例的背景、发生过程、理论知识结合点等进行思考和分析,根据讨论题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好课堂发言提纲。

课程教案篇6

为了配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研究中心自1998年开始了一个由音乐家、教育者和研究学者组成的“通过音乐进行学习(learning through music)”的研究项目?穴简称ltm?雪。这项研究在美国的大波士顿地区公立学校的一千余名学生中进行了实验性的教学研究,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绩评价的量化与质化研究结果,为其改革的理论假设提供了实践性支持。

ltm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而提出的:在音乐学习中,必定要涉及和参与以下五个过程:倾听和感知;表演和表现;创意和转换;提问与探究;反应与联系。并坚信这五个基本过程不仅只为音乐学习所独有,也是进行任何一个领域学习的基本要素。这也是ltm项目区别于其他音乐研究项目的独特定位。ltm项目在这五个基本过程的支持下,通过音乐文化,使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具体的联系。这些联系要素将音乐学习活动本身视为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提供丰富的声乐、器乐、跨文化音乐文献研究和音乐技能等学习活动,进行思维训练和科学与人文知识的学习,保证每个学生有多种机会通过音乐活动与其内在的学习过程发生联系。

尤其是通过ltm项目专家、音乐教育研究中心的顾问和实验学校音乐任课教师的共同探讨后,又设计、规划并实施了具体的关于ltm项目的单元和课时计划,设计了在学习活动和学习时间之间的新旧知识不断循环联系的周期性的合理节奏,缩减了“学什么和如何学”之间的距离。通过学习活动中对行为反应过程的处理,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探究发现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问题。由此,ltm项目使音乐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之间建立了联系和交织,同时产生了学习领域、情感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音乐概念与技能学习之间的相互促进。

下面介绍的系列音乐教案,就是ltm研究项目在波士顿实验学校学前至三年级学生的音乐课堂教案。

一、 概述

1. 教案目的综述

通过音乐活动,使学生对科学领域的各种概念加以联系并加深理解。从学生熟悉的旋律(其已在音阶图表中格式化出来了)开始,学生边唱边在音乐表格中辨认出所唱的旋律线条,并在表格中能找到旋律音高的准确位置;反过来,学生根据表格旋律验证他们的演唱是否正确。

由此,依据所演唱的歌曲和音调与科学、语言艺术课程发生联系,如对数的概念、图表的功能、诗歌的韵律、提前阅读技能、大线条和精细的动作能力、倾听技能和情感发展的学习,并通过学生在集体中作为指挥者、表演者和倾听者的不同角色的体验,发展和培养社会联系和情感。

2. 基础的学术性重点

科学:天气和季节变化;

语言艺术:运用诗歌或歌词理解和巩固关于季节的概念,并与学生的生活产生联系;阅读技能;诗歌或歌词的韵律和结构;

数学: 数、概念、数的点数、图表理解技能、模式认知。

3. 基础的音乐性重点

通过多种演唱和指挥活动使学生学会认知旋律、节奏性和织体性模型;获得对音阶中音级概念的理解,音乐中的高和低、强和弱;为一个熟悉的音调填新词;通过指挥、表演和倾听活动中的自我评价和表演能力的培养,发展对实践价值的理解。

4. 基础的社会/情感结果:

通过作为指挥者、表演者、倾听者的角色,发展学生批评性倾听技能、尊重他人、对他人表演的积极期待和认知;还要学习真诚地、富于思考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演;能给予和接受建设性的评论;使学生有机会作为一个个体或集体的表演者。

5. 主要活动和反馈性活动及终极结果:

主要活动:

歌唱、阅读、倾听、理解图表、识别旋律、节奏、指挥以及了解织体中的旋律线和模式;解决问题和创作。

反馈性活动:

通过参与倾听,进行学习评价;通过倾听音乐作品和观看表演及课堂讨论进行词语反馈性评价;通过写作、绘画和总结性讨论反馈课堂活动的顺序。

终极结果:

学生跟随课堂要求的能力是有益的,但不是必须的。“通过音乐进行学习”主要的中心是:使学生适应集体活动、进行自我和集体评价、为解决问题所提出的建设性评论、对同伴表演的积极肯定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二、ltm项目摘要

(learning through music)

1. 项目综合性的主要特点:

(1) 跨学科共用基础:

共用策略――数、阅读、问题解决、模式认知、倾听、合作;

共用表示法――图表、数字、词语、概念;

共用评价工具――个人测试和集体讨论的表现评价;

音乐――数学――科学

共用概念――模式(算术/旋律;节奏和季节;生

物钟)

比例 (音高/数的关系;高和低;强

和弱;快和慢)

图表/排列坐标/计算(数;音级;指

挥图示;乐句节拍;节奏记谱)

音乐――语言

共用概念――诗歌/词的韵律/歌词;音乐和语言

中的情绪;

共用策略――左至右的阅读;阅读认知/固定音高;

共用表示法――词;概念;节奏和数;

音乐――艺术

共用概念――音乐;绘画和动作;

音乐――社会/情感的发展

共用策略――批评性倾听技能;相互尊重;对他人表演的积极期待和认知;真诚和富有思想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表演;给予和接受建设性评价;提供机会作为个体和集体的表演者。

(2) 跨学科的基础学习过程

倾听/感知

音乐:学生运用所学习的音节音级的计算和歌唱技能、音阶排列的视唱技能进行即兴表演;在演唱中倾听和辨别旋律学习新歌曲;演唱/敲击节奏;有节拍地进行歌曲演唱、游戏并通过观察指挥者的指挥进行演唱的力度变化;参与各种角色的活动;根据所见所听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

学科联系: 倾听和辨别诗歌和歌词中的节拍和韵律;根据理解的情绪做歌词和风格的观察和解释。

社会/情感发展:学习认真仔细地倾听和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表演。

表演/表现

音乐:通过视唱、演唱、即兴和指挥,解释和表现指挥者的意图,探索歌曲内容的情绪并采用合适的情绪去表现。

学科联系:有节奏地朗诵诗歌和歌词,并根据对词的理解采用合适的情绪。

社会/情感发展:学生作为一个表演者在读谱、指挥和演唱等活动中,学习尊重别人的表演,积极地、有建设性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并学会合作学习和工作。

创意/转换

音乐:在指挥全班进行那些有关的音级的视唱和阅读活动中,学生能进行他们自己的即兴练习;在音级表格中进行自己的旋律创作;并创编动作为自己的演唱伴奏。

学科联系:将熟悉的歌曲通过改变歌词进行跨课程内容联系。

社会/情感发展:当一个学生进行独立的创编活动有困难时,可以通过学习伙伴的方式,帮助和支持他的创作、即兴等活动,直至他有自信独立地创作和表演。

提问/探索

音乐:学生可以通过歌唱、倾听歌曲的第一个乐句,猜测、想像和创作下面乐句的音高或旋律,进行歌曲奥秘的探索活动,并验证和检查学生对歌曲学习的体验和对音高掌握的正确与否。

学科联系:学生对数值与音高之间的关系有所联系(较高的数,代表较高的声音),并能判断出增值的幅度(多高?很少还是很多?);提问和讨论自然季节变化时会产生很多变化的原因。

社会/情感发展:通过倾听进行个人和集体评价,并讨论造成表演质量的原因,探索实践对表演的影响。

反映/联系

音乐:回忆并运用熟悉的旋律为新歌谱旋律;运用音级表格进行述职和音高的图解与联系,并运用已学习的节拍和节奏的知识对应乐谱和指挥图示。

学科联系:通过对歌词意义的讨论,学生能清晰地表达他们对天气、变化的季节和语言的情绪所积累的理解,并通过音级表格的数和级的理解运用联系对模式和比例的理解。

社会/情绪发展:学生应能获得对实践、批评性倾听技能、积极地鼓励自己和他人等价值观的理解,并通过形成性的集体和个人评价,在其他的学科领域学习中进行扩展性的运用和理解。

三、 八个教案的教学顺序和内在联系

第一课

课题:你能用多少种方法数数?――通过音乐进行学习

结果:复习数数的不同方法,运用数字、音级表格以及表演者、指挥者、倾听者的不同作用的概念介绍音高和音级的唱名。

第二课

课题:探索音乐的奥秘――发现构成旋律的不同模式

结果:探索和识别其旋律进行的前后关系。

第三课

课题:“下面是什么?”――感知更大更多的旋律进行模式

结果:辨别其旋律和节奏模式;在特定的歌曲内容中设计不同的想像和动作,并演唱。

第四课

课题:“作曲家是什么样的?”――使用音级表格创作自己的旋律

结果:集体分享学生的创作,讨论作曲家的工作,并个人创作自己的曲调。

第五课

课题:作曲和反映――如何像视唱一样地阅读?

结果:复习歌曲,视唱学生的作品。

第六课

结果:学习新歌,挑选四首学生创作的歌曲编辑一本新歌本,装订并为封面涂颜色;复习所学的歌曲,归纳有关的歌曲概念。

第七课

课题:“指挥者还能做什么?”――扩展指挥的作用

结果:课堂讨论节奏和节拍;理解节奏记谱意义;学习基本的指挥图式并在新歌学习中使用;学习指挥小组歌唱。

第八课

课题:“我们已经学到了什么?”――复习、反馈、记录

课程教案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英语教学法;运用

英语教学法课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而案例教学法以其自身多个方面的优势而被有效的运用在该教学课程中。因此,堆放于案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运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英语教学领域虽然在案例教学法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并且其在实际的教学使用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随着英语教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的对案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方法中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今后的英语教学法课程中,要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重视和研究,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将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纳入到英语教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1案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环节

英语教学法是英语师范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学习不仅有可以为学生进入教师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上的知识,同时,还为学生在做教师的实践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如何学好这一课程成为了该课程教师应该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通过研究发现,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的提高英语教学法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得学生更好的达到学习的目的。因而笔者在此对案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运用的环节进行了研究:

1.1精选案例,确定目标

案例教学法的使用环节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对案例进行精心的选择,并且明确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而这一重要步骤是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准备的,需要教师根据所要教授的英语教学法的理论来对资料进行收集、进而进行整理和编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案例的选取一定要具有代表性,能够深入的体现理论,同时也应该具有实践性,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1.2介绍案例,明确问题

在案例的介绍这一环节中,教师所要起到的作用不是一个演讲者,也就是不是将案例直接讲给学生听,而是应该采取一些让学生自行阅读、或者通过一些视频等让学生自身进行了解。教师更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案例,明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了解案例内容。

1.3分析案例,找出问题

分析案例,找出问题就笔者看来是案例教学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身进行思考、在通过讨论等形式,使得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找出一些问题。而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这样对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积极性有着很有效的作用

1.4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案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便是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先让学生来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进而对整个案例进行总结之后,教师在进行全面性的总结。除了要做口头总结外,做好书面总结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修改案例、根据案例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或相关研究论文提供了素材奠定了基础。

2案例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上述可知,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应用的环节看似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是十分容易。如果在某些过程中不加以注意,那么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而,笔者在此对案例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希望可以为案例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有效运用而提供一些建议。

2.1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

要想将案例教学法有效的运用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首先就应该合理的、科学的对教学时间进行安排。也就是说,每一个案例的长短不同,在课堂上拓展的时间也是不相同的。所以,教师要根据案例的具体情况,以及拓展的深入程度对时间进行有效的安排。如果时间过长,那么则需要教师要提前进行布置,进而节省课堂的准备时间,从而提供案例教学法使用的效率。

2.2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不是教师对案例的讲述,这种观念很明显是非常错误的。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再也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一整节课堂中都在不停的讲解,这种教育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对于教育发展的需求。所以,在英语教学法中,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也应该充分的注意这一点,将案例教学法的使用要仅仅的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激烈学生积极的思考、发言和创新。

2.3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能脱离理论知识的支撑

案例教学法要想得到有效的运用除了要注意以上两个方面外,还应该注意的一点就是该方法的使用不能脱离的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也就是说案例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一种教学的方法,如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的重视案例教学法的方法,而忽视了英语教学法的理论,那么该教学就会是一个非常失败的教学。所以,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仅仅的依靠于英语教学法的理论,使得实践与理论能够有效的结合起来。

3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法中的应用研究对于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案例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应用涉及的问题很多,同时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研究,再加之我国英语教学领域对于案例教学法应用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因而不利于实际的应用。所以,在今后的英语教学法课程中,要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重视和研究,并且要从案例教学法的多个角度,从英语教学法课程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更有效的促进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姜秋新,姜书.教师在交际英语教学法中的角色和任务[j].海外英语,2010(11).

[2]郭敏敏.英语教学法种类及其适应性浅谈[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课程教案篇8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声乐教学法”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开始实施案例教学法,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其削弱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反而更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能够为学生的自学引领方向。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工作,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性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教学方针。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授学生更多的音乐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快地适应日后的音乐工作。

二、现阶段“声乐教学法”课程中案例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案例教学应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和完善。其问题主要存在于:首先,教师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仍然沿袭落后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对声乐教学的兴趣,缺乏活跃的教学气氛,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教学状态中,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难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并且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相应的问题;最后,教师并未充分掌握案例教学的实质内容,所选择的案例不够合理,从而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

三、提高案例教学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根据课堂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案例

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以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和作用。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可针对声音训练和演唱训练两个部分来进行案例教学。这种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简化教学内容,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声乐课堂的模拟训练,以此培养学生的声乐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进行模拟教学的时候,要做好备课工作,可选出一个学生作为单人模拟教学的对象,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药重视对学生声乐知识水平的提升,要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演唱机会,以使其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重视案例教学的教学评价

在“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过去的教学评价方式,采用全新的、更合适的评价方式,以使其更为客观,做好教学反馈工作。在完成案例教学之后,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进行评分。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分组讨论状况进行评价,还要对教师的教学模拟效果进行评定。可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通过分数等级的形式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有效解决。另外,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声乐技能,声乐训练思路和训练方法等内容的评价,要将其作为评价重点,以帮助学生抓住声乐课程教学的关键点。

四、结语

课程教案篇9

关键词:illustrator;案例教学法;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1-0088-03

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教师出示一个个具体案例,组织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案例中提供的问题,参加讨论,各抒己见,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案例教学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它真正重视的是答案的思考过程。

在教学任务上,要求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积累经验,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的独立分析研究为主,教师的传授、指导应配合学生进行。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把握信息善于决策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景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上,总是从案例开始,然后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引导学生做好独立分析研究工作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而教学的准备、教师的指导都是为学生的分析研究服务的。因此,引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法进入课堂,克服传统平面设计教学的缺点,提高平面设计人员教学质量,是全面提高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平面设计illustrator课程的教学中是一项成功的教学方法。

一、对illustrator案例的精心选择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基础

案例的选择,应以精选和商业案例作为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应依据以下原则选择案例:

(一)客观真实,实践性强,联系紧密

所谓真实、典型即该案例应当是来源于真实的并有代表性案例,如包装设计、商业广告、电影海报、公益广告等设计实例,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拟学内容的理论体系,并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案例实践性强,设计的案例要与现实情况相吻合,易于被学生理解,教师应从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设计实例中,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实例,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同时选择的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展开深入的讨论。如讲授钢笔工具、混合工具、符号工具、“透明度”面板工具时选择了制作一个绚丽的水底世界效果,案例客观真实,来自自然,来自生活,基于这一点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心理感应,而引起学习兴趣。

(二)突出主题,明确目标,适当延伸

一个好的案例,必然表现一个明确的目标和鲜明的主题,至少应该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案例中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发散思维,融会贯通。如封面设计的案例,封面是书籍的外衣,它具有保护和宣传书籍的双重作用。封面设计浓缩了大量的表现性符号,体现了设计师对书籍的深刻理解,一个好的封面能够准确地传达书籍的主题思想,还可以影响读者的阅读和购买行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书籍的构成要素,书籍的开本,封面设计的表现方法及制作技巧,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延伸性。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的,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只要这样,才能更好使学生把握课程的知识,增强他们创意思想和设计才能,进而培育学生的现代艺术素质,以真正达到“学致运用”的目的。

(三)难易适中,操作步骤适量,易于展开

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难度,不可过于简单。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设计复杂,操作过程曲折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探究原因、查阅资料、深入分析的热情。此外,对于案例中所要反映的关键问题,教师要提供条理清晰的相关信息以便于案例的使用和案例教学的开展。

二、教学设计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

案例教学法在illustrator课程教学中的探究

(一)案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师在精心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后,需要全方位的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学设计直接关系着案例教学法的成败。一堂优异的illustrator案例教学法教学设计可以从整体教学内容出发,以教学大纲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教旨,围绕整个案例进行谋篇布局;从教案编写、课堂实施、教学评估、课后辅导等环节入手,精心分析案例与知识的内部关系、学生的知能结构、学生的认知能力,综合考虑教学的目的、教学的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的需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设计,层层剖析案例,启迪智慧,步步融汇知识,培养认知。具体来说包括案例的布置,行为主体的设计,讨论分析主题、问题的设计,总结归纳的设计,作业的设计,课后效果评估的设计等。切忌流于形式或趋于简单,甚至成了举例教学。

(二)案例教学设计与精选

教学的目的围绕学生展开,那么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教学的内容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为目标,要求对所选取的案例进行精心挑选和分析,适当时可做一些改动。案例选取基本要求:(1)案例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案例中要涵盖课程的绝大部分的知识点。(2)案例要有实践性,案例要与现实相吻合,能够被学生理解,基于这一点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心理感应。(3)案例要有系统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大部分案例之间应该相互联系前后连贯,由易到难。案例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与否,要求教师不但要精心备课,还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精确选材,精心组织。

笔者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常用步骤如表1所示,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突出重要的环节,创造有利于案例教学的环境和氛围。

三、案例教学法在illustrator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一)案例的展示分析与操作演示

采用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为:展示案例 ――分析案例 ――具体操作――讲述相关理论知识――总结案例。课堂上教师首先把与本节知识内容相关的案例效果图以及相关素材文件展示给学生,通过素材和效果图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案例进行模块化分析。分析案例旨在温习以往知识和引出本节课教学知识点,提出实现效果图的途径和方法,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利用以往知识可以处理的效果;另一个是本节教学内容处理的效果。再次,教师要实际操作演示案例,在操作过程中把以往的知识点做简单回顾,并着重介绍新知识。把书本上的相关知识通过案例的形式,直接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容易理解理论内容同时也能了解知识的实际用途。讲述知识的环节要求学生参与,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操作”的观察,以及“分析案例”两个方面的详细分析,发表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见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分析案例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讨论,寻找实施方案,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把握讨论的方向,避免偏离正题。在讨论中教师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对于同一个案例,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和实现方法。有的学生找到的方法比较繁杂但容易理解,有的学生则能发现易于实现但难以理解的途径。假若学生的分析判断有误,教师可采取间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并自觉加以修正。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首先将素材图片与效果图片同时展示给学生,然后组织学生就可能实现的途径与方法进行探讨,再将各种可能的途径与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出各方法的优点。例如要学生制作一个综合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面包纸盒包装在虚拟环境中的立体展示的效果图。在给学生讲解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说明下一步怎么做再下一步怎么做,应该从理解工具的运用方法,本案例所学习的知识点,绘制出什么效果的角度让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理解工具命令的作用,从而自然而然地熟悉知识点,认为下一步确实该这样做,这样他们才能扎实地掌握知识,掌握在虚拟环境中的立体包装的展示效果的设计步骤及方法,从而突到学而致用,融会贯通的效果。按照上面的思路让学生制作这个面包纸盒包装在虚拟环境中的立体展示效果,学生会在案例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很多的工具。

(二)设计上机实践课

学生在上机练习课堂中,首先要求学生独自练习教师演示讲授过的实例,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使用有异于教师的方法和制作过程,以此加深理解其原理;其次适当增加难度,让学生做那些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过并讨论过的实例,或者在不翻看教材制作步骤的情况下自己独立制作教材中综合性的实例;最后布置一二个主题让学生自己设计作品。学生通过做设计作业,锻炼设计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精心讲评善于总结

在完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实践辅导时要耐心的解答、引导、启发,有些问题要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辅导,对于一些有共性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也可以由教师演示讲解分析,视问题的难易选择适合的方法,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总结时,对于一些学生好的创意和方法,首先要进行表扬和肯定,再对于同一个主题的创意进行对比,如有不足之处,首先应尊重学生的思考,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和意见,再让学生自己思考补充,切忌提出“标准答案”。 把一些好的作品共享,使学生之间进行学习和比较,学生在自我制作与修改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综上所述,在平面设计专业的illustrator 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改善原有的讲授型枯燥的教学模式,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感受、理解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卫东,郭琳.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课程教案篇10

关键词:工程造价;案例教学法;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56-02

《工程造价》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这一课程特点决定《工程造价》教学时不应以抽象的理论推理为重点,而应把社会实习、实际问题解决、工程案例分析等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学生不仅要学习与造价有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把与造价有关的理论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单方向的知识传输,形式僵化,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使学生对工程造价学习兴趣低下。加上授课时采用的教材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很好地反映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理论脱离实践,难以做到学以致用,这些特点决定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必要寻求《工程造价》教学的新途径。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通过教师启发与学生互动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中的学生培养目标和对知识技能的需求,确定教学讲解案例,教学讲解案例全部来自工程实践,把教学案例作为讲解的基本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灵活的形式,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研究、分析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对案例进行判断,同时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法。通过案例学习,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具备的特殊功能,为解决《工程造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对《工程造价》课程进行案例教学教改研究,在《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拉近教学与实际管理的距离,有助于学生对“隐性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上课时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引起对造价知识的兴趣,增强对工程造价的感性认知,加深对工程实践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更加系统地培养他们主动思考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促进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一、工程造价案例库建设

对《工程造价》课程进行案例教学,应建立与教学内容匹配的案例库。案例库的建设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建设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案例应尽量出自工程实践,能正确反映实践所需技能。《工程造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工程造价的原理、方法,将来能够独立完成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造价工作。选择工程实践中的实际案例,可以缩短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距离,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2.选择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案例选择时,应根据《工程造价》课程的知识体系分门别类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根据工程中的实际操作过程构造案例内容,使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和评价一般案例的能力。

3.案例选择时,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制定《工程造价》教学案例时,应以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围绕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技能,以工程实践中的基本操作为脉络进行案例组织。通过有效的设置案例,激发学生对工程造价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工程问题展开思考,对案例问题深入分析研究,进而提出案例问题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加深对案例涉及重点知识的认识,借以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4.选择的案例应具有综合性。图1为工程项目分解与造价计算过程之间的关系图。案例选择时,应同时考虑建设项目分解与工程造价计算过程之间的联系。案例要具有多个分析纬度,尽可能涉及投标报价、施工预算、竣工结算、工程量清单编制、招标控制价编制等多方面的内容,注意将不同的造价计算方法和检核方法融入其中。案例的综合性越强,越容易引发学生对不同解决问题方法的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5.教学选用的案例难度适宜,不能太难,也不宜太容易[1]。《工程造价》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或大三上学期学习,学生专业知识面比较窄,没有实际经验,如果选择的案例难度太大,学生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只能消极地等待课堂灌输。反之,如果选择的案例太容易,结果学生一猜便知,同样也会丧失学习兴趣。

6.案例应能启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在选择案例时,应使案例在反映实际应用的基础上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对案例问题做深入思考,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通过《工程造价》课程案例学习,不仅系统地学习到工程造价知识,还能对相关课程知识进行深刻的思考学习。

二、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建立有效适用的案例库是案例教学的第一步。要想让案例教学法在《工程造价》的课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还应注重案例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1.注重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工程造价》课程,改变了以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为了使学生在案例教学实施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应重视案例教学实施前学生的准备工作,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去做。一是提前布置案例任务,让学生在案例实施前熟悉案例内容,查阅案例相关资料。这样在案例教学时,学生不必再花时间看案例,且学生对案例内容已提前熟悉,查阅并掌握案例相关知识,能够带着问题上课,实现由被动向主动角色的转变[2]。在布置案例任务时,注意案例材料的选择,尽量将案例结论部分隐去。因为案例教学的目的重在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案例本身可能并无绝对正确的答案,将案例结论隐去,可以避免案例结论对学生思维的导向作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从而给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养思维创造能力。二是可以在案例实施前,带领学生参观正在施工的工地,让学生对将要实施的案例有一个感性认识。《工程造价》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是工程技术人员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带领学生参观工地,亲眼目睹工程施工的实施过程和造价的计算程序,可以加深对将要实施的案例环境和具体操作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案例任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往多是采取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不同教学的环节中,担任着导演与演员的双重角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随便发表见解,很难很好地发挥主动学习精神。在案例教学实施中,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也应对案例问题进行自由思考和讨论,充分发挥水平,不受任何干扰地拿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案。

3.发挥好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导演”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讲解员,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把正确的工程造价知识教给学生,强调的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3]。而案例教学法采取的是不给学生下任何定论,不要求学生寻找唯一正确的答案,重视学生自己通过资料查阅与思考解决案例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学生的思考讨论过程中可以对学生思考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适当点拨。因此,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者。为了更好地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中应在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强调教师的“导演”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发言或讨论,有效把握课堂讨论气氛,防止讨论过于激烈或过于冷淡,以便案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工程造价》课程中,采用案例法教学,不仅可缩短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还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将来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浩.工程造价管理案例法教学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