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财务论文范文五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2022-11-09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中学财务论文

中学财务论文篇1

1、学校领导及财务管理人员观念陈旧。受传统文化影响,相当一部分人甚至学校领导认为财务管理是校长的事,下级服从上级,教师及学校领导都应该服从校长管理,更何况学校财务管理,更是如此。完全是家长式管理,缺乏民主,更不谈是否科学管理。这些是封建残余思想作崇,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受长时间计划经济影响,校长及财务管理人员认为学校是国家的学校,靠政府拨款,虽然不富裕,但是旱涝保收。政府拨多少,学校用多少,用不着预算。一些学校领导甚至财务人员根本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缺乏财务管理意识,不了解财务管理的政策法规,未将法规学习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经费使用缺乏计划性。在预算编制中,对本年度预算内容毫不关心。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简单地采用增量预算法编制预算。缺乏科学的理财和成本意识,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会计工作存在偏见,不能正确认识会计工作,认为财务工作就是发钱、记账,轻松而简单,没有技术含量,任何职工都可以做。在这种意识心态的支配下,领导及财务人员对工作就不那么重视。

2、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政治素养不高。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不高,不能坚持原则,不能廉洁自律,没有勇气揭发已发生的漏洞,无执法和服务意识,去纠正违反财经纪律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行为。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部分财务人员不熟悉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方针、政策。部分财务人员不爱岗敬业。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激情,对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拖延报账时间,不努力钻研业务,不认真探索,更不会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难以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不依法办事。在办理会计事务时不能做到实事求是、细心审核,做到帐目日清月结,做到账物相符,收支平衡,开支合理。少数中小学财务人员办理会计事务不事实求是、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少数会计人员要对不真实、不合规、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敢指出,对记载不准确、不全面的原始凭证,不责令其整改。对弄虚作假的经办人员不敢正面回绝,对歪风邪气不敢抵制,不能坚守财务人员底线。

3、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约束无力。有些学校在制定财务制度时随心所欲、生搬硬套,不能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导致的后果是制度健全,缺乏可操作性,这样的制度往往是华而不实。有些学校财务制度健全,学校不公正公平的执行,甚至于领导对他人是马列主义,对自己是自由主义,俨然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长此以往形成的恶果是:各种财务监督制度尽管很完善,但不能起到监督作用;会计的职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财务管理一片混乱,大量资源被无情浪费。国家专款不能专用,甚至用项目资金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不足,以维持学校日常支出。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学校领导不考虑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率,而是有多少钱用多少钱。透过种种不良现象,我们不难找出其根本原因:一是学校内部控制牵制制度不完善;或是完善的体制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二、对加强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财务管理的思考

鉴于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财务管理人员观念,适应财务工作新环境。每一位学校领导及财务管理人员要从传统的观念中解脱出来,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加强对学校领导的财经制度培训,对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规章制度,加以规范。系统地组织学校领导进行财经法规知识的培训。组织学习会计法规,特别是《中小学校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新预算会计制度知识问答》等,让财务管理人员切实领悟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增强财务管理意识,完善预算编制,建立科学的理财和成本意识,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彻底摈弃盲目的用钱观。

2、加强财务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第一是提高政治理论素质。过硬的政治素质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大量的事例表明,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明灯,为我们的财务管理指明方向。如果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引,我们看问题就会肤浅、片面,在具体财务管理中缺乏明确的目标。鉴于此,我们要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其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努力提高理论素养,提升思想境界。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要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财务专业知识与实践高度结合。做到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在财务管理中遇到问题要多思索,找出问题的根源,思考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以此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工作的能力,达到事半功效。

3、创新财务制度,加强财务控制力。健全学校管理岗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创新的基础是正确、有效的内部控制岗位的设置。“内部控制”主要控制的是学校资产、资金的变动,只有针对资产、资金的变动设置简洁、有效的岗位对其进行监督,才能确保内部控制活动的正常开展。根据财务管理需要,定好工作岗位,明确岗位管理职责以及岗位权限。在岗位设置时要全方位考虑工作需要,要做到事事有人管。避免人人都在管,却又人人都不管的尴尬局面。只有对学校内部的控制管理岗位设置合理合规的局面。重组管理工作流程,增强岗位牵制。以学校的管理需求与上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要求为基础,而对管理工作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是建立完整、有效的学校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途径。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来合理规划来年的支出,确保经费不透支。在学校全面贯彻《预算法》,公开学校预算类容和具体数目,预算制定后,各学校一定要按预算执行。

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广大财务管理人员加强学习,切实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财务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体制,对促进中小学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学财务论文篇2

学校预算就是学校按照国家有关预算编制的要求,根据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和财力情况结合单位工作任务安排所需资金,是学校运用、分配和控制资金的依据。中职学校的预算是反映中职学校在一个会计年度内的现金收支、资金需求等财务状况的一整套财务资金管理情况,预算管理是中职学校财务管理的核心,综合体现了一个学校的资金管理水平。

二、中职学校预算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预算是筹集资金、控制支出以及考核效益的基本依据,是学校内部控制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由于教学体制的变化,中职学校的生源普遍减少。中职学校能否争取到生源,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在中等教育体系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科学的预算管理有助于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提高学校在竞争中的生存能力。同时,由于生源减少,导致财政拨款数中按学生数安排的生均经费和助学金拨款也相应减少。2012年开始实施的中职学生免学费政策,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原收取2880元学费改成财政只补助2600元,对三年级学生原收取2880元学费改成财政只补助1300元,使中职学校的预算收入大打折扣。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中职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缓解这一矛盾,使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能有序正常运行,有必要加强学校预算管理。目前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预算不规范,单位负责人的预算意识薄弱,不符合会计核算及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要求,只有通过科学测算和正确编制,才能令学校财务活动达到“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只有不断深化中等职业学校的预算制度改革,加强预算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学校资金的有效运行和成本的有效控制,缓解中职学校的资金压力。

三、中职学校现行预算管理方法

随着中职学校的发展,全国首批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经历了两年时间的建设,其成效已基本凸现,特别是在校企合作建设方面,有些中职学校的收入已逐渐呈现多样性,预算所涉及的内容多样化也决定了预算方法的多样化,由于中职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在课程安排上以动手能力为主,校内的硬件设施较多,支出项目较分散,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各类中职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的,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目前,各中职学校所采用的预算方法有增量预算法、零基预算法、弹性预算法等。

1.增量预算法

增量预算法是指以上年收支决算水平为基础,结合未来有关影响收支变动因素,分析各种原因,通过调整影响收支的相关因素来确定来年预算数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传统的预算方法,较为简单,但容易墨守成规,因为在使用增量预算时,原有的开支项一般很难调减,即使其中的一些支出项已没有设立的必要了。增量预算最容易掩盖低效率和浪费,同时也容易滋长预算中的“平均主义”和“简单化”。但这在目前的中职学校中,使用的最为广泛。

2.零基预算法

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单位对来年的工作进行重新部署,各职能部门主管对新的预算年度中拟完成的任务进行审核整理,重新估计为完成各项任务所需的支出金额,不受以前年度实际发生的支出项目或支出数额的影响。这种方法摒弃增量预算法中基数的不合理因素,将年度所有项目根据需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排序,从零开始,将预算编制到具体项目。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要求预算人员树立全局观念,避免支出的随意性,对目标的实现没有帮助的则不安排开支,缺点是工作量比较大。

3.弹性预算法

弹性预算是指以将来可预见的各种业务量水平为基础,编制能够适应多种情况预算的一种方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收入基本上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学校教职工人数及在校生人数核定的,为了增收,各个中职学校应在规定的范围内广开财路、有效地激发有关部门的创收积极性;在支出预算方面,可以事先提出费用支出上限,使各部门在限额内开支,才能有效地控制支出。在每个计划期结束后(一般以一个学期开展一次),编制预算执行报告,针对预算执行中的差异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以利于预算的调整。

四、中职学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我国中职学校预算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三个方面。预算贯穿于会计活动的全过程,是学校组织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直接影响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财务收支平衡。然而,目前中职学校在预算管理中仍存在预算不科学、内部控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1.预算的编制缺乏科学性

预算编制从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个方面进行。收入预算包括一般预算拨款、财政代管资金专户拨款、其他收入等。在收入预算中,一般预算拨款以在编教职工人数作为拨付人员经费的依据,以文科、理科及艺术类的学生人数作为拨付生均经费和助学金的依据,而对其他来源的收入如免学费补助收入等并未进行更多的分析和预测,导致收入预算不够准确。支出预算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其中基本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而项目支出必须严格按照上级财政部门拨款政策中的具体项目要求来安排支出,而且要准备随时接受上级财政部门的专项检查。部分中职学校在预算编制时,对支出预算编制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由财务部门按照上级要求的预算表格填制完成,学校的教学、行政及其他管理部门并未参与预算编制,而编制预算的财务人员对学校纷繁复杂的业务活动了解有限,使得预算编制缺乏系统的科学论证,编制时不能很好地结合学校业务发展的需要,在项目安排上与学校事业的发展脱节,仅以上级财政批准的预算作为本校的预算,或简单地在去年的预算基数上调整一定的数额,不符合预算编制科学性、规范性的要求。而上级财政的预算比较粗线条,与中职学校的费用支出明细项目相差较大,往往造成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不论是项目还是金额都是差异过大,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果。

2.预算的管理缺乏刚性约束

据了解,由于监督不力,中职学校的预算管理往往存在这种现象:编制预算是一回事,执行预算是另一回事,如年初编制预算时总务科的修理费20万元,年内总务部门的负责人根本没有受到20万元的约束,还是根据房屋和设备的损坏情况安排修理工作,实际发生的修理费用大于或小于20万元无人理会。而财务部门在其中并未起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作用,没有定期将费用的支出与原预算进行对比,导致预算的支付结果与原预算差异较大,预算执行缺乏应有的约束力、权威性和严肃性,预算编制形同虚设。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职学校在编制预算的时候,对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不够,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年度预算调整变动情况时有发生;各项费用未按预算安排支出,随意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甚至有的部门是到了具体业务完成后才去找财务部门要钱,这种随意性使中职学校的预算成为“软”预算,没有什么约束力,形同虚设。而上级主管部门在年终决算报表管理上也并未对各个中职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考核,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预算编制和执行的随意性,不利于学校对资金的合理安排使用。

3.内部控制不够完善

在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预算控制最为重要性。预算管理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控制的状况,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能够促进中职学校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然而,当前的中职学校,由于中职学校财务人员在专业性上较普通高校低,管理层对于预算管理也不够重视,因而导致内部控制环境良莠不齐,预算约束刚性不强,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极大的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从而导致中职学校生均成本居高不下、浪费严重。中职学校普遍没有设置内审机构,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致使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控制,使得小部分人利用管理上的漏洞牟取私利。

五、改进中职学校预算管理的建议

中职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将正确的预算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提高编制预算和执行预算的能力,并建立健全考核办法,减少低效能和浪费的现象,保障预算管理功能高效发挥。

1.坚持科学测算,保证预算的专业性与准确性

可成立校长直接领导下的、由财务科牵头,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学校预算管理机构,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科学合理地编制单位预算,为学校领导层的预算决策提供依据。管理机构人员首先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学校的职责、教职工人员构成、在校生人数以及不同专业生均拨款标准等情况,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中各个年级的学生数,科学测算学校来年的所有收入,全部纳入学校总预算;做细支出预算,财务部门应在上级主管部门下达下年预算任务前就提早向学校有关部门下达预算编制任务,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根据各专业的设置情况整理、分析各部门上报的预算计划,平衡学校的财务后,按部门和用途进行细化,为各部门提供具体明确的经费控制项目和标准。

2.采用多种预算方法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方法

出于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应该重视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在编制预算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增量预算法,实行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重新审查每项活动对实现中职学校发展目标的意义和效果,即根据本年的事情确定本年的支出,对所有的预算项目以零为基础,逐项审核各种费用开支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开支数额的大小。按照预算收入来源合理分配,通过分析确定中职学校业务重要程度,进而确定各个项目所需资金。因此与传统预算相比,零基预算法有明显的优越性,它摒弃了增量预算中基数的不合理因素,将预算编制到具体项目,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经费,有效地控制支出,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保证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学校财务的良性发展。但中职学校的日常业务工作有其重复性,在定额服务等支出项目下,如人员经费、电话费、水电费等都要参考上年度的实际支出情况,应采用增量预算法,考虑当年的发展需要综合编制,保证预算数据的科学合理。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的财务预算编制需要统筹全局,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在预算时充分考虑到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障碍,编制的预算也要留有余地,这种考虑弹性预算的方法使得中职学校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避免因意外事项出现导致当年资金安排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3.加大监督力度,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1)加大财务部门监督力度在费用报销、应收应付资金等薄弱环节,应加强控制力度,细化工作内容,通过规范经济行为来完善内控制度,尽力消除隐患,堵塞管理上的漏洞。财务部门应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应按月、按季度、按学期组织相关人员对预算进行核查,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在收入方面,分析各项收入是否全部到位,将实际收入数和预算数比较,分析未完成收入预算的原因以及各项收入的开发潜力。在支出方面,分析各项支出是否控制在预算范围内,比较实际支出数与预算支出数的差额,重点分析超支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与控制措施。通过预算分析,及时反映预算实施中的情况,并加以必要的手段进行有效制约,同时也为下年度预算的编制提供参考依据。(2)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中职学校应通过科学设置内部机构和岗位,合理划分职责权限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设立内审部门,并依法赋予和保障其相对独立性。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事先介入,对预算编制的依据、预算编制的过程实施审计调查;对预算执行过程实施跟踪审计;对预算执行结果特别是专项预算的执行结果进行绩效审计。

总之,对任何一个办学者来说,资金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学校软硬件设施、实现学校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资金管理上,要随时掌握预算的进程,及时记录收与支两方面执行的进度,定期做好信息反馈,及时提供各类数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财务部门要加强财务管理,合理安排预算内、外资金,避免年终突击花钱或年底捉襟见肘的情况出现。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合理地利用资金,为学校的发展壮大提供坚强的资金保障。

中学财务论文篇3

(一)财务基础工作认识不足

中小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因此中小学内部从上到下,中心的工作就是教育教学,虽然这一观念和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忽视财务工作。从中小学建立以来,人们对财务管理的观念一直停留在“开源节流,核算及时,准确无误”的层面上,在学校内部,只有不能教书的人做会计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财务工作的认识不足。对中小学内部财务工作认识不足就会出现人员配备较为随意的现象发生,影响了内部财务控制工作的整体质量。在绩效考评方面,没有相关的考核指标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与学校其他部门的教师没有可比性,因此财务工作人员的地位和待遇会比其他人低,财务工作的积极性也难以调动起来。

(二)财务基础工作不够

夯实中小学教育属于非营利性,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学校对财务工作不够重视的情况发生,因为观念上的不重视,所以对财务基础工作不够夯实。学校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大多是兼职人员,甚至有些财务工作人员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且,在与财务有关的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即便是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财务工作人员,由于后续业务培训力度不到位,对会计的日常工作、流程等方面不够熟悉,因此会计工作变成了简单的“计算”工作,会计基础质量较差。另外,学校科目的设置不够科学也会导致财务基础工作质量较差的情况发生,主要体现在科目设置较为随意,与学校的实际情况不符,因此会导致数据失真的情况发生,从而导致财产状况真实性下降,随意性增强。这一现象说明学校并没有严格按照会计的相关准则做账,在相关规定方面差错频出,因此必须健全相关的记录系统,为中小学内部财务控制提供必要的基础。

(三)财务控制未达到标准

在我国,中小学更加重视的是教学工作和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情况,因此,学校的领导会对金融财务的关注度较低,从而忽略内部财务控制的问题。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达到完善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中小学内部财务控制并没有参照相关的标准进行建设,在发展方面还不够科学。另外在财务工作的判断和处理方面并没有改变依靠经验这一现象。还有一些中小学虽然建立起正规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但是涉及经济事项的审批过程根本不合乎规范,在日常运行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责任不清的现象,另外与学校整体的发展趋势不符也成为主要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经济事项的效率和质量,给学校的正常经营发展造成了的阻碍。

(四)没有健全的监督机制

由于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所以,在中小学内部,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并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学校的审计本质是学校资金使用情况,很少会建立和执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虽然部分中小学会经常使用内部审计来对工作进行监控,但是从实际情况上来看,这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学校相关部门会影响内部审计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审计的结果,因此相关监督机制并不能发挥出本身的职能。

二、中小学内部财务控制相关对策

(一)改变对内部财务控制的认识

在中小学人员内部,需要改变对内部财务控制的认识,重视内部财务控制的作用。在改变相关的认识之后,需要建立健全对财务工作人员的绩效考评制度,制订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方案,建立长效机制,适时动态地对财务工作进行监控、考核,切实重视财务工作,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地位和待遇,从根本上调动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利于提高财务工作质量。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中小学内部财务控制制度

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首先,需要将其控制风险的方式转为事前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然后,在对其财务系统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防止不法行为和低效率行为情况发生。在这段过程中,需要注意各个制度之间逻辑组合情况。另外,对于固定资产进行内部财务控制时,需要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推进相关的工作。在管理、采购方面必须做到授权批准才能够进一步执行,并且需要将采购的过程、细节、进程等方面进行详细地记录。

(三)加强内部财务控制和预算的功能

中小学内部财务控制制度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虽然部分中小学学校在内部管理方法和控制手段上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在相互牵制方面却缺乏行之有效的连接和控制制度,制度从整体上来看还是较为松散,控制的力度并没有达到标准。由于上述原因,在中小学内部财务控制方面经常出现以下情况:一是会计人员、保管人员、决策者、管理者为同一部门甚至同一个人,没有进行分离制约,因此,相关人员在财务控制和预算方面能力并不突出,会将出纳和行政事务交给专门的企业或公司去做,托管现象较为频繁;二是决策没有达到民主;三是财产清查没有形成体系,在对库存进行清查时过程不明确。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预算编制上,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建立信息基础和严格测试的方式;二是在方式上,完善财务体系筹划的方式,加强对预算的控制,从而减少不断增加的情况出现,合理降低成本,三是制定合理的资本支出和成本效益核算制度,减少重复成本出现,实现学校资源合理分配的愿望,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四)规范会计核算,核实中小学

目前资产状况在大多数中小学内部财务控制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校会计工财会研究作缺乏规范性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原始凭证的管理方面。原始凭证的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规定不完整,例如:制定的相关准则将管理层级的工作人员排除在外,覆盖性较差;在固定资产记录方面,记录的并不是真实的买主;部分固定资产只提供开支,并没有对固定的资产账户进行登记;固定资产的报废并没有注销注册的账户信息,会导致账户不能使用的情况发生。针对上述情况,需要对会计的核算情况进行规范,并且需要对学校内部的资产状况进行彻底的清查,只有这样才能够了解到中小学真实的资产状况,才能够有根据地对其财务进行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

(五)建立内部核查制度

内部财务控制需要通过货币资本的支出,并且支出情况不能超过相关机关的批准,因此中小学必须对货币资本的支出进行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资本的流动性和完整性。另外,如果出现超越授权审批的现象,相关的管理人员有权利拒绝进行相关办理。为了满足完整性和正确性的要求,会计凭证和记录方面必须做到全面。另外还需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职责和权利进行分工,明确内部核查制度的结构、形式、规范等。

(六)夯实财务基础

工作夯实财务基础工作需要从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道德素养方面开始。首先需要不断增强中小学内部财务控制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后续业务培训力度,使相关工作人员对基本业务的操作流程、操作方式更加熟悉,提高整体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加强道德素质的建设,减少甚至杜绝因一己私利而贪污的现象发生,保障中小学内部财产的安全性。

三、总结

总之,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兴邦之策,中小学的教育是国家教育的基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越来越多,因此必须提高中小学教育的综合实力。从目前的局势上来看,中小学教育不能仅仅重视教育方面的工作,还需要重视内部财务控制。随着资金来源和使用渠道的增多,中小学怎样利用好这些经费,并且让这部分经费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目前内部财务控制的重点,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探索。

中学财务论文篇4

【关键词】 行为财务学; 学科定位; 理论体系; 奥地利经济学派

一、行为财务学的学科定位

行为财务学作为新兴的财务学理论分支,自诞生以来就与占据财务学统治地位已有三十年之久的有效市场假说,财务学基础的套利理论,投资人理性以及自1980年以来的大量异常现象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之久的争论,双方此消彼长,共同加深了人们对资本市场和企业财务的理解,促进了财务学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行为财务学的发展已初步完成了从批评到建设的关键一步,它不再是纯粹的批判式理论。但不容否认的是,行为财务学所引用的主要是实验心理学的若干原理,而心理学或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基础和出发点与经济学理论不同。心理学研究的是在不同情景下人们的认知模式;而经济学则研究在稳定的环境下人们的经济判断和决策。亦即在各种情景下某些特殊的心理学现象不能成为经济学普遍规律的研究基础。理论上的缺陷再加上实验环境与现实生活的较大差异,使得行为财务学在体系上缺乏一致性的同时,也为其学科的准确定位增添了难度,亦即行为财务学到底是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还是仅仅是喜欢标新立异的异类顽童而成为财务学研究中的匆匆过客?目前行为财务学的研究已深入到财务领域的各个方面,但仍属于零打碎敲和零散叫卖的阶段,尚未寻找到一块安身立命之地。最新文献表明,未来行为财务学的发展正朝着两个方向努力。一是逐步将现有理论模型整合为较为统一的理论体系并进一步获得实践的检验。shefrin和stateman(1994)进行了这方面的努力,但到现在为止,大部分研究集中于鉴别可能对资本市场行为有系统影响的行为决策属性。另一种研究前景是将传统财务理论与行为财务理论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整合。在理论上,brave和lfenton(2002)认为两种理论本质上是一致的;barberis和thaler指出,一种新的,可以包容两者的理论或许将替代“理性范式”与“行为范式”;在实践中,daniel、hirsheifer和subrahmanyam(2001)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差建立起的一个融合新古典理性预期和行为财务非理性预期的模型,可说是朝着这个方向的一种努力。而shefrin和statman提出的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pt)(1999)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1994)是将两者理论结合起来的完美典型,它们的提出引起了财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热情。

但笔者认为前一种方向仍然停留在对资本市场行为研究的个别层面和技术层面;而后一种研究则有可能在貌似兼容合并的过程中,将行为财务学淹没在传统财务学的海洋中并逐渐丧失其独立性。因此,行为财务学如果真想找到一块安身立命之地,这块地就不能也不应该是传统财务学抢食下的残骨碎肉,而应该是在财务学范畴划出一块专属的研究领域,并以此为平台形成一套独立于传统财务学之外又能涵盖整个经济学领域的学科体系。笔者的观点是:如果把经济学看成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学科;也把传统财务学看成是第二个学科;行为财务学也就必须和他们一样,以平行独立的第三学科的姿态出现。①当传统财务学试图吞占整个经济学研究领域时,行为财务学也要有坚持吞占整个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雄心,如此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二、行为财务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财务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理性人”的分析范围内。随着资本市场大量异常现象的出现,传统财务学难以解释并陷于尴尬的境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财务学对人的完全理性提出质疑,并将其理论基础建立在人的“有限理性”的假设上,但“有限理性”并非行为财务学首创。自从西蒙提出“有限理性”概念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对什么叫“有限理性”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看法(杨小凯,2000年)。西蒙将“不完全信息,处理信息的费用和一些传统的决策性目标函数”引入经济分析,但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以完全理性为基础的主流经济学派模型将这三要素全部在完全理性最优决策和全部均衡框架内吸收。因此可以说西蒙提到的“有限理性”三要素并没有抓住“有限理性”的要害。其实早在1921年,奥派学者knight就提出“有限理性”的根基是所谓“根本的不确定性”,它不同于不完全信息。再从奥派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即使不考虑这种“不确定性”的内生变量,在这个千变万化的市场中,个人决策之间及其与价格的互动也会产生社会性的“根本不确定性”。换言之,在市场用价格制度做社会实验,逐步获得社会理性的过程中,个人面对的却是根本的不确定性,亦即他不可能了解其他人的私人信息。奥派学者哈耶克解释了这种“根本的不确定性”源于一种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仅仅由个人所拥有的“极其重要但未经系统组织的知识,即在特定时空之情势的那种知识”。这种被哈耶克称为“默会的知识”,决定了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或头脑能够随时全部掌握它们,即使是先进的统计系统和再高级的计算机,也不能将这种知识集中起来。然而,正是这种具有分散性、多样性和易变性的“默会知识”,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哈耶克在批驳“建构论唯理主义”的同时,从政治哲学的高度提出了“进化论理性主义”的思想。人的理性能力有其限度,面对纷繁的世界(或市场),任何人都不可能通晓一切达到全知,因而人类不可避免地始终处于某种相对的无知状态。然而正是这种“无知”为个人的自由与选择留下了空间。

就目前行为财务学关于“有限理性”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西蒙的认识阶段,将其作为理论基础缺乏深度。也有不少文献将20世纪初心理学上行为主义的兴起作为行为财务学最早的理论根源,还有的学者将凯恩斯的“空中楼阁理论”视为其理论基础。笔者认为,行为财务学毕竟属于经济学的分支,它只是将心理学作为研究的工具,其最终目的是要对经济和财务行为给出解释,因而将心理学视为行为财务学的理论根源似乎欠妥,而“空中楼阁”是凯恩斯庞大理论体系中的一片枝叶,不足以撑起行为财务学理论的大厦。传统财务学批判行为财务学模型没有严格的理论假设,看起来可以解释任何事情,但实际上理论基点过于零碎而不系统,因此不能称之为规范的财务理论。要想顶住这种批判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体系,行为财务学必须找到一个独立的经济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从上述站在奥派的立场上剖析“有限理性”的本质,我们发现奥派并非从市场上种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来解释“有限理性”,而是从个人决策面临的“根本不确定性”入手,进而再从“知识论”的角度提升到“进化论理性主义”的社会哲学层面来解释“有限理性”的本质内涵。②奥派自1871年诞生以来就逐渐把经济学从狭隘的死胡同中解脱出来,置放在“把人当人”的社会哲学层面,一切从“人性”、人的心理、人的行为研究开始着手,强调个人、观念、自由、市场、永续发展等概念范畴,将经济学的研究转向政治哲学、人类交往、社会合作等一般程序,在其13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出一套既独立于新古典经济学又能涵盖整个社会经济学领域的理论体系。因此,笔者认为,行为财务学应该以奥地利经济学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目前应加大两者关联性的研究。

三、行为财务学的应用范围

行为财务学的应用研究主要局限于两大领域:金融市场和公司财务。在金融市场上,主要考量主体的投资行为以及异常现象的解释上,又被称为“行为金融”;而在公司财务方面,主要研究投资者非理性以及管理者非理性下的公司财务行为。目前就前一方面的研究而言,行为金融中的心理论述事实上是许多心理效应的调和物,对于不同的市场“异象”缺乏一种具有普遍解释能力的理论或模型,这使得它的反对者迄今为止仍将行为金融的相关论文称为“异象文献”,甚至认为,由于行为金融缺乏独立的论据,被现代金融吸收同化只是时间问题;而就后一方面来说,行为财务在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与结合传统财务方法的道路上,也还没有太多的标志性案例,其提出的“非理性”框架设计尚未得到进一步的实证数据的支持,由于所引用的主要是实验心理学的若干理论,而实验室与现实生活不可同日而言,使得行为财务的解释能力缺乏普遍性和说服力。总之,目前行为财务学的应用研究还只局限于一池一地的狭小范围,还没有从更为宽阔的层面来展现其魅力和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行为财务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把“人”重新放入研究的视野,把实验的方法带入了财务学,开拓了财务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启发了人们对既有经典理论的质疑和继续研究。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财务学就是一门单翼的应用技术型学科,我们称之为“技术财务学”。20世纪80年代,由于行为财务学的出现,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效率市场假说和理性经济人假说,使得人们对财务学的学科属性、目标内容及学科体系都有了全新的视觉和思考,而这一切恰恰是目前行为财务学应用研究中所忽视的地方。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环境需要行为财务学对现实“财务学”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作出解释和回答,以此突破理性假设的局限,拓宽财务学的应用领域,丰富财务学的理论内涵。

由于行为财务学的产生和崛起,笔者认为,(1)财务学再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性学科,也不是纯粹理论性学科,而是一门以资金流、行为流、文化流为主要管理对象的管理应用型人文学科。现代财务现象本质上已经成为一种人文现象,财务学所要做的也不单纯是研究产品的数量与价格之间、成本与利润之间抽象的关系,而是发现人的财务行为的特点和规律。行为财务学倡导并注重对人的财务行为的研究,“人”成为现代财务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财务学由一元的技术属性转变为同时具有技术性和人文性的二元双重属性。(2)就财务学的目标内容而言,在保持传统财务学基本结构的前提下,未来财务学的发展应该跳出技术层面的束缚,以行为财务学“人的行为”作为出发点,努力向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拓展。资金运动的本质是受到人的观念和行为操纵的,人的观念和行为又受到外在制度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制度背后是文化,制度的演进需要社会主体以某种更高层次的文化因素来完成,而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因此,财务学不仅是一门专门研究财富增长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学问。“人”同“资金”一样也成为财务学的主体。这样,与财务学的二元学科属性相对应,财务学除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还应以“人”的责任最大化为目标;除了传统的“投资、融资、分配”三大内容外,还应该注入“行为财务、制度财务、文化财务”的内容。(3)萌芽于19世纪末,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的财务学,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对于其学科体系却很少进行明确而系统的研究。但透过一些西方财务学术论著和教科书,就会发现所介绍的都是公司理财中的技术方法,几乎没有财务人行为、思想、观念以及财务文化的阐述和说明。这表明,在西方学者的观念中,财务学就是一门单翼的应用技术性学科。虽然近一二十年来,公司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何种企业组织,无一例外地都从不同侧面强化了“人”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财务学还没有对这种事实上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相关理论和实务变革作出反应和解释。因此笔者认为,行为财务学的最大运用是为构筑现代财务学科体系提供了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类价值的理论框架。财务学由单翼的“技术财务学”而演变为“技术”和“文化”并存的“双翼财务学”。

四、简要结论

不容置疑,行为财务学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尚有相当的距离,因此行为财务学还需要后辈不断的完善。笔者集几年来对行为财务学研究的心得,依据奥派的观点和方法,概括性地对行为财务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三点肤浅看法。一是将行为财务学置于社会哲学和人类行为通论的视角中来认识其产生的意义,从政治哲学、知识论和经济学的角度深刻阐明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夯实行为财务学的理论基础,逐步确立其独立的学科地位。二是以行为财务作为起点,努力向制度财务和文化财务延伸,在不断与传统财务争论与交融的进程中,丰富财务学研究的内涵,重新确认财务学也应是“人”的行为学之一,以此重构其核心观念并拓展行为财务学的应用范围。三是坚持“个人主义”方法论,一切行为包括经济行为和财务行为应该也必然回溯到“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能再行分解的个人及其主观价值判断,是一切处理“人的行为”这门学问(包括经济学和财务学)的起点,同时也是它们的终点。

【参考文献】

[1] 刘火松.行为金融学挑战传统金融学[j].上海证券报,2002,(10).

[2] 米塞斯.人的行为[m].台湾:远流出版社,1991.

[3] 海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台湾:远流出版社,1991.

[4] 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 李心丹.行为金融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

[6] 薛求知,等.行为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7] 王化成.关于开展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若干建议[j].会计研究,2006,(8).

中学财务论文篇5

行为财务学作为新兴的财务学理论分支,自诞生以来就与占据财务学统治地位已有三十年之久的有效市场假说,财务学基础的套利理论,投资人理性以及自1980年以来的大量异常现象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之久的争论,双方此消彼长,共同加深了人们对资本市场和企业财务的理解,促进了财务学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行为财务学的发展已初步完成了从批评到建设的关键一步,它不再是纯粹的批判式理论。但不容否认的是,行为财务学所引用的主要是实验心理学的若干原理,而心理学或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基础和出发点与经济学理论不同。心理学研究的是在不同情景下人们的认知模式;而经济学则研究在稳定的环境下人们的经济判断和决策。亦即在各种情景下某些特殊的心理学现象不能成为经济学普遍规律的研究基础。理论上的缺陷再加上实验环境与现实生活的较大差异,使得行为财务学在体系上缺乏一致性的同时,也为其学科的准确定位增添了难度,亦即行为财务学到底是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还是仅仅是喜欢标新立异的异类顽童而成为财务学研究中的匆匆过客?目前行为财务学的研究已深入到财务领域的各个方面,但仍属于零打碎敲和零散叫卖的阶段,尚未寻找到一块安身立命之地。最新文献表明,未来行为财务学的发展正朝着两个方向努力。一是逐步将现有理论模型整合为较为统一的理论体系并进一步获得实践的检验。shefrin和stateman(1994)进行了这方面的努力,但到现在为止,大部分研究集中于鉴别可能对资本市场行为有系统影响的行为决策属性。另一种研究前景是将传统财务理论与行为财务理论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整合。在理论上,brave和lfenton(2002)认为两种理论本质上是一致的;bar-beris和thaler指出,一种新的,可以包容两者的理论或许将替代“理性范式”与“行为范式”;在实践中,daniel、hir-sheifer和subrahmanyam(2001)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差建立起的一个融合新古典理性预期和行为财务非理性预期的模型,可说是朝着这个方向的一种努力。而shefrin和statman提出的行为投资组合理论(bpt)(1999)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1994)是将两者理论结合起来的完美典型,它们的提出引起了财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热情。但笔者认为前一种方向仍然停留在对资本市场行为研究的个别层面和技术层面;而后一种研究则有可能在貌似兼容合并的过程中,将行为财务学淹没在传统财务学的海洋中并逐渐丧失其独立性。因此,行为财务学如果真想找到一块安身立命之地,这块地就不能也不应该是传统财务学抢食下的残骨碎肉,而应该是在财务学范畴划出一块专属的研究领域,并以此为平台形成一套独立于传统财务学之外又能涵盖整个经济学领域的学科体系。笔者的观点是:如果把经济学看成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学科;也把传统财务学看成是第二个学科;行为财务学也就必须和他们一样,以平行独立的第三学科的姿态出现。①当传统财务学试图吞占整个经济学研究领域时,行为财务学也要有坚持吞占整个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雄心,如此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二、行为财务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财务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理性人”的分析范围内。随着资本市场大量异常现象的出现,传统财务学难以解释并陷于尴尬的境地;写作论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财务学对人的完全理性提出质疑,并将其理论基础建立在人的“有限理性”的假设上,但“有限理性”并非行为财务学首创。自从西蒙提出“有限理性”概念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对什么叫“有限理性”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看法(杨小凯,2000年)。西蒙将“不完全信息,处理信息的费用和一些传统的决策性目标函数”引入经济分析,但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以完全理性为基础的主流经济学派模型将这三要素全部在完全理性最优决策和全部均衡框架内吸收。因此可以说西蒙提到的“有限理性”三要素并没有抓住“有限理性”的要害。其实早在1921年,奥派学者knight就提出“有限理性”的根基是所谓“根本的不确定性”,它不同于不完全信息。再从奥派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即使不考虑这种“不确定性”的内生变量,在这个千变万化的市场中,个人决策之间及其与价格的互动也会产生社会性的“根本不确定性”。换言之,在市场用价格制度做社会实验,逐步获得社会理性的过程中,个人面对的却是根本的不确定性,亦即他不可能了解其他人的私人信息。奥派学者哈耶克解释了这种“根本的不确定性”源于一种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仅仅由个人所拥有的“极其重要但未经系统组织的知识,即在特定时空之情势的那种知识”。这种被哈耶克称为“默会的知识”,决定了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或头脑能够随时全部掌握它们,即使是先进的统计系统和再高级的计算机,也不能将这种知识集中起来。然而,正是这种具有分散性、多样性和易变性的“默会知识”,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哈耶克在批驳“建构论唯理主义”的同时,从政治哲学的高度提出了“进化论理性主义”的思想。人的理性能力有其限度,面对纷繁的世界(或市场),任何人都不可能通晓一切达到全知,因而人类不可避免地始终处于某种相对的无知状态。然而正是这种“无知”为个人的自由与选择留下了空间。

就目前行为财务学关于“有限理性”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西蒙的认识阶段,将其作为理论基础缺乏深度。也有不少文献将20世纪初心理学上行为主义的兴起作为行为财务学最早的理论根源,还有的学者将凯恩斯的“空中楼阁理论”视为其理论基础。笔者认为,行为财务学毕竟属于经济学的分支,它只是将心理学作为研究的工具,其最终目的是要对经济和财务行为给出解释,因而将心理学视为行为财务学的理论根源似乎欠妥,而“空中楼阁”是凯恩斯庞大理论体系中的一片枝叶,不足以撑起行为财务学理论的大厦。传统财务学批判行为财务学模型没有严格的理论假设,看起来可以解释任何事情,但实际上理论基点过于零碎而不系统,因此不能称之为规范的财务理论。要想顶住这种批判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体系,行为财务学必须找到一个独立的经济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从上述站在奥派的立场上剖析“有限理性”的本质,我们发现奥派并非从市场上种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来解释“有限理性”,而是从个人决策面临的“根本不确定性”入手,进而再从“知识论”的角度提升到“进化论理性主义”的社会哲学层面来解释“有限理性”的本质内涵。②奥派自1871年诞生以来就逐渐把经济学从狭隘的死胡同中解脱出来,置放在“把人当人”的社会哲学层面,一切从“人性”、人的心理、人的行为研究开始着手,强调个人、观念、自由、市场、永续发展等概念范畴,将经济学的研究转向政治哲学、人类交往、社会合作等一般程序,在其13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出一套既独立于新古典经济学又能涵盖整个社会经济学领域的理论体系。因此,笔者认为,行为财务学应该以奥地利经济学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目前应加大两者关联性的研究。

三、行为财务学的应用范围

行为财务学的应用研究主要局限于两大领域:金融市场和公司财务。在金融市场上,主要考量主体的投资行为以及异常现象的解释上,又被称为“行为金融”;而在公司财务方面,主要研究投资者非理性以及管理者非理性下的公司财务行为。目前就前一方面的研究而言,行为金融中的心理论述事实上是许多心理效应的调和物,对于不同的市场“异象”缺乏一种具有普遍解释能力的理论或模型,这使得它的反对者迄今为止仍将行为金融的相关论文称为“异象文献”,甚至认为,由于行为金融缺乏独立的论据,被现代金融吸收同化只是时间问题;而就后一方面来说,行为财务在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与结合传统财务方法的道路上,也还没有太多的标志性案例,其提出的“非理性”框架设计尚未得到进一步的实证数据的支持,由于所引用的主要是实验心理学的若干理论,而实验室与现实生活不可同日而言,使得行为财务的解释能力缺乏普遍性和说服力。总之,目前行为财务学的应用研究还只局限于一池一地的狭小范围,还没有从更为宽阔的层面来展现其魅力和意义。需要指出的是,行为财务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把“人”重新放入研究的视野,把实验的方法带入了财务学,开拓了财务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启发了人们对既有经典理论的质疑和继续研究。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财务学就是一门单翼的应用技术型学科,我们称之为“技术财务学”。20世纪80年代,由于行为财务学的出现,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效率市场假说和理性经济人假说,使得人们对财务学的学科属性、目标内容及学科体系都有了全新的视觉和思考,而这一切恰恰是目前行为财务学应用研究中所忽视的地方。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环境需要行为财务学对现实“财务学”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作出解释和回答,以此突破理性假设的局限,拓宽财务学的应用领域,丰富财务学的理论内涵。由于行为财务学的产生和崛起,笔者认为,(1)财务学再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性学科,也不是纯粹理论性学科,而是一门以资金流、行为流、文化流为主要管理对象的管理应用型人文学科。现代财务现象本质上已经成为一种人文现象,财务学所要做的也不单纯是研究产品的数量与价格之间、成本与利润之间抽象的关系,而是发现人的财务行为的特点和规律。行为财务学倡导并注重对人的财务行为的研究,“人”成为现代财务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财务学由一元的技术属性转变为同时具有技术性和人文性的二元双重属性。(2)就财务学的目标内容而言,在保持传统财务学基本结构的前提下,未来财务学的发展应该跳出技术层面的束缚,以行为财务学“人的行为”作为出发点,努力向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拓展。资金运动的本质是受到人的观念和行为操纵的,人的观念和行为又受到外在制度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制度背后是文化,制度的演进需要社会主体以某种更高层次的文化因素来完成,而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因此,财务学不仅是一门专门研究财富增长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学问。“人”同“资金”一样也成为财务学的主体。这样,与财务学的二元学科属性相对应,财务学除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还应以“人”的责任最大化为目标;除了传统的“投资、融资、分配”三大内容外,还应该注入“行为财务、制度财务、文化财务”的内容。(3)萌芽于19世纪末,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的财务学,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对于其学科体系却很少进行明确而系统的研究。但透过一些西方财务学术论著和教科书,就会发现所介绍的都是公司理财中的技术方法,几乎没有财务人行为、思想、观念以及财务文化的阐述和说明。这表明,在西方学者的观念中,财务学就是一门单翼的应用技术性学科。虽然近一二十年来,公司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何种企业组织,无一例外地都从不同侧面强化了“人”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财务学还没有对这种事实上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相关理论和实务变革作出反应和解释。因此笔者认为,行为财务学的最大运用是为构筑现代财务学科体系提供了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类价值的理论框架。财务学由单翼的“技术财务学”而演变为“技术”和“文化”并存的“双翼财务学”。新晨

四、简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