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范文五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2022-11-10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护理心理学篇1
护理工作者就具备的心理素质
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无任何残疾,而且也包括心理(精神)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内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对外能根据环境进行精神上自我调节。具体表现在认识问题正确,遇到生活及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有足够的意志和能力去克服;能与人和睦相处,肯与人合作,并能为公忘私,不计较个人得失。作为一个护理工作者,就需要有这种成熟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每日面对大量患者,各自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如有的人感情脆弱,有的人性情暴躁,有的人爱挑剔、计较小事等,因此,护士自己必须心理健康,才能正确地对待患者。对不同患者,应一视同仁,不能感情用事,要每个患者都感到护士对他们的关心和体贴。
如何接触患者
为患者服务,首先就要接触患者。护理工作者必须懂得如何接触患者,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和经验的工具。因此,和患者接触必须首先注意自己的语言、态度。和患者谈话时,要用温和、热情的语气和态度,使患者感到医院工作人员的和蔼可亲、体贴,以减少他们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当患者谈及其病情、个人家庭及工作情况时,要耐心倾听,全视贯注,不要表示厌烦。进行各种检查治疗时,要向患者说明检查治疗的意义,以取得他们的合作。当患者问及其病情预后时,要注意保护医疗制度的原则,根据情况,给予说明、安慰与鼓励,培养其乐观情绪。俗话说:“话是开心的钥匙”,这句话说明了语言对情绪的重要意义。语言也是心理的治疗重要手段,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语言态度,掌握语言的艺术,使其在治疗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与患者接触时,也要细心观察患者谈话的音调、方式、面部表情、眼睛视线、姿势以及走路时的步态、装饰、仪表及对事物的注意力等等。只有敏锐地对患者进行观察,才能加深对患者性格的了解,才可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方式。
患者的心理需要
当一个人因病离开了自己的家庭或单位,改变了生活习惯,中断了工作,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会感到不习惯与孤寂。特别是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在家靠亲人照顾,人院后要由不相识的医护人员来护理,会感到很拘谨。有许多事情常常是三思而后说,这些都使患者感到心理与生理上的不适与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必须首先了解他们的心理,进行解释安慰,主动工作,以解除其心理负担。一般患者都非常关心自己的疾病,对各项检查治疗的目的、方法、结果以及医生查房时的讨论,都特别注意,希望知道自己疾病的预后及治疗效果,急切要求早日恢复健康。经过一段时间的检查和治疗后,患者的各处思想负担更会接踵而来,如怕住院时间太长,怕手术的痛苦,怕手术后遗留下后遗症,怕肢体器官产生残缺,怕失去劳动能力而给家庭带来负担,并加以劝解开导,鼓励他们发挥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作用,与医护人员合作,共同与疾病作斗争。
当患者的健康逐渐恢复,并得知自己的身体基本恢复正常,护理人员也要了解患者思想情况,解除其忧虑及焦急。对身体有残疾或缺陷者,应劝他面对现实,重新衡量自己的身体功能,学习新的适应方法,使他们产生不同的心理需要,护理人员要善于观察、了解,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才能使他们的心身得到完全的休息。使他们对各种检查治疗积极配合,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以便对社会有所贡献,对家庭有所帮助,所以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案,要包括内科治疗和心理治疗,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学习心理学知识。正如幼儿老师必须获得儿童心理学知识一样,医学心理学也该列为医护人员的必修课,以进一步提高诊断,治疗和护理水平。近年来,随着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医学心理学及护理心理学不断地充实、提高,但我们要了解人类心理活动及其与大脑的联系,了解心理因素在致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异常心理等一系列机制问题,护理心理学是任重而道远的,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在实践中应用,才能更扎实地向前发展,也是我们继续长征的攻克目标。
护理心理学篇2
关键词:高校;学生;患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 47 b849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健康教育已在各高校广泛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对于患病学生的心理关注较少。高校患病学生是患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远离亲人,孤身来到陌生的城市求学,同时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在患病时更容易处于不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状态。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疾病的产生、发展、转化等过程都与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和行为等相关。心理因素引起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产生生理性变化,对病情发展和治疗有较大影响。治疗期间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病情好转,加速学生康复,节省治疗费用,减少治疗时间,缩短治疗过程。而在不良的心理状态下,有可能使药物效果变差,病情恶化加重,增加治疗时间,延长治疗过程。由于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的学习和相应技能的掌握,而且目前大多课程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治疗时间必定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若治疗时间过长则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度,跟不上同班同学的学习水平,影响其对相应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强化患病学生的心理护理,对于帮助患病学生增强战胜疾病信心,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其早日康复。
1心理护理的作用与意义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 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2,3]。我国中医的"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怒伤肝、恐伤肾"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心理与疾病的关系,在患病过程中若发生忧、思、怒、恐等情绪,则不利于疾病的治疗[4],通过心理护理能减少或防止这些不良情绪的产生,使心理活动朝向有利于疾病康复的方向发展。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病学生调整好心态,正确认识疾病产生和发展过程,消除其不必要的心理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应激状态,促进药物发生作用,帮助患病学生快速恢复健康。
2心理护理的措施
2.1在思想上要认识心理护理的作用和意义 心理护理应是有意为之,而不是无心之举。护理人员应该清楚认识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病情,保持乐观的情绪,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进而能够快速有效地达到治疗效果。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受外界输入信息的影响,这些输入的信息包括视觉、听觉等[5],因此护理者应该明白在护理工作中,护理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作用,从而影响其治疗效果,而不像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心理护理跟心理咨询一样,一定要和被护理的人(患者)进行面对面的谈话才算是心理护理。只有在认识到心理护理意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使心理护理更有成效。
2.2在业务上,要求技术娴熟,动作规范,给患者以信心。若在业务上不熟练,动作生疏,得不到患病学生的信任,导致其产生不安全感,会严重影响心理护理效果。在护理工作开始前要认真了解患病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病情,以便增强护理的针对性。注意按规范穿戴工作服,调整好情绪,不把工作之外的不良情绪带入到工作中来,做到衣帽干净整洁,精神饱满;护理时动作要规范、准确,力度适中,在护理操作时,不能强行拖拽,只顾达到自己的操作要求,而不顾患者的感受。在生病期间,因身体抵抗力较弱,要特别嘱咐患病学生注意保暖和饮食卫生,同时注意使居室的光线充足,温度、湿度适宜;护理操作完毕后,要及时做好相关记录。
2.3在言语上,充分利用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实现心理护理的目的。说话时态度要亲切,语速要适中,语调要柔和,通过语言表达出对患病学生的关切之情,尽量得到患病学生的信任。接诊时注意对患者要热情真诚,询问病情时,语言要通俗易懂,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从对话和表情中了解患者的情况,消除患病学生的紧张、恐惧、害羞等不良心理,让其尽量完整、全面地讲述发病过程,疾病的诱发原因,便于医生掌握发病过程,了解病情,进行对症治疗。特别是一些女生对于妇科疾病羞于启齿,难以开口,有时甚至故意隐瞒某些症状,对疾病的确诊造成不利影响,耽误了治疗。
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及时观察患病学生的反应,反应有以下几种形式:如语言反应,即通过语言直接向护理人员反映治疗的效果,药物对于身体的作用等;肢体反应,如用药后患者在病床上翻来覆去,这时应关心是否有不适的症状产生。这些症状是否是药物的正常反应,若是正常反应,则应向其耐心解释说明,使之不会产生恐慌心理;若是不正常反应,则应及时向医生汇报情况,进行必要处理。
进行心理护理时还要注意针对性,高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外地,独自一人来到不熟悉的城市求学,在患病时无亲人陪伴,同时由于高校学生自尊心强,即使患病也不愿开口向身旁的人求助,因此更容易产生孤立无助的感觉;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有迫切康复的愿望,以致对身体的细微变化都变得非常敏感,不利于疾病的痊愈和身体的康复。因此在心理护理过程中要针对这些特点,有的放矢,通过心理护理让学生感觉到患病时即使孤身在外,没有亲人陪伴也一样有人关心和帮助,不会孤单;同时帮助患病学生了解疾病的产生、发展和痊愈是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时间,正确认识治疗必须进行的各个环节,消除其急躁情绪,主动配合治疗。
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于帮助患病学生树立和增强战胜疾病信心,调整好心理状态,使身体处于较好的应激水平,使患病学生能够尽快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它需要护理人员进一步增强认识,提高护理操作水平,通过护理活动中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更好地为患病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贵英,唐平,程文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42-44.
[2] 李湘桂.浅谈整体护理中的心理护理[j].广西医学,2002,24(8):1315-1316.
[3] 曾晓实.开展心理护理工作的体会[j].广西医学,2001,23(5):1265-1268.
[4] 周玉琴.心理应激与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a):67.
护理心理学篇3
【关键词】 心理护理;精神类疾病;精神科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42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56-02
大脑是心理的器官,而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指在客观的现实中的主观能动的反应。在正常的情况下,大脑可以客观的反映现实中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对自身进行调整,使身心的状态可以对社会环境适应,但是在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情况下,患者的主客观的统一性、认知能力和知情的协调性、个性的相对稳定性都会发生一定改变[1]。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一部分,是一种将心理学和护理学相结合的新学科。护理心理学是指以个体相互作用和护理情景的方面为基础,在护理情景的条件下,个体的心理发展、变化及活动的学科[2]。由于精神类疾病属于特殊性的疾病,所以在精神科的护士在护理的工作中,要将功能性的护理向责任性的护理机制转变,不仅要熟悉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还要掌握精神患者的心理变化规律,才能更好的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1 对于新入院的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于新入院的精神患者,他们的主要心理表现为对医院的一切都很陌生,会出现焦虑、惊恐、猜疑和不安全感等心理的问题,部分患者会受到病态的支配,不承认自己的患病事实,不愿住院接受治疗,从而终日的进行吵闹等。精神科的护理工作人员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心理,使用不同的说话技巧,在适当的情况下,对患者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护理人员还要主动热情的对待每一位新入院的患者,认真的向他们讲解住院的制度、病房的情况、医院其它的相关工作人员等,让患者可以很快的接受同病房的病友,并鼓励他们相互帮助[3]。护理人员还应经常对患者的需求信息进行收集,对于患者所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如果是满足不了的,要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可以感觉到重视及温暖,安心的在医院接受治疗。
2 对于病态行为患者的心理护理
精神科不同于其他的综合科室,精神科的患者都是受到病症支配的精神病类患者,所以,在护理的工作中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护理,对于有攻击、破坏、冲动等行为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在其情绪较为稳定的情况下给予劝解,并且要向患者讲解医院的住院制度,必要时可以向他们说明,精神类患者也需要按照完全责任能力或者是有无责任能力部分对所造成的损伤进行一定的经济赔偿。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其因冲动而引发的破坏。对于有绝食现象的患者,护理人员首先应对其拒绝进食的原因作出分析,按照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对于有严重的自杀倾向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做好全面的心理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恢复生活的勇气,重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使患者可以主动的配合治疗,从而做到可以为患者解决实际上的问题,使患者的精神疾病的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
3 对于康复期的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
随着患者的自知能力的恢复,患者往往会回忆起在病中时所发生的事情,因此经常会发生两种极端的心理反应,一种是对病愈后的生活充满希望,对于在未来中可能会受到的失败和挫折等问题不做考虑;另一种则是对未来的生活想象的特别的复杂,对自身的病情持有怀疑,害怕再次的复发,无法重新回归到家庭和社会中,不能适应正常的生活环境,怕家人、亲友、邻居等人的另眼看待,甚至会出现不愿见人的心理,出现严重的消极情绪,引发自杀的倾向。对于第一种表现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强调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困难,要增强这类患者面对困难的信息和心理准备,对于第二种表现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对其讲解精神病类疾病引发的因素,做好精神保健及预防的宣传,降低患者对自身治疗效果不信任的怀疑心理,还要教会患者怎样去处理和看待人际之间的关系,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并帮助患者制定良好的家庭休养的计划,向患者的家属讲解和介绍精神病类患者的护理常识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使患者在出院后可以快速的恢复到正常人的心理[4]。
总而言之,在对精神患者的护理上做到耐心、细心、周到的原则,不断的对患者进行精神状况的观察,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沟通工作,分散患者对不相应人或者是物的注意力,缓解患者在出现幻觉或者是妄想时所发生的症状,并且根据患者不同的病症进行不同的音乐治疗方法或者是娱乐治疗方法,再加以护理和心理上的治疗,使患者的病症得以快速的缓解[5]。在护理的工作中药注意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心理辅导,在临床的治疗中要给予患者积极的暗示,采用综合的护理方式,使治疗到达理想的效果,护理工作人员要运通心理护理的方式更好对患者进行服务,使患者可以尽早的回归到社会和家庭中去。
参考文献
[1] 何明最新精神病房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质量安全控制及工作标准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洪威,马冬梅,徐乐乐,等团体辅导在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教育,2012,09(3):117-119
[3] yadav bl,fealy gmirish psychiatric nurses' self-reported sources of knowledge for practice[j]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2012,19(1):40-46
[4] 刘晓虹,叶旭春,李峥,等护理心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9):771-772
护理心理学篇4
关键词 心理学原理 护理管理应用
时代要求护理管理工作应用心理学理论
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护理工作重点也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移,强调重视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开展整体护理。这一转变要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多学科知识。而护理管理者更要具备驾驭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及时发现心理应激来源,采取相应措施。
就医观念更新带来的需要。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使人们的健康观念不断更新,由单纯追求身体健康,或不生病,到要求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即除了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步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咨询,预防保健已被广泛接受,随之而来的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也更高了。
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方法及技巧
心理学理论学派有多种。其中影响最深的是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弗洛伊德为创始的精神分析派心理学以及马斯诺的人本主义心理派。作为护理人员,特别是护理管理者要将心理学相关理论融汇贯通,综合应用。同时护理管理者应善于应用沟通技巧,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笔者在工作中总结出将心理疏导法、心理渲泄法、消极清除法、情绪转移法综合应用于管理活动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方 法
心理疏导法:基于精神支持法,当护理人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下,或是家庭危机情况下,势必影响工作质量,护理管
理者要及时采取措施,如与护士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其充分表露思想症结,帮助其认识问题,改善心境,提高信心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达到心情舒畅,从而有利于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心理渲泄法:基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心理活动的最基本源泉即心理压抑是无意识,而意识是人心理比较小且非主要的部分,意识压抑着人的本能活动和欲望,它使无意识的要求与社会的道德约束相一致。精神疾病的发病原理也基于内心矛盾的冲突。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护士常常要忍受,如领导的批评、医生的指责、病人的投诉等,这些都容易使护理人员心灵受到压抑。因此,护理管理者要提供机会让护士“发泄”,“渲泄”和“释放”过度压抑的情绪,从而使护理人员以良好的状态面对病人,树立白衣天使的新形象。
消除、转移法:基于心理学理论的行为疗法。即以理论为指导,控制不良行为模式进而重建和恢复良好的行为模式,消除或纠正护士的不良行为,转移至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去,护士长既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又要有综合的理论和操作水平,能影响下属、感染下属,进而使护理人员在护理管理者的管理模式和要求下,进入护士应有的角色状态。
技 巧
不同人群的心理调适:在应用心理学理论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受众采取措施,同时结合年龄层次,工龄长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低龄资的采用消除转移法,对高龄资的采用疏导和渲泄相结合的方法。
不同岗位人群的心理调适:对不同岗位的护理人员,根据其责任大小、技术水平高低、科技含金量多少等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关键岗位的护士,要主动关心,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化解心理症结,使其心情愉快地投入工作;对次要岗位,能力欠缺者,采取鞭策、激励手段,加大考核力度,使其有活力、有压力、有动力。
针对不同外因的心理调适:护理人员绝大多数是女性,其角色模式有多种,在工作中集照顾者、教育者、管理者、协调者于一身;生活中集女儿、妻子、母亲于一身,制约和影响因素众多,岗位竞争压力、家庭负担等互相作用,致使护理人员工作效率低下,生活质量下降。护理管理者要了解护士压力源,采取疏导或渲泄的方法,减轻压力,防止出现偏差。
讨 论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科学,主要侧重于研究各种组织系统中人际关系所发生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了解和研究这些规律性有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将管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使之在管理中具体化,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管理人员应该做到:①打造互动-互助的良好的护际关系。②采取物质-精神结合的多种奖励方式。这在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充分调动了护士主动能动性:护理工作不是被动执行医嘱,护士也不是简单的“打发”护士,而是一门综合科学技术与服务技巧的技术劳务工作。通过应用心理学原理进行管理,护理人员的不良情绪、消极因素及时得到化解,最大限度地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使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
全面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在心理学原理应用基础上,注重对护理人员礼仪培训,使护士理解到职业形象会影响护理效果,护士自觉以“仪表端庄、言语谦逊、动作敏捷、作风正派”,作为标准形象要求,约束自己,使护理队伍的整体形象得到了维护,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护理心理学篇5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职教育;护理心理学;应用
一、引言
现如今,时代在进步,仅仅依靠传统的护理心理学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需要一种新式的教学技巧,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既能提高课堂的积极气氛,又能提高学生对未知探索的欲望,这种方法就是情景教学法。
二、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根据所学护理心理学内容创建一个相对应的现实情境,然后让学生通过情境演现,自主地进行学习,最后达到高效教学的方法。情境教学法注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内心情感,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灵活理解,提高了对知识的记忆,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培养全面型人才。[1]情境教学法主要的操作过程:1.创建情境,设计场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所学内容。2.情境带入,让学生提供与内容有关的问题需要,例如,该场景所需的背景音乐、场景配置等等。3.情境运用,进行审美的教育。4.情境凭借,促进整体的发展。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主要通过三个阶段主导:感知、理解和深化。感知是通过创建的画面进入场景,形成表象。理解是深入情境,理解图文,回味感情。深化是指情景再现,丰富思想,领会感情。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就是将言行与情感合二为一,其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同化。
三、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第一,情境的导入。护理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应该注重的就是实践。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居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最受忽视的就是实践动手能力。然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锻炼他们实践的能力,调动他们对护理心理学的热情。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需求通过场景再现、图片导入、角色扮演等方法导入教学情景。[2]第二,情境的创建。情境的创建并非随意,而是多种因素结合的产物。教师要根据护理心理学所学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各种需求,再加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等等而创建的一个恰当的情境。护理心理学源于生活,与生活十分接近,因此,在创建情境时可将其生活化,从生活中找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过程。第三,积极性的调动。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只是被动地被灌输知识,学习的效率不会很高。而情境教学法就弥补了这一缺点,教师在教学之前提前备课,准备充足的材料,想好情境的特点,写好人物和台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性。而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以便在课上更好地演绎。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内学生积极交流,增强团结,合作互助,组间学生积极竞争,相互探讨,共同进步。护理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通过情境教学法,教师举例子,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增强实践能力。[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心理学逐渐演变成一门非常受重视的课程,此类的高职院校也是人才辈出,所以,高职院校必须注重护理心理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性。采取正确的方式,才能实现高效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应得到相应的改革,摒弃传统的失效的方法。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是主导,教师是辅助,这种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兴趣性,又能实现高效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薛锦莲.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5,(32):162-163.
[2]赵君英.情境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02):88-89.
[3]李国柱,刘新民,杭荣华,王雪琴.情景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64-66.
[4]曹建琴,杨金伟.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2):1450-145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护理心理学范文
2022-11-10 阅读:0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