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系统观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2-02-21 10:57:53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德育系统观

德育系统观范文篇1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早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他说:“政治工作,在巩固新战士与提高其战斗力上,是应该而且能够发挥其极大作用的。”他还认为,政治思想工作对于发动群众,提高部队战斗力,对于巩固我党和军队政治经济基础,提高群众和党员的思想觉悟都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认为这个传统不能丢,它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他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是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同志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说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在总结改革开放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时,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同志坚决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对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言行多次提出过严肃的批评。仅在&*-*年那场“政治风波”前后,就四次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他说:“四个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我们不是没有讲,而是缺乏一贯性,没有行动,甚至讲得都很少。不是错在四个坚持本身,而是错在坚持得不够一贯,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现在我们国内形势很好。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党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他还从战略的高度,语重心长地提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越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二、关于德育目标的层次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科学地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有道德、有纪律是实现“四有”思想政治工作战略目标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有文化是形成正确思想,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必要条件。有理想是“四有”新人的首要素质,处在最高层次,居于核心地位。其实,人一生下来,最先学习的不是文化知识,而是道德,首先必须学会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然后才去学习文化。有了文化,懂得纪律,然后才逐步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因此,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是一个渐进性的有机整体,这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素质要求的层次性特点。

不仅如此,邓小平同志还非常重视把广泛性与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他指出:“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仿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前进。”这说明德育要取得成效就不能脱离实际情况,必须从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现阶段,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文化程度、所处环境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差异,存在着先进、落后和中间状态的差别,这种状况决定了在德育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地用先进性的要求去对待具有不同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人。必须把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德育不坚持先进性,就有背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危险,就难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德育不坚持广泛性,就有可能产生脱离大多数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德育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优势。因此,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德育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三、关于德育内容的层次性

坚持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原则,就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明确区分应当提倡的、必须做到的、允许存在的和必须反对的,既照顾多数,又鼓励先进,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起向上。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根据我国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状况和社会精神风貌的实际,按照新时期德育战略目标的规定,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德育内容的重要思想,科学深刻地阐述了新时期德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层次:

1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邓小平一贯重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他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和新时期的实践经验,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这就为我们开展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规定了目标、任务和内容。

2法纪教育。邓小平强调指出:“要讲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他还全面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我们要在全国坚决实行这样一些原则: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邓小平同志还极为重视纪律,他反复强调:我们要培养的“四有”公民中,有纪律对于实现其他“三有”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邓小平明确指出:“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他还强调指出:共产党员一定要带头严格遵守党的纪律。遵守纪律的最高标准,是要真正维护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

3思想教育。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反复强调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学习,这既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结合新形势的需要而提出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同时,他也重视对公民尤其是对青年人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对全民族和全体人民来说,首先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邓小平还十分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他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过去我们党尽管很弱小,困难很多,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所以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当前,坚持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引导和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教育,既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又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

4政治教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验的集中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历史证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制定并坚持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党的基本路线。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强调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这就要求我们要教育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思想,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融会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德育内容的上述四个方面的论述,大体可以分为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只要遵循这个层次结构,按照不同群体的文化教育程度以及人们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分别施以不同层次的教育,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广大群众中,要大力提倡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勤奋劳动、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的精神,倡导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对于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尤其是党的干部,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发扬奉献精神,大公无私、清政廉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学生,也要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合理确定大、中、小学校的德育内容,做到既相互街接,又有渐进性特点。

四、关于德育途径的结合性

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德育工作的纵联横合。在讲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现代精神文明成果之间的关系时,他指出,既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道德传统以及党和人民的革命优良传统,又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精神文明成果,应注重运用继承与创新的研究方法,发动群众进行研究的方法,把基础理论研究与理论运用研究结合起来的方法,加强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在谈到如何处理中西德育的结合时,他强调指出:在继承传统,引进吸收国外文化中,要弘扬优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吸收,不能盲目照搬,全盘西化。要重视运用开放的思想方法,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在论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时,他说:“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认真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他引用同志的话说:“同志说:‘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这是全党全社会的事情,党政工青妇企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要在全党、全社会共同营造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氛围。“党、群众组织、军队、企业、机关,都要把经常工作建立起来,要把经常的组织工作、经常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大德育观念,创建全员育人工作的新格局,全面实施社会德育、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协同运作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决策与管理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渠道的一体化。

五、关于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邓小平同志强调党要加强对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建设的领导,关键是党风建设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要发挥宣传思想、教育、文化部门的规划指导和组织功能,健全党、政、工、团、群等齐抓共管的体制,把经常的组织管理工作、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起来,既能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分工,又要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合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为了实现安定团结,宣传、教育、理论、文艺部门的同志,要从各方面来共同努力。”“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就能达到教育的实效性。

为了检验全员育人的效果,邓小平同志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德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必然要以“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检验和评估自己的工作效果,坚持这一标准,就是对德育工作中的“惟书、惟上”和极“左”思想的彻底否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凡是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工作,有利于培养“四有”新人的德育工作都应该去做,而且必须做好。关于加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评估,邓小平同志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说:“要严格考核,赏罚分明,所有的企业、学校、研究单位、机关,都要有对工作的评比与考核。”因此,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必须结合实际,按照党在不同时期对德育工作的不同任务与要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把评估与德育工作的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德育工作的制度化和系统化。

邓小平同志的德育系统观立足于社会大教育及大德育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标、途径、方法、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这些丰富的论述,不仅包含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中,而且反映在有关青少年工作,特别是学校教育的论述中,学习与研究这些思想,是做好当前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实践,促进学校德育系统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31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8,63,110,111,144,305,371,38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6

德育系统观范文篇2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早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他说:“政治工作,在巩固新战士与提高其战斗力上,是应该而且能够发挥其极大作用的。”他还认为,政治思想工作对于发动群众,提高部队战斗力,对于巩固我党和军队政治经济基础,提高群众和党员的思想觉悟都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认为这个传统不能丢,它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他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是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同志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说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在总结改革开放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时,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同志坚决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对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言行多次提出过严肃的批评。仅在&*-*年那场“政治风波”前后,就四次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他说:“四个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我们不是没有讲,而是缺乏一贯性,没有行动,甚至讲得都很少。不是错在四个坚持本身,而是错在坚持得不够一贯,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现在我们国内形势很好。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党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他还从战略的高度,语重心长地提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越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二、关于德育目标的层次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科学地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有道德、有纪律是实现“四有”思想政治工作战略目标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有文化是形成正确思想,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必要条件。有理想是“四有”新人的首要素质,处在最高层次,居于核心地位。其实,人一生下来,最先学习的不是文化知识,而是道德,首先必须学会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然后才去学习文化。有了文化,懂得纪律,然后才逐步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因此,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是一个渐进性的有机整体,这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素质要求的层次性特点。

不仅如此,邓小平同志还非常重视把广泛性与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他指出:“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仿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前进。”这说明德育要取得成效就不能脱离实际情况,必须从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现阶段,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文化程度、所处环境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差异,存在着先进、落后和中间状态的差别,这种状况决定了在德育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地用先进性的要求去对待具有不同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人。必须把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德育不坚持先进性,就有背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危险,就难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德育不坚持广泛性,就有可能产生脱离大多数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德育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优势。因此,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德育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三、关于德育内容的层次性

坚持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原则,就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明确区分应当提倡的、必须做到的、允许存在的和必须反对的,既照顾多数,又鼓励先进,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起向上。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根据我国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状况和社会精神风貌的实际,按照新时期德育战略目标的规定,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德育内容的重要思想,科学深刻地阐述了新时期德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层次:

1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邓小平一贯重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他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和新时期的实践经验,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这就为我们开展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规定了目标、任务和内容。

2法纪教育。邓小平强调指出:“要讲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他还全面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我们要在全国坚决实行这样一些原则: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邓小平同志还极为重视纪律,他反复强调:我们要培养的“四有”公民中,有纪律对于实现其他“三有”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邓小平明确指出:“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他还强调指出:共产党员一定要带头严格遵守党的纪律。遵守纪律的最高标准,是要真正维护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

3思想教育。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反复强调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学习,这既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结合新形势的需要而提出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同时,他也重视对公民尤其是对青年人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对全民族和全体人民来说,首先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邓小平还十分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他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过去我们党尽管很弱小,困难很多,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所以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当前,坚持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引导和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教育,既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又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

4政治教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验的集中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历史证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制定并坚持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党的基本路线。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强调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这就要求我们要教育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思想,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融会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德育内容的上述四个方面的论述,大体可以分为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只要遵循这个层次结构,按照不同群体的文化教育程度以及人们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分别施以不同层次的教育,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广大群众中,要大力提倡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勤奋劳动、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的精神,倡导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对于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尤其是党的干部,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发扬奉献精神,大公无私、清政廉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学生,也要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合理确定大、中、小学校的德育内容,做到既相互街接,又有渐进性特点。

四、关于德育途径的结合性

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德育工作的纵联横合。在讲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现代精神文明成果之间的关系时,他指出,既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道德传统以及党和人民的革命优良传统,又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精神文明成果,应注重运用继承与创新的研究方法,发动群众进行研究的方法,把基础理论研究与理论运用研究结合起来的方法,加强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在谈到如何处理中西德育的结合时,他强调指出:在继承传统,引进吸收国外文化中,要弘扬优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吸收,不能盲目照搬,全盘西化。要重视运用开放的思想方法,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在论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时,他说:“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认真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他引用同志的话说:“同志说:‘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这是全党全社会的事情,党政工青妇企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要在全党、全社会共同营造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氛围。“党、群众组织、军队、企业、机关,都要把经常工作建立起来,要把经常的组织工作、经常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大德育观念,创建全员育人工作的新格局,全面实施社会德育、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协同运作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决策与管理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渠道的一体化。

五、关于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邓小平同志强调党要加强对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建设的领导,关键是党风建设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要发挥宣传思想、教育、文化部门的规划指导和组织功能,健全党、政、工、团、群等齐抓共管的体制,把经常的组织管理工作、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起来,既能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分工,又要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合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为了实现安定团结,宣传、教育、理论、文艺部门的同志,要从各方面来共同努力。”“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就能达到教育的实效性。

为了检验全员育人的效果,邓小平同志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德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必然要以“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检验和评估自己的工作效果,坚持这一标准,就是对德育工作中的“惟书、惟上”和极“左”思想的彻底否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凡是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工作,有利于培养“四有”新人的德育工作都应该去做,而且必须做好。关于加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评估,邓小平同志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说:“要严格考核,赏罚分明,所有的企业、学校、研究单位、机关,都要有对工作的评比与考核。”因此,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必须结合实际,按照党在不同时期对德育工作的不同任务与要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把评估与德育工作的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德育工作的制度化和系统化。

邓小平同志的德育系统观立足于社会大教育及大德育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标、途径、方法、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这些丰富的论述,不仅包含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中,而且反映在有关青少年工作,特别是学校教育的论述中,学习与研究这些思想,是做好当前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实践,促进学校德育系统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31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8,63,110,111,144,305,371,38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6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1,254,255,262,369,,408

[5]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125

德育系统观范文篇3

论文摘要:邓小平的德育思想立足于社会大教育、大德育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标层次、内容体系、途径方法及管理评估等方面的问题,是对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的新发展,为构建新时期德育系统化,增强德育实效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邓小平的德育思想立足于社会大教育、大德育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标层次、内容体系、途径方法及管理评估等方面的问题t体现了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等时代特征。当前,学习研究邓小平的德育系统化思想对于促进德育系统化,构建德育系统工程,提高综合育人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关于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早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他说:“政治工作,在巩固新战士与提高其战斗力上,是应该而且能够发挥其极大作用的。”他还认为,政治思想工作对于发动群众,提高部队战斗力,对于巩固我党和军队政治经济基础,提高群众和党员的思想觉悟都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认为这个传统不能丢,它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他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是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同志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说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在总结改革开放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时,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同志坚决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对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言行多次提出过严肃的批评。仅在&*-*年那场“政治风波”前后,就四次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他说:“四个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我们不是没有讲,而是缺乏一贯性,没有行动,甚至讲得都很少。不是错在四个坚持本身,而是错在坚持得不够一贯,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现在我们国内形势很好。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党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他还从战略的高度,语重心长地提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越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二、关于德育目标的层次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科学地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有道德、有纪律是实现“四有”思想政治工作战略目标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有文化是形成正确思想,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必要条件。有理想是“四有”新人的首要素质,处在最高层次,居于核心地位。其实,人一生下来,最先学习的不是文化知识,而是道德,首先必须学会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然后才去学习文化。有了文化,懂得纪律,然后才逐步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因此,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是一个渐进性的有机整体,这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素质要求的层次性特点。

不仅如此,邓小平同志还非常重视把广泛性与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他指出:“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仿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前进。”这说明德育要取得成效就不能脱离实际情况,必须从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现阶段,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文化程度、所处环境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差异,存在着先进、落后和中间状态的差别,这种状况决定了在德育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地用先进性的要求去对待具有不同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人。必须把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德育不坚持先进性,就有背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危险,就难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德育不坚持广泛性,就有可能产生脱离大多数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德育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优势。因此,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德育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三、关于德育内容的层次性

坚持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原则,就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明确区分应当提倡的、必须做到的、允许存在的和必须反对的,既照顾多数,又鼓励先进,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起向上。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根据我国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状况和社会精神风貌的实际,按照新时期德育战略目标的规定,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德育内容的重要思想,科学深刻地阐述了新时期德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层次:

1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邓小平一贯重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他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和新时期的实践经验,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这就为我们开展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规定了目标、任务和内容。

2法纪教育。邓小平强调指出:“要讲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他还全面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我们要在全国坚决实行这样一些原则: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邓小平同志还极为重视纪律,他反复强调:我们要培养的“四有”公民中,有纪律对于实现其他“三有”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邓小平明确指出:“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他还强调指出:共产党员一定要带头严格遵守党的纪律。遵守纪律的最高标准,是要真正维护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

3思想教育。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反复强调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学习,这既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结合新形势的需要而提出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同时,他也重视对公民尤其是对青年人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对全民族和全体人民来说,首先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邓小平还十分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他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过去我们党尽管很弱小,困难很多,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所以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当前,坚持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引导和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教育,既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又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

政治教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验的集中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历史证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制定并坚持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党的基本路线。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强调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这就要求我们要教育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思想,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融会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德育内容的上述四个方面的论述,大体可以分为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只要遵循这个层次结构,按照不同群体的文化教育程度以及人们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分别施以不同层次的教育,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广大群众中,要大力提倡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勤奋劳动、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的精神,倡导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对于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尤其是党的干部,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发扬奉献精神,大公无私、清政廉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学生,也要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合理确定大、中、小学校的德育内容,做到既相互街接,又有渐进性特点。

四、关于德育途径的结合性

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德育工作的纵联横合。在讲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现代精神文明成果之间的关系时,他指出,既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道德传统以及党和人民的革命优良传统,又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精神文明成果,应注重运用继承与创新的研究方法,发动群众进行研究的方法,把基础理论研究与理论运用研究结合起来的方法,加强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在谈到如何处理中西德育的结合时,他强调指出:在继承传统,引进吸收国外文化中,要弘扬优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吸收,不能盲目照搬,全盘西化。要重视运用开放的思想方法,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在论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时,他说:“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认真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他引用同志的话说:“同志说:‘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这是全党全社会的事情,党政工青妇企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要在全党、全社会共同营造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氛围。“党、群众组织、军队、企业、机关,都要把经常工作建立起来,要把经常的组织工作、经常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大德育观念,创建全员育人工作的新格局,全面实施社会德育、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协同运作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决策与管理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渠道的一体化。

五、关于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邓小平同志强调党要加强对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建设的领导,关键是党风建设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要发挥宣传思想、教育、文化部门的规划指导和组织功能,健全党、政、工、团、群等齐抓共管的体制,把经常的组织管理工作、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起来,既能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分工,又要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合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为了实现安定团结,宣传、教育、理论、文艺部门的同志,要从各方面来共同努力。”“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就能达到教育的实效性。

为了检验全员育人的效果,邓小平同志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德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必然要以“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检验和评估自己的工作效果,坚持这一标准,就是对德育工作中的“惟书、惟上”和极“左”思想的彻底否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凡是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工作,有利于培养“四有”新人的德育工作都应该去做,而且必须做好。关于加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评估,邓小平同志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说:“要严格考核,赏罚分明,所有的企业、学校、研究单位、机关,都要有对工作的评比与考核。”因此,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必须结合实际,按照党在不同时期对德育工作的不同任务与要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把评估与德育工作的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德育工作的制度化和系统化。

邓小平同志的德育系统观立足于社会大教育及大德育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标、途径、方法、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这些丰富的论述,不仅包含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中,而且反映在有关青少年工作,特别是学校教育的论述中,学习与研究这些思想,是做好当前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实践,促进学校德育系统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31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8,63,110,111,144,305,371,38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6

德育系统观范文篇4

论文摘要:邓小平的德育思想立足于社会大教育、大德育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标层次、内容体系、途径方法及管理评估等方面的问题,是对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的新发展,为构建新时期德育系统化,增强德育实效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邓小平的德育思想立足于社会大教育、大德育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标层次、内容体系、途径方法及管理评估等方面的问题t体现了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等时代特征。当前,学习研究邓小平的德育系统化思想对于促进德育系统化,构建德育系统工程,提高综合育人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关于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早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他说:“政治工作,在巩固新战士与提高其战斗力上,是应该而且能够发挥其极大作用的。”他还认为,政治思想工作对于发动群众,提高部队战斗力,对于巩固我党和军队政治经济基础,提高群众和党员的思想觉悟都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认为这个传统不能丢,它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他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是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同志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说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在总结改革开放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时,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同志坚决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对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言行多次提出过严肃的批评。仅在&*-*年那场“政治风波”前后,就四次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他说:“四个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我们不是没有讲,而是缺乏一贯性,没有行动,甚至讲得都很少。不是错在四个坚持本身,而是错在坚持得不够一贯,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现在我们国内形势很好。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党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他还从战略的高度,语重心长地提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越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二、关于德育目标的层次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科学地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有道德、有纪律是实现“四有”思想政治工作战略目标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有文化是形成正确思想,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必要条件。有理想是“四有”新人的首要素质,处在最高层次,居于核心地位。其实,人一生下来,最先学习的不是文化知识,而是道德,首先必须学会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然后才去学习文化。有了文化,懂得纪律,然后才逐步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因此,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是一个渐进性的有机整体,这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素质要求的层次性特点。

不仅如此,邓小平同志还非常重视把广泛性与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他指出:“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仿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前进。”这说明德育要取得成效就不能脱离实际情况,必须从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现阶段,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文化程度、所处环境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差异,存在着先进、落后和中间状态的差别,这种状况决定了在德育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地用先进性的要求去对待具有不同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人。必须把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德育不坚持先进性,就有背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危险,就难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德育不坚持广泛性,就有可能产生脱离大多数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德育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优势。因此,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德育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三、关于德育内容的层次性

坚持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原则,就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明确区分应当提倡的、必须做到的、允许存在的和必须反对的,既照顾多数,又鼓励先进,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起向上。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根据我国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状况和社会精神风貌的实际,按照新时期德育战略目标的规定,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德育内容的重要思想,科学深刻地阐述了新时期德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层次:

1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邓小平一贯重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他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和新时期的实践经验,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这就为我们开展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规定了目标、任务和内容。

2法纪教育。邓小平强调指出:“要讲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他还全面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我们要在全国坚决实行这样一些原则: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邓小平同志还极为重视纪律,他反复强调:我们要培养的“四有”公民中,有纪律对于实现其他“三有”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邓小平明确指出:“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他还强调指出:共产党员一定要带头严格遵守党的纪律。遵守纪律的最高标准,是要真正维护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

3思想教育。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反复强调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学习,这既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结合新形势的需要而提出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同时,他也重视对公民尤其是对青年人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对全民族和全体人民来说,首先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邓小平还十分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他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过去我们党尽管很弱小,困难很多,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所以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当前,坚持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引导和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教育,既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又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

政治教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验的集中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历史证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制定并坚持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党的基本路线。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强调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这就要求我们要教育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思想,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融会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德育内容的上述四个方面的论述,大体可以分为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只要遵循这个层次结构,按照不同群体的文化教育程度以及人们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分别施以不同层次的教育,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广大群众中,要大力提倡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勤奋劳动、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的精神,倡导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对于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尤其是党的干部,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发扬奉献精神,大公无私、清政廉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学生,也要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合理确定大、中、小学校的德育内容,做到既相互街接,又有渐进性特点。

四、关于德育途径的结合性

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德育工作的纵联横合。在讲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现代精神文明成果之间的关系时,他指出,既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道德传统以及党和人民的革命优良传统,又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精神文明成果,应注重运用继承与创新的研究方法,发动群众进行研究的方法,把基础理论研究与理论运用研究结合起来的方法,加强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在谈到如何处理中西德育的结合时,他强调指出:在继承传统,引进吸收国外文化中,要弘扬优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吸收,不能盲目照搬,全盘西化。要重视运用开放的思想方法,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在论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时,他说:“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认真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他引用同志的话说:“同志说:‘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这是全党全社会的事情,党政工青妇企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要在全党、全社会共同营造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氛围。“党、群众组织、军队、企业、机关,都要把经常工作建立起来,要把经常的组织工作、经常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大德育观念,创建全员育人工作的新格局,全面实施社会德育、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协同运作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决策与管理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渠道的一体化。

五、关于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邓小平同志强调党要加强对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建设的领导,关键是党风建设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要发挥宣传思想、教育、文化部门的规划指导和组织功能,健全党、政、工、团、群等齐抓共管的体制,把经常的组织管理工作、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起来,既能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分工,又要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合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为了实现安定团结,宣传、教育、理论、文艺部门的同志,要从各方面来共同努力。”“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就能达到教育的实效性。

为了检验全员育人的效果,邓小平同志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德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必然要以“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检验和评估自己的工作效果,坚持这一标准,就是对德育工作中的“惟书、惟上”和极“左”思想的彻底否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凡是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工作,有利于培养“四有”新人的德育工作都应该去做,而且必须做好。关于加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评估,邓小平同志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说:“要严格考核,赏罚分明,所有的企业、学校、研究单位、机关,都要有对工作的评比与考核。”因此,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必须结合实际,按照党在不同时期对德育工作的不同任务与要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把评估与德育工作的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德育工作的制度化和系统化。

邓小平同志的德育系统观立足于社会大教育及大德育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标、途径、方法、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这些丰富的论述,不仅包含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中,而且反映在有关青少年工作,特别是学校教育的论述中,学习与研究这些思想,是做好当前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实践,促进学校德育系统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31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8,63,110,111,144,305,371,38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6

德育系统观范文篇5

关键词:德育系统化实效性

邓小平的德育思想立足于社会大教育、大德育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标层次、内容体系、途径方法及管理评估等方面的问题t体现了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等时代特征。当前,学习研究邓小平的德育系统化思想对于促进德育系统化,构建德育系统工程,提高综合育人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关于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早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他说:“政治工作,在巩固新战士与提高其战斗力上,是应该而且能够发挥其极大作用的。”他还认为,政治思想工作对于发动群众,提高部队战斗力,对于巩固我党和军队政治经济基础,提高群众和党员的思想觉悟都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认为这个传统不能丢,它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他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是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同志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说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在总结改革开放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时,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同志坚决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对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言行多次提出过严肃的批评。仅在&*-*年那场“政治风波”前后,就四次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他说:“四个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我们不是没有讲,而是缺乏一贯性,没有行动,甚至讲得都很少。不是错在四个坚持本身,而是错在坚持得不够一贯,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现在我们国内形势很好。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党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他还从战略的高度,语重心长地提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越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二、关于德育目标的层次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科学地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有道德、有纪律是实现“四有”思想政治工作战略目标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有文化是形成正确思想,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必要条件。有理想是“四有”新人的首要素质,处在最高层次,居于核心地位。其实,人一生下来,最先学习的不是文化知识,而是道德,首先必须学会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然后才去学习文化。有了文化,懂得纪律,然后才逐步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因此,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是一个渐进性的有机整体,这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素质要求的层次性特点。

不仅如此,邓小平同志还非常重视把广泛性与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他指出:“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仿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前进。”这说明德育要取得成效就不能脱离实际情况,必须从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现阶段,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文化程度、所处环境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差异,存在着先进、落后和中间状态的差别,这种状况决定了在德育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地用先进性的要求去对待具有不同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人。必须把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德育不坚持先进性,就有背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危险,就难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德育不坚持广泛性,就有可能产生脱离大多数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德育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优势。因此,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德育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三、关于德育内容的层次性

坚持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原则,就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明确区分应当提倡的、必须做到的、允许存在的和必须反对的,既照顾多数,又鼓励先进,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起向上。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根据我国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状况和社会精神风貌的实际,按照新时期德育战略目标的规定,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德育内容的重要思想,科学深刻地阐述了新时期德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层次:

1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邓小平一贯重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他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和新时期的实践经验,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这就为我们开展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规定了目标、任务和内容。

2法纪教育。邓小平强调指出:“要讲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他还全面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我们要在全国坚决实行这样一些原则: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邓小平同志还极为重视纪律,他反复强调:我们要培养的“四有”公民中,有纪律对于实现其他“三有”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邓小平明确指出:“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他还强调指出:共产党员一定要带头严格遵守党的纪律。遵守纪律的最高标准,是要真正维护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公务员之家

3思想教育。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反复强调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学习,这既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结合新形势的需要而提出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同时,他也重视对公民尤其是对青年人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对全民族和全体人民来说,首先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邓小平还十分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他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过去我们党尽管很弱小,困难很多,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所以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当前,坚持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引导和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教育,既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又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

4政治教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验的集中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历史证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制定并坚持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党的基本路线。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强调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这就要求我们要教育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思想,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融会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德育内容的上述四个方面的论述,大体可以分为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只要遵循这个层次结构,按照不同群体的文化教育程度以及人们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分别施以不同层次的教育,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广大群众中,要大力提倡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勤奋劳动、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的精神,倡导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对于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尤其是党的干部,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发扬奉献精神,大公无私、清政廉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学生,也要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合理确定大、中、小学校的德育内容,做到既相互街接,又有渐进性特点。

四、关于德育途径的结合性

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德育工作的纵联横合。在讲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现代精神文明成果之间的关系时,他指出,既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道德传统以及党和人民的革命优良传统,又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精神文明成果,应注重运用继承与创新的研究方法,发动群众进行研究的方法,把基础理论研究与理论运用研究结合起来的方法,加强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在谈到如何处理中西德育的结合时,他强调指出:在继承传统,引进吸收国外文化中,要弘扬优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吸收,不能盲目照搬,全盘西化。要重视运用开放的思想方法,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在论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时,他说:“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认真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他引用同志的话说:“同志说:‘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这是全党全社会的事情,党政工青妇企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要在全党、全社会共同营造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氛围。“党、群众组织、军队、企业、机关,都要把经常工作建立起来,要把经常的组织工作、经常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大德育观念,创建全员育人工作的新格局,全面实施社会德育、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协同运作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决策与管理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渠道的一体化。

五、关于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邓小平同志强调党要加强对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建设的领导,关键是党风建设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要发挥宣传思想、教育、文化部门的规划指导和组织功能,健全党、政、工、团、群等齐抓共管的体制,把经常的组织管理工作、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起来,既能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分工,又要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合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为了实现安定团结,宣传、教育、理论、文艺部门的同志,要从各方面来共同努力。”“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就能达到教育的实效性。

为了检验全员育人的效果,邓小平同志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德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必然要以“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检验和评估自己的工作效果,坚持这一标准,就是对德育工作中的“惟书、惟上”和极“左”思想的彻底否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凡是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工作,有利于培养“四有”新人的德育工作都应该去做,而且必须做好。关于加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评估,邓小平同志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说:“要严格考核,赏罚分明,所有的企业、学校、研究单位、机关,都要有对工作的评比与考核。”因此,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必须结合实际,按照党在不同时期对德育工作的不同任务与要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把评估与德育工作的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德育工作的制度化和系统化。

邓小平同志的德育系统观立足于社会大教育及大德育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德育的地位、目标、途径、方法、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这些丰富的论述,不仅包含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中,而且反映在有关青少年工作,特别是学校教育的论述中,学习与研究这些思想,是做好当前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实践,促进学校德育系统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31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8,63,110,111,144,305,371,38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6

德育系统观范文篇6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德育理论;德育队伍;德育创新

中小学校长作为德育落地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德育领导力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因此,中小学校长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德育领导力。中小学校长的德育领导力主要体现在校长的德育理解力上。中小学校长应有意识关注且有能力平衡学校治理中教学和德育这两大工作重心。首先,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校长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生智育目标的完成,而且还应该兼顾德育目标的实现。其次,对于德育工作的特殊性的认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学生智育目标的过度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德育目标受到掩盖和遮蔽,校长要在有限的前提下巧妙地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并通过管理与教学工作实现与智育的融合,这是中小学校长德育理解力的又一关键维度。最后,校长德育领导力强调校长能否按德育的规律对现有的德育资源、德育环境加以整合和利用,以形成立体多维的德育氛围,实现价值层面的客体引导与主体建构相统一,实现道德层面的单向内生与多元培植相结合,促使教育者代表社会所提出的道德要求与道德主体即学生的自我建构之间形成互相作用力。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提升存在很多困扰。

一、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提升的现实困境

(一)受“小德育”传统观念束缚,对于德育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认识不够。中小学生本身处于“前道德”发展阶段,中小学校长进行德育领导的根本保证在于对德育有科学深刻的认识,但是,当前中小学校长普遍受到“小德育”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德育的广度和深度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于德育的内涵和范围理解过“小”。具体体现为将德育开展与智育开展孤立起来,这与中小学所固有的升学压力密切相关。由于受“应试教育”和“结果重于过程”观念的影响,小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学科知识储备,尤其在长期以来以升学成绩作为教育质量检测主要标准的大背景下,当课堂知识教学和与德育教育发生时间和组织上的冲突时,学校往往选择前者,德育仍然是口号喊得响亮而作为少得可怜。二是对于德育实施策略和手段的理解过“小”。目前存在着德育的方法和途径僵化和老化的弊病,学校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考查形式仍是集中于书面呈现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的再认与回忆,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学生个体差异与个人体验。三是对于德育实施的主体理解过“小”。家庭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和起点,对学校德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少家长忙于生计或者本着让学校包揽孩子的教育的想法,又或者因自身相关教育知识的缺失,忽视了家庭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使孩子无法真正理解“德”的含义,只将其作为课业任务去学习。可见,家庭在这个时候并没有起到补充完善或深化学校德育成果的作用。(二)中小学校长自身德育研究视野局限,以管促育,生活化育的管教融通的顶层设计缺失。一是中小学校长自身的德育研究能力普遍不足。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统领者与规划者,中小学校长在具体开展学校的德育工作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在当前倡导自主、弹性的学校管理文化下,对于学校教育治理结构的现代化追求下,中小学校长应更注重学校的制度管理和自主管理。调查发现,现阶段大多数校长的德育研究仍集中于管理这个维度,具体的集中精力于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对德育的校本设计和德育理念的现实落地、德育基本理论的实践关照研究甚少。二是中小学校长的德育管理能力不足。在管理上,中小学德育工作队伍应该在组织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特别是在促进管理组织内部的良好运行和内部控制方面。内部控制上,学校德育工作在组织上应该以其校长为总指挥进行工作的部署与统领,要有全面负责的意识。比如,可以设立德育副校长。与此同时,政教处要及时将学校德育工作以会议的形式与班主任沟通,班主任要据此制定班级德育实施办法,在班会中说明任务,与学生一同落实。(三)德育号召力不足,其他德育主体缺位、力量单薄。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核心主体、重要主体和相关主体都应该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中小学生德育课堂。德育主体缺位主要体现在家长和教师的德育参与程度低。教师作为德育的主体,没能应对学科课堂教学该如何组织、如何设计的新要求,立足课本,依托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和学科积累去把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利用学科面貌去发挥学科优势,使德育能够自然充分地出现在各科的教育教学现场,让学生能够脱离以往机械的背诵记忆和固定的方法。对于家长来说,家长没有主动参与学生德育实践的意识和行为,他们单纯地认为德育是学校的任务,德育的工作应该由学校完成。对学生而言,没有形成完整一体的德育环境,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家长的行为与学校所教导的德育准则相违背,造成了学校德育力量的折损。

二、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深化德育理解,改变德育思路,坚定德育办学。指导思想,在管理工作中不断探索德育教育规律校长应根据本地区及本校的具体情况出台系列德育管理方案和德育管理制度,并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修订,使之系统、科学、多样、规范且具有学校特色。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统筹管理者,还应自觉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德育为首的办学思想,在德育工作管理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体而言,以中小学校长为首的管理团队要以有关规范和文件为指导,从中获得德育实施的最新思路,如《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和《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等,积极探索德育改革,自觉地摆正学校德育工作的位置,制定出具有特色、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的相关制度和方案,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德育教育。(二)加强对于德育本身、实施方法以及德育实效的研究。德育本身、实施方法及德育实效三方面分别指向一个中小学校长对于德育是什么、怎么教和怎么考查三个问题。其中,最直接最不可回避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小学校长对于德育的基本认识和判断。这不仅依托一个校长长期的办学经验形成的直觉,而且还与他本身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理论底蕴密切相关。首先,校长应该及时学习、充分消化相关德育方针政策,将正确的、个性化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融入自己的德育管理之中,并把握自己所在学校在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开展上的侧重点和难点。其次,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要求校长对于德育的施教主体有准确的界定和分析,每个中小学校长都应该成长为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的代言人与专家,兼具国际视野和实现乡土发展的经营者。第三,在德育教学的组织上,中小学校长有义务向参与这个教育过程的每个主体创设一种统一、但有活力的德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氛围,并能够区别不同年级学生的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最后,中小学校长应有意识并及早进行学校的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研究。其中,德育内容、德育实施方案必须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文化与现代意蕴糅合形成的,是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彼此交织所形成的,是校内和校外的德育力量联动背景下形成的。(三)提高德育队伍素质,增强领导实效。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前提,班主任应充分学习《班主任工作职责》,使得责任感、职业道德成为教师主动组织德育的重要动力,最大程度地激发班主任主动投身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优化班级管理队伍结构。一方面,为了更加适应早熟和性格日趋复杂的学生发展,应当多给年轻班主任锻炼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优势,用更接近更类似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去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创新解决潜在的复杂的学生问题;迎合各种契机,定期召开班级年级内部的多主题德育经验交流会议,加强班主任之间优秀管理经验和案例的交流,以彼此的学习推进个体的改进;鼓励优秀教师走出本班,将优秀的教育办法到别班实验;鼓励班主任定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研讨交流活动,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对班主任工作奖惩制度与德育工作成效挂钩,及时反馈记录,并进行学期评定;鼓励班主任进行家访,尽力做到对于学生和家长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以便进行顺畅的沟通。另一方面,发挥家校合作育人的优势,增强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理念与工作思路,在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的同时,保障学校的德育实施效果。在合作中引导家长重视家教和家风的建设,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和积极的教育氛围;组织开展家教论坛,利用好“互联网 ”技术,设立学校微信公众号和家长交流群,建设家校合作平台,宣传教育思想和理念,促进家长和学校的沟通、学习和交流;让家长有机会、有平台走进校园,了解课堂、参与课堂,逐步营造一个民主管理、科学育人的学校氛围,让学生家长不仅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知情人,还能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去,形成良性的教育循环。

参考文献:

〔1〕孟文美.中小学德育管理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德育系统观范文篇7

我们认为,德育生态与生态德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不同

生态德育是近年来德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关于“生态德育”这一概念的解释,尽管表述各异,但并无实质性差别。著名学者刘惊铎等认为,生态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观出发,开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养成关心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在受教育者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调控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许多研究者指出,生态德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或“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一种新德育观”,或“将一种新的德育观渗透在德育活动中”。生态德育是传统德育在内容上的拓宽,在领域上的延伸,显然属于德育的本体论层次。

目前学术界关于德育生态的研究还不多,尚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我们认为,所谓德育生态,是指德育工作者从改进德育工作方式,增强德育效果出发,借助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遵循道德品质养成规律,消除德育工作中的各种不和谐因素,创造一个和谐、快乐、自然的德育生态环境,维持德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自然生成。德育生态概念的提出是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生态失调失衡的反思的结果,是德育方法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属于德育方法论层次。德育生态强调,德育工作一定要有生态观、系统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道德生成的规律,协调好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社校关系,一切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服务。德育生态重视的是德育的方法,关注的是德育的效果。

2、内涵不同

2.1生态德育的内涵

生态德育作为传统人际德育和社会德育的拓展和扩充,其主要内涵包括生态善恶观、生态平等观、生态正义观、生态义务观四个方面。生态善恶观就是以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善;反之,就是恶。生态平等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应该尊重一切生命,即尊重从动物到植物、从有感觉的生命到无感觉的生命。人类必须自觉约束自己干预自然的能力,不能只顾自己不断膨胀的物质需要,而不顾其他生命的生存需要,应该允许各个物种的生存与进化,以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生态正义是指个人与社会集团的行为原则符合生态平衡的原则,符合生物多样性的原则,符合世界人民保护环境的愿望和全球意识,符合“只有一个地球”的全球共同利益。生态义务观要求,人是大自然的一员,也应该履行爱护自然、热爱自然的生态义务。人们在占有和享用大自然的同时,还应当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既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对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

2.2德育生态的内涵

有学者提出,德育生态应以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为其时代使命,以学生个体与所在集体的共生为其作用机制,以策略、措施、技术三个层次的工作方法为其整体构建思路。也有学者认为,德育生态主要包括德育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心理生态等方面。他们为德育工作的生态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有价值的探索,对于我们更新德育观念,改进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德育生态的主要内涵是:德育是一个具有生态性功能的教育系统,德育生态即德育的生态环境必须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自然生成和自动提升。德育生态环境的建构、德育生态功能的发挥,都要遵从和符合学生道德品质生成的规律,反映和满足学生道德生长的内在心理需要。德育生态环境主要由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四大环境构成。就学校德育而言,学校的自然人文环境是德育生态的内环境,家庭、社会、网络环境是其外环境。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在各种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的,要求以学校德育为核心和主轴,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网络德育积极配合,形成德育的合力,共同营造学生道德发展的生态环境。

3、实质不同

生态德育是传统德育在内容上的拓展和延伸,也是改善人类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生态德育的实质就是要求人们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谋求人类自身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人类发展权利与自然生存权利的统一,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德育生态是对传统德育非生态或反生态或生态失调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其实质是借鉴自然生态现象,运用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原理,构建德育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树立和强化德育的生态观、系统观,给当前的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德育生态,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说,都应该是一种和谐的、人道的、遵从自然规律的生态型的德育方式、德育理念。它突出强调学生只有在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活动、快乐成长中才能自觉接受道德信条、道德原则、道德思想,自然生成和主动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实现德育的最终目的,达到德育的最高境界。

4、依据不同

4.1生态德育的理论依据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拥有平等的权利,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形式的权利都应得到尊重和保护。人类对自然负有尊重和保护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的道德要求。即生态德育是以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为理论依据的。生态学揭示出种群之间存在着“互惠共生”的关系,“一些有关的生物相互协助而彼此都能获得某种利益”,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同样以这种关系生存和发展。生态德育不仅关注人际关系,而且追问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性。美国学者从强调环境伦理的整体观出发,主张扩大道德的范围。索罗、穆尔等认为大自然及其所有存在物都有价值,因而“大自然拥有权利”,人类必须尊重它。摩尔指出,大自然中的“所有存在物不仅拥有平等的权利,而且拥有所有的权利”。

4.2德育生态的理论依据

人的道德的生成与提升正如人的身体成长一样,如自然生物生长一样,也是一个自然的生态的过程,也需要一个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德育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内,有“阳光”、“空气”、“土壤”、“养料”、“水份”……,有“花草树木”,有“虫鱼鸟兽”……,有时“风调雨顺”,有时“旱涝成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出不了好钢。一切违反人的道德生成规律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有害无益。自然万物的生长有其生态环境,人类个体道德的生成也有其生态环境。学校德育必须符合道德生成的规律,构建道德生成的生态环境,促进学生道德的生成和提升。由此可见,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原理、和谐教育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德育生态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撑点。

德育系统观范文篇8

一、拓宽德育内容,改进教育形式

德育工作的重点应突出主旋律,着眼于新一代人爱国精神、奋进精神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引导学生把爱国之情升华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举,要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思考、辨析,从而领悟人生的真谛。

德育不能偏离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基础,在安排和操作上应树立整体系统观念,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扎扎实实地从基础道德、基本行为规范抓起,由低到高,逐步深入,有计划地向系列教育活动顺序推进。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心理、生理特点,提出不同要求,使教育分层次地实现。

同时还要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使三者形成合力,协同作战,促进德育由单一化向社会化转变。

二、发挥主体作用,强化自我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德育工作实效性最终体现在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学生是形成德育效果的主体,他们思想品德的发展变化是衡量德育效果的客观标准。要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他们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同时还需遵循德育规律,特别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使德育从“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

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德育能力

教育有示范性,教师的示范在德育过程中具有更明显的作用。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具有优良人格的教师才能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学习做人的楷模。教师的人格是德育影响的传导因素,学生经常是通过教师的人格来衡量教师所施加的教育影响的,如果教师深信某种德育影响的正确性,并能做到身体力行,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对这种德育影响的信任程度,从而自觉接受这种德育影响,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

教师运用德育手段的能力和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可接受性,这就要求教师只有具有较完备的德育理论知识,掌握实施德育的基本技能,提高运用多种德育手段的能力和水平,才能使德育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从而提高德育影响的说服力、感染力,增加德育的实效。

德育系统观范文篇9

农村高中由于受到办学条件、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新时期在开展德育工作的创新举措上还存在一些亚待解决的问题庄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校缺乏对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管理目标不明确。

农村高中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和追求高升学率的影响下,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甚至学生家长一直以来都存在“重智德育”的问题理所当然认为学生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导致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德育工作理念的创新德育管理目标不明确。

2.学校的德育工作方法简单德育内容缺乏充实。新时期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应该要与时俱进全方位养成教育并不是一时的机械化的工作。目前在农村高中很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基本上都是采取“以管代教”、“单项灌输”的形式德育的内容缺乏创新和延伸普遍存在学生在校内表现很好,到了校外表现就完全不一样的问题掌生的实践和体验注重不够。例如很多农村高中的德育工作就是要求学生守纪律采取“警察式”的工作管理方式,习惯采用“管、卡、压”等办法德育内容仅仅是依据5中学生守则6、5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6,或者一些令行禁止的道德规范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对于塑造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养成行为规范没有评价机制,学生实践和体验德育效果不理想。

3.德育工作只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忽视了师德的培养和德育队伍的建设。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不仅仅是要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还应该注重对学校教师师德的培养和育德能力的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针对学生但是德育工作开展的主导是教师,教师德育的水平直接影响德育工作开展的进程和德育工作的效果。目前在农村高中学校德育工作基本上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师德的养成和育德能力的评价却很少提及,导致学生的德育水平没有得到提高。

二、新时期农村高中德育工作的创新举措

针对以上农村高中德育工作突显的问题在新形势下,作为管理者要勇于大胆创新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德育工作实践创新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笔者结合自身的管理实践提出以下创新举措,以期共同探讨。

1.创新德育工作理念注重德育工作实效。

德育工作管理者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育人观念,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以及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6的精神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掌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捉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农村高中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学生主体这一层面上要全面育人特别是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应该高于对智育的要求,这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创新能力要求的集中体现。要针对问题往重实效加大德育工作管理力度积极开展有实际意义的德育主题活动。

2.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机制从制度上突出“德育为首”的工作理念。

新时期农村高中开展德育工作应该创新机制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德育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体现出学校“德育为首”的教育新理念。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管理职责使学校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保证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和有效开展。例如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副校长、团支部书记、德育干部共同主抓德育工作管理;制定学校、德育工作者工作职责和考核细则从校领导到班主任甚至学科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做到学校人人都育德处处皆德育的良好德育氛围不断完善和发展5中学生守则6、5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6筹等。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育德能力。

首先学校要强化德育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班干部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对德育队伍进行合理布置、正确导向、集思广益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实施计划积极探索与本校实际相符合的德育工作方法和管理体系。其次定期对德育队伍进行工作培训提高德育队伍的业务能力。学校要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育德能力举行定期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师德培养深入开展德育工作评比和表彰活动激励德育队伍的工作热情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例如组织农村高中德育工作者到城镇德育先进学校进行学习参观组织召开德育工作交流会相互交流学习开展德育工作演讲大赛筹等。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育德能力和业务素质从而带动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4.创新德育工作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注重养成教育。

农村高中德育工作要突破传统,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应足校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养成等校外资源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德育主题活动保障农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德育水平和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指导自己的日常言行和学习。例如危8新校园文化建设危8建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文化载体挖掘校园文化的内涵使校园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和感染力,使师生无形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全新的精神风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组织举办“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标兵”、“思想道德先进学生”等各项评比活动赴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学校要促进德育工作者与学生家长、其他家庭成员建立沟通与联系,共同辅导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保障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5.创新德育社会实践焙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德育系统观范文篇10

一、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管理工作新格局

学校德育工作要实现整体优化,就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形成管理工作的新格局。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学校管理工作仅靠几名领导干部是不行的,必须调动全体师生和社会各界同仁的积极性,让各级各类人员都来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领导一班人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是搞好德育管理的关键。为了提高管理效能,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自身素质的提高,领导要带头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学习德育管理的有关理论,领会精神,掌握实质。教师,是学校德育管理的主要力量,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心理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劳动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劳动,管理者必须注意激发其内部因素,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德育管理工作中,我们要重视教师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在政治、生活、工作等方面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学校要定期组织要求进步的同志和骨干教师参加政治学习,进行专题辅导讲座,并经常同他们促膝谈心。对有困难的教师,学校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有病需要到外地治疗的教师,学校要积极帮助联系医院,派人护理,并从经济上给予协助。这样的事,教师会看在眼里,暖在心中,才会增强凝聚力。还要采取精神激励、集体舆论等方法,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领导恰如其分的鼓励,哪怕是短短几句话,也会激发起教师极大的工作热情,也会在教师中产生不可低估的心理作用。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校内外先进人物事迹,开展经验交流专题讨论、主题演讲等活动,采取及时表扬这一措施,来增强教师的荣誉感,促进学校的正确舆论和良好校风的形成,强化教师集体建设。为了加强科学管理,建立了对教师的工作量、出勤、工作成绩诸方面的考核制度,在开展“四师”建设的同时,开展了校内的“六佳”教师典型,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发挥全体教师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作用,建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有校长、工会主席、教研组长、班主任、骨干教师参加的德育领导组织;围绕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制订了具体的责任目标;德育领导组定期指导、检查、评估,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德育管理的积极性,保证学校德育管理总体目标的实现。学生是学校德育管理的主要对象,学生的管理作用不可忽视,离开了学生自我管理,就达不到管理目的。因此,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入手,注意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针对独生子女任性、懒惰等特点,开展“六个一”评比竞赛活动,即“: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心得、唱一首好歌、节约一分钱、做一件好事、克服一个困难”。社会、家庭是学校德育管理的参与者。作为学校德育,既要对学校德育内部系统稳定性的客观可控作用加以研究,又要对其外部层次开放性的系统调节作用深入探讨,促使德育外部调节作用和内部可控作用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相结合,提高管理效能

学校管理工作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我校在德育管理过程中,抓住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基本环节,实行阶段把关,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相结合保证了德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计划是管理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搞好管理工作的前提。学校既有三年德育工作长远规划,又有每年每学期的德育工作计划,并且还有每周每日的工作要点及安排。既有整体计划,又有德育系列教育的专题计划。学校在制订全校德育计划时(包括专题计划),首先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人员的意见,在对全体德育情况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出切实可行,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方案,然后交全体教职工讨论、修改。我认为,只有计划被全体教职工接受的时候,才能付诸实施。德育总计划确定后,各层次人员都根据总计划提出的任务确定自己的计划,计划确定后,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平时,德育领导组经常抽查各项计划落实情况进行认真考评、总结、记入档案,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奖罚。在加强动态管理的同时,学校还要重视德育静态管理。要修订完善德育管理规章制度、德育工作条例、优秀班主任评比条件、职业道德达标记分卡等。制度的建立,能保证全体师生员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保证管理工作依章进行,才能避免德育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在制度落实方面,要从“严”入手,在“细”上下功夫。凡制订的规章制度,就要坚决执行,绝不含糊。在管理工作中,要特别重视档案卡片的建立和使用,应设立档案盒、学生思想品德记分册、教师德育工作记分卡片。只有强化管理,才能探求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才能推动学校的全面工作,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使德育工作务真求实。

作者:张春南工作单位:吉林省大安市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