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群体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2-10-30 20:20:41 欧洲杯买球平台的版权声明

特殊群体

特殊群体范文篇1

**县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区腹地,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自然资源相对匮乏,虽经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传统农业县份的地位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全县80万人口中,农村户籍人口51.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4.06%。虽然在这部分人群当中,向二三产业转移有相当大的人群,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城镇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应该占人口的65%左右,但实际在二三产业中的就业人数约16万,约占城镇有劳动能力人口的80%左右。从各类社会保险参保情况来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总人数6.31万人,社保关系封存人数0.8万人,医疗保险6万人,城镇居民医疗统筹4.85万人,工伤保险5.2万人,女职工生育保险4.87万人,农村保险(包括新农保)10.6万人。由此可见,**县各类社会保障人数并不充分。形成社会保障不够充分的原因故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据调查,**县特殊、弱势群体主要由五个方面人群构成:原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后的下岗、失业人员,“4050”就业不充分和身体残疾人员,城镇、农村的特困户,因灾病等特殊原因返贫人员,以及村居干部等等。这些人员分布情况是:乡村集镇大于县城中心区;一、二产业兼顾就业的人群大于二、三产业就业的人群;农村户籍人口大于城镇户籍人口。特殊、弱势群体的形成,有企业改制后,年龄偏大,技能水平不适应现代企业需求,或由于不可预见的病灾等特殊情况致使家庭返贫,社会救助又不够充分,以及受政策层面的影响,未能及时进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特殊、弱势群体若不及时予以帮抚,其后果是令人担忧的:首先,让这部分人员长期游离于社会保障的网络之外,他们老无所养,病无所医,生存危机加剧,将会给这部分人员造成严重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原则,不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从而给社会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其次,直接造成各类社会保险参保的人数下降,缴费工资基数减少,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基金更加不堪重负,降低了社会保险的抗风险能力,对社会保障体系有序建立危害极大。

针对特殊弱势群体,**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从加速小康社会进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沿着积极构建城乡统筹一体化保障体系的思路,密切关注民生,关注特殊、弱势群体,灵活掌握政策,大胆创新机制,为这部分人员排忧解难,相继出台和施行了八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备受省内外同行业广泛关注。

一是大胆拆除人置障碍,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在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本着“低标准、广覆盖”的原则,大胆拆除人置障碍尽量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对凡是能纳进社保网络的人员,在参保资格认定上一律“绿灯放行”。

二是关注中断缴费人员,接续关系一律享受优惠政策。从2007年4月份开始,**县率先在全省出台了接续社保关系的优惠政策,凡自愿接续社保关系的下岗失业人员,一律按历年缴费基数缴费,免收利息和滞纳金。截至今年5月底,**县接续社保关系已有8750多人。

三是倾情“4050”人员,实行社保补贴政策。在上级财政和县财政的支持下,**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长期失业人员,夫妻双下岗家庭、单亲、特困、残疾和零就业家庭,尤其是“4050”人员,倾注了一片爱心,只要申请和符合条件,一律享受三年的社保医疗补贴。补贴金额达到本人应缴费的70%左右。

四是试行“爱心助保”工程,让特困、弱势群体尽享关爱。为了使特困、弱势群体能充分享受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通过社会捐助、解困金补充和县财政补助等渠道,筹措部分资金,建立“爱心助保”基金。在享受社保补贴终止后仍无力继续缴费的人员、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无力缴纳断保期间社保费的人员以及因病、因伤、因灾致贫而暂时无力继续缴纳社保费的等四种人员可享受“爱心助保”基金的扶持,助保的最高额度可达1万元。

五是关爱村居干部,独辟参保蹊径。今年出台的《关于村居干部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凡是经镇(区)一级党政组织任命或被村民选举大会选举产生的干部,只要本人自愿,均可从任职之日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年龄偏大的人员采取灵活政策,既可前补也可后延,凡是需要向前补缴的一律按历年最低缴费基数执行。

六是推行惠民医疗和医疗救助办法,惠及特困家庭。为切实缓解困难群体重病就医问题,努力让他们实现“病有所医”的愿望,**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大胆推行了两项措施:惠民医疗、医疗救助。这两项措施惠及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和由相关职能部门核定的特困职工。

七是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广覆盖的社会保障网络。从2007年6月份开始,**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适时推出了“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贴和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至推出新农保制度以来,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明显高涨,截至今年5月底,全县已实际参保缴费13500人。

八是灵活掌握政策,城保农保可以相互衔接。为适应城乡经济发展及劳动力相互流动的需要,为符合参保者自身经济条件和保障需求的期望值,**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依据有关政策进行了灵活掌握:对参保农村养老保险的人员和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在自愿的基础上,可以相互转换。

**县对特殊弱势群体的几条创新措施与实践,对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如何有效推进落实这些措施,实现预设目标,应该说还有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思考。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下决心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在**县80万人口中,参加各种社会保险的人员明显不足,这说明社保扩面的空间还比较大。这方面应该灵活掌握政策,采取“低标准准入,广覆盖接纳”的办法,要尽可能多地把其余人员尽快纳入社保网络之中。做好这方面工作,关键要突出抓好四项措施:要加大宣传力度,造浓舆论氛围;要强化政策引导,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要严格落实责任,依法规范各方面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义务;要建立激励机制,让有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得到相应的奖励。

特殊群体范文篇2

第一条为解决城镇特殊困难群体在生活、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障我市处于困难境地群众的基本生活,根据自治区财政厅、民政厅《自治区社会救助资金筹集管理使用暂行办法》(新财企〔20**〕178号),按照“量力而行、广覆盖、低标准、救急、缓难”和“公平、公开、合理”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二条成立**市社会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市社会救助管理工作,负责协调、解决社会救助资金管理及使用中的重大问题。

市社会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对各区(县)社会救助资金筹集、管理、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

各区(县)民政部门相应设立社会救助管理工作办公室,负责受理本辖区内特殊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申请,负责社会救助资金的管理、使用等工作。

第三章社会救助资金的筹集

第三条社会救助资金实行多渠道、多途径筹集。

(一)市、区(县)两级财政编制当年预算时,根据上年救助资金支出情况,原则上按不低于本级财政新增财政收入的2%安排社会救助资金,在预算执行中一次性划转至本级财政部门设立的社会救助资金专户;

(二)从市民政部门当年福利公益金中按10%比例提取社会救助资金,并于当年划转至财政部门设立的社会救助资金专户;

(三)各区(县)应按照市委《关于开展对城镇特殊困难群体实施社会救助活动的意见》(市党发〔20**〕14号)文件精神,认真做好资金筹集工作,组织好本辖区的捐资济困活动。捐款按属地管理和使用的原则,由各区(县)民政部门负责接收本辖区内所有单位和个人的捐款,并于接到捐款后的十日内划转到本级财政部门设立的社会救助资金专户。

(四)各区(县)筹集的社会救助资金用于本辖区内特殊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市级筹措的社会救助资金主要用于应对突发事件及特殊情况下的救助,并对区(县)社会救助资金进行适当调剂。

第四章社会救助资金的救助对象、范围和标准

第四条社会救助资金的救助对象主要是具有本市城镇常住户口并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特殊困难居民及其他特殊情况的贫困人员(以下简称特困群体)。

工作关系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由兵团有关机构实施救助;工作关系隶属于中央和自治区企业的,由户口所在地区(县)实施救助。

第五条特困群体在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后,仍在生活、就医、子女就学、冬季取暖等方面遇到暂时特殊困难的,可申请社会救助资金的救助。

各区(县)可结合本辖区的实际情况,探索实施社会救助的形式,对特困群体的生活、就医、子女就学、冬季取暖等进行现金救助和实物救助。

第六条特困群体子女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应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在教育部门指定的学校就学,享受减免杂费、课本费的优惠政策。在校小学学生每学年一次性救助200元;在校初中学生每学年一次性救助300元。

第七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特困群体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诊治的危重疑难病症患者转往济困医院。

对特困群体看病就医救助应本着在指定济困医院就医就治的原则;对患有大病疑难病症,济困医院确实无法医治的,由济困医院出具转诊证明,转往医疗技术力量较强的医院治疗。

第八条特困群体在济困医院就医的,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免收挂号费、注射费、诊疗费;住院治疗发生的基本医疗、检查费用和一般手术费,按规定标准予以减免。以上减免费用由济困医院承担。

第九条特困群体在济困医院享受各项减免后,仍难以承担住院基本医疗费用的,可申请医疗救助,经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区(县)民政部门审批后发放,救助金额一般每户每年不超过1000元;患恶性肿瘤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衰竭(尿毒症)、重度精神分裂症、急性脑中风、严重烧(烫)伤、国家规定救助的特种传染病、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糖尿病及并发症、肝硬化、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癫痫、肺心病等危重病的,救助金额每户每年不超过5000元。

第十条对特困群体冬季取暖实行取暖救助补贴,房屋面积在30平方米(参照**市解危解困房标准)之内的,进行全额救助;超出30平方米部分由其自行承担。

采取煤炭取暖的,每年补助冬炭费300元。

单位自供暖的,参照本办法解决。

第十一条对特困群体的救助实施动态管理,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应随时掌握特困群体的收入情况和实际生活水平,每季度核定一次,并做好登记造册和建档工作。

第十二条对特困群体中参与打架、斗殴、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治安及参与黄、赌、毒或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不予救助。

第五章社会救助资金的申请、审批、结算及拨付程序

第十三条社会救助资金的申请和审批:

(一)特困群体申请社会救助资金的补助,由个人如实填写社会救助申请表,提供身份证、户口簿、家庭收入证明、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等证明的原件、复印件和本人书面申请,交户口所在地社区居委会,由社区居委会对特困群体的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在张榜公布征求群众意见后,由社区居委会填写意见,并于5个工作日内报街道办事处审核;

(二)街道办事处对社区居委会报送的材料逐项审核后,填写意见,并于5个工作日内报区(县)民政部门审批,同时将报送名单发送社区居委会张榜公布;

(三)区(县)民政部门对街道办事处报送的材料进一步核实后,于5个工作日内做出审批决定,并报送本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后,将救助资金拨付民政部门。批准享受救助资金的,由社区居委会将名单进行张榜公布;不予批准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四)区(县)民政部门应做好调查、核实、审批工作,并负责做好社会救助资金发放的统计、汇总工作,每月第5个工作日前将上月社会救助资金发放统计表报送市民政部门。

第十四条社会救助资金的结算办法:

(一)医疗救助金、取暖救助金、就学救助金由区(县)民政部门核拨到街道办事处发放。

(二)结算时限:医疗救助随时发放,取暖救助按取暖期发放,就学救助按学年发放。

第十五条对大病医疗救助中特殊情况急需申请使用救助资金的,可特事特办,简化办事程序,经区(县)民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先予借款,后补办相关审批手续。

第六章社会救助资金的管理

第十六条社会救助资金实行分级筹集、分级管理、分级使用。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安排,不得超出本级实收额度。

第十七条市、区(县)两级财政、民政部门及特困群体所在街道办事处必须设立社会救助资金专户,按财务制度单独核算,保证专款专用。

财政部门设立的社会救助资金专户,用于办理社会救助资金的收缴、核拨业务;民政部门及特困群体所在街道办事处设立的社会救助资金专户,用于社会救助资金的发放。

第七章社会救助资金的监督

第十八条社会救助资金的使用发放工作坚持公开、平等、民主的原则,实施规范化、公开化、动态化管理。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筹集和使用情况,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市民政、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加强对各区(县)社会救助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等情况的监督,每年对各区(县)进行一次定期检查,并采取不定期的方式进行抽查。

第十九条对擅自改变社会救助资金使用范围、用途、对象的,虚报材料套取社会救助资金的,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享受特困群体社会救助待遇的人员如有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社会救助的,由区(县)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警告,并追回其冒领的社会救助款。

第二十一条城市居民对各区(县)民政部门做出的不批准享受特困群体社会救助的决定或给予的其他行政处理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八章附则

特殊群体范文篇3

关键词:群众文化;均等化;特殊群体文化服务

文化馆的建立,其目的和价值在于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里的人民群众指的是人民群众这一整体,当然包括了留守儿童、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针对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体现了文化馆服务的均等化,也为文化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作为县级文化馆而言,应该充分了解特殊群体文化服务的价值和意义,并且通过多渠道来强化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使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一、现阶段国内特殊群体文化服务的现状以及问题概述

所谓的特殊群体,乃是指生活困难的家庭与个人、限制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生存质量较低的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因其自身的遭遇,故而在社会流行文化圈面前表现得难以融入。由此使得其长期面临着文化生活困顿的状态,久而久之,其审美水平同社会一般审美水平出现脱节。此外,前述群体收入水平有限,故而其文化诉求亦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是无从谈起。作为文化馆而言,其成立目的便在于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无差别的文化服务,由此可见,特殊群体抑或是边缘人群,文化馆亦应当给予其文化诉求给予关注。面对特殊群体文化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相当一部分文化馆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不过在实践当中,依然有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由此使得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诉求尚且未能得到有效的应对。

二、特殊群体文化服务的意义

从文化馆的定位来看,其乃是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结构的组织,因此,通过给予特殊群体文化诉求以积极的回应,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文化馆承担着宣扬群众文化的重任,其日常工作包括致力于推动群众文化工作,让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富足,在社会公众当中寻找和发掘文化骨干力量,对其加以针对性培养,以此达到充实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队伍的目的。同时,文化馆必须对社会公众现阶段的精神文化诉求做到精准地了解和把握,这样将确保文化馆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选择上,文化馆可以组织社会公众进行合唱、书法、美术创作、乐器演奏等形式。文化馆必须立足于本地区的实情,将各种优秀的文化形式以及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地整合,以此推出适宜本地社会公众的文化服务内容。通过文化馆所拥有的扎实群众基础以及专业人才队伍,将确保其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并使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福祉得到切实的保证。面对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诉求,文化馆应当积极加以应对和呼应,结合特殊人群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和创设文化服务契机。

三、如何做好特殊群众的文化服务

要做好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文化馆方面需要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给予特殊人群文化权益足够的重视,进一步推进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力度,覆盖更多的特殊群体,注重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以健全,为特殊群体提供人性化文化服务,注重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加以创新,吸引特殊群体参与其中,紧扣时代主题,为特殊群体提供文化服务,打造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服务内容,使特殊群体文化服务更“接地气”。下面我们将逐个进行分析。1.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给予特殊人群文化权益足够的重视。在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文化服务的过程当中,不仅应该向普通群众提供文化服务,落实文化权益,文化馆还应当把农民工群体、老年群体、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群体、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群体、残疾人群体、留守儿童群体以及生活困难群体作为工作的重点帮扶对象,给予特殊人群文化权益足够的重视,通过对其文化服务诉求的了解和掌握,为其组织和开展适宜其精神文化服务诉求的文化服务内容。2.进一步推进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力度,覆盖更多的特殊群体。文化馆所提供的文化设施是有限的,通常情况下普通群众参与度非常高,而特殊群体参与度则较低。为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进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力度,要使文化设施覆盖全体群众。尤其是可以为农民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多开办一些图书阅读、培训讲座、广场舞会、艺术展览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特殊群体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产生提升自我的诉求。3.注重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以健全,为特殊群体提供人性化文化服务。唯有创设了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才能够确保文化馆的群众文化工作真正做到掷地有声。同时,文化馆应当在坚持开展线下文化服务工作的同时,把握好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全新工作机遇,依托信息化技术打开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全新局面,这样,依托线下文化服务以及线上文化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将有效地推动文化馆的文化服务工作登上一个全新的阶梯,这对于特殊人群而言,亦有着积极的意义。很多文化活动都是线下展开的,残疾人出行不方便,参加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参与度特别低。但是如果展开线上的文化服务、文化活动,则能够使这部分行动不便、出行困难的群体,通过接受线上公共文化服务,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实现对自身文化服务诉求的满足。4.注重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加以创新,吸引特殊群体参与其中。文化馆应当注重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加以创新,此种创新表现为文化服务内容的创新以及文化服务形式的创新,唯有坚持工作创新,方才能够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得到社会公众,特别是特殊人群的认可和接受。在进行文化馆的文化服务创新体系构建时,需要进行综合考量,将文化活动、服务工作的开展质量以及特殊群众个人价值方面囊括入服务质量提升考核因素内容中。5.紧扣时代主题,为特殊群体提供文化服务。当前我国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期,针对留守儿童、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应该紧扣时代主题,致力于文化脱贫,满足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对于扶贫政策、国家相关的救助政策措施不够理解,文化馆提供文化服务,就需要将这些内容融入到节目之中,从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最关心的内容中提供文化服务,确保与时展同步。6.打造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服务内容,使特殊群体文化服务更“接地气”。文化馆在面向特殊人群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当中,必须给予地域性文化要素以足够的重视,也就是说,文化馆所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无论是内容抑或是形式,均应当同地域文化做到密切结合,这样一来,将让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形式更加“接地气”,更能够得到特殊人群的关注、认同与参与。尤其是县级文化馆,所服务的群体多数为县、乡镇、乡村的群众,对于大众化的文化更感兴趣,尤其是本地特色文化活动(如黄梅戏、枞阳民歌、枞阳胡琴书、枞阳大鼓书和门歌等等),这些特色文化活动、民俗活动能够更多地吸引老年人群体等特殊群体参与,而且也能够更好地弘扬本地民俗文化。

四、结语

在上文中,笔者通过对现阶段国内特殊群体文化服务的现状以及问题概述、特殊群体文化服务的意义、如何做好特殊群众的文化服务这三个方面的论述,对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进行了研究和论述。文化馆是社会公共文化体系服务机构,其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供给职责,并非仅仅为普通群众提供文化服务,而是应该覆盖全体群众,对于特殊群体更是应该充分发挥扶持和帮助功能,从而实现精神文明层面的精准扶贫。为此,作为文化馆而言,必须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共同服务工作开展的综合水平,进行有效的市场发展规划,同时在综合服务能力培养方面投入必要的精力,从而为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促进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满,李慰椿,杨双琪.基于老年人特殊群体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20):19-20 24.

[2]程梦娜.文化馆针对特殊群体提供的文化服务与精准扶贫[j].青年时代,2019(6).

[3]刘学哲.文化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策略思考[j].参花(上),2016(9).

[4]李欣.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馆体系的职能定位与运营模式[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37):124-124.

[5]姜冬云.加强公共文化培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浅谈文化馆的群众文化辅导[j].剧影月报,2013(5):133-134.

特殊群体范文篇4

一、加大宣传引导,困难群体宣传采取点对点宣传方式。

在印发宣传单、刊出宣传栏、张挂宣传横幅的基础上,坚持“深入群众、加强宣传、不留死角”的原则,利用阵地宣传、入户宣传、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和解读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政策,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针对特殊困难群体,采用乡、村两级干部点对点的宣传方法,一个干部针对一户困难户做宣传动员工作。

二、充分发挥特殊困难群体代建点的示范作用,引导困难群体进行土坯房改造。

我乡在村集中建房点为5户五保、低保、残疾贫困户建设专门的特殊困难群体代建点,他们都是孤苦无依的无房户,通过整合乡级代建款、村级代建款、政策补助款三方资金为他们共建50平方米新房,切实让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阳光普照到急需人群。通过集中代建点的建设,让其他特殊困难土坯房改造农户认识到作为特殊困难群体进行土坯房改造是完全可行的。特殊群体代建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优先解决困难群体建房确保政策真正惠民。

我乡共有危旧土坯房户数342户,其中弱势群体56户,约占总危改户户数的16.4%;弱势群体中有分散五保户3户、农村低保户42户、贫困残疾人家庭11户。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建房难问题,一是通过说服户主申请银行小额贷款并积极协调银行优先为特殊困难群体发放低息贷款,帮助一部分存在小额资金缺口的特殊困难群体解决资金暂缺问题;二是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乡镇关于土坯房改造工作中帮扶特殊困难群体建房的好做法和措施,比如“亲属同建法”,积极鼓励我乡建房户组建建房互助社,通过“一家建房,家家帮忙”等方式形成亲友互助共建和建房户共同投工投劳模式,既有效解决了建房困难户的少劳力和缺资金难题,又统一了建房进度;三是通过政府代建和乡村两级共建以及积极动员社会爱心人士捐款捐资来筹备善款,解决剩余部分极度贫困农户的建房问题。四是对于无条件无能力拆旧建新的困难农户,在市、县补助的基础上,乡政府统一聘请、调配工匠,对这些农户的危旧土坯房进行维修加固。

特殊群体范文篇5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州东部。全县总面积222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1683.8平方公里。总人口35.1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18万人。特殊贫困群体聚集于水田、西北勒等7个乡镇24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该特殊贫困群体有3923户15357人,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758元的人口有13326人,需易地搬迁736人,未达抗震要求需加固改造2091户,未达抗震要求需拆除重建2407户,有6个行政村不通公路,7个行政村未建立卫生室,17个行政村未建文化活动室,35个自然村未通公路,2个自然村未通电,51个自然村未通广播电视,62个自然村没有安全饮用水。

二、以往项目的覆盖情况

2005年至2008年,××县共实施了159个整村推进项目,分布于水田,老寨等11个乡镇。项目总投资8913.8万元,完成项目建设内容为:村内道路硬化258.87公里,乡村道路44.75公里,蓄水池6个,坝塘4个26250m3,小水窖440口,饮水管道20.04公里,输电线路10公里,农田地改造1299亩,沼气池3771个,文化活动室46间,卫生室17间,卫生厕所71个,危房改造14户,道路绿化0.9公里,扶持发展种植业4.03万亩,大牲畜8740头(匹),科技培训1293期12.96万人次。

三、致贫因素

1、特殊困难群体大都居住在山顶或半山腰,不通村公路,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整体文化素质低,生产生活条件极端困难,一般经济增长不能带动,常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

2、特殊困难群体分布相对集中,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在发展上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全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七山区乡镇,其中贫困人口占总人口75%以上的有五个乡镇,尤其贫困的西北勒乡,农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100%。由于主客观因素,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城市与农村,坝区与山区,公路沿线与交通闭塞的地方发展不平衡,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3、受居住地自然条件和特殊困难群体自身素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制约,扶贫攻坚难度大。一方面,全县有近5000户生活在高寒边远山区,要使这部分特殊困难群体脱贫,扶贫开发成本远高于丘陵、平坝地区;另一方面,特殊困难群体自身素质限制,以及受身体残疾、智力低下、年老体弱和因病致贫返贫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能力性贫困问题十分突出扶贫攻坚难度大。七个乡镇均地处边远山区,境内山石林立,平地稀少,属咯斯特地貌,水资源少,生存环境较为恶劣。近年来,虽经乡党委、政府的努力引导,部分群众开始转变观念,调整种植结构,种植三七、大白菜、烤烟等经济作物,并有了一定的面积,但形不成规模,加之商品意识不强,因此,群众生存环境、经济底子单薄。

4、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是导致七个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的一个关键。多年来,历届乡党委、政府虽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但毕竟由于乡财力微弱,争取上级资金和上级划拨资金有限,加之农村经济薄弱,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由于解决特殊困难群体温饱的方法单一,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扶贫开发起点又低,资金投入量小,在短期内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难度很大,实施效果不明显,解困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及政策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支柱产业

在增加粮食生产的同时,一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大力发展各种经济作物、经济林果和畜牧业、烤烟等,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合理发展。

2、整合资源,加大扶贫投入

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内容广泛,仅靠哪一个部门来做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互配套、各负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主动加强与交通、林业、水务、农业等部门联系,取得共识、共同投资重点村建设,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

3、充分发挥群众在项目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是项目顺利完成的基础,在拟定项目建设内容过程中,充分听取群众的不同意见、集思广益,统一思想,组织引导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发扬了自力更生,自建家园的精神。

特殊群体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殊群体;职业能力;人才培养

现阶段,各个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正处于一个从外延到内涵不断深化的阶段。但是长期以来,压抑式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的职业能力已经成为当今21世纪教育研究发改委员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

职业能力,顾名思义,就是指让学生们在校期间就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于人才发展的需求。要知道,在大学阶段是学生们提升自己能力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要将在校所学的基本知识与进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这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说这是他们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特殊阶段,如果在这个时期出现不可挽回的问题,就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为了真正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各个高职院校一定要制定一套完备的教学体制,结合学生们自身的学习情况,引发他们的职业兴趣,提高其职业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激烈竞争当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2高职院校学生特殊群体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当今职业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之下,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单一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时代教育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的特殊学生群体一定要注重培养自身的职业能力,从而提高自身在未来社会当中的竞争力。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当中的这些特殊学生群体在大多数情况之下都存在着很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是阻碍这一教学改革持续进行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这些学生们的成长环境是较为复杂的,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只有在了解他们的问题之后才能够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以下便是为大家总结的这些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在教学改革当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2.1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专业设置不当。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我国对于高职特殊学生群体的职业能力培养却是刚刚起步,传统的应试教育给学生们以及部分教师根深蒂固地留下了某种错误教学理念,使得学生们无法对自身形成一个科学清晰的自我评估。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些高职院校对于学生们的专业设置不科学。一方面,学校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没有意识到制订一份完备教学规划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校所设置的一系列专业都无法与企业相对口,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在毕业之后出现就业难的现象。要知道,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于双方之间都会产生很大的优势。高职教育可以为企业输入新鲜的血液,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而企业又可以为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以及自我展示和发展的平台。2.2“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学生实践机会不多。许多学校在教师聘用这个环节不加以重视,导致许多教师并不具有符合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职业素质,这反而给学生们今后的人生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另外,在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当中,一直以来存在着形式刻板单一、内容枯燥乏味以及可操作性差等一系列问题,无法给学生们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是不能够符合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也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学校对此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不足。2.3职业能力理解偏差,评价体系单一滞后。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就要求高校的特殊学生群体要对职业能力这一概念有着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做到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趋利避害。这里所指的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具体包括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除了让学生们要正确地认识好“职业能力”这一概念,还必须制定更加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并不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

3提高高职校学生特殊群体职业能力的对策

3.1转变教育观念,合理设置专业。在职业能力教学的过程当中,转变老师和学生们的教学观念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前提。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科学地对待传统的教学观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注重对学生们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学习和背诵理论知识。当然,除此之外,学校要积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当中才能够更多地了解外部专业情况和各种职业机会,让学生们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学术动向,不断对自身设置专业进行更新和调整。3.2加强师资建设,完善实践环节。众所周知,老师们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形式,都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教育培训工作来不断提高教师们的职业素养及教学能力。老师的作用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们专业基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亲身体会到所学基本知识的真正内涵,从而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学校还要提供给学生们一个自主学习以及展示自身的实践发展平台,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这对于未来的就业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3.3实施“双证”融通,构建评价体系。相信许多人对于“双证融通”这一概念是比较陌生的,它指的是在对待教师聘用环节一定要保证他们具有学历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这是担任高职院校老师的最基本前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而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学生的培养是需要强大的师资队伍为基础的,具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高职教师群体能够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是当今高职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除此之外,就是要构建完备的评价体系,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4结论

经过以上的阐述,相信大家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特殊群体的职业能力培养过程当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对于其相应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也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特别是在近年来,各个高职院校也都在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形成一条科学的改革思路,确立更具有开放灵活性的教学方法,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学生来进行。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以上所给大家提供的各项教学措施确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大白,杨雪梅,张锡侯,等.民办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与育人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11(6):1-36.

[2]李志宏,杨应崧,吴岩,等.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绩效分析研究[j].教育研究,2011,32(8):24-29.

[3]刘凌霜.高职特殊群体学生自我接纳团体辅导的实验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2):221-224.

特殊群体范文篇7

关键词:特殊群体;大学生;就业特征;就业路径

高校特殊群体是人为划分的、方便研究而存在的非正式的学生群体。高校特殊群体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学习困难学生群体、生理缺陷学生群体、心理亚健康学生群体、违纪学生群体、网络成瘾学生群体、单亲家庭学生群体等[1]。他们由于自身或外在客观原因,在经济条件、教育资源享用、竞争能力等一个或多个方面处于劣势境况,在学习生活和毕业就业等方面承受更大的压力。帮助他们成人成才,是目前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一、高校特殊群体就业路径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就业路径是指择业的范围、途径,帮助特殊群体开拓就业路径就是帮助他们拓宽就业渠道,增加自身实力,最终成功择业就业,有利于创建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利于维护校园的和谐有序。(二)有利于促进特殊群体的全面发展。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对于特殊群体,我们要心思缜密、善于观察,给他们营造温暖、舒心的学习生活氛围,帮助他们制定适合的学习和择业规划,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在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既是促进特殊群体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对他们加强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三)有利于建立健全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高校、政府共同协调配合,高校建立的特殊群体档案、特殊群体就业信息网为政府有效开展工作奠定基础,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为高校特殊群体工作的开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目前大学生就业普遍较难,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有时不能契合,要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根据市场需求,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特殊群体作为大学校园里占据一定比例存在的群体,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日益增多的趋势,新一代的大学生,明显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更差,更容易引发心理危机。为此,应帮助特殊群体拓宽就业路径,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二、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特征分析

(一)就业选择面较窄。笔者对1000名高校特殊群体调查发现,他们中有60%左右来自农村,他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条件相对落后,所处的文化背景、文化底蕴相对不足。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这就导致他们在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方面的教育投资较少,人文素质相对较差。同时他们很少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缺乏锻炼机会。这些都造成相当一部分特殊群体综合素质和能力相对不足,他们的就业选择面相对较窄,就业竞争力较弱。(二)择业标准更高。高校特殊群体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传统道德文化和观念的影响,他们更期待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来证明自己,他们就业愿望较强烈,他们择业标准定得更高,大多把就业目标定在经济发达城市,求职方向定在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等热门职业,往往不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寻求适合自己的工作职位,损失很多就业机会。(三)就业心理问题突显。一些特殊群体毕业生在面试的过程中,容易自卑,低估自己的实际能力,缺乏自信和勇气,他们在面试失败后,经历一次的打击,就会产生自我怀疑,甚至产生抵触、自闭、恐惧等不良心理特征[2]。他们在择业过程中有时还会出现从众心理和急功近利心理。

三、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路径开拓研究

(一)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贯穿高校特殊群体教育的全过程。针对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特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自强、自信、自尊、自爱、自律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并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个人素养,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乐观自信的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二)完善以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为常态化的教育体系。笔者通过对500名大一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到,80%以上的大一学生不了解就业指导相关知识,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关教育。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大多是在大四开设,课时也不多,大部分是选修课程,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对大学生的就业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应该将就业指导相关知识贯穿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纳入必修课程,从大一到大四,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不同的就业指导课程。在大一、大二的时候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课程培训和职业测评教育,让他们对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认识,引导他们正确的规划职业生涯和未来蓝图,逐渐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三、大四的时候,进行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就业招聘的实践性教育,指导他们面试技巧,模拟面试场景,让他们了解市场需求,明确择业方向,准确进行自我定位,帮助他们顺利就业。组织学生参加syb培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对于特殊群体大学生应该因材施教,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堂,根据特殊群体的身体情况、心理状况、教育环境、经济条件等不同,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同时为了让特殊群体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市场,知己知彼,高校要经常举办就业创业讲座,为了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可以邀请一些优秀毕业生和创业成功人士回母校,将自己创业的经历经验分享给大家,给决心创业的特殊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坚定他们的创业梦想,帮助他们筑造梦想。(三)开展生涯人物访谈。根据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特点,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生涯规划访谈活动,访谈对象的选择应该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既能代表不同的职业又能够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能够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3]。生涯人物访谈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选择口头谈话、书面采访、开展讲座等多种形式。通过访谈学生可以了解不同职业工作内容、工作强度、发展前景、薪资待遇以及社会认可度等,也就是一个职业探索和市场分析的过程。每名同学都要撰写一份生涯人物访谈报告,并根据访谈报告完成自我就业能力分析和职业定位报告。(四)构建特殊群体的校园文化平台和就业实践平台。高校要积极构建针对特殊群体的校园文化平台和就业实践平台,来培养他们的就业能力,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高校可以通过鼓励特殊群体学生加入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增加与不同群体交流和沟通,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通过大学生支教、红十字会等志愿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组织机器人大赛等科技竞赛、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训中心、校外顶岗实习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4];通过创业孵化园、模拟实验室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主动向企业单位积极推荐这些学生,并动员教师齐抓共管促就业,动员广大专业教师通过自己的人脉为这些学生提供招聘信息,为他们推荐工作。高校要做到未雨绸缪,针对特殊群体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状创建就业三级预警机制,全方位为他们拓宽就业路径。(五)创建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的社会支持体系。1.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学校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和岗位,并优先安排这些学生进入实习见习基地,开展岗前培训,制定适合的择业目标,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2.对于学困生,平时要多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必要时请专业教师给予专门的指导,并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请专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争取在毕业前修满学分,顺利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为就业增加筹码[5]。3.对于家庭情况特殊、心理亚健康的学生,要创建家校联系平台,构建班级、学院、学校心理三级预警机制,辅导员要多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要经常找学生谈心,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与尊重,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在面试中能克服自卑等心理障碍,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挑战。4.对于身体有缺陷的学生,要呼吁全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政府要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比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苏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都要增设专门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也可以制定专门针对身体有缺陷的大学生的就业计划,为他们增加就业机会,政府更要呼吁企事业单位,在面试过程中不得对他们有歧视,并给他们一定的优抚政策,同时也提升特殊群体学生对政府和社会的信任度,让他们有归属感。(六)构建高校、家庭、企业、政府之间的就业信息网是开拓就业路径的有效手段。首先,高校要加强与家庭之间的沟通联系,从学生刚入学就建立学生信息档案,对于特殊群体建立信息库,便于加强教育管理,防微杜渐。其次,高校要加强与企业、政府之间的沟通,实时共享市场需求和招聘信息,形成特殊群体就业信息网,企业定点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实习岗位,为他们推荐就业岗位,并分享创业经验[6],政府要建立特殊群体就业保护机制,制定特殊群体就业保护法来保护他们的权益,从求职入职到参加培训再到晋升提拔都要享受平等的机会,从工资待遇到薪酬奖金再到休假年假都要受到平等的对待,并要为有创业想法的特殊群体提供资金的支持、政策的鼓励和法律的保护。

四、结语

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文教育,使特殊群体学生能感受到温暖,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特殊群体学生自身也应该加强忧患意识,摒弃“等、靠、要”的观念,积极主动地选择择业目标,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切不可盲目自大或过分自卑,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挫折和挑战,并充分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和行业现状,了解面试单位的基本信息,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增加就业成功的机会。特殊群体的学生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了解创业的优惠政策,多参加创业培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

综上所述,在高校的积极引领和在社会的密切关注下,并结合特殊群体的自身特点,发挥多渠道优势,才能较好地解决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最终使得“特殊群体”不再“特殊”。

【参考文献】

[1]宋广强,单中元.论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17(14):53-55.

[2]孙玉平.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问题探讨[j].安顺学院学报,2013(6):53-55.

[3]吴国芳,王龙,张爱书.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就业竞争力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40-142.

[4]王勇.浅析如何提升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就业竞争力[j].教育管理,2010(11):182-183.

[5]王晓荣,张静,李亚琴.高校特殊群体就业压力研究述评[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3(32):21-24.

特殊群体范文篇8

一、明确工作对象

1、持续做好“兜底保障对象”的社会救助对已纳入低保和特困供养的家庭和个人,持续做好跟踪。对因疫情影响或因病因灾造成生活困境的,给予临时救助。

2、积极关注“低收入贫困对象”的帮扶救助

要对人均收入在当地低保标准的1倍(含),家庭财产状况符合规定,且因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因灾因病因学造成困难的家庭或个人,及时纳入低保救助或临时救助。尤其是要关注受疫情影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临时救助对象、近期申请未通过对象、近期退保对象中新出现的困难对象,做好筛查,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应保尽保,对支出型困难的予以临时救助。

3、重点探索“特殊困难对象”的精准救助

对以下四类重点困难对象,要分类分层实行精准排查,针对性地用好用足救助政策,织密兜底保障网。

(1)“老”对象:

80岁独居老人,属于无稳定收入的孤寡对象,纳入特困人员集中供养;

80岁以上失能老人,除孤寡之外,享受失能社会化服务补贴,加强居家服务;

80岁以上困境老人,除孤寡之外,因病因灾的予以临时救助,符合低保的,纳入低保;

80岁以上留守老人,属于建档立卡和困境的,纳入低保,因病刚性支出的,予以临时救助。

(2)“弱”对象

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和孤儿政策救助;

困境儿童。纳入低保或视家庭情况,予以临时救助,并确保此类儿童不因病因灾因困而失学。

农村留守儿童:低保对象和建档立卡对象,通过教育部门享受寄宿生营养餐和生活补贴,其他困难留守儿童予以临时救助。

农村留守妇女:计生二女结扎户,人均收入在当地低保标准的1倍(含),家庭财产状况符合规定,纳入低保;大病支出型贫困的纳入低保并予以临时救助。

(3)“病”对象

加大对因病而困群众的救助,对因大病重病丧失劳动能力的,按照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低保。并对其医疗费自费超额部分,通过临时救助和县爱心扶贫基金两个途径进行救助。

(4)“残”对象

对重度残疾人(含精神、智力三级残疾),按照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低保。有因病刚性支出的,予以临时救助。其他残疾人,家庭困难符合低保条件的,应保尽保;因病因灾有刚性支出的,予以临时救助。

二、明确救助帮扶方向

1.生活救助。一是创新低保、特困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二是落实支出型贫困家庭低保政策,对扣除医疗、残疾护理、教育等刚性支出(多重致贫可叠加扣除)后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支出型贫困对象,按规定纳入低保(特困人员)。

2.急难救助。一是提高临时救助筹资标准,发挥临时救助“兜底中的兜底”作用;二是加大救助力度,着重将低收入对象纳入临时救助对象范围;三是建立快速审批机制,对发生重大困难的,第一时间给予救助。

3.医疗救助。一是对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提高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补助比例;二是探索建立医疗帮扶基金,对因病困难对象给予一定比例的互助帮扶。

其他方面: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困难对象如有涉及,做好与扶贫办、社会保障所、学校等部门的协调联系。

三、明确工作任务

1、建立动态管理的特殊困难群体基本信息数据库,编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络。

(1)摸底。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在对扶贫办和残联等部门数据库比对筛选基础上,逐户逐人摸清未兜底保障对象数,并对帮扶服务需求作出评估,精准识别各类特殊困难群体。

(2)建档。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把特殊困难群体从因病、因残(伤)、因学、因灾(疫)致贫原因入手,按照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建档立卡对象、重度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困境儿童、孤寡困难老人、失能困难人员、低收入困难家庭等类别进行细化分类,形成特殊困难群体基本信息数据库。

2、探索特殊困难对象分类分层帮扶服务工作机制

在对“老、弱、病、残”困难对象全面摸底排查的基础上,进行精准帮扶施策。四类困难对象,总体要纳入生活救助,有大病的要实施“临时救助”。对困境儿童还要关注就学问题,确保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对失学和辍学的困境儿童要与教育部门及时协调解决;对残疾和精神病患者,要重点关注有无办理“残疾证”,对事实患者且无“残疾证”的对象,要单列整理,上报残联统一核对处理,对“残疾证”未年检换新证的对象,要敦促其及时换新证;对孤寡与留守的困难老人,还要关注住房条件,对住房有安全隐患的,要及时与村委反馈,协调有关部门进行解决,确保不发生住房安全事故。

3、积极稳妥做好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审批权限委托下放试点工作

增强工作责任意识和“底线意识”,认真学习领会低保政策,执行好社会救助的工作纪律,既不“漏保”,也不“错保”,坚决杜绝“人情保”。严格执行工作流程和要求,及时高效提供救助服务。

四、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1、组织准备阶段(2020年4月30日前完成)

各村(社区)成立由主任挂帅的“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服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增加人员力量;各村(社区)成立工作小组,并安排专职人员负责。

2、宣传培训阶段(2020年5月10日前完成)。

各村(社区)组织召开动员部署会,并安排工作培训,培训对象为村(社区)业务人员。

3、摸底排查阶段(2020年5月25日前)。

各村(社区)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实施对本辖区的特殊困难群众走访调查和摸底排查,做到全覆盖,不遗漏,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按因病、因残(伤)、因学、因灾(疫)等致困原因进行分类。并于5月25日前将摸底排查数据报送至街道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服务试点工作推进办公室(设在街道社会事务办)。

4、实施推进阶段(2020年6月-12月)

特殊群体范文篇9

为贯实科学发展观,具体落实《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增强和改良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8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任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9号)等有关文件精神,依照以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推进教育公道,促进社会和谐,加速任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工作目的

紧紧依托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切实构成工作合力,最大限制地维护好中小学生特殊群体的正当权益。调动一切教育资源,具体关喜欢家庭经济坚苦的贫穷生、学习有坚苦的学困生和爸爸妈妈外出经商、务工的留守学生,努力营建健康、高兴、对等、和谐的生长情况,保证各类学生都能健康高兴生长。

三、工作办法

(一)坚持健全帮扶机制,充分发扬学校主阵地的效果。一是坚持健全指导负责制和科学审核评价方法。各校要成立帮扶工作指导小组,制定详细工作方案,把推进帮扶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治理的主要构成局部,归入到工作目的系统之中,按期对教员进行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主要根据,使学校成为关喜欢特殊群体学生,促进特殊群体学生健康生长的主阵地。二是坚持健全保证活动人口适龄后代承受任务教育的机制。依照有关文件精神,符合就读要求的活动人口适龄后代依照就近入学的准则到指定中小学就读,享用与当地学生统一待遇,在收费、评优奖励、入队入团、升学测验、坚苦津贴及课外教育活动等方面与当地学生天公地道。三是坚持校内教员与留守学生结对帮扶准则。各校要摸清留守学生的数目,调查留守学生的家庭状况,坚持留守学生档案。要普遍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对家庭坚苦的留守学生进行“一对一”赞助帮扶,为每个留守学生确定一名教员负责帮扶。对学习较费劲的留守学生,教员要耐性认真地指导他们,协助他们坚持学习的决心;关于家庭坚苦的留守学生,学校要积极为他们请求救助,缓解他们经济上的压力。帮扶教员每周要同帮扶对象进行一次谈心交心、每月进行一次家访,实时反应他们在校时期的状况,会同监护人一同做勤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四是坚持校外任务指导员队伍和“家长”队伍。各校要从老党员、老教员、老干部、老兵士、老榜样中延聘一批校外任务指导员,普遍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艰辛斗争教育和喜欢国主义教育,与学校一起做勤学生操行方面的教育指导。倡议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镇村干部、有帮扶才能的社会各界喜欢心人士做留守学生“家长”。在“家长”中履行“五个一”活动,即每周与学生联络交流、指导功课一次;每月与学生爸爸妈妈、任课教员、托管人联络一次;每两月到学生家中走访一次;每学期初制订一份帮扶方案书;每学期末撰写一份帮扶工作总结或教育经历文章。五是坚持保证学生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应急机制。各校要坚持和完善安全教育和治理的各项规章准则,执行安全工作责任制,制订安全工作预案,实时妥善处置安全事故和突发事情。学生在校时期碰到突发事情,要实时奉告家长或托付监护人。要层层签署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保证学生在安全的情况中生长。六是坚持心思健康绿色通道。各校要充分应用心思健康教育课、收集、“心思征询室”等方法,积极开通亲情电话或电子信箱,坚持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给学生以心思征询和指导。对留守学生、贫穷生和学困生的心思妨碍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思征询活动。要增强对特殊群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指导和练习,并结合实践开展德育实践,加强学生的心思调适才能。经过按期举办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使特殊群体学生都能在欢欣敦睦、积极向上的情况中学习生长。

特殊群体范文篇10

摘要进城务工子女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是大家所要关注的问题。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中学英语教师应该采用正确有效的策略,做好这一特殊群体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才能使七年级的新生尽快地适应新环境,以乐观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到中学英语学习当中,掌握行之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培养他们会学习英语的能力和持续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进城务工子女心理情感衔接策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通知指出“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的接受主渠道作用。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的接受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就学。……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已达1.14亿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约有643万人。据统计,武汉流动人口已达115万人。流动人口子女在汉上学的有11.33万人。武汉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从2005年开始实行免收借读费,让进城务工子女到就近的指定的公办中小学就读。我校就是其中之一。我校是中小学“一条龙”的学校,免收借读费以来,各年级每学期都有农民工子女前来就读。这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给初中英语起始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困难,这给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这一特殊群体,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衔接策略。结合一线工作实际,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衔接:

一、进行心理上的衔接形成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

心理学表明:生理因素是造成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心理因素与学习困难的形成有直接关系。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地位的低下,导致他们普遍有一种自卑心理,而这种自卑心理又影响到他们的孩子,我们老师首先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以免因经济条件的差异而造成心理障碍。这些学生当中年龄差距较大:十一岁至十四岁进初中一年级就读的都有,这种生理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心理上的差异,如果英语老师不及时了解情况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势必给日后的英语教学工作留下隐患。这些学生与城里的学生相比,普遍身材矮小、面黄肌瘦,而且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心理成熟较晚,行为好像是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营养不良所致。老师一方面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希望他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孩子进行体检、科学地给孩子补充营养,另一方面要告诉他们:你们已经是中学生了,要尽快成熟起来,再不能像小学生。多次的心理暗示能促进他们早日成熟起来。我们还会听到城里孩子喊他们“乡里人”,老师要及时利用进城务工子女刻苦学习、努力向上的事例教育城里学生;开展《家乡美》主题班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消除进城务工子女受歧视、不平等的心理。总之,我们要全方面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从根本上为以后的学习扫清障碍。

二、进行师生情感的衔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不仅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情感态度还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语言学习,对外语学习活动则更加明显。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反,很多消极的情感态度则影响语言学习。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消极情感都会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如果学习者受消极情感影响太大,再好的教师、教材、教学方法也无济于事。与此相反,积极的情感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

读初中一年级的进城务工子女当中,有刚从农村来的,有从城市民办学校来的,有从本市公办小学来的,也有随父母打工从其他城市转来的…….不管他们从哪里来,绝大多数有一段当“农村留守儿童”的经历,特殊的经历使得他们普遍胆小、害羞、紧张、焦虑、缺乏自信、上课不敢发言等消极情感。那么我们老师在和这些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多亲近,少冷面;多鼓励,少指责;多注意,少冷落;多信任,少嫌弃;多尊重,少急躁。把他们当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对待,当自己的子女一样去呵护。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显现出不少积极的情感:自尊心强,做事能力强,勤劳朴实,有较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有良好的英语学习动机,具有合作精神……这些对英语学习乃至各科学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还会发现: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不足,克服英语学习困难的意志力不强。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把英语课上得生动活泼,让学生保持对英语课的浓厚兴趣。学生只有体验到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享受到了英语学习的成功感,他们的心理需求才会满足,他们的积极情感才会充分发挥出来,他们才充满信心地投入到初中英语学习中去,使他们“产生我能学好英语”的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进行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衔接培养会学习的能力

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有效保证,好学习习惯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因素之一。进城务工子女在小学阶段,有的根本就没有学英语,有的在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由于语言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水平、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小学英语的要求等原因,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那么我们英语老师在初中起始阶段,一定要补好这一课。教师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会学习的能力。在衔接阶段,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养成根据发音规律记单词的习惯

据初步统计,《新目标英语》第一册的词汇量就达到了740个,几乎是原来教材的两倍。这对英语基础差甚至为零的进城务工子女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入门阶段,教师应以单词教学为突破口,教给他们记忆单词的方法。教会学生认读音标,使每个学生知道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和重读闭音节中的发音规律、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音节的划分,促使学生养成按发音规律记忆单词的习惯;要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构词法,以便更好地记单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每天坚持自觉听、读、背、说英语的习惯

据美国语言学家wilga.m.rivers统计:在整个人类活动中,语言交际活动所占的实际时间分别为:听45%,说30%,读16%,写9%。可见听、读、说在英语学习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进城务工子女当中还有不少是学的“哑巴”英语。培养他们每天坚持自觉听、读、背、说英语的习惯是相当必要的。听是信息的输入,有了足够量的信息输入才能有信息的输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大量语言信息输入,使之内化为学习者的一种能力。听的能力包括听得见、听得懂、听得准。新编初中英语教材强调语言的功能,重视听说。听什么呢?听教师讲,听英语录音带,听同学讲。教师在课堂上努力营造英语氛围,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课前,值日生做英语值日报告。说依赖于听,就还应从模仿开始,先模仿老师,模仿录音,然后同学间学说,最终达到脱口而说,自然流畅。多读可以增强语感。要求学生大声读,读清楚,以便及时纠正发音错误。不仅课堂内要听、读、背、说英语,课外每天至少有半小时听、读、背、说英语。英语教学中,提倡“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当然,正确的书写习惯也不可忽视。教师在起始阶段要严把书写关,使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行为和习惯。

3、课前预习、课堂记笔记、课后整理的习惯。

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找出问题;课内认真听课和做笔记,积极思考,讨论问题;课后整理笔记,及时复习,巩固提高的习惯。培养他们预习、记笔记、整理的能力可以促使他们学得更积极、更有效。更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会学习的能力。

四、分层教学实现语言知识上的衔接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城乡学生同坐在一个教室,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更加明显。但我们应该看到进城务工子女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学习背景走进同一个教室,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学习资源。老师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一资源,积极采取有效策略,搞好中小学英语语言知识的衔接。中学英语教师要通读现有小学英语教材,熟悉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研究初中教材的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找准衔接点,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分层,让他们俩俩结对形成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分层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难易程度要适当,要把握到学生的最近发展目标,要稍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够摘到不同的“桃子”。在课堂教学、布置作业、单元测试中,实施学生分层,给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和内容,在布置的任务和内容渗透所要衔接的小学内容,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小学所学知识,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优等生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成为水平更高的“领头羊”;也可保护相对较弱的同学的积极性,使中等生或“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得到应有的提高,获得成功感,也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培养持续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中学英语教师应深入小学英语课堂,发现小学英语与中学英语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并且在了解进城务工子女心理的基础上,尽量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中学老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多使用直观教学手段。七年级学生和小学生一样,形象思维的能力较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因此,教师应该多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多媒体、音像资料和体态语言等手段,这样有利于学生保持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效率。二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活动都必须从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参与。游戏、对话表演、竞赛、猜谜、唱英语歌曲等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中小学英语教师共同努力搞好衔接

随着经济的发展,取消农民工子弟学校,让进城务工子女享受与城市子女一样的就学条件,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各年级每学期都会有城务工子女转入。关心和保护进城务工子女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对进城务工子女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已不再仅仅是初中一年级英语老师的任务,而是所有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职责。我们应做到:进城务工子女随时到,我们就随时进行英语教学的衔接,而不要一定等到初中一年级才进行衔接。各部门还应组织中小学教师相互之间观摩示范,听课评课,加强中小学教研活动、学术探讨和个案分析,了解对方教育现状,摸清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共同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衔接办法。让城乡孩子真正共享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特殊教育概论》汤盛钦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