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现状范文10篇-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3-10-10 16:57:00

被举报文档标题:

被举报文档地址:
验证码:

举报理由:
   (必填)
紧急删除:

 13882551937、13808266089 服务时间:8:00~21:00 承诺一小时内删除

课程建设现状

课程建设现状范文篇1

关键词: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课程建设;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是否能在学前阶段获得良好的教育,决定了他们能否身心健康发展。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1]。早期数学学习能帮助学前儿童获得概念之间的联系,促进学前儿童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并能很好地预测在其他多个领域的发展[2]。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作为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有义务、更有责任为学前教育行业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社会在不断变化,学前教育行业也在快速发展,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期待和要求也在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而课程建设是改革的重要保证。

一、研究背景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实践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其中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是学生理论素养支撑的核心课程,更是进入幼儿园工作的“敲门砖”。因此,五大领域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水平。数学作为五大领域中科学领域的部分内容,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与人的心理发展密不可分。在此背景下,为满足教育体制与教育市场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目的在于为幼儿园提供专业人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学生的教学能力没有达到市场需求,就业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已就业的幼儿教师水平有限,很难实现职业提升。这主要源于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课程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幼儿行业的需求。针对此情况,本研究将尝试对高职院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实施建议。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人才培养目标是一门课程的教育教学要素之一,对于课程建设而言,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的最终要求。高职院校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幼儿教师的基本数学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在幼儿园、早教机构等从事幼儿教学或管理工作。什么是幼儿园教师的数学教育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应该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方面,优化并调整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性的课程内容,更具有前瞻性;二是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创设同学间的合作的情境,共同完成学习内容;三是努力实现“工学结合”,在实际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四是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数学能力,因材施教,让学生掌握不同幼儿的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3]。

(二)教学内容方面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的内容主要有六个部分:感知集合、数概念、量概念、几何形体、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等[4]。高职院校的学前儿童数学教法课中,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涉及到的内容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特征、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等,然后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案例,进行评析和实践活动。

(三)教学方法方面

高职院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演示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笔记上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很难使学生掌握实际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差,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有些年龄大些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不会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堂气氛不活跃,影响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

在我国《幼儿园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数学教育部分被安排在科学领域中,并没有单独的板块。而在国际学前儿童教育领域,数学教育是有独立的板块和内容的[5],研究也非常系统而细致。我国高职院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教材并不多,未构建起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在教材编制与选择上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大部分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材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实践技能的培养。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基础较差,教材中缺少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案例,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理解数学理论知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学习质量与效果。

(二)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发展,幼儿学习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微信、app等学习平台的使用,使幼儿获得了更多的学习资源[6]。这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程度较低,有些学生对于office办公软件不会熟练运用。毕业生在接触幼儿园现代化的教学教具后,会出现畏难情绪,直接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三)教学实践机会少

许多毕业生反映,在进入幼儿园工作的初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很难开展教学工作。这说明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缺少数学课程的实训环节。由于学生的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出入幼儿园要面对与孩子的交流以及与家长的沟通等问题,种种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更没有时间去适应和开展不熟悉的数学教育活动。幼儿教师除了需要理论知识基础之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游戏设计技能、学前教育技巧等各项专业技能。这些专业技能的获得一方面依靠课堂的理论教学,另一方面需要去体验、观察和学习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水平。

(四)师资力量薄弱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的教师主要是毕业于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和数学等专业,除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已掌握幼儿园数学教法课的内容外,其余专业毕业的教师对于幼儿园人才培养目标和学前数学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把握不准,从而影响高职院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课程实施。另外,由于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幼儿教育不了解,很难提升学生的学前数学教育教学能力。

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建设的实施

(一)校本课程

在传统的幼儿园课程中,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内容基本一致,很难体现出差异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势在必行的。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要立足于幼儿园发展的需求,依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考虑学生的兴趣,对教学内容和课程的建设进行改革,最终培养出能够胜任岗位需要的优秀幼儿教师[7]。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也需要了解幼儿园的岗位需求。学校要鼓励教师到幼儿园顶岗实习、挂职训练,了解幼儿园的一日流程,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第一手资料,保持教育的前沿性。学生作为课程的接受者,也是教学的主体。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挑选理论知识扎实的学生,要善于思考并能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二)高素质教师队伍

课程建设需要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提出要求。教法课的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性强,但对一线幼儿教师的岗位需求的了解较少。社会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毕业生的要求多在教学实践性方面,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锻炼会直接影响到毕业后工作的收入和发展。教师在影响学生的学习成就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帮助学前教育学生日后胜任幼儿教育工作的关键。高职教师首先要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培训,其次要深入幼儿园实际,了解和掌握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调研,群策群力,探讨校内教学工作与实际幼儿园间的教学联结,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三)教学资源和实习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应尽力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包括纸质资源和网络资源库。图书馆在购置学前教育专业的图书以外,还需考虑幼儿行业相关的图书资源。除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外,学生能够借阅图书,阅读了解学前教育行业相关的知识。除了纸质资源之外,网络资源库也是获得前沿幼教行业资讯的平台。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综合性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可以整合资源,联合一线的幼儿园教学单位和一线的幼儿工作者,共同创建专业技能的网络资源库。网络资源库查询方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帮助教师和学生提高能力[8]。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场所,既要有学校,也要有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的实训基地除了多数学前教育专业选择的幼儿园以外,还可以与成熟的早期教育机构、幼儿艺术类培训机构等合作。培养幼儿教师并非是高职院校一方的责任,需要与实习单位共同组建伙伴关系,并与之相互协商来共同完成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工作,需要对教师教育的全过程进行指导。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模式

课程建设现状范文篇2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不断转变。当今大学生多为90和00后独生子女,成长环境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思想观念在受到父母和祖父母等上一辈人影响的同时也呈现出独有的特点。杨静在研究中提到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青年价值观经历了从富有理想主义和批判精神、主体意识觉醒,到更加多元化的过程。他们更加关注自身利益,正视现实生活,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增强。在全球化突出的今天,青年人的权利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更加强化,同时也产生了价值观多元化的冲突等问题。这与人民网在2013年的“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调查报告的结论基本一致,认为当代青年的自主意识与独立性较上一代人更强。qq大数据与青年报对“00后”价值观的调查显示,这些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互联网时代成长、陆续步入大学的青年人高度认同我国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对国家发展持积极肯定态度,知晓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仅有部分受访者认为现代化强国目标与自己息息相关或需要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青年的学习目标多为找工作、提升自身能力或满足父母期望,鲜少有人以报效祖国为目标。这可能是由于当前青年学生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和就业压力,但也反映出学生对于学习意义的认知还停留在务实和个人层面,对自身努力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认识不足。此外,当代青年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前三位分别是父母、同学朋友和老师,可见父母师长在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和树立仍能发挥重要作用。课程思政的意义正是将思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认同国家政策,辩证看待不同国家文明的差异,意识到自身努力在时展进程中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性,树立报效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抱负。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纷繁复杂的信息。在纷繁纷杂的社会思潮中,学生分辨和鉴别多元化信息的能力正在经受很大的挑战。李保强在研究中也提出对于政治认同和政治立场尚未确定的大学生来说,面对多元化的信息和多样的信息来源,学生“很容易陷入政治价值选择的困境”,对政治理论和政治学习不深入,尚未形成坚定的立场,“难免产生误解和疑虑”。因此如何帮助和引导当今个性突出、更关注自身发展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立场,不仅是思政教师,也是学校以及全社会的责任。

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明高校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它要求高校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持之以恒更新思政工作内容,把握不同时代学生的思想特点,探索最适合时代和学生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趋势和国家发展,认识国家和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对照新时代的要求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仍然留有一些问题。从教材内容看,课程章节主题紧跟国家和社会发展,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前国家重大问题。但对每个主题的阐述仍然存在理论性较强、内容枯燥等问题,因而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兴趣弱。从课堂规模来看,形势与政策作为公共必修课,多为大班授课,少则几十多则一百名以上学生的课堂,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位学生,组织课堂活动或与学生互动的难度更大,学生课堂参与感较低,具体表现为只有听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才会互动,其余时间抬头率不高。从教师队伍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尤其是资深教师数量有限,部分现有教师难以做到对所有重大理论和政策精准把握,对现实问题难以做出深刻透彻的讲解,对学生的困惑往往难以给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思想深度的解答。结合时代特点和国情,讲清当前国家面临的形势,通过课堂讲授来教育和感染学生,增强四个意识,树立鲜明的政治立场和远大理想则难度更大。从教学方法看,教师多为单一讲授,理论性强,参与度和互动性不足,任课教师并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理解和认同所讲授的知识,难以做到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多停留在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上,对能否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并不清楚。时展和大学生群体特点的不断变化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要能够紧跟时代主题,结合国情,运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将传授知识和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改进策略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要求高校课程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政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教育全过程,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和谐统一,同向同行。高校与任课教师需要在充分把握不同年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更新调整,既要与时俱进,又要符合当代大学生需求,做到提升教学效果与发挥学生课堂主观能动性并重,价值引领与传授知识并重。结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权利和竞争意识更强,个人目标更为明确和务实,面对多元价值观和文化的冲击时产生困惑,对国家的认同感较强但个人发展目标与国家发展目标的联系较弱等一系列特点,做出相应改变以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健康成长。授课内容注重理论性和思想性,兼顾亲和力和感染力,以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影音代替枯燥的文字和照本宣科,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和参与度,以讨论和案例分析等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形式代替灌输,激发学生对当前国家形势的认知和对政策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学生对国家政策方针的认同感。组建一支充足、专业的教师队伍。在政治、情怀、思维、视野、自律和人格六个方面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需要在不断提高自身政治和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做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下我国的形势和任务,需要根据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变化随时调整授课内容,能够清楚地讲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等各领域知识和最新进展,因此对于不断学习和更新授课内容的要求远高于其他课程。此外,思政教师除传授知识外还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任。因此,高校需要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组织,一支政治素养过硬、高素质、专业化和理论知识背景多样的教师队伍对于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第二课堂,丰富教学形式。第二课堂以形式内容丰富、趣味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被高校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第二课堂活动由学校或学院团委、社团等学生组织负责,近年来有更多的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但其与第一课堂特别是思政课程的融合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脱节,学生很难将课堂所学内容与日常学生活动相联系。与其他思政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稍弱、更紧贴实际,因此如果能够围绕课程专题内容,使第二课堂与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教学相辅相成,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理论政策在实践中体会和反思,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李保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与政治立场[j].人民论坛,2019(25).

[2]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86(4):111-115.

[3]童建军,林晓娴.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与行为倾向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481(04):97-103.

课程建设现状范文篇3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模式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即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是一种把教育扩大到课堂以外,免费为任何能够上网的人提供大学课程学习资源的课程教学形式。2012年以来,作为互联网和高等教育结合的产物,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迅速在世界范围兴起,这种新型课程及教学模式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学校的围墙,颠覆传统大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

一、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之现状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推进始于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与此同时,我国开始密切关注其发展态势。在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中,提出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以“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为方针,立足自主建设,注重应用共享,加强规范管理,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得到有力的推动。目前,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取得了大力的发展,表现在:(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数量急剧增长,慕课数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二)在线课程资源的共享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三)各省级教育部门和高校陆续实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规划,在课程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及相关配套机制建立等方面,不断做以尝试和突破。

二、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模式

教育部2015年的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在国际慕课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加快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即慕课)”和平台建设,推进课程应用,强化在线开放课程实施与管理,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全面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内涵式提升。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立足于我国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以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为出发点,结合高职自身教育规律及学生学习特点,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模式,具体来说:(一)在线课程建设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等为重点,辅之以各类传统文化课、创新创业课以及思想政治课等通识类课程。(二)课程建设应当融入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立德树人”教育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接受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树立。(三)高职教育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形成与培养,因此,课程的建设在体现系统知识点整合的同时,要强调课程的实践操作性环节,侧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四)强调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体现课程的前沿、生动、趣味和新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五)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新型课程体系、课程框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强化线上与线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六)推动课程资源的推广,同类课程实施资源共享,实现资源互通有无,互相学习,不断完善课程的建设和运行。

三、对高职财经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思考———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

基于在线开放课建设规律和基本模式,结合我校在线课程建设的实践,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对高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进行思考和总结,归纳如下:(一)课程定位是基础。首先,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在线课程建设的定位也当加以区别。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行业人才。基于此,高职在线课程建设应定位于“职业人”培养方向,培养符合职业职业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其次,课程的属性是通识课、公共课,还是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核心课等。那么根据不同的课程属性定位,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学习资源等,均应体现职业人培养的目标。其次,所建课程应明确国内外同类课程建设的现状,重点明确现有同类课程资源的不足与欠缺,避免资源重复建设而体现优势互补,课程资源互为补充。(二)课程建设师资团队是保障。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课程建设团队成员均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或研究的人员,且年龄梯度、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层次递进、优势互补。因此,具有责任心与教学热情,了解学习对象学习特点和需求,且理论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是建设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的首要保障。(三)课程教学设计是核心。可以说,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是在线开放课程的灵魂。科学合理、丰富生动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置科学务实的学习目标,合理生动的教学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综合有效的学习评价。并对教学过程予以多样化的信息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和辅助。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根据学习要(下转第57页)求,分别设置理论目标与实务目标,教学设计上设置生动的导入式学习方式,以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情景实训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和控制整体教学过程,增强互动性,并通过教师自评与学生多环节综合测评,对项目教学效果进行综合判定。(四)课程教学资源是辅助。完整、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是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必要辅助。学生在系统学习主要课程内容的同时,参阅形式多样、典型生动的拓展学习资料,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强化学习逻辑性、调动其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也可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融会贯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五)课程特色是亮点。如何在同类课程当中做到脱颖而出、与众不同,这就需要课程具备自身独有的特色。无论从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形式设计、教学资源辅助,还是技术手段支持,都可以作为课程特色体现的切入点,真正做到课程建设的专业化、精细化和优质化。最后,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需要给予合理的建设周期与经费作为支撑。课程建设完毕后,在学习平台上线运行,经过一定周期的完善,应当加以课程推广,以做到“建”以致用,并实施广泛的课程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谭园园,孙迦,朱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范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5(01).

[2]王友富.从“3号文件”看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趋势[j].中国大学教学,2015(07).

[3]张宇鹏.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j].高教纵横,2015(02).

课程建设现状范文篇4

关键词:esp教学理论;商务英语;课程建设

在日常教育中积极运用esp教学理论来进行实践,顺应了时展的基本需求。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要及时明确esp教学理论,掌握esp教学理论,这不仅推动了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的稳步发展,还将商务英语的实用性得到了最佳体现。[1]时代背景下esp教学理论应用于商务英语课程建设和改革,构建合理有效的商务英语课程管理体系,积极创新商务英语课程管理模式,将有效丰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内容,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esp教学理论的相关介绍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esp教学就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2,3]商务英语属于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在特定情境中,需要将esp教学理论灵活运用在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中。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是建立在语言系统基础上,充分借助工作背景来进行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从而促进了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升,这对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esp教学理论将学生的基本需求为主要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促进了商务英语的广泛运用,意识到商务英语对语言系统起到的主要推动作用,注重商务英语对语言系统产生的影响,掌握了行文结构的技巧,在确定目标情境的同时,快速实现了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的稳步进行。

二esp教学理论对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的启示

(一)esp教学理论对课程安排的启示。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而esp教学理论主要是以学习条件和学习目标为研究对象,学习者是核心,针对课程建设的实际需求来开展商务英语课程建设,注重现状情境分析,在明确目标对象的基础上,不仅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还为语言系统的广泛运用打下了稳定基础。[4]在开展的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中,需要根据学习者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的不同,将课程任务进行分阶段进行,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商务英语课程建设。比如在商务谈判模块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设置进行模拟谈判练习如下:a:welcometoourcompany.mynameisjinzhefu.i’minchargeoftheexportdepartment.thisismybusinesscard.b:thisismybusinesscard.a:thisisyourschedule.afterthemeeting,wewenttovisitthefactoryandhaveameetingwiththeproductionmanager.you’llhavedinnerwithourdirectorintheevening.b:canyouarrangemetohaveameetingwithyourboss?a:ofcourse,i’llarrangeitat10o’clocktomorrowmorning.b:ithinkthepriceisabithigh.canyoureduceit?a:12.50dollarsisourbottomprice.ifyouordermorethan10000pieces,wecanreduceitto$12.b:ok,iacceptthisprice.a:mr.smith,it’sreallymypleasuretodobusinesswithyou.(二)esp教学理论在课程设置指导方面的启示。在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环节,需要将esp教学理论得到广泛运用,充分体现了esp与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的有效结合,在此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活动。[5,6]首先要熟练掌握esp教学理论,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构建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体系,积极完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制度,使得商务英语成为面向全体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将英语教学重心逐渐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向转移,在思想、心理上对商务英语课程建设做好准备,成立课题小组,从而编写专门的商务英语教案。注意专业方面的常用词、句法结构以及表达形式,不断提高商务英语水平,鼓励学习者积极研究专业知识,加强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口语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另外,只有多阅读,积累更多经验,才能促进自身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积极应对商务英语课程建设提出的挑战。采用新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促使商务英语朝着自主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在课程建设中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最佳体现,将多媒体作用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中的主要辅助工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促进了师生关系和谐,在协作下完成了商务英语教学目标。(三)esp教学理论给目标教学分析带来的启示。分析在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中应用esp教学理论的必要性,这不仅是课程建设的需求,还是时展给商务英语课程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新时期下,必须要意识到,应用esp教学理论的优势,以此来促进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中要积极将语言分析与学习目标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了esp教学理论与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将esp教学理论积极应用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重点突出课程教学的有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更多的体会esp教学理论的精髓。例如,在商务口语表达如下句子中youmustissueacertificateofquantityandweight.thequantityisasimportantasthepriceandthequality,isn’tit?iftheimporterfindsthatthequantityofthegoodsdoesnotconformtothecontractstipulations,hewillrefusetoacceptthem.在教学中如果目标明确,强化商务英语句式分析和商务词汇运用,那么商务英语的实用性就会得到最好的体现。

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及时进行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在esp教学理论研究中以学习条件和学习目标为研究对象,将esp教学理论灵活运用在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中,注意专业方面的常用词、句法结构以及表达形式,积极将语言分析与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强化了esp教学理论的应用效果,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红娟.基于esp理论的商务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5(79):92-93.

[2]黄志华,陈雅婷.esp需求分析理论在金融机构中的实证研究及其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模块优化的启示[j].中国投资,2013(s2):256-256.

[3]李建平.论esp教学理论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启示[j].外国语文,2014,30(4):133-136.

[4]徐阳平.基于esp理论下高职院校经管类《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海外英语,2015(12):35-36.

[5]杨嘉珈.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商务英语esp课程设计[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5(5):102-104.

课程建设现状范文篇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

在我国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党的报告中,对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来看,必须要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升教学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满足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要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改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作为当前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可以更好地满足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为课程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在当前多元化时代到来以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这就需要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中,必须要顺应当前时代的要求,从自身的教学特色出发,明确发展方向,落实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价值

(一)加强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我国当前的转型升级阶段,制造业的升级,对于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但是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阻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从当前实用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来看,用人单位不仅会进行专业基础的考核,同时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英语技能,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能够看懂相关的技术资料与说明书等,从而更好地加强与国外专家以及客户的交流。而通过推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工作,可以更好地满足专业需求,提升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养,在强化与实践教学联系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在专业领域中,使用英语来进行交流。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工作,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性

从目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生源质量来看,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差,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英语学习方面,缺乏自主性与兴趣,在课外学习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在开展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强化课程改革工作,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性的提升,满足学生未来的就业需求,实现专业英语水平的提升。比如在机械专业、工程专业以及法律专业方面,通过进行专业英语词汇的介绍,既能够实现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又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让学生在毕业以后,可以快速地适应岗位需求,提升专业工作能力。而通过实现学生学习兴趣与支柱性的提升,可以更好地改善学习效率,让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现状

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推动教学工作中,需要结合自身的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推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工作,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但是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分级教学”的相关要求,在推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停留在表明,并没有提升对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重视,影响了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在部分院校中,甚至以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作为标准,对学生的英语技能进行考核,并没有真正的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使得其很难满足专业英语的发展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院校在开展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多地采用egp的教学模式,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并没有明确其定义与课程定位,影响了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措施

(一)满足学生专业学习需求

在推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研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同时需要对地方发展需求进行分析,保证各项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为行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推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中,所开展的需求调查应该满足综合性的要求,将学生、教师以及地方发展等因素囊括其中,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收集更为准确的数据,对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内容进行明确,进而选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其自身的专业素养符合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需求,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完善教育团队建设

从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受到教师自身素养的不足,使得整个的课程建设工作陷入停滞的状态。而在当前时代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必须要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通过提升教师待遇,完善晋升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高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高薪聘请一些优秀的教师,同时需要加强对现有教师团队的培养,鼓励现阶段的教师积极的转型,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形成完善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师培训机制,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在不断的交流中实现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强化实践应用教学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以往理论学习为主的课程构建,强化实践应用教学工作,更好地满足教学工作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的要求。在开展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出实践应用的引导作用,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在进行课程设计中,应该对实践应用与理论学习的比例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两者的有效结合,通过构建职业场景,为实践性教学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做到校企融合,借助企业的优势,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升教学水平,满足当前的行业发展需求。

结语

在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应该从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出发,推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工作,为行业发展培养更为优质的复合型人才。高校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构建动态发展机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深化课程改革工作。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积极的推进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工作,从行业发展现状出发,加强专业英语建设工作,培养优质的复合型人才,为转型升级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参考文献:

[1]林玲.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esp课程发展方向探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8,39(4):135-140.

[2]杨小晓.民办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专门用途英语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文艺家,2019(12):170.

[3]朱倩.“高校专门用途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科技英语综合教程》编写理念、特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20,36(2):155-157.

[4]伏红霞.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esp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课堂优化策略———以国际贸易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2020,9(5):87-90.

[5]沈文辉,魏丽.高校校内实训的跨学科协同发展探究———以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2):85-90.

[6]郑凌燕.基于需求分析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esp课程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10):148-150,160.

[7]王波,魏乐琴,陈金瑞.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98):36-38,44.

课程建设现状范文篇6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教学建设中最基本的建设,它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培养关键点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只有加强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教学质觉。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与教研室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建设。本文就高校课程建设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链

1.搞好课程建设必须要提高认识。质量是高等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最,就要从教学的最基本建设———课程建设做起。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教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毛作。其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了解学科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担负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因此,应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重视课程建设;,各部门领导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政策要倾斜,经费要保证。对课程建设卓有成效者要给子表彰和奖励,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教学改革,参与课程建设。教研空是按专业建立起的教学、科研基层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的建设工作,取决于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课程建设的投入。以教研室为中心,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各课程负责人要按照合格课程与优秀课程基本条件和建设方向。详细写出课程建设的日标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应注重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把着眼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把课程建设深入到整个教学活动和课程体系中去,使教学的各项工作到一个高层次.优化组合成一个整体,使大部分本科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形成较完整的反映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课程改革计划和可行措施,使课程改革和建设取得成效。

2.摘好课程建设要有明确的质员标准。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维的复合概念,其标准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适应性是高等教育质址的本质属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社会需要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尺度。多样性则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二属性,是保持和传递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也是培养公民素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满足社会对人才开发和应用等。要不断地总结、探索与实践,建立出一套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合格课程、重点课程、优秀课程建设的质址标准。经过统等规划,分期、分批建设,采取自评自建与集中组织审评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少数重点课程、优秀课程与合格课程相结合,深入研究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的功能和实效性。发展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第三属性,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而变化,是适应性质址的衡址标准。既要继承传统,义要突破前规;要从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方面转变认识;要从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课程的特点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上进行探讨;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要从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使高教通过2——3年的教学建设,绝大多数的必修课程达到高水平,并创建具有特色的古内重点课程,使高教的整体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3.搞好课程建设.要认真分析课程的现状。高等学校条件有的相对较差,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我们必须根据课程的现状,结合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抓主要矛盾。对提高教学质员影响大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如对一些.环课率高,授课面广的土干课程,给予重点资助;从课程设置中确立一批覆盖面宽、直接影响学生理论基础与准本技能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加强篆础理论、墓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抓好专业主干课建设,以重点课程建设带动相邻的系列课程的建设。高校应设立课程建设与奖励专项基金,要把重点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评选作为一项整体工作,坚持评建结合,以建为主。应以墓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对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的主干学科、主千课程为对象,通过“分期分批,立项建设,评建结合”,有计划地开展校级一类课程建设。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争创评选省级优秀课程。

二、建设优秀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要以优秀课程建设为中心,重视课程体系的改革和系列课程建设,建立新课程结构体系。

1.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专业特点、办学层次,招生规模以及各门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所处的地位,制定出全校课程建设目标。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围绕知识、能力、索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必须具有内容衔接紧密,交叉渗透,符合人才培养和教育客观规律的特征,并且在内容涵盖和组成形式匕体现学科课程及其内容的系统性。建立各课程群(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群、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等)。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课程群由原有的课程、新设的课程与基本素质教育和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选修类课程构成。对专业课程进行分化、重组和新建。(l)课程分化—为适应高师教育学科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趋势。促进学科课程的分化;(2)课程重组—打破完全按学科设置课程的模式,在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进行融合重组;(3)课程新建—根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新建一批新兴学科课程和边缘学科课程。

2.强化系列课程建设。系列课程包括主干课程和分支课程。以主干课程适应学科的发展,以分支课程适应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由他们参与开展各学科和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合作,切实解决系列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前后衔接和专业课的内容更新等问题。.主干课程为必修课。分支课程为选修课、讲座等,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增加学生学习的卞动性、选择性和学习兴趣。各种选修课程的安排相对不集中在一段时问内,而是恨据专业需要和教育的不同阶段,分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利主干与分支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主体交叉,有利于主干课程的发展和各课程的相互贯通。

3.合作建设课程是课程体系改革重点。要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就要加强素质教育,增设素质教育课程。目前文化素质教育的选修课课程建设是我校的薄弱环节,缺乏相关学科和师资。因此.我们要与综合性院校合作,加强我校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选修课程的建设,并采取促建的办法,以校际间、学科间学术交流为主进行合作。通过与综合性或多学科性大学联合开课或交流授课,进一步丰富选修课教学内容,形成历史、哲学、社会科学、语言文学、艺术类和自然科学专业选修课。

三、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需要

建立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师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建立一支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热心教学工作,有敬业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是促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培养21世纪人才的可靠保证。我们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列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师资”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我校“人才培养工程计划”,设立主讲教授和主讲教师制。采用校内外培养并举,以校内培养为主的策略,加速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应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鼓励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在投入教学时,给予时间上和精力上的保证。通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教书育人,建立一支业务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注意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通过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发挥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教学研究活动,将老教师的作用与中青年教师培养相结合,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学术活动。沟通信息,加强协作,更新知识,增进学科间的校际间的交流,通过校内外各种培训班培训,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师科研思维能力,业务能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通过实行真正的教师聘任制,引入竟争机制,创造良好气氛,使广大教师积极承担教学工作。

四、严格教学管理,开展教学评估

1.促进课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课程建设档案,认真研究,分析课程建设的鹅本情况、达标程序、成绩与问题。我校扩招后,虽然底子较薄,条件较差,但越要强化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扎扎实实工作.大力整顿和规范我校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竹理水平和效率。加强课程建设和其它教学基本建设,通过教学督导、教学考评、教学检查观摩、教学追踪测评、教案检查评比、听课评课、听取学生意见、考试成绩分析和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从教学摹本环节抓起,加强教学质星监控严格教学管理,增强各课程的管理意识,强化教师的质址意识。在今后2-3年内,力争把我校各专业的80%主干课程建设成为校级优秀课程,30%达到省级优秀课程。

2.加快题库建设,建立严格规范考试制度。考试不仅能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能反应教师知识水平。在考试中围绕命题中心环节,能否真实反应教与学的情况,试题必须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准确性;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在考试中要改变过去单纯的课程考试,逐步增加实践考试所占比例;加强考试管理,做到“三严”,即严格考试、严格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加强考试分析和考试监控。今后将采取购进题库软件与自行出题相结合,进一步扩增题库址,加快实施教考分立。在几年内完成主干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的计算机试题库和题卡建设,提高考试质量。

课程建设现状范文篇7

关键词:江苏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2014年参加公共体育课程考核的学校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药科大学、金陵科技学院、江苏警官学院、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等30所本、专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论文,阅读有影响力的期刊、学报作为支撑,收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文献,进一步了解分析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2.专家访谈法

对参与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的评估小组领导、成员进行走访,以面谈的形式进行,深入了解各高校体育发展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意见》和《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工作的通知》的要求,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对江苏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进行考核和评估,5月份参与考核的院校10所,12月份参与考核的院校20所,其中考核优秀2所,合格24所,有4所高校未达到合格标准。由此得出,大部分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是达到标准规定,评定等级为优秀的高校应发挥示范作用;评定等级为合格的院校应根据评定专家提出的问题及时寻求解决措施,争取达到优秀标准。未达到合格标准的高校应对照《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结合专家给出的意见,认真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整改方案,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上报整改情况后重新考核。公共体育考核中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总课时数不足

通过查看各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发现本科院校学时数基本满足,但高职院校由于学制短,大部分学校达不到要求,没有充分重视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学校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课、实训课学时数所占比例较大,这样就缩短了学生公共体育必修课的时间。

2.课程内容安排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新《纲要》规定: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打破原有的系别和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继续传统的基础体育课,体现不出高校体育教学特点。

3.早锻炼、课外活动效果不理想

新《纲要》明确提出:将课外体育、校外体育、运动训练纳入到体育课程中来,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一体化课程结构。能到达到规定的次数的学校很少。学生课外活动中,受场地、器材等因素影响学生锻炼积极性,同时学生课外活动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导。

4.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业务培训质量不高

由于各个高校发展情况的不同,在师资结构中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教师的年龄上,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过多,在实际教学中缺乏经验,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针对这种情况,有针对性的加强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自身综合能力,从而使学校的教师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在师资培训中,各高校教师培训后没有将先进的理念应用到教学中,没有将所学知识与同事分享,导致培训知识的流失。

5.场地和器材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目前,江苏省教育厅对高职院校进行办学水平的评估,全面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和体育场馆的建设,高校体育场地、器材是高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保证,各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受资金制约显得滞后。各高校场馆、器材都是为教学工作准备,课后场馆的关闭导致学生没有活动的空间,降低了场馆的利用率。学生器材的使用多半从器材室登记后借用,部分高校器材设施的缺乏导致学生活动无法开展,严重影响学生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6.评估结果与高校课程建设效果的持久性

高校评估期间各个指标都达到标准,评估工作完成后,部分高校对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视度不高,导致评估前的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由此可见,必须大力加强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持久性和稳定性,重视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强化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力度。

三完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对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视度,落实教学学时数

体育作为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领导对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视度,才能直接解决学生锻炼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高校应逐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明确职责,保证学校体育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加强课堂教学检查力度,明确督导小组进行监督,确保各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时数得到落实。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

高校体育运动的开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学生是否容易掌握并符合学生的心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开发特色课程,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逐渐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完善早锻炼和课外活动制度,提高课外活动效果

早锻炼和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高校应将体育场馆资源最大化利用,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学生早锻炼应有相应制度保证,并根据学生出勤和锻炼效果不断完善早锻炼制度。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是体现校园活力、展示青春的一面,是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基础,学校课外活动应形式多样化,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保证相应场地、器材、安全等方面,学院应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重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为学生课外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优化教师结构,注重教师的业务培训

高校教师数量和师资配备情况直接影响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各高校应招收高水平、高学历的体育人才。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老教师不断引导、传授教学经验,提高青年教师综合实力。教师业务培训结束后应进行总结并分享培训技能,共同提高业务水平,使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在业务水平提高的同时,教师应多关心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理念,培养教师体育教学创新能力。在这方面,不仅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而且要在其心中树立“自我教育,不断提高”的理念。

(五)加强场馆设施建设和利用

江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上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2)室内外的场馆偏少;(3)室外场地的安全度。有效的解决措施如下:(1)加强学校领导重视度;(2)校企合作模式,争取企业的投入;(3)发展学校特色运动项目,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在场馆建设与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的困境中有所突破和创新。

(六)加大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考核力度,确保效果

为确保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工作的进一步稳固和发展,江苏省教育厅应加大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工作力度,让各高校重视并将积极投入到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中来,并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意见》要求,对照考核标准,进一步加强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学校应发挥示范作用;考核为合格的院校应总结经验,继续完善提高,对考核未通过的院校,应按照标准积极整改重新迎接新一轮评估。争取顺利完成考核。同时在考核结束后,省教育厅应不定期对各高校进行抽查,确保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落实和进一步发展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 陈佩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4):114-117.

[2] 吴洁,王欣.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现实缺失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7):78-80.

[3] 刘士友.实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32(18):175-180.

课程建设现状范文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学;应用型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向学生的课程建设和实施,本文以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应用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为例,分析课程建设和实施的现状与问题,系统化构建应用型课程建设方案,并通过课堂教学检验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课程建设层面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论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内在联系。

一、艺术设计学应用型课程建设思路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满足创意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即以该专业的学科视角科学构建艺术学、设计学、传播学、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培养懂艺术、能设计、会经营、善管理的创意策划与设计管理人才。课程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主要通过学科的完整性、理论叙述的详尽性、思想观点的统一性、结构体系的严密性、教材编写的规范性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3]。为培养学生高层次的专业视角与核心素养,艺术设计学专业依据交叉学科知识体系重构了基础型课程体系,同时开设了应用型专业选修课,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如新媒体项目策划、会展项目策划、艺术市场项目策划,以及本文的案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案例课程的内容包括城市品牌定位、城市品牌形象、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品牌文化等以城市为主体的品牌管理理论的应用与延伸,通过项目调研、项目策划、品牌设计、项目管理等训练方法巩固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下面,笔者以城市品牌项目策划为例,分别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这四个层级,阐释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一)课程理念

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介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之间、将高深学问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需求的大多数[4]。然而,相对于学术型人才培养已经积累的丰富经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在从“层状”转向“网状”的课程体系中重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对高深学问的自我意义建构,是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关键。据此,可将案例课程的课程理念概括为“要求学生具备高深学问的知识素养的同时,又能运用高深学问去研究解决社会问题”,此乃构建应用型课程建设方案的重要依据。

(二)课程内容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理念为课程建设确立了价值导向和规范,也为案例课程的内容编排提供了框架性指导。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课程实践前既要为学生搭建具有可塑性的知识框架,又要从实践知识出发,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双向互动关系[5]。然而,案例课程尚未形成清晰的、稳定的、成熟的课程内容框架。究其原因,作为新兴发展起来的研究方向,城市品牌涉及城市营销、城市识别设计、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等多学科交叉领域,而边缘学科的知识体系、内容框架、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尚无可对标的先进经验。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构建艺术设计学专业视角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整合边缘学科的实践知识,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展开理论的实践应用,是搭建案例课程内容框架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课程实施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最后都要通过课程实施来体现。现代课程理论认为,教学的重心在于学生的学习,应充分体现学习共同体的功能特征,即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形式[6]。案例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讨论、小组学习等多种方式共享知识,学生通过项目团队制互相监督进度、相互协作、检验彼此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然而,目前案例课程中的学习共同体成员仅由课内师生组成,共同学习理论知识、共享实践经验的教学效果仍有待提升。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丰富学习共同体的构成,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案例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课程评价

目前,高校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常把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没有认识到课程评价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7]。课程评价不仅是推进课程建设的制度保障,其本身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核心是教学成果评价。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案例课程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主要以项目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效果为参考,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与应用能力。然而,目前案例课程侧重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理解和掌握学科理论和实践知识是进行实践应用的先决条件,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基。因此,适当调整当前课程评价的方式、侧重点和尺度是案例课程在建设过程中的迫切需要。

二、案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的课堂教学

在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理念重构过程中,案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边缘学科的知识结构不清晰、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单一化、教学成果评价标准有待调整等突出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三点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应的课堂教学目标(表1),同时明确了艺术设计学应用型课程建设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四个关键问题:构建适用于应用型课程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形成适用于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内容;探讨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规划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成果评价方案。下面,笔者将逐一对基于教学1902022.05目标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以及上述问题的实际解决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一)构建适用于应用型课程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

整体而言,已有的代表性文献的学科背景大多以城市营销为主,从艺术学视角介入城市品牌的研究成果还处于积累阶段,尚未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框架。由于教材体系是知识体系框架的具体体现,因此,构建适用于案例课程的教材体系是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深圳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仅有艺术学部的城市品牌项目策划出现“城市品牌”这一关键信息,管理学院的城市管理学、经济学院的城市经济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城市地理学等,则从各自的学科背景构建与城市研究相关的知识体系,只能作为案例课程核心知识的扩展和补充,在教材体系构建上不具备参考价值。在中国大学慕课和优客联盟上搜索“城市品牌”关键词,几乎没有相关的在线课程资源。应用型课程教材体系的理论知识内容框架的搭建,要注重突显学科专业优势,实践知识的内容框架则应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同时建立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从而达到知识框架体系化的教学目标。据此,以“城市品牌 定位”“城市品牌 识别”“城市品牌 推广”这三大板块划分案例课程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形成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有机融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理论研究、设计实操和项目策划的关键能力。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大纲,细化教学内容,形成教材体系,突破了以往应用型课程以非结构性的案例分析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设置更为合理、全面,为艺术设计学应用型课程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形成适用于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内容

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在中国知网检索“城市品牌”“城市品牌建设”等主题,截至2020年9月,共有1105篇学术期刊论文和119篇学位论文。从主题的共现矩阵中可知,城市品牌研究主题多集中在“城市品牌建设”“城市品牌形象”“城市品牌塑造”等宏观层面,在“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品牌定位”“城市品牌营销”等应用型研究上也有一定的热度。另外,虽然“体育赛事”“地域文化”“旅游城市品牌”“品牌视觉形象”等主题共现次数较少,但是在案例课程的内容设置上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双向互动,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融合实践应用环节,加入翻转课堂、校外调研、成果汇报等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教学形式,形成“引发兴趣-吸收知识-探索实践-应用成果”的应用型课程建设方案。在教案设计方面,尝试以丰富的视觉感知案例阐释高深的理论知识。如在介绍城市品牌定位理论时,以“i♥ny”“香港飞龙在天”“熊本熊”等经典案例的视觉符号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在介绍城市品牌与城市体验的关系时,从设计学科视角出发,整合大量的动态作品进行讲解。实际课堂实施的效果比较理想,可作为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内容范式推广和普及。

(三)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

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课程建设中应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学研结合等政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政产学研合作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具有不同价值体系的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发展区域社会经济层面上统一起来,形成知识领域、行政领域和生产领域的三力合一,从而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8]。城市品牌理论与实践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中由课内师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以深圳为例,行政机关、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城市品牌研究和城市形象宣传,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文化信息办公室、深圳市商务局等部门相继推出城市宣传片,以及整合营销推广策略。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引进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2020年度课题“创意城市网络背景下的深圳城市品牌定位研究”,引导学生在创意城市网络背景之下,遵循城市研究、市场营销、品牌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路径,以提升深圳国际竞争力为目的进行城市品牌定位研究。该课题与案例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为支撑,以市政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在引导学生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把课堂产出转化为学术成果、产业成果和社会成果,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行业要求。通过明确项目目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项目调研和设计实践,课程产出了丰富的深圳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作品(图1),形成了高质量报告和高水平学术论文。同时,引入校外导师,为学生开拓视野和提升技能创造机会,努力促进各部门、企业、团体等与课程形成长期的、固定的、深入的合作关系,进而成立正式的校企合作教学项目。

(四)规划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成果评价方案

由于包括案例课程在内的大部分应用型课程均偏向于训练和评价学生项目策划的实践能力,不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成果评价,几乎没有针对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所以案例课程的作业形式在以往的品牌设计和活动策划的基础上,增加了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的撰写任务。课程实施中增加了专业论文写作技巧的讲授,要求学生以“深圳设计之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品牌”等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学习、归纳和简评。最终,学生通过对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学习,完成了多篇学术论文,分别从城市营销、品牌设计、市民认知、人文关怀等角度进行了学理探讨,并形成了研究成果,格式规范、篇幅适中、观点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案例课程依旧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其中,个人作业、小组作业和平时表现调整为各占总成绩的1/3,均衡考虑多种作业形式的表现与成绩,包括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品牌设计、活动策划等,形成适应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教学成果评价方案。通过在教学成果评价中加重理论知识能力考核的占比,为应用型课程建设提供了教学改革范式,初步实现了学生专业能力均衡发展的教学目标。

结语

本文通过全面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框架、现状和发展趋势,构建了基于案例课程城市品牌项目策划的知识体系框架和教材体系框架,形成了系统化、结构性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了具有可行性的、适用于案例课程的合作教学方案,以及符合艺术设计学专业毕业质量评价要求的教学成果评价方案,检验了应用型课程建设方案的实施效果。由此,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即知识框架体系化、教学模式多样化、能力培养均衡化,为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应用型课程设置,乃至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和学科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改革范式。

参考文献:

[1]谢尚果.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供给能力[n].广西日报,2019-4-15.

[2]谢幼如,黄瑜玲,黎佳,等.融合创新,有效提升“金课”建设质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9-16.

[3]魏小琳.后现代视野中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7(7):90-94.

[4][5][6][7]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

课程建设现状范文篇9

【关键词】普通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舞蹈剧目;信息化教学

一、普通高校舞蹈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意义

舞蹈剧目课是提升学生艺术表现力的综合训练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舞蹈专业的剧目课教学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由剧目鉴赏入手,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剧目内容、讲解作品结构、反复进行动作示范,然后进行角色和动作训练及集体舞台的配合意识训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对作品进行大量的前期资料准备和反复的身体示范。而由于教师精力、体能以及学时所限,学生的训练不能得到精准有效辅导和及时反馈,教学目的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舞蹈剧目课的教育功能。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教学理念在舞蹈教育各方面的渗透,建设舞蹈在线课程势在必行。舞蹈在线课程建设与信息化改革对于新形势下的舞蹈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舞蹈课程教学中,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建立科学的舞蹈视频资源库,可以无限地扩展与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学生通过超星平台和app自主学习,延展教学时空。学生利用手机录像,和原版舞蹈视频同步播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更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更快地解决问题。信息化教学是根据教育未来前景和趋势所呈现的,是适应潮流发展和学生适应时代的教学手段,它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以及使舞蹈各课程内容更好地融会贯通,也可以综合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与表演能力、艺术审美与创造能力,最终实现高素质舞蹈人才的培养。

二、普通高校《舞蹈剧目》在线课程建设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高新科技的开发和利用日新月异,从电视机和投影仪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开发运用到现在的手机和网络直播教学,教学手段呈多样化。舞蹈剧目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技术课程,在舞蹈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中网络在线信息化教学的运用,多停留在舞蹈理论课教学上,其精彩纷呈、直观有效的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反观舞蹈剧目课教学,依然停留在“口传身教”的层面,即教师口头讲解、身体示范,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具有现场感,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临场指导学生当堂提问,但由于舞蹈教室场地的面积、学生的数量、教师的精力、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形成了单一和孤立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束缚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诚然,也有部分高校对舞蹈剧目课程开展了在线开放式信息化教学的尝试,但是,由于平台设计不完善,技术手段单一,信息化教室没有建立和设施不完善,依旧延续课上“我跳你看,我说你做”,课后学生通过手机看视频的教学程序。因此,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凸显。对于此状况,各高校应当逐步建设网络和多媒体辅助舞蹈教学的硬件系统,让网络在线信息化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同时,在舞蹈剧目课在线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通过各种平台和技术软件建构“资源库 直播平台”和“线上 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状态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获取知识。

三、普通高校《舞蹈剧目》在线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一)线上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与应用。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主导作用,通过“超星”“雨课堂”“爱课程”“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线上直播,例如开展舞蹈剧目作品鉴赏范文和写作结构讲解,导入课程ppt,讲解剧目排练课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在线上平台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根据舞蹈特点可以分为舞蹈视频和舞蹈音乐两个子库,按照舞蹈作品的类别、体裁和舞蹈大赛年限等科学合理化制作菜单和目录导航,并在每个剧目视频下制作相关剧目鉴赏和详细解说的视频,便于线上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时检索与调用。1.线上视频教学资源库检索示意图:2.线上教学剧目视频字库模块:链接创作背景、编导创意(文字编辑)、剧目名称→队形图片资料(flash二维动画设计、简笔流程图)、重难点问题(ppt)(二)线上信息化教学方式。1.网络直播讲授:推荐利用超星泛雅等直播平台,结合平台输入的剧目资源库和ppt等教学资料,在线讲解舞蹈剧目课中的理论知识部分,这样既节省了教室资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践行了新世纪的教学理念。2.线上批注作业:在舞蹈剧目实践课结束之后,教师利用相关app进行课后作业的批注,采用师生熟悉和使用广泛的中舞网、哔哩哔哩、美拍、抖音等app工具,学生将排练录制的视频到app网站,教师通过观看对其作业进行点赞或评论,根据视频获得的点赞次数作为平时的考勤分数,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后自主练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微信、qq等平台讨论与沟通:学生不仅可以在课上给教师回课,同时在课后也可私发视频给老师,这样不但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教师可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单独进行精心指导和严格管理,学习效果也会及时得到测验和反馈。(三)信息化舞蹈教室的改造。舞蹈剧目课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实践性,一个剧目的最终呈现,需要在标准化的场所反复练习。同时,完成独舞体裁以外形式的剧目表演,需要两人或多人在现场进行身体协助配合。在舞蹈排练教室安装网线、投影仪或屏幕等信息化教学的必要设施。通过app软件和播放设备的慢放与倍速功能,改变视频的播放速度和动作方位,便于学生发现问题,更加细致化地去学习剧目。另外,可以利用教室的投影仪或屏幕导入教学资料ppt或者教师提前做好的视频动态图,现场讲解在排练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例如群舞队形,通过视频动态图的画面,讲解路线和运行轨迹,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自己在队形中的位置变换,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当今的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多个学科研究的新领域,舞蹈在线课程建设与信息化教学是必然发展趋势,也是未来舞蹈教育发展急需研究的课题。笔者以《舞蹈剧目》课程为个案,以点带面,希望舞蹈教育工作者能审视当前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积极开展舞蹈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信息化教学研究,为新形势下培养新的高校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曾浩.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趋势与发展策略[j].课程与教学,2016,(11).

[2]李伟.地方高等院校舞蹈专业中剧目排练课程的优化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7,(19).

课程建设现状范文篇10

1.1项目建设目标

①在建设期内完成各项指标,通过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验收。②力争2年内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2项目建设思路

①总体思路:一切以提高学生技能为核心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推动专业课程建设。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首先结合该院该学科的教师结构现状,制定“双师型”教师岗位责任及要求。其次制定相应的考核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精品课程教师到生产一线参与顶岗实践,去收集、总结、引进现场最新的生产技术成果作为教学案例,保证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工程性,使他们尽快成为一流的骨干教师。③教学内容:必须与岗位标准相融合。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以下9个模块:绪论;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预应力构件;11g101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④探求课程与行业一线的结合点,积极参与行业技能大赛。如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竞赛,重庆市建设工程造价行业技能大赛等。⑤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开发《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教材。以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性为目标。平法识图是造价员、施工员从事工程施工、工程量计算必备的核心技能,目前在教材的编制上仍存在空白,多依赖11g101系列平法图集。无论从教学还是科研角度来看,建设新平法教材都具有很高的价值。⑥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及管理:开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课内实践学时用以保证操作实训及课程设计,强化工程意识和专业应用技能,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和特色;开展与“五大员”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⑦课程教改科研:围绕平法识图技能方面展开。⑧强化管理:通过制度改革,提高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将教师岗位责任制与绩效考核落到实处,把课程建设工作指标化,任务分解到人,建设经费分解到指标上,按计划时间表进行考核。

1.3项目建设进度

项目建设期三年,一年后进行阶段性验收,建设资金由学校提供。2012年10月该项目正式立项,2013年11月通过阶段性验收,后期将按照验收标准做好后续课程建设工作,包括视频、作业、试卷、flash等相关课程材料。

2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