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论文范文10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1-02 10:47: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小学德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精彩课堂感动心灵

[内容摘要]课堂应该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根据其真实体验来引导,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多种形式,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去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一是情景化的课堂,诗意中丰富情感;二是生活化的课堂,体验中引导认知;三是趣味化的课堂,活动中自主感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让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

[关键词]回归生活珍视童心提升认知

[本文转载自“再简单的生命筵席,也会因为爱而倍感丰盛。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弦音的震颤,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感动是一种积极、奇妙的心灵体验。在品德教育中,若让学生收获一份感动,就帮助他们体验了一次情感的升华,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

《父母关爱我成长》是浙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的家庭”单元中的第三课。我在执教本课教学中本着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调整话题,根据其真实体验和反馈,来引导他们思考、讨论、交流,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道德认知。本人经过几次试教磨合,有很大改观,使整个课堂在有弹性的预设下“动态生成”、精彩纷呈。现摘录课堂中的几个片段,来品味一下“动态生成,感动心灵”的精彩和反思探索。

一、情景化的课堂,诗意中丰富情感

一、小学德育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小学德育教学已经受到相关部门以及人员重视,但是德育教学工作仍然不够明显,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负面影响、消极现象严重。从儿童入学以来,各个科目的老师都在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虽然讲了很多学习道理,但是效果并不太明显。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来看:主要是社会各种负面影响给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学校、课堂开设的各种思想教育以及德育教育活动呗社会丑恶现象以及不良风气影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未成年学生中以英雄、伟人为偶像的只有20%左右,但是崇拜大款、影星、歌星的学生人数远不止于34%,很多学生受社会生活以及家庭环境影响,贪图享乐,一味追求高消费,进而出现盲目攀比的现象。很多学生一味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却不懂得感恩,对社会、生活、家庭以及特任负有对应的责任,从而缺乏宽容心与理解心。一旦遇到挫折,不仅不积极想方设法应对,反而出现慌乱沮丧的局面,甚至还有等待家庭、他人帮助的现象,这种一味逃避、依赖的心理,不仅不利于学生成长,还会对他人乃至于社会产生影响。

(二)德育教学缺乏时效性。从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对于智育的评估工作比较完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施过程与步骤比较严格、规范,并且学生学习成绩直接和老师业绩考核、奖金、职称评聘等相关利益挂钩。与之相反的是,在德育方面的工作,不管是在考评机制,还是在考评制度、条件上都缺乏标准的量化体系与操作性。甚至一些学校,还没有将德育教学体现和业绩作为评估老师业绩的指标。部分学校在编制德育实施规划与方案时,没有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与德育教育工作,从而忽视了学生差距、年级差异,在教学内容与目标上大致一样,不仅脱离了教学实际,同时也没有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开展德育工作,从而直接影响了德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操作性与针对性。部分学校由于没有根据教学要求,将德育灵活的融入到教学环节中,从而也就不可能形成教书、管理、服务育人的德育网络。另外,部分学校在德育教学方法上,以传统说教的形式呈现,不仅不能创新,也影响了新形势下德育教学工作。

二、改进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措施

(一)强化基础德育作用。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思想品德作为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不仅具有基础德育的作用,同时也是小学德育教学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是为了让学生初步养成关心集体与他人以及城市节俭、勤劳勇敢、踏实负责的思想品德与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习惯,从而初步具有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传统的道德标准、观念,面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不同的道德观念、观点、规范就像种子一样进入学生大脑,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习惯。

内容摘要]课堂应该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根据其真实体验来引导,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多种形式,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去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一是情景化的课堂,诗意中丰富情感;二是生活化的课堂,体验中引导认知;三是趣味化的课堂,活动中自主感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让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

[关键词]回归生活珍视童心提升认知

“再简单的生命筵席,也会因为爱而倍感丰盛。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弦音的震颤,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感动是一种积极、奇妙的心灵体验。在品德教育中,若让学生收获一份感动,就帮助他们体验了一次情感的升华,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

《父母关爱我成长》是浙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的家庭”单元中的第三课。我在执教本课教学中本着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调整话题,根据其真实体验和反馈,来引导他们思考、讨论、交流,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道德认知。本人经过几次试教磨合,有很大改观,使整个课堂在有弹性的预设下“动态生成”、精彩纷呈。现摘录课堂中的几个片段,来品味一下“动态生成,感动心灵”的精彩和反思探索。

一、情景化的课堂,诗意中丰富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课堂教学紧紧抓住了与学生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的家庭生活故事,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教学便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体验的最佳契机。

一、新时期融洽师生关系,带动学生热情

小学生心中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喜欢模仿教师的动作。教师应适应新时期的工作需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榜样,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首先,教师要对自己教学的课堂进行研究,发掘课本中趣味性的知识,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的变化,及时地帮助学生消除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消极的心理影响,为学生的学习表明方向,带动他们的发展进程。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采用和蔼的态度让学生处于精神放松的状态,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失误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正确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树立自信。另外,教师要在课下的时间和学生在一起,了解他们遇到的生活中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看待事情,发掘学生做错事情的本质,以此为出发点加速学生生活中的发展进程,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面对学习和生活,为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利用教学资源,提升德育效率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新时期小学教学的都是基础知识,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促使其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今后的学习当中,取得更多的收获。首先,教师要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创新小学生德育的方式方法,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其次,教师要在德育中融入信息技术的资源,让网络中的实例教育学生,提升小学生德育的有效性。利用创新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抵制遇到的不良现象,获得更好的成长空间。

总之,教师利用和蔼的教学态度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用自己的教学态度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课堂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优质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袁裕娥 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黄粮镇中心小学

一、小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些德育教学工作者只是单纯地重视德育的“政治意义”而忽略了德育的“生活意义”。更有甚者,部分德育教师将学校的德育与“政治教育”简单地归为一体,因而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片面强调高尚的道德原则教育,忽视了生活具体细微道德的培养;无限放大德育的目标,一味突出纯粹的道德规范知识教育;单纯依靠大而空的英雄人物、伟人事例的说教,忽视从小事做起的细节教育;在缺乏对学生生活实际客观分析与针对性指导的基础上,简单地用“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念来教导学生,使学生无所适从,因而使得德育工作沦为片面的知识理论说教与灌输的过程。如此缺乏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得一些学生知行不一,其对道德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失去了德育教学服务于学生现实生活的价值。

二、实现小学德育生活化的途径

面对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针砭时弊,发掘出有效的欧洲杯买球平台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应该从实现小学德育的生活化着手,而实现德育的生活化就必须从以下几点做起。

1、转变教师德育观念,创新德育教学理念

首先,转变教师的德育观念。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调整自身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的良性交往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通过学生与教师在亦师亦友的互相学习过程里,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次,创新德育教学理念。正确处理好育人与育才的关系,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德育通常被放在重要的地位,这与中国德行重于才能的传统有关。但是面对升学的压力及在以分数论高低的教学环境下,德育往往成为被忽视的部分。因此,小学的德育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将育人与教书有机结合,使培养道德修养与传道授业两者兼得,真正做到陶行知老先生所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变态教学产物。

在麻城实验一小,教师们常说:“学校无小事,事事能育人;学校无闲时,时时要留心。”近年来,学校重视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不断改革德育内容、方法、途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教育中育人、实践活动中成长,养成教育中成才”的新的育人格局。

在传统教育中育人

坚持开展“三会”(晨会、班会、队会)一话(国旗下的讲话)。笔者有幸参加过实验一小的升旗仪式,那壮观的场面,那动人的情景,至今仍在脑海里回荡,久久难忘:雄壮的国歌声中,2500多名身着蓝白相间校服的小学生,排着整齐的方阵,高举右手,庄严地向着冉冉升起的国旗行队礼;2500多条红领巾象2500多簇火苗在他们胸前跳跃,燃烧。这样的升旗活动在麻城一小坚持了13年,庄严的场面、持之以恒的教育活动,在孩子们的心中树立起热爱社会主义、坚信党的信念,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一小少先队有三大工程、六大基地,即红领巾储蓄工程、扶残助残工程。希望工程;革命传统基地、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交通法规教育基地、少年军校、法制教育基地、双学双优基地等。

学校充分利用这些阵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育人活动。

实验班学生徐莲腿有残疾,上学不便,同学袁先莉主动背着她上学、回家,几年来风雨无阻,班上同学得知徐莲家庭非常困难,家中仅靠一个老奶奶拾废纸维持生活,全班同学自觉行动起来,同学们纷纷将各自拾的废纸积存起来,每星期送一次给徐莲家,一直扶持到徐莲读完初中。1989年,湖北省残联发文,授予该班“抚残助残小工程集体奖”,袁先莉还被省政府、省军区、省民政厅、省教委四家联合评为“扶残助残小模范”。

[内容梗概]

儒学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影响,其中“修身”、“仁爱”、“自省”、“慎独”等类似内容,如果剔除糟粕,其合理内核对培养当今中学生基本生活准则、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态度以及自我控制的教育,无疑具有正面而有益的帮助。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在现阶段开展德育工作应当重视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的优秀内涵。

全社会都应该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切从事精神产品创造的部门,把正确的道德观念灌输给下一代。

德育工作者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创新思维,充实和丰富中学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性。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德育工作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德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中小学德育工作要在继承和发扬好传统、好经验的基础上,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赋予德育新内容和新方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采。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和道德完善。道德视野应当拓宽,举凡‘良心’、‘名誉’、‘尊严’、‘羞耻’等经常起作用和形成个性的概念都应当置于学生道德视野之内”。

内容摘要:体育和德育分属不同的教育领域,但它们之间有很多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地方。体育能给德育提供理论实践的场地,德育又能指导体育促进体育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体育德育教育领域道德品质教育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品质教育包括有诸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等品质。这些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该利用时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这种自发意识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的品质。同样,也会有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暴露出缺乏某些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的现象。

我在教二年级学生上篮球课时,要求每个学生拍球。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并且积极参与其中,但也有一两个女生在进行这项活动时,显得表情紧张,在轮到她们的时候总是退到别的同学后面,甚至干脆对老师说不想参加这项活动。一问原因,才知原来是“害怕”,不敢拍球。针对这一情况,我没有强迫她们必须完成项目,也没有任由她们不做这个项目,而是耐心地先让她们双手抱住篮球,然后举到胸前双手放开,让球自动落地。经过几次这样的反复,她们不再像开始那样害怕,并且能够主动地用双手拍球。事后我分析,之

所以那两个学生开始不敢拍球,是由于缺乏自信,害怕失败,但在老师的一再鼓励和引导下,终于亲手尝试,并且获得成功,她们的这一心理障碍自然也就排除。这堂体育课,显然达到了既使学生锻炼的身体,学会了一种技能,又使她们形成良好品质的目的,体现了体育与德育互相渗透的原则。

遵守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既影响到是否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又关系到学生能否安全地上好一节体育课。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而且身体脆弱,加之安全意识薄弱,这就使得在给他们上体育课时,教师一方面要组织纪律,以便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一方面又要时刻注意,防止有意外事情发生。在一次教二年级学生跳远的课上,我发现有的学生兜里装着铅笔、钥匙一类东西,这是很危险的。于是,我及时把这些东西收上来代为保管,并再三叮嘱以后体育课上不要再带此类东西。在教授跳远技巧时,二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后面的学生经常会相互之间打闹;在跳远练习时,一些学生因为老师讲述时没有注意听,而造成跳远姿势不规范等情况。针对于此,在上课之前,我总是要先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告诉他们不遵守纪律的危害。多数同学能够做到听从劝告,注意约束自己不随便说话打闹,并专心听讲。而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学生,我没有简单地用罚站、斥责或赶其回教室的做法,而是从教材中找来一些游戏,而这些游戏又与纪律约束有关的,要想在游戏中取得胜利,必须所有人遵守纪律,遵循规则,这样一来,那些“顽固分子”能够主动“遵纪守法”,积极配合老师的要求来完成整个游戏,并取得很不错的成绩。事后我想,之所以他们能取得好成绩,完全是由于他本人的天性使然。而他们的不守纪律,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这一原因造成的。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有利有弊,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现代中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时期,思想、心理特征上都有以往同龄人所不同的特点。他们大量接受外界社会信息,难免是精华、糟粕俱心。作为我们教师来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而应注意教育效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急于处罚学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犯这种或那种过失的。”为了有效地做好学生思想转化工作,我认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多留些时间让学生陈述、争辨和思考。一般来说应该注意在下列几个方面多给学生一些时间。

一、多给学生一些解释的时间

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教师都应让他讲话,决不能堵学生的嘴。我认为师生所受的教育不同,认识能力也不一样,对于某个错误的认识,教师已洞察昭然,学生尚朦胧昏然。犯了错误的学生如果一见教师就遭训斥,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酿成抗教情绪,有时会出现“随你批,听你骂,大小错误不认帐”的现象。这样,他们的错误思想或行为非但得不到及时纠正,反而会给教师带来教育上的负效应。

为了避免这一点,我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坚持不堵嘴,不塞言,尽量做到开启言路,?引发讲话。我一般使用这些问题诱导学生:(1)刚才是怎么回事?能谈谈吗?(2)你认为这样做对吗?有什么想法?(3)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该怎么办呢?就这些问题,无论学生谈多谈少,我都认真听,并适当提点看法。由于师生双方都能讲,情感比较融洽,学生的解释使教师情况更明,教师的意见使学生易于接受。实践告诉我,多给些时间,让犯错误的学生说明情况,作些解释,教师施教的针对性、可行性强些,随意性、盲目性少些,施教的情境会畅通宽松,效果也较好些。

二、多给学生一些申辩的时间

从常情说,学生跟教师回嘴顶牛常会引起教师的不满。而教育实践证明,给点时间让学生回回嘴,顶顷牛,多少有点益处,至少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顶撞的“力点”,有利于教师了解事情的各个侧面,体察学生“委屈”的真情,从而揣摩学生的错误思想,透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也有利于教师对教育方法的反思和改进等等。我在工作中,尽量给时间让学生申辨,从中捕捉有关信息,然后先冷处理些日子,再找他变,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成三次,直至学生能够认识客观事实,服从道理说明为止,有效地促进了这类学生的思想转化。如:我班有位属胆汁型的学生,常跟任课教师顶牛。我找了他,从他的申辨中,我了解到:一次上体育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跑步、由于天气热,同学们都懒得跑,他说了句气话“那你们就别跑好了。”(该同学体育很好)这句话被教师听见,引起一场误会。

传统道德具有工具性和方法性。?传统道德即具备这种工具性和方法性。?如“忠君”,曾是封建社会一种道德范畴。其中“忠”是工具,“君”为本体。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二者分离,去其本体,用其工具,形成“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样新的道德范畴。这种认识受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启发,从前认为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所独有,与社会主义不沾边,其实它既不姓“资”,也不姓“社”,它是途径、手段、工具,它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效劳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种工具性、方法性的东西可以“改嫁”。传统道德,完全可以进行这种方法与本体的剥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之与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相结合,并为之服务。

首先,传统道德观念在表述上具有简约性因而解释上有弹性。仁、义、礼、智、信,简洁明了,每一个却都可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一篇大文章。这是一种丰富的简约。这种特点也利于为我所用,易于剥离和加工。

其次,经过四十余年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那些封建落后的道德观念不能说荡然无存,也所剩不多。这种“空白”也是一个条件,它提供一种教育上的可塑性。现在重新提倡按照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体系改造和发扬传统道德,不会轻易地与旧的封建意识纠缠在一起。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具有开放性。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成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生命之魂。这种强大的生命力靠的正是极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它曾力保中国封建社会一统千年,也在近现代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社会互相结合,为其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注入有效活力,那么它也完全能够为我们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所服务。

何况我们具备吸收利用一切优秀人类文化的能力。无产阶级是最无私的阶段,这决定了其思想的开放性。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以这种开放的胸襟和能力吸收了多少西方文化:从马克思主义到系统论都是。我们当然可以继承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以上这些条件因素(当然不只这些)都使得开展传统道德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对传统道德的剥离、分析、结合、加工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