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论文范文10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1-05 00:22: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教学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教学论文

一、当前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

1.教学拘泥于传统形式,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近年来随着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是总体来说,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形势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质量需求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美术理论教学仍以绘画技能的讲授为主,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没能紧跟社会发展形势和需要;教学中忽视了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同学生之间的特殊性。二是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美术教育不在于培养出多少画家和艺术家,主要是在教会学生美术绘画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认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很多高校在美术教学中却没能抓住这个目标,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三是部分高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不足。如,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室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教师仍然是板书教学,只有少数教师能用多媒体教学。

2.美术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高校美术教师多数毕业于师范院校,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虽然美术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一是大多数高校由于基本建设任务繁重、建设资金紧张,对美术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在教学硬件建设、教师队伍培训资金上投入不多,导致学生实践教学分组率不高,实践教学效果不好。二是美术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老化。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美术教学改革必须紧跟形势。但是部分教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很少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法,只是在教学和工作中被动地学习。久而久之,美术教师专业知识老化,教学形式和手段单一,甚至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三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美术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广泛涉猎与美术专业相关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3.忽视文化课程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目前我国教育考试制度还是“严进宽出”,这就造成了高考就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势,家长和考生面临高考的激烈竞争和巨大压力,有些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就选择美术或者音乐,但是自己并不喜欢美术或音乐这类专业。另外,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是对艺术考生放宽上线分数,艺术生相对于普通考生更容易考上理想的大学。在这种制度和观念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高校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忽视了文化课的重要性,学生自己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认为只要把美术专业课学好了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事实上,美术的内涵和精神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能理解,美术的创造力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只有绘画技巧而没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的人不是新形势下需要的人才,这样的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美术教育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和训练,但是有些高校缺乏美术实践教学基地和设备,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4.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美术学习兴趣不浓。当前,大多数高校把办学效益放在首位,单纯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大,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忽视生源的综合素质和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下降。而且,受到社会功利性和浮夸之风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90后”学生的非主流思想的广泛存在,导致很多美术专业学生只追求另类和独特,忽略培养扎实的绘画功底,不能体会真正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内涵。高校美术教师很多时候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对学生的个人内涵、品德和思想养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学生学风不好,学习兴趣不浓,如课堂上使用手机玩游戏、沉迷网络等现象目前已经成为共性问题,高校和教师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不断提高美术教学效果,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

二、新形势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对策

[摘要]高校实施和推进双语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教学魅力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高校双语教学中教师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双语教学成功与否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其中教师教学魅力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应该从知识结构、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学技能以及个人魅力4个方面构建教学魅力,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双语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校双语教师;教学魅力;构建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高校的主要目标。为顺应这一需求,在国家教育部的倡导下,各高校纷纷推出一定比例的双语课程,积极探索如何开展双语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成功与否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其中教师教学魅力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对目前高校双语教学中教师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双语教师教学魅力的构建。

1当前国内双语教学中教师因素问题分析

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其目标定位包括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通过使用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增加学生运用外语机会,从而使他们能用外语进行交流。(付承英,2004)国外双语教育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双语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2001年9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本科教育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力争在3年内开出5%~10%的双语课程。2005年《关于进—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规定:“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指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双语人才,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双语教学,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其中包括双语教学师资、教学理念和模式、双语教学教材、学生外语水平等问题,制约着双语教学的开展。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主要问题如下:1.1双语教师师资不足,水平良莠不齐。对高校双语教学的资料调查发现,中国双语教学面临的严峻现实是,师资严重不足、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一些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专业课教师能用流利的英语给学生讲授专业课知识,在双语教学方面相较于其他双语教师更有优势,他们拥有漂亮的英语发音、深厚的专业知识、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说他们是一批魅力无穷的老师,让学生从心里感到钦佩。然而,许多院校专业教师外语表达水平较弱,或发音不够准确,或英语和文化知识掌握不牢,虽然基本能够用英语向学生传授课程内容,但是却难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及时互动沟通,无法吸引学生,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另一部分原本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很难真正达到双语教学的目标,其结果是学生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都无法得到提高。1.2双语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各有不同。目前在中国高校中进行的双语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双语教学理念和模式也缺乏统一的认识。例如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中采用母语进行授课,但是ppt、教案和教材是全英文形式,教师在授课中只对部分术语用英语解释。也有一些院校的双语课堂是由两个教师组成,一个中国教师,一个外籍教师,中国教师在课堂中是一个口译员,给外籍教师进行现场口译。双语课堂中汉语与英语的比例分配有明显差异。当然这与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接受程度有一定关系,同时也反映出双语教师对于双语教学的理念比较含糊。1.3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双语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多元化课程,是教师魅力发挥的场所,教师应该尽自己所长,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采用语法翻译法给学生进行授课,说一句英语然后翻译一句汉语,课堂枯燥乏味。还有的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授课模式,既没考虑学生的互动参与,也没考虑这样的授课方式是否能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教学魅力是指在教学中由教师综合素质产生的并能够吸引学生努力完成任务和积极完善自己的一种感召力量。(李建忠、刘松年,2009)虽然双语教学的成功开展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可以看出其中教师教学缺乏吸引力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塑造提升自身教学魅力对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推动高校双语教学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高校双语教师教学魅力的构建

第一篇:高校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养

一、tpack框架理论的内涵

tpack框架是建立在shulman的学科教学知识概念之上的,是学科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三者之间的互联互动关系,即三者的动态平衡[1],其中任何一种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联动变化,教师只有适应、掌控这种变化,才能重建所有三个要素的动态平衡。这种动态的平衡过程其实也就是优化、提高教学或学习效果的过程。该框架结构中,技术知识(tk)、学科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属于tpack新框架的核心要素,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三者之间又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从而派生出了新的综合性的知识类型,即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学科教学法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实质上,tpack是一种策略性的思维方式,它发生于教师要为具体学科、具体的学习者需求和具体的课堂情景进行计划、组织、评价与概括的过程中,也发生于思考21世纪多样的技术在支持学习者学习方面所具有的潜力时[2]。教学实践中,tpack框架理论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的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欧洲杯买球平台的技术支持,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案,亦即把技术转化为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方案[3],进而优化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特点决定了新入职教师要想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长,就必须获得并发展能顺利解决“如何混合多种形态和不同的教育技术去促进和/或加强学生的学习(mishra&koehler,2006)”这一问题的相关知识,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4]。然而,现行的知识本位的教师教育模式使得新入职教师很少甚至无法涉及现代教师教育的核心———tpack框架理论[5],这将直接限制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势必会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

教学经验以及tpack知识都具有实践性、情景性、模糊性等特点,依据波兰尼的知识分类理论和教师职业特点,二者同属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其价值必须通过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来实现。新入职教师可以借助反思空间,思考、总结、提炼自身内隐于日常教学行为中的经验、情感和价值观等隐性知识,实现个体隐性知识的广泛共享,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亦是教师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以及教师隐性知识在教师组织中转化为其他教师隐性知识的过程。当然,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或者学得知识和技能,而更侧重于将所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在教育教学场景中运用并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不断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技能的提升和专业成长[10]。实践中,通过上述培养机制,新入职教师的教学技能着实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在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岗前培训的对象是学校所有新进教师,专业背景不同,实践教学部分的开展需要各学科内容辅导教师全程参与,与传统的集中授课、批量培训的岗前培训方式相比,培训费用明显增高;学习社区内专家的遴选标准、工作职责等有待于进一步明确;tpack视域下对新入职教师的评价指标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并细化等等,这也将是后续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作者:王燕工作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第二篇: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一、现代教学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电子设备进入课堂,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教师可用动态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地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优化教学过程。

(一)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模拟微观世界的化学反应和现象,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

化学反应机理、化学概念是反映化学过程中最本质的特征,它们具有逻辑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很吃力。教师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难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化解这一难点,可通过多媒体技术,运用动画,生动、形象、直观地模拟进行解释。同时用多媒体技术所做的多媒体课件在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时比传统教学的优势更加明显。

(二)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人机对话、超文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信息贮存量大等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辅之以必要的反馈练习,及时肯定或解答,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查找学习障碍,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大课堂容量、进行全面即时性辅导、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的效率,是其他教学媒体所难以相比的。

第一篇

1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学生教学信息员(以下简称信息员)制度是指校方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学校教学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将教学信息员搜集的广大学生对日常教学工作中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以便及时掌握教学动态信息,采取相应对策,制定相关规定,从而进一步密切师生联系、增强师生交流,最终确保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管理的一项制度。信息员就像“感受器”,是质量监控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员在及时准确、客观公正、认真求实收集、汇总教学信息并反馈到各教学单位和部门,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1.1学生教学信息员在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方面承担重要角色

为了加强教学管理,内蒙古医科大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现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含质量标准子系统、组织保障子系统、检查收集子系统、分析反馈子系统,各子系统互相促进、互相牵制、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如图1所示)而信息员在检查收集信息子系统中,与校级、院级两级督导员、学校教学管理干部、同行教师共同参与学校教学管理,促进了学校内部各环节的交流,密切了学生与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师生及各教学环节的联系,在促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图2所示)

1.2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保障了医学高校教学质量

一、教学思想的转变

高校经济类专业的教学注重学生的理科基础,强调学生的理论分析、实践研究能力。由于现代经济学的引入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容易陷入“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通过在课堂上对公式的推导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这忽视了学生的接受性,抑制了学生思考能力的应用,从而造成了对课程学习的惰性,同时也损害了学生的创造性。因为无论学生是否参与课堂的教学与思考,问题的推导过程或结论都会被给出。这与大学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宗旨相违背。亦有很多教师不赞成“填鸭式”的授课,主张启迪式教学,但是经济类专业大部分课程都是以数学为基础的,在介绍、分析、推导某一新的程式或模型时,学生在面对新的知识而没有背景知识为衬垫的情况下不会形成扩散思维,授课的内容以及观点会被看成权威。教师为了课程进度,也很少留给学生思考、提问与解答的时间,教师就会占据绝对的课堂主导地位,因而会导致一言堂式的教学。如果不能改变教学思想,随着课程的深入以及知识的复杂化,学生越难以理解便越依赖于教师的讲解,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教师更关注的是课程知识的讲授,忽略了该课程的价值和思想的介绍。例如,《计量经济学》就是以经济理论、概率论和统计学为基础,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以探索经济规律。上课时要着重介绍该课程的学科基础,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作用以及该课程所能解决的具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摆脱计量经济学中复杂的推导和计量软件分析带来的枯燥,使学生相信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以实际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为自主研究提供方法。

二、教学方式的灵活化

高校经济类专业的教学容易导致教师形成绝对的课堂权威,而纯粹的板书式教学又很难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适当的板书必不可少,但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能使学生积极地跟上课堂的步伐,积极参与思考,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1.案例教学法。经济学课程很多方面是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联系的,单纯模型、方法的讲解,会使得课堂变得沉闷乏味,脱离实际,也缺乏实用性。其实,经济类专业有大量的实际案例可供研判,在课堂上适量使用案例,不仅使得课堂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大为提高,还能充分引发学生对问题与解决方式的积极反思,形成教学的双向互动。就案例而言,可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案例模型化,便于教学与理解,一方面可以做到理论和实践相联系,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与理解记忆,同时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到实际应用层面表明该学科的价值;另一方面,案例也有利于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的结合,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

2.实践操作法。经济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可以通过学生切身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布置某一个具体问题,如牌照发放模式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分析、家户住房购买的因素分析等。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思路、问题解决模型,制作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完成实验报告等。实践操作法就是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安排实验或开展社会调查与统计,自己控制实验的变量与因素,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也利于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体现课程的实践价值,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学习。

【摘要】自国家提出“互联网 ”战略以来,互联网与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已成常态,高校教学也在“互联网 ”的影响下进行改革,已经产生了新型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分析在“互联网 ”时代下,互联网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生物教学的应用,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的可实践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新型教学模式;改革;生物教学

中国已经迎来“互联网 ”时代,在许多领域创新交融之中大放异彩,同样的,“互联网 ”的模式也在教育领域创造了改革的全新思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已将生命科学作为我国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校生物学教学模式也必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

1“互联网 ”的时代意义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时国家首次提出了“互联网 ”战略。提出要将“互联网 ”作为国家发展的新动力;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缓慢,需要用互联网技术和产业拉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主动争取互联网时代中的中国话语权,中国政府将以最高规格重视互联网行业[1]。“互联网 ”的特点符合不同学科、领域之间“融合、交叉、渗透”的基本方式,这也是它与人工智能技术被看作是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两大方向的重要原因之一[2]。作为一种适应当代的发展的新型模式,“互联网 ”为创新方式提供了全新的走向,互联网发展至今,其在多种领域的深度融合为创造更多的交叉模式和深度改革提供了崭新思路。它把传统领域与互联网相结合,借助互联网包容的特性,打破界限,不同领域之间充分交叉渗透,创造新元素。同时,互联网推进了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打破了社会组织服务的边界,越来越多的组织内部服务被外包,呈现出新的协作架构。

2“互联网 ”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

一、现代教学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电子设备进入课堂,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教师可用动态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地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优化教学过程。

(一)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模拟微观世界的化学反应和现象,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

化学反应机理、化学概念是反映化学过程中最本质的特征,它们具有逻辑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很吃力。教师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难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化解这一难点,可通过多媒体技术,运用动画,生动、形象、直观地模拟进行解释。同时用多媒体技术所做的多媒体课件在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时比传统教学的优势更加明显。

(二)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人机对话、超文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信息贮存量大等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辅之以必要的反馈练习,及时肯定或解答,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查找学习障碍,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大课堂容量、进行全面即时性辅导、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的效率,是其他教学媒体所难以相比的。

1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举措及成效

1.1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举措宿州学院自2006年出台《关于印发〈宿州学院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以来,学生信息员制度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具体举措如下。

1.1.1建立了校、院两级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是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监控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提高地方高校反馈信息的质量和来源的真实性,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院级学生教学信息员以班级为单位评选,每班1名,一般由学习委员担任。校级学生教学信息员以学院为单位,每学院1名。学生教学信息员两级管理制度的制定,有利于教育教学信息的反馈和整改。

1.1.2制定了学生教学信息员的聘任条件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学习成绩、品行、服务意识、工作能力决定着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运行效果,是其监控能力得以发挥的保障。学校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学生教学信息员的聘任进行了严格规定和把关审核,并规定学生教学信息员每年补评1次,学生毕业时自动解聘。

1.1.3确定了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工作职责和激励制度学校确定了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四个方面工作职责。一是作教学管理部门、教学服务部门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负有责任心的收集、汇总、反馈信息;二是及时反馈关于地方高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风状况、教学条件的问题;三是及时汇报教学突发问题;四是协助做好教育教学监控和评价工作。学生教学信息员实行物质和精神并重的奖励机制,物质是以劳务费用发放,精神奖励是以“优秀教学信息员”评选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1.1.4规定了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工作方式学校确定了反馈会议和日汇报制度两种主要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方式,明确了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常态化监控的作用。定期召开“学生教学信息员”会议,规定学校每学期不少于1次,学院每学期不少于2次(分为期中和期末各1次)。学生教学信息员填写《宿州学院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表》反馈教育教学中问题。建立校、院两级学生教学信息员qq交流群,信息员实时反馈、实时汇报。

一、高校法学教学的特点与基本要求

高校法学教学与其他专业(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形成法学专业特有的法学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法学教学的投入、模式应与其他专业的有所区别。只有了解和把握法学专业法学教学特点,才能很好地进行法学教学管理。我们认为法学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社会性。首先,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和丰富,也要求法学教学充分重视法律的社会性。其次,法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法学人才,而法学人才是拥有良好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能力的,能够探索和运用法学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社会中各种社会关系冲突的。一般法学院系,就是要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的,而这几年所提出的卓越法律人才更是强调人才的应用性和国际性。因此,在法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法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很好地进行结合,通过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来培养法学应用人才。再次,法学研究也应当以当前社会司法和法律在社会适用中的问题作为重要内容,才具有生命力和价值。走向社会、深入实践,成为法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法学教学不能脱离社会,这是法学教学的客观前提。

2.规则性。首先,法学教学主要以法律为研究主线的,法律是社会高层次的用于调整社会秩序的重要规则,法律的制定、修改、实施、效益,是法学教学各门课程的基础。其次,法学基本理论、理念、观念、原则的研究和提出,最终还是要体现在法律规则体系之中,并通过规则在社会中的实施,融化于社会运行之中,实现于社会活动之中。最后,法治社会建设重在法律之治,通过法律人的推动,全社会要树立“宪法至上、法律至上”的精神,逐步推进社会走向法治。因此,法学教学不能脱离规则,这是法学教学的基本内容。

3.方法性。首先,法学教学除了传承各门课程基本知识外,其中最重要的是适用法律,这就涉及对法律的理解、解释与运用的方法论问题。怎样了解与把握法律规定的背景、目的、真实含义、应遵循原则、解释精要,在选择法律运用之时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合法性,这个需要方法论的支撑。其次,制定法律在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规范政府的公权力,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如何使制定的法律体现科学、民主、公平、正义,也是具有方法论的内涵。最后,如何使法律权利与义务在社会运行中得到实现,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加以救济,在公共利益受损时进行责任追究等等,需要通过程序法治和诉讼机制等来保障,更是具有方法论的内涵。因此,法学教学不能脱离法学方法论,这是法学教学的重要基础。基于以上高校法学教学的三个特点,法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为:法学教学不能脱离社会,加强法学教学的实践理性;法学教学不能脱离规则,重视规则的制定与实施效果;法学教学不能脱离方法,强化法律思维、法律技能、法律素养的培养与熏陶。

二、高校法学教学管理中遇到的困惑———基于高校可能普遍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