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1-04 08:22: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文教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文教育论文

一、联系生活,体验生活的美好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我们的美术课程也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并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联系起来,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记得在学习“四季的色彩”时,开始我很怕上这节课,因为它涉及的方面很多,你很难把它讲深、讲透。可当色彩斑斓的季节从我们身边滑过的时候,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时雨点红桃千树,春风吹绿柳万千”的满园春色;似乎看到了“水天蓝一色,山树翠千层”的绿树浓荫;似乎看到了“晓来谁染霜林醉”的漫山红叶;似乎看到了“梅花点春天,瑞雪覆大地”冰封雪舞的美好景象。我相信这份诗意的感受必将也会给学生以诗情画意,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经历、共同感受的。所以上到这种课我总会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我和他们一起放飞心灵,一起美美地观赏,美美地感受,美美地表达,跟孩子们一起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求知求趣,求美。

二、关注情感,提高审美的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作表现,任何美术作品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的方式表达和交流,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而在我们实验小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我们有“百草园”“时光隧道”“三味书屋”“双桥”……这些都可成为我们的美术语言:一亩花田的想象、一个蟋蟀在唱歌、一片飘飞水面的花瓣……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我们的美术课堂。法国文学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说过:“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我们的美术课就在于关注学生的情感,并适时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

三、合作探究,激发思维的碰撞

在教学中我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解决问题有时来的比讲授更深入人心。很喜欢肖伯纳的那句话:“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我们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就拥有了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我们可设计新奇、有趣、唯美等情境,点燃学生发现,研究,探索之火,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例如,在学习一年级美术“童话城堡”一课时,我结合我校开展的“住在童话城堡里”的主题活动,导入时我绘声绘色地讲《白雪公主》的故事,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假如女孩子是白雪公主,男孩子是王子,你居住的城堡会是什么样子。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想象力丰富时期,于是非常踊跃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孩子们想象的闸门被打开了,回答真是异彩纷呈、奇异古怪。接着让孩子们用各种形式去表现梦幻中的城堡就顺理成章了,甚至有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了……接着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设计,然后以四人为一小组再来进行探究,看看你的城堡里还缺了什么,我的城堡里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改造,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你们认为最美的城堡,最后选出最棒的一组做成立体的城堡。这样学生的兴趣大大地提高了,在合作与交流中,孩子们灵性的火花在闪烁、思维在碰撞、情感在升华。课堂因之而涌动着生命的活力,人文精神随之而展现。通过这样的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摘要:以现代体育健康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为出发点,研究人文精神在体育健康教育体系中的内涵,结合当前存在的主要缺陷,提出体育健康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的途径、方法。在体育健康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主要目的在于塑造高质量人才的追求,主要缺陷体现在教学思想、教材内容、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不足,通过改进教学思想、模式,完善教师的人文素养,改善教学方式和相关管理体系,有助于实现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

关键词:体育;教育;人文

自20世纪60年代起,人文教育在西方悄然兴起,70年代部分美国健康学院将人文教育引入到体育教育中来,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看,把体育看作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有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提高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的针对性、实效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立足实际,从全方位多角度来实施。然而,体育健康教育中各校园文化、氛围、及办学条件有很大差距,体育人文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体育健康教育以人为对象,因此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成为体育教育的核心价值,本文的目的在分享体育教育中培育人文素养的教学经验,文中对体验学习、如何应用教学课程设计、学生的回馈以及未来对体育健康教育的应用加以介绍。重视体育健康人文教育有利于缩小体育教育与人文科学间的差距、促进跨专业的教学研究、提升运动伦理议题等。

1.体育健康人文教育的目的与内涵

尽管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越发受重视,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遭遇忽视。健康意味着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相互关系上经验所带来的学习内容达到谐和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通过教育而非训练形成的。针对体验以检视体育人文教育的内涵,包括学生的主体理性思考,反思与归纳、应用中的欣赏与关怀、美与恶的情意体验等。传统体育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人文情景的融入缺乏与实践的链接,不易与学生的经验产生共鸣,不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解惑,学生只是习得一项体育健康技能,体验学习不但重视学习者本身的经验、将教学的内涵从目标内容的传授扩展至自我学习,从实践中体现知识,学习如何思考与学习,营造良好的人文情境氛围。未来体育人文教育课程的规划,通过体验学习带来体育人文教育在结构、目的与课程规划上的改变,服务学习之目的与内涵更代表一种整体的哲学思维,针对服务学习的理念进行反思、批判分析与统整。

2.体育健康教育缺乏人文的表现

一、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正确认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1.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觉得中职旅游专业就是教导一些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一切旅游教育活动,包括家庭旅游教育、学校旅游教育和社会旅游教育。如对旅游社区居民的培训、全民的旅游观念教育、旅游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传授等。甚至一部分中职专业讲师都是这么认为的,又不是人文历史类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培养人文精神。但是事实上,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专业技能而没有专业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旅游从业者,很有可能出现上文中那种强迫旅客购物和旅客争执,索要小费或者介绍酒店吃回扣的情况。学校和老师要正确认识到人文精神在教育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过程中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2.人文精神的内涵

旅游业严格来说属于第三产业,也就是大众所认为的服务业,当人文精神受到重视的时候,从事旅游业的工作者会更加无微不至地服务周到,旅游者在被服务的过程中也会提高自己的感受。

二、加强学校方面的工作耐心,在日常课程生活中给学生灌输人文精神

1人文教育的内涵

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社会活动。因此,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在教育中“以人为本”更能体现和符合现代教育的本质规律,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产物。所谓人文精神,是人性——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以及表现在这种追求中的自由本质的展现。[1]何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即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人个性的教育,精神超越性的教育。教育作为一种人性的培养活动,从来都应以人性的全面发展、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拥有和占领为其内容,故拉伯雷、席勒宣称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和谐的全知全能的人。[2]所以在体教专业田径教学中首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性的教育,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2人文教育在体教专业田径教学的重要性

2.1人文教育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是平等的对话交流。教师具有主导地位,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用忽视,更应该重视。在传统的体教专业田径教学中,通常是由教师处于绝对的话语权,教师教什么,以及安排学生怎么样学习基本都是由教师决定,学生处于听从地位,主体地位基本没有得到重视与体现。人文教育则强调在教育中必须重视人的发展,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应该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通过人文教育非常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2.2人文教育有利于丰富田径教学内容

1、职教体育教学需求的三维导向

1.1、社会需求导向

学校的课程是社会文化,教师的教学内容是人们长时间积累的社会文化。学校课程也受到社会中政治文化与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学校中生活,也是在社会中生活。学生成长经过社会磨练,个人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职教体育教学应满足社会体育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职教院校的体育学习在学校里完成,怎样把学校体育转化为社会体育,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坚持着体育锻炼,这是对职教体育教学的挑战。为迎接挑战,职教院校必须重视起学生的体育情感,认识到体育教学不仅是增强体质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需要。社会体育对于职教体育提出新要求,职教院校要建立新的体育教学体系。

1.2、学科需求导向

传统的体育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大多是篮球、排球等项目的规则和技术。若课程目标确定,学科知识以目标为基础,受到限制。这种学科中心课程培养目标明确,但也有弊端。一般来说,学科专家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时,把学生培养成工作或研究人才,没把课程当成普通教育。学科专家容易把运动训练目标当成体育教学目标,把学生当做了以后专业运动员,把体育课当成运动员的训练时间。

1.3、学生需求导向

人文教育(humanisticeducation)是指对受教育者的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进行一种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一般来说,人们谈到的人文教育,并不是一种确定的公认的含义,而常常表达着多种含义,最常见的有三种:一是人文主义教育,二是人文学科教育,三是关于“成人”的教育。本文将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定位于第三种,即关于“成人”的教育。这是针对教育中无视人、把人当作工具,或者强化人的片面发展,忽视人的身心协调发展而言的,它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力求通过德、智、体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半个人”或者“机器人”,强调给人以广博训练而不仅仅是专业训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

1教育部对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要求

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我国目前正在举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一半。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之一,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课程是中职和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文化课,对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掌握职业技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到英语这门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讨论稿)》中也提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2]。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和重视人文教育是必然的。

2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随着我国专业分工的细化、就业形势的严峻,一些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不再以人为本而是以需为本,一切向企业需求看齐,过于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不注重受教育者主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一些职业学校变成了制造标准劳动力的“工厂”,通过职业教育这道工序,将学生加工成适合不同岗位需要的“智能机器”。这在英语教学中就体现为教师和学生都将英语作为一门纯粹的工具来看待,课堂讲授中重视词汇、语法、句型结构等,一切以英语考级为教学目标,不注重语言教学本身的人文精神内涵。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2.1人文教育意识比较淡薄。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存在偏见,认为职业教育就是重在培养专业技能,只要学好了专业技术,就能找到好工作。很多教师和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都将目光聚焦到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上,只有通过考试,用人单位才会给予学生就业的机会,在某些学校甚至将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衡量教师授课效果的标准。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会重视语言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教育意识淡薄,使人文教育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英语学科的教育只体现工具性特点,没有体现人文性特点。2.2英语课堂缺乏人文氛围。良好的英语课堂人文环境通常具有轻松、愉快、和谐、学习气氛浓厚等特点。而当前的现实情况是职业学校老师普遍认为学生难教,英语基础较差,学习劲头不足;学生则认为英语难学,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再加上受考试和就业压力的影响,这样的课堂就会枯燥无味,气氛死板。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互动很少,最后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不良后果。另外,英语课堂人文教学内容、方法相对滞后。职业学校大多数英语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讲授法,注重英语语法、词汇、句型的操练等,而对讲授内容的思想内涵挖掘不够深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加上通过等级考试的压力,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学到的就是各种冷冰冰的知识点以及如何应付考试的技巧等,无法在英语课堂上学到做人的道理,无法得到人文素养的培养,无法达到一个思想境界的提升。2.3英语学习评价体系单一。前文已经提过,大多数职业学校仍以英语考级为教学最终目的,甚至将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衡量教师授课效果的标准,认为只要学生通过等级考试就万事大吉,拿到英语等级考试证书就等于可以找到好的工作等等,这就导致评价学生英语水平的方式仍以考试为主,标准是分数,上完一个学期英语课,就用一张试卷来衡量你的学习效果,这根本无法体现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语言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学得好与不好不能完全由分数来衡量,这种评价手段严重制约了人文教育的发展。2.4英语第二课堂不够丰富。现如今,教育的理念变得越来越狭隘,从最初的teacheverything到teachbooks再到teachtextbooks,英语教学局限于教材、教室和考试。笔者认为,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多内容无法在课堂上实施。我们应该把课堂延续到课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但职业学校学生参加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较少。有的老师为了提高成绩认为这些活动是浪费时间,更愿意把时间花费在讲课和做题上,而有的学生觉得自己英语基础较差,不敢也不愿意去参加“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这些活动,就算参加了有时也只是当观众,因为根本听不懂,参与热情不高。

3解决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方法

【摘要】现如今,开设第二外语专业课的高校越来越多,其中,日语被很多高校当做是第二外语,充分说明日语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重要性。为此,本文主要分析高校二外日语课堂的教学工作,探索其中对人文教育的渗透,以期为日语教学带来帮助。

【关键词】高校二外;日语课堂;教学;人文教育;渗透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两者也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为此,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增加人文教育的渗透,也能为教学工作带来帮助。笔者基于此,对高校二外日语课堂进行研究,找出其中人文教育渗透的方法,以此为日语教学工作带来帮助。

一、高校二外日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在当前的语言教育工作中,人文教育渗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当前的二外日语教材中,有许多与人文元素相关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化和挖掘,就能有效地渗透人文教育。但是,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对人文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文教育没有得到良好的普及,语言教育也只是停留在语法、词汇等常规的模式中,与未来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由此可见,日语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刻。本文所提到的人文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促进其产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成为内外兼修的人才,同时,通过人文教育的渗透,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日本的文化,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能带来巨大的帮助作用[1]。

二、高校二外日语课堂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高校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高校专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时候,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首先提出“通识教育”主张,[1]14他认为高校只有发展通识教育才符合高校之道,由此弥补专业教育的某些缺陷,融通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人才,才能沟通现代与传统,使文明不致断裂,建立起高校师生共同的文化语言,使之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而作为通识教育核心的人文教育,其地位正日益突显。西方国家重视人文教育、通识教育,注重文明、文化的传承创新,其理论研究与实践也较早、较深入及较系统。在教育实践中,美国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在20世纪八十年代进行了通识教育改革,[1]p30人文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明确体现在大学生培养目标及方案当中,众多高校将各类通识课程称作“核心课程”,对核心课程进行严格的设计和要求,将其视为为人文教育目标服务的重要阵地。英国的众多高校则实行“大文科”与“大理科”制度,将文科与理工科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今天,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仍然是西方国家高校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30年代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2]中国高校教育确立了“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以“工具意识”为核心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一方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型人才、推动了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高等教育学科单一、专业划分过细、人才知识结构单薄、人文底蕴薄弱的局面。同时,过早、过窄、过细的学科与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高校大学生跨学科、跨领域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造成人文教育在高校教育体制中整体发展乏力。因此,在现行高校教育体制中推进人文教育发展,首先必须理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各类高校逐渐意识到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给高等教育带来的严重危害;但在如何打破传统僵化的体制格局,推进人文教育发展方面并没有很好的办法。正由于此,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也成为高校教育体制中首要的关系形式。

二、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人文与科学是人类理性的两大支柱,西欧工业革命以后,人文与科学发展都出现了较大变化,而其主要发展趋势是,科学理性逐渐凌驾于人文理性之上;二十世纪初期以来,人们对科学范畴作了更为严格的界定,如西方哲学家康德、文德尔班等将自然科学推崇为真正知识的唯一来源,将自然科学方法视作是唯一可靠的方法,而将追求人自身价值与意义的人文社会科学划入另册,不再视为知识的来源,由此形成了人文与科学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立。人文与科学两种文化的冲突,反映于中国高校教育体制当中,则是科学教育的如日中天、人文教育的衰颓低落。“现代大学的知识结构在科学的大力渗透下,越来越变成一个知性的混合体,讲学统不讲人统,大学里面已出现知识排他性倾向,即只有科学才是知识,其他不是知识。”[3]原来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也因此具有了明确的界限。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尽管界限分明,但同样也有着融合的可能,“认识和挖掘人文中体现的科学基础,科学中内含的人文精神,并以此为中介是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内容。”[4]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由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可以引申出另外两组重要的关系形式,该两组关系协调都与人文教育发展有着紧密关联。

1、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关系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各自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作为学科支撑,由此引申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关系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文理”关系,不是简单指文史哲与数理化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人文社会科学,实际上是一个“大文科”概念,又称作哲学社会科学,其内部存在分殊化,既包括有人文学科,又包括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内部也有着不断分化的趋势,包括如理论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类别。人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具有明显界限分隔的两类教育科学形式融合在一起,开设全校性质的人文教育课程以覆盖所有的学科门类。但是,要真正做到面面俱到,那么课程如何整合、怎样搭配将变得极为复杂与琐碎。若这类课程无法照顾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双方固有利益,则无法使两者形成相互的融通,人文教育便有可能流于形式。目前出现的情况是,各高校都开设了各种类型的人文教育公选课,而这些课程往往被各式各样的“概论课”所包围,知识的拓展停留在表面,讲授的内容往往“浅尝辄止”,很难达到人文教育的实在目的,其真正的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审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一、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中的现状

医学教育中,医学人文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之一。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治疗患者生理上的痛楚而且要对患者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压力给予关怀和照顾。近年来全国各大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发展很快,大多开设了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语言学、临床交流技巧、医患沟通学等包含医学人文教育的各门学科。然而,医学生将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了博大精深的医学科学上从而忽略了医学人文教育的部分。医学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医学工作中面对患者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构成“只看到病段看到人”的工作方式,使得医患关系紧张,从而产生医患纠纷等恶性循环。有研究表明,某医院的医疗投诉中的88%与医学人文服务有关。由此可见,目前,医学院校中的医学人文教育是普遍欠缺的从而导致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不高。

二、临床技能教学中医学人文教育的缺乏

防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临床实践技能。临床技能学是每一位临床医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门临床实用课程包括病史采集,病例分析,内、外、妇、儿等学科中的临床技能操作部分等内容。授课的主要方式则是在各种医学模拟人上进行各种如腰椎穿刺术、胸膜腔穿刺术等临床操作技术。由于整套教学均在实验室中的医学模拟人上进行同时授课教师只注重讲授操作技术的理论和操作手法忽略了医学人文教育,导致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严重缺乏。在临床技能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刻不容缓。

三、医学人文教育在临床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理论教学中体现人文精旅5绪论6是一门课的开端池是一门课的缩影是学生对5临床技能6的初次接触5绪论6课讲授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门课是否产生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教与学模式仍然是目前我国大学的主要教育模式。这种教与学的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在将来的实习与工作中就会出现医学人文素质不高的现象。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到临床技能教学中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5绪论6中重点讲述医生应有的救死扶伤、锲而不舍、崇尚科学的精神。

1本质探究:医学人文教育功能之展现

医学人文是当代医学的重要主题,医学人文的临床应用主要表现为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减轻人的疾病痛苦、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这一切不仅需要医学人文教育的强力支撑,更是与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认识、激励、文化、享用等功能紧密相关。

1.1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功能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功能是指医学人文教育在促进个体人生逐渐完善和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方面所具有的效用。医学人文教育是对医学生进行的旨在提高其人文素养和人文品性的教育,这是从宏观维度对医学人文教育的注解说明。实际上,医学人文教育还是一种倾向于人的本性的教育,是对作为受教育者的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熏陶和能力的培养,使其达到完善人格并实现人生价值的自我升华。对于医学生而言,要参与到医疗实践的现实生活中去,就必须具备医疗实践活动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执业方式以及高尚的人格和各种先进的医学理念等。医学人文教育恰恰在传授给医学生人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面上全面提升医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是因为,医学人文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医学生内化现代医学价值观念体系和医学中的各种规范体系,而且还能够帮助医学生完善自我观念,能正确认识和协调发生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在自觉遵循社会结构中为其设定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和人生完善,这也是医学人文教育发展功能的最终体现。

1.2医学人文教育的认识功能医学人文教育的认识功能是指医学人文教育不仅能通过自身特有的概念和范畴反映当下医学中的人文现象、人文属性和人文活动,还具有对当下医学的设想以及医学未来的认识,体现出极强的预见性。因此,没有医学人文教育,医学生既不可能对诸如医学与社会为什么需要医学人文、为什么要提倡和坚守医学人文、提倡和坚守什么样的医学人文之类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更不可能实现对诸如医学人文观念、医学人文价值、医学人文教育意义等问题的全面理解和深刻领会。“就医学而言,若医生忽视病人的价值、不探求生命的意义和医学的目的,那就不是真正的医学。”而医学人文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则是涌动在医学目的、性质、价值和境界等范畴之中的血脉,是贯通其间并发挥灵魂作用的精神内核。因此,医学人文教育的认识功能,不仅是要澄明当下的医学本质、医学目的以及医学的价值,还要为医学生、医务人员的实践活动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南。

1.3医学人文教育的文化功能医学人文教育的文化功能指的是医学人文教育不仅能有效传承人类现有的医学人文知识,还能有效实现对医学人文知识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医学人文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无数医学人在为医学事业而孜孜不倦的奉献中所留下的智慧和经验结晶。因此,从医学人文知识的产生来看,医学人文知识对医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客观的间接性存在,这就决定了医学人文知识既不可能在医学生的自身实践中自发地产生出来,更不可能通过生物遗传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延续,而只能是在对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培养中实现其传承和发展。此外,教育在适应现实的同时还孕育着对现实的超越,《学会生存》指出现代教育的使命是“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这就决定了教育的任何组成部分包括医学人文教育必然具有超越的本性。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对既有医学人文知识进行的批判、筛选、建构、交流、融合,无疑既是医学人文教育超越本性的现实表现,也是一种医学人文知识再创造与不断更新的过程。

1.4医学人文教育的享用功能所谓医学人文教育的享用功能,指的是医学人文教育能使医学生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并在实现这种需要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满足和幸福,进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形成了个体的一定的医学人文素养,这种凝聚于个体自身的医学人文素养,一方面具有它的工具性价值,它使医学生、医务人员理解并掌握了现实层面必要的医患沟通技能、医学法规、伦理准则等人文要求,从而为和谐医患关系建构提供必需的条件;另一方面,这种个体的医学人文素养还具有一种本体性价值,即是说,每一个医学生、医务人员个体所形成的医学人文素养本身就具有满足其某种需要之价值。由于每一个体都内在地把医学人文素养的生成确定为自身的一种合理需求,医学人文教育恰恰能够实现和满足个体的这种合理需求。因此,医学人文教育的享用功能就根源于它能为个体医学人文素养生成的这种内在需求的本体性价值得以充分实现提供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