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论文范文10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1-04 04:38: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经济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经济论文

一、农业经济组织走企业化发展道路的原因及意义

1.农业经济组织走企业化发展道路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提出了支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就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随后,党中央又提出了“以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引领农业”的发展理念,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就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有效途径。本着以企业经营模式经营农村、以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精神引领农民的理念,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管理机制应运而生。其实,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在改革开放之前也有过短暂的企业化发展历史,但是那时的经济组织走的是传统农业组织合作的老路,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组织管理中,农民不但要承担部分经济后果,政府也会对组织生产行为直接干预和指导。现下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是以经济效益提升为目标,以资源配置优化、农业技术和现代企业理念为手段,坚持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规范化、市场化,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又因其经济效益显著而受到企业和农民的欢迎。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就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水平的必然选择。

2.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的意义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以实现农田建设标准化、农业操作机械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管理科学化为目的,意味着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农业济组织企业化的意义,一是缓解了农业经济组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企业化模式下,农业经济组织立足于农业合作组织,开展生产资料大规模采购和对外业务,形成生产合力和规模经营,增加了与金融机构谈判的筹码。有了制度化的组织、规范化的经营管理,加上农业经济组织的牵头引线,金融机构为农业经济组织提供担保显然更有信心。二是推动了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匮乏始终是制约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我国农业企业多是民营企业,多实行家族式管理,欧洲杯投注官网的人才理念淡薄。在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管理模式中,选拔企业中有才能、有闯劲的负责人到高等院校系统培训,就成为农业经济组织关注的重点。除此之外,许多农业经济组织还与企业联手举办大型欧洲杯投注官网的人才招聘会,聘请专业人才来,建立农业企业专业化管理团队,彻底扭转了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匮乏的局面。三是增强了农业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农业经济组织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为了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他们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培训、产品质检、品牌打造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许多农业经济组织还与地方高校、科研机构联手开展技术合作,争取为产品中注入更多的科技元素。四是促进了农民利益均衡体系的构建。农业经济组织在农业经济活动中通常采用的是农产品培育、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农产品加工、运营、销售领域产生的增值利润能通过合作制度、剩余分享制度很快回流给农民,产品外部利润的内化程度也因此提高,外部利润的差别则相对淡化,农业群众利益均衡体系也随之构建起来,农业效率和利润公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

二、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发展思路分析

1.政府扶持,构建成熟的企业化政策环境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多国政府都给予农业经济组织的企业化发展以大力支持,法国就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专门制订了一系列涵盖农业经济组织的税收优惠、补助金发放、贷款优惠在内的规定;意大利也做出了给予农协经营性经济组织财政补贴的规定。尽快构建成熟的外在制度环境是我国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发展的必要前提。鉴于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经济组织的政策指导与扶持力度,加大农业经济组织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应完善农业经济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确保农业经济组织能够享受到其它农业服务组织、农业经济龙头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其次,政府要为农业经济组织提供适度的资金支持,做好农业经济组织的管理和建设补贴。同时,政府要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农业经济组织的性质、权利和义务,规定其经营活动范围,并督促相关部门做好农业经济组织注册、还贷能力审核工作,督促金融机构为农业经济组织提供必要担保。最后,地方政府部门要合理减免农业经济组织注册、登记、检查等费用,简化相关流程,禁止有关部门对农业经济组织的工作直接干预。对供销社、技术公司、劳动协会给农业经济组织提供的的各项服务应持支持态度;为农业经济组织提供教育培训和技术帮助,鼓励地方高等院校、农业科技单位、农业部门与农业经济组织携手共建,设立以农业经济组织为主体、龙头企业为骨干、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将农业经济组织的公益性与农业经营、服务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综合服务与专项服务的协调。

2.通过农业经济组织管理机制的构建,促进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规范化经营才是事物长久发展的根本。为了避免走弯路,农业经济组织应积极借助科学、规范的制度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农业经济组织机制建设的重点为:首先,企业产权制度。农业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决定了其产权制度必须涵盖产权性质、组织发行的财产权地位、公共产权的完整性维护等方面的内容。当然,在组织产权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农业经济组织要本着民主管理、同股同利、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明确产权边界,维护产权个体的合法权益。在产权制度施行过程中,为了确保这一分配制度的公平公正,组织还要设立风险基金,处理好农业经济组织与组织成员的利益。同时,农业经济组织还要在按劳分红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施行按照交易额、股份进行分配的形式,争取让基层农民享受到真正的服务与实惠,促进农业经济组织规模的不断发展。其次,监督职业制度。监督是最利于组织发展的约束机制。农业经济组织监督由内部监督、系统监督和社会监督组成,这三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监督的合力作用。最后,完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与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的组织机制非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管理制度莫属。在“三会”中,会员大会是组织权力机构,肩负着组织发展、决策的重任,理事会和监事会都由其选举产生;理事会是组织决策执行机构,外部业务开展、内部事务管理是其主要职责;监事会是组织监督机构,负责理事会各项决策的执行和监督。“三会”只有明确自身职责、权限与义务,才能确保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发展不偏离正常轨道。

一、优化校内外资源配置发挥资源整合优势

资源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资源配置,二是内部资源配置。高职院校作为产学研的整合体,在资源配置上具有较强的整合优势。为发挥高职院校在资源配置上的整合优势,农经学院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服务“三农”多方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三环”联动服务机制。积极探索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学院作为教育厅确立的6所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院校之一,组织开发了2个贯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12所中职学校开展了贯通培养试点,2013年联合招生282人。免费接收集团成员院校学生实训1184人次、692学时,培训师资60人次,指导6个职教中心涉农专业和基地建设;为牡丹江师范学院开出公选课19门;主持完成省食用菌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换届选举。

二、发挥在科教成果上的高产优势

2013年完成50项省级课题的结题工作,其中教学改革项目38项,人文社会科学类课题4项,自然科学类课题8项;成功立项新课题29项;组织教研科研成果参加上级部门评奖,共获奖37项,其中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黑龙江省农委科技奖5项,牡丹江市科技奖2项,省级以上各类学会教学成果奖28项。总结完善“教师承担项目、项目对接课程、学生参与管理、生产实训同步”的校内基地运行管理模式,调动师生参与项目管理和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和持续性。近三年,农经学院教师自主培育“农经苦瓜1号”和“农经木耳1号”农作物新品种2个;主持完成“乐斯本防治水稻潜叶蝇应用技术的研究”等应用技术研究课题20项,其中“黑龙江山药深耕、垄作优质栽培技术”等3个农业新技术获牡丹江市科学技术奖。为周边农户提供种蛋31万枚、种苗20万株。同时科技丛书、服务手册编写,讲座光盘制作全面展开,农经学院编写的农家书屋“服务三农科技致富”系列农业科普丛书33部已正式出版;编写服务“三农”科技致富系列手册10种。

三、发挥在科技推广上的平台优势

1.搭建农业信息推广平台。

1概念界定与理论模型

1.1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传统农业技术创新比较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现有工业技术为基础,其本质是农业科研成果研制、开发并在农业中应用的全过程,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全过程。毫无疑问,传统农业技术创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多年来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创新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将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的资源耗竭、环境损失等问题作为一个被忽略的因素,虽然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但也促使传统农业技术创新沿着不断加重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路径发展。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在遵循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效率、效益和适用性创新原则基础上,以环境、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为目标,强调环境和资源变量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通过农业技术研发、推广、转化、应用来配置创新资源以实现价值增值和获取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过程。实质上,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传统农业技术创新的构成主体、创新过程、服务体系等方面是相同的,最重要的区别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1两者创新的驱动因素不同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追求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采用创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化肥、农药、机械等),并通过生产资料的规模投入来实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因此,一般创新理论认为,市场需求的拉动力量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因素。然而,在这种因素的驱动下,农业生产经营是以对生态环境和环境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为主要方式,强调经济利益而忽略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自然持续力。新技术的市场需求显然也是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出发点之一,但由于环境问题存在负外部性特征,与其他创新活动相比,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驱动性相对较弱,这使得环境规制也成为了环境创新最主要的驱动因素之一。基于环境保护的农业产业政策、法律环境、金融支持和税收政策等方面的环境规制,通过外界刺激迫使农业经营主体意识到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经济利好的,从而推动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产生和采纳。与传统的农业技术创新相比,由于正的溢出效应和负的环境效应的内部化,环境规制会引致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动,并导致“双赢”的结果,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给各参与主体(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带来经济利益。因此,环境规制是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另一个主要驱动因素。

1.1.2两者知识的供给源不同

1指标选取与模型方法

通过研究相关研究文献,本人总结出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生产自然制约条件、农业人力资本投入、农业生产资本投入、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的市场作用、农业生产条件制约因素等密切相关。本文选取了与农业总产值(tvao)相关性较强且能反映农业经济增长的10个指标,所选指标包括农业机械总动力(tpam)、农作物总播种面积(tsa)、受灾面积(da)、农业就业人数(ae)、国家财政农业支出(nfae)、化肥施用量(aqcf)、有效灌溉面积(eia)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pir)、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appi)以及农村中学师生比(sfr)。

在上述所选指标中,农作物播种面积、受灾面积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自然制约条件;国家财政农业支出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资本投入;农业从业人数属于农业人力资本范畴;因为农村中学师生比的变动可间接反映农业科技进步与生产效率的变化,我们将其划为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是农业经济的市场作用;而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灌溉面积属于农业生产条件制约因素。

数据源自1985至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在本文的研究中涉及大量的变量,为避免变量间可能具有的多重共线性对参数估计与分析结果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适当的相互独立的能够较好的反映原变量指标的综合信息的主成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主成分回归,解决多元回归分析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然而,主成分回归方法不能够解决异常值的问题,并且也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时间序列的数据的变化特征与趋势。为弥补这个弊端与增加模型的估计精度,本文将主成分回归这一长期静态模型的误差项作为均衡误差,建立主成分回归的短期动态的误差修正模型,以此来修正主成分回归模型,据此来研究影响我国农业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2实证分析

本文对变量进行了自然对数化处理以降低序列短期波动,更准确把握其长期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标准化以消除量纲对数据结构的影响。本文所采用的计量方法均使用软件r进行分析。对因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设置贡献度阈值为0.8,得到第一主成分f1、第二主成分f2的特征值分别为6.803、2.131,方差的贡献度分别为0.680、0.213,二者贡献度之和为0.893,由此前两个主成分适用于主成分分析,制约因素弹性对值和为0.376。综合长、短期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结果,影响农业总产值的第一综合因素为农业生产条件,且其弹性贡献度明显大幅高于其他因素,农业生产条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效用均低于化肥施用量及农药使用量的效用,说明在现有自然制约条件下我国农业增产长期过度依赖于化肥施用量与农药使用量。数据显示1980-2012年33年间我国化肥使用量由1269.4万吨上升至5838.8万吨,年均增长13.9%,此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4745.7千万w增长至102559千万w,年均增长21.1%,但现今农机、农业用能投入与发达国家比仍相对不足,具有较大上升空间。

1前言

关于西北农业的发展过程,史料记载却较为模糊,有学者认为是大地湾时期向仰韶文化半坡期晚段过渡期间气候变化促使中国北方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2]。而汉代是西北农业区拓展的重要时期,经两汉以戍军屯田和移民实边为主要方式的经济开发,使西北大片地区从游牧区变为农耕区[3]。西北地区近代农业经济发展研究是西北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一个分支,农业是西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4],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耕地产量有了大幅提升,但随着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和西北地区地下水含量的逐渐降低,农耕灌溉面积及农耕产量可能会受到影响[5]。所以,调整西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创新西北地区农业发展思路显得极为迫切。

2西北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生产力水平低下

西北地区虽然在农业资源的数量上具有相对的优势,但是由于西北地区大部分耕地和牧区大都处于生态环境脆弱的绿洲和黄土高原,加之农业投入相对较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科技化指标值低。大部分地区陷入了一种由落后生产方式所形成的游牧迁徙、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粗放管理、靠天吃饭等相对原始的农业状态。这种以简单的农耕技术和经验、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体力劳动的支出为代价,并借助一定的畜力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生产方式,必然造就与之相适应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主要体现在有效灌溉率较低、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较少、每公顷耕地农机总动力较小、农业生产平均用电量较少等几个方面[6]。

2.2农业经营规模狭小

1转型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1工农的性质改变

通过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的了解,对其工业化的过程分析,了解到在这个过程的早期发展中,是以农业发展为主体。在农业生产中投放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再把农业发展产生的资源投放到工业发展中。在工业化过程的中后期,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2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工业渐渐取代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我国的工业会发展到现在的这个地步,工业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取得如此大显著的成果,离不开农业资源的提供、农业经济的大力支持、农民的伟大奉献。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积累的能力在逐步提高,我国政府也随之改变了相关的政策,为了保证工农产业的平衡发展,缩短工业与工业之间的差距,改变城市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规定用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用工业发展来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全力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开始使用现代的工业、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经济管理方法,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的农业逐步改变为现代化的农业。它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手段。现阶段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建设现代化的农村,不仅会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生产力,创新农业经济的生产技术,还会为创建社会主义下的农村,实现现代化和城镇化,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经济也可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增强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村的竞争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增强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国际和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加快执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现代化的农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有着很大的意义。

1.3城乡一体化

1低碳农业的必要性

1.1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

首先,低碳农业是实现固碳的最好方式。气候变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由过度的工业化生产造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多造成的。固碳的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人类一个健康的自然环境。无数实践表明,生物固碳是最好方式。发展低碳农业,通过选种、育种等科学技术,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增强储碳能力。其次,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耕地正以每年1.93万hm2的速度缩减,在世界上排名第四,而联合国的一项调查显示,低碳农业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1.2低碳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

现代农业是根据生产力发展而划分的,工业机器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是科学与农业的整合。现代农业对农业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农业科学现代化、节能减排技术、环保技术、清洁能源等,都在现代化农业的范围之内。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土地覆盖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进行安全、高效的农业生产是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

2农业经济结构现存的问题

1投入要素

农业产出的统计指标通常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包括了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副渔业5个方面。吴玉鸣和吴丽萍等在对中国农业经济的相关研究中均采用大农业口径的农、林、牧、副、渔总产值表示农业总产出。陕西省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2004年之前渔业产值很小,副业没有,水利建设投资除了防洪、发电、水保及生态建设等公共服务外,其余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因此,本研究借鉴lin经典的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研究,用农业总产值表示农业产出水平。对于农业劳动投入的衡量,应采用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实际的工作时间,但是,农业劳动力的实际劳动时间没有准确数据,只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也没有详细的统计。为便于计算,本研究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乘以农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之后得到的劳动力人数代替农业劳动投入。对于土地要素投入通常采用播种面积和耕地面积2个指标衡量,常用耕地指经常进行耕种并能正常收获的土地,不包括坡度在25°以上的陡坡地和临时开发的零星土地;而农作物播种面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有农作物的面积,不仅包括种植在耕地上的,还包括种植在非耕地上的播种面积。张元红和石慧等在其有关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研究中使用农作物播种面积衡量土地要素投入。然而,农业上的水利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常用耕地灌溉,选用年末常用耕地面积衡量土地要素投入更为合适。农业固定资本用农用机械总动力衡量。另外,由于客观上数据缺失问题,本研究没有加入畜力和农用化肥使用量等固定资本。水利建设投资数据完整且易得,并且在水利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用水利建设投资完成额来替代水利投资。

2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检验

陕西省农业总产值与水利建设投资大体上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对于时间序列样本数据,直接使用ols进行估计容易产生虚假回归现象,因此,“伪回归”问题不得不考虑。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水利建设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经济增长,但具体影响程度和水利投资的实际作用还需要运用实证模型进一步量化研究。

3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含有劳动、土地、固定资本和水利资本及其滞后期变量的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对陕西省1982—2011年连续2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加快农业经济改革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化调整步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体制,必须将农业经济建设作为党中央改革的重点。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增加农民收人为核心,实现农民致富,加快进行农业经济的改革,立足于本地发展,立足于发展区域性的特产农业。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将本土的农产品做好,精益求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好产品为主旨,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改革,加快产业化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2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同致富。农业是发展之根本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进行,农民的社会地位也正在逐渐提高。更好地建设农业经济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党和中央要贯彻落实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因为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就无法真正落实到新农业经济建设中去。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此,在建设农业经济过程中,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见,以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为根本,不断发展建设农业经济,为农民最大限度的谋福利。

3贯彻落实党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建设农业经济首先要加强对农民文化事业建设的投人,党中央出台政策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各地方政府应当加强监管实施力度,贯彻落实党中央出台的政策,通过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农村的教学质量,加强农村医疗设施建设,实现“人人有保,人人可保”。其次,要加速实现农业经济多元化,通过对基层的监管,开辟多元化渠道,严厉打击偷税漏税等行为,以此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保障农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最后要积极开展“家电下乡”等福利活动,为农民谋福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持农业经济和城市经济之间的平衡关系,维持社会整体的稳定。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模式分析

(一)种植与产后加工合作社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当属种植和产后加工合作社,此中模式在山东省寿光市最为典型,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蔬菜基地,截止2013年山东寿光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85家,合作社的范围主要包括有机蔬菜种植与加工销售、花卉种植与销售、育种专业生产、畜牧养殖专业生产等,寿光农民专业合作社仅仅围绕蔬菜大棚做文章,通过有机蔬菜打造高端产品,通过合作社聚集资金、扩大规模。目前寿光市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从合作种植、合作生产向合作销售、合作贸易过度,并注册了各类商标,进一步增强了寿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规范性。种植合作社能够将小块土地进行集中,合作社的农户按照相同的种植农艺、相同的管理模式、相同的品种和质量管理进行种植,从而保证了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则改变了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对农业盲目产业化的错误观点,而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供需关系明确后,按照市场需求和订单数量进行有计划性的生产。

(二)农业机械化合作社

农业机械化合作社通过成员集资的方式,购买各种专业化的农机具,包括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耕作机械等,以专业农机服务的模式向各类农户进行有偿生产服务,尽管农户需要承担部分服务费用,但是专业化农机作业可以减少劳动力,因此农业机械化合作社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合作社在东北地区发展迅速,东北地区是我国的主要种植区域,并且受制于冬季气候问题,土地种植时间少,但是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加之东北地区家庭耕地面积大,在种植生产合作社引导下,出现了更多的种植大户。农业机械化合作社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有力保障,专业化的农机服务团体可以充分利用设备全、设备工作效率高、专业农机手水平高等优点,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大面积农田的种植和收获。农业机械化合作社更加合理的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的配置,解放初了大批劳动力,间接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三)信息与技术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