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论文范文10篇 -欧洲杯买球平台

时间:2024-04-29 17:20: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文地理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文地理论文

摘要:史地不分家,在历史学习中教师应重视地理知识的运用。可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历史地图,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领会人文地理因素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辩证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影响地理环境的变化。

关键词:历史学习;地理知识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一个个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看似是孤立的,但实际上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地理环境中的必然产物,在历史学习中借助地理知识,重现历史事件的场景,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变得形象有趣,有效地实现地理知识为历史学习服务的目的。

一、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是过去某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存在空间的真实反映,它把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抽象历史概念变成了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运用历史地图认识历史、理解历史现象,对学生学好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历史学习中,要教会他们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历史地图的方法。1.查阅历史地图的标题,清楚地图所标明的主要历史事件。2.学会判断历史地图的方向,熟悉图例,弄清特殊的图例符号,掌握图上注记的含义。3.弄清古今地名的变化。历史上地理环境因素在不断地变化,每个朝代甚至每个不同的历史年代,在历史地图上表示出来的地理事物名称都是不同的,如北京、南京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上称呼不同。4.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分析专题性历史地图。历史地图中专题性介绍地图占有很大比例,它单独反映了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分析阅读这类地图时,应引导学生纵观全局,把握形势,以动态发展的眼光读图,透过现象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图时,既要按图说明开辟新航路的国家、两条航路、四次航海历程,又要指出早期航海者的身份,他们既是航海家,又是殖民者,这样通过地理知识的讲解深化了历史知识。

二、让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当代性;媒介;地理

论文摘要:媒介地理学以密切联系人文地理为基础,注重开展媒介与地理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比较特征研究。当代语境中,人文地理的整合与分层,对于特定媒介形态的生成具有重大影响。同时,现代媒体也以想象和虚拟的方式塑造着媒介中的地理形象。城乡地理与网络虚拟地理是当下中国两个具有广泛覆盖面和深度辐射力的媒介地理样本。媒介地理学的当代思考必需应用立体的空间化思维方法。

人类对地理的认识和理解,从来都离不开媒介的帮助;任何媒介形态的生成、发展和嬗变,也必然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展开。媒介与地理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媒介地理现象的广泛存在,以及媒介地理学研究视野的学术必要性。作为交叉性的学术空间,媒介地理学是“一个曾被长期忽视的学术领域和审视窗口”①,需要综合传播学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展开深入的探讨。

在通论的意义上,地理学一般有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两大基本分支,前者研究地球的自然特征,后者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媒介地理学视野中的地理概念,主要在人文地理环境的意义上展开。人类的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类适应、改造和保护自然环境,同时又不断发展和创造人文环境的历史。这决定了媒介地理学的两种基本的研究路向,其一是历史性的回溯研究,其二是当代性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动态的前瞻研究。回溯是为了清理和总结既有的知识以及方法积累,前瞻是为了进一步开拓新的理论空间与思维。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传媒与不断更新的人文环境,当代性的前瞻研究无疑更具有理论的实践意义。

媒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同媒介、地理的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②。规律的总结需要以关系的辨析为前提和基础。关系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影响关系,二是差别关系。从根本上说,媒介地理学展开的就是一种关系研究与比较研究,即以人为焦点,一方面透视特定人文地理环境对于特定媒介形态的影响关系,一方面比较相同、相似、相关媒介中地理形象景观的差别特征。本文试图立足本土中国的当代视角,对此展开初步的思考。

一、地理中的媒介:整合与分层

论文关键词:当代性;媒介;地理

论文摘要:媒介地理学以密切联系人文地理为基础,注重开展媒介与地理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比较特征研究。当代语境中,人文地理的整合与分层,对于特定媒介形态的生成具有重大影响。同时,现代媒体也以想象和虚拟的方式塑造着媒介中的地理形象。城乡地理与网络虚拟地理是当下中国两个具有广泛覆盖面和深度辐射力的媒介地理样本。媒介地理学的当代思考必需应用立体的空间化思维方法。

人类对地理的认识和理解,从来都离不开媒介的帮助;任何媒介形态的生成、发展和嬗变,也必然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展开。媒介与地理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媒介地理现象的广泛存在,以及媒介地理学研究视野的学术必要性。作为交叉性的学术空间,媒介地理学是“一个曾被长期忽视的学术领域和审视窗口”①,需要综合传播学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展开深入的探讨。

在通论的意义上,地理学一般有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两大基本分支,前者研究地球的自然特征,后者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媒介地理学视野中的地理概念,主要在人文地理环境的意义上展开。人类的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类适应、改造和保护自然环境,同时又不断发展和创造人文环境的历史。这决定了媒介地理学的两种基本的研究路向,其一是历史性的回溯研究,其二是当代性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动态的前瞻研究。回溯是为了清理和总结既有的知识以及方法积累,前瞻是为了进一步开拓新的理论空间与思维。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传媒与不断更新的人文环境,当代性的前瞻研究无疑更具有理论的实践意义。

媒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同媒介、地理的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②。规律的总结需要以关系的辨析为前提和基础。关系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影响关系,二是差别关系。从根本上说,媒介地理学展开的就是一种关系研究与比较研究,即以人为焦点,一方面透视特定人文地理环境对于特定媒介形态的影响关系,一方面比较相同、相似、相关媒介中地理形象景观的差别特征。本文试图立足本土中国的当代视角,对此展开初步的思考。

一、地理中的媒介:整合与分层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地理教学方法探索实践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地理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论,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看懂,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不断的有新的内容需要及时补充。在此背景下,论文在充分研究学生及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经验例举教学案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它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域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属于社会科学,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这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是随着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经济贸易联系进一步加强而产生和发展的。国际贸易地理主要是通过对世界各国(地区)地理环境的研究,分析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部分学生在中学学习世界地理的时候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人文地理环境包括政治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地理环境、文化地理环境、人口地理环境等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开设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部门结构、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分布与发展方向及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市场特点、商品结构和交通运输网络、风俗习惯、商业惯例等,以便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更好的与对方融为一体,为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服务。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中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论,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看懂,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不断的有新的内容需要及时补充。所以,在国际贸易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上,在具体讲课时,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努力改变过去照本宣科,只重知识传授,不重启发引导,忽视创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一、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

一些访谈节目,如《对话》、《艺术人生》,收视率较高,深受观众喜爱,其成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内容紧贴生活实际,有“卖点”;二是形式新颖,适合人们的“口味”;三是方法高明,主持人不知不觉牵着观众“鼻子”走,让观众在谈笑中获益。如果教师有节目主持人的眼光和手法,不留教育痕迹的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就要改革之前的教学方法,那么,互动式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所谓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优点有发挥双主动作用、体现双主导效应、提高双创新能力、促进双影响水平。我在教学中,在第一堂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国际贸易地理学以及该学科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我给学生一个主题—谈谈自己的家乡。首先,将学生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分组,在小组中各成员相互交流汇总自己家乡的乡土地理材料,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发言。当同学们神采飞扬地介绍自己家乡的同时,我适时的对该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资源环境及经济状况进行点评,这样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并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最后,我在总结时将同学们介绍自己家乡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整理思路,联系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由点及面,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改变了学生认为国际贸易地理等于中学的世界地理的错误想法,引导他们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去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地理教学案例指那些能够解释地理理论与方法的典型事例。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处处展现了地理的事物、现象,我们怀着对这些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研究和探索未知规律,发现多种表象下面原来是有着密切的联系。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能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因此,教学与考试复习中我们可以用丰富的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一、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1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从地理教学内容看,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己发生的典型事件的真实写照,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需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

对历史地理学科性质的讨论,自20世纪30年代即已开始,“”以前曾进行过热烈的讨论①,至80年代初历史地理学界对本学科的性质、任务和学科属性等基本理论问题已经取得共识。不过学术讨论一直延续到现在。大致说来,以往因学科刚刚确立而主要着重于对该学科的整体性讨论,1990年以来则侧重于各个分支学科的探索,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场景。

谭其骧1983年就已经指出:历史地理作为一门学科虽已存在几十年,但迄今尚未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地区历史地理研究还基本没有开展起来,因此这门学科无论在纵的方面还是横的方面都还有很多空白无法填补②。朱士光1999年指出:历史地理学理论建设滞后,不仅湮没消蚀了学科固有的理论光芒,还使学科属性与归依问题出现新的模糊认识,并且因学科今后发展的主导方向不明朗而影响到学科整体的顺利发展。有鉴于此,朱士光倡议充分发挥历史地理学科特点,注意吸取有关学科理论原理,采用先进技术手段,进一步抓好人地关系研究,应将研究对象时间下限延至当今,同时将研究内容扩大到包括对当前环境变迁动态的评估及对今后环境变迁趋势的预测等方面③。下面分四个方面作一初步总结。

一、地理学的观点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其规律,这个地理环境既指自然、也包括人文地理环境,所以历史地理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是一门地理科学,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就研究所依据的资料和方法而言,它又具有历史学科的属性。所以有人说历史地理学“它是在两个母体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学科”④。

侯仁之最早阐明了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一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他着重说明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本质区别,指出今天的地理不是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是从以往不同时代的地理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今天地理上的一切现象都植根在过去的地理中,且有它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存在,因此他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意义,说明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向后延伸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景观的变化,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景观,而且还要探求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景观的形成和特点⑤。

谭其骧、史念海两位对侯仁之阐述的观点均表示赞同。谭其骧承认:“就学科的性质而言,历史地理学并不属于历史学,而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它是一门地理科学,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⑦。史念海则认为:“以前历史地理学还属于历史学的范畴,自然要运用治史的方法进行探索”,“既然是地理学的组成部分,就该兼用地理学的方法从事研究”⑧;曾明确地表示:“中国历史地理学应该是属于地理学的范畴,但也可以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⑨。他在别的论文中,系统而又概括地阐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悠久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充分肯定了历史地理工作者对国家建设所做出的成绩,鼓励大家继续发扬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以期这门学科不断发展和壮大⑩。韩光辉回顾了中国、欧美、俄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全过程,得出全世界历史地理学发展均存在沿革地理研究、近代历史地理和现代历史地理学三个阶段的结论(11),与侯仁之的观点殊途同归。

摘要:在分析地理学研究生培养历程及新形势对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新要求的基础上,笔者指出地理学研究生培养存在培养体系不健全、地理学思维和能力培养不到位、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提出面向“十四五”新任务,地理学研究生培养应完善培养体系,提升学科培养能力;面向新任务,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培养;面向社会应用,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专业思维;创新能力;地理学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我国学位制度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研究生规模从小到大,研究生质量由弱到强。1978年研究生招生数量仅有10708人,到2019年研究生招收91.7万人,增加了大约85倍。[1]随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仍将继续扩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更加突出培养模式转变,更加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更加突出结构调整优化,更加突出调动各方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更加突出对外开放,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关键支撑作用”。[2]近几十年,地理学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涌现,新的地理学思想、方法、认识、观点、发现层出不穷。[3]地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新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实施发挥着重大作用,从而为国民经济与社会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4]面向即将到来的“十四五”规划,针对新时期发展特点和任务,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解决制约研究生培养的桎梏,加强地理学研究生专业素质、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优化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结构与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5]而且有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

一、中国地理学研究生培养历程

中国近现代地理学起步较晚,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才逐渐兴起。1921年,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者竺可桢在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开办了第一个大学地理系,涵盖地质、地理和气象三个专业,开始培养地理人才。此后,胡焕庸、黄国璋、张其昀等于1929年共同在中央大学理学院创办了地理学系,其后又陆续创办了西北联合大学、西安师范学院、浙江大学等学校地理系。特别是张其昀首次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并首创了地理学研究生培养制。此后,中国地理研究所——中国第一个专业地理研究机构于1940年在重庆创办。这些院系专业、研究机构的开办培养了地理学专业人才,但培养的地理学研究生数量极少,从1935年到1949年全国仅授予硕士学位200多人,没有授予过博士学位。[6]新中国成立以后,地理学发展较快。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调整,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于1952年起先后设立自然地理学专业及自然地理学的有关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地理工作者。自1979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地理学及其分支专业硕士点、博士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的设立,加快了地理学各类研究人才的培养。[7]1981年11月26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包括地理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8所,硕士授予单位22所。根据中国学信网专业目录显示,截至2019年地理学硕士培养单位共90所,地理学博士培养单位32所,基本上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同时为了加强地理学研究生的交流,2005年成立的中国地理学会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简称全国地研联)和2006年创办的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为广大研究生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地理学开始从地理学院系名称、专业名称两个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即“地理系大改名”“地理专业大合并”。[8]2000年,国家将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环境地学、地貌学、气候学、古地理学、地图学等地理学二级学科专业分类调整为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二级学科,并将其中一些专业划分到其他学科。这些改变和调整使得地理学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转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理学的发展和研究生的培养。

二、地理学研究生培养要求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理学的研究技术和方法日益现代化。“3s”技术也引入中学地理用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阅读整理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中的应用概况、发展趋势和国内研究的发文量、研究机构、关键词、主题进行分析,并对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中学地理教学;3s

随着地理科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新一代全球地理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科学与信息系统(gis)(以下简称3s信息技术)为主的新一代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技术(git),不仅贯穿于全球地理学相关问题研究中,也逐渐纳入中学地理课程中[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也逐渐具备可行性。我国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也明确地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地理教学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环境[2]。因此了解国内外地理信息技术的现状,对把握未来中学地理教学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1国外中学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现状

1.1美国研究现状。美国非常重视gis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到20世纪60年代末,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和主要大学以各种方式开始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在1994年的美国地理国家标准中,明确了gis是地理教学的工具之一[3]。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地理学会共同呼吁将基于空间结构的思维可视化分析作为空间系统思维标准的组成部分纳入k-12课程。目前,美国的研究者都在探索如何高效地在中小学中使用地理信息技术。nancyperkins发现使用简单的图形技术教授基础知识,将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课堂工具,可以使缅因州中学生的空间意识得到显著增强。hong等人介绍了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以协助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学习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mitchell等人通过整合基于网络的gis技术,探讨了技术、教学法和内容之间的联系,强调了教师和学生使用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4]。1.2其他国家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的应用现状。对英国来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关键期,也是正规化的gis高等教育模式出现的关键时期。英国地形测量局以及英国地理协会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等组织都在努力推广和促进gis的发展,并且在2014年英格兰国家地理课程方案中,规定学生应该“解释一系列地理信息来源,包括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查看、分析和解释地点和数据”。但是在nigelwalford看来,英国的学校和大学中进行gis教学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尽管人们普遍认为gis在地理课堂上应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教师往往避免参与地理信息技术教育。在新加坡,地理信息系统于1998年首次引入小学、中学和大专院校。当时国家教育学院和教育部联合开发了一套供arcview使用的教材,称为edgis。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包括一系列实践课程,其中包括地理研究的gis数据集、教师指南和学生活动工作表。liu等开发了一个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学习环境,目前正在一些地理课堂上使用,并正在进行改进和重新开发[5]。

2国内研究现状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

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系部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班级国贸04-1

德育目标

1.通过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领土、广阔的大陆架、丰富的资源、众多的物产、多彩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可爱。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2.通过对行政区划和香港、澳门内容的介绍,对学生进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国防意识教育和邓小平开创的“一国两制”重大意义的教育。从而增强对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的信心和决心。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48年来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江河治理、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讲解分析,来颂扬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激励学生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指引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大道的坚强信念和建设四化的信心和决心。

4.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我国国情,如国土辽阔,资源齐全丰富;但人口众多,增长过快,人均资源的占有量较少;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资源被破坏严重等等。使学生初步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协调的观点,懂得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的道理,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逐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5.通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也常受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础设施薄弱,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仍还有较大差距。新中国成立48年来,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得到很大发展,布局逐步趋向合理,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沿海和内地、平原和山区的经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做大量的趋利避害工作。从中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肩负的重任,加深对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产生立志建设好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使爱国热情转化为爱国的行动创造条件。